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中太乙宫碑铭

宋中太乙宫碑铭

  经名:宋中太乙官碑铭。宋代吕惠卿撰。一篇。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记传类。

  宋中太乙宫碑铭

  朝奉郎知制诰兼侍读判国子监臣吕惠卿奉劝撰

  熙宁四年,司天监建言,太乙五福之神,以七年关逢摄提格之岁,行临中宫,其名为真室,其分为京师之野,其祥为民康物阜。

太平之应,请立祠如故事。

天子可其奏,命将作监即国中之南而建宫焉,经始於四年之冬,而成於六年之春。

凡为三门七殿,分祠十太一与太岁之神,而五福居其中。

上为之制名,皆以承神之既休为义,而真室之殿,又亲书之。

其廊麻四壁,图百神之朝,天至於五帝日月星辰,而地至於五岳四渍,莫不咸在其位号。

尊卑服物同异与夫坛场之制,梼杞之仪,皆以太乙之学为本,而参用道家之说焉。

天子命有司具仪仗,将以今年冬至奉安神像於其宫,劫臣惠卿书碑以记其事。

臣伏玫《周礼·春官》:宗伯之职,典祀天神,其尊达於昊天上帝,其卑逮於司中司命,风师雨师而为礼,学者当之以星官之书,皆有着位。

而宗伯之属官,则有冯相氏,保章氏,掌会天位与夫封域分野以观天下之祆祥,而凡以神仕者,掌三辰之法以犹鬼神示之居,辩其名物而致之,而太祝掌六祝之辞,以祈福祥。

盖宗伯总其祀之典,冯相、保章氏主其变动之占,凡以神仕者图其居之所在,而太祝掌其祈,合而言之,皆礼官之事而已。

太乙之号,虽不经见,而历代史官,着其星在紫宫天一之南,以为天帝神也。

主使十六神,知其咎休所在之国,北辰之第二星最赤明者,乃其座也,而三台为天阶,太乙蹑之以上下。

史官之言星,虽不可尽玫,然其说皆有师承,其位皆可指数而,其占之效者亦众。

观其言太乙之尊如此,则昔之言天神之贵日太乙,其佐日五帝,以至主之以为郊,则非特亳人之方,,汉家之制而已。

盖礼官之事既以散亡,而冯相、保章氏之占,流而为日官式局之法,而道家之所以图其像,制其服物位号之差,坛场祷祀之法,殆得所谓凡以神仕者犹其居,与夫大祝祈福祥之遗意也。

今日官以为五福之神凡四十五年一徙宫,历中央四维,大约二百二十五年,而周则二百二十五年之问,必历中官矣。

而玫之既往,其应未必尽合,何也?窃尝譬之,天时者,节候也,人事者,种氛也,有天时之顺而无人事,犹节候虽应而不种氛,求其有获,不可得也。

有人事之修而无天时,犹种氛虽力,而节候异,求其有生,不可得也。

古之人以为天不人不因,人不天不成者,亦谓此耳,奚独至於太乙而疑之乎?臣观皇帝,粤自嗣服,改修政教,整齐吏方而法度之,行先立於府寺,兴举民事而利泽之,及首加於都畿,以至士被教育,兵足凛赐。

凡百劳来,又皆先於四方,而雨旸寒燠,莫不顺适,浮言不能摇其成,异意不能幸其失,岂惟人事,抑有天时之助也。

则真室之佑,其兆於兹乎?在太平兴国时,临黄室宫,其野为昊越,而太宗立祠於束南郊;在天圣时,临黄廷宫,其野为梁蜀,而仁宗立祠於西南郊。

其意以谓天子以天下为家,夫苟在吾四海九州之内,则其福一也,岂有彼此之限哉!.瓦夫临中央以当四维之会,则其嘉休之应将讫於四海,非止天子之所居而已也,则其所以成之者,岂宜不广哉!.必将推已施之仁而孚之於所未被,求未立之政而修之於所已行,使覆载之内,蒙泽如一,动植之类,赋生咸若,於斯时也,治成而礼乐议,诚至而天地察,观物大小以称德产之精微,比义上下以秩神明之位处,乃吾所以锡庶民之福,而逆三神之厘,其尤大者也。

而臣尚得待罪从官,以经术文字为职,则所当歌颂盛德者,又非独一二而已。

而是官之作,乃以属臣,其敢以固陋辞乎!.谨拜手稽首而献文曰:

  浑沦一气,精官嘿兮。

环无初终,廓无域兮。

消息满虚。

悦谁测兮。

煌煌威神,兆太乙兮。

临制紫宫,位辰极兮。

陆降三阶,监万国兮。

大人占之,造为式兮。

推步变迁,发潜伏兮。

降祥啧陆,维五福兮。

循行四维,历真室兮。

四十五岁,宫一易兮。

谁其当之, 祚有德兮。

赫赫有宋,荒九服兮。

世哲相承,千百禄兮。

习安玩治,蛊将积兮。

笃生睿圣,起以饬兮。

政行四方,首京邑兮。

淫诐沮伏,终以立兮。

五气来叔,消薄蚀兮。

洒澹沈灾,膏卤培兮。

太乙之来,前可迩兮。

新宫奕奕,成不日兮。

仰模帝居,丽金碧兮。

太乙之下,安且宅兮。

天造人因,方两得兮。

成能成位,圣贤职兮。

敛时景福,重敷锡兮。

延及海隅,均动植兮。

燕寿两宫,后嫔择兮。

子孙皇王,世万亿兮。

礼具乐成,底平格兮。

臣将载歌,以申救兮。

  宋中太乙宫碑铭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