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混元真录

太上混元真录 #

  经名:太上混元真录。一卷。编撰者不祥。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记传类。

  太上混元真录 #

  老君在殷周之时,或出或处,凡经一二百余载焉。

每以心为无心,以身为一无身,以太虚为上,存真为宝。

历思天一门之奥,浮游八荒之表。

呼吸生气,与一神相保,无小无大,无丑无好,荣禄代一光,视如刍草。

是故以无心之心、无身一之身,包裹天地,养育万物也。

夫心非.心者,大也。

身非身者,广也。

凡此数者,不可胜也。

取之於无事,故能以道丰国,和柔百姓。

所以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不用。

康王崩,太子瑕立,是为昭王。

是时太上复命老君开化西域天竺、维卫、大秦、安息、厨宾诸国。

一以八天隐文授於昭王,昭王自谓居自然之运,代五帝之气,错综阴阳之理,不崇天文。

老君知周之衰,乃收天文,因而退官归居故里。

欲往流沙。

其时天西於是隐迟闲居,北有绝灭之国,去昆仑山九十万里,国名长引,其国中一人身长四十尺,寿八千岁,皆有道德。

一欲往从之,言归昆仑。

到无极元年,岁一在癸丑五月壬午,乃爰驾青牛驭晕音盛车,去周西度焉。

其时王道微缺,政教一不行。

故牵成叔《老君颂》曰:

  深哉李氏,诞此圣姿。

研精玄奥,一幽赞神微。

抱质怀素,蕴宝藏晖。

述一而好古,仪圣作师。

周衰道废,厥猷匪宣。

龙潜初九,抗志浩然。

於邈遐风,徽音永传。

  薛道衡亦云: #

  小兹五岳,隘此九州。逝将高蹈,超然远游。青牛已驾,紫气先浮。玄门洞启,神化潜流。

  论日:窃按经史,周秦以前帝王诸侯并无年号,皆云元年二年而已。

近至汉文始立中元后元,武帝之时方号元光、元朔。

今据《太玄经》及《节解》、《内解》、《文始内传》、《道德{经序》并云,老君以上皇元年丁卯下-为周师,到无极元年癸丑去周西度-者,此乃鬼谷子、郭子、张天师、葛仙一公等,引诸天年号以配人问时代者一也。

自非得道真仙,孰能洞究之焉。

亦如开皇、赤明、朱灵、上和等号,固非流俗所知矣。

或云去周西度者,一此正言去周官而归,然后潜度函关.非谓仕周之。

便即公然西适也。

是一时周居丰镐,关在其东,故《文始内传》云:法有圣人,经过京邑。

故扫路烧香,以侯天真入境是也。

若言周在关东,便是天真出境,何谓入境欤?由是而论,尤明老君发自濑乡而来,信矣。

或云见周衰者,谓属昭王政化微缺之时也。

而诸经论或云幽、厉、平、敬之时西度者,斯并穿凿,误之深矣。

  是时老君浮紫气,乘青牛车,薄版为隆穹,从无极先生、鬼谷先生、北郭先生西迈,道经函谷关。

其关在陕州桃林县南一十二里,有故关墟是也。

关令姓尹名喜,字公文。

其父避纣淫乱,乃潜游秦州天水,因遂家焉。

其先积德累仁,流庆所萃,而乃诞焉。

母氏曾昼寝梦天降电流绕其身,见有长人语令咽之,既觉,口有盈味。

及生时,双光若日,飞游其侧,室内皆明,良久不知所在。

其家堂陆地自生莲华,光色鲜盛。

及诞,眼有日精,姿形长雅,垂臂下膝,堂堂然有天人之貌。

少好学坟索易,善於天文秘纬,仰观俯察莫不洞彻,虽鬼神无以匿其情状。

大度瑰然,不修俗礼,荣戚不形於色。

怀道逍遥,有远游之志。

其后果历涉山水,考详川谷。

卷言此地,知必成真。

乃结草为楼,精思至道。

康王闻之,拜为大夫。

以其因楼观望,故号此宅为楼观。

今之雍州终南山阴,整座县神就乡闻仙里中,有草楼唇坛、仁祠灵宇,历代崇护,于今尚在。

时关令务行阴,不求闻达。

而逸响遐宣,京师美,乃入侍东宫宾友。

至昭王时,瞻见东方紫气西迈,知有圣人当度,乃求出为函谷关令。

以物色而遮之曰:夫阳数尽,九星宿值,今岁月并王复九十日之外,法应有圣人经过京邑。

至期乃斋戒念真,使扫路四十里,夹道烧香,以俟天真入境。

其时先敕关卒孙景云:若有异服古人之状乘青牛薄版车,勿听过关。

其年癸丑七月十二日甲子,果遇老君乘白舆驾青牛而至关。

关吏曰:明府有教,愿大人.少留神。

吏便入白曰:适有一老公丈人之状,乘青牛车,从东来求度西关。

喜日:诺,道今来矣,我得见圣人矣。

即带印绶出迎,设弟子之礼而邀焉。

日:愿大人暂枉神驾。

老君谢曰:吾贫贱老爷耳,居在关东,田在关西,欲往取薪,何故见留,幸相听度。

吾无道德,子焉执敬若斯,谬亦甚矣。

老君故谦辞,聊复试之,未肯以前,此一试也。

喜复稽首曰:大人岂取薪,愿暂留神驾。

老君又日:闻道竺乾有古先生,善入无为,不终不始,永存绵绵。

是以升就道经历关。

或云:吾闻大秦有古先生,其道无为,故往观焉。

路由於此,何妄留耶。

此二试也。

喜又曰:今睹大人之状,圣姿超绝,乃天上极尊。

何边夷之有可往观乎。

愿不惑言,少垂哀愍。

老君又日:子见何祥,乃能知之。

此三试也。

喜答曰:往冬十月天里之星西行过勖,今之朔内融风三至,东南真气状如龙蛇而西渡汉,此真人之征也。

喜少好读坟易,及仰观天文,俯察地理,风云之应未尝不验。

前望见紫气西迈,夫阳数极九,复九十日当有圣人微服乘青牛薄版车从东来度。

自尔已来,夙夜存思,梦想真人有日久矣。

今睹大人容貌瑰然,圣姿超代,喜自少及长未尝所见。

以喜所知,君岂非上古真人者乎。

老君三试之皆过。

乃怡然笑日:吾知子念道,故来相试。

子有神通之明,当得度代也。

或云老君乃鸪然吐舌日:善哉,子之知吾,吾亦知子矣。

如此三反覆,然后从喜而前。

故四皓日:观老氏与尹生,岂不敬悟先机耶。

而照执谦辞者,欲教代耳。

关令於是设坐官舍,行弟子之礼,北面而事之,命作名厨盛饥以进老君焉。

老君复试其慈舍之心。

时有债客姓徐名甲,日雇钱一百。

先与约语,须吾行达西海大秦、安息国,归以黄金顿备钱限。

甲既见老君方欲远游,疑遂不还其直。

因美女诱之,乃举辞诣关令,讼老君求钱。

老君谓甲曰:汝随我已二百余岁,应还七百二十万钱。

汝命早应死,所以常生至今,赖我太玄生符在身耳。

言毕,见太玄生符飞从甲口出,还老君前,文字新明。

甲已成一聚白骨。

喜见甲违心便死,有意愍之,复欲观老君能起死人不。

因日:喜当代还此直。

即具钱来,曰:伏愿大人赦甲往罪,赐其更生。

老君愍喜慈舍,日:善复。

以向符投其枯骨,甲即还生如故。

老君日:吾不责汝,汝负本约,而道自去汝,故致死耳,今还汝钱矣。

因乃礼遣之。

老君既二三试,关令皆度,知其必得道。

乃停关下百有余日焉。

关今稽首日:晚生浅识,耳目滓滞。

迷惑代俗,沈沦声色。

今见圣人,如聋得听,如盲得视。

投身委命,愿闻大道焉。

.老君曰:微哉,子之问也。

夫大道守真三品,为则以一为度,以正为德也。

又问曰:道有三品,要得升仙,其以何行乎。

老君日:以一为数。

子能知一,万事毕。

闭塞情欲,入奥室炼金,食气为第一。

子能知之,守莫失。

喜於是踊跃稽首,问日:炼金奈何?日:神方也。

自玄元清虚,莫不由金符而得道,履九幽而入杳冥。

上下虚无,因神明而俱升。

喜复稽首,日:愿闻之。

老君於是授喜《太清八符经》、《太清观天经》、《九都经》、《神丹经》、《金液经》及《入炼九转还丹伏火之诀》焉。

其方日:金液还丹仙华流,高飞云翔登天丘。

赤黄之物成须臾,当得雄雌纷乱珠。

可以腾变致行厨,灵人玉女我为夫。

出入无问天同符,其精凝霜善沈浮,汝其震惊必来游。

九丹曰:第一曰丹华,第二日神符,第三日神丹,第四曰还丹,第五日饵丹,第六日炼丹,第七日柔丹,第八日伏丹,第九日寒丹。

又歌日:圆三五,寸一分。

口四八,两寸唇。

长二尺,厚薄均。

腹三齐,坐垂温。

阴在上,阳下奔。

首尾武,中问文。

始七十,终三旬。

内二百,善调匀。

阴火白,黄芽铅。

两奏聚,辅翼人。

子处宫,得安存。

来去游,不出门。

渐成大,性精纯。

即归一,还本原。

至一周,甚殷勤,密防护,莫迷昏。

途路远,甚幽玄。

若达此,会乾坤。

子午治,净魄魂。

得长寿,入仙村。

乐道者,寻其文。

谛思之,勿须论。

夫水银、硝砂、液珠,以作神丹,服一刀圭,飞升天宫。

身坚食气,乃得神仙。

汝当欲神仙,当先服还丹金液。

乃存其神,即时升仙,上为真人。

汝不服还丹金液,虚自苦耳。

为寒温、风湿、鬼气所击,司命不能救也。

道之如此,可不勉哉。

汝善温衣少食,适体守虚,虚无自然,鬼亦不能杀也。

年寿尽竟,即自死耳。

何以言之,以其不坚无神故也。

譬犹万物之生,非欲故求死,但自老朽枯槁腐死耳,人亦如此矣。

吾以此喻汝,汝自弩力存神作丹,早自防卫。

得此道者,长生不死,役鬼使神。

苟非其人,万金不传。

不得以示愚人、口是心非不信之人,令讪毁神道,益子之过。

度世在己,无鬼神也。

嗟乎,行尸虽富有,万物贵为天。

王而快意,从欲不满百年,成一器之土,甚可哀哉。

合作神丹,若须臾耳。

一成便仙,与天相毕。

恣心所欲,乐何央乎。

  关令稽首,又问日:食气如何?老君日:食气固精,受明玄经生道要妙(,出幽入冥。

上固云门,下固灵根。

如云无足,水之无根。

元气混沌,变化太清。

审而握之,久久自灵。

知之甚易,行之甚难矣。

夫修生之人,故德以形为车,道以气为马,魂以精为根,魄以目为户。

形动德散,气越道叛。

精消魂损,目动魄乱。

是以圣人静形闭气,畜精爱视,道德虚疑,魂魄固守。

形一神万,道乃成就。

道成变化,临危不惧。

子能修之,得道大要。

夫生不再来,故导之以气也。

宝气则得道,得道则长久。

神者,精也。

宝精则神明,神明则长生。

气行之则为道也,精存之则为宝也。

行气一名炼气,一名长息法。

正偃外握固,漱口咽之。

三咽行气,鼻但内气,口但出气。

徐缩鼻引之,莫极满,满则难还。

初为之时,人五息已一息可吐也。

每口吐气,欲止辄一吐之。

安其身,和其气,无与息事。

若不和且止,和乃为之,当守之勿倦。

气至形安,鼻息和则清气来。

至自觉形热,热则汗出。

且勿起安养,务欲久久,则三虫自去,意想分明也。

常以夜半鹦呜,祝日:束方青牙,服食青牙。

饮以朝华,三咽止。

南方朱丹,服食朱丹。

饮以丹池,三咽止。

中央之野,仰太山,服元气。

饮以醴泉,三咽止。

西方明石,服食明石。

饮以灵液,三咽止。

北方玄滋,服食玄滋。

饮以玉饴,三咽止。

如此三十日,三虫皆死,正神正气自安定,伏尸不复还心中,子自仙矣。

於是为作《玉历中经》三篇五十五章,本在上皇藏之金匮玉历笋中。

今将付尔,慎勿妄传。

其要日:养生之术,绝俗事约。

归清净,养元气。

和积蓄神,还反生审。

欲修道,守自然。

慎无导引,劳尔形。

辟谷不食,饿子精。

六甲阴阳,勿扰倾。

心狂意乱,神去身。

枯骨独立,归黄泉。

静处冥室,养尔神。

精熟思之,道自然。

故据《神记》。

  论日:其三篇,乃元气之祖。

酌自然之和,其要在於抱一而无离矣。

一日之道,朝饱暮饥。

一月之道,不失盛衰。

一岁之道,夏瘦冬肥。

百岁之道,节谷食枣。

千岁之道,独男无女。

是谓长生久视,道莫有数矣。

次授《自然经》、《历藏经》及《黄庭经》,内秘咽气、吞精、存真、固龄之道。

关令受毕,因各秘而内修焉。

  关令又稽首曰:敢问大道如何?老君曰:子骨相应真,眼有日光,项负圆耀,五藏有文面、有七星。

上象天文,下顺地理,莫不备足。

故寄慧炼神,挺生末劫,当为真人之长也。

此由先代行善故也。

吾今传子大道,上可以举身升遐度世,不死不生,至真无上,欲教化随意自在,度人无量代。

中可以为国王之师,下可安身、全家救护。

天人命终受化更生,福禄久久,咸使入道,反自然也。

尔岂不愿奉之乎。

  喜稽首曰:今闻至道豁然,已历万劫而更生,诚宿命之遇也。

愿天尊大人赐为我着书说大道之意,喜得奉而修焉。

老君日:汝应为此宛利天下,弃贤世界,传弘大道。

子神仙者矣.O 喜於是退官托疾,以其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邀归本第,至二十八日受五千文於斯地矣。

今之楼观即尹大夫关令故宅焉,其望气草楼及老君所乘车今犹在瞩。

老君曰:《道德经》 正文有五千言,然其中配赞语势凡二篇,有五千余言也。

故《 史记》 日:老子为关令说五千余言,申道德之意是也。

夫道因言以明无言,因形以观无形。

故凡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夫圣人之意,则冥符大道之心□ 乎。

大道何心哉,以天人之心为心。

吾此经淳真,表裹洞虚弥纶。

十方广大周备,天地及万物生乎其中。

散则为无形,见则有文章。

故圣人体而则之意可见矣,大道之化可观矣。

因象以见无象,因形以观无形。

此经可以观上古之始则可知矣。

自然有三万六千威神侍卫经文天地两仪象,此二篇大包天地,细入毫端,八十一章当九州四海天地之数备矣,故能藏昆仑於黍米也。

此经可以静祈难、以言辩矣。

喜礼拜受言毕曰:弟子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夫五千文宣道德之原,精进研之,则声参太极高上。

遥唱诸天欢乐,则担挈玄人。

静思祈真,则众妙感会。

内观形影,则神气长存。

体洽道德,则万神震伏、祸灭九幽、福生十方、安国宁家,孰能知乎。

无为之文,污之不辱,饰之不荣,扰之不浊,澄之不清,自然也。

应道而见传告无穷,常者也。

末代之人以《道德经》 为儒谈之书,了无复尊恭之礼,大谬之甚也。

此经本出太上虚无之宫,诸经之祖宗。

上以洞明大道,下以敷弘代教,不可思而议也,辩而诂也。

太上众真诵咏不辍,其况凡人乎道士乎。

  关令又稽首日:道德二篇,法象天地。

将欲内修,其理如何?老君日:夫道者,虚无自然。

德者,不处成功。

修之者升天,位为真人,长生不死,上古所重也。

· 关令叩头曰:死罪,死罪。

喜虽小鄙,贪慕神仙。

乞授一言,得以生活。

老君日:善乃为注五千文。

次第节解以授之焉。

其要日:道者,谓泥丸也。

名者,谓脾也。

母者,谓丹田也。

泥丸者,天德也,理在人头中。

紫气降下,下至丹田。

脾者,中黄太一也。

黄气徘徊,理中宫其神,太白守之。

中有神一,不可不思。

丹田者,玄牝也。

却着脊膂,居下元中。

夜半之时,一气下降。

周旋三宫,妙谓守虚无也,异名谓精也。

一曰精,二曰汗,三日液,四曰血,五日涕,六日唾,故曰异名。

玄之又玄,谓左右肾也。

众妙之门,人死气绝於口,故日众妙之门。

夫朝食其美,暮为屎,故日恶也。

人行道将以备死,故日不善。

朝为善功暮为恶,故日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谓口与腹也。

难易相成,精与气也。

长短相形,肝与肺也。

高下相倾,心与肾也。

音声相和,口与耳、肠与胃也。

先后相随,两足也。

无为之事,谓守自然也。

万物作焉,谓六甲错身也。

不去谓道一行於形中,不行则形死,次谓心行一。

心神赤赤,气生五色。

过幽关,入明堂。

上至绛宫华盖之,下向穷关入紫宫,故曰尚贤。

年少之时,气脉充盛,精神备具,自谓常生。

及至身老,神明皆去,故曰难得之货。

虚其心,谓无所思。

实其腹,谓常闭气。

强其骨,谓不泄精。

则上下气通,身体之中无不理矣。

其例略如此也。

老君日:吾道甚深,不可妄传。

生道入复,神明皆存。

百节关孔,六甲相连。

徘徊身中,错综无端。

胎息守中,上与天连,名日大道。

行之立仙,上升太清,拜为真人。

关令稽首日:喜受命矣。

天道甚重,不敢泄言。

思惟道君,一辰愍元元,老君又日:欲传吾道德经及节解者,当以甲子之日,以金钱九千、五彩各一匹,作四分出黄坛亩丹为约,上告皇灵。

以天地为信,日月为盟。

子传吾文,勿妄示人。

传不得人,殃及其身,身死名灭。

下流子孙,可不慎焉。

吾道虚无自然,玄静守一,非代庸庸之人所当见。

闻子欲长生,务入深出。

节食服气,存道念无。

令形体不死,万代长存。

关令跪受,遂得长生之道焉。

或云杀白马以为誓者,盖伪文,今非取限也。

  关令又稽首曰:大道微妙,自然深远,特希开悟耳。

老君乃於关令宅南望气台上,说《 道德经》 。

其要日:告子道要,云道自然。

行者能得,闻者能言。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所以言者,以音声相闻。

是以故谈,以言相然。

不知道者,以言相烦。

不闻不言,不知所由然。

譬如知音者,识音以弦,心知其音,口不能传。

道深微妙,知者不言.o 识音声悲,抑音内推。

心令口言,言者不知。

夫道象无形端,恍惚若亡存。

譬如种木,未生时不见枝叶,根合会地水火风,四气时往,绿气为生者,地聚合凝稍坚,敷荣条达,新味异行不等,甜苦酸咸辛,气行有多少,强弱果不均,同出异名色,各自生意因,从是异性行,而有受形神。

含养阴阳道,随所倚为亲,生道非一类,一切人非人,本出於虚无,感激生精神。

譬如起音者,攘弦手动传,宫商角征羽,口气呼吸元,身口意为本,道出上首先,本静在虚净,故日道自然。

俱出於太素,虚无之始端,髻鬃之精光,微妙之上玄。

譬如万丈坑,下有淡流泉,视之甚浊微,彻见底亦难。

窈窈而冥冥,不知所由然。

亦如终者去,不见其灵魂。

淳阴共和合,阳不能显分,过往与甫来,视譬以见前,尚不能了理,安能知亡存。

譬如疮愈者,不能传人言,为聋弹宫商,其人岂能闻。

才辩有其智,受教如语传。

自谓通其辞,情猥不能宣。

是故失生本,焉能知道原。

告子生道本,示子之自然。

至乎万物生,情行相结连。

如坏复成,如灭复生。

以成五行,阴与阳并,展转变化,遂为物精。

吾思是道,本出窈冥。

愚不别知,自谓适生。

子无道眼,安知生灵。

伪道养形,真道养神。

神真通道,能亡能存。

神能飞形,并复移山。

形为灰土,其可识焉。

耳目声色,为子留愆。

鼻口所喜,香味是冤。

身为恼本,痛痒寒温意为形思,愁毒忧烦。

吾拘於身,知为大患。

观古视今,谁存形完。

吾尚白远行耶。

关令稽首日:上天入地,登山渡海。

愿从大人,无所难忌也。

老君曰:子道未成,岂能得远游耶。

子有宿德,以道相传。

子能随我,但诵二篇。

精研万褊,身入自然。

方可与子同游,上登九天谒见吾师,下化诸国摧伏凶草。

今告子道要,诀其微言。

勤能修之,真道自成也。

道成之后,七祖父母皆当生化莲华之中。

天厨日至,自然飞行。

耳洞听,目洞视。

入水不溺,入火不灼。

六通四达,真道既成。

靡不周备,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乃可从吾远游,观化十方,推度万物,岂不· 善哉。

子道欲成时,自当相迎,今未得去也。

往劫诸真人无不从此经得六通道矣。

关令复稽首受命焉。

  老君以甲寅年四月八日於宅南山馆临欲升天,重告关令日:子当千日清斋,修习吾经。

三年之后,往成都市青羊之肆寻吾,乃可得焉。

言讫,关令稽首礼谢,忽然不见。

斯须绾舍光炎,五色玄黄。

喜出中庭,叩头曰:愿神人复以一见授吾一要,得以守元。

即仰视睹悬身坐空中,云光之上,去地数十丈,其状金人,面放五明。

存亡恍惚,老少无常。

乃有九玄高仙,五帝直符,与正一使者持节来迎,皆身生光明,洞照四方。

自然化生,神王、力士、青龙、白兽、麒麟、狮子列在前后左右。

喜见天威,不觉悲惶,因稽首而立。

老君告曰:吾重诚尔尔,其守焉。

除垢止念,诤心守一。

众垢除,万事毕。

吾道之要也。

言讫,与诸仙升乎太微焉。

其日江河泉池,忽然泛涨。

井水溢出,山川震动。

有五色光入贯,太微褊於西方,尽作青红色。

太史苏由日:有大圣人往,千年外声教及此。

昭王即敕镌石记之,埋於南郊天祠前。

斯即老君欲西化胡之先兆也。

是时关令受言诚深,泣涕追慕。

称疾弃位,独处空闲之室。

恬淡思道,归志守一,极虚本无。

剖析乙密罗缕妙言,内意不出。

於是心开意达,宝而行之。

其初日之中,寐梦飞往太山之巅,二日梦仙人随而侍之,三日梦有神光,四日梦天下皆来师而事之。

内观梦寐,知五千文之有道,乃清净而行之。

  论曰:按《 西升经》 云,开道竺乾有古先生,欲往升就者,诫关尹之言也。

下文云古先生吾之身者,此正前寓言也。

夫希仙之法要在寻真,故假称彼有先生,欲往升就。

然授道既讫,不假析求,恐执教之人不明权实,故於兹下章云吾身是也。

或云古先生吾之师者,亦寓言也。

而或执之以为实录,误之甚矣。

何者,若古有其人,不应今欲升稣一如彼方见在,何谓灭身绝有乎。

以此详之,寓言称师审矣。

况夫无名有古,并是老君之号者欤。

谓前所言吾之身者,信矣。

或云化乎竺乾,久将返神,吾今逝矣。

亦返一原者,盖明化彼化,此俱是一身,此返彼本来无二。

犹恐不明道,力信悟未深。

故显以神通,光烛天下。

将示去来自在,圣德无伦。

用以警发真人,令其不厌。

尹真云:今睹圣姿超绝,乃天上极尊,何边夷之有。

斯言微矣。

此山阜上,关令先立台馆,以瞻星侯气。

老君於中升虚,后人遂呼为老子陵。

盖非坟陵也。

尔雅日、大阜日,陵此之谓矣。

  老君日:存三一之法,先存当两眉间。

却入一寸为明堂,二寸为洞房,三寸为泥丸,此上丹田宫也。

上丹田中有赤子,字日元先。

一名帝卿人,长三寸,赤积赤衣赤履。

次思心中名为绛官,此中丹田也。

其中真人,字子丹。

一名光坚人,长三寸,服色同前。

次思脐下三寸为命门宫,此下丹田也。

其中婴儿,字元阳。

一名谷玄人,长三寸,服色同前。

思见下一坐金林玉几,常以金炉玉匕。

搅精讫,思上一来住中,一.左下。

一手持金炉玉匕立在中,一右先。

以精哺上一次,哺中一计,令人得十饮口许。

便思上一还所住,次哺下一次,思下一复还所住讫,便止。

次又思白气如车输,大以自覆。

次思赤气覆白气,讫,便可卧。

又洞房中有白气大如鸡子,光如月照所在。

凡次上法常当昼夜存之,故日:子欲长生,三一当明。

子能守一,一亦守子。

坐亦念一,外亦念一,行亦念一,入山林亦念一,入军念一,饮食念一,有疾念一,有忧念一,无不得愿也。

老君日:夫精,血脉之川流,守骨之灵神,精去则骨枯,骨枯则死。

是以宝也。

人以身为国,神为君,精为臣,气为人也。

气变为精,精变为神,神化为婴儿。

婴儿上为真人,真人然后为赤子,此真一也。

天有三光日月星,人有三宝三丹田也。

常行气爱精则三田宝、赤子存,此其要道也。

若专存一不忘,则万事毕矣。

夫守一者,游行天地无所畏也。

久久可见,见则身中三万六千神共举其身,白日升天,此上士也。

次则延年却恶,中士也。

有急不忘之,必得过脱灾底,下士也。

守一之道,得恶梦及见怪勿以告人,但正心念一,则不为灾害。

夫一者,身之帝君也。

人能守一,一亦守人。

入三军,甲兵不`能杀之。

入山林,百害不敢犯之。

入江海,蛟龙避之。

入疫疾,鬼气自消。

乃至移徙起工,但当念一不避太岁大将军八神禁忌,及出入来往,终无殃咎焉。

  老君日:夫人欲修身养性,行道化形,求福致愿,结气成神,延年益寿,终始无穷者,要当清静。

故天静以为政,地静以为定,神静以为变,人静以为生。

故清则感,静则应也。

将静之时,反听内观,还念形中。

心不妄念,口不妄言,形不妄动。

然后乃无色之色为之见,无声之声为之闻,无味之味为之甘,不言之言为之崇。

神景为之降,福德为之臻,和气为之应。

心则圣,意则明。

好梦善隐,能睹求於征梦,则正睹於未然。

如未睹者,由精诚未至,至则通矣。

  老君日:子欲入静室,常用除日。

先沐浴斋戒二十五日,然后乃可入室,精炼己身。

身中魂魄和平,乃可入室耳。

神不和者,则人烦乱,内外躁动,不能自安也。

故为后贤叔说变事焉。

老君日:入室之时,有丹蛇来着人心。

不惊恐者,.当与真人语。

或见西王母乘凤凰车,后驾六赤龙车,前三朱雀。

见之勿惊,与人语慎勿答。

若见患亦勿恐怖,患不止,真人自代子语矣。

西王母去后,大道来见。

见时上有日月星,或有天师与真人来倡乐万端,勿视也。

仙人玉女,慎勿观也。

龙蛇禽兽或犯子者,慎勿惊也。

此并子形中精神所为,非真也。

汝见之但安心定意,此物自去矣。

或有老妇女及异形者,勿与语,勿交往,乃吉矣。

入室二十五日,有两女来欲与子语,慎勿与语。

四十五日当有一书生来欲与子语,亦勿共语。

六十日室上有两明星,踌躇经三日,亦勿怪。

八十五日有白首老公乘白鹿来呼子,子曰吾有先人罪负,未能致贤也。

百五日有天师来考子祖宗功德,子对曰先代以来,罪过未尽,是以故於室中精炼耳。

百二十五日去室三百步有千乘万骑,子勿怪之。

百五十日邪神称子父母妻子来试子,故非子父母也。

子但正身定意精心,百八十日后室自明知国中安危存亡,自是之后,具列身中官府显见。

二百八十日之后,形中恶病皆除,邪气不加身。

人矣。

其九室者,第一室是去邪思也,三神为其守,太阳居左教之,太阴居右与之,太和居内利之。

第二室是正身思也,与精气合为理,鬼物俱居外,瞻正与不正,宅神居内,视可成不也。

第三室是致正思也,精气鬼物皆合为一,若居都市中,神居其外,勿怪之。

第四室是大正思也,人精得与神小合也。

第五室是极正思也,真神得入其内,精气次之,鬼物居其外,方曰去也。

第六室是探正思也,神精正,行气正,以得其所,故气鬼物邪恶以除去也。

第七室是正真思也,大真神至,众邪畏之,悉除去,独有真神在也。

第八室玄洞思也,身与真神都合为人也,日一夕未尝念地上俗问一事也。

第九室是大洞思也,已成真人也,随气而卧大洞,道备矣,主埋神仙事,不得复知人事也,宜慎之焉。

然后坚闭门,慎不得与俗相见也。

须食置於户外,令之自取,若不复取,勿令人动摇,当易其形容,自有去时矣。

  论日:夫人入室者,意在清斋诵经,或服药行气,或思真炼神,志唯求道。

精恳愈切,专想不二,则能洞感、变形、易颜,以至仙飞。

其有不然者,由於精诚不至,至不能久故也,岂徒委形幽室而已乎。

关令奉教修行,三年事毕。

颜容更少,面有金色者,盖精之至也。

道成之后,乃往成都焉,所言成都者,示其学道都成者耳,盖指事以为喻矣。

  太上混元真录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