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同直指

参同直指 #

张紫阳真人读参同契文

大丹妙用法乾坤,乾坤运兮五行分;五行顺兮常道有生有灭,五行逆兮丹体常灵常存。

一自虚无质兆,两仪因一开根,四象不离二体,八卦互为子孙。

万象生乎变动,吉凶悔吝兹分。

百姓日用不知,圣人能究本源。

顾易道妙尽乾坤之理,遂托象于斯文。

否泰交,则阴阳或升或降;屯蒙作,则动静在朝在昏。

坎离为男女水火,震兑乃龙虎魄魂。

守中则黄裳元吉,遇亢则无位无尊。

既未慎万物之终始,复姤昭二气之归奔。

月亏盈,应精神之衰旺;日出没,合荣卫之寒温。

本立言以明象,既得象以忘言。

犹设象以指意,悟真意则象捐。

达者惟简惟易,迷者愈惑愈繁。

故之修真之士,读《参同契》者不在乎泥象执文。

 

参同契直指序 #

七返九还,金液大还丹之道,为天地所秘,为鬼神所忌。

历圣口口相传,不记文字。

所以学道者如牛毛,明道者如麟角;加之旁门三千六百, 曲径七十二家,以邪混正,以假乱真。

虽有一二志士,玉石不分,若水负天涯之姿,高明之见者,其不为邪道所惑也,有几人哉!东汉魏伯阳真人,得长生阴真人之传,会悟圆通,了却大事。

垂悯后生好道之流,准《易》道而作《参同契》,分上中下三篇。

首叙御政之道,中叙养性之理,末叙伏食之方。

罗列之条,贯通一理,别开门户,多设寓寓,接引方来;以有象比无象,以有形示无形。

其中药物火候,无一不备。

书成之后,请诸方州里事景休徐公,遂笺注三篇,发明《契》中奥妙。

魏真人又传同郡淳于叔通;淳于氏又作《三相类》上下二篇,补塞《参同契》之遗说,于是金丹之理,尽出而无余蕴矣。

如三翁者,皆统回参证《心印》成书,非他一切模仿猜疑可比,此又《参同契》中之参同。

后世万卷丹经,皆本于此。

所以人皆称为万古丹经之主。

朱子作考异注解《参同》;程子象山,亦尝赞美,可知此书为儒道之所共赏者也。

穷尽此书,流世已久,次序紊乱,注疏家各出己见;或以前者为后,后者为前;或以经文与注语相混,或将序文与正文夹杂。

不但文意不贯,次序大错,且并不分何者是经,何者是注,何者属于魏,何者属于徐,何者属于淳于,竟似魏真人一人之书。

更有无知之辈,或流而为采战,或误而为烧炼,毁谤圣道,埋没真宗,大失三翁度世之婆心,其罪当可言乎?乾隆壬寅岁,偶得无名氏翁真人注、上阳子陈真人注。

其经注各分一类,节序前后相贯,经自经,注自注,补塞自补塞,文自文,序自序,朱蓝分判,皂白显然,千百年真经之冤屈,至此方伸。

二注,陈较于翁尤为整齐,因取陈本为据,其正文次序,似有不贯者,略为更移,分节注释,其中一切比象喻言,尽皆破为粉碎。

与大众细看直指,何者是炉鼎,何者是药物,何者是阴阳,何者是五行,何者是先天,何者是后天,何者是火候,何者是烹炼,何者是内外,何者是始终,朴实尽露,肯綮尽现。

书成之后,名日《参同直指》。

倘有同志者见而阅之,则知《参同》之道,乃历圣口口相传之秘。

而悟元之注,无非野狐葛藤之语。

正文节序,或有不贯之处,尤赖后之高明者改正矣。

时 大清嘉庆四年岁在已末春王正月元旦日栖云山

素朴散人悟元子刘一明自序于自在窝中

 

《参同契》经文直指上篇

东汉魏伯阳真人着

栖云山悟元子刘一明解

 

上篇叙以御政 #

 

乾坤刚柔,配合相包。

阳秉阴受,雌雄相须。

须以造化,精气乃舒。

坎离冠首,光映垂敷。

玄冥难测,不可画图。

圣人揆度,参序元基。

四者混沌,径入虚无。

六十卦周,张布为舆。

龙马就驾,明君御时。

和则随从,路平不邪。

邪道险阻,倾危国家。

大道无声无臭,非色非空,有何可言?然无声无臭中而藏阴阳,非色非空里而含造化。

果若无言,阴阳消息何以知?造化机密何由晓?故古人云:“道本无言,言以显道。

”天不私道,龙马负图出河,泄露天机。

伏羲氏则之而画先天八卦,又重而为六十四卦。

降之文王,又变出后天八卦,衍而为后天六十四卦,分而为三百八十四爻。

而又系之以辞,明吉凶之理,宣圣十翼,阐义文之义。

于是先天后天之理,详明且备,天地造化之道昭昭矣。

故《易》之一书,为中国希贤希圣之理窟,修道立德之根本。

儒门之所遵者此书,道门之所则者此书。

黄帝《阴符》,老子《道德》,其理其义,皆与《易》理暗合。

然诸圣奥语妙义,后世罕能测其端倪,难以窥其畔岸。

即有一二良材志士,总得一言半语,亦无下手处。

伯阳仙翁,老婆心多,推诸圣度世之心,准《易》道而发《明符》、《道德》之秘,千百比喻,曲尽其说,盖欲人人成道,个个了真。

后来丹经子书,皆本《参同》而作。

是以《参同》为万古丹经王。

丹经之名,实本于此,金丹之名,亦始于此。

夫人秉天地阴阳五行之气而生身,身中即有此阴阳五行之气、阴阳五行之德。

气属命,德属性。

是性命乃天地阴阳五行之气而成。

修性命之学,离天地阳阳五行之道,再无别术矣。

《易》即天地阴阳五行之道,能明《易》道,而圣道可知。

故《易》道以乾坤为首而叙卦。

《参同》亦以乾坤为首而叙道,是《参同》之理,本于《易》理也。

《易》以乾坤为首者,乾者健也,取象为天,天阳而至刚,刚主健,故曰乾刚;坤者顺也,取象为地。

地阴而至柔,柔主顺,故曰坤柔。

乾坤定位,刚柔相包,乾阳之气禀,与坤阴之气承受,一雌一雄,相资而行造化,则阳之精、阴之气得以舒畅而生万物矣。

《易》以坎离而为中者,坎外阴而内阳,象月;离外阳而内阴,象日。

日月者,天地之精魂,代天地而行造化,乃气运之冠首。

日照月临,光映垂敷,四时行而万物生长收藏,皆自然而然。

天地刚柔之所以能舒精气,日月来往之所以能垂光耀,还有个无形无象物事在内运动。

其理至神至妙,难以测识,不可画图,故圣人揆度阴阳消息,参序其元本根基,以示其奥。

四者混沌,径入虚无者,《易》以乾坤为体,坎离为用。

四者混沌,而归于虚无一气,一气流行,阴而阳,阳而阴,阴阳交错,始于屯蒙,终于既未。

余六十卦阴阳迭运,张布而为舆。

龙马就驾,运毂正轴,以行造化,此《易》之大略也。

首出庶物之圣,乘六龙以御天。

动静随时,一与《易》准,不敢稍有差错。

盖 《易》以阴阳和平为本。

御政者,观天道,执天行,是谓能和,和则万民随从,王道坦坦,路平不邪矣;御政者,违天道,失天行,是谓不和,不和则上下不应,邪道险阻,倾危国家矣。

比之修道者,以刚健柔顺为体,以刚柔中正为用。

刚柔合一,如乾坤之匹配;刚柔中正,如坎离之光垂。

刚柔相当,健顺混成,精气充足,心君虚灵,挥然天理,心正心身可修矣。

盖治身治国一理也,心正君正一道也。

未有君不正,而能御时;未有心不正,而能全道。

仙翁首以《易》理御政,提出为纲领。

特以性命之道,一《易》道。

修身之事如御政。

不明《易》道者,不能修性命;不明御政者,不能修身心。

《易》道御政,皆以阴阳相和为本。

修持性命,含阴阳相和之道,其外再无二法矣。

此节重在一和字,和则路平不邪,不和则拃道险胆,学者可不先知其和乎?

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

谓万乘之主,处九重之位,发号出令,顺阴阳节。

藏器俟时,勿违卦月。

屯以子申,蒙用寅戍。

余六十卦,各自有日。

聊陈两象,未能究悉。

立义设刑,当仁施德,逆之者凶,顺之者吉。

按时法(疑为“发”)令,至诚专密。

谨候日辰,审查消息。

纤芥不正,悔吝为贼。

二至改度,乖错委曲。

隆冬大暑,盛夏霜雪。

二分纵横,不应漏刻。

水旱相伐,风雨不节,蝗虫涌沸,群异旁出。

天见其怪,山崩地裂。

孝子用心,感动皇极。

近出己口,远流殊域。

或以招祸,或以致福,或兴太平,或造兵革。

四者之来,由乎胸臆。

动静有常,奉其绳墨。

四时顺宜,与炁相得。

刚柔断矣,不相涉入。

五行守界,不妄盈缩。

上节言阴阳相和,而后可以有为矣。

但有阴阳,必有生杀,生杀分明,阴阳相须。

以之治国,则国可以治,以之修身,则身可以修。

盖修真之道,所以法天效地,一言一行,必须谨密,暗合天地造化,方能与天地合德,夺天地之气数为我有。

《系辞》传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

”夫修辞立其诚,所以进德也。

因其进德,所以言必诚。

室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

居其室,而能慎其独,则静观密察,言不妄出,一出其言,言必尽善。

言善则有信,有信则行无不当,可以动天地,感人物,故千里之外应之。

御政之主,观天道,执天行,发号出令,必顾阴阳之节,而不敢有违于天行者,盖以言行君子之枢机。

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

修道者,用刚用柔,仿御政者,发号出令。

顺阴阳节,未有心不正而身不修,性不尽而命不立者也。

何为发号出令,顺阴阳节?阳节所以生发万物,阴节所以收敛万物。

修道有进退之法,当阳而用阳,当阴而用阴。

用阳者进也,用阴者退也。

进退各有其节,是谓天人合发,顺阴阳而号令也。

藏器俟时,勿违卦月者,一年十二月,上(“上”原文为“下”)六月属阳。

下六月属阴。

自子至巳,复、临、泰、大壮、夬、乾,六阳卦统之;自午至亥,姤、遁、否、观、剥、坤,六阴卦统之。

阴阳卦气,各行其时。

十二月行六十卦,共三百六十日;一日行一爻,共行三百六十爻;一月三十日,行五卦共三十爻。

自冬至后行起,始于屯蒙,终于既未。

如屯蒙二卦;屯乃坎震合卦( ),坎为水,震为雷,雷在水中,阳动于阴中也。

屯以子申者,坎在子,为水。

水生于申,旺于子,阳气至子而升,阳用事也。

蒙乃艮坎合卦( ),艮为山,坎为水,水在山下,阳气止于阴中也。

蒙用寅戌者,艮在寅藏火,火生于寅,库于戌;阳气至戌而藏,阴用事也。

屯主生阳,蒙主养阳。

修丹之道,藏器于身,待时而用。

当进阳而阴中返阳以进火,如屯阳动阴中也;当阳足而阳中运阴以退火,如蒙阳止阴中也。

余六十卦,各自有日者,-月五卦,三百六十日,行六十卦。

即上节六十卦周张布为舆也。

聊陈两象,未能究悉者,举此屯蒙两卦,反正之象。

其余五十八卦,一反一正,各行卦气,可以类推而知,不必究悉矣。

六十四卦,只言六十卦者,盖造化之道,以乾坤为体,以坎离为用,六十卦皆乾坤坎离四卦,一阴一阳变化而生出者也。

修道者,若知此中消息,则明损益,知昏晓。

以乾坤为体,以坎离为用,一动一静,而六十卦自然而然,不执卦象,自合卦象也。

立义设刑,当仁施德者,义刚主刑,仁柔主德。

当刚而刚,以义施刑;当柔而柔,以仁施德。

设刑以去客气,施德以养王气。

义以成仁,仁以济义,仁义并行,刑德两用,大丹始成。

违此者,则阴阳乖戾而凶;顺此者,则阴阳调和而吉。

故必按节侯,发令施为,神明默运,志诚专密,防危虑险,谨侯阳生阴生之日辰。

审察消息而运用之,不敢稍有懈怠也。

诚之一字,为修道者成始成终之物。

纤芥不正,便为不诚。

不诚则悔吝为贼,阴阳不时,二至改度,阴阳不和,二分纵横,有等等凶象发现。

纵大道在望,未许我成。

果其刚柔正中,一诚格天,凶可变吉,险可得易。

即如孝子诚心,便可感动皇极。

昔大舜遭父母之难,号泣旻天,略无怨言,完廪浚井,莫敢有违。

瞽瞍焚廪掩井,皆不得死,天子报孝子也如此。

修道者,若能以人心合天心,颠倒明阳,只在片时。

天有违乎?天不我违,而况于人乎?况乎鬼神乎?近出己口,远流殊域者,即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若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

故或招祸,或致福;或兴太平而百体具理,或造兵革而六城猖狂。

吉凶祸福,皆在心胸一念之间耳。

盖方者心之声,有诸内,形诸外,心正则言善,致福而兴太平;心不正则言不善,招祸而兴兵革。

故必动静有常,奉其绳墨,不偏不倚,随时随事,顺之逆之,与四时阴阳之气相得,则用刚用柔,皆得其当,于此断而有准。

《系辞》传曰:“动静有常,刚柔断矣”者,即此之谓也。

刚柔有断,自不至于宜刚而涉于柔,宜柔而入于刚。

金木水火土,五行各守其界,五元五德,各安其位,亦自不妄盈缩,浑然一气,天理流行而不息矣。

此节重在动静有常-句。

能动静有常,即是发号出令。

顺阴阳节,即是五行守界。

不妄盈缩,即是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一有常而志诚专密,无行不顺,无言不善。

逆之顺之,进之退之,无可无不可矣。

易行周流,屈伸返覆。幽潜沦匿,变化于中, 包囊万物,为道纪纲。以无制有,器用者空。



上节言发号出令,必须阴阳节而后得吉。

人或以为有心作为,而实非有心也。

试思易卦之行,一气上下,周流六虚,其屈伸返覆之机,幽潜沦匿,虽不可见不可闻,然至无而含至有,至虚而含至实,其中变化无穷,包囊万物,为道之纪纲。

盖屈伸返覆者,一阴一阳之谓道;变化于中者,阴阳不测之谓神。

以神运道,以道显神,是以无而制造其有,以器用而归于空。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易何心哉?性命之道,一易道也。

易无心,修道亦无心,无心之用顺时而用。

顺时者,顾其理也。

顺理而行,动出于天,不自于人,何心之有哉?

故推消息,坎离没亡。

言不苟造,论不虚生。

引验见效,校度神明。

推类结字,原理为证。

坎戊月精,离己日光。

日月为易,刚柔相当。

土王四季,罗络始终。

青赤白黑,各居一方。

皆秉中宫,戊己之功。

上节言有以无为用。

但无之用人难测度,故圣人推明阳来往消息,坎离会合没亡,以有象比无象,以有形喻无形。

言不苟造,论不虚生,引其所验,而见效者,校度其阴阳神明之用,推其类而结字,原其理而为证,使人易知易会。

如坎纳戊为月精,离纳己为日光。

阴中含阳,阳中含阴,以日上月下,合而为易,取刚柔相当之义,此推其同类相从而结字也。

夫如土王四季,罗络金木水火而为一气,始而终,终而始,始始终终,流行不息。

青木赤火,白金黑水,各居一方,皆秉中宫之土调和而相合之。

是相合之功,皆赖戊己。

金木水火土,混而为一,是谓攒族五行,此原理为证也。

推类原理,无可以因有而知,空可以因器而晓矣。

朔旦为复,阳炁始通。

出入无疾,立表微刚。

黄钟建子,兆乃滋彰。

播施柔暖,黎蒸得常。

临炉施条,开路正光。

光耀渐进,日以益长。

丑之大侣,结正低昂。

仰以成泰,刚柔并隆。

阴阳交接,小往大来。

辐辏于寅,运而趋时。

渐历大壮,侠列卯门。

榆荚堕落,还归本根。

刑德相负,昼夜始分。

夬阴以退,阳升而前。

洗濯羽翮,振索宿尘。

乾健盛明,广被四邻。

阳终于巳,中而相干。

媾始纪序,履霜最先。

井底寒泉,午为蕤宾。

宾伏于阴,阴为主人。

遁世去位,收敛其精。

怀德俟时,栖迟昧冥。

否塞不通,萌芽不生。

阴申阳屈,没阳姓名。

观其权量,察仲秋情。

任畜微稚,老枯复荣。

荠麦牙蘖,因冒以生。

剥烂肢体,消减其形。

化炁既竭,亡失至神。

道穷则返,归乎坤元。

上节言推阴阳消息,坎离没亡以立言。

此节合下节,皆申明阴阳消息,引验见效之义。

何以见阴阳消息?如冬至朔旦,日从南回北,地下一阳生,在卦为复( )。

阳气方生,阳为主而阴为宾,复彖辞曰:“出入无疾。

”特以阴阳出入,出入俱无疾伤。

出之者,阳当进也;入之者,阴当退也。

立表微刚者,表所以验晷影之长短。

微刚者,阳气方生也。

立表以测日影方长,即知地下阳气方生也。

微阳方生,律应黄钟。

月建于子,为十一月。

阳进之兆,于此滋而渐彰。

天之阳气,播施而始物;地之阴气,柔暖而生物。

黎蒸皆得天地阴阳相交之气,资始资生,而得其常矣。

比之修道者,刚气方振,其气尚微,当养此一点生机,以为返本还元之根基,而不可须臾有离者也。

日自冬至渐回至小寒,二阳生,在卦为临( )。

大造炉中,阳气施条,开通道路,光耀始进,晷影于此益长。

月建在丑,律应大吕,为十二月。

比之修道者,刚气漫长,临炉下功,条理身心,抑阴以开路,扶阳以正光,渐次而进,功夫不缺。

亦如日之益长也。

日自小寒回至立春,三阳生。

正气结满地中, 自低而昂,天气从此上升,地气从此下降,内阳外阴,在卦为泰(),泰者,刚柔并隆。

阴阳交接,小住而大来。

阴顺阳健,其气温和,如辐辏成轮,阳阳同途,浑然一气。

月建在寅,为正月,比之修道者,刚气进于中正,客气伏首,阴阳调停,性情和平,刚而不燥,柔而不懦也。

日自立春回至春分,运而趋时,由温而渐热,四阳生,在卦为大壮( )。

月建在卯,为二月。

卯者,木旺之地,生德之门。

然大壮内藏不壮,故此时榆荚随落,还归本根。

德中带刑,刑德相负,阴阳分离,昼夜从此而分,日渐长而夜渐短。

比之修道者,阳刚之气壮盛,须当沐浴温养,归于本根,以戒不虞,俟其阴气自退,阳气自长,不可强制,以招客气,所谓“勿忘勿助”者是也。

日自春分渐回至清明,自此阳气渐长,阴气渐消,阴气将尽,阳气将纯,五阳生,在卦为夬( )。

月建在辰,为三月。

夬者,决阴以退,阳气升而前进也。

比之修道者,刚气旺盛,阴气微弱。

从此可以洗濯一身积习之旧染,抖去人心乎生之宿尘,振羽翮而一往直前矣。

曰振者,振发道心之刚气也;曰索者,索求人心之秽污也。

以道心制人心,无徽不入,不使有一毫客邪之气,留于方寸之内也。

日自清明回至立夏,六阳生,在卦为乾( )。

月建在巳,为四月。

乾健盛明,光被四邻,两间纯是阳气,万物于此而皆荣旺矣。

比之修道者,阳刚进于纯粹至精,复见乾元面目。

良知良能,浑然天理,而无一毫人欲之私。

如一轮红日,照于天中,万般阴邪,尽皆消灭。

此进阳火之事,用九之道也。

阳气至巳而极。

阳极必阴,即有阴气相干。

日自立夏交夏至,自北而回南,地下一阴生,在卦为姤( )。

从此阴气继阳气,而序有履霜之兆。

一阴生,非有霜之时。

然霜之履,即于此始,乃阴气之最先者。

当此之时,井底泉水寒凉,应地气也。

月建在午,为五月,律应蕤宾,阴气宾伏地下,阳气当退,阴气当进,而阴为主人矣。

比之修道者,阳刚增进于极盛,必须将此阳刚保守,煅炼成了永久不坏之物,方为极功。

保守之功,即运阴符之功。

阴符者,阳极当以阴养之。

以阴养阳,阳气不亢,阴阳符合之谓。

阴符之阴,非外客气之阴,乃阳气收敛退出之真阴,这边真阳退,那边真阴生。

真阴生而假阴自消自化。

若阳气不退,真阴不现,阳极必阴。

一阴潜生,客气又来,得而复失,大事去失。

故阳刚进至于纯,阴符之所必用。

亦如五月之姤,而阴为主人矣。

但用阴须要认的真假,真阴顺其真,假阴顺其假。

顺真能养阳,顺假能伤阳。

故姤之象传既曰:“勿用取女,不可兴长。

”又曰:“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一真一假,天地悬隔。

”故坤卦初爻,有腹霜坚冰至之戒。

此用阴所当谨慎者也。

日自夏至回于小署,二阳退而二阴生,在卦为遁( )。

月建于未,为六月,阳气从此收敛。

比之修道者,遁世去位,收敛精神,怀德俟时,栖迟昧冥,韬明养晦,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不使有客气乘间而伤也。

日自小暑,渐回至立秋,三阳退而三阴生,在卦为否( )。

月建在申,为七月。

此时天气下降,地气上升,万物闭塞而不通,虽有萌者而不生也。

比之修道者,刚道退于中正,柔道进于中正,刚柔相当,以柔养刚,其阴用事,如没阳姓名矣。

日自立秋,回至秋分,四阳退,而四阴生,在卦为观( )。

月建在酉,为八月,于时为中秋,刑中有德,任蓄微稚,老枯复荣。

如万物皆敛,而芥麦反发芽长糵,因冒以生。

比之修道者,刚为柔养,生机在内,虽外暗而内实明。

亦如中秋刑中有德也。

日自秋分,回至寒露,五阳退,而五阴生。

在卦为剥( )。

月建在戌,为九月,阳气从此消灭其形,万物殒落。

比之修道者,剥烂后天幻化之肢体,消灭有形刚燥之气性。

化气既竭,无识无知,亡失至神,不神而神矣。

日自白露回至立冬,六阳退,六阴纯,道穷则返,在卦为坤( )。

月建在亥,是为十月,纯阴无阳。

比之修道者,刚气退藏,养到空无所空,归于无声无臭至静之地矣。

过此而往,静极复动,别有妙用也。

后附六阴六阳一图,以备参考。

晦朔之间,合符行中。

混沌鸿蒙,牝牡相从。

滋液润泽,施化流通。

天地神明,不可度量。

利用安身,隐形而藏。

始于东北,箕斗之乡。

旋而右转,呕轮吐萌。

潜潭见象,发散精光。

昂毕之上,震出为征。

阳炁造端,初九潜龙。

阳以三立,阴以八通。

三日震动,八日兑行。

九二见龙,和平有明。

三五德就,乾体乃成。

九三夕惕,亏折神符。

盛衰渐革,终还其初。

巽继其统,固际操持。

九四或跃,进退道危。

艮主进止,不得逾时。

二十三日,典守弦期。

九五飞龙,天位加喜。

六五坤承,结括终始。

韫养众子,世为类母。

上九亢龙,战德于野,用九翩翩,为道规矩。

阳数已讫,讫则复起。

推情合性,转而相与。

循环璇玑,升降上下。

周流六爻,难可察睹。

故无常位,为易宗祖。

上节以一岁十二月,比阴阳进退之道。

此节又以一月三十日,比明阳进退之道。

总以明顺阴阳节之运用耳。

月与日,一岁十二会,每月一会。

当晦朔之间,日月相合,如符契行于中道。

中道者黄道,日行之道。

日道月道,相交而行,正在晦尽朔初之时。

当此之时,阴阳上气相交,混沌鸿蒙,牝牡相从,阳抱阴、阴抱阳,和气抟聚,滋液润泽,阳施而阴化,一气流通。

然其牝牡相从,施化流通之机,无形无迹,不可见不可知,虽天地神明,不可度量,而况于人乎?比之修道者,虚极静笃,利用安身,隐形而藏,万物难伤,造化难移。

盖天地能役有形,不能役无形;能役有气,不能役无气,能役有心,不能役无心也。

始于东北箕斗之乡音,月光至东北,全消纯阴之象,《易》所谓“东北丧朋”也;旋而右转,呕轮吐萌,阴下生阳,潜潭见象,发散精光。

于毕昴西南坤地,坤中孕震,现蛾眉之光,是谓“震出为微”,阳气造瑞之始,《易》所谓“西南得朋”也。

此时微阳初生,在乾卦为初九之潜龙。

比之修道者,静极而动,虚室生白,一点真灵之光,从黑暗中发出。

这一点真灵,易失而难寻,幸而见之,急须收入壶中,以为返本还元之基。

保之惜之,须臾不可有离者也。

月之阳光,于三日而立基,阳气于八日而始通。

通者,阴气始,与阳气相通而和平也。

三立者。

三日震动;八通者,八日兑行。

光有兑象,阴中阳半,其平如绳,似乎弓弦,是谓上弦。

在乾卦为九二之见龙。

比之修道者,阳刚进于中正,则和平有明,阴气顺从,不隐不瞒,可以不为外物所伤矣。

月至十五,三五德就,光气圆满,三阳纯全,乾体乃成,在乾卦为九三之夕惕。

比之修道者,精神充足,刚气壮盛,三五合一,金丹有象。

然阳极于上,必亏折于下,盛衰相革,终还其初。

夕惕者,防危虑险,以戒不虞也。

月至十八,一阴潜生,光气始亏,巽继其统,阳光于此渐退。

比之修道者,刚气进添至极,须当以柔接之,固济操持,保养其刚。

在乾卦为九四之或跃。

或之者,疑之也。

疑其进退于道有危,谨慎之至也。

月至二十三日,阳中阴半,有艮之象,其平如绳,亦似弓弦,是谓下弦,艮主进而当止。

比之修道者,阳刚退于中正,刚柔合一,不偏不倚之谓中矣。

当此之时,须当沐浴,不得逾时,退之太过。

在乾卦为九五之飞龙。

飞龙者,刚健中正,纯粹之精,刚而不至躁,柔而不至懦,通权达变,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如月二八一斤,金水相停,光进不至于极,光退不至于暗。

到此地位,良知良能,道心常存,人心安静,浑然天理,止于至善,复见本来刚柔如一之面目,我命由我不由天。

天即我,我即天,与天为徒,岂不加喜乎月至三十,六五坤承,阳光尽藏,纯坤之象。

阳气一周,从坤而始,从坤而终。

是坤者,结括阳气之始终者也。

惟其结括阳气之始终,故韫养众子。

又复阴极生阳,世为类母,生生不息。

在乾卦为上九之亢龙。

亢者,阳之极也。

阳光退至于纯坤,得坤温养,其气充满于内,静极而动,阴阳抟聚,故有战德于野之象。

此亢龙战野,与《周易》乾坤上九上六辞稍别。

《周易》亢龙,以阳太过言之;战野以阴不顺言之;契中亢龙,以阳到纯处言之;战野以阴阳相合抟聚言之,须要看战德二字。

战德于野,是明示有阳德;不可无阴德。

借阴养阳,阳气极而返于本根,又从阴中复发,故下文紧接曰“用九翩翩,为道规矩”。

翩翩,飞翔上下之义。

乾卦曰:“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修道者,能如月光盈亏之规矩,当进刚而即进刚,当用柔而即用柔,变化随时,刚柔有准;翩翩不定,或上或下;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刚之迹俱化,不刚而刚,刚而不刚,惟见于空。

刚而养到空地,阳之数已讫,归于坤元。

阴极生阳,讫则复起,推情合性,转而相与,大药发生,由微而着,如璇玑循环,升降上下,周流于六阴六阳之爻位。

此乃至神至妙之天机,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非寻常之可能察观者。

故《易》之阴阳,无一定常位,而乾坤六阴六阳,为《易》之宗祖。

其余六十二卦,皆乾坤阴阳随时变化之所出。

识得乾坤阴阳变化之道,是得其《易》之宗祖。

用九用六,不失其时;进之退之,六十二卦,皆在运用之中,自合一岁日。

行南北之节候,自契一月,月光盈亏之气机,不必泥文执象,可以得象忘言,得意忘象矣。

后附月光盈亏图,以备参考。

恒顺地理,承天布宣。

玄幽远眇,隔阂相连。

应度育种,阴阳之元。

廖廓恍惚,莫知其端。

先迷失轨,后为主君。

无平不陂,道之自然。

变易更盛,消息相因。

终坤复始,如循连环。

帝王承御,千载常存。

上二节以一岁一月指示阴阳互用之理,详明且备矣。

夫修真之道,一阴一阳之道,阳主刚健,阴主柔顺。

进阳者,进刚健也;运阴者,运柔顺也。

进刚健必进于中正,方为健;运柔顺必运于中正,方为顺。

刚至中正,刚而不躁;柔至中正,柔而不懦。

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则本性圆明,不偏不倚之谓中,金丹结矣。

但金丹之道,以天地为炉鼎,刚必如天之无物能伤,刚健得矣;柔必如地之无物不裁,则顺得矣。

恒顺地理者,法地之柔顺,无物不裁,无物不生也,承天布宣者,微(似误)天之刚健,无物不始,无物能屈也。

能法地,则柔顺配地;能效天,则刚健配天。

果能刚健如天,柔顺如地,则易知简能。

即良知良能,浑然天理,至善而无恶矣。

试观天上地下,其气至玄至微,其形至远至眇,似乎彼此隔阂,又却其气潜通而相连。

相连者,应其度数,育其种类,万物皆随时发生。

其发生处,即是阴阳元基。

这个元基,虽玄幽远眇,寥廓而难即,恍惚而难测,莫可知其端倪。

然观其地之生物长物,莫知其端者,亦可以稍知其端矣。

《易》之坤卦辞曰:“先迷后得主。

”传曰:“先迷失道,后顺得常。

”盖地至阴而无阳,承天之阳以为阳。

天之阳气来,则地阳;天之阳气去,则地阴。

当天气下降,地气上升,阴气用事,阳气退避,万物闭塞而不通,是地无阳,如迷而失轨,无主君也;当天气上升,地气下降, 阳气用事,阴气顺命,万物折甲而通泰,是地有阳,如顺而得常,有主君也。

先迷失轨,阳极而阴,阴用事,后为主君;阴极而阳,阳用事。

阳用事,万物通,如地之平;阴用事,万物塞,如地之陂。

天地之道,大往小来,小往大来,无有阳而不阴,平而不陂。

其阴阳平陂,皆道之自然。

虽天地亦无心也,故变易之道,阴阳更盛,阳极则阴,阴极则阳,消息相因,终于坤而又复始,如循连环。

凡此皆以明天地阳健阴顺、阴阳一气流行之理也。

若帝王承天御治,法天效地,刚柔并用,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以之治世则世治,以之修道则道成。

内可成己,外可成人。

虽千载常存,享寿无疆,较之常人,更为甚易。

昔伏羲神农修此道,而享寿万余;黄布修此道,而乘龙上天,此为证验也。

御政之首,鼎新革故。

管括微密,开舒布宝。

要道魁柄,统化纲纽。

爻象内动,吉凶外起,五纬错顺,应时感动。

四七乖戾,誃离俯仰。

文昌统录,诘责台辅。

百官有司,各典所部。

原始要终,存亡之绪,或君骄佚,亢满违道;或臣邪佞,行不顺轨。

弦望盈缩,乖变凶咎。

执法刺讥,诘过贻主。

辰极受正,优游任下。

明堂布政,国无害道。

以上借《易》理,或言天道,或言王道,或言圣道,分而论之。

此节总结局于御政,以明返还之功。

返还者,后天中返先天,有为之功用,故曰御政之首。

鼎新革故,返还之道,欲其取新也。

然欲取新,莫先于革故。

故者,旧染之污也。

革去旧染之污,则人心静矣。

鼎者,煅炼药饵之器。

所以取物之新,鼎中之物炼新,则道心生矣。

管括微密者,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在至隐至微处下功力,所以使人心之柔顺也。

开舒布宝者,化裁存乎变,推行存乎通,于一举一动处运神机,所以发道心之刚健也。

人心柔顺,道心刚健,则革故而鼎新,鼎新而革故,自无挥然天心,至善而无恶矣。

然其鼎新革故之要道,总在道心耳。

要道魁柄者,魁柄为北斗第七星,一名标星,一名破军星,又名天罡星。

天罡统造化之权,为北极执法之臣。

所以运周天之星宿,为众星之纲纪,造化之要道。

天罡动之得正,则五纬众星各守其位,二十八宿皆应时而转,不失节侯而吉;动之稍错,则五纬众星不顺其常,二十八宿皆乖戾誃离,失其次序而凶。

凡此皆因人事谋为臧否感之。

文昌星共六星:一曰上将,二曰次将,三曰贵相,四曰司禄,五曰司命,六曰司寇,乃天之六府。

主集记天道,统录休咎,诘责人间台辅百官有司,各典所部之善恶。

善则垂象吉,恶则垂象凶。

原其垂象吉凶之始,要其人间祸福之终,可以知其存亡之绪矣。

故或君骄佚,亢满自居,有违治道;或臣邪佞,行不顺轨,失其政事,必致天象朔望盈缩,乖变失常,而着凶咎。

此其责,在执法之臣不严,为人刺讥,且且贻过于主,害莫大焉。

盖魁柄随时运动,则辰极守正,居于其所,游优任下,而众星共之。

交宫过度,运动四时,万物生成。

执法者,谨慎顺轨,则君王恭已南面,坐明堂而布政事,帝道遐昌。

修道者,道心之真情,具有刚气,如天上之魁柄,国家之执法者也。

道心之真知,主乎觉照,如天上之文昌统录也。

道心之主宰,如天上之辰极、人间之国君也。

真情不昧,五元五德,彼此相生、浑然一气,如魁柄所指不忒,五纬错顺,应时感动也。

假情一发,五物五贼,彼此相克,各一其性,如魁柄所指有错,二十八宿,乖戾誃离俯仰也。

真知觉照,签察六根门头、七情六欲、五物五贼之妄动,如文昌统录各典所部之善恶也。

心君主宰中正,如辰极居所守正,国君明堂布政也。

修道者,而能振道心制人心,则真情不昧,真知常存,阴气渐化,阳气渐纯,鼎新革故,性定命凝,自有为而入无为,百体俱理,万虑俱息,更何有骄亢违道,邪佞失轨,凶咎之害乎?噫!修真之道,亦一御政之道。

若明御政之吉凶,则修真之吉凶可知。

仙翁上篇,首以御政比修真,妙哉!微哉!

 

《参同契》经文直指中篇

中篇引内养性 #

 

将欲养性,延命却期。

审思后末,当虑其先。

人所秉躯,体本一无。

元精云布,因炁托初。

阴阳为度,魂魄所居。

阳神日魂,阴神月魄。

魂之与魄,互为室宅。

性主处内,立置鄞鄂。

情主营外,筑垣城郭。

城郭完全,人物乃安。

爰斯之时,情和乾坤。

乾动而直,炁布精流;坤静而翕,为道舍庐。

刚施而退,柔化而滋。

九还七返,八归六居。

男白女赤,金火相拘。

则水定火,五行之初。

上善若水,清而无瑕。

道之形象,真乙难图。

变而分布,各自独居。

类如鸡子,白黑相符,纵广一寸,以为始初。

四肢五脏,筋骨乃俱。

弥历十月,脱出其胞。

骨弱可卷,肉滑若铅。

古仙云:“修性先修命,方入修行经,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病。

”盖性为阴,命为阳,阴阳两用,性命双修,方能入于形神俱妙、与道合真之境。

故未修性之先,须急修命,既了命之后,又当修性。

未有不修命而超凡,未有不修性而入圣。

仙翁以养性之道而首提曰:“将欲养性,延命却期。

”正以示欲养其性,不可不先延命也。

若是上智利根,不待修命,而即修性,一了百当,直登圣域。

然上智之人少,中下之人多。

若不先修命,而即养性,则为一己之阴,倘有一毫渗漏,未免有抛身入身之患。

故必先修有为返还之道,以固其命基,再行抱一无为之道,以了其性宗,性命兼了,本生不灭,与天地同良久矣。

但延命之道,却期之道也。

却期者,却其死期之谓。

能却死期,方能延命。

然欲却期,须要审思其如何死。

审思如何死,尤当先虑如何生。

生者先也,死者后也。

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盖未知如何生,即不知如何死;既知如何生,即知如何死。

能知生死之机,于是却其死而延其生,不难矣。

原夫人所秉驱,体本一无,因凡父凡母,男女交合,元精元气托初,自无而生有。

男之气属阳,女之气属阴,阴阳二气交度,男女魂魄,即居于其间。

魂为阳神如日,魄为阴神如月,魂魄互为室宅。

魂属性,主处内,立置鄞鄂之密室;魄属精,主营外,筑垣城郭之外宅。

鄞鄂如内之五脏六腑,城郭如外之四肢百骸。

城郭完全,而人物方能安居于内。

爰此阴阳交度之时,男女以情相合,如乾上坤下。

乾坤相配,乾动而直,气布精流;坤静而翕,为道之舍庐。

在男刚道,一施而退;在女柔道,化而滋生。

阴阳上气,凝而成象,胎元已结。

九者金之数,七者火之数,八者木之数,六者水之数。

九还七返,八归六居,金木水火之气,皆入胎中。

九还七返,八归六居,与逆用还返之义不同。

此返还,乃男女阴阳之气,返归于胎中,自外入内之说。

盖男之精白,属金;女之血赤,属火。

金火之气相拘,抟聚一处,金中有水之气,火中有木之气,则水定火。

火去炼金,水去济火,木去生火,金去生水,金木水火,自相熏蒸,其中变化,自有真土,此五行所生之初也。

胎中虽是五行变化,当阴阳交度之际,暗中即有一点先天造化入内,而先生水。

这个水,乃先天先地而生,清而无瑕。

为道之形象,真乙难图,至无而含至有,至虚而含至实。

男女精血,非此水亦不能为工。

是水也,无形而能生形,是以变化不测,一变为水而生肾,二变为火而生心,王变为木而生肝,四变为金而生肺,五变为土而生脾。

变而分布,独居一方。

然虽独居一方,而五行之气,仍聚一处,类如鸡子,白黑相符。

黑为阴,白为阳,阴阳符合,一气浑含,故曰纵横一寸,以为始初。

始初者,根本也,一气为根本。

根本立,则枝干自发,故曰“四肢五脏,筋骨乃俱。

”言四肢五脏筋骨,皆自一气变化而成全也。

弥历十月,气足形全,脱出其胞,骨弱可卷,肉滑如铅。

此生人之道则然。

若人审明此生身之理,调和吾身真阴真阳,逆而修之,仍了胎中之一息,结为圣胎,温养十月,身外有身,造化由我,可以却死,可以延生矣。

噫!逆则成仙之道,固不易知。

而顺则生人之道,亦难以晓。

若知生人之道,而颠倒之间,即是成仙之道。

奈何人不审思生人之道,而妄想学仙,岂不可叹乎?

坎男为月,离女为日,日以施德,月以舒光,月受日化,体不亏伤。

阳失其契,阴侵其明,晦朔薄蚀,掩冒相倾,阳消其形,阴凌灾生。

男女相胥,含吐以滋,雌雄错杂,以类相求。

金化为水,水性周章,火化为土,水不得行。

男动外施,女静内藏,溢度过节,为女所拘。

魄以钤魂,不得淫奢。

不寒不暑,进退合时,各得其和,俱吐证符。

上节言生人之道,系阴阳相合而成。

此节乃推广其类,而证修仙之道,非阴阳相合,灵胎不结也。

如坎卦为男,其体阴,象月。

离卦为女,其体阳,象日。

月本黑体,纯阴无阳,借日生光,每月晦尽朔初,与日一会。

日以施德,月以舒光,是月受日化,而黑体得以生明,乃不亏伤也,此日月以时而交则然。

若日与月失其契合常道,阴错阳差,月之阴气,侵伤日体,晦朔月蚀,掩其光辉,阳消其形,阴凌而灾生矣。

盖日道月道,交斜而行。

当交之时,日在下,月在上,日景射月,而月生明。

若南北同度,东西同度,其体相对,掩冒其光,阴阳相争而不和,在朔则为日蚀,在望则为月蚀。

日蚀者,阴掩其阳也。

月蚀者,阳掩其阴也。

日蚀月蚀,二者皆阴阳过胜之故。

又如男女相胥,一含一吐,而能滋种。

凡物雌雄错乱,同类相交,而方孕族。

此皆阴阳相交,生生不息之道。

又如金化为水,水性周流,不息而成章;火化为土,土厚壅积,塞滞其水,而水不得行。

又如男主动而外施,女主静而内藏。

若男贪女色,淫欲过度,交合过节,失其男动之本体,男反为女所拘制。

此二者,阴阳和而不和,生中带杀,反生其灾矣。

即此以观,则知阴阳贵于和合,尤贵于和合得其中正。

得其中正,为真阴真阳;不得中正,为假阴假阳。

真假之分,只在中正与不中正之间耳。

修道者,用魄之真情,所以铃魂之灵性也。

魄即道心,真知之刚情;魂即人心,灵知之柔性。

柔性主进退而少裁制,遇物留连,见景生情,刚情多果断而有主宰。

魄以铃魂,以情之刚,铃性之柔,则人心静而道心彰。

性情相合,刚柔一气矣。

然虽以道心制人心,得其人心柔顺即已。

若制之太过,常以人心为事,则必道心又昧,明极反暗;道心中,人心乘间而生,性情乖戾,吉化为凶,故曰不得淫奢也。

不寒不暑者,性不乱而情不迷,勿忘勿助之功。

进退合时者,闲其邪而存其诚,执中用权之道,大小无伤,两圆俱全,各得其和,无损于彼,有益于我。

性情吐真, 阴阳混成,证于日月合符行中之道矣。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雄不独处,雌不孤居。

玄武龟蛇,蟠蚪相扶,以明牝牡,意当相须。

假使二女共室,颜色甚姝,令苏秦通言,张仪合媒,发辩利舌,奋舒美辞,推心调谐,合为夫妻,弊发腐齿,终不相知。

若药物非种,名类不同,分刻参差,失其纲纪,虽黄帝临炉,太乙执火,八公铸炼,淮南调合,立宇崇坛,玉为阶陛,麟脯凤脂,把籍长跪,祷祝神祗,请哀诸鬼,沐浴斋戒,冀有所望;亦犹和胶补釜,以硇涂疮,去冷加冰,除热用汤,飞龟舞蛇,愈见乖张。

上节言阴阳相当,进退合时,方能修道有功。

此节言孤阴寡阳,一切非类之弊,使人晓悟,改邪归正耳。

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盖以有阴有阳,阴阳相合,方谓道。

孤阴寡阳,阴阳各偏,不谓道。

故宣圣删诗,而以关雎之篇为首者,将示其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也。

夫妇之道,即阴阳造化之道。

凡天地间,有情无情之物,牝者皆属阴,为雌为妇;牡者皆属阳,为雄为夫。

一牝一牡,一雌一雄,一妇一夫,一阴一阳,彼此相须,方有造化。

在人男女同居而生育,在物龟蛇蟠纠而孕种。

举此二者,则牝牡相须,雌雄相合之理,可以类推而知。

假使二女同室,颜色甚姝,结为夫妻,岂能相知而生育?此理之显而易见者。

世间修道盲汉,不知阴阳配合之理,牝牡相须之道,舍自己真阴真阳性命之根,而求身外与我种类不同之物。

或流而为采战,或误认为炉火,或立坛而拜斗朝真,或斋戒而请哀诸鬼,冀望延年长寿,长生不死,亦犹和胶补釜,以硇涂疮,去冷加冰,除热用汤。

是犹龟飞蛇舞,龟焉能飞,蛇焉能舞,岂不愈见乖张乎仙翁此节,首提关雎龟蛇,牝牡相须之理,次以非类不同,开示后学,可谓慈悲之至。

一切盲汉可以悟矣。

上德无为,不以察求。

下德为之,其用不休。

知白守黑,神明自来,白者金精,黑者水基。

水者道枢,去数名一。

阴阳之始,玄含黄芽。

五金之主,北方河车。

故铅外黑,内怀金华,被褐怀玉,外为狂夫。

金为水母,母隐子胎。

水为金子,子藏母胞。

真人至妙,若有若无。

仿佛太渊,乍沉乍浮。

退尔分布,各守境隅。

采之类白,造之则朱。

炼为表卫,白里真居。

方圆径寸,混而相拘。

先天地生,巍巍尊高。

旁有垣阙,状似蓬壶。

环匝关闭,四通踟蹰。

守御密固,阏绝奸邪。

曲阁相通,以戒不虞。

可以无思,难以愁劳。

神炁满室,莫之能留。

守之者昌,失之者亡。

动静休息,常与人俱。

上节言修道必须寻同类有情之物方能济事。

若非其类,万无一成。

但修道有二法:一以道全形之事,一以术延命之事。

上德者,以道全其形,抱元守一,行无为之道,即可了事。

故曰上德无为,不以察求也。

下德者,以术延其命,由勉抵安,行有为之道,方能还元。

故曰下德为之,其用不休也。

夫上德之所以不察求者,以其上德之人,天真未伤,客气未入。

若顿悟本性,无修无证,直超彼岸,察求之功无所用。

下德之所以用不休者,以其天真已亏,知识已开,虽能顿悟本性,不能斩然驯顺,必用渐修之道,增减之功。

增而又增,减而又减,直至无可增减。

义精仁熟,方到休息之处,此不休之用所由贵也。

上德下德,身份不一,故其用亦异。

若下德者,到义精仁熟时,亦与上德者,同归一途也。

所谓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之一也。

试明下德其用不休之旨,不休之用,即后天中返先天之道。

后天中返先天,即知白守黑之道。

白者,莹净道心也。

黑者,晦暗人心也。

知其白,则道心实;守其黑,则人心虚。

道心实,则真知常存;人心虚,则灵知不正。

真知灵知两而合一,刚柔相配。

其中恍惚有象,杳冥有精,而神明自来矣。

神明即先天真一之气,又名先天真一之精,又名谷神。

谷神乃阴阳二气混合之神。

阴阳分散,此神晦暗,其体黑而失其明,如神明去矣。

阴阳相合,此神莹净,其体白而复其明,如神明来矣。

故曰知白守黑,神明自来。

何谓白者金精,黑者水基?盖道心所具之真知为真情,其德原自刚健,为乾家之物,取象为金精。

人心所藏之灵知,为真性,其德本来柔顺,为坤家之物,取象为水基。

灵知本不属水而属火,因其灵知藏于人心,能守其人心之黑,则人心虚极静笃。

灵知柔顺,邪火消灭,与真知恍惚中相连,杳冥中有变,和气熏蒸,而生真一之水,是黑为水之基耳。

夫水者,天一所生,乃道之枢纽,为五金之主,阴阳之本,内含黄芽,有北方河车之正气。

何以知之?人心灵知虚静,客气不来;道心真知发现,生气复还,如草木在地中萌芽,其色黄嫩,其质纯水,故名黄芽。

因其阳气以水而上升,又名河车;因其阳气自阴中生出,又名神明,其实黄芽、河车、神明,皆形容道心真知,一点刚健之正气耳。

比象黑铅,外黑内白,内怀金华,又如被褐怀玉,外为狂夫也。

人自先天交于后天,妄情生欲水,金为水母也。

后天中返先天,黑中有白,精一之水,又生真知之真情,而母反隐于子胎,是水反生金矣。

精一之水,又借真情而生,水为金之子,先天中运后天真情之金,生精一之水,而子又藏子母胞,是金又生水矣。

金生水者,顺其所欲,所以诱彼之欢心,后天而奉天时也。

水生金者,逆运其机,所以固我之命宝,先天而天弗违也。

金水互生,顺逆两用,彼我无伤,而真人生于其间矣。

真人,即上所渭神明,又曰圣胎,乃先天虚无真一之气,凝结而成象者。

这个真人,至神至妙,非色非空,即色即空。

乍沉者,寂然不动也;乍浮者,感而遂通也。

色空不拘,动静自然,至无而含至有,至虚而含至实,阴阳五行之气,无不俱备。

故曰退而分布,各守境隅。

当圣胎凝结,真人有象,五元五德,混然一气;五物五贼,各守境隅。

不但不能害道,而且有以助道。

采之类白者,始而虚室生白,圣胎凝结也。

造之则朱者,既而以火炼金,圣胎坚固也。

炼为表卫者,外丹成就也。

白里真居者,内丹圆明也。

方圆径寸者,外圆内方,而内外一气。

混而相拘者,神凝气聚,而神气混合,内外如一。

神气混合,一灵妙有,法界圆通。

先天地生,巍巍尊高,造化不得而拘,万物不得而屈,入于真空无碍,浑然一中之境,故曰状似蓬壶也。

到此地位,圆陀陀.光灼灼,良知良能,复见娘生本来面目。

原本到手,须当防危虑险,固济牢封,放曰旁有垣阙也。

环匝关闭,四通踟蹰者,所以防外患,外物不入也。

守御密固,阏绝奸邪者,所以除内贼,内念不出也。

曲阁相通,以戒不虞者,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无隐不照,无微不入,如曲阁相通,幽明如一,不使有丝毫邪气留于方寸之中也。

可以无思,难以愁劳者,有用用中无用,无功功里施功,非有愁劳强作。

但只无思无为,精一执中而已。

以上警戒法语,是欲学者,临时谨慎,不容稍有懈怠,自取咎吝耳。

盖圣胎凝结,神气充足,阳极必阴,易于致凶。

守之则十月胎全丹热而昌,失之则霎时气收神飞而亡。

故圣人于此,任火停轮。

用阴符之道,刚以柔济,一动一静,一休一息,常与道俱,弃有为而入无为,由了命而后了性,在末生身处下功夫也。

此下德为之,其用不休,由勉强而归自然之道。

到得自然之处,与上德者,同是一事。

以上言命理,以下言性理,学者着意。

内以养己,安静虚无。

原本隐明,内照形躯。

闭塞其兑,筑固灵株。

三光陆沉,温养子珠,视之不见,近而易求。

勤而行之,夙夜不休。

伏食三载,轻举远游。

跨火不焦,入水不濡。

能存能亡,长乐无忧。

道成德就,潜伏俟时。

太乙乃召,移居中州。

功满上升,膺箓受图。

修真之道,性命必须双修,功夫还要两段。

外药所以了命,内药所以了性。

外药者外夺造化,以复先天;内药者内保本真,以化后天。

先天所以脱幻身,后天所以脱法身。

世间迷人,不知圣贤立言妙义,误认外药为炉火,内药为孤修。

殊不知先天真阳,从虚无中来,乃属于彼,故谓外药。

先天既来,归根复命,即属于我,故谓内药。

内外之分,性命之界,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元之又元。

节首提出内以养己,则内外之理昭昭矣。

正合篇首将欲养性,延命却期之旨。

己者,性也。

当金丹成就,命基已固,急须修性以脱法身。

修性之道,乃炼神还虚之一着。

故此节直指曰:“内以养己,安静虚无。

”盖养性之道,须要安身于虚,静心于无,身心两忘,期必至于形神俱妙,与道合真而后已。

原本隐明,内照形躯者,韬明养晦,允执厥中也。

闭塞其兑,筑固灵株者,惜气养神,惟精惟一也。

三光陆沉,温养子株者,精气神三宝精华,皆收敛于内,护持丹元,须臾不离也。

原本灵株子珠,皆圣胎之别名。

圣胎有气无质,故曰视之不见。

虽视不见,近在我身,切在心胸,人所不知,而己独知,须宜绵绵若存,勿忘勿助,日乾夕惕,勤而行之,夙夜不休。

十月丹熟,群阴剥尽时至脱化,身外有身。

更加三年乳哺之功,伏其气以壮神,食其时以固形,则来去自如,轻举远游,跨火不焦,入水不濡,聚则成形而存,散则化气而亡。

无灾无难,长乐无忧,到此地位,道成德就。

太乙乃召,移居中洲,洞天福地,与群真共受天禄。

更来尘世,积功累行,三千功满,八百行完,玉帝敕诏,紫府受职,大丈夫之能事毕矣。

 

《参同契》经文直指下篇

下篇配以伏食 #

 

惟昔圣贤,怀玄抱真,伏炼九鼎,化迹隐沦,含精养神,通德三光,津液腠理,筋骨致坚,众邪辟除,正气长存,积累长久,变形而仙。

忧悯后生,好道之伦,随傍风采,指画古文,着为图籍,开示后昆,露见枝条,隐藏本根,托号诸名,覆谬众文,学者得之,韫椟终身。

子继父业,孙踵祖先,传世迷惑,竟无见闻,遂使宦者不仕,农夫失耘,商人弃货,志士家贫。

吾甚伤之,定录此文,字约易思,事省不繁,披列其条,核实可观,分两有数,因而相循,故为乱辞,孔窍其门,智者审思,用意参焉。

性命之道,得其真者,勤而行之,立竿见影。

古来成道者,代不乏人。

仙传云:“拔宅者八百,飞升者三千;坐脱立亡,小成者不可枚举。

”拔宅者,如黄帝焉,如许族阳焉,如张天师焉。

飞升者,如正阳翁焉,如葛仙翁焉,如河上公焉,如纯阳翁焉。

以上圣贤,皆炼七返九还,金液大丹而成。

若舍此道,冀望成真,万无是理。

金丹之道,怀玄抱真,伏炼九鼎之道也。

玄者,神妙不测,变化无端,气之谓。

真者,至善无恶,浑然元仁,理之谓。

气属命,理属性。

怀玄者,所以立命也。

抱真者,所以尽性也。

伏者,伏其气,所以养浩然正气,命由自造也。

炼者,炼其真,所以全本来天真,性不有昧也。

九者,纯阳无阴之数。

自古圣贤皆怀玄抱真,伏之炼之,归于纯阳无阴,为金刚不坏之物,是谓伏炼九鼎。

非后世九鼎炉火服食,亦非御女闺丹九鼎之邪说。

若是炉火闺丹,何言怀玄抱真?昔黄帝,太湖炼九鼎,乘龙上天公案。

太湖为坎龙,为乾阳,乃是取坎中之阳,以填离中之阴,复还乾体,归于纯阳之谓,何得以九鼎为有象之九鼎乎?惟此伏炼九鼎之道,大智若愚,大巧若拙,隐沦其远,韬明养晦,含藏精神。

默运神功,以窃造化之权,以盗阴阳之气。

《易》日:“与天地合其德,与月日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惟其能合,所以通德三光,天关在手,地轴由心,以之保精则精粹,而津液腠理;以之养气则气足,而筋骨致坚。

众邪辟除者,退阴也。

正气常存者,进阳也。

进阳退阴,加功伏炼,久而阴尽阳纯,形(疑为“精”之误)化为气,气化为神,神化为虚,身外有身,羽化登仙。

成己之后复成物,垂悯后生,好道之伦,趋入旁门,不知真道,于是指画古文,着作图籍,开万世之聋聩,作百代之阶梯,然其义深奥,谨露枝条。

至于本根,恐泄天机,不敢直吐,故隐藏耳。

隐藏者,非不言也,乃隐于言语之外,寓意之中耳。

后人不知古人妙旨,托诸真名号,妄作妄注,错谬古文,以误后学。

如阴符天真皇人讲语南华门,御寇玉清金笥录,皆后人指古人名号,妄续妄着者。

后之学人,不识真假,一遇此等谬文,韫椟终身,如获至宝。

父传于子,子传于孙,以迷传迷,以盲引盲,遂至宦者不仕,农夫失耘,商人志士,各废其业,终无一成。

仙翁慈悲,作《参同契》,字约而思之易入,事省而行之不繁,列其条而核其实。

其中火候分数,药物斤两,无不详明且备,可谓拨天根而钻理窟,真足为天下万人眼目性命孔窍,有志者见之,宜审思细参,久而自见端倪。

奈何后世,或指为纳甲之书,或猜为炉火之事,或取为御女之证。

此孔子不得不哭麟,卞和不得不泣玉,虽仙翁亦无如何也。

河上姹女,灵而最神,得火则飞,不见埃尘,鬼隐龙匿,莫知所存。

将欲制之,黄芽为根。

物无阴阳,违天背元,牝鸡自卵,其雏不全。

夫何故乎?配合未连,三五不交,刚柔离分。

施化之精,天地自然,火动炎上,水流润下,非有师导,使其然也。

资使统正,不可复改。

观夫雌雄,交媾之时,刚柔相结,而不可解,得其节符,非有工巧,以制御之。

男生而伏,女偃其躯,秉乎胞胎,受炁元初,非徒生时,着而见之。

及其死也,亦复效之,此非父母,教令使然。

本在交媾,定置始先。

上节言古来圣贤,皆怀玄抱真,而得成道。

夫怀玄抱真,刚柔相当,阴阳混合之道也。

姹女者,离中之阴,在人为人心之灵知。

人心具有识神,识神流性不定,借灵生妄, 如河上淫奔之女,故象河上姹女。

因其姹女其性流荡,见景生情,故灵。

惟其灵,逐风扬波,故神。

是谓昭昭灵灵之识神。

此神喜动不喜静,心火稍起,则飞扬腾空,如鬼隐龙匿,无影无踪,莫知所存矣。

将欲制之,黄芽为根者,黄芽为坎中之阳,在人即道心之真知。

真知具有真情,真情内含真意,乃是一点生机,别名曰黄芽。

真意属土,真土一现,阳气生机即回,如黄芽在地中,从根而渐长也。

灵知之流性属阴,真知之真意属阳,以真意制流性,拄杖稳定,识神不得而起,人心不得而发,灵知亦归于真知。

不但灵知不飞,而且能养真知。

真知灵知,两而合一,阴阳相应,生机不息矣。

《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若物无阴无阳,违天背元,牝鸡自卵,其雏不全。

特以配合不连,五行不交,刚柔分离,非天地一阴一阳,施化自然之道,皆不能生育。

阳施阴化,其精流通,方是自然之道,方能万物生育。

比如火性炎上,水流润下,非有师导,资于本始;雌雄交姤,刚柔相结,非有工巧出于同类。

又如男生而伏,女偃其躯,非徒生时着见,即死亦然。

非有父母教令,本在交姤,定置始先。

凡此皆阴阳二气感应,有莫之为而为,莫之致而至者也。

修道者,若舍阴阳之道,则孤阴不生,独阳不长,违天背元,生机已息,焉能保命?焉能全形?故必真知灵知,阴阳相合,方能济事也。

太阳流珠,常欲去人。

卒得金华,转而相因,化为白液,凝而至坚。

金华先唱,有倾之间,解化为水,马齿瓓玕,阳乃往和,情性自然。

迫促时阴,拘蓄禁门,慈母养育,孝子报恩,严父施令,教敕子孙。

五行错王,相据以生,火性销金,金伐木荣。

三五与一,天地至精,可以口诀,难以书传。

子当右转,午乃东旋,卯酉界隔,主客二名。

龙呼于虎,虎吸龙精,两相饮食,具相贪便,遂相衔咽,咀嚼相吞。

荧惑守西,太白经天,杀气所临,何有不倾。

狸犬守鼠,鸟雀畏鹯,各有其功,何敢有声。

不得其理,难以妄言。

竭殚家产,妻子饥贫,自古及今,好者亿人,记讫不谐遇,希有能成。

广求名药,与道乖殊。

上节言姹女得黄芽,方能制伏。

此节申明制伏之火候。

夫人所具灵知之流性,出入无时,莫知其乡,乱人之心思,耗人之精神,伤人之性命。

如太阳流珠,无时停息。

然虽无时停息,若得道心真知之金华以配之,则灵知得真知制伏,转而相因,灵归于真,以性求情,以情归性,化为白液,一气混合,凝而至坚矣。

真知灵知既凝,阴阳相合,和气熏蒸,真知之金华,顷刻之间,刚变为柔,解化为真一之水。

恍惚有物,杳冥有精,如马齿琅玗焉。

马齿比其坚白,琅玗比其温柔。

金华化水,即上所云,化为白液也。

马齿琅玗,即上所云,凝而至坚也。

真知金华,既变为真一之水,白嫩而坚。

灵知太阳流珠,即化为虚灵之火,而往和之。

金华先唱者,真情不昧也。

阳乃后和者,真性不迷也。

情不昧、性不迷,火不炎上,水不下流,水火相济,性情和平,归于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自然之域矣。

性情自然,方是凝而至坚,犹有一身后天阴气未化,足为道累。

必须将一身阴气化尽,方能大道完成。

迫促时阴者,却除邪气,时刻谨慎也。

拘蓄禁门者,护持正气,须臾不离也。

禁门即元牝之门,为生门死户,乃生杀之舍,阴阳之窍,生我在此,死我在此,结胎在此,脱胎亦在此。

守之考存,失之者亡,为至紧至要之关口,所以号为禁门。

此个门人人出入,个个来往,但百姓日用而不知耳。

若有人问此门形象,吾则曰天之下,地之上,日之西,月之东;十字路头,四会场中,明晃晃开一孔窍,远观细如毫毛,近看大似世界。

其中万象森罗,百宝俱备,有天造地设家当,不知有人认得否?若有人认得,则迫促邪阴,于死我处返其本,拘蓄正阳,于生我处还其元,可以随心运用,左之右之,无不宜之矣。

但还元返本之道,总是调和性情,混合阴阳之理。

若要调和性情,须先辩明五行生克之道。

金生水,金为水母,水为金子;木生火,木为火父,火为木子。

金本生水,水中又能生金,是谓慈母养育,孝子报恩也。

木本生火。

火生又能成木,是谓严父施令,教敕子孙也。

金生水,木生火,顺生也;水生金,火生木,逆生也。

又有五行错王,相据以生之道,如火性能以销金,金被火克而色足,能以生旺;金性能以伐木,木被金克而成器,得以生荣之类。

三五者,金生水一五;木生火一五;土居中央自为一五。

一者,一气也。

五行相生相克,克以成生,生以全克,生克随时,一气流行,始而终,终而始,神化不测。

在天地则为至精,在丹道则为至宝。

此中顺逆生克之天机,可以口诀,难以书传也。

难以书传者,以其顺逆生克之天机,有火候、有工程、有先后、有急缓,差之毫发,失之千里。

书何尝不传火候?何尝不传工程?但言之而言不及,论之而论不尽耳。

仙翁老婆心多,既云难以书传,而又不得不以书传者,特欲以书传之,使后世学者,就文穷理,求师印证也。

书传者何事?即传火候工程耳。

子为六阳之首,乃一阳来复之时,逢子自左而右转,以至于巳,六阳全。

此进阳火之事,行刚道也。

午为六阴之首,乃一阴来姤之时,遇午自西而东旋,以至于亥,六阴纯。

此运阴符之事,用柔道也。

卯酉者,阴阳出入之门户。

卯为木,在东,为主,司生气;酉为金,在西,为客,司杀气。

木性柔,象龙。

金性刚,象虎。

有杀有生,有主有客,生杀并用,主客相当,性情一气,如龙呼于虎,虎吸龙精,两相饮食,俱相贪恋,衔咽咀嚼,自然结丹。

比如荧惑为火星,宜在于南,若守于西,是火去克金。

太白为金星,宜在夜行,若经天昼现,是阴侵其阳。

二者皆反其常,系杀气所临,必有倾败大事之凶。

又如狸犬守鼠,必得鼠;鹞拘鸟雀,必得功。

即此数事以观,阴阳失时必倾败,阴阳有准必成功。

以上皆书之所传者。

修道者,仅玩其所取之象,不得其所藏之理,妄猜私议,误认为褰鸢耸饔诼穑涨α豆唛榧也拮蛹⒑W怨偶敖瘢奘耍愿捍厦鳎磺竺魇诰鳎闱竺约傥妫笥叮氲拦造澹瘴抟怀桑刹惶局睿/font>

丹砂木精,得金乃并,金水合处,木火为侣。

四者混沌,列为龙虎,龙阳数奇,虎阴数偶。

肝青为父,肺白为母,肾黑为子,心赤为女,脾黄为祖,子午行始。

三物一家,都归戊己。

上二节言姹女黄芽,流珠金华,凡以明调和阴阳之功耳。

夫调和阴阳之功,即是攒族五行之功。

故此节言攒族五行之事,申明调和阴阳之妙用也。

丹砂象火,在人为灵知之神,即是诧女流珠之别名也。

木性柔,在人为灵知之柔性;金情刚,在人为真知之刚情,即前黄芽金华之一物也。

灵知之性,出于柔神,故为木之精。

因其性柔而少果断,人心识神借灵生妄,未免真中有假。

然得真知金刚制之,识神不得用事,人心安静,灵返本性,火中又生木。

本性爱金顺义,金情恋木慈仁,而金木相并。

灵知者,先天所秉之灵气;真知者,先天所秉之正气。

此灵此真,本来合一,灵而有真,真而至灵,真空妙用,所谓一点真灵者是也。

因交后天,识神用事,灵者有昧,真者入假,彼此间隔,于是气性发而妄情起,一身纯阴矣。

识神者,历劫轮回之种子,生生死死之根蒂。

若不将此一物除灭,性命终非我有。

除灭之法,非真知之真情不能。

真知之情,具有先天真一之气。

此气至大至刚,能以退群魔、斩三尸。

真情一现,识神渐消;识神消,而人心不起;人心不起,灵知不飞;灵知不飞,真性自现。

真性现而与真情相会,合而为一,是谓金木交并。

金木既交并,则金中有真水,在人为真精。

真精真情,合为一家,是谓金水合处。

木中含火,在人为元神。

元神真性,合为一家,是谓木火为侣。

外而金木相并,内而水火相济,四者混沌而为一气,仍是一阴一阳相合之理,故曰列为龙虎。

龙为木,属于阳,生数三,为奇;虎为金,属于阴,生数四,为偶。

龙虎者,性情之法象。

性情精神虽分四象,而实一情一性统之。

虽是一情一性统之,其实到性情相合时,总是先天一气统之。

一气浑然,内含四象;四象混合,仍是一气。

金丹之道,后天中返先天,攒簇五行,和合四象,凡以为调和阴阳耳。

阴阳调和,即是龙虎相会,故丹成曰龙虎大丹。

比如幻身,亦借阴阳五行而成。

肝青为木,为父;肺白为金,为母;肾黑为水,为子;心赤为火,为女;脾黄为土,为祖。

盖后天幻身,非五行不能成形;先天真身,非五行不能凝结。

所异者,颠倒顺逆之间。

顺之则生人生物,逆之则成圣成仙。

何谓顺?肝木藏魂,性浮而主喜;心火藏神,性炎而主乐;肾水藏精,性流而主哀;肺金藏魄,性沉而主怒;脾土藏意,性滞而主欲;属于后天。

何谓逆?木性浮而使沉,木归于根,喜化为仁;金性沉而使浮,金还其元,怒化为义;水性下而使上,水归于源,哀化为智;火性上而使下,火返其真,乐化成礼;土性滞而使和,土返于阳,欲化为信;属于先天。

至人者,修其先天,化其后天。

逆运其机,以夺造化之权,以转生杀之柄。

其妙在乎抑阴扶阳,用六而不为六所用,用九而不为九所用也。

九者阳之数,六者阴之数。

一阳生为子,一阴生为午。

子午者,阴阳之始。

一阳生而进阳火,水木居焉;一阴生而运阴符,火金居焉。

进阳运阴,各随其时,其中有信。

土居中央,混合百神,功归戊己。

戊以和阳,主运外;己以和阴,主养内。

戊己相合,内外如一。

二土结为刀圭,是谓三物一家,《金丹四百字》所谓“铅汞归真土,身心寂不动”者,即本此也。

盖金水属于身,木火属于心,戊己属于意,统精气神三物,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到此地位,身心如一,水无渗漏之患。

但所谓身心者,非幻身肉心,乃不可见之身心。

不可见之身,即本来一点浩然刚正之气;不可见之心,即本来一点虚灵不昧之性。

所谓意者,非意念之意,即本来不动不摇之天,则谓之真意,人谓真信。

后人不知古人立言奥意,认身为幻化之身,认心为肉团之心,认意为意念之意。

执心者,入于寂灭之学;认幻身者,认为搬运之功。

噫!以此为道,乃邪道耳,非正道也。

彼安知道,乃先天之学,不落于有无形象,别有个心传口授之秘诀,直超彼岸,立跻圣位耶。

刚柔迭兴,更历分布。

龙西虎东,建纬卯酉,刑德并会,相见欢喜,刑主伏杀,德主生起。

二月榆落,魁临于卯,八月麦生,天罡据酉。

子南午北,互为纲纪。

一九之数,终而复始。

含元虚危,播精于子。

上节言攒簇五行,阴阳合一之功。

此节言阴阳合一之妙用。

金丹之道,刚柔相合之道。

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互相迭兴,更历分布,随时变通耳。

何谓刚柔迭兴,更历分布?龙性属木,为德,本居于东卯阳位,而今反建纬于西酉阴位,是刚更历而布于柔地,此以性求情也。

虎情属金,为刑,本居于西酉阴位,而今反建纬于东卯阳位,是柔更历而布于刚地,此以情归性也。

以性求情,刑中有德;以情归性,德中有刑。

刑中有德,德中有刑,刑德并会,性情相见,刚柔和合,如夫妻相得而欢喜矣。

试以天地造化之道论之,造为德,化为刑。

刑主杀,所以伏藏万物;德主生,所以起于万物。

生以荣旺之,杀以收敛之。

有刑有德,有生有杀,生而杀,杀而生。

刑而德,德而刑,而造化得以流行不息矣。

然犹有生中有杀,杀中又有生之道,如二月万物皆生,榆荚反落,魁星辰时临卯,罡星辰时指酉,此生中有杀也。

八月万物皆收,荠麦反生,罡星戌时指酉,魁星戌时临卯,此杀中有生也。

盖罡星所指处吉,有生气也;魁星所临处凶,有杀气也。

二月榆落,八月麦生,此皆刑德并会之象。

修道者,知得此刑德并会之机,方可下手。

子南午北,互为纲纪者,子属水,在人为元精;午属火,在人为元神。

子在南,水居火位;午在北,火居水位。

是精一之水,去克元神之火,刑也,杀也。

然水上火下,水火有相济之功,是以精养神,以神保精,刑中有德,德中有刑也。

刑中有德,德中有刑,刑德阴阳,互为纲纪,而生先天真阳。

阳生于一,而成于九,阳极而阴接,阳极而阳起,终而复始,阴阳并用,刑德两全,无伤于彼,有益于我。

彼我会则性情合,性情合则金丹结。

然其最要处,在一阳来复之时。

此时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盖以此时有先天元精元气在焉。

虚危二星,位居子地,乃阴阳二气交会之处,即修道者安身立命之处,易错而难逢。

此时宜刑德并用,刑以防阴,德以养阳。

若有德无刑,客气乘间而入,先天有伤,大事去矣。

仙翁以“播精于子”一句示人以刑德并用,下手之诀,天机大露矣。

如审遭逢,观其端绪。

以类相况,揆物始终。

五行相克,更为父母。

母含滋液,父主秉与,凝精流形,金石不朽。

审专不泄,得为成道。

立竿见影,呼谷传响。

岂不灵哉!天地至象。

若以野葛一寸,巴豆一两,入喉辄僵,不得父俛仰。

当此之时,虽周文揲蓍,孔子占象,扁鹊操针,巫咸扣鼓,安能令苏,复起驰走?

以上修炼金丹之道,内外药物,阴阳符火,精且详矣。

但恐学者,无大福分,不能遇真师耳。

如其遭逢,庆幸得遇真师,当究其大道之端绪,审其同类之药物,揆度下手之始,完全之终,而后可以修为。

盖一处不知,即一处有迷;知之不精,即行之不到。

所谓差之毫发,失之千里。

五行相克者,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也。

更为父母者,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五行相生,彼此互为父母也。

五行之中,水木属阳,为父;火金属阴,为母。

父主刚,母主柔。

母含滋液者,柔以成物也;父主秉与者,刚以生物也。

一生一成,金水木火,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品物流行矣。

修道者,能明五行生克之理,阴阳五运之理,宜刚即刚,,宜柔即柔,刚柔归于中正,圣胎凝结,无形生形,十月气足,露出法身,不生不灭,与金石不朽。

若有知而审专不泄,勤行不怠者,决得成道。

如立竿见影,呼谷传响,其灵验最为迅速。

要之,天地非阴阳不能生物,性命非阴阳不能结丹,天地造化之道,乃金丹之至象也。

后世迷人,不究真阴真阳之理,趋入旁径,到老无成,妄言修道为虚妄,圣贤之文为虚文,彼特未之深思耳。

试观后天野葛巴豆之毒,入口即便尸僵,虽圣贤仙佛,亦难救苏。

况金丹乃先天至宝,岂有得之而不能永寿长生者哉?金丹之能长生,犹之巴葛之能致死,人之不思,愚之甚矣。

紫阳欲向人间留秘诀,未逢一个是知音,正为此耳。

参同契笺注原序

《参同契》者,辞寡而道大,言微而旨深。

列五帝以建业,配三皇而立政。

若君臣差殊,上下无准,序以为政,不至太平。

伏食其法,未能长生。

学以养性,又不延年。

至于剖析阴阳,合其铢两,日月弦望,八卦成象,男女施化,刚柔动静,米盐分判,以易为证。

用意健矣,故为立注,以传后贤。

惟晓大象,必得长生。

强己益身,为此道者,重加意焉。

《参同契》直指笺注上篇

东汉徐景休真人撰

栖云山悟元子刘一明解

 

乾坤者,易之门户,众卦之父母。

坎离匡廓,运毂正轴,牝牡四卦,以为橐钥。

覆冒阴阳之道,尤工御者,准绳墨,执御辔,正规距,随轨辙,处中以制外,数在律历纪。

 

金丹之道,一《易》道也。

《易》道以乾坤为父母,丹道以乾坤为炉鼎。

有父母,然后有男女。

有男女,则阴阳交感,造化于中,生生不息。

有炉鼎,然后采药物。

有药物,而水火烹煎,革故鼎新,复归本真。

《参同》以乾、坤、坎、离四卦为纲领者,盖以乾坤者,《易》之门户,众卦之父母也。

《周易》以乾坤为六十四卦之首,故为《易》之门户。

六十四卦,共三百八十四爻。

凡阳爻皆属乾,凡阴爻皆属坤。

阴阳交错,虽分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总是乾坤二卦,一阴一阳,变化之所出,故乾坤为众卦之父母。

此注契文“乾刚坤柔,配合相包。

阳禀阴受,雌雄相须。

须以造化,精气乃舒”一段之义。

精气舒而造化行,六十四卦在是矣。

坎离者,乾坤之继体,内藏乾坤阴阳中正之气,代乾坤而行造化。

为六十四卦之匡廓者,周围之谓。

廓者,空大包廓之谓。

周围空大,无物不在范围之中。

此注契文“坎离冠首,光映垂敷。

玄冥难测,不可画图”一段之义。

运毂正轴者,轴为车轴,毂为轮毂。

轴所以载车,主静;毂所以行车,主动。

《易》以乾坤为体,如车轴也;以坎离为用,如毂轮也。

运毂正轴。

体不离用,用不离体也。

牝牡四卦,即乾、坤、坎、离四卦。

乾牡坤牝,坎牡离牝也。

橐钥者,橐无底,两头开,物属阴者为牝;钥有底,一头开,物属阳者为牡。

橐所以包物,钥所以通气。

乾坤坎离四卦,牝象阴之成物;牡象阳之生物。

覆冒阴阳之道,如橐之包物,钥之通气。

覆冒者,统摄之谓。

盖《易》以乾坤为体,坎离为用,即统摄阴阳造化之全功。

乾坤坎离四卦立,犹工人准绳墨而正规矩,犹御者执御辔而随轨辙,处中以制外,则其余六十卦,皆在四卦动静之中,如律历一纪之序,自然而然矣。

此注契文“四者混浊,径入虚无。

六十卦周,张布为舆”一段之义。

修道者,能以刚柔为体,以中正为用,处中以制外,化裁推行,变通不拘,则吾身自有一部《易》理。

而六十四卦,即在方寸之中,亦橐钥阴阳之道,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与四时合序,与鬼神合吉凶,有何大丹不结、大道不成乎?

月节有五六,经纬奉日使,兼并为六十,刚柔有表里。

朔旦屯值事,至暮蒙当受,昼夜各一卦,用之依次序。

即未至晦爽,终则复更始,日月为期度,动静有早晚。

春夏据内体,从子至辰巳,秋冬当外用,自午讫戌亥。

赏罚应春秋,昏明顺寒暑,爻辞有仁义,随时发喜怒,如是应四时,五行得其理。

晦爽(一本昧爽);日月(一本日辰);得其理(一本其序)

 

上言乾坤坎离,覆冒阴阳之道,其数在于律历纪矣。

夫律应一月,纪应一岁。

一年三百六十日,行卦三百六十爻,其余二十四爻,属于四卦。

爻尽,周而复始。

一月五六三十日,经纬卦象,奉日而运。

一日两卦,三十日,共六十卦。

其余四卦,即乾坤坎离也。

乾坤坎离,所以运动六十卦,不在卦气之列。

一月前十五日为阳,刚也;后十五日为阴,柔也。

阳生于前,为里;阴生于后,为表,是六十卦,统三十日,三阴三阳,相为表里。

一日昼夜,各行一卦。

每月朔旦行卦,昼则屯卦值事,夜则蒙卦值事。

昼夜两卦十二爻,一时一爻;十二时,十二爻。

如是行去,三十日,共行三百六十爻。

始于屯蒙,终于既未,终则复始。

此注契文“屯以子申,蒙用寅戌。

余六十卦,各自有日”一段之义。

至人者,默通造化,暗合阴阳,以日月为期度,当动方动,当静方静,一动一静,不失其时。

一日有早晚,当进阳即进阳,如春夏据内体,从子至辰巳,而行六阳之卦。

时当用阴即用阴,如秋冬当外运,自午讫戌亥,而运六阴之卦。

当赏而赏,以应春之生气;当罚而罚,以应秋之杀气。

当昏而昏,收敛阳气以应寒;当明而明,振发阳气以应暑。

一赏一罚,应春秋之气,而刑德皆当。

赏罚分明,或昏或明,顺寒暑之节,而昏明有时,进退合宜,一喜一怒,效仁义之爻,而喜怒得常,生杀有道。

如是则四时应、五行顺,而丹道之能事毕矣。

盖丹道所以和四象,攒五行。

四象和,五行攒,丹头已得,从此再进脚步,大道可冀矣。

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天地者,乾坤之象也;设位者,列阴阳配合之位也;易谓坎离。

坎离者,乾坤二用。

二用无爻位,周流行六虚,往来既不定,上下亦无常。

 

天地者,乾坤之法象。

乾坤者,天地之性情。

太易以乾上坤下定位,是天位乎上,地位乎下,一阴一阳,配合造化在内,而《易》之道,即行于天地之中矣。

《易》者,上日下月成字,取其日月上下来往也。

月者,坎之象;日者,离之象。

坎中实,取象月中有兔,离中虚,取象日中有乌。

坎离者,乾坤之继体。

乾坤相交,乾之一爻,入于坤腹,坤实成坎;坤之一爻,入于乾体,乾虚成离。

离者,乾之继体;坎者,坤之继体。

离中之阴,乃坤家中正之阴;坎中之阳,乃乾家中正之阳。

坎离具乾坤中正之德,代乾坤而施为,象天地无为,日月变动。

是坎离者,乃乾坤二用也。

坎离取象为日月,则《易》之坎离,即日月也。

坎之月魄盈亏,一月一周天;离之日魄南北,一年一周天。

坎离二用,无一定之位,周流于东西南北,上下六虚空廓之处,一来一往,却无定止。

一上一下,亦无常法。

《周易》以乾坤为首、以坎离为中、以既济未济为终者,是承天地造化,皆日月来往上下运用之。

此注契文“《易》行周流,屈伸反复。

幽潜沦匿,变化于中。

包囊万物,为道纪纲”一段之义。

修道者,能明此中之义,以乾坤为炉鼎,以坎离为药物,一刚一柔,俱归中正,则天关在手,地轴由心,可以动,可以静,可以动中静,可以静中动,可以动静无碍,浑然天理,一气流行矣。





易者,象也。

悬象着明,莫大乎日月。

日合五行精,月受六律纪,五六三十度,度竟复更始。

穷神以知化,阳往则阴来,辐辏而轮转,出入更卷舒。

易有三百八十四爻。

据爻摘符,符谓六十四卦。

晦至朔旦,震来受符。

当斯之际,天地媾其精,日月相撢持。

雄阳播玄施,雌阴化黄包。

混沌相交接,权舆树根基。

经营养鄞鄂,凝神以成躯。

众夫蹈以出,蠕动莫不由。

 

上言坎离二用,周流六虚而行《易》。

盖以《易》者,阴阳造化之象也。

《系辞》传日:“悬象着明,莫大乎日月。

”日月者,天地间显而易见之大象也。

虽凡夫俗子,亦皆知此日月来往,盈亏消长。

及其至也,即具圣贤之姿者。

若无师指,不得而知之。

不得而知者,特以日月来往盈亏消长之机,幽深潜暗,神化不测也。

日,一年一周天,分春夏秋冬之四季,应木、火、金、水之四气。

每季有土旺十八日,和合四象。

四季温热凉寒,昼夜长短,乃五行之精气,故日日合五行精。

月,一月一周天,每月与日一会,一年十二会。

每月有弦望晦朔,承日光远近而进退。

六月夜长,六月夜短,应律吕以成十二月之一纪,故曰“月受六律纪”。

每月五日为一侯,共六侯。

一侯五度,六侯共合三十度,为三十日,度尽而晦,晦而复始。

积日而月,积月而岁。

万物春生夏长,秋敛冬藏,皆日月神化之功。

神者,日月合一之神。

化者,日月往来之化。

万物非神不生,非化不成,一而神,两而化。

惟其神,所以能化;惟其化,所以能神。

能神能化,所以神化不测。

人能穷其一之如何神,即知两之如何化。

阳往阴来,阴往阳来,如辐辏轮转,无有停息,即一神也。

阳气出而万物气舒,阳气入而万物气卷。

出入卷舒,随时变化,此两化也。

一神两化,行三百六十日一岁之运。

《易》有三百八十四爻,按三百六十日之期。

其余二十四爻,以备乾、坤、坎、离四卦之数,不在三百六十之内。

据爻摘符者,一爻三符,一日行两卦,有三十六符;一月六十卦,共有一千零八十符。

合乾、坤、坎、离四卦,共该一千一百五十二符。

每月晦朔之间,子时一符之中,阴极生阳,坤中孕震。

当斯之时,天地媾精,乾坤合体,日月撢持,坎离相济。

雄阳播玄施,动以舒气;雌阴化黄包,静以滋养。

混混沌沌,此接彼交。

阴阳二气,凝结一瑰,如造权作舆,以为衡车之根基。

造衡者,先造权,权就而衡依权,造作方有准则。

造车者,先造舆,舆成而车依舆,造作方有规矩。

权舆者,车衡之根基。

震阳者,造化之根基。

根基已立,一气经营变化,自元而有,先养内之鄞鄂,由微而着,凝神成躯,后成外之形象。

经营养鄞鄂者,如月光晦朔方受符也。

凝神以成躯者,如月光初三方显象也。

此日月交会,月受日精,生光之道。

是道也,生生之道,生人生物,皆是此道。

故曰“众夫蹈以出,蠕动莫不由”。

《系辞》传曰:“天地氤氲,万物化醇。

男女媾精,万物化生。

”凡天地间属阳者,皆为男,属阴者,皆为女。

男女媾精,众夫皆蹈此道而出。

即蠢动含灵之物,亦莫不由此道而生。

举日月相交之道,而凡具阴阳之气,可以类推而知。

此注契中“幽潜沦匿,变化于中。

包囊万物,为道纲纪。

以无制有,器用者空”一段之义也。

於是仲尼赞鸿蒙,乾坤德洞虚,稽古当元皇,关睢建始初,冠婚炁相纽,元年乃芽滋。圣人不虚生,上观显天符。天符有进退,屈伸以应时。 

 

上言阴阳混沌交接,无中生有,则知阴阳不合而无生气。

《中庸》谓:“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

”盖以夫妇之道,即君子造道之端,故道费而隐。

虽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

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

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天地之间,全是道气。

小而夫妇,大而天地,总不出此一阴一阳相合之道。

昔宣圣赞《易》而首乾坤,赞鸿蒙也。

上乾下坤,其中洞虚,一气浑然,生物之道,即是鸿蒙。

删诗而首关雎,稽元皇也。

男冠女婚,其气相纽,阴阳合一,生机芽滋,号曰元年。

鸿蒙者,造化之窍。

元皇元年者,造化之始。

乾坤合德,即是鸿蒙。

男女合情,自有芽滋。

凡此皆示人以阴阳并用之理耳。

盖圣人不虚生于世,成己成物,愿人人为圣贤,个个了性命。

故上观天符,显露阴阳进退屈伸之机。

如先天卦,离左坎右,震一阳,兑二阳,乾三阳,自左而进伸;巽一阴,艮二阴,坤三阴,自右而退屈。

又如后天卦,乾坎艮良,三阳进伸于东北;巽离坤兑,三阴退屈于西南,此皆显天符之事。

天符千变万化,总不离阴阳配合之道也。

此注契文“故推消息,坎离没亡”至“原理为征”一段之义也。

故易统天心,复卦建始萌,长子继父体,因母立兆基。

消息应钟律,升降据斗枢。

三日出为爽,震庚受西方。

八日兑受丁,上弦平如绳。

十五乾体就,盛满甲东方。

蟾蜍与兔魄,日月炁双明,蟾蜍视卦节,兔者吐生光。

七八道已讫,曲折低下降,十六转受统,巽辛见平明,艮值于丙南,下弦二十三,坤乙三十日,东北丧其朋。

节尽相禅与,继体复生龙,壬癸配甲乙,乾坤括始终。

七八数十五,九六亦相应,四者合三十,阳炁索灭藏。

象彼仲冬节,草木皆摧伤。

佐阳诘贾旅,人君深自藏。

象时顺节令,闭口不用谈。

天道甚浩广,太玄无形容,虚寂不可睹,匡廓以消亡。

谬误失事绪,言还自败伤。

别叙斯四象,以晓后生盲。

虚寂(一本虑寂) 

 

上言天符有进退屈伸应时之道。

应时而进退屈伸,皆天心运用之,故易理变化,内统天心。

天心无形无象,不可见,因阴阳交感,一点生机从虚无中露出,而始足以见之。

《易》之复卦象传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复者,阴极阳生,坤中孕震,阳气始萌,在节为十一月,建子。

震之一阳,自乾宫来,乃乾之继体,为乾之长子。

乾为父,故曰长子继父体。

震之一阳,生于纯坤之下,坤为母,故曰因母立兆基。

兆者,始也。

基者,本也。

阴极阳生,乾坤相交,恍惚中有物,杳冥中有精,生机于此兆始返本。

此生机即是天心,即是震之一阳。

因其无物不借此而生,故谓生机;因其在阴阳交感之中而现,故谓天心;因其静极而后动,故谓震。

其实生机也,震阳也,总是天心也。

这个天心,无处不有,无时不在。

然处处有,时时在,人难测度,故不见。

当十一月建子,万物地中萌芽,人皆知其生机又动,故可见耳。

曰天心者,阴中生出之阳也。

曰天地之心者,在阴阳交感之处方现也。

其实天地之心,天心总是一心,不过就方现已生论之耳。

这个天心生机,生生无穷,其消息升降,皆《易》理统之。

消息应钟律,升降据斗枢者,如月建子一阳生,在卦为复,律应黄钟,斗枢指子;建丑二阳生,在卦为临,律应大吕,斗枢指丑之类是也。

六阴六阳十二卦,统十二月,应十二律,据斗枢所指十二位,十二月阴阳消息升降,斗枢旋转,皆天心变化之。

而《易》之六阴六阳卦统之,非《易》统天心乎?以上注契文“朔旦为复”至“归乎坤元”一段之义。

又如每月晦朔之间,日月交会,月受日光,一日二日三日,傍晚纯黑之体,一点微阳下生,在卦为震,现峨眉之光于西南庚方,是谓震纳庚也。

渐至初八,二阳生,在卦为兑,象光生一半,为上弦,现于南方丁地,是谓兑纳丁也。

历至十五,三阳全,在卦为乾,光辉满轮,现于东方甲地,是谓乾纳甲也。

阳极又阴,屈折低下。

十八,一阴生于光辉之下,在卦为巽,光辉方缺,平明现于西方辛地,是谓巽纳辛也。

二十三,二阴生,在卦为艮,光缺一半,为下弦,平明现于南方丙地,是谓艮纳丙也。

二十八日,平明微阳消于东北乙地,光华于此尽消。

至三十日,阴气纯全,在卦为坤。

是谓坤纳乙也。

月至西南庚方生光,《易》所谓西南得朋也。

自东北光尽,《易》所谓东北丧朋也。

节尽相禅,晦而又朔,阴极又阳,震继体而又生光,终而复始。

壬癸配甲乙,乾坤括始终者,壬阳癸阴,甲阳乙阴。

壬水清,乃乾阳之气所生。

癸水浊,乃坤阴之气所化。

壬配甲,乾纳甲壬也;癸配乙,坤纳乙癸也。

每月前半月属阳,乾家之事;后半月属阴,坤家之事。

由震而乾,由巽而坤,是乾坤三阳三阴卦,统括一月之始终。

乾括阴中生出之阳,七八一十五日。

坤括阳中生出之阴,九六一十五日。

七八、九六共合三十日,月之阳光一周灭藏,此一月盈亏消息进退屈伸之象,而《易》之三阴三阳卦统之。

虽三阴三阳卦统之,而实乾坤二卦统之。

虽乾坤二卦统之,而实天心一点生机统之。

非《易》统天心乎?此注契文“晦朔之间”至“为《易》宗祖”一段之义。

以上言一岁一月阴阳进退屈伸,皆自然而然,无非天心运用之。

盖阳进而伸者,天心之舒畅;阴退而屈者,天心之卷藏。

阳固谓之天心,阴亦不得不谓之天心。

阳亦从天心而阳,阴亦从天心而阴,阴阳俱天心之所出。

天心混于阴阳之中,阴阳不在天心之外。

但天心见端处,总在静极始动之间,故象彼仲冬节,草木尽皆摧伤,阴之极矣。

阴极阳必生,先王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深藏不动。

盖佐微阳而养天心之生机耳。

修道者若能象其时而顺节令,如先王闭关,虚极静笃,则先天之气从无而有,黑中生白,天心复见,凝而为一黍之珠,温之养之,脱胎换骨,长生不死,直有可必。

噫!只此象时顺节令一句,已了金丹妙旨,更有何说?故可以闭口不用谈矣。

金丹之道,始终只是修持天心一味大药,象时顺节令,则天心常存,由嫩而坚,由微而着,日久功深,永远不坏,所谓知其一而万事毕者即此,何用谈乎?然天道之理,浩广无边,太玄之气,无形无容,至虚至寂,视之不见,将何而立匡廓以为范围乎?天道太玄,皆天心之别名。

天心虚寂不可见,即不能立匡廓以为范围。

若强谈之,必有谬误。

失其天心浩广虚寂流行之事绪,不足以揆方来,言之反而自败其德,不如不言为妙。

但道本无言,言以显道。

果若不言,何以接引后学?故借《易》道别叙乾坤坎离四象。

以一岁乾坤阴阳来往,一月坎离日月合离,显露天心端倪,以晓后生之盲耳。

自“象彼仲冬节”至“以晓后生盲”,注契文“恒顺地理”至“千载常存”一段大意。

通节以天心为脉,借一岁阴阳,一月盈亏,演出一神两化之天机。

末段归到无形无象无言语处,天心全神俱露。

曰甚浩广、曰无形容、曰不可睹,真空而含妙有,妙有而藏真空,天心本象,这个而已。

此不言而言,言之至者,虽系注契文,而仙翁探赜索隐,发契文所未发,可谓拔天根而凿理窟,犹恐人难会悟,结句云:“别叙斯四象,以晓后生盲”,使学者自有象穷无象,以有形穷无形耳。

其慈悲大矣哉。

八卦布列曜,运移不失中,元精眇难睹,推度效符证。

居则观其象,准拟其形容,立表以为范,占候定吉凶,发号顺时令,勿失爻动时。

上观天河文,下序地形流,中稽于人心,参合考三才。

动则循卦节,静则因彖辞,乾坤用施行,天地然后治。

上观天河文(一本上察河图文)天地然后治(一本天下) 

 

上言别叙四象,以晓后生之盲。

四象者,乾坤坎离也。

《易》以乾坤为体,坎离为用。

乾坤坎离,体用相需,而震之阳生,艮之阳止,巽之阴伏,兑之阴现,皆顺坎离运用。

故后天八卦方位,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分居八方。

布于二十八宿列曜之次,以行卦气,运移四时八节,七十二侯。

然八卦之中,运行卦气者,坎离二卦也。

坎象月,离象日,日行中道,月行九道。

日月南北来往,运移不定。

然日月交会处,总不失其中道。

后天八卦方位,离居南,坎居北,坎离居中正之位,即象日月运移中道也。

中道者,黄道,即日行之道,又为日月交会之道。

日月交会之处,有天地元精在焉。

元精无形无象,眇而难睹,日之能照,月之能临,皆元精之神功也。

惟人也,亦有此元精也。

此精为性命之根,生死之本,非后天有形有象之浊物,乃先天无形无象之至宝,亦眇而难睹。

既眇而难睹,如何得为我有?然能推其阴阳来往之度数,效其日月交会之符证,居则观其卦爻交错配合之象,即有穷无,准拟其形容,恍惚之中寻有象,杳冥之内觅真精。

有无相入,可见其真。

既见其真,下手修为,可以立表以为范矣。

表者,所以定日昝之长短。

比之修道者,心君清静,主宰在中,即为规范,可以不为外物所瞒矣。

占候定吉凶者,侯即用阴用阳之时候。

用之当则为吉,用之不当则为凶。

发号顺时令者,当进阳而即进阳,所以发号以行德也;当运阴而即运阴,所以发号以施刑也。

刑德进退,顺其春夏秋冬之令,不失其刚柔爻动之时。

先天元精,自然从虚无中结就。

是道也。

一天地之道也。

修道者必须上观天河东西南北众星之运转。

下察地形高低上下众水之流通;中稽人心仁义礼智秉彝之天良。

参考三才之道,合为一道。

动则循卦节而刚柔迭兴;静则因彖辞而吉凶细辨。

效天法地,用九用六,施行随时,健顺合一,归于中正之道,浑然天理,而吾身天地然后治矣。

吾身天地,即本来所秉阳健阴顺之德。

健顺德合,阴阳气和,德配天地,从容中道,圣人矣。

然不知天文,不明地理,则人心理欲混杂,不晓变通之道,非执中即执一,如何得到从容中道之地?“然后治”三字,有致知力行无穷功夫在内,学者须要深玩。

此节注契文“御政之首,鼎新革故”一段之义。

若夫至圣,不过伏羲,始画八卦,效法天地。

文王帝之宗,结体演爻辞。

夫子庶圣雄,十翼以辅之。

三君天所挺,迭兴更御时。

优劣有步骤,功德不相殊。

制作有所踵,推度审分铢。

有形易忖量,无兆难虑谋。

作事令可法,为世定是书。

素无前识姿,因师觉悟之。

皓若褰帷帐,瞋目登高台。

火记六百篇,所趣等不迷。

文字郑重说,世人不熟思。

寻度其源流,幽明本共居。

窃为贤者谈,曷敢轻为书?若遂结舌喑,绝道获罪诛。

写情着竹帛,又恐泄天符。

犹豫增叹息,俛仰缀斯愚。

陶冶有法度,未可悉陈敷。

略述其纲纪,枝条见扶疎。

等不迷(一本不殊);枝条(一本枝叶) 

 

天地神化之道,无声无臭,非圣人不能知,非圣人不能行。

自开辟以来,道即垂象,而人不识。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伏羲氏则河图,仰观俯察,始画八卦,重而为六十四卦,泄露造化天机。

降之文王,变为后天八卦,揲蓍衍为后天六十四卦,分为三百八十四爻。

又系以吉凶悔吝之辞,而天时人事之道昭彰矣。

后至宣圣作十翼,索隐钩深,以辅《易》道,其天时人事,顺逆变化之理,无不详明且备矣。

天生三圣,迭兴制作,御时度世,传流万世之命脉。

虽步骤有前后,而功德等不殊。

东汉伯阳魏真人,踵《易》道而作《参同契》,推度卦爻吉凶悔吝之理,审辨丹道药物火候之分殊,以有形化无形,以有象比无象,使人易于会悟耳。

此书乃真人为世而定,非为名而着也。

素无前识姿,因师觉悟之者,是徐翁自谓自不能识其书之奥妙。

因先得阴真人指示,有所觉悟,乃见此书而故识。

噫!徐翁天纵之姿,尚于《参同》不能前识,必有师授而后觉悟。

何世之迷人,予圣自雄,不求真师,妄议私猜,取古人一二公案,说道论德,以为大悟,及问《参同》,九不知一,以是为悟,差之多矣。

殊不知此书,为列仙丹书之祖,后来紫阳悟真,杏林复命,毗陵还元,紫清地元,长春西游,皆本此书而作。

上士达人,得师一诀,细阅此书,扩充识见,如在暗室搴去帷帐,忽然光明。

如登高台,嗔目眺望,无处不见。

虽火记六百篇,可以等趣而不迷矣。

火记六百篇,即《周易》六十四卦。

易十为百者,取火候最详最细,愈炼愈精之义。

非六十四卦之外,别有六百篇火记也。

其契文郑重之说,重复再三者,盖以学人畏难,不肯极深研几,故重复以提撕耳。

若肯搏之以文,约之以礼,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寻其道之源,度其道之流,源流皆知,幽明皆通,是谓知道。

此等法语,可为知者道,难与不知者言也。

若非贤者,安可轻泄。

不敢轻泄,亦不敢绝道获诛。

犹豫叹息,俯仰着作,以待知音耳。

至于陶冶锻炼之法,抽添进退之序,必待口诀,非文字可陈。

略述纲纪,露其技条,以明道之大略耳。

噫!仙翁注《参同》,千言万语,譬示多端,精矣,详矣。

而犹谓未可悉陈,略述纲纪。

奈何后世学人,闻其一言半语,而即自足自满,不肯深造,直谓道无可言,真仙翁之罪人也,岂不可悲哉!

 

《参同契》笺注直指中篇

 

东汉徐景休真人撰

栖云山悟元子刘一明解

 

阳燧以取火,非日不生光。方诸非星月,安能得水浆?二炁玄且远,感化尚相通,何况近存身?切在于心胸。阴阳配日月,水火为效征。

 

修真之道,全是盗天地虚无之气,窃阴阳造化之权。

《阴符经》曰:“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

”天下不见不知,方能盗之。

若能见能知,则为后天,而非先天。

所修者,一己之阴,安能凝结圣胎,无中生有,形神俱妙也。

且如阳燧本无火,借日而即生火;方诸本无水,映星月而即得水。

阳燧方诸,与日月相隔,不知几万余里,而有无相感,即能通气。

何况先天之气,近在我身,切在心胸,岂有不能感化者乎?其不能感化者,皆因阴阳不能和合之故。

如果和合,则先天之气,自虚无中来,一时辰内管丹成矣。

盖吾身之阳性阴情,如天上之日月;吾身之真精元神,如日月之水火;吾身玄牝之门,如阳燧与方诸。

玄牝立而性情通,性情通而精神旺,精神旺而金丹生。

亦如阳燧取火,方诸取水,两者相形,一物生焉。

此无中生有之效征也。

《道德经》云;“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玄阳也,主动;牝阴也,主静。

玄牝之门,即生阴生阳之门,即有动有静之门,故谓天地根。

这个门,有谷神存焉。

谷神者,阴阳两而合一之神。

谷神动静而生阴阳。

阴阳相合,又生谷神。

玄牝谷神也。

顺之则生人而成幻身。

逆之则生仙而成真身。

顺逆之间,真幻大别。

仙翁以阳燧取火,方诸取水,二气感通之象示人,妙矣哉。

此节注契文“将欲养性”与“坎男为月”二段之大意。

是非历脏法,内观有所思,履行步斗宿,六甲以日辰。

阴道厌九一,浊乱弄元胞。

食气鸣肠胃,吐正吸外邪。

昼夜不卧寐,晦朔未尝休。

身体日疲倦,恍惚状若痴。

百脉鼎沸驰,不得清澄居。

垒土立坛宇,朝暮敬祭祀。

鬼物见形象,梦寐感慨之。

心欢意喜悦,自谓必延期。

遽以夭命死,腐露其形骸。

举措辄有违,悖逆失枢机。

诸术甚众多,千条有万余,前却违黄老,曲折戾九都。

明者省厥旨,旷然知所由。

省厥旨(一本审厥旨);垒土(一本黑土) 

 

修真之道,一得永得,至简至易,知而行之,立跻圣位。

在儒,则为中庸之道;在道,则为金丹之道;在释。

则为一乘之道。

其要,在乎刚柔相当,性情相合,诚一不二耳。

世之学人,不遇真师,趋入旁门,或有定心止念,习内观者;或有步罡履斗,炼六甲者;或有行九一邪术,弄元胞者;或有运呼吸之气而绝粮者;或有昼夜不卧而恍惚若痴者;或有子午行气而百脉沸驰者;或有垒土立坛而与鬼怪为邻者。

如此等类,千条万余,举措有差违,悖逆失大道,本期永寿,反而伤生。

前违黄老之教,自遭九都之戾,彼岂知世间有七返九还金液大丹,能以女转成男,老变为童,长生不死乎?若有明哲志士,遇真师而明大道之旨,旷然而知修真所由之路,不在三千六百门也。

此节注契文“关关雎鸠”一段之意。

 

上闭则称有,下闭则称无。无者以奉上,上有神德居。此两孔穴法,金炁亦相胥。 

 

上言明者省厥旨,旷然知所由。

省者,省何旨?知者,知何由?即省此金丹之旨,知此返还之由也。

夫金丹之道,有有为无为二法。

上德者,行无为之道以了性;下德者,行有为之道以了命。

上德行无为之道者,以其上德者天真未伤,阴阳和合,人心窍闭,道心常存,则称有也;下德行有为之道者,以其下德者天真已亏,阴阳涣散,道心窍闭,人心用事,则称无也。

有者,有道心而无人心;无者,无道心而有人心。

无道心即下德,有道心即上德。

故下德之无,须奉上德之有,去人心而增道心,从无而守有也。

上德之有者,盖有神德常居,养道心而防人心,借有而化无也。

人心去则为真无,道心固则为真有。

真无者,真阴也;真有者,真阳也。

真无真有,此两孔穴法,金气亦相胥也。

两孔穴,即真无真有二穴。

法者,即有为无为二法。

金气者,先天真一之气,号为水中金。

此气恍恍惚惚,杳杳冥冥,非色非空,非有非无,有无相形,一物生焉。

故两孔穴。

用法修之,金气相胥于中而凝结焉,不曰金气相胥,而曰金气亦相胥,此中大有秘密。

盖道心具有真知之情,属金。

其气至刚至大,充塞天地,万物难屈。

故谓金气。

此气异名多端,曰金华,曰水中金,曰真铅,曰先天气,曰神明,曰神德,曰元精,曰黄芽,归到实处,总是真知神明之德耳,此神德也。

上德者,行无为之法,防危虑险,以保养之;下德者,行有为之法,渐采渐炼,以返还之。

能保养,而有者归于纯粹;能返还,而无者仍复于有。

有为无为二法,总以成全此神德金气一物耳。

故曰金气亦相胥。

上德下德,所争者有为无为,及至金气煅炼成宝,后天阴气化尽,形神俱妙,与道合真,则有无俱不立,天地悉归空,更何有上德下德之别乎?此节注契文“上德无为,不以察求。

下德为之,其用不休”之义。

以金为堤防,水入乃优游。

金计有十五,水数亦如之。

临炉定铢两,五分水有余。

二者以为真,金重如本初。

其三遂不入,火二与之俱。

三物相含受,变化状若神。

下有太阳炁,伏烝须臾间。

先液而后凝,号曰黄舆焉。

岁月将欲讫,毁性伤寿年。

形体如灰土,状若明窗尘。

捣治并合之,持入赤色门。

固塞其际会,务令致完坚。

炎火张于下,昼夜声正勤。

始文使可修,终竟武乃陈。

候视加谨慎,审察调寒温。

周旋十二节,节尽更须亲。

炁索命将绝,休死亡魄魂。

色转更为紫,赫然成还丹。

粉提以一丸,刀圭最为神。

相含受(一本既合度);如灰土(一本为灰土) 

 

上节言上德下德,有为无为二法。

此节细言下德有为之妙用。

下德者,有为之道,后天中返先天也。

后天中返先天,先要知真金一味大药。

此金非世间之凡金,乃吾固有真知之真金也。

此金经火锻炼,与天地并长久,与日月共光明。

故丹成之后,名曰金丹。

以其丹由金成,临炉下功,首以金为堤防。

堤防者,堤防金之生水也。

堤防金生水者,将以为入水计耳。

入水者,非入泛滥之水,乃入精一之水。

丹道用金之事大,入水之事亦不小。

防金在于不即不离之功,入水在于不急不缓之妙。

不即不离,杀中有生,不急不缓,柔中藏刚。

优游者,从容自然,以逸待劳,以静候动耳。

防金入水之妙,莫先知其金水之本数。

真知之真金,自一阳复,而渐至于纯全,圆陀陀,光灼灼。

通幽达明,如十五之月,光辉盈轮,无处不照,取数为十五两,此金之本数也。

有一分金,即生一分水。

有一两金,即生一两水。

如月十六,一阴潜生。

至三十日,光辉尽消,复为黑体,取数亦为十五两。

故曰金计有十五,水数亦如之。

用水之法,别有妙用,不得以本数用之。

比如水之本数固有十五两,生到五分,则为有余之水,已不可入矣,只生到二分,则为精一之真水,正宜入之。

水真则水能生金,是母隐于子胎,子报母恩也。

金不泄气,无伤于金,故金重如本初,不失其十五两之本数也。

若水生到三分,亦谓有余,遂不堪入。

学者须要知的水有清浊之分、壬癸之别。

壬水清,属阳;癸水浊,属阴。

壬水有气而无质,为精一不二之真水;癸水纯阴而有质,为泛滥交杂之污水。

二分水如泉中方出未流之水,至清至洁,壬水也。

三分水已流而染尘,五分水渐流至远,已混浊不堪,此皆癸水也。

丹道入水只取其气,不取其质。

用质伤其金,用气辅其金。

故以二分之水,辅助十五两之金也。

然入水得真,入火亦不可无候。

火者,虚灵之神。

阴阳之和气,水用二分,火亦须用二分。

二分之火,如初燃之火,温而不燥,明而无焰。

水用二分,不失其金之重;火用二分,不克其金之体。

如是配合,则水来济火,而火不燥;火来炼金,而金生明;金来生水,而水有本。

水火相济,金火同宫,三物自相含受,变之化之,神妙不测矣。

盖三物含受,是三而归一。

鼎炉之中,药即是火,火即是药,药火相生,和气熏蒸。

内有太阳灵光,一点真火锻炼。

须臾之间,真金溶化成液,由嫩渐坚。

变白为黄,号曰黄舆。

黄者中色,舆者土象。

金具燥气,遇火而燥气顿消,刚化为柔,刚柔如一,阴阳混合,归于中正之地,名曰黄舆,又名金丹。

圣人修炼大丹,攒年至月,攒月至日,攒日至时。

以法追摄,于一时辰内,天地造化夺尽,阴阳五行夺尽,万物气数夺尽,易错难逢,倘差之毫发,失之千里,毁性伤寿,得而复失。

当此之时,须宜大用现前,外观其形,形无其形,内观其心,心无其心。

形体俱忘,无烟无火,如灰如土,如明窗尘。

捣治并合者,刚柔俱化,形迹全无也。

送入赤色门者,虚灵不昧,无微不照也。

固塞其际会,务令致完坚者,还丹在一时,温养须十月。

固济牢封,须臾不离,不到胎完神全之时,而温养之功不得休歇也。

炎火张于下,昼夜声正勤者。

自有天然真火,炉中赫赫长红也。

始文使可修者,一时之功,用文火以合丹也。

终竟武乃陈者,十月温养,用武火以炼己也。

候视加谨慎者,候视一气之存亡,谨之慎之,防危虑险也。

审察调寒温者,审察火候之度数,不燥不冷,寒之温之,调和相当也。

周旋十二节,节尽更须亲者,前进阳火,暮运阴符,阴阳符火,周而复始,循环无端,功夫不息。

气索命将绝,休死亡魄魂者,功夫到日,百脉俱息,气血融化,犹如小死。

当此之时,七魄已亡,三魂已死,情性精神,凝结不散,如痴如醉,只有先天一点清阳之气,而法身成矣。

此身名曰金刚不坏之神,又曰清净法身,又日紫金丹。

金丹至紫,赫赫至阳,浑无一点阴气夹杂矣。

噫!此丹之大不过一粉一提一刀圭,其神通妙用,能出死入生,能点枯骨复活,能开瞽目复明,服之者立跻圣位。

此下德者,有为之法,无中守有之妙诀。

此节注契文“知自守黑”至“常与人俱”一段之义。

其所注之义,较契文尤为精详,其中火候细微,大露天机。

学者若于此节中打的通彻,则修丹妙用,可得其大半矣。

耳目口三宝,闭塞勿发通。

真人潜深渊,浮游守规中。

旋曲以视听,开阖皆合同,为己之枢辖,动静不竭穷。

离炁内营卫,坎乃不用聪,兑合不以谈,希言顺鸿蒙。

三者既关楗,缓体处空房。

委志归虚无,无念以为常。

证难以推移,心专不纵横,寝寐神相抱,觉寤候存亡。

颜色浸以润,骨节益坚强。

排却众阴邪,然后立正阳。

修之不辍休,庶炁云雨行。

淫淫若春泽,液液象解冰,从头流达足,究竟复上升。

往来洞无极,怫怫被容中。

反者道之验,弱者德之柄。

耕耘宿秽污,细微得调畅。

浊者清之路,昏久则昭明。

黄中渐通理,润泽达肌肤。

初正则终修,干立未可持。

一者以掩蔽,世人莫知之。

内营卫(一本荣卫),不辍休(一本辄休) 

 

上节言有为之功精且详矣。此节承上节而言无为之要。

无为者,抱元守一之道,乃上德之事。

虽是上德之事,而下德者,还丹到手,命基已固,即与上德者同一行持,自有为而入无为矣。

但守中抱一之德,非是空空无为,其中有保先天、化后天之功,须要万缘俱息,诸尘不染,身心大定,方能济事。

夫身心不定者,皆因耳目口三毒害之耳。

耳听乎声,目视乎色,口发乎言,身随耳目口移之,心由声色言动之。

心动身移,真性不明,虽还丹到手,法身难脱,难免阳极生阴,得而终失之患。

若闭塞三毒,不令发通,三毒可转而为三宝。

不但不能为害,而且能以致福。

闭塞者,非工家闭目、闭口、塞耳之谓,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之义。

非礼勿视,则视者尽礼,闭其非礼之目也。

非礼勿听,则听者尽礼,闭其非礼之耳也。

非礼勿言,则言者尽礼,闭其非礼之口也。

极之,见色不色而目闭,遇声不声而耳闭,非时不言而口闭。

如能闭塞此等耳目口,则内念不得而生,外物不得而入,身心不动,真人潜于深渊。

无识无知,动静如一,而浮游守规中矣。

规者,所以取圆,圆即中,中即圆也。

守规中,即允执厥中之义。

潜深渊,即惟精惟一之义。

精一执中,身心不动不摇矣。

旋曲以视听者,回光返照,黜聪毁智,收敛精神也。

开阖皆合同者,心死神活,闭邪存诚,勿忘勿助也。

为己之枢辖者,己为私欲,辖枢所以克己也。

动静不竭穷者,或动或静,功夫不间断也。

离气内营卫者,离为火为神。

火动则神狂而忿生,纳于营卫,则惩忿而心火下降,神即定矣。

坎乃不用聪者,坎为水为精,水泛则精摇而欲生。

不用其聪,则窒欲而肾水上潮,精即化矣。

兑为金为情,其性主悦。

金燥而情动,则心悦而泄气。

言者心之声,希言则心静情忘,有真悦而阴阳和,一气浑沦而顺鸿蒙矣。

离、坎、兑三者,统精、气、神为内三宝。

外而耳、目、口闭塞,内而精、气、神安静。

内外三宝,既能关键,则内念不出,外物不入,缓其真人之体,处于空房矣。

缓者不即不离,以逸待劳之意。

空房者,空中有体,非顽空,乃真空。

真空者,空而不空,故下文紧接曰:“委志归虚无,无念以为常”也。

委志是不空,无念则又空。

丹书所谓“只灭动心,不灭照心”者是也。

证难以推移,心专不纵横者,专心而致志也。

寝寐神相抱,觉寤候存亡者,寤寐而不忘也。

如是用功,六根门头无漏。

不但真人法身有养,即后天幻身亦自健壮,颜色浸润,骨节坚强,理有可决。

排却众阴邪,然后立正阳者,群阴化尽,金丹成熟,功夫不到不方圆也。

然后二字,大有深意,古仙云:“一毫阳气不尽不死,一毫阴气不尽不仙。

”若稍有一点阴气未化,是犹祸根。

虽大道在望,未许我成。

故修道者,必修至于纯阳无阴之地而后已也。

既能排去众邪,正阳立而稳妥,从此加功而不辍休,神清气爽,如云雨之行,解燥除烦,淫淫若春泽,寒气尽化,液液象解冰,积滞顿消。

从头流达足者,从头至尾而细微条理。

究竟复上升者,颠倒逆施,而自卑登高。

往来洞无极者,一气运用,而心坚志远。

怫怫被容中者,万物皆空,而无私无虑。

反者道之验者,能返朴即成道之验也。

弱者德之柄者,能柔弱,即刚强之本也。

果能耕耘历劫之污秽,细调本来之天真,虽始而浊,终而清;初而昏,久而明。

黄中渐通理,润泽达肌肤,诚之于中,达之于外,根心生色,归于形神俱妙之地。

此节言浅意深,其示验证处,多以幻身为喻。

其实内藏温养法身之诀。

试玩节首“真人潜深渊,浮游守规中”之句,可知是有为之后,而又无为之道。

若仅以炼已测之,殊失仙翁妙意。

真人者,圣胎也,方才炼己,真人犹未现象,如何潜深渊而守规中?学者须要知的此节是注契文“内以养己”一段之义。

“耳目口三宝,闭塞勿发通,真人潜深渊,浮游守规中”四句,即注契文“内以养己,安静虚无,原本隐明,内照形躯”四句也。

自“旋曲以视听”,至“然后立正阳”二十句,即注“三光陆沉,温养子珠”二句也。

自“修之不辍休”至“细微得调畅”十二句,即注“勤而行之,夙夜不休”也。

自“浊者清之路”至“润泽达肌肤”四句,即注“伏食三载”至“长乐无忧”六句也。

至于契文“道成德就”云云六句,显而易会,故不及之。

可知此节是修命之后,而又修性之事。

结尾指出“初正则终修,斡立末可持”,而愈晓然矣。

初正斡立者,始而有作以修命也。

终修末持者,末而无为以了性也。

性命必须双修,功夫还要两段。

上德者,不待修命而即修性,行此段功夫,便可了却大事。

下德者,必先修命而后修性,命实到手,再行此段功夫,方入圣基。

故曰“初正则终修,斡立末可持”也。

但上德者无为,下德者有为,须要知的先天真一之气。

盖上德者无为,抱元守一,即守此一气也;下德者有为,后天中返先天,即返此一气也。

若不知上德者无为,便落于空寂,不知下德者有为,便执于幻相。

有为也不是,无为也不是。

所谓知其一万事毕者,正为此耳。

修道者若不遇明师,此一气掩蔽于后天之中,隐而不见,如何能知?故曰“一者以掩蔽,世人莫知之”。

学者可不急求真师乎?

 

《参同契》笺注直指下篇

 

东汉徐景休真人撰

栖云山悟元子刘一明解

 

推演五行数,较约而不繁。

举水以激火,奄然灭光明。

日月相薄蚀,常在朔望间。

水盛坎侵阳,火衰离昼昏。

阴阳相饮食,交感道自然。

名者以定情,字者以性言。

金来归性初,乃得称还丹。

吾不敢虚说,仿效圣人文。

古记题龙虎,黄帝美金华。

淮南炼秋石,玉阳加黄芽。

贤者能持行,不肖毋与俱。

古今道由一,对谈吐所谋。

学者加勉力,留念深思维。

至要言甚露,昭昭不我欺。

 

金丹之道,阴阳调和之道也。

阴阳和则生丹,阴阳背则败道。

推演五行生克之数,而即知金丹之道,至约而不繁也。

比如举水激火而火灭,水克于火也。

日在朔而蚀,阴盛于阳也;月在望而薄,阳盛于阴也。

又如月体水盛而阳光亏,日色火衰而白昼昏,凡此皆阴阳偏孤两不相济之象。

若阴阳相应,随时交感,道出自然,有何侵伤乎?

人之真性属阳,真情属阴。

本来阴阳一气,性情相合,浑然天理。

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不识不知者,性之体也。

顺帝之则者,情之用也。

性情自然,皆出无心。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如名之有字。

名以定情,情比名也;字以性言,性比字也。

名字总称一物,性情岂有两件?因交后天,真中有假,阴阳分离,性情相背,彼此不和。

如水盛坎侵阳,火衰离尽昏,真情变为假情,真性变为假性矣。

金丹之道,推情合性,假中寻真,杀中求生,使阴阳相合,仍还当年浑然天理,不识不知,顺帝之则之本来面目,称之曰还丹。

还丹者,还其本来原有之物,而非有增有减,又曰还原返本。

吾不敢虚说,仿效圣人文者,是仙翁自叙所注,系有本之谈,而非无稽之语。

这个还丹,古来圣贤,方便立名,等等不一。

古记称曰“龙虎丹”,黄帝称曰“美金毕”,淮南称曰“秋石”,玉阳称曰“黄芽”,《参同》称曰“金砂”,曰“刀圭”。

总以形容还丹一物耳。

此道也,上士闻之,勤而行之,故曰贤者能持行。

下士闻之,大笑去之,故曰不肖毋与俱。

何为古今道由一,对谈吐所谋?夫金丹大道,乃历代圣贤口口相传,心心相授,彼此对谈,吐其所谋,乃是真知所见之学问,非妄猜私议可比。

虽成道有先后,而修持则准一,即如《参同》之理。

魏、徐二翁,同学于阴真人,其所着所往,魏证之于徐,徐证之于魏,皆对谈吐谋,岂有虚谬?学者若能勉力思维,忽的得其要领,涌身钻入理窟,犹如仙翁对谈所谋,勤而行之,决定成道,则仙翁昭昭不我欺矣。

奈之何世之愚徒,以《参同》目为烧炼凡砂凡汞之事,负却仙翁当年着书婆心,便为毁谤圣道,真地狱种子,而不知悔悟,尚自称修真之士,岂不愧死?此节注契文“惟昔圣贤”一段之义。

胡粉投火中,色坏还为铅。

冰雪得温汤,解释成太玄。

金以砂为主,禀和于水银。

变化由其真,终始自相因。

欲作伏食仙,宜以同类者。

植禾当以谷,覆鸡用其卵。

以类辅自然,物成易陶冶。

鱼目岂为珠?蓬蒿不成槚。

类同者相从,事乖不成宝。

燕雀不生凤,狐兔不乳马。

水流不炎上,火动不润下。

世间多学士,高妙负良材。

邂逅不遭遇,耗火亡资财。

据按依文说,妄以意为之。

端绪无因缘,度量失操持。

捣治羌石胆,云母及矾磁。

硫磺烧豫章,泥汞相炼治。

鼓下五石铜,以之为辅枢。

杂性不同类,安肯同体居。

千举必万败,欲黠反成痴。

侥幸讫不遇,至人独知之。

稚年至白首,中道生狐疑。

背道守迷路,出正入邪蹊。

管窥不广见,难以揆方来。

 

上节题明金来归性,乃称还丹。

若舍性情,以万般与我非类之物,而欲保命全形,岂有此理?且如胡粉,乃黑铅烧成,投火仍化为铅。

冰雪乃寒水所结,得温则解化为水。

朱砂乃水银所变,见火则仍化水银。

黄金加水银为白色,见火则即还其黄。

凡此等类,变化皆由本性之真。

所以始而可以此物化彼,终而可以彼物化此,始终相同,易于为功。

岂有欲作伏食仙,而不用同类之物,能以济事乎?

伏者,伏藏先天之气,而不妄动之意。

即孟子所谓“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者是也。

食者以虚求实,腹实之义。

即孟子所谓“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者是也。

养浩气至于充塞天地,造化不拘,万物难移,方是伏食。

人秉先天一点浩然正气而成人,必伏食浩然正气而方成道,非伏食一切不类之物也.比如植禾以谷,覆鸡用卵,类辅自然,物即成就,非有相强。

鱼目不成珠,蓬蒿不成槚,燕雀不生凤,狐兔不乳马。

水不炎上,火不润下,情不相同,性不相类,而欲有济,如何能之?世间多少学士,自负良材,不求真师。

间闻金丹之说,疑为炉火烧炼,据按古文,妄议私猜,失其操持,耗费资财,锻炼五金八石等物,妄冀服食长生。

殊不知此等杂性之物,与我不类,安能在体常居?千举万败,不知悔悟,犹生痴想,自谓侥幸不遇,福分浅薄,至死不悔。

噫!此等之辈,忘其本念,中道生疑,出正入邪,而犹自欺欺人,以为有得。

以旁门外道之事,着书立论,以盲引盲,管窥蠡测,何可以揆方来乎?此节注契文“河上姹女”一段之义。

金入于猛火,色不夺精光。

自开辟以来,日月不亏明。

金不失其重,日月形如常。

金本从月生,朔旦日受符。

金返归其母,月晦日相包。

隐藏其匡廓,沉沦于洞虚。

金复其故性,威光鼎乃熺。

 

上节言欲作伏食仙,宜以同类者。

同类者为何物?即吾本来所具天良之真性,落于后天,即道心所发真知之情者是也。

此情在五行属于金,丹书皆曰真金。

此金历万劫而不坏,为圣贤之阶梯,仙佛之种子。

欲了性命,舍此真金,别无他术矣。

试观世间凡金,其性至刚,其体最坚,入火则愈炼愈明,所谓真金不怕火烧者是也。

金色之精光,不因猛火所夺,犹如日月之光辉,不因照临所亏者相同。

自开辟以来,万物有生有灭,有存有亡,惟日月其形如常。

金重经久不灭,是金与日月同光明,同长久也。

凡金如是,而真金可知。

夫真金之真知,为无情之情,真空而含妙有,不着于色象有无之形,为阴中之阳,有象于月光,故曰金本从月生也。

金从月生,则金丹之功运,宜效月之盈亏,而进退之。

月本纯阴,映日而生光,光即金之象。

月当朔旦,日来受符,月得日光而孕震,初三一阳现于坤地,是金返归其母也。

土能生金,故坤土为金之母。

金返于母,所谓西南得朋。

自一阳二阳三阳,十五光辉满盈,盈而又亏。

十六一阴胎内,至三十晦,东北丧朋,日包月体,而为纯坤,隐藏匡廓之形,沉沦灭迹,入于洞虚之地矣。

比之修道者,虚极静笃之中,真知灵知合一,忽有一点真灵之光发现。

其光名曰神明,又谓黑中白,又谓水中金,又谓先天真一之气。

如月借日光,一阳生于坤地也,由微而着,光辉圆满,真灵常存。

又用十月温养之功,防危虑险,收敛精神,不露圭角,隐藏沉沦,归于无何有之乡。

亦如月光晦而无迹,日月相抱如一矣。

金复其故性者,真知之情与灵知之性,混而相合,情归于性,性定情忘,不识不知,顺帝之则,金还其元矣。

威光鼎乃熺者,熺为火色。

当情归于性,性恋其情,情即性,性即请,良知良能,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灵知不昧,火返其本矣。

金还元,火返本,金火同宫,药即是火,火即是药,炉中赫赫长红,是谓威光鼎乃熺。

鼎而曰光,虚灵之鼎;光而曰威,刚健之光。

刚健虚灵,有气无质,万物难伤,真金复于本性也。

此节注契文“太阳流珠”至“凝而至坚”一段之义。

火记不虚作,演易以明之。

偃月法炉鼎,白虎为熬枢。

汞日为流珠,青龙与之俱。

举东以合西,魂魄自相拘。

上弦兑数八,下玄艮亦八。

两弦合其精,乾坤体乃成。

二八应一斤,易道正不倾。

 

上节育金火同宫,金复其本性矣。

然金复其本性者,是阴符之运用。

若功夫不到,不能方圆也。

火记不虚作,演《易》以明之者,火实无火,托阴阳相和之气以为火。

然阴阳有盈虚消长之节,此圣人火记之所以作也。

其作非悬虚之语,乃准诸《易》卦爻象吉凶悔吝以立言。

《易》之坎卦象月,月属水,月在西南纯阴之下,微阳吐露,名曰水中金,其光偃仰,故谓偃月。

此阳进阴消之机,故取象偃月为炉鼎,非取坎为炉鼎。

偃月之光,从西而生,故取象为金,为白虎,在人为情。

金生水,虎能咥人,为妄情;水生金,虎能护人,为真情。

真情发现,水不泛滥而归原。

则真精生。

故白虎真情,为熬炼真水之枢纽。

所谓五行颠倒用,虎向水中生也。

《易》之离卦象日,日属火,象流珠。

火生于木,火中具有木气,取象为青龙,在人为性。

木生火,龙能伤人,为气性;火生木,龙能生人,为真性。

真性发现,火不生焰而返本,故日青龙与之俱。

五行不顺行,龙从火里出也。

龙性属阳为魂,虎情属阴为魄,水中生金,火中生木,真情真性相会,魂魄自相拘束,两而不离矣。

魂魄相拘,阴中有阳,如坎,如月上弦之金八两;阳中有阴,如离,如月下弦之水半斤。

刚柔俱归中正,金水相停,水火相济,真性真情,两弦之气,合而为一,复于乾刚坤柔,易简良知良能之本体,与天为徒,与地为配,金丹凝结,命基永固。

此《易》理变化之道,所以为贵而不倾败也。此节注契文“金华先唱”至“何敢有声”一段之义。



世人好小术,不审道浅深。

弃正从邪径,欲速阏不通。

犹盲不认杖,聋者听商宫。

投水捕雉兔,登山索鱼龙。

植麦欲获黍,运规以求方。

竭力劳精神,终年无见功。

欲知伏食法,事约而不繁。

 

上节言调和阴阳,火候必准诸《易》理,方济大事。

若背《易》理,即不是道。

古仙云:“形以道全,命以术延。

”延命之术,能以窃阴阳,夺造化,转乾坤,运日月,回斗柄,扭气机,位天地,育万物,乃古今来理窟中第一大术。

惟天生智慧之大人,能以行之。

彼一切愚迷小人,不审道之深浅,专好小术,弃正从邪,入于旁门,犹盲不认杖,聋不听音,捕雉兔于水,索鱼龙于山,植麦欲获黍,运规以求方,是皆枉劳精神,空费功力。

彼岂知神仙伏食大法,约而不繁,一时辰内管丹成哉?此节注契文“不得其理”至“与道乖戾”一段之义。

子午数合三,戊己号称五。

三五既和谐,八石正纲纪。

呼吸相含育,伫息为夫妇。

黄土金之父,流珠水之子。

水以土为鬼,土镇水不起。

朱雀为火精,执平调胜负。

水盛火消灭,俱死归厚土。

三性即合会,本性共宗祖。

 

上节提出伏食之法,约而不繁。其法为何法?即调和五行,混而为一之法也。子属坎,坎为水;午属离,离为火。

坎纳戊,离纳己。

坎中实,真知也,戊即真知之信;离中虚,灵知也,己即灵知之信。

坎一离二,数合为三,戊己士居中央,其数称五。

外则取坎填离,以真一之水,而济灵明之火;内则流戊就己,以刚健之信,而合柔顺之意。

是为三五和谐。

三五既和谐,则先天性情精神,而统后天精神魂魄,则八卦阴阳定位,而造化纲纪正矣。

八石者,八卦之象也。

阳为纲,阴为纪。

坎离者,八卦之用。

坎离和谐,其余六卦,阴阳俱皆相随而和谐,各得其正矣。

纲纪既立,一动而为呼,呼则生阳;一静而为吸,吸则生阴。

一阴一阳,动静相关,呼吸相通,彼此含育,情性和合,伫息而为夫妇。

先天之气,自虚无中来,凝而为一黍之珠矣。

以上注契文“丹砂木精”至“都归戊已”一段之义。

水火土三者,俱是道中之要物。

三者合,则生丹生圣,而复先天。

三者离,则生人生物,而落后天。

盖土能生金,水能生木。

土生金,故黄,土为金之父。

水生木,故流珠为水之子。

土何以能生金?用离己虚灵之真意,去克坎地混离之浊水,以求真知之金情,故土镇水不起也。

水何以能生木?用坎中精一之真水,去克离宫烈焰之燥火,以全灵知之木性。

故水盛火消灭也。

所可异者,水以灭火,何可土镇?火调胜负,何可水灭?特以水有混杂之水,有精一之水。

火有烈焰之火,有温和之火。

土镇之水,乃混杂之水;水灭之火,乃烈焰之火。

混杂之水涸,精一之水生;烈焰之火息,温和之火现。

俱死归厚土者,土镇水,水干而泥成土;水灭火,火灭而灰化土。

相生相克,克中有生。

真知灵知相合,真情真性同气,刚柔俱归中正,如乌兔会于黄道。

药即是火,火即是药,水火土三姓一家,结为一粒黍米金丹,而共宗祖矣。

阴阳相合,始谓共宗祖。

若不到阴阳相合处,犹有偏孤,未是浑然一气景象,不得谓共宗祖。

正契文“含元虚危,播精于子”之奥义。

虚危,乃阴阳交会之处,亦日月合符行中之处,故有元精在焉。

元精者,金丹之别名,亦即宗祖之谓。

以上注契文“刚柔迭兴”至“播精于子”一段之义。

巨胜尚延年,还丹可入口。

金性不败朽,故为万物宝。

术士伏食之,寿命得长久。

土游于四季,守界定规矩。

金砂入五内,雾散若风雨。

熏烝达四肢,颜色悦泽好。

发白皆变黑,齿落生旧所。

老翁复壮丁,耆妪成姹女。

改形免世厄,号之曰真人。

 

金丹之道,一得永得,至灵至神,立竿见影,知之者直登彼岸。

奈何世人多不信心,以为世间必无此事。

试思巨胜,乃后天有形滓质之物,人久服之,亦能延年。

而况金丹为先天至宝,修成入腹,岂有不能长生者乎?凡金其性坚刚,尚能经久不败,为万物之宝,真金其气纯阳,岂有伏食而不能成仙者乎?土出于四季,而四时八节,各循规矩,自然流行不息。

人服金砂而四肢百体,变形易色,自能脱灾免厄。

若有志士,得师口诀,自有为而入无为,了性了命,形神俱妙,与道合真,号曰真人,寿与天齐。

至于四肢坚固,颜色悦泽,发白转黑,齿落重生,犹其余事耳。

此节注契文“如审遭逢”一段之义。

仙翁笺注三篇,体贴伯阳之意,发《参同》所未发。

其中药物火候,无一不在。

但恐人无肯心,无大福分,自不能见真。

序云:“惟晓大象,必得长生。

”仙翁岂欺我哉?

三相类原序 #

参同契者,敷陈梗概,不能纯一,泛滥而说,纤微未备,阙略仿佛。

今更撰录,补塞遗脱。

润色幽深,钩援相逮,旨意等齐,所趋不悖,故复作此,命三相类。

大易性情,各如其度。

黄老用究,较而可御。

炉火之事,真有所据。

三道由一,俱出径路。

枝茎花叶,果实垂布,正在根株,不失其素。

诚心所言,审而不误。

 

参同契直指三相类上篇

东汉叔通淳于真人撰

栖云山悟元子刘一明解

三相者,一相大《易》性情,一相黄老之术,一相炉火之事。三道由一,故名三相类。类者,亦契合之义。

上篇

法象莫大乎天地兮,玄沟数万里。

河鼓临星纪兮,人民皆惊骇。

昝影妄前却兮,九年被凶咎。

皇上览视之兮,王者退自改。

关键有低昂兮,害气遂奔走。

江河之枯竭兮,水流注于海。

金丹之道,最幽最深,至神至妙,暗合乾坤,默通造化,能以有形入无形,以无象生有象。

故古来仙真,上观天符,下察地理,窃阴阳,夺造化,保命全形,完成大道也。

仙翁首以天地示法象者,盖以大道无形,而天地有象,即有以形无,即实以示虚。

而虚无之道,昭昭乎见于象矣。

象者,比象,言此物象彼物也。

法者,效法。

法象者,效法此象也。

天地之象,至大至显,易见易知。

试观天地悬隔,不知几万余里,地下之吉凶未起,而天上之变象已垂。

上天之气运稍错,而地下之悔吝即至。

何以故?此感彼应,形相隔而气相通也。

玄沟者,天下地上中空之处。

以其阔大无边,玄渺难测,故为玄沟。

河鼓星纪,皆星名。

河鼓临于星纪之位,是不循度数;日之昝影,妄有前却,是失其正道。

二者皆反其常。

反常,则水旱灾生,兵疫祸患之凶咎,未有不至者。

故皇王见其象,而退居悔过,以挽天心。

比之人生之初,性情纯一,阴阳和合,及至二八,养为纯阳之体,是谓上德之人。

当此之时,苟非天纵之圣贤,而能保此一点真阳之气者,有几人哉!一切世人,俱顺行造化,阳极生阴,阴一生而先天变为后天。

阳渐消,阴渐长,恣情纵欲,弃真从假,所谓五行顺行,法界火坑也。

亦如星移本位,日昝妄行,凶咎立至者同也。

若是至人,远取诸物,近取诸身,行金丹有为之道,返本还元。

所谓五行颠倒,大地七宝,如皇王占象御治,鼎新革故,变凶为吉,拔乱反治者同也。

关为门外之铁关,键为门内之木键。

有关键,而盗贼害气自远。

道有关键,而阴魔邪怪自灭。

何则关以防内,键以防外?防外者,防其外来之客气;防内者,防其内生之私欲。

内外严密,则内念不出,外邪不入。

阴渐退,阳渐长,四象可和,五行可攒。

如江河众水,朝宗于海,而不分派横流。

至圣云:“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正关键之妙旨,退改之效征也。

天地之雌雄兮,徘徊子与午。寅申阴阳祖兮,出入复更始。循斗而摇光兮,执衡定元纪。

摇光(一本摇招,摇非斗中之星,不能定元纪,应是摇光,今作摇光解)



上言法象取乎天地,则是金丹之道、天地之道也。

天地之道,一阴一阳之道。

天为雄为阳,地为雌为阴。

阳生于子,极于巳;阴生于午,极于亥。

一日一夜,子午运转,是谓天地之雌雄徘徊于子午也。

夏至日出于寅,入于戌,冬至日出于辰,入于申。

夏至后日渐南,冬至后日渐北,终而复始,是谓寅申阴阳祖,出入复更始也。

摇光,乃北斗之标星,又名天罡星,又名破军星。

天罡所坐者凶,所指者吉。

月建于子,则坐午指子,水旺而火衰;月建于午,则坐子指午,火旺而水衰。

十二月皆如是坐指,一岁一周天。

北斗第六星为衡星,罡星在前,衡星在后,运四时而行造化,故日循斗而摇光兮,执衡定元纪。

学者若能知的吾身阴阳发生之时,出入之度,扭转罡星,斡回斗柄,则天关在手,地轴由心,因时采药,勤功烹炼,复我先天原本,亦不难也。

但此罡星,人不易知,亦不易见,若非真师指示,谁敢饶舌?所谓“日月常加戌,时时见破军。

破军前一位,誓愿不传人”。

罡星一名破军,破军前一位,即所指之方。

所指之方,有先天真一之气,乃生物之祖气。

古来仙真,皆采此一气,而了命了性。

所谓得其一万事毕者,即此一气也。

丹经子书,不肯直指罡星为何物,一气在何处者,恐为匪人所得,有遭天遣耳。

悟元子斗胆,今为祖师传真写神,稍露天机。

若有志士见之,心知默会,此乃鬼神所示,非悟元之罪也。

夫吾之真正罡星,不是别物,即道心之真知也。

真知具有先天至阳之气。

此气统阴阳,含五行,为性命之根,道德之源,藏而为真性,发而为真情,性也情也,皆是至真之物。

其分性情者,以动静论之耳。

此气本来原是我家之物,因落后天,假陷其真。

真知有昧,聪明外用,妄念内生,狐朋狗党,真知变为假知,生气化为杀气。

先天之气,不属于我。

如我家之物,走失他家,罡星坐于我,而指于他矣。

今欲返还先天,须要在他家盗来。

盗之之法,杀机中求生机,妄情中求真情。

真情吐而真知现,真知现而回光返照。

罡星指内而不指外,生气收内而不散外,可以和四象,可以攒五行,可以了性命,可以完大道。

但恐人无志气,费不得心思穷理,下不得功夫寻真,不得亲见罡星耳。

噫!可与知者道,难与不知者言也。

升熬于甑山兮,炎火张设下。

白虎导唱前兮,苍液和于后。

朱雀翱翔戏兮,飞扬色五彩。

遭遇罗网施兮,压之不得举。

嗷嗷声甚悲兮,婴儿之慕母。

颠倒就汤镬兮,摧折伤毛羽。

既知造化权衡,须合四象五行。

甑为藏水之器。

甑山者,鼎也。

炎火者,炉也。

升熬于甑山者,水在上也。

炎火张设下者,火在下也。

水在上,火在下,以真一之精,养虚灵之神,水火相济也。

白虎在西为金,为真情;青龙在东为木,为真性。

苍液,即木性之精,金情刚,木性柔,金本克木,木本畏金。

白虎导唱前者,金情恋木慈仁,推情而合性也。

苍液和于后者,木性爱金顺义,以性而求情也。

驱虎就龙,以龙就虎,性情相投,金木相并。

朱雀者,火之象。

四象之中,惟火最灵,其性好飞,稍有触犯,翱翔腾空,炫耀五彩,水火金木,皆受其伤。

修丹者,须先将此一物,降伏驯顺,方能济事。

遭遇罗网,施压之不得举者,尽炼己之功,惩忿室欲,不使火之妄动也。

嗷嗷声甚悲,婴儿之慕母者,火不妄动,燥性消化,火归于源,神依于性矣。

颠倒就汤镬,摧折伤毛羽者,炼己炼到无己时,邪火下降,真水上升,水火熏蒸,气质俱化,四象和合,从此可以炼大药矣。

漏刻未过半兮,鱼鳞狎鬣起。

五色象炫耀兮,变化无常主。

潏潏鼎沸驰兮,暴涌不休止。

接连重叠累兮,犬牙相错距。

形似仲冬冰兮,瓓玕吐钟乳。

崔嵬而杂厕兮,交积相支柱。

阴阳得其配兮,淡泊而相守。

青龙处房六兮,春华震东卯。

白虎在昴七兮,秋芒兑西酉;朱雀在张二兮,正阳离南午。

三者具来朝兮,家属为亲侣。

上节言攒簇药物之功,此节明结丹火候之用。

当四象和合,五行攒簇,是已药物入于乾鼎,急用坤炉中一点真火煅炼之。

片刻之间,五行混化,先天之气,自虚无中生出。

故曰漏刻未过半兮,鱼鳞狎鬣起。

鱼为水中之阳物,喻先天阳气发现。

鳞狎鬣起,先天阳气,得真火熏蒸,腾跃变化之象。

五色炫耀者,五行一气也。

变化无常者,潜跃不定也。

潏潏鼎沸驰,暴涌不休止者,药气方化而弱嫩也。

接连重叠累,犬牙相错距者,药气由嫩而渐凝也。

形似仲冬冰,瓓玕吐钟乳者,由散而聚,凝结坚固也。

崔嵬而杂厕,交积相支柱者,由杂而纯,药气返阳也。

阴阳得其类,淡泊而相守者,阴阳相当,浑然一气。

药即是火,火即是药,自有天然真火,炉中赫赫长红,无容调和之力,须当淡泊相守,防危虑险,沐浴温养,以行无为之功矣。

青龙处房六,春华震东卯者,青龙,木之象;房者,水之星;六者,水之数。

木居水地,木得水而有养,春旺行阳气也。

白虎在昴七,秋芒兑西酉者,白虎,金之象,昴者,火之星;七者,火之数。

金居火位,金得火而生明,秋旺运阴气也。

朱雀在张二,正阳离南午者,朱雀,火之象;张者,火之星;二者,火之生数。

火居正南午,在金木之间,阳极阴生之处。

象夏至交接阴阳,炼度刑德者也。

金木火三者来朝,丹鼎结为亲侣。

水生木,木生火,火生金,金生水。

虽三者,而具四象之气。

四象具于鼎中,自烹自煎,圣胎无质生质,无形生形,自然变化矣。

此内药天然真火之法象,与前之白虎、苍液、朱雀不同。

前言其外,此言其内。

外者后天中返先天,出于人力;内者已返回之先天,出于天然。

此内外火候之别,学者须于此处着眼。

本之但二物兮,末而为三五。

三五并与一兮,都集归一所。

治之如上科兮,日数亦取甫。

先白而后黄兮,赤黑达表里。

名曰第一鼎兮,食如大黍米。

自然之所为兮,非有邪伪道。

山泽气相蒸兮,兴云而为雨;泥竭遂成尘兮,火灭化为土;如蘖染为黄兮,似蓝成绿组。

皮革煮成胶兮,曲蘖化为酒。

同类易施功兮,非种难为巧。

惟斯之妙术兮,审谛不诳语。

传于亿后世兮,昭然自可考。

焕若星经汉兮,炳如水宗海。

思之务令熟兮,反覆视上下。

千周灿彬彬兮,万遍将可睹。

神明或告人兮,心灵乍自吾。

探端索其绪兮,必得其门户。

天道无适莫兮,常传于贤者。

并与一(一本为一;一本危一);或告人(一本忽告人)



此节总结全篇大意。

夫金丹之道,乃阴阳五行之道。

始而和合阴阳以成还丹,末而三五归一,以成圣胎。

故曰本之但二物兮,末而为三五。

三五和谐,浑然一气,大道成矣。

然修丹之道,采药有时,烹炼有法,火候有数,功夫不到,未许完成。

故先黑中取白以为丹母,次则以白造黄,以结圣胎。

赤者为火,黑者为水。

表里者,内外二药也。

金丹之道,药虽有内外之别,而水火烹炼之功,不到十月胎完之后,不得休歇,始而练己,既而炼药,终而温养,始终内外,全赖水火收功。

故日赤黑达表里,所谓功夫不到不方圆也。

名曰第一鼎者,只此一乘法,余二皆非真也。

食如大黍米者,丹成九转,号曰黍米之珠,人得食之。

寿与天齐,长生不老。

此珠从虚空中结就,离种种法,乃阴阳自然交感之气而成,非炉火采战等等邪伪之术,强扭强捏,无益有损者同也。

且如山泽通气而为雨,泥水竭干而成尘,火灭为土,蘖染为黄,以蓝成绿,以皮煮胶,以曲为酒,皆自为之为。

此何以故?盖其类相同,易于施功。

若两不相涉,欲以耕石种稻、缘木求鱼,虽巧何用?太抵人生非凡父凡母之精血,而幻身不成,非灵父圣母之阴阳,而法身难就。

法身幻身,皆赖阴阳而成就,是不过顺逆不同,圣凡有别耳。

一切常人,只知顺行阴阳,至于逆用之道,万中无一知者。

《参同》之道,神矣,妙矣!其神妙者,在乎用阴阳之术以立言。

其理切,其道大,乃脚踏实地之功夫,非悬虚不实之邪说,真万世修道之阶梯,性命之津梁。

其说详明,焕若星之经汉;其理撮要,炳如水之朝宗。

学者若能熟思谛审,探端素绪,久则神明默告,心灵乍悟,必得其门户,而钻入理窟矣。

天道无私,常传贤者,盖道为天地所贵,非大忠大孝者不传,非大德大行者不授。

果是贤者,有何不传不授哉?噫!君子得之固穷,小人得之轻命。

 

参同契直指三相类下篇

东汉叔通淳于真人撰

栖云山悟元子刘一明解

下篇(一名鼎器歌)

 

圆三五,寸一分,口四八,两寸唇。



此名鼎器歌。

虽名鼎器,而药物火候,无不在内。

圆者,不偏不倚,活活泼泼,允执厥中之谓。

三,为木之生数;五,为土之生数;一,为水之生数。

一三五皆阳数,故谓圆。

口象方,方者,变化裁制,随时运用之谓。

四,为金之生数;八,为木之成数;两,为火之生数。

二四八皆阴数,故谓口。

口为呼吸出入之道,一呼为阳为伸,主生,象八木。

一吸为阴为屈,主收,象四金。

唇者,上下两片,主动。

唇动而气嘘,象二生火。

一三五阳数,属于天。

天象圆,为乾鼎。

二四八阴数,属于地。

地形方,为坤炉。

圆主阖,方主辟,以圆为体,以方为用,以金木水火土攒簇一气为准则,此鼎器之所以成也。

长尺二,厚薄均。



尺二者,十二寸也。

在一岁为十二月,在一月为十二侯,在一日为十二时。

厚者,多也;薄者,寡也;均者,相停也。

以年月日时六阴六阳进退之节,为阳火阴符调停之度数也。

腹齐三,坐垂温。



腹者,鼎腹,贮药之器。

三者,精气神三品大药。

腹齐三者,鼎内精气神三药齐备,即《易》所谓鼎有实也。

坐者,不动不摇之谓;垂者,沉潜充满之谓;温者,冲和之谓。

坐垂温者,精气神凝聚一处,常沉潜冲和,而一意不散,《道德经》所谓道冲而用之也。

阴在上,阳下奔。



阴者,水也,象坤器中有水。阳者,火也,象乾鼎中有火。水在上,火在下,水火烹煎;火不燥,水不寒,水火相济。精养神而神固精也。



首尾武,中间文。始七十,终三旬。二百六,善调匀。



修丹之功,首用武火以炼己,尾用武火以温养。

盖炼已不熟,还丹不结,温养不足,圣胎不成。

至于中间凝结圣胎,只用片刻文火之功,立得造化到手,故曰首尾武,中间文。

然首尾武火,亦有分别。

丹道以炼己为始,以温养为终。

人心放荡已久,积习已深,为修行之大害,最难降伏。

若炼己不到万有皆空之时,未许还丹。

此武火之功居多。

及其结丹以后,防危虑险,沐浴温养,少有懈怠,圣胎成而复败,故亦用武火之功。

虽用武火,十月胎完,即便休歇,较炼己之功少。

比如一百日,用七十日武火炼己,三十日武火温养,其余二百六十日,亦如此调匀火候,不使毫发有差耳。

此仙翁以日行三百六十日一周之期,比丹道始终火候之功用。

非以三百六十日,定火候之日数,学者细辨。

阴火白,黄芽铅。两七聚,辅翼人。



阴火者,汞性之火;阳火者,铅情之火。

两者,火之生数,属阴;七者,火之成数,属阳。

当外药和合丹头之际,用本性中一点虚灵之火,锻炼铅情,黑中生白,虚实生光,故曰阴火白。

当内药和合丹头之际,用真情中一点天然真火,烹煎先天真一之气,无质生质,渐能变白为黄,故曰黄芽铅。

白者,犹有阴质,黄者,阴尽而阳纯矣。

《龙虎经》曰:“洁白见宝,可造黄舆”者,即此白黄之义。

内外二火,一生一成,始而阴火生药,既而阳火成药。

阴阳二火相聚,由生而熟,真人气足神全,待时飞升,故曰辅翼人。

辅翼者,扶助而行也;人者,即圣胎之真人,言用阴阳二火,成全圣胎也。

赡理脑,定升玄。

子处中,得安存。

来去游,不出门。

渐成大,性情纯。

却归一,还本原。

善爱敬,如君臣。

至一周,甚辛勤。

密防护,莫迷昏。

路途远,复幽玄。

若达此,会乾坤。

刀圭沾,净魄魂。

得长生,居仙村。

修真之道,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之道。

若不修命,焉能养性?夫命者,色身上事。

性者,法身上事。

命之不了,色身难离。

性之不了,法身难脱。

仙经云:“只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

只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

性命双修,方为了当。

”上言两七聚,辅翼人。

已是圣胎凝结,命基坚固,从此可以修性以脱法身矣。

此一段言修性之事。

修性者,即面壁出神之功。

面壁之说,非是静坐,面对石壁土壁,乃是对景忘情,有无不立,万物皆空。

如面于壁而一无所见之义。

旁门以静坐面壁,谓之面壁,岂知面壁之理乎?试申修性面壁之理。

赡理脑者,赡养也,理即性也。

脑在一身之最上处,头之后,系耳目视听不及之处。

此言养性。

必至于声色俱化,空无所空,至静之境,方为极功。

盖修道不到极静之境,不但阳神不得出,即阴神也不得出。

果养性至于极静,则性命皆了,形神俱妙,时至脱化,定升玄都。

即佛祖所云。

“吾为汝保任此事。

”决定成就之意。

然未到脱化之时,不可急迫,须当温养。

故曰子处中,得安存。

子,即圣胎法身。

当两七聚,辅翼人,已是圣胎完全,如子在胞中,稳稳当当安存,而待时矣。

若时候已到,任其自然来去。

然虽法身能以来去出入,不可使出躯壳而远游。

渐次老成,性情纯一,原本坚固,方可远行。

不迷不惛,顷刻千里,聚则成形,散则成气矣。

爱敬如君臣,谨护持也。

辛勤至一周,恐惛迷也。

道至身外有身,已到不生不灭之地。

然道之路途幽远,玄而又玄,无有穷尽。

若再重安炉,复立鼎,子又生孙,孙又生枝,千百亿化,不可量矣。

学者若能达此,以上公案,乾坤不难会,刀圭可以服,魂魄当时净,得长生而居仙村,直有可必也。

乐道者,寻其根。审五行,定铢分。谛思之,不须论。深藏守,莫传文。御白鹤,驾龙麟,游太虚,谒仙君,录天图,号真人。



世间多少盲修瞎炼之辈,或寂灭守空,或闺丹邪行,或炉火服食,或搬精运气,是皆不知性命之根本。

故修道者如牛毛,成道者如麟角。

仙翁慈悲,提出寻根二字,大是醒人。

根者,先天虚无之一气;一者,生天生地生万物,为道之根。

学道者,能知其一则万事毕;修道者,能得其一则金丹结。

欲寻其根,急当求师一诀,并审其五行之生克,攒簇之妙用,药物之铢两,火候之分数。

既得其诀,谛思其妙,得意忘言,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勤而行之,三千功满,八百行完,跨鹤乘麟,白日飞升,号为真人,其乐为何如乎?

仙翁补塞遗脱,《三相类》上下二篇。

上篇言还丹大丹、内外二药调和之层次;下篇论鼎器运火,自始至终之层次。

二篇其言最简,其理最明。

其法至详,其事至整。

总《参同》大意,别立其言,自成一书,皆《参同》所未道及者,故谓补塞遗脱。

言补其《参同》之所遗,塞其《参同》之所脱者也。

自有《三相类》,而《参同》始能无遗无脱。

仙翁虽未注《老同》,而实全《参同》。

承先启后之功,岂浅鲜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