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混元老子史略

太上混元老子史略

  经名:太上混元老子史略。三卷。宋谢守潮撰。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谱录类。

  太上混元老子史略卷上

  庐山清虚庵道士臣谢守濒编

  龙汉、延康以来,盘古、太极之际,老君降世不一。洪荒之世,载籍叵详,今存而勿论,姑氏於天皇氏焉。

  天皇氏子孙相承,治天下一万八百岁。

  地皇氏子孙相承,治天下一万八百年。

  人皇氏子孙相承,治天下一万八百年。

  五龙纪五姓,治天下七万三千年。

  摄提纪七十二姓,治天下共六十九万一千五百年。

  合熊纪七十二姓,治天下共三千二十年。

  连遥纪六姓,治天下共六千四百三十五年。

  肆姓纪四姓,治天下共一万四千年。老君时下降,号玄中法师,又号有古大先生,亦号盘古先生,并皆随世行教。

  伏羲木德,初造历,元年起甲寅,子孙相承四万五千六百年。老君时降,号郁华子。

  祝融火德,起丙辰,子孙相承共五百三十年。老君降世,号广寿子。

  神农,祝融之裔,始教民耕种百谷,故号神农。老君号大成子。

  黄帝土德,起乙酉,子孙相承共一千五百二十年。老君降世,号广成子,居于空同山。帝捐天下,膝行问道。乘龙上升,授《阴符经》。

  少嗥金德,子孙相承共四百年。老君降世,号随应子,授《庄敬经》。

  颛顼水德,在位七十八年。老君号赤精子。

  高辛木德,在位七十年。老君号录图子,授《黄庭经》。

  唐尧火德,在位七十年。老君号务成子,授《道德经》。

  虞舜土德,摄位三十年,在位五十年。老君号尹寿子。

  夏禹金德,建寅为正月,子孙相承共四百六十三年。老君号真行子,授《灵宝五符》治水真文。

  商汤水德,元年庚戌,建丑为正月。

老君号锡则子,授《长生经》。

  以上出《帝系谱》、《历代记运图》、《洞神大有经》、《玉历经》、《出塞记》、《尹氏玄中记》、崔山《地理志》。

老君既分身下降,随世立教,事竟则隐,故未有诞生之边。

阳甲自汤至此,凡一十八世,在位三十年。

元年甲辰,十七年庚申,老君自太清境分神化黑,托孕於玄妙玉女。

出《圣纪》及《仙传》。

  盘庚二十九年,小辛十八年,小乙十一年。

  武丁号高宗,在位五十九年,元年壬申,九年庚辰,二月建寅。商用地正。

  《 青羊官记》 云:商高宗御极之世,周文王演易之初,神光流入於琼胎,瑞彩结成於金骨。唐翰林学士承旨乐朋龟奉救撰,刻石在成都府。

  《 论语》 孔子日:窃比於我老彭。

古注云:老彭,商之贤大夫也。

疏云:老是老聘,彭是彭祖。

世本云:在商为守藏史,在周为柱下史。

盖文王尚未侯服事商,未得称周也。

  祖甲在位十年。

  祖庚在位六年。

  直甲在位三年。

  庚丁在位一年。

  武乙在位二年。

  太丁在位二年。

  帝乙在位八年。

  商纣在位二十七年。

六年乙未,二十一年丁卯,老君再降于岐山之阳,号燮邑子。

今凤翔府启圣宫即其处。

时周文王为西伯,召为守藏史。

纣无道,武王灭之九年。

商有天下,共六百二十

  周武王木德,建子为正月,十五日癸酉,诛纣灭商,即天子住,迁老君为柱下史。

隋内史薛道衡奉劫撰《 祠庭颂》 ,其序云:爰自伏羲至于周氏,绵记历代,见质变名,在文王、武王之时,居藏史柱之职,市朝屡易,容貌不改。

  成王在位四十七年,元年戊寅。老君为柱下史。

  康王在位二十六年,元年乙丑。老君仍为柱下史。

  昭王在位四十九年,元年乙卯,老君弃官归亳。

二十三年癸丑,西过函谷关,度关令尹喜。

《 神仙传》 云:老君之驭者徐甲,约日顾百钱,至时当计七百三十万。

甲见老君将远适,亟来索佣。

老君曰:吾欲令汝卫车往西海大秦、厨宾、安息诸国,还当以金偿汝。

甲乃止。

及至关,甲欲留,遂讼老子索钱。

老君谓日:汝随我已二百余年,汝久应死,吾以太玄生符与汝,乃得至今日,汝何不念此而讼吾。

言讫,符自甲口飞出,甲立死。

尹喜为请,复投以符,甲即生。

自商高宗九年至周昭王二十三年,九二百一十岁。

二十四年甲寅,老君授道尹喜已即升天。

二十五年乙卯,复分身降於蜀李太官家。

二十七年丁巳,会尹喜於青羊之肆。

故唐记云:青羊肆者,太上混元天皇大帝第二降生之所也。

自商道否闭,周德陵夷,历藏史以同尘,弃柱史而隐边,束离魏阙,西度函关。

尹喜占知道君之必至,潜传妙诀,暗付微言,重为千日之期,再结一时之会。

将离蜀土,欲化胡风,远适流沙,长移犷俗及身毒、厨宾之国。

教烦陀阿柱之王,八十种之埙戎皆归清化,二千国之犷悍永革昏风。

  魏明帝制《 老君赞》 云:深悯后世,托下於陈,为周柱史,经九百年,无极之际,言归昆仑,化彼胡域,次授唇宾,复及天竺,於是遂迁,文垂后世,永平弗泯。

  又《 北史西域传》 云:于阗国在葱岭之北二百余里,北去代郡九千八百里,其地方圆千里,连山次城。

`都方九百里,内有大城五,小城数十,倍重佛法寺塔僧尼。

其西南五百里有昆摩寺,云是老子化胡之所。

俗无礼义,多盗贼淫纵,自外风俗与龟兹同。

事兼见於《魏略西戎传》及《汉疏》。

  穆王在位五十五年,元年辛巳,老君化胡已即复还中国,束游扶桑,会大帝,校集草仙。

王闻尹真人得道上升,乃为修楼观,立道士七人以奉祠事。

见《穆王内传》及《楼观记》云。

  共王在位十二年,元年丙子。

  孝王在位十五年,元年癸丑。

  懿王在位二十五年,元年戊子。

  夷王在位十六年,元年戊辰。

  厉王在位三十七年,元年甲申。

  周召共和在位一十四年。

  宣王在位四十六年,元年甲戌,时有采薪行歌者,人莫能识,以问老君,日:此活国人修习无上正真之道者也。

  幽王在位十一年,元年庚申。二年辛酉,地动,泾、渭、洛皆震,老君日:周将亡矣。果为犬戎所灭。事出《史记》。

  平王束迁洛邑,在位五十二年,辛未。

三十三年癸卯十二月,老君复出散关,开化苏国,遂至西海流、麟等洲,考较草仙功行,补授官,事讫复还中国。

出《西升记》。

二十五年乙巳,老君降于道士朱伦之室,宣以灵飞六甲素奏丹符、中景通真之经。

  威王在位二十三年,元年壬戌。

  庄王在位十五年,元年乙酉。

三年丁亥四月,鲁威公薨于齐,庄公乃即位。

次年春秋方改元。

鲁庄公之七年,即周庄王十年也。

十年甲午四月建卯初七日夜,释迦佛生。

.《瑞应经》云:四月八日夜半生。

此用周正也。

又《过去见在经》云:二月八日生。

还用夏正也。

《北史西域传》:焉齐国与婆罗门俗信佛法,尤重二月八日生斋戒行道。

《左传》日:夜常星不见,夜明也,中星陨如雨於两阶也。

故萧齐录事参军王中撰《头陀寺碑》云:周、鲁二庄亲昭夜景之鉴,汉、晋两明并勒丹青之饰。

此碑在鄂州。

《文选》注云:佛生於周庄王时,佛法自汉明帝时来,晋明帝时兴。

  僖王在位五年。

  惠王在位二十五年,元年乙巳。

  襄王在位三十三年,元年庚戌。

  顷王在位六年,元年癸卯。

  匡王在位六年,元年己酉。四年壬子,佛入涅盘,年七十九。释氏《金光明经》云:寿命短促,方八十年。盖举成数也。

  定王在位二十一年,元年乙卯。王问老子以在世神仙,老子对以中岳有大古先生,即子是也。出望祠{nn 张僧鉴《浔阳记》。

  简王在位一十四年,元年丙子。

  灵王在位二十七年,元年庚寅。二十一年庚戌十月二十一日,孔子生。

  景王在位二十五年,元年丁巳。

  悼王在位五月。

  敬王在位四十三年,元年壬午。

十七年戊戌,孔子见老子问道,见《礼记》 及《庄子》。

或恐在前,虽见《礼记》,《孔子家语》 及《史记》皆不系年月,故莫知其先后也。

四十一年壬戌,孔子卒,年七十三岁。

  元王在位八年,元年乙丑。

  正定王在位二十八年,元年癸丑。

  哀王立三月。 #

  思王立五月。 #

  考王在位十五年,元年辛丑。

  威烈王在位二十四年,元年丙辰。

  安王在位二十六年,元年庚辰。十八年丁酉,秦献公立。

  夷烈王在位七年,元年丙午。二年丁未,老君遇秦献公,授馆致礼,问以历数。老子遂出散关。出《史记》。

  显王在位四十八年,元年癸丑。八年庚申,秦孝公立,老君束游,还赤城、蒙山,重过扶桑,集草仙,已而隐游景太至少室。注《拾遗记》。

  慎说王在位六年,元年辛丑。

赧王迁都西周,在位五十九年,元年丁未。

九年乙卯,秦昭王。

老子与诸仙西游女几、鸡头、天柱,复出散关,遂渡流沙,升昆仑,还紫微上宫。

昭王闻知,乃於老君所经由为置城邑,以表圣边,故立老停驿、尹喜城。

五十九年,西周亡。

自商武丁九年庚辰老君降生,至周赧王九年乙卯还归天阙,其问出入隐显凡九百三十六年,故魏明帝赞云:为周柱史经九百年。

唐太学博士昊杨昊亦云:老君变通,灵应难测,既生商日,又仕周时,计其始终,乃历千载。

此举其成也。

  秦始皇帝元年乙卯.,二十六年庚辰,分三十六郡。二十八年壬午封禅,建老子祠於楼观之南,躬行飨祠。老子降,乃授帝《鬼林经》 策使鬼神之符。

  前汉文帝元年壬戌,七年戊辰,老子降於陕河之滨,人号为河上公。

帝亲访之,老子授《道德经》。

至今陕府北有河上公庙并文帝望仙台,即其所也。

成帝河平元年癸巳。

二年甲午,老君降于琅琊郡曲阳渊,授干吉《太平经》一百七十卷。

  后汉明帝,佛法初入中国。

章帝元极元年甲申,二年乙酉,老子降,再授干吉一百八十戒。

安帝永初元年丁未,三年己酉,老君下降,赐江夏人刘图《罪福新科》报应之事。

  顺帝永建元年丙寅,后凡四改元,汉安元年壬午,老君降于蜀之鹤呜山,授天师张道陵《正一盟威秘录》。

五月再降,赐《太清中经》 九百三十卷,符文七十二卷。

建康元年,再降于闱州云台山,授以三洞众经及超度九玄之法。

  威帝建和元年丁亥,后凡一改元,永寿元年乙未,老君降于成都,授天师削死之文,今玉局化是其地也。又降于鹿堂山,授以制六天较鬼之文。

  灵帝建宁元年戊申,后凡三改元,光和二年己未,老君降于天台山,授仙人葛玄《上清》、《灵宝》、《大洞》等经、三录九品斋法、《劝戒》、《法神》、《入定》等经。

  晋安帝隆安元年丁酉,后凡一改元,元兴元年壬寅,姚秦洪始五年,老君降,按行山岳,劝仙人成公兴令移居嵩山,仍赐以仙药。

以上并互见於史传及《洞天福地记》、诸郡图经。

  后魏明皇帝永兴元年即位后五年,凡改元三,神瑞二年乙卯。

  晋安帝义熙十一年也,老君降于嵩山,授道士寇谦之《云中音诵新科之戒》。泰常二年丁巳,再降,赐以符录七十卷。

  隋炀帝大业元年乙丑,大业十三年丁丑,老君降于终南山,语李淳风以唐公受命之符。出《金锁流珠》。

  唐高祖武德元年戊寅,二年己卯,老君降于羊角山,语吉善行令奏闻云:我帝祖也,今得圣治,社稷延长。五年壬午再降,告以破贼之期。出《唐史》。

  高宗永徽元年庚戌,龙翔二年壬戌,帝幸洛阳宫,建清庙於北郁治祠?设醮庆赞,老君降于殿上,二,真人夹侍,光耀阶坛,众咸瞻仰。

宫闱令权大力等列状奏闻,诏依所图写为瑞像。

见《洛州录事》、杨护师奏状。

乾封二年丙寅,帝封岱岳,至亳谒老子,御制册文。

上老子尊号曰玄元皇帝,圣母为先天大圣后。

仪凤四年,劝建斋於洛阳清庙。

老子降于坛上,祥光照映,乘白马而朱鬣,履坛石皆有迹。

众所瞻睹,登时奏闻,故贺表云:金相玉毫彩夺夜明之影,白骑丹鬣迹流天驷之庭。

见朝散大夫孙瑞奏状。

则武后文明元年甲申,老君降于号州皇天原,命鄗元宗令传言武后不可革命。

出唐《圣记》。

  玄宗明皇开元元年癸丑,开元十七年,老君降于蜀州新兴寺,乃入佛殿,隐景柱中,宛如刻画,洗削愈现。

本路文武官及道俗僧尼同状闻奏,文云:现於殿柱,杳疑作史之年。

照表死噎彼佛寺,钙若化胡之日。

见益州长史张敬忠奏状。

开元二十九年,老君降于丹凤门外,语田同秀曰:我昔将入流沙,藏一金匮灵符在尹喜旧宅,可奏帝取之。

帝遣使求得之於函谷关故墟。

出《唐史》。

天宝八载,上圣祖老君尊号日太上玄元皇帝。

九载庚寅,老君降于太白山,语山人王玄翼曰:宝仙洞有妙宝真符,汝可奏帝取之。

上命刑部尚书张均等去取,果得之。

出《唐史》。

十三载甲午,帝朝献太清宫,.又上老君尊号曰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

出史记。

  肃宗至德二载丁酉,老君降于通化郡云龙岩,自地接天,仪相炳然,诏图其本,明皇御制赞曰:昼现殊相,空浮瑞色,道释人天,作礼瞻奉,申命藻绘,示诸郡国。

见唐明皇《瑞像赞序》。

  懿宗咸通十年己丑,庞勋领三千余人欲夺太清宫,时士庶千余家在官避难,咸见老君乘空而腾,须臾黑雾昏,贼党迷路,自相蹂践,庞勋亦溺水死。

见汴州节度使李尉奏表。

  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甲寅,驾幸亳州,谒太清宫,亲奉册宝,上尊号曰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出《宋朝事实》。

  徽宗政和二年壬辰,老君乘白马、驾祥云降玉晨观,授梁先生《加句天童护命妙经》。自有记。

  其余降见事边,记传不击时代者不述,与夫放光、见瑞、示梦、传言、灵验等事,非化身下降者,亦不复载也。

  太上混元老子史略卷上竟

  太上混元老子史略卷中

  庐山清虚庵道士臣谢守濒编

  太上老君乃元气之祖,万道之宗,乾坤之根本,天地之精源,混沌太无之中,凝自然之真而为体,广大无边,应化莫测,非阴非阳,能微能彰,不古不今,不存不亡,常於无量劫运之端,太初、太易之前,肇布玄元始而生太极,判太极於三才,至劫终於六合,俱消混沌为一。

又复分判,凝轻清以为天,积重浊以为地,阳精为日,阴精为月,日月之精为星辰。

运行四时八节,安镇名山大川。

二气交会则动植万汇更相产化,初自一气而生三气,合生九气,是为九天。

注:自然之气生郁单天、禅善天、须延天,即清徽之气生也。

禹余天之气生兜术天、不骄乐天、洞元天。

太赤之气生梵辅天、清明天、无想天。

此玄元始三气各下生三天,合为九天,各下三天,合为三十六天。

其外有诸梵天,悉系属於九天主也。

次生四种民天,亦曰种天,谓开劫之初降为人种也。

释氏呼为四禅天。

此天上取太清境三下三百万亿黑,下生八梵天五千五百五十五万黑,凡一黑三千里也。

此天出三界之上,超阴阳之数,故无年寿之限,水火风三栽不能坏也。

  次分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天。次布八梵天、始青天、青元天、始丹天、大丹天、娘素天、大素天、始玄天、大玄天也。

  次人间世,北方清静世界、束北长安世界、束方纳善世界、束南用贤世界、南方弃贤世界、西南仁静世界、西方净行世界、西北延贤世界。

下置九地,第一垒色润地、第二垒刚色地、第三脂色地、第四润泽地、第五金粟地、第六金刚泽地、第七水制地、第八风泽地、第九垒洞渊无色纲维地。

每垒出一重,上一重水,一重风,自上而下,大劫之永、九地之上至无色界,三灾大作,万像消化。

种民之上,灾所不及。

元黑复合,劫为混沌,劫历重开,於是复命此天之人降为人种,下世行化,为君为臣,制立法度,更相训导,亦如此劫之初。

凡经无量浩浩之劫,悉皆如是矣。

天地之外象类鸡卵,元黑绕之如日之晕。

其详见於合一界混元图》 及《 开天经》 、《 浑天仪》 等书。

  如是天地各有五亿五万五千五百五十亿重也,亦各於其中立天文地理,运阴阳五行,列神祇,产万汇,秉生成之柄,镇造化之源。

故在天为众圣之尊,在世为万教之主,先尘运劫而行化,后无轻极而常存。

道运御世,开辟玄通,故号无上三天玄元始三黑太上老君焉。

老子者,为之应形也。

应既不一,号亦无量,或号三十六号,或号七十二名,或号九天上皇,或号洞真帝一君,或号高上玉帝,或号太平正真太一妙黑皇君,或号九玄帝君,或号大千法王,或号九灵老子,或号九玄帝君,或号上左玄真人,或号上清金阙妙经大法师,或号高上大法王,或号玄一真定光,或号金阙后圣君,或号太平上景君,或号无为父,或号万物母。

其降生之时,十方天神空中称赞,尊号有十,日太上老君、高上老子、天皇大帝、玄中大法师、有古大先生、金阙帝君、太上高皇、虚无大真人。

复有至真、无极、大道、自然、元始、太上、天尊、道君、无上、天真、元老、天师、黄老、世师、玄宗、神人、真人、仙人、至人、大人、道圣人之号以上号名二字。

降生在世,名字凡有九,名耳字伯阳、名雅字伯宗、名志字伯光、名石字孟公、名重字子父、名定字元阳、名元字伯始、名显字元生、名德字伯文。

或日伯阳父,老,尊老之称也。

  老君尝以上和元年岁在庚寅九月五日甲子卯时,降生郁单北玄因天刚灵镜山李谷之间、上玄灵母九玄之房,乃以谷为民,旌名弘九,一名玄水,尝曰:吾姓字渺渺,从劫至劫,非可悉纪也。

论曰:上和乃天上之纪年,如赤明、朱陵、清汉、天汉、开皇、上皇之类是也。

而世俗之士祇知甲子造於大挠,年号始於汉武,便以上和等号皆谓之妄,殊不知上天自亿劫以前纪年不废,世人无从而知耳。

自鬼谷子、北郭子、汉天师、葛仙翁等,方引诸天之号以配人间时代也。

不然,则.诸仙博古该今,穷幽究微,岂不知秦汉之前未有年号耶。

且如开辟之初,建立法度,及世代因革,皆上天素定,时遣天真降教以传人世耳,非世人能先天而肇造化也,学者详之。

  老君洞圣极真,总司万化,故能变名易号,降德屈尊,化身下降,游行万方,扶世立教,或为国君,或为师友,咨请问难,互相发明。

出自然灵文,演无为要旨,经图戒律,应运施行。

出幽入虚,无不经历,说化诸国,调伏旱魔。

时亦上朝元始,中谒玉晨。

赏校九宫,主领神人、真人、仙人、圣人,下统三界一切神官鬼僚考察之司,仙宫灵洞福食之曹,无幽不显,莫不仰隶之焉。

或下理十天,抚掌兆人,则太微、勾陈、紫房,中为天皇大帝。

即勾陈六星中有一星帝座是也。

或春化为上景君,长九千丈,建七精宝华之冠,建即戴也。

衣玄黄二黑衣,服青锦飞裙,手执虎符,坐七色之云。

或夏为老翁,戴飞龙之冠,衣玄文之服、黄羽之裙,手执金枝,立紫云之上。

或秋化为童子,衣五色之服,或乘狮子,或坐青云。

或冬化於苍玄青三色之光,光明混沌,更相缠绕,此则通金阙之黑,更受炼玄通晨之精也。

惟神通自在,故能白能黑,能方能圆,能屈能直,能强能弱,能轻能重,能短能长,能老能少,能高能深,纵横反覆,无不能焉。

或为千二百老子应现诸天,或为百八十道君接引凡界,分灵散景,倏忽周遍。

而真一之身湛然常寂,常在太清太极宫也。

  老君在初三皇时,号玄中大法师下教,历九千百亿万岁,运当劫交,更立元始。

是时龙汉、延康劫终也。

延康之前,载籍叵考,赤明开图,然后经典始可得推也。

中三皇时,赤明之年也。

号有古大先生,授《三皇内文》下教,历九千九百亿万岁,复令劫交。

后三皇时,天皇、地皇、人皇之世乃阙皇之年摄提纪也。

定位,配四海於四神,付五行於五帝,授《五灵五老灵宝五篇真文》下教,历万八百岁。

至玄羲氏大朴渐散,法度未立,乃降於田野,号郁华子,授《天皇内文》,又降神龟河图八卦之文。

在祝融时,降于恒山,号广寿子,授《人皇内文》,教以安神之道,俾陶铸为器以变生玲。

在神农时,降于济阴,号大成子,授《地皇内文》,教以好生之道,俾种植谷果以代烹杀,和合方药,救疾养性。

《礼记》、《镒号记》并无祝融而后神农,注则先神农而后祝融,为炎帝之祖,以火德王,不必移於神农。

今当以记为正,其后重移为火正,亦号祝融。

在黄帝时,降于崆峒山,号广成子。

帝即位二十九年,忧天下之不治,往见广成子而问曰:闻子达於至道,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谷,以养民人,又欲观阴阳以遂旱生,为之奈何。

广成子曰:而所问者物之质也,所欲观者物之残也,自汝治天下,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日月之光以荒矣,而佞人之剪剪者,又奚足以语至道。

黄帝退,捐天下,筑特室,席白茅,顺下风膝行而进,再拜稽首问曰:闻吾子达於至道,敢问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

广成子蹙然而起,曰:善哉问乎,来,余将语汝。

夫至道之精,杳杳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毋劳汝形,毋摇汝精,少思寡欲,可以长生。

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子乃长生。

慎汝内,闲汝外,多知为败。

我为汝遂於大明之上矣,彼至阳之原也,为汝入於杳冥之门矣,彼至阴之原也。

天地有观,阴阳有藏,慎守汝身,物将自壮。

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修身千二百岁,吾形未尝衰也。

黄帝再拜稽首曰:吾子之谓天矣。

广成子谓帝曰:来,余语汝。

彼其物无穷,而人皆以为终,彼其物不测,而人皆以为极。

得吾道者,上为皇而下为王,失吾道者,上见光而下为土,今夫百昌皆生於土而反於土,故余将去汝,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吾与日月参光,吾参天地为常。

乃授帝《阴阳经》。

老君於后三皇时说经,世谓之三坟之书,久失其全篇,兼累世所说经多藏琼台琅函或秘藏龙宫海藏,神真保护,世莫得闻。

今收传者,太山一亳芒尔。

又命西王母授帝元始天尊玉像,帝置於高观。

古人谓高台为观,可观瞻四方。

道观之号自此始。

老君命帝陆王屋山,开石函,发玉岌,得九鼎神丹飞雪炉火之道,遂铸鼎荆山,炼丹成,服之,有云龙来迎,帝乘龙上升,时旱臣侍女同得升天者七十有二人。

其余不及上争侍龙髯,攀坠黄帝之弓与鼎,皆抱之号泣,世谓之乌号之弓。

民无所追慕,遂取其遗物,於巴山以历坟之,号巴陵。

又造陵於桥山,以历其衣冠,鼎所堕处,谓之鼎湖焉。

按《玉纬经》云:有称三皇,亦称九皇。

《洞神大有经》云:三皇治各三千六百年。

又《小有经》云:三皇治各至万有八百岁。

详此二说,《大有经》止论一代三皇,每一三皇治三千六百年。

《小有经》 乃说论三代三皇,每一三皇治万八百岁也。

若通论三代九皇,则共至三万二千四百年矣。

或万八千者,盖百字误为千耳。

今据《老子内传》 所明,正与《大有》、《小有》相符。

又前三皇、中三皇各至九千九百亿万岁者,乃计一劫之大数,非止言三皇之身也。

后之言三皇者,亦多不同也,如《洞神经》、《玉纬经》 与项峻止以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而皇甫谧注《春秋运斗枢》、郑玄、高诱注《吕览》,以庖牺、女娲、神农为三皇。

《礼记》、《号谧记》以为玄羲、祝融、神农。

《白虎通》以为庖牺、神农、燧人。

聊氏以为巢、燧人、伊耆。

《帝系谱》、《中经》、《出塞记》、《濑乡记》以为伏牺、神农、祝融也。

在少嗥时号曰随应子,说《庄敬经》,教以顺时行令。

在颛顼而降於衡山,号赤精子,说《微言经》,教以大顺之道。

在帝誉时号录图子,授《黄庭经》,教以清和之道。

在帝舜之时降于河阳,号尹寿子,授《道德经》,教以无为之道。

在夏禹时降于商山,号真行子,教以勤俭之道,授《九畴灵书》、《灵宝五符》治水真文及呈步檄召鬼神之法。

今本山洞天遗边存焉。

在商汤时降于潜山,号锡则子,说《长生经》,今天祚官前龙堂之址即其所也。

教以恭爱之道。

抱朴子作《神仙传》,以世教第一,然复疑其历为帝师,谓皆见於碎书,不出仙传正经。

又为不应舍尊适卑,背澄清而入臭浊,弃天官而受人爵,且曰:有天地则有道术之士,世世有之,何必常是一老子耶。

皆晚学之徒,浅见之士,好奇尚异耳。

唐昊天观主尹文操论曰:抱朴撰传,意在显述。

  《老君记》自修成,将以训诱后人,令其勉力,今据载历古为帝王师传者,乃出《太玄经》、《正一经》、《太清经》、《玉历经》、《元黑经》、《出塞记》、《尹氏玄中记》、《崔山地理志》,皆真经良史,岂得悉谓之碎书。

抱朴又云:若谓老子是得道之人,则人必勉力。

若谓之神灵,则非可得也。

此抱朴子私见耳,殊不知开辟之始因学而得道者,必先有自然之圣降为之师,随机传授焉。

《定志经》云:昔天尊造化,行应自然,暗与理合,自然玄悟。

.本黑文字,撰集成经。

以将来则老君自然合道,而世世为师,亦何疑焉。

既为大慈无为之父,亦何辞舍尊就卑,和光臭浊乎。

老君谓尹喜曰:上世始已来,所更如沙尘,动则有载劫,自惟甚苦勤。

《太玄经》亦云:老子积学输转,位登'上圣,应接无方,不可称述。

近世出化,生乎殷末。

是以文始、鬼谷、张真、葛仙并云:老君生乎太无之先,经历天地,不可称载,此皆前世得道真仙依经演述,岂亦晚学捷见之士欤。

抱朴须欲曲成私见,不觉谤祖及真,斯亦通人一蔽,未可依凭者也。

  老君虽历代应见,· 而未有诞生之边。

将欲和同光尘,以立世教,乃先命玄妙玉女降为天水尹氏之女,乃无上元君之化身,唐朝追尊为先天元君。

名益寿,适仙人李灵飞。

灵飞李举陶之后,至商时父子相承,得修真之道。

父庆宾,年百余岁常有少容,周游五岳诸山。

一旦云龙下迎,白日升天。

灵飞感父升天之事,徐隐不仕,内修大道,亦百余岁,老君未诞升天。

至商十有八世王阳甲践祚十七年庚申岁,老君自太清境分身化黑,乘日精,驾九龙,化为五色流珠,下入玄妙鲫口中托孕。

时尹氏昼寝,梦天开数丈,众仙捧日出。

良久见日渐渐小,从天而坠,为五色珠,大如弹圆,因捧吞之,觉而有孕。

今有流星垃在亳州天静宫。

容颜益少,神黑安闲。

所居之室,四时和畅,六黑和平,冬无凝寒,夏无酷暑,祥光明室,灵气满庭,众恶不侵,万灵港卫。

八十一年不觉其久,至商二十二王武丁九年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以建丑为正,商之二月乃夏之正月也,圣母因攀李树,忽从左腋降生。

是时阳景重辉,祥云瘾庭,万鹤翔空,四灵斓卫,玉女跪捧,九龙吐水以浴圣姿。

龙出之地,因成九井。

今在亳州太清宫,每汲一井,九井皆动。

降生之后,登行九步,步生莲花,指李树为吾姓。

论曰:老君常於历劫之前降生於北玄玉国李谷之问,以李为姓。

今又降於李氏之家,李木之下,生而知其姓,故指以示人,非今方姓李也。

旧记有云:老君於生登行九步,目顾四方,左手指天,右手指地,曰:天上地下,惟吾独尊。

愚切以为不然。

夫老君虽为三界之至尊,本以谦慈柔弱设教,央不肯虚骄恃气以夸强自大。

况释迦生於西域凶横之外国,于时虽有浮屠教法,杀父害母,视为常事。

设或有子初生遽出不逊之语,胡王必日是子才生早无君父,壮将若之何,时可忍而育之乎,其杀而弃之必矣。

以此知其不应有是言也。

故今皆削去之。

其镒日聪。

老君耳平顶厚面且坚,下有垂珠,中有三门,天神之表,与凡迥异,故以为谧。

或作檐者,字误也。

或作耽者,音讹也。

或谓其吐舌鸪辞然而谓之耻,此又传闻之误也。

居乎陈国苦县濑乡曲仁里涡水之阳。

或1 石楚国者,其地连楚,熊绎之始封也。

或称相人,或言樵人者,盖亳北近桐城,濑水之东四十里有谯城故也。

乡名赖,音亦以水而得其名也。

陈则大嗥之墟也。

宛丘之侧,《禹贡》乐豫水之分,武王封舜后胡公满於其地,因日陈国。

后汉章帝时改为陈郡,今为亳州,商汤之故都也。

苦县,唐封元年改为真源县,今为卫真县是也。

降生九日,身有九变。

一变身长六尺六寸,冠鱼鹊之冠,衣黄紫八彩凤衣兽文,混沌自生。

第么一变身长七尺七寸,冠重迭冠,衣素衣,赤领袖。

第三变八尺八寸,冠通天冠,衣五彩衣。

第四变长九尺九寸,冠辟邪冠,衣罗桂衣。

第五变长一丈三寸,冠龙蛇冠,衣朱衣。

第六变长一丈五寸,冠无极之冠,衣朱玉之衣。

第七变长一丈七寸,冠虚无之冠,衣黑彩洞衣。

第八变长一丈一尺,冠辟邪大冠,衣龙蛇衣。

第九变长一丈二尺,冠自然无黑须臾百变之冠,衣自然羽衣。

皆天冠天衣,自然被体。

仍有七十二相,八十一好。

七十二相者,顶圆为天,面光相日,伏晨蟠起,玉枕穹窿,皓发如鹤,长七尺余。

眉有北斗,其色翠绿。

虎髭龙髯,素如洁丝。

耳有垂珠,中有三门,高平如顶,厚而且坚。

两目日光,方瞳绿筋。

鼻有双柱,准骨隆隆。

口方如海,唇赤如丹。

气有紫色,其香如兰。

齿如编贝,其坚若银,数有六八,上下均平。

舌长且广,形如锦文。

其音如玉,其响如金。

顿高而起,颐方若矩,日角月渊,金容玉姿。

龙颜肃肃,凤视闲闲。

额有兑象,参午上达。

天庭平坦,金匮充盈。

颊有白痣,颐有玉丸,项有三约,鹤素昂昂。

垂臂过膝,手握十文,其指纤长,各有策爪,有云甲。

身有绿毛,胸有偃骨,背有河魁。

脐深寸余,腹软如绵。

心有锦纹,腹有玄痣。

眼有轮文,足蹈二田,指有乾坤,身长丈二。

褊体芳香,面方而泽。

上下三停,身如金刚。

貌若瑁璃,行如虎步,动若龙趁。

此其相也。

左扶青龙,右据白虎,前导朱雀,后从玄武,头瘾紫云,足履莲花,顶负两景,五明曜日,身有圆象,洞照九天。

兼前仙相,光色奇妍,总八十一,谓之好也。

寄胎八十一年,极太阳之数。

生而皓首,故号老,古人称而为子。

又子者,男子之通称也,故号老子。

一说老者长年之称,子者幼作之号,欲谓之老又是初生,欲谓子又乃白首,故二义而称之。

唐尹文操论曰:老子者即道之身也,迩有内外不同,由能应之,身或异也。

其内号者,即至一、真一、玄一、皇一、元一、帝一、太一、天一、正一等是也。

至一者妙而无质也,真一者淳粹湛然也,玄一者通灵不滞也,皇一者光明无上也,元一者万道之长也,帝一者百神之圣尊也,太上者长生之大主也,天一者司阴之真宰也,正一者盟威之法王也。

谓兹九义,同出异名,既玄极,故咸言一矣。

其外号者,则郁华、大成、广寿、随应、赤精、录图、务成、尹寿、真行、锡则、燮邑、育成、郭叔等子是也。

郁华者道化光盛也,大成者玄德普资也,广寿者怡神术赡也,广成者摄生功博也,随应者感通无碍也,赤精者矜灵丹着也,录图者符命冥合也,务成者庶绩克遂也,尹寿者公正身康也,真行者精神淳粹也,锡则者仁惠有方也,燮邑者风教变俗也,育成者牧养克谐也,经成者正训常全也,郭叔者廓清累代也。

此并皆随教得名,既降为国师,故国称子矣。

  圣母既诞育道身,将返天阙复元君之位,而欲示世人有师资传授之道,乃告老君曰:夫人受生於天地中,有清有浊。

气之清者聪明慈仁,气之浊者愚痴凶虐,明者因修以成其性,昧者恣欲以伤命。

性者身之原也,命者性之根也。

是故修行之人炼身於九丹,解结於五神,引黑於本生,灭.根於三关。

九炼十变,百节开明,胞结断灭,乃知本真而成上仙。

若不修学,则邪魔入身,百愈从此生,夭逝因兹致,死不尽命,痛乎难言。

夫仙由心学,心诚则仙成。

道贵内求,内密则道来,能致静以合真,积虚以通神,则去仙日近矣。

苟心兢神劳,体烦不专,动静丧精,耳目旷明,徒积稔索道,道逾远也。

寄寓天地问,少许时耳,若能摄黑劳神,辛苦注真,久将明道,则与天地共寄寓大无中矣。

能洞虚体无,则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乃与道合真矣。

老子曰:今混边尘寰,欲长存不死,随世度人,可乎。

元君曰:吾有秘宝,非圣不传,有能修之,可以长存。

老子曰:愿闻其致。

元君曰:至道渊奥,探不可识,非有非无,非声非色,视之不见,搏之不得,囊括天地,至大无极,近在诸有,莫知能测,能知其则,是谓玄德。

  老子曰:其道亦有术以致之乎。

元君曰:道者虚通之至真,卫者变化之玄技,因术以济人,因修而会道,则变化无穷矣。

夫道之要者无为而自然,术之秘者符与黑药而已。

符者三光之灵文,天之真信也。

药者五行之华英,地之精液也。

黑者阴阳之和黑,药物之灵爽也。

人虽得一,事未毕,要资符药,道乃讫。

此吾之秘宝,尔能兼之,可以长存,度人无量矣。

老子曰:身者得道之器也,黑者致命之根也,根拔则命终,器败则道去,今欲修之,令命固道隆,得可闻乎。

元君曰:禀骨肉之质,犹陶家坏也,逐未冶则败速,身未炼则命促,理固然也,纵使德冠草有,神疏大玄,而身犹恐未免乎老死。

夫何故哉?由化致然,不得不然也。

惟药能炼形,符能致神,神归则心通而性逸,形固则气固而命全,然后化黑变精,洞入无形,飞行虚空,存亡自然,乃能长存。

得道之人虽遭劫交,天地崩沦而我不能及,所以贵乎符药,由此闲也· 。

老君曰:服神丹而长生者,神灵佑之乎,将药之力耶。

元君曰:长生之功由於丹,丹之成由於神,故将合丹,必正身心,不履罪过,神明佑之,作丹必成,成丹入口,寿无已矣。

天地明察,道归仁人。

万兆蠢蠢,名日行尸,不信长生之可学,谓为虚诞;从朝至暮,但求作死之事,岂能长生之乎。

恣心尽欲,奄忽辄死,千金送葬,何所益哉。

神丹道成,不特长生而已,可作世宝也。

知此道者,亦安用天下为。

人有以国易吾方,而非其人不传也。

老子稽首曰:愿闻其旨。

元君乃仰天而啸,倏忽有紫云而盖自天奄至,中有五色蕴光明八达,仙人涓子侍之。

元君复出神图宝章变化之方、还丹伏水火汞液金丹之术,凡七十二篇,以授老子。

或1 石其经今已不得其传,世所录者皆无师授,伪误相半。

仙经云:盗道无师,有翅不能飞也。

其文曰:为玄白,生金公,太阳流珠入华池,斤内五两文萎萝,赤盐白雪成雌雄。

五符九丹,得之飞真。

道在此,人不知。

五符者,一曰玄白,二曰金精,三曰飞符,四曰金华,五曰三五青龙精。

九丹者,一曰白雪九转还丹,二日雌雄九转还丹,三日黄华九转还丹,四曰白华九转还丹,五曰丹华九转还丹,六曰五色九转还丹,七日泥汞九转还丹,八曰金精九转还丹,九日九鼎极耀还丹。

此九丹,得一则可以长生,不在褊作也。

神丹之道,皆三化五转,至九而止。

服得之者,与吾等矣。

夫草木之药,埋之则腐,煮之则烂,烧之则焦,不能自生,安能生人。

如金丹之物,理之不腐,煮之不烂,烧之不焦,治之愈妙,故能令长生。

是知神仙之道不在祭祀析梼鬼神,不在导引与屈伸,不在祝愿多言语,不在精思自苦勤,长生之道要在神丹,知之甚易为实难,子能行之可长生。

此之道成立得仙,吾亦学之非自然。

又曰:上士服之升为仙官,中士服之栖集昆仑,下士服之在世长年。

汝但勤之,吾不虚言。

老子再拜叩头稽首曰:九丹之道既奉慈训矣,切闻求仙不得金液,虚自苦辛,愿示其要。

元君曰:大哉之问也,九丹金液同为升天之道,然九丹中金液为上。

所以尔者,服九丹之人,或三年、二年、一年、半年、百日,或六十日,不可定限,服之· 乃有仙官云龙来迎。

惟服金丹者,须有仙骨在身,仙名在天。

金液入口则身色紫金,立生羽翼,升天为仙官矣。

凡欲服之,须长斋断谷一年,乃得升天。

自非玄中之录及不死之名者,终不得闻九丹金液之道也。

其法依前合丹金成而液之,其道毕矣。

此吾秘宝也,凡千二百诀。

吾与往劫尘沙天地之先,受之於元始天尊,奏而行之,得居无上元君之位。

吾昔已传至真大圣天帝上帝太微太一元君,今又授尔,尔其勉之。

老君受记,复请曰:万兆芸芸,动之死地,今以此道广济,如何。

一不君曰:悠悠之徒,耽荣嗜欲,死者堕石投川,往而不返,甚可痛伤。

然道不虚行,必受真人。

此道高妙,秘於九玄,琼台云岌,万年一行,贻诸玄录玉名耳。

自非宿命骨相合仙之人,不得· 闻也。

愚人多过,乌得违天科而妄宣乎。

吾道尽此,将去矣,当遣太和元君语汝。

言讫,即有千乘万骑五帝上真拥八景玉舆来迎,白日升天。

今《太清神丹经》,其法乃出於无上元君,其神能调和阴阳,役使风雨,进退五道,斟酌寒暑,胶驾九龙十二白虎,天下众仙皆迎隶焉。

人之生死咸由之,犹言服丹之所也。

老君乃远游山泽,求炼神仙。

行经劳山,果遇太乙元君乘五色斑麟,侍官数十人,老君从之问道,元君曰:道之要者,在乎还丹金液耳。

遂具授秘诀。

他年之历山,复会太乙元君,因谢神丹之方。

元君曰:君是掌仙之尊,万道之主,玄灵秘卫本玄分也,何谢之有。

应运期更百余年,可诣金阙受事。

老君曰:凡民无知,死者甚众,抚心泣血,见之伤悲,欲给以神药令皆长生,可乎。

元君曰:不可。

生道至重,必授大贤及孝顺笃信之士。

天生万物,有善有恶,善有宜生,恶有当除,不足给药令皆生也。

君已知之,不可轻泄。

  老君以神仙之道必假修炼,欲垂法以劝来世,故服佩符章、合神丹,今亳州太虚宫有炼丹井存焉。

习真黑,今宫有虚无殿;乃服黑之所。

及修纲步等法,然后乘空凌虚,自然天丁神王侍卫,啸命主致,征召万灵,摄制魔鬼,央断生死,身出水火,变化万端。

· 或分身混迹,出有入无,神通自在。

一日乘白鹿履庭桧之杪而升天。

今有升天鹿桧边在亳州太清宫。

  圣纪赞曰: #

  老君体寂大无,德资妙有,成道亿劫,造化万天,自然而然,不由积学。

降九皇而设教,委历帝以为师。

独立紫清,谁与为先。

今乃亲圣母而寄学,从元君而访道,欲显真道之玄,非学不成,神仙高奇,修之可获。

俾夫尊师贵德,存牝守柔,表上圣之灵规,垂将来之妙范,所以随机示教,.奖善惩迷.。

文始、抱朴既述之於前,今更赞之於其后。

  太上混元老子史略卷中竟

  太上混元老子史略卷下

  庐山清虚庵道士臣谢守濒编

  初,老君欲垂世立教,故示有修证之诀,师资传授之格,乃以上皇元年正月二日出游西河,历观八方。

时元始天尊乘八景玉舆、九色玄龙、三素飞云,导从草仙各执华幡,狮子白鹤啸歌当当,浮空而来,同会西河之上。

老君稽首请曰:昔蒙训授天书玉字二十四图,虽得其文,未见其像,妙理难详。

今遇慈尊,愿垂成就。

於是天尊口吐洞玄内观玉符以授老君,老君稽首奉承教旨,具依天仪,长斋服符,三部八景神身中并见,金书玉字二十四图空中自明,洞彻无穷,罗络自然。

即命主图上仙依而画之,金书紫字,丹简玉章,於此成立。

自南极上元九光大真王夫人、束西二华、南北真公、五岳神仙、清虚真人所授真文,并出於老子焉。

其图分为上中下三品。

  上品:一、《神仙沐浴束井图》,二、《五岳真形图》,三、《通灵诀精八史图》,四、《六甲通灵图王九宫紫房图》,六、《元始太清图》,七、《真道混成图》,八、《西升宝录图》。

  中品:一、《神仙微化图》,二、《摄虚九灵图》,三、《九变天图》,四、《常存图五守一养身图》,六、《守神合景图》,七、《寂嘿养真守志图》,八、《芝英玉女图》。

  下品:一、《六阴玉女图》,二、《九九道仙图》,三、《导引图》,四、《洞真洪保图》,五、《变化隐恻图》,六、《采芝开山图》,七、《明镜图》,八、《无极太一图》。

并同玄元始之黑化生也。

  老君尝为玉晨大道君,典领《神仙虎符图》、《智惠素经》,凡《上清大洞真经》召灵灭魔神符宝章,莫不掌录焉。

此经皆结飞玄自然之黑以成,其道高妙,众经之尊,总统万真,匡御草仙,秘於九天之上大有之宫,铸金为简以撰灵文,克玉丹书以明其篇。

或藏太微灵都琼宫玉房之内,咸卫以巨兽,抒以素龙,神虎七千,备于玉阙,金晨玉童、素灵玉女各三千人侍卫灵文,众真宴礼,万圣朝轩。

太上道君谓老君曰:大劫之周,择授上真,自无其人,累劫不传。

后学求仙,不知道源,徒劳存思,损瘦形神。

夫欲寻本,当归其根,失根求生,万不得全。

上皇文字,择人而传,其法宜秘,探不可言,当依明科承而奉焉。

老君乃推校本元,撰集灵篇,以为宝经三百卷、符图七十章、玉诀九千篇。

方诸青宫束海青童太君梵湄稽首再拜,再三恳请,老君悯之,乃命封斋盟授,使传后学,主召合真之人。

大君既授宝经,位登上相,金华玉女、紫晨玉童各三千人,俱侍卫焉。

秉灵符之节,执命魔灵幡,逍遥紫虚之馆,徘徊青华之房,灭六天於来运,剪万精於草山,接后学於金阙,校仙录於方诸,延万帝於曲宇,赞宝诀於妙章,撰独立以斋真,严四极以推运,普统九天九地、五岳名山,亿兆万真莫不咸隶,生死图籍细无不关。

末学之子欲授经及修行者,皆宜先奉金阙於青宫,投玉割於上清,典录玉司常阴察人精庞,有勤苦乃得玄授焉。

老君又传太虚真人南岳赤君,使授学道宿有金名玉字仙阁克名当为真人者。

又传天真皇人、太真王等。

或封於西玄山王屋山中,或刻於蓬莱府北室金柱玉璧上。

又以五色玉为简,各封五岳石笋中,须壬辰告会,后圣君来下,当出以付四转,使教上真之才。

凡欲求仙,当寻其文,得其本元,道无不成。

苟不知.道所出与宝诀所生,谓之投暗,而学无有祖宗,不为降道,亦不行也。

老君曰:夫三洞宝经皆三清之上道也,吾昔受之於元始天尊,于今七亿万劫。

天地成败,万品生灭,唯吾独尊,今犹修之於景云之上,尝以玉清玄简出付真公於无量寿天,又付方诸青童太君。

依九天品格,万劫一出,自开皇以来,传付后学应为真者,九千年听传三人。

或四十人九年中遇有其人,听顿传之。

欲受吾经,当依《四极明科》斋信诣师,授以佩身,闲心修行,慎勿轻传。

又日…夫欲修行上法,宜先修高上洞真三元斋值,三元合真,上应九玄。

凡欲请《大洞真经三十九章》、《雌一玉检五帝宝经》、玄母八问十二上愿佩神虎金虎符、豁落七元流金铃、销魔隐祝威制万灵飞步五星存注七元思真行道,上求天仙,合服神丹飞腾灵丸、当修上元之法九日九夜,清斋念神,未至一日五香沐浴,宿结斋心,上至九人,下至三人,主客同到,每事精勤。

欲修中元斋值六日六夜,以赎己身积滞之愆,解过於天真,谢罪於三元,宿愆既散,高上降真,书名玄阁,克成上仙。

学而无法,徒劳损功,无感於自然。

欲修下元之法三日三夜,解拔七祖,令死魄更生,出离三涂,上升南宫,释结解滞,断灭恶根,七祖既度,身自成仙。

其法高妙,非真勿传。

斋值毕,然后修奉行上道,常当沐浴清斋,盛洁法服,并嗽荡口腹,令内外清虚,口无余味,腹无余熏,眼无余秽,体无余尘,淡泊静嘿,唯道是身,然后修行焉。

夫学上道,不奉三百大戒,而请经行呎、佩符思神、合丹服药、隐处山林求升仙之举,恐未可希也。

若能戒全於内,和光於外,乃庶几名标之崖矣。

非修道难,奉道难耳,子能全之,余及十方,太上将保尔登仙矣。

戒全而请宝经,佩大符而行事,若复下仙,则天下无有不死之道矣。

我每慨世求真人难得耳。

夫有经而无戒,犹涉海以无舟楫,犹有口而无舌,何绿度兆身耶。

夫道要在明科,积善内足,然后始涉大道之境界。

弗能尔者,皆为徒劳於风尘,无益生命修短也。

  老君复授青童道君《灵书紫文》修行二十四事,其略曰:采服飞根吞日黑之法,有无服开明符,常思见日初出时,叩齿阳呎曰:日魂之名,日中五帝之字,存见五色流霞,来接一身。

呎咽如法,当觉体生玉泽,面有流光。

次采服阴华吞月之法,先服太玄阴生符,常思见月初出时,叩齿阴吮曰:月魄之名,月中五夫人之字,存见月中五色流精,来接一身。

呎咽如法,当觉体生三光,目有飞精。

次拘三魂,以三魂弃身游遨,讽逝本室,或为他魂所见留制,或为魅物所得收录。

当拘而留之,使无游逸。

其法常存心中赤气转大以覆身,变而为火,洞彻内外。

叩齿如法,.则三魂拘留矣。

次制七魄,以七魄流落游走秽浊,或交通血食、往来鬼魅,或共死尸相斗,或言人之罪、欲人之败,皆魄之疾也。

其法每晦朔弦望及庚申日,存鼻端有白黑渐大,以冠身九重,又变作四灵之兽匝绕一身D存呎如法,则七魄制炼矣。

又人身中有三元宫,上元丹田泥丸宫,其神赤子字元先,一名帝卿。

中元丹田绛宫,其神真人字子丹,一名光坚。

下元丹田命门宫,其神婴儿字元阳,一名玄谷。

此三一之神,上宫服紫衣,中宫赤衣,下宫黄衣,皆如婴儿之状。

欲拘魂魄,当先呼其名,并存服色,次第分明。

又命门宫中有大君,名桃康,字合延,衣朱衣,冠芙蓉冠,三魂侍侧。

暮卧常存大君,叹守如法一十八年,大君能左激三田,右御三黑,呼阳六甲,召阴六丁,当来侍人也。

又行郁仪结璘奔晨之道,服灵飞六甲阴阳符,佩神虎金虎消魔豁落流金之章,请《大洞真经》三部八景二十四神,服琅牙华丹抱黄水月华徊水玉精环刚之果,即头生七色之黑,分形万变,千乘万骑,白日升天。

皆学道修仙要文,乃太微天帝紫微上真天帝玉清君正传之诀,以紫玉为简,青金为文,龟母执笔,真童拂筵,天妃侍香,玉童编名日《灵书紫文》,以付上相青童大君,使下授玄宫玉名为真人者。

於是青童大君清斋千日,稽伏膝行,捧首北面,依科明授以还方诸青宫。

其后传西城王君,使下教骨相之子焉。

  老君以商纣荒虐,生灵涂炭,一及悯斯民,将下而拯救之,乃以纣之二十一年丁卯岁正月,上谒太上玉晨大道君,曰:商辛淫乱,水运将穷,西伯应昌,可往佐之。

老君受事讫,即以是月十有二日丙午,分黑化身,乘飞枫之输,风伯前驱,彭祖胶乘,降岐山之阳,号燮邑子,西伯周文王也召为守藏史,作《赤精经》,教以仁信之道。

至武王时,号育成子,迁为柱下史,作《游玑经》。

在成王时,号经成子,说《广化经》,乃隐。

在康王时,号郭叔子,复为柱下史,潜龙卑秩以绥周道。

至昭王时,老君虑周室将衰,乃以八天隐文授王,令保镇国祚。

昭王自谓居自然之运,稍息於守成,将纵心於巡幸,不崇天文。

老君知王之不令终也,乃收天文,因而致仕,归居故里。

老君居周虽久,常以自隐无名为务,外和光同尘,内实清虚,不令名位之显也。

后汉边韶制碑铭云:於惟玄德,抱虚守清,乐居下位,势禄弗营。

为绳为直能直是正,屈则可萦,守一不失,为天下真。

处厚不薄,居室舍荣,稽式为重,金玉是轻,绝嗜去欲,还归於婴。

浩然历载,莫知其情,要以无为,大化周成,进退无常,乃综其贞。

以知为愚,冲而不盈,大人之度,非人所聆,九等之序,何足累名。

论曰:考经史所载老君生时及仕周之年月或有不同者,盖由始皇灭先世典籍,汉初编缉颓纲,或问古老以为记,或因缺史以为录,存其略者缺其详,载其末者亏於本。

厥后史籍重兴,道经问出,或得之者多隐而不传,致令晚学失其宗旨。

今按《老君本记》及《楼观记》并云:殷武丁庚辰岁二月十五日生,以帝辛丁卯岁正月十二日,爰自金阙降於岐山之阳,为之五师。

又云:西伯时为守藏史,武、成康时为柱下史。

其言信矣。

或云周时复寄神李母者,盖谓降生於蜀青羊肆李大官之家时也。

若止生於周,则安得於文王守藏史乎。

刘向《列仙传》云:生于商时。

然向谓初於柱下史,后为守藏史,失。

柱下史主四方上书,计史於柱下。

当文王时,尚以侯服事商,安得有四方计史耶,但有礼乐经籍即立守藏史耳。

而皇甫、嵇康等遂亦遵向之言,因以柱下为先,唯隋薛道衡撰《老君祠庭碑》云:当文王、武王之时,为藏史、柱史之职。

斯言可当之矣。

无极元年,太上道君复命老君开化西域,即昭王之二十三年癸丑岁也。

老君五月晦日壬午驾青牛之车,薄版为隆穹,徐甲为御,无极先生、鬼谷先生、北郭先生从焉。

将西度函关,尹喜志慕道术,喜字公文,康王朝为大夫,后召入为东官宾友。

少好三坟八索之书,善天文纬候,乃结草为楼,仰观乾象,精思志道,号为楼观。

今终南山整屋县神龙乡问仙里中有草楼属坛祠宇,即其故室也。

周穆王再加修饰,召幽逸之人为道士。

自尔相承,至今不绝焉。

喜於是时见束方有.紫黑西迈,天文显瑞,知有圣人当度关而西,乃求出为函谷关令,关在陕州桃林县+11里,故墟存焉。

王从之。

按《楼观先师传》及《楼观记》并云:周康王闻喜有神仙度世之志,乃拜为大夫。

至昭王时,喜遇老君得道,遂侍云舆西迈。

其后穆王钦尚遗尘,乃为建祠修观。

故其碑文曰:楼观者,周康王大夫关令尹喜所立也,以其为楼,故因以为号。

又日:周穆西巡,秦政束猎,并枉驾回输,亲崇教道。

始皇建庙于楼南,汉武立宫於观北。

晋宋谒板,于今尚存。

秦汉庙户,相继不绝。

贞观二年,改为宗圣观。

由是观之,乃验老君度关在昭王时也。

或云东周时者,盖后世人但见孔子时老子犹在,故为此言,不知老子化胡之后,复还中夏幽隐,孔子乃得师之也。

喜至关日:夫阳数极九,星宿值金,岁月并王,法应九十日外有大圣人经过京邑。

时周都镐京,在函关之西。

乃先敕关令吏孙景曰:若有形容殊俗,车服异常者,勿听过。

喜即预期斋戒,使扫路四十里,夹道烧香以俟天人入境。

至七月十二日甲子,果有一老人皓首聘耳,乘白舆,驾青牛而至。

关吏曰:明府有教,愿群少留。

乃入白,喜曰:道今来矣,我得见圣人矣。

即具朝服出迎,跪伏叩头,邀之日:愿大人暂留神驾。

老君谢日:吾贫贱老翕,居在关束,田在关西,今暂往取薪,何故见留,幸听度。

此一试也。

喜复稽首日:大人岂复取薪,久承大圣当来西游,劳神暴露,愿少憩圣驾。

老君曰:吾闻大秦有古先生,其道无为,欲往观焉,是以升车就道,经历子关,子何苦留也。

此二试也。

喜又日:今睹天人圣姿超绝,乃天上之至尊,边夷何足往观乎。

愿不托言,少垂哀悯。

老子曰:子何所见而知吾。

此三试也。

喜日:去冬十月天理四星西行过勖,自今月朔融风三至,束方真熙状如龙蛇而西度,此兆大圣人之征。

喜少好坟、易及天文秘纬,凡仰观俯察,未尝不验,故知必有圣人度关。

夙夜存思,未尝暂息。

今似有缘,果遇仙驾,愿垂慈悯,开济沉冥。

老君既三试之皆过,乃恬然含笑曰:善哉二子之知吾,吾亦已知子有通神之见,当得度世也。

  四皓角里先生论曰:观老氏与喜生,岂不警悟先机耶,而犹如此执谦辞者,欲教世耳。

喜於是就官舍设座供养,进盥栉,行弟子之礼。

老君之御者徐甲,少赁於老君,约日顾百钱,至出关时,计当七百三十万钱。

甲见老君去官远适,亟来索钱。

老君谓曰:吾欲往西海大秦、厨宾、天竺、安息,今汝御车当以黄金计直偿汝。

甲如约。

及至关,令饰青牛于野,老君欲试之,乃以吉祥草化为一美女,行至牧牛之所,辄以言戏甲。

甲惑之,欲留,遂废前约,乃诣关令讼老君索佣钱,老君谓甲曰:汝随我二百余年,汝久应死,吾官卑家贫,无所役使,故以太玄生符与汝,汝所得至今日。

汝奚不念此,而讼吾。

言讫,符自甲口中飞出,丹篆如新,甲即成一聚白骨。

喜悯甲违约致死,乃为甲叩头请命,愿赦其罪,赐以更生,乞为出钱偿之。

老君重喜慈舍,曰:善。

乃复以大玄生符投之,甲即立生。

老君曰:吾不负汝,汝负本约,道自去汝,故死耳。

今偿汝钱。

喜即以钱给甲而礼遣之。

甲请留,不许j伏地搏颊曰:已沐圣恩曲赦罪戾,令此枯骨复见光明,刻骨铭心,愿从云驾。

老君竟弗许。

老君为喜留关下有一百余日,喜斋戒叩头,再拜跪请曰:尘凡孺子,幸遇圣人,投身委命,愿闻大道。

老君曰:微哉子之问也。

大道守真,三品为则,以一为度,以正为德。

喜曰:道品有三,要得升仙,其可得乎。

老君曰:子能知一万事毕,闭塞情欲入奥室,炼金食气为第一,子能知之守勿失。

喜踊跃,稽首曰:炼金奈何。

曰:神方也,自至真上帝莫不由金丹而得道,履九幽而入杳冥,上下虚无,因神明而俱升。

喜复稽首曰:愿闻其旨。

老君曰:红铅黑汞大丹头,从红入黑是真修,黑中取精赤取髓,解取赤黑药无比,用赤入黑保长生,用黑入赤天仙矣。

喜曰:道则高矣妙矣,未觉未究,愿赐指示。

老君日,.一者是铅铅为君,二者是汞汞为臣,若铅不真,其汞难亲,若铅是亲,不失家臣。

青腰使者,赤黑将军,和合两姓,异族同草。

白汞作胸,黄芽为根,化铅为粉,炼汞成尘。

阴居阳位,阳数阴均,月盈日反,寒暑区分,开设法像,赫然有文。

唯吾此道,天地长存。

喜拜曰:药物之旨敬闻命矣,炉鼎之制,水火之候,奈何。

老君歌曰:圆三五,寸一分,口四八,两十唇,长二尺,厚薄均。

腹三脐,坐垂温,阴在上,阳下奔,首尾武,中问文。

始七十,终三旬,内二百,善调均。

阴火白,黄芽银,来去游,不出门。

渐成大,性精纯,即归一,还本元。

至一周,甚殷勤,密防护,莫迷昏,途路远,甚幽玄。

若达此,会乾坤,子午沾,净魄魂,得长寿,入仙村。

乐道者,寻其文,谛思之,勿须论。

又歌曰:日月本是乾坤精,卦象周还甚着明。

前三五兮后三五,五六三十复还生。

复还生兮周十二,十二中分二十四。

二十四气互推迁,万象友铢都在此。

水银一味番为二,变化阴阳成既、未。

既、未却配於夫妻,始觉壶中有天地。

又歌曰:金液还丹仙花流,高飞云翔登天丘,赤黄之物成须臾,当时雌雄纷乱珠,可以腾变到行厨,灵童玉女我与俱,出入无间天地符,其精凝霜无沉浮,汝其震敬必来游。

金液之诀,皆尽於此矣。

丹成作金以为食器,亦得长生。

先试作金成,乃可服,故曰金可作世可度也。

於是授喜《太清八符经》、《太清观天经》、《九都经》、《神丹经》、《金液经》及八炼九诗还丹伏次诀焉。

老君复谓曰:审欲求仙,先当服金液还丹。

汝不服丹,卢自苦耳,为温寒风湿鬼气听繁,司命不能救也,可不勉哉。

努力作丹,早自防御,勿示愚人,令讪毁神道,益子之过。

嗟乎,行尸虽富有万物,贵於王侯,不满百年成土一匮,甚可哀也。

合作神丹,劳苦须臾,一成便仙,与天相毕,恣心所欲,乐何央乎。

喜曰:炼金、食黑,道有二乎。

老君曰:天地之精华,阴阳之根本,二黑之谓也。

阳龙阴虎,本液金精,二黑交会炼而成者,谓之外丹。

舍和炼藏,吐故纳新,上入泥丸,下注丹田,循环不息,朝于绛宫,采於五石,以哺百神,此内丹也。

修道之士,得内丹可以延年,得外丹可以升天。

三一九思者,内修之要也。

九丹金液者,外炼之极也。

合而修之,道成次矣。

食黑固精,受明玄经,生道要妙,出幽入冥,上固云门,下固灵根,知之甚易,行之甚难。

夫形动德散,黑越道叛,精消魂损,自动魄乱,是以圣人静形固黑,畜精救视,则道德虚凝,魂魄固守,形一神万,道乃成就。

常以半夜之后,偃卧握固,鼻纳清黑,口徐吐之。

复守三一,入室九思,神定黑安,仙道近矣。

因授喜《玉历中经》三十五章毕。

喜曰:三一之旨,愿赐指示。

老君曰:三一之道,神仙所重,世莫得闻,子其秘之。

两眉问却入一寸为明堂,二寸为洞房,三寸为泥丸,上丹田宫也。

中有赤子字元先,名帝卿。

心中为绛宫,中丹田也。

中有真人字子丹,名光坚。

脐却入三寸为命门,下丹田宫也。

中有婴儿字元阳,名玄谷。

皆长三寸,同服赤帧赤衣赤履,此三一也。

一云上紫、中赤、下黄,皆婴儿状。

下一座金床玉几,常以金炉玉匕搅华池以哺上一、中一。

当昼夜常存之。

子欲长生,三一当明。

子能守一,一亦守子。

黑变为精,精变为神,神化为婴儿,婴儿上为真人,真人然后为赤子,此真一也。

又曰:伪道养形,真道养神,神真道通,能亡能存。

神能飞形,亦能移山。

形为灰土,其何识焉。

耳目声色,为子留愆,鼻口所喜,香味是冤。

身为恼本,痛痒寒温。

意为形累,愁毒忧烦。

弗疾去之,则志气日耗,寿命不终,其来久矣。

子当先损诸欲,莫令意逸,闲居静处,精思斋室。

丹书万人,不如守一。

常以虚为身,以无为心。

无身之身,无心之心,可谓守神。

神神玄通,是谓道同。

其犹高山大泽非欲虫鱼乌兽,而虫鱼乌兽自归之。

人能虚无为无,非欲为道,道自归之矣。

余见《西升经》。

乃授喜《自然经》、《黄庭经》及入室存思之要。

喜稽首再拜,敬佩玄旨。

论曰:圣言至简,玄理不繁。

如上所述,乃问今累日恳请,老君随机酬答之言,纂集其要,以示来世,非一朝一夕谈也。

喜於是辞疾去官,十二月一十五日奉邀老君归其家。

今楼观即其故宅也。

望云黑草楼及老君所乘车,历代宝之,至今犹存焉。

老君将欲西适,卜叩头请侍行,老君语喜曰:吾游乎天地之表,戏乎玄冥之问,四维八极,上下无边,于欲随吾,不可得也。

喜曰:入火入渊,入地上天,灰身复命,愿随大圣。

老君曰:得道之士目能渊视,耳能洞听,变化不测,坐在立甚,尚未可随吾远适,子虽骨相合道,法当成真,然受学日浅,未能通神变化,岂可随吾耶。

喜再拜曰:通神变化可得闻乎。

老君曰:有生之黑,有形之状,尽幻也。

造化之所始、阴阳之所变者,谓之生,谓之死。

穷数达变、因形移易者,谓之化,谓之幻。

造化者,其巧妙,其功深,故难穷难终。

因形者,其巧显,其功浅,故随起随灭。

知幻化之不异生死也,始可与语变化之道。

子能精修此道,体入自然,斯可与子行化诸国耳。

越二十有八日,喜复焚香再拜,请曰:喜幸闻至道,欣庆难言,愿赐着书,阐扬道旨,以贻后世。

老君曰:善。

汝应为众真之长,当於此宛利天下弃贤世界,传弘大道。

即以八道德》五千言授之,曰:吾此文未尝轻以授人,凡经千二百载方一传尔,子其勉之。

喜拜授欣跃,持诵奉行。

道成已,遂传后学。

唐陆希声《道德经传叔》云:大道隐,世教衰,天下方大乱。

当是时,天必生圣人。

圣人忧斯民之不底于治,而扶衰救乱之术作。

周之末世,其几矣。

於是仲尼阐三代之文以扶其衰,老氏据三皇之质以救其乱,其揆一也。

盖仲尼之卫兴於文,文以治情。

老氏之术本於之质,质以复性。

性情之极,圣人所不能异。

文质之变,万世所不能易也。

《易》日显诸仁,以文为教之谓也。

文之为教,其事彰,故坦然明白,则雅言者详矣。

《易》日藏诸用,以质为教之谓也。

质之为教,其理微,故深不可识,则妄作者众矣。

夫惟老氏之卫,道以为体,名以为用,无为无不为,而格于皇极者也。

杨朱宗老氏之体,失於不及,以至於贵身贱物。

庄问述老氏之用,失於大过,故务欲绝圣弃智。

申、韩失老氏之名,而弊於苛缴刻急。

王、何失老氏之道,而流于虚无放诞。

此六子者,皆老氏之罪人也。

而世固谓老氏之旨,其归不合於仲尼,故訾其名则日槌提仁义,绝灭礼学,病其道德则日独任清虚,不可以为治。

於戏,世之迷其来远矣,是使老氏受诬於千载,道德不行於当时,良有以也。

'且老氏本原天地之始,历陈古今之变,先明道德,次说仁义,下陈礼学之失,刑政之烦,言其驯致而然耳。

其秉要执本,在乎情性之极。

故其道始於身心,刑於家国,终於天下,如此其备也。

而惑者尚多,岂不谓厚诬哉。

昔伏羲氏画八卦,象万物,穷性命之理,顺道德之和,老氏先天地,本阴阳,推性命之极,原道德之奥,此与伏羲同其原也。

文王观大易九六之动,贵刚尚变而要之以中,老氏察大易七八之正.J致柔守静而统之以大,此以与文王通其宗也。

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道斯民以仁义之教,老氏拟议伏羲,弥纶黄帝,冒天下以道德之化,此与天子合其权也。

此三子者,圣人之极也,老氏皆变而通之,反而合之,研至变之机,探至精之归,斯可谓至神者矣。

而王弼以为圣人与道合体,老氏未能体道,故阮籍谓之上贤亚圣天人,盖同以辅嗣,岂以老氏经世之术未足克其所言耶,斯不然也。

於乎,圣人之在世也,有有边,有无迩。

故道不行也,或危身历聘,以天下为其忧,或藏名肥迟,示世故不能累。

有边无迩,殊途同归,斯实道义之门,非徒相反而已。

然则仲尼之所以出,老氏之所以处,老氏之所以默,仲尼之所以语,盖屈伸隐显之极也,二子安能识之哉。

司马迁统序众家,以道德为首,可谓知本末矣。

班固作《古今人表》,乃讪老子於第三品。

虽其名可讪,而道可贬乎哉。

且仲尼亲见老氏,叹其道日犹龙乎,从之问礼,诚无问然,着在记传。

后世不能修此道,体入自然,斯可与子行化诸国耳。

越二十有八日,喜复焚香再拜,请曰:喜幸闻至道,欣庆难言,愿赐着书,阐扬道旨,以贻后世。

老君曰:善。

汝应为众真之长,当於此宛利天下弃贤世界,传弘大道。

即以八道德》五千言授之,曰:吾此文未尝轻以授人,凡经千二百载方一传尔,子其勉之。

喜拜授欣跃,持诵奉行。

道成已,遂传后学。

唐陆希声《道德经传叔》云:大道隐,世教衰,天下方大乱。

当是时,天必生圣人。

圣人忧斯民之不底于治,而扶衰救乱之术作。

周之末世,其几矣。

於是仲尼阐三代之文以扶其衰,老氏据三皇之质以救其乱,其揆一也。

盖仲尼之卫兴於文,文以治情。

老氏之术本於之质,质以复性。

性情之极,圣人所不能异。

文质之变,万世所不能易也。

《易》日显诸仁,以文为教之谓也。

文之为教,其事彰,故坦然明白,则雅言者详矣。

《易》日藏诸用,以质为教之谓也。

质之为教,其理微,故深不可识,则妄作者众矣。

夫惟老氏之卫,道以为体,名以为用,无为无不为,而格于皇极者也。

杨朱宗老氏之体,失於不及,以至於贵身贱物。

庄问述老氏之用,失於大过,故务欲绝圣弃智。

申、韩失老氏之名,而弊於苛缴刻急。

王、何失老氏之道,而流于虚无放诞。

此六子者,皆老氏之罪人也。

而世固谓老氏之旨,其归不合於仲尼,故訾其名则日槌提仁义,绝灭礼学,病其道德则日独任清虚,不可以为治。

於戏,世之迷其来远矣,是使老氏受诬於千载,道德不行於当时,良有以也。

且老氏本原天地之始,历陈古今之变,先明道德,次说仁义,下陈礼学之失,刑政之烦,言其驯致而然耳。

其秉要执本,在乎情性之极。

故其道始於身心,刑於家国,终於天下,如此其备也。

而惑者尚多,岂不谓厚诬哉。

昔伏羲氏画八卦,象万物,穷性命之理,顺道德之和,老氏先天地,本阴阳,推性命之极,原道德之奥,此与伏羲同其原也。

文王观大易九六之动,贵刚尚变而要之以中,老氏察大易七八之正.J致柔守静而统之以大,此以与文王通其宗也。

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道斯民以仁义之教,老氏拟议伏羲,弥纶黄帝,冒天下以道德之化,此与天子合其权也。

此三子者,圣人之极也,老氏皆变而通之,反而合之,研至变之机,探至精之归,斯可谓至神者矣。

而王弼以为圣人与道合体,老氏未能体道,故阮籍谓之上贤亚圣天人,盖同以辅嗣,岂以老氏经世之术未足克其所言耶,斯不然也。

於乎,圣人之在世也,有有边,有无迩。

故道不行也,或危身历聘,以天下为其忧,或藏名肥迟,示世故不能累。

有边无迩,殊途同归,斯实道义之门,非徒相反而已。

然则仲尼之所以出,老氏之所以处,老氏之所以默,仲尼之所以语,盖屈伸隐显之极也,二子安能识之哉。

司马迁统序众家,以道德为首,可谓知本末矣。

班固作《古今人表》,乃讪老子於第三品。

虽其名可讪,而道可贬乎哉。

且仲尼亲见老氏,叹其道日犹龙乎,从之问礼,诚无问然,着在记传。

后世不能探其意,是以异端之说纷然,盖迷之者不穷其源,故作之者不尽其致。

噫,斯传之不作,则老氏之旨或几乎息矣。

今故极其致,显其微,使昭昭然与旱圣人意相合,有能体其道,用其名,执古以御今,致理如反掌耳。

自昔言老氏.术者,独太史公近之,为治少得其道,唯汉文耳。

其他反传诡说,皆不足取。

尹文操论曰:斑固谓清虚之道养性延年,不及於物,殊不知清虚者法制之本,无为者万事之根,道覆天下而不为主,德施万物而不为厚,乃圣贤所贵,家国所愿,岂止养性延年而已哉。

故曰修其身其德乃真,修其乡其德乃长,以耿修之天下其德乃普,则此万古不刊之道也。

他日,喜谓曰:意愚不知所问,愿请益。

老子曰:子欲修身养性,行道纪准,结黑成神,终始无穷者,莫先乎静。

故天静以为正,地静以为定,神静以为变,人静以为生。

将正之时,反听内观,心不妄念,口不妄言,形不妄动。

无色之色为之见,无声之声为之闻,无味之味为之甘,不言之言为之教,神景为之降,福德为之臻,和黑为之应矣。

子欲静神,先沐浴斋戒或二十五日,然后精练己身,魂魄和平,乃可入室。

之后或丹蛇来着子心,或王母来降,或道身应见,此皆身中之神试子耳,但勿惊怖,有问无对,有所伤犯亦勿为惧,但安心定意,其物自去。

经二十五日、四十五日、六十日、八十日、一百五日、一百二十五日、一百五十日,并有神来,皆是试子,但定心勿对,不能为害。

若生怖惧,为试不过,则失道矣,戒之谨之。

百八十日后,室内自明,安危存亡之事无不预知,身中宫府一一显见。

二百八十日,众病皆除,一年瘢痕皆灭,千日之后,形神俱妙,为真人矣。

即授喜《妙洞》、《内解》等诀,太清上法、三洞真文、灵宝符图、太玄等法,俾教授至精仁者羽化神仙,令毋断绝。

喜再拜稽首,礼谢叩头而退。

  老君次年甲寅岁四月二十八日,将於喜宅南山阜上升天,喜悲恋请留,老子未适西而复天者,姑俟尹喜道成同去化胡也。

老君重告喜曰:吾将俟子於蜀,汝能除垢止念,守一千日,清斋修习吾经,合服神丹,炼形入妙,则可寻吾青羊之肆矣。

言讫,忽耸身空中,坐云华之上,面放五色,身现金光,洞彻十方。

神王、力士、青龙、白虎、麒麟、狮子列於左右前后,九天高仙、五帝直符、正一使者持节来迎,冉冉升天太微勾陈星宫。

即天皇大帝耀魄宝是。

良久乃没。

喜目断云霄,涕泣追慕。

其日江河泛涨,山川震动,有五色光入贯太微,褊及十方。

论曰:关尹宅倚山阜上,先立台馆以瞻星候黑,老子於中升虚后,人遂呼为老子陵。

《示雅》云大阜日陵,非谓坟陵也。

又讹而为冢,良可叹也。

喜乃於楼观千日清斋,屏绝人事,研味真经,饵丹服气。

精思三年,心凝形释,无有饥渴,不畏寒暑,穷数达变之微,形一神万之旨,悉臻其妙。

老君以甲寅岁升天,至乙卯年复乘九色神光从太微宫分身降生於蜀太官李氏之家。

已先劲青童化为青羊,毛体华洁,色如青金,常在婴儿之侧,爱饭无教。

忽一日,失羊所在,儿啼不止。

太官乃令守羊童子处处寻觅,得於市肆。

喜至蜀,褊问诸人,无识青羊肆者,忽见童子牵羊,因自解云:既有青羊,复在市肆,圣师所约,其在是耶。

因问此童谁家羊,牵欲何往,童子答曰:我家夫人生一兄,爱骯此羊。

失来两日,儿啼不止,今却寻得,将欲还家。

喜即嘱曰:烦为我告夫人之子云:尹喜至矣。

童子如其言入白,儿即振衣而起,曰:令喜来前。

喜既入,其家庭宇自然宽平,涌出千叶莲花之座,老君忽化数丈白金之身,光明如日,项有圆光,建七耀之冠,衣晨精之服,披九色离罗之被,坐于莲花之上。

举家见之,皆惊怪,老君曰:吾太微是宅,真一为身,大和降精,耀魄为人,主客相因,何乃怪耶。

尹喜匍匐献欢,悲啼踊跃,喜慰无量,稽首言曰:不谓庆会复奉天颜,未审慈尊出无入有起处安否。

老君从容告曰:与子别后,何得何丧,汝存道守一,亦有益乎。

喜稽首曰:自奉秘奥,粗得其妙,恩济祖先,感受无极之庆。

老君曰:喜,吾所以留子者,以子居世未久,深染恩爱,初授经诀,未克成功,是以待子於此。

今子保形炼黑· 三年功毕,已造其妙,心结紫络,面有圆光,金名表於玄图,王札系於紫房,气参太微,解形合真矣。

喜再拜稽首,谢曰:圣师德重天地,恩过父母,天地能覆载喜不能令喜得道,父母能生育喜不能令喜长存。

老君曰:此亦汝之玄分,非吾功也。

於是举手弹指,即有四天王、三界众仙浮空而至,各执香花,稽首听命。

老君劲五老上帝、四极监真授喜文始先生号,受任无上真人,赐紫芙蓉冠、青羽裙、丹嘱绿袖、霓裳交带、罗文黄绶、九色之节及玉童、玉女五千人,位居四天之上,统领八方仙士。

喜降拜俯伏曰:尘凡孺子,得遇大圣,使枯骨再肉,千生庆幸,俾居则执扫除之役,行则为仆御之徒,喜之愿也,亦喜之荣也。

位号高崇,礼文优渥,顾何得以祇承,敢辞。

老君曰:子慕道积久,隐德升闻,修炼勤劳,玄功已遂,分合得此,非吾有私於子也,子其勉之。

喜辞不获,乃再拜而授。

自此方得乘云驾龙,飞腾虚空,参侍龙驾,游行八方。

  老子复为太官圣母说《元阳经》,其家长幼二百余口,即时拔宅飞升天。

老子以太官家世积功德,升闻上天,绿合升举。

故托生其家。

今成都有青羊宫及降生台、元阳台之址存焉。

唐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乐朋龟奉劫撰宫记,其略曰:道渺邈以难穷,体希夷而莫究,在无象无形之内,居太初太易之前。

二神最厦以俱来,凿开造化。

三黑氤氲而互进,朴散胚辉。

玄黄流而未凝,清浊分而不结,道为万黑之祖,德为百物之宗,以二仪两曜为子孙,以四象五行为枝叶。

又云:移世界以纳壶中,吞维摩方丈之室。

缩地形而藏术内,奄息达王舍之城。

桃源蓬岛,从古有而今存。

槐市杳坛,见朝荣而暮落。

身驾德车,轮转於混茫之内。

手持寿柄,指挥於开辟之前。

寂尔无为,澹然自得。

化其不化,则万化而皆存。

生其不生,则草生而尽遂。

幽原既开,九黑陶蒸而未已。

玄化大阐,六虚流转而勿休。

设不二之教门,稽正一之宗本。

前逍遥於青运,青运既到。

后出没於赤明,赤明复毕。

九十九万亿岁贮在弹丸,五千五百重天藏於卵壳。

殷高宗御极之际,周文王演易之初,神光流入於琼胎,瑞彩结成於金骨,七色金莲而随步,千年白鹿以呈祥。

七百弟子指扶桑於故林,九五帝君开日宫於旧馆。

详其元始,稽彼厥初,俯窥瞑津之前,下视浑沦之后,随机设教,作万古之楷模,应变无方,为百王之轨范。

故大道者三界之冠冕,上德者百王之宗元。

青羊肆者,我圣祖太上玄元天皇大帝第二降生之所也,自殷道否闭,周德陵夷,历藏室之同尘,弃柱史而隐迩,束离魏阙,西度函关,徐甲执御,从先帝以聿来,尹喜占风,知道君之必至。

暂别而三千甲子,曾作赤童。

相逢於八百年龄,永依黄老。

潜传妙诀,暗付微言,重为百日之期,再结一时之会。

暂朝元始,却上天中之天。

永奉宗师,重归象外之象。

沙,长移犷俗及身毒、唇宾之国,教烦陀、阿柱之王,八十种之埙戎皆归清化,二千国之犷悍永革昏风。

铭曰:洪源肇开,浩劫无际,恍惚大道,希夷象帝。

太初既隐,太始来继,玄黄在壳,清浊未蜕,天地之前,亿千万岁。

设教随机,应变无滞,三皇益名,五帝增睿,率土皆泰,草生成济。

楼观发轫,函关挂辖,唇宾阐化,身毒布惠,无状之状,无声之声,去莫可送,来莫可迎,强字之字,强名之名,焕赫六极,牢笼八弦,万国同约,百谷咸倾,莫得而竭,莫得而盈。

浅而行者,长居利贞。

深而行者,永致太平。

又曰:凿开造化,剖剔胚辉,把捉日月,包裹乾坤,万象俱尽,惟道独存,三教争长,唯道高尊。

  唐中和四年九月,劫西川节度使立碑青羊宫,今见存。

老君谓尹喜曰:子昔愿从吾远游,今道已成,可以游观八弦之外也。

乃吐八方隐文授之。

喜奉受讫,即致八景云舆,驾五色神龙,建流霄皇天丹节,瘾九光鹤盖,前导十二卫官,神丁执麾,后有九万飞仙胶控讽轮,狮子启涂,凤凰翼轩,策空束游,真人与四天王从焉。

天乐并作,悲茄骇空,至日窟、常旸之山,缀扶之丹档,散若木之朱华,观碧海,抱束井,过郁池宫。

旸谷神王、束海青童众仙陈丹档朱实,金津碧醴。

次登祖山,观芝田,采养神草,息蓬莱宫。

复南游凤山,登青丘,过紫府,太元真人、紫府先生奉九光甘液、白文玉英、青林白子。

此山一名萧丘,出九光之英、火洗之布。

次登长离山,越赤精津,入大丹· 宫,南极夫人、诸仙侍女设琼花玉酒、赤灵火枣。

至绛山,观流火之乡,息朱陵之阙,大和玉真华盖上翁列炎冈朱髓、飞丹紫桃、蕾买浪之液而奉焉。

乃西游龟台,入七宝园,观飞紫文。

过流精阙,九灵金母、太素元君进玉文之枣,其实如瓶,命侍女陈返魂灵香、玄光碧桃、金紫交梨。

游骞林,七灵丈人诸仙设云浆玉英、震金玄膏。

泛弱水,登凤山,入龙穴,抱玉池,息昆吾山,白帝天君、五通诸仙采七明石芝、流精玉膏、紫乐朱英、金光丹醴进焉。

后北游崆峒山,过洞阴宫,北极真公、四华诸仙献十结神草、玄云李、空洞瓜。

其瓜劫一熟。

登玄丘,观朔阴八练池,息广寒墟,太玄仙伯设绛树丹宝、三玄紫奈。

至锺山,过集云宫,北极太极真人、五通真仙奉玄玉芝、夜光洞草、云膏玉液进焉。

复登中岳昆仑山,游玄圃瑶台,入闱风,非人问,非西蜀之昆仑之五岳,乃三山海岛神仙。

观七宝琼林,聆九苞呜凤,盼日月星辰下照,照见四天下如指掌,其上有金台玉楼、七宝宫殿,昼夜光明,天地神仙之下游处也。

一面有二百四十门,有琼林紫奈、万岁灵桃,碧叶隆音如琴瑟相和,皆应律吕,太玄九宫仙人居焉。

皆自然天厨,出入在意,天仗雅绝,乐难可胜,实宇内之清都,神真之盛观也。

尹真人初授童真之任,随侍老君游此宛利天下五岳名山、洞天宫馆及四海江河洞泉水府诸宫,上真下治之所,其经行处,皆预有仙官出境侍卫,送迎老君。

所到皆入室堂大殿,当阳正坐。

其主者或称圣帝,或号真王,或君或侯,或公或相,皆俯伏稽首,侧耳听命。

神仙玉女、地下主司、山水百灵,莫不雨集。

众真圣帝有所咨启,多论二仪三景、阴阳气候、劫运赊促、帝三命录长短、安危兴废、兆人祸福并学道进仙阶级黜陆之事,调和气序、抑消阳九百六灾会之法。

或请问道德宗原、希夷之旨,老君如所咨请,事事酬答,各随诸天之音,言辞隐奥,世莫可传,不可测识。

为王母说《 请诤经》 亦此时。

老君谓喜日:吾将与汝上朝太上,游历帝乡。

於是灵音八会,云骑四合,冉冉升空。

遂遍游九天,诸天帝皆乘舆建节,从官及玉童、玉女各数万计来迎。

老子入其宫宇,设琼英王实、月液云浆、碧醴流熏、兰羞八彻、灵芝仙果,光华映席,天乐繁会,灵唱妙绝。

诸天帝仙真皆顶有圆光,各礼拜请问自然无上玄妙至真帝一之道。

已而上元大有真公、中元太极仙翁、下元太清仙伯仙卿仙官,乘碧霞黄素云舆,驾苍虹麒麟狮子,张映交晖流霞鸾凤飞鹤之盖,仗日精命真之筛、命仙之旗,侍从神仙灵官共十有五万,上元七万,中元五万,下元三万,所乘驾及盖、谛之节之类。

亦诸天诸仙稽首拜迎老君上升上清日阙丹城药珠官。

老君乃命喜朝高圣玉宸太上大道君,於是赐喜环刚丹果、隐伏龙芝、珠瑛玉醴共一十二事。

乃从老君下降于天水灵山,遂之西域。

  太上混元老子史略卷下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