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本义

论老子 #

  一

  文景曹参之学岂深于嵇阮王何乎。

而西汉西晋燕越焉则晋人以庄为老。

而汉人以老为老也。

岂独庄然。

解老自韩非下千百家。

老子不复生。

谁定之。

彼皆执其一言而阂诸五千言者也。

取予翕辟。

何与无为清静。

刍狗万物。

何与慈救慈卫。

玄牝久视。

何与后身外身。

泥其一而诬其全。

则五千言如耳目口鼻之不能相通。

夫不得言之宗。

事之君。

而徒寻声逐景于其末。

岂易知易行而卒莫之知且行。

以至于今泯泯也。

老子曰。

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非不知有无之不可离。

然以有之为利。

天下知之。

而无之为用。

天下不知。

故恒托指于无名。

藏用于不见。

损之又损。

以至于无为。

无为之道。

必自无欲始也。

诸子不能无欲。

而第慕其无为。

于是阴静坚忍。

适以深其机而济其欲。

庄周无欲矣。

而不知其用之柔也。

列子致柔矣。

而不知无之不离乎有也。

故庄列离用以为体。

而体非其体。

申韩鬼谷范蠡离体以为用。

而用非其用。

则盍返其本矣。

本何也。

即所谓宗与君也。

于万物为母。

于人为婴儿。

于天下为百谷王。

于世为太古。

于用为雌为下为玄。

故如盖公黄石之徒。

敛之一身而徼妙浑然。

则在我之身已羲皇矣。

即推之世而去甚去奢。

化嬴秦酷烈为文景刑措。

亦不啻后世羲皇矣。

岂若刑名清谈长生之小用而小弊。

大用而大弊邪。

吾人视婴乃如昨日也。

万物之于母无一日离也。

百谷于其王未尝一日离也。

动极必静。

上极必下。

曜极必晦。

诚如此则无一物不归其本。

无一日不有太古也。

求吾本心于五千言而得。

求五千言于吾本心而无不得。

百变不离宗。

又安事支离求之乎。

反本则无欲。

无欲则致柔。

故无为而无不为。

以是读太古书。

庶几哉。

庶几哉。

  二

  老子道太古道。

书太古书也。

曷征乎。

征诸柱下史也。

国史掌三皇五帝之书。

故左史在楚。

能读坟索。

尼山适周。

亦问老聃。

今考老子书谷神不死章。

列子引为皇帝书。

而或以五千言皆容成氏书。

至经中称古之所谓。

称建言有之。

称圣人云。

称用兵有言。

故班固谓道家出古史官。

庄周亦谓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

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

斯述而不作之明征哉。

孔子观周庙而嘉金人之铭。

其言如出老氏之口。

考皇览金匮。

则金人三缄铭。

即汉志黄帝六铭之一。

为黄老源流所自。

藏室柱史。

多识择取。

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

故其书如丧礼处战胜之义。

皆深知礼意。

而又有失道德而后仁义而后礼之言。

则知吏隐静观。

深疾末世用礼之失。

疾之甚则思古益笃。

思之笃则求之益深。

怀德抱道。

白首而后着书。

其意不返斯世于太古淳朴不止也。

气化递嬗。

如寒暑然。

太古之不能不唐虞三代。

唐虞三代之不能不后世。

一家高曾祖父子姓。

有不能同。

故忠质文皆递以救弊。

而弊极则将复返其初。

孔子宁俭毋奢。

为礼之本。

欲以忠质救文胜。

是老子淳朴忠信之教。

不可谓非其时。

而启西汉先机也。

然删书断自唐虞。

而老子专述皇坟以上。

夫相去太远者。

则势常若相反。

故论常过高。

乃其学固然。

非故激而出于此也。

河上公曰。

老子言我有三宝。

一慈。

二俭。

三不敢为天下先。

慈非仁乎。

俭非义乎。

不敢先非礼乎。

易日。

德言盛。

礼言恭。

又曰。

昔吾有先正。

其言明且清。

老子有焉。

然则太古之道徒无用于世乎。

抑世可太古而人不之用乎。

曰圣人经世之书。

而老子救世书也。

使生成周比户可封之时。

则亦嘿尔已矣。

自非然者去甚去奢去泰之指。

必有时而信于天下。

夫治始黄帝。

成于尧备于三代。

歼于秦。

迨汉气运再造。

民脱水火。

登衽席。

亦不啻太古矣。

则曹参文景。

斲琱为朴。

网漏吞舟。

而天下化之。

盖毒痡乎秦。

酷剂峻攻乎项。

一旦清凉和解之。

渐进饮食而勿药自愈。

盖病因药发者。

则不药亦得中医。

与至人无病之说。

势易而道同也。

孰谓末世与太古如梦觉不相入乎。

今夫赤子乳哺时。

知识未开。

呵禁无用。

此太古之无为也。

逮长天真未漓。

则无窦以嗜欲。

无芽其机智。

此中古之无为也。

及有过而渐喻之。

感悟之。

无迫束以决裂。

此末世之无为也。

时不同无为亦不同。

而太古心未尝一日废。

夫岂形如木偶而化驰若神哉。

老氏书赅古今。

通上下。

上焉者羲皇关尹治之以明道。

中焉者良参文景治之以济世。

下焉者明太祖诵民不畏死而心减。

宋太祖闻佳兵不祥之戒而动色。

是也。

儒者自益亦然。

深见深。

浅见浅。

余不能有得于道而使气焉。

故贪其对治而三复也。

  三

  呜呼。

道一而已。

老氏出而二。

诸子百家出而且百。

天下果有不一之道乎。

老氏徒惟关尹具体而微。

无得而称焉。

传之列御寇杨朱庄周。

为虚无之学。

为为我之学。

为放旷之学。

列子虚无。

释氏近之。

然性冲旨邃。

未尝贵我贱物。

自高诋圣。

诬愚自是。

固亦无恶天下。

杨朱而刑名宗之。

庄周而晋人宗之。

入主出奴。

罔外二派。

夫杨子为我。

宗无为也。

庄子放荡。

宗自然也。

岂自然不可治身。

无为不可治天下哉。

老之自然。

从虚极静笃中。

得其体之至严至密者以为本。

欲静不欲躁。

欲重不欲轻。

欲啬不欲丰。

容胜苛。

畏胜肆。

要胜烦。

故于事恒因而不倡。

迫而后动。

不先事而为。

夫是之谓自然也。

岂滉荡为自然乎。

其无为治天下。

非治之而不治。

乃不治以治之也。

功惟不居故不去。

名为不争故莫争。

图难于易。

故终无难。

不贵难得之货。

而非弃有用于地也。

兵不得已用之。

未尝不用兵也。

去甚去奢去泰。

非并常事去之也。

治大国若烹小鲜。

但不伤之。

即所保全之也。

以退为进。

以胜为不美。

以无用为用。

孰谓无为不足治天下乎。

老子言绝仁弃义。

而不忍不敢。

意未尝不行其间。

庄周乃以徜徉玩世。

薄势利遂诃帝王。

厌礼法则盗圣人。

至于魏晋之士。

其无欲又不及周。

且不知无为治天下者果如何也。

意糠秕一切。

拱手不事事而治乎。

卒之王纲解纽。

而万事瓦裂。

刑名者流。

因欲督责行之。

万物一付诸法。

而已得清净而治。

于是不禁己欲而禁人之欲。

不勇于不敢而勇于敢。

不忍于不忍而忍于忍。

煦煦孑孑之仁义退。

而凉薄之道德进。

岂尽老子道乎。

岂尽非老子道乎。

黄老静观万物之变。

而得其阖辟之枢。

惟性逆而忍之。

静胜动。

牝制牡。

柔胜刚。

欲上先下。

知雄守雌。

外其身而身存。

无私故能成其私。

所谓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也。

后人以急功利之心。

求无欲之体不可得。

而徒得其相反之机。

以乘其心之过不及。

欲不偏不弊得乎。

老子兢兢乎不敢先人。

不忍伤人。

而学者徒得其过高过激。

乐其易简直捷。

而内实决裂以从己。

则所见之乖谬使然也。

庄子天下篇。

自命天人。

而处真人至人之上。

韩非解老。

而又斥恬澹之学恍惚之言为无用之教。

岂斤斤守老氏学者哉。

汉人学黄老者。

盖公曹参汲黯为用世之学。

疏广刘德为知足之学。

四皓为隐退之学。

子房犹龙。

出入三者。

体用从容。

汉宣始承黄老。

济以申韩。

其谓王伯杂用。

亦谓黄老王而申韩伯也。

惟孔明澹泊宁静。

法制严平。

似黄老非黄老。

手写申韩敎后主。

而实非申韩。

呜呼。

甘酸辛苦味不同。

蕲于适口。

药无偏胜。

对症为功。

在人用之而已。

内圣外王之学。

暗而不明。

百家又往而不返。

五谷荑稗同归无成。

悲夫。

知以不忍不敢为学。

则仁义之实行其问焉可也。

  四

  老子与儒合乎。

曰否否。

天地之道。

一阳一阴。

而圣人之道。

恒以扶阳抑阴为事。

其学无欲则刚。

是以干道纯阳。

刚健中正。

而后足以纲维三才。

主张皇极。

老子主柔宾刚。

而取牝取雌取母。

取水之善下。

其体用皆出于阴。

阴之道虽柔。

而其机则杀。

故学之而善者则清净慈祥。

不善者则深刻坚忍。

而兵谋权术宗之。

虽非其本真。

而亦势所必至也。

老子与佛合乎。

曰否否。

窈冥恍惚中有精有物。

即所谓雌与母。

在佛家谓之玩弄光景。

不离识神。

未得归于真寂海。

何则。

老明生而释明死也。

老用世而佛出世也。

老中国上古之道而佛六合以外之敎也。

故近禅者惟列御寇氏。

而老子固与禅不相入也。

宋以来禅悦之士。

类多援老入佛。

经云民不畏威。

大威至矣。

苏子由乃谓人苟于死生得丧之妄见。

坦然无所怖畏。

则吾性中光明广大之大威。

赫然见于前矣。

何异指鹿为马。

种黍生稗。

尊老诬老。

援佛谤佛。

合之两伤。

何如离之两美乎。

河上公注不见汉志。

隋始有之。

唐刘知几即斥其妄。

所分八十一章。

与严君平道德指归所分七十二章。

王弼旧本所分七十九章。

皆大同小异又谷神子以曲则全章末十七字为后章之首。

唐君相以绝学无忧系上章之末。

讫元吴氏澄。

近日姚氏鼐。

又各以意合并之。

而姚最舛矣。

史迁统言着书五千余言。

而妄人或尽剪语词以就五千之数。

傅奕定本又多增浮文。

王弼称佳兵不祥章。

多后人之言。

傅奕谓常善救人四语。

独见诸河上之本。

韩非最古。

而所引恒逊于淮南。

开元御注。

而赘文臆加于食母。

其它漓玄酒。

和太美者何可胜道。

矧夫流沙西去之诞。

燕齐迂怪之谭哉。

着其是。

舍其非。

原其本。

析其歧。

庶窃比于述而好古者。

  史记老子列传 #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

{庄子称孔子杨朱皆南之沛见老子。

边韶碑则称老子楚相县人。

释文引庄子注老子陈国相人。

今属苦县。

与沛相近。

水经注阴簿篇。

东南至沛为濄水。

濄水又东径苦县故城南。

即春秋之相。

王莽更之为赖陵。

又东径赖乡城南。

又北径老子庙东。

又屈东径相县故城南。

相县虚荒。

今属苦县故城。

犹老子生于曲濄间云云。

尤为详备。

赖厉音之转也。

曲濄间即曲仁里也。

}名耳。

字聃。

姓李氏。

{姚鼐曰。

此据后汉书桓帝纪注引史记原文如此也。

俗本字伯阳。

谥曰聃。

盖唐开元间自称老子裔。

而媚者遂移老子傅居首。

又并史文改之也。

释文引史记曰字聃。

河上公曰字伯阳。

张守节正义云。

聃耳漫无轮也。

疑老子耳漫无轮。

故名耳字聃云云。

是唐初本犹未改也。

孔子举所严事之贤士大夫。

皆称氏字。

晏平仲蘧伯玉老聃子产是也。

匹夫无谥。

聃又非谥法。

其妄无疑。

庄子称老子居沛。

夫沛者宋地。

而宋国有老氏。

然则老子其沛人子姓。

子之转为李。

犹姒之转为弋欤。

彭城近沛。

意聃常居之。

故曰老彭。

犹展禽称柳下邪。

然则邢炳疏称老彭即老子。

非无因也。

}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

将问礼于老子。

老子曰。

子所言者。

其人与骨皆已朽矣。

独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

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吾闻之。

良贾深藏若虚。

君子盛德。

容貌若愚。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

态色与淫志。

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吾所以告子。

若是而已。

孔子去。

谓弟子曰。

鸟吾知其能飞。

鱼吾知其能游。

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网。

游者可以为纶。

飞者可以为矰。

至于龙。

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朱子曰。

或谓老彭即老子。

余尝亦疑此。

以曾子问中言礼数段证之。

即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

可见聃周之史官。

掌国之典籍。

三皇五帝之书。

如五千言。

亦或古有是语而老子传之。

列子引黄帝书。

即谷神不死章也。

陈潢曰。

孔子问礼于老聃必是于问之之中。

而寓规之之意。

老子知之。

故言去子之骄气云云也。

不然。

孔子方虚心请教。

何骄之有乎。

}老子修道德。

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居周久之。

见周之衰。

乃遂去至关。

关令尹喜曰。

子将隐矣。

强为我着书。

于是老子乃着书上下篇。

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

莫知其所终。

{汉书扬雄传。

言老聃着虚无之言两篇。

即史记所谓上下篇也。

道藏称汉景帝以老子意体宏深。

改子为经。

勅朝野通习。

而唐明皇御注。

又分道经德经之名。

河上公八十一章注。

则又各立篇名。

皆臆造非古。

故今惟分上篇下篇及第几章。

以复其旧。

其字句之异。

则释文已谓老子本众多乖。

杜光庭谓后人或尽删语词以就五千之数。

今尤不可不审也。

}或曰。

老莱子亦楚人也。

着书十五篇。

言道家之用。

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

或言二百余岁。

以其修导而养寿也。

{汉书艺文志。

道家。

老莱子十六篇。

高士傅称老莱子避楚王之聘。

列女传称老莱子行年七十。

为婴儿以娱亲。

而庄子则云老莱子出薪。

遇仲尼谓曰。

去汝躬矜。

与汝容知。

斯为君子矣。

而国策客谓黄齐亦云。

公不闻老莱子之教孔子事君乎。

示之以齿之坚也。

六十而尽相靡也。

与老子言行殊相溷。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云。

孔子之所严事。

于周则老子。

于楚则老莱子。

则是判然二人。

皆与孔子同时。

左传有莱驹。

是莱氏而称老。

犹列御寇师老商氏。

皆有道寿考之士所称也。

}自孔子死之后。

百二十九年。

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

始秦与周合而离。

离五百岁而后合。

合七十岁而伯王者出焉。

或曰。

儋即老子。

或曰。

非也。

世莫知其然否。

{毕沅曰。

古聃儋字通。

说文聃。

耳曼也。

又云。

瞻。

耳垂也。

又云。

耽。

耳大垂也。

声义相同。

故并借用。

南方有瞻耳之国。

山海经吕览并作儋耳。

淮南子作耽耳。

又吕览老聃作老耽。

皆其明证。

郑康成曰。

老聃古寿考之号。

斯为通论矣。

}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

宗为魏将。

封于段干。

宗子注。

注子宫。

宫玄孙假。

仕于汉孝文师。

而假之子解。

为胶西王昂太傅。

因家于齐焉。

{史记考证曰。

汉武惑于神仙方士。

故司马迁作老子傅。

着其乡里。

详其子孙。

以明老手亦人耳。

非所谓乘云气。

御飞龙。

不可方物者也。

故一则曰隐君子。

再则曰隐君子。

良史心苦矣。

张守节注翻引神仙荒唐悠谬之论。

所谓夏虫不可语冰者乎。

黄氏日钞曰。

道家谓黄帝上天。

老子西出关。

为长生不死之证。

然黄帝之墓。

好道之汉武亲经之。

老聃之死。

学道之庄周亲载之。

又何以称焉。

}世之学老子者。

则绌儒学。

儒学亦绌老子。

道不同不相为谋。

岂谓是邪。

李耳无为自化。

清静自正。

  {黄帝治效莫着于汉世。故史迁举老子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之语。以明其宗旨。而正其末流也。}

  {{庄子天下篇曰。

以本为精。

以物为粗。

以有积为不足。

憺然独与神明居。

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

关尹老聃闻其风而说之。

建之以常无有。

主之以太一。

以濡弱谦下为表。

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

关尹曰。

在己无居。

形物自着。

其动若水。

其静若镜。

其应若响。

芴乎若忘。

寂乎若清。

同焉者和。

得焉者失。

未尝先人而常随人。

老聃曰。

知其雄。

守其雌。

为天下溪。

知其白。

守其黑。

为天下式。

人皆取先。

己独取后。

曰受天下之垢。

人皆取实。

己独取虚。

无藏也故有余。

岿然而有余。

其行身也徐而不费。

无为也而笑巧。

人皆求福。

己独曲全。

曰苟免于咎。

以深为根。

以约为纪。

曰坚则毁矣。

锐则锉矣。

常宽容于物。

不削于人。

可谓至极。

关尹老聃乎。

古之博大真人哉。

}}

上篇

  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

无名。

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

以观其妙。

常有欲。

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无名无欲四句。

司马温公王安石苏辙皆以有无为读。

河上公诸家皆以名字欲字为读。

丁氏易东曰。

老子曰。

道常无名。

始制有名。

则上二句以有无为读者非也。

下二句或援庄子云。

建之以常无有。

正指老子此语。

然老又云常无欲可名于小。

是又不当以庄例老也。

陈景元吴澄皆以此两者同为句。

亦通。

}

  {{至人无名怀真饀晦。

而未尝语人。

非秘而不宣也。

道固未可以言语显而名迹求者也。

及迫关尹之请。

不得已着书。

故郑重于发言之首。

曰道至难言也。

使可拟议而指名则有一定之义。

而非无往不在之真常矣。

非真常者而执以为道。

则言仁而害仁。

尚义而害义。

袭礼而害礼。

煦煦孑孑诈伪之习出。

而所谓道者弊。

而安可常乎。

老子言道。

必曰常。

曰玄。

盖道无而已。

真常者指其无之实。

而元妙则赞其常之无也。

老子见学术日歧。

滞有溺迹。

思以真常不弊之道救之。

故首戒人执言说名迹以为道。

恐其无所察识。

因以天地万物之理指示之。

犹恐其不亲切也。

复即人心无欲有欲时返观之。

又恐其歧有无为二也。

而后以同谓之玄浑徼于妙总括之。

凡书中所言道体者。

皆观其妙也。

凡言应事者。

皆观其徼也。

惟夫心融神化。

与道为一。

而至于玄之又玄。

则众徼之间。

无非众妙凡言守雌。

言不争。

言慈俭。

言柔弱。

种种众妙。

皆从此常无中出矣。

故曰众妙之门。

盖可道可名者。

五千言之所具也。

其不可言传者。

则在体道者之心得焉耳。

全书大旨总括于此。

所谓言有宗事有君也。

○吴氏澄曰。

首章总言道德二字之形。

无名者道也。

有名者德也。

老子之意盖以虚无为天地之所由以为天地者。

庄子所谓建之以常无有也。

以气化为万物之所得以为万物者。

庄子所谓主之以太一也。

故其道其德。

以虚无自然为体。

柔弱不盈为用。

观妙之妙。

道也。

妙之一本者。

众妙之妙。

德也。

妙之散殊者。

焦氏竑曰。

欲。

犹乐记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之欲。

徼。

读如边徼之徼。

言物之尽处也。

晏子云。

徼者德之归。

列子云。

死者德之徼。

皆指尽处而言。

盖无欲之为无不待言。

惟方其有欲之时。

人皆指以为有。

然有欲必有尽。

则复归于无矣。

斯与妙何以异哉。

故曰此两者同谓之玄。

此盖不得已为未悟者言耳。

故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苏氏辙曰。

凡远而无所至极者。

其色必玄。

故老子尝以玄寄极也。

}}

  右第一章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斯恶已。

{两已。

苏本作矣}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已。

{刘骥本。

此句上亦有天下字。

}故有无相生。

{顾欢及龙兴碑本无故字。

傅奕本。

六相字上并有之字。

}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

{王弼本。

形作较。

与倾韵不协。

}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敎。

万物作焉而不辞。

{陆希声及御览引皆无焉字。

傅及碑本。

作作而不为始。

毕阮谓辞始声通。

以此致异。

}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功成而不居。

夫惟不居。

是以不去。

{傅奕两居字并作处。

何上公作弗居。

末三句从淮南子。

}

  {{此明首章常名无名之旨也。

盖至美无美。

至善无善。

苟美善而使天下皆知其为美善。

则将相与市之托之。

而不可常矣。

此亦犹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之类。

然当其时。

适其情。

则天下谓之美善。

不当其时不适其情。

则天下谓之恶与不善。

圣人知有名者之不可常。

是故终日为而未尝为。

终日言而未尝言。

岂自知其为美为善哉。

斯则观徼而得妙也。

若然者。

万物之来。

虽亦未尝不因应。

而生不有。

为不恃终不居其名矣。

夫有名之美善。

每与所对者相与往来兴废。

以其有居则有去也。

苟在己无居。

夫将安去。

此乃无为不言之美善。

无与为对。

何至于美斯恶。

善斯不善哉。

斯真所谓常善也。

○作焉不辞。

碑本作作而不为始。

义正相备。

盖万物作焉而后应之不辞耳。

此因应无为之道也。

吴氏澄释为言词之词。

谓天何言哉。

姚氏鼐谓作。

使也。

以身为万物使而不辞其劳。

皆非本意。

}}

  右第二章 #

  {姚氏鼐合此章与下章为一。云万物作焉以下。处无为之事也。不尚贤以下。行不言之敎也。今不取。}

  不尚贤。

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

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

使心不乱。

{傅奕本。

作使民心。

淮南子。

无民字。

}是以圣人之治。

{去声。

李道纯本。

无之治二字。

傅奕本。

之治下有也字。

}虚其心。

实其腹。

弱其志。

强其骨。

常使{顾欢本下有心字。

}无知{如字}无欲。

使夫{音扶}知者不敢为也。

{知去声。

王弼本作智者。

焦竑云一本无敢字。

傅奕本无也字。

}为无为。

则无不治。

{治去声。

傅奕本。

治作为。

又治下有矣字。

河上王弼本无。

}

  {{老子。

救世之书也,故首二章统言宗旨。

此遂以太古之治。

矫末世之弊。

夫世之不治。

以有为乱之也。

有为由于有欲。

有欲由于有知。

日启其无涯之知。

而后节其无涯之欲。

是滥觞江河。

而徐以一苇障之也。

太上未尝自谓有知。

未尝见有可欲。

故其治世也亦然。

所谓贤者。

专指瑰材畸行而言。

盖君子好名。

小人好利。

贤与货皆可欲之具。

是故人以相贤为尚。

则民耻不若而至于争。

货以难得为贵。

则民病其无而至于盗。

皆由见可欲耳。

治世人尚纯朴。

无事乎以贤知胜人。

物取养人。

无贵乎难得而无用。

则贤与不贤同用。

难得与易得等视。

民不至见之以乱其心。

而争盗之原绝矣。

夫民心之不虚者。

以其有可尚可贵可欲之事也。

志以不弱者。

以其有争盗悖乱之萌也。

今既心无外慕而虚矣。

则腹虽实而含哺鼓腹。

目无所纷其心。

志无忿竞而弱矣。

则骨虽强而精足筋完。

自无所逞其力。

盖道以虚为体。

以弱为用。

无事乎实舆强也。

故可实者惟腹而已。

可强者惟骨而已。

以虚弱为心志。

而置强实于无用之地。

则其心志常无知无欲矣。

无知无欲则无为。

纵有聪朋知识者出。

欲有所作为。

而自不敢为。

无为之为。

民返于朴而不自知。

夫安有不治哉。

张氏尔岐谓心腹志骨四者皆借喻也。

圣人之治。

于华艳之事则务空之。

于质朴之业则务充之。

于争竞之端则务塞之。

于自玄之实则务崇之。

使民无知而不生分别之见。

无欲而不起贪得之心。

其说亦通。

至后世养生家亦借四者为说。

则舛矣。

}}

  右第三章 #

  道冲而用之。

{冲。

说文作盅。

傅奕本亦作盅。

淮南子及诸家作冲。

姚鼐云。

道盅句与宗为韵。

}又弗盈。

{河上王弼本作或不盈。

开元苏辙本作似不盈。

傅奕本作又不满。

此从淮南子。

}渊兮似万物之宗。

{渊兮河上本作渊乎。

释文作渊■■。

案■■。

古兮字。

此从王弼本。

}挫其锐。

解其纷。

{纷。

碑本作忿。

释文云。

一本作芬。

}和其光。

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碑本无兮字。

或存作常存。

河上王弼本作若存。

此从傅奕本}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陈象古本谁下无之字。

}

  {{此章乃常无观妙之事也。

说文曰。

盅。

器虚也。

道之体本至也。

而用之有能不盈者乎。

渊然其深。

物物而不物于物。

似万物之宗矣。

夫人之用所以常失之盈者。

恃已之锐而与人为纷。

以已之光而照人之尘也。

挫其锐则纷自解矣。

和其光则尘自同矣。

是其用之能不盈也。

湛兮若存。

则其体仍盅矣。

世或有斯人。

则体用一源。

复乎道之本然。

象帝之先矣。

而谁其能之哉。

李氏约曰。

象。

似也。

道性谦约。

故不云定处其先而云似。

苏氏辙曰。

锐挫纷解。

则不流于妄。

不构于物。

外患已去而光生焉。

又从而和之。

恐其与物异也。

以尘之至杂而无所不同。

则于万物无所异矣。

圣人之道如是而后全。

则湛然常存矣。

虽存而人莫之识。

故似或存耳。

源案末二语就体道之人言之。

方平易亲切。

诸家皆谓推极。

然问道为谁氏之子。

既太支离。

而推道为在帝之先。

又太幻渺。

故并不取。

}}

  右第四章 #

  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

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

其犹橐钥乎。

虚而不屈。

{王弼作掘。

傅奕作诎。

顾欢作■。

此从河上本。

}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

{傅奕作言多。

碑本作多闻。

}不如守中。

谷神不死。

是谓玄牝。

{谷。

释文云一本作浴。

薛蕙曰牝读若匕。

与上句为韵。

下玄牝之门。

特衍其词与下句相叶耳。

非玄牝之中更有门也。

}玄牝之门。

是谓天地根。

{诸本天地之根无之字。

惟列子及傅奕本有之。

}绵绵若存。

用之不勤。

  {{此老子知己道不行。

悯世乱之不救而思遗世隐处。

独善其身之言也。

圣人斥当世之君。

予圣自雄者。

结刍为狗。

用之祭祀。

既毕事则弃而践之。

老子见乱世民命如寄。

故感而言曰。

悲哉天地有时而不仁乎。

乃视万物如土苴而听其生死也。

圣人其不重仁乎。

乃视斯民如草芥而无所顾惜也。

诿之于天地。

尊之为圣人。

盖悲天悯人。

无所归咎之词。

然将诿之于天地。

而天地不可诿也。

夫天地无心而成化。

犹橐钥然。

中虚无物。

气机所至。

动而愈出。

所谓显诸仁。

藏诸用。

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也。

是圣人固宜有忧矣。

天地无心而成化。

圣人则有心而无为。

百姓万物之责在于圣人。

则非天地之能刍狗之。

而人之刍狗之矣。

言至此而老子不欲长言矣。

然则吾生天地间。

既不能使民物各遂其性。

而吾亦将自弃其性。

一任天人之刍狗乎。

近取诸身。

则吾身一小天地也。

返观默识。

吾有中而自守之。

亦何为哓哓多言。

以其身深与天下事。

而自取理数之穷乎。

黄帝之书有之。

其言谷者即中也。

牝即谷也。

不存之存。

所以立体。

无用之用。

所以应物。

诚能体此而守之。

小则为养生专气之术。

大则为虚灵顺应之道。

何穷之有哉。

盖虚无因应。

用之于世。

则为圣人无为之治。

既不得用。

则徒言何益。

适足招损耳。

不如约其道而用之。

返诸一身徼妙浑然。

而在我之天下巳羲皇矣。

此太上无言之敎也。

○外橐内钥。

机而鼓之。

致风之器也。

屈。

竭也。

首以天地圣人并言。

而继但言天地。

不及圣人者。

是即老子不欲多言之故也。

数穷。

释文谓理数势数也。

中者虚中。

谓心也。

谷牝背中之喻。

谷神喻其德。

玄牝喻其功也。

谷之于响。

惟其无所不受。

是以无时不至。

是其神之存于中而长不死者也。

天下之物惟牝能受能生。

若夫受而不见其所以受。

生而不见其所以生。

则尤玄妙不测之牝也。

可以母万物而万物皆从此门出。

岂非天地根乎。

是即首章所谓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也。

是常道也。

绵绵若存。

观妙之事。

用之不勤。

观徼之事也。

吴氏澄曰。

谷虚则神存于中。

若存即神之存。

勤。

犹劳也。

凡气逸用之则养而日增。

勤用之则虚而多耗。

神常存则气不耗散也。

}}

  右第五章 #

  {河上公多言守中以上为前章。

姚氏鼐以多言守中合下谷神为后章。

盖二句乃承上转下之语。

故上属下属皆可相通。

而义终末备。

惟永乐大典所载王弼本及吴澄本合为一。

今从之。

案列子引谷神以下为黄帝书。

可见老子言方毕。

因引古语以明之。

其不得别为一章无疑。

此章自来解者皆首尾横决。

词义间隔。

其尤误者。

莫如以不仁刍狗为明因物无心之道。

夫人舆刍狗为二物。

若圣人之于百姓。

同一人耳。

安得而刍狗之乎。

且三宝首慈。

天将卫之。

以慈救之。

而惓惓致痛于佳兵不祥之戒。

若以不仁为敎。

岂一人之言而矛盾若此。

且如其说。

与通章亦不相贯。

而以橐钥为守中之喻。

以数穷为多言之耗气。

皆支离之甚。

王氏道有曰。

后世不明于刍狗万物之言。

而因谓道德之祸。

流为刑名。

此亦多言数穷之验。

老子着书而其言若此。

夫非有大不得已于中者乎。

斯论得之矣。

}

  天地长久{碑本作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

{黄茂材本。

地下有之字。

程大昌本无者字。

且字碑本无。

当从之。

}以其不自生。

故能长生。

{长生碑作长久。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

{傅奕非字作不。

河上本无非邪二字。

此从淮南手及王弼本。

}故能成其私。

  {{上章谷神不死而露天地根。

此天地之所以长久也。

天施地生。

而不自私其生。

故能长生。

使天地而自私其身。

则天地亦一物矣。

何以能长且久哉。

是以圣人处柔处下。

本以先人而后其身也。

而人愈贵之。

寡欲无求。

本以利人而外其身也。

而人愈不害之。

其后身外身。

夫非心之无私邪。

乃身以先且存焉而成其私。

亦理势之固然耳。

程氏俱日。

天地人一源耳。

天之所以为天。

地之所以为地。

人之所以为人。

固同。

而天地之能长且久。

人独不然者何哉。

天不知其为焉天。

地不知其为地。

今一受形而为人。

则认以为己。

曰人耳人耳。

谓其有身不可以不爱也。

而营分表之事。

谓其养生不可以无物也。

而骋无益之求。

贵其身而身愈辱。

厚其身而身愈伤。

是世之丧生者非反以有其生为累邪。

黄老之旨如此。

岂养生家自私其身者所得托哉。

李氏嘉谟曰。

天不爱其施。

地不爱其生。

是谓不自生。

不自生。

万物恃之以生。

故能长生。

此天施地生之道。

所以未尝一日息也。

}}

  右第六章 #

  上善苦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陈景元作又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处。

傅奕本作居。

宋徽宗本众人下无之字。

恶去声。

傅奕本道下有矣字。

}居善地。

心善渊。

与善仁。

{仁。

傅奕作人。

}言善信。

政善治。

事善能。

动善时。

夫惟不争。

故无尤。

{傅奕尤下有矣字。

}

  {{李氏贽曰。

凡利物之谓善。

而利物者又不能不争。

非上善也。

惟水不然。

众人处上。

彼独处下。

众聚人处易。

彼独处险。

众人处洁。

彼独处秽。

所处尽众人之所恶。

夫谁与之争乎。

此所以为上善也。

居善地以下。

则言圣人利物而不争之实。

非仍指水也。

吕氏惠卿曰。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壬者。

以其善下之。

所谓居善地也。

七者背出于不争。

而要以处善地为本。

盖居善地则能处众人之所恶。

故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争矣。

吴氏澄曰。

所举居善地以下数事。

皆择取众人之所善者以为善。

非上善也。

惟有此善而能不争。

如水之源处上而甘处于下。

乃上善也。

众人恶处下则必好处上。

欲上人者有争心。

有争则有尤矣。

不争则何尤之有。

○苏氏辙曰。

一阴一阳之谓道。

继之者善也。

天一生水。

道运而为善。

犹气运而为水也。

二者皆自无而之有。

去道未远。

故可名之善。

未有上于此者焉。

道无所不在。

水无所不利。

避高趋下未。

尝有所逆。

善地也。

空处湛静。

滦不可测。

善渊也。

挹而不竭。

施不求报。

善仁也。

圆必旋。

方必折。

塞必止。

决必流。

善信也。

洗涤群秽。

平准高下。

善治也。

以载则浮。

以鉴则清。

以攻则坚强莫能敌。

善能也。

不舍昼夜。

盈科后进。

善时也。

夫有不善而未免人非者。

以其争也。

水惟兼此七善而不争。

故无尤矣。

源案居善地以下诸解。

或以水或以人皆可通。

惟即以此数者为上善。

则不若以不争为上善之说之得焉耳。

}}

  右第七章 #

  持而盈之。

不如其已。

{持。

司马本作恃。

}揣而锐之。

不可长保。

{傅奕本。

作■而悦之。

王弼亦作悦。

此从淮南子。

保。

碑本作宝。

}金玉满室。

莫之能守。

{室。

河上及诸本作堂。

晚从王弼傅奕本。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骄。

司马本作憍。

}功成名遂身退。

天之道。

{碑本作名成功遂身退。

王弼作功遂身还。

李约本名作事。

此从淮南子所引。

}

  {{持而盈之。

谓盈而持之也。

揣而锐之。

谓锐而揣之也。

知盈而持。

知锐而揣。

已为不善。

况盈不持而金玉满堂者乎。

将多藏厚亡。

莫之能守矣。

况锐而不揣而富贵益骄者乎。

将未能骄物。

先自遗咎矣。

盖满而不溢。

所以长守富。

高而不危。

所以长守贵。

夫何以能不溢不危哉。

法天之道而已。

日中则昃。

日满则亏。

四时之运。

成功者退。

天地尚然。

而况于人乎。

亢之为言也。

知进而不知退。

知存而知不亡。

知得而不知丧。

是以动而有悔也。

圣人成功而不有。

安有盈。

名遂而不居。

安有锐。

盖随事大小而能自全。

故曰成曰遂也。

若不知自足。

则何时而为成。

何日而后遂邪。

此言非必处山林。

绝人事。

然后可以入道。

虽居功名富贵之域。

皆可守而行之也。

}}

  载营魄{营读为魂。

}抱一。

{傅奕作袌。

古今字。

}能无离乎。

{河上公无六乎字。

}专气至柔。

{诸本作致。

}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览。

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

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

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

能无以知乎。

生之畜之。

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释文云。

河上本治又作活。

知又作智。

恃作侍。

○为雌。

河上公作无雌。

○河上王弼本无为无知。

前后互易。

傅奕本。

为乎知乎上。

有两以字。

○焦竑云。

一本无生之畜之四字。

}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

{此章字句。

并从淮南子。

}

  {{载犹处也。

营魄即魂魄也。

魄即是一。

载即是抱。

魂载魄。

动守静也。

心之精爽。

是谓魂魄。

本非二物。

然魂动而魄静。

苟心为物役。

离之为二。

则神不守舍。

而血气用事。

惟抱之为一。

使形神相依。

而动静不失。

则魂即魄。

魄即魂。

何耗何昏。

乃可以长存。

盖非偶载之难。

亦非抱一之难。

而常不离之难也。

修身养生。

道皆如此。

专即易其静也专之专。

言专一纯固。

无所发露。

所谓纯气之守也。

有一毫失之粗。

则刚而不能柔。

必如婴儿之和气内充。

一而不杂。

而后为至柔也。

至人外不为魄所滞。

内不为气所使。

其自治可谓善矣。

然犹恐有余疵之存也。

未学之疵。

粗而易改。

既学之疵。

微而难除。

或守之徒滞而运用不灵。

或执之未化而常存我见。

是皆足为病。

而未尽合乎玄也。

必加以涤除瑕垢之功。

重以返观内照之鉴。

其果纯合自然而无所疵已乎。

焦氏竑曰。

前三言者。

老子示人可谓切矣。

然智者除心不除事。

昧者除事不除心。

苟误认前言。

其不以(车婉)断为焉学者几希。

故又示之曰。

我所言载营魄者。

非拱默之谓也。

即爱民治国而能无为也。

所谓为无为也。

专气致柔者。

非郁闭之谓也。

即天门开阖而能为雌也。

所谓雄守雌也。

涤除玄览者。

非昧晦之谓也。

即明白四达而能无知也。

所谓知不知也。

夫爱民治国。

天门开阖。

明白四达。

其于生之畜也。

为之长之。

皆不废矣。

而无为也。

为雌也。

无知也。

则生不有。

为不恃。

长不宰者。

非玄德而何。

此关尹子所谓在己无居。

形物自着。

庄子所谓以虚空不毁万物为实者。

夫岂弃人事之实而独任虚无也哉。

 苏氏辙曰。

圣人于道。

既以治身。

又推其余以治人。

然皆以无心遇之。

苟有其心。

则爱民者适以害之。

治国者适以乱之也。

阳动阴静一开一阖。

治乱废兴所从出。

众人当此际患得患失。

每先事而徼福。

圣人循理而知天命。

则待倡而后和。

所谓先天而天弗违。

后天而奉天时者。

言其先后适与天命会耳。

故能为雌者不失时也。

李氏贽曰。

抱玄守一。

神不外驰。

则中有主。

而天门开阂常在我矣。

彼世之不能自主者。

有开则将。

不待迫之而自起。

有阖则逆。

不能无事而常足。

是内淫也。

安能抱一而不离乎。

张氏尔歧曰。

元览即观妙观徼之观。

天门开阖。

指心之运动变化言。

朱子曰。

老子之学以虚静无为冲退自守为主。

与庄生释氏之旨。

初不相蒙。

而说者常欲合而一之。

以为神常载魄。

而无所不之。

此解老者之通蔽也。

}}

  右第九章 #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辐。

轮之轑也。

毂。

众轮所凑之心。

考工记云。

毂也者所以为利转也。

利转者以无有为用也。

正同斯旨。

埏。

和也。

埴。

黏土也。

和水土而烧为匋也。

凡室之前。

东户西牖。

户以出入。

牖以通明也。

无皆谓空虚之处也。

吴氏澄曰。

器以贮物。

空以居人。

车以载重致远。

皆所以为天下利。

利在有也。

然车以转轴为用。

器以容物为用。

室以出入通明为用。

皆在于空虚无碍之处。

人之腹实而心虚。

亦犹是也。

吕氏惠卿曰。

非有则无。

无以致其用。

非无则有。

有以施其利。

观于车器居室。

而其则不远矣。

至于身则不知吾之所以为用者何邪。

是故圣人入而未尝有物。

所以观其妙。

出而未尝无物。

所以观其徼。

故曰利用以安身。

而入神以致用也。

知两者之合一而不可离。

则至矣。

薛氏蕙曰。

章末虽并举有无而言。

顾其情意。

则即有而明无之为贵也。

盖有之为利。

人莫不知。

而无之为用。

则皆忽而不察。

故借人所明数事以晓之。

}}

  右第十章 #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昧令人口爽。{令爽皆平声。}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爽。

差也。

谓失正味也。

视久则眩。

听繁则惑。

尝多则厌。

心不定故发狂。

不知足以取辱。

故行妨。

李氏约曰。

目无厌。

腹知足。

故圣人去取异焉。

目外视故云彼。

腹内实故云此。

吕氏惠卿曰。

腹无知。

目有见者也。

是以圣人去彼有见有欲之追求。

而取此无知无欲之虚静也。

犹易艮其背。

阴符机在于目之意也。

叶氏思靖曰。

凡所欲之外物。

皆害身者也。

圣人但为实腹而养已。

不为悦目而徇物。

然食味别声被色。

数者背不可绝。

惟虽动而不着干物。

乃湛然无欲矣。

凡染尘逐境。

皆在于目。

故始终言之。

此颜子四勿所以先视。

而刬除六根以眼色为首也。

前章言虚中之用。

此则戒其勿为外邪所实。

}}

  右第十一章 #

  宠辱若惊。

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

{此句他本亦有若惊二字。

河上及开元本无之。

}宠为下。

{三字。

从王弼傅奕开元本。

河上作何谓宠辱。

辱为下。

陈景先李道纯作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上。

辱为下。

俱谬。

}得之若惊。

失之若惊。

是谓宠辱若惊。

{吴澄本。

无此六字。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

{一本无者字。

}惟吾有身。

苟吾无身。

{苟字。

诸本皆作及。

此从傅奕本。

}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

则可寄于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

乃可托于天下矣。

{寄托下各本无于字。

开元本两可字皆作若字。

傅奕本天下下各有者字。

两可字上皆作则字。

天下末各有矣字。

此四句并从淮南子及河上本。

}

  {{宠。

荣也。

贵。

重也。

世人不知辱之为辱而宠之。

不知患之为患而贵之。

是荣其辱而贵其患也。

若惊。

甚言其宠也。

若身。

甚言其贵也。

夫人莫不恶辱而畏患。

今反谓其宠而贵之何哉。

盖世人相习于妄见。

则不知反其本。

相安于当境。

则未观其终。

何谓人之宠其辱哉。

正以可辱者即人之所谓宠也。

夫宠人者上人。

宠于人者下人。

为人下。

非辱而何。

而世人反荣之。

得之则惊喜。

失之则惊忧焉。

是岂非惟辱是宠乎。

宠辱之宠以己言。

宠为下之宠以人言也。

何谓人之贵其患若身哉。

正以可患者皆人之所谓必不可无者也。

人惟自私其身。

有欲则有患。

苟能外其身俊其身。

何患得患失之有。

然则凡养身之可欲者。

非大患而何。

而人专重之。

一若与生俱生而不肯暂舍焉。

是岂非贵大患若身乎。

是皆不知自重自爱之道故也。

倚人之宠以为重。

而适以自轻。

若果能自重。

则虽荣以天下。

而不肯轻以身处之矣。

徇外之求以自奉。

而适以自苦。

若诚能自爱。

虽付以天下而惜以身任之矣。

如此则若以身寄托于天地之间。

盖有天下而不与焉者。

直若寄焉而已。

淮南子引老子此语。

而证以太王避邠。

杖策而去于岐山之下。

是也。

夫不能宠者复何辱之。

有身外无所贵者。

夫何患之自取哉。

此章谬解不一。

大抵以惊宠为当然。

以忘身为幻泡。

以寄托为可付重任。

今悉不取。

而择其稍合者于后。

吴氏澄曰。

人以为荣者自知道者反观之。

则辱也。

有何可爱。

而爱之者于此而惊焉。

人以为大利者。

自知道者反观之。

则大患也。

是岂足贵。

而贵之者于此而身焉。

是故被宠至卑下耳。

而得失动心。

身外之物至轻耳。

而若与身俱有。

则惑之甚也。

吕氏惠卿曰。

宠者畜于人者也。

下道也。

宠而有其宠则辱矣。

吾之所以有辱者。

以吾有惊。

既惊其得复惊其失。

若吾无惊。

吾有何辱。

吾之所以有大患者。

为吾有身。

故吉亦我所患。

凶亦我所患。

若吾无身。

吾有何患。

}}

  右第十二章 #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一本无此字}不可致诘。

故混而为一。

{苏辙本。

故下有复字。

}其上不皦。

其下不昧。

{傅奕本作其上之。

其下之。

}

  绳绳兮不可名。

{王弼无兮字。

}复归于无物。

{苏辙本。

物作象。

}是谓无状之状。

无象之象。

是谓忽怳。

{碑本无是谓忽怳四字。

}之不见其首。

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令之有。

能知古始。

是谓道纪。

  {{吴氏澄曰此章专言德迹之呈露者。

曰夷曰希曰微曰一。

皆指德而言也。

德在有无之间。

故虽若有名而不可名。

无物指道而言。

反还其初。

则归于无物之道。

庄子所谓德同至于初是也。

道纪者德也。

吕氏惠卿曰。

无前后则无古今矣。

无古今则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者。

吾得之以日用矣。

知今之所从来。

则知古之所自始。

所谓无端之纪也。

道不可执。

得此则可执之以为德矣。

执德之谓道纪也。

}}

  右第十三章{姚氏鼐以此通下章为一章。}

  古之善为士者。

{傅奕本作道}微妙玄通。

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傅奕本容下有曰字。

}豫若冬涉川。

犹若畏四邻。

俨若客。

涣冰将释。

{诸本豫犹俨涣下多又兮字。

陆希声无之。

王弼豫兮作与焉。

俨兮下又其字。

客作容。

冰下有之字。

释文云。

预或作奥。

碑本释作汋。

下三句作浑若朴。

旷若谷。

混若浊。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止。

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

动之徐生。

{傅奕本静上又澄字。

徐上各本又而字。

陆希声无久字。

司马无动字。

今从河上本以止与久为韵。

}保此道者不欲盈。

{高诱淮南子注曰保本作服。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不新成。

{傅奕作自以能蔽而不成。

碑本作能敝复成。

王弼作蔽。

或又作弊。

此从淮南子引。

}

  {{此章不言圣人至人而言善为士者。

是专示人入道之要。

而强为之容也。

粗尽而微。

微至而妙。

妙极而玄。

则无所不通而深不可识矣。

戒而后动曰豫。

其所欲行。

迫而后动。

不得已也。

疑而不行日犹。

其所不欲。

迟而难之。

如有所畏也。

俨若客不敢肆也。

此三者皆有道者不敢为天下先。

其容若此。

然其豫犹俨恪者。

初非有所执而不化也。

涣若冰之将释。

油然无形而物莫之觉矣。

夫奚滞之有乎。

故又以下三者形容之。

为道至于融释。

则反本完真。

乃能存天性之全而不雕于人伪。

故若朴也。

性全而不自有其全。

无所不受。

故若谷。

水性本清而不自洁于物。

故若浊。

夫七者有道之容。

而即求道之要。

豫犹俨恪者。

所以入德也。

既涣然冰释。

乃能希夫敦朴。

旷浑之全。

所以成德也。

道至于浊。

则和光同尘。

与物一体。

此忘我之极而最难者也。

故即承浊问曰。

孰能浊以止乎。

浊者动之时也。

动久而静。

吾恐其又察察以为清矣。

因又承静问曰。

孰能安以久乎。

安者静之时也。

静继以动。

吾恐其又纷纷而生起矣。

是皆知道而不能自保者也。

所以不能保。

皆由其易盈。

是以分别与躁动乘之。

而不能止且久。

惟不以善自盈。

则能安其敝而不求新成。

斯则其能浊也。

安以久也。

如此则微妙玄通之道斯可保矣。

盖敦朴旷浑者浊之容。

豫犹俨恪者安之容。

皆以冲得之。

以盈失之者也。

老子之大成若缺。

其用不敝。

大盈若冲。

其用不穷。

保此道之谓也。

}}

  右第十四章 #

  致虚极。

守静笃。

万物并作。

吾以观其复。

{静。

傅奕并作靖。

吾以下。

河上有是字。

观下。

王弼无其字。

此从淮南子。

}夫物芸芸。

各归其根。

{夫物。

释文云。

一作凡物。

傅奕芸芸作■■■■。

王弼各下有复字。

庄子作万物云云。

各复其根。

}归根曰静。

静曰复命。

  {静曰。

王弼作是谓。

}复命日常。

知常曰明。

不知常。

妄作凶。

知带容。

容乃公。

公乃王。

王乃天。

{碑本作公能生。

生能天。

}夭乃道。

道乃久。

殁身不殆。

  {{此极言体常之要。

其入手在于观复。

观复即观徼也。

夫物芸芸五句。

上即物理之自然。

以推动常归静之旨。

自知常曰明以下。

乃言学道者观复之明。

以明致虚守静之效也。

致者至其极也。

虚者无欲也。

无欲则静。

盖外物不入。

则内心不出也。

笃。

固也。

学道而至于虚。

虚而至其极。

则其守静也笃矣。

故下文专即至静而言之。

致虚而未知实之即虚。

守静而未知动之即静者。

观无于无。

而未于有观无故耳。

凡有起于虚。

动起于静。

故万物虽并

  动。

卒复归于虚静。

是物之极笃也。

第众人之于物。

息而后见其复。

衰而后见其归根。

惟知道者虚静之至。

则见其所以作。

与其所以芸芸。

其所以作者。

乃其所以复也。

知作者之皆妄。

而静者之为常。

则执性命以命群文。

常有而常无。

常作而常静。

知几之谓朋矣。

何有妄作之凶乎。

夫知非闻见测度之谓也。

能浑一于物我之闻。

外无不容。

而内无或私者。

庶乎真知之矣。

是故言其大则内圣而外王。

言其化则合天而尽道。

尽道者无他焉。

常而已矣。

久而不殆者。

常之谓也。

○苏氏辙曰。

致虚未极。

则有未亡也。

守静不笃则动未亡也。

丘山虽去。

而微尘未尽。

未为极与笃也。

不极不笃。

而责虚静之用难矣。

虚极静笃。

以观万物之变。

而后不为变之所乱。

知作之未有不复也。

苟吾方且与万物皆作。

则不足以知之矣。

万物皆作于性。

皆复于性。

犹华叶之生于根而归于根。

性命者万物之根也。

苟未能自复其性。

虽止动息念以求静。

非静也。

惟归根以复于命。

而后湛然常存矣。

不以复性为明。

则皆世俗之智。

虽自谓明。

非明也。

故缘物而动。

无作而非妄。

虽或得于一时。

而失之远矣。

方迷于妄。

则自是而非彼。

物皆吾敌。

苟知其皆妄。

则虽雠仇将哀而怜之。

何所不容哉。

则彼我之情尽。

禽谁私乎。

无所不公。

则天下将往而归之矣。

}}

  右第十五章 #

  大上。

下知有之。

其次亲之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下知。

吴澄作不知。

壬弼作其次亲而誉之。

开元御注作其次畏之侮之。

陈象古作畏而侮之。

}信不足。

有不信。

{二句末。

王弼皆有焉字。

傅奕上句有焉字。

陆希声本无。

}犹兮其贵言。

{王弼作悠兮。

释文云。

一作由兮。

陆希声无兮宇。

碑本作其犹贵言。

傅奕贵言下有哉字。

}巧成事遂。

{一作名遂。

}百姓皆谓我自然。

{傅奕作皆曰。

司马本无皆字。

}大道废。

有仁义。

智慧出。

有大伪。

{傅奕废下出下并有焉字。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傅奕本。

作孝子贞臣。

}绝仁弃义。

民复孝慈。

绝圣弃智。

民利百倍。

{各本绝圣弃智二句。

在绝仁二句之上。

此从永乐大典王弼本及吴澄本。

}绝巧弃利。

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傅奕作以为文而未足也。

李约亦作末足。

}故令有所属见素袌朴。

少私寡欲。

{袌今作抱。

古今字。

}

  {{陆氏希声曰。

太古有德之君。

无为无迹。

故下民知有之而巳德既下衰。

仁义为治。

天下被其仁故亲之。

怀其义故誉之。

及仁义不足以治其治。

则以刑法为政。

故下畏之。

及刑法不足以服其意。

则以权谲为事。

故下侮之。

此皆由诚信递降。

故渐有不信。

若夫在上者行不言之敎。

而及其成功。

百姓各遂其性。

皆曰我自然而然。

则亲誉畏侮之心不生于世矣。

吴氏澄曰。

犹兮其贵言。

使民阴受其赐。

皆谓我自然如此。

不知其为帝力。

此则太上不知有之之事也。

夫不知有之者大道。

亲誉之者仁义。

畏之者智慧。

侮之者大伪。

是自大道一降再降。

共有此数等。

然大道废而后有仁义。

则其变犹缓。

智慧出而遄有大伪。

则其变为甚亟。

六亲不和二语。

亦大道废有仁义之事而推言之耳。

以上言世变之降。

以见趋末之由。

以后言治化之复。

以示逐本之渐。

圣智。

智慧也。

巧利。

大伪也。

绝弃帝者仁义。

以返于皇之大道。

则民复其初。

父慈子孝。

如淳古时矣。

绝弃王者圣智。

以及于帝之仁义。

则民利其利。

百倍于王之时矣。

绝弃伯者巧利。

以及于王之圣智。

则虽未及帝之时。

而思虑深远。

政敎修明。

亦无有为盗贼者矣。

此三者指仁义圣智巧利三事也。

属。

与庄子属其性乎仁义之属同。

犹云附着也。

皇之大道。

实有余。

文不足。

自皇而降。

渐渐趋文。

故递以前此之文为不足。

而各附着于所尚。

是以屡变而趋于末。

而岂知大道之民。

见素抱朴。

质而已矣。

如此则少私寡欲。

何以文为。

上云六亲不和有孝慈。

而又言民复孝慈者。

盖人孝慈则无孝慈之名。

此名实文质之辨也。

以是推之。

则真仁义者无仁义之迹。

真圣智者无圣智之名。

亦若是而已。

见素抱朴。

少私寡欲。

则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无欲而民自朴。

此圣智之大。

仁义之至。

巧利之极也。

○李氏嘉谟曰。

道散则降而生非。

伪胜则反而贵道。

降者道之微。

反者衰之极也。

方道之未散。

仁义潜乎其中。

不可分别指数。

及其煦煦孑孑。

而人以煦煦孑孑怀其德。

则大道之公者散矣。

又不幸有小智小慧者。

窃仁义之似而行之。

则伪自此滋。

乱自此始。

是之谓降而生非。

及其末流。

人伪既多。

无非非者群非之中稍有自异。

于是从而贵之。

故六亲不和。

然后知有孝慈。

国家昏乱。

然后知有忠臣。

是谓反而贵道。

方其散。

则见其似而忘其全。

及其衰。

则荡然无余。

而贵其似。

此其所以每况而愈下也。

故老子敎以绝利一源。

返本救末之要。

盖仁者不自以为仁。

义者不自以为义。

使仁义而可绝。

皆非仁义也。

大巧不见其巧。

美利不言所利。

使巧利而可绝。

皆非巧利也。

  人用其实不取其文。

敎其见于外者无其形。

众人窃其似以乱其真。

故令见于外者有所属。

圣人恶伪之足以乱真。

故欲绝其本源。

以救末流之弊。

使天下之人不复假仁义而弃孝慈之实。

怀利心而窃圣智之行。

用盗贼而弃巧利之便。

惟以朴素先民。

而不欲以私欲示民。

民见其如此。

故不敢以文欺物。

而亦不以文自欺。

}}

  右第十六章 #

  {河上公以我自然以上为一章。

大道废四句为一章。

绝仁弃义至无末为一章。

今考其词义相承别无更端。

故永乐大典王弼本。

合后两段为一章。

得之矣。

吴澄本并通三章为一。

于义尤备。

故从之。

至唐张君相以下章绝学无忧句。

附此章之末而姚氏鼐从之。

则文义音韵俱不协。

今不取。

}

  绝学无忧。

唯之与阿。

相去几何。

善之与恶。

相去何若。

 {善。

傅奕作美。

何若。

王弼作若何。

}人主所畏。

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荒兮句。

碑本作莽其未央。

傅奕无哉字。

}众人熙熙。

如享太牢。

如登春台。

{如字傅奕皆作若。

陆希声王真本春在登下。

此从王弼本。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泊一作怕。

傅奕作魄。

碑本我魄未兆。

释文泊作廓。

孩作咳。

}乘乘兮若无所归。

{傅奕作儡儡兮其不足。

以无所归。

陆希声作儽儽兮若不足。

似无所归。

此从河上本。

}众人皆有余。

而我独若遗。

{傅奕无而字。

}我愚人之心也哉。

沌沌兮。

俗人昭昭。

我独若昏。

俗人察察。

我独闷闷。

{沌沌河上作纯纯。

释文云。

或作忳忳。

俗人。

河上作众人。

察察闷闷。

傅奕作察察闵闵。

又昭察上并有皆字。

释文云。

昭一作照。

若昏。

王弼作昏昏。

}忽兮若晦。

{王弼作澹兮其若晦。

河上作忽兮若海。

唐易州石刻作忽若晦。

案刘熙释名云。

海者晦也。

}飘兮若无所止。

{飘。

河上作漂。

王弼作飂。

释文云。

梁简文作飘。

又或作渊。

明焦竑本作寂。

若无作止。

}众人皆有以。

我独顽似鄙。

{河上王弼本。

我上有而字。

似作且。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傅奕作我独欲异于人。

开元本作贵隶食于母。

自注云。

旧无求于二字。

予所加也。

晁说之称明皇本作儿贵求食于母。

恐误。

}

  {{上章言治国之道。

惟绝圣智巧利则无弊。

所以言无为之用。

此章言修己之道。

惟绝世俗末学则无忧。

所以朋无欲之体也。

唯之与阿。

至荒兮未央七句。

言世人为学多忧之事也。

众人熙熙至我独若遗八句。

言己之无所欲于外也。

我愚人之心至顽似鄙十句。

言已之不求知于内也。

末句正与章首句相应。

盖所绝者世俗之学。

而所贵者食母之学也。

盖忧生于畏。

彼世之为学者。

但以为善胜于恶。

扬扬自得而以吾观之。

正犹唯之与阿耳。

何者。

论斯人之本心岂真乐唯而苦阿。

乐善而苦恶。

二者之间。

相去几何。

徒以人皆唯阿之。

慢人而取辱。

畏恶之。

失誉而招刑。

是以亦不得不畏彼而为此耳。

迫于无可奈何而为之。

且抱此忧以毕生。

而荒兮安有穷极乎。

然在世人之心。

岂真知其多忧。

彼固将以求乐。

方熙熙然徇物有余也。

且世人之心又岂自以无知。

方且自以为昭察。

而视我为沌愚昏闷顽鄙也。

然则岂我独甘为其贱。

而异于人情乎。

我固自有我之所贵。

但与人不同耳。

德者万物之母。

道又德之母。

众人逐物役智。

以资其视听思虑。

则餐其子而已。

我独遗而去之。

味道德以自养。

然则绝忧畏之学者。

正所以贵食母之学也。

而扬子云谓人而绝学。

虽无忧如禽何。

岂知所以绝学之意者哉。

澹泊然情欲未萌。

如婴儿未能咳笑之时。

初不知外物之可乐也。

乘乘然寄寓于物而不着于物也。

众人皆有求赢余之心。

我独遗弃之。

岂真愚而如此沌沌然哉。

盖道以不足为乐。

而无有余之心。

是以人若昭察而我若昏闷也。

如此则此心茫茫所向。

如乘舟大海之中。

漂浮而无系着。

即乘乘若无所归之意。

有以有为也。

顽似鄙者。

若远鄙之民不识都邑也。

食母。

见礼记内则篇。

即乳母也。

贵食母者。

即婴儿未咳之义也。

}}

  右第十七章 #

  {姚鼐本。以首句属上章。又以此章通下章为一章。曰唯之与阿以遐。求道者之状。孔德之容以下。得道者之实。今不取。}

  孔德之容。

道是从。

{是从。

傅奕作之从。

}道之为物。

惟怳惟忽。

忽兮怳。

其中有象。

怳兮忽。

其中有物。

窈兮冥。

其中有精。

{忽怳四句。

河上本上下互易。

王弼作怳惚。

河上作恍忽。

傅奕作芒芴。

窈又作幽。

开元本。

无前三其字。

河上王弼

  本。

三其上各有兮字。

顾欢本。

作惚恍中有物。

恍偬中有象。

窈冥中有精。

此数句。

从文选注及明焦竑本。

}其精甚真{碑本无此句。

}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

其名不去。

以阅众甫。

{傅奕古今二字互倒。

}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

以此。

{傅奕何以作奚以。

王弼然哉作状哉。

李约本无哉字。

释文云。

一作吾何状也。

}

  {{孔。

大也。

从。

自也。

言盛德之容。

皆自道中出也。

怳忽似有似无。

窈冥则全不可见。

此皆言道之无也。

有物有象者德之容。

犹其粗者。

德则有物有象之本。

尤其精也。

庄子云。

以德为本。

以本为精。

是言德出乎道也信。

验也。

甫者。

称谓之直词。

众甫犹言众有。

广雅云甫众也。

王氏道曰。

孔德之容。

即前章泊兮未兆以下是也。

盛德之容。

皆从道出。

此圣人所以贵食母也。

下乃反复形容道体之妙。

物即象也。

真即精也。

信即真也。

变文协韵耳。

众甫。

天地万物自道出皆者是也。

众甫与化迁流。

而道则终古自若。

故曰自古及今。

其名不去。

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为道所阅哉。

正以体道至真至信。

无可变壤。

故常主万象。

如传舍之阅过客然也。

李氏嘉谟曰。

有中之有。

众皆以为有。

而不知尽妄也。

无中之有。

人所不知而不知其有至真也。

惟其真而不假。

故不以有而存。

不以无而亡。

是谓有信。

终古不变不易。

圣人所以能观群有之始。

而知群有之所由然。

以其体于至无故能观众有也。

源案。

焦氏竑。

以甫为始。

谓观其徼则后际空。

阅众始则前际空。

万物并作而观其复。

则当虚空。

姚氏鼐又谓聚甫圣贤也。

同有此道。

可以知先圣后圣之状如一矣。

二说并通。

然非本旨。

}}

  右第十八章 #

  曲则全。

枉则直。

{直。

傅奕及碑本作正。

}洼则盈。

{河上作窊。

顾欢作洿。

}敝则新。

{王弼作蔽。

河上作弊。

}少则得。

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焉天下式。

{傅奕无是以二字。

一下有以字。

}不自见故明。

不自恃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长。

夫惟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河上作夫不矜。

故天下莫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

岂虚言哉。

{傅奕虚言下有也字。

}诚全而归之。

  {{庄子天下篇。

称老子之学。

人皆求福。

己独曲全。

故此以曲则全一语始终之者。

盖不欲直。

不欲盈。

不欲新。

且多。

皆不求全之推也。

曲者一曲也。

抱一故为曲。

然而全德在此矣。

不云少则多而析为两言者。

以启下文抱一之旨也。

一者少之极。

然抱之以为天下式。

则其得多矣。

彼丧生由其多方。

而亡羊苦于歧路。

皆多则惑者。

下章以为天下式为天下溪为天下谷并言。

盖式者车所俯凭。

物卑而人敬之。

故以喻圣人冲虚之德也。

夫目至明而

  不自见。

使目而自见则不明矣。

人之不自是自矜自伐。

亦犹是也。

能是者无他焉。

抱一则无我。

无我则不争。

夫惟不争。

故天下乐推而曲全之耳。

曲则全。

盖古有是语。

而老子述之。

故又申之曰此岂虚语哉。

夫固诚然之理之效也。

盖正言若反。

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

孰是执信不惑者乎。

其丁宁之意至矣。

○苏氏辙日。

直而非理则非直。

循理虽枉。

天下之至直也。

聚所归者下虽欲不盈不可得也。

昭察非道。

闷闷者虽敝。

而日新之所自出也。

道一而己。

得其一本则无所不得。

若多而逐于末则惑矣。

抱一者复性者也。

曲全枉直。

洼盈敝新。

皆抱一之余也。

故以抱一终之。

不自见。

不自是。

不自矜伐。

皆不争之余也。

故以不争终之。

○吕氏惠卿曰。

天下之物。

惟水为几于道。

涓源滥觞。

而卒会乎海。

是曲则全也。

避碍万折而必东。

是枉则直也。

善下而百谷归之。

是洼则盈也。

受天下之垢而莫清焉。

是敝则新也。

惟抱一者足以语此。

故曰少得而多惑。

盖可曲可枉。

可洼可敞。

无往而非一。

}}

  右第十九章 #

  {晁氏说之曰。

严君平老子指归。

谷神子注。

颇与诸本章句不同。

如以曲则全章。

末十七字属下章之类。

姚氏鼐通下希言自然跂者不立为一章。

曰全言然三字为韵。

吾诚有全德而天下归之。

 则希言而自然矣。

飘风疾雨以下。

释枉则直洼则盈之意。

信不足以下。

皆内不足而故为有余。

多则惑 者也。

说颇牵强。

今不取。

}}

  希言自然。

飘风不终朝。

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

{傅奕希作稀。

终朝作崇朝。

天地下有也字。

}天地尚不能久。

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

同于道。

德者同于德。

失者闯于失{道者同于道下。

傅奕多从事于德者从事于失者二句。

河上王弼诸本重出道者二字。

并非是。

此从淮南子。

}同于道者道亦得之。

同于德者德亦德之。

同于失者失亦得之。

{此三句。

河上王弼本。

得上并有乐字。

河上本作同于失者失亦乐失之。

傅奕无三同字。

}信不足有不信。

{二句。

王弼本有两焉字。

傅奕惟上句有焉字。

}跂者不立。

{跂。

王弼作企。

}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

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其于道也。

{王弼作其在道也。

}日余食赘行。

物或恶之。

{一本或作故。

}故有道者不处。

{傅奕处字下有也字。

}

  {{上章言有道者所抱之事。

此章言与道相反之失。

义互相发。

观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四语。

与上章重出。

而一正言。

一反言是也。

希言而玄同。

自然者也。

风之飘。

雨之骤。

立之企。

行之跨。

食之余。

形之赘。

皆非自然者也。

盖时然后言。

人不厌其言。

如是雨之应会而至。

不疾不徐。

若非自然而强谈诡辩以惊世。

此犹飘风暴雨。

徒盛于暂时而已。

道者德者失者。

统言世上从事于学之人。

有此三等也。

全其自然之谓道。

有得于自然之谓德。

失其自然之谓失。

同犹尚书与治同道与乱同事之同。

得之犹从之。

言为道为德为失。

初非生而分别。

但人之从事于学者。

所得各有不齐。

是以各以类别耳。

道本自然。

人每以造作失之。

无非自取。

故王弼有云。

以无为为君。

不言为敎。

而物得其真。

与道同体。

故日同于道。

累少则得。

行得则与德同体。

故曰同于德。

累多则失。

行失则与失同体。

故曰同于失。

其说近之。

而诸家解者皆以此为至人玄同应物之旨。

牵强不伦。

惟傅奕古本文义可征耳。

同于失者所谓信不足也。

失亦得之。

所谓有不信也。

己之诚信不足。

而后人不信。

人不信而后哓哓以言惑人。

其尚能希言自然乎。

吴氏澄曰。

自希言至有不信。

既以言明道之得失矣。

自跂者不立以下。

又以人之行立譬前事。

盖立与行亦因其自然或于自然之外而求益。

跂焉跨焉。

增高继长。

何异飘风骤雨之不能常久乎。

彼内挟其自见自是之心。

而外奋其自矜自伐之习者。

若律诸自然之道。

何异食之余。

形之赘。

同为加多于当分之外哉。

幽显之间当有物恶之矣。

物兼人鬼神而言。

司马光曰行形古字通用。

弃余之食。

适使人厌。

附赘之形。

适使人丑。

吕氏惠卿曰。

夫道处众人之所恶。

而曰物或恶之。

故有道不处。

何也。

盖卑虚柔弱者。

众人之所恶而弃之者也。

高亢刚强。

众人之所恶而争之者。

是以不处。

则或处或不处。

其为不争一也。

}}

  右第二十章 #

  {河上公本。分信不足以上为一章。以下为一章。诸家因之。惟吴氏澄本合为一章。今从吴本。}

  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

{寥。

锺会作飂。

傅奕作寞。

}独立而不改。

{王弼无而字。

}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

{字之上。

傅奕有故强二字。

}强为之名曰大{司马程俱本作强名之。

}大曰逝。

逝曰远。

远曰反。

{反。

河上及傅奕作返。

此从王弼。

}故天大地大。

道大王亦大。

{王字。

傅奕作人字。

河上王弼诸本。

道大在天大地大之上。

}域中有四大。

而王处其一焉。

{河上王弼处字作居。

此从淮南子。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李约以人法地地句。

法天天句。

法道道句。

法自然句。

}

  {{有物即前章道之为物也。

混浑同。

先天地生。

所谓无名天地之始也。

寂兮无声。

寥兮无形也。

体独立而用周流。

是则有名万物之母也。

名不可得。

字之曰道。

字者代名之谓。

道者取于无物不由也。

道不足以尽之。

故又强名之曰大。

乃自大而求之。

则逝且远矣。

自远而求之。

则反而近矣。

言其远大则天地莫能尽。

言其反则又具之人身而各足。

盖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是以人与三才参其大。

惟其同法乎道故也。

末四语以人法为主。

盖人性之大与天地参。

前章言知常容。

容乃公。

公乃王。

王乃天。

天乃道。

是王者人道之尽。

而与天地同者也。

言王者何以全其大乎。

亦法天之无不覆。

法地之无不载。

法道之无不生成而已。

道本自然。

法道者亦法其自然而已。

自然者性之谓也。

人而复性。

则道之量无不全矣。

非谓人舆天地辗转相法。

而以道为天地之父。

自然之子。

并王为域中五大也。

}}

  右第二十一章 #

  重为轻根。

静为躁君。

{静。

傅奕作靖。

}是以君子终日行。

{君子。

王弼作圣人。

}不离辎重。

虽有荣光。

燕处超然。

{燕。

王弼作宴。

}奈何万乘之主。

{傅奕作如之何。

}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根。

躁则失君。

{失根。

释文作失本。

河上公作失臣。

此从永乐大典王弼本。

}

  {{根本必重于枝叶。

君上必静于臣下。

故取以喻也。

躁者动之甚也。

车行日五十里。

师行日三十里。

以辎重在后。

不敢远离。

是轻之本乎重也。

虽有荣华游观之地。

而不及超然燕处。

是动以静为主也。

故君子于天下事必持重而主静。

韩非子云制在己曰重。

不离位曰静。

重则能使轻。

静则能制躁。

此之谓也。

李氏贽曰。

有辎重则虽终日行而不为轻。

何则。

以重为之根也。

有燕处则虽有荣观而不为躁。

何则。

以静为之君也。

故轻则失重根。

躁则失静君。

吕氏惠卿曰。

凡物轻者先感。

重者后应。

故本能制末。

静者御物。

躁者御于物。

故静能君躁。

虽行动居处之间。

犹不能离此理。

况任重道远以观天下者。

而可不静且重乎。

盖感而后应。

不得已而后动。

则重矣。

为而无为则静。

苟其动常在于不得已之际而不能无为。

则是以身轻天下而不重。

不重则躁而不能静矣。

○李氏嘉谟曰。

行必辎重。

喻圣人终日无所不至。

而不离其本也。

荣观燕处。

喻圣人凡事无不为而常无为也。

彼为天下主。

而徒以身驰驱于其末。

则一物足以役之矣。

又何足以牢制天下邪。

吴氏澄曰。

以身轻天下。

谓以身轻动于天下之上也。

辎重燕处。

姑指一端而言。

凡人之治心治身。

与夫下势{当作国势}之居重御轻。

兵法之以静制动。

皆不出此。

}}

  右第二十二章 #

  善行无辙迹。

善言无瑕谪。

善计不用筹策。

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傅奕本。

善行善言善计善闭善结下。

各有者字。

又作善数者无筹策。

陆希声策作算。

傅奕楗作键。

两而不可作故不可。

淮南子闭结下有者字。

开解下有也字。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

故人无弃人。

常善救物。

故物无弃物。

{他本两故字下。

无人物二字。

此从淮南子故人故物。

傅奕本同。

}是谓袭明。

{是以圣人下四句。

傅奕谓河上本有之。

古本无。

按淮南引老子曰。

人无弃人。

物无弃物。

是谓袭明。

则知非河上所增出也。

}故善人不善人之师。

不善人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

不爱其资。

虽知大迷。

是谓要妙。

{善人不善人下。

傅奕各有者字。

}

  {{善言善行所以为计为闭为结之具。

而善计善闭善结。

乃所以为善救之具。

是常善救人。

即以上五者救之也。

于此则天下无不救之人。

而无弃人矣。

盖潜移默运。

销之于未然。

转之于不觉。

救人而无救之之迹。

岂非重袭不露之天明乎。

后章言是谓微明。

发明犹微明也。

又云是谓袭常。

袭明犹袭常也。

盖知常曰明也。

夫世不藏其明者。

救一人则己欲居其功。

而好为人师。

人有可弃。

辄显刑其罪而幸为己利。

是皆不善救人。

所以多弃人也。

有道者之天明。

既藏而不露。

则不好为人师。

不欲以善自名也。

不利他人以为己资。

不欲名人之为不善也。

如此则己虽大智。

而浑然无所分别。

不啻大迷。

故人之视之者。

亦忘乎彼之为善。

己之为不善。

此所以为其转移而不自知。

是真圣人袭明之妙用。

至要不烦。

而至妙不测者也。

吴氏澄曰。

善行。

善言。

善计。

善闭。

善结。

善救人。

善救物。

此七者。

圣人不可名之善也。

善人不善人二者。

此常人两可名之善不善也。

不彰其不可名之名者。

是谓龚明。

不分其两可名之名者。

是谓要妙。

盖善行者以不行为行。

善言者以不言为言。

善计善闭善结者以不用为用。

则圣人之救人救物亦以不救为救。

既以不救为救。

则无救之之迹。

常若什袭掩蔽而众莫能知者。

故曰袭明。

非若世俗以能为其事为善。

有迹可见。

有名可称。

而与不善为对也。

是故有此之善。

则必形彼之不善。

而师资起矣。

其去圣人善救之妙用远矣。

李氏贽曰。

自谓有法可以救人。

是弃人也。

圣人无救。

是以善救。

然则无关者善闭。

无约者善结。

无策者善计。

无谪善言。

无迹善行可知矣。

苏氏辙日。

乘理而行。

故无迹。

时然后言。

故言满天下无口过。

万物之数陈于前不计而知。

安用筹算。

全德之人。

其于万物如母之于子。

虽纵之而不去。

故无关而能闭。

无绳而能约。

彼挟策以计。

设关持绳以御物。

则力之所及者少矣。

圣人之于天下。

非特容之。

又兼救之。

我不弃人。

而人安得不归我乎。

源案苏解龚明为傅袭之袭。

与释氏传灯同旨。

今不取。

}}

  右第二十三章 #

  知其雄。

守其雌。

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

常德不离。

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

守其黑。

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

常德不忒。

复归于无极。

{吴澄本。

知其雄至婴儿二十三字。

在知其白至无极二十三字之上。

}知其荣。

守其辱。

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

常德乃足。

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

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故大制无割。

{无割。

河上王弼作不割。

此从淮南子。

}

  {{李氏嘉谟曰。

雄动而倡。

雌静而处。

动必归静。

故为天下溪。

白者欲其有知。

黑者欲其无知。

有知以无知为贵。

故为天下式。

荣者我加于人。

辱者人加于我。

我加于人而人能受。

则益在人。

人加于我而我能受。

则益在我。

故为天下谷。

然道之常。

岂有所谓雌雄白黑荣辱者哉。

曰知曰守者。

谓常德也。

道散而为德。

以德自处。

而必知所守。

以复归于婴儿。

无极与朴者。

谓复归于真常也。

真常者道也。

是故朴散为器。

圣人以道制器。

犹不失于道。

故用之为官长焉。

源案守雌。

不求胜也。

守黑。

不分别也。

守辱。

无歆艳也。

朴不可以一器名。

及太朴既散。

而后形而上之道。

为形而下之器矣。

以道制器。

则器反为朴。

盖无为而为。

自然而然。

其视天下之理如庖丁之视牛。

恢恢乎其有余刃。

是虽宰制而未尝割裂其朴也。

道可君器。

器不可宰道。

此言官长。

犹后章言不敢为天下先。

故能为成器长。

皆言圣人执本御末之道也。

上三节。

言其自末而返本。

此二句言其由本而为末。

然朴虽散而不失其本。

则巳散如未散。

圣人虽用而不离其体。

则已用如未用。

是则不制之制。

斯为大制。

不用之用。

斯为大用也。

○王氏道曰。

此言圣人以无御有。

徼妙同玄之道。

知彼守此者。

知其子以守其母。

知之以为用。

守之以为主宰。

雌雄以刚柔言。

白黑以明晦言。

荣辱以贵贱言。

婴儿言其知也。

无极言其虚也。

楔言其质也。

皆指常德而言。

变文协韵。

反复吟咏。

与诗体相似。

非守雌为溪之外。

复有常德不离之功。

常德之外。

复有婴儿可归也。

下二者仿此。

盖天下事非柔晦与贱所能独济者。

则刚明与贵。

固有时而用也。

然刚不生于刚而生于柔。

明不生于明而生于晦。

贵不生于贵而生于贱。

是刚明与贵。

物之未也。

去道远者也。

柔晦与贱。

物之末也。

去道近者也。

此圣人所以既知其子。

复守其母也。

守之则天下之母在此矣。

其子焉往。

所以为溪为式为谷。

而天下归之。

正以此真常之德。

能不离其根也。

婴儿无极朴。

实人所固有之道。

故以复归言之。

朴可制为器。

而器不可为朴。

官长可统群有司。

而群有司不可为官长。

圣人为母不为子。

犹之为朴不为器。

为官长不为群有司。

正其本而已。

其本不离。

则虽至刚以决天下之事。

至明以烛天下之情。

至贵以莅天下之贱。

然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

功成而不居。

夫何割之有哉。

不然逐子忌母。

纷纷然与物相刃相劘。

而莫之能止。

则身之不暇治。

而况天下归乎。

}}

  右第二十四章 #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

{之下。

傅奕有者字。

}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天下上。

傅奕有夫字。

永乐大典本器下有也字。

}为者败之。

执者失之。

{碑本。

两者字俱作故字。

}故物或行或随。

{故字。

苏辙作凡物。

}或呴或吹。

{呴。

释文及王弼作歔。

一作嘘。

傅奕作噤。

}或强或羸。

{羸。

王弼作挫。

傅奕作锉。

}或载或隳。

{载。

傅奕作培。

碑本作接。

隳。

傅奕作堕。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是以圣人。

司马本作故圣人。

}

  {{焦氏宏曰。

取。

如左传取我田畴而伍之。

史记取高皇帝约束而纷更之之取。

源案巳语词。

为谓作为也。

执。

谓把持也。

譬如陶器。

不因其自然而强欲其成。

必致窳败。

譬如执宝。

把持不肯释手。

惟恐其失。

而反或堕坠。

而况天下之器神器乎。

神器者。

天命人心。

去就靡常。

不可人力争。

故神之也。

行者不期物之随。

而或自随之。

是不为者未尝不得。

呴本期物之受。

或反不受而吹之。

是为者反未必得也。

或强以自固。

而有时自羸。

或载之甚安。

而不意忽隳。

是执之者未必不失也。

是以圣人之待物。

则去其已甚而不敢过求。

持己。

则去其奢泰而不敢过望。

是以争竞与盛满之患。

不生于心。

未尝谋物而物自归之。

未尝留物而物自不去也。

薄氏蕙曰。

物各有自然之性。

岂可作为以害之。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惟因其自然而已。

圣人所谓甚奢泰者。

非谓后世夸淫踰侈之事。

凡增有为于易简之外者皆是也。

汉书黄霸传。

凡治道。

去其太甚者耳。

其言本此。

而意实不同。

事有太过者去之。

小而无害。

则不必改作。

此汉人之意也。

物有固然。

不可强为。

事有适当。

不可复过。

此老子之本意也。

陆氏佃曰。

去甚。

慈也。

去奢。

俭也。

去泰。

不敢为天下先也。

三者圣人之所以有天下也。

吕氏惠卿曰。

老子言取天下常以无事。

无事者因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故能得天下之心而使之不去。

非有以为之也。

惟道可以御器。

天下之器神器也。

非神道无以御之。

神无思也。

无为也。

而为之。

则御非其道矣。

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凡所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

}}

  右第二十五章 #

  以道佐人主者。

不以兵强天下。

其事好还。

师之所处。

荆棘生焉。

大军之后。

必有凶年。

{大军二句。

碑本无。

}善者果而已。

不敢以取强。

{傅奕善上有故字。

已下有矣字。

取强下有焉字。

王弼本。

者作有。

}果而勿矜。

果而勿伐。

果而勿骄。

果而不得已。

是谓果而勿强。

{诸本无是谓二字。

傅奕无谓字。

}物壮则老。

是谓不道。

不道早已。

{两不道。

傅奕及碑本作非道。

}夫佳兵者不祥。

物或恶之。

故有道者不处也。

{不祥下。

他本有之器二字傅奕本佳作美。

不处下无也字。

}君子居则贵左。

用兵则贵右。

{君子上。

傅奕有是以字。

}兵者不祥之器。

非君子之器。

不得已而用之。

恬憺为上。

胜而不美。

而美之

  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恬憺为上以下六句傅奕本以恬憺为上。故不美也。若

  美必乐之。

乐之者是乐杀人也。

夫乐杀人者。

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释文云。

恬或作栝括。

憺或作惔。

又作恢。

碑本得志作得意。

无矣字。

}吉事尚左。

凶事尚右。

是以偏将军居左。

上将军居右。

言以丧礼处之。

{吉事上。

傅奕有故字。

偏将军上。

王弼河上无是以二字。

两居字。

傅并作处。

各本作言居上势。

则以丧礼处

  之。

王弼河上无居上势则四字。

今从之。

}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

{众多。

河上王弼作之众。

傅奕众多下有则字。

悲哀王弼作哀悲。

}战胜则以丧礼处之。

{战胜下。

傅奕本有者则二字。

处之吴澄作主之。

晁氏说之曰。

王弼老子注。

谓兵者不祥之器以下至末。

皆非老子本文。

王氏道日。

自兵者不祥之器以下。

似经注相间。

疑古之义疏。

混入经文者。

姚氏鼐日。

物壮则老十二字。

当为衍文。

以在下篇心使气日强之下。

故诵者误入此勿强句下也。

源案王弼此章句已阙。

晃氏生宋初。

故犹及见之。

但文句相沿已久。

今并仍其旧。

}

  {{天道好还。

则以兵强天下。

非知道者也。

以道佐人主者尚不可。

而况人主躬于道者乎。

下夺民力。

故荆棘生。

上违天时。

故有凶年。

所谓善者。

即有道者也。

矜者自恃。

伐者夸大。

骄者恣肆。

三病一源。

知其不可而能自克者。

非果断不能也。

故历言当果之数事以晓之。

五而字当读若于字。

古而如通用。

声近义同。

人皆果于彼。

我独果于此也。

物壮则老。

此天道也。

而违之者是不道矣。

宜其暴兴者必早已也。

古佳字无训美者。

或谓当是惟字之省。

{昶按王石臞言。

佳乃夫惟之误。

惟字烂脱左忄。

移写误而为佳。

其说良是。

然汉人已有佳兵不祥之语。

则作佳兵亦古本也。

}或谓当用广雅佳劳也之训。

义皆可通。

然傅奕本直作美兵。

则是以佳为嘉之借文。

与下文一意也。

左为阳为生。

右为阴为死。

故吉凶异尚。

恬者不欢愉。

憺者不酿厚。

谓非其心之所喜好也。

○李氏嘉谟曰。

杀人之父。

人亦杀其父。

杀人之兄。

人亦杀其兄。

是谓好还。

兵幸而胜。

其杀气之应。

地不能使之生。

天不能使之积。

则其不胜者可知矣。

故善战者因其不得已。

果于一决。

而不以是取强。

果者不久之谓也。

内持不得已之心。

而外为一战之决。

故未尝矜。

未尝伐。

未尝骄。

未尝强。

皆生于不得已也。

若得已而不已。

兵老而气衰。

犹人壮之必老也。

人之不道。

尚犹不尽年而死。

况于兵之老乎。

然则仁者无敌之道可知已。

盖不乐杀人而后可言兵。

孙吴之论兵。

审虚实。

辨奇正。

其言详矣。

然虚实奇正之本。

孙吴未必知之。

老氏云。

恬憺为上。

胜而不美。

是固不欲战之意。

然即以兵法论之。

恬憺则静。

静者胜之本也。

狂躁则动。

动者败之基也。

孟子曰。

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自古至今。

天道有或爽者哉。

}}

  右第二十六章 #

  {旧分不道早已以上为一章。以下为一章。今从吴澄姚鼐本合之。}

  道常无名。

朴虽小。

天下莫能臣。

{焦竑云。

一本无朴虽小三字。

臣下。

王弼有也字。

河上作不敢臣。

此从傅奕本。

}侯王若能守。

{字下一本有之字。

}万物将自宾。

{侯王。

梁武傅奕作王侯。

万物。

焦竑云。

一作天下。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人莫之令而自均。

{傅奕人作民。

均下有焉字。

}始制有名。

名亦既有。

夫亦将知止。

知止所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

犹川谷之于江海。

{傅奕无道字。

于作与。

又末有也字。

}

  {{道。

即所谓常道也。

道以无名为常。

故但可名以无名之朴而已。

朴之为物。

未琱未琢。

其体希微而不可见。

故无名。

然天地之始。

万物恃之以生。

则天下孰敢臣其所自生。

与其所自始者哉。

侯王若能守。

是见小曰明者也。

知子守母者也。

守之以主万物。

而万物有不宾者乎。

譬犹阴阳交和。

成雨露以生万物。

虽无人使令之而自溥徧。

侯王执道纪。

莫之令而万物自宾。

亦犹是耳。

夫侯王之守朴。

守其无名者而已。

守其无名。

始可以制有名。

制者。

裁其朴而分之。

礼乐政刑。

皆自取也。

然苟逐末而忘本。

将愈远而失宗。

是故无过恃。

无多求。

仍贵其止。

止者镇之以无名之朴而已。

由无名以制有名。

故器以生。

复以有名守无名。

故朴不散。

夫何不知常妄作凶之有。

是故道之在天下。

犹水之在江海。

自本而末。

末而不离其本也。

为侯王者。

可不守朴以御物乎。

吴氏澄曰。

始者道也。

有名者德也。

道之无名而为德。

则名亦既有矣。

救人之用此名者。

当知止于德。

不可徇末而愈远也。

将者辞之不迫者也。

苏氏辙曰。

朴。

性也。

其道常无名。

故其为物舒之无所不在。

而敛之不容豪末。

此所以虽小而不可臣也。

故匹夫之贱。

守之则足以陶铸尧舜。

而侯王之尊。

不能守则万物不宾矣。

冲气升降相合为一。

以降甘露。

吻然被于万物而无不均徧。

圣人体至道以应诸有。

亦犹是也。

此所以能宾万物也。

圣人散朴为器。

因器制名。

岂其徇名而忘朴。

迷末而丧本哉。

盖亦知复于性。

是以乘万变而不殆也。

李氏嘉谟曰。

天地有合。

以降甘露。

而生万物。

由是观之。

天地虽判不必离。

虽道散为物。

物各有名。

而道未尝弃物也。

惟物不自弃于道。

则其立于天地之间而不殆者。

以道犹生之也。

故人能知止于朴。

则物不以道散而亏。

道不以物生而散。

犹川谷之气。

未尝不通于江海。

江海之气。

未尝不通于川谷。

本与末未尝一日而不循环也。

彼徇末而离本者。

乌足以知之。

}}

  右第二十七章 #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傅奕本。

每句未有也字。

叶萝得本。

力上无有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邵若愚本。

所下有止字。

}

  {{吕氏惠卿曰》知常曰明。

则明者固智之所自出也。

不能自反。

非所以知常。

能知常则于知人乎何有。

守柔日强。

则强者固力之所自出也。

不能自克。

非所以守柔。

能守柔则于胜人乎何有。

有自知之明则知万物皆备于我。

而无待于外慕。

故富矣。

有自胜之强。

则于道勤而行之。

不阻夺于外变。

故有志矣。

知其足于已而强行之。

则能存其所存。

而不为物之所迁。

故曰久。

能存其所存。

则虽死而未尝亡也。

故曰寿。

张氏尔岐曰。

智力明强。

各以内外对言。

久与寿以不变于生不亡于死对言。

不失其所。

死而不亡。

皆守常道之效也。

李氏嘉谟曰。

精神在外为智力。

在内为明强。

人所以不能入道者。

以自见不明而为物所胜也。

若内明则自不骛外。

不骛外则渐能胜物。

积日既深。

自然入道。

知足而智益明。

强行而力愈固。

修悟两全。

渐反其性。

虚中证实。

所得不移。

是之谓不失其所。

等视死生。

有如旦暮。

无古无今。

浩然常在。

是之谓寿。

吴氏澄曰。

老子之道。

以昧为明。

以弱为强。

而此章贵明强者何也。

曰老子内非不明。

外若昧耳。

内非不强。

外示弱耳。

其昧其弱。

治外之药。

其明其强。

守内之方。

其实一事也。

}}

  右第二十八章 #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

{泛。

傅奕作泛。

以生。

河上王弼作而生。

}功成不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不名有。

傅奕作而不屑。

衣养作衣被。

河上作爱养。

此从王弼本。

}常无欲。

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不知主。

可名于大。

{可名于小。

可名于大。

傅奕句末各有矣字。

归焉作归之。

不知主。

王弼作不为主。

可名于大作可名为大。

}是以圣人终不自为大。

故能成其大。

  {傅奕作是以圣能成其大也。以其不自大。故能成其大。河上作终不为大。王弼作以其终不自为大。}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

此指道之费者而言。

所谓用之广也。

功成不名有。

此指道之隐者而言。

所谓体之微也。

惟其体之微。

故有衣养万物之功。

而不名有。

返之于无形无名。

敛之不盈毫末矣。

惟其用之广。

故万物恃之以生者。

咸归往而浩浩。

不知其专主。

极之并育不害。

其量可弥六合矣。

然则常无欲可名于小者。

朴之小而可以观妙也。

体也。

万物归往可名于大者。

万物将自宾而可以观徼也。

用也。

方其小则不见其朕。

及其大则物莫能外。

是以体道之圣人亦然。

终守其朴之小。

不肯自大。

而万物皆归之。

以是知大道非可以人力为者也。

○苏氏辙曰。

泛兮无可无不可者大道也。

世有生物而不辞者。

则将名之以为已有。

世有避功而不有者。

则必辞之而不生。

生而不辞。

成而不有者。

惟道而已。

大而有为大之心。

则小矣。

吕氏惠卿曰。

惟其功成不居。

故不为主而常无欲。

无欲则妙之至者也。

可名于小矣。

惟其万物恃之以生。

故背归焉而不知主。

则容之至者也。

可名于大矣。

夫既小而可名于大。

既大而可名于小。

则是不可名大名小也。

此道所以隐于无名也。

而圣人以无名体之。

终不自大而大莫加焉。

盖惟其可左可右。

是以非小非大。

惟其非小非大。

故能成其大。

}}

  右第二十九章 #

  执大象。

天下往。

{大象下。

傅奕有者字。

}往而不害安平泰。

{平泰。

河上作太平。

}乐与饵。

过客止。

道之出口。

淡乎其无味。

视之不足见。

听之不足闻。

用之不可既。

{出口。

碑本作出言。

淡乎。

傅奕作淡兮。

不可既。

王弼作不足既。

傅奕听之用之下。

皆作不可。

此从河上本。

}

  {{吴氏澄曰。

大象喻道。

下章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是也。

林氏希逸曰。

大象者无象之象。

天下往者执此而往。

行之于天下也。

吕氏惠卿曰。

平者安之至。

泰者平之至。

安平泰者安其夷泰也。

李氏嘉谟曰。

愚者往而不返。

有道者往而不害。

往而不返者。

舍道而从物也。

往而不害者。

与道俱也。

既与道俱。

往不离道。

则无所不安。

无所不平。

无所不泰。

其于形器。

犹逆旅之寄寓耳。

苟以乐饵之故。

留恋而不去。

未有不为患者。

故圣人执大象而往。

虽从于物。

常与道俱。

味无味之味。

视无色之色。

听无声之声。

故能用无用之用。

即于形器之间。

全收道用。

此其所以安平泰也。

源案执大象天下往者。

如文中子如有用我。

执此以往之意。

盖圣人有大象。

东西南北。

无不可执此以往。

所谓抱一以为天下式也。

随其所往。

安于平泰而不害。

此道之用不可既也。

然大象无象。

出声色臭味之外。

非若美乐厚饵之物。

有味可味。

有声色可观听也。

乃淡乎希微。

而无用之用。

其用不穷。

盖惟无浓酽之趣者。

故亦无倾危之患。

若夫有宴安之适者。

则必有耽毒之害矣。

即以乐与饵譬之。

如雅乐于郑声。

五谷之与肥旨。

淡者和心而养人。

浓者荡神而爽口。

是有可欲即有所害。

其用必穷。

无可欲亦无所害。

其用不既。

故无味之味。

是为至味。

终身甘之而不厌。

希声之声。

是为大音。

终身听之而不烦。

无象之象。

是为大象。

终身执以用之而无害。

推之蛮貊而可行。

放乎四海而皆准。

所谓天下可往者。

此之谓也。

}}

  右第三十章 #

  将欲歙之。

必固张之。

{释文。

歙作翕。

或又作给。

王弼作■信。

河上作翕。

}将欲弱之。

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

必固与之。

将欲夺之。

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

柔胜刚。

弱胜强。

{柔胜二句。

王弼河上作柔弱胜刚强。

傅奕两胜上各有之字。

}鱼不可脱于深渊。

{脱。

傅奕作侻。

各本无深字。

}邦之利器。

不可以借人。

{各家邦作国。

避汉讳改也。

此章皆从韩非子。

惟末句借字。

各家皆作示。

此从说苑君道篇所引。

}

  {{此书君子待小人之术也。

柔胜刚。

弱胜强。

是其本旨。

鱼与利器皆喻也。

盖将欲如彼者。

杀机也。

必固如此者。

密用也。

鱼不可脱于渊。

喻必然之密用不可失。

失则非柔弱矣。

利器不可示人。

以喻将然之杀机不可露。

露则不善用其刚强矣。

水最柔弱。

人之有道。

如鱼之有水。

兵器最锋利。

事之有机。

如国之有利器。

柔弱者其体。

刚明者其用。

然鱼无一时可离于水。

此圣人柔道藏身之固。

而守以终身者也。

利器有用有不用。

此圣人智勇深沈之机。

而慎于临时者也。

非明不能见。

非微明不能守。

故切譬以明之。

盖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圣人待小人。

常因天道之自然。

而不费人力。

若太王事獯鬻。

文王事昆夷。

句践事吴。

以及张良之待秦项。

汉文帝之待佗濞。

亦皆是也。

是故有权宜以待小人。

如有网罟以待禽兽。

亦自然之理。

如必以径情直行为得。

则是伏羲不应作网罟。

行军不应好谋而成也。

尺蠖屈以求伸。

龙蛇蛰以存身。

天之道。

人之理。

物之势。

未有不如此者。

与易之消息盈虚一理也。

或曰。

示人当从说苑作借人。

盖子夺翕张之术。

圣人以除暴销恶。

而小人亦借之以行其私。

阴符经云。

其盗机也。

天下莫能见莫能知。

君子得之固躬。

小人得之轻命。

此不可借人之谓也。

王氏弼曰。

将欲除强梁。

去暴乱。

当以此四者因物之性。

令其自戮不大假刑为之力也。

故曰微明。

足其张。

令其足而又求其张。

则众所歙也。

苟其张之未足而治之。

则其机未极而己。

反危。

苏氏辙曰。

未尝与之而遽夺。

则势有所不极。

理有所不足。

势未极则取之难。

理不足则物不服。

此其极深研几。

与管仲孙武无异。

盖圣人乘理而世俗用智也。

乘理如医药巧于应病。

用智如商贾巧于射利。

是故天下之刚强相倾相轧。

而吾独以柔弱待之。

及其大者伤。

小者死。

而吾以不校坐待其毙。

圣人岂有意为此以胜物哉。

知势之自然。

而居其自然耳。

鱼之为物。

非为爪牙之利足以胜物也。

然方托于深渊。

虽强有力者莫能制之。

圣人居柔弱。

而刚强莫为伤。

亦犹是也。

非徒莫能伤。

又将以全制其后。

此不亦天下之利器也哉。

彼众人乌得而知之。

王氏道曰。

造化有消息盈虚之运。

人事有吉凶倚伏之理。

  故物之将欲如彼者。

必其已尝如此者也。

将然者未形。

已然者可见。

能据其已然而逆睹其将然。

非微明不能。

然微而明可也。

明其微不可也。

是故韬此理以自养。

深静敛退。

优柔自得。

如鱼之不脱于渊是也。

炫此理以示人。

启衅招尤。

借寇诲盗。

如以邦之利器示人则非也。

庄子胠箧篇。

实明此意。

盖圣人用之。

则为大道。

奸雄窃之。

则为纵横捭阖之术。

其言有甚于兵刃也。

故圣人不以利器示之。

吴氏澄曰。

老子言反者道之动。

又谓玄德深矣远矣。

于物反矣。

其道大抵与世俗之见相反。

故借此数者相反之事为譬。

而归于柔胜刚弱胜强之旨。

孙吴申韩之徒。

用其权术陷人于死而不知。

论者以为皆原于老氏之意。

遂谓天下谁敢受老氏之与者哉。

是亦立言之弊。

故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老子已自言之矣。

}}

  右第三十一章 #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

万物将白化。

{为与化韵。

化读如讹也。

侯王。

傅奕作王侯。

若能守。

河上王弼作能守之。

}化而欲作。

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镇下。

焦竑无之字。

}无名之朴。

夫亦将无欲。

{各本无夫字。

释文作不欲。

此从王弼本。

}无欲以静。

天下将自正。

{静。

傅奕作靖。

正或作定。

}

  {{苏氏辙曰。

道常者。

无所不为而无为之之意耳。

圣人以无为化物。

万物化之。

始于无为。

而渐至于作。

譬如婴儿之长。

人伪日滋。

故三代之衰。

人情之变。

日以滋甚。

方其欲作。

而上之人与天下皆靡。

故其变至有不可胜言者。

苟其方作而不为之动。

终以无名之朴镇之。

庶几可得而止也。

吕氏惠卿曰。

老子真人也。

宜不弊弊焉以天下万物为事。

而于侯王如此谆谆何也。

道以修之身为真。

以修之天下为普。

使侯王者知而守之。

则修之天下。

不亦普乎。

夫不啬其道而欲与天下同之。

则莫先于侯王者矣。

此老子之仁也。

源案化而欲作以下。

说者多失之。

盖欲作者欲生萌动也。

夫万物自化。

则任其自生自息而已。

自生自息而气运日趋于文。

将复有欲心萌作于其间。

苟无以镇之。

则太古降为三代。

三代降为后世。

其谁止之。

然镇之亦岂能有所为。

亦镇之以无名之朴而已。

无名之朴者。

以静镇动。

以质止文。

以淳化巧。

使其欲心虽将作焉而不得。

将释然自反而无欲矣。

无欲则静。

静则正而返于无名之朴矣。

所谓我无欲而民自朴。

我好静而民自正。

无名之朴。

重言协韵以起下文耳。

夫亦将无欲。

犹前章夫亦将知止。

皆词之不迫者也。

诸家或无夫字。

或作不欲。

故其说谓圣人并此无名之朴。

亦不欲存之于心。

夫苟为圣人所不欲。

尚何谓无名之朴乎。

此背禅家随手扫除之机。

非黄老清静自然之旨也。

惟姚氏有云。

夫亦将无欲。

言使夫人皆无欲也。

斯言得之矣。

}}

  右第三十二章 #

下篇

  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

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不为。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德句。

河上作无为而无以为。

下德句。

傅奕作为之而无以为。

此从韩非子。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

则攘臂而扔之。

{扔仍同。

诸本或作仍。

}故失道而后德。

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

失义而后礼。

{韩非子四而后下。

俱有失字。

}夫礼者。

{昶按汪仲伊云。

失字单以虚词发端。

老子无此句法。

上下篇但云夫惟。

不单云夫也。

夫乃失之误。

失礼者句。

与前识句对文见义。

于上文失仁失义。

亦意脉相贯。

汪君言是也。

}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

道之华而愚之始也。

{两也字。

王弼本有。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

居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王弼作处其厚不居其薄。

处其实不居其华。

傅奕四句并作处。

此从河上本。

}

  {{无以为。

以。

用也。

攘。

古让字。

扔。

古通作仍字。

言再推让而就之也。

仁义礼智皆下德。

故皆言上而不言下。

盖推极言之以明其分际也。

上德近乎道。

故无为而无不为。

上仁近乎德。

故为之而无以为。

至义则虽其上者亦真下德矣。

故为之而有以为。

礼则又德之下者。

故为之莫应。

又推让而就之。

此不失德而无德之极也。

吴氏澄曰。

老子上篇首章分言道德。

而未明言之。

下篇首章乃分言道德仁义礼智。

皆宗旨所在也。

盖吾儒以道德为统名。

分言之则为仁义礼智。

皆得于天为性之固有。

初无精粗之别也。

老子则以道为无名。

德焉有名。

自德而为仁义礼智。

每降愈下。

故此章以德之近道者为上德。

仁之近德者为上仁。

义之近仁者为上义。

礼之近义者为上礼。

又于礼之后言前识。

以智为下也。

其以厚薄华实为言。

盖道犹木之实。

生理在中。

腹胎未露。

既生之后。

则德其根。

仁其干。

义其枝。

礼其叶。

而智其华也。

道实智华。

实实而华虚。

德根礼叶。

根厚而叶薄。

故曰礼者忠信之薄。

前识者道之华。

而大丈夫宁守此道德之厚实。

而去彼礼智之华薄也。

王氏弼曰。

上德之人。

惟道是用。

不德其德。

无执无用。

故虽德而无德名也。

下德主善名以治物。

故德名有焉。

善名生而有不善应。

故不失德而无德也。

无以为者。

无所偏为也。

夫大之极者其为道乎。

失道而后德。

极下德之量。

至于上仁而止。

虽以无为为用。

不能以无为为体也。

以无为为用。

犹得其母。

故已不劳而物自理。

下此以往。

则不能无为而贵博施。

不能博施而贵正直。

不能正直而贵饰敬。

夫仁义发于内。

而为之犹伪。

况务外饰而可久乎。

夫仁德之厚。

非用仁之所能也。

义行之正。

非用义之所成也。

礼敬之清。

非用礼之所济也。

苟得其焉功之母。

载之以大道。

镇之以无名。

则志无所营。

事用其诚。

仁义礼敬皆道也。

苟合母而用其子。

弃本而适其末。

名则有所分。

形则有所止。

虽极其大。

必有不周。

虽盛其美。

必有忧患。

太上所不取矣。

苏氏辙曰。

德有上下。

而仁义有上无下何也。

下德在仁义之间。

而仁义之下者不足复言故也。

忠信之人。

可以学礼。

礼立而忠信之美。

发越于外。

其中竭而无余。

故在上者为之而下不应。

至于攘臂而强之。

强之而又不应。

将刑罚生而兵甲起。

则徒作而无术矣。

是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焦氏竑曰。

首乱始愚。

极言礼智流弊所至耳。

庄子举老子此语而论之曰。

匿而不可不为者事也。

远而不可不居者义也。

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

节而不可不积者礼也。

中而不可不高者德也。

一而不可不易者道也。

是数者虽有上下先后之异。

而以圣人用之皆道也。

如此则岂复有彼此去取邪。

}}

  右第三十三章 #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

神得一以灵。

谷得一以盈。

万物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傅奕作王侯。

}其致之。

一也。

{河上王弼无之也二字。

}天无以清将恐裂。

地无以宁将恐发。

神无以灵将恐歇。

谷无以盈将恐竭。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

{严君平无万物得一以生。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

十四字。

}侯王无以贞而贵高。

将恐蹶。

{河上无贞而二字。

}故贵必以贱为本。

高必以下为基。

{他本无两必字。

此从淮南子及河上本。

}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

此其以贱为本邪非乎。

{自称下。

河上有曰字。

傅奕作自谓。

此其作是其。

非乎作非欤。

王弼作此非。

}故致数舆无舆。

{舆。

河上作车。

傅奕作至誉无誉。

此从淮南子及王弼。

}不欲琭琭如玉。

落落如石。

{琭琭。

傅奕作碌碌。

两如字并作若字。

落落。

王弼作珞珞。

此从河上本。

}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

{天下万物。

傅奕作天下之物。

}

  {{吴氏澄曰。

一者冲虚之德。

前后所谓抱一。

所谓混为一。

所谓道生一。

皆指此。

庄子又谓之太一。

此自然之德其用则虚而不盈。

后而不先。

柔而不刚。

弱而不强。

书中固屡言之。

而此章尽发其蕴。

得者谓得此一以为德也。

天地谷神四者。

名异实同。

裂。

破裂也。

发。

发泄震动也。

歇。

销而不灵。

竭。

枯而不盈。

灭。

息而不生。

蹶。

颠仆也。

贞与桢同。

贞者事之干。

为天下贞。

犹言为民极也。

老子着书。

将以导世。

故下文专为侯王言之。

先言贱为本。

下为基。

而后但言贱为本者。

省文也。

上文得一。

已专言用弱矣。

而末后以反与弱对言者。

盖反推所以弱之原。

弱指所以反之实。

凡言反者即欲用弱。

言弱者即是与群动诸有相反。

非弱之外又有所谓反也。

道之静本无。

故动则常与相反。

无之体虚。

故其用常以弱为事。

盖物生于气。

气生于道。

气形有而道则无。

此有无所以相反也。

王氏弼曰。

清不能为清。

盈不能为盈。

皆有其母。

乃存无形。

故清不足贵。

盈不足多。

贵在其母。

而母无贵形。

是贵乃本乎贱。

故致数舆乃无舆也。

玉石琭琭珞珞。

体尽于形。

故不欲也。

夫高以下为基。

贵以为贱本。

有以无为用。

此其反也。

动皆知其所无。

则物通矣。

故云反者道之动也。

李氏嘉谟曰。

所谓一者何也。

知天之所以清。

即知地之所以宁。

知神之所以灵。

即知谷之所以盈。

知万物之所以生。

即知侯王之所以为天下贞。

盖极其致皆有生于无也。

是未尝不一也。

若不知一则必自异。

自异则必绝物。

侯王绝物。

物亦绝之矣。

李氏贽曰。

侯王不知致一之道。

与庶人等。

故不免以贵自高。

高者必蹶。

下其基也。

下则能贱矣。

何则。

致一之理。

庶人非贱。

侯王非贵。

今夫轮辐盖轸衡轭会而成车。

人但知其为车。

而不知其为数者所会而成。

初无所谓车也。

由是推之。

侯王庶人。

人但见其有贵有贱有高有下。

而不知其致之一也。

彼据其所见之形迹。

贵而不能贱者。

则亦琭琭落落如玉石而已。

然则欲知反而弱者无他。

致一以极乎无而已。

陈氏懿典曰。

致也故其至也。

数车无车。

自有而数至于无。

谦之至也。

琭琭落落。

皆坚确而不能柔弱之意。

谦之反也。

源案庄子称老子之学。

建之以常无有。

主之以太一。

以濡弱谦下为表。

此章所谓得一者。

即冲虚不盈之德。

为其近乎无也。

又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明之。

为其近乎一也。

夫天地万物。

皆有生于无。

故天不自知其清。

地不自知其宁。

神不自知其灵。

谷不自知其盈。

万物不自知其生。

则侯王亦不自知其贵高。

明矣。

不自知其清宁者。

无心而运。

无为而成也。

不自知其为灵与盈者。

寂而虚也。

不自知为生者。

自然也。

不自知为贵高者。

贱下也。

寂故灵虚故盈。

无心无为故清宁。

自然故不期生而生。

自贱自下故为天下贞。

此则得一之所致也。

夫贵高与贱下相反。

而一之者何哉。

盖所谓侯王者。

亦人见之为侯王耳。

若推其极致。

则积众贱而成贵。

分数之初。

无贵之可言。

积众下而成高。

分数之初。

无高之可言。

如会众材而成车。

分数之本。

无车之可言。

至于无贵贱高下之可言。

则岂但以贱为本下为基而已邪。

盖并我而无之矣。

无我则无物。

无我无物。

则无高无下无贵无贱。

如此则高与下一也。

贵与贱一也。

彼与我一也。

无往而不无。

则无往而不一。

何怪其与玉石之硁硁坚强自异于物者相反哉。

然则人之见其相反者。

道之动也。

人所见其弱者。

乃道之用也。

盖动本于静。

有本于无。

不独车之体生于无。

即天地谷神万物之体亦生于无。

无与有相反。

故体道者亦与徇有者相反。

徇有者强。

而体无者弱。

不能体其无。

虽欲守柔而不能也。

故有我无我之间。

此得一不得一之所由别也。

}}

  右第三十四章 #

  {河上本。

分琭琭落落以上为一章。

反者四句为一章。

今案后章言能受国之垢。

是为社稷主。

能受国之不祥。

是为天下王。

即继之以正言若反。

此章言侯王称孤寡不谷。

即继之反者道之动。

此语意相承之明证。

而数舆无舆。

即有生于无之旨。

必合为一章而后义备。

至吴氏澄以末四句通下二章为一章。

义虽可通。

文殊不属。

姚氏鼐又通此章及下章为一章。

又移后章道生一至冲气以为和二十五字于此章之首。

而移此章贵以贱为本至非乎二十九字于后章人之所恶之上。

谓皆错简。

则臆断无稽。

且不明道德之本旨耳。

}

  上士闻道。

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

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

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

{傅奕本勤在而下。

大笑上有而字。

建言有之下有曰字。

}明道若昧。

进道若退。

夷道若颣。

{傅奕进道句在夷道句下。

又下辱作■■。

颣。

河上作类。

}上德若谷。

大白若辱。

广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

质真若渝。

大方无隅。

{广德吴澄作广得。

偷读如输。

与沦隅为韵。

傅奕偷作偷。

渝作输。

古皆通用。

春秋渝平为输平是也。

质真作质直。

}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

{大音。

傅奕作大言。

}大象无形。

道德无名。

夫唯道。

善贷且成。

  {{吴氏澄曰。

此详言上章反者道之动也。

道与物相反。

故知之者鲜。

非上士不能信也。

建言有之以下十二事。

皆道之与物相反者也。

源案明道三句。

言其体道也。

上德五句。

言其成德也。

大方四句。

又广喻以赞之。

颣。

说文云丝节。

左传刑之颇颣。

注谓不平也。

王弼谓大夷之道。

因物之性。

不执平以削物是也。

地方不中矩安有隅。

天容不可绘安有形。

非全道者乌能若此邪。

陆氏希声曰。

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

道也者通乎形外者也。

上士知微知彰。

故闻道而信。

则勤行之。

中士在微彰之际。

故闻道而疑信相半。

下士知彰而不知微。

止乎形内。

故闻道大笑。

笑之则非之矣。

古之善为道者。

微妙玄通。

深不可识。

苟不为下士所笑。

则不足以为道矣。

李氏嘉摸曰。

上士之勤。

非强勤也。

有见而勤。

下士之笑。

非故笑也。

无见而笑。

上不至于勤。

下不至于笑。

不能无见而又不能信其所见。

虽欲不若存若亡不可得也。

明道者自明。

非光之明。

外不得而见。

故若昧。

进道者自进。

非力之进。

外不得而知。

故若退。

大白不污其性。

苟性不污。

和其尘可也。

故若辱。

广德必有见于大。

苟见于大。

虽欲使之止。

不可得也。

故若不足。

建德者内立自性则接物必简。

故若惰。

质真者不徇于外。

则惟吾所之。

故若变。

夫然则非廉隅可得而察也。

非成不成可得而尽也。

非声音可得而知也。

非形器可得而执也。

彼中下之士。

方役其所见。

而议吾之迹。

以实昧实退实颣实辱实渝。

其不侮笑者几希矣。

吕氏惠卿曰。

谓之明而若昧。

谓之进而若退。

谓之夷而若颣。

以至音而希声。

象而无形。

名与实常若相反者也。

然则道之实盖隐于无矣。

惟其如此。

故既以为人。

已愈有。

既以与人。

已愈多。

推其有余以贷物之不足。

而无不赖之以曲成也。

}}

  右第三十五章 #

  {吴澄本。连上文反者道之动。及下文道生一以下通为一章。今不取。}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

{淮南子作背阴而■■阳。

}人之所恶惟孤寡不谷。

而王公以为称。

{傅奕作人之所患。

而王公以自称也。

}故物或损之而益。

或益之而损。

{一本下句无或字。

}人之所敎。

我亦敎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

吾将以为敎父。

{傅奕作人之所以敎我。

亦我之所以敎人。

又敎父作学父。

王弼作人之所敎。

我亦义敎之。

}天下之至柔。

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于无间。

{王弼无于字。

傅奕作出于无有。

入于无间。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

不言之敎。

无为之益。

天下希及之。

{吾是以句。

一本无吾字。

傅奕无也字。

末句有矣字。

此四句并从淮南子。

}

  {{吴氏澄曰。

此详言弱者道之用也。

万物之生以此。

冲气则既生之后。

亦必以冲气为用。

乃为不失其所以生之本冲气虚而不盈。

故曰弱。

此言道所以弱而动之由也。

王公称孤寡不谷。

此言人之能体道者也。

弱者损之也。

强者益之也。

以强梁胜人之益。

而有不得其死之损。

则所谓益之而损者非欤。

以至柔无有之损。

而有驰骋能入之益。

所谓损之而益者非欤。

然则宜弱不宜强。

强梁之为敎父。

不待言而明。

是真不言之敎矣。

至柔无有之驰骋能入。

其有益如此。

是真无为之益矣。

视彼以有言为敎。

有为为益者。

岂可闰日语哉。

故曰希及之。

张氏尔岐曰。

此章首承上章夫惟道善贷且成而言。

道生一。

一生二。

无名。

天地之始也。

二生三。

三生万物。

有名。

万物之母也。

一谓气。

二谓阴与阳。

三谓阴与阳会和之气。

即所谓冲气也。

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

即申说三生万物也。

苏氏辙日。

夫道非一非二。

及其与物为偶。

道一而物不一。

故以一名道。

世之人不知万物之所自生。

莫不贱寡小而贵重大。

然王公之尊而自称孤寡不谷。

古之道者盖已知之矣。

焦氏竑曰。

凡动物背止于后。

阴静也。

耳目口鼻居前。

阳动也。

植物背寒向暖亦然。

故曰万物负阴而抱阳。

而冲气则运于其间也。

木绝水曰梁。

负栋曰梁。

皆取其力之强。

金人铭曰。

强梁者不得其死。

盖古有是语。

而老子取之。

故曰我亦敎之也。

母主养。

父主敎。

故言生则曰食母。

言敎则曰敎父。

驰骋役使也。

不曰刚强而曰至坚。

变文叶韵也。

王氏弼曰。

水无不可往。

气无所不入。

柔弱虚无。

无所不通。

至柔不可折。

无形不可穷。

以此推之。

故知无为之益也。

李氏嘉谟曰。

方其为道则一亦未生。

安得有二。

及其有阳即有阴。

有阴阳则又有阴阳之交。

而无不有矣。

万物抱阳。

一也。

负阴。

二也。

阴阳交而冲气为和。

三也。

万物孰不具此三者乎。

由其本生于道。

故末而不失其本。

孤寡不谷。

王公自称。

盖损之生益也。

强梁不得其死。

盖益之生损也。

夫惟损益同源。

故损则必益。

益则必损。

圣人以孤寡不谷为称。

盖欲人之强梁之取死也。

皆所以为敎也。

物本非物。

坚者伪体也。

虽至坚之极。

必归于无。

以天下之至柔。

能驰骋天下之至坚。

况损之又损以至于无。

则无之真岂不足以破有之伪乎。

故无有能入无闻也。

无为之为。

其为以道。

不言之敎。

其敎以天。

故未有及之者矣。

源案此章原弱所以为道之用者。

全在冲气为和一言。

盖冲和之气未有不柔弱者。

故人之生也柔弱。

而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弱。

其死也枯槁。

凡乖戾不和之气则坚强矣。

故万物之生。

必常不失此冲和之气。

而后得天之生道。

反是则死道矣。

前章弱者道之用。

而申之以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

此章正承其指。

故书中凡言含德之厚。

则比于赤子。

专气至柔。

则必如婴儿。

皆体道贵弱之旨。

乃张尔岐疑其有脱文。

姚氏鼐直指为错简。

皆不识夫言之宗。

事之君者也。

}}

  右第三十六章 #

  {河上分天下至柔以下别为一章。

今按上文损益分挈。

末语不言无为分承。

文义显然。

吴澄合之是也。

又按侯王孤寡不谷。

正与得一章首尾相应。

尤可证此与上章。

皆发明得一章之旨也。

}名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

是故甚爱必大费。

{河上无是故二字。

王弼有。

}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可以长久。

{身亲为韵。

货多为韵。

藏亡为韵。

足辱为韵。

止殆久为韵。

首二句名在身上货在身下者。

协韵耳。

}

  {{司马温公曰。

得名货而亡身。

与得身而亡名货。

二者孰病。

王氏弼曰。

得名利而亡其身。

何者为病也。

甚爱不与物通。

多藏不与物散。

则求之者多。

攻之者至矣。

故大费厚亡也。

薄氏蕙曰。

知足者。

乐今有之已多。

无求者也。

无求奚辱。

知止者。

惧后进之有损。

知几者也。

知几不始。

张氏尔岐曰。

贪夫徇财。

烈士徇名。

知有名利。

不知有身。

抑恩身与名货孰亲孰多乎。

以彼易此。

孰得孰失。

必有能辨之者。

故甚爱启争。

多藏诲盗。

至是而始悟名之为身累也。

货之为身贼也。

得之不偿所亡也。

亦已晚矣。

惟君子能早知之。

易止易足。

斯不殆而可长久耳。

源案甚爱以下即承得与亡而通言人世得失之理也。

吕惠卿以甚爱多藏分属名货。

以大费厚亡指身而言。

皆失之凿矣。

}}

  右第三十七章 #

  大成若缺。

其用不敝。

{河上王弼作蔽。

}大盈若冲。

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

大辩若讷。

躁胜寒。

静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

{傅奕本盈作满。

冲作盅。

屈作诎。

静作靖。

末句清静上有知字。

下有以字。

}

  {{吴氏澄曰。

以成为成。

以盈为盈。

以直为直。

以巧辩为巧辩。

小矣。

若缺则非成。

若冲则非盈。

若屈则非直。

若拙若讷则非巧辩。

乃为成盈直巧辩之大者也。

大抵相反而相为用。

前章屡见。

皆此意也。

阳之躁胜阴之寒。

阴之静胜阳之热。

亦相反而相为用也。

正犹正长之正。

犹言为天下君也。

夫为天下之君者亦多事矣。

然弊弊然有为者。

反不若清静者之无为而无不为。

故能为天下正。

反者道之动如此。

人之徇有而忘本者可以悟矣。

苏氏辙曰。

直而不屈。

其屈必折。

循理而行。

虽屈亦直。

巧而不拙。

其巧必劳。

付物自然。

虽拙而巧。

辩而不讷。

其辩必穷。

因理而言。

虽讷而辩。

叶氏梦得曰。

寒暑者天地之气也。

有人于此。

躁犹可以胜寒。

静犹可以胜热。

而况自然无为之清静。

其尚不足以制天下之动而贞夫一者乎。

则缺胜成。

冲胜盈。

屈胜直。

拙讷胜巧辩。

从可知矣。

世人不察此。

力求胜物而愈莫能胜。

清静正天下。

以不胜胜之也。

}}

  右第三十八章 #

  {姚鼐移静胜寒三句于以正治国章之首。或又谓此三句当属下章。盖正粪为韵。而有道却走马。即清静洽天下之效也。姑存其疑。}

  天下有道。

却走马以粪。

{粪。

傅奕作播。

古字通。

张衡四京赋。

却走马以粪车。

张协七命亦用粪车。

朱子及吴澄并称之。

谓车郊协韵。

然韩非子淮南子盐铁论引此并无车字。

河上王弼诸本皆同。

故仍其旧。

}天下无道。

戎马生于郊。

罪莫大于可欲。

{王弼本无罪莫大句。

}祸莫大于不知足。

咎莫大于欲得。

{傅奕本。

咎莫大作莫憯。

吴澄此句在货莫大句之上。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司马本无之足二字。

又无矣字。

韩非子作知足之为足矣。

}

  {{王氏弼曰。

天下有道。

知足知止。

无求于外。

各修其内而已。

故却走马以粪田也。

贪欲无厌。

不修其内。

各求于外。

故戎马起于郊也。

李氏嘉谟曰。

有道则能使兵为民。

无道则能使民为兵。

可欲者爱也。

不知足者取也。

欲得者有也。

由爱生取。

由取生有。

遂为无穷之咎。

观不知足者虽足而不足。

则知足之足常足也可知矣。

}}

  右第三十九章 #

  不出户。

知天下。

不窥牖。

见天道。

{淮南子户牖下有两以字。

韩非子作不出于户。

可以知天下。

不窥于牖可以见天道。

傅奕本同。

但无两于字。

}其出弥远。

其知弥少。

{傅奕弥作■贝尔。

少作鲜。

诸本无者字。

此从韩非淮南子。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

不见而名。

不为而成。

{不行而知。

知或作至。

韩非子作知。

}

  {{吕氏惠卿曰。

天下之所以为天下。

天道之所以为天道者。

果何邪。

得其所以然者。

则不出户窥牖而知见之矣。

如必待出而后知之。

则足力目力所及几何。

圣人知天下之所以为天下。

故不行而知。

见天道之所以为天道。

故不见而名。

夫何故。

以其备于我故也。

知之于所不行。

名之于所不见。

则不为而成矣。

李氏嘉谟曰。

出而求天地者。

求其形也。

天地不可以形尽。

而可以理尽。

故其用弥远。

其知弥鲜。

若知其理之在此。

虽闭户可也。

圣人知不在形。

故不必形。

名不在迹。

故不必见。

成不在事。

故不必为。

吴氏澄曰。

其出弥远。

其知弥少。

不复言见与窥者。

知天下则知天道也。

不为而成。

言上二句之效。

}}

  右第四十章 #

  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

{两日上。

傅奕各有者字。

}损之又损。

以至于无为。

{又损下河上有之字。

}无为而无不为矣。

{傅奕作无为则无不为。

}故取天下者。

{王弼无故者二字。

傅奕作将欲取天下者。

}常以无事。

及其有事。

不足以取天下。

{不足。

河上作不可。

傅奕作又不足以取天下矣。

}

  {{李氏嘉谟曰。

为学所以求知。

故日益。

为道所以去妄。

故日损。

损不极则知不全。

故日损者所以为日益也。

若损之又损。

妄去真全。

则无为矣。

至于无为。

则凡有为未尝不无。

虽取天下而有之。

尚犹不见其事。

若以有为取之。

取一物尚不可得。

况于取天下乎。

焦氏竑曰。

取犹摄化也。

无事即无为也。

无为自化。

清静自正。

故曰取天下常以无事。

为者败之。

执者失之。

故曰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吴氏澄曰。

因言无为无不为之旨。

故云即古之取天下者。

祇是无为盛德。

而人自归之。

必用智力而有作为。

何足以取天下哉。

罗什曰。

损之者无粗而不遣。

遣之至于忘恶。

然后无细而不去。

去之至于忘善。

恶者非也。

善者是也。

既损其非。

又损其是。

情欲既断。

是非俱忘。

德与道合。

至于无为矣。

己虽无为。

任万物之自为。

故无不为也。

}}

  右第四十一章 #

  圣人无常心。

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

不善者吾亦善之。

德善矣。

信者吾信之。

不信者吾亦信之。

德信矣。

{王弼德善德信下无矣字。

一本德作得。

}圣人在天下。

{圣人下。

一本有之字。

}惵惵为天下浑其心。

{王弼作歙歙。

河上作怵怵。

释文作惔惔。

一本惵惵下有焉字。

浑其心。

傅奕作浑浑焉。

}百姓皆注其耳目。

圣人皆孩之。

{孩。

释文作咳。

}

  {{吕氏惠卿曰。

圣人先得我心之尽者也。

故无常心而以百姓心为心。

犹之鉴无常形。

以所应之形为形也。

圣人之视己心如此。

则其视百姓心亦若是而已。

则善不善信不信。

亦何常哉。

故善信者吾善信之。

不善不信者吾亦善信之。

知其心之善不善信不信无常。

而以德善之。

以德信之故也。

物得以生之谓德。

则德者物性之所自出。

而无不善不信。

明矣。

是以圣人之于百姓。

惵惵焉而已。

为之浑其心。

浑其心者。

使善信者不以自异。

而不善不信者不以自弃故也。

百姓皆注其耳目。

惟圣人之为视听。

圣人皆遇之以慈。

待之以厚。

虽不善不信。

犹善而信之。

知其心之无常犹己而已矣。

苏氏辙曰。

如使善善而弃不善。

信信而弃不信。

岂所谓常善救人。

故无弃人哉。

天下善恶信伪。

方各自是以相非。

圣人惵惵然忧之。

故浑其善恶信伪。

而皆以一待之。

彼注其耳目以观圣人之予夺。

而吾一遇以婴儿。

于善无所喜。

于恶无所疾。

夫是以善者不矜。

恶者不愠。

而释然皆化其争矣。

陈氏懿典曰。

惵惵。

不自安之意。

圣人无自矜自是之心。

故常有不自安之意。

浑其心者。

浑然不分其善不善也。

}}

  右第四十二章 #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

死之徒十有三。

人之生。

动之死地十有三。

{第三句韩非傅奕皆作民之生。

生而动。

动皆之死地。

河上本作亦十有三。

}夫何故。

以其生生之厚。

{厚下傅奕有也字。

}盖闻善摄生者。

陆行不避兕虎。

入军不被甲兵。

{被或作避。

}兕无所投其角。

虎无所措其爪。

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

以其无死地。

{傅奕夫何故下。

亦有也字。

无死地下。

有焉字。

}

  {{天下惟生死二者。

出乎生则入乎死矣。

二者听人之自择。

而人之生也动之死地。

皆去生而就死者也。

王氏弼曰。

十有三。

犹云十分有三分也。

取生之道。

全生之极。

十分有三。

取死之道。

全死之极。

亦十分有三耳。

而民生生之厚。

反亦无生之地焉。

善摄生者。

无以生为生。

故无死地也。

器之害者莫甚于戈兵。

兽之害者莫甚于兕虎。

而令无所容其锋刃。

措其爪角。

斯诚不以欲累其身者也。

何死地之有乎。

夫蟺穴于渊。

鹰鹯巢于山。

矰缴不能及。

纲罟不能施。

可谓处于无死地矣。

而卒以甘饵。

乃入于无生之地。

岂非生生之厚乎。

故物苟不以求离其本。

不以欲渝其真。

则如赤子之毒虫不螫。

猛兽不搏也。

吴氏澄曰。

出则生。

入则死。

出谓自无而见于有。

入谓自有而归于无。

庄子云。

万物皆出于机。

入于机。

又曰其出不欣。

其入不讵。

又云。

有乎出。

有乎入。

皆以出为生。

入为死。

凡人不以忧思嗜欲损其内。

不以风寒暑湿侵其外。

及入世能远刑诛兵争压溺之祸。

此三者皆生之徒也。

其反是者。

逸贵之人内伤。

劳贱之人外伤。

粗悍之人不终其正命。

此三者皆死之徒也。

陈氏懿典曰。

无死地者。

盖知道者必达于理。

达于理者必明于权。

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

非谓其薄之也。

言察于安危。

谨于祸福。

莫之能害也。

源案生之徒三句。

诸说皆凿。

惟王氏近之而语未明。

盖徒之为言类也。

生之徒。

死之徒。

犹云取生之道。

取死之道。

此二者统言天地间人物生死常然之理也。

而人之生于天地间者。

往往舍其取生之道。

动辄由其取死之道。

此乃专言斯人不能全生之通弊也。

故下句始言人之生。

而上二句不言者。

明其泛言物理而未切人身也。

下句不复云动之死地之徒者。

明其总承上文。

而非并举三事也。

夫人之生既动皆之死地。

而伹云十有三者。

因上文两十有三而重言之。

则总数之实动之死地十有九矣。

太上词不迫切。

故留言外之旨。

待人自领耳。

若夫后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

入世出世。

超然无死地者。

则天下一人而已。

韩非子所引民之生。

生而动。

动而皆之死地。

虽未必原文。

然义亦昭然。

诸家乃谓求生而反之死者。

为炼形卫生之徒。

并上两者为三事。

则凿而难通矣。

其论无死地者。

亦多释氏法身不坏之旨。

与黄老不伦。

故并不取焉。

}}

  右第四十三章 #

  道生之。

德蓄之。

物形之。

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

德之贵。

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各本或无夫字。

傅奕及开元本。

命作爵。

}故道生之畜之。

长之育之。

亭之毒之。

{亭毒。

河上作成熟。

毕沅曰。

亭成毒熟。

声义相近。

}养之覆之。

{养。

傅奕作盖。

}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良而不宰。

是谓玄德。

  {{王氏弼曰。

物生而俊畜。

畜而后形。

形而后成。

何由而生。

道也。

何得而畜。

德也。

物之所以形。

势之所以成。

有所本。

道者物之所由也。

德者物之所得也。

由之乃得。

故不得不尊。

失之则害。

故不得不贵也。

李氏嘉谟曰。

物自有形以至于成势。

莫不以道德为主。

然道虽尊。

德虽贵。

而不自尊其尊。

不自贵其贵。

其施于物。

非有心以命于物也。

莫之使令而自然生。

自然畜。

凡所以长育成熟养覆。

莫非自然者。

由其自然。

故未尝望物之报。

生不辞劳。

施不求报。

是谓玄德。

陆氏希声曰。

禀其精谓之生。

含其熟谓之畜。

遂其形谓之长。

字其材谓之育。

权其成谓之亭。

量其用谓之毒。

保其和谓之养。

护其伤谓之覆。

此之谓大道。

既生之而不执有。

既为之而不矜恃。

既长之而不宰制。

此之谓玄德。

营魄章言人同于道德。

此章言道德同于人。

是以其词同而理通也。

源案释文云。

亭。

别也。

平也。

均也。

调也。

易师卦马氏注。

毒。

治也。

盖生之畜之者如春。

长之育之而物以形者如夏。

亭之毒之而势以成者如秋冬。

势既成则养之覆之而已。

诸家解莫之命为爵命。

独李氏谓道无心命物。

于义为忧。

吕氏惠卿曰。

无名之始。

道也。

一而未形。

物得以生者德也。

及其为物。

则特形之而已。

非其所以生且畜也。

已有形矣。

则幼壮老死。

皆其势之必然者。

然则势出于形。

形出于德。

德出于道。

道德。

本也。

形势。

末也。

本尊而末卑。

本贵而末贱。

此所以能以无为之柔弱。

而胜有形之刚强。

而王侯所以宾化万物者。

在此而不在彼也。

然则分言之。

曰道生德畜。

物形势成。

至其本而言之。

则生畜长育。

成熟养覆。

莫非道也。

而道终无名焉。

故不有不恃不宰。

是谓玄德。

张氏尔岐曰。

物之形。

形此道德之所生畜而已。

势之成。

成此道德之所生畜而已。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斯岂有所待而然哉。

故道之于物。

生之畜之不已也。

而又长育亭毒养覆之。

其为功于物如此。

然皆自然而然。

生之不有也。

为之不恃也。

长之不宰也。

此岂可得而测乎。

}}

  右第四十四章 #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傅奕作可以为。

}既得其母。

以知其子。

{河上得作知。

以作复。

}既知其子。

复守其母。

没身不殆。

塞其兑。

{兑。

释文云作锐。

}闭其门。

终身不勤。

开其兑。

济其事。

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

守柔曰强。

{两曰字。

河上皆作日。

此从淮南子。

}用其光。

{句上淮南子有是谓二字。

}复归其明。

无遗身殃。

是谓袭常。

{壬弼袭作习。

叶萝得常作裳。

皆音近而误。

}

  {{王氏弼曰。

母。

本也。

子。

末也。

得本以知末。

则不舍本以逐末也。

兑者事欲之所由生也。

门者事欲之所由从也。

无事永逸。

故终身不勤。

不闭其源。

故终身不救。

为治之功不在大。

见大不明。

见小乃明。

守强不强。

守柔乃强也。

焦氏竑曰。

兑。

口也。

人之有口。

家之有门。

皆喻物所从出。

塞而闭之。

藏有于无。

守母者也。

光者明之用。

明者光之体。

袭常犹言袭明。

密而不露也。

张氏尔歧曰。

此章言体道之事。

始与母。

指道也。

子。

万物也。

知小守柔即守母也。

小柔即希夷微之意。

形容道妙之辞。

视之而不可见者小也。

能见此不可见。

是曰明。

守之而无可守者柔也。

能守此无可守。

是曰强。

暂用其外见之光。

后敛归其本然之明。

无外驰不返以遗身殃。

是与常道合一者也。

吕氏惠卿曰。

闻道易。

得道难。

得道易。

守道难。

今我既得其母。

以与心契。

则非特闻之而已。

故知天下之物。

皆我之所出矣。

非物之所出。

而我常守之不失。

则天下孰能以其所出而害其所自出哉。

此所以殁身不殆也。

塞兑闭门。

守其母之谓也。

心动于内而吾纵焉。

是之谓有兑。

有兑则心出而交物。

塞之则心不出矣。

物引于物而吾纳焉。

是之谓有门。

有门则物入而扰心。

闭之则物不入矣。

内不出。

外不入。

虽万物纷纭于前而不知。

夫何勤之有哉。

夫惟守其母则寂然不动者也。

寂然不动者。

常见其心于动之微。

故明矣。

见而常守之。

则以无形之至柔。

而物莫之能胜。

故强矣。

既用其光以见于动之微。

复归其明以返于寂然。

终身未尝开兑济事以陷于不救。

何殃之有。

}}

  右第四十五章 #

  {姚氏鼐以下章使我介然有知十四字于此章之muat.曰施者不塞兑而遗身殃者。故可畏也。介然有知。则知其子以守其母矣。}

  使我介然有知。

行于大道。

惟施是畏。

大道甚夷。

而民好径。

{陈景元作民甚好径。

}朝甚除。

田甚芜。

仓甚虚。

服文采。

带利剑。

厌饮食。

资货有余。

{傅奕作财货。

}是谓盗夸。

非道哉。

{盗夸。

韩非子作盗竽。

案古韵虞麻通用。

则竽夸皆协韵。

说文竽夸皆亏声。

盖篆文于作亏。

是以形近致误。

毕氏沅谓古从于字皆训大。

故尔雅之吁字。

毛诗之攸芋。

皆为大义。

隶文艹竹不分。

韩非竽应作芋。

而韩非明云一竽唱。

众芋和。

则本不作芋明甚。

特夸义于通章为贯。

故从河上王弼诸本。

}

  {{吴氏澄曰。

我者。

代众人自我也。

介然。

与孟子介然用之而成路同。

谓倏然之顷也。

施。

犹论语无施劳。

孟子施施。

从外来之施。

谓矜夸自大也。

老子之学。

最忌夸张。

此章言不知道之人。

性务自矜。

使倏然有所知而行之于大道。

则必专以施为畏而不敢为矣。

夫谦谦敛退者。

大道也。

其道甚平易。

而人不肯行之。

皇皇夸张者。

小径也。

与道相反。

而入皆好焉。

朝甚除以下。

言夸张之事也。

故曰盗夸非道哉。

陈氏懿典曰。

谨畏不敢者为大道。

则骄矜炫耀者为非道。

明矣。

谦之为道。

卑不可踰。

而人不肯由也。

是以外虽炫饰而内实空虚。

如朝廷虽甚美。

而田畴仓廪。

实荒芜虚耗也。

犹且采服剑佩以为饰。

饮食侈餍以自奉。

多积无用之货。

夸为富强。

此犹盗贼之人自夸其所有。

其去惟施是畏之大道。

不亦远乎。

吕氏惠卿曰。

舍道而由径。

则亡本而徇末。

譬夫人以食为本。

而食必出于田。

田治而仓实。

仓实而食足。

食足而财丰。

财丰而廷治。

以知其本之所自出也。

今不行大道则已。

不得其本而徒驰骛于其末。

其与饰庭除而空仓亩。

恣衣食而侈货财者。

奚以异哉。

李氏嘉谟曰。

行于大道。

则荡然广大。

心逸日休。

故甚夷也。

争于小径。

则矜智欺人。

心劳日拙。

故成于盗也。

世人不知此。

廷甚除治。

其外饰者则备矣。

然田甚芜而心不治。

仓甚虚而行不修。

方且盛服佩以炫人。

侈货财而无用。

去道何其远哉。

源案道以不盈为大。

不盈者专务于内。

有若无。

实若虚也。

今施且夸焉。

则事务于外。

无而为有。

虚而为盈。

无有穷极矣。

夫民有生则有欲。

则无不以相尚为高。

此最难克之心。

而有无穷之弊。

岂不甚可畏哉。

而民以不施之道敛约而难行。

顾乃见小欲速以争骛快捷方式。

岂知不矜不伐而人莫能尚之。

其道甚平。

何难行之有。

谓之民则蚩然无知。

不知大道。

则愈夸而愈小。

盖好大道者其见大。

好小径者其见小。

见大。

则常若不足。

见小。

则常若有余。

若是者为士则必徇名而荒德。

为庶人则必侈末而耗本。

为国家者则必至饰外而虚内。

虽浅深广狭不同。

而其为以己徇人则一而已。

特其显者。

莫若国家之侈弊为尤易见。

甚矣人心之难克。

而施之可畏如此。

朝甚除以下。

盖极言以晓愚迷。

固非谓施之可畏。

惟此一端。

亦非仅借为喻也。

诸家或以知行连读。

或训施曰施为。

而韩非子又作盗竽。

胥非本旨。

}}

  右第四十六章 #

  善建者不拔。

善抱者不脱。

子孙祭祀不辍。

{韩非子无两者字。

又作子孙以其世世祭祀不辍。

王弼本。

孙下亦有以字。

}修之身。

其德乃真。

修之家。

其德乃余。

修之乡。

其德乃长。

修之邦。

其德乃丰。

修之天下。

其德乃普。

{拔脱辍为韵。

身真为韵。

家余禽韵。

乡长为韵。

邦丰为韵。

下普为韵。

皆古音也。

诸本避汉讳改邦作国。

今从韩非子。

又河上王弼本。

五修之下俱有于字。

此从韩非淮南及傅奕本。

赵立坚五乃字并作能字。

又乃余作能有余。

}故以身观身。

以家观家。

以乡观乡。

以邦观邦。

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

以此。

{傅奕何以作奚以。

王弼然哉上无之字。

干非哉作也。

}

  {{天下之物。

建于外者。

外物得而拔之。

抱于外者。

外物得而脱之。

恃外有之固者其固终不可恃也。

若夫建德而抱一者。

建之于心。

抱之于内。

初无建抱之形。

苟我不自拔且脱。

谁得而拔脱之乎。

盖非徒固之于一时。

并且固之于后世。

世人之建抱者。

以智术邀结。

则假于外者非已有。

圣人惟修其一身之德。

则足于内者无所假于外。

故真也。

取人人所同具者而独全之。

夫谁不在所建所抱之中乎。

推而及之家国天下。

亦不过此德之所余。

以长之丰之普之而已。

一德之外无余事。

一真之外无余修也。

夫何故一人之身。

一家一乡一国一天下之身是也。

千万人之性情。

一身之性情是也。

苟吾身之德既修。

则以我之身。

观人之身。

彼此无异。

是故家国天下之人虽不一。

而彼家之身。

犹此家之身。

观于吾一家之人而足矣。

彼国之身犹此国之身。

观于一国之人而足矣。

即今之天下。

亦古之天下。

后之天下。

亦今之天下。

同此身即同此德。

其同然之理。

岂能外此而别有所知哉。

不外吾身而得之矣。

古之谓藏天下于天下者。

用此道也。

以是知舍修而言建抱者。

非善建善抱者也。

离身而言修者。

非真修也。

修之身。

德乃真。

尽之矣。

吕氏惠卿曰。

世之所谓修德者。

或修之于家国天下。

而不知其本真乃在吾身也。

德之真者既修诸身。

则推之而已。

庄周以为道之真。

以治身。

其绪余以为国家。

其士苴以治天下。

其说出于此。

观诸吾身。

其所余者已足而无待于外。

则以观家国天下。

亦若是而已矣。

}}

  右第四十七章 #

  {姚鼐以善建三句别为一章。}

  合德之厚。

比于赤子。

{傅奕作含德之厚者。

比之于赤子也。

}毒虫不螫。

猛兽不据。

攫乌不搏。

{傅奕作蜂虿不螫。

王弼作蜂虿蛇蝎不螫。

}骨弱筋柔而握固。

{握。

叶梦得作[扌??]。

}未知牝牡之合而■作。

{■。

王弼作全。

傅奕作脧。

此从河上本。

}精之至也。

终日号而不嗄。

和之至也。

{号而不嗄。

释文作声不嗄。

云声当作噫。

傅奕作号而嗌不■。

彭耜云。

庄子有嗌不嗄之语。

故后人据增嗌字。

玉篇引老手作号而不嚘。

又一本作不哑。

陆希聋本。

两至下无也字。

}知和曰常。

知常曰明。

益生曰祥。

心使气曰强。

{日强。

傅奕作则强。

}物壮则老。

是谓不道。

{是谓。

王弼作谓之。

傅奕作非道。

}不道早已。

  {{常德不离。

复归于婴儿。

则其含德也厚矣。

德者柔弱冲和之德也。

不螫不据不搏。

盖全天之人。

物无害者也。

握固。

谓以四指握拇指也。

■释文云。

赤子阴也。

嗄声嘶也。

又啼极无声曰嗄。

祥。

吉凶之候也。

形未完而气自专。

情未感而精自应。

则常全其本然之气而不益生也。

声久费而和不伤。

则任其自然之真。

而不以心使气也。

益生由于多欲。

多欲则起居动作纵于外。

饮食男女恣于内。

异于精之至者矣。

心使气由于多忿。

多忿则乖张决骤。

而内不能自主。

张脉偾兴。

而外不能自制。

异于和之至者矣。

物壮则老。

为其强梁而违道也。

苟守柔知和。

常如赤子。

则既不壮。

恶乎老。

既不老。

恶乎已。

苏氏辙曰。

老子之言道德。

每以婴儿况之者。

皆言其体也。

夫婴儿物来则不知应。

诚未可以言用。

然汨然无欲。

其体则至矣。

夫人有心而后有形。

有形而后有敌。

则伤之者至矣。

无心之赤子。

物无与敌。

曷由伤之。

无执而自握。

无欲而自作。

是其精有余而非心也。

心动则气伤。

气伤则号而哑。

今终日号而泰然。

是其心不动而气和也。

和者不以外伤内也。

知和曰常。

得本以应物者也。

苟益生使气。

不能听其自然。

日入于刚强而老从之。

则失其赤子之性矣。

吕氏惠卿曰。

人之生初。

德性至厚。

比其长也。

耳目交于外。

心识受于内。

而益生者日益多。

则其厚者薄矣。

为道者损其所益生。

修性反德。

德至同于初。

故曰含德之厚。

比于赤子。

夫赤子之为物。

特以其受冲气之和。

积而未散。

而犹遇物不伤。

况夫充纯气之守。

而其道大同于物者。

夫敦能害之。

故致道之极而复命曰常。

含德之厚而知和亦曰常也。

}}

  右第四十八章 #

  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

塞其兑。

闭其门。

挫其锐。

解其纷。

{纷。

王弼作分。

别本作忿。

}和其光。

同其尘。

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

不可得而疎。

不可得而利。

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贵。

不可得而贱。

{傅奕无故字。

又不可而疎害贱三句上。

有三亦字。

害。

王弼作刿。

开元本作秽。

}故为天下贵。

  {{人之相接。

或以言亲。

或以貌疎。

塞兑闭门。

无可欣厌。

则不可得而亲疎矣。

锐以争利。

纷以取害。

挫锐解纷。

则不求利而害亦不至矣。

光贵尘贱。

和而同之。

则不自贵而人亦不得贱之矣。

贵在于我而不在人。

则常物物而不物于物。

故为天下之至贵。

塞兑闭门。

言其爱身存我也。

挫锐解纷。

和光同尘。

言其处世应物也。

忘物我。

混内外。

则玄同乎道矣。

未能玄同者。

同乎此则异乎彼。

同乎始未必不异乎卒。

当其同也。

则亲之利之贵之。

及其异也。

则疎之害之贱之。

玄同之人。

无所为同也。

安有所谓异。

政不得而亲疎利害贵贱之也。

苏氏辙曰。

凡物可得而亲。

则亦可得而疎。

可得而贵则亦可得而贱。

体道者均覆万物。

孰为亲疎。

等观顺逆。

孰为利害。

不知荣辱。

孰为贵贱。

情计之所不及。

此所以为天下贵也。

李氏嘉谟曰。

塞兑以谨其出。

闭门以闲其入。

挫锐以治其内。

解纷以理其外。

和光以抑其在己。

同尘以随其在物。

如此则无出无入。

无内无外。

无我无物。

是谓玄同。

既得其同。

则谓之亲而远。

谓之疎而近。

谓之利而不喜。

谓之害而不惧。

谓之贵而不高。

谓之贱而不一。

故凡物不足以拟之也。

}}

  右第四十九章 #

  以正治国。

以奇用兵。

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民多利器。

国家滋昏。

人多技巧。

奇物滋起。

法令滋章。

盗贼多有。

{正傅奕作政。

无事焦竑云一作无为。

河上王弼作吾何知其然哉以此。

傅奕作吾为要以知天下其然哉以此夫。

此从焦竑本。

人多技巧二句。

傅奕作民多智慧。

而邪事滋起。

}故圣人云。

我无为。

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此下傅奕有我无情而民自清句。

}其政闷闷。

其民淳淳。

其政察察。

其民缺缺。

{闷闷。

傅奕作闵闵。

淳淳作椿椿。

河上作醇醇。

一本缺缺作觖觖。

此并从淮南手及王弼。

古讹与讹通。

故为化二字并读如讹。

王风爰兔篇为吪同韵。

静与正韵。

事与富韵。

欲与朴韵。

闷与淳韵。

察与缺韵。

}祸兮福所倚。

福兮祸所伏。

{韩非子所侍所伏上并有之字。

}孰知其极。

其无正邪。

{河上无邪字。

傅奕作邪。

}正复为奇。

善复为訞。

{王弼作妖。

傅奕作■■。

}民之迷其日故久矣。

{傅奕人之迷也其故以久矣。

一本无矣字。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

廉而不刿。

{刿。

河上作害。

薛本作秽。

此从淮南子。

}直而不肆。

光而不耀。

{耀。

王弼作耀。

}

  {{王氏弼曰。

取天下者常以无事。

及其有事。

不足以取天下。

故以正治国。

则不足以取天下。

而适致以奇用兵也。

夫以道治国。

崇本以息末。

以正治国。

立辟以攻末。

本不立而末浅。

民无所及。

故多忌讳。

欲以耻民。

而民弥贫。

利器欲以强国。

而国愈昏。

民多智慧则巧伪生。

巧伪生则邪事起。

以至法令滋章。

盗贼多有。

皆舍本治末。

故致此。

是正者欲以息邪而奇兵用也。

圣人无为无欲。

而民从之速。

皆崇本以息末耳。

孰知其极其无正者。

言孰能知善治之所极乎。

惟无可正举。

无可形名。

闷闷然而天下化。

是其极也。

以正治国。

则便复以奇用兵矣。

是立善以治物。

使复有訞之患也。

盖人之迷惑失道已久。

不可便正治以责之。

是故以方导物。

令去其邪。

而不以方割物。

以廉清民。

令去其污。

而不以廉伤人。

以直导物。

令去其僻。

而不以直激沸于物。

以光鉴其所以迷。

而不以光照求其隐慝。

所谓大方无隅。

大直若屈。

明道若昧。

皆崇本以息末。

不攻而使复之也。

吴氏澄曰。

以正治国者。

法制禁令正其不正。

管商是也。

以奇用兵者。

谲而不正。

孙吴是也。

奇者仅能用兵而不能治国。

正者但知治国而不可以取天下。

惟以无为治天下。

不期服人而人自无不从之也。

夫以正治国之效何如哉。

忌讳谓禁网严密也。

利便于民之器。

如权衡度量舟车网罟之属也。

技巧者造作利器之工。

所谓奇技淫巧者也。

八句所言二事。

盖多忌讳由于法令之彰。

所以民贫于下而或为盗贼也。

多利器由于技巧之多。

所以政昏于上而奇邪盛行也。

夫整齐法利。

通工足用。

皆务富强。

以正治国之耍务。

而其效如此。

以之治国犹不足也。

然则所谓无事可以取天下者何哉。

无为好静无欲。

皆无事也。

既无所事。

何心致天下之向附。

而民自然化且正。

自然富且朴。

其效如此。

是以之取天下而有余也。

由是二者观之。

则无事者之政。

若闷闷无可喜。

而民自化之。

乃不浇漓而淳淳。

以正治国之政。

若察察有可观。

而下贫上昏。

物伪人乱。

而缺缺然或得或失。

相反如此。

则人之行事。

所谓祸者其终未必非福。

所谓福者其终未必非祸。

孰则知其终之所极何如哉。

盖正与不正对。

正一反则为不正之奇。

正善而奇不善斯。

訞祸生焉。

不知无所谓正则无所谓善。

而亦不至反而为奇之訞也。

常人迷昧。

久已不知此理。

故伹知以正治国之为善。

而不知无所谓正之为正也。

知此者其惟有道乎。

有道者以无事为事。

则以不方为方。

不廉为廉。

不直为直。

不光为光。

是以其遇物也。

圭角锋棱。

浑然不露。

容隐韬晦。

与物无伤。

则有其善而无其弊耳。

虽未尝以此取天下。

而天下可取之理在其中矣。

吕氏惠卿曰。

以智治国国之贼。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则有事之不足以取天下明矣。

何以知无事之足以取天下。

以有事之不足取天下而知之也。

自以为正而民愈贫。

国愈昏。

俗愈侈。

此法令所以滋彰而盗贼多也。

凡以有事取天下之过也。

若夫圣人无为而民自化。

则无忌讳之弊。

上好静而民自正。

则无法令盗贼之害。

上无事而民自富。

则无利器之滋昏。

上无欲而民自朴。

则无技巧奇邪之尚矣。

是故以无事取天下。

则其政闷闷。

不以察察为快。

其民亦淳淳而不浇于薄也。

以智治国。

以有事取天下。

则其政察察而反乎闷闷。

故其民亦缺缺而不全于朴也。

察察缺缺。

故避祸而未必免。

求福而未必得。

以为正且善者。

有时而为奇且訞。

祸福奇正善訞。

究未知孰在者。

徒令智多而难治耳。

民自有知以来。

迷而固执已久。

奈何重之以察察之政。

使不得反朴而全其性乎。

故圣人反之以无为为本。

}}

  右第五十章 #

  {河上本其政闷闷以下别为一章。吴澄本合之。王弼注以正复为奇承首句言。是亦不以为二事也。}

  治人事天莫若啬。

{陆希声本作治民。

韩非王弼作莫如。

}夫惟啬是以蚤服。

{诸本作是谓。

此从韩非子。

蚤服。

焦竑云。

一本作早复。

}蚤服是谓重积德。

重积德则无不克。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黄茂材莫知其极无迭句。

}有国之母。

可以长久。

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韩非子作深其根。

固其柢。

河上柢作蒂。

}

  {{朱子曰。

老子之学。

谦冲俭啬。

全不肯役精神。

早服是谓重积德者。

言早已有所积。

复养以啬。

是又加积之也。

若待其已损而后养。

则养之方足以补其所损。

不得谓之重积矣。

所以贵早服者。

早觉其未损而啬之也。

姚氏鼐曰。

服者。

事也。

啬者时暇而力有余。

故能于事物未至。

而早从事以多积其德。

逮事之至而无不克矣。

李氏嘉谟曰。

外以治人。

内以事天。

皆莫若啬。

啬者无所不啬之谓也。

谨于内。

闲于外。

内心不驰。

外欲不动。

故能早服而德日以积。

积于不积则无不胜。

无不胜则无不治。

虽有国可也。

人知其有国而不知其可以有国者。

由其有本。

本积既厚。

则安知其极此所以长久不殆也。

吕氏惠卿曰。

人之生也。

固足于德。

诚能啬而早服之。

则德日以充。

非重积德而何。

德之至者物莫能伤。

天下莫能胜。

夫安往不克哉。

无不克而莫知其极。

则能物物而不物于物者也。

不可以有国乎。

既得其母。

以知其子。

既知其子。

复守其母。

殁身不殆。

可以长久矣。

精神者生之根柢。

啬而藏之。

卫而保之则根柢深固而生长矣。

生长则视久矣。

苏氏辙曰。

凡物方则割。

廉者刿。

直则肆。

光则耀。

圣人有其能而不尽其用。

啬者有而不用也。

敛藏其用。

至于没身而终不试。

则德重积矣。

德积既厚。

虽天下之刚强无不能克。

则物莫测其量矣。

如此而后可以有国。

以其能守母也。

孟子云。

存其心。

养其性。

所以事天。

然则以啬治人。

则可以有国者是也。

以啬事天。

则深根固蒂者是也。

古之至人。

保其性命之常。

不以外耗内。

则根深而不可拔。

蒂固而不可脱。

虽长生久视可也。

源案此章解者多龃龉。

惟苏氏以可以有国以上为治人。

深根固柢为事天。

于义较惬。

盖老子之书。

上之可以明道。

中之可以治身。

推之可以治人、其言常通于是三者。

此章首以治人事天莫若啬为主。

下文即承啬而反复引申之。

自早服重积德至莫知其极。

皆发明啬义。

兼治人事天而言也。

随举有国以明治人之用。

并及深根固柢以言事天之要。

盖道之啬。

而至于早服无间。

德之积而至于莫知其极。

则敛舒咸宜。

体用兼妙。

以之有国则可以长久。

以之固己则可以长生。

惟其治人事天无所不可。

故曰莫如啬也。

至苏氏释早服而以服人为言。

吴氏释有国谓喻人之保有此身。

则皆徧[疑偏字误]义。

无取焉尔。

}}

  右第五十一章 #

  治大国者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者。

其鬼不神。

{各本无两者字。

}非其鬼不神也。

其神不伤人。

非其神不伤人也。

{各本无也字。

}圣人亦不伤民。

{各本作亦不伤之。

傅奕作亦不伤人。

}夫两不相伤。

则德交归焉。

{各本则作故。

此章字句皆从韩非子。

}

  {{韩非解老篇曰。

凡法令更则利害易。

利害易则民变业。

故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

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

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

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

是以有道之君。

贵清静而重变法也。

人处疾则贵医。

有祸则畏鬼。

圣人在上则民少欲。

民少欲则血气治而举动理。

举动理则少祸害。

夫内无疾痛之害。

外无刑罚法诛之祸者。

其轻恬鬼也甚。

故曰以道莅天下者。

其鬼不神。

言治世鬼神不与人相害也。

疾人之谓鬼伤人。

上刑戮民之谓上伤民。

民不犯法而上不行刑之谓上不伤人。

故曰圣人亦不伤民。

上不与民相害。

鬼不与人相伤。

是两不相伤也。

则德尽在于民矣。

故曰德归焉。

言其德幽明上下交盛。

而俱归之于民也。

王氏弼曰。

躁则多害。

静则全真。

故其国弥大。

其主弥静。

然后能广得众心矣。

若烹小鲜不扰也。

物守自然则神无所加。

神无所加。

则不知神之为神也。

道治则圣人亦不伤人。

圣不伤人。

则不知圣之为圣也。

夫恃威网以治物者治之衰。

使不知神圣之为神圣。

则道之极矣。

神圣两不相伤。

是神圣合道交归之民也。

}}

  右第五十二章 #

  大国者下流。

天下之交。

{句}天下之牝。

常以静胜牡。

{句}牝以静为下。

{旧牝牡二字连文。

故焦竑谓一本作天下之交牝。

无中间天下之三字。

又一本无以静为下四字。

吴澄则谓下牝字疑衍。

案吴说得之而末尽。

盖下牝字当在牡字之下。

乃倒文。

非衍文也。

陈象古读牝当以静胜断句。

牡以静为下断句。

亦非。

首句傅奕作大国者天下之下流。

五句作以其静故为下也。

司马本作以其静为之下。

}故大国以下小国。

则取小国。

小国以下大国。

则取大国。

{傅奕两则取下各有于字。

河上本一作则聚于大国。

或下而聚。

}或下以取。

或下而取。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

小国不过欲入事人。

夫两者各得其所欲。

{两者上各本有夫字。

}故大者宜为下。

{一本无故字。

一本作为之下。

此章字句从王弼河上本。

惟移牝字耳。

}

  {{吴氏澄曰。

大国非在人下而能下人。

犹江海善下而为众水之交会也。

小国本居人下而能下人。

犹牝不先动以求牡。

而能以居下之静俟。

致居上者之动求也。

故下文即承二喻而分言之。

大国不恃其尊。

则小国乐附。

小国能安其卑。

则得大国欢心。

是大国能谦下以取小国之附。

小国以屈下而取大国之容也。

然小者素在人下。

不患乎不能下。

故末专曰大者宜为下。

源案章首但言大国天下之交。

而不云小国天下之牝者。

盖牝之为小不待言。

而大者则未必知法水之善下。

故始终皆举大为言也。

人各有欲。

而不知所以得遂其欲之道。

如大国之所欲者。

不过兼畜乎人耳。

小国之所欲者。

不过见容于人耳。

此天下之常情。

而今皆以能下得之。

则下之为用也至矣。

故凡天下之物。

虽大者必宜下。

林氏希逸曰。

此章全意归重末语。

盖兼畜乎人。

人事乎人。

两者皆非自下不可。

惟能自下则两得其欲。

然则知道者常以谦下为宜矣。

意谓强者须能弱。

有者须能无。

始为知道也。

全书多此旨。

而说者多以喻处为实义。

惟黄茂材谓此章全是借喻明道之言者得之。

但未知推之他章耳。

}}

  右第五十三章 #

  道者万物之奥。

善人之宝。

不善人之所保。

{傅奕奥下有也字。

宝上有所字。

谷神子本保上有不字。

}美言可以市。

尊行可以加人。

{淮南子作美言可以市尊。

美行可以加人。

傅奕作尊言可以加于人。

}入之不善。

何弃之有。

故立天子。

置三公。

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傅奕作进此道也。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

{一本无何字。

傅奕作何也。

}不曰求以得。

有罪以免邪。

故为天下贵。

{陈象古不曰作不日。

王弼作以求得。

一本作有罪可以免。

}

  {{此章皆言道之极贵欲人知贵而求之也。

夫尊行之可加于人。

而致使居天子三公之位。

则尊贵孰甚焉。

美言可市。

而至于百朋之锡。

不若一言之赠。

则宝贵孰甚焉。

然则古人所以尊贵宝贵此道者何故邪。

岂不以其为善人之宝而求则得之。

为不善人之所保而有罪以免邪。

其为天下至贵。

不亦宜乎。

吴氏澄曰。

室西南隅之奥。

尊者所处。

故以譬道之最贵也。

有道之人。

命以君师之位。

使为天子三公。

皆以道贵也。

朝聘之享。

驷马陈于庭。

先执拱璧以将命。

其礼重矣。

然犹不如跪而进此道之贵也。

李氏嘉谟曰。

贤者以道为宝。

故乐得其得。

不贤者非道莫保。

故乐免其罪。

由其根于人心之自然。

无使之者。

故言行依于道。

则其美可市。

其尊可加乎人。

苟非人心之自然。

则言而不从。

行而不应矣。

安能若此乎。

由人各根于道。

故不幸而陷于不善。

圣人亦何忍弃之。

是以立天子。

置三公。

非苟富贵之也。

盖不欲遂弃人于不善。

还以斯道善之而已。

吕氏惠卿曰。

万物之生。

未有一物不具此道者也。

惟善人知其答之所自出。

则得之而有无穷之富。

不善人自知其不善。

则虽有万恶。

亦可涣然而释矣。

夫言美可市。

行尊可加。

则人固无善不善。

皆知美所美而尊所尊也。

况有道之于人。

如天地之无不覆载。

非特可市可加而已。

则于人之不善。

何弃之有哉。

}}

  右第五十四章 #

  为无为。

事无事。

味无味。

大小多少。

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

为大于其细。

{焦竑云。

一本无两其字。

傅奕两于上各有乎字。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此句下。

韩非子继以故圣人蚤从事焉。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

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

多易必多难。

{轻诺多易下。

傅奕有两者字。

}是以圣人犹难之。

{程俱作由难之。

}故终无难。

{句下傅奕有矣字。

}其安易持。

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

{诸本作判。

河上作破。

案泮判通用。

破散不韵。

此从王弼本。

}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

治之于未乱。

{傅奕作为之乎其未有。

治之乎其未散。

}合袌之木。

生于毫末。

九成之台。

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焦竑云。

九成一作九层。

千里之行。

一作百仞之高。

}为者败之。

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

{河上无是以。

一本无圣人。

}无执故无失。

民今从事。

常于几成而失之。

慎终如始。

则无败事。

{傅奕几成上有其字。

无败事下有矣字。

}

  是以圣人欲不欲。

不贵难得之货。

学不学。

复众人之所过。

{韩非子复下有归字。

傅奕复上有以字。

}以恃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恃。

诸本作辅。

此从韩非子。

}

  {{此章皆明无为而无不为之旨。

无事无味之下。

即次以大小多少。

报怨以德者。

以明我所谓无为者。

非徒■断之见。

托诸空言而已。

必实能等观大小。

化怨为德。

难平之情。

一切顺受。

验之于此。

而后真能事无事之事。

味无味之味。

为之未有治之未乱之后。

复继以无为无执者。

以明我所谓为。

非谓曲谨周密。

小察机警也。

其为无为。

执无执。

益出于众人之所不觉。

而未尝造作有心也。

味无味。

则其欲也不欲矣。

事无事。

则其学也不学矣。

恃。

待也。

待其自然而不敢以有为造作之。

所谓无为自化。

清静自正也。

吴氏澄曰。

凡以无为而为者。

老氏宗旨也。

无事无味。

皆演无为之旨。

所以得遂其无为者。

能图其难于易之时。

为其大于捆之时也。

天下之事。

始易而终难。

始细而终大。

故图之为之于其始。

则不劳心力。

自能无为。

若不早图而亟为之。

以至易者渐难。

细者渐大。

心力俱困。

无为其可得乎。

圣人终不为大。

故能成其大者。

承上文事之大小而言心之大小也。

始小之时。

心固不敢自以为大。

即已大而此心亦终不改。

始终皆能自小。

所以能成其大也。

轻诺寡信多易多难四语。

承上文事之难易。

而言心之难易也。

始多易者终必多难。

是以圣人虽当始易之时。

而心犹难之。

始终皆不敢易。

所以终无难也。

其安易持六者。

言图之于其易也。

合抱之木三者。

言为之于其细也。

民之从事四句。

又承上文终无难与终不为之意而言也。

始虽以为难。

至终而不以为难。

始虽不敢以为大。

至终而自以为大。

则事几成而败于终者有矣。

故必慎终如始。

乃可终无败也。

章首言为无为。

章末言自然而不敢为。

此一章之意相终始也。

王氏道曰。

人皆有所为。

圣人亦人耳。

独无所为乎。

伹众人所为者有为之事。

圣人所为者无为之道。

此其所以异也。

事。

所为之条件也。

味。

所为之理趣也。

刘氏概曰。

欲众人之所不欲。

故曰欲不欲。

不欲众人之所欲。

故曰不贵难得之货。

学众人之所不学。

故曰学不学。

不学众人之所学。

故曰复众人之所过。

王氏雱曰。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将各安于性命之常。

而事物无所兆矣。

更何脆之可泮。

微之可散哉。

苏氏辙曰。

世人莫不畏大而侮小。

难多而易少。

至于难而后图。

大而后为。

则事常不济矣。

圣人齐大小。

一多少。

无所不畏。

无所不难。

安有不济者哉。

方其未有。

持而谋之足矣。

及其将然。

非泮而散之不可也。

故为之于未有者上也。

治之于未乱者次也。

圣人待之以无为。

守之以无执。

故能使福自生。

使祸自亡。

譬如种苗。

深耕而厚耘之。

及秋自穰。

譬如被盗。

危坐而熟视之。

盗将自却。

世人不知物之自然。

以谓非为不成。

非执不留。

故常与祸争胜。

与福生赘。

即或方事之微。

犹有不知而听其自然者。

及见其几成。

而心存乎得丧。

则未有不以为败之者矣。

圣人知有为之害。

不以人助天。

始终皆因其自然。

故无不成者耳。

吕氏惠卿曰。

有为则有事。

有事则有味。

为而不为。

则事亦无事。

虽反复寻绎而何味之可言乎。

人所最难忘者怨。

而吾一以德报之。

则其它尚何足婴其心哉。

天下之事大作于细。

难作于易。

苟有所作。

吾必于易与细而先见之。

既则见图而为之。

所谓知几其神者也。

是以终不为大。

故能成其大。

盖彼方防大于其细。

而安有为大于其大也。

圣人犹难之。

故终无难。

以难之于其易。

而不难之于其难也。

持于安。

谋于未兆。

则是为之于未有也。

破其脆。

散其微。

则是治之于未乱也。

苟已有而为之。

则欲其成而反败。

已乱而治之则执愈固而反失。

圣人以不为为之则无为。

以不治治之则无执。

民之从事。

常在于既有之后。

故至于几成而败之。

以不知其本故也。

苟知大生于小。

高起于下。

远由于近而慎之。

则何败失之有。

李氏嘉谟曰。

自易而往。

则难者亦易。

自细而行。

则大者亦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

而大必归之者。

由其无心也。

圣人于事未至。

已常若难之者。

不以我必于物也。

故常安其所安。

而无不安。

则其持无所持而易持矣。

即或偶有不安之萌动。

即自其未兆而谋之。

自其脆微而破散之。

故无有挠其安者。

由持其安于未有。

治其不安于未乱。

譬如木之自生。

土之渐

  高。

行之日远。

于无为之中。

自然而为。

于无积之中。

自然而积。

故累日益去。

善日益积。

而圣人未尝知也。

世之为道所以难成而易坏者。

由其有意于为之执之。

方其始若无所容其勤。

及其终又不免于怠。

皆为之执之之咎也。

使其始终不为且执。

则求其勤且不可得。

而况于怠欤。

焦氏竑曰。

无为无事无味者。

道也。

是道也。

不可力得。

至易矣。

不可目窥。

至细矣。

虽至易而至难者待此以解。

虽至细而至大者待此以成。

岂可以其易与细而忽之哉。

学道者亦或有见于此。

而又以为大之心夺之。

故易与细不常为我有。

唯圣人自始至终。

为无为。

事无事。

味无味。

而不以世俗所谓大者分其心。

故事之难者大者。

遇之寂然了无留碍。

而道自此全矣。

此所谓成其大者也。

嗟夫。

此非大丈夫见理明。

用心刚者。

安能见。

安能守。

而可与轻诺多易之流道哉。

}}

  右第五十五章 #

  {河上本。

分其安易持以下为一章。

吴澄本合之是矣。

而任臆颠倍其文。

且不注明所以移置之意。

一若原本如是者。

殊不可训。

至姚氏鼐则又割取民之从事十九字。

出之章末别为一章。

皆莫知其何意也。

}

  古之善为道者。

非以明民。

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

以其智多。

{傅奕作以其多智也。

}故以智治国。

国之贼。

不以智治国。

国之福。

{贼下福下。

傅奕各有也字。

}知此两者亦楷式。

{句上傅奕有常字。

下有也字。

楷式王弼作稽式。

}常知楷式。

是诣玄德。

玄德深矣远矣。

与物反矣。

乃至于大顺。

{河上本乃上有然后二字。

}

  {{王氏弼曰。

愚谓无知守真顺自然也。

智多谓多见巧诈蔽其朴也。

以智术动民。

邪心既动。

复以巧术防民之伪。

民知其术防。

随而避之。

思惟巧密。

奸伪日滋。

故日以智治国。

国之贼也。

吕氏惠卿曰。

古之善为道者。

俗人昭昭。

我独若昏。

俗人察察。

我独闷闷。

其在己若此。

则其推之于民也亦若是而已。

李氏嘉谟曰。

民之愚而自以为智。

徇溺于物欲而不知反。

吾方示之以无为。

镇之以素朴。

犹且未悟。

而况欲以智示之欤。

是贼之也。

倘行其所无事。

而不开民之机心。

机心不生。

则纯白备。

谓之国福。

不亦信乎。

涑水司马氏曰。

物情莫不贵智。

而有德者独贱之。

虽反于物。

乃顺于道。

是智之所顺者小。

而德之所顺者大也。

源案此章惟知此两者亦楷式句。

诸说皆末明。

盖古之善为士者。

虽微妙玄通。

深不可识。

而至于智之为害。

不智之为福。

则显然明白而易知。

但能深信固守。

而不以智汨其真。

则虽其体用之大全未易窥。

亦可以得为治之鹄而不至有失矣。

故曰知此两者亦楷式也。

然诚能常常知之以为楷式。

则智故日去。

淳朴日全。

其政闷闷。

其民淳淳。

岂但不贼已哉。

虽谓之玄德亦可矣。

盖德谓之玄。

则深远与俗相反。

闻者或大笑之。

次亦若存若亡。

今此独能不疑其相反。

而深信其可法。

则虽反于世俗。

乃顺于大道也。

顺于道非玄德而何。

而知之者何少哉。

}}

  右第五十六章 #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以其善下之。

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欲上民。

必以言下之。

欲先民。

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

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以其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

{傅奕我作吾。

又无道字。

}夫惟大。

故似不肖。

若肖。

久矣其细也夫。

{一本无也夫二字。

○此章字句皆从王弼本。

若他本皆以圣人字在欲上民之上。

是所以言圣人者不无语弊也。

或作以其言下之。

以其身后之。

是因上文以其善下之句法而误也。

或四民字并作人。

则是物我相较而非君民相临之定分也。

或作居前而人不能害。

是与下文莫能与争之意相复。

此二句傅奕作处之上处之前。

河上作处民上处民前。

亦皆不若弼本之协。

}

  {{惟下乃大。

老氏宗旨也。

天丁归往之谓王。

百川归会之谓海。

人知王之至尊。

而不知所以尊者。

由其至大。

所以能成其大者。

由其能下而无不容也。

汝惟不矜。

天下莫与汝争能。

汝惟不伐。

天下莫与汝争功。

使天下忘其上且先。

而争乐推之使上。

推之使先。

斯道也可谓大矣。

而天下顾谓其舆常情不相肖似。

夫大则不肖。

肖则不大。

江海肯乎百川。

岂复成其为江海。

王者之道而肖乎一物。

尚何以为天下王哉。

上章言与物相反。

乃所以为顺。

此章言与俗不相似。

乃所以为大。

盖一意也。

金人铭云。

君子知天下之不可上也。

故下之。

知众人之不可先也。

故后之。

扬雄所谓自下者人高之。

自后者人先之。

董思靖所谓德下之则位上矣。

德后之则身先矣。

苏子由所谓有道者未尝欲上人先人也。

但既下之后之。

则其道不得不上且先耳。

皆得老氏之意矣。

○吕氏惠卿曰。

有天下者。

以位言之。

则固上乎人也。

然以孤寡不谷为称。

而受国之垢与不祥。

是何其言之下乎。

论其序则固先乎人也。

然迫而后动。

感而后应。

不得已而后起。

是何其身之后乎。

夫如是则处上而人以戴之为轻矣。

居前而人以从之为利矣。

上下相忘。

此天下所以乐推而不厌。

盖吾之所取者。

非民之所争也。

无为之为。

天下且不见其朕。

而谓之不肖。

况孰与之争乎。

}}

  右第五十七章 #

  {河上以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三句属下章。姚氏鼐以此三句别出之为一章。今案其文义与下章不相属。而与此章相为首尾。故合并之。}

  吾有三宝。

持而宝之。

{一作我有三宝。

宝而持之。

河上宝作保。

此从韩非子。

}一曰慈。

二曰俭。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

俭故能广。

不敢为天下先。

故能成器长。

{韩非作故能为成事长。

}今舍其{王弼无三其字。

}慈且勇。

舍其俭且广。

舍其后且先。

死矣。

{死矣傅奕作是谓入死门。

}夫慈。

以战则胜。

{以战则胜。

韩非作于战。

傅奕作以阵则正。

}以守则固。

天将救之。

以慈卫之。

{傅奕下有古之二字。

}善为士者不武。

善战者不怒。

善胜敌者不与。

{一本无敌字。

傅奕与作争。

河上作不与争。

}善用人者之下。

是谓不争之德。

是谓用人之力。

是谓配天古之极。

用兵有言。

{傅奕作用兵者有言曰。

}吾不敢为主而为客。

不敢进寸而退尺。

是谓行无行。

攘无臂。

执无兵。

扔{一作仍。

此从王弼。

}无敌。

{一本二句上下互易。

此从傅奕。

盖行兵为韵。

臂敌为韵。

且下句即承无敌而言也。

}祸莫大于无敌。

无敌几亡吾宝。

{各本皆作轻敌几丧吾宝。

此从王弼及傅奕。

}故抗兵相加。

{傅奕作相若。

又下有则字。

}哀者胜矣。

  {{此章明德之用也。

盖道以虚无为体。

其运而为德。

则以慈俭谦退为用。

然德为万物之母。

则慈乃善之长也。

与慈相反者莫如兵。

故专以兵明慈之为用。

而俭与不敢先皆在其中也。

首言我有三宝。

宝而持之。

末言几丧吾宝。

首尾相应以致其丁宁。

欲人宝之而勿失也。

老子着书。

明道救时。

见天下方务于刚强。

而刚强莫胜于争战。

今将救其弊。

而返以慈俭谦退。

则天下必以为不适于用。

故即其所明者以喻之。

言吾之道无施而不可。

虽用之以战守。

亦无不胜且固者。

盖慈则必俭。

慈则必不敢为先。

是即兵家以退为进以弱为强之道。

其证以用兵之言者。

使即兵以知柔退。

即柔退以反于仁慈。

非为谈兵而设。

故即继之以祸莫大于无敌。

无敌几亡吾宝也。

三宝首慈。

哀者慈心之所发。

故天卫之而必胜。

若佳兵者不祥。

未有能久胜者也。

由慈而发者为哀之则。

不由慈而发者为佳兵矣。

请[疑诸字误]本皆分为数章。

是以旨意不明。

而昧者遂至以老子为谈兵之书。

其失甚矣。

韩非子解老曰。

慈母之于弱子也。

务致其福而除其祸。

则思虑熟。

思虑熟则事理得。

事理得则必成功。

必成功则其行之也不疑。

不疑之谓勇。

冬日之闭冻不固。

则春夏之长草木也不茂。

天地不能长侈长费。

而况于人乎。

是以智士俭用其财则家富。

圣人爱宝其神则精盛。

人君重战其卒则民众。

民众则国广。

故曰俭故能广。

叶氏梦得曰。

我目处也易。

物无不济也难。

故即三者推慈以为先。

而复申之以为战则胜。

守则固。

是今之所急也。

天若救斯民。

必使有为慈者出而卫之。

此老氏之所怛然有期于天下者欤。

焦氏竑曰。

不武不怒。

而遂云配天古之极者。

何也。

盖至争者性兵。

故借之以明不争之德也。

用兵有言。

古兵家有此言也。

扔仍同。

诗云仍执丑虏是也。

王氏弼曰。

士者卒之帅也。

不武不怒者。

后而不先。

应而不唱也。

不与者不与争也。

用人而不为之下。

则不尽力也。

言以哀慈谦退。

用之以战。

犹不须行列。

不必攘臂。

不用兵刃。

而敌自无与之抗也。

虽然。

吾哀慈谦退。

非欲以取强无敌于天下也。

不得已而卒至于无敌。

斯乃吾之所以为大祸也。

几亡吾宝。

谓三宝也。

举兵相当。

哀者必相恤而不趋利避害。

故必胜也。

源案军惟死战以拒敌。

故有行列攘臂执兵之事。

苟无敌之可扔。

则亦无列足整无臂足攘。

无兵足执矣。

盖以后为先。

以退为进。

常致人而不致于人。

则是操全胜之术。

不劳力而坐致之。

是谓扔无敌也。

虽然。

所谓无敌者岂吾之所乐哉。

盖兵至无敌于天下。

则杀人必多。

乃祸莫大焉者也。

前徒倒戈。

血流漂杵。

王者之师。

而君子尚不忍言之。

岂非几亡吾宝之谓乎。

是故吾之用兵。

不得已而用之。

以不祥视之。

以丧礼处之。

皆哀之至也。

惟哀而后可以言胜。

所谓慈则战胜而守固。

天将救之。

以慈卫之者也。

诸本皆作祸莫大于轻敌。

轻敌几丧吾宝。

夫轻敌必败。

身且不存。

奚但宝之几丧。

是直一孙吴制胜之术耳。

何足语太上慈哀之敎邪。

○苏氏辙曰。

勇广先。

三者人之所共疾。

为众所疾。

故常近于死。

以慈卫物。

则物爱之如父母。

虽为之效死而不辞。

故可以战。

可以守。

天之将救斯人也。

则开其心志。

无所不慈。

无所不慈。

则物皆为之卫矣。

故两敌相加。

而吾出于不得已。

则有哀心。

哀心见而天人助之。

虽欲不胜不可得也。

吕氏惠卿曰。

所谓三宝。

皆人之所难持者也。

惟无我不争者能持之。

然惟慈故俭。

惟俭故不敢为天下先。

则慈者三宝之所自出也。

夫道之动常在于迫。

而其用常主于不争。

其施之于用兵之际。

宜若有所不行者也。

不知主逆而客顺。

主劳而客逸。

进骄而退卑。

进躁而退静。

以顺待逆。

逸待劳。

卑待骄。

静待躁。

皆非所敌。

然则道之为常。

主于不为。

虽兵亦犹是矣。

}}

  右第五十八章 #

  {河上分善为士者以下为第二章。

用兵有言以下为第三章。

吴澄姚鼐皆合为一。

今从之。

但章首我有三宝。

章宋几亡吾宝。

首尾相应。

词旨显然。

河上本连上章末天下皆谓我大似不肖数句。

属此章首。

殊不相洽。

吴本因而末改。

今用姚说正之。

}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二句。

傅奕作而人莫之能知。

莫之能行。

}言有宗。

事有君。

{傅奕作事有王。

}夫惟无知。

是以不我知也。

{河上本。

无也字。

此二句。

皆从淮南子。

}知我者希。

则我者贵。

{傅奕作则我贵矣。

}是以圣人被褐{一作披褐。

}怀玉。

知不知上。

{傅奕作尚矣。

}不知知病。

{傅奕作病矣。

}夫惟病病。

是以不病。

圣人之病病也。

以其病病。

是以不病。

{韩非作是以无病也。

傅奕作是以不吾病。

}

  {{此叹世人之不知至道而自知其知也。

老子敎人柔弱谦下而已。

其言至简易。

初无难行。

而世降俗下。

天下莫有知其可贵而行之者。

夫何故。

盖吾所言柔弱退下之事。

固自有统会宗主之旨存焉。

世人不知吾之宗主。

而伹见其外所言不过柔弱谦下之事。

是以视为卑卑无甚高论。

而莫之贵耳。

故深叹之也。

盖大道于俗不肖。

而玄德与物相反。

知者自然希少。

此道之所以贵乎俗而不可不知者也。

使道亦俗情俗见无异。

则无足宝重矣。

人既莫知。

则我有三宝。

惟我能持而行之。

若被褐怀玉而人莫知之也。

夫中所怀之贵者。

以其知夫言之宗。

事之君。

外所被之贱者。

以其知而不知。

若愚若晦。

斯乃上德若辱者也。

人既不知。

则必反自以为知。

衒玉求售。

必非至宝。

以瑜为瑕。

以规为瑱。

虽圣人与居。

不能药而救之也。

非病而何。

使其一旦自知其病而病之。

则所以去病者即在此矣。

前半段言人知道者之难。

后半段叹人妄知者之多也。

盖昧于道真者。

由惑于俗见。

以人身言之。

则不知者其病之见证。

而自以其妄见为知者。

则其致病之根源也。

故后以病喻之。

}}

  右第五十九章 #

  {河上分为二章。诸家因之。今案知不知以下。正足前半之意。使非后半分明指出。则知希我贵之说。未免有弊矣。}

  民不畏威。

大威至矣。

{大威上。

傅奕有则字。

王弼有则无矣。

}无狭其所居。

{狭。

河上作狎。

司马作安。

}无厌其所生。

夫惟不厌。

{吴澄作不狎。

傅奕两不厌作无厌。

}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

自爱不自贵。

{自知自爱下。

傅奕有两而字。

}故去彼取此。

  {{焦氏竑曰。

威畏古通用。

人不畏其所当畏。

则大可畏者至矣。

下文皆畏其所当畏之事。

吕氏惠卿曰。

民不纯于道而惟知识之尚。

故生生厚。

生生厚故轻死。

轻死故不畏威。

民至于不畏威。

则无所不为。

此天之所由以明威而大降其虐也。

李氏嘉谟曰。

知道者之遇物。

随所遇而安。

故不狎其所居。

不厌其所生。

我惟不自厌。

故生亦莫吾厌。

由其自知而不自见其所知。

自爱而不自贵其所爱故也。

使有自见自贵之心。

则必狭其所居。

厌其所生。

而不能一日安矣。

陈氏懿典曰。

天下有亡生趋死之道。

是大威也。

不畏则入畏矣。

故身之所居者。

必不敢狭小之而有过分之望。

身所赖以为生者。

必尽心力而不敢厌怠以为劳也。

夫惟安居而不厌其生。

是以安身而不厌其道。

自知不自见者。

自检饬尽分。

而不夸张其所有也。

自知则知所爱矣。

不自见则无所矜贵矣。

故去彼之狭且厌。

而取己之所安也。

老子书大抵戒人之夸大外慕也。

源案人不知威之可畏者。

由于有欲之可贪。

而外之有所贪。

由于内之有所厌。

所居以境言。

如贫富贵贱穷通之类。

所生以身之受用者言。

如劳逸荣辱苦乐之类。

凡人以所生所居不若人为耻。

是故居贫不居富则狭之。

居贱不居贵则狭之。

居暗约不居声华显望则狭之。

狭之则必厌之。

厌之则必歆之。

厌劳则慕逸。

厌辱则思荣。

厌忧患则思安乐。

歆之一念炽于前。

而不知可畏之大威已随其后。

盖患得患失。

无所不至。

则求荣者适足以取辱。

求生者反以之死。

自厌而后天人亦厌之矣。

若夫不狭则不厌。

我不自厌。

谁得而厌之。

夫民之与圣人其高下固不可相提而论。

然其理未尝不同。

狭其所居必自大。

圣人随遇而安。

则以自知为至足。

未尝急于自见以夸其大也。

厌其所生者。

必求所以贵其生。

圣人宝真抱朴。

则以不殆辱为自爱。

未尝别求所贵以厚其生也。

夫是以无所歆者自无所厌。

无所厌者自无所畏。

所无者所去也。

所有者所取也。

诸家释此多涉禅宗。

吴澄改不厌为不狎。

说虽明切。

又与圣人自知不自见二语不贯。

胥未得本旨也。

}}

  右第六十章 #

  勇于敢则杀。

勇于不敢则活。

此两者或利或害。

天之所恶。

孰知其故。

是以圣人犹难之。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不言而善应。

不召而自来。

繟然而善谋。

{繟。

河上作墠。

粱武作坦。

繟墠坦三字通用。

傅奕作默。

则与不言复矣。

}天网恢恢。

疏而不失。

{河上作勿失。

}民不畏死。

{傅奕民下有常字。

}奈何以死惧之。

{傅奕作如之何其以死惧之。

}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

吾得执而杀之。

{傅奕无执字。

一本得作岂。

}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

而代司杀者杀。

是代大匠斲。

夫代大匠斲者。

希不伤其手矣。

{常有司杀者六句。

河上王弼开元陈象古诸本各不同。

此本前四句从傅奕。

末两句从淮南子。

}

  {{王氏弼曰。

两者俱勇。

因所施者异。

而利害遂不同。

故曰或利或害也。

言谁能知天所恶之意何故邪。

其唯圣人乎。

圣人之明。

犹难于勇敢。

况无圣人之明而欲行之也。

李氏贽曰。

胜以不争。

应以不言。

象以不召。

谋以不计。

正天之疏而不失处。

若争而后胜。

虽疏必有失矣。

张氏耒曰。

夫人之生。

徇欲趋利而死者大半矣。

则其于死实未尝知所畏矣。

而世之驭物者。

欲物之畏。

不过示之以死。

亦惑矣。

苟畏死邪。

则吾取为奇者而杀之。

宜民之不复为奇也。

天下未尝无刑。

而为奇者不止。

则死之不足惧物。

明矣。

万物自生自死。

冥冥中有司之者。

苟不循其常理而操刑政死生之柄。

驱一世使从我。

未有不反自害者也。

张氏尔岐曰。

司杀者法也。

圣人立法本乎天讨。

不可以私意轻重于其间。

此为当时废法任情者警也。

苏氏辙曰。

勇于敢则死。

勇于不敢则生。

此物理之常也。

然而敢者或以得生。

不敢者或不免死。

世常侥幸其或然。

而忽其常理。

夫天道之远。

其有一或然者。

孰知其好恶之所从来哉。

故虽圣人犹以常为正。

其于勇敢未尝不难之。

世以耳目观天。

见其一曲而不睹其大全。

有以善而得祸。

恶而得福者。

未有不疑天网之疏而多失也。

惟能要其始终而尽其变化。

然后知其恢恢广大。

虽疎而不失也。

政烦刑重。

民无所措手足。

则常不畏死。

虽以死惧之无益也。

民安于政。

故乐生畏死。

然后执其诡异乱群者而杀之。

孰敢不服哉。

司杀者天也。

方世之治。

而有诡异乱群之人恣行于其间。

则天之所弃也。

而吾杀之。

则是天杀之而非我也。

非天之所杀而吾自杀之。

是代司杀者杀也。

代大匠斲则伤其手矣。

代司杀者杀则及其身矣。

源案此老子悯时救世之心也。

见当世勇于用刑。

故戒之曰。

人之用勇不可不慎也。

有勇于敢者。

则常主于必杀。

有勇于不敢者。

则常主于活人。

此两者其用勇则同。

而一利一害分焉。

不可不审也。

何则。

人之勇于敢杀者。

岂不自以为顺天之所恶。

故毅然行之而无难。

然天意深矣远矣。

孰知其果为天所恶之人乎。

是以虽奉天讨之圣人。

而于刑诛之际。

犹兢兢然不敢轻易之。

何者。

盖天之生万物。

犹父母之生众子。

生之而不欲杀之者。

其本心。

及其自趋于死。

虽欲宥之而不可得。

则亦倾者覆之。

此所以恢恢疎阔而自无漏网之人也。

何待人之代执其咎哉。

是以圣人诛罚。

一听诸天之自然。

而未尝以己意与之。

则虽极好生之德。

而未尝失有罪之诛。

是以网漏吞舟之鱼。

而为奇者吾奉天讨以杀之。

孰敢不畏。

所谓刑一人而天下惩。

诛四罪而天下服。

盖我不敢者。

人亦不敢之也。

苟其不然。

天以恢恢之网。

而吾以察察之网乘之。

法网愈密。

挂网愈众。

而人之不畏死者愈甚。

何则。

我敢者人亦敢之也。

奉天者听命。

而代天者专权。

敢与不敢。

或利或害。

可不慎乎。

明太祖读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之语。

恻然有感。

乃罢极刑而囚役之。

不逾年而心减。

仁人之言。

其利溥哉。

}}

  右第六十一章 #

  {旧分二章。

吴氏澄曰。

此当为一章。

前言天之不可知而不轻杀。

后言民之不可惧而不轻杀。

故前举天之疎而不失者以示敎。

后举人之欲代天杀者以示戒也。

}民之饥。

{傅奕下有者字。

}以其上食税之多。

{傅亦下有也字。

}是以饥。

民之难治。

{傅奕下有者字。

}以其上之有为。

{傅奕下有也字。

}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

{傅奕下有者字。

}以其生生之厚也。

{傅奕作以其上求生之厚也。

}是以轻死。

夫惟{一本无夫字。

}无以生为者。

{傅奕生为下有贵字。

}是贤于贵生焉。

{各本无焉字。

傅奕焉作也。

此二句从淮南子。

}

  {{此承上章民不畏死。

奈何以死惧之而申言也。

税。

租也。

王氏弼曰。

此言民之所以僻。

治之所以乱。

皆由上不由下也。

民从上也。

吕氏惠卿曰。

圣人在上。

无事而民自富。

无欲而民自朴。

则至于食税之多而饥者无有也。

无为而民自化。

好静而民自立。

则至于有为而难治者无有也。

尚安有生生之厚而至于轻死者乎。

张氏尔岐曰。

夫惟无以生为者。

在上则不多取多事以病其下。

在下不敢扞网为奸以累其上。

是贤于贵生矣。

源案我自厚其生。

则人亦各欲厚其生。

人各欲厚其生而不得。

夫安得不轻死乎。

则是民之轻弃其生。

由于生生之厚。

而民之厚生。

由于上之自厚其生。

有以诱之而又夺之也。

则无以生为者。

其贤于贵生可知矣。

末语老氏宗旨。

故因言俗弊而遂及之。

而其意则深远矣。

}}

  右第六十二章 #

  人之生也柔弱。

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弱。

其死也枯槁。

{草木王弼河上有万物二字。

柔弱一作柔脆。

}故坚强者死之徒。

柔弱者生之徒。

{博奕两徒下有也字。

}是以兵强{傅奕下有者字。

}则不胜。

木强则兵。

{河上作木强则共。

此从王弼胜兵为韵。

言木强被伐也。

}强大{博奕作坚强。

又下有故字。

}处下。

柔弱处上。

  {{吕氏惠卿曰。

道之为物。

无形而不争。

则天下之至柔。

而人莫之喻也。

故以有形喻之。

人与草木之形体。

皆以坚强而死。

柔弱而生。

况欲体无形之道者。

而不致其柔弱。

其可得乎。

是柔弱胜刚强之理。

非但兵骄则败。

木强则伐。

为然也。

天以清虚在上。

地以坚实在下。

臣以有为事上。

君以无为任下。

凡物之理莫不然也。

然则体道之贵柔明矣。

苏氏辙曰。

冲气在焉。

则体无坚强之病。

至理在焉。

则事无坚强之累。

物之常理。

精者在上。

粗者在下。

其精必柔弱。

其粗必强大也。

吴氏澄曰。

末二句即承上两句而言之。

盖兵强者为人所胜。

是不若以弱胜者之处人上也。

木强者近根之干。

是不若枝条之处上也。

推此则知矜己凌人者必蹶。

其贵高而柔弱者为众所推戴矣。

李氏嘉谟曰。

柔弱虽非即道。

而近于无为。

刚强虽未离乎道。

而涉于有为。

无为则去道不远。

有为则吉凶悔吝随之。

益远于道矣。

源案老子书将终。

故对举柔弱刚强之得失。

而下三章皆申之。

}}

  右第六十三章 #

  夭之道其犹张弓乎。

{乎傅奕作者欤。

}高者抑之。

下者举之。

有余者损之。

不足者补之。

{一作与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主道则不然。

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以有余奉天下。

惟有道者。

{二句。

各本大同小异。

傅奕作孰能损有余而奉不足于天下者。

其唯有道者乎。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傅奕作不居。

}其不欲见贤邪。

{王弼无邪字。

}

  {{此承上章柔弱处下强大处上之意。

而举天道以申之也。

老子云。

将欲翕之。

必固张之。

则张者是刚强之意也。

天之道恶盈而好谦。

犹弓之张者。

不久则废弛。

弛者有时而张。

是故凡高者必至于自抑。

而自下者必举。

有余者必至于自损。

而自屈者必伸。

天之于物每每然也。

人则不然。

损天下之不足。

而奉一己之有余。

失天意矣。

有道之圣人。

虽有至贤之行。

而不欲以自见。

此为道日损。

必至于损之又损也。

苏氏辙曰。

张弓上筋。

弛弓上角。

故以况天之抑高举下。

天无私。

故均。

人有私。

故不均。

有道者赡足万物而辞。

既以为人。

己愈有。

既以与人。

己愈多。

非有道者无以堪此。

为而恃。

成而处。

则贤见于世。

贤见于世。

则是以有余自奉也。

吕氏惠卿曰。

天之道非故以抑高而举下也。

无为则无私。

无私则均。

是故任物之自然。

有余者不得不抑而损。

不足者不得不举而益。

所谓蒲招损。

谦受益。

时乃天道也。

人之道不能无为。

不能无为则不能无求。

不能无求则至于损人以益己矣。

惟有道者知未始有物。

凡有为之功名。

皆我所余。

而天下之所不足而争之者。

故损之以奉天下而不有也。

吴氏澄曰。

抑之举之二句。

言张弓。

损之补之二句。

言天道。

陆氏希声曰。

阳升极天则降。

阴降极地则升。

此则抑高举下。

张弓之象也。

天道盈虚。

一章七闰。

损日之有余。

补月之不足。

人道则不然。

损不足之民而奉有余之君。

孰能法天道以为人道者乎。

在易损下益上曰损。

损上益下曰益。

以下为本也。

}}

  右第六十四章 #

  夭下莫柔弱于水。

{河上作柔弱莫过于水。

}而攻坚弦者莫之能先。

{王弼先作胜。

}其无以易之。

{傅奕作以其无以易之也。

}柔之胜刚。

弱之胜强。

{一本上有故字。

中无两之字。

}天下莫不知。

莫能行。

{傅奕作莫不知而莫之能行。

}是以圣人云。

{河上作故圣人云。

傅奕作故圣人之言云。

}能受国之垢。

是为社稷主。

能受国之不祥。

是为天下王。

{各本无两能字。

傅奕主上王上有两之字。

河上是为作是谓。

此并从淮南子。

}正言若反。

{傅奕有也字。

}

  {{柔弱胜刚强。

老子屡言之。

而人多易视之者。

故知之而莫能行。

乃于书之将终。

复举而言曰。

吾之此言慎毋视为易易也。

盖凡有血气。

皆有争心。

平日非不知柔弱之为善。

及至垢辱横逆之加。

不觉勃然。

其刚强之忽发而不能堪矣。

夫山薮藏疾。

川泽纳污。

国君含垢。

今挟其才力。

而常为名尸智主。

事任谋府。

争心所累。

是恶能保其为侯王乎。

此言若反乎俗情。

而实含乎正道。

俗以受垢受不祥为殃故也。

下章和大怨有余怨。

亦承此意而申之耳。

}}

  右第六十五章 #

  {吴氏澄姚氏鼐以正言若反四字。

属下章之首。

谓反与善韵。

今此四字。

正承上文望人云三字而言也。

故不取。

}和大怨{傅奕下有者必二字。

}有余怨。

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故有德司契。

{有德上河上王弼无故字。

此从傅奕本。

}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

常与善人。

  {{承上章受垢受不祥。

而申言无我不争之难也。

盖柔弱施于平时易。

施于临事难。

以受睚眦之小怨易。

以受横逆之大怨难。

学道者苟于大怨强自和之。

而街有藏怒宿怨之存于中。

即使终不发作。

而纤芥未去。

与邱山同。

安可遽语上善若水之道哉。

盖所谓德善者。

善者吾善之。

不善者吾亦善之。

则圣人之执左契者是已。

券契有二。

我执其左。

但有执右以来责取者。

吾即以财物与之。

而未尝有所责取于人。

圣人之于物。

顺应无心。

来无不受。

亦若是而已。

来者不见其为怨。

与者不自以为德。

德怨两泯。

物我浑化。

是则真能体无我不争之德者矣。

彼和怨者乌足以言之。

盖德之未至。

如彼主彻法者然。

令八家合作。

计亩均分。

自以为至平。

而不知多寡必较。

鍿铢不让。

强以齐人之不齐。

而适使之争耳。

和大怨者但知情恕理遣。

不至已甚。

而是非之见终明。

物我之情不化。

何以异是哉。

然则善人不常受天下之亏乎。

曰善人虽常受亏于人。

而天不亏之也。

皇天无亲。

惟德是辅。

德无常师。

生善为师。

安有善人不矜胜而天遂不助之者哉。

然则柔之胜刚。

弱之胜强。

昭然明矣。

但非定识不能知。

非定力不能守耳。

故曰无以易之也。

}}

  右第六十六章 #

  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

{傅奕作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也。

此从河上。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叶萝得无此八字。

}虽有舟车。

{王弼作舆。

}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

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史记傅奕下有至治之极民各六字。

}甘其食。

美其服。

安其民。

乐其俗。

{傅奕作安其俗乐其业。

今按俗与服韵。

傅本非也。

}邻国相望。

鸡犬之音{傅奕作声。

}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傅奕民上有使字。

相下有与字。

○又诸民字或避唐讳改作人。

}

  {{苏氏辙曰。

老子生于衰周。

文胜俗弊。

将以无为救之。

故于书之将终。

言其所志。

愿得小国寡民以试焉而不可得耳。

内足则外无所慕。

故以其所有为美。

以其所处为乐。

而不复求也。

姚氏鼐曰。

上古建国多而小。

后世建国少而大。

国大人众。

虽欲返上古之治而不可得也。

故老子欲小其国而寡其民。

吴氏澄曰。

舟车甲兵。

非一人可独用。

谓什伯人之器也。

民淳事简。

则书契亦可不用。

不但不用什伯之器而已。

以所产之衣食为甘且美。

以居之土俗为安且乐。

则不肯远徙矣。

虽至近而老死不相往来。

则又不但不远徙而已也。

王氏雱曰。

国小民寡。

则人淳厚。

国大民众。

则利害相摩。

巧伪日生。

观都邑与聚落之民。

质诈殊俗。

则其验也。

无道之世。

末胜本衰。

利欲在乎厚生。

而贪求生于外慕。

于是车辙足迹交乎四方矣。

考论语孟子之终篇。

皆称尧舜禹汤圣人之事。

盖以举其书而加之政。

亦若是也。

老子抱太上之德以处末世。

故其志亦如此耳。

吕氏惠卿曰。

庄周称至德之世。

而历数之曰。

昔者大庭氏容成氏。

以至于祝融伏牺神农氏。

当是时也。

民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

美其服。

安其居。

乐其俗。

邻国相望。

鸡犬之音相闻。

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

则若此者非特老子之言也。

古固有是道也。

然书起于唐虞。

而老子欲反太古之治。

世之去太古远矣。

其遂可尽复乎。

曰未可也。

未可而言之。

何也。

夫衰周文弊。

淳质亡丧尽矣。

非大道不足使人反性命之情。

言道而不及其世。

不足以知大道之已试。

此其所以必反太古之治也。

礼至于兼三王。

乐至于备六代。

而不以玄水措醴酒之下。

嘒管加疏越之上者。

使人知礼乐之不得巳者如彼。

而所当反本者如此也。

故闻古有什器不用。

舟车甲兵不陈。

则举大事用大众。

非得已也。

闻其民结绳而治。

老死不相往来。

则烦文倦令。

轮蹄辐辏。

非得已也。

其尚肯烦事为以深治人之过乎。

欲天下不安平泰。

不可得也。

苟殁而不言。

犹屏玄水。

彻疎越。

其孰知礼之俭乐之节。

为反本复始之意乎。

汉承秦后。

卒以无为清静。

几致刑措。

然则至人之言。

岂小补哉。

}}

  右第六十七章 #

  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

辩者不善。

{傅奕作善言辩言。

}知者不博。

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

{傅奕作无积。

}既以为人。

己愈有。

既以与人。

己愈多。

天之道。

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

为而不争。

  {{王氏弼曰。

信言不美。

实在质也。

善者不辩。

本在朴也。

知者不博。

极在一也。

己愈有者。

物所尊也。

己愈多者。

物所归也。

利而不害。

动常生成之也。

吴氏澄曰。

此书卒章其言如此。

故其和平简约。

不辩不博。

盖实善实知。

故皆真实之言。

而不虚饰以为美也。

不积谓虚而无有也。

虚而无有。

故所应不穷。

以积为有。

则所应有限。

岂能愈有愈多哉。

庄子称老子之学。

云以有积为不足。

无藏也故有余。

此之谓也。

利者害之对。

为者争之端。

以不利利之。

是以不害。

以不为为之。

是以不争。

不争者无我也。

无我者以其为而无为也。

焦氏竑曰。

老子之书。

使人得以受而味焉。

则近乎美。

穷万物之理而无不至。

则近乎辩且博。

然不知其信而不美。

善而不辩。

知而不博者存。

何也。

则以五千言所言。

皆不积之道也。

不积者心无所系。

则言而无言矣。

故非不为人也。

而未尝分已之有。

非不予人也。

而未尝损己之多。

斯何恶于辩且博哉。

苟第执其意见以与天下争。

则多言数穷者流。

非天道也。

学者于此了心而忘言焉。

则于全书思过半矣。

}}

  右第六十八章 #

  {姚氏鼐分信言不美六句为一章。圣人不积三句为一章。天之道三句为一章。今不取。}

附录

  说苑曰。

常枞有疾。

老子往问焉。

曰先生疾甚矣。

无遗可以语弟子者乎。

常枞曰。

子虽不问。

吾将语子。

过故乡而下车。

子知之乎。

老子曰。

非谓其不忘故邪。

过乔木而趋。

乎知之乎。

老子日。

非谓敬其老邪。

张其口而示老子曰。

吾舌存乎。

老子曰。

然。

吾齿存乎。

老子曰。

已矣。

子知之乎。

老子日岂非柔存而刚亡邪。

常枞曰。

噫。

天下之事尽于此矣。

吾何以复语子哉。

{高士传作商容。

世说注云。

商容老孑师。

}

  庄子曰。

老聃死。

秦失吊之。

三号而出。

弟子曰。

非夫子友邪。

日然。

然则吊焉若此可乎。

日然。

始也吾以为其人也。

而今非也。

向吾入而吊焉。

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

少者哭之如哭其母。

彼其所以会之。

必有不蕲言而言。

不蕲哭而哭者。

是遁天倍情。

忘其所受。

古者谓之遁天之刑。

适来。

夫子时也。

适去。

夫子顺也。

安时而处顺。

哀乐不能入也。

古者谓是帝之悬解。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

不知其尽也。

  史记孔子世家曰。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

请与孔子适周。

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

一竖子。

俱适周。

问礼盖见老子云。

辞去。

而老子送之曰。

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

仁人者送人以言。

吾不能富贵。

窃仁人之号。

送子以言。

曰聪明深察。

而近于死者。

好议人者也。

博辨广大。

危其身者。

发人之恶者也。

为人子者毋以有己。

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孔子自周反于鲁。

弟子稍益进焉。

  史记孔子弟子列传曰。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卫蘧伯玉。于斋晏平仲。于楚老莱子。于郑子产。于鲁孟公绰。

  礼记曾子问曰。

曾子问曰。

古者师行。

必以迁庙主行乎。

孔子曰。

天子巡守。

以迁庙主行。

载于齐车。

言必有尊也。

今也取七庙之主以行。

则失之矣。

当七庙五庙无虚主。

虚主者。

惟天子崩。

诸侯薨。

与去其国。

与袷祭于主。

为无主耳。

吾闻诸老聃曰。

天子崩。

诸侯薨。

则祝取群庙之主而藏诸祖庙。

礼也。

卒哭成事。

而后主各反其庙。

君去其国。

太宰取群庙之主以从。

礼也。

袷祭于祖。

则祝迎四庙之主。

主出庙入庙必跸。

老聃云。

  又曰。

葬引至于堩。

日有食之。

则有变乎。

且不乎。

孔子曰。

昔者吾从老聃。

助葬于巷党。

及堩。

日有食之。

老聃曰。

丘止柩就道右。

止哭以听变。

既朋反而后行。

曰礼也。

反葬而丘问之曰。

夫柩不可以反者也。

日有食之。

不知其已之迟。

速。

则岂如行哉。

老聃曰。

诸侯朝天子。

见日而行。

逮日而舍奠。

大夫士使。

见日而行。

逮日而舍。

夫柩不早出。

不莫宿。

见星而行者。

唯罪人与奔父母之丧者乎。

日有食之。

安知其不见星也。

且君子行礼。

不以人之亲痁患。

吾闻诸老聃云。

  又曰。

子夏问曰。

三年之丧卒哭。

金革之事无辟也者。

礼与。

初有司与。

孔子曰。

夏后氏三年之丧。

既殡而致事。

殷人既葬而致事。

记曰。

君子不夺人之亲。

亦不可夺亲也。

此之谓乎。

子夏曰。

金革之事无辟也是。

非欤。

孔子曰吾闻诸老聃曰。

昔者鲁公伯禽有为为之也。

今以三年之丧从其利者。

吾弗知也。

庄子日。

孔子西藏书于周室。

子路谋曰。

由闻周之征史有老聃者。

免而归居。

夫子欲藏书。

则试往因焉。

孔子曰善。

往见老聃。

  又曰。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老聃曰。子来乎。吾闻子北方之贤者也。子亦得道乎。

  又曰。

老子见孔子徒弟子五人。

问曰。

前为谁。

对曰。

子路勇且多力。

其次子贡为智。

曾子为孝。

颜回为仁。

子张焉武。

老子叹曰。

吾闻南方有鸟。

名为凤。

凤之所居也。

积石千里。

河水出下。

凤鸟居止。

天为生食。

其树名琼。

枝高百仞。

以璆琳琅玕为实。

天又为生离米。

一人三头递起以伺琅玕。

凤鸟之文。

戴圣婴仁。

左智右贤。

{御览引}

  又曰。孔子读春秋。老聃踞灶觚而听。{御览引}

  吕氏春秋曰。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去其人而可矣。

  说苑敬慎篇曰。

老子曰。

得其所利。

必虑其所害。

乐其所成。

必顾其所败。

人为善者。

天报以福。

人为不善者。

天报以祸也。

故曰祸兮福所倚。

福兮祸所伏也。

戒之慎之。

君子不务。

何以备之。

夫上知天。

则不失时。

下知地。

则不失财。

日夜慎之。

则无灾害。

  荀子曰。

孔子观周。

入后稷之庙。

右陛之前。

有金人焉。

参缄其口而铬其背。

曰。

古之慎言人也。

戒之哉。

戒之哉。

无多言。

多言多败。

无多事。

多事多患。

安乐必戒。

无行所悔。

勿谓何伤。

其祸将长。

勿谓何害。

其祸将大。

勿谓何残。

其祸将然。

勿谓不闻。

神将伺人。

焰焰不绝。

炎灾若何。

涓涓不壅。

终为江河。

绵绵不绝。

或为网罗。

毫末不札。

将寻斧柯。

诚能慎之。

福之根也。

曰是何伤。

祸之门也。

强粱者不得其死。

好胜者必遇其敌。

盗憎主人。

民怨其上。

君子知天下之不可上也。

故下之。

知众人之不可先也。

故后之。

温恭慎德。

使人慕之。

执雌守下。

人莫踰之。

人皆趋彼。

我独守此。

人皆惑之。

我独不徙。

内藏我智。

不示人技。

我虽尊高。

人弗我害。

谁能于此。

江海虽左。

长于百川。

以其卑也。

天道无亲。

常与善人。

戒之哉。

孔子既读斯文也。

顾谓弟子曰。

小乎识之。

此言实而中。

情而信。

  {王应麟曰。

皇览云。

武壬问师尚父曰。

五帝之诫。

可得闻乎。

尚父曰。

黄帝之诫曰。

吾之居民上也。

摇摇恐夕不至朝。

故为金人三缄其口曰。

古之慎言。

案艺文志道家有黄帝铭六篇。

蔡邕铭谕。

黄帝有巾机之法。

皇览撰集于魏文帝时。

汉七略之书犹存。

金人铭。

盖六篇之一也。

何孟春曰。

铭词中如绵绵不绝。

或成网罗。

毫来不札。

将寻斧柯四语。

则汲冢周书亦有之。

盗憎主人。

民怨其上。

则左傅伯宗之妻亦述之。

可见其为古语矣。

至其大旨。

则与老手书合。

如云诚能慎之。

福之根。

谓是何伤。

祸之门者。

即老子所谓祸兮福所倚。

福分祸所伏也。

其云强梁者不得其死。

即老手所谓坚强者死之徒也。

其云知天下之不可上。

故下之。

知众人之不可先。

故后之者。

即老子所谓欲上民。

必以言下之。

欲先民必以身后之也。

然老子欲上欲先之心。

则视此为私矣。

其云执雌守下。

人莫踰之者。

即老手所谓后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

其云人皆趋彼。

我独守此者。

即老子所谓知其雄。

守其雌。

知其荣。

守其辱也。

其云人皆惑之。

我独不徙者。

即老手所谓处众人之所恶。

众人皆有余。

而我独若遗也。

其云内藏我智。

不示人技者。

即老手所谓和其光。

同其尘。

众人昭昭。

我独昏昏。

众人察察。

我独闷闷也。

其日江海虽左。

长于百川。

以其卑也。

即老子所谓江海所以为百谷王者。

以其善下之。

故能为百谷王。

故君手居则贵左也。

其云天道无亲。

当与善人者。

则老子亦有是语也。

可见周柱史之书。

不为无本。

而黄老并称之由。

亦可以此征其源流矣。

}

  壶公师作劝学篇。

极诋老子。

意谓此后世张禹孔光胡广冯道之徒所托足。

阳盗仁人之名。

而阴实贼乱天下。

俾道揆法守。

隳坏于冥冥之中。

故疾之已甚耳。

孔子恶乡愿。

然乡愿之曲学阿世。

上之如李斯公孙宏。

或荀卿之叛徒。

或自诡于儒术。

其始皆有所挟。

下之若近世不学无术和光同尘之乡愿。

唯阿浮湛害世教。

当入之佞幸传中。

皆不得自托于老。

老子正言若反。

以正治国。

以奇用兵。

以深根宁极为体。

以藏器待时为用。

虽异于六艺正学乎。

然谊指深远。

莫有能得其悬解者。

刘知几伪河上公注其傅者。

若严君平王弼傅奕之徒。

背无繇观其深。

古今心知其意者。

史公评论大家要指。

蔺台叙次道家者流。

寥寥数言耳。

西汉开国风气。

老诎儒。

孝武太初以后。

六经渐明。

儒诎老。

偏得聃之道者。

太宗孝文帝留侯盖公世祖光武帝以致治。

汲黯以直言。

两疏以知几。

不得之者。

扬雄本词章家。

非道家。

了不得其作用。

墨墨处世而已。

似之而非也。

伊尹太公管仲计然皆道家。

善能因祸而为福。

转败而为功。

金版六弢。

有取人国治天下之术。

为儒家拘牵。

所不肯言。

外修清静冲慎之本政。

中含坚忍蛰伏凝固纵横之用。

敛之深深。

息之绵绵。

审几一发。

当者百碎。

回视宰制之主。

专气致柔。

冲兮万物之宗。

固返一不见其有为之辙迹也。

故未流为法家为阴符兵家。

然形骸之外。

去之抑远。

老子之道。

常居阴而治阳。

处静而观动。

养晦而沽明。

体柔以御刚。

与庄列之澡练神明彯摇出世者。

指绝殊异。

故曰人君南面之术也。

笺注无虑数十百家。

{明祖注本末见。

然明祖用老而流为申韩之毒。

正误解圣人不仁刍狗万物句耳。

}罕有研其深者。

惟邵尧失言老子得易之体。

朱子语类论老子。

若因者君之纲等数条。

具见本原。

为能明其道术。

与庄释若冰炭之不相入。

吴草庐张蒿庵亦有微指。

近儒俞曲园解老长于训诂句读。

道咸间乃有邵阳魏氏为之本谊。

裁翦诸家。

下以己意。

左右采获。

所得较多。

予既因杨仁山之请。

刊焦氏老子翼于经藏中。

曩复倩方君孝阆移录魏氏注。

己亥春刊始竣。

不佞北来匆匆。

未及详斠讹敚。

自惟陆湛避世。

居官录录。

未得一效面折廷诤之用。

焉敢谬宗苦县。

违壶公师之正论。

第悼注家心知其意者实鲜。

是注颇有疏导荡涤之功。

不可没也。

乃书其校刻缘起云尔。

庚子四月晦。

  此篇因难已失。庚子冬重入京。始于毁宅瓦砾中寻得两纸。系先人手点改者。令谨补刊。并依原点加六圈。

  壬寅十月不孝梁肃敬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