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修十论

王重阳内修十论

  

  佚名

  

  八仙吕纯阳之弟子–王重阳。

宋末元初,陕西咸阳人。

亲传弟子七真人立全真派。

张三丰以内修十论为太极根基。

王重阳祖师之十论,亦本斯旨也。

山中人得此训言,又何必另寻瑶草,别采仙花。

即此是长生药。

不老丹也。

恭录之,以示后之好道者。

以神筑基,去污除垢平息贪欲之念,复清静无为之真。

神合太虚,阴阳五行之气,合于天地阴阳五行之气为一体,即天人合一之太极。

以神化之动,自然圆合连贯,千变万化,神妙莫测,是为太极拳。

千变万化之式,神而化之,如行云流水、涛涛不断,起无定式,收无定法。

自由、自如、自在安然,是自然天赋人类自神所化之真太极拳。

发挥人人自我之天赋,青出于蓝,胜于蓝。

固守陈规、停滞不前,无新生命。

应续真宗,创新迎未来。

  

    

  一、论打坐   #

    

  【原文】坐久则身劳,既不合理,又反成病。

但心不着物,又得不动,此是真定正基。

用此为定,心气调和,久益清爽。

以此为念,则邪正可知。

若能心起皆灭,永断觉知,入于忘定。

倘任心所起,一无收制,则与凡夫不别。

若惟断善恶,心无指归,肆意浮游,待自定者,徒自误耳。

若遍行诸事,言心无所染,于言甚善,于行极非,真学之流,特宜戒此。

今则息妄而不灭照,宁静而不着空,行之有常,自得真见,事或有疑,且任思量。

令事得济,所疑复悟。

此亦生慧正根。

悟已则止,必莫有思。

思则以智害性,为子伤本。

虽骋一时之俊,终亏万代之业。

一切烦邪乱想,随觉即除。

若闻毁誉善恶等事,皆即拨去,莫将心受。

受之则心满,心满则道无所居。

所有见闻,如不见闻,即是诸事万物不入于心。

心不受外,名曰虚心。

心不遂外,名曰安心。

心安而虚,道自来居。

  

    

  【释义】以坐为坐是守尸鬼。

活人坐不卧,死人卧不坐。

一具臭骨头,谈什么炼功课。

一二三四五,二人守一土。

解开此中意,便是西天祖。

二人者即二目瞳神不外驰,神坐中央戍己土,巍巍不动稳如泰山即是坐。

非肉体之功,是筑自我神基。

以身体舒适来定时间。

今非昔比,今古条件不一,法由心生,自然是道。

坐以静思求理悟真宗为念,停思断想入顽空是练功之大忌。

别生一念,幻境现前名为入魔。

心喻镜,千形万相不碍明。

千思万缕任来去,如如不动是坐功。

舞台角色,喜怒哀思悲恐惊,演员意表形相,内心世界无动于衷。

定静无为自然智慧生,心不在焉、视而弗见、听而弗闻,食而不知其味,即诚则灵,灵则明。

以自心洗自心,返观内照,去污除垢,止念还虚,守一万事毕,胜似丹经万卷。

此自然无为之坐。

  

    

  二、论虚心   #

    

  【原文】经曰:人能虚心,虚非欲道,道自归之。

内心既无住着,外行亦无所为。

非净非秽,故毁誉无从生。

非智非愚,故利害无由挠。

实则顺中为常,权则与时消息。

苟免诸累,是其智也。

若非时非事,役思强为者,自为不着,终非真学。

何耶?心如眼,纤毫入眼,眼即不安。

小事关心,心必动乱。

既有动乱,难入定门。

修道之要,急在除病,病若不除,终难得定。

犹如良田,荆棘不除,嘉禾不茂。

爱欲思虑,是心荆棘,若不剪除,定慧不生。

此心无所托,难以自安。

纵得暂安,还复散乱。

随起随灭,务令不动,久久调熟,自得安闲。

无论昼夜,行住坐卧,及应事接物,当须作意安之。

若未得安,即须赡养,莫有恼触。

少得安闲,即堪自乐,渐渐驯狎,惟益清远。

且牛马家畜也,放纵不收,犹自生梗,不受驾御;鹰野鸟,为人把戏,终曰在手,自然调熟。

心亦如是,若纵任不收,惟益粗疏,何能观妙。

  

    

  【释义】心是虚无真空○直系化分子○谓如来心。

本自清静、本来空、唯独无偶○谓一性。

感受客观物相,生一念即受想行识,谓之人心。

一念映万相,万想由心生。

虚心本自不动,只是意识在心内行。

意多,虚不增,无意,虚不减。

不增不减宗归○。

万变不离宗○,宗不变,千思万想正常能。

认为自心乱,即是有二生,起心即是妄,有二即非真。

生乱意识是一念之障,不生二乱,还是一念纯诚。

千思万缕、此伏彼起,来一千,去一千。

来一万、去一万。

心如镜如,千万之念是从一念生。

千万之念灭在一念中。

虚心之一念还是念诚。

千思万缕任来去,别生二念,即是一念纯诚。

老子抱元守一念。

释迦万法归一性圆明。

孔子贯一念纯诚。

大舜精一万法通。

若将一念归无念,即是妙觉圆明万法通。

一念还虚无,虚无还妙大神通。

  

    

  三、论不染   #

    

  【原文】或曰:夫为大道者,在物而心不染,处动而神不乱。

无事而不为,无时而不寂。

今独避动而取安,离动而求定。

劳于控制,乃有动静。

一心滞于住守,是成取舍,两病都未觉。

其外执,而谓道之阶要,何其谬耶?答曰:总物而称大,通物之谓道,在物而不染,处事而不乱,真为大矣,实为妙矣。

然吾子之见有所未明,何者?子徒见贝锦之辉煌,未晓如抽之素丝。

才闻鹤鸣之冲天,讵识先资于谷食。

蔽曰之干,起于毫末。

神凝至圣,积习而成。

今徒知言圣人之德,而不知圣人之所以德也。

  

    

  【释义】见闻觉知之觉性谓之道心。

如来心○本自无染。

观客观物相,感受而后,意识一念生即人心。

道心本自清,人心本自静,人心爱物,被物所牵。

贪心二意生,这是三心二意。

此谓染,一念纯诚,不生贪欲之心谓不染。

一平二静,念欲平息,复我本来道心○,即是返虚无妙有之道,常无欲以观其妙,虚灵不昧之道心,即天赋灵明之妙智慧光,简称慧光。

光俱感应功能,谓灵光独耀。

曰光、灯光无感应功能,只有热、照明之用。

灯是体,光是用。

灯能破,单独的破坏光,是无能为力的。

灵光无法能破坏。

因体用皆光,唯独无偶。

入水不浸,入火不焚,刀砍不断、雷打不变,罡风吹不散。

被物相所蔽,不明。

破相、除物,还虚○自明,即一性圆明,即去污除垢,止念还虚○。

此人类人人自我之自然天赋之真生命○,真信真诚灵自明,妙觉灵明获圆通。

  

    

  四、论简事   #

    

  【原文】修道之人,莫若简事。

知其闭要,识其轻重,明其去取。

非要非重,皆应绝之。

犹人食有酒肉,衣有罗绮,身有名位,财有金玉,此皆情欲之余好,非益生之良药。

众皆徇之而自致亡败。

何迷之甚也。

  

    

  【释义】心本空寂、清静自如、唯独○无偶,简。

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无意识界,○简。

《金刚经》云,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观世音心经,真空妙理无为法是佛纲。

以无印心,观自在○,万法皆空。

而获大自在,入无为无所不为,谓大自在菩萨。

观万象,生万意,应万事,生万变。

来则有,去则无,心无挂碍○简。

居人海乘风浪,在尘离尘,在欲离欲,和光混俗,背境观心,心喻镜明○简。

  

    

  五、论真观   #

    

  【原文】夫真观者,智士之先觉,能人之善察也。

一食一寐,俱为损益之源;一行一言,堪作祸福之本。

巧持其末,不若拙守其本。

观本知末,又非躁竞之情。

收心简事,曰损有为。

体静心闲,方可观妙。

然修道之身,必资衣食。

事有不可废,物有不可弃者,须当虚襟以受之,明目而当之。

勿以为妨,心生烦躁。

若因事烦躁,心病已动,何名安心。

夫人事衣食,我之船舫也,欲渡于海,必资船舫。

因何未度,先废衣食。

虚幻实不足营为,然出离虚幻,未能遽绝。

虽有营求,莫生得失之心。

有事无事,心常安泰,与物同求不同贪,同得而不同积。

不贪故无忧,不积故无失。

迹每同人,心常异俗。

此言行之宗要,可力为之。

  

    

  【释义】眼见前,不见后,见表不见内,视察一切,视者,觉也。

眼只是晶体透明之器官,见是心,非眼。

心不在焉,视而弗见,此处指真观。

觉彻悟真空之妙有谓之观。

即心经观自在菩萨。

道德经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窍。

慧眼观俗,见心同时也见表,谓之通观。

佛以无上妙智慧,观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俗观只见色相,不透心性,谓之观相。

真观,认自本心,识自本性,在悟观者是谁。

观自在菩萨的观者是如来心○,被观者也是如来心○。

以心观心即以○观○,作何观想?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观何?返观内照,返闻自性,闻者即是觉。

自参自悟自觉,内不生观念,外不起观心。

观者,自在自如如即○。

照见五蕴皆空○,念不生相,心不生法,无为自在,即是自然虚无○大道。

起观想之念,生观妙之障。

有障观何,蔽观者昧。

不生观想之念,即去污除垢、止念还虚○。

万事毕了然无一物。

不观之观即真观。

  

    

  六、论色迹恶   #

    

  【原文】前节虽断缘简事,病有难除者,但依法观之。

若色病重者,当知染色都由想耳。

想若不生,终无色事。

当知色想外空,色心内忘,忘想心空。

惟有智者,善观而达识之,乐天知命,故不忧贫病之苦也。

经云:天地不能改其操,阴阳不能回其孽。

由此言之,真命也,又何怨焉。

譬如勇士逢贼,挥剑当前,群凶奔溃,功勋一立,荣禄终身。

今之贫病恼乱我身而寇贼也。

立刻正心,则勇士也。

恼累消除,则战胜也,湛然常乐,则荣禄也。

凡有苦事来迫我心,不以此敌之,必生忧累,如人逢贼,不立功勋,弃甲背军,逃亡获罪。

去乐就苦,何可悯哉。

若贫病交侵,当观此苦由我有身。

经曰:及吾无身,吾何有患。

  

    

  【释义】无极真空纯至静,静到极点太极生。

无极真空○。

太极先天混元一气。

两仪,天地变易之气。

皇极交易之气,即物质世界,人类社会。

由混元一气开始统称为色,色由空转化而生。

画是白纸,画家化而生画,白纸即画,画即白纸。

无极化太极,无极即太极,太极即无极。

不同的一画,画万物。

一化,化天地万物。

天地万物因空而育化,白纸因画家而化成画。

天地万物源生于空,所以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无空,色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空色一体,空能生有,有归空。

当今地球上六十亿人,百年后皆化灰尘。

空生幻相,相质变归于空。

觉性本空,不生不灭。

黄帝曰:天地有质变,理气了无终始。

当今人类社会之六十亿人,实质是一百年后的骨灰在活动。

理气离体,当即立灭。

天地万物皆真空幻化无常的物质色相,质变皆无。

大地上六十亿人每天在吃地球,大地的生命也是无常之物,资源尽则亡。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人的躯体是暂存体幻化身。

一波下去一波上来,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波新人换旧人。

人潮永无了休,一潮天子一潮臣,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只不过是银幕电影,时过境迁影也无。

功名利禄、酒色财气、父母深恩、夫妻儿女之重爱,不入真生命○之流。

放手如是,不放手也如是。

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何苦为了贪欲牺牲了真明命○。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七、论泰定   #

    

  【原文】泰定者出俗之极也,致道之初基,习静之成功,持安之毕事。

形如槁木,心若死灰,无取无舍,寂灭之至。

无心以定,而无所不定。

故曰:泰定。

庄子曰:“宇泰定者,发乎天光。

“宇,心也,天光,慧也。

心为道之区宇,虚静至极,则道居而慧生。

慧生出本性,非是人有。

故曰:天光。

但以贪爱浊乱,遂至昏迷。

性迷则慧不生。

慧既生矣,宝而怀之,勿以多知而伤于定。

非生慧难,慧而不用难。

自古忘形者众,忘名者寡。

慧而不用,是忘名也,天下希及之,故为难。

贵能不骄,富能不奢,为无俗过,故得常守富贵。

定而不动,慧而不用,故得深证真常。

庄子曰:知道易,勿言难。

知而不言所以天。

知而言之所以人。

古之人天而不人。

又曰:古之治道者,以恬养智。

智生而无以智为也,谓之以智养恬。

智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本性也。

恬智则定慧也,和理则道德也。

有智不用而安且恬,积而久之,自成道德。

自然震雷破山而不惊,白刃交前而不惧,视名利如过隙,知生死如溃瘤。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心之虚妙,不可思议。

  

    

  【释义】自我虚无灵明之通体,本自不动○唯独无偶。

只是道体所生之意识观念,对万紫千红千般欲念,穷追猛赶,贪之不舍。

悟透人生如幻,酒色财气眼前乐,两眼一闭万有空。

为这个臭皮囊牺牲真明命,享一时的假欢乐,受万年的真痛苦。

认为是臭皮囊在享乐,其实是觉性感受。

岂不知障蔽的是妙明光!定静安虑慧自明,顿悟人间无真乐,乐极都伤悲。

只有道体○,安然自在永放光明,知真乐弃假乐,求理悟真宗,明了自然空。

一切眼底过,身躯永无踪。

不明真道理,心态如何定。

悟透社会人生如幻,不生不灭是真空。

说一千道一万,自心彻悟万法通。

从古至今用心量,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都在平民上,万民之中好荣光。

归根到底看结果,都是灰土泥巴像。

泰也如是,不泰也如是,何不自然自在悟真常。

  

    

  八、论得道   #

    

  【原文】夫道者神异之事,灵而有性,虚而无象,随迎不测,影响莫求,不知其然而然。

至圣得之于古,妙法传之于今。

道有深力,徐易形神,形随道通,与神合一,谓之神人。

神性虚融,体无变灭,形以道通,故无生死。

隐则形同于神,显则神同于气。

所以踏水火而无害,对曰月而无影。

存亡在己,出入无间。

身为泽质,犹至虚妙,况其灵智益深益远乎。

生神经云:身神并一,则为真身。

又西升经云:形神合同,故能长久。

然虚无之道,力有浅深,深则兼被于形,浅则惟及于心。

被形者神人也。

及心者但得慧觉,而身不免谢。

何者?慧是心用,用多则心劳。

初得小慧,悦而多辩神气漏泄,无灵光润身,遂至早终,道故难备。

经云尸解,此之谓也。

是故大人舍光藏辉,以斯全备。

凝神宝气,学道无心,神与道合,谓之得道。

经云:同于道者,道亦得之。

山有玉,草木以之不凋。

人怀道,形骸以之永固。

资熏曰久,变质同神。

炼形入微,与道冥一。

智照无边,形超靡极。

总色空而为用,舍造化以成功。

真应无方,其惟道德。

  

    

  【释义】道本无得无失,只因世人不知其真谛。

道体是虚无大道赋予人类之觉性。

老子说觉性是自然天地万物中唯一之大神。

孔子说妙觉灵通之理性。

释迦说天赋于众生之无上正翟积觉之心,是天赋的神通广大,玄妙无边之觉性。

上至诸佛,下至一切苍生,皆含佛智。

被气禀所拘,物欲蒙蔽者谓之众生。

佛性不昧,不被人间一切形形色色所转,顿悟人生,一切皆幻化无常之物,不求不贪谓之觉者。

迷者若失,实无失。

悟者明之,若得无得。

其神秘妙玄是天赋本能,人人如此,非筑修加功而成。

原是金丹宝珠,因落尘缘,被尘污欲垢所埋。

凭自妙明智慧,磨去尘污,除其欲垢,当即复明。

如眼疾,去障复明,是本明,医不增明。

道体矿中金,去矿精金,永不成矿,木若成灰,永不成木。

一性圆明,永恒自然中,谓之极乐,千千不灭大觉仙,因人是神佛之种子,修者结果。

得其正果谓得道,老子说上德无得。

  

    

  九、论坐忘枢翼  

    

  【原文】夫欲修道成真,先去邪僻之行。

外事都绝,无以干心。

然后内观正觉。

觉一念起,即须除灭。

随起随灭,务令安静。

其次,虽非有贪着,浮游乱想,亦尽灭除。

昼夜勤行,须臾不替。

惟灭动心,不灭照心,但凝空心,不凝住心。

不依一法,而心常住。

此法玄妙,利益甚深。

自非夙有道缘,信心无二者不能。

若有心倾至道,信心坚切,先受三戒,依戒修行,敬终如始,乃得真道。

其三戒者:一曰简缘;二曰除欲;三曰静心。

勤行此三戒,而无懈退者,则无心求道,而道自来。

经曰:人能常清净,天地悉皆归。

由此言之,简要之法,可不信哉!然则凡心躁竞,其来固久,依戒息心,其事甚难。

或息之而不得,或暂停而旋失,去留交战,百体流汗。

久久行持,乃得调熟。

莫以暂收不得,遂废千生之业。

少得静己,则于行住坐卧之时,涉事喧闹之所,皆须作意安之。

有事无事,常若无心。

处静处喧,其志惟一。

如束心太急,则又成疾气,发狂痴,是其候也。

心若不动,又须放任宽急得中,常自调适。

制而无着,放而不逸。

处喧无恶,涉事无恼,此真定也。

不以涉事无恼,故求多事。

不以外喧无动。

故来就喧。

以无事为真宅,以有事为应迹。

若水与镜,遇物见形。

善巧方便,惟能入定。

发慧迟速,则不由人。

勿于定中急急求慧。

求慧则伤性,伤性则无慧。

不求慧而慧自生,此真慧也。

慧而不用,实智若愚。

益资定慧,双美无极。

若定中念想,则多感众邪百魅,随心应现,惟今定心之上,豁然无覆;定心之下,旷然无基;旧孽曰消,新业不造;无所缠碍,迥脱尘网,行而久之,自然得道。

夫得道之人,心身有五时七候。

心有五时者:一、动多静少;二、动静相半;三、静多动少;四、无事则静,遇事仍动;五、心与道合,触而不动。

心至此地,始得安乐。

罪垢灭尽,无复烦恼。

身有七候者:一、举动顺时,容色和悦;二、宿疾普消,身心清爽;三、填补夭伤,还元复命;四、延数千岁,名曰仙人;五、炼形为气,名曰真人;六、炼气成神,名曰神人;七、炼神合道,名曰至人。

若久学定心,身无五时七候者,促灵秽质,色谢归空,自云慧觉,复称成道,实所未然。

  

    

  【释义】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对客观的见闻觉知思想意识,好之恶之,记忆自然不同。

万象铭刻于衷,回忆童年历历在目。

忘与不忘是自然的。

静是生命本能,无需用意识去作为,本自灵明智慧生,愚昧自灭。

老子说自然是道,无为是法,因本自清静。

不执着,不以为然,放任自流,自然心态无忘无不忘之意。

自然无为对一切思想意识置之不理。

比喻主不喜客,客无颜自退。

不退主烦客不安。

意执不忘心不安,忘心态意识得解放。

胡思乱想、海阔天空,异想天开,野鹤闲游,信马游疆、放任自流、无动于衷。

乱之极,动之极,即是定静之自然。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找之,心不起乱,乱从何生?心欲求静,求者是乱。

不思动不思静,思想是何?自如是法,自然是道。

不认自本心识自本性者,难入无为,见闻觉知之觉性,念念自如妄自消。

    

  十、论坐忘铭   #

    

  【原文】常默元气不伤,少思慧烛内光。

不怒百神和畅,不恼心地清凉。

不求无谄无媚,不执可圆可方。

不贪便是富贵,不苟何惧君王。

味绝灵泉自降,气定真息曰长。

触则形毙神游,想则梦离尸僵。

气漏形归垄上,念漏神趋死乡。

心死方得神活,魄灭然后魂强。

博物难穷妙理,应化不离真常。

至精潜于恍惚,大象混于渺茫。

道化有如物化,鬼神莫测行藏。

不饮不食不寐,是谓真人坐忘。

  

    

  心忘念虑。

即超欲界。

心忘缘境,即超色界。

心不着空,即超无色界。

离此三界,神居仙圣之乡,性在清虚之境矣。

张三丰曰:此王重阳祖师十论也。

无极大道,尽寓其中。

空青洞天,向多有仙真来游。

遗留丹诀道言以去者,此亦度人觉世之心。

重阳祖师之十论,亦本斯旨也。

山中人得此训言,又何必另寻瑶草,别采仙花。

即此是长生药、不老丹也。

恭录之,以示后之好道者。

  

    

  【释义】吕祖说我性从来本自然,本来由我不由天。

夜半铁汉自思量,长生不死由人作。

人生百年南柯梦,觉者自我撞晨钟。

道在圣传修在己。

德在人积命由天。

苍海云横迷去路,悟者一步不离即西天。

喜怒哀思自心定,神圣仙佛种子自心田,灵苗生在自心内,外寻十万八千无觅处。

内观抱元守一,一性圆明是自家。

有求心外客,有法非自家。

一个身心生万法。

道本虚无用法作什么?心是矿中金,法是炼金火,金成,无火、无矿、也无金。

物质本无性,符号名是金。

真金本无染,皆因矿混金。

自心有慧火,除矿金自精。

有为皆假火,真火自慧根。

不烧矿自灭,不炼本是金。

修炼是假名,取法昧自心。

舍法不知义,不取不舍自家真。

阳光是本能,云雾是外生。

自心本清静,客观是外因。

月照云雾散,心清除外因。

不用有为法,无为我自真。

  

    

  内修十论结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