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丹妙诀

金丹妙诀 #

  收视返听 #

  济阳子曰:“收视者乃将眼光从外收入玄关之中,停息静定,化成甘露,吞下于丹田,用意送归炁穴之内。

眼光下视炁穴,神现静定,即观自在菩萨。

所谓返观内照常心静,性命双修出苦轮也。

  “书云:‘下手先制两眼。’两眼乃藏神之所,须要内观,不可外视。余曰不观近,不观远,常观无为一窍,此窍乃玄观窍也。

  “道祖云:‘常有欲以观其窍,常无欲以观其妙。’妙者窍中之妙,能观窍妙,谓之定慧。

  “昔黄帝得《彩风书》云:‘饮喙不止身不轻,思虑不止神不清,声色不止心不宁。

心不宁则神不灵,神不灵则道不成。

’其要妙也,不在瞻星礼斗、苦己劳形;负在湛然方寸,无所营营。

神仙之道,乃可长生。

所谓心空一分,性见一分;心空十分,性见十分。

豁然贯通,谓之曰明心见性。

故元神外出,急速回光,收入于腔子里。

虽一刻功夫,自然身心两静,百邪俱散,杲日当空矣。

起念神即出,止念神即回。

故禅家以止念为要,懦教以克已为功,道门以炼己为最也。

  “返听者,返听丹田之妙也。

人若耳相不觉逐声,急切凝韵,收回入于炁穴,返听丹田之妙。

自然禅机静默,湛然常寂。

日久纯熟,如如不动,自然冲和大定。

故曰:‘目虽见色,吾则回光而内不受纳;耳虽听声,吾则返韵而内不受音;神虽应物,吾则静定而内不起思;元阳发动见物,吾则内醒而不迷,速用风火烹炼。

  “凡无念之间,泄精之位作动,以及男子外肾举、坤人月信行,此是关元动,名为活于时。

见而不迷邪念,立定志气,收敛微细之元神,入于动炁之中。

念兹在兹,息息归根,绵锦若存,无少间断。

守到精血化而成炁,即将此炁逆归炁穴,定心封固。

拨浊气于涌泉,另将元神守炁穴,微微吹嘘,炁足自然往后旋升。

过三关,上泥丸,进玄窍。

玄窍呼吸,法轮流转。

停息静定,化甘露降下丹田炁穴,归根复命。

虽一刻之功,不觉神炁混合。

形神俱妙,身心快乐矣。

此修仙之妙法也。

  “夫人之神在心,心之机在目,目视十里之遥,心神随去十里之远。

目不远物,从外返内,心神随之在内。

不但在内,而且定矣。

心则大定,肾水升上于泥丸,心火降下于丹田,口饮甘津,周身快乐。

故云:时刻回光返照便易学,心无妄想便是道。

  “昔黄帝得神芝图,求指于太乙皇人。

曰:‘此乃三一之道也。

’人能常守三一,定成真仙。

三者何?精、气、神也。

先天本归一,后天分为三。

眼不视而凝神,耳不听而保精,口不言而养炁。

眼、耳、口三关紧闭,则保精、养气、存神之道得矣。

  “所谓外三宝不漏,内三宝不泄。

炼三归一,名曰三花聚顶。

顶者,即玄关窍也。

此窍乃天地之根、三才之源、法藏眼、总持门、上天梯、南天路,曰玄牝、曰戊己、曰刀圭、曰真一.无非金木合并之处,婴姹相会之乡。

  “书云,‘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也。

  “孔圣曰:‘吾道一以贯之。’

  “达摩曰:‘得了一,万事毕。’噫!名色多端,不外玄关一窍而已!

  “古仙云:‘此窍非凡窍,乾坤共合成。名为神气穴,内有坎离精。’要得此窍,非明师莫识。

  “故云:‘饶君聪慧过颜闵,不遇真师莫强猜。

只为金丹无口诀,教君何处结灵胎。

’人若得此一窍,常将耳、目、口归于窍内,谓之三花聚顶。

再将调息绵绵,是谓四相归戊己。

戊土在丹田,己土寄玄关。

能克己,自然复礼,即凝神入丹田,真炁复归玄关之中。

是所谓取坎填离者,此也。

 

   

   

 凝神入炁 #

  济阳子曰:“人之神,日则散乱无依,夜则梦匀多端。

若不凝归入定,则形神岂能俱妙乎?法在时刻回光返照,将元神凝归祖窍、玄关之中,静定化成甘露吞下,从中膻送归脐轮炁穴。

此穴即在腰前、脐后,其中稍下,有一虚无圈于是也,名曰太极。

乃吾人受生之韧,所结而成此缕。

吾心止于此,而内观之。

即将向来所凝之神,尽归入此穴之中,似猫捕鼠、如龙养珠,真气自然内运,暖热阳生。

  “夫吾人自剪落脐带之后,此穴中之真炁,不能与玄关相通。

水火不济,任督塞闭,有死之机也。

自得诀归来,凝神存想玄关,久久静定。

则呼吸之气,从甘露深入炁穴,息息归根,绵绵若存。

静定之时,则炁穴元气,往后而升上玄关。

停息化甘露,从玄关再下炁穴,子母相会,破镜重圆。

一升一降,水火既济。

渐渐凝住,丹基坚固。

  “《圭旨》云:‘涵养本源,救护命宝。’

  “玉蟾祖师云:‘早通明师传口诀,只要凝神入炁穴。’

  “杏林师曰:‘万物皆有死,元神死复生。以神入炁穴,丹道自然成’也。”

 

   

   

 调息绵绵 #

  济阳子曰:前文神凝气聚,灵根充实,丹基巩固。然不调定真息,又恐火冷丹迟,灵药不生。

  “夫调息之法难言,常得冲和大定,真息调矣。

古仙云:‘调息要调真息息,炼神须炼不神神。

’这个真息之息与那个不神之神,他两个才是真龙虎、真阴阳、真水火、真夫妇、真胎息、真玄牝、真橐钥。

噫!玄牝一呼一吸,橐钥一阖一开,互相往来。

天然火候,岂在口鼻乱施为乎?然有兼用之法。

故先圣云:‘调息须随息,知心不用心。

巍巍常不动,顷刻产真金。

’妙哉?金也!

  “编绵者,即十二时中,时时刻刻,不可间断之旨也。

  “夫人之真息,如天之日月。

天之日月,昼夜轮转,往来无停;人之真息,后升前降,岂有停乎?而岂可间断乎?要须上至玄关,下至炁穴,静定炁穴,息息归根,绵绵不绝。

锻炼纯熟,自然常升常降。

  “钟离祖云:‘但能息息皆相顾,换尽形骸玉液流。’若夫行之一时,而歇一时,行之一日,而歇一日,岂成金丹之道哉?”

  “孔子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不思乎?”

   

 心息相依 #

  济阳子曰:“心者,非肉团、日用之心,乃本性、真如之天心也。

儒云:‘人欲净尽,天理流行。

’正能见此天心。

《西游记》一书,全凭悟空。

悟空本性,见真如,故曰见如来。

如理而去,如理而来。

能空凡心,即能见天心。

见天心,即见如来。

要见如来,须持时。

  “邵夫子云:‘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

  “《心经》曰‘阶,此时即天心之时、阳气发生之时,一元复始之时。时至神知,天心在焉、如来见矣。丹田暖暖热,万物皆逢春。妙哉!妙哉!

  “夫息者,非口鼻有形之息也,乃是炁穴内中之真息。

要见此息,须除杂念,致虚极,守静笃。

心空,性见,口鼻无气。

凡息停而真息动。

恍惚杳冥,炁穴现出一窍,浑浑沦沦,名曰窍中窍,即上文时至神知。

人当至静,在于夜间睡醒时,清静之极,药产神知。

不知者,是当面错过矣。

须要凝神入炁穴,息息归根。

若忘若存,猛烹极炼。

炼精化炁,逆收入炁穴。

候阳炁暖热,运行局天。

  “心息相依,神照不可须臾离,离则属于枯偏矣。

  “古云:‘神行,炁行,神住,炁住。’相依不离,正诚坚志。采取烹炼,呼吸升降。动静往来,进退均宜,冲和大定。天然真火候有无穷之妙用矣。

  “金丹从始至终,不离此法才能成就。大矣哉!心息之妙旨也。

  “若夫行、住、坐、卧,口鼻之息,宜要调。

不调,不能见真息。

其法在于凝神入炁穴,心守炁穴,意随往来。

呼接天根玄关,吸接地根炁穴。

所谓内交真炁存呼吸,自然造化返童颜。

  “陈致虚曰:‘一条大路少人寻,风虎云龙自啸吟。坐定要知行气主,真人之息自深深。’

  “《圭旨》云:‘不是玄门消息深,高山流水少知音。

若能寻着来时路,赤子依然混沌心。

’若问来时路,即是炁穴一窍。

凝结成丹,超上玄关,乳哺还虔,而升天门是也。

  “赤肚子云:‘炁穴之间、昔人名之曰生门、死户,又渭之天地之根。

凝神于此,元炁日充、元神日旺。

神旺则气畅,气畅则血融,血融则骨强,骨强则髓满,髓满则腹盈,腹盈则下实,下实则行步轻健、动作不疲、四体康健、颜色如桃,去仙不远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