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祖师三尼医世说述

吕祖师三尼医世说述

  龙门第八戒子黄守中题 龙门第九代戒子陶太辑

  第十一代闵一得谨疏 第十二代沈阳一恭校

  序

  文所以载道也,余闻世间是文久矣。

忆自弱冠时,得侍东篱老师于桐柏山。

师秦天人,年已百有十余岁,姓高氏。

浙闽总制高公,盖师同宗也,巡边过山,以三尼医世说师。

师曰:“吾曾见于王阳明先生篑中书之内编,其门人王龙溪刻以传世者,是羲黄以身治世之大道也;又尝闻诸驻世神仙李泥丸,吾门下沈一炳,曾三遇之,一炳尝以‘三尼’两字,叩于泥丸,泥丸曰:‘此道传自羲黄,仲尼牟尼青尼三大圣人,阐以立教,三家之徒各述其入门之径,集成一编,或曰说述,或曰心传,或曰功诀,或曰功用’。

今散轶矣,”余昔闻于高师者如此。

  至乾隆丙午岁,十月二十六日,吾大师太虚翁是日离世,于先两日授书一册,嘱收勿泄。

其时尚达,不务慎守,友人携赴晋宁,久借不归,乃即吕祖三尼医世功诀也。

  岁己酉,浙督学朱石君先生按临湖州,进谒于右文馆。

始知先生有是书珍藏,不以示人,颇疑有脱简。

闻金盖藏本完善,以余为诚实可信,嘱往索取,不得而返。

乃示余所藏之本,系明代人手录,有诚意伯跋。

余拟录之,适先生整装将按他郡,匆匆不果。

  越四载宦游,过鸡足山,访住世神仙鸡足道者于龙树山房。

仙姓黄名守中,西域月支人,元时进中国,久休鸡足,故有是号。

顺治十六年入京师,求授太上三大戒于昆阳王律师,初无名字,自号野怛婆,华言求道士也。

律师以其身休中国有年,因命以华姓名,曰黄守中,迄今滇人咸以黄真人呼之,年已五百有余岁,而貌若六十许人,又眸炯炯,声若洪钟。

案头无多书,《佛说持世陀罗尼经》外,唯《三尼医世说述》,核即东篱所见,太虚申说者。

乞,勿与,请录之。

笑曰:“毋,子归而求之“诚、访”二美,得自集者,今非其时,姑待之”。

余因问曰:“某昔得有吕祖三尼医世功诀,为某大师太虚翁所授,未及体阅,为友携去,此书如何?”曰:“余向亦有之,善册也,他日亦必得者”。

叙问曰:“先生尝行是说乎”。

先生曰:“时哉,时哉!”又问曰:“圣如孔子,不以斯道医世,何也?”曰:“圣人立人之极,行斯道于万世者也,夫子之道大,不在一时也。

且郏鄂定鼎,卜年七百,春秋之季,其数已终,安知非参赞之神功?维持衰运,延续乃命于乎?”曰:“夫子若以斯道济世,当时应大治矣”。

曰:“春秋之时,孽海甚深,杀运将启,天故未欲平治天下也,凡暴殄之气足以致虚耗;淫之气以致水涝,冤抑之气致亢旱;悖逆之气足以致兵刃。

乖气久布而入不散,则元气隔阂而不通,无位之圣人能培人心固有之善,而不能锄人世已稔之恶。

师道立,则善人多,则可以维持世运。

其自作不靖者,天将聚而歼之,非群布之士所得而治也。

”曰:“然则斯道,亦有穷乎?”曰:“良医攻疾,必去其疾,而后元气可通,子不闻老子之言乎,道大、地大、王亦大”。

王亦大者,薄海内外,百万亿生灵之所归,有旋乾转坤之权也。

道与权合,则兵刑礼乐,革旧俗而新之,权足以去其疾而奠安之也。

有道而无权,岂能于凶人败类而亦安之怀之也哉。

世之为病有二:曰人为之病,曰天运之病。

人运之病,戾气所钟,所谓‘自作之孽不可活’,惟有权者能医之。

天运之病,协气可追,所谓‘天作孽犹可为’也,惟有道者能医之。

然而天运亦转移于人事,消戾气于未萌之先,则天运亦应之。

天运通,则元气通,元气通,则大化通,斯道乃大道而不穷也。

在上之群之,则天地成天,于物一无所遗,在下之君之,则立人达人,于物亦大有所济。

以道医世,不因世废道也。

况当升平之世,海宇又安,上有大圣人以为之主,道与权合,版图之内,无有顽民污吏,酿灾厄以梗塞气机。

则此道流通,虽一介之士,亦有位天地育万物之能事,得襄赞于不见不闻之中矣。

若五行百物之生成,偶有编灾小劫,行此道以补之,上合仁主之心,下济生灵之厄,有不如响音斯应者乎!”余之受教于黄真人者如此。

  至岁癸丑,游洞庭之东山,休于朱氏。

朱为吾山前辈九还翁孙,好玄学。

出示藏本二册,其一为文正中堂珍藏之书,亦属誊本,而无名人手跋。

其一为吾山石奄律师手录于龙峤山房,辑题于隐真黄祖者,文义更为明畅,殆鸡足真人所称详善本也。

因乞携归,其时未闻个中玄理,妄期道成而后行之。

迟至道光五年,蒙吾太虚翁洵呈昔授医世功诀,又沐吕祖临沙,洋洋万言,玄理乃明。

始悔师传功诀,为友携赴晋宁,迄今未归。

幸有鸡足真人,谓必自得。

爰详节录沙示,又采闻见,集而注之。

儒释二家之说,则分引经义以补之,以未读《持世经》故,爰附管窥七则,抄成一册,详述得详书颠末,以祛无征之惑,将以公诸同志。

稿既成,或有见而问曰:“是道,惟存心济世者可行之,若私心用事之,亦可行乎?”余悚然起立曰:“是何言欤!挟私则背道,必不可行,吕祖尝降坛,诚告曰,‘二气之用,阳为德,阴为刑,动于私,即入于阴。

中正慈祥则为德,邪忒凶暴则为刑,苟非利物济人心之心,而欲以吾气引动乾坤之气,则刑气所召,间不容发,天魔应之,天神弑之,其祸甚速,自取灭亡,历劫不赦,悔不可追,’祖师明训如此。

”故学道者,正心为第一义,识此,以为玩亵是书者鉴焉。

时道光戊子年孟夏望日嗣龙门正宗第十一代闵一得谨序。

  原序

  太始之初,道立于一。

确不可拔,而无所倚;坚不可破,而无所住。

无贰无间,无内无外,静而无静,动而无动。

刚柔健顺之示判,而为至刚至柔至顺之所由出。

大生之母,大道之原,是曰真一。

真一者,先天之精活泼泼地,其发不可遏。

发则通,通则为阳,其复则为阴,通复是气之始。

阳清则升,阴浊则降,清浊为形之始。

故真一为生天生地之始,体万有而空万有,无极是也。

惟无,故无隔阂,故极灵极明;惟无,故无挂无碍,故能屈能伸。

人物得其灵明之理而为性,得其屈伸之气而为命。

万物皆在性命之中,性命皆在真一之中。

性命之外无道,性命之外无教,三教同出于一也。

儒尽性以立命;释见性而度命;道成性以复命。

儒贯一,释皈一,道得一。

而其功化之极,则皆无远勿届,流行于四大部洲而无所底止。

儒家之道,至于位天地育万物,所过者化,所存者神;〈谢按:先天一炁运动于“某处”,则某处必被改变、融化。

先天一炁伏于某处不用,则某处必生灵觉之神。

有“某处”否?实无某处也!真一者,先天一炁也。

故曰“所过者化,所存者神”,斯一言刮尽金丹全部作用。

〉释家之道,至于无住相布施,四维上下虚空福德,不可思量;道家之道,至于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恃,为而不有,功成而不居。

其宗旨,皆无为而济世,岂舍己而从事于世哉!有生一来,人我同此一性,同此一命,即同此一道。

形隔而气通,气通则性命通,极之天之所覆,地之所载,皆一气呼吸之所通。

道在我,则我为宰。

其始,一物不有;其终,一物不遗。

而其妙万物也,仍一物不有。

斯道也,何道也?真一之道也。

成己成物,皆道中之事。

万物各正性命,而后道之量于是乎全,遗世独立,不可以言道,此医世之说所由来也。

医世之说,其本经全书,自有金简玉函,藏在天府,世不概见。

此书全部,尚有儒释医世说述。

太律师昆阳王祖闻诸异人云:“儒毁于秦,释毁于晋,世不可得而见矣。

”世所流传者,特道宗医世入手之则。

盖吕祖驻世时,得闻是说,阐述本经之义,授之法嗣,乃本经注疏,不是经文,故其文平近易晓,而于经中玄微功候,尚未述及。

第就道宗医世入手次第叙起焉耳!其大要与儒释两门,虽殊途,而同归于一,故此书有三尼之名,且经吕祖升证金仙后,尝亲印证于三尼者。

是三尼在天之灵,宣说参天地,赞化育之大道。

俾有志斯道者,闻而传之,踵而行之,世世可登仁寿之域也。

读是书者,慎毋亵视焉!是书,本书世有藏本,不知谁氏携去,蒙吕祖降坛,宣示辞意尤详,爰敬录之,牟数言于首。

时康熙甲辰旦日,嗣龙门正宗第九代陶太定谨叙于金盖之龙峤山房。

  下十二卦,阳长则阴消,阴来则阳全,循环十二支中,各应其气,以着阴阳进退之象。

道有变动,爻位互易而成六十四,上下无常,刚柔相易。

六十四卦,不出此十二卦中,推迁以尽其变,随体察易,天下之理得矣。

图如下:

  三才一气之图。

  医世说述 #

  <谢按:需达真胎息之层次,且性功纯厚,方可以行此医世功诀,否则,恐有弊患。

又,行此功法,切戒私心,否则必入魔道,此功亦即无上金丹大道,即本书所载之天仙心传功夫,宜与《天仙心传》一起参看。

  吕祖师为太上门下关尹子嗣道曾孙,本唐宗室,姓李,名琼,字伯玉。

避武后之祸,偕夫人金氏隐于嵩山深谷,改姓吕,名曰岩,字洞宾。

夫人殃,因号纯阳——钟离祖师弟子。

元世宗敕封警化孚佑帝君。

  三尼者,孔子、如来、老子也。

《心印集经》曰:“青尼致中,仲尼时中,牟尼空中。

三尼师师,文尼翼司。

三尼克传,文尼斯赞。

宏敷教育,裨生化之源”。

此元始诰文尼之文。

本经又言:“纯阳真人,化号文尼,职司铎化,故诏以三尼之道,敷锡于世,阴骘下民。

”——吕祖师之统儒释道以宣教,天所命也,是以宝诰亦称为三教之师。

  《医世说》,乃三圣之精蕴,发育万物,峻极于天。

开辟以来,天下之道无有大于此者。

吕祖述之,以开无量劫,怀保惠康之化。

所言入手之则,虽属玄门,实不外始基于定静。

定静乃三家同入之门,惟道宗功法较为简而易晓,故拈以示人。

至于尽性知命而功及于天地,则三尼同道悉该于此焉。

吕祖笔之于书,以授门下,历代祖师宝之,藏于梅岛之龙峤山房——地为黄隐真律师别业,仿址犹存,地离云巢二里许,金盖之东麓也。

  是书原序为陶律师石庵着,其标题盖出自隐真律师。曰“吕祖师三尼医世说述”者,正以明是书尚有三圣本经,吕祖述其意以教人云尔。

  第一步说法 #

  大壮

  [ 本易象以明各步功法,非尽以卦气时序言也。

〈谢按:非真有开头,为便起言说法,故以大壮为一步说法,实无始无终。

循环无端。

〉“大壮利贞”:大者,正也,内乾外震。

乾为天、为首,震起也,故功起于此。

“帝出乎震”:帝,太乙也,即真一之宰也。

震巽特变为多白眼:目注脑则向上,故多白,谓当注视乾宫也。

震,阳之动也——意者心之所发,阳气之动也] 〈谢按:乾为体,震为用,由用而见体,天雷震动,由下而上玄关开也。

  若曰:法先闭目,意敛目神,向脑一注<谢按:久视上丹田,神炁合一,行混忘之功>

  [ 篑中书同。

“若曰”者,明非本经。

盖本经简奥难晓,吕祖述其意,若曰如是如是也。

陶律师本无“若曰”两字,次句有“微以”两字,末句“脑”字下有“际”字,“一注”作“存守”。

吕祖曰:“存者真一,守者真元。

〈谢按:真一不可守,存者乃不用之意,非守也。

人身之真元者,真意真息也,〉真一是性,真元是气。

脑为髓海,又为天性都会府,犹天上之有玉清胜境——其境至清,高居星月之上,乃太无之天。

能知存守,自能明道。

”] 

  继于脑中,向顶注之。<谢按:以泥丸为根,以顶门为“连接处”,五官浑同,身心混照浑化,而行身外虚空一着工夫,自然而然,一炁妙用自虚无中来>

  [ 篑中书同。

陶本“中”作“际”,下句有“门上”两字,“注之”作“一注”。

吕祖曰:“脑为人身玉清宫,元始所居。

顶曰囟门,穴名百会,乃三元聚会之所,上接三天真一。

向顶注之,真一感通,真元汇注,得见红黄星点若雨洒下为验。

”〈谢按:即《天仙心传》中所谓“缘引天罡下降”。

〉盖真一无形,所可见者真元。

真元者,真一所生之气也。

  ( 一得) 按:《礼》曰:“本于太乙,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于天也。

”太乙即真一,天之宰也。

首为人身之天阙,故迎乾必于首。

《易》曰“乾元”,曰“首出庶物”——乾为天为首也。

《虞氏易义》:“乾为性”。

——天命之性也。

心目“注之”,即《尚书》所谓“顾提天之明命”朱子曰“常目在之也”。

《内典》曰“大佛顶首陀罗尼”——言慧光如日在佛顶也。

又曰“斯是如来无见顶相,无为心佛”,又曰“摩顶令其开悟”——言人之性光皆在顶也。

儒释二家医世功法,以经义参之,与此书宗旨重规叠矩矣。

] 〈谢按:此一步之目的,乃使我心身清净,而至“圆清”之境,即闵氏所言“事清必迎乾”也。

  此为下手第一步

  [ 篑中书同。

陶本每步此句有“功法”二字。

吕祖曰:“法,法则也;功,功用也。

”“法先闭目”者,目为我心使气神。

《法录》“目神在天,即为苟毕二帅”。

其在人身,行则注于两涌泉,坐则注于两腰肾。

闭也者,凝字之义也。

曰“微以”者,有以若无之义。

意为心神之号令,令出乃行,犹人君之有诰敕也。

曰“上注”者,有透顶而上之义。

所以注迎真一之元,以护身世也。

] 

  第二步说法 #

  夬

  [ 内乾外兑。

《逸象》:“乾为神,兑为通,与神通气也。

——引乾炁下通之义也。

夬,决也,刚决柔也,君子道长,小人道消——小人谓阴。

阙门下通于腹,腹为阴,引乾阳下注,以决阴也。

] 〈谢按:以丹道而言,乃是凝神入炁穴初步功法。

  乃自百会,下游阙盆。<谢按:先天一炁,自虚无中来,寂然不动,感而遂通,通则顺之而引。>

  [ 篑中书同。

陶本作“继于脑际,向下胸堂。

”百会,穴名,其穴在顶门。

阙盆,亦穴名,其穴在胸。

吕祖曰:“此不言意,意在其中。

”,曰“下”者,引一引元并下之义,味下句自可见。

] <谢按:回光返照,采真元归入泥丸,而直入中黄,即丹道中之“放光引致世散元一”之法。

  乾

  [ 元亨利贞:元始,亨通,利和,贞正。

元始,谓易生复初,探赜索引,万物资始。

亨通,以阳通阴。

各正性命为利贞。

心以上为阳,腹为阴。

胸乃阳始通阴之界,<谢按:亦可指绛宫一窍>,天下之赜将由之而起,不可憧扰。

乾有伏坤,驭动以静,乃为体得闲趣。

体乾之德:刚健中正纯粹精。

——此七德者,所由觉空色相,一丝不挂也。

] 

  游夫阙盆,体得闲趣。

<谢按:入归神室,此时洗心沐浴,上中二田合而为一,心息和融,玄窍大开。

大休歇一场,湛然而寂,不照而照,太极初现,“天仙心传”称此为“圆清”,浑然无尘。

  [ 篑中书同。

陶本作“用守胸堂,一丝不挂。

”( 一得) 按:《易》曰“清明在躬”,〈谢按:人心已与天心合一也。

〉《心经》曰“五蕴皆空”,盖同是道也。

吕祖曰:“第一戒毋率躁,第二戒毋昏迷,第三戒毋莽荡。

要识此中,<谢按:从狭义而言,此“中”是为内玄牝,又称中黄神室,从广义而言,乃天地之“心”,造化之玄牝也,其诀在于“无住无执”>,本无一物,有何人我,有何内外,光明磊落,彻天彻地,物物件件,机动乃现。

现非心体也。

现而勿察,隐而勿追,如浮云之点太空,过而已矣。

所当迎者,清存十分,和迎三五”。

盖此一步,《参同》谓之“上德”。

德以清虚恬淡,一尘不染。

得失有无,不稍粘滞,乃为得法。

] 

  此为下手第二步。

  [ 吕祖曰:“此步中必现有纷纭景象,〈谢按:丹书谓此为活午时。

〉若稍滞稍扰,天君有病,不惟无益,为害非细。

而于下步便无下手处矣,可不戒哉!”( 一得) 窃谓:能体游字、闲字,意义自得,行合祖训焉。

] 〈谢按:虽得乾元降此而制之,但此乃人心之“中”,万物芸芸,人心复杂,故现有纷纭景象,行者易逐幻境。

如此时微杂私意,则恐有弊病。

故需一丝不挂,〉

  第三步说法 #

  姤〈谢按;运返正午,夬通过乾而返为姤,丹道之返还伟功见矣!其诀惟在“念中无念”。〉

  [ 内巽外乾。

彖曰:“姤,遇也,柔遇刚也。

”阴为柔。

“刚遇中正,天下大行”,谓以刚克柔。

五中正,故刚遇中正。

阴始生,故宜勒照。

姤与复旁通,复则龙蛇俱蛰,女后则万物发扬——阴阳相伏之理。

象曰:“天地相遇品物咸章”。

故为万路齐开。

“天下有风”,无路不通也] 

  运值正午,诀惟勤照。〈谢按:功致此,易入散乱和昏沉,故加意凝照,一线到底,不可间断,所谓念中无念也〉

  [ 篑中书同。

陶本首句上有“已而”两字,下句作“万路齐开”。

<谢按:元神大觉,身世合一,天地万物人民皆在窍中显现>,言此中元运旺,既庶且富,无物不备,有日中则昃、月盈则阙之惧,故当有勒照作用。

正午,于世为中元,于身中为心,于功候为活午时,乃一阴初生之候,宜勒照也。

] 

  遁

  [ 内艮外乾。

象曰:“天下有山,遁。

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

”君子谓乾,乾为远为严。

未于首,其位已远,远而严,正本清源之道。

刚当位而阴渐长,故有偏颇之象。

] 

  已值未正,正本清源。

<谢按:从姤卦至剥卦所显现者,乃是从“现在”至“未来”之世运景象,一时之内,现于玄窍之中,功修浅者,只可显现一年至几年之世运,功修深者,十年百年千年现于一刻之中。

功修浅者,其炁涵括一乡一县。

深者,远及一省一国乃至天下。

至坤则万物芸芸皆归入静,此段诀无他,惟在元神不失,缩身心人世于中黄祖窍,虚无而混沌之,医世即从此段工夫开始,以正意维持,不使寒衰之景太过也>

  [ 篑中书同。

陶本“已”作“若”,下句作“便有偏颇”,盖民忘善之所致也。

世泰已久,则民惟逸是安。

逸是安,则忘善,忘善则恶机已伏,自然之势也。

宜体“正本清源”句入,乃有下手处。

鄙意:诀则迎一以化之,不惟迎坤元而已。

] 

  否

  [ 内坤外乾。彖曰:“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内小人而外君子。”故外强中干。“大往小来”,故当植培,此天地闭塞之候。] 

  一入申正,植培而已。

  [ 篑中书同。

陶本“申正”下作“外强中干,须事植培。

”意义与此书同。

盖值申正,运当下元之初,其时人民,燕安成性,罔知奋勉,无有远虑,风气浮华,举止文胜,故曰“外强”。

惟民生厚,其气已离,百产亦渐耗竭,故曰“中干”。

一旦劫临,挺而走险,适以速毙,诚可哀也〈谢按:一念之间,天堂地狱〉。

志斯道者,诀惟植培为事,所以思患预防也。

] 

  观

  [ 内坤外巽。

象曰:“风行地上,观。

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

”观主化民,故当致新。

五位未变,为“大观在上”。

近乾爻,故迎乾。

陶本曰“成贤劫”者,酉时卦中有蹇有明夷,值运之艰也。

] 

  若值酉正,诀惟致新。

<谢按:只灭识心,不灭照心,以顶门乾元之光合心目神光下照,此乃加行功诀。

其法见第一步。

总之一个“中和”,如本就“中和”,则不必头上安头>

  [ 篑中书同,陶本“酉正”下作“诀惟迎乾,以成贤劫。

”义与此书相表里。

酉正者,下元之中运也,旧染污俗,迎乾气以廓清之,使民自新也。

顽谗犹欲并生,使民自新,则劫运之来,化大成小,所谓贤劫是也。

较诸兵火相乘,不已相去多多乎!吕祖盖有深意存焉。

贤劫者何?饥馑疫疠昏垫是也。

] 

  剥

  [ 内坤外艮。

此戍卦也。

乾凿度曰:“夫阴,伤害为行当九月之候,阳气衰消而阴终不能尽阳,〈谢按:关键在此“不能尽阳”一句,所以而后能由剥通过坤,而运还复卦正子,丹道之还返伟功又见矣!〉小人不能决君子也。

”谓之剥,言不安而已。

彖曰:不利有攸往,小人长也。

”] 

  坤

  [ 六爻皆阴。

此亥卦也。

卦德为柔顺利贞,卦气为灭藏于癸,极晦之象,阳尽灭也。

故有“履霜坚冰至”之占。

戍亥为剥为坤,此曰“法惟屯蒙,以俟复”者。

舍值时之卦,而言“因时之用”,谓此时惟当息养。

盖戍亥于身为下极,于世为下元下运,言内言外,皆当息养也。

] <谢按:诀为神息相依,神炁合一,神归坤腹,大休息一场,但非昏沉,非阳沉入阴,非阳埋入阴,乃混沌之象,于丹道而言,此时切忌昏沉。

  运至戍亥,法惟屯蒙以俟复。

  [ 篑中书同。

陶本下句作“屯蒙而已。

”意义与是书无异。

屯蒙者,万物冥昧之象,养之以俟其复而已。

屯,内震外坎,动而遇险,劫运多艰,故屯利居贞。

蒙,内坎外艮,坎智艮止,性灵窒塞,机窍未开,故蒙以养正。

大元运之戍亥,万物皆息,小元运之戍亥,亦贵息养元气。

吕祖曰:“究其致此之由,总因失照失培之故。

”言小元运之可挽于前也。

( 一得) 按:《易》曰“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书》曰“道有升降,政由俗革”,此儒教之视否泰元运而医世也。

《华严经》曰“清净光明,遍照世间,以无碍愿,住一切劫,常勤利益一切众生”,《楞严经》曰“于恒沙劫中,救世悉安宁”,此释教之历元量无运而医世也。

] 

  此为下手第三步

  [ 篑中书此句上有“吕祖曰究其致此之由,总因失照失培之故”十七字。

按前后文均无吕祖曰字样,当是后人以此书质诸吕祖,录者误入正文耳!今采入前注。

窃按是书,二步以上自顶至胸,言身不言世。

三步中分言六时者,功用至午位则为心,乃一身之宰,一世之宰;至未以下则为腹,为阎浮提。

世事不同,补救之法亦不同,故逐时分析言之,以明随运之用。

此六时之用,皆学问之事,谓当裕道法于未用之时,午未申酉戌亥,皆迎一迎乾之所贯注,乾,君也。

盖有随时医世之学术,而后可以任斯世之重;能调元赞化,而后可以上格君心。

欲从事于泽民,必先以致君为主也。

〈谢按:此指性功何等之重要!〉

  第四步说法 #

  复

  [ 内震外坤。

震,修省致福,坤,德合无疆,彖曰:“复亨,刚反动而以顺行,利有攸往,刚长也。

”阳来返初,而应天行,阴顺之,明良之际会也。

] 

  已而华开见佛,自造庆会,於(音乌)万斯年,此为下手第四步。〈谢按:真阳初生,乾坤妙合,三田合一,一炁自虚无中来,太极全体乃现。〉

  [ 篑中书同,陶本“已而”作“既乃”,下有“别有妙用,不外忠贞”二句,“自造庆会”下有“得致”两字。

华,心华佛,喻君也。

开者,开心见诚之义,中无意必固我,随机导引,格非启沃,大有红炉点雪之神。

“不外忠贞”者,言忠贞则咸有一德,上下交孚,不待语言文字,故曰“自造”——诚之通也。

忠则表里如一,贞则夙夜匪懈,是以能充满其肃肃雍雍之气。

而君臣皆在一气之中,为上为德也;天下亦皆在一气之中,为下为民也,海隅苍生阴受其福而不知矣。

吕祖曰:“惟知迎一与元者能之。

”( 一得) 按:《书》曰“燮理阴阳,寅亮天地”,《楞严经》曰“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持世陀罗尼经》曰“利益安乐,一切有情”,同此功用也。

] 

  第五步说法 #

  临

  [ 内兑外坤。兑悦坤顺,故无间。元亨利贞。彖曰:“悦而顺,刚中而应。”——“悦而顺”,混一之原;“刚中而应”,妙凝之德、大亨以正也。] 

  于斯时也,功造无间,一举一措,不谋自合,盖已两气混一,志神不二,是妙凝之神验。此为下手第五步<谢按:浮游规中,胎息养真,乾坤混一>。

  [ 篑中书、陶本同,文正藏本有小异。

吕祖曰:“行到此步,益宜人我两忘,任此乾坤正气氲如氤如,有弥天盖地气象,乃得此验。

偶或现有戾机,必当迎人元以通之,倍迎乾元以新之,坤元以和之,寂体真一以一之,自然君圣臣良,上下一气,功行不怠。

造致雍熙,计日可待。

”( 一得) 按:《书》曰“咸有一德”,《金刚经》曰“以福德无,故如来说福德多”,皆是道也。

] <谢按:就人身而言,人元者,心肾二炁和合之胎息真阳也。

乾元者,百会神火也,坤元者,涌泉海底元炁坤火也。

三者混一,入归混沌,寂而体之,主宰此三者之“真”方“现”,故曰真一>

  第六步说法 #

  泰

  [ 内乾外坤。

彖曰:“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象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以阴辅阳,坤承乾命,庶绩咸熙,四海升平之象也。

] 

  功到此际,朝宁雍熙,百工亮采,而民隐君悉。

从而加迎真一,〈谢按:就人身而言,此为采药也〉下照万方。

继迎坤元以抚之,〈谢按:以胎息养真〉乾元以一之。

〈谢按:以神火封固〉<谢按:地炁上升,天炁下降,和合于中黄。

>物产繁衍,民行淳驯。

此为下手第六步。

<谢按:天人合一,无极真一乃现,而太极自造自化,我之胎息与天地二炁和合相纽相恋,氤氲运化,百脉万窍周流,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

于世运而言,则天下太平,民风淳正,物产丰富,上层与下层交通一炁。

>( 驯当作良) 

  [ 篑中书、陶本同,文正藏本句繁不悉载。

( 一得) 按:《礼》曰:“德者,性之端也,极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

”功用至此,天地顺而四时当,艮有德而五谷昌。

诗曰:“允矣君子,展也大成。

”——合外内之道也。

《金刚经》曰:“佛说非身,是名大身,纳大千于一粟也。

”《弥陀经》曰:“阿弥陀佛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是故名为极乐。

”皆道在一身,效在众生,申锡无疆之轨也。

儒释二家医世之道,亦该于此书矣!

  吕祖曰:“此抚世之极功,圣人之能事,然非有待于外。

六合九州,不出坤腹,呼吸可通<谢按:天人合一之呼吸,天人和合之大胎息。

但不可执着于色身上之坤腹。

>尽人能学,惟在志坚,切戒私智用事耳!”又曰:“天地无心,寄心于人,人故能行,行必有成。

”又曰:“要知世运之有上中下,犹人之有少壮老。

人无不愿常少壮,天地岂有不愿常上中哉!至人体之,故垂是说以俟志士。

然有至玄玄理,终古未经道破。

余昔早闻是说而窃有待,及既道成且圆,甫知昔既未事,今亦惟能述此说( 曰“述此”,说明非本经原文,祖师述其说以示人也。

) 以俟后之踵行者。

妆曹姑勿穷诘( 详语意,此经之道甚大,仙真且不得尽闻,凡人不当穷诘秘录。

祖师慈悲,吾辈得闻说述,岂非三生之幸乎?) 今姑为汝曹详述其能致之本( 可见全经上半部尚有修为功夫,下文乃述其能致之本) 。

乃曰:“《参同契》、《悟真篇》足以圆命,《唱道真言》足以圆性,《大洞玉经》足以化凡,《三尼医世》足以证果。

无如《参》《悟》两书,中多隐秘,易入歧途。

《大洞玉经》,经义简该,藉化气质,功用极神,加之《唱道真言》,仗以炼心,则三宝淳粹,然后参以《参》、《悟》以圆命,《医世》以证果。

证果,计行以证者——行有巨于《三尼医世说》乎?呜呼!匹妇衔冤,三年不雨,凶乃尔,吉亦然也。

余尝亲印诸“三尼”,咸云如是如是。

“三尼”又曰‘性功不圆者验不淳,命功不圆者致不坚,气质不圣者用不神;三宝尽圆返夫先天者,行之藉诸人。

’此即至玄玄理,吾昔未之闻也,汝曹今可悟矣。

否则两大自谋何其疏,万圣同寅何其懈,岂非有生以来一大疑团哉?汝曹今而后趁此生年月日,时时力行勿怠,尽此报身而证果,不亦宜乎?然治病要知源,病源不知如何下手?两大,无心无欲者。

然而好生,生多则乏。

医有子病补母,母病补子。

若夫保极而新民,一法也;爱民而悍灾,一法也。

惟此医世,乃有循环补剂,用用无穷,不费一钱,不劳丝力,坐而致之,功圆上升。

与其从事三千功八百行须藉人力,不若行凭一念,操纵自由而诀又不繁,乃反空度岁月,不亦惑乎?时哉时哉,幸毋待焉”。

——此道光三年分所示者。

  又曰:“两大元复,则物产茂,生人良。

人良则物茂,物茂则人良,人良物茂,非世泰乎?<谢又按:两大元者,即乾元坤元之谓也。

于人身而言,得乾元者,性阳生,即性玄关开也,又称上玄关;坤元者,命阳生,命玄关开也,又称下玄关,其实只有“一”个“玄窍”,实是随各人根器功力环境不同而显现各异也,真到玄窍大开,则性命合一,两元混一,物我两忘,真一乃现,循“一”以持,则“一”自化化生生,所谓“一”窍开,万窍俱开也。

医世之功诀,只“虚寂混化,念中无念”八字而已,其诀又重在“念中无念”,所谓“用志不分,乃凝于神”也,又所谓“真一其念”也,先放之极处,再收之极。

由放光而致返光内省。

收之极处亦不过一太虚,放之极处亦不过一太虚。

放而非放,收而非收。

>非有互相医治之义乎?又何观望乎哉!昔姑射( 音弋) 山神人姓许名晶字子由,创医两大于尧舜时,而洪水平,苗民臣服,非明征欤( 葛陆问答亦载此) ?其尤着者,佛说《持世陀罗尼经》,亲授妙月长者于骄弥国,迄今西域受其赐,见诸内典( 彭尺木佛藏随笔亦引) 。

厥功厥德,可胜量哉?吾宗以此道证果仙者,惟北派七子。

然而尽人可学也。

以昔未奉玉清神母懿旨,秘不敢泄,今则统沐懿旨,诰下三天,普敕三界,准行授受,无分男女。

三天三界,昼夜巡护,授持善信,有感斯应,魔无干犯。

洵是开辟以来未有之遭逢,造化幸甚,亿万世世幸甚。

然贵有以身率者。

余诀则以得合真一为本,而功用总自胎息一节始。

余知道不终隐,故昔降说述存于兹山之龙峤山房也。

今更彻底宣示未泄,汝曹应共凛遵,慎毋稍存期效念——今更无验自验,理如是也,道如是也。

  吕祖之训如此,有志斯道者,阅是书,必能发所未发,身体而力行之。

三尼且默鉴之。

此( 一得) 采集吕祖遗训,疏解是书之本意。

其余强半采诸蒋元庭待郎纂刻吕祖《天仙正宗》内集。

待郎有跋,谓:“闻云南五华山藏有《祖师医世说经》,似合内集所示玄义。

历访未得,得则拟以冠诸内集,盖必有要妙存是经中,《道藏》未采,缺典也。

”( 一得) 窃以待郎所闻,或即鸡足山本,得之传闻,故有是经云云耳!盖以陶律师原序核之,诀非经文,而谓《吕祖医世》亦误也。

识此以俟考,( 一得) 谨识。

]

 

+++ #

吕祖师三尼医世功诀

  跋

  箧中书刻本,原无卦画,余所得朱氏抄本,各步前有卦象,或疑是后之学道者所拟。

余谓抄本传世已久,不可删,故疏解卦义而存之。

或又疑而问曰:“世之为病多端,医世之事亦多术,如禳旱涝,消沴禄,厌兵燹,除疾痰,救焚拯溺,捍大灾大患,皆当有大神通,大法力,施符持咒,分应而不穷。

今是书以一法而欲治众病,若是其疏乎,抑全书中诸法皆备,而子未见乎?”予应之曰:“子之所言术也,此书中所言道也,吾知此书必不言术。

明玄学者,不屑为触石斗棋之幻;握神机者,不屑为羽扇反风,杯酒巽雨之事。

曾谓圣人之大道,而可杂以技术乎?谓吾未见全书,信也;谓吾未见全书中之法术,吾不信也。

是书所见异词,所传闻又异词,安知不有好奇之士,窃取他书符咒之说,附入此书?见者迷以为是书之本文,讹以传讹,流于方技,作伪欺人,勿为所惑,勿为所愚,焚之可也”。

曰:“然,则灾患多端,执一说可尽之乎,抑将束手而听之乎。

”曰:“子未知道而好言术,术小而道大,非子所知也。

凡世间之病,皆五行偏胜之气,吾人一身之中,具五行之正气,应五方分野,察其受病之源,攻其受病之方,合人世之气于一身,内不见我,外不见人,过者损之,不及者益之,郁者散之,顽者化之,逆者顺之,病不可悉数,医道亦不可殚述,消息盈虚,各视其症而理之。

人或有病,以吾身之阴阳运化之。

世或有病,亦以吾身之阴阳调摄之。

不疾而速,神乎神乎!然而非人所能为也,乾元也,坤元也,真一也,迎而存之,乃如响斯应耳。

况大道之行,何待患至而后为之,补偏救敝哉!知斯理者可不为符咒术数之所惑矣。

”道光戊子孟夏浙湖金盖山人嗣龙门正宗第十一代闵一得谨跋于金陵之甘露园。

  太虚大师沈一炳授 门弟闵一得重述并注

  三尼者,仲尼,牟尼,青尼也。

世,世界也。

按此世字,兼身而言,乃是即身以医世也。

吕祖旧有三尼医世说述刻本,余曾得而疏之,而功诀未备,功诀一册,得自太虚翁,翁谓功惟神持玉经,而诀自玄蕴咒入手云云。

中为友人携去,岁越四十春秋,始得重事。

乃为重述而手注之,后更以祝词以示我功用。

如是,诀功乃备。

不取自私,谨以公布诸同学云。

  玄蕴咒 #

  云篆太虚,浩劫之初,乍遐乍迩,或沈或浮。五方徘徊,一丈之余。

  谨按功诀,师命辑从玄蕴开张者,欲学者游心于物之初也。

夫我未寓形,原与太虚同体,如云篆于浩劫之初,遐迩浮沉于五方,不出乎一丈天心之外。

及至寓形成物,初尚未失真元,迨后外物交错,识神用事,莫知自返,久之习染疴尘,将且求医之不暇,更何能从事此诀?吾故愿志此者,首格物致知,以诚已意。

已意一诚,乃可学此。

每于持经之先,体诵此咒,以新心目,而返吾初。

使彼识神,无从驻足,本命乃安,心乃泰定。

既安且定,真元乃复,此云篆方得遍罗太虚,是得静极而动之明证。

然其动出无心,遐迩浮沉,徘徊未定。

其为物也,至虚至灵,忽隐忽现。

惟五方既现端倪,太虚已有云篆,自可演象成文。

总蕴有增损于其间,究莫漓天心之方丈,是又动不移极之至理。

犹言吾心,不离方寸是也。

方寸,心也。

人心曰方寸,天心曰方丈云。

  天真皇人 #

  谨按道典,在天曰天真皇人,在人曰本命元神。

  按笔乃书,以演洞章

  洞章,即玉经,按为生天生地生人物把之文。

皇人,乃先天之真,故能体演成经。

以人而言,乃为先觉之灵。

朕兆未现,灵先觉焉,此玉经正旨,学者毋或背焉。

  次书灵符 #

  按即洞章之文,皇人剖而书之,乃为一字一符。

  元始下降,真文诞敷

  谨按此元始,乃即元始法王在天之灵,三才真一之精是也。下句真文,乃为三才所生之圣,乘时流演之圣训,三教经书是也。

  昭昭其有,冥冥其无

  言皆真一所生所化,无非妙有妙无之隐现,二而一者也,故统以其字该之。

  疴能自痊,尘劳溺可扶

  按世疴,半由人事,斗由运戾,故不可以药力致痊。

若世尘劳,半由习染,半由气禀,故不可以威惠维持。

惟应迎一,以镕以化。

庶几疴能自痊,尘劳溺可扶。

有志自新新民者,务勉诚体以行之。

  幽明皆有赖,由是升清都

  幽乃地道,冥冥是也。

明乃天德,昭昭是也。

人之一身,兼而有之,身心是也。

惟明知白守黑,知雄守雌者,庶克所用无偏,而幽明咸赖焉。

清都者,三清圣人所居之天都也。

升者,平也。

人知循一引一,以镕以化,自克平证清都。

盖言真一之妙用,进体下句是字,直接此句是字,可见矣。

  是为元命宝,穷劫不消磨。人能常持诵,世与天为徒

  按此世字,专贴一身而言。

元命宝,即是坎中一画,升由海底,后穿尾闾,透脊达脑,化成王倪,悬于天灵盖骨,运到中宫炁合,便成满月,而心现红黄丹书字曰天罡,究属中央生炁所聚结。

在天曰镇星,高出日月之上,乃是地球精华,上腾成象。

其为炁也,极中极正,而又至刚至仁。

《道典》曰:所注则化,所镇则正。

而光随斗转,心不移极。

盖言其心中镇定,若磨盘之心。

故其中宫,常得泰定。

吾辈医世,心事迎镇,罡气自随下注,故宜色身端正,如立山巅,四顾空廓。

盖镇如日,上丽天际,不假人存,自得光注全身。

惟当虚寂身心,而容光必照。

人能如是行持,自造身若纱谷,内外通透,此非中宫虚寂之极,不之现也。

尤贵不住昭昭,兼听冥冥。

一旦身造清和,视若故有,心不稍动,是为身造清和,不滞色相。

再能加造忘忘,乃入圆证矣。

然或并此假法亦忘,则又堕入自然外道,不散漫,即昏沉。

此古哲必假元命命宝之由。

盖以命宝,乃是吾身真一,用一以镇,心乃泰定。

余今于是体吕祖之假玉经以调心,其旨更玄,其用更微。

我师用以辅相命宝,上迎下注,全体虚灵,尤为神效也。

盖以玉经,乃是三才真一之精,而命宝又为天赋真一,即一引一,有无互溶而互化,世有不治乎哉。

然惟至诚无息者能之,故曰人能常持诵,世与天为徒,古哲之垂戒如此。

是言玉经虽灵,尤贵持诵之无或间耳。

  玉  经

  罗三蓝波,逮洽台离,堂运推入,连广灵都。

郁罗殊邈〈音穆〉,育弗超散,兆生天横,滞始冥骞。

庭盼苞己〈音几,上声〉猷玄握称〈乎声〉,沙福烟明,桂会和子。

存乐贤勒,百奋天垢,土成垣平,弥结章生。

章结陆渺,莱蒙龙登,狞〈音能〉獬〈音械〉筌信,帝你驮来。

南无珏法,乘津幽延,日月星斗,耀息命炁。

防元德丘,寿贞固灵,寿天地晶。

  谨按:玉经经文,止至耀息命炁,其下文,乃言儒释道三大宗教之所同祖,后代宗师之名,非经文也。

经文出自浩劫之初,尚无天地人物,既现如云如霞,遍满虚空,是名玄篆。

先天皇人,起而体之,按形摹写,集而成文,然无句读〈音豆〉可分。

第流存世,及至中古,天神相之,为云篆,为蝌蚪,退集成章。

再后谌母下临,口授旌阳许祖,不惟形体较准,音亦得详悉。

祖欲易以世楷,复虑世人愚鲁,不无遗误,乃以丹道意义,构成四言,便无遗误而已,非以先天经义如是焉。

故此四言玉经,亦犹周氏之集《千字文》,今人之集《兰亭契帖》,重在体韵焉耳。

  余昔自叹解悟之难,为之注释空堕言诠。

所幸音韵,无多违背。

惟于南无二字,另音曩谟。

又于百奋天垢“垢”字,另音后字,别有体会,未符此诀。

兹阅医世功诀,并无注释,中有音韵,所存如录,且戒注释,但久持诵,自得会悟。

原传玄训其义至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玄门所谓,诚诵一年成人仙,二年成地仙,三年成天仙,最下日持不间,亦得尸解上道云云。

岂欺我哉?特恐持之或间耳!玉经经力,其可思议乎?

  余今以师传实效,录述于世,惟愿学者纯以调心虚寂入门。

调至胸怀清静,而天都泰定;调至坤腹通泰,而闾阎富庶;调至四肢通畅,而四夷安靖。

如是体调而身安,身安而世治,功效捷如响,一经参破,即圣门赞育化功。

并非说妙谈玄,乃是脚踏实地道学。

此人之得与天地并立为三之至理,吾辈有何疑惧,而甘暴弃乎?尤恐学者不悟,更将在昔已效功诀,述为祝词,俾持诵之,以同臻实效。

第非一掘得泉,果能人一己百,人十己千,虽愚必明矣。

下文云云,乃是祝词,非经文也。

然功诀具在下文,宜细体行,毋仅口诵。

  祝词咒附 #

  我〈吾〉今持诵

  此句紧接经文而来,谨按曰吾曰我,而不曰臣,非妄也。

考《诸道》典,人身一小天地,天地有一神,人身亦有之,人身之神灵,天地之神乃应。

盖引吾字,我字,系法家用以结斗讳,非泛泛而称者。

按此玄律,阳日念我字,结以贪斗九星;阴日念吾字,结以魁斗九星。

法以一笔一星,人知会意以持,阳日念我,阴日念吾而已。

亦自应验者。

人心有七窍,辅以腰肾,小心而成九,是证心与斗一。

盖戒念毋自欺,一当顾諟明命,以示诀惟无妄焉耳。

  依教奉行 #

  可见下文所言,皆由实证功夫,以发实用,学者当诚体行,毋仅口诵是嘱。

  三才卵守 #

  言视天地如鸡卵,而人世乃在鸡卵黄,我得而守之耳。此句尚混于喜怒哀乐未发之中也。

  世化福庭 #

  按此世字,乃兼身世而言。庭,即玉经庭盼苞已之庭,此卵守之功用,天地悉皆归之实效也。

  耗星退散,福曜照临

  此两句,即《大学》所云:“福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诸天眷佑,财位信亲

  此两句,乃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弗违之道也。

财位,出《内典》,即富贵福泽之意。

信则立,亲则逊,厚其生而正其德也。

  观天执天,自新新民

  观天者,观其至诚之无息也。执天者,执其为物之不二也。自新新民者,本身征民之实效也。

  有无不立,人法双忘,圆虚圆寂,圆正圆刚,圆和圆泰,圆觉圆清

  此六句,无为而治也,苞存在己之切实真象,犹经文之出于身世,惟常庭盼者,得宅乎中,而觉此圆也。

若初学,先以意识识之,则妄矣,此诀必无成就。

然必知此存此持,始有定力,而功用始足,后效始实。

故门人有恐学者,误以识识,请削此六句,而未许也。

请共喻之。

况此则上一句,乃性天入手之要诀;次句,又为性功进步之卓识;以下四句,乃戒有住有所之玄训。

盖有遍六合,尽法界,无或偏倚为得法,是即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附,有情无情,均被灵光道炁之义。

而所用功,保无泥漏之弊,乃皆全部至要功诀,何可削乎?学者宜悉体行,毋忽毋漏。

  共扶宗教,不负四恩

  按上所事,尽是吾身性分中具有之物。

天地有我,父母生我,君师教我,日月照我,盖谓具有是物,足完我事,而有余也。

故不敢自负,述注功诀,以呈以最,愿为共扶宗教,勉报四恩云。

  成大觉世,元亨利贞

  按此世字,乃帖一身而言。盖言成物必先成己,成己功业,不外觉字,而所成业,不外元利亨贞四字云。下文所述,乃是咒词,律戒注释,不敢渎也。

  唵,嘈隆(二合)娑诃

  按此咒词,乃是佛顶所说一字顶轮王真言,学者持之,三遍三顶立,而行者但自行持而已。

余按全部功诀,总从一念不生入手,行致心清气调,遍体充和地位,则即身世并益,第以恒久为妙。

然能一刻清和,有一刻实德,虽不见效,而效自有焉。

学者切戒有欲速之念,诚恐堕入意识业。

盖人心识,最灵而最魔,一入彀中,闻见纷纭,断不胜断,不可不戒。

学者但自息心静气入手,自得真一元炁发生。

盖此真一元炁,乃自呼吸气静而出,呼吸未静,真一不生也。

然此无他诀,惟有一念不生,则心自静极而呼吸自无矣。

若误用闭字法,是又南辕北辙,息必反促,不可不戒。

夫所谓一念不生者,非竟无念,乃是不杂他念之谓,盖实至诚无息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