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解略

《老子解略》  (宋)员兴宗撰

  (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九华集卷二十三)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者,无状之状也。

人欲状之则过矣。

故无名者,天地之始也,自然者至矣,极矣。

盖未始有夫物也,俄而有物矣。

有物则可命也,虽然,有物则可命之以有,未可命以众有也。

故有名则为万物之母也。

  不尚贤,使民不争

  贤者,国之器也。

如不用贤,大则削,小则弱,不用斯可乎?曰:乌可哉?圣人能以贤治天下,不能贵天下以贤能。

以贤治天下,是以用贤;不能贵天下以贤,是以不尚贤也。

盖尚者,争之端、伪之首也。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故不贵难得之货。我好静而民自朴,故民不为盗。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一三未肇,则犹有一而未形者,吾不知谁之子也。

物生有象,吾因而象之;帝出乎震,吾因而帝之。

而其始也,荡荡默默,吾无能名焉。

字之曰:“道”,强名曰:“大”而已矣。

  多言数穷 #

  言之赘,则言之不时也矣。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是以不穷也。

  天长地久 #

  天地虽大而未离于形数,则其长久盖有量矣。然老子之言长久,极于天地,盖以所见者言之耳。若夫长久之至,则所谓天地始者。是矣。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或曰:“天地不自生,孰生天地耶?意者其诞也欤?”曰:“此予老子之妙也,盖自托云尔。

人之生也以生,生之厚也故卒累于生。

彼无生之累,则不自生矣。

此不亡之道也。

盖有托云耳。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圣人之寓我也,寓我于物。

寓于物则无境,无境则无心。

至于无心矣,不知物为我乎?我为物也?此之谓无我。

夫无我则忘身之至也。

忘身无欲,无门无毒,何患之蓄?颜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实自回也。

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

”夫回之得使而实自回,则犹有身也。

今未始有回,回遗其身矣。

故人不堪其忧,则回也不改其乐。

此之谓无患。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见吾之所见,则众人之所见也。

离娄之见,则必视于众人所不见者也,而其见可盖乎此之,谓“夷”。

闻吾之所闻,则众人之所闻也。

师旷子之闻则必听众人之所不闻者也。

其闻可一乎?此之谓“希”。

众人竞力于搏乌获,无攫焉。

乌获以搏之而实无得也,此真搏者也。

此之谓“微”。

故道无可闻也、无可见也、无可执捉也。

故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所谓士,则事道者也。微者,道之心也;妙者,微之极也;玄者,妙之门也;通者,玄之用也。其来无旁,其去无迹,退藏于密。盖知矣。故不可识。

  容乃公 #

  无所不容则融彼我。彼我内融,安得而私乎?

  荒兮,其未央哉

  方其隅而央其中也。吾道至大,故无门无旁,则四达之皇皇,何必央也?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众人盖味太牢矣,非味于无味也。

游于春台矣,非游于至游也。

是故其卒无味、其终不游,以其知至味、至游也。

真人之实其腹者,淡乎其无味;真人之游无方者,视之不可见者也。

  曲则全 #

  木之拳然,其末枵然,不为匠之所材,不为野人之所薪,则终其天年而已矣。曲则全之,效也。庄子曰:“直木先伐。”

  枉则直 #

  嫂溺而援,斯枉乎?曰直也,所谓枉而直也;其父攘羊而子证之。斯直乎?曰枉也。所谓直而枉也。

  洼则盈 #

  惟其洼也,注焉则满。

  敝则新 #

  剥而复次之;蛊而临次之;坎而离次之;蹇而解继之;既济而未济终之。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岂惟是哉?日盈则昃、月满则亏,陵迁而谷,土竭而水。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或曰:“‘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君子故可救矣,小人如之何而可也?”曰:“非谓是也。

以圣望人,众人也;以人望人,圣人也。

小以成小,大以成大。

譬诸草木,区以别矣。

故救君子,君子学道而爱人;救小人,小人学道而易使也。

此之谓无弃人。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经曰:“天下之交,天下之牝。”其交也,归斯受之而已矣。故谓之溪。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者,吾见其不得已

  汤武之事是已。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古之取天下者,常以无事。及其有事,则不足以取天下。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兵者,凶器也。

战者,逆德也。

好杀者,不祥之事也。

持凶器、行逆德、试其不祥之事,有道者不处也。

孔子曰:“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孟子曰:“焉用战?”

  其事好还 #

  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夫乐杀人者,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孟子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不失其所者久 #

  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不迁怒,不贰过,终日不违,不失其所矣。若夫三月不违仁,何其久也!

  死而不亡者寿 #

  物壮则老,老于不道者也。吾师乎?吾师乎?长于万古而不为寿,岂其死矣乎?曰:“虽死矣,有以不亡也。”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用之无不可,故可左右。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过客之止,以其饵也。道淡乎其无味,过客何利焉?故味乎无味者,真人之独也。

  柔弱胜刚强 #

  惟天下之柔,足以驰骋天下之至刚。

常枞将老,谓其徒曰:“吾舌在乎?”曰:“在。

”“齿在乎?”曰:“亡矣。

”曰:“齿以刚故亡,舌以柔故存。

”柔弱胜刚强之效也。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传曰:“擅国之谓王,能利害之谓王。

”式而执之,王名亏矣。

故王者,以其器而示人,则人并与其器而盗之。

器盗则名移,无国而不可亡也。

故居齐者闻齐之有田氏,不闻其有王也。

居秦者闻秦之有穰侯,不闻其有王也。

此以利器示人之罪也。

易曰:“丧其资斧。

”此之谓也。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其致之一也。

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为贞而贵高,将恐蹶。

  一之义,难知也。

一之时义大矣哉。

圣人之至于斯也。

吾不得而知也。

今以意穷之,则一之义,其犹水乎?水实无分于东西,而水未尝不分于东西也。

一虽非欲以致用,而致用未尝非一也。

水之导也,浩浩汤汤,激而四出,由是而为江、为河、为海,放而为沟、为渎也。

而水之不异焉,则一之效也。

君子之欲致夫一也,修身焉所以穷理也;穷理焉所以尽性也。

尽性者,诚之至。

诚之至,则一之至矣。

致一则万物未始不得而一也。

传曰:“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

”圣人于此必有以贯之矣。

是则穷致一之用者也。

致一之用,则天下无一之不知;不能致一,则天下无一之或知。

得之冥冥,用之昭昭,以此知幽明之故、知死生之说、知鬼神之情状,潜天而天、潜地而地。

呜呼!斯岂外铄之所为哉?君子知夫一之大也,不容言也。

阴阳未分谓之一;道之始生谓之一。

是皆不可以一名也。

圣人姑寄之一于此,尽乎万化之用也。

故天得之而清、地得之而宁、神得之而灵、谷得之而盈、万物得之而生、侯王得之为天下贞。

以其致一也。

不如是,则或裂、或发、或歇、或灭、或蹶。

子思子曰:“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诚明之始非异器。

子思中有以一之,非外铄者也。

仲尼曰:“吾一以贯之。

”夫子有以贯之者,皆难言者也。

经曰:“抱一为天下式。

”彼一之所谓抱者,不随世而迁者也。

呜呼!原孔老自得之始,岂亦流同而源异者乎?然诸儒缘其波流,则指孔老之为异。

孔老之本异乎?不异。

然老氏专以形言者也,孔氏专以器言者也。

孔氏自器而达形,卒入乎形;老氏自形而达器,欲不囿于器。

此孔老终始致一之辨也。

传曰:“通于一,万物毕。

”彼诸儒于此何知焉?

  反者道之动 #

  诚乎!道则虚、虚则明、明则神。神者,妙万物而为用也。反身而诚,诚乎?吾道也,所谓动之至者也。庄子曰:“精之又精,反以相天。”此之谓也。

  弱者道之用 #

  刚强者,死之徒也。死之徒岂预闻大道哉?故不弱不足以用道。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通乎物之所造,道有无者也。

始也,无有也;俄而有气,有气也而又有形,形变而有生也,生变而有物也,是四时之相禅也。

吾能反道之:动弱而用道矣,则忘物也,忘物则无生也,无生则无形与气也。

故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明道若昧 #

  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此无状之状也。故若昧。

  进道若退 #

  众人以进为退,孟子谓:“其进锐、其退速。”是也。颜渊以退为进,孔子谓:“终日不违如愚”是也。

  夷道若类 #

  庄子谓:“以不平平其平”也,平故若类。

  上德若谷 #

  谷得一以盈,圣人得一即至德之德也。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榖梁子曰:“独阴不生,独阳不生,三合然后生。

”所谓三合,曰阴、曰阳、曰冲气也。

一三五七则抱阳,二四六八则负阴。

不五则四,不具矣。

不十则九,不立矣。

天地之数,五十有五。

盖五用事,脾得五以和众腑;音得五以和众乐;味得五以和众物。

冲气系焉,是以和也。

故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得与亡孰病? #

  众人曰:“是为得也,是为亡也。”真人曰:“亡亦得也,得亦亡也。”是无损益于得也。得与亡孰病?

  多藏必厚亡 #

  孟子曰:“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矣。

  学可学也,不可致。

道可致也,不可学。

夫不可致,则人亦不知谁何矣,莫若自反而缩也。

自反而缩,故日损。

损之又损,则缩之至也。

如是以至于无为。

盖至于无为,致其所自致也。

然后无思也、无为也。

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则所谓无为而无不为者欤?

  故取天下者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寒暑冬夏之积者也。

人之论夏者则曰:“曷为暑之之暴也?”论冬者则曰:“曷为寒之之冽也?”不思夫之寒之暑也,迭为无用而之有用,乃其所以为大冬、大夏也。

故居寒暑于有用,不足以为冬夏;取天下于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人之役物,物谓之然也,故然于然。

庄子曰:“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

”此必有以夺诸外矣,故有以不然也。

虽然,物固有所然,固有所可。

物不胶我则我有以齐物也,我有以齐物则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故曰:“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道者,万物之母也。德者,道之光也。物者,德之器也。势者,物之理也。其母可以生其光,可以养其器,可以形其理,可以成。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庄子曰:“有始也,有未始有者也。”未始者无名也。天下有始矣,斯有名也。经曰:“有名万物之母”也。故天下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注:此处似脱一“之”字)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

  母失其子,子失其母,则世道丧矣。世道丧,如之何?其反也。故我独异于人哉?吾贵求食于母。

  没身不殆 #

知子母,斯足矣。“没身不殆”何谓也?以其无死地也。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兑,悦也,自外入也。

故真人塞之。

庄子谓:“开天之天,不开人之天。

”则欲塞其兑、闭其门也。

谓开人之天,不开天之天,则开其兑、济其事也。

开天者德生,故终身不勤。

开人者贼生,故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 #

  纣为象箸,箕子惧;楚不设醴,穆生乃去;赵杀鸣犊,仲尼不遇。故曰:“见小曰明。”

  守柔曰强 #

  汤囚夏台,夏桀蹶;文囚羑里,商氏灭;句践洗马于吴,十世有越。故曰:“守柔曰强。”

  子孙以祭祀不辍

刘子政曰:“君子留精神,则吉祥及子孙矣。”

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国,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普。

  记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今善建善抱,则正心者也。

故修之身,其德乃真;齐其家,其德乃余;修其乡,以治其国,其德乃丰;卒明明德于天下,其德乃普。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神内静则天和固,天和固则葆缘虚。是纯气之守也。故曰:“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经曰:“能如婴儿乎?”庄子曰:“能儿子乎?”此之谓也。

  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葆缘虚,则动静神矣。

动静有神,变化有常,万物御矣。

呜呼!是非神之所为乎。

故兕无所用其角,则所谓毒虫不螫也;虎无所措其爪,所谓猛兽不据者也;人兽不乱群,所谓攫鸟不搏者也。

  治大国若烹小鲜

  鱼欲安于釡,治欲安于国。鱼数挠于釡,则无全鱼;治数挠于下,则无治国。此言虽小,可以喻大。

  以道莅天下者,其鬼不神

  道莅天下,则民皆知天乐也。庄子曰:“民知天乐”者,故无人非无人,无鬼责也,是以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传曰:“民,神之主也。”神依人而行者也,人安职则彼依而行矣。伤其主者,未之有也。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解老》曰:“民犯法之谓民伤上;上刑民之谓上伤民;民不犯法,上不任刑,谓之上不伤已。

”犹鬼之不厉乎民,民之不暴乎鬼也,两者皆无心矣。

此盛德之事也。

故两不相伤,则德交归焉。

  大国者下流 #

  水无不下,此江海所以为百谷王也。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老氏之所以救物也,矫世而言之也。故曰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昭昭也,有伦也,吾不及辩矣,由辩之不早辩也。天下之难事必兆于易,天下之大事必兆于细。

  是以圣人欲上人,以其言下之;欲先人,以其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人不重;处前而人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人亦持其说,我亦持吾说。

非说之不敢说,不胜敌也。

故吾宁去吾说,以全其说夫。

去吾说而全其说者,此吾有以来天下之说也。

天下乐推且不厌矣。

虽吾行亦犹是也。

管子曰:“以贤临人,未有得人者也;以贤下人,未有不得人者也。

”此之谓也。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惟大故似不肖。

  经曰:“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且鄙。

”此其似不肖。

圣人于此何得焉?得其似不肖也。

故辩之不必惠,博之不必智,用之则不既。

彼何人哉?彼何人哉?则传所谓:“媒媒晦晦,无心而难与谋”者也。

  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道无形故无肖。肖则囿于形矣,非所以囿形也,不亦小哉?

  我有三宝,保而持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此德经之别,老氏之所躬行也。慈之实,仁德是已;俭之实,晦德是已;不敢为天下先之实,谦德是已。

  夫慈故能勇 #

  有不忍人之政者,文王之慈也。王赫斯怒则卒对于天下。故曰:“仁者必有勇。”

  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天下大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我无为而不役役于是器,故能为长器。所谓后其身而身先也。

  善胜敌者不争 #

  《易》之“师”曰:“地中有水,师。”师以众正者也。盖水利万物而不争胜敌之利,善之善者也

  善用人者为之下

  孟子曰:“以位,则子君也,我臣也;以德,则子事我者也。

”何敢与之齿也?故汤臣伊尹、文王臣望、武臣周公、桓臣管仲,善虽为之下而受命焉,盖不屑也。

其在后世,莫非君也,而不能用臣;莫非臣也,而不为君用。

此无他,君好臣其所受命,而不好臣其所以受命也。

  是谓不争之德 #

  传曰:“争者,事之末也。”故天道不争而善胜,圣道无为而不争。今谓之德者出,道则入,德故也。

  是谓用人之力 #

  我无为而用天下,天下孰为我用哉?由用人之力也。

  是谓配天古之极

  尧问许由:“啮缺,可配天乎?”曰:“彼方尊知而火驰彼方且为绪彼方且与物化夫何足以配天乎?然则不竞不争而善用人,以是配天则至矣。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

  不敢为主而为客,毋乃太懦乎?曰:“是何言也?君子惟能下人也,是以见下于人。

此其在《易》之‘师’乎?”“师”之六三:“或舆尸,凶。

”以阴乘阳,刚之罪也。

进无所成,罪不当也。

为主不为客之过也。

“师”之六五:“田有禽,利执言,无咎。

”以柔位刚,不敢唱也。

往即获禽,有攸利也。

为客不为主之义也。

然则用兵为主之害如此哉!故曰:“吾不敢。

  攘无臂 #

  必有忍,其乃有济。

  扔无敌 #

  夫惟不争,天下莫与争能、天下莫与争功。

  执无兵 #

  无兵则无伐也,奚其战?曰:太上战无为,帝战德,王战义,何执兵之有?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者几丧吾宝

  兵者,不祥之器也。观则玩、玩则骄、骄则无振。故祸莫大于轻敌。无振则败、败则弱、弱则乱亡仍之。故轻敌者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加,则哀者胜矣

  仁者有不忍人之心,非嗜杀也,以杀止杀也。故抗兵相加,语人曰:我善为阵、我善为战,大罪也。则哀者胜。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大道甚夷。

“夷之”为言“易之”之辞也。

故道者,甚夷之物而至简之器也。

夷则易知,简则易行。

故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凡夫妇之愚,可与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与行焉。

其始卓然,其卒溘然,非夫妇之过也。

民之迷,其日已久,故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夫惟无知,是以不我知也

  圣人观于神而不累也;出于众而不谋也。

故心听于气、气听于神、神听于道。

其出也,其入也,不得而知也。

此其为真知也。

彼不知之,是以不吾知也。

虽然,彼不吾知,吾何病焉?庄子曰:谓我为马,吾亦与之为马;谓我为牛,吾亦与之为牛也。

彼其知我耶?其不知耶?

  是以圣人被褐懐玉

  文豹之鞟,其文炳也;肤士之言,其文蔚也。

其文蔚,故世无全士;其鞟炳,故野无完豹。

吾有悲乎尔也,二者何为而免乎?曰:岌岌乎殆哉,其文为之灾也。

故圣人龙见而尸居,扫影而去迹,其不欲见贤耶。

是谓“被褐懐玉”

  知不知,尚矣 #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暴虎、冯河,勇于敢者也,死而无悔,则足以杀其躯而已矣。不立乎岩墙之下,勇于不敢者也,恐伤其正命,则足以活其身而已矣。

  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氏之叹,盖叹时也。

上失其道,则尚权谋;尚权谋,则督责必;督责必,则民无聊而轻犯法,故诛死者相枕也,何自而畏死?去权谋,则无督责;无督责,则贵清浄;贵清浄,则民自定而无刑可犯矣。

而况死乎?

  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民畏死矣,而有为奇者。此欲振奇于民且乱民也。然则奇之乱民,亦莠之乱苗者欤?故去莠则苗蕃;去奇则民靖。吾执而杀之。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也,是以饥。

  孟子曰:“有布缕之征,有粟米之征,有力役之征,君子去其一而用其二,则民有殍。”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反是,则暴君污吏之罪也。或老弱转乎沟壑,则民轻死:壮者散而之四方,则民轻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山无蹊隧,泽无舟梁,至德之世。

  邻国相望,鸡犬之音相闻

  庄子曰:“万物群生,连属其乡。”故邻国相望,禽兽成群,故鸡犬之音相闻。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道无问,问无应,善者不辩也。无问问之,是无穷也。无应应之,是无内也。故辩者不善也。

  九华集卷二十三    

◆老子解略【原文】

  《四库全书九华集老子解略》  (宋)员兴宗撰

  (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九华集卷二十三)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者无状之状也人欲状之则过矣故无名者天地之始也自然者至矣极矣盖未始有夫物也俄而有物矣有物则可命也虽然有物则可命之以有未

可命以众有也故有名则为万物之母也

  不尚贤使民不争

  贤者国之器也如不用贤大则削小则弱不用斯可乎曰乌可哉圣人能以贤治天下不能贵天下以贤能以贤治天下是以用贤不能贵天下以贤是以不尚贤也盖尚者争之

端伪之首也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故不贵难得之货我好静而民自朴故民不为盗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一三未肇则犹有一而未形者吾不知谁之子也物生有象吾因而象之帝出乎震吾因而帝之而其始也荡荡默默吾无能名焉字之曰道强名曰大而已矣

  多言数穷 #

  言之赘则言之不时也矣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是以不穷也

  天长地久 #

  天地虽大而未离于形数则其长久盖有量矣然老子之言长久极于天地盖以所见者言之耳若夫长久之至则所谓天地始者是矣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或曰天地不自生孰生天地耶意者其诞也欤曰此予老子之妙也盖自托云尔人之生也以生生之厚也故卒累于生彼无生之累则不自生矣此不亡之道也盖有托云耳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圣人之寓我也寓我于物寓于物则无境无境则无心至于无心矣不知物为我乎我为物也此之谓无我夫无我则忘身之至也忘身无欲无门无毒何患之蓄颜回曰回之未

始得使实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夫回之得使而实自回则犹有身也今未始有回回遗其身矣故人不堪其忧则回也不改其乐此之谓无患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见吾之所见则众人之所见也离娄之见则必视于众人所不见者也而其见可盖乎此之谓夷闻吾之所闻则众人之所闻也师旷子之闻则必听众人之所不闻者也其闻可

一乎此之谓希众人竞力于搏乌获无攫焉乌获以搏之而实无得也此真搏者也此之谓微故道无可闻也无可见也无可执捉也故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所谓士则事道者也微者道之心也妙者微之极也玄者妙之门也通者玄之用也其来无旁其去无迹退藏于密盖知矣故不可识

  容乃公 #

  无所不容则融彼我彼我内融安得而私乎

  荒兮其未央哉 #

  方其隅而央其中也吾道至大故无门无旁则四达之皇皇何必央也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众人盖味太牢矣非味于无味也游于春台矣非游于至游也是故其卒无味其终不游以其知至味至游也真人之实其腹者淡乎其无味真人之游无方者视之不可见者也

  曲则全 #

  木之拳然其末枵然不为匠之所材不为野人之所薪则终其天年而已矣曲则全之效也庄子曰直木先伐

  枉则直 #

  嫂溺而援斯枉乎曰直也所谓枉而直也其父攘羊而子证之斯直乎曰枉也所谓直而枉也

  洼则盈 #

  惟其洼也注焉则满

  敝则新 #

  剥而复次之蛊而临次之坎而离次之蹇而解继之既济而未济终之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岂惟是哉日盈则昃月满则亏陵迁而谷土竭而水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或曰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君子故可救矣小人如之何而可也曰非谓是也以圣望人众人也以人望人圣人也小以成小大以成大譬诸草木区以别矣故救君子君子学道而

爱人救小人小人学道而易使也此之谓无弃人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经曰天下之交天下之牝其交也归斯受之而已矣故谓之溪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者吾见其不得已

  汤武之事是已 #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古之取天下者常以无事及其有事则不足以取天下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好杀者不祥之事也持凶器行逆德试其不祥之事有道者不处也孔子曰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孟子曰焉用战

  其事好还 #

  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夫乐杀人者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孟子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不失其所者久 #

  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不迁怒不贰过终日不违不失其所矣若夫三月不违仁何其久也

  死而不亡者寿 #

  物壮则老老于不道者也吾师乎吾师乎长于万古而不为寿岂其死矣乎曰虽死矣有以不亡也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用之无不可故可左右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过客之止以其饵也道淡乎其无味过客何利焉故味乎无味者真人之独也

  柔弱胜刚强 #

  惟天下之柔足以驰骋天下之至刚常枞将老谓其徒曰吾舌在乎曰在齿在乎曰亡矣曰齿以刚故亡舌以柔故存柔弱胜刚强之效也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传曰擅国之谓王能利害之谓王式而执之王名亏矣故王者以其器而示人则人并与其器而盗之器盗则名移无国而不可亡也故居齐者闻齐之有田氏不闻其有王也居

秦者闻秦之有穰侯不闲其有王也此以利器示人之罪也易曰丧其资斧此之谓也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一也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

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为贞而贵高将恐蹶

  一之义难知也一之时义大矣哉圣人之至于斯也吾不得而知也今以意穷之则一之义其犹水乎水实无分于东西而水未尝不分于东西也一虽非欲以致用而致用未尝

非一也水之导也浩浩汤汤激而四出由是而为江为河为海放而为沟为渎也而水之不异焉则一之效也君子之欲致夫一也修身焉所以穷理也穷理焉所以尽性也尽性者诚

之至诚之至则一之至矣致一则万物未始不得而一也传曰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圣人于此必有以贯之矣是则穷致一之用者也致一之用则天下无一之不知不能致一则天

下无一之或知得之冥冥用之昭昭以此知幽明之故知死生之说知鬼神之情状潜天而天潜地而地呜呼斯岂外铄之所为哉君子知夫一之大也不容言也阴阳未分谓之一道

之始生谓之一是皆不可以一名也圣人姑寄之一于此尽乎万化之用也故天得之而清地得之而宁神得之而灵谷得之而盈万物得之而生侯王得之为天下贞以其致一也不

如是则或裂或发或歇或灭或蹶子思子曰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明之始非异器子思中有以一之非外铄者也仲尼曰吾一以贯之夫子有以贯之者皆难言者也经曰

抱一为天下式彼一之所谓抱者不随世而迁者也呜呼原孔老自得之始岂亦流同而源异者乎然诸儒缘其波流则指孔老之为异孔老之本异乎不异然老氏专以形言者也孔

氏专以器言者也孔氏自器而达形卒入乎形老氏自形而达器欲不囿于器此孔老终始致一之辨也传曰通于一万物毕彼诸儒于此何知焉

  反者道之动 #

  诚乎道则虚虚则明明则神神者妙万物而为用也反身而诚诚乎吾道也所谓动之至者也庄子曰精之又精反以相天此之谓也

  弱者道之用 #

  刚强者死之徒也死之徒岂预闻大道哉故不弱不足以用道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通乎物之所造道有无者也始也无有也俄而有气有气也而又有形形变而有生也生变而有物也是四时之相禅也吾能反道之动弱而用道矣则忘物也忘物则无生也无

生则无形与气也故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明道若昧 #

  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此无状之状也故若昧

  进道若退 #

  众人以进为退孟子谓其进锐其退速是也颜渊以退为进孔子谓终日不违如愚是也

  夷道若类 #

  庄子谓以不平平其平也平故若类

  上德若谷 #

  谷得一以盈圣人得一即至德之德也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榖梁子曰独阴不生独阳不生三合然后生所谓三合曰阴曰阳曰冲气也一三五七则抱阳二四六八则负阴不五则四不具矣不十则九不立矣天地之数五十有五盖五用

事脾得五以和众腑音得五以和众乐味得五以和众物冲气系焉是以和也故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得与亡孰病 #

  众人曰是为得也是为亡也真人曰亡亦得也得亦亡也是无损益于得也得与亡孰病

  多藏必厚亡 #

  孟子曰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矣

  学可学也不可致道可致也不可学夫不可致则人亦不知谁何矣莫若自反而缩也自反而缩故日损损之又损则缩之至也如是以至于无为盖至于无为致其所自致也然

后无思也无为也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则所谓无为而无不为者欤

  故取天下者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寒暑冬夏之积者也人之论夏者则曰曷为暑之之暴也论冬者则曰曷为寒之之冽也不思夫之寒也之暑也迭为无用而之有用乃其所以为大冬大夏也故居寒暑于有用

不足以为冬夏取天下于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人之役物物谓之然也故然于然庄子曰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此必有以夺诸外矣故有以不然也虽然物固有所然固有所可物不胶我则我有以齐物也我有以齐物则无

物不然无物不可故曰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道者万物之母也德者道之光也物者德之器也势者物之理也其母可以生其光可以养其器可以形其理可以成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庄子曰有始也有未始有者也未始者无名也天下有始矣斯有名也经曰有名万物之母也故天下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

  母失其子子失其母则世道丧矣世道丧如之何其反也故我独异于人哉吾贵求食于母

  没身不殆 #

  知子母斯足矣没身不殆何谓也以其无死地也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兑悦也自外入也故真人塞之庄子谓开天之天不开人之天则欲塞其兑闭其门也谓开人之天不开天之天则开其兑济其事也开天者德生故终身不勤开人者贼生故终

身不救

  见小曰明 #

  纣为象箸箕子惧楚不设醴穆生乃去赵杀鸣犊仲尼不遇故曰见小曰明

  守柔曰强 #

  汤囚夏台夏桀蹶文囚羑里商氏灭句践洗马于吴十世有越故曰守柔曰强

  子孙以祭祀不辍

  刘子政曰君子留精神则吉祥及子孙矣修之身其德乃真

  修之家其德乃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国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普

  记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今善建善抱则正心者也故修之身其德乃真齐其家其德乃余

修其乡以治其国其德乃丰卒明明德于天下其德乃普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神内静则天和固天和固则葆缘虚是纯气之守也故曰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经曰能如婴儿乎庄子曰能儿子乎此之谓也

  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葆缘虚则动静神矣动静有神变化有常万物御矣呜呼是非神之所为乎故兕无所用其角则所谓毒虫不螫也虎无所措其爪所谓猛兽不据者也人兽不乱群所谓攫鸟不

搏者也

  治大国若烹小鲜

  鱼欲安于釡治欲安于国鱼数挠于釡则无全鱼治数挠于下则无治国此言虽小可以喻大

  以道莅天下者其鬼不神

  道莅天下则民皆知天乐也庄子曰民知天乐者故无人非无人无鬼责也是以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传曰民神之主也神依人而行者也人安职则彼依而行矣伤其主者未之有也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解老曰民犯法之谓民伤上上刑民之谓上伤民民不犯法上不任刑谓之上不伤已犹鬼之不厉乎民民之不暴乎鬼也两者皆无心矣此盛德之事也故两不相伤则德交归

  大国者下流 #

  水无不下此江海所以为百谷王也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老氏之所以救物也矫世而言之也故曰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昭昭也有伦也吾不及辩矣由辩之不早辩也天下之难事必兆于易天下之大事必兆于细

  是以圣人欲上人以其言下之欲先人以其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人不重处前而人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人亦持其说我亦持吾说非说之不敢说不胜敌也故吾宁去吾说以全其说夫去吾说而全其说者此吾有以来天下之说也天下乐推且不厌矣虽吾行亦犹是也管子曰以

贤临人未有得人者也以贤下人未有不得人者也此之谓也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惟大故似不肖

  经曰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且鄙此其似不肖圣人于此何得焉得其似不肖也故辩之不必惠博之不必智用之则不既彼何人哉彼何人哉则传所谓媒媒晦晦无心而难与谋

者也

  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道无形故无肖肖则囿于形矣非所以囿形也不亦小哉

  我有三宝保而持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此德经之别老氏之所躬行也慈之实仁德是已俭之实晦德是已不敢为天下先之实谦德是已

  夫慈故能勇 #

  有不忍人之政者文王之慈也王赫斯怒则卒对于天下故曰仁者必有勇

  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天下大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我无为而不役役于是器故能为长器所谓后其身而身先也

  善胜敌者不争 #

  易之师曰地中有水师师以众正者也盖水利万物而不争胜敌之利善之善者也

  善用人者为之下

  孟子曰以位则子君也我臣也以德则子事我者也何敢与之齿也故汤臣伊尹文王臣望武臣周公桓臣管仲善虽为之下而受命焉盖不屑也其在后世莫非君也而不能用

臣莫非臣也而不为君用此无他君好臣其所受命而不好臣其所以受命也

  是谓不争之德 #

  传曰争者事之末也故天道不争而善胜圣道无为而不争今谓之德者出道则入德故也

  是谓用人之力 #

  我无为而用天下天下孰为我用哉由用人之力也

  是谓配天古之极

  尧问许由啮缺可配天乎曰彼方尊知而火驰彼方且为绪彼方且与物化夫何足以配天乎然则不竞不争而善用人以是配天则至矣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

  不敢为主而为客毋乃太懦乎曰是何言也君子惟能下人也是以见下于人此其在易之师乎师之六三或舆尸凶以阴乘阳刚之罪也进无所成罪不当也为主不为客之过

也师之六五田有禽利执言无咎以柔位刚不敢唱也往即获禽有攸利也为客不为主之义也然则用兵为主之害如此哉故曰吾不敢

  攘无臂 #

  必有忍其乃有济

  扔无敌 #

  夫惟不争天下莫与争能天下莫与争功

  执无兵 #

  无兵则无伐也奚其战曰太上战无为帝战德王战义何执兵之有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者几丧吾宝

  兵者不祥之器也观则玩玩则骄骄则无振故祸莫大于轻敌无振则败败则弱弱则乱亡仍之故轻敌者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加则哀者胜矣

  仁者有不忍人之心非嗜杀也以杀止杀也故抗兵相加语人曰我善为阵我善为战大罪也则哀者胜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大道甚夷夷之为言易之之辞也故道者甚夷之物而至简之器也夷则易知简则易行故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凡夫妇之愚可与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与行焉其始卓然其卒

溘然非夫妇之过也民之迷其日已久故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夫惟无知是以不我知也

  圣人观于神而不累也出于众而不谋也故心听于气气听于神神听于道其出也其入也不得而知也此其为真知也彼不知之是以不吾知也虽然彼不吾知吾何病焉庄子

曰谓我为马吾亦与之为马谓我为牛吾亦与之为牛也彼其知我耶其不知耶

  是以圣人被褐懐玉

  文豹之鞟其文炳也肤士之言其文蔚也其文蔚故世无全士其鞟炳故野无完豹吾有悲乎尔也二者何为而免乎曰岌岌乎殆哉其文为之灾也故圣人龙见而尸居扫影而

去迹其不欲见贤耶是谓被褐懐玉

  知不知尚矣 #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暴虎冯河勇于敢者也死而无悔则足以杀其躯而已矣不立乎岩墙之下勇于不敢者也恐伤其正命则足以活其身而已矣

  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氏之叹盖叹时也上失其道则尚权谋尚权谋则督责必督责必则民无聊而轻犯法故诛死者相枕也何自而畏死去权谋则无督责无督责则贵清浄贵清浄则民自定而

无刑可犯矣而况死乎

  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民畏死矣而有为奇者此欲振奇于民且乱民也然则奇之乱民亦莠之乱苗者欤故去莠则苗蕃去奇则民靖吾执而杀之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也是以饥

  孟子曰有布缕之征有粟米之征有力役之征君子去其一而用其二则民有殍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反是则暴君污吏之罪也或老弱转乎沟壑则民轻死壮者散而之四方则民轻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山无蹊隧泽无舟梁至德之世

  邻国相望鸡犬之音相闻

  庄子曰万物群生连属其乡故邻国相望禽兽成群故鸡犬之音相闻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道无问问无应善者不辩也无问问之是无穷也无应应之是无内也故辩者不善也

  九华集卷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