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福地总真集

武当福地总真集

  经名:武当福地总真集。元刘道明编撰。三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记传类。

  武当总真集序 #

  太极肇分,二仪始判。

水火化生於一画,风雷鼓舞於两问。

大块结形,锺为海岳。

气通山泽,品物流形。

野处穴居,人民淳朴。

指物象以为号,纪云乌以名官。

故有有熊之称、有巢之氏。

武当并玄帝事实,有自来矣。

玄帝圣踪,备具仙传。

是山先名太和,中古之时,天地定位,应翼、翰、、角、亢分野。

玄帝升真之后,故曰:非玄武不足以当之,因名焉。

考之《图经》,即上古麋九伦切地。

谓人民朴野,安静乐善,虽曰麋鹿,犹可安居。

黄帝生於有熊之国,等矣三皇而次锋水襄陵。

禹平水土,封山肇州。

春秋之季,析於豫雍之域。

泰韩之交,汉属南阳郡,又易汉中郡。

魏属南乡郡,晋属顺阳郡,怀帝永嘉置始平郡。

齐因之,又置齐兴郡。

梁为南始平郡。

后魏改为武当郡。

梁置兴州,西魏为丰州,隋改为均州。

又为淅阳郡、武当郡。

唐宋复置均州。

泉甘土肥,风物美秀。

地灵人杰,神仙攸居。

武当之集,古岂无之。

山虽仰止,灵迹杳然。

道统虽崇,变更数易。

谓介乎金宋之问,百年之中三罹劫火。

板既荡於前日,事渐泯於后来。

幸天道好还,车书混一,讹言顿扫,正道遂行。

兴复前规,无文不立。

予也覃怀末裔,荆门鄙夫,叩嗣法源,尝籍贤馆。

欣逢治化,无补明时。

退居山林,修真养性。

然游人达士登陆者匪一,往往探迹索隐,令指谕峰峦。

林下久居,精神内守,存心摄气,倦於应酬。

敬搜摘群书,询诸耆旧,加以耳濡目染,究其的论确辞,笔之曰《武当总真集》。

会万古之精华,敛一山之风月,开卷了然,又何待区区之饶舌也。

至元辛卯中元日,前林下洞阳道人刘道明拜手谨书。

  武当福地总真集卷上

  林下洞阳道人刘道明集

  武当事实 #

  《传记》云:武当山,一名太和,一名大岳,一名仙室。

中岳佐命之山。

应翼、翰、角、亢分野,在`均州之南。

周回六百里,环列七十二峰,三十六岩,必一十四涧。

嵩高之储副,五岳之流辈。

唐虞柴望褊祀之地,七十二福地之一。

乾兑发原,盘亘万里,回旋若地轴天关之象。

地势雄伟,非玄武不足以当,因名之日武当。

自佑圣真君上升之后,官观巍峨,神仙隐显,历代封崇,不可枚举。

至元二十三`年一法师叶希真、刘道明、华洞真承应御前,充武当山都提点。

奏奉护持圣旨,累降御香,.祝愿祈福。

黑虎巡廊,乌鸦唱晓,实尘外之境也。

  峰岩溪涧 #

  七十二峰 #

  大顶天柱锋州名参岭

  高万丈,居七十二峰牌中。

上应三天,当翼、翰之次。

俯挪户周邓州、.襄视房州千里之地州待浪夕见日月之降升,常有彩云密挥淇‘岭。

峰顶东西长七丈,南北阔血尺一四维皆石脊,如金银之色。

地广俱漳中钿叶延蔓,四时弗凋,其味做辛户、物石为殿.’安奉玄帝圣容。

降淞激机盘桓如龙蛇之状,高不满汰浅.。

以其上邻霄汉,当刚风浩气之、啊厦乌瑞雀,飞翔左右。

下视群峰,有如丘埋。

朝顶到此,骨凛毛寒。

哝派泻声指顾,烈风雷雨立至。

南销、壁下有池如井,名曰天池。

龙神所一居,前代以祈梼屡应,进封大顶广悯龙王,今石刻昭然。

下有松萝、芳骞林树等木。

北下石门三所,呼之白三天门。

皆插空万仞,虽猿鹤莫能跻攀。

传云:玄帝冲举於此,乘辇上朝天阙。

朝谒之士登大顶,南岩取路,先须紫霄宫殿内焚香祝玫圣许,则上大顶无虞。

如上大顶山中,见一关名显定关、次关皇崖关,至此默诵仙经,祝赞祖补,唇功最大。

持心精恪,则四气朗清,八表洞彻,珍禽异瑞,毕现于前。

至顶有铜亭一座,亭内香炉一座、玄帝一尊,焚香书名诵经。

不宜久停,速下山,风雨洗荡秽气。

若圣意不容,强欲上山,则雾锁云横,莫辨高下,巨蛇猛兽,蹲踞道傍。

‘真玉虚无色之界也。

记日:刻刻不离大顶、无一时不在南岩。

三世为人,方上吾山。

七世为人,方住吾地。

又日:晴明之月,然后见之信乎。

  显定峰 #

  在大顶之北,一名副顶。上应显定极风天。翠缴倚空,人迹不祥云瑞气、弥覆其间。耆旧相传,此处即天真校录之处,但隐显变化尔。

  万丈峰 #

  在大顶之束北。万仞耸云,时闻鹤唳猿啼。俱莫能至。

  师子峰 #

  在大顶之北,第一天门之上。

  苍峦突出,踞镇云端,俨然师子之形?下即尹喜所栖之地。非策景排空之士,曷能居焉。

  皇崖峰 #

  在大顶之北,上应太安皇崖天。

金璧障空,瑞光交映,夕阳回景,辉射九霄。

雨霁之问,飞虹绚彩,可仰而不可及。

下有一岩,名日皇后岩。

绝壁凌空,若体未洞真,焉能寝息。

昔圣母善胜太后,寻真憩息于此,故有是名。

  小笔峰 #

  在大顶束。孤岑卓立如毫端。抑天造地设,何其巧耶。

  紫霄峰 #

  在大顶东北。石作金星、银星之色,竹木交翠,巨儿异蛇,盘穴其问。为无人迹,故灵物得以攸居。

  雷石峰 #

  在大顶之西北。山南路经于此上,有石土地踞虎而坐。地多山蛭,往来苦之。迭石架空,献瑰纳奇,铨伏拱立,如虎如神。杂以烟云林木,可敬可玩。

  贪狼峰、巨门峰、禄存峰、文曲峰、廉贞峰、武曲峰、破军峰

  七峰在大顶之北,若北斗拱极之象。

昂霄耸汉,左参右立,云开雾幕,绰约游枢。

传云:天真校善之所。

其中南有常春岩,谓向明高敞,常如阳春。

西有朱砂岩,石为日华所烁,其色如之。

北有北斗岩,上极太虚。

皆非中下士修炼之地。

夏秋之际,雷电威奋,其问夜漏清寂,惟闻乌猿啸月之声。

  中质峰 #

  在大顶之北。石如圭瓒,鞠躬朝顶,类进趋之势。

  千丈峰 #

  在大顶之西。群山之下,超然独出。其右即神仙房陵朱仲所居。仲有缥李,世所希有,因名日仙李园。今无之矣。

  大莲峰、小莲峰

  二峰在大顶之西。相望并秀,棱层崔鬼,亭亭然如隐清波。春夏之时,明媚尤绝。

  大笔峰、中笔峰

  二峰相峙於莲峰之问。千仞石等,倒倚枯松,毛颖中书,乌能比拟。

  落帽峰 #

  在中笔峰之北。巨灵镇立,险绝难攀。昔神仙戴孟於此飞升,落帽于上。下有石桥,古有文记,今无之矣。

  白云峰 #

  在大顶之西。

紫盖、皇崖,束西互拱。

下有一岩,名日白云,虚寂轩豁。

傍一石穴如星,名日星牖。

俯视万虎涧,松风哮吼,碉云交飞,与道合真,方可栖息。

陈希夷避名三迁于此,次后五龙徙之华岳。

  紫盖峰 #

  在大顶之西,五龙官之南二十里。

横立太空,若牙森森列。

清晓紫气腾覆,夜问频见仙灯往来。

传云;有神丹座此。

屡有觅之者,不得。

昔有隐者刘道人,结庵于下。

久之。

一夕,有子捧语召之。

移时车从毕至。

其徒王先生告其师日:天韶下临,当清晨阳光发见之时。

今暮夜阴晦而韶至,无乃魔灵见试耶?潜归法靖,密篆雷符焚之,霹雳一声,悉无所见。

· 平旦视之,但有血迹,逐步行约二三里,石穴之中有一巨兽,为雷所击。

傥非雷法分剖正邪,几至伤生。

  松萝峰 #

  在紫盖峰之西。下有山碰,亦以此名。昔玄帝修真之时,常以松萝为服,此峰最盛。北有一岩,名日外龙岩。

  桃源峰,在紫盖峰之北。

地势阔远。

其西日桃源洞,即道人蜕形藏剑之总茔。

古有道域,安众以奉岁祀。

东即诵经台,昔陈希夷遁迹再迁,诵易于此。

今台址归然。

  迭字峰 #

  在五龙顶南。

三山迭字,上窥空腔,石蹬攀缘,松竹扶疏。

其西峭壁之中,有一石穴,名日雷岩。

深可二丈,自上贯绳而下,石皆作火焰之状,有坐形足迹存。

神风凛凛,心胆震栗。

传云雷帅钦火律令邓天君炼真之处。

风雷多从此起。

  金鼎峰 #

  在迭字峰西。山形类鼎,时喷云烟。其下一岩,名日藏云。皆非寻常栖隐之地,甫近龙顶,阴气逼人。

  伏龙峰 #

  在龙顶峰西。山势屈伏,瞻望四表,龙漱密迩,人迹少到。

  五龙峰 #

  一名五龙顶.上应龙变梵度天。

五峰分列,中有灵池,大旱不竭。

石庙一区,名日真源之殿,即五黑龙君神寓之所。

东有一岩,以奉五黑龙君,历代祈梼,应如响答。

常建殿宇,即为风雷所移。

石栈崎岖,延蔓而上,白蛇异蝗,草木混处。

其东即灵应峰、五龙宫也。

  灵应峰 #

  在五龙宫后。松杉接翠,上凌星斗。昔仙人房长须手植是木,亲遇玄帝。事见本传。其西即宫门,蔬果园、艾池、莲沼,分置上下。

  隐仙峰 #

  在龙顶之北。其下即隐仙岩,前日竹关,即官中之第二门。山神堂,在路之左。

  阳鹤峰 #

  在龙顶之西北。

连峰迭蟑,修竹茂林。

寿杉数株,昔有瑞鹤巢宿於上,庵宇亦以此名。

中有药圃、莲池,隐者居之。

岭畔即上山正路。

姚灵官祠,即威烈王也。

  健人峰 #

  在大顶之束北,三公山之右。上控云霄,仰冲牛斗,堂堂如天丁拱立之状。下一岩,名日道者岩。

  太师峰、太傅峰、太保峰

  三峰在大顶之东,又日三公山。

在紫霄官之前,如玉筝分班。

黄鹤猿· 揉,飞攀莫进。

巫峡、华顶,似难并肩。

极天下峻秀,无以加此。

下有一岩,名日三公岩。

山高云深,阳光难驻,绝粒之士,始可栖此。

  始老峰、真老峰、皇老峰、玄老峰、元老峰

  五峰在大顶东南,一名五老峰。

五峰列居,宛然笔架。

昔玄帝上升,五老奉诏启途,驻辇於此,地神踊现。

下即升真岩、白云涧。

其水环崖飞湍,由九渡涧而出。

  仙人峰、隐士峰

  二峰在大顶之南。

大岭高山,仅能企仰。

下即隐士岩。

本山神仙出没,人多见之,或懈衣披发,或奇形异相,手足爪甲各长五七寸。

或坐盘石,或濯涧滨,真气逼人,莫可近及,恍惚之问,俱失所在。

  大明峰 #

  在大顶之西。

数峰矗矗,正处阳明,竹木泉石,森天荫日,山深路僻,会原沃壤。

学道者多卜居之,中有一庵,名曰王母宫。

大松数株,罗列四畔,耆旧相传昔圣母善胜太后寻访玄帝于此,后因名焉。

  中鼻峰、聚云峰、手扒峰、竹筱峰、搓牙峰

  五峰在大顶之东南。

一岭南飞,五峰分布,崇冈峻壑,迢遥数里。

中有山径,名日主簿哑,当均房往来之道,山蛭为害,莫能着足。

聚云峰下一岩,名日集云。

蛇虎所居,非修炼之所。

  鳌门峰 #

  在大顶之东南。云岭横铺,怪石巩坚,岚烟瘴雾,清晨如炊。非虞人樵叟,欲此何之。

  九卿峰,在大顶之南。

峰峦秀丽,葱情奇特,松篁花卉,分置内外。

传日:天真校福之所。

下有一岩,亦以是名。

昔有道流,游宿岩畔,夜闻金锺玉磬之声。

下有探潭,人莫能至。

  伏魔峰 #

  在大顶之南。

接来龙之脉,山势威雄,林木挺特。

下即大、小鬼峪涧,喧虺喷雪,裂石通流,常见灵龟巨蛇j办走上下。

传云:玄帝收魔拙阁问闻奏俟命之地。

  玉笑峰 #

  在大顶之南。

人呼日石人山,以其峰峦之类人也。

其北名鹦冠岭。

群峰裂地而上,有新篁未择之象。

南涧之外,即房州界,有山径可通。

下即碧峰岩,地僻土肥,亦堪修养。

  拄质峰、大夷峰

  二峰在大顶之西南。望天柱嵩副之辙,冈岭平夷其横如带。一峰回仰浑如缙质,一峰坦然如掌托天,皆猛兽所栖之域。

  把针峰 #

  在大顶之西。岑小而高,颖秀可敬。传云:玄帝顿悟之后,元君飞铁杵于此。'

  丹鳌峰 #

  在大顶之西。其山类偃月之体,昏晓之交,间有青烟紫雾,人谓之丹鳌凝烟。足迹不可及。

  天马峰 #

  在大顶之西百里,一名马嘶山,一名西望峰,即武当来山之正脉。

按《图记》一.山自乾兑发原,历关陇金房之地,盘亘万里而至于斯。

当均房官道中,有龙井深不可侧,泉清而美,商旅莫不饮爨于此。

西涧发源于西下一岩,名曰天马岩。

行旅多宿于内,俗呼崖屋者是也。

  鹦呜峰、鹦笼峰

  二峰在大顶之西,天马峰之北,当均房官道。

俗呼山日大鹦呜、小鹦呜。

古即金鹦涧会西涧之水,羊肠湾曲,夏秋水泛,澎湃湍急。

怀山襄陵商旅,经月不可渡,谚日:上得马嘶山,四十九渡不曾乾。

是此水也。

传曰:昔有丹凤,集於山巅,呜及上下,人莫之识,指之日天鹦。

移柄次峰,因名日笼,鄙哉!

  眉棱峰 #

  在五龙顶之西。

房陵登山之路,高低昂藏,萦迂盘曲,三十余里而至五龙宫。

两涧列乎左右,群山耸其高低,黑虎啸风。

顽器凶狠之人,虽欲进登,悉皆逐去。

  复朝峰 #

  即外朝山也。

当均房官道,七十峰峦,俱拱天柱,独此一山,飘然外居,谓去有可复之理,因名焉。

其北平田敞豁,桑麻蔽野,鹦犬相闻。

自山而南,崎岖百里,直至房郡。

东有龙漱,民常梼之。

  香炉峰 #

  在大顶之束北,仙关之南。巉岩磊落,浮岚时霭,千态万状。下即紫霄涧,巡涧即登山道路。

  九度峰,一名仙关,在大顶之束。紫霄宫之正路,峭峰屹欢,上摩青苍,石径湾还,白云来去。游人到此,万虑豁然。

  展旗峰 #

  ,在大顶之束,紫霄宫之后山也。

一柱擎天,千仞如削,束铺翠幛,如帜飞空,宛然皂蠢之形。

烟霭岚横,人问紫府。

中有玉清、太清、太子三岩,皆玄帝游息之地,石皆作金银之色。

  金锁峰 #

  在展旗峰之北。

地形类阁,上倚苍穹,下临青涧,石如刀剑,藤若网罗,凛凛有不可近之势。

牛漕关即其西也。

传云:玄帝收摄妖魔,戮其渠魁。

奇形异状如称如猴,悉锁于下。

誓日;俟此山下涧水枯竭,方才放尔。

今石壁即其门也。

  青羊峰 #

  在金锁峰之北。高耸突兀,林木蔚畅。传云:太上驾青羊常游于此。其下即清泉,名曰青羊涧。

  七里峰,在隐仙岩之北,竹关之下。

一径七里,百步九折,越山度岭,即钻天五里。

下即五龙接待庵。

土花盈砌,山桂飘香,驻鹤迎宾,烹茶炊粟,一如仙家故事。

  击马峰 #

  在接待庵西北。当登山正路,一峰特起,即天马台。传云:昔玄帝现真容,乘白天马立於其上。下有一殿,日:黑虎大神之祠。

  会仙峰,在登山大道之问。仙木铺地,橡木映天。昔宋端平中,主山曹观妙迎三茅真君于此,遇而不识,事见本传。今列祠于此,日会仙都土地。

  茅阜峰 #

  即山上之一岭,福地之初门。

上有守土地灵官之祠,灵显异众。

人有茹荤亵侮登山者,微则蛇虎斥逐,否则摄於树下,如束缚之状。

由此观之,神物护山如是,居者、登者,其灵应又当何如哉。

  武当福地总真集卷上竟

  武当福地总真集卷中

  三十六岩 #

  紫霄岩,一名南岩,一名独阳岩。

在大顶之北,更衣台之束,钦火岩之西,仙倡岩之南。

当阳虚寂,上倚云霄,下临虎涧,高明豁敞,石精玉莹,皆自然作鸾凤之形。

万壑松风,千崖浩气,玄帝炼真'之地,神仙游息之墟。

品列殿宇,安奉佑圣铜像,元真乙未,方士王道一、米道兴募缘众信,於卢陵铸成。

前太学博士须溪先生刘辰翁,拜手铭曰:天地先,水中铅。

范合坚,灵风烟。

生青莲;剑蜿坛。

按大千,龟蛇缠。

劫运迁,飞乾乾。

玄玄夭,万万年。

绘塑真容。

至元甲申,住岩张守清大兴修造。

迭石为路,积水为池,以太和紫霄名之。

岩上分列殿庭,晨钟夕灯,山呜谷震,真象外之境。

中有一泉,名日甘露,水如珠灿,甘美清丽。

幽人达士多居之,即三十六岩,之第一。

巡岭西上百余步,一石突出於虚壁万仞之上,名日试心石,到此无不股栗。

又十余步,即玄帝更衣台,易松萝之衣,服所赐冠被之处。

其台下悬空石室,即谢天地修炼之岩。

至元乙亥,洞云道人鲁大宥以道着远,开复香火,行缘受供,与五龙、紫霄二宫等。

  隐仙岩,一名尹仙,一名北岩,在竹关之上。

高耸云烟,俯视汉水,石如玉璧,呈瑰纳奇。

古神仙尹喜、尹轨所居,历代神仙多炼大丹于此,丹室炉宠存焉。

近代田蓑衣隐此证道。

岩右大木下,石棋盘局横铺于上,左右列石为坐。

传云:尹轨抨棋之所。

夜籁澄寂,常闻步虚玉磬之声,频见神仙往来,熊虎宿卫。

出《舆地志I

  仙倡岩,在大顶之北,面朝天门。山会平坦,一泉自岩而出,有呜金漱玉之声。神仙多栖之。游人至此,无一点尘室气。其泉名百花,昔陶幼安得道於此。

  外龙岩,在松萝峰。面向东北,豁达高洁。霜天月夜,鹤唳猿啼,清幽无比。云霭雾霾,隐然南阳气象。

  尹喜岩,一名仙岩。展旗峰在北。翠峦耸笔,玉涧调琴。昔文始先生隐此,下有一涧,名日牛漕。太上隐化访喜,青牛外此,因以名焉。

  天虚岩,一名俞公岩,在仙关之东,九波涧之上。

石壁半空,岩高百仞,涧声雷震,万壑风烟。

昔有隐者俞惠哲诵经于此,一老人常往听之。

忽一日语日:我东瞑之子,谪居于是,限满得还,所居愿奉仁者。

一夕,雷雨为整其石。

近代人往避兵,火焚石落,不可居。

  五龙岩事见五龙峰、玉清岩、太清岩元名修道岩,昔黄太清得道于此,因名之、太子岩三岩事见展旗峰。

皇后岩事见皇后峰、白云岩事见白云峰、道者岩事见健人峰、三公岩事见三公山、朱砂岩事见七星峰、天马岩事见天马峰、藏云岩事见金鼎峰、隐士岩事见隐士峰、云母岩、杨仙岩二岩在五龙官东二百步。

二岩对仕,桃花夹径,云宠月席,面对群峦,松竹交青,四时如一。

昔隐士花杨先生服木于此,年百余岁,人往访之,飞步而走。

或问之日:何故却人如此?应日… 腥室之气触我之神,不容坐。

尔后不知所在。

  沈仙岩,在飞升台之西,桃源洞之对。石室偃仰,泉溜清幽。昔有沈仙成道于此,因名之。

  滴水岩,在仙倡岩之南。岩如大厦,裂石出泉,因以名之。

  常春岩事见七星峰。

集云岩事见聚云峰。

谢天地岩事见紫霄岩。

北斗岩事见七星峰。

钦火岩,一名雷洞,在紫霄岩之北。

石如火焰,树如龙爪。

中一灵池,水能疗疾,叩梼服之,无不应验。

有私饮此水者,则神火烧身,雷风大作。

内有钦火真形,见者悚栗。

其正雷洞邓天君修炼处,在迭字峰,人迹不可及。

  黑龙岩,在仙关九度峰南,龙潭之上。

  白龙岩,在飞升台下,龙潭之南。二岩俱近龙室,不可居止。

  黑虎岩,在黑虎涧上,大林巨石之中。黑虎所栖之地。

  升真岩事见五老峰。碧峰岩事见玉笑峰。仙龟岩,在金锁峰下。石如神龟,含烟喷雾,岩居其中。

  雷岩,乃邓天君修行处。事见迭字峰。

  风岩,在大顶之下,万虎涧滨。石穴噫气,震响林壑,人莫能近。

  二十四涧 #

  大青羊涧,一名青羊河。

自大顶之北,会诸涧而出漕河。

蛟室龙官,分列上下,春夏水泛,喷雪轰雷。

夕现霓虹,朝腾烟霭。

石鱼金鲤,神兽幽禽,神仙洞天之所。

  万虎涧,在大顶之北。风雷震怒,如万虎之咆哮,会于青羊涧。

  牛漕涧,自尹喜岩,飞湍西入青羊涧。

  桃源涧,自紫盖峰发源,由龙潭东入青羊涧。

  黑虎涧、磨针涧,二涧起自龙顶,会于白龙潭。

  小青羊涧、阳鹤涧,自阳鹤峰穿林麓,东入於青羊涧。

  金锁涧、飞云涧、瀑布涧名日水帘三涧起於金锁、青羊二峰之左右,西悉入于青羊涧。

  会仙涧,在五龙顶之北。诸峰之水,会而北出嵩口,会于嵩谷涧。

  嵩谷涧,自梅溪之东。诸山之水,西入于青羊涧,会于淄河。

  武当涧,在大顶之东。皇崖诸峰之水,北入於紫霄涧。

  紫霄涧,三公山之水,转自紫霄宫南,迤北会诸涧,入九度涧。

  黑龙涧,香炉诸峰之水,会前二涧,自龙潭飞流东入九度涧。

  白云涧,自五老峰出,接九度涧。

  九度涧,会诸涧而出梅溪涧。

  梅溪涧,出梅溪庄而为描河。

  西涧,自马嘶山龙井发源,而北总山西诸涧。

  金鹦涧,自大小鹦呜峰之水,会於西涧。

  雷涧,自迭字峰雷洞之水,由南会於五龙涧。

  五龙涧,自伏龙诸峰之水,由雷涧出西涧,自嵩口会青羊僩、梅溪涧,合为淄河。淄河东北入于汉。

  鬼谷涧,自大顶之南发源,会山南诸峰之水,东会双溪涧。

  双溪涧,自大顶东南诸峰之水,交会鬼谷涧,由浪河西北入于汉。

  台池潭洞 #

  飞升台,在五龙宫东南百步,大顶更衣台对峙。

松桧扶疏,烟霞交映,古殿屹立,万壑千崖,一目可观。

登临之人,万虑洒然。

按《图经》碑刻,玄帝奉天韶于此,五龙掖之上升,地皆变金玉之色。

今举山皆金星石、银星石,惟此为最。

  更衣台,玄帝飞升更松萝服天衣处。事见紫霄岩。

  诵经台,陈希夷诵易处。事见桃源峰

  望仙台,在五龙宫东北百步,福地门之东,一台归然,数松森立,一亭高敞,仰.眺蟑峦。元符初,刘僧记其事。

  天马台,玄帝现真容,乘白天马立处。事见系马峰。

  天池,在大顶。进封广润龙王。事见天柱峰。

  龙池,五黑龙君所寓。事见五龙峰。

  日月池,在五龙官天宝坛南应后。

二池相并,月池时草延蔓,日池周维约二十余丈,大旱不乾,久雨不溢。

其水五色,时时变更。

西南皆连山之石,每遇霜绛清晓之际,问有白黑如云上升移时方散,至此者毛骨凛然。

端平之前,山门全盛,管辖曹侍德建宝藏於池南,鸠工,梦神仙语之日.此处上应三天,下即洞府,群仙神龙居焉。

若法输运转,神灵弗安,君将若何?觉而语诸同僚,梦悉符合。

於是,设藏殿而不运,池滨尝榜之曰:洞天在近,过往低声。

中统庚申,宣慰孙嗣举众内附,时当七月,兵士诣.池洗剑,神龙拥脊而现鳞鬣,天地昏暗,雷雨大震。

近年朝山之士引至犬马误饮之者,立毙。

其显应之迩若是。

  炼丹池、自然庵,庵池相伴,在五龙宫西五十步,历井扪参而上,介乎二山之问。

松杉盘屈,如龙如乱,虽三状蕴隆,略无署气。

.东檐下即炼丹池也。

水中巨石下一穴有龙居焉。

人常见之。

虎豹禽乌,常饮于此。

按州图起.马明生故址,陈希夷次居之一此处,一感五黑龙君,授以睡法,得画前之妙。

明生所炼太阳神丹,炉灰尚存,非铁非石。

希夷声誉远着,倦於迎待,寻诵经台以避之。

  盐池,玄帝伏魔处。事见佑圣观

  黑龙潭,在仙关之上。紫霄涧水之中,二石参天,中存二线,下阔如屋,潭深不可侧,大旱祷之,立应。庙在其

  上。

  白龙潭二所,一所在磨针涧下,瀑布千丈,有庙在岩内,祈梼累应;一所在飞升台下,潭黑而深,云气上升,立谢霖雨。人罕有至。

  雷洞,钦火邓天君修真处。事见迭字峰

  桃谅洞,在五龙。诸仙痉剑之所。事见桃源峰

  甘露泉,在紫霄岩。事见本岩

  参斗泉,在大顶之下,需石峰南。石岩下一泉,前有二石井。图经云:千人汲之不喊,不汲不增,上应参星故也。

  百花泉,在仙倡岩。昔神仙陶幼安得道于此。事见本岩

  龙井,在天马峰。事见峰下

  五龙井,在五龙宫之四维,中一井在拜殿内.

  即历代投简之所。

今以石掩之。

泉甘而美,色清而莹,饮之者曰可以镯疾。

本山诸官观庵岩居者,为瘦所厄,到官住之,其瘦自消。

道友汲水和药,能疗众疾,信龙井之灵如是。

  星牖,在白云峰。事见本峰,出《舆地志》

  虎溪,即万虎涧。事见本处风穴,在万虎涧。事见风岩

  官观本末 #

  五龙灵应官传记

  玄帝升真之时,五龙掖驾上升,以其旧隐为奉真之祠。

《方舆胜览》日:五龙观即其隐处。

宋孝宗淳熙九年,均州知州王·德显奏降劲牒,赐灵应观为额,有碑存焉。

至元十六年,玄教宗师江淮总摄张真人改升官号。

其官在大顶之北,五龙顶之东,隐仙岩之南,青羊涧之西。

虎龙踞盘,林峦环拱,方安五井,中列二池,殿宇巍峨,仪像森列,一山突出有若地轴之形。

正殿当中,金碧交柴,专以崇奉玄天上帝圣容,帝御五龙玄抱,龙眉凤目,日彩月华,披发铣足,皆以异香纯漆塑而成之。

玉女金童,击剑捧印,二卿朝服拱侍。

庭下四大天丁执鸯秉旌扈从环卫。

四壁绘降生成道事迹,后列苍龟巨蛇水火升降之势。

历阶而上,三殿品立,中曰明真殿,奉圣父圣母元君;南日桂籍殿,奉元皇帝君;北日蓬莱殿,设真师十圣,上即灵应步云楼。

其余殿庭罗列,兹不赘录。

每岁上巳、重九,行绿受供,谒者辐奏,潇洒清绝,莫此为最,宋初,陈希夷住止於前;绍兴南渡,茅山清贞观道士孙元政开基于次,金亡,瓢笠唐守澄重复其规;宋末,江陵超然观王以宁管辖于内。

至元乙亥,全真汪思真复振宗风。

至元丙戌,建宁叶希真领都提点任。

此皆辟荆开基之士,故并书之。

  紫霄宫 #

  紫霄者,玄天之别名也。

宫在大顶之北,展旗峰之束,威烈庙之西,太子岩之南。

前对三公万仞玉笋倚天之峰,后坐远幛七岩皂蠢横星之势,松杉挺特,花木芬芳,殿宇崇高,堂麻拱接,帝容尊肃,神灵威严,一仿五龙之制度。

,然地势豁敞,未易相伴。

神仙炼性修心之所,国家祈福之庭。

宋宣和中创建,其劝额文据,甲午劫火,主者挈之南游。

庚申之前,迁州于此,人民皆卜居焉。

继后,宣慰孙嗣举众内附,十五六年,官无人迹。

至元乙亥,山门重开,正殿仅存,犹可瞻仰。

岁在丁丑,道士李守冲辟刑于前;戊寅岁中,契丹女官萧守通建殿于后,行绿受供,一如五龙。

  佑圣观 #

  在大顶之束南五十里,双溪涧之次,盐池之北。

左倚丹鳌迭翠之峰,右踞伏魔飞空之势。

卤花映雪,翠竹梳风,平田铺数顷之黄云,灵沼示万年之瑞色。

古今相传玄帝摄伏魔精置于石下。

有咸泉一脉浸于池中,俗以盥池呼。

有司禁止,泉源渐竭,因建观以镇之。

山势钻族,隘而可观。

自罹劫运,仅存旧基。

至元戊寅,有道士赵守节,号碧云,以道法术数着领其徒众,数年之问,殿宇像仪悉成。

群山四列,平田一川,赡道珍羞,不劳搬运,行绿应供,一新前规。

  王母宫 #

  在大顶之南群峰之中。云烟互拱於高低,林麓参差於左右,嚣尘远谢,真迹着明。昔圣母善胜太后访真于此,因名焉。非绝念之流焉能栖息。

  云霞观 #

  在钦火岩之右,展旗峰之南。苍峦环列,云霞卷舒。至元癸巳,宗师张真人重给观额,开创规模。

  神仙灵迹 #

  磨针石 #

  五龙宫北一里许,有涧日磨针涧,其源自五龙顶而下,飞泉怪石,乔木芳草,有灵石横於涧滨,若磨珑痕迹。

古今相传云:玄帝炼真之时,久未契玄,似有怠意,因步涧下,见一神女以铁杵磨之,即紫元君神化也。

因‘问日□ .磨欲何为?应之日:家住山中,失姑诱针,磨以偿之。

谓日:铁杵成针,巨非容易。

答日:工夫未至耳。

玄帝大悟,厥后愈勤修进,克证天真。

  试剑石 #

  在大顶二天门之内,一石中分,剑迹昭然。传云:玄帝试剑处。

  仙暮石 #

  神仙尹轨抨暮处,在隐仙岩。事见本岩

  试心石 #

  在紫霄岩西。事见本岩

  三天门 #

  在大顶下,尹喜栖真处。事见天柱峰

  榔梅仙翁祠,在五龙官北,磨针石南上百步,有枯木一二,边有一木参天,呼之日棚梅。

棚木梅实,桃核杳形。

耆旧相传,此木一枯,不出丈寻,一株复荣,真仙果也。

下一庙日:棚梅仙翁。

四五月间,果熟之时,树高不见其形,叩梼仙翁,移时自落,取而食之,味酸而甘。

然亦罕得,以验丰歉,丰年实多,荒年则无。

传云:玄帝磨针之悟,因摘梅花插于木上,誓之日:我若道成,汝当结实。

是以灵根仙迹,万古如初。

  炼丹炉 #

  列仙炼丹之所。事见隐仙岩

  自然庵 #

  神仙马明生炼丹处。事见炼丹池

  仙禽神兽 #

  黑虎

  北方天一之所化,护山之灵神。

变化不一,或托相为人,金甲早袍,若将军之状,或显真相,玄鬃黑色,如狮子之形。

或大如厘,或小如豹。

见之者不祥,梦之者获庆。

夜巡廊麻,灵迹昭垂,不善之人,立为屏斥。

丹经云:虎向水中生,是也。

  白蛇

  翼翰之余气,福地之灵神。

四鼻八牙,变现莫测。

或盘石上,或外涧滨。

大若楝梁,小如指筋。

忽现幻於凳卓床席之上,或逐恶人於道途。

梦寐之中,神异无穷,笔舌难尽。

  灵乌

  秉北方之色,为武当之灵。

预报吉凶,验其慈厉,靡不应者。

常数枚息於殿相之上,昏晓之交,噪跃于内。

传云;报晓者,此也。

然物我相忘,略无惊惧,晨夕二供,飞翔伺食,内一红喙者,见之获吉。

  白鹏

  似雉而尾长四五尺,朱冠铁距,玄裳缟衣,呼类唤朋於苍松翠竹之上,真仙禽也。然不受樊畜,自奋而死。

  锦雉

  色全五彩,羽应四时,振翼梳翎,巡岩依竹,诚可敬爱。常游庭畔,饮啄自如。

  飞鼠

  似鼠而长,青尾短项,飞跃林木,疾若猿揉,人目之日仙鼠。

  我师禽 #

  褐衣金喙,青首红足,清秋良夜,高峰探木之中,呼呜:我师,终夜不止。传云:玄帝上升,蕙怅既空,山禽追慕不已。

  半部乐 #

  形如黄雀,数十为群,音中宫商,有鼓瑟吟唱之韵。传云:玄帝栖真之时,地神呈瑞,今时时见之。

  奇草灵木 #

  万年松 #

  福地之瑞草,高不过五寸,,其色苍翠,根叶俱称。

生绝涧壁石中,悬崖而取。

得之者,以今水湿土栽之,立活。

敛而藏诸策中,其复如初。

油手触污,即日黄陨,若罹妖怪。

栽放神前,邪魅远遁。

今江南名山亦有,不若本山之灵。

  千年艾 #

  玄帝存此以济四方之民,艾叶菊花,蓬根木干,秋清叶生青珠如丹之颗,伏日采之,治男子虚耗、妇人血气之疾。

  棚梅

  事见棚梅柯 #

  蕙兰

  生於崖石之问,春暮风和,幽香清袭。

  葛乳

  地之瑞庆,葛之精华。秋露浮空,如芝涌地,其色赤脆,其味苦甘,大治酒积之疾。

  松萝

  玄帝之仙衣,福庭之灵裔,生高峰古木之上,长者丈余。能疗蛇虎汤火顽疮之疾,嚼汁吞服,吐滓敷疮,立愈。诸山亦有,未闻却疾。

  天花

  色红而秀,上有尺余悬丝,秋末遍开,幽丽可爱。昔玄帝升真,散之岩谷,迄今仙裔传之无穷。

  云竹

  地之灵瑞,凝之於竹。紫莹黑纹,见者奇之,茂林之中,问见一二。

  莎萝树 #

  其叶不凋,其木岑高,实如大栗,生深涧大山之阴,隐然有映覆广寒之象。

  芳骞树 #

  叶青而秀,木大而高,根株□自然藤萝交袅之势,与画者无比。武当有二,大顶与五龙接待庵涧滨。

  石灯心 #

  生武当山地中,色苍而直,如腐石之形,浸以膏油,光明洞焕。

  金星石、银星石

  玄帝上升地皆变此,满山皆然,能疗小儿惊瘸之疾。诸方俱用,但性寒耳。

  山肴野簌,松菌、笋脯、橙汤、木煎、芍荼蜜酒、栗饭、橡糕,自有得处。

至如纸袁、摔毡,足以御寒,松灯桦烛,足以继晷。

诗云:山田粟米饭,野菜淡黄兹。

个中滋味别,只许自家知。

玄帝养士之禄如此,傥非识破浮华,焉能笑傲物外?敬录此语,示诸同志。

  武当福地总真集卷中竟

  武当福地总真集卷下

  天封玄帝圣号出仙传

  圣号:元帅镇天玄武大将军、三元都总管、九天游奕使、左天呈北极右垣三界大都督、神仙鬼神公事判玄都右胜府事、领元和迁校府事、紫皇天一天君、玉虚师相、玄天上帝。

  宋封圣号 #

  北极镇天真武佑圣助顺灵应福德仁济正烈协运辅化真君本名玄武,宋避庙讳,改名真武。

  静乐国,传记:龙变梵度天之下。

《灵宝大法诸大秘文》云:龙变梵度天,北方之天,四种民天之一,在无色界之上,其色赤,太虚之景,灵宝之宫,下应西方娄宿。

又《武当图记》:五龙顶,一峰上应龙变梵度天,北方五黑龙君居之。

今均州之南三十里,有村名日乐都。

传云:此古今乐国。

村之束山下,古陵数冢,耆旧相传云:静乐国王之茔。

又《风土记》:均州,上古之时即有麋之国,谓人民朴野,安静乐善,虽日麋鹿,犹可安居。

又仙传称:黄帝降生於有熊之国,赤帝降生於厉山氏之国,玄帝降生於今乐之国,盖为玄帝神功圣德,万物悉资,润泽发生,不欲以有麋之国称之,而取其人民安静乐善,易之日静乐可知矣。

切观均州风土,太和之水湾环百曲,神仙窟宅。

考之古史仙传,静乐国即均州无疑矣。

  仙冑,《太玄经》云:天一生水,地二生火,玄帝主宰天一之神,故呎日:水位之精。

宫日:天一之宫。

《仙传》云:天一之精,是为玄帝;天一之气,是为水星;天一之神,是为五灵老君。

天一之象,应兆虚危,是为玄武。

其名则一,其形则二,见相玄龟、赤蛇,其精气所变,日雨露、曰江湖河海,应感变化,物之能飞、能声者,皆天一之所化也。

水火升降,龟蛇合形,品物是生,玄帝即其主宰,天一之帝也。

  玄帝传记,按《混洞赤文》:元物恍惚,大道杳冥,一气凝三宝於无色无欲之先,五劫混洪造於乍迩乍遐之际,太由是极,文自此彰,重浊轻清,分判上下,皇天后土,主镇范围。

天一生水於坎宫,神化肇形於坤垒,火木金土,安镇方维,赤青白黄,各司帝任。

星辰日月,演玄纲而原象育形;高厚神祇,体好生而随时设教,巍巍荡荡,赫赫煌煌,妙矣难言,渊乎莫测。

北极佑圣玄武天一天君玄天上帝,天一之帝,水位之精。

《太极隐文丫万:天一之精,是为玄帝,分方於坎,斡旋万有。

天一之气,是为水星,辅佐大道,周运化育。

天一之神,是为五灵老君,佐天拱极。

天一之象,应兆虚危。

司经纬于北,是为玄武,其名则一,其形为二,是有玄龟、赤蛇之象,其精气所变日雨露、日江湖河海,应感变化,物之能飞、能声,皆天一之所化也。

龟蛇合形,天地定位,惟.玄帝天一之帝,故能摄制。

地二生火,分方于离,是为赤帝,像应朱雀。

天三生木,分方于束,是为青帝,像应青龙。

地四生金,分方于西,是为白帝,像应白虎。

惟天五之数,黄帝中主,万神无越,兹不具载。

断鳖已后,五帝辅相大道,玄帝有润泽发生、至柔上善、涤秽荡氛、平静之德,上及重霄,下及飞潜,动植莫不资焉。

玄元始黑,历劫下降,出书度人,而上帝乃命玄帝下游人间:上三皇时,降为太初真人,中三皇时,降为太始真人;下三皇时,降为太素真人,当是之时,结绳治政,不可复考。

至开皇初劫,杂黑普消,正道当行,下界南洲,宜更茹毛饮血穴居野处之化,上帝乃命五帝继降人问,化育黎庶。

惟青帝首出,降于坤舆之中,名太嗥,号伏牺氏,建立邦国,观象察法,始有星纬之文,正君臣父子夫妇之分,龙图河出,龟书洛呈,画卦造书,布德行惠。

赤帝降生於厉山氏国,今随州是是为炎帝,号神农氏,树植百谷,民得粒食,然火德令炽,致有诸侯互侵、蚩尤为虐之患,数使然也。

盖赤帝火,玄帝水,水火有不可相离之兆,继而下降玄帝,降生於争乐之国,名招摇童光,号云潜氏。

黄帝降生於有熊之国,史皇南谧日:河南新郑是也。

名轩辕,号黄帝。

白帝亦降生於黄帝之宫,名少嗥,号金天氏。

俱主持正统,抚育兆民,平乱着功,复归本位。

玄帝禀天一之精,惟务静应,不乐南面,志复本根,上帝乃以天一余气,下降金天氏之宫,名颛顼,号高阳氏,代玄帝握符御众。

谨按玄帝降生争乐国之日,即神农氏之末年,岁在关逢敦胖,甲午姑洗月,111 月哉生明,初三曦驭天中,午时符天一之阳精,托胎神化於翼翰娄三宿之次,龙变梵度天之下,静乐国善胜夫人之腹孕秀一十四月,产母左胁而生。

当生之时,祥云异香,瑞应难述。

生而神灵,及七岁,天文书契,一览默会,潜心至道,愿事上帝,普福兆民。

欲寻幽谷,内炼元真,遂感无极紫元君,授之上道。

元君指太和山而告之日:此山自乾兑起脉,盘旋五万里,水出震官,土应翼斡二宿,显定极风、太安皇崖二天,汝可居之,当契太和。

飞升复位,上辅大道,与天地日月齐并。

告毕,升云而去。

十五,辞父母,父王不能抑志,遂入是山,潜虚玄一,默会万真。

身长九尺,面如满月,龙眉凤目,钳发美髯,颜如冰清,披松萝之服,散发铣足,凝真养性四十二年,成无上道。

是时,轩辕黄帝御世治民,岁在庚寅,九月九日凌晨,四气朗清,鸾鹤天花,相问飞舞,林峦震响,自作步虚仙乐之音,地皆变金玉之色,玄帝拱手立於台上,须臾,群仙、骑从、车舆、旌节降於台畔,非凡见闻。

五真捧太玄玉册前进,曰:奉帝命,召子上升。

玄帝祇拜。

其词日:上诏学仙圣童静乐国子,玄帝姓名以子玄元之化,天一之尊,功满道备,升举金阙,可拜太玄元帅判元和迁校府公事。

九德偃月金晨玉冠、琼华玉簪、碧瑶宝圭、紫销飞云金霞之被、丹裳羽瞩绛彩之裙、七宝铢衣、元光朱履,宝印、龙剑、羽盖琼轮、九光九节、十绝灵婶,八鸾九凤、天丁玉女、亿乘万骑,上朝帝廷。

诏至奉行。

玄帝拜帝命。

五真前进日:吾等奉命为子启途。

一真日:予即子之别体五灵玄老黑节灵婶。

子不统王位,志在还初,谓可嘉尚,汝尘世父母,已证真仙矣。

于时,五黑龙君掖之上升,至紫霄峰之上,解松萝之服,衣所赐冠被,飞空步虚於大顶之上,乘丹举绿辇,五龙掖之,飞升霄汉,躬朝上帝,领职阙下。

后改太和之名曰武当山。

至开皇终劫,下界生灵,承平之盛,骄奢矫侮,去实务华,劫数欲更,暴君污吏,魔鬼妖孽,杂处阴阳之界。

商纣主世,残害酷虐,六天魔众,各现形迹,妖祥迭起,人鬼不分,盘结恶毒,伤害黎庶。

时元始上帝说法於八景天宫上元之殿,黑毒血光秽杂之气上冲天门妙行真人叩请威光,亲行收除。

上帝宣昊天帝尊,正天历数,乃劫天一之神,降生西土姬姓之国,名发,为周武王,使平治天下。

惟玄帝天一之精,丁甲风雨水火之神俱隶主治,能荡除氛秽。

右侍玉童,持符往召玄帝,被旨上朝天颜,恭领帝命,部坎离真相苍龟巨蛇、丁、甲、五雷神兵三十万神将、巨虹、师子、毒龙、猛兽,齐到下方,恭行天讨。

徇师誓众而说:太阴化生,水位之精。

虚危上应,龟蛇合形之呎。

七日之中,天下妖魔一时收断,计奏定录,锁于北邓。

复诣清都,上朝金阙,上帝抚劳,乃命昊天进封仙品,宣告金阙侍经司玄学士太丹真人,於玉华院栽撰玉册,其册日:惟卿混黄一气之瑞,道备九阳之尊,校迁人民,毫分无失,兹以劫数交会,邪正混同,感生六天魔王,伤害九地黎庶,傥非真力,何得清宁?德重功高,难尽褒美,容当归根复位,返本还元,若不徽称,焉能显德,金书锡降,宜忽谦辞。

可进拜:镇天玄武大将军、三元都总管、九天游奕使、左天呈北极右垣三界大都督神仙鬼神公事、判玄都右胜府事紫皇天一天君。

依前太玄元帅领元和迁校府事,册到奉行。

上帝命玄帝可相复元初,披发胱足,踏蹑龟蛇,建早巅玄旗,躬披钟甲,永镇坎位。

凡遇甲子、庚申,每月三七日,下降人问,察人善恶修学功过,普福生灵,操扶社稷。

玄帝奉诏后千变万化,为教主,济度人世,无量无边,洞天福地,灵显感应,简册难穷,润泽溥博,智德恢洪,无一时不念众生,无一刻不怜下土,大慈普救无上法王也。

昔宋嘉佑二年天中节,三界万真上朝元始上帝,会三宝宸尊、昊天上帝出万天素威功过玉历,劫金阙侍中司马大神、司命可韩真君、司录定名真君、司功采访真君、司过保命真君,考校玄功,五老、十一曜、北斗、二十八宿,自太古至今,经纬阴阳,功齐天尊之位,三官、四圣,太一开化,佐天安地,功亚天帝之位,於是劫颁金阙三省推考圣功,果与诸天帝君功德并隆,将三官、四圣并拜帝真之号,於天腊之日,宣命三官、四圣同赴三天阙下,绾于玉合,分命金阙左侍翰林清玄学士司文真君、金阙右侍翰林宝章学士司经真君撰制玉册,至上元日进封三官四圣帝号,册以玉板,刻之金书,字悉龙章凤篆,盛以云锦,宝囊,护以琼玉之匣、金龙之锁。

而玄帝玉册曰:劫赫赫至真,皇皇大道,太景开判,玄元化生,万天枢机,三界尊仰,其休隆广,宜有褒崇。

惟太玄元帅镇天玄武大将军三元都总管九天游奕使左天歪北极右垣三界大都督神仙鬼神公事判玄都右胜府事领元和迁校府事紫皇天一天君,玄帝名灵通大妙,道备郁明,上开混化之玄,下统虚危之秀。

抚成地纪,保育天元,持造化於四时,推纲维於八节。

功高五十万劫,德并三十二天,洞杳飞芒,幽微伟灿,按遵简录,当亚帝真,不有徽崇,何以明德,谨遣金真紫阳大夫金阙侍中素灵殿大学士主管三天门下直日储灵典奏事含光上德仙君轩辕执本卖捧玉册,可特授玉虚师相玄天上帝,领九天采访使,余当上辅大道,劫劫长存;下佑兆民,绵绵永祉,龙文昭降,宜勿逊辞,册至奉行。

於是玄帝众真受帝号於七宝琼台之上,昊天至尊亲行典仪,与凡世帝王拜大将开国承家之仪颇同,上锡玄帝琼旌宝节九龙玉辖,其冠通天十二旎,其服玄衰,上施十二章,圭以玄玉,履以红乌,于今群真朝谒,四圣为都班之首。

所都则日天一真庆宫,在紫微之上,太素秀乐太虚无上二天之问,官殿巍峨,皆自然妙气所结,琳琅玉树,灵风自呜,皆合宫商之韵,红光紫云,常覆其上,此处即玉虚之境、无色之界也。

玄帝拜帝号之后,上帝追赠崇封玄帝圣父日:静乐天君明真大帝;圣母日:善胜太后琼真上仙。

下荫天关日:太玄火精含阴将军赤灵尊神;地轴日:太玄水精育阳将军黑灵尊神,并居天一真庆宫。

因兹三界仰称日:玄帝。

是编皆前后列真授付得道之士,人世故得睹神圣功迹,亦宿生之庆幸也。

  大都昭应宫瑞应

  大元混一天下,定都於燕。

至元七年十二月十九日,西郊高梁河金水中有蛇,长尺余,金彩青章。

明日,复有神龟,金碧交错,回旋泛泳。

时太府监玉牒尺不花因睹,以事具闻。

劫建宫立碑,奉玄帝圣容,赐额日昭应宫。

今女官、道士严奉住持,以彰神应之灵。

  宋真宗皇帝加上真武将军圣号御笔手韶

  劫中书门下:朕伏以丕显聪明,聿求孚佑,旌贲殊号,率循旧章,恭惟真武之灵茂着阴方之位,妙功不测,冲用潜通。

尹京邑之上腴,有龟蛇之见象,兑升地宝,瑟涌神泉,自然清泠,饮之甘美,资中国之利泽,奏民疾以镯除。

倍庆济时,虔思报德,就其胜壤,建以珍祠,既修奉於威容,合登隆於称赞。

爰稽懿实,永耀鸿祯,真武将军宜加号日:镇天真武灵应佑圣真君。

当体寅恭,咸从布告,故兹韶示,想宜知悉。

天禧二年七月七日

  宋嘉定二年十一月十四日崇封诰词劝:仰止层霄,巍乎北极,瞻百神之环卫,有玄武之尊严,顾像设之已崇,而号名之未备,肇称褥典,以介蕃厘。

北极佑圣助顺真武灵应真君,天之贵神,国之明祀,威灵在上,常如对於衣冠;光景动人,遂莫逢於魑魅。

赫然祥异,着于见闻:在天禧时,瑞表醴皋之观;若熙宁日,事传大顺之城。

祖宗相继,礼文有加,祠宫乃创於阜陵,扁膀爰新於佑圣。

肆朕尤严於祭报,而神每监於祷祈,载惟肝蛮之孚,曾靡窈冥之问。

福请冲眇,将垂万世之子孙,德及高深,溥洽四方之黎庶。

诞扬盛美,庸侈徽称。

金阙玉京,密增於神荚;云车风马,永镇於人寰。

尚冀宴娱,适观荐飨,可特封:北极佑圣助顺真武灵应福德真君。

奉劲如右,牒到奉行。

  宋宝佑五年二月崇封诰词

  劫:北极惟尊玄武允谓穹崇南面虽主百神必严寅奉。

既阴受护持之既,宜显嘉旌贲之仪,申衍荣章,用昭敬事。

北极佑圣助顺真武灵应福德衍庆真君,道周六合,威摄万灵,锺元黄一气之真,阴功有赖,握坎离二精之妙,神化无边,以兹荡邪而辟功,莫匪救民而护国。

惟我朝之累圣,婵至敬之一心,在真庙仁庙,则表灵应而彰感通;在孝皇宁皇,则奉佑圣而崇福德。

迨予眇冲,固当增衍庆之封;嘉尔聪明,亦既述均阳之赞。

肝蜜冥冥而默应,威灵赫赫以旁昭,无愿不成,锡庶民之福祉,何幽弗察,清四海之妖氛,凡同普率之问,均在包含之内。

惟仁则所济之博,惟正则丕烈之洪,强赞上真,难明至德,尚宏道荫,永庇人寰,可特封:北极佑圣助顺真武福德衍庆仁济正烈真君。

奉劫如右,牒到奉行。

  宋仁宗赞,入内堂宝应合,天关地轴封号册宝:

  万物之祖,盛德可委,精贯玄天,灵光有伟。兴益之宗,保合大同。香火瞻敬,五福攸从。

  天关火之精赠:同德佐理至诚重感慈明普济阳辩武圣右正侍云骑护国保静辅肃守玄太一大将军。真相赤蛇变相青面三日金甲兜鉴。

  地轴水之精赠:同德佐理至应大道显明武济阴盛朔圣左正侍云骑护国保宁辅肃玄初太一大将军。真相玄龟变相黑体金甲兜鉴。

  右封赠如前,嘉佑二年二月旦日门下奉命。

  录善降日 #

  正月初七日、二月初八日、三月初九日、四月初四日、五月初五日、六月初七日、七月初七日、八月十三日、九月初九日、十月二十一日、十一月初七日、十二月二+七日、三元日、甲子日、庚申日。

  供献仪物 #

  玄帝天之大圣,世之福神,不药华饰,惟务清争。

  所宜:清油、冷水、灯烛、时果冷茶、枣汤、黄白花。精洁束盛,如此获大吉祥。

  所忌:石榴、李子、荷花、红艳花、莲藕、辛秽、鹞、犬、孕妇,不洁之物,虽福神洪慈,则侍卫神灵立彰显报,慎之。

  玄帝隐讳:乞、仲芳、诘、贼。

  四天天帝 #

  龙变梵度天帝,内名掬灵妙光,在无色界之上,其色赤。又日上妙天,其宫日灵宝宫,下应静乐国。

  太安皇崖天帝,内名晖奠阿魂,在色界,其色白。又日极乐天,其宫日开明宫。

  显定极风天帝,内名回翘威,在色界,其色黄。又日广乐天,其宫日太赤宫二天下应武当山。

  丰乾大天帝,按:宋侍中荆国公宋庠奉旨所编《真武启圣记》第九章称:真武初学业遇帝,赐以黑驰乱角断魔雄剑,内名未究其详。

  虚宿天卿星君、危宿天钱星君,二星皆天一之象,龟蛇水火之形,玄帝之所统理。

  无极上道紫元君,内名未究其详。按:《仙传》传道付玄帝,示武当山之根源,今尊日圣师。

  九天掌籍上仙元皇帝君,姓张名亚,属三大神之一,掌桂禄籍,凡食禄为官、为儒者,皆隶之。为水府计度转运,相辅大道,佐玄帝济物。余见仙传。

  上清天机都承旨神应元惠真君,姓董名素皇,天至真,莫究其旨。辅相玄帝,开教济物,位太清西王左上卿。

  上清天机都承旨飞霞灵光真人中黄先生太元真人束岳上卿司命真君、大茅君也,咸阳人,名盈,字叔申。

  定录右禁郎司命真君、中茅君也,名固,字秀伟。

  三官保命真君,小茅君也,名衷,字思和。

  三茅君,金阙宰辅,东岳司命。今句曲福地三茅山,即升真之地。事见茅山仙传,余见后曹观妙传。

  中天钦火律令大神雷霆主帅天君,即黄帝相风后将军,破蚩尤,封河南将军,因以所封邓为姓。后隐武当迭字峰,有神迹尚存,见《雷书》。

  武当山感应五黑龙君,即天一之化,龙变梵度天余黑,下镇武当,掖玄帝上升,访姚太守降雨于唐,授陈希夷睡法於宋,雨旸祈叩,其感应不可枚举。

武当五龙顶即是寓处。

  武当山五百灵官,洞天福地,上帝游年之所,各设灵官五百员,主持守卫。修道之士,功业成就,皆隶保举,察善罚恶之司。

  武当山巡山黑虎元帅,北方天一之所化,护教镇山之神。

神通威灵,不可具述,凡骨相未应学仙之人,或现真相,或警梦寐,悉皆逐去。

夜则巡行廊应,卫护福庭,有法行之於世。

  武当山忠智威烈王,唐均州太守姚简也。事见后传。

  上帝司真佐,命武当山真君,武当乃中岳上帝司真洞天佐命,位号真君。出《太真道典镰》。    

  武当山福地仙官、宫庭通天大圣里域真官、武当大顶广润龙王。111位即本山仙官系国封。

  古今明达 #

  《图经》:武当,神仙窟宅。

自黄老设教,神仙至人,栖之者众。

又日:学道者常有百数,心有懈替,则为百兽所逐。

夫养生之人,多隐其名字,藏其时日,恨山不深、林不密,惟恐闲名落人耳中。

是山证道升真者,何可胜计,去古颇远,劫火屡更,多失其名。

今考之传记,询诸前辈,问得一二录之于此,以备山中胜盘云。

  关令尹真人,周康王之大夫,姓尹名喜,号文始先生。

当周之末,大道将隐,预占紫气西迈,有道者过之,出为函谷关令。

未几,太上度关,喜执弟子礼迎拜,授之《道》《德》二经,约后会蜀之青羊肆。

托疾木仕,隐居谷内,后入蜀,归栖于武当,三天门石壁之下石门、石室,喜之所居,古有铜将、.玉案,今无之矣。

以其所居名曰尹喜岩,涧日牛漕涧、青羊涧,皆太上神化访喜之地。

出《舆地纪胜》。

  神仙尹轨,《神仙传》:尹轨,字公度,太原人。

文始先生之弟子也,博极群书,晚乃学道,号山世远。

常起居林麓,服黄精,年百余岁,言天下安危盛衰,未尝不验。

入太和山,去领杜阳宫太和真人,今为紫虚阳光道德录真师。

出真诰。

  神仙戴孟,《郡国志》:姓戴名之生,汉将军,武帝遣入北山采药,弃官学道,号孟盛子,受法於清灵裴真人,得《玉佩金铛》之书、石精金光之符,周游名山,日七百里。

后白日上升,落帽於武当山峰之上,迄今呼曰落帽峰。

故陈希夷有诗云:我爱武当好,将军曾得道。

升举入云霄,高岑名落帽。

出真诰及晏公类要。

  神仙马明生,《神仙传》:姓马字君贤,号明生。

得太阳神丹之秘,丹成服半剂,周游人问,架屋从徒,与俗无异,不过三年,夫妇辄易其处。

今五龙观自然庵即其地也。

    

  神仙阴长生,《雍州记》:长生,汉光武阴皇后之族,邓人,马明生之弟子也。

得师太阳神丹之诀,同隐武当,丹成,驭气飞行,周游六合,后至忠州仙都,白日上升。

  神仙燕济,《道学传》:名济,字仲微,汉明帝时人。

少好道术,弃官不仕,后居武当,寝息无度,或困积石,倚大木,虽历四时,衣服不变。

居常散发,亦或练巾,飞步云烟,人莫之近。

  神仙刘虹,《隐逸传》:刘虹,字灵预。天资颖悟,博究典坟。宋泰始中,为晋王记室。解官辟谷,入武当山仙去。所居石室日刘爽岩,今隐士岩是也。

  神仙谢允,《真诰稽神枢》云:允字道通,历阳人。

少有英毅,历仕罗邑宰,博览群书,道学尤精,政事廉能,有遁世脱尘之志。

晋太康中,表辞官入道,诏许之。

遂西上武当,至襄阳见一道士,语之日:吾师戴先生孟盛子,非世间人,谕我日:若有西上欲见我者,可与俱来,得无君乎?因以俱往见之,至山云,横远岫,依约松阴,忽睹先生坐於石上,神彩洞彻,授以炼神冲虚之道,俄失公所。

於是结茅於石室,不数年,得冲寂之妙,能飞行绝壁。

自号其名日谢罗山,盖谢脱罗宰之宰也。

后仙去,莫知所之。

出《真拙婴及《水经》。

  姚太守,《传记》:名简,字易夫,隋人也。

佐唐太宗,出为武当节度。

贞观中,天下大旱,飞蝗褊起,劫祷名山,俱未感应。

姚君被命诣武当肃醮,有引儒士,风貌殊异,奇之,从容语简曰:予等俱非凡士,五龙君也。

准帝命守护此山,为子正直,祈梼精严,故来谒尔。

予已奏允帝命,公宜速归,三登可庆矣。

顷之,云气地涌,失君所在,雷电霖雨,褊布天下,草木禾稼,俱各荣茂。

具兹灵绩,闻之朝廷,即蒙恩锡。

解印之后,挈家隐居武当,志慕虚玄,成真证道。

玄帝命为本州守土镇山之神。

宋初却蝗救旱,灵显昭着,进封忠智威烈,宣劝建祠於今紫霄宫之东。

  陈希夷,《言行现岩》名搏,字图南,亳州人也。

少负逸材,有济物利人之志。

五季之世,汴梁见宋太祖而异之日:此真命也。

笑坠白驴,遂有高举云烟之兴。

入武当山隐居,诵易於五龙观侧,感五黑龙君,授之睡法。

声誉远着,谒者颇众,寻迁诵经台,研究画前之妙,再迁於白云岩。

五代之末,四方鼎沸,移居华顶,传日五龙飞空送之。

宋初累召不起,后赴阙乞归,诏许之,余见本传。

  丞相张士逊,《宛退传》:名士逊,均州人也。

初居光化,少孤贫,读书於武当山,有道士见而异之日,子有道气,可随我学仙。

公不欲。

宋太宗雍熙中,登甲科,身游凤池,为皇友,位宰相。

  神仙房长须,《武当传》:房长须,不知名也。

宋南渡后,隐居武当,日以栽杉为事,今五龙宫后之杉,皆公手植之,培坛灌溉,靡有暇刻。

一日,忽遇玄帝化形道相,问以栽杉之因:慰谕之曰:神则"清矣,惜乎无须。

以手颔之。

亦以为常。

经宿,但觉有物如丝萦於胸臆,视之,须已长尺余

  矣。自后建云窟以奉之。甲午三月】日清旦,云中隐隐见跨鹤之形,回视故居,惟杖屦在。

  隐士田蓑衣,《武当传》:田蓑衣,不知名也。

隐武当隐仙岩石室,冬夏止一蓑衣,时人以蓑衣称之。

隆冬则真气如蒸,盛夏则温冻如玉。

人有疾厄叩之者。

摘衣草吹气与之,服者即愈。

炼大丹。

端平问失公所在。

今丹室炉宠存焉。

  隐士谢天地,《武当传》:谢天地者,不知其姓名也。

绝粒不食,步履如飞,居南岩更衣台下石室中,石壁万仞,下临深涧,虽猿鹤莫能往来,公飞行自若。

人有启问,但应之日谢天地,余无他语,人以是名之。

所居之岩,人亦以是名之。

后仙去,不知所在。

  孙寂然,《记》日:名元政,号寂然子。

嗣业茅山清真观,得上清五雷诸法之妙,遍礼福庭。

时汴湖龙去,江汉罹金兵之厄,武当殿宇为之一空。

绍兴辛酉,首登武当,兴复五龙,开辟基绪,以符水禳桧为民除疾,众皆归之,数年之问,殿宇悉备。

高宗诏赴阙庭,以符水称旨,劫度道士十人。

后还山,无疾而逝,藏其蜕於桃源之东。

  邓真官,名安道,孙寂然之弟子也。

自幼随师开复武当,首蒙息赐,尽得其师上清五雷诸法之妙,驾风鞭霆,其应如答,远迩疾患,皆奔趁之。

继奏劫住五龙,兴建正殿,顽石壁立,才凿甚苦,默施神用,一夕,雷雨为破其石。

度弟子数人,以观付之。

潜调龙虎,内炼甲庚。

嘉泰中,预告徒众,奄外而逝,大风拔木,移时方散,人谓乘风而往。

剑座宫北,遗迹昭然。

  曹观妙,名侍德,岘山人也。

幼入道,居武当,嗣五龙之振。

天性颖悟,举止非凡,自作一家书体,飘逸有神仙之态,四方多效之。

道法阴阳,靡不博究,膺‘观妙之号,领住山!之职,远近皆师事。

后移领三茅崇禧之任。

及归,晚节清高,众期轻举。

一夕,梦守山之神语曰:三茅真君来日降此,君宜远近。

日一即领众迎至会仙峰,久无一人至者。

日将暮,真君化为田夫,荷蓑而至。

众莫之识,令挈物以归,抵观,拜於堂下。

寻欲劳之,不得,但见异香袭人,覆满庭户,悔无反矣。

后诚徒众日;此闻仙凡混居之地,自今已往,世世不受道俗礼拜。

令武当道友不受俗拜,始此。

寻立聚圣殿,以奉之。

尝谓门弟日:吾因受三茅真君礼,不免金解。

端平三年十月末旬,果罹兵难,白膏凝肤,略无腥血,刃者致拜,释剑而去。

后剑其神蜕,冢於桃源。

  唐风仙,风仙名守澄,随州人。

幼入武当,姿貌古怪,鹤体松形,葫芦数十,常挂杖上,往来於均房之间。

壬子,重复均州,郡守程进令开辟武当五龙香火,未几,制檄道士王礼常至,退而乐道,人之吉凶悔吝,莫不预二、.二述,无不验者。

常叱辱人,被叱者即蒙福庆。

人以风仙称之。

或立积, 雪,或卧道路,常有虎豹守卫,时贵,付续敬之。

开庆己末,不知所在。

  汪贞常,名思真,号寂然子,贞常所赐之号也。

家世徽人,宋丞相汪伯彦之后,生於安庆,嗣全真教法入武当山至元乙亥,领徒众六人开复五龙,荆榛塞途,黑虎为之引导。

兴建殿宇,改观为宫,四方师礼之,度徒众百余人,任本宫提点。

吉凶预知,后无疾而蜕,俗民多梦步紫云而北去。

  鲁洞云,名大宥,号洞云子,随州应山人也。

家世宦族,幼入武当学道,遍历南北。

至元乙亥,偕汪贞常开复武当,住紫霄岩。

年八十余,以道着远,点墨片纸可疗疾,度徒众百余人。

解化之日,面若童颜,其证道可知矣。

  叶云莱,名希真,号云莱子,处州括苍人也。

辛亥年三月初五日巳时生,唐天师叶法善之族裔。

生於建宁,得清微道法之妙。

、兵迁古禳,入武,但当山。

至元乙酉,应语赴阙,止风息’ , 霆j 梼雨却疾,悉皆称旨。

至元丙戌,钦受圣旨,领都提点,任武当护,持自公而始。

后捧御香还山,鲦然而逝。

  武当福地总真集卷下竟

  自有宇宙,刘消一油川,然洞天福地,表表於宇省问,则未有不因人而重者。

故南障以匡俗所庐,而易其名,天台以桐相所治,而新其号,山有仙则'才言』‘言名,愤矣。

余生发未燥,闻均州武当为玄帝启圣之地、长慕真风,尤切仰止,独恨未睹此山之胜,且不知其所以得名之由。

一日,忽有王、米二生自武当来,访余庐山下,袖示刘洞阳所褊本山事实,名曰《总真集》,肃容展玩,则知是山也。

七十二峰擅其奇,三十六岩专其秀,涧溪潭洞之清幽,草木禽兽之珍异,'殊庭仙迹集然,靡所不载。

盖名山中之雄伟杰特者,由是观之,微此山不足以称玄帝之居,微玄帝不能以彰此山之胜,以武当易太和,盖取诸此。

然非洞阳纪述详明,如指诸掌,则凡天下二之奉道者,又岂能尽知其所自来哉!.然则,此山固与天地为无穷,而洞阳此集且将与此山相为无穷,其有功於玄教大矣。

三复赞叹,遂书卷末,若夫帝真行实t已载频编,又奚庸赘。

德至辛丑花朝节,奉训大夫前食淮西武当播地总真集跋江北道肃政廉访司事古寿吕师顺谨跋

  武当福地总真集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