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王屋山圣迹记

天坛王屋山圣迹记

  经名:天坛王屋山圣迹记。唐杜光庭等撰。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记传颊。

  天坛王屋山圣迹叙

  唐广成先生杜光庭撰

  国家保安宗社,金筹籍文,设罗天之醮,投金龙玉简於天下名山洞府。

谨按《道藏龟山白玉上经》具列所在去处,十大洞天内一王屋山清虚小有之洞,周迥万里,在洛京西北王屋县,仙人王真人治之。

传日:黄帝於元年正月甲子,列席於王屋山,清斋三日,登山至顶,於琼林台梼上帝,破蚩尤。

遂劫王母降於天坛,母既降,黄帝亲供侍焉。

王母乃召束海青童君,召九天玄女,授与破蚩尤之策,黄帝依命杀蚩尤於冀,天下乃无不克,海内安然。

王母遣西方白虎之神,赐黄帝玄羽之衣,乃命帝会於孤竹之野,帝钦命斋戒,严驾而行,既至孤竹,见空中千乘万骑,或有丫髻青衣童子数百人,或五彩羽服,或乘飞龙,或乘飞虎,或乘鸾鹤,或执珠幢、锦伞、霓旌、绛节,或持如意、九曲几及前后歌舞妓乐,不可名状。

俄见宝车一乘,驾五色班龙,九头,上有羽盖,九重,中有女仙一人,衣黄裳,.戴金冠,隐隐而至。

左右,侍从有仙童一人,谓帝日:此西王母也。

帝接至,母令仙童二人命帝坐,贺帝日:圣躬安,天下宁矣。

久即戎事,得无劳乎?帝谢日:赖上帝厚恩,圣母谕教,得宁天下,岂敢称功乎。

母乃命饮筵,上花果砖昙,器皿光赫,大小各异,而不能辩其一焉。

复遣仙女宋妙英,歌万年长生之曲。

歌罢,母赐帝茹芝数枚,食之不饥不渴;又赐修真七昧之书。

授讫,母冲天而去。

后三载於八月一日,母遣西方白虎之神为使命,黄帝时在大院山受母命。

帝即斋戒至洛阳,帝自白坡涉渡,至王屋,清斋三日,登山,即八月十五日。

至顶上祝香梼焉,俄而西方天香馥郁,自天而下,遍闻山谷,青乌先至,帝日:阿母降矣。

俄而见空中千乘万骑,一如孤竹之仪。

既降天坛,帝列席下,见仙众羽服冠简,环佩履乌,帝乃频顾之,母曰:帝何为哉?帝日:恐左右不谨。

母日:帝何不实耶。

帝乃实对,母日:天上之服,非凡问之有,此衣非朝礼星辰、国王、父母不可服也。

帝日:朕南面承尊,不敢以羽衣赐人臣。

母日:善。

羽衣不拜帝王者,自此始也。

帝欲设食,母止之,谓帝日:吾之仙众,不饥不渴,岂欲造人问之撰乎?王母诫帝日:设欲供养神仙、上界星辰、日、月,但择吉日,筑坛场,设争席,布香灯花果而已,如无,用清水药苗代之,余皆不可。

言毕,王母赐帝碧霞之浆、赤精之果讫,王母冲天而去。

自此,每年八月十五日,四方善士云集於此山,此日亦系清虚宫中考校功行仙籍於此山也。

又《真诰》云:玄元帝时,命四海龙神所修天下十大洞天,用强鼓之石,重重相迭,於此尚存焉。

又上方院者,即上访院也。

昔轩辕黄帝访寻四山,故日上访院。

后司马承祯改作上方院也。

唐睿宗皇帝时,玉真公主於金仙观修道,今即灵都观是也。

帝幸真元、金仙二观,与西京相对,出玄武门,渡大河,至束章村,为之曰:束章驿。

劫束济源县,南河清县,西邵孙县,北伤城县,四县界分巡护金仙、真元二观。

王屋山自轩辕黄帝后,至晋南岳魏夫人,上帝迁号,劫小有洞主王子登,下教魏华存於小有清虚宫中,四十七真受学道毕,南岳灵官仙众,自清虚宫迎夫人赴南岳衡山司命之任矣。

盖天地不言,须凭集文籍,开示古传,实边今录。

圣境真元,混沌未分,道气包含妙本,阴阳既判真形,出见玄经,着为图经,俾来者知所自云。

  盖闻天玄设象,运日月以游衡,地道纲维,布山河而列政。

有王屋山者,在洛阳京北百余里,黄河之北,势雄气壮,冈阜相连,高耸太虚,倚悬列宿,西接於昆丘,束连於沧海。

谨按《龟山白玉上经》日:洞天周回万里,山水之源。

《图经》日:上则接於昆丘,下即侵於蓬岛,最高者首名天坛山也。

《黄帝内传》云:为之琼林台。

《真诰》云:琼林者,即清虚小有之别天也。

其下即生泡济之水,中有水芝,人得服者长生耳。

昔黄帝上坛,见一级,高可及二丈许,下石二级,可高七十尺许,四方壁立,乃造化融成。

黄帝于此告天,遂感九天玄女西王母,降授《九鼎神丹经》阴符策,遂乃克伏蚩尤之党,自此天坛之始也。

其上多石,可生草木,实为五岳、四犊、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神仙朝会之所。

每至三月十八日及诸元会日,五更之初,天气晴明,辄闻仙钟从远洞中发寥寥之声,清宛可入耳。

将日出,则赤气炯炯,可以见生死之情状,观天地之变化;当晓时分别之际,则闻仙鹦报晓,往往飞嘶下地,象小於家鹦,其毛如雪。

又坛心有石灯台,四门中高可丈余,制造甚奇,镇於洞天。

诸元会日,灵山真圣皆朝会坛所,考校学仙之人,及世问善恶籍录之案;是日往往则阴云蔽固,竟日方散;是日有道之士,学修仙之人,投简奏词醮谢。

其下坛隅,有《造石灯台小碣记》云:天宝八年,新安尉公使内使官图令符筵喜,因为国为民醮坛置碣。

阴刻卢全、高常、严固,至大和五年,凡字缺损。

坛心高突,秀出群峰,每日初出,影西度掩西方山脊,亦可及千里余。

上无.飞乌,风若松声,太虚中孤危而四面无碍,人立于上,冲和血气,状如勇心,直经而立,目视历历,亦可自辩其形影,似凭高眺远,飞越崖谷,长天未晓,身若浮萍。

又如精气所乘,飕不得落,此果乃真仙游行之处也。

心若不志,销烁其精魄耳,似有怖惧。

凡有道之士,身若轻举,天明日朗,则夜闻人语笑之声,或箫鼓奏于其上。

又坛西有悬泉j名日太一泉,其水味甘如'醴”其泉一水流如线,落在石蚪中,深可数尺、千人饮之不耗,经年不’伋如故。

次西一石岩,名日黑龙洞,洞上半崖高数十丈,有一洞,深二丈许,正射西北天门,名日按云庵,旧有葛梯,人登蹑可到,昔太一元君修道于此。

其太一泉水袱流其下,束为济水,其泉次南,有一岩曰紫金堂,昔轩辕黄帝驾憩于此松堂侧,其道径甚脸。

至一石门,侧身可上,乃至坛顶,其名门白东天门,门束有换衣亭。

坛顶上有三清殿,东西有廊应,坛畔有四角亭,临崖百尺,托栏四望,南视嵩峰少室,大河如带,西有王附山,东北有王母三洞坛,东北称有一·石一长丈余,阔尺许,突出崖头,下探百丈,登坛人供侍香火,朝拜王母三洞,心有恐怖者不敢上石,名日定心石。

北望析城山,东北望太行,东观日出,如生,沧海,四面瞻视,群山卑如丘阜,方显洞天之独尊,高表神仙之圣迹。

坛束一峰甚秀,名日日精峰;坛西峰名日月华峰;峰南一平岭,号日蹑云娇,下有一涧,名日避秦沟。

西南下十八盘,次南白仙人桥,东有伏龙岭,南一小峰,名臼鹳子峰。

次下仰天池,次南路有歇息亭。

自坛顶至上方院八里,又曰中岩台,乃司马子微修行游息之所。

前下紫微溪,至阳台观八里,中有仙猫洞、不老泉,观东有燕真人洗丹井,仍存在;阳台观,东北百余步,俗呼燕家泉;其观前分八冈,名尸人仙冈。

昔司马承祯天师,河内温城人也,乃西晋司马宣王之后,今温县西二‘十'里招贤城是也,尚有晋三帝坟在焉中唐睿宗皇帝女玉真公主好道,师司马天师,天师住天台山紫霄峰后,睿宗宣韶住上方院。

其司马初师嵩岳潘师正,师正师茅山王升真,升真师华阳隐居陶仙访,其四世不失正道。

唐明皇即位,於开元十二年劫修阳台观,明皇御书寥阳殿榜,内塑五老仙像。

阳台有钟一口,上篆六十四卦,日万象钟;有坛曰法象坛;有钟楼名日气象楼。

殿西北有道院,名日白云道院,司马号白云先生,有亭曰松亭,有先生庙堂,先生撰文一部,日《白云记》,篆书别为一体,号曰金剪刀,流行于世。

先生未神化时,注《太上升玄经》及《坐忘论》,亦行于世。

至开元十五年八月十五日,有双鹤绕坛西北而去,彼时白云自堂中出,闻箫韶之音,此先生显化之验也。

王屋县宰崔日用闻奏,明皇异之。

先生神化时,年八十有九,谧赠银青光禄大夫,谧白云先生。

堂西壁上画先生游行,乘驾黄犊车,白云步步相随。

观西有山神庙,即王屋山神也,天宝年,其神用阴兵助郭子仪破安禄山,后明皇封为总灵明神天王,仍劫修其庙。

观南有太山庙,南王屋县去西八里,有藏花洞,其水春绿夏赤,秋白冬紫,水味甘美。

坛东南附山,名青罗峰,下有青罗仙人观,碑存焉。

坛北有五斗峰,通麻笼、药柜二山。

王,屋山中有洞,探不可入,洞中如王者之宫,故名日王屋也。

药柜山次束,有赵老缠,昔赵真人修道于此,及四真人炼丹于此,有石室二十余问,霍仙人修炼于此,名霍师堂。

坛束南有山名齐岭,下有山名垂簪峰。

又侧有清虚小有洞,洞内周游万里,昔唐建三清殿及清虚观,其洞内因兵火居民避乱,-秽气所触,民出后,有石落塞合洞门。

《真诰》云:其洞中日月昼夜光明,辉映朗接太虚,与外日月无异,此乃为日月伏根也。

日日神精,月日阴精,明照在洞天之中,天亦高大,星宿云气,无草木万类。

其洞宫之中,有金玉楼殿,及多宝贝、黄金、瑁璃、琼璧,不可名状,有五阙五山,加於五岳,上生紫林、方华、星髓、金津、碧毫、朱灵,夜荣细实,并壶中洞天之所生也,人得食之,乃长生神仙矣。

洞主王君掌校仙籍、善恶之录,.处事其中矣。

太素三元上道君遣青真左夫人郭灵盖、右夫人杨玉华,责神策玉玺,见授王君,为太素清虚真人,领清虚小有洞天。

王分主四司,左保上公,治王屋山洞天之中,给金童玉女各三百人,掌《上清玉章太素宝玄秘籍》,《上品九仙灵文》、《山海妙经》尽掌之焉。

又总洞中明景三天宝录,得乘龙跨虎,金辇琼轮八景飞舆,出入上清,受事太素,寝宴太极也。

小有洞天者,乃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之宗首也。

仙都所宗,太上所保,故重其任,以委群真矣。

元始天王日:夫小有洞天者,是十大洞天之首,三十六小洞天之总首也。

齐岭东一山,名日玉阳山,山束次南有瀑水如练,长百尺,落半崖涧下,有深潭,名日擅钟泓,其山名西玉阳山。

灵灵都官东北有山,名东玉阳山,山有洞深百尺,国家时投金龙于此。

洞傍有一憩鹤台,高数丈,上有鹤迹存焉。

昔因周灵王太子王子晋,与师浮丘公游天坛回,憩鹤于此。

天坛四面附山峰峦涧岭、泉谷胜迹、总目于后。

  颂日

  王屋天坛福地玄,请虚小有洞天仙。

  无穷胜境於人物,有感神通今古传。

  唐睿宗赐司马天师白云先生书诗并禁山勃碑

  睿宗大圣皇帝书:敬问天台山司马炼师:惟彼天台,凌于地轴,与四明而蔽日,均八洞而藏云,珠阙玲珑,琪树璀璨,九芝含秀,八桂舒芳,赤城之域斯存,青溪之人攸处。

司马炼师德超河上,道迈浮丘,高游碧落之廷,独步青元之境。

朕初临宝位,久藉徽猷,虽尧帝披图,翘心啮缺,轩辕御历,缔想崆峒,缅惟彼怀,宁方此固。

夏景渐热,妙履清和,思听真言,用棱蒙蔽,朝钦夕伫,边滞心飞。

欲遣使者专迎,或遇炼师惊惧,故令兄往,愿与同来。

披叔不遥,先此无恙,故劲。

  二日

  炼师道实征明,德惟虚寂,凌姑射之遐轨,激具茨之绝风,自任炼药·名山,祈真洞壑,攀地肺之红壁,坐天台之白云,广成以来,一人而已。

足可发挥仙圃,鲔藻玄关,海岳为之增辉,风霞由其动色。

弟子缅怀河上,侧伫岩幽,鹤驭方来,凤京爰降,对安期之乌,一闻稷丘之琴,顺风访道,谅在兹日。

所一进明镜,规制幽奇,隐至道`之精,含太一易之象,藏诸宝匣,铭佩良探,故劫。

  二十八日 #

  先生道风独峻,真气孤标,餐霞赤城之表,驭风紫霄之上,遁俗无闷,逢时有待,灵谒蓬莱之府,将还桐相之岩,鸿宝少留,凤装二难驻。

闲居三月,方味广成之育,别途万里,空怀子陵之意。

然行藏异· 迹,聚散但理,今之别也,亦何恨哉!.白云悠悠,杳若天际,去德方远,有劳口心,敬,遣代怀,指不多及,故劫。

 十九日

  开元神武皇帝劲:司马炼师以吐纳余暇,琴书自娱,潇洒白云,趁驰玄圃。

高德可重k ,奋违萝薜之情,雅志难目,敬顺松乔之意。

音尘一问,俄归葛氏之天(台,道卫斯成,项缩长房之地脉。

善自攻爱,以司保· 童颜,志之所之。

略陈鄙什。

.既叔前摊之意,扔怀后别之责,,故遣此书,指他不多及,劲。

 十五日

  睿宗御制五言送司马炼师还天台山

  紫府求贤士,清溪祖逸人。江湖与城阙,异迹且殊伦。

  间有幽栖者,居然厌俗尘。林泉先得性,芝桂欲调神。

  地道踰稽岭,天台接海滨。音徽从此间,万古一芳春。

  五言        杜子美 #

  万古仙坛景,港通小有天。名山人实赞,澜叫语真砖。

  气象乾坤上,根元宇宙先 。个朝祟圣边,道法普周全。

  五言长句 #

  金门羽客林仙人

  此境极岧峣,登临近斗杓,天元诸圣会,地势万峰朝。

  西揖昆丘峻,东连蓬海遥。泉甘生玉顶,坛稳压金腰。

  泰华三峰立,黄河一带漂。五更观海日,半夜听箫韶。

  游月低龙岭,寒烟锁虹桥。雪鸡声喔喔,风竹韵萧萧。

  云屋香烟起,芝灯瑞彩销。麻笼腾秀气,药柜显灵苗。

  丹井犹清浅,神钟又寂寥。八冈齐岌岌,双鹤对飘飘。

  瀑水银垂线,霞城绮建标。池清深见底,柏耸翠凌霄。

  道馆新居壮,真公旧事辽。几瞻青嶂上,时有白云飘。

  石室虚难问,台松老不凋。岩花铺锦绣,溪溜漱琼瑶。

  洞壑非尘趣,林峦隔世嚣。轩皇开彩仗,王母 鸾轺。

  旦暮阴阳变,炎凉节候调。暝猿啼复歇,晴霭合还消。

  歌咏聊能纪,工夫岂易描。妙龄希邮桂,晚岁乐颜瓢。

  有志追伊霍,无才佐舜尧。披图常景仰,洒翰益倾翘。

  声色情俱泯,希夷兴已超。何当归卜隐,高蹈访松乔。

  七言三首 #

  万壑松萝拂紫烟,丹台秘邃集神仙。乾坤结秀真灵岳,日月飞根照洞天。

  尘世暗移知几代,翻桃初熟未经年。时人莫测幽微事,五色云封种王田。

  清虚小有洞中天,银座金腰玉顶坚。芝草秀从龙汉劫,丹砂结自赤明年。

  洗参井纪燕萝子,聚虎平川白水仙。寄语避秦沟裹客,茅斋先盖两三橡。

  白石磷磷上接天,青松郁郁下临川。草生福地皆为药,人在名山总是仙。

  待客远寻岩下蕨,烹荼满酌洞中泉。前生恐是白云子,今世还来卧翠颠。

  七言三十韵 #

  通真道人 #

  摆脱尘缨淡无欲,闲阅图经寻岳渍。

  林泉何处惬予心,收拾琴书将卜筑。

  崎岖不敢千里辞,束自太行入王屋。

  先探藏花坞裹春,蟠桃毕竟何时熟。

  燕罗故宅阳台宫,九龙戏珠画幌簇。

  丹井沉沉浸月明,丫髻仙童抱参雕。

  昂头贪看华盖峰,蓦然俟入紫微谷。

  上方楼阁与云闲,金碧交光射林麓。

  避秦沟有避秦人,夜半闻歌采芝曲。

  策杖穷跻瘦龙岭,脸似剑关西向蜀。

  扪参历井上冲真,千仞断崖横独木。

  自辰及酉脚力穷,恰到紫金堂下宿。

  再拜新尝太一泉,顿觉洒然消病骨。

  恍兮惚兮九霄间,万顷岚光醒醉目。

  恭叩仙坛梼真境,坛与天通隔尘俗。

  银座金腰玉顶寒,帝遣仙官分部属。

  小有中藏万里地,都压洞天三十六。

  日精月华左右奇,黛色倚空如削玉。

  东观大海日输红,西望穷边坛影绿。

  炼丹炉下土犹香,抱出神丹知几斛。

  处山使者持太阿,保护圣躯谁敢黩。

  王母洞深非可测,雷霆屡震蛟龙窟。

  遥指三官校勘台,樵人几度闻丝竹。

  抱朴岩前采药童,手捻金芝身薜服。

  北斗平连北斗星,自是天关通地轴。

  麻笼药柜翠相接,瑞草灵苗香馥郁。

  或闻仙犬吠仙灯,或睹仙人跨仙鹿。

  奇踪异迹难尽言,更欲题诗毛颖秃。

  短歌聊寄名利人,谁肯同来伴幽独。

  一声长啸坐孤石,紫云悠悠送黄鹊。

  个中疑是麻姑仙,玲笑世问光景促。

  五言一首 #

  壁立三千仞,坛高接尾箕。顶藏青玉髓,腰隐紫金芝。

  月挂虚皇殿,云封太一池。洞天人迹少,鹤宿万年枝。

  清虚小有第一洞天

  齐人杜仁杰撰

  三言

  坤所载,乾所焘。象与形,熟朕兆。

  纬五行,环二曜。流而川,何浩浩。

  四淇晏,九河导。峙而山,亦多号。

  神有岳,山有娇。粤天坛,极道妙。

  巉孤撑,未易到。日出没,见遗照。

  偃束西,绝海彻。倏光怪,来照惧。

  大龙烛,细萤燸。不恒出,赴感召。

  笙嘹亮,鹤窈窕。羽人路,此其要。

  青螺堆,玉簪峭。左参井,右丹鳌。

  揭清虚,不二窍。昔王人,往昭告。

  始轩辕,未徽庙。接柴望,咸亲燎。

  莽竭灰,起天烧。摧楝宇,失朱缥。

  群鹿豕,杂蓬曹。予何为,一来吊。

  必甚废,乃大造。圣之作,贤者绍。

  蚓玄元,语秘奥。探逾远,理益耀。

  微是理,万有耗。文虽径,实非剽。

  庶今来,永为诏。

  至元二十六年五月 日

  元特赐玉天尊之记

  中岩知官陈道阜撰

  夫天坛者,蚓自轩皇,至于迄今,甲其倚素盛也。

今皇太后为龙飞九五,书轨混同,风雨时若,人天浃洽,诸侯’ 〞 来宾,万方作`父,乃命朝请大夫甄用监大卿识列门,宝奉宝香,至于天坛,戴□三奠之礼,告尔神祇,保安宗社。

况此道山居华夷之地,作洞天之冠也,峰峦迭翠,峭壁巍峨,晨昏倒景,二参天霁,瑞物神人,似不可几及。

时数流化,造物更移,神人圯毁,山岳崩摧,公乃回奏太后。

圣意云:此乃兴龙之地,皇我邦国之神,乃我之事,不可废也。

命工琢玉像,仪尊圣,申命奉训大夫昊天佑捧玉像信物安镇洞天,永保皇图,基南山之固,谅瞑渤之大耶。

本宫提点、传道宁嘱仆万.纪森代之盛,於是赞一写一玉腾巍瓖象帝先,皇恩特一赐镇山川。

圣朝咫尺丰登了,永祝吾皇亿万年。

  至大二年八月 日

  天坛王屋山圣迹记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