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文子

尹文子周尹文撰 金山钱氏校本

  钦定四库全书提要

  原序

  

  大道上 #

  大道下 #

  校勘记附逸文 #

  

  逸文

  钦定四库全书提要

  

  尹文子一卷。

周尹文撰。

前有魏黄初末山阳仲长氏序。

称条次撰定为上下篇。

文献通考作二卷。

此本亦题大道上篇。

大道下篇。

与序相符。

而通为一卷。

盖后人所合并也。

庄子天下篇。

以尹文。

田骈并称。

颜师古注汉书。

为齐宣王时人。

考刘向说苑。

载文与宣王问答。

颜盖据此。

然吕氏春秋又载其与愍王问答事。

殆宣王时人。

至愍王时犹在欤。

其书本名家者流。

大旨指陈治道。

欲自处于虚静。

而万事万物。

则一一综核其实。

故其言出入于黄老申韩之间。

周氏涉笔谓其自道以至名。

自名以至法。

盖得其真。

晁公武读书志以为诵法仲尼。

其言诚过。

宜为高似孙纬略所讥。

然似孙以儒理绳之。

谓其淆杂。

亦为未允。

百氏争鸣。

九流并列。

各尊所闻。

各行所知。

自老庄以下。

均自为一家之旨。

读其文者。

取其博辨闳肆足矣。

安能限以一格哉。

序中所称熙伯。

盖缪袭之字。

其山阳仲长氏。

不知为谁。

李献臣以为仲长统。

然统卒于建安之末。

与所云黄初末者不合。

晁公武因此而疑史误。

未免附会矣。

  原序

  

  尹文子者。

盖出于周之尹氏。

齐宣王时。

居稷下。

与宋钘。

彭蒙。

田骈。

同学于公孙龙。

公孙龙称之。

着书一篇。

多所弥纶。

庄子曰。

不累于物。

不苟于人。

不忮于众。

愿天下之安宁以活于民命。

人我之养。

毕足而止之。

以此白心。

见侮不辱。

此其道也。

而刘向亦以其学本于黄老。

大较刑名家也。

近为诬矣。

余黄初末始到京师。

缪熙伯以此书见示。

意其玩之而多脱误。

聊试条次。

撰定为上下篇。

亦未能究其详也。

山阳仲长氏撰。

    大道上 #

  

  大道无形。

称器有名。

名也者。

正形者也。

形正由名。

则名不可差。

故仲尼云。

必也正名乎。

名不正则言不顺也。

大道不称。

众有必名。

生于不称。

则群形自得其方圆。

名生于方圆。

则众名得其所称也。

大道治者。

则名。

法。

儒。

墨自废。

以名。

法。

儒。

墨治者。

则不得离道。

老子曰。

道者。

万物之奥。

善人之宝。

不善人之所宝。

是道治者。

谓之善人。

藉名。

法。

儒。

墨者。

谓之不善人。

善人之与不善人。

名分日离。

不待审察而得也。

道不足以治则用法。

法不足以治则用术。

术不足以治则用权。

权不足以治则用势。

势用则反权。

权用则反术。

术用则反法。

法用则反道。

道用则无为而自治。

故穷则徼终。

徼终则反始。

始终相袭。

无穷极也。

有形者必有名。

有名者未必有形。

形而不名。

未必失其方圆白黑之实。

名而不可不寻。

名以检其差。

故亦有名以检形。

形以定名。

名以定事。

事以检名。

察其所以然。

则形名之与事物。

无所隐其理矣。

名有三科。

法有四呈。

一曰命物之名。

方圆白黑是也。

二曰毁誉之名。

善恶贵贱是也。

三曰况谓之名。

贤愚爱憎是也。

一曰不变之法。

君臣上下是也。

二曰齐俗之法。

能鄙同异是也。

三曰治众之法。

庆赏刑罚是也。

四曰平准之法。

律度权量是也。

术者。

人君之所密用。

群下不可妄窥。

势者。

制法之利器。

群下不可妄为。

人君有术。

而使群下得窥非术之奥者。

有势。

使群下得为非势之重者。

大要在乎先正名分。

使不相侵杂。

然后术可秘。

势可专。

名者。

名形者也。

形者。

应名者也。

然形非正名也。

名非正形也。

则形之与名。

居然别矣。

不可相乱。

亦不可相无。

无名。

故大道无称。

有名。

故名以正形。

今万物具存。

不以名正之则乱。

万名具列。

不以形应之则乖。

故形名者。

不可不正也。

善名命善。

恶名命恶。

故善有善名。

恶有恶名。

圣贤仁智。

命善者也。

顽嚚凶愚。

命恶者也。

今即圣贤仁智之名。

以求圣贤仁智之实。

未之或尽也。

即顽嚚凶愚之名。

以求顽嚚凶愚之实。

亦未或尽也。

使善恶尽然有分。

虽未能尽物之实。

犹不患其差也。

故曰名不可不辩也。

名称者。

别彼此而检虚实者也。

自古至今。

莫不用此而得。

用彼而失。

失者。

由名分混。

得者。

由名分察。

今亲贤而疏不肖。

赏善而罚恶。

贤不肖善恶之名宜在彼。

亲疏赏罚之称宜属我。

我之与彼。

又复一名。

名之察者也。

名贤不肖为亲疏。

名善恶为赏罚。

合彼我之一称而不别之。

名之混者也。

故曰名称者。

不可不察也。

语曰。

好牛。

又曰。

不可不察也。

好则物之通称。

牛则物之定形。

以通称随定形。

不可穷极者也。

设复言好马。

则复连于马矣。

则好所通无方也。

设复言好人。

则彼属于人也。

则好非人。

人非好也。

则好牛好马好人之名自离矣。

故曰。

名分不可相乱也。

五色。

五声。

五臭。

五味。

凡四类。

自然存焉天地之间而不期为人用。

人必用之。

终身各有好恶而不能辩其名分。

名宜属彼。

分宜属我。

我爱白而憎黑。

韵商而舍征。

好膻而恶焦。

嗜甘而逆苦。

白黑。

商征。

膻焦。

甘苦。

彼之名也。

爱憎。

韵舍。

好恶。

嗜逆。

我之分也。

定此名分。

则万事不乱也。

故人以度审长短。

以量受多少。

以衡平轻重。

以律均清浊。

以名稽虚实。

以法定治乱。

以简治烦惑。

以易御险难。

以万事皆归于一。

百度皆准于法。

归一者。

简之至。

准法者。

易之极。

如此。

顽嚚聋瞽。

可以察慧聪明。

同其治也。

天下万事。

不可备能。

责其备能于一人。

则贤圣其犹病诸。

设一人能备天下之事能。

左右前后之宜。

远近迟疾之间。

必有不兼者焉。

苟有不兼。

于治阙矣。

全治而无阙者。

大小多少。

各当其分。

农商工仕。

不易其业。

老农长商。

习工旧士。

莫不存焉。

则处上者何事哉。

故有理而无益于治者。

君子弗言。

有能而无益于事者。

君子弗为。

君子非乐有言。

有益于治。

不得不言。

君子非乐有为。

有益于事。

不得不为。

故所言者。

不出于名法权术。

所为者。

不出于农稼军阵。

周务而巳。

故明主不为治外之理。

小人必言事外之能。

小人亦知言损于治。

而不能不言。

小人亦知能损于事。

而不能不为。

故所言者。

极于儒墨是非之辩。

所为者。

极于坚伪偏抗之行。

求名而巳。

故明主诛之。

古语曰。

不知无害于君子。

知之无损于小人。

工匠不能。

无害于巧。

君子不知。

无害于治。

此信矣。

为善使人不能得从。

此独善也。

为巧使人不能得从。

此独巧也。

未尽善巧之理。

为善与众行之。

为巧与众能之。

此善之善者。

巧之巧者也。

所贵圣人之治。

不贵其独治。

贵其能与众共治。

贵工倕之巧。

不贵其独巧。

贵其能与众共巧也。

今世之人。

行欲独贤。

事欲独能。

辩欲出群。

勇欲绝众。

独行之贤。

不足以成化。

独能之事。

不足以周务。

出群之辩。

不可为户说。

绝众之勇。

不可与征阵。

凡此四者。

乱之所由生。

是以圣人。

任道以夷其险。

立法以理其差。

使贤愚不相弃。

能鄙不相遗。

能鄙不相遗。

则能鄙齐功。

贤愚不相弃。

则贤愚等虑。

此至治之术也。

名定则物不竞。

分明则私不行。

物不竞。

非无心。

由名定。

故无所措其心。

私不行。

非无欲。

由分明。

故无所措其欲。

然则心欲人人有之。

而得同于无心无欲者。

制之有道也。

田骈曰。

天下之士。

莫肯处其门庭。

臣其妻子。

必游宦诸侯之朝者。

利引之也。

游于诸侯之朝。

皆志为卿大夫。

而不拟于诸侯者。

名限之也。

彭蒙曰。

雉兔在野。

众人逐之。

分未定也。

鸡豕满市。

莫有志者。

分定故也。

物奢则仁智相屈。

分定则贪鄙不争。

圆者之转。

非能转而转。

不得不转也。

方者之止。

非能止而止。

不得不止也。

因圆之自转。

使不得止。

因方之自止。

使不得转。

何苦物之失分。

故因贤者之有用。

使不得不用。

因愚者之无用。

使不得用。

用与不用。

皆非我用。

因彼所用。

与不可用。

而自得其用。

奚患物之乱乎。

物皆不能自能。

不知自知。

智非能智而智。

愚非能愚而愚。

好非能好而好。

丑非能丑而丑。

夫不能自能。

不知自知。

则智好何所贵。

愚丑何所贱。

则智不能得夸愚。

好不能得嗤丑。

此为得之道也。

道行于世。

则贫贱者不怨。

富贵者不骄。

愚弱者不慑。

智勇者不陵。

定于分也。

法行于世。

则贫贱者不敢怨富贵。

富贵者不敢陵贫贱。

愚弱者不敢冀智勇。

智勇者不敢鄙愚弱。

此法之不及道也。

世之所贵。

同而贵之谓之俗。

世之所用。

同而用之谓之物。

苟违于人。

俗所不与。

苟忮于众。

俗所共去。

故心皆殊而为行若一。

所好各异而资用必同。

此俗之所齐。

物之所饰。

故所齐不可不慎。

所饰不可不择。

昔齐桓好衣紫。

阖境不鬻异采。

楚庄爱细腰。

一国皆有饥色。

上之所以率下。

乃治乱之所由也。

故俗苟沴。

必为治以矫之。

物苟溢。

必立制以检之。

累于俗。

饰于物者。

不可与为治矣。

昔晋国苦奢。

文公以俭矫之。

乃衣不重帛。

食不异肉。

无几时。

人皆大布之衣。

脱粟之饭。

越王句践。

谋报吴。

欲人之勇。

路逢怒蛙而轼之。

比及数年。

民无长幼。

临敌虽汤火不避。

居上者之难。

如此之验。

圣王知人情之易动。

故作乐以和之。

制礼以节之。

在下者不得用其私。

故礼乐独行。

礼乐独行。

则私欲寝废。

私欲寝废。

则遭贤之与遭愚均矣。

若使遭贤则治。

遭愚则乱。

是治乱系于贤愚。

不系于礼乐。

是圣人之术。

与圣主而俱殁。

治世之法。

逮易世而莫用。

则乱多而治寡。

乱多而治寡。

则贤无所贵。

愚无所贱矣。

处名位虽不肖下愚。

物不疏己。

亲疏系乎势利。

不系于不肖与仁贤。

吾亦不敢据以为天理。

以为地势之自然者尔。

今天地之间。

不肖实众。

仁贤实寡。

趋利之情。

不肖持厚。

廉耻之情。

仁贤偏多。

今以礼义招仁贤。

所得仁贤者。

万不一焉。

以名利招不肖。

所得不肖者。

触地是焉。

故曰礼义成君子。

君子未必须礼义。

名利治小人。

小人不可无名利。

庆赏刑罚。

君事也。

守职效能。

臣业也。

君科功黜陟。

故有庆赏刑罚。

臣各慎所务。

故有守职效能。

君不可与臣业。

臣不可侵君事。

上下不相侵与。

谓之名正。

名正而法顺也。

接万物使分别。

海内使不杂。

见侮不辱。

见推不矜。

禁暴息兵。

救世之斗。

此仁君之德。

可以为主矣。

守职分使不乱。

慎所任而无私。

饥饱一心。

毁誉同虑。

赏亦不忘。

罚亦不怨。

此居下之节。

可为人臣矣。

世有因名以得实。

亦有因名以失实。

宣王好射。

说人之谓己能用强也。

其实所用不过三石。

以示左右。

左右皆引试之。

中关而止。

皆曰不下九石。

非大王孰能用是。

宣王悦之。

然则宣王用不过三石。

而终身自以为九石。

三石实也。

九石名也。

宣王悦其名而丧其实。

齐有黄公者。

好谦卑。

有二女。

皆国色。

以其美也。

常谦辞毁之。

以为丑恶。

丑恶之名远布。

年过而一国无聘者。

卫有鳏夫。

时冒娶之。

果国色。

然后曰。

黄公好谦。

故毁其子不姝美。

于是争礼之。

亦国色也。

国色实也。

丑恶名也。

此违名而得实矣。

楚人担山雉者。

路人问何鸟也。

担雉者欺之曰。

凤凰也。

路人曰。

我闻有凤凰,今直见之。

汝贩之乎。

曰。

然。

则十金。

弗与。

请加倍。

乃与之。

将欲献楚王。

经宿而鸟死。

路人不遑惜金。

惟恨不得以献楚王。

国人传之。

咸以为真凤凰。

贵。

欲以献之。

遂闻楚王。

王感其欲献于己。

召而厚赐之。

过于买鸟之金十倍。

魏田父有耕于野者。

得宝玉径尺。

弗知其玉也。

以告邻人。

邻人阴欲图之。

谓之曰。

怪石也。

畜之。

弗利其家。

弗如一复之。

田父虽疑。

犹录以归。

置于庑下。

其夜玉明。

光照一室。

田父称家大怖。

复以告邻人。

曰。

此怪之征。

遄弃。

殃可销。

于是遽而弃于远野。

邻人无何。

盗之以献魏王。

魏王召玉工相之。

玉工望之。

再拜而立。

敢贺曰。

王得此天下之宝。

臣未尝见。

王问价。

玉工曰。

此玉无价以当之。

五城之都。

仅可一观。

魏王立赐献玉者千金。

长食上大夫禄。

凡天下万里。

皆有是非。

吾所不敢诬。

是者常是。

非者常非。

亦吾所信。

然是虽常是。

有时而不用。

非虽常非。

有时而必行。

故用是而失有矣。

行非而得有矣。

是非之理不同。

而更兴废。

翻为我用。

则是非焉在哉。

观尧舜汤武之成。

或顺或逆。

得时则昌。

桀纣幽厉之败。

或是或非。

失时则亡。

五伯之主亦然。

宋公以楚人战于泓。

公子目夷曰。

楚众我寡。

请其未悉济而击之。

宋公曰。

不可。

吾闻不鼓不成列。

寡人虽亡国之余。

不敢行也。

战败。

楚人执宋公。

齐人弑襄公。

立公孙无知。

召忽夷吾。

奉公子纠奔鲁。

鲍叔牙奉公子小白奔莒。

既而无知被杀。

二公子争国。

纠宜立者也。

小白先入。

故齐人立之。

既而使鲁人杀纠。

召忽死之。

征夷吾以为相。

晋文公为骊姬之谮。

出亡十九年。

惠公卒。

赂秦以求反国。

杀怀公子而自立。

彼一君正。

而不免于执。

二君不正。

霸业遂焉。

己是而举世非之。

则不知己之是。

己非而举世是之。

亦不知己所非。

然则是非。

随众贾而为正。

非己所独了。

则犯众者为非。

顺众者为是。

故人君处权乘势。

处所是之地。

则人所不得非也。

居则物尊之。

动则物从之。

言则物诚之。

行则物则之。

所以居物上御群下也。

国乱有三事。

年饥。

民散。

无食以聚之则乱。

治国无法则乱。

有法而不能用则乱。

有食以聚民。

有法而能行。

国不治。

未之有也。

    大道下 #

  

  仁义礼乐。

名法刑赏。

凡此八者。

五帝三王治世之术也。

故仁以道之。

义以宜之。

礼以行之。

乐以和之。

名以正之。

法以齐之。

刑以威之。

赏以劝之。

故仁者。

所以博施于物。

亦所以生偏私。

义者。

所以立节行。

亦所以成华伪。

礼者。

所以行恭谨。

亦所以生惰慢。

乐者。

所以和情志。

亦所以生淫放。

名者。

所以正尊卑。

亦所以生矜篡。

法者。

所以齐众异。

亦所以乖名分。

刑者。

所以威不服。

亦所以生陵暴。

赏者。

所以劝忠能。

亦所以生鄙争。

凡此八术。

无隐于人而常存于世。

非自显于尧汤之时。

非自逃于桀纣之朝。

用得其道则天下治。

失其道则天下乱。

过此而往。

虽弥纶天地。

笼络万品。

治道之外。

非群生所餐挹。

圣人错而不言也。

凡国之存亡有六征。

有衰国。

有亡国。

有昌国。

有强国。

有治国。

有乱国。

所谓乱亡之国者。

凶虐残暴不与焉。

所谓强治之国者。

威力仁义不与焉。

君年长多媵。

少子孙。

疏宗族。

衰国也。

君宠臣。

臣爱君。

公法废。

私欲行。

乱国也。

国贫小。

家富大。

君权轻。

臣势重。

亡国也。

凡此三征。

不待凶恶残暴而后弱也。

虽曰见存。

吾必谓之亡者也。

内无专宠。

外无近习。

支庶繁字。

长幼不乱。

昌国也。

农桑以时。

仓廪充实。

兵甲劲利。

封疆修理。

强国也。

上不胜其下。

下不能犯其上。

上下不相胜犯。

故禁令行。

人人无私。

虽经险易而国不可侵。

治国也。

凡此三征。

不待威力仁义而后强。

虽曰见弱。

吾必谓之存者也。

治主之兴。

必有所先诛。

先诛者。

非谓盗。

非谓奸。

此二恶者。

一时之大害。

非乱政之本也。

乱政之本。

下侵上之权。

臣用君之术。

心不畏时之禁。

行不轨时之法。

此大乱之道也。

孔丘摄鲁相。

七日而诛少正卯。

门人进问曰。

夫少正卯。

鲁之闻人也。

夫子为政而先诛。

得无失乎。

孔子曰。

居吾语汝其故。

人有恶者五。

而窃盗奸私不与焉。

一曰心达而险。

二曰行僻而坚。

三曰言伪而辨。

四曰强记而博。

五曰顺非而泽。

此五者有一于人。

则不免君子之诛。

而少正卯兼有之。

故居处足以聚徒成群。

言谈足以饰邪荧众。

强记足以反是独立。

此小人雄桀也。

不可不诛也。

是以汤诛尹谐。

文王诛潘正。

太公诛华士。

管仲诛付里乙。

子产诛邓析。

史付。

此六子者。

异世而同心。

不可不诛也。

诗曰。

忧心悄悄。

愠于群小。

小人成群。

斯足畏也。

语曰。

佞辩可以荧惑鬼神。

曰。

鬼神聪明正直。

孰曰荧惑者。

曰。

鬼神诚不受荧惑。

此尤佞辩之巧。

靡不入也。

夫佞辩者。

虽不能荧惑鬼神。

荧惑人明矣。

探人之心。

度人之欲。

顺人之嗜好而不敢逆。

纳人于邪恶而求其利。

人喜闻己之美也。

善能扬之。

恶闻己之过也。

善能饰之。

得之于眉睫之闲。

承之于言行之先。

语曰。

恶紫之夺朱。

恶利口之覆邦家。

斯言足畏而终身莫悟。

危亡继踵焉。

老子曰。

以政治国。

以奇用兵。

以无事取天下。

政者。

名法是也。

以名法治国。

万物所不能乱。

奇者。

权术是也。

以权术用兵。

万物所不能敌。

凡能用名法权术。

而矫抑残暴之情。

则己无事焉。

己无事。

则得天下矣。

故失治则任法。

失法则任兵。

以求无事。

不以取强。

取强则柔者反能服之。

老子曰。

民不畏死。

如何以死惧之。

凡民之不畏死。

由刑罚过。

刑罚过。

则民不赖其生。

生无所赖。

视君之威末如也。

刑罚中则民畏死。

畏死。

由生之可乐也。

知生之可乐。

故可以死惧之。

此人君之所宜执。

臣下之所宜慎。

田子读书。

曰。

尧时太平。

宋子曰。

圣人之治以致此乎。

彭蒙在侧。

越次答曰。

圣法之治以至此。

非圣人之治也。

宋子曰。

圣人与圣法。

何以异。

彭蒙曰。

子之乱名甚矣。

圣人者。

自己出也。

圣法者。

自理出也。

理出于己。

己非理也。

己能出理。

理非己也。

故圣人之治。

独治者也。

圣法之治。

则无不治矣。

此万物之利。

唯圣人能该之。

宋子犹惑。

质于田子。

田子曰。

蒙之言然。

庄里丈人。

字长子曰盗。

少子曰殴。

盗出行。

其父在后。

追呼之曰。

盗。

盗。

吏闻。

因缚之。

其父呼殴喻吏。

遽而声不转。

但言殴殴。

吏因殴之。

几殪。

康衢长者。

字僮曰善搏。

字犬曰善噬。

宾客不过其门者三年。

长者怪而问之。

乃实对。

于是改之。

宾客往复。

郑人谓玉未理者为璞。

周人谓鼠未腊者为璞。

周人怀璞。

谓郑贾曰。

欲买璞乎。

郑贾曰。

欲之。

出其璞视之。

乃鼠也。

因谢不取。

父之于子也。

令有必行者。

有必不行者。

去贵妻。

卖爱妾。

此令必行者也。

因曰。

汝无敢恨。

汝无敢思。

令必不行者也。

故为人上者。

必慎所令。

凡人。

富则不羡爵禄。

贫则不畏刑罚。

不羡爵禄者。

自足于己也。

不畏刑罚者。

不赖存身也。

二者为国之所甚。

而不知防之之术。

故令不行而禁不止。

若使令不行而禁不止。

则无以为治。

无以为治。

是人君虚临其国。

徒君其民。

危乱可立而待矣。

今使由爵禄而后富。

则人必争尽力于其君矣。

由刑罚而后贫。

则人咸畏罪而从善矣。

故古之为国者。

无使民自贫富。

贫富皆由于君。

则君专所制。

民知所归矣。

贫则怨人。

贱则怨时。

而莫有自怨者。

此人情之大趣也。

然则不可以此是人情之大趣。

而一非之。

亦有可矜者焉。

不可不察也。

今能同算钧而彼富我贫。

能不怨则美矣。

虽怨。

无所非也。

才钧智同。

而彼贵我贱。

能不怨则美矣。

虽怨。

无所非也。

其敝在于不知乘权藉势之异。

而虽曰智能之同。

是不达之过。

虽君子之邮。

亦君子之怒也。

人贫则怨人。

富则骄人。

怨人者。

苦人之不禄施于己也。

起于情所难安而不能安。

犹可恕也。

骄人者无苦。

而无故骄人。

此情所易制而弗能制。

弗可恕矣。

众人见贫贱。

则慢而疏之。

见富贵。

则敬而亲之。

贫贱者有请赇于己。

疏之可也。

未必损己。

而必疏之。

以其无益于物之具故也。

富贵者有施与己。

亲之可也。

未必益己而必亲之。

则彼不敢亲我矣。

三者独立。

无致亲致疏之所。

人情终不能不以贫贱富贵易虑。

故谓之大惑焉。

穷独贫贱。

治世之所共矜。

乱世之所共侮。

治世非为矜穷独贫贱而治。

是治之一事也。

乱世亦非侮穷独贫贱而乱。

亦是乱之一事也。

每事治则无乱。

乱则无治。

视夏商之盛。

夏商之衰。

则其验也。

贫贱之望富贵甚微。

而富贵不能酬其甚微之望。

夫富者之所恶。

贫者之所美。

贵者之所轻。

贱者之所荣。

然而弗酬弗与。

同苦乐故也。

虽弗酬之。

于我弗伤。

今万民之望人君。

亦如贫贱之望富贵。

其所望者。

盖欲料长幼。

平赋敛。

时其饥寒。

省其疾痛。

赏罚不滥。

使役以时。

如此而已。

则于人君弗损也。

然而弗酬。

弗与。

同劳逸故也。

故为人君。

不可弗与民同劳逸焉。

故富贵者。

可不酬贫贱者。

人君不可不酬万民。

不酬万民。

则万民之所不愿戴。

所不愿戴。

则君位替矣。

危莫甚焉。

祸莫大焉。

  尹文子校勘记 #

  

  汉志。

尹文子一篇。

魏黄初末山阳仲长氏。

析为上下篇。

故隋志有二卷。

与今道藏本合。

然唐人引尹文子。

多今本所无。

反覆寻绎。

疑脱简并在下篇。

惜割裂太甚。

零章剩句。

无可位置。

今依四库本。

仍合为一卷。

别附札记。

以俟世有仲长氏其人者。

当审定焉。

熙祚识。

  

  原序

  

   毕足而止之藏本无之字与庄子天下篇合意其玩之藏本其作甚

  

  大道上 #

  

   不善人之所宝老子宝作保二字古通势用则反权容斋续笔引作势不足则反权语曰好牛又曰不可不察也又曰二字衍当依御览八百九十九引此文删故人以度审长

短故字误群书治要引作古以量受多少二字藏本倒与治要合以治烦惑藏本治作制与治要合以万事皆归于一以字衍当依治要删如此顽嚚聋瞽治要引如此下有则字可以

察慧聪明以字误明吉府本作与与治要合同其治也治要引作矣设一人能备天下之事能治要引作则属下句读农商工士藏本士作仕下同则处上者何事哉治要者作有君子

弗言长短经卑政篇弗作不与治要合君子弗为长短经此弗字亦作不故明主不为此二字误当依治要作任之下云故明主诛之正与此相对为文治外之理小人必言事外之能

此处有脱文当依治要作治外之理小人之所必言事外之能小人之所必为观下文云小人亦知言损于治而不能不言小人亦知能损于事而不能不为亦以言属治以为属事也

小人亦知言损于治治要引损上多有字下句同古语曰治要引句首有故字不知无害于君子治要于作为下句同此信矣治要引作此言信矣为善使人不能得从此独善也为巧

使人不能得从此独巧也未尽善巧之理治要引此文云为善使人不能得从为巧使人不能得为此独善独巧者也未尽巧善之理长短经卑政篇注为善为巧下并有者字也字在

理字下余并与治要同可见唐本尹文子如此所贵圣人之治容斋续笔引句首有故字与治要合贵其能与众共治贵工倕之巧长短经引共治下有也所二字与治要合独行之贤

长短经引句首有夫字乱之所由生长短经引有也字任道以夷其险治要夷作通制之有道也长短经适变篇引作在制之有道故也皆非我用用字误当依治要作也因彼所用所

字误当依治要作可而自得其用治要引而下有自得其用也五字又长短经自作各奚患物之乱乎长短经乎作也与治要合智勇者不陵治要作矜定于分也治要定作足故心皆

殊治要故下有人字必为治以矫之治字误明吉府本及藏本并作法食不异肉藏本异作兼与御览六百八十九引此文合又书钞百四十三作重人皆大布之衣书钞御览引人上

并有国字此脱去越王句践谋报吴书钞百十六引作越王将报吴王而轼之书钞八十五御览五百四十三并引作下车而揖之又书钞百十六作回车避之比及数年民无长幼临

敌虽汤火不避书钞百十六引作后战民皆不避汤火遂灭吴与今本异知人情之易动藏本人作民处名位虽不肖下愚物不疏己此处有脱误文选任彦升荐士表注引作处名位

虽不肖不患物不亲己在贫贱不患物不疏己观下文云亲疏系乎势利则此处亦当亲疏并举为是不患误作下愚字形并相似也藏本下作不此其之未尽泯者不系于不肖与仁

贤文选注有也字君科功黜陟藏本科作料料字是下篇亦云料长幼此仁君之德可以为主矣荀子正论篇注引仁作人主作王宣王好射御览三百八十九引作齐宣王与吕氏春

秋壅塞篇合其实所用不过三石书钞百二十五御览三百八十九用下并有弓字此脱去皆曰不下九石书钞御览曰下并有此字而终身自以为九石御览为下有用字而一国无

聘者艺文类聚十八引作一国之人无敢聘者御览三百八十一亦有敢字卫有鳏夫时鳏夫下脱失字当依御览补路人问何鸟也御览九百十七引问下有曰字今直见之直字误

艺文类聚九十御览九百十七并作始曰然则十金艺文类聚及御览并作请买十金路人不遑惜金艺文类聚惜下有其字谓之曰怪石也艺文类聚八十三御览八百五谓并作诈

又明吉府本及藏本曰下并有此字此脱去弗如一复之一字衍当依明吉府本及藏本删田父称家大怖称字误御览引作其无田父二字于是遽而弃于远野御览弃下有之字再

拜而立敢贺曰王得此天下之宝此文有误御览作再拜却立曰敢贺大王得此天下之宝六帖七同艺文类聚作再拜贺曰大王得此天下之宝盖节文王问价明吉府本及藏本问

下并有其字与艺文类聚引此文合食上大夫禄艺文类聚大夫下有之字

  

  大道下治要作圣人篇

  

   所以行恭谨治要引作谨敬长短经反经篇作敬谨亦所以乖名分治要及长短经并作亦所以生乖分非自逃于桀纣之朝此自字治要作故失其道则天下乱治要失上有

用字笼络万品治要笼作缠有乱国治要引此句在衰国下与下文合君年长多媵长短经理乱篇多下有妾字与治要合明吉府本作媵妾疏宗族明吉府本及藏本族并作强与治

要合不待凶恶残暴治要恶作虐与上文合支庶繁字长短经字作息与治要合上不胜其下下不犯其上长短经引两不字下并有能字与治要合藏本下句亦有能字孰曰荧惑者

曰字误当依明吉府本作能承之于言行之先此下脱一百二十四字当依治要补正世俗之人闻誉则悦闻毁则戚此众人之大情有同己则喜异己则怒此人之大情故佞人善为

誉者也善顺从者也人言是亦是之人言非亦非之从人之所爱随人之所憎故明君虽能纳正直未必亲正直虽能远佞人未必能疏佞人故舜禹者以能不用佞人亦未必憎佞人

语曰佞辨惑物舜禹不能得憎不可不察乎按末句乎当作也以政治国老子政作正二字古通如何以死惧之治要引作如之何其以死惧之少子曰欧明吉府本作殴下同乃实对

御览四百五引作人以实对宾客往复二字误倒当依明吉府本乙转艺文类聚九十四御览四百五又九百五并引作复往郑人谓玉未理者为璞后汉书应劭传注理作琢谓郑贾

曰艺文类聚八十三谓作问父之于子也此上脱一百十六字当依治要补正田子曰人皆自为而不能为人故君人者之使人使其自为用而不使为我用魏下先生曰善哉田子之

言古者君之使臣求不私爱于己求显忠于己而居官者必能临陈者必勇禄赏之所劝名法之所齐不出于己心不利于己身语曰禄薄者不可与经乱赏轻者不可与入难此处上

者所宜慎者也按禄薄者以下又见意林及御览六百三十三令必不行者也长短经政体篇令上有此字必慎所令长短经作必慎所出令焉治要亦有焉字而虽曰智能之同虽字

误当依明吉府本作惟骄人者无苦治要无下有所字亦如贫贱之望富贵治要贫贱下有者字故富贵者可不酬贫贱者治要引作而属下句读

  逸文

  

  尹文子见齐宣王。

宣王不言而叹。

尹文子曰。

何叹。

王曰。

吾叹国中寡贤。

尹文子曰。

使国悉贤。

孰处王下。

此下意林有谁为王使四字王曰。

国悉不肖可乎。

尹文子曰。

国悉不肖。

孰理王朝。

王曰。

贤与不肖。

皆无可乎。

尹文子曰。

不然。

有贤有不肖。

故王尊于上。

臣卑于下。

进贤退不肖。

所以有上下也。

意林又艺文类聚二十御览四百二

  

  虎求百兽食之。

得狐。

狐曰。

子无食我也。

天帝令我长百兽。

今子食我。

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言不信。

吾为子先行。

子随我后。

观百兽之见我不走乎。

虎以为然。

故遂与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之畏己而走。

以为畏狐也。

御览四百九十四

  

  瞽者无目。而耳不可以●。察视也。精于听也。御览七百四十

  

  聋者不歌。无以自乐。盲者不观。无以接物。同上

  

  数。十百千万亿。亿万千百十。皆起于一。推之亿。亿无差矣。御览七百五十

  

  千人曰俊。万人曰杰。史记屈原传索隐又诗汾沮洳疏引作万人为英

  

  以智力求者。喻如奕碁。类聚七十四奕字重无碁字进退取与。攻劫放舍。文选博奕论注放作杀在我者也。御览七百五十三

  

  博者。尽开塞之宜。得周通之路。而不能制齿之大小。在遇者也。文选策秀才文注艺文类聚七十四御览七百五十四

  

  尧为天子。衣不重帛。食不兼味。土阶三尺。茅茨不翦。艺文类聚八十二御览九百九十六

  

  尧德化布于四海。仁惠被于苍生。文选劝进表注

  

  两智不能相使。两贵不能相临。两辨不能相屈。力均势敌故也。意林

  

  专用聪明则功不成。专用晦昧则事必悖。一明一晦。众之所载。同上

  

  四方上下曰字。后汉书冯衍传注

  

  将战。有司读诰誓。三令五申之。既毕。然后即敌。文选东京赋注

  

  钟鼓之声。怒而击之则武。忧而击之则悲。喜而击之则乐。其意变。其声亦变。意诚感之。达于金石。而况于人乎。书钞百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