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经新注

道德真经新注 #

  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于其中。

人为万物之主,故与天地为三才焉。

老君在西周之日,故秉道德以救时俗。

道者,清净自然之道也。

德者,以法久而失,修而得之谓之德也。

故曰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是谓域中四大焉。

盖王者,法地、法天、法道之三自然妙理,而理天下也。

天下得之而安,故谓之德。

凡言人属者耳,故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言法上三大之自然理也。

其义云:法地地,如地之无私载。

法天天,如天之无私覆。

法道道,如道之无私生成而已矣。

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例也。

后之学者不得圣人之旨,谬妄相传,凡二十家注义皆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即域中五大矣,与经文乖谬,而失教之意也。

岂王者只得法地而不得法天、法道乎?又况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义理疏远矣。

源流既挠,支派遂昏,或宗之为神仙书,或语之以虚无学,论者非云先黄老而后六经,乃浅俗之谈也,殊不知六经乃黄老之枝叶尔。

余少得旨要,故辩而释之,盖清心养气,安家保国之术也。

  道德真经新注卷之一

  道经上 #

  自然之性静,故天地万物生。生久而凌替,修之令反自然,故曰道。凡三十七章。

  道可道,可道者,非至道也。

非常道。

谓惟恍惟惚也。

名可名,可名者,物之质也。

非常名。

谓曰大曰逝也。

无名,天地之始;此上明道之精妙,趋于言说,离于名称。

道生天地之初未有人,未有人,即谁强名道。

有名,万物之母。

三才既具,品物流形,含育之义明,母子之名立,圣人自此而垂教。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儌。

儌,边也。

人之大端不出于有欲与无欲也。

故有欲者不游乎道中,而忘怀者独见夫精妙。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在道则一,为物则二。

同谓之玄。

玄,黑也。

夫五色置于晦冥之中,则无辨矣。

能使异名为造一,可谓乎玄中玄。

玄之又玄,愈玄愈不可测。

众妙之门。

夫如是,方可达于万化出入之所由。

  天下有天下之主也。

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若所美与众同,岂非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若所善与众异,则诚不善也。

故有无之相生,对而生也。

难易之相成,迭相成也。

长短之相形,并可见也。

高下之相倾,起交争也。

音声之相和,不独为也。

前后之相随。

殊不定也。

此皆效上之验。

是以圣人必不与前言同。

处无为之事,置心于清静中。

行不言之教。

正身以率下也。

万物作而不辞,不扰故不失业,谓自得故不谢。

生而不有,使生成者,我之力也,我何有是力乎?为而不恃,得云为者,我之功也,我何恃此功矣。

功成而不居。

其不欲见贤也。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无心而理,是谓不居,而功自成,是谓不去。

  不尚贤,使民不争;夫能不尚己贤,孰与我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若以不贪为宝,则下皆化之,又何人为盗也?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凡与我对者,无不忘之,则心必自静。

是以圣人具下句也。

虚其心,外物不复入于内也。

实其腹,元和不复出于外也。

弱其志,专思柔也。

强其骨。

能保精也。

常使人无知无欲,其理如此,故人化之,皆复于朴。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令见反朴者而思齐焉。

为无为,则无不治。

为不失于无为,则不患于不理。

  道冲而用之,虚己以应物也。

或不盈。

故功德满时也。

渊兮似万物之宗。

渊然深静,不可测知,故似为庶类之宗师。

挫其锐,能抑进取。

解其纷,善释雠嫌。

和其光,参其明也。

同其尘,入其暗也。

湛兮似或存。

用无不同,性无所杂。

吾不知谁之子,但识其能,莫知其父。

象帝之先。

帝,生物之主也,群化皆处其后,唯道能居其先。

象,似也。

道性谦,故不言定,处其先而云似。

  天地不仁,仁,恩也。

夫恩生乎心,天地无心,焉得恩?以万物为刍狗;刍,草也。

夫报起乎情,刍狗无情,焉得报?圣人不仁,圣人法天地之无心,但虚怀而在土,则何仁之有乎?以百姓为刍狗。

百姓象刍狗之无情,遂忘帝力于其下耳。

天地之间,其犹橐钥。

橐无底,曰橐炉锤之,家用鼓风。

钥,笛之类,伶伦之人吹之以为之乐。

二者皆虚中无情,所以应求不倦。

天地如之,所以不仁也。

虚而不屈,屈,穷也。

虚故不穷也。

动而愈出。

故愈动而愈应。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有心而言,则有时而竭;虚中而应,则无日而穷。

  谷神不死,谷中虚则能以响答声,不知答声者谁哉?既不知而不测,谓之神乎神答,长在不死,何也?人能虚心则物无不应,如神不离身而长存也。

是谓玄牝。

玄者,幽暗也。

牝,女子也。

女子处幽闺之中,是谓玄牝。

此玄牝性柔而静,不以外伤内,所以能制不测之神于身也。

又玄鼻牝口也,空虚吐纳元气,为阴阳之根。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行如玄牝,可谓得道之门。

既得道矣,则道为天地之根。

绵绵若存,道体微妙,绵绵似不能自持,要今古常在。

用之不勤。

虽微妙,若其应用也,未尝辞倦。

人能得之,则性全神王,致无期之寿。

又言吐纳之道也。

  天长地久。

今市未始无之。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所以长生,以其不营养其生而得之。

是以圣人是能法天地者。

后其身而身先,所以先于人者,由善退而致也。

外其身而身存。

所以不殆者,为能自薄也。

非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夫能不私于己而私于人,人之私未必成而己之私已成矣。

  上善若水。

至善人如水性。

水善利万物,物莫不蒙其润。

而不争,善委顺也。

处众人之所恶,夫下流者,天下之恶归焉,人皆避之,水独处之。

故几于道。

几,近也。

居善地,静居则善于地。

心善渊,澄心则善于渊。

与善仁,施与则善于仁。

言善信,赴言则善于信。

政善治,为政则善于理。

事善能,行事则善于能。

动善时。

运动则善于时。

夫惟不争,故无尤。

尤,过也,水性若此,善人如之,是以处无过之地也。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持满者鲜能不倾,未若止而居中。

已,止也。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磨而至锐,保其不折,未之前闻。

揣,磨也。

锐,薄也。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贾害者宝,积必杀身,孰云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位高而倨患自掇也,岂得尤人。

功成,事遂,身退,天之道。

夫为功而功成,图事而事遂,则当退身不处亢极,是合天道亏盈也。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人之生也,必载魂,魂是阳神,阳神欲人生。魄是阴鬼,阴鬼欲

  人死。

故老子教人营卫之法,不使妄出构祸也。

营卫之法,无过抱一。

一,专一也,抱专一之心,魄故无由离身,合于前境也。

专气致柔,能如婴兄乎?能专养和气,至四体之柔弱似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玄览,心也。

心灵通,虽幽远,亦能览而知之。

人皆多欲,役之无度,遂生瑕秽,不能照烛,故令以道洗涤,除其尘累也。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夫身修者,未闻其国不理也。

民者,国之本也。

无为者,理之要也。

若得理之要。

以临其国,是谓爱民而理国也。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天辅有德,而爱民之君守雌用静,动不离道,故天门长开,授其福祚,不者阖矣。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有至德如日,无所不烛,能令群下不知之乎?生而不有,有则下知也。

为而不恃,恃则非圣人也。

长而不宰,物不知谢生之所也。

是谓玄德。

冥运之至。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厥初为车,则以椎为轮,不三十辐则不可以转行也。

车之利用,当厢中之无也。

因其用无,以成运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古者为器,则合土而陶之,瓯盎成焉,故有器之用,亦藉中无也。

因其用无,节其饮食。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当营窟之时,则斩陵阜而为室,凿户以出入,开牖以通明,人得居中,中无故也。

因其用无,警其凝滞。

故有之以为利,有形之物,资空无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虚无之道,托器质而昭用。

  五色令人目盲,久而视之,则荧然无见,故若盲。

五音令人耳聋,听之移时,则昏然无闻,故若聋。

五味令人口爽,咀之不辍,则差然无别,故若爽。

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奔逐狐兔,困不暇息,故若心之发狂也。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没命求于重宝,无因进德,故行妨。

是以圣人引圣人之行以抑上五者。

上五者,世人皆矻矻营逐,曾不知退,故以为腹之义以示之。

为腹不为目,目无厌,圣人不为。

腹知足,圣人为之。

故去彼取此。

去目目视外,故云彼。

取腹腹实内,故云此。

  宠辱若惊,惊辱与宠,同则无辱矣。

贵大患若身。

贵身与患,一则无患矣。

何谓宠辱?尊荣曰宠,贬责曰辱。

宠为下,辱因宠生,故辱为上,如汲黯积薪之义。

得之若惊,恐辱将至。

失之若惊,能思过也。

是谓宠辱若惊。

可为宠惊之相似。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贵厚其身,则触途忧患。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及不私其身,忘其形,遂失患之所在。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以寄天下;贵身之人,为君必求美服厚味,则必竭生人之资,人孰不怨?共以天下寄之,非久长也。

故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

惊宠之人为天下主,既爱其身,则必防其辱,不扰于人,人无不亲附,共以天下托之。

托之者,是抑与之也。

  视之不见名曰夷。

目可以观色,不可睹道,而视之者徒得其夷。

夷,平也,为漠漠然无异见。

听之不闻名曰希。

耳可以闻声,不可以聆道,而听之者但得其希。

希,无也,亦少也,或终身不得,或亦得之。

搏之不得名曰微。

手可以执质,不可以执道,而搏之者只得其微。

微,妙也,彷佛似有追之又失。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以上三者将穷于道,竟无所得,不若混而为一也。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凡物皆上明而下暗,唯道高而无上,故不皦,卑而无下,故不昧。

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绳绳者,长远不绝也。

及责其实而欲名之,则复归于无物也。

是谓无状之状,既不可名,信无状矣,而云之状,其故何哉?明道虽非其状,诚能生于众状,故云之状也。

无物之象。

岂如物之形象,可得而见。

是谓惚恍。

恍,有也。

惚,无也。

谓有不可,谓无不可,故以惚恍名之。

迎之不见其首,无来时也。

随之不见其后。

无去日也。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虽非视听可得,又非寻摘所知,自古有之,谓之曰道。

今欲执守,未闻其方。

方在虚心,心诚能虚,道将自至,然后执之以御群有,无不致理。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道为大古之始,人能知而复行,是谓得理化之纲纪。

  古之善为士者,说古昔之时,有善以道为士者。

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独究至道,尽其微妙,墙仞高深,不可窥测。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道在于心,不形于色,故人不可得识。

将欲化导,故强为容。

容以悟物也。

豫若冬涉川,方冬之时,坚冰必至,而涉川者固无虑于垫溺,所以悦豫。

犹若畏四邻,虽处欲不染,如涉冬川,犹惧迹生切。

自韬晦如逃难者,恐四邻知之。

俨若客,其无为也,如客之俨然也。

涣若冰之将释,复不凝滞,如沐之浮也。

敦兮其若朴,又恐流而不反,将思复于本者。

旷兮其若谷如谷虚容。

浑兮其若浊。

不独清也。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唯善士也。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不安于安,次来次灭,善士之道也。

归此道者,不欲盈。

盈则失之。

夫唯不盈,故能弊不新成。

唯不盈者,故能弊其所新。

  致虚极,守静笃。

笃,厚也。

将欲求道集于身者,必须先致其虚。

令虚至极,则道必自至于身中矣。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恐人未信守静是得道之由,故以此喻明之。

万物动作,吾观其摇落之后,生气无不归于静中也。

夫物芸芸,皆复各归其根。

夫物芸芸,茂盛至秋。

秋冬之交,生性未有不归于根者,为根静故也。

归根曰静,若动则不能更生也。

静曰复命。

万物至十月,其气皆归于根。

冬至后,乃一阳生,方萌芽动也。

周而复始,此自然之本也。

复命曰常,常生之道。

知常曰明。

明故知也。

不知常,妄作凶。

若昧于知常,则所动皆妄,必不能与吉会也。

知常容,心虚则知常,故能容众也。

容乃公,无所不容,为无私也。

公乃王,无私者,物皆归附也。

王乃天,王道无偏,如天之覆。

天乃道,其功莫大,又能忘之。

道乃久,忘公之主,福祚敢忌。

没身不殆。

爱及甘棠,洗其人乎?言至人立功,立事,立言,立法,万古不朽,身谢而神存也。

  道德真经新注卷之一竟

  道德真经新注卷之二

  道经下 #

  太上,下知有之;远古之君,民下知有之尔,未尝闻其令也。

其次,亲之誉之;蒙德故亲之,沐仁故誉之。

其次,畏之侮之。

直者畏之,奸者侮之。

信不足,有不信。

初以伪诱之,是信不足也。

后以诚示之,人亦不之信。

犹其贵言。

不知贵言贱信,已至斯弊,犹贵其言,则淳和之风不可至也。

功成事遂,百姓谓我自然。

由无教令,是有此俗。

  大道废,有仁义;大道非欲避仁义而废之,而仁义立,故大道不得不废,由时舍本崇末也。

智慧出,有大伪;智慧出,非欲兴大伪,而大伪不得不兴,为凭迹而生也。

六亲不和,有孝慈;父慈子孝之日,岂有曾参之名?国家昏乱,有忠臣。

君贤臣良之时,焉有比干之节?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圣弃智,则无法令。

无法令,则民不忧其抵犯。

民不忧其抵犯,则恣而为生,与其名韩之时,而计其利不啻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膻行之仁义,则天下不奉不及之法,皆复于自然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绝越常之巧,则其利均。

其利均,则民各足。

民各足,则谁为盗贼?此三者,以为文未足,故令有所属。

属,继也。

三者足以教君,夫足以教民,故更继四句。

见素去染也。

抱朴,守本也。

少私忘己也。

寡欲。

丧偶也。

  绝学无忧。

若为人间之学,举措皆有悔吝,故忧之。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唯阿同出于口,便有喜怒之变。

善之与恶,相去何若?善恶同生于心,岂有胡越之远。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人之所畏者,当须畏之,若不畏则祸患立至。

荒兮其未央哉。

世人之学,学皆如此,则自然之性,日向荒凉,未有休止之势也。

众人熙熙,殉欲之貌。

如享太牢,贪可知也。

如登春台。

增淫志也。

我独怕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老子云:我于人间之学绝来已久,今纵见之,情实怕然,未有兆朕,似婴儿之未孩者,未识人之意也。

乘乘兮,若无所归。

乘乘者,乘其所乘也。

圣人无心,所遇便乘之而往,安知彼之与此,而谓之归。

众人皆有余,于俗学皆似有余力。

我独若遗。

唯我于俗学,则似神不足而遗忘。

我愚人之心也哉,非也。

纯纯兮。

素朴未散,故耳。

俗人察察,骋严朋也。

我独闷闷;似无能也。

俗人昭昭,矜有知也。

我独若昏。

若藏端也。

忽若海,寂兮似独所止。

如虚舟之泛泛兮,在巨海之中未尝有所止泊者也。

众人皆有以,是故不闲。

我独顽似鄙。

我独不知有人间之事,其庸顽也如边鄙之民。

我独异于人,形同人群,心游物表。

而贵求食于母。

母,道也。

食饲也。

我所以独异于人者,为求饲于道也。

道亦以我能绝俗学,故常以元和妙气而饲之。

  孔德之容,唯道之从。

孔,甚也。

容,受也。

从,顺也。

其有德之人,其心清虚,唯容受至道,从顺而行之。

道之为物,唯恍唯惚。

道之为物,虽恍惚无常,然恶烦杂而托清虚也。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惚,无也。

恍,有也。

其中者,其中心也。

象,罔象也。

若其心中从惚兮无物,而为恍兮有欲,则其道化为罔象也。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若其心中从恍兮有欲,而能为惚兮无欲,则其道复化为妙物,湛然居于心中也。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窈,深也。

冥,暗也。

精,道之妙也。

言道以精妙之气,出入于万物之中,莫见其

  朕,唯虚心者能得之。

其精甚真,得不假之精,遂成真人也。

其中有信。

诚能虚心,则精应不失也。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古犹今也,今人虚感应其不失,因知古之感者其应亦然也。

以阅众甫。

阅,寻阅也。

甫,始也,。

寻阅古始,得道者众矣,一一皆以无欲而得之矣。

吾何以知众甫之然?以此。

老子曰:我何以知得道之人如此?以其上事而知之矣。

  曲则全,无所不顺,孰为我害?枉则直,屈如不言,终必自申。

洼则盈,唯下下者,天下归心。

弊则新,不重所得,方能进修。

少则得,不分其志。

多则惑。

好殉群方。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唯守道而已,天下不敢违。

不自见,故明;晦己能,能必昭也。

不自是,故彰;亡己是,是必着矣。

不自矜,故长;以短自与,而长反归。

不自伐,故有功。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

其行如前,则无不伏。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但行之当,自见其效。

  希言自然。

慎言者,不唯寡尤,亦乃合自然之道也。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此二者伤物太甚,故不可久为。

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天地有形之至大者,为暴风疾雨损于物,犹不敢久为,而瓦至细之人而欲多言伤自然之气乎?故从事于道者,希言者,其人也。

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各以其类会也。

同于道者,道亦得之;同于德者,德亦得之;同于失者,失亦得之。

同类相遇,皆相得也。

信不足,有不信。

不信希言合道,而以多言获戾,则悔而求之,虽发丹诚,而从事于道之人,亦不足信也。

  跂者不立,跂踵之浪,不堪持久。

跨者不行。

跨阔其足,安能致远?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由跂者跨者生自见等行,是皆妄作,且越天真,有一于身,则为人伦之弃物,况兼之乎?其于道也,曰余食赘行。

其可恶也,如食之残,如形之剩肉也。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凡庸之物,犹或致嫌,则有道之人固不留意于此。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元气圆凝之时,未有天地也。

寂兮寥兮,至虚至静。

独立而不改,不与物群,复不随物化也。

周行而不殆,备行万物之中,又无时而危也。

可以为天下母。

为能生育。

吾不知其名,无得而称。

强字之曰道,字以表德,为有生天生地之德,故字道以表之。

强名之曰大。

名以召实,为其无所不包,故名曰大。

以示于人人欲修之,当有所谓矣。

大曰逝,已不在大。

逝日远,又逝处复失也。

远曰返。

远追之不获,俄然返于虚心也。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王虽不得比于三大,其为大也亦次之。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道已下三大,皆自道而生。

王已上三大,皆令王法则。

人法地地,地体静载而生物,法之者令与地同,同地故云地地也。

法天天,天德广覆而无私,法之者令与天同,同天故云天天也。

法道道,道性忘功,法之者令与道同,同道故云道道也。

法自然。

人能法三者,皆与为一,始可称王尔,则为万人之中一人尔。

言地天道三者,皆有自然妙理,王者当法之尔。

自然理者,是覆载生成皆不私也。

  重为轻根,万物莫不由根而生者,为根重也。

静为躁君。

故兆民未有不受制于君者,为君静也。

是以君子行终日不离辎重。

君子欲有所诣,必先备其辎重,用防寒暑饥乏之患。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超然者,超脱之貌也。

荣观,春台也,燕燕尔也,治容之所也,此皆守重静者之能超脱者也。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物之与人皆守重静,如何天下之主不重其身,轻其出入也。

轻则失臣,轻其举措则难服事,故失臣心。

躁则失君。

躁其情性,不自安静,则失其君位。

  善行无辙迹,行道无迹。

善言无瑕谪,言道无谪。

善计不用筹算,守清静,不假筹算。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闭七窍诸门,群魔不能入。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清五脏诸神,外物不能诱。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潜行如上之善,道被草木,而而况人乎?。

是谓袭明。

内行而外不见。

故善人,不善人之师;善人能以善与人也。

不善人,善人之资。

资,给也。

不善人是善人可资之物者也。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皆至于道,遂相忘也。

虽知大迷,是谓要妙。

忘师资,俗以为迷,道以为妙也。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有雄武之材而不用,能雌伏以为心,则为众所归,如天下深溪也。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谦德不离其身,则如溪为百川所凑。

复归于婴兄。

和气充具。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式者,法也。

韬白如黑,则天下之人,罔敢不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抱此晦用之德,于身常无差失。

复归于无极。

其德若此,故福寿不可量。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以荣如辱,则其量如谷,无所不容纳也。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量无不容,德无不备,复归于朴。

朴,器之本也,德备则能返本。

本,道也。

朴散则为器,器周于用者,道散则众器成焉。

圣人用之则为官长,圣人用道,居群材之上,理化其不明道者。

故大制不割。

怀至道,故能制服生灵,当以无为守之,非加刑法也。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取天下之欢心。

吾见其不得已。

以有为取之,我见此必不得已。

已,语助也。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神器者,人也。

身中居神,所以谓之神器。

人性恶扰,有为则扰人,故知不可以取天下。

为者败之,为之则民散也。

执者失之。

不信厚言,固守本意,则必失帝业。

故物或行或随,若行有为于前,必败失随其后。

或呴或吹,仁德曰陶,严刑曰吹。

或强或羸,民安则强,民散则羸。

或载或隳。

抚之则载,虐之则隳。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有为之验若此之甚,为天下者恶得不去之哉?以圣人之为理,则就其中去甚者、奢者与泰者。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古善为相者,安民强国,则以道不以兵。

其事好还。

克敌之师,师踵未还,已为所报。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妨耕耨,故荆棘是生。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战伐之后,杀气犹凝,冲和未行,不产嘉谷也。

故善之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佐君合以道,不合以兵。

必不得已,则择其善将者,则必果敢不以好胜为心也。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是果而勿强。

若使善者将甲讨难,必定不矜、不伐、不骄,何谓也?为果以谦,不果以强,强则违道。

物壮财老,是谓不道。

物至壮则老,兵至于强未必不败,皆为不合道也。

不道早已。

知不合道,能早止者,善矣。

已,止也。

  夫隹兵者,不祥之器,隹,好也。

兵,五兵也。

兵为害器,隹好非善。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物皆好生恶死,有好兵之国,凡物尚恶之,况有道之士,焉肯居其国也?君子居则贵

  左,君子体仁以长人,居必贵于发生之位也。

用兵则贵右。

主兵者,以杀为志,故用必贵于摇落之方。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君子器以文德,不以干戈。

不得已而用之,非其器而用之,盖不得已也。

恬淡为上。

所用之以止寇,殊不得其滋味。

胜而不美,以恬淡为上,故以胜为不美。

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乐,爱也。

若以胜为美,则是爱杀人也。

夫乐杀人者,不可得志于天下。

人咸恶死,孰肯景附?故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各从其类。

偏将军处左,虽为主杀之官,而无主杀之权。

上将军处右,专于征伐。

言以丧礼处之。

依置柩之所。

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君子为将,则曰:我实无德,民有何辜,一朝杀伤,殆至于死。

故兴言而涕从也。

战胜以丧礼处之。

使居其位,不必衣其服,一则顺其杀气,二则抑用兵者之心也。

  道常无名,今谓之道,是强名也。

朴虽小,所以视之不见。

天下不敢臣。

怀其道,尚为王者师,况敢以道为臣妾者乎?侯王若能守,天下将自宾。

宾,服也,守道不忘则无远不服。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天地交泰,能降甘露,以旌侯王能守道也。

人莫之令而自均。

王道无偏,故德泽平施,岂待命令。

始制有名,道至于此,始可制服有名之物。

有名之物,即山川可祭之神,林泉可征之士。

名亦既有。

如此,有名之物有封禅而必从伏林泉,而尽出朝见也。

夫亦将知止,夫此辈亦将知安于所止。

知止所以不殆。

殆,危也。

有名之物依于有道之君,而安于乐土,况百姓乎?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

有道之主在于天下君臣道合,上恩下流,下情上达,如川谷之与江海通流也。

  知人者智,智者不惑,故知人也。

自知者明。

明者见于未萌,故不履于非道。

胜人者有力,人所以胜人者,非有势力,即有膂力。

自胜者强。

能自修德以服人,殊强于有力者。

知足者富,若足于一瓢,则富于万国。

强行者有志。

行事始终如一,是有志节矣。

不失其所者久人而无常,必不能久行其道。

死而不亡者寿。

人能行道以利天下,所垂法则制度皆生于神识机智,一成之后,万古传之,是身死形谢而神长存,故曰寿也。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大道泛泛兮,不击于一方,而云可左可右者,略举两端,明备万物。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生育之功成,亦不名我有。

爱养万物而不为主。

主则非忘功也。

常无欲,可名于小;世人之无欲者,赤子也。

而道于物无欲,可是如赤子之小者乎?万物归之而不为主,可名于大。

万物悉归于道,道又不与为主,可是傲然为大,不顾于物者耶?是以圣人终不为大,圣人法道,法于为小,不法于为大者,恐失谦也。

故能成其大。

本无为大之心,翻成远大之业。

  执大象,天下往,大象,道也。

未有一物不因道而为形象,若执此道以临天下,民无不归往也。

往而不害,安平泰。

既归之,当安之。

非清平之中,泰然舒息不可也。

乐与饵,过客止。

乐,音乐也。

饵,饮食也。

夫音乐饮食,人之所欲,岂有过之而不留止者乎?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过客所以留止者,以其有阅目实腹之物也。

此大象之道,将出于口,以告于人,则淡之其无可味,如何使人慕之?且人性恶多事,好无为,道性无为,故人欲之矣。

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既,尽也。

虽视听不足得其形声,必能用之,亦无穷尽。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

此四者,兆之初起,可谓之微,便能固其源而绝之萌也。

柔弱胜刚强,夫祸之始生柔弱也,终至茂盛刚强也。

将欲除之于柔弱之时,则全胜于刚强之日。

鱼不可脱于渊,鱼若脱手而入于渊,则不可得而制也。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利器者,机事也。

凡事机微之时,则能制之,不使至其强大,此实理身理国之要道也,必不得示诸小人。

若机落小人之手,则何异夫鱼之入渊乎?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为而无心,故能无所不为也。

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

不失无为,则无不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者,无为之本也。

夫无为也,则无迹,当何名之?君执此以镇人,人孰敢妄动者也?无名之朴,亦将不欲。

兼忘守道之心,乃合自然之素。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夫有心于静者,则无时而静也。

今放之于自得,我无一物于胸中,然后君臣上下各正性命。

  道德真经新注卷之二竟

  道德真经新注卷之三

  德经上 #

  凡四十一章 #

  上德不德,人不见其迹,则谓之不德。

是以有德;物不改其朴,然后知有德。

下德不失德,慕前王之美,恭守而不坠。

是以无德。

物性稍移,是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不为而得。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为而得也。

上仁为之始化道而为仁也。

而无以为,虽为之而无心。

上义为之始化道而为义。

而有以为。

专于制断。

上礼为之始化道而为礼。

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

赠答失所,故有斯怒。

故失道而后德,上德合道,故云失道。

下德次之,此所以有德、有仁、有义、有礼。

既失上德,则下德为继之。

失德而后仁,下德有失、仁教嗣兴。

失仁而后义,仁教又替,义方遂行。

失义而后礼。

是非合宜,已谢于时,拜跪玉帛;将盛于世。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乱者,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也。

忠信者,道德也。

若以礼比于道德,诚为衰薄。

用救于乱,则舍礼何从。

前识者,是先识礼人也。

道之华礼可以悦人之目,是谓道花也。

古花字,今华字是也。

而愚之始。

适可为愚者,检逸之初也。

是以大丈夫大丈夫者,丈夫雄者也。

丈夫之雄性,必方直不徇浮俗,故《昌言》云:若大丈夫,则必行道德,不敦末礼也。

处其厚不处其薄,必致身于道德,不置身于衰薄。

居其实不居其华,实如草木之实,能实人之腹,故居之。

花如草木之华,徒阅人之目,故不居也。

故去彼取此。

去花而取实。

  昔之得一者,在下文也。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谷得一以盈,神得一以灵,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自天地已降至于侯王,所以能清等,皆得道之一,故令侯王正身以正于人,故云天下贞。

贞,正也。

其致之,既知得道,其致之如是,岂得失之哉?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谷无以盈将恐竭,神无以灵将恐歇,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蹙。

灵,颠覆也。

若得之而不守,故其患若此也。

故贵以贱为本,王贵也,民贱也,王以民为本,故有民则有王也。

高以下为基。

九仞之山,一篑之基,若为基不固,山必颓矣。

将存其贵,不安于民,则民散而王蹶矣。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以贱为本耶?非乎?孤,子无父也。

寡,妇无夫也。

不谷,生无养也。

此三者,人之所恶,而侯王称之,岂非以贱为本耶?非乎者,言正是以贱为本也。

故致数舆无舆,就舆数之,但得轮辕等众材也。

则就王数之,但得卿士等兆民也。

若散众材,则无成舆之日;不安兆民,焉有为王之时?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

碌碌,贵貌也。

落落,贱貌也。

玉虽贵,因石而生;王虽尊,因民而有。

以此不欲如玉,欲如石者,敦本故也。

  反者道之动,道体寂今也,动反也,所以反者为物性之有刚也,故设权刚以待之,亦冀反其寂也。

弱者道之用。

柔弱者,道之常用。

物皆知之,今再明者?恐因权刚之义,便谓道用合然矣。

天下万物生于有,万物皆自有形天地而生也。

有生于无。

即有形天地自道而生。

道,无也。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闻之而悟,遂勤行而反本。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闻之而疑,犹可教也,使知道也。

下士闻道,大笑之,闻之而惑,故大笑,则不可使白方也。

不笑不足以为道。

道为下士入耳之音,则不足为贵。

建言有之:建,立也。

立言明中下二士疑其大笑之由。

明道若昧,行昭而用晦也。

进道若退,内勤而外怠也。

夷道若颜,颣,丝之不匀者。

履平而若险。

上德若谷,无心而善应也。

大白若辱,性洁而迹污也。

广德若不足,道不形于色也。

建德若偷,才不露于外也。

质真若渝,至绝反如滥也。

大方无隅,无岸谷可见也。

大器晚成,不日求以得也。

大音希声,希,无也。

无声乐也。

大象无形,无状之状。

道隐无名。

自建言已下,皆是大道隐于无名也,故上士洞悟而勤行,中士疑而进退,下士惑而大笑,识此之由。

夫唯道,善贷且成。

道不以三士不同,亦均贷和气,皆使生成。

而勤行者独还和于道中,而疑笑者并干没于元气也。

  道生一,谓应感而生一气也。

一生二,一始生阴气,二始生阳气也。

二生三,三者,阴阳相感通而生和气也。

三生万物。

和气聚而生万物也。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凡物皮质外周曰负阴。

皮质,阴气为也。

骨髓内充曰抱阳。

骨体,阳气为也。

道气柔弱,贯通其间而和之。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王公之和气柔弱,为万物本,故能以不祥为称,是以为天下君。

故物或损之而益,称不祥,诚自损也,物无不宾,非益而何?或益之而损。

恃贵者,己自益也,民皆离心,非损何也?人之所教,亦我义教之。

人欲立教教人者,亦当以我柔弱之义教之,则服膺者莫不归于性命之城。

强梁者,不得其死。

君强暴则失臣不之心,覆亡无日。

人强梁则为众所加,颠踬可待。

吾将以为教父。

父,人之先也。

吾以柔弱之义为众教之先。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夫和气者,天下至柔之物也。

若人驰骋之,则化为天下至坚之物。

无有入于无间,将欲复和气而为至柔者,但能无有驰骋之志,明和气自入于无间之心,化为至柔之物也。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老子云;我见无为驰骋者,则能令和气长在于心,柔弱而长生也,所以知无为有益于人也。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不言于人,无为于己,其为益也,天下罕能及此。

  名与身孰亲?名可舍,身不可舍,则何者疏也?身与货孰多?货失而可求,身亡而难得,则何者少也?得与亡孰病?得则亡身,亡则全真,则何者为利?故甚爱必大费,欲过于分,所损亦重。

多藏必厚亡。

积而不散,十九而死。

知足不辱,足于心则常荣。

知止不殆,止于分则常安。

可以长久。

必无中道而夭。

  大成若缺,德全者,故貌如不足也。

其用不弊。

其应物也,无所不能也。

大盈若冲,内实者,故外如虚也。

其用不穷。

至于济众未尝竭也。

大直若屈,含垢而不申也。

大巧若拙,不矜其能。

大辩若讷。

似不能言。

躁胜寒,物极则反,故夏至则一阴生乎其中矣。

静胜热,否极则泰,故冬至则一阳生乎其中矣。

清静为天下正。

正者,躁静之中,则二月八月也。

故大成以下至于大辩,皆适躁静之中,得天下之正者也。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有道之主嗣庸君之后,则必拨乱反正,偃武修文,是以前王所征之马走在道路,今我不用,却使还家粪理农业。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无道之君继清平之后,恃以府藏充实,遂好攻战,侵人土地,所以士不解鞍,长在境上。

罪莫大于可欲,于求物之中,尚有其数。

祸莫大于不知足,经于目者,辄无所舍。

咎莫甚于欲得。

见与不见,咸欲求之,则天下之物靡有孑遗,此皆无道之君所行之事。

故知足之足,知止于足,则土阶茅茨,未为不足。

常足矣。

不踰于分,贵安人,此有道之君也。

  不出户,以知天下;以身度之,天下可知。

不窥牖,以见天道。

法天而行,不必窥牖。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不知民安在于无事,反为事以安之,则事出弥远,而民安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知民安由己已,但无事则民安矣,不必行于天下也。

不见而名,守道在位,则太阶自平,岂待窥牖见而明之?不为而成。

成此至理,由乎不为也。

向若为之,则无因及此也。

  为学日益,为学者日益闻见也。

为道日损。

为道者日损云为也。

损之又损,一损尚浅,再损方深。

以至于无为。

损至于无损,乃游乎环中。

无为而无不为。

功成不宰,是无为。

生成万有,是无不为也。

取天下常以无事,无事,无为不顺人之事,言与众同好恶,非自取便于身之事也。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若取便身之事则烦人,人烦则离散,安可以取天下也?

  圣人无常心,如虚舟之泛然也。

以百姓心为心。

百姓所乐者,君为成之。

善者吾善之,不违其性。

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圣人自善身,而恶者自化之为善矣,终不役物以从己也。

信者吾信之,不夺其志。

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自推诚于天下,而人自化之为信,非制之使为也。

圣人在天下,惵惵焉,圣人在天下常惵惵焉轸虑,虑一物之不安也。

为天下浑其心。

天下之民欲乎无事,故吾浑心同民之欲。

百姓皆注其耳目,百姓皆倾注耳目,以观听圣人从民之欲否。

圣人皆孩之。

圣人念而抚之如赤子,宁忍以事扰之。

  出生入死,邪妄出于心则生,入则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内五藏,外八使,耳目鼻口手足及三漏,内外都十三之徒侣也。

八使驰于外,五藏纳于内,共陷人以至死。

若以无事,各清其司,则致人以全生也。

又云:五藏、五形、三田为十三,头及四肢为五形。

三田,《黄庭经》云:上丹田脑也,中丹田心脾之间,下丹田肾中气海也。

人之生动之死地,十有三。

人之求生誙誙然,咸投足于死地者,亦由十三诱之。

夫何故?问往死地之由。

以其生生之厚。

对曰盖缘过求世物,充养太丰,是使十三之徒杀人得便也。

盖闻善摄生者,摄,养也。

善养生者,则约彼十三于清静之中,放此一身于忘形之地。

陆行不遇兕虎,兕虎皆猛兽,能以爪角伤人,我无害物之心,故不值此类。

入军不被甲兵,兵能残人,甲可御害,我无斗志,故不假带此器。

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若专以害物为心,则虽蜂趸至微,不能不以毒中人也,而况虎兕等乎?苟无伤物之志,虽被猛兽利兵,又何以加我乎?又云:兕虎甲兵比类身中贪邪也,言清静无为则祸患无因而入,疾病无由而生也。

夫何故?问免死之由。

以其无死地。

十三之徒为清静所排,不令引五贼三尸入于心地,则无死地可入也。

若失清静于毫厘,则五贼三尸间隙而进,得措其角爪刃矣。

  道生之,始贷气也。

德畜之,遂含育也。

物形之,质方具也。

势成之,四时更生,物遂化就。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物虽至愚,未有不知父母而尊贵之。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

世人之尊贵者,为受帝王锡命也。

而道德不假于此,自有生成之功,故为物所尊贵也。

故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

有如此力,故不假爵命也。

生而不有,有则收其仁也。

为而不恃恃则居其功也。

是谓玄德。

可谓阴德。

  天下有始,始,本也,万物资之所以生。

以为天下母。

母,养也,万物由之所以成。

既知其母,又知其子;以知道之母,物为之子明矣。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既知子由生,则知守母以存其子。

没身不殆。

道既扶之,何危之有?塞其兑;缄无默之目也。

闭其门,杜多言之口也。

终身不勤。

遂形逸而神王。

开其兑,济其事,民之于欲也甚勤,以道防间,犹恐其逸,况开济者乎?终身不救。

祸已成矣,不可匡救。

见小曰明,造形则悟。

守柔曰强积弱所致也。

用其光,复归其明。

观守母存子之法,得法则收视而守中。

见小守柔,是其法也。

无遗身殃,能不以祸自偿。

是谓袭常。

可谓潜至长生之道。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介,孤介也。

疾时不行正道之道,故曰若使我孤介之士有知天下之分,则使直道大行于天下。

唯施是畏。

唯,独也。

独施正直,是畏众邪?大道甚夷,实君臣之坦途也。

而人好径。

以时人好邪道,我权轻不能制。

朝甚除,盛修饰也。

田甚芜,夺民时也。

仓甚虚,民乏食也。

服文彩,君财丰也。

带利剑,好戎装也。

默饮食,祆珍羞也。

财货有余,厚歙得也。

是谓盗夸,不义而得,非盗而何,曾无作色,乃更夸示。

非道也哉。

也哉者,叹辞也。

盗已非道,况更矜夸?诚如斯人,实堪兴叹。

  善建者不拔,善建国立身者必以德,以德者则身不危而国不拔。

拔,倾拔也。

善抱者不脱,脱,失也。

夫建国者抱民,立身者抱神,若皆以德,则无脱失也。

子孙祭杞不辍。

辍,止也。

善以德建国抱民者,则子孙繁昌,世世祭杞不辍止时也。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以德修身,诸伪咸尽。

修之于家,其德乃有余;以德修家,庆流后嗣。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以德修乡,日益远大。

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以德修国,君民充实。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以德修于天下,则比屋可封,化被异域,故梯山航海而朝贡焉。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

但对观之,则兴亡可见。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以此。

以上事所以知之也。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夫怀德深者,性之与状并如赤子。

赤子以其始生,其色赤,故因而名之。

毒虫不螫,毒虫者,蜂姜也,以尾端肆毒曰螫。

猛兽不据,猛兽,虎豹也,以爪击按曰据。

玃鸟不搏。

玃鸟,雕鹗也,以羽距击触曰搏。

含德之士,尽丧诸偶全其神,故得三者常避之。

又云:三者比身中贪邪毒害也,言含德如赤子,则贪邪毒害无由干身也。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喜怒而权握至坚者,性专也。

未知牝牡之合而竣作,精之至。

岂识男女之会而阴常劲者,精全也。

终日号而隘不嘎,和之至。

虽啼之竟日而声不斯者,和之极也。

知和曰常,赤子有此三能者,以和之至也。

而含德之士知之,故常存。

知常曰明。

能知常存可谓明矣。

益生曰祥,于自然之分,加之毫芒,则化凶为祥也。

心使气曰强。

和气至柔而为强者,由心发怒使之然也。

物壮则老,壮固老之阶也。

是谓不道,既不能自老反少,则必无全和之道。

不道早已。

令止而不为也。

  知者不言,忘言者,知之盛也。

言者不。

未知,故滞言也。

塞其兑,不要目视。

闭其门,不假口说。

挫其锐,摧其志也。

解其纷,虚其心也。

和其光,时明则明。

同其尘,时暗则暗。

是谓玄同。

无所不同。

故不可得而亲,仁不见也。

不可得而疏;迹无污也。

不可得而利,善外物也。

不可得而害;不贪饵也。

不可得而贱。

抱道德也。

故为天下贵。

为人至此,始可为天下至道。

  以政治国,用教令者。

以奇用兵,尚诈计也。

以无事取天下。

独无事者取天下人心,顺而为帝王,与夫二子之为理,岂同日而论哉。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以此。

我何以知以政与以奇不足以取天下,唯无事者乃能取天下之心而为之主,以下文知也。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此说以政之君也,禁令繁密,民皆虑其抵犯,不敢云为,日至贫也。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民皆畏死,因须挟藏弓矢以卫其生,故国家日益昏乱。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此说以奇之君也,志在用兵,笃好奇诈,兼崇攻守之具,则民莫不役智诈淫奇之物也。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法物者,则巧极人之所作之物也。

所作之物出于常情,独悬善份,是以多有窃其法式,盗其财物,由按物滋彰之过也。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但拱默而已,而民皆化之。

我好静而民自正,我但以静自持,而民皆化,不为邪也。

我无事而民自富,我但无事,民不失业,当自富矣。

我无欲而民自朴。

我但无欲,而民自崇本也。

  其政闷闷,君不生事以扰民,似闷闷然无所能为。

其民淳淳;民安于清静之中,故日益于敦厚也。

其政察察,君政严而民无所措其手足。

其民缺缺。

动则触纲,故畏而避之,由是日益凋残。

祸兮福之所倚,倚,因也。

聪明之君省己修德,从凋残之中一变为淳和也。

福兮祸之所伏。

伏,藏也。

庸昏之主以淳和为己德,遂虐法,从淳和之中复化为凋残也。

孰知其极?如纠缠也。

其无正耶?祸福倚伏,岂无正耶?必有正耳,正在有道之君也。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人之迷,其日固久。

以正为诈,以善为妄,此迷惑之人常情也。

人为此迷,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久矣。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自正而不恶物邪。

直而不肆,不引之使人见。

光而不耀,葆之而不炫也。

廉而不秽。

不以己洁而嫌物污。

  治人事天,莫如啬。

啬,俭也。

治人得人心,事天合天道,无如节俭。

夫唯啬,是谓早服。

夫独能行俭德者,则民无不早宾服也。

早服谓之重积德,俭德为一,早服为二,自一至二谓之重积。

重积德则无不克。

克,能也。

积德则无不能也。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无所不能,则不可量。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德不可量,然后能为有土之君。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母,养也。

有国有民,以道养之,则社稷福祚,可以久长矣。

是谓深根固带、长生久视之道。

如艺树,根探则蒂固,虽有大风,亦不能拔其本,落其花实也。

积德之言,其厚国也亦如是矣。

凡言长生久视,言圣人立法于不朽,以济活天下无穷之利,非存有碍之形也。

  道德真经新注卷之三竟

  道德真经新注卷之四

  德经下 #

  治大国,若烹小鲜。

若烹小鲜者,使其自熟则全,搅之烂矣。

善理民者,使其自得则安,扰之乱矣。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道化所被,民无灾害,故其鬼如无神也。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鬼实有神,神不损物。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圣人爱民如赤子,鬼亦助福之。

夫两不相伤,幽明各得其所。

故德交归焉。

君不乏神之祀,鬼能致福于君,故云其德交归也。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大而用谦,孰敢不伏,故交相归附。

天下之交牝,常以静胜牡,天下之人所以交归者,以其能处下流也。

如牝胜牡,盖以静下言,未有不牡求牝者也。

以静为下。

故为牡动所求。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大能为下,则小自归诚也。

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

小能为下,则大以礼遇也。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皆有所以。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所为下者,不过欲兼畜小国,使为附庸,益其土宇者也。

小国不过欲入事人。

所以下,意在入事大国,欲使他邦不敢兴伐也。

两者各得其所欲,皆遂其志。

故大者宜为下。

偏戒大者,恐恃强不为谦也。

  道者,万物之奥,道于万物之中最深最奥,能与庶品为根本也。

善人之宝,善人之道,修身可以长生,故用为宝。

不善人之所保。

不善人者,是下士也,下士曾无向道之心,及有祸难,则以为保冀其庇护也。

美言可以市,交易之中,能甘辞者,出则易集,求则易得。

尊行可以加人。

行高者,始可以教加于人也。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人无不善,但化之不至也。

故立天子,置三公,天子,万民之主也。

欲以其道付之,令化不善之人,又恐忽其道,更置三公以佐之。

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三公有大璧先良马而进之,亦忠臣之分,然不如坐进此深奥之道于君,以集雍熙之化。

古之所以贵此者何?欲发明道妙,故设此问。

不日求以得,对曰:以其不可一日求而得之,当须绵历年代,积功累行而后致之。

有罪以免耶?行成道备之人,纵有逆鳞忤旨之罪,亦免诛免责。

免耶者,叹美之辞。

故为天下贵。

以此古今共贵之。

  为无为,为生于心,为则心乱。

事无事,事出乎志,有事则志昏。

味无味。

尝味者,口嗜之则口爽。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德是上三无也,人能行此三德,则心必虚明,虚明则能见怨之初起,起于小小而能绝之,则无大矣,起于少少而能除之,则无多矣,如此报之,则何怨之有?怨是乱昏爽也。

图难于易,小则易也。

为大于细。

少是细也。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此必然之理,善图为者,在兆朕之时也。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慎微之至。

故能成其大。

由是成乎圣人。

夫轻诺必寡信,夫存诚者,必重其所许也。

多易必多难。

不图其终者,故每事为易。

是以圣人犹难之,慎厥始也。

故终无难。

为难于初,故易于末。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防之于未然,故易也。

其脆易破,故其微易散。

于始生之时则除之,故不难也。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是居存虑役之士也。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大不可除。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高不可掩。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远不可止。

为者败之,为者是除祸胎,任其滋长,使至成熟,故谓之败。

败犹可循复也。

执者失之。

执者由长恶不俊,遂至绝灭,故谓之失。

失者,无复更生也。

圣人无为故无败,败起于为,不为何败?无执故无失。

失因于执,不执何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皆有始而无卒。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本末不衰,则无不成。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欲人之所不欲,故视金玉如遗土也。

学不学,以复众人之所过,学人之所不学,故能抑群生之踰分。

以辅万物之自然,为此二行者,以佐万物之性,咸使归于天真。

不敢为焉。

守慎故不敢妄为也。

  古之善为道者,说古有道者,欲使今世之君效之。

非以明民,不以道明示于民者,恐其生异志也。

将以愚之。

潜以道浸润,令反其质朴。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奸智多则怀巧诋,是以难理。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使多智者治国,则必行蠹政,则民乱矣,故是国之贼也。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若以淳朴为政,则必行无为,则民安,故是国之福也。

知此两者亦楷式。

楷,模也,式,法也。

为贼为福,是两者。

两者亦甚易知,知之则当违害而就利。

常知楷式,是谓玄德。

常知福可任之,贼可去之,致苍生于太平,是君有不测之德。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阴德深不可知,远不可窥,夫然乃能与万物复归于自然之性。

然后乃至大顺。

皆复天真,则无所不顺也。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王者,往也,江海善居众流之下,是以百谷无不臻凑。

是以圣人是能法江海者。

欲上人,必以言下之;将欲居于人上,故先以其言下于人。

欲先人,必以其身后之。

将欲居于人先,故须退身在于人后也。

是以处上而人不重,民皆欣戴,犹以为轻。

处前而人不害,人皆悦随焉无加伤。

是以乐推而不厌。

谦之力也。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我以谦德化下,下皆化之而为退让也。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

天下之人皆言我道大似不贤者。

夫唯大,故似不肖。

我则语之,夫大人,故其愚不可及也。

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若贤使人得之者,此乃为天下至细之人久矣。

吾有三宝,我虽不肖,然有三行,可谓修身理国之至宝也。

宝而持之。

人若以为宝,持之不舍,则何往而不利。

一曰慈,慈,仁也。

二曰俭,俭,约也。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处群动之后也。

夫慈,故能勇;勇于济物。

俭,故能广;节用,故有此赡。

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其长。

自下行成,升高业就,故得为天下君长,尧为九州长是也。

今舍其慈且勇,不仁而勇,勇必损物。

舍其俭且广,不约反,奢必见之。

舍其后且先,先己而后人,人必衔怨。

死矣。

此三行或阙其一则死矣,况皆不行乎?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将能用慈抚养士卒,士卒心无贰,故战则胜,守则固。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慈德动天,天故救助,以其将能用慈卫于士卒也。

  善为士者不武,以道不以武也。

喜战者不怒,以谋不以怒也。

善胜敌者不争,以德不以争也。

善用人者为之下。

以谦不以力也。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上四善,人能行之则未有不应也。

其如此,故得上合天道,是古之极致者也。

  用兵有言:因时君所好而进其道,用兵之言在下文。

吾不敢为主主先物而动。

而为客,客和而不唱。

不敢进寸不擅侵人。

而退尺。

自守以候变也。

是谓行无行,敌寇我封,遂行以止之,非怀杀伐之志。

攘无臂,无怒不攘,故似无臂。

仍无敌,不争胜,故不引斗也。

执无兵。

以德不以力也。

祸莫大于轻敌,夫为客之道,莫先于是举。

轻敌则几丧吾宝。

宝,身也。

若轻敌深入,靡不舆尸。

故抗兵相加,则哀者胜之。

两国举兵,主客势敌,至于交锋克捷,则素慈衰于士卒者胜也。

此是因用兵进以慈之道也。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云我言无为,则易知。

将欲行之,又何难矣。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天下扰扰,皆徇有为。

有为与无为背,故皆不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

以道为宗,以德为君。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无知者,是识不及理。

人之不能知我至言,行我无为,则道德何由至哉?知我者希,举世少有能知我有道德者。

则我者贵。

知而法之,贵无以比。

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内有至宝,外无光仪,是以天下莫能知也。

  知不知,上;智周万物,无所不知,而云我何知,此真知也,得非上乎?不知知,病。

墙面而立,一无所知,而云无所不知,斯妄人也,岂非病矣。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真知者,乃能以妄知为病而病之,则真知不病而妄知病矣。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向若自病,则不能病人也。

是以不病。

验此则不病明矣。

  人不畏威,则大威至。

威之大者,死也。

人皆以小恶为无伤,遂积之盈贯。

贯盈而死,是非大威至乎?无狭其所居,居神者,心也,多欲则神居狭矣。

无厌其所生。

生人者,神也,神留则不死。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若能清虚,则人神相爱也。

是以圣人自知自知虚心则神留。

不自见,若自见,则是不畏威。

自厌不厌生也。

不自贵,若自贵,则是狭其居。

故去彼取此。

去自见与自贵,取自知与自爱。

  勇于敢则杀,若勇敢于欲,则天必杀之。

勇于不敢则活。

若于欲勇于不敢,则天下必活之。

常知此两者,谓敢与不敢也。

或利或害。

不敢则为利,敢则为害也。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恶勇敢。

是以圣人犹难之。

斯缘知天之所恶。

天之道,说天道以诫于人也。

不争而善胜,天虽顺物,物孰敢不听命也。

不言而善应,虽无言教,四时百物无不应之。

不召而自来,虽不呼召,三光列耀莫不随之。

繟然而善谋。

繟然至宽,至于杀敢,活不敢,未尝匮乏,画夜行度,未始差忒。

若然者,如其中有善运筹之主也。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虽网目至疏大,而为恶者不能脱免。

  民常不畏死,已困于刑法也。

奈何以死惧之?更以死刑威之,岂有畏者。

若使民常畏死,时政宽,则民不轻生。

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于畏死之中有民为诈抵法,以吾君人之势,必得执而杀之。

所不敢者,不敢代天也。

常有司杀者杀。

所以无漏钢者。

夫代司杀,是谓代大匠斲。

以君代天,如拙夫之代良匠也。

夫代大匠斲,希有不伤其手矣。

以不能代能,则不堆残朴,亦必伤手。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上厚敛则下不足,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上多事,则下皆设奇以应之,是以难理。

人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此言人属在君也,上贪营养太丰,诛求过分,国民十室九空,民咸怨上,上遂覆亡,是非轻死也。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厚生则生亡,外生则生存,以此较之,则不贵生者贤于贵生者也。

  人之生也柔弱,道在也。

其死也坚强。

道去也。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气在也。

其死也枯槁。

气散也。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目击可知。

是以兵强则不胜,兵者,不祥之器,违天天之好生,故抑之使强者不胜也。

木强则共。

木本强大而条柯柔弱,故柔条共生于强本也。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以生死并之,柔生而强死,以上比之,又弱居上,而强处下,彼区区自为下而取死,倒置何深。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以人所解喻天道难知,则虽远可见。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

抑高举下,损长与短,张弓如此,始可命中。

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

日中则昃损也,月晦则朔补也。

朔,苏也。

人之道则不然,人道与天道背,此人之道言暗君俗人也。

损不足以奉有余。

则割无以资有。

孰能以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谁能同天,唯有道之人为君,则遏强抚弱,为人则以财赈乏,此言贤君哲士也。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不处,其不欲见贤。

不伐其美,不处其德者,盖不欲令物见己之贤也。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观其随器顺人,孰能先之?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

攻坚之胜,水有不易之道。

柔胜刚,弱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水能攻坚则知柔胜刚,谦为人伏则知弱胜强,此天下无不知见,至于行之,则尽莫能者。

故圣人言: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人所恶者垢秽,圣人能受之,故为社稷主也。

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

人所忌者不祥,圣人能称之,故为天下王也。

正言若反。

能行柔弱者,则为主为王,此实正言也,而俗尚刚强,故以为反。

  和大怨,怨者,心气不平也,和使其无事也。

必有余怨,若以事和之,则翻济其怨。

安可以为善?若翻济其怨,则自然为恶也。

是以圣人执左契,不责于人。

凡左非用事之所也。

契者,符会之目也。

、圣人执心无事,但思与万民心气符同,适自无怨,何必责于人也?故有德司契,若善和冤者,但司与人民会同而已。

无德司彻。

若闲和怨者,则专司事以明示于民,怨是用生,岂云和矣。

彻,明也。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有德之主,善人也,天道常以福祚与之。

  小国寡民,理大如小,意在简省贵,欲安民也。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什,物也。

伯,成数也。

器,民之所用生资也。

由君无为,使民有此资业,虽数至于百,亦不税而用之。

使民重死乐业故不轻生也。

而不远徙。

为无苛政。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舟可以济于水,舆可以行于陆,民既各足,故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甲兵皆君之利器也,无为故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将反古也。

甘其食,知足,故所食皆甘。

美其服,止于分,故无服不美。

安其居,欲绝,故陋巷斯安也。

乐其俗。

无事,故其俗自乐也。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相去近也。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无所求也。

  信言不美,信言者,说道也,淡乎其无味,故不美。

美言不信。

美言者,诱人也,甘言故无信。

善者不辩,善者贵行,不事谈说。

辩者不善。

滞言不行,故非善也。

知者不博,知者贵无事也。

博者不知。

犹贵学固未知。

圣人不积,积而能散。

既以与人己愈有,演德以教人,人受其益,而圣德益明,如镜照人,人见其好恶,恶者修饰,好者加劝,而镜明不减。

既以与人己愈多。

散财以恤贫,贫获其济而圣财不匮,如井任民汲,引汲者蒙其利,而井不竭也。

天之道,利而不害;天道,阳也,故好生而恶杀。

好生故云利,恶杀故云不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圣人所为,常顺于物,物无不敬从也。

  道德真经新注卷之四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