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开题科文疏

道德真经藏室纂微开题科文疏

  经名:道德真经藏室慕微开题科文疏。

元薛致玄撰。

五卷。

此书疏解陈景元《道德真经藏室慕微篇》及其书前之《开题》。

卷前有李庭、部时中、冯复三序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

  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疏钞序

  老子道德五千言,行於世者,千五百年矣。

灿然如日月之丽天,固不待赞。

古今注释,不啻百余家,顾浅深详略虽有不同,至於发挥妙理,启迪人心,要皆有功於圣人之门者也。

窃尝观碧虚陈君所解,中间贯穿百氏,剖析玄微,引证详明,本末毕备,尤为近世所贵。

然初机之士开卷茫然,往往有望洋之叹。

太霞真人性纯德粹,问学该通,号为羽流宗匠,执经讲演垂五十年,可谓升堂睹奥矣。

乃於静练之暇,撰成科文义疏七卷、纂微开题及总章夹颂各二卷,丁宁观缕盖数十万言,意欲使学者沂流而知源,因博以求约,如蹑梯蹬以陆九层之台,举足愈高而所见益广,及乎造重玄之极致,悟大道之强名,体用两忘,有无双遣,超然自得於荃蹄之外,然后敬为此老,拈一瓣香,庶几不负平昔用力之勤也。

书成既久,秘而不出。

凤翔张公大师、美原白公显道再三恳请,欲镂版以广其传。

京兆刘伯英赞而成之,且嘱仆为序引,其心俱可尚,故乐为之书。

浮阳李庭序。

  天地万物之一,会於圣人之心,明於圣人之言。

观圣人之言,不察其所从出,无惑乎事物之多,纷纷藉藉,有万不同,而莫能为之总持而兼摄也。

夫道生於一,散於万,不知万之归於一者,皆推本穷源之学不讲也。

老子《道德经》之所从出者,一而已矣。

曰上,经,曰下经,似不一也,未尝不一也。

曰八十一章,日五千言,似不一也,未尝不一也。

盖以天地万物之一寓於上下经、八十一章、五千言之中,使天下后世,由於一而知夫一也。

夫一之理,广大浑沦,难乎拟议形容也。

谓之有邪,则不得於言。

谓之无邪,则不离乎物。

方天地万物未形之先,是一也,已萌乎其中。

及天地奠位万物品汇之后,是一也,无所往而不在。

天地得一而为天地,万物得一而为万物,圣人得天地万物之一开悟天下。

后世盖非一言一论所能究· 悉,此老子道德五千言所由以作也。

碧虚子生乎千载之后,虚心守一,得玄学之传,为之纂微开题,其言至矣。

而太霞真人以谓碧虚子博极旱书,敷引广奥,非谠学护闻之士所能窥测也。

况变故之后,典籍焚荡,无所考阅,恐久而失其传也。

於是乎推本碧虚,质以平昔所学,更互演绎,着为科文疏钞,又附之以总章,无虑数十万言,支分节解,络通贯,曲畅旁,巨细毕举,遂为完书。

盖其虑之也至,故言之也审,忧之也深,故说之也详。

碧虚子之所述,殆无余蕴矣。

噫,是经也,老子作之,碧虚纂之,太霞又从而释之,何经历世数之久而述作之多,盖一之理难乎拟议形容也。

虽然,后之学者,不可畏高而怯其难,亦不可践等而为之易,必也睿思明辨,日就月将,孜孜汲汲,无少间断,深玩而实体之,则是一也,洞然胸中,有不期悟而自悟者矣。

将见自凡趋圣,超然物外,神游八极,身居阆苑者,未必不由兹学始,其绪余土直,犹足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云。

冲素大师美田白公显道、葆光大师长安刘公伯英,同凤翔张公大师镘梓以行於世,且以蒲城觉公讲师公叔书来抵余,愿丐序引,姑为题其端首焉。

  大蒙古国岁己酉秋,七月既望,宣差陕西规措三白渠副使太华郭时中序。

  康节先生云:先天图,心法也。

  心乎,心乎,天地间一大义理之府乎。

太易六十四卦,洁争精微之旨,皆自心画中来。

二帝三王精一执中之传,皆从心法中出。

沬泗师弟子一贯忠恕之妙,皆由心学中得。

灵府渊微之地,古初圣贤以此而极深研几,探赜索隐,此而超凡入圣,悟道参真,学者欲悟先天图之秘,累《道德经》之奥,大抵自一心而入。

千万世而下,以心印心,以圣契圣,得老氏不言之教,抉先天未露之机,独惟太霞真人为能得之。

方其漱艺苑流词源,济济乎儒中领袖。

迨其造道阃探玄机,井井然教门准绳。

恩沐两朝,名高千古。

向栖神华岳,风宾树友,睥睨世尘,真履实践有日矣。

丁未冬,平冻元帅王公加礼延请,我真人不远千里惠然肯来,鞭鸾跨鹤,以崆峒为久驻之地,宛然广成子之复出。

山川改观,草木增辉,熏蒸乎和气之袭人,洋溢乎教声之盈耳,闻下风而望余光者,岂特陕西数十州而已哉。

盖寸地明而太空无碍,灵台彻而止水湛然,霁月光风,一襟酒落,冰轮玉鉴,胸次昭融,以一心自得之学,造二经无为之旨,开题训注,援经引子,奥义冰释,科文疏解,摭古验今,草疑睨消,言言皆玄妙之门,字字尽真常之理。

开者易悟,悟者易得。

老氏胸怀本趣,灿若日,玄中有悟,妙处无疑,读之者耳目惺憾,览之者形神混合,目曰《道德真经疏义》。

后生晚学,如披云雾睹青天,登昆仑获片玉,幸惠后学,岂不伟欤。

元帅王公一日登诸生于庭,嘱仆曰:真人《道德真经疏义》与老氏同一心法,诚后学所未见。

道侣中,西岐张公大师已为镘诸梓矣。

犹恐流传未广,欲从是邦点庭珪之漆,贮蔡生之楮,广为印施,以大其传,为学者抽关启钥,真大惠也。

子盍为引其端。

予应之曰:隋珠、赵璧,安用贾乎。

仆素不才,何足以知圣人邪。

固辞,弗获。

僭为赘赞,是犹模仿天地,绘画日月,多见其不知量云。

若夫得鱼忘筌,得兔忘蹄,得象忘言,又在后之造道者自得尔。

  时己酉无射,寓平冻贡士冯复述。

  道德真经藏室纂微开题科文疏卷之一

  太霞老人薛致玄述

  碧虚真人曰:夫老子道德二经者,统论空洞虚无、自然道德、神明太和、天地阴阳、圣人侯王、士庶动植之类而已矣。

所谓广大而无不蕴,细微而无不袭者也。

是故司马迁称之曰:九经浩浩,不及二篇之约也。

今将释此经,先明垂经之主,次显造疏之人。

夫此经者乃太上老君所说也,纂微者陈君碧虚真人之所作也,开题者亦真人之所自述也。

太霞老人不揆浅陋,浪述科文疏义,兼以消释开题,庶使学人识玄元应世垂经之本末,知真人开发玄元之次序,由此科文而入之也。

以蠡落戈切。

测海,以管窥天,真所谓不知量也。

今将开题,大判分为二十门,具列于后。

  

  一者明碧虚真人始纂微开题之义。

  二者正释开题,首明太上姓字镒号,次明或为万天主,或为百王师,隐显之迹。

  三者明太上感孕托胎降生时代年月日时所据也。

  四者明太上降生之后,圣貌端严,具七十二瑞相,八十一种好,及所居之乡国也。

  五者明太上隐圣同凡,潜居卑秩以佐时主,并去周年代也。

  六者明关令真人本传及瞻星望气,知有圣人度关之兆。

  七者明太上度关岁月,及再约尹真人於蜀都青羊肆相会之事。

  八者明太上至幽王时,复还中夏。《广圣义》 谓平王时复来中夏,孔子得以问礼,而叹其犹龙。

  九者明太上知周道衰,故再出关,变名易号,晦迸师凡,寿数短长,莫有知者。

  十者明太上怀道抱德,隐圣同凡,世系绵长,子子孙孙,祭祀不辍。

  十一者明太上乃得道之灵,受老子之号。

  十二者明太上具神通力,应为道主,垂世立教,千方万法,以救於人。

  十三者明太上以恬淡无为,守之於内,和光同尘,应之於外,故称为傅大之真人。

  十四者明老庄亦有妻室子孙,然为大道之宗师者,欲使后人知长生之道,可力学而致,非神异而学不能及也。

  十五者明太上玄恩普被,圣德遐长,历代尊崇,庙貌不绝,故有唐尊为圣祖焉。

  十六者明后人受此二篇之后着经字之由。

  十七者正明道德训释之义。

  十八者正明经训之义,及上下二经八十一章取法之旨。

  十九者明道德二篇之宗本,治国治身之大旨。

  二十者明碧虚真人纂集训释之由,发挥道德之义,以遗后学耳。

  疏曰:此第一门明碧虚真人始造纂微开题之义。

今将释此经,先明开题,既解开题,须明始造开题之人。

夫此纂微开题者,乃碧虚真人所作也。

真人姓陈氏,讳景元,字太初,玄号碧虚子。

家世建昌。

曾大父知逊,大父令忱,并事亲以孝闻,皆养高不仕。

先府君正擢进士第,解胊许玉切。

山令,寓居高邮,以疾终。

母夫人居贫无以归。

子男四人,真人季焉。

逮除祥而伯仲继夭,乃介然独有方外志。

庆历二年,即高邮天庆观礼崇道大师韩知止为师,三年,试经度为道士,十八负笈游名山,抵天台,阅《三洞经》,遇高士张无梦,得老庄微旨尔。

后隐逸於江淮间,以琴书自娱。

久之,欲观光京辇,维杨使君礼部侍郎王琪以诗荐于王岐公云:鳌山旧词长,还喜见方瞳。

时岐公为翰林承旨,且喜其来,俾隶籍於瑞云,由是上宫观请讲道德二篇及南华,迭迭不绝。

于时公卿大夫无不欲争识者。

於是醴泉观提总奏充本观修撰,遇那王谒真君祠下,召问道家事,以该通奏赐紫衣。

神宗设普天大醮,有劲令修撰青词进上,称旨,复令预建章阁同天节修奉,因召见,赐真靖之号。

熙宁五年,进所注《道德经》,御札批降中书云:陈景元所进经,剖玄析微,贯穿百氏,厥旨详备,诚可取也。

其在辈流,宜为奖论,特充右街都监同签书教门公事。

羽服中一时之荣,鲜有其比。

谒告还高邮葬亲。

上时命中使赐白金三十镒,仍宣谕云:比期中太乙宫成,俾陈景元主之。

逮还阙,令选举傅加精进戒洁之士,共不过二十人,同焚修者。

六年十一月十二日,延和殿引见,各锡责差等。

十五日,奉安太乙。

斓日,圣驾诣宫,朝谒礼毕,於延棋殿召见,特转额外右街副道录,并度弟子三人,仍本宫每岁许度弟子一人,月给斋粮米六十斛,缗二万钱,兼给赐南北两庄土田以赡众。

久之,以事累稠还乞去,隐庐阜,有司具以奏,朝廷不允。

复有旨主本官事,令宫史不干预,每岁增赐度牒二道,续奉勑旨,以九等斋科讹舛,普天圣位升降无伦理,令有司置局选道士三人备检讨,俾真人考校之。

命右谏议大夫李肃之、枢密直学士孙永充、提举承议郎杨杰充管勾删润,书成进上,赐束帛度牒,紫衣师号,仍许颁行。

于时朝廷欲进封九天探访使及五岳丈人,大丞相请真人着衣冠服色位号,真人遂乃拟定程式,方进封探访使为应元保运真君,五岳丈人为储福定命真君,所隐有轩日种玉。

自大丞相吴奎、左相蒲宗孟、翰林学士王岐公而下,一时宗工巨儒洎贤士大夫以篇什唱酬迭遗者甚多。

以其辞烦,故不备录,附于别传。

在京道宫一十二员,祖宗朝以京城内外官观,主焚修。

勤绩者充公辄奏请,凡阙员乞试《道德》、《南华》、《灵宝度人》三经十道义。

上喜其请,降编修所。

而后道家之学,翕然一变,自兹始也。

元丰六年,罢本宫事,归隐茅山,刊正三洞经法。

四方采真之士投迹者熙熙然。

久之,科简巾囊游嵩少卜炼丹之所。

元佑三年,因过京师,为中太乙宫主者而下,以宫之经始,真人有力焉,乃挽篮舆而留之,愿备芝木之奉。

未几,朝廷复还右街道录职。

右仆射苏谓曰:真靖当以所业授门弟子,不尔则恐陶葛之学不传于来世。

所藏内外书数千卷,皆素所校正,又亲札三百巷,善小楷,深得欧、褚法,所着书《藏室纂微》二卷、《南华经章句》七卷、《总章》三卷、《抄义》三卷、《宝珠妙义》三巷、《肤解》一卷、《翼真检后义》一卷、《续高士篡改为《退身传集》。

三注《通玄经》,四注《度人经》,解注《西升经》。

晚节竭筐,市绛陵,涎神室,烹金液,以必九还七返之妙,稍彷佛而迫以天年。

居常好饵云母粉,仍自谓早年尝服丹砂,虽垂白而容颜肌肤如少壮人。

绍圣元年五月末,无疾,而忽不嗜食,但饮水而已。

延至六月十三日午初,俄索沐浴更衣,召门弟子列于前,谓曰:为我写门状,云参童初府仙。

众写已,即俾斋堂外,以火化之。

又令敷坐具向西北,遂练身瞻天门,微叩齿,复坐。

命侍者具栈管,书颂以示众曰:昔之委和,今之蜕质,非化非生,返吾真宅。

言讫,神气之出,犹长啸声,安然而化。

崇朝权厝于宣化门外养生院。

自形寂而至迁神时,正隆暑,姿容俨然如生。

都人倾瞻者,无长少贵贱,莫不赞叹。

享春秋有七旬,度门弟子许修真而下四十人。

至仲秋哉生明葬蜕质于本宫所赐之坟园。

块圹时,忽有三峡蝶栩栩然翔舞於圹之前,乃至移时圹筑平,飘飘然东南而逝。

集贤殿修撰王□为碣铭云:於戏,有唐司马子微之坐忘,吴贞节之文章,杜光庭之扶教。

三公虽异时杰出,而先生兼而有之。

其彦咏之如是。

虽朝廷巨公天下鸿儒接识,则与之抗礼无所屈。

然推其为学,老且不厌,所以琅函宝笈,金简玉书,悉探赜神奥。

至於傅会燕居明敏横辩,谈老、庄前世有所阙疑,皆别白其要妙。

凡诗篇杂文,得陶葛体,故语句野逸清劲,公卿大夫莫不嗟惜之。

芝盖解驾升虚入寂,莫测其津涯。

但想象仙标,相与讲遗德耳。

夫真人行事本末,略叔于前。

开题之义,下文消释。

夫开者,开发也。

题者,标题也。

谓开发此经之义理,标题此经之事目,将以显示於后人者也。

故曰开题,亦云开释此经之题目也。

将释经文,先解经题。

夫此经题者,号曰太上道德经藏室纂微开题。

云太上者,老君之尊号也。

道德者,五常之本,万法之源也。

经者,常也,法也。

言此道德为万代常行不易之法也。

藏者,藏平音。

也。

室者,奥也。

谓玄都宝藏完藏经之奥室也。

纂者,聚集也。

微者,玄妙也。

谓探摭藏室之奥典,纂集前贤之微旨,将以证解於道德也。

故云太上道德经藏室纂微开题也。

此其大略尔。

其随文详解之义,已具於开题中一一次第详解。

今此科文疏者,乃太霞老人妄解开题而迷之也。

云疏者,疏平音。

也,决也。

譬之积水壅塞不通,顺其流而疏次之,使注之於江海也。

今将开题大纲科判分作十二门,而疏次之,使诸学人沿其疏而通之於道德也,故曰科文疏尔。

  道德真经藏室慕微开题科文疏卷之一竟

  道德真经藏室纂微开题科文疏卷之二

  太霞老人薛致玄述

  开题

  题曰凡题日者,即是碧虚之开题也。

老子姓李,名耳,字聘,或字伯阳。

按道家经籍所说,则挺生空洞之先,变化自然之妙,而常居天上,代为帝师。

此则六合之外事,故略而不论。

非其径庭之语者,举其大盘云。

  疏曰:此第二门正释开题,首明太上姓字镒号,次明或为万天主,或为百王师,隐显之迹。

就此门中,复分为二段。

其一明太上姓字镒号。

其二明太上或为万天主,或为百王师,隐显之迹。

一明姓字镒号者,题曰老子姓李,名耳,字聘,或字伯阳,或云谧号曰职。

老子者,太上之内号也。

老子之号已具於第十一门详解。

老子姓氏曰李,论其得姓之由,载於第三门中详解。

今将讳字镒号之原,次第释之。

其讳曰耳,字曰聘,或字曰伯阳,或镒日聘。

《广圣义》引《元君内传》云:老君在世,凡有九名。

一名耳,字伯阳。

二名雅,字伯宗。

三名忠,字伯光。

四名石,字孟公。

五名重,字子文。

六名定,子元阳。

七名元,字伯始。

八名显,字元生。

九名德,字伯文。

或云三十六号,或云七十二名,或云姓字渺邈,从劫至劫,非可悉纪。

今显行於世者,唯第一名耳,字伯阳是也。

镒日聘者。

夫人之生则有名,有字,有号,死则有镒法也。

或因其德,或象其形,为镒也。

耳大而垂日聘。

老君生而耳大,复有三漏,其状耻然而垂,乃大圣之异相也。

故后人追镒日老聘,此太上名字镒号之所据也。

其二日百王师、万天主者,题日按道家经籍所说,挺生空洞之先,变化自然之妙,而常居天上,代为帝师。

道家经籍者,乃《玄都宝藏》、《三洞四辅》、《龙章凤篆》之书,故以经籍总言之也。

於内言我太上挺生空洞之先,变化自然之妙,夫挺者时挺拔擢韦类之义。

空者,虚也。

洞者,通也,无也。

混沌之先,寂然有无,惟空无洞达虚极自然而已。

按《广圣义》云:夫老君生於无始,起於无因,为万道之先,元炁之祖也。

当是时也,无光无象,无色无声,无端无绪,杳杳冥冥,故日空洞。

又曰老君以虚无为体,自然为性,莫能使之然,亦莫能使之不然,不知其所以然,亦不知其所以不然,故曰自然。

言我太上老君上无复祖,唯道为身,合则成形,散则为气,禀自然之妙,掌造化之权,当混沌未分之前,空洞无有之上,其道体具身,已特然挺出,兆现於此时矣。

经云: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此之谓也。

常居天上者,谓游历诸天,为万天之教主也。

按《犹龙传》云:昔尹君真人随老君西入流沙,讫,复从圣驾上游三境九天,以至於万天。

太上每至一天,但见彼天帝王,金童玉女,千乘万骑,瑶幢羽盖,仙乐满空来迎。

太上老君至彼天中,游诸宫阙,为彼天人广说妙法,而为教主也。

又别至一天,其仪仗、音乐、游宴、宫观,说法传经,例皆如此,以至徧历万天,莫不皆然。

又按《广圣义》云:老君时亦上朝元始,疏平声。

奏罪福,中谒玉晨,校录九宫,下统三界死生之簿。

但见百亿天王拜手在前,咨求风雨水旱,丰俭逆顺,死生善恶之事焉。

以至游行万天,弘扬道化,而有一老君凝然常在太赤天、太清境、太极宫中矣。

故云常居天上也。

代为帝师者,《广圣义》云:老君於上三皇时,人尚淳朴。

以龙汉元年,号玄中大法师,以《上清圣教》一十二部,大乘之道开度天人也。

老君於中三皇时,赤明元年,号有古先生,出《灵宝真经》一十二部,中乘之法开化一切,救度兆民也。

老君於下三皇时,人心朴散,以开皇元年,号金阙帝君,降《洞神真经》一十二部,小乘之法开度群品也。

此上中下三皇时所留经教三十六部,秘於上天,未传於世。

按《玄纲论·神道设教章》云:初秘上玄,末流下土是也。

后至伏牺时,人已浇漓,未有法度,老君以清浊元年,号郁华子,下为师,说《元阳经》,教伏牺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仰观俯察,制嫁娶叔人伦之道焉。

神农时,人食禽兽,茹毛饮血,老君以清汉元年,号大成子,下为师,说《元精经》,教以化生之道,於是播百谷以代烹杀,和百药以治百病,於是尝柔得禾,尝柳得稻,尝榆得黍,尝槐得豆,尝桃得小麦,尝杏得大麦,尝荆得麻,百谷既登,禽兽免害,止杀所以长善,除恶所以全生,不食血肉,人无疾苦,五谷养性,人无宿业,其利人也大矣。

祝融时,人食生玲,未知火食。

老君以天汉元年,号广寿子,下为师,说《按摩通精经》,教以陶铸为器,以变生玲,人得保其寿焉。

自下三皇以后,伏牺以前,人无典礼,乌兽同群,老君以道化天下,渐渐生心辨形食味,参以五行,广施经法,劝化兆人矣。

老君自伏牺以后,示以世法,於是制礼乐以叔尊卑,造衣章以别贵贱,作官室以代巢穴,取诸大壮。

为舟车以济不通,取诸涣。

制棺椁衣薪,取诸大过。

造弧矢以威不顺,取诸睽。

立刑法以戒凶暴,取诸噬嗑。

造书契以代结绳,取诸央。

以至服牛乘马,引重致远,取诸随。

日中为市,交易而退,又取诸噬嗑。

未耜杵臼之利,取诸益。

重门击柝之规,取诸豫。

并老君教於时君,以化於物也。

黄帝时,老君号广成子,居崆峒山。

黄帝诣而师之,为说《道德经》及《道戒经》,教以治国治身之道。

帝行之,跨火龙而白日升天矣。

其《道德经》於此为初传。

颛顼时,老君下为师,号赤精子,居衡岳。

授帝《微言经》,教以忠顺之道。

帝誉音酷。

时,老君下为师,号录图子,居江滨。

授帝《黄庭经》,教以清和之道。

帝尧时,老君下为师,号务成子,居姑射山,授帝《政事离合经》,教以康谨之道。

虞舜时,老君下为师,号尹寿子,居於河阳,授帝《道德经》,教以无为孝悌之道。

帝行之,天下从其化,故孔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欤。

其《道德经》於兹第二传矣。

夏禹时,老君下为师,号真行子,居于商山,授禹《德戒经》,教以勤俭之道。

又授灵宝五符、檄召鬼神之法,於是禹行之浚九江次百川而通江海矣。

殷汤时,老君下为师,号锡则子,居灊音港,又音寻。

山,授帝《长生经》,教以恭敬之道。

科日:大圣真元祖,生於浩劫先,来为百王师,去作万天主,象经垂众号,龙德被韦生,一千二百名,赞扬无穷尽。

题曰:此六合之外事,故略而不论也者。

庄子《齐物论》云: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

六合者,天地四方是也。

言所以论之者,皆六合之外事,非经世之书云存者在也。

圣人存在而不敢非斥之,故但云存而不论也。

题云非其径庭去声。

之语,举其大果云者。

庄子《逍遥游》云: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

径庭者,过差也。

大药者,大纲也。

言此上诸说,皆方外之谈,其不近人情者宜矣。

非其过差之言,举其大纲而已。

故题云六合之外事,故略而不论也。

非其径庭之语,盖举其大云。

  题曰:老子母感大流星而有娠,应见於李氏,降生於商室,於商十八王阳甲之十七年,岁在庚申,寄胎托娠,而经八十一年,极太阳九九之数。

其母常逍遥於李之下而生老子。

老子生而皓首,故能言。

因指李曰:此吾姓也。

又云父姓李,名无果。

或云灵飞。

母尹氏,名益寿。

当商二十二王武丁之九年,岁在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生也。

  疏曰:此第三门明老子感孕托胎降生时代年月日时之据也。

即此门中,复分为二节消释。

其一明感孕托胎朝代岁时。

其二明得姓之由及降生时代岁月也。

一明感孕托胎朝代岁时者,题曰老子母感大流星而有娠,应现於李氏者。

按《广圣义》所引《元君内传》云:夫老君在天为众圣之尊,先亿劫而行教,以无为常存之道,化为天人,生於亿劫之前,为万圣之君长,故元始天尊、玉晨道君赐其真号日太上老君,在於五太之前历劫以来有此号矣。

虽代代应现为帝王师,而未有降世诞生之逵,乃於九清之上,命玄妙玉女降於人问,为天水尹氏之女,嫁李灵飞为妻,老君乘日精驾九龙车,化为五色流珠,或云流星,下入玄妙玉女口中而寄胎托孕,历八十一年矣。

又按《广圣义》云:寄胎慧者,老君愍时凋弊,乃欲隐圣同凡,反神降生,以救於世,遂於殷第十八王阳甲之十七年庚申岁,托孕於玄妙玉女。

就此门中分为五别。

一者大道应化,托孕人间,乘日精为五色之象,以明太阳之德。

二者乘九龙之车,凝结变化五色玄黄,下入玄妙玉女口中,又明九龙阳精之华也。

三者处胎寄慧,与俗不同,八十一年,极太阳九九之数,然后乃生。

四者玄妙玉女感孕之后,容貌益少,神气安闲,八十一年,悦豫无比,此圣人降迹之异也。

五者圣母所居之室,四时和畅,六气调平,冬无凝寒,夏无烦燠,祥光照室,灵风满庭,众恶不侵,万灵潜卫,故八十一年不觉为久,此明大圣感孕托胎与常人不同也。

此为太上感孕托胎朝代岁时之所据也。

故题云老子母感大流星而有孕,应现於李氏者也。

其二明得姓之由及降生时代岁月之所据也者。

题曰:其圣母常逍遥於李之下而生老子。

老子生而皓首,故能言。

因指李曰:此吾姓也者。

夫聘圣当殷王之代,悯时凋弊,欲降圣同凡,反神示迹,乃暂假胞胎而孕育,大彰神变以救於世,故托迹父母而降生焉。

按本纪云父姓李,名无果,一名灵飞,一名虔会。

母日尹氏,名益寿。

当殷二十二王武丁之九年二月十五日时,圣母适逍遥於李树之下,剖左腋而生老子。

老子生而能言,指李树曰:此吾姓也。

又以手指上下,曰天上天下,唯吾独尊。

世间之苦,何足乐闻。

我当开扬道法,普度一切动植众生,周徧十方,下及幽牢,应度未度,咸悉度之。

已而千真万圣徧满空际,悉来卫护,政感空中圣贤,共赞十号云;一曰太上老君。

二曰圆神智。

三曰无上尊。

四日帝王师。

五日大丈夫。

六曰大仙尊。

七曰天人父。

八曰无为上人。

九日大慈仁者。

十曰真元教主。

此诸圣真空中所赞之十号也。

俄而又感九龙吐水,以浴圣姿,吐水之地,因成九井,今亳州太清宫,号九龙井,至今存焉。

此亦出《化胡经》所说。

夫大圣降世,异迹其有如此。

原夫老君李氏之姓,其说甚多。

且按大唐天渍玉牒云:夫圣祖其先本颛顼之后。

颛顼生大业。

大业生娲音瓜。

娲娶有乔氏之女,感月光贯昂,而生咎繇,咎音皋。

繇音姚。

生伯翳。

伯翳生理征,伯翳之后代为士师,至理征避桀之乱,遁居伊侯之墟,因食李实,改理为李氏。

此言咎繇之后,以理狱为功,遂以理为姓。

其后子孙或为里氏。

至伊侯之墟避难,遂改里为李氏。

理征生利贞,当殷汤之时也。

利贞生昌祖,昌祖仕陈为大夫,因居苦县。

昌祖生明,明为陈相,葬濑乡之北立庙,因有相城。

明生庆宾,庆宾生灵飞,一名虔会,庆宾、灵飞皆白日升天矣。

前云指树为姓,因姓李氏。

以此考之,或姓理,或姓里,或姓李,音声虽同,其字则异也。

此随时变易不足取也。

唯指树为姓,杜天师以为当矣。

隋薛道衡《老君碑云》:感日载诞,莫测受气之由,指树为姓,未详吹律之本。

以此论之,指树为姓似为允当。

其次论降生时代岁月者。

按《广圣义》云:夫老君乃至道之祖,元化之宗,长於上古,而不为先,生於末代,而不为后,况亿劫之前,即弘道化,岂复胞胎诞育而谓之生邪。

今言降生者,盖表迹人间,示有始也。

诞形圣母,示有生也。

母事元君,示有尊也。

今按诸经诰前后降生,略有三度。

  第一降生者,以上和七年庚寅之岁九月三日甲子生於北玄女国天罡灵镜山李谷之间。

圣母日玄虚之母。

当生之时,三日出于东方,九龙吐水以浴其形,因李谷而为姓名,曰玄元,字子光,乃高上之冑,玉皇之胤,位为长生大主太平正真太一君金阙后圣九玄帝君。

今详考其时,亦是劫运之前,朱灵上和,前劫之年号也。

  第二降生者,以殷之二十二王武丁九年庚辰岁二月十五日卯时生也。

圣母日玄妙玉女,乃上帝之师,后位为太一元君。

今详此说,即是亳州降生之年月也。

即今之卫真县太清宫,完降生之地也。

据皇甫士安长历所证甲子。

葛仙公云太岁丁卯,下为周师,此即纣元年丁未,二十一年丁卯,老君居岐山之阳,为周西伯之师,号燮邑子,自殷武丁九年庚辰至纣二十一年丁卯,凡一百八年。

又至昭王二十五年癸丑,出函谷关,又一百七年。

上自殷武丁九年,下及周昭王二十五年,通计二百一十五年。

是故司马迁称日在世二百余年,时人号为隐君子是也。

或者妄云周平、定、幽、厉之世,老君降生,此皆曲说,信为谬矣。

何则?若是平、定、幽、厉时生,即不得与文王、武王相见,亦不得与尹真人於函谷关相会,传授《道德经》也,足知非平、定之世降生也明矣。

  第三降生者,按《犹龙传》引《混元本纪》云:太上以周昭王甲寅年升天。

甲寅年即二十六年也,不着升天月日。

后见西蜀张渠之注《北斗经》云:太上於周昭王二十六年甲寅四月二十八日为升天之曰后至乙卯年分身港降於西蜀锦江之滨,托孕於大官之家。

至昭王二十九年丁巳,尹喜至蜀,本无青羊肆,太上在太微时先劲青帝之青童降於蜀都,化为青羊,尹君见人牵之,忽然而悟曰:既有青羊,复在其肆,太上所约,此当是也。

因问牵羊者曰:此羊者孰氏之家耶。

答曰:我家夫人诞一子而白首,啼声不止,投於水火,皆不能害有一道者言:得青羊乳与之,则其啼自止。

故市此羊也。

喜嘱曰:为我白夫人之子,但云关令尹喜至矣。

於是依其言而白之儿闻喜至即从怀抱振衣而起,曰令喜来前。

喜既入,太上忽长丈余身,作金色,项负圆光建七耀之冠,披九色之被,举家见之,皆惶惧无地。

太上曰:吾以太微为宅,真一为身,太和降粹,耀魄为人,主客相因,寓迹於此,何乃怪也。

喜乃稽首再拜而言曰:兹谓庆会复奉天颜,未审慈尊出无入有,起居安否。

老君怡然而告曰:与子别后,何得何丧,汝存道守一,还有益邪。

喜曰:自奉秘要,赢得其妙,济度之恩,过於天地。

老君曰:吾昔留子以居世,清斋千日,故待子於此。

今子保形炼气,已造冥妙,而心结紫络,面有圆明,金名表於真图,玉札系於紫房,炁参太微,解形合真矣。

言讫三界圣真千乘万骑浮空而至,因授喜紫芙蓉冠,飞青羽裙,丹瞩绿袖,交带霓裳,罗纹黄绶,拜为文始先生,赐任无上真人,从此乃得参侍龙车,远游天上地下焉云云。

太上升座,为母说《元阳经》,今在成都西南数百步。

中和二年获灵传之所诏,建青羊宫是也。

斯即第三度降生之时矣。

三次降生,以为定议。

今此开题中所引即是第二亳州降生之时也。

  题曰:老子身长八尺八寸,黄色,美眉,广颗,聪耳,大目,踈齿,方口,厚唇,额有三五达理,日角月玄,鼻有双骨,耳有三漏,足蹈二午,手握十文,盖禀气至清,而受形特异,生於楚国苦县濑阳乡曲仁里涡水之阴。

  疏曰:此第四门明太上降生之后,圣貌端严,具七十二瑞相,八十一种好,及所生之乡国也。

就此门中,复为二节。

其一明太上相貌异常。

其二明太上所生乡国。

一者明太上相貌异常者。

题日老子身长八尺八寸,黄色,圣容如金,故云黄色。

广颡,颡,额也。

言其额广阔。

聘耳,耳大而垂曰聃。

大目,无所不见日大。

疏齿,齿大而散曰踈。

方口,口谈道义曰方,非谓其形四方也。

孔子亦河目海口,皆圣人之异相也。

厚唇,唇吻敦实日厚。

额有三五达理,理,文也。

谓额间似有三五之字通达之文也。

日角月玄,谓两额间似有日月之形,如日月之在天,无有远近幽深,无所不照,非实有此日月也。

又面如满月也。

玄妙也,言圣容玄妙美好也。

鼻有双骨,言有三窍也。

耳有三漏,亦有三窍也。

足蹈二午,言足下有二午之文也。

手握十文。

言两手各有十字之文,亦如大禹左手有水字,右手有台字,合为治字,此圣人之异相也。

盖禀气至清,受形特异也。

且夫自古圣人,皆有异相,况我太上有大圣之德,具七十二瑞相,八十一种好,其天相端严,圣容特异,不能徧举,又岂止此数端而已哉。

其二明太上所居乡国者。

题日太上生於楚国苦县濑阳乡曲仁里涡水之阴。

按大唐天渍玉牒云:圣祖其先昌祖,仕陈为大夫,因居苦县。

昌祖生明,明为陈相,葬濑阳乡之北,因立庙焉。

今云楚国者,或疑郢州,即古之楚国也。

苦县乃其隶属焉。

又今亳州城父县东三十里有天静官,乃圣母感孕之所也。

见有流星原昼寝堂存焉。

城父县亦古之楚国也。

详夫太上受孕於城父天静官,降生於苦县太清宫,苦县即古之邑名也。

汉魏以来,名谷阳县,至有唐乾封元年,改为真源县,中和二年,升为赤县,至宋真宗朝改为卫真县,即今之卫真县濑阳乡谷阳镇太清宫是其地也。

涡水之阴者,即今之太清官在涡河之右,故云阴也。

阴亦作滨。

此太上所居之乡国也。

  道德真经藏室慕微闭题科文疏卷之二竟

  道德真经藏室纂微开题科文疏卷之三

  太霞老人薛政玄述

  题曰:至纣二十一年丁卯岁,居岐山之阳,西伯闻之,韶为守藏史。

武王克商,转为柱下史,历成康之世,潜默卑秩。

居周久之,见周之衰,因而退官。

至昭王二十五年癸丑岁五月二十九日壬午,乃乘青牛薄章车,徐甲为御,而遂去周。

  疏曰:此第五门明隐圣同凡,潜居卑秩,以佐时主,及去周之年代也。

就此门中,又分为二。

其一明潜居卑秩。

其二明去周年代。

一日港居卑秩者,题日纣二十一年云云至因而退官。

夫岐山者,即今之凤翔府岐山县是也。

乃昔日文王为西伯时所居之国也。

伯者,五等之爵也。

当纣之末年,文王守岐山,为西方之伯,有圣德焉。

人心归服者众,故《鲁语》孔子云: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

当是时也,老子居岐山之阳,号燮邑子,以观西伯之化。

西伯闻之,征为守藏史。

作《赤精经》教以仁信之道。

西伯行之,礼贤好义,凤集于岐山。

《礼记》云:周之兴也,鸑音岳。

鷟音濯。

呜于岐阳,遂以岐山为县之名,凤翔为府之号。

凤翔城之北一十八里,有老子故居之处,至有唐建启圣宫。

武王克殷,老子号育成子,作《璇玑经》,武王师之而有天下。

成王时号经成子。

康王时号郭叔子。

老子仍为柱下史。

至昭王时,太上见周道将衰,因而退官焉。

自文王至昭王,皆在于周,犹为史官,故曰居周久之,潜默卑秩,以佐时主也。

其二明去周年代者。

题曰:至昭王二十五年癸丑岁五月二十九日壬午,乘青牛薄车,徐甲为御,而遂去周者。

此去周之年代也。

薄章者,轻车之名也。

徐甲者,御太上之车者也。

姓徐,名甲。

老君谓曰:吾欲往西海大秦、罽宾、天竺、安息诸国。

今汝御车,与汝雇直日百钱。

侯诸国还,以金顿偿之何如。

甲如其言,御车由函谷而至终南山下。

老君欲试之,乃令牧青牛於野,以吉祥草化为一女子,姿容绝整。

行及牧牛之所,辄戏以言。

甲惑之。

以老君远适流沙,必无返期,遂废约。

矫词诣关令,执牒讼老君索雇金也。

老君曰:汝随吾已二百余岁,当还汝七百二十万钱,且汝昔已命尽,吾以太玄生符投之,即再活汝,奚不念此,汝还我符,则我偿汝金。

言讫符自口中飞出,至老君前,文篆如新。

甲复化为枯骨矣。

关令悯甲违心复死,仍欲观老君起死之术,遂稽首恳告于前曰:甲之雇直,喜辄代还,愿大圣哀矜,赦其罪戾,赐以更生,则幸矣。

老君纳关令之言,即再以符投枯骨中,则复如故。

老君曰:吾不责汝,汝负本约而道自去,汝故死尔。

遂给雇直欲遣之。

甲伏地搏颊曰:已沐圣慈,曲赦罪戾,令此枯骨,复见光明,刻骨铭心,愿从云驾。

太上竟弗许,终随之。

此太上去周之年代,乃徐甲御车因由也。

  题曰:关令尹喜,周大夫也。

姓尹,喜,字公阳,着书九篇,说道德之事,内学星象服精华,谓日精月华也。

隐德行仁,时人莫知也。

又曰:喜母昼寝,梦天降电光流绕其身,咽之而后生喜。

喜生,有双光若日,飞游其侧,目有日精,姿形长美,雅好典坟,善天文秘纬,仰观俯察,莫不洞彻,虽鬼神之变,无以匿其情,而大度恢杰,不修俗礼,慈俭博爱,损身济物,入为东宫宾友,出补函谷关令,每望霄汉,而有升虚之思。

老子未至关时,喜登楼四望,见东方有紫云西迈,知有真人当过京邑,乃戒严门吏,扫路焚香,以俟应兆。

  疏曰:此第六门明尹喜真人本传,乃瞻气望星,知有圣人度关之兆也。其真人本传之行事,太上度关之应兆,开题已详,不假消释。

  题曰:至七月十二日甲子到关,喜擎跽曲拳,邀老子就舍,进巾栉盥漱,斋戒问道。

至于十二月二十五日,退官托疾,二十八日,授道德二篇。

喜叩头请随老子西祖流沙。

老子曰:汝未得,恶能随吾远适流沙乎。

夫流沙异,犷俗难化,而何术可御邪。

唯生道入腹,神明皆存,而能除垢止念,静心守一,千日清斋,炼形入妙,而后可寻吾於蜀都青羊之肆,其若之何。

喜唯唯而谢。

老子忽然腾空,冉冉升乎太微。

喜候光景斯散,影响萧寂,楼居清斋,屏绝童隶,诵经三年,精思千日,心凝形释,骨肉都融,已而穷数达变之微,因形移易之妙,无不尽之矣。

於是捐家弃馆,超然高蹈,既往青羊之肆,乃会老子。

老子命喜为文始先生,而俱游乎流沙之域。

  疏曰:此第七门明太上度关传经岁月,及再约尹真人於青羊肆相会之事。

就此门中又分为二。

其一明度关传经时日。

其二明再约青羊肆相会。

一日明度关传经时日者。

题云七月十二日甲子,老子到关,喜擎跽曲拳者。

《庄子·人间世》云:颜回日擎跽曲拳,人臣之礼也。

擎,必手也,跽,跪膝也,曲拳,折腰也。

授道德二篇者。

按《尹喜内传》云:真人本为周康王大夫,善瞻天象,遂於所居之宅,结草为楼,即今终南山下号楼观者是也。

每登楼瞻望,见有紫气浮关,融风三至,天理星西行,乃知有圣人度关。

至昭王时,请出为函谷关令,扫路焚香,以俟应兆,乃戒严门史孙景等曰:若有车服异常,形容殊俗者,勿听度关,急来为报。

至昭王二十五年癸丑七月十二日甲子,老君驾青牛之车,徐甲为御,无极先生、鬼谷先生、太极先生从焉,到关求度。

门吏孙景曰:明府有教,愿翁少留。

於是入白关令曰:有一老翁,皓首耻耳,乘青牛薄章车从东而来求度。

喜曰:圣人来矣,我当见之。

即加朝服出迎,具弟子礼,而邀之曰:愿圣人暂留神驾。

老君谢曰:吾贫贱老翁,家在关东,田在关西,今暂往取薪,何故见留,幸相听度,吾无所取劳,子恳倒若斯,有悮展敬尔。

老君如此谦辞,此一试也。

喜复稽首曰:窃谓非往西庄,愿暂留神驾。

老君又曰:吾开道竺乾,有古先生善入无为,不终不始,永劫绵绵,是以升就道经历关,子何妄留邪?此二试也。

喜曰:今睹圣人真姿超绝,乃天上至尊,何边夷之可往观乎。

愿不托言,少垂哀悯。

老君曰:子以何所见而知之?喜曰:去冬十月,天理星西行过易,今又自秋朔,融风三至,加之东南紫气状如龙蛇而西度,此真人度关之验也。

喜少好天文秘纬,凡仰观俯察,未尝不验也。

昨乾象如此,故知当有圣人度关。

自尔以来,风夜思存,未尝暂懈。

今似有道绿,果遇神驾,愿垂慈诲,开济沈冥。

老君以三试皆过,乃怡然含笑曰:吾知子与道有绿,故来相试。

且子既知吾,吾亦知子矣。

如此反覆再三,然后听喜所请。

故四皓云:观老君与尹生,岂不冥悟先机耶。

然而执此谦辞者,欲教世人授受之礼尔。

於是邀老君就舍设座,行弟子礼,北面而事焉。

老君曰:汝欲与世传洪大道乎?喜曰:大圣将隐,乞为喜着书。

於是遂授《道》、《德》二篇焉。

按《广圣义》云:据周昭王二十五年癸丑七月十二日甲子为老君过关之年月也。

何则?喜为康王大夫,至昭王时为函谷关令,即得与老君相见也。

若据臧玄静云:幽王时,西出陇关,即与此过函谷关年月不同矣。

况幽王元年庚申,十一年庚午,年内又无癸丑,此为悮矣。

又文如海云:成王二十二年癸丑度关。

此又在尹喜之前,即与太上不得相见也,亦为悦矣。

又云:平王四十三年癸丑度关,此又在尹喜之后,年代悬远不同,皆为俟耳。

今详按古今,以昭王二十五年癸丑七月十二日甲子度关为定,年代相合,可无疑焉。

过关日月已具于前。

夫说经时日者,按 广圣义》 所引《葛仙翁内传》云:黄帝时,老君号广成子,居空同山,为帝说《道》、《德》二经及五茄之法,应号五圣图。

又《老君内传》云:老君帝舜时号尹寿子,居于河阳,为帝说《道德经》,教以孝悌无为之道。

帝行之,退身让物,尊道贵德,所以举十六族,谓八元八凯也。

窜四凶,明四目,达四聪,外抚百姓,内亲九族,天下之人从而化之。

孔子日:无为而治者,其舜也欤。

诸家所说,皆言周昭王二十五年癸丑岁七月十二日甲子度关,至当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尹喜托疾退官,至当月二十八日受《道》、《德》二篇焉。

《史记列传》云:老子为尹喜着书五千余言。

又王子年《拾遗记》云:老子当周时,居景室山,常与五老人谈天地造化之事,着书十万余言,其后删其繁芜,作五千言矣。

今按河上公授汉文帝上下二经章句序云:谓帝曰:余注是经以来,已一千七百余年矣。

凡传三人,连子四矣,勿示非其人。

足明此经非特为尹真人所说也,亦非景室山中所着也。

又按《列子》引《黄帝书》谷神不死一章,则黄帝时,老君号广成子,为帝说此《道》、《德》二篇,所以黄帝着书,全引此一章为证。

昔冲虚真人为诸弟子说天瑞之时,据於黄帝书中所见,即称为《黄帝书》 也。

亦如庄、列书中引用老聘、孔子为证者甚多,故后人凡有着述复引用庄、列为证者,亦不少矣。

但云庄子云,列子云,不曰老聃云,孔子云也,亦同矣。

又按传经年代推之,若是周昭王时,特为尹喜着书为始,至汉文帝时,未及千年,则河上公不得云余注是经以来,已一千七百有余年矣。

凡传三人连子四矣。

以此考之,年数不同,足明此经当黄帝时为初传,帝舜时为再传,尹喜时为第三传,汉文帝时为第四传也。

故云凡传三人连子四矣。

窃疑一千七百余年,当为二千三百余年矣。

何哉?自黄帝历颛顼、高辛、唐虞之世,大约三百八十五年,又自舜历三代经秦至汉孝文帝元年,计二千一年。

上自黄帝,下及汉文帝,通计二千三百八十六年矣。

窃原葛仙翁修撰《河上公二经章句序》以来,迄今岁月既远,当是此二千字,后人误写作一千字,三百字误作七百字,或开板时刊镂之误也。

且夫黄帝迄舜之世,大约三百八十五年,舜寿一百岁,在位三十九年,禅位於禹。

自禹至桀,子孙相承一十七代,四百三十二年,为汤所伐。

自汤至纣,子孙相继三十一代,六百二十九年,为周所灭。

周自武王及赧王,子孙相承三十七代八百六十七年,为秦所并。

秦昭襄王四十九年丁未灭周,自始皇终子婴,共四十五年,为汉所伐。

汉高祖、吕后、惠帝至文帝元年相继二十八年。

上自黄帝,下及汉文帝,都计二千三百余年,亦已明矣。

又疑注字,亦宜作着字。

何哉?夫注者笺注义,着者显着义,又着者作也。

窃谓当黄帝、尧、舜时,皆是圣人创作救世法度之书,亦未有笺注疏解之理,是故宜云余着是经以来已二千三百余年矣。

犹言自黄帝显着此经为始,后至舜及喜与文帝时止,是传授而已。

故云凡传三人连子四矣。

藻镒之士,宜详之焉。

故科云明太上传经之时日者,以此也。

其二明太上与尹喜传经之后,再约蜀郡青羊肆相会者。

题曰:喜叩头请随老君西祖流沙,老君曰:子未得道,恶能随吾远适流沙乎。

夫流沙异域,犷俗难化,犷,顽愚貌。

而何术可御邪?唯生道入腹,神明皆存,而能除垢止念,静心守一,千日清斋,炼形入妙,而后可寻吾於蜀郡青羊之肆,其若之何。

喜唯唯而谢。

老君传经已毕,乃忽然冉冉升乎太微。

太微者,天象有紫微垣、天市垣、太微垣也。

紫微垣者,北极大帝之所居也。

天市垣者,南极大帝之所居也。

太微垣者,天皇大帝之所居也。

《广圣义》云:老君在星为天皇大帝,故云升乎太微也。

《西升经》云:老君说经既毕,忽焉不见,斯须宫室光焰五色玄黄,喜出中庭叩头曰:愿神人复一见,授以一要得一以守元,即仰视睹悬身空中,去地数十丈,其状金人,存亡恍惚,老少无常,曰:吾重诫尔,尔其守焉。

除垢止念,静心守一,众垢除,万事毕,吾道之要。

诫竟即隐。

喜候光景斯散,影响萧寂,乃楼居清斋,屏绝童隶,诵经三年,精思千日,心凝形释,骨肉都融。

心凝形释,骨肉都融者,列子师老商氏友伯高子,学乘风之道,至九年之后,横心之所念,横口之所言,亦不知我之是非利害欤,亦不知彼之是非利害欤,亦不知夫子之为我师,若人之为我友,内外进矣,而后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无不同也。

心凝形释,骨肉都融,不觉形之所倚,足之所履,随风东西,犹木叶乾壳,竟不知风乘我耶,我乘风乎。

凝,定也。

释,废也。

融,和也。

言内则心神凝定,外则百骸九窍混然和而为一也。

《列子》又云:心死形废。

故云心凝形释,骨肉都融,言尹真人亦至於如此之妙用者也。

已而穷数达变之微,因形移易之妙,无不尽之矣。

穷数达变,因形移易者,《冲虚经》周穆王篇云:老成子学幻於尹文先生之辞也。

尹文先生谓老成子曰:穷数达变,因形移易者,谓之化,谓之幻。

注云穷二仪之数,握阴阳之纪者,陶运万形,不觉其难也,亦犹真人得太上传道之后,乃能穷天地万物之数,达阴阳造化之变,以至分形散影之卫,隐显变通之妙,无不尽之矣。

於是捐家弃馆,超然高蹈,既往青羊之肆,乃会老子。

老子命喜为文始先生,而俱游乎流沙之城。

尔夫青羊肆者,乃太上第三度降生之所也,已具降生门中消释。

既与真人再会,乃随从云驾上道诸天,下历流沙八十一国,开化於西极也。

  题曰:或日昭王时出关,化导西胡,至幽王时,复还中夏。

幽王乃周之第一十三王也。

《广圣义》称平王时复来中夏,平王乃第一十四王之时也。

故孔子适周,严事於老子,而问乎礼。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尔。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六水切。

而行。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者,若是而已矣。

孔子去,谓弟子曰:乌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网,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增,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疏曰:此第八门明太上当周幽王时复还中夏,故孔子适周,得以问礼,而叹其犹龙焉。

昔孔子谓南宫敬叔曰: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

吾将问焉。

於是孔子适周,问礼於老聘,因语以仁义。

老聘曰:夫乌不日黔而黑,鹄不日浴而白,黑白之朴不足以为辩,名誉之观不足以为广,夫泉涸鱼相与处於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沬,不如相忘於江湖。

今子之所言,其人与骨,皆已朽矣。

独其言在尔。

及孔子将去周,老耻曰:吾闻诸富者送人以财,仁者送人以言,吾窃仁者之号,请送子以言乎。

凡当世之士,聪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议人之非也。

博辩闳达而危其身者,好发人之恶也。

为人臣者,无以有己,为人子者,无以恶己,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蓬累者,籉笠也。

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也。

吾所以告子者,若是而已。

孔子归,三日不谈。

弟子怪而问之,曰:夫子见老聃,亦将何规哉。

孔子曰:吾与汝处于鲁之时,有人用意浩如飞鸿者,吾饰意以为弓弩而射之,未尝不及而加之也。

有人用意悠然如游鹿者,吾饰意以为走狗而逐之,未尝不及而顿之也。

有人用意若井鱼之没於九重之渊者,吾饰意以为钧缴音酌。

而投之,未尝不得而制之也。

及吾见龙,则不能知也。

夫龙者,合则成体,散则成章,乘乎云气,养乎阴阳,游乎太清,吾不能逐也。

今韶见老聃,其犹龙乎。

使吾口张而不能嗋音胁。

,舌出而不能缩,形穷神错,而不知所居,吾又何规老聘哉。

彼开题引《史记》列传而伸之,彼言其略,此论其详也。

  道德真经藏室慕微开题科文疏卷之三竟

  道德真经藏室纂微开题科文疏卷之四

  太霞老人薛致玄述

  题曰:时天下暗,王道衰,故再出关。

或曰老莱子,或曰太史儋都甘切。

,或曰百有六十余岁,或云二百余龄,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或曰受道於容成,问道於常枞,世莫知其然否,皆谓之隐君子也。

  疏曰:此第九门明太上知周道衰,故再出关,变名易号,晦迹师凡,寿数短长,莫有知者。

时人号隐君子焉。

当幽、厉之世,天下昏暗,周道衰微。

是故太上变名易号,以自韬晦,或号老莱子,或号太史儋,一说云老莱子,年七十余,尚有母在堂,每服斑斓之衣以事其亲,或徉自颠仆,辄效婴儿啼,以悦乐於亲,其至孝也如此。

太史儋,当幽、厉之时,世为史官,皆老子之隐号也。

或云受道於容成。

《列子》云:唯黄帝与容成子居崆峒之上,同斋三月云云,是知容成者,当黄帝时人也。

或云问道於常枞。

常枞者,不知何代人,亦未详所据,盖当时有道者也。

夫太上者,乃大道之祖,万法之宗,或为万天主,或为百王师,岂复待师友而后知邪。

盖谓道不可无师尊,教不可无宗主,故假托师资以明其传授之法也,皆寓言尔。

亦如孔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意同。

或云百有六十余岁,或云二百余龄,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见周道衰,故再出关,或隐或显,世莫知其然否,时人谓之隐君子也。

故《史记老子传》云:老子或隐或显,在世二百余年,西入流沙,不知其所终,盖隐君子也。

夫君者,有道之美称。

子者,有德之嘉号。

又古人称师曰子。

凡为人之师,有道有德,故称君子。

是知君子者乃君师之称也。

《礼记》云:夫为学者,能博喻。

能博喻,然后能为师。

能为师,然后能为长。

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为君为师,其德光大,故谓之君子。

又解云:有道有德,虽在众庶之中,为人所敬,亦谓之君子。

寡道鲜德,虽居高位之上,为人僧恶,亦谓之小人。

故道比於君,德比於师,然后为之君子。

凡世之人理犹若此,况玄元皇帝太上老君,为道德之宗主,作帝王之师范,号曰君子,不亦宜乎。

以其港龙卑秩,出处莫测,故谓之隐君子也。

  题曰:老子之子名宗。

宗仕魏为将军,有功封於段干。

宗之子注,注之子宫,宫之远孙假,假仕於汉孝文皇帝,而假之子解,解为胶西王印太傅,因家于齐。

印者,胶西王之名也。

  疏曰:此第十门明太上怀道抱德,隐圣同凡,世系绵长,子子孙孙,祭祀不辍也。其事题文已明,别无意义,不必详解。

  题曰:夫有天地则有道术,道卫之士何时暂乏。

自伏牺以来,至於三代,显明道士,世世有之。

论之老子,本亦人灵,盖得道之尤精者也。

时俗见其久寿,又生而皓首,故曰老子。

亦曰老者尊称也,子者通号也。

  疏曰:此第十一门明太上乃得道之灵,受老子之号也。

原夫天地开辟之始,人心纯一,道朴未散,虽道术之名未彰,而道术之理已流布於人间矣。

至伏牺之后,书契始兴,渐有法度,道卫之士,由是显名。

爰自三皇五帝以来,三王五霸而下,我太上代代为师,以教时君,创制法度,利於后世,故有方术之号,世不乏人,故题云显名道士,世世有之也。

唯吾太上,本亦人灵,得道之尤精者也。

世人见其久寿而常现老容,故号老子。

按《广圣义》云:夫老子者,乃琼胎寄慧八十一年,诞圣之辰,生而皓首,圣母为之立号,以示世人。

就此门中分为五别。

一者圣人降迹,与俗不同,圣母为之立号,欲谓之老,又是初生,欲谓之子,又复白首,两字兼称,故号老子。

二者明道与俗反,夫老者长年之称,子者幼稚之号,世人先幼而后老,太上先老而后幼,欲明摄迹归本也。

三者言老者考也,以考校众圣为名。

子者孳也,以孳生万物为义。

所以老君为万物之父母,众圣之宗师,故有考校孳生之名,以为老子之号。

四者圣人垂名,反终归始。

老者终也。

子者始也。

世人先始而后终,老君先终而后始,欲令世人修道反老还婴,故号曰老子。

五者委迹和光以循於世。

老者以生而白首,故曰老也。

子者男子之通称。

亦如孔子、孟子、庄子、列子,以姓为号。

老子、鹖冠子、抱朴子、淮南子,因事为号。

序诀云:老子之号,始於无数之劫,杳杳冥冥,渺邈久远矣。

斯乃不以降生老而为号也。

盖以长於亿劫之前,故以老为号尔。

夫以托神圣母,剖左腋而生,生即皓然,号曰老子。

老子之号,因玄而出,在天地之先,无衰老之期,故曰老子。

此序诀之所证也。

今详考诸说,既不因生而立号,即是老君亿劫垂教,应代表形,常现老容,故有老子之号尔。

老子之号起於此时,老君之号先於亿劫之前,非此一时也。

又云老君将显明大教,布化万方,乃曰道不可无师尊,教不可无宗主,乃师事太上玉宸大道君焉。

道君即元始天尊弟子也。

道君乃审道之本,洞道之元,生於亿劫之前,为道炁之祖也。

故曰大道君。

元始天尊者,为亿万天之主,亿万天之君,最生浩劫之前,为道炁之根本也。

元始天尊、太上道君,以老君天上天下,应化无穷,先亿劫而化生,后亿劫而长存,天天宗奉,帝帝师承,故赐其真号日太上老君。

三圣相师,乃为垂教尊卑之本矣。

夫太者,大之极。

上者,高之极。

老者,寿之极。

君者,尊之极。

言吾太上老君,至大至高至寿至尊,在五太之先,全四极之理,故号曰太上老君。

老君之号起於此矣。

又曰太上者,按《广圣义》云:所言太上者,乃统教之尊名,证圣之极果也。

又解曰:太者,大也,无大於太。

上者,高也,无高於上。

乃修因证果极位之称也。

亦如世人修行,自凡而得道,自道而得仙,自仙而得真,自真而得圣,圣之极位,升为太上。

太上者,六通万德无不毕备,绍法王位,统临万圣,即得居此尊极之名。

如世间皇帝,代代绍位之后,皆得称为太上皇,亦犹此也。

自元始天尊之后,即有太上大道君,太上老君,太上丈人,与太上高皇帝,虽兼有此尊极之名,而不行教也。

夫为万天之主,万教之宗者,唯我太上大道君、太上老君尔。

所以於三洞四辅,乃至群经,皆得着太上二字,以冠其首,故曰太上者,乃统教之尊名,证圣之极果也。

夫老子、老君、太上之号,略解于前。

若夫太上应法垂号,历世表名,洹沙之数,无有穷尽。

何者?按《西升经》云:上世始以来,所更如尘沙,动则有载劫,自惟甚苦辛是也。

又《犹龙传》云:夫老君者,挺生空洞,变化自然,智慧无穷,圣德周备,形既莫测,号亦无穷,在天为万天之主,在圣为万圣之君,在仙为万仙之总,在真为万真之先,在星为天皇大帝,在教为太上老君,或垂千二百号,或显百八十名,或为无为父,或为万物母,与大道而轮化,为天地之根源,浩浩荡荡,不可得而名也。

故碧虚题云:论老子之号,言其略也。

今按诸经,广而伸之,言其详也。

太上之德,岂不大哉。

  题曰:夫人受命,自有通神达见者。

禀气与常人不同,应为道主。

故能为天神所济,众仙所从,是以所出度世之法,若九丹八石,玉醴金液,存真守元,思神历藏,行气炼形,消灾辟恶,治鬼养性,绝谷变化,厌固教戒,役使鬼魅,皆老子常所经历救世之术,非至至者也。

已而治家治世,皆大道之土牧雅切。

苴侧雅切。

,圣人之余事也。

  疏曰:此第十二门明太上具神通力,应为道主,垂世立教,千方万法,以救於人也。

就此门中,复分为二。

其一论具神通力,应为道主。

其二明垂世立教,以救於人。

一者具神通力,应为道主者。

题云夫人承命,自有通神达见者。

见字,疑作变字。

神者,伸也。

其字从示从申,谓出而有所示,入而无所屈。

示者显然出示於人也。

申者舒伸而无所穷屈也。

此神之妙用也。

夫人能虚静则合道,动用则显神。

《易系》云: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

又曰:阴阳不测之谓神。

是知神者,倏有忽无,推移变化,幽隐而不可测度者也。

故我太上老君为万道之宗,众教之祖,自有通神达变之妙,以为大道之主,固非常人所能及也。

遂感天地神只,无不赞仰,千真万圣,无不归依者,不亦宜乎。

故曰:具神通力,应为道主者,良以此欤。

其二垂世立教,以救於人者,题日是以所出度世之法,若九丹八石。

九丹者:一曰丹华,二日神符,三曰神丹,四曰还丹,五曰饵丹,六日炼丹,七曰柔丹,八曰伏丹,九曰寒丹。

八石者:一曰玄精石,二日云母石,三曰花蕊石,四日炉洽石,五日寒水石,六日阳起石,七曰赤石脂,八曰白石脂。

又按《抱朴子》:八石者,丹砂、雄黄、雌黄、石留黄、曾青、矾石、磁石、戎盐。

此九丹八石者,各有褥炼之法。

玉醴金液,《藏典》有消玉为醴、镕金作液之法。

存真守元,思神历藏,行气炼形,《藏典》有存三守一,行气思神,内以炼藏,外以炼形,皆修行之法。

消灾辟恶,《科典》有祈祷之法。

治鬼符箓有驱治考召之法。

养性,经教有守静澄心调习之法。

绝谷《经论》有服气、服丹、服水、服符休粮之法。

变化,《洞经》 有分形散影,升腾变化之法。

厌固洞神教中有禳祀之法。

教戒,正一部中有屏绝世务禁忌之法。

役使鬼魅。

《法箓》有役使鬼神之诀。

如上诸法,皆我碧虚真人略言之,有此数种,至於千方万法,不可徧举,是皆太上常所经历救世之卫,非至至者也。

已而治家治国,以至於天下,皆大道之土直,圣人之余事也。

此《庄子让王篇》曰: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土直以治天下。

绪余者,譬如躁丝先须抽绪而后见丝,丝譬则真也,绪譬则赢也,绪犹不真,况其余者乎。

又如择菜者,菜其真也。

土直为粪壤,黄直不精粹之物也。

以上诸法,皆随机设教救世浅末之方,故碧虚以为非至至而皆大道之土苴,圣人之余事也,不亦宜乎。

至至者,道之真以治身者是也。

  题曰:老子恬然无为,专以长生为务,故在周虽久而名位不迁者,盖欲和光同尘,内实自然,所以贵道虚无,因应变化於无为,故着书称微妙难识,而道成乃去,是所谓博大真人也。

  疏曰:此第十三门明太上以恬淡无为,守之於内,和光同尘,应之於外,是所谓博大真人也。

题曰老子恬淡无为,专以长生为务者。

《南华经刻意篇》云: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道德之质也。

故圣人休休焉,则平易矣。

平易则恬淡矣。

平易恬淡,则忧息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此长生之道也。

故碧虚称太上恬淡无为,专以长生为务者,以此。

次云在周虽久,而名位不迁者。

夫老君自文、武历成、康,及昭王时出关,至幽、厉、平、定之世,前后数百年,止不过藏史、柱史、太史之职而已。

故云在周虽久,而名位不迁也。

盖欲和光同尘,尘,之於外,虚无自然,实之於内,如有世务,因其所感,不得已而应之,抑又守无为之道,顺变化之理,故云虚无因应也。

《庄子刻意篇》云:感而后应,迫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也。

夫太上之道,出处语默也如此,岂常人之所能测者哉。

故碧虚叹云:其着书也称微妙难识,道成乃去,是所谓博大真人也。

经云: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庄子大宗师篇》云: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其嗜欲深者天机浅,是知真人之容,道根深远,众人固不识也。

何则?庄子云:纯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一之精通,合乎天伦。

天,自然也。

伦,理也。

既与神为一,则精智无碍,故冥乎自然之理也。

野语有之曰:众人重利,康士重名,贤士尚志,圣人贵精。

故素也者,谓其无所与杂也,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

能体纯素,谓之真人。

且常人至此犹日真人,况我太上老君为万道之祖,众教之宗。

故碧虚引《南华经天下篇》云:以深为根,以约为纪,曰坚则毁矣,锐则挫矣,常宽容於物,不削於人,可谓至极。

关尹老聘乎,古之博大真人哉,不亦宜乎。

  题曰:且老子之子孙,祭杞不辗,而升於玉京。

庄子之鼓盆送妻,而入侍帝宸,皆为道之宗师者,故使后世之人,信其长生可学,非神异而学不能及也。

是曰方外之教,有淳古之风焉。

  疏曰:此第十四门明太上、庄子,亦有妻室子孙,然为大道之宗师者,欲使世人知长生之道,可方学而致,非神异而学不能及也。

题曰:且老子之子孙,祭祀不辍,而升於玉京者。

经云:善建者不技,善抱者不脱,子孙祭祀不辍,此本经第五十四章之文也。

其旨已具本章中消释。

升玉京者,《度人经》云:郁罗萧台,玉山上京,上极无上,大罗玉清,渺渺劫仞,若亡若存,此三清上圣之所居也。

举大罗玉清,则上清、太清在其中可知矣。

故云升於玉京也。

次云庄子鼓盆送妻,而入侍帝宸者。

《南华经至乐篇》云: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方箕踞,音锯,言垂足踞傲而坐也。

鼓盆而歌。

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

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巢,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苜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

人且偃然寝于巨室,以天地为室也。

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命,故止也。

又云:入侍帝宸者,按《丹台新录》云:庄子升为太玄博士,乃仙职也。

故云入侍帝宸。

又题曰:皆为道之宗师者。

将使世人信其长生之可学,非神异而学不能及也。

是曰方外之教,有淳古之风焉者。

夫方内之教,论人伦之道,治世之法也。

方外之教,论玄古之风,出世之法也。

何则?《庄子大宗师篇》云: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相与为友,莫然有间,而子桑户死,未葬。

孔子闻之,使子贡往待事焉。

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曰:嗟来桑户乎,嗟来桑户乎,而已反其真,而我犹为人猗於宜切。

子贡趋而进曰:敢问临尸而歌,礼乎?二人相视而笑曰:是恶知礼意。

子贡反,以告孔子曰:彼何人者邪,修行无有,而外其形骸,临尸而歌,颜色不变,无以命之,彼何人者邪。

孔子曰:彼游方之外者也。

丘游方之内者也。

外内不相及,而丘使汝往吊之,丘则陋矣。

彼方且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彼以生为附赘音缀。

县疣,以死为决音缓。

溃瘫,夫若然者,又恶知死生先后之所在。

夫方外之教,又岂止此一端而已。

盖举其大略而言也。

是故碧虚序云:论老庄虽有妻室子孙,然卒为大道之宗师,人天之教主者,盖由混迹人间,游心方外,力行大道之所致也。

欲俾世人知长生之可学,非神异而学不能及也。

故曰是为方外之教,有淳古之风焉。

  道德真经藏室慕微闭题科文疏卷之四竟

  道德真经藏室纂微开题科文疏卷之五

  太霞老人薛致玄述

  题曰:而历代尊崇,庙貌不绝,至唐乾封元年,高宗诏赠老君为玄元皇帝。光宅元年,太后诏赠尹氏为先天太后,故为有唐圣祖焉。

  疏曰:此第十五门明太上玄恩普被,圣德遐长,历代尊崇,庙貌不绝,故有唐尊为圣祖焉。

题曰历代尊崇,庙貌不绝者,爰自周、秦、汉、隋及唐、宋以来,莫不朝朝尊奉,代代钦崇,饰修宫宇,源源不绝,故长安终南之楼观,乃尹真人之故宅,太上传经之所也。

至周穆王时,贲音秘。

饰宫祠,访求幽逸之人,杜冲并真人之弟尹轨,俾主领观事,仍度道士七人,迄今八兴八废矣。

又亳州太清官者,太上降生之所也。

历代修崇,皆有碑记,故汉有蔡邕碑、边绍碑,隋有薛道衡碑,唐碑已讹缺不完,莫详孰氏所撰。

昔王希夷有诗云:双阙已讹唐故事,残碑犹有汉文章是也。

至宋有张商英碑,皆代代修崇之明验也。

又陕西凤翔府岐山之阳有启圣宫,当文王时,号燮邑子所居之地也。

又平阳府浮山县有天圣观,乃太上当唐高宗时,乘青鬃白骡显化之地也。

乃至蜀都之青羊官玉局观,秦州之柏林观,本号启灵宫,又有太霄官,崆峒山之问道宫,城父县之天静官,北邓山之上清宫,处处显化,朝朝尊崇,无有穷尽,不可具陈。

至有唐尊为圣祖者,当高宗乾封元年太岁丙寅二月二十八日,追上尊号曰玄元皇帝。

按《广圣义》解玄元皇帝四字云:夫玄者深也,妙也,亦云道也,天也。

言至道高妙不可言诠。

约妙与深,以玄为极,言深妙玄远以明道之体也。

故谓之玄。

夫元者初也,本也,祖也。

《尔雅》云肇祖元台伥落权舆始也。

言太上老君为大道之根源,万物之宗祖,处世出世之法,皆谓之本始,故谓之元。

夫皇者大也,谓大道也。

又曰道大曰皇。

《尚书序》云:三皇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故曰皇。

夫帝者天也。

其德配天,次於道也。

又曰德大曰帝。

《书序》云:五帝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道德兼称曰皇帝。

又云法道法天,谓之皇帝。

故曰玄元皇帝也。

至玄宗朝,又加圣祖二字,乃曰圣祖玄元皇帝焉。

古者称王不敢称帝,称帝不敢称皇,所以有三皇五帝三王之优劣也。

至秦始皇既以灭周一统天下,於是焚灭先代典籍,自我作古,将欲垂法后代,上探三皇之尊称,下取五帝之美号,两字兼称,号曰皇帝,仍欲以皇帝之称,自兹为始,故谓之始皇帝也。

故有唐既尊太上为圣祖,仍下诏追赠为圣祖玄元皇帝焉。

乃改谷阳县为真源县,当县宗姓特给复一年,用伸尊祖之意也。

至光宅元年,太后下诏追赠圣母尹氏尊号为先天太后,於太清宫之北一里立宫,号曰洞霄宫,左曰先天观,右曰广灵官,中曰洞霄宫,即圣母之故居也。

见有遗履坟存焉。

又至宋真宗朝,追上老君尊号曰太上混元上德皇帝。

太上二字,已具前释。

夫混元者,言太上生於混沌之先,长於亿劫之始,故曰混元也。

上德者,谓太上每言功成不居,长而不宰,无德可称,故曰上德也。

皇帝二字已解于前,故曰太上混元上德皇帝。

仍改真源县为卫真县,即今之县名是也。

故云追赠老子为太上混元上德皇帝者以此也。

  题曰:昔老子着书曰《道》《德》二篇,今曰老子《道德经》者,当是关尹受书之后标题云尔。

  疏曰:此第十六门明后人受此二篇之后着经字之由尔。

夫此《道德经》者,厥初太上传授尹君真人止云《道》《德》二篇,殊无经字,亦无八十一章之数。

夫经者,常也,言此《道》《德》二篇之义为万世常行不易之典也。

是知后人受书之后尊此二篇,故升之为经也。

今详题文所论此经之一字,当是关尹受书之后标题云尔。

亦如儒教五经《易》、《尚书》、《毛诗》、《春秋》、《礼记》之类,厥初止是逐书之本题,亦是后之学者尊师重书之礼,故升之为五经也。

又如庄、列、文、么几四子,本为子书,至有唐玄宗朝,敬上玄虚,旌崇道典,故以《庄子》为《南华真经》,《列子》 为《 冲虚至德真经》 、《文子》为《通玄真经》,《亢仓子》为《洞灵真经》,亦此义也。

况我太上老君演道德之根源,为万教之宗祖,后之学者,尊以为经,不亦可乎。

又河上公分上下二经为八十一章焉。

  题曰:夫道者,官然难言,有物混成,故强名日道。

以其通生万物,故训曰通也。

又道蹈也。

况道路之道,使人佩服其言而履行之也。

故道者德之钦也。

有道则必有德。

德,得也。

内得於心,外得於物,得而不丧也,故物得以生,谓之德。

有德则必全道。

道德相须而不相离,故曰道德也。

  疏曰:此第十七门正明道德训释之义也。

题云夫道宝然难言哉,有物混成,强名日道者。

宝然,深奥之义也。

夫道无形无影无色无声,非神口之所能辩,至深至奥而不可以言诠也。

故庄子曰:夫道宝然难言哉者,已具本经首章详载。

又本经云道者万物之奥。

又《度人经》云是谓玄奥难可寻,详孟子养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庄子又曰: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皆此义也。

故云夫道者窅然难言哉。

又题曰有物混成,强名曰道者。

此本经第二十五章之文也。

已具本章消释,今不复云。

又题云道者通也,以通生万物为义,故训通也。

又曰道蹈也。

况道路之道,使人佩服其言而履行之也。

又解曰道,导也。

导,引也。

所谓导迷令悟,引凡入圣之谓也。

《自然经》云:导末归本者是也。

本即真性也,末即妄情也。

所以导引妄情复於真性也。

故曰道者导也。

又《庄子庚桑楚篇》云:道者德之钦也。

钦,敬也。

言德之所可尊敬者,道也。

题曰有道则必有德。

德,得也。

内得於心,外得於物,使道在於我而不丧也。

物得以生,谓之德。

凡物之生,必始资於道气,然后乃生,既生而养育之,则赖於德也。

故经云道生之,德畜之,是也。

又解云:德者成也。

所以济度众生,令成於无极之道果,故曰德。

题曰有德则必全道,道德相须而不相离,故曰道德也。

夫道者,德之体也。

德者,道之用之。

用以体立,体以用明,譬如草木之有根本﹑花果也。

根本者,草木之体也。

花果者,草木之用也。

是知花之与果皆从根本中来。

若非根本,则花之与果从何而生。

非花果,则根本妙用何由而显。

故知花果、根本乃草木之一体也。

喻如道德体用亦然。

夫根本妙用幽隐,而人所不则者也。

花之与果显明,而人所见者也。

然则见於不见,皆起於一体,亦如道无形色杳冥而人所不见者也。

德有作用显着,而人所见者也。

然而无之与有、隐之与显,亦一体也明矣。

按《广圣义》云:道德一体而具二,义,一而不一,二而不二,二而不二,由一故二,一而不一,由二故一,不可言有体无体,亦不可言有用无用,盖是无体为体,体而无体,无用为用,用而无用。

寻其体也,离空离有,非阴非阳,视听不得,搏触莫辨。

寻其用也,能权能实,可左可右,以小容大,以大容小。

体既无穷,用亦莫尽,是知道德体用之义,固不可思而议之也。

斯可体用两忘,有无双遣,方至此理也。

故题文所论有德则必全道,道德相须而不相离,故曰道德也。

是故司马迁云:为阴阳者繁而致惑,为儒者博而多虑,为墨者苦而伤性,为名者华而少实,为法者酷而薄恩,唯老氏之教,称为大道焉。

清虚无为,使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其为术也,与时迁移,应物变化,无所不宜。

旨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其实易行,其辞易知,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

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

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之主。

是以先黄老而后六经,独叹道家为清尚焉。

故曰九经浩浩,不及二篇之约也。

  题曰:经者,常也,法也。

言其理有常可法,如九经可法之义也。

又经者,书之尊称也。

今言《道经》上《德经》下者,上篇之首取其道可道非常道,下篇之首取其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而题之也。

后之说者,故随文生义。

言道非德,无以显。

德非道,无以明。

道无为无形,故居化物之先。

德有用有为,故在生物之后。

道居先,故处上。

德居后,故处下。

又道衰而有德,德衰而有五常,是明道德为众行之先、五常之本。

故《道经》居先,《德经》次之。

上下二卷,法两仪之生育,八十一章,象太阳之极数。

是以上经明道以法天,下经明德以法地,而天数奇,故上经三十七章。

地数偶,故下经四十四章。

然则起自先贤,且仍旧贯。

  疏曰:此第十八门正明经训之义,及上下二经八十一章取法之旨。

就此门中,又分为二。

其一正明经训之义。

其二明上下二经八十一章取法之旨。

一日正明经训之义者,题曰经者,常也,法也。

言其理有常可法也。

如九经可法之义也。

又经者,书之尊称也。

按《广圣义》中所解,经者诸家解释凡有四义:一由、二径、三法、四常也。

一由者,言三世天尊,十方圣众,皆由经教证圣成真也。

二径者,言开通道理,导达众生,为学者之津梁,登真之径路也。

三法者,言真趣玄妙,至理精微,可以为群生之楷苦骇切模,众圣之法式也。

四常者,言妙理深远,冥寂玄通,万代百王,不刊之典也。

具此四义,总称为经,其或结气成文,凝云作篆,字方一丈,八角垂芒。

或玉字琼章,龙书凤扎,劫初降世,劫末归天。

或刊玉钨金,竹木缣纸,流传演化,篆隶随时。

虽赢妙不同,皆玄圣真诀,为治病之良药,乃出世之妙门也。

假使代变时移,金消石化,而我《道德真经》 垂世立教,常布於人天,万劫长存,以为修身治世之达道,证果登真之法式,故曰经也。

其二明上下二经及八十一章取法之旨者。

题曰《道经》上《德经》下云云,起自先贤,仍且旧贯者,题文已明,不必详解。

又观唐明皇疏序云:而经分上下者,先明道而德次之,然体用之名可散,而体用之实不可散也。

真实凝然之谓体,谓妙体也。

应变随机之谓用,谓妙用也。

故经云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语其出则分而为二,咨其同则混而为一,故曰可散而不可散也。

则上经曰是谓玄德。

又曰孔德之容。

又曰德者同於德。

又曰常德不离。

故云道资於德。

下经曰失道而后德。

又曰反者道之动。

又曰道生一。

又曰大道甚夷。

故云德宗於道。

是其体用互陈,递明精要,不必定名於上下也。

  题曰:此经以重玄为宗,自然为体,道德为用。

其要在乎治身治国。

治国则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欲而民自朴。

治身则寒其兑,闭其门,谷神不死,少私寡欲。

此其要旨,可得而言也。

若夫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殆不可得而言传也。

故游其廊庑者,自以谓升堂睹奥,及其研精覃思,然后於道,知其秋毫之端,万分未得处一焉。

  疏曰:此第十九门明《道》、《德》二经之宗本,治国治身之大旨,以遗后学尔。

就此门中,又分为二。

其一明道德之宗本。

其二明治国治身之大旨。

其一明道德之宗本者。

题曰此经以重玄为宗,自然为体,道德为用。

夫重玄为宗者,经云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又云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是也。

自然为体者,经云百姓皆谓我自然。

又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也。

道德为用者,经云道冲而用之。

又云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甩。

又云大盈若冲,其用不穷是也。

此其大旨也。

逐文之义,各具本章消释,今不复云。

《广圣义》 云:宗趣旨归者,言此《道德真经》包含众义,指归意趣,各有君宗。

且夫河上公、严君平等,皆明治国之道。

松灵仙人、魏代孙登、梁朝陶隐居、南齐顾欢等,皆明治身之道。

符坚时僧罗什、后赵时僧佛图澄、梁武帝时道士窦略等,皆明事理因果之道。

梁朝道士孟智周、臧玄静、陈朝道士朱练女救切、隋朝道士刘进喜、唐朝道士成玄英、蔡子晃、黄玄颐、李荣、车玄弼、张慧超、黎元兴等,皆明重玄之道。

何晏、锺会、杜元凯、王辅嗣、羊祜、卢氏、刘仁会等,皆明虚极无为治家治国之道。

此明注解之人,意趣俱各不同。

又诸家禀学立宗,亦各不同。

严君平以玄虚为宗。

顾欢以无为为宗。

孟智周、臧玄静以道德为宗。

梁武帝以非有非无为宗。

孙登以重玄为宗。

宗指之中,孙氏为妙。

夫此碧虚真人纂微者,亦以重玄为宗,自然为体,道德为用。

修之国则无为无事,自致太平。

修之家则六亲和睦,万祸不侵。

修之身则抱一守中,自登道果。

得之者排空蹑景,久视长生。

失之者祸身及家,残龄促寿。

在乎上士勤人,守之抱之,常为法式也。

其二明治国治身之大旨。

题曰:其要在乎治身治国云云,万分未得处一焉者。

以上题文,皆以本经为证,各於逐章下消释,今不复云。

且据唐《开元御疏序》云:夫《道》《德》二经,其要在理身理国。

理国则绝矜尚弃华薄,以无为不言为教。

理身则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以虚心实腹为务。

此其要旨可得而言也。

及乎穷理尽性?闭绿息想,处实行权,坐忘遗照,损之又损,玄之又玄,殆不可得而言传者也。

何谓穷理尽性?按《广圣义》云:穷理者穷极万物深妙之理。

尽性者究尽群生所禀之性。

物理既穷,生性亦尽,然后以至於命也。

闭绿息想者,随境生欲谓之绿,因心系念谓之想。

就此门中,分为四别。

一者意随善境而生善欲,谓之善绿。

二者意随恶境而生恶欲,谓之恶绿。

三者心系善念,谓之善想。

四者心系恶念,谓之恶想。

此四者虽同因境所起,分为善恶。

夫初修道者,既闭恶绿,又息恶想,以降其心,心澄气定,想念正真,稍入道分,善绿善想,亦复忘之。

然后穷达妙理,了尽真性,绿想俱忘,乃可得道。

故日穷理尽性,闭绿息想也。

处实行权者,《广圣义》 云:实者真谛,玄妙幽微,所谓妙本之道,大乘之趣也。

权者因事制宜,随时立教,谓中乘小乘之道,以诱迷悮者也。

迷悮一作开悟。

亦犹治身治国者,先资权教,后入大道,故云处实行权也。

坐忘遗照者,《广圣义》云:坐忘者,《庄子大宗师》云:禀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於大通,谓之坐忘。

遗照者,至道玄微,不可以言诠,但可以心照,既因心照而得悟,其照亦忘,故曰遗照。

此皆大乘之道也。

损之又损,玄之又玄者。

此皆本经之文,各於逐章消释。

是乃至微至妙之道,故云殆不可得而言传者也。

是故其教圆,其文约,其旨畅,其言迩。

游其廊厅者,自以为升堂睹奥,及其研精覃思,然后於道,知其秋毫之端,万分未得处一焉。

其教圆者,《广圣义》云:行有五教,分为五别。

一者挫锐解纷,和光同尘,初教也。

二者见素抱朴,虚心实腹,渐教也。

 三者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半教也。

 四者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满教也。

五者淡然常存,用之不勤,天地有终,大道无变,圆教也。

合此为教,五者俱备,万行总包,故曰其教圆。

圆者圆通一切,道无不在之谓也。

其旨约者,《广圣义》云:约者简省也。

不出二篇之文,五千余字,包罗万法,不亦约乎。

其文畅者,《广圣义》云:畅,通快也。

经云吾言甚易知,甚易行,不日畅乎。

其言迩者,《广圣义》云:迩,近也。

经云以身观身,以家观家,至於以天下观天下。

又云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不日迩乎。

游其廊废者,自以为升堂睹奥者,《广圣义》云:廊者堂前之步廊也。

废者堂下也。

奥者室之内也。

西南隅谓之奥。

言世儒之士,习道之人,初睹此经,自谓穷 理尽性,而极於玄微尔。

及其研精覃思,然后知其於秋毫之端,万分未得其一焉者。

《广圣义》云:沈研钻考,其情运思,探道之奥,穷道之源,笺注诠疏,以求圣人之旨,其所得之 理愈少,圣人之意愈深。

言秋毫则细矣。

又云秋毫之端,则细之甚者也。

端,末也。

言於秋毫之末,万分之中未得其一,则少之至也。

故碧虚作开题,亦云其要在乎治身治国。

及其研精覃思,然后於道,知其秋毫 之端,万分未得处一焉耳。

  题曰:辄依师授之旨,略纂昔贤之微,其如恍惚窅冥之理,在达者之自悟耳。

  疏曰:此第二十门明我碧虚真人纂集训解之由,发明道德之义,以遗后学耳。

题曰辄依师授之旨,略纂昔贤之微者。

辄,专也。

乃碧虚自云,我今所解《道德》二经,皆是专辄依奉吾师鸿蒙张君真人传授之旨,仍纂集往昔贤达之士笺注此经,精微要妙之义,与经旨相合者,必明着本人氏号,取而证之,抑又讨论玄都宝藏、三洞四辅,群经子史,若稍有与此经义理相符合者,必探而录之,以为傍证,将使我太上老君《道德真经》重玄之理,坦然明白,俾诸后学,得其门而易入之也。

由是知我碧虚真人,上以弘阐犹龙玄微之教,下以开发后学蒙昧之心,庶使大道兴行,法轮常转,而无穷也。

不其伟欤。

又有集解四注《灵宝度人经》、《南华真经》章句解义,皆藏诸藏室,流传於人间,观其扶宗立教之诚,可谓至矣。

犹曰其如恍惚窅冥之理,在达者之自悟耳。

此又谦逊之辞也。

今太霞老人不揆管见,略将此开题本末疏之于前,如以萤爝之光,增益於太阳也。

其不知量也,断可识矣。

然亦未敢以此言为必当,庶几将来穷是经者,以此为门户而易入之也。

但请颖鉴之士,详择而已矣。

苟不以人废言,则为幸甚。

故曰太上道德经藏室,纂微开题疏也。

  道德真经藏室纂微开题科文疏卷之五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