文摘

文摘 明 何心隐

原人

  仁义之人,人不易而人也。

人则仁义,仁义则人。

不人不仁,不人不义。

不仁不人,不义不人,人亦禽兽也。

仁义之人,人不易而人也。

必以仁为广居,而又必广其居以象仁。

自旦至昼,必好仁,必为仁,必恶不仁,必不牿亡于旦昼所为之不仁。

必以义为正路,而又必正其路以象义。

自旦至昼,必好义,必为义,必恶不义,必不牿亡于旦昼所为之不义。

人之情则然也,人之才则然也,人之良心则然也,人之远于禽兽则然也。

斯仁人也,斯义人也。

自旦而昼,自昼而夜,气自冲然而广,气而仁也。

气自毅然而正,气而义也。

非禽兽之气也,气而人也。

气以充乎其才者也,才以干乎其情者也,情以畅乎其心者也。

心以宅乎仁,由乎义,以仁义乎人者也。

  人惟广其居以象仁,以人乎仁,正其路以象义,以人乎义,以操其才,以养其情,以平其气,以存其心。

于居之广,路之正,以人乎仁义,则仁义其才也,仁义其情也,仁义其气也,仁义其心也。

仁义人也,人岂易易而人哉?

仁义

  象仁以广居,象义以正路,无象之象也。

鬼神也,知也,无藏有也。

广其居以象仁,正其路以象义,有象之象也。

鬼神之体物也,致知在格物也,有显无也。

  仁无有不亲也,惟亲亲之为大,非徒父子之亲亲已也,亦惟亲其所可亲,以至凡有血气之莫不亲,则亲又莫大于斯。

亲斯足以广其居,以覆天下之居,斯足以象仁也。

  义无有不尊也,惟尊贤之为大,非徒君臣之尊贤已也,亦惟尊其所可尊,以至凡有血气之莫不尊,则尊又莫大于斯。

尊斯足以正其路,以达天下之路,斯足以象义也。

  亲与贤,莫非物也。

亲亲而尊贤,以致凡有血气之莫不亲莫不尊,莫非体物也,格物也,成其象以象其象也,有其无以显其藏也。

仁义岂虚名哉?广居正路,岂虚拟哉?师说

  师非道也,道非师不帱。

师非学也,学非师不约。

不帱不约则不交。

不交亦天地也,不往不来之天地也。

革也,汤武之所以革天而后天,革地而后地。

否也,未尽善也,未尽学也,未尽道也。

友其道于师以学而交乾坤乎?

  天地于易,易天而不革天,易地而不革地,师也,至善也。

非道而尽道,道之至也。

非学而尽学,学之至也。

可以相交而友,不落于友也。

可以相友而师,不落菸师也。

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惟大为泰也,师其至乎!

论友

  天地交曰泰,交尽于友也。友秉交也,道而学尽于友之交也。昆弟非不交也,交而比也,未可以拟天地之交也。能不骄而泰乎?

  夫妇也,父子也,君臣也,非不交也,或交而匹,或交而昵,或交而陵、而援。八口之天地也,百姓之天地也,非不交也,小乎其交者也。能不骄而泰乎?

  骄,几泰也。

均之气充盈也。

充盈,几也;几,小大也。

法象莫大乎天地,法心象心也。

夫子其从心也,心率道而学也,学空空也。

不落比也,自可以交昆弟;不落匹也,自可以交夫妇;不落昵也,自可以交父子;不落陵也,不落援也,自可以交君臣。

天地此法象也,交也,交尽于友也。

友秉交也。

夫子贤菸尧舜,尧舜一天地也,夫子一天地也。

一天一地,一交也,友其几乎?

语会

  夫会,则取象于家,以藏乎其身;而相与以主会者,则取象于身,以显乎其家者也。

不然,身其身者,视会无补于身也。

家其家者,视会无补于家也。

何也?视会无所显无所藏也。

乃若天下国之身之家之,可以显可以藏乎其身其家者也。

会岂小补于身于象已乎?不然,身其身者,身于士农工商其身已也。

家其家者,家于士农工商其家已也。

小补于身于家已也,可象天下国之身之家之所显所藏者乎?必身以主会而家以会,乃君子其身其泰也,乃君子以显以藏乎士农工商其身其家于会也。

乃仲尼其君子而身而家于国于天下,以显以藏以会也。

会将成象而成形矣。

又岂惟取象于身于家以显以藏,而小补以会已乎?

论潜

  人之言潜,言成功也。

我之言潜,言用功也。

成功之潜,如伊尹之告归,周公之明农,潜易易也。

用功则不然矣。

孔子之象潜龙,则曰:阳在下也。

夫阳,火也。

火易炎上而难下也,不下则非潜,不阳则非龙。

龙而潜,阳在下之象也。

象以此者,象用功也。

阳必用功而后能在下也。

确乎其不可拔,是用功也。

必如是用功而后可以言下。

必如是之下而后可以言潜。

潜如是潜而后见下不见阳,故继之曰「潜龙勿用,下也。

」言下不言阳,用功以文乎阳,而不见其为阳之在下也。

此惟孔子下学可以当之也。

  且下非徒下已也,所以藏乎阳也。

阳藏则气冲而纯见。

阳不见下,下虽阴位亦自化,阴而阳也。

故又继之曰「潜龙勿用,阳气潜藏。

」言阳不言下,用功以文乎下,而不见其为在下之阳也。

此惟孔子上达可以当之也。

  凡九,阳也。

凡阳,君也。

文乎君于子,而后可以下可以藏而潜也。

且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

潜则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潜殆不易易也。

惟弗用而后可也。

弗用其成,而可见者于未见末成,而后君子之行可以下,可以藏而潜矣。

否则行必难下而难藏也。

潜易易乎?潜行于行之可下可藏,所以藏乎行之用于弗用也,勿用已乎!勿用,藏用于人者也。

弗用,藏用于己者也。

非下学以上达可当之哉?下学学乎己,上达达乎己,藏用以用九也。

用功以潜乎其潜者也。

用功如是,岂易易哉?必如是,而后能确乎其不可拔也。

否则如伊如周,亦不能不少拔矣。

伊之应聘,非拔乎?周之允留,非拔乎?少拔亦难下也,少拔亦难藏也。

在下而学以上达,则不拔也。

  或谓孔子尝于君命之召亦不俟驾而行,似少拔也。

孰知孔子而有君命之召,上达也,非拔也。

浩乎见阳不见下,上之达也。

不然,则为托疾之不见阳矣,能直以命而召乎?不俟驾而行,下学也,非拔也。

渊乎见下不见阳,下之学也。

不然,则为采薪之不见下矣,能不俟驾而行乎?一召一行,下而阳,阳而下也,似拔而非拔也。

确乎其不可拔者也。

用功之渊且浩者也,不可测也。

虽圣如伊周,亦有所不知不能者也,潜莫潜于此焉者也。

有惟以夷齐当潜龙者,是亦未察乎龙之潜也。

皆圣皆龙也,皆龙皆有潜也。

第潜于夷齐者,潜以成功也,非用功也。

潜于伊周者,成功而潜者也,非用功也,虽用功亦成功也。

潜于孔子者,用功而潜,潜而用功者也,非成功也,虽成功亦用功也。

况孔子之用功,非惟用功于潜也。

推而六位,莫非用功之位也。

非成功也,成功于乾也。

乾非龙也,龙以位而成也。

乾则时成乎六位,而时乘乎六龙者也。

不必用功而功成焉者也,大成也。

大哉惟乾也。

孔子之集大成,集羣圣之成也,即乾集羣龙之成者也。

伊周虽圣,羣龙也。

羣虽成功,不敢居也,不容以不潜也。

至若孔子之成功,自有广居以居,而无有乎或潜者也。

非惟无潜,且无见、无惕、无跃、无飞、无亢也。

故曰孔子之于潜,孔子之用功也,非成功也。

设伊周而不囿于伊周,亦非成功而潜者也。

成功亦用功也。

论中

  尧以不得舜为已忧,忧难得人于中而允执也;舜以不得禹为已忧,忧难得人于中而精一也。

精于中而执之,必允无杂心也。

一于中而执之,必允无二心也。

莫非心也,心而主则中心,而贯则道心。

人于人则不贯,不贯则比而无所主。

既不能主乎人,又不能主于人人也,人亦禽兽也。

人其心也,非道心也。

心以贯心,而主于一人,以主乎亿兆无算之人,道其心也,非人心也。

人心非有灭也,道心非有加也。

人聚而道,道散而人,莫非心也。

道乎其心者,其用心也大而难,若存若亡,似有似无,心甚微也。

人乎其心者,其用心也小而易,用于此自触乎彼,用于彼自触乎此,彼此相触而利害相攻,心甚危也。

心如是危,又如是微,奈之何哉?惟大哉之尧自透其心,见心虽危,而若有主乎其危者,安安在中;见心虽微,而若有主乎其微者,显显在中。

中亦心也,心之心也。

象身也,身立乎天地之中,中也。

中也者,主也。

主乎身者,中也,心也。

以身主乎人之心者,中也,心也。

身以主于人之心者,中也,心也。

心乎道以道人,而人乎心者亦自不容不贯而道其心也。

心于道,中也。

尧则允执此中以为君。

君者,中也,象心也。

心在身之中,中在心之中,故名中。

惟中为均。

均者,君也。

允孰乎中者,允执君以道其心也。

道乎一己之心,以君主乎亿兆无算之人之心,不惟伏羲之伏其羲而已也。

必洗涤乎君以主道而成象于位,位乎上天下地之中,而允执之矣。

中而必执,执而必允者,惟忧其或危也,惟忧其或微也。

忧之莫解,则不容不旁求透心之人,如己之透,同见乎中之当执,孰之当允,以君象中,以位尊君,而共保乎心之不危不微,化乎人,纯乎道而后已也。

斯人也,岂易得哉?必得人如舜而后可以解其忧也。

舜何人也,人虽未及尧之大,而亦足以君也。

君哉其舜也,精一人也。

在尧既为君矣,而舜何为哉?惟精乎中,惟一乎中。

惟位乎君而已矣。

其曰「钦哉,慎乃有位」,精一也,位中也。

位而钦而慎,位之外无杂心也,无二心也。

精一也,精此中也,一之中也。

精此中,一此中,所以钦此位,慎此位也。

钦此位、慎此位,所以精此中、一此中也。

  天位乎上,地位乎下,人位乎中。

人必君,则人也。

君必位,则君也。

臣民亦君也。

君者,均也。

君者,羣也。

臣民莫非君之羣也,必君而后可以羣而均也。

一身,则心为君也。

君呈象于四体百骸,则元首为君也,若臣若民莫不有身也,莫不有四体百骸也,莫不有四体百骸,则莫不有元首也。

莫不有身,则莫不有心也。

莫不有元首、莫不有心,则莫不有君也。

君莫非中也。

  尧之所以必于中而允执之者,欲人人之透心也。

透心则心有主,而于四体百骸可以贯也。

不惟贯乎己,贯乎人也。

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莫非人也。

贯乎人,所以贯乎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人心而道心也。

道心,道其心于君也。

君其心于君臣,可以羣君臣,而君臣可均也。

不然,则君不君,臣不臣,不羣不均矣。

君其心于父子,可以群父子,而父子可均也。

不然,则父不父,子不子,不羣不均矣。

至于可以群夫妇而夫妇均,可以群昆弟而昆弟均,可以羣朋友而朋友均者,莫非君其心于道也,中也。

中也者,道之主也;心也,不可以不执也。

执之不可以不允也。

惟精惟一,而后能允执也。

惟钦惟慎,而后能精一也。

精一惟授禹于授位之初者,亦惟忧其心之或危或微,而亦必得透心之人,如禹之无间乎己之透心,以永保其中于君于位,而自不危不微以解忧也。

解舜之忧必禹,解尧之忧必舜。

尧之下不独一舜也,何为以不得舜为忧,舜之下不独一禹也,何为以不得禹为忧?尧惟于中而允执,非舜不能受允执也。

舜惟于中而精一,非禹不能受精一也。

尧授位于舜而不授位于丹朱,是允执也。

舜授位于禹而不授位于商均,是精一也。

于中而精一而允执,则得人亦允执而精一也。

苟非惟精惟一而允执在中,何为得舜得禹之执且允、一且精耶?

  学之有矩,非徒有是理,而实有是事也。

若衡、若绳、若矩,一也。

无声无臭,事藏于理,衡之未悬,绳之未陈,矩之未设也。

有象有形,理显于事,衡之已悬,绳之己陈,矩之已设也。

矩者,矩也,格之成象成形者也,物也。

  象物而象,形物而形者,身也,家也。

心、意、知,莫非身也,本也,厚也。

天下、国,莫非家也,厚也、本也。

莫非物也,莫非形象也。

是故心、意、知身乎身,身身乎家,家身乎国,国身乎天下者也。

莫非身也,莫非物也,莫非形象也。

天下家乎国,国家乎家,家家乎身,身家乎心、意、知者也。

莫非家也,莫非物也,莫非形象也。

象者,象也,上之象也,凡象莫非诚于上也。

形者,形也,下之形也,凡形莫非成于下也。

有上下,斯有前后也,斯有左右也。

一身斯有一身之上下前后左右也,一家斯有一家之上下前后左右也,上下前后左右又莫非矩之形象也。

物也,即理也,即事也。

事也、理也,即物也。

无物不有者矩也,不容不有者也。

有矩,斯有物也,斯有身也,斯有家也。

家者,形象乎其身者也。

身者,形象乎其物者也。

物者,形象乎其矩者也。

不容不有者也,无物不有者也。

不有矩,则不有物也,不有身也,不有家也,不容不有者也。

有矩以矩其身,而学焉,庶乎其有身也。

身者伸也,必学必矩,则身以之而伸也。

伸者身也,否则必不能伸其身于上下前后左右,犹无身也。

如上下前后左右之身何?何可以无矩于身乎?有矩以矩其家,而学焉,庶乎其有家也。

家者,嘉也,必学必矩,则家以之而嘉也。

嘉者,家也,否则必不能嘉其家于上卞前后左右,犹无家也。

如上下前后左右之家何?何可以无矩于家乎?仲尼十五而志学,志此矩也。

三十而立,立此矩也。

四十而不惑,不惑此矩也。

五十而知天命,知此矩也。

六十而耳顺,顺此矩也。

至于七十而始从心所欲不逾矩矣。

夫圣如仲尼,自十五而七十,莫非矩以矩乎其学,学以学乎其矩。

矩也者,不容不有者也。

  是故矩之于学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之于曲直也,莫非事理之显乎其藏,不容不有者也,不可以或欺焉者也。

何今之学仲尼之学者,有欺之以仙术而不自觉其欺于仙家者流也,且默以学,非仙不玄,能不为仙家者流之所欺乎?有欺之以禅机而不自觉其欺于禅家者流也,且默以学,非禅不圆,能不为禅家者流之所欺乎?以致身混于上下前后左右之身,而不觉其不有身也。

家混于上下前后左右之家,而不觉其不有家也。

不有家,不有身,奚有学乎?奚有矩乎?若自以调持乎上下前后左右之不遗为有矩之学,是又欺于儒家者流,而亦不觉其不有身也,不有家也。

儒不有身不有家,不自觉者久矣。

况儒家者流,不有身不有家,而混于上下前后左右以苟成其家。

苟已已而不自觉者,亦岂一朝一夕一二已乎?

  仙禅虽非儒家者流,似有身也,似有家也。

然仙惟仙乎其术,而不仙乎其仙,虽似有仙之身,有仙之家,而实不有身不有家于仙也,亦儒家者流也,不自觉也。

不自觉其不有仙之身,不有仙之家,是自欺以仙之术也。

自欺以术,术欺之也。

而仙之大矩以矩乎其仙,学于至玄,如老氏之玄之又玄者,几乎?禅惟禅乎其机,而不禅乎其禅,虽似有禅之身,有禅之家,而实不有身不有家于禅也,亦儒家者流也,齐自觉也。

不自觉其不有禅之身,不有禅之家,是自欺以禅之机也,自欺以机,机欺之也,而禅之大矩以矩乎其禅,学以至圆,如释氏之圆乎其圆者,几乎?若仙若禅,尚有身也,尚有家也,尚有矩以矩乎其仙其禅之学,于玄之又玄,圆乎其圆,奴老如释者也。

况儒如伏羲如尧舜者乎?伏羲不混身于禽兽,创乎其家者也。

尧舜不混身于夷狄,绍乎其家者也。

儒之祖也,儒之宗也,自有矩以矩学,而又混乎其矩于学,浑乎其学于矩,相忘乎上下前后左右,而其圆神之赞于易,玄德之载于书者,不啻老之玄之又玄,释之圆乎其圆已也。

若伏羲若尧舜之儒,尚有身也,尚有家也,尚有矩以矩儒之学于浑浑者也。

而况仲尼之非仙非禅非儒者乎?非仙非禅非儒,则身亦非仙非禅非儒之身,身何身乎?非仙非禅非儒之家,家何家乎?老氏、伏羲、尧舜之身,身也。

而仲尼则伸其身于老释、伏羲、尧舜者也。

身既伸于老释、伏羲、尧舜之身,况上下前后左右之身乎?老释、伏羲、尧舜之家,家也。

而仲尼则加其家于尧舜、伏羲、老释者也。

家既加于老释、伏羲、尧舜之家,况上下前后左右之家乎?家如是家,而身如是身,不容以苟成也,必有矩。

以矩学,以显以藏,以鼓舞万物于水土之袭,以默伸其身,默加其家于上下前后左右,而权成乎袭水土之身之家,似不有其身不有其家,若儒家者流也。

况又安身于杏坛,以家于上下前后左右,而权成安土之身之家,似不有其身不有其家,亦若儒家者流也。

呜呼哀哉,仲尼之身之家,本欲妙有象有形于无声无臭,以神道设教乎!

  伏羲尧舜之徒,而反不著于杨墨之不息。

杨其仙之流也,墨其禅之流也,不杨不墨而有子莫者,儒之流也。

呜呼哀哉,仲尼之身之家,不惟不著于群流之不息,而尤不著于君子之絜矩也。

矩之絜者,恐所恶之逾矩而不敢逾焉者也。

君子之身之家,未成之用功也。

功非学也。

况大学乎!大学之矩,自矩所欲而亦无所恶,不必絜焉者也。

絜非矩也。

况大学之矩乎!大莫大于天也,而矩其天之则也。

天奚有乎上下前后左右之恶,而亦奚俟絜矩于上卞前后左右者乎!配家于天而身以法之,惟大学之身之家可以法而配焉者也。

虽身如伏羲之身,家如伏羲之家,犹有禽兽之不可混也。

况仙禅之身之家,有不如伏羲者乎!虽身如尧舜之身,家如尧舜之家,犹有夷狄之不可混也,况仙禅之身之家有不如尧舜者乎!仲尼之身之家,大学之身之家也,而矩其大学之柄,以配天法天者也。

禽兽夷狄,凡有血气,于天之所覆,混混乎其不区以别也。

仲尼其天乎,天其仲尼乎!故凡有血气以尊以亲乎仲尼者,惟仲尼以大学之矩矩之,而不区以别乎禽兽夷狄于身于家,混混乎如天之无不覆焉者也。

覆乎仙,覆乎禅,覆乎儒,覆乎上下前后左右,而又有莫或混焉者也。

不可以或混,奚可以或欺乎!譬则衡悬于轻重而不混于轻重者也。

譬则绳陈于曲直而不混于曲直者也。

不可以或混,奚可以或欺乎!虽仙虽禅虽儒之大,如老氏如伏羲如尧舜,亦不可以或混也,不可以或欺也,况仙家者流乎!况禅家者流乎!况儒家者流乎!非惟理之必然,事之必然者也。

有象有形,而自妙于无声妩臭,至矣。

宗旨

  三代之上,宗旨出于上,皇极之类是也。

三代之下,宗旨出于下,人极之类是也。

宗旨出于上,虽师友不有二旨也,不有二宗也,况君臣乎?虽兄弟不有二旨也,不有二宗也,况父子乎?宗旨出于下,虽君臣犹有二旨也,犹有二宗也,况师友乎?虽父子犹有二旨也,犹有二宗也,况兄弟乎?君臣相师,君臣相友,尧舜是也。

旨出于尧而宗于舜,不有二也。

父子相师,父子相友,文武是也。

旨出于文而宗于武,不有二也。

兄弟相师,兄弟相友,武周是也。

旨出于武而宗于周,不有二也。

且父子一君臣也,兄弟一君臣也,师友一君臣也。

文武虽父子,而师而友,一君臣也。

武周虽兄弟,而师而友,一君臣也。

宗旨,一君臣也,不外有宗旨也。

以瞽瞍为舜之父,以象为舜之铬,以丹朱、商均为尧、舜之子,以管,蔡为周之兄,似有二也,而亦不有二宗旨也。

其始二于尧舜者,而终一于尧舜也。

其始二于周者,而终一于周也。

化之而一者,一也。

诛之而一者,亦一也。

此无他,宗旨出于上也。

  皇极之宗旨,则宗旨也。

人极之宗旨,亦宗旨也。

亦可以一君臣,以相师相友,如尧如舜如文如武如周者乎?濂洛之师友,以视世俗之师友,一师友也。

其视如尧如舜如文如武如周之君君臣臣而师师友友者何知?洛之父子,以顽世俗之父子,一父子也。

其视如尧如舜如文如武如周之君君臣臣而父父子子者何如?洛之兄弟,以视世俗之兄弟,一兄弟也,其视如尧如舜如文如武如周之君君臣臣而兄兄弟弟者何如?此无他,宗旨出于下也。

旨出于上,而下自宗之,不强用功而功无有不用也,用之而有功也,有功之切于用也,无旨而无不宗也。

旨出于下而上未宗之,虽欲用功,而功或有不用也,用之而无功也,无功之切于用也,有旨而有不宗也。

乃若太极之宗旨,皇极之宗旨乎?人极之宗旨乎?宗旨出于上乎?宗旨出于下乎?意者宗旨于太极者,苟非上下以为旨而宗之,于历代之上,历代之下,孰旨之乎?孰宗之乎?宗旨如人极者,亦惟历代之上下以为旨而宗之,而终有知所旨,知所宗也。

不然,孰旨之乎?孰宗之乎?是故宗旨之所宗所旨,必如宗圣旨以用功而后可以言宗旨也。

何也?圣旨虽出一点,钦而宗之者,尽精神矣,况一言乎。

是故宗圣旨之精神,必不减于舜之宗尧,周之宗武之精神也。

圣旨之旨,皇极之旨也。

此外有所宗而用功,而其精神曾有若宗圣旨者乎?必若尽精神之宗所旨而后可以言宗旨也。

旨之必宗者,功之必用,精神之必尽也。

上也,否则下也。

精神奚尽乎?精神之尽不尽,固由精神,而亦不由精神,由宗旨之所出也。

上出旨以宗,精神必无分于下也。

下出旨以宗,精神必有分于上也。

此三代之上、三代之下之宗旨所由分也。

而太极之宗旨,不于三代之上、三代之下之宗旨,不尤有所分者乎?

道学

  性之于道,譬则水达于江河淮海者也。

性之于学,譬则达水于江河淮海者也。

道之学,性之命也。

学之道,命之性也。

水之自江而江,自河而河,自淮而淮,自海而海者,性也,道也。

水之必江而江,必河而河,必淮而淮,必海而海者,命也,学也。

学以学其道也,有道必有学,有性必有命也,而后可以达之天下也。

道之中而大也,圣人之道也。

道以道其学也,有学必有道,有命必有性也,而后可以达之天下也。

学之大而中也,圣人之学也。

敬所

  敬所,所敬者何?主敬乎?主于敬乎?主而敬乎?恐未知敬之所也。

王敬作所,知敬之所矣。

所于敬而王乎?所于王而敬乎?恐亦未知敬之不有所之所也。

然则敬奚所乎?况敬不有所,又奚所乎?必修己以敬,乃敬之不有所之所乎?然则修已以安人,安人于修己也,奚不言敬乎?敬其所乎?修己以安百姓,安百姓于修已也,奚不言敬乎?敬其所乎?已所敬,敬所已以敬以修于己者,斯敬之不有所之所乎?必由己而修,修以己以敬,敬修于己,己也。

敬已,己也。

斯敬之不有所之所也。

何也?惟己可以敬而主也。

惟己可以敬而王也。

惟己可以敬而修,可以安人可以安百姓也。

可以病尧舜于安人安百姓,以敬之修己,己也。

然则修已以敬之敌,非敬之不有所之所乎?斯敬所也,所于己而修所敬也,敬己,己也。

然则孰不己乎?孰不敬乎?必敬己于君,子之己之敬,斯敬之不有所之所也,斯敬所也。

又必君子于孔子之君子以己以敬,斯不王之王,不主之主,斯敬之不有所之所也,斯敬所也。

敬所于读书所而敬者,敬奚所乎?敬奚所乎?

寡欲

  性而味,性而色,性而声,性而安佚,性也。

乘乎其欲者也。

而命则为之御焉。

是故君子性而性乎命者,乘乎其欲之御于命也,性乃大而不旷也。

凡欲所欲而若有所发,发以中也,自不偏乎欲于欲之多也,非寡欲乎?寡欲,以尽性也。

尽天之性以天乎人之性,而味乃嗜乎天下之味以味,而色、而声、而安佚,乃又偏于欲之多者之旷于恋色恋声而苟安苟逸已乎?乃君子之尽性于命也,以性不外乎命也。

命以父子,命以君臣,命以贤者,命以天道,命也,御乎其欲者也。

而性则为之乘焉。

是故君子命以命乎性者,御乎其欲之乘于性也,命乃远而不堕也。

凡欲所欲而若有所节,节而和也,自不戾乎欲于欲之多也,非寡欲乎?寡欲,以至命也。

至天之命以天乎人之命,而父子乃定乎天下之父子,以父以子,而君臣,而贤者,而天道,乃又戾于欲之多者之堕于委君委臣委贤而弃天弃道已乎?乃君子之至命于性也,以命不外乎性也。

凡一臭,一宾主,亦莫非乘乎其欲于性,御乎其欲于命者,君子亦曷尝外之,而有不尽性至命于欲之寡乎!

原静

  静,吾其主静而静乎?抑知止有定后静而静乎?知本通乎昼夜而动者也。

能静乎,必知有所止而后有定也。

乃天乎天以乐天也,又奚怨乎?乃不怨也。

非不怨天于知天乎,抑其知之而不怨天平?不怨,乃莫知也。

乃不怨,莫知也。

孔子之不尤人,其知人乎!乃不尤乎,必人乎人者,乃知人也,乃不尤也。

必孔子之不人于人,以人乎人者,乃知人也。

必孔子之无不持载而下焉,莫不学乎其学以尽人之性于所学者,乃下无可下之也,乃知人也。

乃久乎人以养人也。

又奚尤乎?乃不尤也。

非不尤人于知人乎!抑莫知之而不尤人乎,不尤,乃莫知也,乃不尤,莫知也。

是故知孔子者,天孔子也。

天孔子者,知孔子也。

孰天孔子而天乎?孰知孔子而知乎?乃莫知也。

莫知,乃莫天也。

莫天,乃莫知也。

乃孔子之人其天以知天也,乃莫知也。

乃孔子之天其人以知人也,乃莫知也。

乃下也,乃孔子人也。

乃学也,乃孔子天而人也。

乃孔子知人不尤人也。

乃孔子下也。

乃孔(以下原脱一页)知也。

必孔子其学,乃知孔子之下学也。

必孔子其达,乃知孔子之上达也。

不然,终莫知也。

又必孔子其下其学,其上其达,乃知孔子之下学而上达也。

乃知人孔子人也。

乃知孔子其人也。

知人而人也,乃知天。

孔子天也,乃知孔子其天也。

知天而天也,乃知莫知孔子之莫知也。

亦惟知天知人而莫知也,莫知之乎?孔子言莫我知也夫,莫知之乎?莫知之矣。

何言知我者其天乎?孔子言知我者其天乎,天知之乎?天知之矣。

何言莫我知也夫!若天也,天其我,莫我知也夫!若我也,我其天,知我者其天乎!知我者其天,莫我知也夫!莫我知也,知我者其天乎,莫我知也夫!

辩无欲 #

  濂溪言无欲,濂溪之无欲也,其孟轲之言无欲乎?孔子言无欲而好仁,似亦言无欲也。

然言乎好仁,乃己之所好也。

惟仁之好而无欲也。

不然,好非欲乎?孟子言无欲其所不欲,亦似言无欲也。

然言乎其所不欲,乃已之不欲也。

惟于不欲而无欲也。

不然,无欲非欲乎?是孔孟之言无欲,孔孟之无欲也。

岂濂溪之言无欲乎?且欲惟寡则心存,而心不能以无欲也。

欲鱼欲熊掌,欲也。

舍鱼而取熊掌,欲之寡也。

欲生欲义,欲也。

舍生而取义,欲之寡也。

能寡之又寡,以至于无,以存心乎?欲仁非欲乎?得仁而不贪,非寡欲乎?从心所欲,非欲乎?欲不逾矩,非寡欲乎?能寡之又寡,以至于无,以存心乎?抑无欲观妙之无,乃无欲乎?而妙必妙乎其观,又无欲乎?抑欲惟缴尔,必无欲乃妙乎?而妙必妙乎其无缴,又无欲乎?然则濂溪之无欲,亦无欲观妙之无欲乎?辩辩。

面壁

  达磨,面壁人也,必非达磨一人楚楚其苦,堆堆其灰,以面壁也;必有护持其面壁者,不百则十,不十则必不下三五人。

不冠裳楚楚,必不楚楚其苦,而不冠不裳,不囊箧堆堆,必不堆堆其灰,而不囊不箧,以面壁也。

且达磨航海而来,必非达磨一入楚楚其苦,堆堆其灰,以航海也;必有护持其航海者,不百则十,不十则必不下三五人。

不冠裳楚楚,必不楚楚其苦;而不冠不裳,不囊箧堆堆,必不堆堆其灰,而不囊不箧,以航海也。

航海必有护持,则面壁必有护持者可必矣。

虽秃发不冠,亦必有类冠者以饰其秃。

虽负包不箧,亦必有类箧者以便其负。

况衣钵之传,传自达磨,而达磨之衣锌又传自西竺而航海,其来远矣。

航海不有衣钵来,孰有西竺之衣钵而来传邪?又况衣又甚工,有山水交,钵又甚奇,有金银色,航海不有护持来,衣鉢孰护持而来传邪?即其衣之工,钵之奇,则其冠裳之楚楚、囊箧之堆堆,必不下今日之楚楚堆堆者矣。

顾护持者为何如也?必有护持其航海,乃有护持其面壁也。

又必有护持其护持者,乃可以面壁也。

虽然,壁之面于达磨者,达磨自面壁也,奚俟必有护持者以面壁邪?又奚俟必有护持其护持者以面壁邪?况面壁则面也,孰不有面?面壁则壁也,孰不有壁?凡壁可以壁而面,凡面可以面诸壁矣。

奚必有护持,又奚必有护持其护持者而后可面壁耶?凡可以面壁,壁矣,又奚不面壁于江右,而奚必渡江之左乃面壁邪?必江右必不有护持其护持着护持于江右,乃不面壁于江右也。

必江左必有护持其护持者护持于江左,乃面壁于江左也。

然则有护持者矣,又有护持其护持者矣。

奚不楚楚其冠裳,如南面居者之楚楚,堆堆其囊箧,如南面行者之堆堆以出面邪?又奚必于壁而面邪?惟达磨,将以达所磨也。

乃有护持人也,将以达所磨于江左也。

乃有护持其护持人也。

惟达磨又欲磨所达也,乃有护持人也,又欲磨所达于江左也。

乃有护持其护持人也。

乃航海也,达也。

乃面壁也,磨也。

不达,奚得有护持人邪?又奚得有护持其护持人邪?不磨,奚庸有护持人邪?又奚庸有护持其护持人邪?必有护持,又必有护持其护持者,固达之所以为达也。

必有护持,又必有护持其护持者,亦磨之所以为磨也。

又惟以达磨达西竺而磨,乃亦天西竺而为天竺之达磨矣。

乃亦护持其护持,如天竺以护以持,以磨以达之达磨矣。

护持人邪?人护持邪?自西竺而来江之右,右其达而磨矣,非天竺之达磨也。

自江右而渡江之左,左其达而磨矣,非天竺之达磨也。

达以人邪?人以达邪?磨以人邪?人以磨邪?人护持其护持以面壁邪?护持其护持人以面壁邪?壁以面人邪?人以壁面邪?乃达乃磨之达磨也。

虽然,有衣之工若山水文,又必有达人与之居者,楚楚其居裳;有钵之奇若金银色,又必有达人与之行者,堆堆其行囊,亦已达矣,奚俟磨邪?又奚俟磨以面壁邪?必面壁以磨于已达者,乃达磨之达也。

虽非佛之达也,亦佛祖达也。

虽非佛之磨也,亦佛祖磨也。

乃若三分天下有其二而犹以服事殷,乃有周南召南之风于周也。

乃不有墙面人也。

乃不啻达磨而达而磨于面壁也。

面壁犹墙面而人邪?抑不为周南召南,乃犹墙面人,乃面壁邪?

发兄弟怡怡 #

  恒言难兄难弟,难于何难而难耶?难于进士其兄其弟而难耶?难于二程三陆其兄其弟而难耶?难于武周其兄其弟而难耶?抑难于士而兄、士而弟,以怡怡其兄其弟而难耶?且以兄而怡怡于其弟,以弟而怡怡于其兄,似不难于兄,似不难于弟尔。

而难兄难弟,又必难于何难而难耶?亦必兄而怡怡于其弟,以兄乃难兄也。

亦必弟而怡怡于其兄,以弟乃难弟也。

何者?怡怡固非难也,怡怡亦甚难也。

虽怡怡于仲尼者,亦必于公门之人而出,乃有怡怡如也。

怡怡何其难也。

怡怡非难,又甚有难于怡怡者耶?况兄况弟又若易易以比者也。

易以比者,易以狎也。

易以狎者,易以忤也。

而兄之于弟,弟之于兄,不难于怡怡,又奚难耶?是故兄弟而武周,其势易以忤也。

难乎其怡怡于兄弟而武周也。

兄弟而程陆,其情易以狎也,难乎萁怡怡于兄弟而程陆也。

乃若兄弟而进士,则情则势尤易以狎、尤易以忤者也,不又难乎?其怡怡于兄弟而进士耶?莫非以兄而易以比于弟也。

以弟而易以比于兄也。

乃若武之于周,周之于武,则兄则弟矣。

管蔡之于武于周,非兄非弟耶?非弟欲比于兄耶?非兄欲比于弟耶?不以几于以兄以弟,以忤诸兄而忤诸弟耶?而兄弟怡怡于武周者甚难也。

乃若程其弟于其兄者,虽自叹不及兄之所从,而亦莫非弟欲比于兄也,不亦几于弟之易以狎诸兄耶?而兄弟怡怡于二程者甚难也。

乃若陆其兄于其弟者,虽自悔晚得弟之所蕴,而亦莫非兄欲比于弟也,不亦几于兄之易以狎诸弟耶?而兄弟怡怡于三陆者甚难也。

乃若进士其兄于其弟,进士其弟于其兄者,乃亦默以纵乎其情于用情,而默以挟乎其势于忘势,将不几于易以比而狎,易以比而忤耶?而兄弟怡怡于进士者,不甚难耶?是故仲尼士于仲由,乃必以切切,乃必以偲偲,乃必以怡怡如者语之,亦必以仲由必亦难乎其怡怡如也,必亦难乎怡怡其如以切切也,必亦难乎怡怡其如以偲偲也。

怡怡非难,又甚有难于怡怡者耶?乃又必以切切偲偲语诸朋友,乃又必以怡怡语诸兄弟者,亦必以仲尼必亦难乎怡怡于其兄而弟也,必亦难乎怡怡于其弟而兄也,必亦难乎怡怡于其兄者以兄乎朋友而怡怡也,必亦难乎怡怡于其弟者以弟乎朋友而怡怡也。

怡怡非难,又甚有难于怡怡者耶?乃若仲尼乃欲仲由必怡怡其切切于怡怡如也,必怡怡其偲偲于怡怡如也;必怡怡其兄弟者,怡怡其朋友于怡怡如也;必于朋友其长者必兄之也,必兄之于怡怡如也;必于朋友其少者必弟之也,必弟之于怡怡如也。

是故切切必不徒切切也,必切切于怡怡其如以切切也。

又徒恳恳而切切于朋友已耶?偲偲必不徒偲偲也,必偲偲于怡怡其如以偲偲也,又徒勉勉而偲偲于朋友已耶?乃朋乃友,乃兄弟其朋友,以尊仲尼于有亲,乃不至于无父,以朋以友,以士也,乃士也。

乃兄乃弟,乃朋友其兄弟,以亲仲尼于有尊,乃不至于无君,以兄以弟,以士也,乃士也。

乃士而兄,于朋友以兄,乃必不忤不狎于其兄,以比于其弟,而兄兄也,乃难兄。

若此其难,乃难兄也。

乃士于弟,而朋友以弟,乃必不忤不狎于其弟,以比于其兄,而弟弟也,乃难弟。

若此其难,乃难弟也。

乃不啻武周其兄弟也。

况程陆其兄弟耶?乃不啻程陆其兄弟也。

况进士其兄弟耶?虽然,进士莫非士也,莫非于进士也。

乃莫进之于其所亲,以亲乎其所尊,以士者,非进士耶?进士其兄弟,又非有亲而尊,有尊而亲,以兄以弟于士耶?又非若尊乎仲尼以亲,而亲乎仲尼以尊,以兄以弟于士耶?必士乃有尊,以亲亲也,必士乃有亲,以尊尊也,乃有兄,以弟弟也;乃有弟,以兄兄也。

不然,孰尊尊而孰亲亲,孰兄兄而孰弟弟耶?又孰有难于兄难于弟以难耶?难言难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