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想尔注

 《老子》想尔注

  则民不争,亦不盗。

“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不欲视之,比如不见,勿令心动。

若动自诫,即□道去复还,心乱遂之,道去之矣。

“圣人治,灵其心,实其腹。

”心者,规也,中有吉凶善恶。

腹者,道囊,气常欲实。

心为凶恶,道去囊空。

空者耶入,便煞人。

虚去心中凶恶,道来归之,腹则实矣。

“弱其志,强其骨。

”志随心有善恶,骨随腹仰气。

强志为恶,气去骨枯,弱其恶志,气归髓满。

“常使民无知无欲。

”道绝不行,耶文滋起,货赂为生,民竟贪学之。

身随危倾,当禁之。

勿知耶文,勿贪宝货,国则易治。

上之化下,犹风之靡草。

欲如此,上要当知信道。

“使知者不敢不为。

”上信道不倦,多知之士,虽有耶心,犹志是非。

见上勤勤,亦不敢不为也。

“则无不治。

”如此国以治也。

  “道冲而用之不盈。

”道贵中和,当中和行之,志意不可盈溢违道诫。

“渊似万物之宗。

”道也。

人行道不违诫,渊深似道。

“挫其锐,解其忿。

”锐者,心方欲图恶。

忿者,怒也。

皆非道所喜。

心欲为恶,挫还之,怒欲发宽解之,勿使五藏忿怒也。

自威以道诫,自劝以长生,於此致当。

忿争激,急弦声,所以者过。

积死迟怒,伤死以疾,五藏以伤,道不能治,故道诫之重,教之丁宁。

五藏所以伤者,皆金木水火土气不和也。

和则相生,战则相克,随怒事情,辄有所发。

发一藏则故克所胜,成病煞人。

人遇阳者,发囚刻王,怒而无伤,虽尔去死如发耳。

如人衰者,发王刻囚,祸成矣。

“和其光,同其尘。

”情性不动,喜怒不发,五藏皆和同相生,与道同光尘也。

“湛似常存。

”如此湛然常在不亡。

“吾不知谁子,像帝之先。

”吾事,道也。

帝先者,亦道也,与无名万物始同一耳。

未知谁家子能行此道,能行者便像道也,似帝先矣。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苟。

”天地像道,仁於诸善,不仁於诸恶,故煞万物恶者不爱也,视之如刍草如苟畜耳。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苟。

”圣人法天地,仁於善人,不仁恶人。

当王政煞恶,亦视之如刍苟也。

是以人当积善功,其精神与天通。

设欲侵害者,天即救之。

庸庸之人,皆是刍苟之徒耳,精神不能通天。

所以者,譬如盗贼怀恶,不敢见部史也。

精气自然,与天不亲,生死之际,天不知也。

黄帝仁圣,知后世意,故结刍草为苟,以置门户上。

欲言后世门户,皆刍苟之徒耳。

人不解黄帝微意,空而效之,而恶心不改,可谓大患也。

“天地之间,其犹橐钥。

”道气在间,清微不见。

含血之类,莫不钦仰。

愚者不信,故犹橐者治工排橐。

钥者可吹竹,气动有声,不可见,故以为喻,以解愚心也。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清气不见,像如虚也,然呼吸不屈竭也,动之愈益出。

“多闻数穷,不如守中。

”多知浮华,不如守道全身。

寿尽辄穷,数数非一也,不如学生守中和之道。

  “谷神不死,是谓玄牡。

”谷者,欲也。

精结为神,欲令神不死,当结精自守。

牝者,地也。

体性安,女像之,故不掔。

男欲结精,心当像地似女,勿为事先。

“玄牡门,天地根。

”牝,地也,女像之。

阴孔为门,死生之官也,最要故名根。

男荼亦名根。

“绵绵若存。

”阴阳之道,以若结精为生,年以知命,当名自止。

年少之时,虽有当闲省之。

绵绵者,微也。

从其微少,若少年则长存矣。

今此乃为大害。

道造之何?道重继祠,种类不绝。

欲令合精产生,故教之年少微省不绝,不教之勤力也。

勤力之计,出愚人之心耳,岂可怨道乎!上德之人,志操坚强,能不恋结产生,少时便绝,又善神早成。

言此者,道精也,故令天地无祠,龙无子,仙人无妻,玉女无夫,其大信也。

“用之不勤。

”能用此道,应得仙寿,男女之事,不可不勤也。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久。

”能法道,故能自生而长久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

”求长生者,不劳精思求财以养身,不以无功劫君取禄以荣身,不食五味以恣,衣弊履穿,不与俗争,即为后其身也。

而目此得仙寿获福。

在俗人先,即为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

”与上同义。

“以其无尸,故能成其尸。

”不知长生之道。

身皆尸行耳,非道所行,悉尸行也。

道人所以得仙寿者,不行尸行,与俗别异,故能成其尸,令为仙士也。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又不争。

”水善能柔弱,像道去高就下,避实归虚。

常润利万物,终不争,故欲令人法则之也。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於道。

”水能受垢辱不洁之物,几像道也。

“居善地,心善渊。

”水善得窐空,便居止为渊。

渊,深也。

“与善仁。

”人当法水,心常乐善仁。

“言善信。

”人当常相教为善有诚信。

“政善治。

”人君理国,常当法道为政则致治。

“事善能。

”人等当欲事师,当求善能知真道者,不当事耶伪伎巧耶知骄奢也。

“动善时。

”人欲举动,勿违道诫,不可得伤王气。

“夫唯不争,故无尤。

”唯,独也。

尤,大也。

人独能放水不争,终不遇大害。

  “持而满之,不若其己,揣而悦之,不可长宝。

”道教人结精成神,今世间伪伎诈称道,讬黄帝、玄女、龚子、容成之文,相教从女不施。

思还精补脑,心神不一,失其所守,为揣悦,不可长宝。

若,如也,不如直自然如也。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人之精气满藏中,苦无爱守之者。

不肯自然闭心,而揣捝之,即大迷矣。

“富贵而骄,自遗咎。

”精结成神,阳炁有余,务当自爱,闭心绝念,不可骄欺阴也。

骄欺,咎即成。

又外说,秉权富贵而骄世,即有咎也。

“名成功遂身退,天之道。

”名与功,身之仇。

功名就,身即灭,故道诫之。

范蠡乘舟去,道意谦信。

不隐身形剥,是其效也。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

”魄,白也,故精白与元同色。

身为精车,精落故当载营之。

神成气来,载营人身。

欲全此功,无离一。

一者,道也。

今在人身何许?守之云何?一不在人身也,诸附身者。

悉世间常伪伎,非真道也。

一在天地外,人在天地间,但往来人身中耳。

都皮里悉是,非独一处。

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

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耳。

今布道诫,教人守诫不违,即为守一矣。

不行其诫,即为失一也。

世间常伪伎,指五藏以名一。

瞑目思想,欲从求福,非也,去生遂远矣。

“专气致柔,能婴儿。

”婴儿无为,故合道,但不知自制。

知稍生,故致老,谓欲为柔致气,法儿小时。

“涤除玄览,能无疵。

”人身像天地。

览,广也。

疵,恶也。

非道所熹,当涤除一身,行必令无恶也。

“爱民治国而无知。

”人君欲爱民令寿考,治国令太平,当精心凿道意,教民皆令知道真,无令知伪道耶知也。

“明白四达而无为。

”上士心通,自多所知,知恶而弃,知善能行,勿敢为恶事也。

“天地开阖而为雌。

”男女阴阳孔也。

男当法地似女,前章已说矣。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玄,天也。

常法道行如此,欲令人法也。

  “卅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古未有车时,退然,道遣奚仲作之。

愚者得车,贪利而已,不念行道,不觉道神。

贤者见之,乃知道恩,默而自厉,重守道真也。

“埏殖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亦与车同说。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道使黄帝为之,亦与车同说。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此三物本难作,非道不成。

俗人得之,但贪其利,不知其元。

贤者见之,还守其用。

用道为本,贤愚之心,如南与北,万不同。

此三之义指如是耳。

今世间伪伎,因缘真文,设诈巧言。

道有天毂,人身有毂,专炁为柔。

辐指形为錧辖,又培胎练形,当如土为瓦时。

又言道有户牖,在人身中,皆耶伪不可用,用之者大迷矣。

  “五色令人目肓。

”目光散故盲。

“五音令人耳聋。

”非雅音也。

郑卫之声。

抗诤伤人,听过神去,故聋。

“五味令人口爽。

”道不食之。

口爽者,糜烂生疮。

“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心不念正,但念煞无罪之兽,当得故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道所不欲也,行道致生不致货,货有为,乃致货妨道矣。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腹与目,前章以说矣。

去彼恶行,取此道诫也。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道不熹强求尊贵,有宠辄有辱。

若,如也。

得之当如惊不熹也。

若者,谓彼人也。

必违道求荣,患归若身矣。

“何谓宠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为下者,贪宠之人,计之下者耳,非道所贵也。

“何谓贵大患若身。

”如前说。

“吾所以有大患,为我有身。

”吾,道也。

我者,吾同。

道至尊,常畏患,不敢求荣。

思欲损身,彼贪宠之人,身岂能胜道乎!为身而违诫,非也。

“及我无身,吾有何患。

”吾我,道也。

志欲无身,但欲养神耳。

欲令人自法,故云之。

“故贵以身於天下。

”若者,谓彼有身贪宠之人,若以贪宠有身,不可讬天下之号也。

所以者,此人但知贪宠有身,必欲好衣美食,广宫室,高台榭,积珍宝,则有为。

令百姓劳弊,故不可令为天子也。

设如道意,有身不爱,不求荣好,不奢侈饮食,常弊薄羸行,有天下,必无为。

守朴素,合道意矣。

人但当保身,不当爱身,何谓也?奉道诫,积善成功,积精成神,神成仙寿,以此为身宝矣。

贪荣宠,劳精思,以求财,美食以恣身,此为爱身者也,不合於道也。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与上同义。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

”夷者,平且广;希者,大度形;微者,道炁清:此三事欲叹道之德美耳。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此三者淳说道之美。

道者天下万事之本,诘之者所况多,竹素不能胜载也,故还归一。

多者何伤,朴散淳薄更入耶!故不可诘也。

“其上不皦,其下不忽。

”道炁常上下,经营天地内外,所以不见,清微故也。

上则不皦,下则不忽,忽有声也。

“蝇蝇不可名,复归於无物。

”道如是不可见名,如无所有也。

“是无状之状,无物之像。

”道至尊,微而隐,无状貌形像也。

但可从其诫,不可见知也。

今世间伪伎,指形名道,令有服色名字状貌长短,非也。

悉耶伪耳。

“是谓惚慌,迎不见其首,随不见其后。

”道明不可见知,无形像也。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何以知此道今端有,观古得仙寿者悉行之,以得知今俗有不绝也。

“以故古始,是谓道纪。

”能以古仙寿若喻,今自勉厉守道真,即得道纲纪也。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

”玄,天也。

古之仙士,能守信微妙,与天相通,深不可识。

人行道奉诫,微气归之,为气渊渊深也,故不可识也。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唯,独也。

容,形状也。

独行道,德备渊深。

不知当名之云何,强名之善为士者,道美大之也。

“豫若冬涉川,犹若畏四邻。

”冬涉川者,恐惧也;畏四怜,不敢为非,恐邻里知也。

尊道奉诫之人,犹豫行止之间,常当畏敬如此。

“俨若客。

”谦不敢犯恶,若客坐主人堂也。

“散若冰将汋。

”情欲思虑,怒熹恶事;道不所欲,心欲规之,便即制止解散,令如冰见日散汋。

“混若朴,旷若谷。

”勉信道真,弃耶知,守本朴,无他思虑。

心中旷旷,但信道如谷冰之志,东氵不欲归海也。

“肫若浊,浊以静之徐清。

”求生之人,与不谢,夺不恨,不随俗转移。

真思志道,学知清静,意当时如痴浊也。

以能痴浊,朴且欲就矣,然后清静能睹众微。

内自清明,不欲於俗,清静大要,道微所乐。

天地湛然,则云起露吐,万物滋润;迅雷风趣,则汉燥物疼,道气隐藏,常不周处。

人法天地,故不得燥处。

常清静为务,晨暮露上下,人身气亦布至。

师设晨暮,清静为大要。

故虽天地有失,为人为诫,辄能自反,还归道素。

人德不及,若其有失,遂去不顾,致当自约持也。

“安以动之徐生。

”人欲举事,先孝之道诫。

安思其义,不犯道,乃徐施之,生道不去。

“保此道者不欲盈。

”不欲志意盈溢,思念恶事也。

“夫唯不盈,能辞复成。

”尸死为弊,尸生为成。

独能守道不盈溢,故能改弊为成耳。

  “致虚极,守静笃。

”道真自有常度,人不能明之,必复企暮(慕)世间常为伎,因出教授,指形名道,令有处所服色,长短有分数,而思想之。

苦极无福报,此虚诈耳。

强欲令虚诈为真,甚极。

不如守静自笃也。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夫物云云,各归其根。

”万物含道精,并作,初生起时也。

吾,道也。

观其精复时,皆归其根,故令人宝慎恨也。

“归根日静。

”道气归根,愈当清净也。

“静曰复命,复命曰常。

”知宝根清静,复命之常法也。

“知常明。

”知此常法,乃为明耳。

“不知常,妄作凶。

”世间常伪伎,不知常意,妄有指书,故悉凶。

“知常容。

”知常法意,常保形容。

“容能公。

”以道保形容,为天地上容。

处天地间,不畏死,故公也。

“公能生。

”能行道公政,故常生也。

“生能天。

”能致长生,则副天也。

“天能道。

”天能久生,法道故也。

“道能久。

”人法道意,便能长久也。

“没身不殆。

”太阴道积练形之宫也。

世有不可处,贤者避去讬死。

过太阴中,而复一边生像,没而不殆也。

俗人不能积善行,死便真死,属地官去也。

  “太上下知有之。

”知道,上知也。

知也恶事,下知也。

虽有上知,当具识恶事,改之不敢为也。

“其次亲之誉之。

”见求善之人,晓道意,可亲也。

见学善之人,勤勤者,可就誉也,复教劝之,勉力助道宣教。

“其次畏之。

”见恶人,诫为说善,其人闻义则服,可教改也。

就申道诫示之,畏以天威,令自改也。

“悔之。

”为恶人说善,不化而甫笑之者,此即刍苟之徒耳,非人也。

可欺侮也,勿与语也。

“信不足,有不信。

”刍苟之徒,内信不足,故不信善人之言也。

“犹其贵言,成功事遂。

”道之所言,无一可弃者。

得仙之士,但贵道言,故辄成功事遂也。

“百姓谓我自然。

”我,仙士也。

百姓不学我有贵信道言,以致此功,而意我自然,当示不肯企及效我也。

  “大道废,有仁义。

”上古道用时,以人为名,皆行仁义,同相像类,仁义不别。

今道不用,人悉弊薄,时有一人行义,便共表别之,故言有也。

“智慧出,有大伪。

”真道藏,耶文出。

世间常伪伎称道教,皆为大伪不可用。

何谓耶文?其五经半入耶,其五经以外,众书传记,尸人所作悉耶耳。

“六亲不和,有孝慈。

”道用时,家家慈孝,皆同相类,慈孝不别。

今道不用,人不慈孝,六亲不和,时有一人行慈孝,便共表别之,故言有也。

“国家昏乱,有忠臣。

”道用时,帝王躬奉行之,练明其意以臣庶,於此吏民莫不效法者。

知道意,贱死贵仙,竟行忠孝,质朴悫端,以臣为名,皆忠相类不别。

今道不用,臣皆学耶文,习权诈,随心情,面言善,内怀恶,时有一人行忠诚,便共表别之,故言有也。

道用时,臣忠子孝,国则易治。

时臣子不畏君父也,乃畏天神。

孝其行,不得仙寿,故自至诚。

既为忠孝,不欲令君父知,自默而行。

欲蒙天报,设君父知之,必赏以高官,报以意气,如此功尽,天福不至。

是故默而行之,不欲见功。

今之臣子,虽忠孝,皆欲以买君父,求功名。

过时不显异之,便屏恕之,言无所知。

此类外是内非,无至诚感天之行,故令国难治。

今欲复此疾,要在帝王当专心信道诫也。

  “绝圣弃知,民利百倍。

”谓诈圣知耶文者。

夫圣人天所挺,生必有表,河雒着名,然常宣真,不至受有误。

耶道不信明圣人之言,故令千百岁大圣演真,涤徐耶文。

今人无状,载通经艺,未贯道真,便自称圣。

不因本而章篇自揆,不能得道,言先为身;不劝民真道可得仙寿,修善自勤,反言仙自有骨录;非行所臻,云无生道,道书欺人,此乃罪盈三千,为大恶人。

至令后学者不复信道。

元元不旋,子不念供养,民不念田,但逐耶学,倾侧师门,尽气诵病,到於穷年。

会不能忠孝至诚感天,民治身不能仙寿,佐君不能致太平,民用此不息,倍城邑虚空,是故绝诈圣耶知,不绝真圣道知也。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治国法道,听任天下仁义之人,勿得强赏也。

所以者,尊大其化,广闻道心,人为仁义,自当至诚,天自赏之;不至诚者,天自罚之。

天察必审於人,皆知尊道畏天,仁义便至诚矣。

今王政强赏之,民不复归天。

见人可欺,便诈为仁义,欲求禄赏。

旁人虽知其都交,见得官禄,便复慕之,诈为仁义,终不相及也。

世人察之不审,故绝之勿赏,民悉自复慈孝矣。

此义平忤俗夫心,久久自解,与道合矣。

人君深当明之也。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耶巧也,所得财宝也。

世不用之,盗贼亦不利也。

“此三言为文未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

”三事天下大乱之源,欲演散之。

亿文复不足,竹素不胜矣,受故令属此道文,不在外书也,揲说其大略,可知之为乱原。

“少私寡欲。

”道之所说,无私少欲於世俗耳。

  “绝学无忧,唯之与何,相去几何。

”未知者复怪问之,绝耶学,道与之何?耶与道相去近远?绝耶学,独守道,道必与之。

耶道与耶学甚远,道生耶死,死属地,生属天,故极远。

“美之与恶,相去何若。

”未知者复怪问之,欲知美恶相去近远何如,道与耶学近远也,今等耳。

美,善也。

生故属天,恶死亦属地也。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莽其未央。

”道设生以赏善,设死以威恶,死是人之所畏也。

仙王士与俗人,同知畏死乐生,但所行异耳。

俗人莽莽,未央脱死也。

俗人虽畏死,端不信道,好为恶事,奈何未央脱死乎!仙士畏死,信道守诫,故与生合也。

“众人熙熙,若亨大牢,若春登台。

”众俗之人不信道,乐为恶事,若饮食之,春登高台也。

“我魄未兆,若婴儿未孩,鬿无所归。

”我,仙士也。

但乐信道守诫,不乐恶事。

至恶事之间,无心意,如婴儿未生时也。

“众人皆有馀,我独若遗。

”众俗之怀恶,常有馀意,计念思虑。

仙士意中,都遗忘之,无所有也。

“我愚人之心纯纯。

”仙士味道,不知俗事。

纯纯,若痴也。

“俗人照照。

”俗人不信道,但见耶恶利得。

照照,甚明也。

“我独若昏。

”仙士闭心,不思虑耶恶利得,若昏昏冥也。

“俗人察察。

”知俗事审明也。

“我独闷闷。

”不知俗事也。

“忽若晦,家无所止。

”仙士意志道如晦,思卧安床,不复杂俗事也。

精思止於道,不止於俗事也。

“众人皆有已,我独顽以鄙。

”俗人於世间自有财宝功名,仙士於俗如顽鄙也。

“我欲异於人,而贵食母。

”仙士与俗人异,不贵荣禄财宝,但贵食母。

食母者,身也,於内为胃,主五藏气。

俗人食谷,谷绝便死。

仙士有谷食之,无则食气。

气归胃,即肠重囊也。

腹之为宝,前章已说之矣。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道甚大,教孔丘为知。

后世不信道文,但上孔书,以为无上,道故明之,告后贤。

“道之为物,唯慌唯惚。

”道微,独能慌惚不可见也。

慌惚中有物,惚慌中有像,不可以道不见故轻也。

中有大神气,故喻囊钥。

“窈冥中有精。

”大除中也。

有道精分之与万物,万物精共一本,其精甚真,生死之官也,精其真,当宝之也。

“其中有信。

”古仙士宝精以生,今人失精以死,大信也。

今但结精,便可得生乎?不也。

要诸行当备,所以精者道之别气也。

入人身中为根本,持其半,乃先言之。

夫欲宝精,百行当备,万善当着,调和五行,喜怒悉去。

天曹左契,{下}有馀数,精乃守之。

恶人宝精,唐自苦终不居,必自泄漏也。

心应规制万事,故号明堂。

三道布阳耶阴害,以中正度道气。

精并喻像池水,身为池堤封,善行为水源。

若斯三备,池乃全坚。

心不专善,无堤封;水必去,行善不积;源不通,水必燥干;决水溉野,渠如溪江。

虽堤在,源氵不泄,必亦空。

{山行}燥炘裂,百病并生。

斯三不慎,池为空坑也。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

”古今常共此一道,不去离人也。

“以阅众甫。

”道有以来,更阅终始,非一也。

甫者,始也。

“吾何以知终甫之然,以此。

”吾,道也,所以知古今终始共此一道。

其事如此也。

  “曲则全。

”谦也。

月谦先曲后全明,学道反俗,当时如曲不足也,后亦令明。

“枉则正。

”枉亦曲也,曲变则正。

学道反俗,独自勤苦,当时如相侵枉也,后致正。

“窐则盈。

”谦虚意也。

行无恶,其处空。

道喻水喜归空居恶处,便为善,炁归满故盈。

“弊则新。

”物弊变更新,学道羸弊,后更致新福也。

“少则得,多则或。

”陈力殖谷,裁令自足。

天与之,无基考可得福,多望不止则或,或耶归之也。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一,道也。

设诫,圣人行之为抱一也,常教天下为法式也。

“不自是故章。

”明者乐之,就诫教之,不乐者墨以不言。

我是若非,勿与之争也。

“不自见故明。

”圣人法道,有功不多,不见德能也。

“不自伐故有功。

”恶者伐身之斧也。

圣人法道不为恶,故不伐身,常全其功也。

“不自矜故长。

”圣人法道,但念积行,令身长生。

生之行,垢辱贫羸,不矜伤身,以好衣美食与之也。

“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争。

”圣人不与俗人争,有争避之高逝,俗人如何能与之共争乎?“古之所谓曲则全,岂虚语,故成全而归之。

”谦曲后全,明非虚语也。

恐人不解,故重申示之也。

  “希言自然。

”自然,道也。

乐清静,希言入清静;合自然,可久也。

“飘风不终朝,趋雨不终日。

”不合清静自然,故不久竟日也。

“孰为此天地。

”孰,谁也。

天地为飘风趋雨,为人为诫,不合道,故令不久也。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

”天地尚不能久,人欲为烦躁之事,思虑耶计,安能得久乎?“故从事而道得之。

”而,如也。

人举事令如道,道善欲得之,曰自然也。

“同於德者,德得之。

”人举事与德合,德欲得之也。

“同於失者,道失之。

”人举事不惧畏道诫。

失道意,道即去之,自然如此。

“信不足,有不信。

”前章已说之也。

“喘者不久。

”用气喘息,不合清静,不可久也。

“跨者不行。

”欲行千里,一步而始,积之以渐。

今大跨而立,非能行者也,不可久也。

“自见不明,自是不彰,自饶无功,自矜不长。

”复解前章之意耳。

“其在道。

”欲求仙寿天福,要在信道,守诫守信,不为贰过。

罪成结在天曹,右契无到而穷,不复在馀也。

“曰馀食啜行,物有恶之。

”行道者生,失道者死,天之正法,不在祭啜祷祠也。

道故禁祭啜祷祠,与之重罚,祭啜与耶通同,故有馀食器物,道人终不欲食用之也。

“故有道不处。

”有道者不处祭啜祷祠之间也。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家漠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叹无名大道之巍巍也,真天下之母也。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吾,道也。

还叹道美,难可名字,故曰道也。

“吾强为之名曰大。

”言道甚大。

言强者,恐不复不能副其德也。

“大曰逝。

”逝,去也。

大神无能制者,便立能去之也。

“逝曰远。

”翕然便能远去也。

“远曰反。

”翕然便能还反也。

“道大天大地大生大。

”四大之中,何者最大乎?道最大也。

“域中有四大,而生处一。

”四大之中,所以令生处一者。

生,道之别体也。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者,与道同号异体。

令更相法,皆共法道也,天地广大,常法道以生,况人可不敬道乎。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道人当自重精神,清静为本。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重精神清净,君子辎重也,终日行之,不可离也。

“虽有荣观。

燕处超然。

”天子王公也,虽有荣观,为人所尊,务当重清静,奉行道诫也。

“如何万乘之主,以身轻天下。

”天子乘人之权,尤当畏天尊道。

设误意自谓尊贵,不复惧天道,即为自轻其身於天下也。

“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轻躁多违道度,则受罚辱,失其本身,亡其尊推矣。

  “善行无彻迹。

”信道行善,无恶迹也。

“善言无瑕适。

”人非道言恶,天辄夺{下}。

今信道言善,教授不耶,则无过也。

“善计不用筹{下}。

”明计者心解,可不须用{下}。

至心信道者,发自至诚,不须旁人自劝。

“善闭无关键不可开。

”心三川,阳耶阴害,悉当闭之勿用。

中道为正,至诚能闭耶志者,虽无关键,永不可开。

不至诚者,虽有关键,犹可开也。

“善结无绳约不可解。

”结志求生,务从道诫。

至诚者为之,虽无绳约,永不可解。

不至诚者,虽有绳约,犹可解也。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而无弃人。

”常为善,见恶人不弃也。

就往教之,示道诫。

谠其人不化,不可如何也。

“常善救物,而无弃物。

”与上同义也。

“是谓袭明。

”袭,常明也,能知此意明明也。

“善人不善人师。

”不善人从善人学善,故为师。

终无善人从不善人学善也。

“不善人善人之资。

”善人无恶,乃以恶人为资。

若不善人见人其恶不可,善人益自勤劝。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知大迷。

”不善人不贵善人,善人不以恶人自改,皆为大迷也。

“此谓要妙。

”明知此甚要妙也。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奚。

”欲令雄如雌。

奚,何也,亦近要也。

知要安精神,即得天下之要。

“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

”专精无为,道德常不离之,更反为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精白与元炁同色,黑太阴中也。

於人在肾,精藏之,安如不用为守黑,天下常法式也。

“常德不贷,复归於无极。

”知守黑者,道德常在,不从人贷,必当偿之,不如自有也。

行《玄女经》、龚子、容成之法,悉欲贷,何人主当贷若者乎?故令不得也。

唯有自守,绝心闭念者,大无极也。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有荣必有辱。

道人畏辱,故不贪荣,但归志於道。

唯愿长生,如天下谷水之欲东流归於海也。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於朴。

”志道当如谷水之志欲归海,道德常足。

朴,道本气也。

人行道归朴,与道合。

“朴散为器,圣人用为官长。

”为器以离道矣,不当令朴散也。

圣人能不散之,故官长治人,能致太平。

“是以大制无割。

”道人同知俗事、高官、重禄、好衣、美食、珍宝之味耳,皆不能致长生。

长生为大福,为道人欲制大,故自忍不以俗事割心情也。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

”狂或之人,图欲纂弑,天必煞之,不可为也。

“吾见。

”吾,道也。

同见天下之尊,非当所为,不敢为之。

愚人宁能胜道乎?为之故有害也。

“其不得已。

”国不可一日无君。

五帝精生,河雒着名;七宿精见,五纬合同。

明受天任而令为之,其不得已耳,非天下所任,不可妄庶几也。

“天下神器不可为,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非天所任,往必败失之矣。

夫物或行或随,自然相感也。

行善,道随之;行恶,害随之也。

或嘘或吹,嘘温吹寒,善恶同规,祸福同根,虽得嘘温,慎复吹寒,得福慎祸来。

“或强或羸。

”强后必更羸,羸复反更强,先处强者,后必有羸;道人发先处羸,后更强。

“或接或随。

”身常当自生,安精神为本,不可恃人,自扶接也。

夫危国之君,忠臣接之,不则亡。

夫病人医至救之,不制则死。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去甚恶及奢太也。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治国之君,务修道德,忠臣辅佐,务在行道,道普德溢,太平至矣。

吏民怀慕,则易治矣,悉如信道,皆仙寿矣,不可攵兵强也。

兵者非吉器也,道之设形,以威不化,不可专心甘乐也。

道故斥库楼,远狼狐。

将军骑官房外居,锋星修柔去极疏,但当信道,於武略耳。

“其事好还。

”以兵定事,伤煞不应度,其殃祸反还人身及子孙。

“师之所处,荆棘生。

”天子之军称师。

兵不合道,所在淳见煞气,不见人民,但见荆棘生。

“故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

”果,诚也。

为善至诚而已,不得依兵图恶以自强。

“果而勿骄。

”至诚守善,勿骄上人。

“果而勿矜。

”至诚守善,勿矜身。

“果而勿伐。

”至诚守善,勿伐身也。

“果而不得已,是果而勿强。

”至诚守善,勿贪兵威。

设当时佐帝王图兵,当不得已而有。

勿甘乐也,勿以常为强也。

风后佐黄帝伐蚩尤,吕望佐武王伐纣,皆不得已而为之耳。

“物壮则老,谓之非道,非道早已。

”闻道不能行,故老,老不止早已矣。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有道不处。

”兵者非道所憙,有道者不处之。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左右契也。

“兵者不祥器,非君子之器。

”重明其凶事也。

“不得已而用之。

”前章已说之也。

“恬淡为上,故不美。

”道人恬淡,不美兵也。

“若美必乐之,是煞人。

夫乐煞者,不可得意於天下。

”明乐兵乐煞不可也。

“故吉事尚左,丧事尚右。

”左右契也。

“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

”偏将军不专煞生之机,像左;上将军专煞,像右。

“言以丧礼处之,煞人众多,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不得已而有者,辄三申五令,示以道诫,愿受其降。

不从者当闵伤悲泣之,如家有丧,勿喜快也。

  “道常无名。

”不名大,讬微小也。

“朴虽小,天下不敢臣。

”道虽微小,为天下母,故不可得臣。

“王侯若能守,万物将自宾。

”人不可以贵轻道,当之,万物皆自宾伏。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王者行道,天地憙,滋泽生。

“民莫之令而自均。

”王者尊道,吏民企效,不畏法律,乃畏天神。

,敢为非恶。

皆欲全身,不须令敕而自平均。

“始制有名。

”道人求生,不贪荣名。

今王侯承先人之后,有荣名,不强求也。

道听之,但欲令务尊道行诫,勿骄溢也。

“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

”王侯承先人之后。

既有名,当知止足,不得复思高尊强求也。

“知止不殆。

”诸知止足,终不危殆。

“譬道在天下,犹川谷与江海。

”道在天下,譬如江海,人一心志道,当如谷水之欲归海也。

  “知人者智。

”知平他人善恶,知不合道德,道人但当自省其身,令不陷於死地,勿平他人也。

“自知者明。

”如此甚明矣。

“胜人有力。

”好胜人者,但名有力也。

“自胜者强。

”自修身行善胜恶,此乃强也。

“知足者富。

”道与谦也。

“强行有志。

”道诫甚难,仙士得之,但志耳,非有伎巧也。

“不失其所者久。

”富贵贫贱,各自守道为务,至诚者道与之,贫贱者无自鄙强欲求富贵也。

不强求者,为不失其所故久也。

又一说曰,喜怒五行战伤者,人病死,不复待罪满地。

今当和五行,令各安其位勿相犯,亦久也。

“死而不亡者寿。

”道人行备,道神归之,避世讬死,遇太阴中,复生去为不亡,故寿也。

俗人无善功,死者属地官,便为亡矣。

  “大道泛,其可左右。

”泛,广也。

道甚广大,处柔弱,不与俗人争,教人以诫慎者宜左契,不诫慎者置左契。

“万物恃以生而不辞。

”不辞谢恩,道不贵也。

“成功不名有,衣被万物不为主,可名於小。

”道不名功,常称小也。

“万物归之不为主,可名於大。

”归,仰也。

以为生既不责恩,复不名主,道乃能常大耳。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法道常先称小,后必乃能大,大者长生,与道等寿。

  “执大象天下往。

”王者执正法,像大道,天下归往,旷塞重驿,向风而至。

道之为化,自高而降,指谓王者,故贵一人。

制无二君,是以帝王常当行道,然后乃及吏民。

非独道士可行,王者弃捐也。

上圣之君,师道至行以教化。

天下如治,太平符瑞,皆感人功所积,致之者道君也。

中贤之君,志信不纯,政复扶接,能任贤良,臣弼之以道。

虽存国,会不荡荡,劳精躬勤,良辅朝去,暮国倾危,制不在上,故在彼去臣。

所以者,化逆也,犹水不氵不西。

虽有良臣,常难致治。

况群耶杂政,制君讳道,非贱真文,以为人世可久随之。

王者道可久弃捐,道尊且神,终不听人,故放精耶。

变异汾汾,将以诫诲。

道隐却观,乱极必理,道意必宣,是以帝王大臣,不可不用心殷勤审察之焉。

“佳而不害。

”王者行道,道来归往。

王者亦皆乐道,知神明不可欺负。

不畏法律也,乃畏天神,不敢为非恶。

臣忠子孝,出自然至心。

王法无所复害,形罚格藏,故易治,王者乐也。

“安平大乐。

”如此之治,甚大乐也。

“与珥过客止。

”诸与天灾变怪,日月运珥,倍臣纵横,刺贯之咎,过罪所致;五星顺轨,客逆不曜,疾疫之气,都悉止矣。

“道出言,淡无味。

”道之所言,反俗绝巧,於俗人中,甚无味也。

无味之中,有大生味,故圣人味无味之味。

“视不足见,听不足闻,用不可既。

”道乐质朴,辞无馀,视道言,听道诫,或不足见闻耳而难行。

能行能用,庆福不可既尽也。

  “将欲翕之,必固张之。

”善恶同规,祸福同根,其先张者后必翕。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先强后必弱。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先兴后必衰废。

“将夺之,必固与之。

”先得后必夺也。

“是谓微明。

”此四事即四怨、四贼也。

能知之者,微且明。

知则副道也,道人畏翕弱废夺,故造行先自翕自弱自废自夺,然后乃得其吉。

及俗人废言,先取张强兴之利,然后返凶矣。

故诫知止足,令人於世间裁自如,便思施惠散财除殃,不敢多求。

奉道诫者,可长处吉不凶,不能止足,相返不虚也。

道人不可敢非,实有微明之知。

“柔弱胜刚强。

”道气微弱,故久在无所不伏。

水法道柔弱,故能消穿崖石,道人当法之。

“鱼不可胜於渊。

”诫为渊,道犹水,人犹鱼,鱼失渊去水则死;人不行诫守道,道去则死。

“国有利器,不可以视人。

”宝精勿费,令行缺也。

又一说曰,道人宁施人勿为人所施,宁避人勿为人所避,宁教人为善勿为人所教,宁为人所怒勿怒人,分均宁与人多勿为人所与多。

其返此者,即为示人利器也。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性不为恶事,故能神无所不作,道人当法之。

“王侯若能守。

”王者虽尊,犹常畏道,奉诫行之。

“万物将自化。

”王者法道为政,吏民庶孽子,悉化为道。

“化如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失正变得耶,耶改得正。

今王者法道,民悉从正,斋正而止,不可复变,变为耶矣。

观其将变,道便镇制之。

检以无名之朴,教诫见也。

王者亦当法道镇制之,而不能制者,世俗悉变为耶矣,下古世是也。

“无名之朴,亦将不欲。

”道性於俗间都无所欲,王者亦当法之。

“无欲以静,天地自正。

”道常无欲乐清静,故令天地常正。

天地道臣也,王者法道行诫,臣下悉皆自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