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经全解

道德真经全解 #

  经名:道德真经全解。原题金时雍解。上、下两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 洞神部玉诀类。下卷注文与无名氏《道德真经解》下卷完全相同。

  道德真经全解序

  混元五千文,注解行於世者亦多矣。

类皆分章析句,前后不相贯穿,智凿臆说,非自得之学。

致微言奥义,暗而不明,郁而不发,览者病於多岐,莫知所向。

故人却去华自真定复归於亳,出《道德全解》示仆,莫知名氏。

玩味细绎,心目洞开,平昔疑难,涣然冰释。

内外混融,义若贯珠,度越常情陪万#1,殆非世学所能拟议。

盖高仙至人,愍世哀蒙,披发玄奥,所谓道隐无名,而善贷且成者也。

仆既得斯文,不忍独善,遂勉两金诸友,裒诸好事,命工镂版,以广其传。

  正隆肆年,岁在单阏孟陬始和,亳社时雍逍遥序。

  #1陪:疑当作『倍』。

  道德真经全解卷上

  亳社时雍逍遥解

  道可道章第一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虚无自然者也。

由自然故得常然,强然之则不然矣。

谓之道,实强名之,岂其所可哉?有可也,斯有不可者为之酉。

天能天而不能地,地能地而不能天,上下异位,方圆异形,是去本而生天地,此为可道也,非常道也。

疏而为江河,结而为山岳,鸟兽之飞走,草木之华实,是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此为可名也,非常名也。

夫常道者,阴阳和而未分,混而为一。

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无得而名焉,故无名,天地之始也。

常名者,阴阳判而天地分,乃一生天地也。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故有名,万物之母也。

唯天道乃谓之常无,体天之道,无欲而无为,用地之道,无动而常静。

以天地之道合於人,得冲和之气而为美,美之大者,难形难名,将以治世而安人,如天地之道。

故在上无欲,则民纯静而化,兴其美之为美,不可得而尽矣。

斯道也,为纯为朴,故道可道而不可道也,而合於真常之道。

常无欲以观其妙者,以其常静而不动,不动则形归於中而神不散,故真常之道而妙见矣。

妙无动而常寂,大化行於世,亦如身之无弊而乐,洞真守一,其於妙者亦无名矣。

至如国有君,君无所好,民无所欲,故纯厚之风而无浇秽,故常无欲而观其妙。

若能体地之道,欲归初始,即常有之可见者,欲以观其缴也。

此两者,天地之道。

天地皆生於一,是谓同出而异名也。

虽同出而异名,然同谓之玄而已。

玄有赤有黑,乾为赤,坤为黑,同隐於内皇,皇天皇地是也。

天地之道,犹总气於上元,故玄之又玄。

玄之又玄者,是谓大梵。

天中之天,下镇人身泥丸绛宫,中理五气,混合百神,众妙由之以出入,故曰众妙之门。

若能清静抱一,存守玄都,则造乎常道矣。

  天下皆知章第二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倾,音声之相和,前后之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美也,善也,天地自然之道也,天下皆知也。

美虽天地之道,至於之为美,则斯恶已。

善虽天地之道,至於之为善,则斯不善已,何哉?天地生物之形,而形未始不美,由物有出生入死,如神奇臭腐,反衍复化之类,则外於美而为可恶者也。

天地生人之神,而神未始不善,由人有智慧外通,如和大怨,必有余怨之类,则分於善而为不善者也。

既出於为美为善,斯不合无为之道,故一彼一此,更相变更,相见而皆反,是焉下文以喻之。

故有无之相生者,以反常道无形也,有有无之理以相生,故有难易之事以相成。

长短之相形者,以反地道无隅也,有长短之度以相形,故有高下之势以相倾。

声音之相和者,以反天道希声也,有声音之文以相和,故有前后唱应以相随。

唯圣人知美恶之变迁,识善否之多累,是以体天地自然之道,而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也。

唯行不言之教,故万物作而不辞。

若此则执左契而不责於人,将孰为不善邪?是之谓天下皆知善者矣。

唯处无为之事,故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不居。

若此则任物自然,无容私焉,将孰为可恶耶?是之谓天下皆知美者矣。

以其作而不辞,故任其自生,虽生而不有,任其自为;虽为而不恃,不有不恃;虽有功,亦不自居矣。

生而不有,地道也。

为而不恃,天道也。

功成不居,常道也。

体此三者,故在己无居,物莫能迁,何去之有?故曰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不尚贤章第三 #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贤者有智,尚之则民争,货者有欲,贵之则盗贼多有。

贤者名也,货者利也,人之可欲,莫大於名利。

既不尚不贵,是谓不见可欲。

不见可欲,则神乃守形,心何得而乱焉?是以圣人不尚贤,体天之无知;不贵货,法地之无欲。

体天而虚其心,法地而实其腹,心之虚也,志自弱矣,腹之实也,骨自强矣,若是则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大贤者虽有知,而圣人镇之,不敢以有为也。

是谓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道冲章第四 #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若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在天也,以无为用,故曰道冲。冲者,虚而容物也。然大盈若冲,以能

  容物,故其不盈而或之矣。

道在地也,以静为体,故曰渊兮。

渊者,深而莫测也。

然万物恃之,而不知所由生,故似乎宗矣。

若能体天之道,冲虚恬淡,锐则挫之;体地之道,渊深止静,纷则解之。

挫其锐也,其上和光而不耀,此之谓道在天欤?解其纷也,其下同尘而不浊,此之谓道在地欤?道在天地,冲虚渊深,湛兮固有存焉。

虽谓之存,然在天也而或存矣,在地也而似存矣,故曰似或存也。

自元始祖劫而来,故不知谁氏之子化生诸天,是谓象帝之先。

  天地不仁章第五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夫七,人心也,不仁则常无心也。

唯常无心,故虽有爱利之实,而无爱利之累,此天地圣人所以刍狗万物与百姓也。

夫束刍为狗,以待祭祀之用,适则用之,故有爱利之实,过则弃之,故无爱利之累。

天地之间若谷,亦以其无心而中虚也,故其犹橐钥乎。

橐钥虚而能受,受而能应,出於无心,所以不屈,动而愈出也。

若夫不待感而作出於有心者,则多言而未免夫累,所以数穷。

若能体天地之无心,守冲虚恬淡之道,自致其神,则绿感而后应,何穷之有哉?

  谷神不死章第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世之人徒知山泽之谷,而不知所谓天下谷者,天地是也。

天地无心而中虚,有谷之象。

天地能生生,能化化,谓之至神。

唯神也,感而遂通,亦犹谷之以虚而应也,故谓之谷神。

然生物者不自生,化物者不自化,所以长生,故曰谷神不死。

天虽生生,所以能生物者,玄也。

地能化化,所以能化物者,牝也。

故曰是谓玄牝。

玄牝者,阴阳是欤?方阴阳和而未分,则孰为天地?唯阴阳判而生天地,则天地由此以出入者也,故曰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天地根则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者是已,故曰绵绵若存。

若是者,感而后应,不为物先,何勤之有?故曰用之不勤。

夫道之在天地如此,人者貌肖天地,亦有泥九以应之。

泥九者,乃在我之谷神也,名曰昆仑之山。

内有方寸丹田,通於七窍,号曰天谷,中有神人居焉。

丹内圆以应天,田外方以应地,亦玄牝之义。

然三十五分,总气上元,是谓天根也。

若能体道在我,则长生不死,与天地参。

  天长地久章第七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道生万物而不自生,天地肖道,故能长生,长生则长久矣。

天地不自生,所以无私,圣人体天地,故能成其私,成其私则身先而存矣。

后其身者,不与物争也,外其身者,以存其神也,此所谓体天地之无私。

夫天之至私,用之至公,此其效欤?

  上善若水章第八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

  水之性不维则清,莫动则平,郁闭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故上善若水也。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下文以喻之。

善下而安静,故曰居善地。

益深而莫测,故曰心善渊。

此二者,几地道欤?泽及而不偏,故曰与善仁。

行险而不失,故曰言善信。

此二者,几天道欤?内明而外平,故曰政善治。

性润而材因,故曰事善能。

此二者,几常道欤?虽善利万物,几於天地之道,如此然皆作用而适可者也,故曰动善时。

动善时者,何争之有?此其所以无尤。

  持而盈之章第九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盈不可久,莫若不欲盈,何必持之?进锐退速,莫若挫其锐,何必揣之?金玉满堂,莫之能守者,为已盈矣。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者,为已锐矣。

此乃失慈俭之道,故有盈锐之过也。

盈者,功成也。

锐者,名遂也。

既功成名遂,则有身退之理,是乃阴阳进退盈亏之运也。

若能守慈俭之道,则去功与名,还与众人,何盈锐之有哉?

  载营魄章第十 #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身者,神之车也,魄於之而载者也。

魂云而动,负魄以出入,则神经纬於外而政意於有为,所以三魂忽忽魄靡倾。

惟圣人藏神於内,则载而营之,魄不随魂而外驰矣。

如此然后可以为卫生之经,故曰载营魄。

夫卫生之经无他,亦不离於精也、气也、神也三者之间而已。

能抱一者精不摇,能儿子者气不暴,能涤除思虑者神乃守,是谓体天地道者矣。

非特此也,能体天道,斯能无为,爱民治国,欲其无为者也。

能於爱民治国而无为,则涤除玄览,我无为而民自化矣。

能体地道,斯能为雌,天门开阖,欲其为雌者也。

能於天门开阖而为雌,则专气致柔,昼夜不寐,乃成真矣。

能体常道,斯能无知,明白四达,欲其无知者也。

能於明白四达而无知,则收视反听,抱一为天下式矣。

若是者,精全而不亏,气和而不暴,神清而不疵,则道德一合,浑浑沌沌,大同乎溟涬矣。

生之者,道也。

畜之者,德也。

天地之大德曰生,是德者,统天地而言之,亦不离於道也。

天玄也,地田也,故畜从之。

地道生而不自生,故生而不有。

天道为无为,故为而不恃。

常道成器长,故长而不宰。

此三者应於泥丸上首之中,盖天德之谓也。

在天为玄,则玄德者,天德而已矣。

天德以无为用,载营魄者,亦当其无有车之用,德非天德欤?

  三十辐章第十-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坛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所乘者,车运动而已;所宜者,器适用而已;所居者,室静止而已。

行者动也,止者静也,适用者动静之间也,圣人以此谕道矣。

观此三者,皆外有内无之象,有则实,无则虚,无则以有为利,有则以无为用,反观诸己每解於此。

有者形也,无者神也,神生形,故形以神为用,形成神,故神以形为利,形不得神,不能自生,神不得形,不能自成,形神合同,更相生,更相成,则道乃存矣。

奈何神常爱人,人不爱神,遂至於早已。

故善者夷心存神,以虚其中。

  五色章第十二 #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视之不见名曰夷者,常道也。

世之人不能收视於内景,致五色乱目於外,失太初之道,故盲矣。

听之不闻名曰希者,天道也。

世之人不能反听於真寂,致五音乱耳於外,失太始之道,故聋矣。

搏之不得名曰微者,地道也。

世之人不能食气於太和,致五味独口於物,失太素之道,故爽矣。

此三者,内失寸田之守,而游荡其心,故曰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既外着於物,志乎期费,而有累於行持者也,故曰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无知而畜德於内,虑见可欲而失性於外,故为腹实而已,不为目也。

三者皆生之害,而独言目者何?九窍三要,其机在目,故去彼外视之华,而取此内德之实矣。

  宠辱章第十三 #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宠辱者,有为於事物也。

既有为於事物,而神不能内守,故若惊。

贵者,德也。

人人有贵於己者,或反自累其德,则为其有身,故大患若身也。

宠者,受制於人,为人下之道,有宠则辱随之矣,故得之。

有心操之则栗失之,有心舍之则悲得之,在物不能内守,此其所以若惊。

吾者,命物之我上,德上之称也。

吾所以有大患者,缘有身而累於德矣。

有身者,徇天下也。

苟徇天下,则以形累心,以心累德,失其所以命物者,故患莫大焉。

如其无以天下为,则以虚为身,而不以有身为累,所谓无身之身者也,且有何患?世俗之人迷惑有无,不知无身之理,故喻下文。

且贵以身为天下,是贵所寄於身,故悟道者,若可寄天下,何患之有?又爱以身为天下,是宠所托於身,故得道者,若可托天下,何辱之有?知去来之非我,不以身自累,忘万物於心目,不以宠自矜,故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若寄托而已,是谓无以天下为者矣。

  视之不见章第十四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请,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於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常道者,太初之始,故夷而不可见也。

天道者,太始之始,故希而不可闻也。

地道者,太素之始,故微而不可搏也。

此三者,气形质之始,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一者,阴阳和而未分。

上无积阳,故其上不皦。

下无重阴,故其下不昧。

阴阳交合,无得而名焉,故绳绳兮不可名。

虽曰阴阳,而阴阳不可判也,故复归於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者,地道未分也。

无物之象者,天道未分也。

天地之道未分,则阴阳即而不离,故是谓恍惚。

若然者,迎之不见其首,孰知其所从来?随之不见其后,孰知其所与往?於此欲行持之,则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者矣。

古者,天地也。

今之有者,形也。

若能执天地之道以御形,形将自正矣。

古始者,一也,天地之源也,故曰道纪。

  古之善为士章第十五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惟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若客,涣若冰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弊不新成。

  古之善为士者,通常道之妙,通天道之玄,通地道之微,故曰微妙玄通。

内虽通微妙玄,而外实深不可识,若以外望言之,故强为之容而已。

慎而顺动,豫若冬涉川。

默而静止,犹若畏四邻。

动静之间,不为物主,俨其容而若客。

此三者,外望也。

然外若豫而内若谷,旷极无心也。

外若畏而内若朴,敦厚无欲也。

外若客而内若涣,冰释而无系也。

以其内若涣、若朴、若谷,与道合真,是谓微妙玄通。

以其外若豫、若畏、若客,而不自见,是谓深不可识。

虽若此,然亦浑於流俗,故浑兮其若浊也。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者,唯通玄究微者也。

浊者,地之体。

静者,地之道。

若能法地之道,则徐徐而清矣,以地自然法天也。

安者,天之体。

动者,天之道。

若能法天之道,则徐徐而生矣,以天自然法道也。

欲保此道,唯善为士者,故不欲盈。

夫唯不盈,则能固弊守原,不为新成而忘本矣。

  致虚极章第十六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夫物芸芸,各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 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虚静者,万物之本也。

体天之用,致乎虚之极,法地之体,守乎静之笃,万物并作,圣人观其复,明物理以化人也。

且草木,地类也,其根在下而枝在上,得地之道而止。

人乃天类也,其根在上而枝在下,得天之道而动。

夫物芸芸,各归其根,万物畜而不比之谓本根,可以观於天矣。

故圣人言:华要归其实,茎叶如本根,为道归祖首,黄阙两眉间。

此之谓也。

归根曰静者,唯静则法地之体,可以反性矣。

静曰复命者,静则徐清,唯清则体天之用,可以复命矣。

太一司命,蒂在泥丸,故太一者,总天地之道者也,夫是之谓常。

天地之道既总而为一,则渐入真常之道,故复命曰常也。

知而守常,神由斯生,明由斯出,皆原於一,故知常曰明也。

明者,阴阳合而为一。

不知常者,舍天地之道而有妄心,随物转徙,触涂自患,永失真道,故作凶也。

夫知常容者,知天地之道也。

天地之间无所不容,何私之有?故曰容乃公。

王者体天地之无私,所以成其私,故曰公乃王。

王惟体天地之道,而其一上比,故曰王乃天。

天一而大者也,故曰天乃道。

道先天地,历万世,而无有纪极者也,故曰道乃久。

久者道之常,知常者,故段身不殆矣。

  太上章第十七 #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侮之。信不足焉,犹不信焉。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德自然。

  大道无形,阴阳混而为一。

一生天地,天地生万物,自无形而生有形也。

当太上之世,君天下者,无为也,天德而已矣。

下民知有上,而帝力何有於我哉?故曰太上,下知有之,此乃反大道无形也。

中古圣人泽加於民,民自亲而誉之,故曰其次,亲之誉之,此乃反天道无亲也。

后世帝王则勑法以齐之,而民自畏,故曰其次畏之,此乃反地道无欲也。

延及数世,法出奸生,令下诈起,故曰其次侮之,此乃反王道之,正也。

以法令取信於人,信不足,有不信也。

是以太上之始,行不言之教,故曰犹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则无亲誉畏侮不信矣。

  大道废章第十八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大道废,有仁义者何?仁可为也,义可亏也,以其反常道无为,故大道废也。

智慧出,有大伪者何?智有知也,惠有察也,以其反天道无知,故有大伪也。

六亲不和,有孝慈者何?孝者各亲其亲,慈者各子其子,以其反地道无欲,故六亲不和也。

国家昏乱,有忠臣者何?见危政命,谏不避死,以其反王道之正,显忠臣之节也。

夫大道溟涬,无废无兴,古今不异,人自废之,亦天地阴阳之数也,然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矣。

有圣人者,以道莅天下,会於七而不恃,薄於义而不积,民归淳朴而智慧者消,人无机巧而诈伪者息,风化淳而孝慈复泯,一人正而忠臣自顺,此之谓至治。

  绝圣弃智章第十九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道降德衰以悦圣耶?是相於艺悦智耶?是相於疵悦仁耶?是乱於德悦义耶?是悖於理天下,将不安其性命之情也。

以此,是以圣人不以多能为圣,不以治人为智,而体天道无知,其於民利也百倍。

不以爱物为仁,不以立我为义,故绝仁弃义,而体大道无为,其於孝慈也复泯。

不以奇物为巧,不以货财为利,故绝巧弃利,而体地道无欲,其於盗贼也无有。

若是,则民自反其性而复其初矣。

圣智也,仁义也,巧利也,此三者以文灭质,失其素朴之真,是使民有不足,教民为悖逆,骚民为盗贼,以为文不足也,故令有所属。

见素者,体天地之道也。

夫明白者入素,入素则自然少私矣。

抱朴者,体常道也。

故无为者复朴,复朴则自然寡欲。

  绝学无忧章第二十

  绝学无忧。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怕兮其未兆,若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纯纯兮。

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飂兮似无所止。

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似鄙。

我独异於人,而贵求食於母。

  文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情性而复其初。

故圣智之疵,仁义之乱,巧利之盗,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是以圣人绝有为之学,处无为之事,何忧之有?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在学者自为分别,其於失性伤生均矣。

人之所畏者,丧生也,学以多方丧生,不可不畏,所以绝学也以多方之故,故荒兮不得其中矣。

夫学之初也,以时习之,熙熙而悦,故如享太牢之味而失其恬淡,如春登台之观而失其寂寞,我独怕兮怀天地之始,如婴儿之未孩也,乘乘兮其动也,似无所归矣。

学之中也,闻见务多,日有所益,故皆有余,我则为道日损,独若遗也,动静之间,天机不张而默与道契,纯纯兮不为贤人之用心矣。

学之极也,文过而质灭,昭昭如日月之揭,博胜而心溺,察察有渊鱼之见,我则独守本根,若昏而无外视之昭也,闷闷而无外通之察也,忽兮若海,寂兮其静也,似无所止矣。

由初以至极,因於积习,故皆有以,我独顽且鄙而无以为也。

然则我何异於人哉?贵求食於母而已。

天地乃万物之母也,人皆食谷与五味,独食太和阴阳之气,故能不死,此其所以异。

  孔德之容章第二十一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中有象焉;恍兮惚兮,中有物焉。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孔者,自子至乙,三阳在焉,杳冥之间,乾道已具真精,应物之时也。

德者,道之在我也。

容者,貌肖天地也。

若得此时真精而之我天地,则道自归之矣,故曰孔德之容,唯道是从也。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者,以阴阳言之也。

德之为物,为形为质,故道之为物,为阴为阳。

恍兮者,道在天而为阳也,阳中有阴,故曰恍兮惚。

应物为神,神者无中之有,谓其在天者,故曰其中有物也。

惚兮者,道在地而为阴也,阴中有阳,故曰惚兮恍。

应物为气,气者有中之无,谓其在地者,故曰其中有象也。

杳兮冥兮,其中有精者,天地之间阴与阳并,展转变化,遂为物精,吾思是道,本出杳冥也。

其精甚真者,应於上元也。

其中有信者,应时不忒也。

道亘古今而常存,故自古及今,其名不去。

天地乃万物之甫也,在我而貌肖天地,是谓以阅众甫。

必言甫者,为天地有父之用也。

夫何以知众甫之然哉?精以集神,神以化气,气以化物,物化之间由环之无穷,众甫之变日逝而不停,故万物非欲生,不得不生,万物非欲死,不得不死。

圣人所以贵精者,神可以不死,可以不生。

  曲则全章第二十二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常道应物而不争,故曰曲则全。

地道大直而若屈,故曰枉则直。

天道冲虚而若谷,故曰洼则盈。

王道守朴而无为,故曰弊则新。

此四者,域中之四大也,虽分四大,实本一道,道一而已矣。

天得之以清,地得之以宁,侯王得之以为天下贞,故曰少则得。

若降本流末,而从事於有为,则为有所萦,亿载无毕,故曰多则惑。

是以圣人知至道不烦,殊途一会,故抱一为天下式。

於是体四者之道,以应世而无任己之累焉。

不自见者,体曲则全之道,故明矣;不自是者,体枉则直之道,故彰矣;不自伐者,体洼则盈之道,故有功矣;不自矜者,体弊则新之道,故长矣。

然其应物,则皆以常道为本,常道不与万物交争焉,故天地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希言自然章第二十三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故从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同於道者,道亦得之;同於德者,德亦得之;同於失者,失亦得之。

信不足,有不信。

  天何言哉?听之不闻而已。

希言者,天道也,故常自然。

飘风骤雨,天地不常之气也。

天地不常,尚不能久,人若不常,其德安可从事於道?故从事於道者,体大道空虚而无为,存而生之,亦同乎道矣,体上德清静而无欲,守而畜之,亦同乎德矣。

如飘风骤雨之类非常,则正复亡痴盲而持自咎,亦同乎失矣。

於道者,飞升南宫,是道亦得之;同於德者,延寿长年,是德亦得之;同於失者,鬼道相连,是失亦得之。

三者取信於人,皆必至之符也,若信不足,乃有不信矣。

  跂者不立章第二十四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跂者自为立,故不常立。

若能体地道,寂兮无欲,故独立而不改也。

跨者自为行,故不常行。

若能体天道,寥兮无心,故周行不殆也。

至於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皆自为之过,亦比於跂跨之类,是以反前篇之所谓也。

若是者,其在道也,出乎分之所欲而为余食,侈於德之所行而为赘行,是皆好盈者也,物或恶盈,故有道者不处於此。

  有物混成章第二十五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处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曰混沦,有物混成,则混沦而未相离者是已。

形变之始而为一,一生天地,故曰先天地生。

言道也,寂兮独立,本於真常,岂有改哉?言地也,寥兮周化,化於妙用,岂有殆哉?言天也,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故曰可以为天下母。

天下言万物也,以形变之始,故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以上无复祖,故强名曰大。

道判浑沦,天地始分,天得乎道,运而无积,故大曰逝。

轻清为天,重浊为地,天运无积,地大无隅,故逝曰远。

天地含精,万物化生,降本流末,离道滋甚,故远曰反。

唯圣人独立於万物之上,化万物而物之所不能累,与道同体,与天地同功。

天地者,古之所大者也。

王天下者奚为哉?天德而已矣。

故道大,天大,地大,而王亦大也。

域中有四大而王处其一焉者,道也,天地也,皆得一以为大,唯王乃有道者,王其一上比天地之合也,处其一焉,故亦大矣。

自浑沦之始,虚无生自然,自然生道,道生一,一生天地,天地生万物,若能反此法之,欲归初始,复契自然矣。

故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重为轻根章第二十六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如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臣,躁则失君。

  重能御轻,故重为轻根。

静能制躁,故静为躁君。

此两者,道之根元也。

君子知道之根元有在於此,故终日行不离辎重。

车也,以虚为体,以无为用,守静於内,自任其重,故外以制御轮辐之轻躁者。

君子行此,故虽有荣观轻躁之趣,然燕处重静,超然不着,未尝系於其心也。

重静若是,如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乎?轻则失重,身不燕处;躁则失静,神不超然。

臣道尤先於自重,君道尤贵於守静,君臣之道,轻躁亦然。

  善行章第二十七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计不用筹筹,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

故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周流六虚而无辙迹者,莫善乎大道也。

不言善应而无瑕谪,不争善胜而无筹算者,莫善乎天道也。

畜闭太和之真精而无关楗,结合玄元之妙用而无绳约者,莫善乎地道也。

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亦无辙迹;行不言之教,亦无瑕谪;抱一为天下式,亦无筹算;藏神於内,亦无关楗而不可开;复守天下之母,亦无绳约而不可解。

体此之道,故常善救人而人各安其俗,无一人不被其化者,常善救物而物各遂其性,无一物不蒙其养者,是谓善体道者也,故曰袭明。

唯圣人善於此,故为不善人之师。

世之人不善於此,而得被其化,故为善人之资。

得被其化者,皆谓我自然,乃不贵其师。

善於此者,而在己无居,乃不爱其资。

夫圣人行此,非以明民,将以愚之也。

若智者道之华,则反此矣,故曰大迷。

唯彼是两忘,无所贵爱,是谓要妙。

  知其雄章第二十八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兄。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忒,常德不武,复归於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於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阳为雄,阴为雌,若知雄於至阳之上,而守雌於至阴之原,则畜纳有常,以归於地道,故为天下溪。

山涧小溪也,地乃天下溪也。

虽施於物而自无所施,是谓常德不离。

若能守地之道,贵养厚敦,则复归於婴儿矣。

昼为白,夜为黑,若知白於昼之日,而守黑於夜之时,则昼夜存之,以合於大道,故为天下式。

王化一国之式也,道乃天下式也。

真精之至而信在其中,是谓常德不忒。

若能守一之道,调适上遂,则复归於无极矣。

敷生为荣,刻制为辱,若知荣於敷生之初,而守辱於刻制之后,则归根复命,以反於大道,故为天下谷。

山泽小谷也,天乃天下谷也。

在己无居而虚应不竭,是谓常德乃足。

若能守天之道,恬淡无为,则复归於朴矣。

朴者道之全体,一生天地,则朴散而为器,其轻清者为神器,其浊重者为利器。

神器者,上德也。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故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利器者,下德也。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故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也。

圣人用朴则为官长,虽天地裁制万物之大者,亦不能割无为之朴也。

  将欲章第二十九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者,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故物或行或随,或呴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常无欲而无为也,故将欲取天下而为之者,吾见其不得已。

所以不得已者,谓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然器之神者,冥冥混混,不可进智力於其间,故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天下之物,阳方行也,则阴气随之;阳极呴也,则阴气吹之;阴既强也,则物将羸之;阴极载也,则物将随之#1。

故成败得失,未之或知也,此乃将欲取天下而为之者,制於阴阳之数,犹未免夫累。

是以圣人体天之道,游於逍遥之墟,故曰去甚。

体地之道,食於苟简之田,故曰去奢。

体夫大道,处於不贷之圃,故曰去泰。

此则非托於天下,亦非托於鬼神,亦非托於万物,故无败无失矣。

  以道佐人主章第三十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师之所处,刑棘生焉。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故善者果而已矣,不敢以取强焉。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非道,非道早已。

  兵,凶器。

战,危事。

争,逆德。

故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所谓反乎尔者也。

师之所处,下夺民力,故荆棘生焉。

大军之后,上违天和,故铃有凶年。

故善者,果而已矣,不敢恃兵强而取胜於天下也。

谕以下文,体大道者,果而勿矜,故德长;体天道者,果而勿伐,故有功;体地道者,果而勿骄,故无咎。

此三者,缘果而不得已,不敢恃矜骄自伐,是果而勿强者也。

用强壮者,则反乎道,故曰早已。

  夫佳兵章第三十一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是以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故不美也,若美必乐之,乐之者,是乐杀人也。

乐杀人者,不可得志於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是以偏将军处左,上将军处右。

言居上势,则以丧礼处之。

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兵者,贼民之大害,天下之凶器,况其佳之乎?是谓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

恶之者,唯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者,处无为也。

左者为阳而主生,吉事也。

用兵贵右者,当有为也。

右者为阴而主杀,凶事也。

迭言不祥之器者,深戒用兵也,故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无心於胜物,恬淡为上。

虽胜而不美也,且美而乐杀人者,是谓佳兵也。

夫佳兵者,天之所恶,安可得志於天下,故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是以偏将军处左,上将军处右,所谓用兵则贵右。

言居上势,则以丧礼处之,所谓凶事尚右也,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故战胜以丧礼处之。

  道常无名章第三十二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

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

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

  常然之道,乃天地之始也,岂得而名焉?故曰无名。

无名者,道混而为一也。

天地全体,於此未分,是谓朴。

天地空中一细物,故曰朴虽小。

然圣人用之则为官长,而天下莫敢臣而卑之矣。

夫心者,君主之官,五脏之侯王也,若能守一之道,则身虚而万物至,何所不宾?心无为而和气归,甘露乃降,人莫之令而自均矣。

始者,道之一也。

有名者万物之母,天地是也。

唯一可以制天地,故曰始制有名。

然在我者,当观天之道,而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而已。

知止者,止於一也,故为天下正,所以不殆。

天下一性也,道之在天下,以性而合,犹江海善下,非欲川谷之水,而川谷之水自归之。

人能知止而空虚无为,非欲於道,道自归之矣。

  知人者智章第三十三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有为而外视之谓智,无为而内视之谓明,故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勇於敢为而以刚制物者之谓力,勇於不敢为而以柔克己者之谓强,故曰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唯至人务自知而不务知人,务自胜而不务胜人。

其自知也,体天地之道,外欲不能动乎心,则自安其分,所谓知足者富是已。

其自胜也,体夫大道,外物不能胜乎志,则自强不息,所谓强行者有志是已。

外欲不能动乎心者,藏身於身而不出也,故继以不失其所者久。

外物不能胜乎志者,心死於物而神存也,故继以死而不忘者寿。

非体天地道者,孰能与於此哉?

  大道泛兮章第三十四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居。

衣被万物而不为主,故常无欲,可名於小矣;万物归之而不知主,可名於大矣。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阳可左而不可右,故能生而不能成。

阴可右而不可左,故能成而不能生。

唯大道泛兮,能阴能阳,能生能成,是以或左或右,无乎不可也。

得此道以在天,故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得此道以在地,故功成不名有。

生之者,天也。

成之者,地也。

天地之道,覆养万物而不为主,故常无欲。

然天地肖道,其细也夫,故可名於小矣。

惟大道泛兮,万物归之而不为主,故可名於大矣。

大者,道之强名也。

是以圣人虚静无欲,体於天地,故终不为大,而常然之道不期而自归之,故能成其大也。

  执大象章第三十五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言,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大象无形者,道也。

执大象,天下往者,以道莅天下也。

有道则民之攸坚,故往而不害,安平泰。

盖法天道虚而容,故安而不扰;法地道载而宁,故平而不陂;法大道和而通,故泰而不塞。

若是者,物物不干,何害之有?世之人悦於声,而不知天道

  所谓声声者,美於味,而不知地道所谓味味者,故着於嗜欲而久处之,不知有道者以此为蘧庐尔。

乐以声言也,声之所声者彰矣,而声声者未尝发。

饵以味言也,味之所味者尝矣,而味味者未尝呈。

道之出江,淡乎其无味,则所谓声声味味者也。

以道莅天下者,得大道泰而妙,故视之不足见;得天道安而玄,故听之不足闻;得地道平而广,故用之不可既。

直将还一世於澹泊,岂使民以嗜欲累其心哉?

  将欲歙之章第三十六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

柔之胜刚,弱之胜强。

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一不人。

  利器示人,欲心乱矣。

唯有道者体天道之虚,於吾心本无所张也,何必歙之?将欲歙之者,必固张之而已。

体大道之夷,於吾欲心本无所强也,何必弱之?将欲弱之者,必固强之而已。

体王道之正,於吾欲心本无所兴也,何又废之?将欲废之者,必固兴之而已。

体地道之静,於吾欲心本无所与也,何必夺之?将欲夺之者,必固与之而已。

此四者,皆欲於利器。

利器者地道,故是谓微明。

何则?柔弱处上,神器也。

刚强居下,利器也。

圣人处於柔弱,不以利器动乎心,故以柔胜刚,以弱胜强。

胡不知鱼在水中,水在鱼中,人在道中,道在人中,鱼脱於渊丧乎躯矣,利器示人丧乎道矣。

  道常无为章第三十七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常然之道,无为也。

天地之道,无为而无不为也。

然天地法道,为出於无为,故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法天地,若能守道以御世,则万物化之,若性之自为而不知为之者,故曰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

夫化而欲作者,将有为而起之也,圣人於是镇之以无名之朴,使复於无为。

无名之朴者,天地之道也。

万物随化,孰敢有所欲哉?故亦将不欲。

其不欲者,以静而已。

静而无为,则天下将自正。

  道德真经全解卷上竟

  #1随之:疑作『算之』。

  道德真经全解卷下

  亳社时雍逍遥解

  上德不德章第三十八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而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上德者,天德也。

圣人观天,默与道会,实无所得,故曰不德。

以无所得,故德自归之,是以有德也。

下德者,所得之德也。

下德执德,故曰不失德。

执着之者,不名道德,是以无德也。

天德之德,德不可至,故无为而无以为。

所得之德,执着其德,故为之而有以为。

德降为仁,若仁则可为也,故上德无为而上仁为之。

然大仁不仁,虽曰为之,亦无以为而几於上德者焉。

义兼於德,而义则可以亏也,故下德为之而上义亦为焉。

然内以立我,未能忘我,外以制事,未能无事,虽曰上义,犹未免於有所执也,故有以为而类於下德者焉。

道降德衰,仁义俱失,以礼交物,实相伪也,故为而生患,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

即此以观,其所失每下可知已,故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忠信之薄也;攘臂而仍之,则乱之首也。

然德兼上下而两言,自仁而降,言上而不言下,则其下者已不足道也。

至於以智为前识,复不言其上,是尤不及於礼矣。

穷思极虑,揣而锐之,故曰道之华。

苦心劳神,以丧天真,故曰愚之始。

不言失礼而后智,则以礼者乱乎德,而智者反乎道也。

是以大丈夫处德之厚,不处礼之薄,居道之实,不居智之华,故去彼人道之华,而取此仙道之实矣。

  昔之得一章第三十九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一也,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为正而贵高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其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数舆无舆,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

  一者,道也。

有一未形,本无所得,浑沦既判,肇自古初,则物得之。

天确然辟乎上,以无为用,故得道而清。

地颓然处乎下,以静为体,故得道而宁。

神杳然藏乎幽,阴阳不测,故得道而灵。

谷虚而洼天道也,以天得道而清,故谷得道而盈。

物止而育地道也,以地得道而宁,故物得道而生。

神合於身,百体之侯王也,神尸诸圣,天下之侯王也,以神得道而灵,故侯王得道以为天下正。

其致此者,道而已。

若天失其清,斯无以覆,将恐裂矣。

地失其宁,斯无以载,将恐发矣。

神失其灵,斯无以守,将恐歇矣。

谓天无以清也,故谷失其盈而将恐竭。

谓地无以宁也,故物失其生而将恐灭。

谓神失其灵也,故侯王失其正而将恐蹶。

且贱归之则显其贵,下附之则显其高,亦犹丘山积卑而为高,江海合水而为大,大人合并而为公,故贵高者,不可失於基本也。

是以侯王处一於域中,故自称以孤寡,食气於太和,故自称以不谷。

有百体,然后身之侯王以贵,有百姓,然后天下之侯王以尊,侯王得此而擅贵高之称者,岂非以贱为本故邪?夫致数舆者,近取诸譬也。

今以辕轨轮辐合而成舆,若立舆於前,数其众体,用有所拘,不足以得舆也。

合辕轨轮辐,然后舆有运载之名;合百姓贱下,然后侯王有贵高之称。

玉者,贵也。

石者,贱也。

玉出於石,则贵亦以贱为本。

然玉者有质而自贵,侯王得一,本不自贵,岂欲如玉石然哉?

  反者道之动章第四十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静者,地道也。

反地道之静而为动,是阴之感乎阳者也,故曰反者道之动。

弱者,天道也。

由天道之弱而为用,是阳之感乎阴者也,故曰弱者道之用。

阳以无为用,阴以有为体,阴阳交感於太空之中而物生焉。

万物由地道而生,故曰天下之物生於有,此乃反者道之动欤?然有形者,非天道不足为生,故曰有生於无,此乃弱者道之用欤?是以圣人言:有以无为母,无以虚为母,虚以道为母。

自然者,道之根本也。

若能存守玄都,法其自然,则由动之静,摄用归体,将复於道矣。

  上士闻道章第四十一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惟道,善贷且成。

  上士既已明道也,故信之笃,守之固,有闻必力行之。

中士将以进道也,勉而后中,不勉则不中,思而后得,不思则不得,一出焉一入焉,闻之犹有疑心也,故存亡之间未之或行。

下士直以夷道也,譬犹俚耳不知大声,譬犹众心不受高言,及其闻道,必有轻鄙之心焉,故与道大反,嗑然而笑之。

若道不见笑於下士,其异於俚耳之所闻、众口之所说几希,安足以为道哉?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惟蚤夜以存思定,适而默想,勤行乎道则得矣。

进道若退,以日计之不足,岁计之有余,於存亡无累则可矣。

夷道若颣,且泥形色名声之可得、耳目鼻口之所嗜,人笑乎道则过矣。

亦知四大之在域中,犹不外於道者乎?上德者,天道也。

天道洼则盈,以其洼也,故若谷。

大白者,王道也。

王道弊则新,以其弊也,故若辱。

广德以地道言之,用之不弊而成之若缺,故若不足。

建德以大道言之,建之不拔而修之罔觉,故若偷。

以其若谷、若辱、若不足、若偷,则疑於变其质矣。

然其为上德、为大白、为广德、为建德,而真常之质固自若也,此之谓质真若渝。

所以质真若渝者何?谓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也。

大方载之,德合无疆,故无隅。

大器用之,久於其道,故晚成。

大音不言而四时行焉,故希声也。

大象不物,天下往焉,故无形也。

此四大之所以大者。

夫德兼於道,道兼於天,帝王之德配天地之道,而无名者,天地之始也,道於之而隐焉。

若分四大於域中,皆其显道而强名之者矣。

道本非善贷,由天地帝王体此道以成天下,故善贷之名於是乎立,而曲成之效於是乎着。

然其成也且而已,岂有心於劝成而然哉?

  道生一章第四十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亦我义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

吾将以为教父。

  易变而为一,一之所以起也,故曰道生一。

一者形变之始,天地有形之最大也,故曰一生二。

天地定位,人居乎中,而三才成焉,故曰二生三。

轻清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然后天地含精,万物化生,故曰三生万物。

天为阳而肃肃出乎天,则阴上交乎阳而物负之,地为阴而赫赫发乎地,则阳下交乎阴而物抱之,阴阳升降,两者交通,然后冲和之气以成也,故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一身,貌肖天地,阴阳冲气皆具其中,其又有至神者典之。

亦犹王公之於天地也,於此配域中之大,是为孤寡,於此食太和之气,是为不谷。

世之人与神背驰,反以为恶,而王公独以此自任,故曰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阴阳冲和之气通於万物,固无所损益也,由天地盈虚,与时消息,则或益之而损,损之而益矣。

人之所教,又以天地之正也,我好静而民自正,是我亦义教之,此谓损之而益。

强梁者反此矣,故不得其死,此谓益之而损。

圣人观之,因以为戒,故将以为教父。

  天下之至柔章第四十三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於无间,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至柔者,神也。

至坚者,形也。

真神通於道,能亡能存,惟以神御形,则神能飞形,而形由之以驰骋矣,故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至柔故无有,至坚故无间。

以形御形,则形有所间,故无间者不可入。

以神御形,则神有所通,亦无入而不自得矣,故曰无有入於无间。

夫形之所化者,不言之教也。

神之所得者,无为之益也。

若能体天地之道,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则造乎形而与乎神,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矣。

天下尚言教而好有为,故於此希及之。

  名与身章第四十四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是以身殉名之过也,乌睹所亲者在身不在名耶?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其为形也亦外矣,以身殉利之过也,乌睹所多者在身不在货也?然荣辱立而睹所病,货财聚而睹所争,彼以显为是者,知名之为荣,以富为是者,知货之为利,故见得而忘其形,见利而忘其真。

然则得之与亡,其果孰病乎?是其所亡者,乃无名之朴,不赞之躯也,病孰甚於此矣。

故甚爱於名而不知止,则其大者必费。

大者,道之称,所谓无名之朴是已。

多藏其货而不知足,则其厚者必亡。

厚者,德之质,所谓不赞之躯是已。

唯圣人体广德之· 知足,而不自贵其货,所以不辱;体上德之知止,而不自尊其名,所以不殆。

若是者可以长久,与天地并矣。

  大成若缺章第四十五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大成者,地之德,广德若不足,故虽成而若缺。

大盈者,天之德,上德不自得,故虽盈而若冲。

成若为山,其积必坏,非大成也。

大成若缺,无时而坏,故其用不弊。

盈若积水,其施必竭,非大盈也。

大盈若冲,无时而竭,故其用不穷。

此二者,天地之用,阴阳是也。

天能生之,无时不生,而所生之用不穷,地能化之,无时不化,而所化之用不弊,则以道实行乎其中也。

唯通之为三,故举天地则道可知。

若分而言之,则大直若屈者,地道也。

地道直而不肆,故若拙#1。

大巧若拙者,常道也,常道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故若拙。

大辩若讷者,天道也。

天道不言而善应,故若讷。

然论其宗,天地虽大,不离阴阳,而一阴一阳者,道也,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热阴寒,制阴者阳,故躁可胜寒,制阳者阴,故静可胜热。

然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其用何穷何弊之有哉?夫道有清有浊,有动有静,清者浊之源,静者动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而况於物乎?况於事伦乎?故曰清静为天下正。

  天下有道章第四十六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罪莫大於可欲,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以道莅天下者,常使民无知无欲,故人各安其所而不争,粪其田畴而已。

及其下衰世,无以兴乎道,则见可欲而不知足,於是有欲得之心,乃始夺攘矫虔,冯陵疆土,而戎马生於郊也。

反观诸身,即在我之天下,故有道於身,则安其分量,以厚吾寸田之守,失道於身,则驰骋田猎令心发狂,而方寸之田已失矣。

故罪莫大於可欲,祸莫大於不知足,答莫大於欲得,皆不安其分量之过也。

其已甚,则争夺随之。

若能安其性命之分,还身意所欲,清冷而自守,则取足於身而得矣,夫岂有不足哉?此知足之足,所以常足。

  不出户章第四十七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天下者,九州山川河海,滋生不绝也。

天道者,四时阴场风雨,变化无穷也。

反观诸身,无不圆成,是以圣人言:吾与天地分一气而治。

苟解乎此,亦不必出户窥牖,而天地之道可知见矣。

若求道於身外,则愈不足以得道,是其出弥远而其知弥少也,岂知一身之中万理咸备,近取诸此,无不充足者乎?是以圣人体地之道,以虚为身,故不行而知,无俟出户;体天之道,以无为心,故不见而名,无俟窥牖;体夫大道,以自然为常,故不为而成,亦无俟进智力於所见所行之时也。

  为学日益章第四十入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而无不为。故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为学者将以穷理,故日益。

为道者将以尽性,故日损。

损之又损,则尽性以至於命者也。

理有所穷,性有所尽,犹未免於为,故言为学为道。

惟命有所至,则归根曰静,静曰复命,以至於无为矣。

无为者,寂然不动之时也,然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则亦有为矣,故无为而无不为。

一有所为,未免有累物之行,一无所为,未免有绝物之心。

圣人於天下何如哉?亦处无为之事而已。

处无为之事,乃可以取天下,故取天下者常以无事也。

然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及其有事,亦不足以取天下矣。

知天下不可以有事取,则要当学其所不学,以至无为之道。

  圣人无常心章第四十九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惵惵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圣人欲归初始,反於未生,故无常心。

善恶信诞,惟人之所为,我无容心焉,亦因人之心以为心而已。

百姓行善者,我不知也;百姓行恶者,我不知也。

积善,善气至,我不知其为善,故善者,吾善之。

积恶,恶气至,我不知其为不善,故不善者,吾亦善之。

信与不信,亦犹是也。

任之自然,吾无容伪於其间,是谓德善德信矣。

以如此则齐善否,同信诞,而吾心无所偏系,故惵惵为天下浑其心。

百姓常有心也,以徇声色之娱,故皆注其耳目,不知收视反听,守母之道。

唯圣人常无心也,怀天下之始,复守天下之母,故皆孩之。

  出生入死章第五十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

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万物出於天地之机曰生,入於阴阳之变日死。

与生死为徒者,未脱乎天地之机,未免乎阴阳之变者也。

然万物出生入死,而独云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者,何也?此皆民自令耳,非天地毁,鬼神害也,以其有知而形动故也。

目睹生之来不能却,死之去不能止,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而动之死地也。

夫惟圣人怀微妙,抱质朴,而不敢有为与天下交争焉,虽有猛兽不能据也,虽有兵刃不能害也。

盖其积德玄通,物莫之能伤者,故无死地焉。

  道生之章第五十一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何自而生邪?畜道真和之气,万物由而生之,道之所以生也,故曰道生之,德畜之。

物何自而形耶?缘天地升降阴阳之执,万物由而成之,物之所以形也,故曰物形之,势成之。

以道能生,故物莫不首之,夫是之谓尊道。

以德能畜,故物莫能.贱之,夫是之谓贵德。

唯道与德寓於积阳之上,非期尊贵於物,物自尊贵之,以其自古及今,莫之爵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此道行乎天地之问,而常自然者也。

若夫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则天地之所同也,故是谓玄德。

  天下有始章第五十二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一生天地,然后天下有始,故以为天下母。

既得天地,为天下母,乃知万物皆为子也。

既知其子,而复守其母,则其子全矣。

盖人徒知天地万物,而不自知其所由生。

若能知之,而复守天地之道,则终身不殆矣。

是以体天地之道者,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故曰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不知道者,多言有为,以从事於务,而失守母之道,故曰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夫小者天地之朴,柔者道之妙用,唯自知而见天地之道,故曰明。

唯自胜而守天道之妙,故曰强。

明者合阴阳而言之,光出於明,以无为用,在己则智意是已。

圣人去智与故,不由而照之于天,故用其光,复归其明。

光耀於外谓之遗殃,无遗身殃而复归於明,是谓袭常矣。

如此,然后可以为守母之道。

  使我介然章第五十三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夫山径之溪,介然用之则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世之人不知大道之妙,而施作有为,所以政茅塞其心。

夫性之动谓之为,为之伪谓之失,是以有知者畏而不敢施为也。

大道甚夷,视之而不见也,民心欲速,是以好径而终迷於大道。

且心为君主之官,故心有所樱则寸田失守,寸田失守则和气不降,和气不降则太仓虚矣,故曰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

以其如是,则分高下之品,有争夺之奇,食五味之爽,故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者有之,资财有余则总其害之原也。

是谓贼道贼身之务,而不知者,尚矜夸己之才能而不已,可谓盗夸,非道也哉。

  善建不拔章第五十四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国,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建者,造始有为者也。

唯道建德判,立天地巍巍乎其不拔,此分一气而为两仪之时也。

抱者,即而不离者也。

唯德抱道生,成万物绵绵乎其不脱,此散一气而成庶类之时也。

物同得於一气,唯人为最灵,故能之万物之祖,天地之原。

於此建中抱一以为天下,则垂之后世子孙,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不辍矣。

是道也,吾原其始,盖本於修之身而已。

道之真既以治身,则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直以为天下。

由一身而及乎天下,则其修弥广,其德弥进矣。

修之身者,神虽在身,先隐天地,静居万物之始,令意莫在身,此所谓修之身,则其德乃真矣。

由此推之,人虽在家,令意莫在家,此所谓修之家,则其德乃余矣。

人虽在乡,令意莫在乡,此所谓修之乡,则其德乃长矣。

人虽在国,令意莫在国,此所谓修之国,则其德乃丰矣。

人虽在天下,令意莫在天下,此所谓修之天下,则其德乃普矣。

故以身观身者,内视密眄而观己之德也。

夫一家一乡一国以至天下之观者,圣人无容心焉,各以其自观之,故得自然也。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含德之厚章第五十五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精之至也。

终曰号而嗌不嗄,和之至。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赤子之性,与道为一,其天守全,其神无隙,是以大人不失赤子之心,而含德之厚可以比於赤子。

若是者,积德玄通,藏於天而物莫之能伤也,故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者,德全於地道也。

地之气始於子,赤子骨弱筋柔而能握固者,是纯气之守应於地道也。

未知牡牝之合而跂作,精之至者,德全於常道也。

常然之道,其精甚真,赤子未知牡牝之合而时有歧作者,是道之真精应於人也。

终日号而嗌不嗄,和之至者,德全於天道也。

天主声,以其阴阳之气和而未分,故终日号而嗌不嗄也。

知和者,阴阳混而为一,故曰常。

知常者,阴阳合而未分,故曰明。

赤子之性与天地合,其德不以生为益。

反为益生者,动之死地之兆,是谓祥矣。

既以生为益,则必以心使气,是谓坚强之徒也。

始於益生,致於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知者不一实章第五十六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道要自然,行者能得,闻者能言,所以言者,以言相然。

相然者,意之默识而已,未尝见於譊譊之言辨也,故曰知者不言。

不知道者,以言相烦,不闻不言,不知所由然,故曰言者不知。

唯圣人知天地之道,有大美而不言,故塞其兑,闭其门,涂邻守神而退藏於密。

及其出而为天下,於此体天之道,则挫其锐而和其光也,於此体地之道,则解其纷而同其尘也。

天地之道是谓玄同,玄有赤有黑,故玄同则合乎至一,而与天地相参。

天道无亲,故不可得而亲,既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也。

地道无欲,故不可得而利,既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也。

大道无形,故不可得而贵,既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也。

若是者,宜为天下贵。

  以正治国章第五十七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

  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天下不可治也,故以正治国者,必以奇用兵。

盖正复为奇,则有用兵之患,以福兮祸所伏也,孰知其极?是以圣人以无事取天下。

无事则法地而好静,好静则法天而无为,无为则法道而无欲,无欲则天下自然归之。

吾何以知其然哉?夫治出於有为,而失太上不言之教,故多忌讳之禁,则四民迁业而弥贫。

民贫则征求利器,贪污之风生,故国家滋昏。

玩好伎巧,难得之货贵,故奇物滋起。

由此利害相攻,法令滋彰,克核太至,民不聊生,故盗贼多有。

奇兵之用缘此而起,此乃以正治国,正之极也。

是以圣人无事,则国实民富,故忌讳不生,好静则天下自正,故利器不作。

无为则万民自化,伎巧何施?无欲则民自归朴,盗贼何有?此乃以无事取天下也。

  其政闷闷章第五十八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孰知其极?其无正邪?正复为奇,善复为祆。

民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太上之世,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天下知有上而不知有政,故为政无处正,自居之闷闷者,有政而不作也。

有政不作则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故其民亦淳淳而若朴焉。

然既立政为正,必有以察为奇,故始於闷闷而终於察察。

终於察察,政之极也。

其政太察,使民无所措手足,故其民缺缺焉。

圣人言但知求福,不知罪婴,但知养身,不知戮形,祸福倚伏,理之然也,故曰孰知其极,其无正邪?世之人以政为正,不知正之极而奇生,以福为善,不知善之复而妖起,迷迷相传,于今久矣。

是以圣人方如广德之厚,故不割也;廉如上德之清,故不刿也。

直而不申於外,光而返照於内,无正可处,无奇可察,是谓无极之道。

  治人事天章第五十九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复。

早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

  啬者,敛也,畜也,归之於德也,以外言之曰敛,以内言之曰畜。

敛於外者,至於无欲,故后其身,外其身,所以治人也。

畜於内者,至於无知,故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外则无欲,法地之静而得以尽性;内则无知,体天之用而至於复命。

尽性而至於复命,是乃复守其母,故谓之早复焉。

早者,日升於甲阳之首也。

复守其母,则与天地合其德,是之谓重积德。

积德玄通,与道合真,则无不克。

与道合真者,难终难穷,故莫知其极。

难终当弱者,万理咸备,故可以有国。

有国之母者,是也#2,不方不圆,与天地并,故可以长久。

故乃守母#3,是谓深其根,终於复命,是谓固其蒂。

得天地为常而五行不相克,与大道为一而三光无明冥,是谓长生久视之道。

  治大国章第六十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民;非其神不伤民,圣人亦不伤民。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不可施为也,故治大国者,若烹小鲜。

自人言之,则大国者乃天中地户黄帝之乡,所以治之亦若此而已。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一心定而王天下,故鬼无所出其灵响,依人而行,何神之有哉?非其鬼不神也,以其不受於邪,邪气自去,是神亦不伤於人也。

非其神不伤於人也,以其圣人处无为之事,而天下化成,使民外则无争夺攻战之患,内则无,图为杀怨之心,不犯神之报应,是乃圣人亦不伤人矣。

人与鬼神两不相伤,则神之予矣,贻尔多福而归德於神也,民之质矣,日用饮食而德归於人也。

德归於神,故子孙以祭祀不辍;德归於人,故天下乐推而不厌。

此乃圣人以道莅天下之效。

  大国者下流章第六十一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两者各得其所欲,故大者宜为下。

  水以善下,故江海能为百谷王。

大国欲兼畜人,亦以其下流而已,故曰大国者下流。

天下交,万物生,人道交,功勋成,是谓天下之交,然必自处以柔静而后可,牝常以静胜牡而牡归之者,以静为下也。

静则无事,唯无事可以取天下,而况於国乎?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

或下以取者,君道也。

或下而取者,臣道也。

君犹天也,天道下济而光明,故大国不过欲兼畜人。

臣犹地也,地道卑而上行,故小国不过欲入事人。

至於天地交而万物生,人道交而功助成,则两者各得其所欲。

然宜下流者,唯大国而已,故又曰大者宜为下。

  道者万物之奥章第六十二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也?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兔邪?故为天下贵。

  道者虚无之渊,人皆见物而不见乎道,则以道为万物之奥故也。

得道之妙则为善,是谓性命之宝。

得道之言则为不善,然亦於道有所保焉。

市者,众人之所归。

加者,置诸众人之上。

美言尊行,人之不善於道者,亦足以得众而人上之,夫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坐而论道者也。

有拱璧以先驷马,则美言尊行得众而人上之如此。

虽如此,亦不如坐进无为之道,得其妙之为愈也。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也?不曰性命之宝求则得之,而生之所保,特有罪以免耶?故为天下贵。

  为无为章第六十三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

天下之难事必作於易,天下之大事必作於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圣人体天道以行不言之教,故为无为;体常道以处无为之事,故事无事;体地道而乐恬淡之能,故味无味。

自其所应者言之,若有为有事有味也。

自其所守者言之,则其为者无为,其事者无事,其味者无味而已。

世之人不通乎此,故勇动多怨,缘小而至大,缘少而至多,唯有心於事为嗜欲之间也。

然大小多少,缘类而报,皆出於自得,天地应之如谷,故曰报怨以德。

由此观之,天下之难事缘作於易而至於难也,天下之大事缘作於细而至於大也,故患生不意,祸生丝微,此之谓欤?是以圣人以天合天,故终不为大;与道为一,故能成其大。

且轻诺多易者,伤轻易於有为也,故寡信而多难矣。

圣人行不言之教,故无寡信之行;处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故无多难之尤;任其自然而不敢为,故终无难矣。

  其安易持章第六十四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浮,其微易散。

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乱。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故民之从事,常於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矣。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以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安静未萌,易为持谋,所谓为之於未有也。

脆微已作,易为泮散,所谓治之於未乱也。

然为之於未有者,能无思虑乎?治之於未乱者,能无智谋乎?故圣人言:谋思危之首危者将不久,不若戒事物之先而忘其为,戒事物之始而忘其治之为愈也。

夫大生於小,高生於下,远生於近,理之然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唯圣人见端而思末,睹旨而知归,是以无为也,故无败,无执也,故无失。

若夫民之从事,未免於有为有治而不知慎戒,所欲浸长,真和乃尽,故几成而败之,岂不然哉?若能慎终如始,反婴儿守母之道,则无败事矣。

故圣人欲不欲,外无所为,虽难得之货不足贵也;学不学,内无以为,虽美言尊行不足尚也,以复众人为治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古之善为道章第六十五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凭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楷式。

常知楷式,是谓玄德。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道无为则自得於内,道无不为则化成於外,是以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明则浇淳而乱,愚则守朴而静,且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而有知也。

智者争之器,故以智治国者,国之贼,非以其明之耶?不以智治国者,国之福,非以其愚之邪?国之贼,则开人者,贼生也。

国之福,则开天者,德生也。

此两者,亦楷式可则而像之。

能知楷式,然后可以观於天,故是谓玄德。

玄德者,上德也,故深矣远矣。

物无得而偶之者,惟同乎大顺而已,故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江海为百谷王章第六十六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人,以其言下之,欲先人,以其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人不重,处前而人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江海以其善下,故取百谷之流而为王矣。

王有归往之义,故以贵下贱大得民也。

是以圣人体天之道而以言下之,则处上而人不重,故从之也轻;体地之道而以身后之,则处前而人不害,故利之者博。

若此则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故天下乐推而不厌也。

要其所以然者,亦不过善下而已。

唯善下者,不与物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天下皆谓章第六十七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惟大,故似不肖。

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我有三宝,宝而持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肖物者小,为物所肖者大。

夫道包裹天地,充满六极,洋洋乎大哉,故似不肖。

天大地大,肖道而已,故能久。

然天地空中之一细物,其於道亦细也。

夫是以我有三宝,宝而持之。

一曰慈者,父道也,造物之主,言天也。

二曰俭者,母道也,畜敛之主,言地也。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者,天地之原也,感而后应,不为物先,言道也。

天地道兼而用之,则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三宝无出於此者。

凡人皆有是,当在宝而勿失,持之为上。

夫天道生之覆之,是所谓慈。

虽慈也,然不争而善胜,是慈故能勇。

地道畜之育之,是所谓俭。

虽俭也,然德合於无疆,是俭故能广。

唯大道总乎天地之原,虽不敢为天下先,然生化之字待是而立,故能成器长。

若夫逆天地而舍大道者,则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者,以阳战阴也。

以守则固者,抱玄之道也。

且以顺战逆,待时而动,则援之而胜矣。

不可动则守以顺,天时亦卫之而固矣,故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善为士章第六十八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善为士者,怀三宝之道,不以兵强天下而用武也,于以战人是为善战,于以胜敌是为善胜,于以用人是为善用。

善战者,待时而后动,虽战而不怒,体慈之宝也。

善胜者,虑胜而后会,虽胜而不争,体俭之宝也。

善用人者,智不自虑,而悦以使人,故人乐为之用,体不敢为天下先之宝也。

善於此者,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也。

然古之为正,正复为奇,乃有用兵之戒,故曰古之极。

孰知其极也夫?

  用兵有言章第六十九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仍无敌,执无兵。祸莫大於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则哀者胜矣。

  用兵有言者,明其言非我有也,乃用兵者之常言也。

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则迫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未尝感人也,应之而已。

既不得已,则非踊跃用兵而以乐杀人为事者,是以不敢进寸而退尺,故曰行无行也。

攘无臂者,善战而不怒也。

仍无敌者,善胜敌而不争也。

执无兵者,善用人而为之下也。

此乃深得三宝之道者。

然三宝非独论兵而已,奈何古之极,遂至於用兵也。

兵乃凶器,不可轻敌,轻敌者,是乐杀人也。

舍其慈且勇,拾其俭且广,拾其后且先,故几丧吾宝。

是以抗兵相加,则哀怜者慈也,以慈为宝,则无轻敌之祸,故胜也。

  五言甚易知章第七十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惟无知,是以不吾知也。知我者希,则我者贵矣。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无思无虑始知道,故易知也。

无从无道始得道,故易行也。

而天下富贵者侈欲以丧真,贫贱者劳役以伤生,皆丧己於物,失性於俗,故莫能知,莫能行矣。

夫言有宗者,明一章之言,其统之有宗也,此之谓易知者欤?事有君者,明一章之事,其主之有君也,此之谓易行者欤,不失其宗与君,何息不能知,不能行哉?故圣人言:子若行吾道,当知上慧原,智亦不独生,皆须对因绿。

若无行宿本,是谓无知,恶能明太上玄妙之理?此所以不吾知也。

有不言而知者,见非於众,有不学而得者,见异於俗,故知道者稀,足见得见者贵也。

是以圣人薄於外而厚於内,不衒鬻於人,怀昆山之玉而莫能知者矣。

  知不知章第七十-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道本无知也,以无思无虑而知道矣,故曰知不知,是谓真知,能知不知之知者,其知尚矣。

不知不知之道,而昭然有知者,高谈妙论,以究本穷元,其知病矣。

唯知知病为病而忘其知者,是以不病也。

圣人何其不病也?以其知知病为病,而常若不知矣,是以不病也。

  民不畏威章第七十二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矣。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惟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怒而威,其威也小,不怒而威,其威也大。

圣人不以威屈天下,使民无畏威之容,而有畏德之心,则不怒之威默加乎人,是谓大威至矣。

化民使得尽其性,则扩而充之,所居无狭,育而成之;所生无厌,此乃圣人所以体夫天地道者也。

体天大威而不怒,体地广居而不狭,体道生生而不厌。

惟上不厌民之所生,则民亦得尽其性而不厌矣,是以圣人不自见故明矣。

惟明所以自知而体天地也,不自贵故德矣。

惟德所以自爱而法大道也,故去彼自见自贵,而取此天地道者焉。

  勇於敢则杀章第七十三

  勇於敢则杀,勇於不敢则活。

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勇於敢为而以身先天下者,是谓逆天道也,故杀矣。

勇於不敢为天下先者,是谓体天道也,故活矣。

然勇於不敢者,於生之利而於俗之害,勇於敢者,於俗之利而於生之害,在世俗观之不能无疑,故惑之也。

若夫天之所恶,孰得而知其故哉?且天道亏盈而益谦,故顺天者存,逆天者亡,是以圣人犹难之而不敢为也。

夫天之道本无所为,万物之出,与之出而不辞,万物之归,与之归而不拒,物之多皆所受命於此,是谓不争而善胜也。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固不言而善应也。

善者福之,淫者祸之,固不召而自来也。

示人以易知,应物以多变,固坦然而善谋也。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其以此欤?

  民常不畏章第七十四

  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

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斲。

夫代大匠斲,希有不伤其手矣。

  民得其性,则常乐其生;苟失其性,则死亦何畏哉?虽为苛法以死惧之,民亦将抵冒而终莫能化也。

若使民常畏死,是致民得其性而知生之乐,故重犯法也。

有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又孰敢为哉?常有司杀者杀,是谓有德司契也。

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矣。

夫代司杀者杀,是谓无德司彻也。

民常不畏死,而以死惧之,岂不谓代大匠斯耶?斲物之大匠者,造物之主也。

造物之主者,天道无为也。

逆天制物者,有为也,希有不自伤者也。

  民之饥章第七十五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也,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也,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生生之厚也,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於贵生也。

  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圣人之治,省刑罚,薄税敛,知天之天,然后民可得而保也。

食税之多,以其赋重,而不知薄税敛以养之,故民之所以饥。

上之有为,以其政烦,而不知省刑罚以安之,故民之所以难治。

凡人之情,兴於富庶,然后有怛心,还於淳朴,然后无他欲。

至於饥而难治,则不安其分量,而欲利之愈勤,是以於生太厚而动之死地者有之,故人之所以轻死也。

唯得道之人,寸田内守而和气自降,形精不亏而天守自全。

若是者,达生之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是贤於贵生也,异於生生之厚而轻死者矣。

  人之生章第七十六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者生之徒也。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共,故坚强居下,柔弱处上。

  人之生也,骨弱筋柔,其死也,筋骨坚强。

草木之生也,甲脆枝柔,其死也,枝叶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理之然也。

兵强则不胜,与木强之理共矣。

坚强死之徒,故居下,柔弱生之徒,故处上。

亦天地之道所宜然。

  天之道章第七十七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损有余而奉不足於天下者?其唯道乎?是以圣人为而不侍,功成不居,其不欲见贤也。

  天之道畎中为至而已,无过与不及也。

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不使之有余,故有余者损;下者举之,不使之不足,故不足者补。

盖天道减盈满,补虚空,毁强盛,益衰弱,人之道则一切反此,损不足以奉有余。

能以有余之道奉天下者,唯天道为然。

圣人体道者也,故为而不恃,功成不居,未尝以所长而自见於人,故常无损,此圣人之所以能天。

  天下柔弱章第七十八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也。

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而莫之能行。

是以圣人言: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

正言若反。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能攻坚强之物,物莫能胜者,以其有常而无以易之也,故几於道矣。

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而莫之能行,何哉?以其益生,以其心使气,故失柔弱之道也。

夫柔弱有常而无以易之者,其唯天地之道乎?唯地之道,受国之垢而不自化,乃化化者也,是谓社稷主,此之谓柔之胜刚者欤?唯天之道,受国之不祥而不自生,乃生生者也,是谓天下王,此之谓弱之胜强者欤?夫正言若反者,受国之垢与不祥也。

以正言之,若反者矣。

  和大怨章第七十九

  和大怨者,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於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阳为德,无为也。

阴为怨,有为也。

世之人勇动於敢为,故有怨,加以知慧仁义以和大怨,怨愈多矣。

夫若是者,安可以为善?且知慧外通,七义多责,故勇动多怨。

是以圣人执天之行,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尝予於人而不取也,故不责於人,何怨之有?上德无为而报怨以德,故日有德司契。

下德有为而以和大怨,故曰无德司彻。

天之道,是谓上德者,无亲无疏,唯善人无为者常与之。

  小国寡民章第八十

  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也,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使民至老死,不相与往来。

  九隅八区,寓以小国。

况至德之世,地不加辟,民不加聚,能使一国若一家,一家若一身。

盖我好静而民自正,虽有智者创於前,巧者述於后,民亦无机心之累,故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也。

於是时也,民皆乐生安土,自守其国,是重死而不远徙也。

以不远徙也,故无川途之险,虽有舟舆无所乘之,无攻战之患,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大信不约,何假书契?乃复结绳而用之。

故力田而甘其食,躬桑而美其服,怀土而安其居,存生而乐其俗。

居相比也,声相闻也,而不相往来,无欲无求,莫之为而常自然,此之谓至德。

  信言不美章第八十一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信言者,希言也,其出口也,淡乎其无味,故不美。

美言者,貌言也,其於人也,轻诺必寡信,故不信。

天道不言而常善应,故善者不辩。

和大怨者,安可以为善?故辩者不善。

知道者必达於理,达理则将以反说约也,故知者不博。

以博溺心,则闻见愈多,不如其约也,故博者不知。

夫不美也,不辩也,不博也,所谓在己无居者也。

圣人之道在己无居,则运而无所积,故圣人无积,以有积故不足,无藏故有余。

圣人无积,故能以有余之道奉天下,天下皆往资焉而不匮,故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也。

夫圣人之道即天之道是已,惟天之道利而不害,故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且天以美利利天下,何害之有?圣人出为於无为,亦非乱天之经,逆物之情也,又复何争焉?此《德经》也而言终及於此者,以德兼於道,道兼於天。

不明於天,斯不通於圣,故混元以此终焉。

  道德真经全解卷下竟

  #1若拙:疑作『若屈』。

  #2是也:疑作『道也』。

  #3 故乃守母:疑作『始於守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