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开题

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

  经名:道德真经藏室慕微篇。宋陈景元编撰。十卷。据杨仲庚序,是书朴理宗宝佑六年(公元一二五八年)刊行。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

  道德真经藏室纂微开题

  老子姓李,名耳,字聪,或字伯阳。

按道家经籍所说,则挺生空洞之先,变化自然之妙,而常居天上,代为帝师,此则六合之外事,故略而不论也。

非其径庭之语者,举其大药,云:老子母感大流星而有娠,应见于李氏,降生于商室,於商十八王阳甲之十七年,岁在庚申,寄胎托娠,经八十一年,极太阳九九之数。

其母常逍遥李树之下,而生老子。

老子生而皓首,故能言,因指李曰:此吾姓也。

又云:父姓李,名无果。

母尹氏,名益寿。

当商二十二王武丁之九年,岁在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生也。

或云老子身长八尺八寸,黄色,美眉,广颗,聃耳,大目,疏齿,方口,厚唇,额有三五达理,日角月渊,鼻有双骨,耳有三漏,足蹈二午,手握十文,盖察气至清,而受形特异。

生於楚国苦县濑乡曲仁里,涡水之阴。

至纣二十一年丁卯岁,居岐山之阳。

西伯闻之,诏为守藏史。

武王克商,转为柱下史,历成、康之世,潜默卑秩。

居周久之,见周衰而退官。

至昭王二十五年癸丑岁,五月二十九日壬午,乃乘青牛薄軬车,徐甲为御,遂去周。

关令尹喜,周大夫也,姓尹,名喜,字阳公。

着书九篇,说道德之事。

或今西升经是。

又庄、列所引之句或言善内学星宿,服精华,隐德行仁,时人莫知也。

喜姿形长美,雅好典坟,善天文秘纬,仰观俯察,莫不洞彻,虽鬼神之变无以匿。

其情大度恢杰,不修俗礼,慈俭博爱,损身济物,入为东宫宾友,出补函谷关令。

每望霄汉,有升虚之思。

老子未至关时,喜登楼四望,见东方有紫云西迈,知有真人当过京邑,乃戒严,门吏扫路焚香以俟应兆。

至七月十二日甲子,老子到关。

喜擎腮曲拳,邀迎就舍,巾栉盥漱,斋戒问道,至于十二月二十五日,退官托疾,二十八日,授《道》《德》二篇。

喜叩头请随老子西祖流沙。

老子曰:汝未得道,恶能随吾远适。

夫流沙异域,犷俗难化,而何卫可御邪,唯生道入腹,神明皆存,而能除垢止念,静心守一,千日清斋,炼形入妙,而后可寻吾於蜀郡青羊之肆,其若之何。

喜唯唯而谢。

老子忽然腾空,冉冉升乎太微。

喜候光景斯散,影响萧寂,楼居清斋,屏绝童隶,诵经三年,精思千日,心凝形释,骨肉都融。

已而穷数达变之微,因形移易之妙,无不尽之矣。

於是去家,超然高蹈,既往青羊之肆,乃会老子。

老子命喜为文始先生,俱游乎流沙之域。

或日昭王时出关,化导西胡,至幽王时,却还中夏。

故孔子适周,严事老子而问礼焉。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乌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是时天下暗,王道衰,故再出关。

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老子受学於容成,问道於常摐,皆古之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

宗仕魏,为将军,封於段干。

宗之子注,注之子宫,宫之远孙假,假仕於汉孝文帝。

假之子解,解为胶西王印太傅,因家于齐。

夫有天地,则有道术,道卫之士,何时暂乏。

自伏羲以来,至于三代,显名道士,世世有之。

论之老子,本亦人灵,盖得道之尤精者也。

时俗见其久寿,又生而皓首,故曰老子。

老者尊称也。

子者通号也。

人受命自有通神达见者,禀气与常人不同,应为道主,故能为天神所济,众仙所从。

是以所出度世之法,若九丹八石,玉醴金液,存真守元,思神历藏,行气炼形,消灾辟恶,治鬼养性,绝谷变化,默固教戒,役使鬼魅,皆老子常所经历救世之卫,非至极者也。

已而治家治世,皆大道之土苴,圣人之余事也。

老子恬淡无为,专以长生为务,故在周虽久,而名位不迁者,盖和光同尘,内实自然,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无为,故着书称微妙难识,道成乃去,是所谓博大真人也。

且老子之子孙,祭祀不辍,而升于玉京。

庄子之鼓盆,送妻而入侍帝宸,皆为道之宗师者,使后世之人,信长生之可学,非神异,而学不能及也。

是曰方外之教,有淳古之风焉。

历代尊崇庙貌不绝。

至唐乾封元年,高宗诏赠老子为玄元皇帝。

光宅元年,太后诏赠尹氏为先天太后,故为有唐圣祖焉。

昔老子着书曰《道》《德》二篇,今曰《老子道德经》者,当是关尹受书之后标题云耳。

夫道者杳然难言,有物混成,强名曰道,以其通生万物,故训曰通。

又道,蹈也。

况道路之道,使人佩服其言,而履行之也。

道者德之钦,有道则必有德,德,得也。

内得於心,外得於物,得而不丧也,故物得以生,谓之德。

有德则必全道,道德相须而不相离,故曰道德也。

经者,常也,法也。

言其理有常可法,如九经可法之义。

又经者,书之尊称也。

今言《道经》上,《德经》下者,上篇之首取其道,可道,非常道。

下篇之首取其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而题之也。

后之说者,故随文生义,言道非德无以显,德非道无以明。

道无为无形,故居化物之先。

德有用有为,故在生化之后。

道衰而有德,德衰而有五常,是明道德为众行之先,五常之本。

故《道经》居先,《德经》次之,上、下二卷,法两仪之生育,八十一章,象太阳之极数。

是以上经明道以法天,下经明德以法地。

天数奇,故上经三十有七章。

地数偶,故下经四十有四章。

此皆起自先贤,且仍旧贯,此经以重渊为宗,自然为体,道德为用,其要在乎治身、治国。

治国则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欲而民自朴。

治身则塞其兑闭其门,谷神不死,少私寡欲。

此其要旨,可得而言也。

若夫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渊之又渊,众妙之门,殆不可得而言传也。

故游其廊麻者,皆自以谓升堂睹奥,及其研精覃思,然后於道,知其秋毫之端,万分未得处一焉。

辄依师授之旨,略纂昔贤之微,其如悦惚杳冥在达者之

  自悟耳。 #

  老子论 #

  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其着书所以传道,其垂教所以救时。

救时之弊不同,故迹之出亦异,其迹既异,故立言有不同,使后世之士於此异观,而以孔、老为殊训也。

苟通其道而不窒以时,会其心而不拘以迹,得其意而不泥以言,则诸圣之书相为终始,固未尝少戾也。

自三代之季,圣王不作,天下溺於文胜之弊,无以反其情性,而复其初。

道降德衰,未有甚於此时者也。

  老聃氏生於周,以濡弱谦下为表,以虚空不毁万物为实,故其去藏室而隐也。

关令尹喜请着书,遂作八十一章,以畅道德之旨。

其辞简,其理远,以深为根,以约为纪,以本为精,以末为粗,必欲使斯民复结绳之朴而后已。

其所以扶教救时,可谓切至矣。

不幸后世不见天地之全功,圣人之大体,儒者若马迁氏,至谓学儒者黜老,学老者黜儒,道不同不相为谋也。

杨雄氏曰:绝灭礼乐,吾无取焉。

韩愈氏曰:坐井观天,其见者小也。

三君子者一,何不知圣人之甚欤。

盖道犹岁也,圣人时也。

夏以生出为功,秋以收敛为德,一则使之荣华而蕃鲜,一则使之凋悴而反本,相因而岁功成焉。

且自伏羲始造法,迄于尧、舜、三代,礼乐制作,炳然大备,则夏之时也。

当老子之时,礼文过度,若不敛浮华而归道德,圣功何由而成哉。

其言失道而后德至,失义而后礼,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者,谓天下莫尊於道德,而莫卑於礼,苟自礼反之於仁义,仁义复归於道德,其於治天下有不足为矣。

所以黜仁义礼智,而皆以道德着书诏天下。

后世其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夫太易之初,浑沦而已,无形体之可见,无气质之可名,逮乎易变而为一,始有数矣。

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者究也,乃复归而为一,即其所生而归之也。

如此变化往复,何有穷尽。

故老氏着书九九篇,以明阴阳消息,祸福倚伏,天道往来,人事终始,无不备焉。

孔子与老氏同时,皆着书以垂不朽。

孔子曰:我学不厌。

老氏则绝学。

孔子曰:必也圣乎。

老氏则绝圣。

孔子贵仁义,老氏弃仁义。

孔子举贤才,老氏不尚贤。

孔子曰:智者不惑。

老氏曰:以智治国,国之贼。

其立言大率相反,是岂故相乖背耶。

盖孔子立道之常以经世变,老子明道之本以救时弊,其势不得不然也。

绝学则使已任其性命之情,而造坐忘日损之妙。

绝圣则使人安其性命之情,而无惊愚明污之志。

弃仁义,则无别趸踶跂之私,使天下不独亲其亲,子其子,而同归於孝慈。

不尚贤,则无儒、墨毕起之争,使天下无夸跂相轧之心。

以智治国,国之贼,言浇伪多而智愈困,孰若政闷闷而民淳淳哉。

其所以立言不同者,以此及庄周之书,寓言十九,发明玄旨多假孔、老相为问答,而传亦载其问礼之事,使其道异耶。

何为有窃比老彭及犹龙之语,是必有名异而实同者。

后世束教之士,以迹观圣人相去益远矣。

老子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万世之后,一遇圣贤,既以其所知行之,而成清静之治。

又以其所言发之,而为博大之书。

使四海还淳,道德不废,抑何幸欤。

抑何幸欤。

  文康公葛邲次仲述

  碧虚子陈君景元,师事天台山鸿蒙子张无梦,得老氏心,印有《道德经藏室纂微篇》,盖摭诸家注疏之精华,而参以师传之秘文,义该赡道物兼明,发挥清静之宗,丕赞圣神之化。

熙宁中,召对便殿,因进所着。

睿眷殊渥宣附《道藏》,镇诸名山,四海学徒,典刑是赖。

仲庚西蜀末访道东南,课习是经,垂髻逮白,义海重玄,望洋窃叹,幸窥纂微之要,若披云雾而睹日月也。

第以世无善本,流行未博,敬就藏恢详加校正,募化善士,命工刊梓,以传不朽。

上答玄元道祖立言开教之恩,次酬父师生成训迪之赐,普祈同志,潜心玩绎,因言会道,俱证无为,益衍真风,保安国祚,庶表林下野人报本之万一云。

  皇宋宝佑戊午上元日,瞻山灵应观开山管辖住持观事臣杨仲庚拜手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