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会元

道德会元 #

  经名:道德会元。元李道纯撰。上、下两卷。底本出处:《 正统道藏》 洞神部玉诀类。

  道德会元序 #

  窃谓伏羲画易,剖露先天。

老子着书,全彰道德。

此二者,其诸经之祖乎。

今之学者未造其理,休哉?盖由不得其传耳。

予素不通书,因广参遍访,获遇至人,点开心易,得造义经之妙。

於是罄其所得,撰成《三天易髓》,授诸门人,惟老子《道德经》未能究竟。

一日有传济庵者携紫清真人《道德宝章》示予,观其注脚,颇合符节,其中略有未尽处,予欲饶舌,熟思之未敢。

后有二三子,各出数家解注请益於予,先以正经参对,多有异同。

或多一字,或少一字,或全句差殊,或字讹舛:互有得失,往往不同。

予叹曰:正经尚尔,况注解乎?或问其故,曰:始者,抄写人差误尔。

或开板有失点对,或前人解不通处妄有增加,以讹传讹,支离错杂故也。

曰:孰为是?曰:《河上公章句》、紫清《道德宝章》 颇通。

曰:何故?曰:与上下文理血脉贯通者为正。

曰:诸家解义如何?曰:所见不同,各执一端耳。

曰:请问其详。

曰:盖由私意揣度,非自己胸中流出,故不能广而推之也。

得之於治道者执於治道,得之於丹道者执於丹道,得之於兵机者执於兵机,得之於禅机者执於禅机。

或言理而不言事者,或言事而不言理者,至於权变智谋,旁蹊曲径,遂堕於偏枯,皆失圣人之本意也。

殊不知圣人作经之意,立极於天地之先,运化於阴阳之表,至於覆载之间,一事一理,无有不备,安可执一端而言之哉?予遂饶舌,将彼解不通处及与圣人经义相反处,逐一拈出,举似诸子,众皆曰然。

自后请益者屡至,不容缄默,遂将正经逐句下添个注脚,释经之义,以证颐神养气之要。

又於各章下总言其理,以明究本穷源之序。

又於各章后作颂,以尽明心见性之机。

至於修齐治平、纪纲法度、百姓日用之问,平常履践之道,洪纤巨细,广大精微,靡所不备於中。

又作正辞究理二说,冠之经首,明正言辞,究竟义理,以破经中异同之惑,目之曰《道德会元》。

俾诸后学密探熟味,随其所解而入,庶不堕於偏枯,会至道以归元也。

惟是言辞鄙俚,无非直解,经义未敢自以为是。

然较之诸本,其庶几焉与我同志,其鉴诸时。

  至元庚寅孟夏旦日,都梁参学清庵莹蟾子李道纯元素序。

  道德会元序例 #

  正辞

  予参诸家经本,惟河上丈人本为正。

河上丈人本亦有三样,有河上公解注,有二家全解,有章句白本。

其三本中,惟河上丈人章句白本理长,今从之。

遂将诸本差说表而出之,以正辞理外,有大同小异二百余言,不欲枚举。

此略言大概,以释学者之疑。

  第二章有无相生已下六句各加一之字者,非也。

  第三章是以圣人虚其心,或云圣人治,或云之治,或云之治也,非。

  第十一章抱一能无离已下六句加一乎字,非。

  十三章宠为上辱为下,或云宠为下,不合经义。

  十六章豫兮若冬涉川,或云与兮,或以下六句三句无兮者,非也。

  十七章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或云畏之侮之者,非。

  二十章忽兮若晦,或云淡乎其若海,非。而贵食母,或云儿贵求食於母,非。

  三十章或多三字,或少一二字。

  三十一章胜而不美,或云故不美也,非。

  三十四章或以爱养为衣被者,非。

  三十六章柔弱胜刚强分作二句,非。

  三十九章数车无车,或云数举誉者,非。

  四十九章德善德信下或加矣字者,非。

  五十二章既侍其母以知其子,或云既知其母复知其子,二句皆非。

  五十五章益生不祥,或云日生,或云曰生,皆非也。

  六十六章差数句。

  七十一章知不知上,或云知不知尚矣,非。

  七十七章孰能以有余奉天下,其中加不足二字者,非。

  七十八章天下柔弱莫过於水,或云莫柔弱於水,非也。

  八十章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或云令器,或云不用也,皆非也。

  究理

  参究诸本解义,与圣人义理不相合者,表而出之。其中异同讹谬颇多,不欲尽举,学者致思焉。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或以常无点作一句,或云无欲者常存,有欲者亡身。

若有欲者果亡身,何必曰同谓之玄乎?亡身为玄可乎?予谓无欲者,无心作为自然也。

有欲者,有心运用工夫也。

无为则能见无名之妙,全其性也。

有为则能见有名之彻,全其命也。

有与无,性与命,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

有无交入,性命双全也。

《记》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即无欲观妙之义也。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即有欲观其徼之义也。

致中和,天地位,万物育,即玄之又玄之义也。

所谓欲者,欲人之不欲之谓。

  不尚贤 #

  或云不求贤士者,或云不用贤者,皆非。果不用贤,则此经不足征也,决无是理。

  玄牝之门 #

  或指口鼻为玄牝之门者,非也。或云念头起处者,稍通,亦不合经义。

  载营魄 #

  或云魂魄者,或云阴阳者,又有数说,皆不通。殊不知魄好运动,载之者,御之也。

  三十辐 #

  或云一月三十日之数者,或云火候者,皆非也。殊不知圣人本意不在三十上。

  绝圣弃智 #

  或谓圣智不足,道当弃之,非也。予谓圣人不以唯圣智见用於民。

  绝学无忧 #

  或云绝学为不学,非也。绝常人之学,而学人之不学也。绝学者,绝世之学。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诸家解不通。或云尚权者,非也。太上尚不尚贤,安得尚权。

  礼者乱之首 #

  或便谓礼不足道,吾独不然。诚能自礼而进於仁义,亦几於道。

  数车无车 #

  诸家解不通。予谓数车之名件无一名车者,喻我之一身无一名我者也。

  生之徒十有三 #

  或云十分中有三分生者,十分中有三分死者,或云七情六欲者,似是而非。或云四关九窍,更非也。或以一月之盈亏比之火候,犹非也。解见正经本文下。

  无狭其所居 #

  前人解不通。

又有反解者,或云神无方者,或广大者,皆非也。

或云无厌其所生,无厌於道者,正是妄说。

岂不闻结句云:去彼取此。

予谓无狭其所居,尚广大贪婪也。

无厌其所生,不畏大威,贪生无厌也。

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不厚其生,故云去彼取此。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或谓彻者,通也。

上古圣人一彻万融,无所不通,民无德而称焉。

此言只好隔壁听,与经义了无干涉。

予谓契者,信约也,吁韵作挈。

彻通彻也。

有德之人执其信约,无德者司其明彻,详见正经本文下,达者致思之。

  此经文辞多叶韵

  朴叶扑。阙音轧,叶察察。拔音跋,叶脱字。作音做,入声,叶复。似此之类极多,各音本文下,读是经者,切不可执泥字义。

  道德会元序例 #

  道德会元卷上 #

  都梁清庵莹蟾子李道纯元素述

  道

  道之可以道者,非真常之道也。

夫真常之道,始於无始,名於无名,拟议即乖,开口即错,设若可道,道是甚么。

既不可道,何以见道。

可道又不是,不可道又不是,如何即是。

若向这里下得一转语,参学事毕,其或未然。

须索向二六时中,兴居服食处,回头转脑处,校勘这令巍巍地、活拨拨地不与诸缘作对底是个甚么。

校勘来校勘去,校勘到校勘不得处,忽然摸着鼻孔,通身汗下,方知道这个元是自家有的,自历劫以来,不曾变易。

所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又道行住坐卧,不离这个,况覆载之间,头头物物都是这个,亘古亘今只是这个,生天生地只是这个,至於日用平常,动静作息,只是这个。

一切有形皆有败壤,性有这个常在。

天地虚空亦有败壤,只有这一个不壤。

只这个铁眼铜睛觑不破。

为甚觑不破,只伤他不曾觌面相逢。

纵饶觌面相逢,也是蹉过。

且道蹉向甚么处去,不得乱走,毕竟作么会清庵,向这里分明毕似只是欠人承当。

倘遇知音,剔起眉毛荐取。

咄,昨夜江头新雨过;今朝依旧远山青。

颂曰:至道之极,虚无空寂,无象无形,无名无质。

视之不见,搏之不得,听之不闻,觅无纵迹,大无不包,细无不入。

生育天地,长养万物,运化无穷,隐显莫测。

不可知知,不可识识。

太上老子,舌头无骨。

向此经中,分明露出。

多言数穷,不如一默。

这便是休更疑惑。

  德

  德之一字,亦是强名,不可得而形容,不可得而执持。

凡有施设积功累行,便是不德也。

只恁么不修习,不用功,死灰槁木,待德之自来,终身无德也。

这个德字愈求愈远,愈执愈失。

经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又云: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只这两句多少分明,只是欠人承当。

若是个信得及的,便把从前学解见知、声闻缘觉一切掀倒,向平常履践处,把个损字来受用,损之又损,损来损去,损到损不得处,自然玄德昭着,方信无为之有益。

经云: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又云:玄德深矣,远矣。

会么咦,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则知君不可见。

颂曰:河沙妙德,总在心则。

不可施为,何劳修积。

愈探愈深,愈执愈失。

放下头头,掀翻物物。

后己先人,守雌抱一。

纯一不杂,其德乃实。

修齐治平,皆从此出。

妙用难量,是谓玄德。

  经

  经之一字,亦是强名。

始者圣人为见世人随情逐幻,嗜欲迷真,中心业识之扰攘,灵地无明之炽盛,是以天真丧失,横夭伤残,不能复其本元。

於是用方便力,开善诱门,接引群迷,使归正道,故着书设教,强名曰经。

经者,径也,众所通行之大路也。

虽然读是经者,却不可泥在语言三昧上,亦不可离了此经向外寻求。

须是向自己分上,着意把这五千余言细细咀嚼,点点画画,不要放过。

忽然嚼得一句半句透,这一部经都在自己,方信道开口不在舌头上。

到这裹打开自己宝藏,把出自己经来,横拈倒用,不惟这一部经,至於三十六部尊经,一大藏教典,从头彻尾转一遍,只消一喝,都竟还委悉么。

平地起风波,清天轰霹雳,谛听谛听。

颂曰:此一卷经,妙用难评。

人人本具,物物圆成。

堂堂蓦直,坦坦宽平。

历劫不变,亘古无更。

头头应用,处处通津。

未曾举起,已自分明。

不是我家真的子,谁人敢向里头行。

  道可道,非常道,开口即错。

名唤做甚么。

可名,非常名。

唤作一物即不中。

无名,道也。

天地之始;先乎覆载。

有名,强名曰道,万物之母。

生生不息。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无心运化。

常有欲,以观其徼。

徼音叫。

有意操持。

此两者,於不见中亲见,於亲见中不见。

同出而异名。

一体一用。

同谓之玄,体用一源。

玄之又玄,形神俱妙。

众妙之门。

百千法门,皆从此出。

  右一章 虚无自然真常之道,本无可道。

可道之道,非真常之道。

元始祖炁,化生诸天,随时应变之道也。

道本无名,可名之名,非真常之名。

天地运化,长养万物,着於形迹之名也。

虚心无为则能见无名之妙,有心运用则能见有名之徼。

妙即神也,徼即形也。

知徼而不知妙,则不精,知妙而不知彻,则不备。

彻妙两全,形神俱妙,是谓玄之又玄。

三十六部尊经,皆从此出,是谓众妙之门。

且道此经,从甚么处出。

咄。

颂曰:昆仑山顶上,元始黍珠中。

父母所生口,终不为君通。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恶,乌路切。

美是恶之因。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善是不善之由。

故有无相生,有生无,无生有。

难易相成,易,以豉切。

难事易,易事难。

长短相形,长则短,短则长。

高下相倾,才有高,便有下。

声音相和,有声音,便有和。

前后相随。

前随后,后随前。

是以圣人忘其美恶处无为之事,忘其有无。

行不言之教,忘其难易。

万物作而不辞,忘物。

生而不有,忘形。

为而不恃,忘情。

功成不居。

忘我。

夫惟不居,忠其所自。

是以不去。

去,上声。

一切忘尽,真一常存。

  右二章 美之与恶,善与不善,如影随形,自然相待。

至於有无难易,互相倚伏。

有美便有恶,有善便有不善,是以圣人不辞不有,不恃不居,彼此两忘,有无不立,是以常存而不去也。

此一章发明首章体道之义,使学者知同出异名之理。

离此用而即此用,不堕於偏枯也。

颂曰:人有美恶,我无彼此。

一切掀翻,众泡归水。

目前指出千般有,我道其中一也无。

  不尚贤,绝圣弃智。

使民不争;忘我。

不贵难得之货,绝巧弃利。

使民不为盗;忘物。

不见可欲,转物应机。

使心不乱。

忘情。

是以圣人虚其心,全性。

实其腹,全命。

弱其志,全神。

强其骨,全形。

常使民无知无欲,空诸所有。

使夫知者不敢为。

夫,音扶,后同。

知,音智。

识法者恐。

为无为,寂然不动。

则无不治。

治音持。

感而遂通。

  右三章 不尚贤接上章处无为之事也。

谓不矜自己之贤能则民淳,不贵奇货则民富,不见可欲则心定。

圣人治平天下,必以修身为本。

虚心实腹一节皆修之要,虚心而后志弱,志弱而后无知,无知故能忘我,此不尚贤也。

实腹而后骨强,骨强而后无欲,无欲故能忘物,此不贵难得之货也。

二理相须,足以了全性命矣。

颂曰:实腹真常在,虚心道自存。

不劳施寸刃,谈笑定乾坤。

  道冲而用之,太虚同体。

或不盈。

不自满。

渊乎似万物之宗。

不自见。

挫其锐不露锋釯。

解其纷,不随世变。

和其光,不自明。

同其尘,不自是。

湛兮似若存。

常应常静。

吾不知谁之子,上无复祖。

象帝之先。

唯道为身。

  右四章 上云为无为,故次之以道冲而用之或不盈,谓不自满也。

不自满者,必受益。

挫锐解纷,虚中忘我之谓也。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超虚无之外也。

颂曰:不识谁之子,焉知象帝先,为君明说破,太极未分前。

  天地不仁,无为。

以万物为刍狗刍,窗愈切。

爱养万物不为主。

圣人不仁,效天。

以百姓为刍狗。

万民归之不为主。

天地之间,虚中。

其犹橐钥乎?虚用。

虚而不屈,无心。

动而愈出。

应变无穷。

多言数穷,数,所各切。

说不得。

不如守中。

虚中而已。

  右五章 天覆地载,化民育物,可谓至仁。

言不仁者,忘其所自也。

圣人爱民治国亦复如是,修身养命亦复如是,结上章道冲而用之之义也。

颂曰:无底谓之橐,三孔谓之钥,中间一窍子,无人摸得着。

摸得着为君,吹出无声乐。

  谷神不死,虚灵下昧。是谓玄牝。牝,婢忍切。一阴一阳。玄牝之门,一阖一辟。是谓天地根。生天生地。绵绵若存,无休无息。用之不勤。应用不穷。

  右六章 谷神不死,虚灵不昧也。

接上章守中之义也。

虚灵不昧,神变无方,阴阳不测,一阖一辟,往来不息,莫知其极。

动静不忒,不劳功力,生生化化而无穷。

颂曰:阖辟应乾坤,斯为玄牝门。

自从无出入,三界独称尊。

  天地长久无休无息。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无为。

以其不自生,无心。

故能长久。

不迁不变。

是以圣人仿天。

后其身而身先,忘我。

外其身而身存。

忘形。

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以其无我,故能成我。

  右七章 天不自天,地不自地,故生生不息。

圣人不自圣,故与天地合德。

接上章用之不勤之义也。

颂曰:道本至虚,至虚无始,透得此虚,太虚同体。

太湖三万六千顷,月在波心说向谁。

  上善若水,以柔处卑。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随方逐圆。

处众人之所恶,能容纳秽恶。

故几於道。

几,平声。

合道。

居善地,利物。

心善渊,容物。

与善仁,生物。

言善信,应物。

政善治,治,平声。

化物。

事善能,成物。

动善时。

顺物。

夫惟不争,故无尤。

物我如一。

  右八章 接上章后己先人。所谓水者,取柔和谦卑处下之义,利物无争,故无尤。颂曰:无争神寂静,自足气和平。放下这点子,黄河几度清。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已,音以。

天道亏盈而益谦。

揣而锐之,不可常保。

揣,楚委切。

地道变盈而流谦。

金玉满堂,莫知能守。

鬼神害盈而福谦。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遗,去声。

咎,上声。

人道恶盈而好谦。

功成,名遂,身退,收拾归来。

天之道。

天地合德。

  右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接上章上善若水之义。

功成名遂身退,戒盈劝谦之义。

颂曰:急走不离影,回来堕堑坑。

只今当脚住,陆地变平沉。

若解转身些子力,潜藏飞跃总由心。

  载营魄,不得乱走。

抱一能无离。

离,平声。

二物混成,如母携婴。

专气致柔,能婴儿。

纯一不杂,反朴还淳。

涤除玄览,能无疵。

不见不闻,尘浄鉴明。

爱民治国,能无为。

治,音持。

不动不摇,道泰时清。

天门开阖,能为雌。

出有入无,不伐不矜。

明白四达,能无知。

黜聪屏智,和光同尘。

生之畜之,畜,凶入声。

斡旋四德,长养群情。

生而不有,功成行满,隐迹潜形。

为而不恃,忘其所自,默默昏昏。

长而不宰,长,上声。

退有余地,一任天更。

是谓玄德。

道隆德备,脱体全真。

  右十章 载营魄,犹车载物之喻魄好运动,好驰骋,好刚锐,故曰营魄。

魄属阴,阴盛则害阳,情盛则役性。

能制伏者,抱一无离。

致柔、无疵、无为、为雌、无知,使阴魄不能肆其情。

至於魄伏阴消,则神灵性寂也。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忘其所自,不用拘束,自然不动,如获宝满载而归,故曰载营魄。

自抱一以下纯是载营魄之义,接上章功成身退,而续下章三十辐共一毂有车之用也。

颂曰:事向无心得,无心也太难。

悟来弹指顷,迷后隔千山。

  三十辐共一毂,犹万法同一心。

当其无,数车无车。

有车之用辐来辏毂,成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埏,扇,平声。

和土作器。

当其无数器无器。

有器之用水土假合,成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开户凿牖。

当其无,数室无室。

有室之用。

户牖通达,成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以有利无。

无之以为用。

以无用有。

  右十一章 以辐辏毂利车之用,即总万法归心,全神之妙也。

辐不辏毂,何以名车;法不归心,无以通神。

毂虚其中,车所以运行;心虚其中,神所以通变。

故虚为实利,实为虚用,虚实相通,去来无碍,即上章载营魄之义也。

至於无物可载,毂辐两忘,车复无也,犹心法双忘,神归虚也。

器与室并同此义。

颂曰:铁壁千重,银山万座。

拨转机轮,蓦直透过。

要知山下路,但问去来人。

  五色令人目盲眼被色眩。

五音令人耳聋,耳被声惑。

五味令人口爽,口被味瞒。

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心为情使。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行,去声。

意为物转。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为,去声。

内境不出,外境不入。

故去彼取此。

去,羌吕切。

收视返听。

  右十二章上章发明虚用,虚其用则不为声色眩。

故次之以五色令人目盲,色声味物皆是根尘。

一切世人皆受盗,惟有道者不受他瞒,视听言动,非礼勿为,则六贼化为六神通也,故去彼取此。

颂曰:见色神无定,闻声丧太和。

掀翻无一事,赤手造弥罗。

  宠辱若惊,宠是辱先。

贵大患若身。

贵为患始。

何谓宠辱若惊?谛听下文。

宠为上,辱为下,宠得也。

故居上。

得之若惊,无失。

失之若惊,有得。

是谓宠辱若惊。

如是。

何谓贵大患若身?设问。

吾所以大患者,何哉。

为吾有身,为,去声,下同。

有身便有患。

及吾无身,忘形无累。

吾有何患。

忘贵无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外其身者,贵其身者也。

若可寄天下;以此为天下,则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后其身者,爱其身者也。

若可托天下。

以此为天下,则可托天下。

  右十三章 接上章为腹不为目,忘我之义。

故次之以宠辱若惊。

宠辱贵患,互相倚伏。

苟能思患而预防之,则终身无患。

推此道而治平天下,则天下永无危殆。

有国者忧天下,如忧一身,则天下乐推而不厌。

颂曰:有辱何尝辱,居荣未必荣。

预防无过失,犹更涉途程。

争似全身都放下,也无得失也无惊。

  视之不见名曰夷大象无形。

听之不闻名曰希,大音希声。

搏之不得名曰微。

道隐无名。

此三者,不可致诘,如何说得。

故混而为一。

殊途同归。

在上不皦,莫见乎隐。

在下不昧。

莫显乎微。

绳绳不可名,虽有条目,实无名唤。

复归於无物。

藏身处没综迹。

是谓无状之状,不见中亲见。

无象之象,象,上声。

亲见中不见。

是谓忽恍。

浑浑沦沦。

迎之不见其首,无始。

随之不见其后。

后,上声。

无终。

执古之道,无为。

以御今之有,统摄万有。

以知古始,无为。

是谓道纪。

因无彰有。

  右十四章 希、夷、微,道之极也。

混而为一,返本也。

不皦不昧,和其光也。

无象无状,藏其用也。

末后一句,总证前三章,而发下章之秘也。

颂曰:合这个话靶,难摸难画。

八面玲珑,全无缝键。

恍忽窈冥中有象,这些消息共谁论。

  古之善为士者,存其无象。

微妙玄通,清浄光明。

深不可识。

视之不见。

夫惟不可识,故强为之容:强,上声。

以有会无。

豫兮若冬涉川,寒彻骨。

犹兮若畏四邻,慎独。

俨兮若冰将释,无疑。

敦兮其若朴,朴,音扑,如愚。

旷兮其若谷,虚中。

浑兮其若浊。

浑,平声。

同尘。

孰能浊以动之,徐清?清者浊之源。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静者动之机。

保此道者,不欲盈。

虚者实之本。

夫惟不盈,冲虚。

故能弊不新成。

埋光铲彩。

  右十五章 接上章道纪之义。

发明后学,存诚致敬,常慎其独,不住於相而抱一,潜虚为日用。

至於顿息诸缘,销镕万幻,挠之则不浊,澄之则不清,是谓微妙玄通,深隐也。

颂曰:微妙玄通,随人脚转。

瞎却眼睛,一物不见。

不如归去来,识取虚皇面。

  致虚极,守静笃。

寂然不动。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观复知化。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动极复静。

归根曰静,返本。

是谓复命,生意存焉。

复命曰常,历劫寂尔。

知常曰明。

古今洞然。

不知常,昧了也。

妄作,凶。

错了也。

知常容,大无不包。

容乃公,细无不入。

公乃王,物无不化。

王乃天,理无不通。

天乃道,曷有终穷。

道乃久。

无尽。

没身不殆。

天地虽变,这个不变。

  右十六章 接上章善为士者。

致虚静笃,复命归根,纯是神妙,共向这里具眼。

参学事毕,其或未然,更参末后。

颂曰;致虚知妙本,静极见天心。

会得个中意,河沙总是金。

  太上,无上可上。

下知有之。

众所共知。

其次,亲之誉之。

可亲可誉,便不自然。

其次,畏之。

知其畏敬。

其次,侮之。

全无忌惮。

信不足,道难信。

有不信。

疑心重。

犹其贵言。

轻诺寡信。

功成名遂,默而成之。

百姓皆为我自然。

不知所自。

  右十七章 太上谓无上可上。

虽下愚皆知有此理才可亲近。

有美誉便不自然,畏之者犹其次也,侮之者失道远矣。

天真丧失,不能反本,虽教之奚益。

言愈多而愈不信,不若默而待之,无为而化之,使其自悟,自然返朴,不言而信也。

以治道言之,太上以下不能无为。

亲之誉之,有言之教也。

畏之者刑禁也。

侮之者,上失信也。

上失信於民则民不信。

犹其贵言,不言之教也。

不言之教,无为而成,刑不试而民自服也。

至於功业成遂,还淳返朴,则亲誉畏侮俱忘矣。

百姓安居乐俗,忘其所自,故曰谓我自然。

颂曰:太上元无上,常存日用间。

可怜无眼汉,刚道出函关。

  大道废,有仁义。

太朴既散,仁义乃兴。

智慧出,有大伪。

出,去声。

智慧聪明,根尘业识。

六亲不和,有孝子。

莫若常和。

国家昏乱,有忠臣。

莫若常治。

  右十八章 接上章亲誉畏侮之义。与其国乱显忠臣,何若无为民自化。颂曰:聪明迷大本,智慧丧天真。无事常清静,逍遥快活人。

  绝圣弃智,无为。

民利百倍;安静。

绝仁弃义,无心。

民复孝慈;和顺。

绝巧弃利,无欲。

盗贼无有。

常足。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惟恐信不及。

故令有所属。

令,去声。

属音烛。

老,婆心切#1。

见素抱朴,无知无识。

少私寡欲。

忘物忘我。

  右十九章 发上章之蕴。

圣智仁义巧利一切弃绝,不复见用,则民从其化而返朴也。

圣人惟恐后世学者担负不起,属之以易简,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易取於人也。

颂曰:莫纵三心乱,无令一念狂。

见闻知觉法,无复可思量。

  绝学无忧。

心头无事。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唯,上声。

不远。

善之与恶,相去何若?大远。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善恶可畏。

荒兮其未央哉。

俗人恐学力未至,圣人恐损之未尽。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嗜欲无厌。

我独怕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怕,音泊。

憺然无欲。

乘乘兮若无所归。

任运自然。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贪务者,常忧。

忘机者,常乐。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昏昏默默。

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见藏於外,圣人藏明於内。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闷音门。

俗人有分别,圣人无彼此。

忽兮若晦,晦,上声。

不识不知。

漂兮若无所止。

无物无执。

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似鄙。

众人皆有能,圣人独无能。

我独异於人,不与万法为侣。

而贵食母。

贵在味道。

  右二十章 绝学者,绝其所有也。

故次之绝圣人后。

俗人务学於事,益其所闻,惟恐进学不精,故常忧。

圣人弃绝所有,惟务於味道,如求食於母,守雌抱一而已,故无忧也。

是谓绝学无忧。

颂曰:才言绝学,开口便错。

广识多知,转转不觉。

人间万事都忘却,犹落他家第二机。

  孔德之容,无所不容。

惟道是从。

於法自在。

道之为物,惟恍惟忽。

本然之天。

忽兮恍,其中有象;此天混然。

恍兮忽,其中有物。

此天洞然。

窈兮冥,其中有精;此天常存。

其精甚真,纯一无伪。

其中有信。

活泼泼地。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去,羌吕切。

历劫常存。

以阅众甫。

万物资始。

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右二十一章 上章云我独异於人,德之大也。

故次之以孔德之容,言其广纳包容。

所谓道之为物,果何物乎?有象有物有精,果有乎?若谓有,未具参学眼,若谓无,亦未具参学眼,毕竟作么会咄。

颂曰:亘古一物,了无人识。

剔起眉毛,虚空露骨。

设若拟议,踌躇照管,当空霹雳。

  曲则全,不材者寿。

枉则直,屈己者伸。

洼则盈,洼,乌瓜切。

谦则受益。

弊则新,晦则自明。

少则得,知止常足。

多则惑事繁则乱。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一能统众。

不自见,故明;弊则新。

不自是,故彰;洼则盈。

不自伐,故有功;枉则直。

不自矜,故长。

曲则全。

夫惟不争,守柔。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混而为一。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

是真实语。

诚全而归之。

全其本然。

  右二十二章 曲全枉直,洼盈弊新,接上章孔德之义也。

不自见以下,皆戒盈劝谦之义也。

谦下故无争,无争则全其本然,抱元守一,复归无极也。

故曰诚全而归之。

颂曰:莫管他人短,休矜自己长。

短长无二见,遍界不能藏。

  希言自然。

开口不在舌头上。

飘风不终朝,狂则不久。

骤雨不终日。

躁则不长。

孰为此者?是谁主宰。

天地。

众所共知。

天地尚不能久,天地尚尔。

而况人乎?不可躁暴。

故从事於道者,顺理合辙。

道者同於道,一体同观。

德者同于德,不生一见。

失者同於失。

无有分别。

同於道者,道亦乐得之,我同於道,道亦同我。

同於德者,德亦乐得之;乐,音烙,上下并用。

我同於德,德亦同我。

同於失者,失亦乐得之。

我同於失,失亦同我。

信不足,有不信。

我疑於物物亦疑我。

  右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接上章不争之义。

谓不自见,是不言而善应。

飘风骤雨,言妄动躁进不久远之喻。

从事於道者,和顺於道德,混同於事物,自然感通於物,物亦自然相应也。

苟或言不合道,妄有作为,不能取信於人,反为人轻忽也。

《易系》云:言行,君子之枢机,荣辱之主也,可不慎乎。

颂曰:道不异於人,人自以为异。

一佛一切佛,心是如来地。

  跂者不立,跂,音伎。

躁进无功。

跨者不行,欲速不达。

自见者不明,不能晦德。

自是者不彰,不能谦下自伐者无功,不能克己。

自矜者不长。

不能含容。

其於道也,曰余食赘行。

赘,朱芮切。

行,去声。

残饭赘疣。

物或恶之,恶,乌路切。

众所不美。

故有道者不处。

达者反是。

  右二十四章 此章总证前三章。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即飘风练雨之谓也。

自见自是,自矜自伐,浑是私意。

私意确则害公,何可久也,故有道者不处。

余食赘行,不美也。

颂曰:跂立元为妄,跨行本是狂。

假饶成得事,到底不如常。

  有物混成,此天混然。

先天而生,此天洞然。

寂兮寥兮湛然常寂。

独立不改,超然独存。

周行而不殆,运化无穷。

可以为天下母。

生育长养。

吾不知其名,本无名唤。

字之曰道,因物立名。

强为之名曰大。

强,上声。

无有限量。

大曰逝,无有疆界。

逝曰远,无有边际。

远曰反。

收拾归来。

故道大,太虚无体。

天大,法道。

地大,法天。

王亦大。

法地。

域中有四大,更有大么。

王居其一焉。

三界独称尊。

人法地,无不载。

地法天,无不容。

天法道,无不周。

道法自然。

  右二十五章 接上章有道不处,於此发明处道之工夫也。

有物混成以下一节,全首章体道之要。

四大以下,纯是神妙。

人只知域中有四大,殊不知自己一物更人。

颂曰:天地虽大,亦有败壤。

唯有这个,历劫常在。

圣而不可知之者,尽在如如不动中。

  重为轻根,轻生於重。

静为躁君。

静主於动。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不敢轻为。

虽有荣观,宴处超然。

常应常静。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担荷不起。

  轻则失臣,轻进失身。躁则失君。贪荣取辱。

  右二十六章 重者,不可轻忽也。

轻则失臣,躁则失君,犹跂者不立,跨者不行之谓,亦飘风骤雨之喻。

不离辎重,克负担荷也。

宴处超然,转物也。

明上章法道之义,总结二章体道之说,而续下章善行之要也。

颂曰:躁进那能久,轻为了不成。

脚跟不点地,犹更涉途程。

  善行无辙迹,辙,直列切。

举步不在脚跟。

善言无瑕谪,开口不在舌端。

善计不用筹策,一彻万融。

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全无缝罅。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解,上声。

全无击累。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修己安民。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随机利物。

是谓袭明。

明了相续。

故善人,不善人之师;教人为善。

不善人,善人之资。

警人反善。

不贵其师,无善可为。

不爱其资,无过可改。

虽智大迷,屏智如愚。

是谓要妙。

任运自然。

  右二十七章 尽前章之蕴。

谨於言行则无迹无谪,心之计其可算,心之闭其可开,心之结其可解,道心坚固如此,则无善不善之分。

师与资两忘,黜聪屏智,终日如愚。

颂曰:举步不在脚,善结非千手。

摸着鼻孔尖,通身都是口。

若能於此善参详,七七元来四十九。

  知其雄,守其雌,不自大。

为天下溪。

万派归源。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打成一片。

复归於婴儿。

炁全。

知其白,守其黑,不自见。

为天下式。

万法归一。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准的不差。

复归於无极。

神全。

知其荣,守其辱,不自贵。

为天下谷。

万有归空。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湛然圆满。

复归於朴。

朴,音扑。

性全。

朴散则为器,施之於物。

圣人用之,以为官长设教化人。

故大制不割。

不言之教。

  右二十八章 守雌守黑守辱,不见自己之明,接上章虽智大远之义。

婴儿太极太朴,天下之大本,惟守雌抱一,则能返本。

治国以此,不假裁制,民自淳而物自朴也。

颂曰:白里存乎黑,雄中抱一雌。

绵绵功不间,男解养婴儿。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者,错。

吾见其不得已。

已音以。

利御寇,不利为寇。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动着祸生。

为者败之,贪他底,着他底。

执者失之。

讨便宜,落便宜。

凡物一切有相。

或行或随,或煦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

有此便有彼,切忌随他去。

是以圣人去甚,去,上声。

无为。

去奢,无欲。

去泰。

无执。

  右二十九章 无为则无事,有为便有事。

执者失,为者败,有为之戒也。

强羸载隳,互相倚伏,如影随形,才有成便有败。

是以圣人去贪甚,去奢侈,去骄泰,深戒后世。

颂曰;行随煦吹,强羸载隳,中间主宰,不知是谁。

着衣吃饭寻常事,何须特地却生疑。

  以道佐人主者,无为。

不以兵强天下,以慈卫之。

其事好还。

还,音旋。

善恶皆报。

师之所处,刑棘生焉。

心兵起处,灵地荒芜。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魔军驰骋,精气耗散。

故善者果而已,已音以。

有断则生。

不敢以取强。

以柔待之。

果而勿矜,去甚。

果而勿伐,去奢。

果而勿骄,去泰。

果而不得已,颠沛必於是。

是果而勿强。

放倒剎竿。

物壮则老,兵强则不胜。

是谓不道,错。

不道早已。

永失真道。

  右三十章 接上章去奢泰之义。

以道佐人主者,不尚兵武。

善恶皆有报,戒后世有国有家者,守雌抱一,勇於不敢。

至於不得已,亦不敢取强,故曰善者果而已。

颂曰:莫纵三心乱,常教志帅安。

忽然违野战,一箭定天山。

  夫佳兵不祥之器,大兵之后,必有凶年。

物或恶之,恶,乌路切。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故有道者不处。

处,上声。

心兵不起。

君子居则贵左,主柔。

用兵则贵右。

主刚。

兵者不祥之器,武以讨叛。

非君子之器,君子常治。

不得已而用之,恬澹为上。

以慈卫之。

胜而不美,不得已。

而美之者,要功也。

是乐杀人。

乐,五教切。

肆其刚勇。

夫乐杀人者,为之种祸。

不可得志於天下。

造物不容。

吉事尚左,主生。

凶事尚右。

主杀。

偏将军居左,尚柔。

上将军居右,尚刚。

言以丧礼处之。

不祥之器。

杀人众多,不得已。

悲衰泣之。

一曰慈。

战胜,以丧礼处之。

如丧考妣。

  右三十一章 不以兵强天下,故次之以兵者不祥之器,圣人於此深戒。

万世之下,有国之君以无为清静,治化自然,家国咸宁。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永无争夺之患也。

颂曰:默默清玄境,澄澄养太和。

倒携三味剑,顺化五阴魔。

  道常无名,虚无自然。

朴虽小至微。

天下不敢臣。

至尊。

侯王若能守,抱一。

万物将自宾。

无不服。

天地相合,惟德是辅。

以降甘露,和气所致。

民莫之令而自均。

令,去声。

自然和平。

始制有名,立法制度。

名亦既有,示之好恶。

夫亦将知止。

使之知禁。

知止,所以不殆。

知足故常乐。

譬道之在天下,止於至善。

犹川谷之於江海。

止於卑下。

  右三十二章 上章云有道者不处,此云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发明有道者所处之要也。

有道之士外处车下,内抱一真,万物自然,化天理自然,合神变,无穷。

烦曰:会得无各朴,方能纵复收。

便将大千界,撮在一毫头。

  知人者智,见於外。

自知者明。

见於内。

胜人者有力,勇於敢。

自胜者强。

勇於不敢。

知足者富贫亦乐。

强行者有志。

始终不殆。

不失其所守者久,志力愈坚,命基愈固。

死而不亡者寿。

寿,上声。

真一常存。

  右三十三章 知人胜人,明於外也。

自知自胜,存於内也。

证前三章用武之戒也。

知足者贫亦乐,力行者无不见,固守者无危殆,内明者出生死。

死而不亡者,真一常存。

颂曰:见物不见性,知人不自知。

个般无学辈,犹道得便宜。

  大道泛兮,广大悉备。

其可左右。

无限量。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所过者化。

功成不名有,所存者神。

爱养万物而不为主。

忘其所自。

常无欲,寂然不动。

可名於小。

芥子纳须弥。

万物归之而不为主,任运自然。

可名於大。

须弥纳芥子。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芥子里藏身。

故能成其大。

不可称量。

  右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谓极广大,尽精微,靡所不备也。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以下,接上章不失其所守者久之义也。

以之治国则不失其所守,以之修己则死而不亡,故曰其可左右。

颂曰:大道诚难测,虚空不可量。

寥寥成一片,何处是封疆。

  执大象,象,上声。

视之不见。

天下往。

万民服。

往而不害,万物遂。

安平泰。

万化安。

乐与饵,乐,音药。

声味俱美。

过客止。

客过则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出,去声。

无声无臭。

视之不足见,大象无形。

聪之不足闻,大音希声。

用之不可既。

道隐无名,用之无尽。

  右三十五章 上章末后句云故能成其大,故次之以执大象天下往,谓全其无象,民物移心归往也。

乐与饵,声味俱美,丧其无象,安能久乎。

道之出口,无味无象,无声无色,以其无体,故应用无尽。

颂曰:泥牛喘月,木马嘶风。

观之似有,觅又无综。

清庵拄杖子,画断妙高峰。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固张必歙。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固强必弱。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固兴必废。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固与必夺。

是谓微明。

几微先兆。

柔弱胜刚强。

柔弱常和,用刚必败。

鱼不可脱於渊,人安可离於道。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有利则有害。

  右三十六章 执大象则能见事之几微。

才见固张,便知将歙,未萌先兆,未举先知,非天下之微明,其孰能及此。

学道之士,存其无象,守其至柔,与物无竞,则自然知几。

苟用刚暴,尚权谋智术,求其胜物,非道也哉。

比如鱼本水中物,求异群鱼欲脱於渊,可乎?既不可,则人亦不可尚权。

尚权者,反常也,如鱼离渊必死。

国之利器不可示人,即孔子所谓可与立不可与权同一义。

圣人用权,反常合道,尚不可轻为,而况常人乎?可不戒哉。

颂曰:眼若流星,机如掣电。

瞻之在前,忽然不见。

十方通塞中,光明无不遍。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寂然不动,感通天下之故。

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

上以风化下。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作,做,入声。

我无欲而民自朴。

无名之朴,亦将不欲,我好静而民自正。

不欲以静,使夫知者不敢为。

天下将自正。

为无为。

则无不治。

  右三十七章 真常之道本无为,有为即非常道,接上章微明之义。

天地无为,万物生成,圣人无为,万民安泰。

以修炼言之,都无作为,於安静之时存其无象,毫发之动便要先觉,既觉便以无名朴镇之。

朴本无形,又曰无名,谓空也。

道无为,朴无名,心无欲,则自然复静也。

静之又静,天下将自正。

颂曰:有作皆为幻,无为又落空。

两途俱不涉,当处阐宗风。

  道德会元卷上竟

  #1 此处疑有误。

  道德会元卷下 #

  都粱清庵莹蟾子李道纯元素述

  上德不德,不尚己德。

是以有德其德愈大。

下德不失德,执着己德。

是以无德。

其德愈失。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以德求感,有所作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施仁及物,本无作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以义接物,有所作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以礼齐物,终不能齐。

攘臂而仍之。

攘,如羊切。

力挽之,愈不齐。

故失道而后德,近道。

失德而后仁,近德。

失仁而后义,近仁。

失义而后礼。

近义。

夫礼者,不淳。

忠信之薄不厚。

乱之首也。

不齐。

前识者,道之华,求奇不实。

愚之始也。

失道。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尚质实,不求识。

居其实不居其华。

尚诚实,不尚礼。

故去彼取此。

去,羌吕切。

舍妄从真。

  右三十八章 上章云道常无为,故次之以上德不德。

上德无为,故合道。

下德有为,不合道。

仁义犹近德,可为进道之阶。

礼者,纯是作为多不实,以礼齐物,物转不齐。

盖有为终有失也。

执之不失,亦可渐入佳境,自仁义而反德,自德而反道,直造无为也。

前识者,智识也。

智识者,失道之始。

故曰道之华,有道者不处。

颂曰:未得超三界,如何出五常。

五常归罔象,独步谒虚皇。

  昔之得一者,得一万事毕。

天得一以清,湛然常寂。

地得一以宁,寂然不动。

神得一以灵,混然成真。

谷得一以盈,绰然有余。

万物一以生,自然发育。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泰然安固。

其致之,一也。

天无以清将恐裂,星辰失度。

地无以宁将恐发,山岳崩颓。

神无以灵将恐歇,阴阳失节。

谷无以盈将恐竭,闭塞不通。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和气耗散。

侯王无以贞贵高将恐蹙家国危殆。

故贵以贱为本,一也。

高以下为基。

一也。

侯王自谓孤寡不毂,常抱其一。

此其以贱为本也。

一为万象主。

非乎?岂不然哉。

故致数车无车,数,音所。

数我无我。

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

贵贱两忘。

  右三十九章 上章云去彼取此,谓去其末而取其本也。

本者何?一也。

一者,天地之始,万物之母,大道之用。

侯王若能守,万物自然归往也。

自谓孤寡不毂,自卑升高不忘本也。

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贵贱两忘,惟抱一也。

数车之名件,无一名车者。

数我之一身,无一名我者。

毂辏合一则名车,四大合一则名我也。

颂曰:得一非为妙,还虚未是玄。

梦中知是梦,天外莫寻天。

  反者道之动,神一出便收来。弱者道之用。专气致柔。天下万物生於有,有名,万物之母。有生於无。无名,天地之始。

  右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接上章贵以贱为本也。

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即数车无车之说。

只这有无相生之理,多少学人不知端的。

且道如何是有无端的意?看颂日:有象非为有,无形未是无。

有无俱不立,犹是堕偏枯。

无有有无中得趣,方知胡子没髭须。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上士一决一齐了。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中下多闻多不信。

下士闻道,大笑之。

因何信不及,只为太分明。

不笑,不足以为道。

大迷之下,必有大悟。

故建言有之:才闻两片,露出肝肠。

明道若昧,含华隐曜。

进道若退,瞻前顾后。

夷道若类和光同尘。

上德若谷,虚以受人。

大白若辱,卑以自牧。

广德若不足满而不溢。

建德若偷,偷,音俞,叶渝。

密而不露。

质真若渝应变无方。

大方无隅,不露圭角。

大器晚成,不有其功。

大音希声,叩之即应。

大象无形。

莫见乎隐。

道隐无名,莫显乎微。

夫唯道,善贷且成。

忠恕而已。

  右四十一章 上章云有无相生,非高上之士不容无疑,故次之以上士闻道。

夫道若昧、若退、若类、若偷、若渝,不可得而见,闻可笑之由。

惟高上之士禀性冲虚,故能超然直入,不言而信,无为而成之也。

中人以下未免半疑半信,下愚不肖者不惟不信,又且笑而侮之也。

善贷且成者,贷下士笑侮之过,而成上士勤行之功也。

虽下愚不肖,一觉其初,便可反善,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颂曰:至道元容易,人心自谓难。

中人犹拟议,下士转颟顸。

莫颟顸星在,秤兮物在盘。

  道生一,虚无生一气。

一生二,一气判阴阳。

二生三,阴肠成三才。

三生万物。

三才生万类。

万物负阴而抱阳,成象於天,成形於地。

冲气以为和。

察气於中和。

人之所恶,惟孤寡不毂,一无隅,众人之所忌。

而王公以为称。

自谓孤寡。

故物一切有象。

或损之而益,谦者受益。

或益之而损。

满者必覆。

人之所教,无非为善。

亦我义教之。

我亦如是。

强梁者不得其死。

强大者,死之徒。

吾将以为教父。

不善人,善人之资。

  右四十二章 一者,万物之母。

人之所恶谓一无偶,孤寡不毂也。

王公大人不忘其本,以是自称,卑下谦损也。

谦损者,必受益,强大者,必招祸。

圣人设此,戒人克己行谦,见不善而内自省也。

颂曰:好胜常逢敌,行谦久处安。

柔和为日用,处处王京山。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软能蚀坚。

无有入无间。

贯金透石。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谦损受益。

不言之教,默而信之。

无为之益,无为而成之。

天下希及之。

知音者鲜。

  右四十三章 上章孤寡不毂,至谦也,故次之以至柔。

谓柔弱胜刚强,损中有益,损之又损,以至无为。

不言而可信,无为之益,世鲜及之。

颂曰:触来勿与竞,事过心清凉。

只这清凉境,乾坤不覆藏。

  名与身,孰亲?名高辱身。

身与货,孰多?财多害己。

得与失,孰病?得宠思辱。

是故甚爱必大费,贪他底,着他底。

多藏必厚亡。

讨便宜,落便宜。

知足不辱,足止贪。

知止不殆,畏止祸。

可以长久。

知足常足。

  右四十四章 上章无为之益,谓有为则有损也。

故次之以名与身孰亲。

名货得失皆有为也,终不长久。

惟知足知止,可以长久。

颂曰:世间一切有,到底不长久。

摄伏猕猴心,听取狮子吼。

若能运出家中宝,啼鸟山花一样春。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弊,叶韵作鳖。

不自显,故无坏。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不自满,故无尽。

大直若屈,直而不肆。

大巧若拙,为而不恃。

大辨若讷。

光而不曜。

躁胜寒,躁暴者焚。

静胜热,安静者凉。

清静为天下正。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右四十五章 上章知足不辱,故次之以大成若缺。

德有余而为不足者寿,财有余而为不足者鄙。

大成若缺,大盈若冲,至於若屈若拙若讷,皆德有余而为不足,用之无尽也,故为天下正。

颂曰:人情多聚散,世道有兴衰。

惟有真常在,古今无改移。

  化天下有道,情逐性。

却走马以粪,意马闲,灵苗秀。

天下无道,性逐情。

戎马生於郊。

意马狂,心地荒。

罪莫大於可欲,取辱之由。

祸莫大於不知足,陷身之端。

咎莫大於欲得。

杀身之本。

故知足之足,常足。

知足者贫亦乐。

  右四十六章 上章清静为天下正,故次之以天下有道。

有道则清静,清静则天下正,天下正则罢兵事、务农事,故曰却走马以粪。

无道则不清静,不清静则天下不正,则用威武征伐,故曰戎马生於郊。

曰罪曰祸曰咎,皆欲心所致,故结句云知足常足,以修身言之。

清静则欲心止,欲心止则意大定,故曰却走马以粪。

不清静欲心不止,欲心不止则意马狂,故曰戎马生於郊。

颂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急走回来,救得一半。

天下本无事,人心自着忙。

  不出户,知天下;反穷诸己。

不窥牖,见天道。

回光返照。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外事有限。

是以圣人不行而至,不移一步到长安。

不见而名,不见一物即如来。

不为而成。

不动一毫成正觉。

  右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言有道之士知内不知外,接上章之义。

知内不知外,则无所不知,见内不见外,则无所不见。

若只知外见外而忘其内者,知见浅狭矣。

颂曰:朝游南岳,暮宿苍梧。

倏忽千里,不曾离渠。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为学日益,精进。

为道日损,减损。

损之又损,一切损尽。

以至无为,无损可损。

无为而无不为。

无不克。

取天下常以无事,事向无心得。

及其有事,有心便不得。

不足以取天下。

有为终有尽。

  右四十八章 不出户知天下,内知也。

其出弥远,外事也。

故次之为学日益。

言无学者求其增益,为道者事事减损。

《易》云: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正谓此也。

至于无忿可惩,无欲可损,以至无为,则万民化而天下归往也。

苟或妄有作为,则民乱而难治,故曰不足以取天下。

颂曰:有学头头昧,无为事事差。

学为俱绝断,损益任从他。

莫笑我侬穷相态,从来贼不打贫家。

  圣人无常心,任用无方。

以百姓心为心。

随机应感。

善者吾善之,从而为善。

不善者吾亦善之,使之反善。

德善。

全其至善。

信者吾信之,从而为信。

不信者吾亦信之,使之反信。

德信。

全其至信。

圣人在天下惵惵,惵音牒,兢兢业业。

为天下浑其心。

浑,平声。

殊途同归。

百姓皆注其耳目,容止可观,作事可法。

圣人皆孩之。

天下一家。

  右四十九章 上章云无事取天下,故次之以圣人无常心。

所谓无常心者,随机应感,不逆民物之情。

故百姓遵圣人之言,行圣人之行,从圣人之化,天下同一心也。

颂曰:信者从他信,善者从他善。

若能如是知,却成颠倒见。

颠倒见三界,十方成一片。

  出生入死,忿欲生死之门。

生之徒绝忿欲,十有三,水火济。

死之徒纵忿欲。

十有三,水火不济。

人之生,皆赖水火。

动之死地水火相违。

亦十有三。

水成数六,火成数七。

夫何故?忿欲使然。

以其生生之厚。

忿欲不止,贪生无厌。

盖闻善摄生者,无忿欲。

陆行不遇虎兕,兕,序姊切。

内省不疚,何忧何惧。

入军不被甲兵,心无挂碍,故无恐怖。

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不厚其生,焉能有死。

夫何故?身非我有,死奈我何。

以其无死地。

忘其生死。

  右五十章 柔弱生之徒,强大死之徒。

柔弱者则能惩忿欲,强大者为忿欲所使。

能惩忿则火降,窒欲则水升。

水火既济则生,故曰生之徒。

起忿则无明火炽,纵欲则若海波翻,水火相违则死,故曰死之徒。

强大者贪生无厌,柔弱者视死如归,既不以死为死,虎兕甲兵於我何害。

以丹道言之,水火既济,圣胎凝矣。

颂曰:涅盘心易晓,差别智难明。

既无差别智,安有死和生。

  道生之,元始祖气。

德畜之,畜,凶入声。

化生诸天。

物形之。

在天成象。

势成之。

在地成形。

是以万物一切有象。

莫不尊道而贵德。

皆从道生。

道之尊,德之贵,越古超今。

夫莫知爵而常自然。

不言善应。

故道生之畜之,神全。

长之育之,气全。

成之熟之,精全。

养之覆之。

形全。

生而不有,忘机。

为而不恃,忘情。

长而不宰,忘物。

是谓玄德。

合道。

  右五十一章 善摄生者,以其无死地,故次之以道生之言。

道本无形,因生育天地而形可见,道本无名,因长养万物而名可立。

一切有相,受命于天,成形於地,禀气於中和,皆道之应也,故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颂曰:可道非常道,无为却有为。

为君明说破,众水总朝西。

夜来混沌撷落地,万象森罗总不知。

  天下有始,无名,天地之始。

以为天下母。

有名,万物之母。

既知其母,知本。

以知其子便知末。

既知其子,知未。

复归其母。

及本。

没身不殆。

常在。

塞其兑,内境不出。

闭其门,外境不入。

终身不勤。

不劳而治。

开其兑,内境出。

济其事,外境入。

终身不救。

永失真道。

见小曰明,知几知微。

守柔曰强。

软能蚀坚。

用其光,物来斯照。

复归其明放去收来。

无遗身殃,遗,音谓。

切忌随他去。

是谓袭常。

直下承当。

  右五十二章 道生之言道之始也,故次之天下有始。

末后一句最极切,修真至士当向这里真眼,莫教蹉过。

颂曰:不收不放,无上可上,清浄自然,本来模样。

更问第一义如何,向道有言皆是谤。

  使我介然有所知,未举先觉。

行於大道。

无为。

惟施是畏。

识法者恐。

大道甚夷,坦平蓦直。

而民好径。

好,去声。

行险以侥幸。

朝甚除,朝,音潮。

事繁即乱。

田甚芜灵地荒芜。

仓甚虚。

灵地空竭。

服文彩,贪。

带利剑,嗔。

厌饮食,痴。

财货有余,欲心不止。

是谓盗夸。

三毒扰攘。

非道也哉。

错。

  右五十三章 上章云袭常,谓密用常道也,故次之以使我介然有所知。

有所知则能直下承当而密用,若无所知则不能密用,妄有作为。

内为根尘所蔽,外被业识所眩,兼无明,三毒为挠,非道也哉。

颂曰:弄巧成拙,多烦早老。

金玉满堂,焉能常保。

若於日用颠倒行,大地尘沙尽成宝。

  善建者不拔,拔,音跋。

根深。

善抱者不脱,蒂固。

子孙祭祀不辍。

绵远。

修之於身,身修。

其德乃真;全真。

修之於家,家齐。

其德有余;宽裕。

修之於乡,乡修。

其德乃长;久远。

修之於国,国治。

其德乃丰;淳厚。

修之於天下,天下平。

其德乃普。

道泰。

故以身观身,内有一尘,其德不真。

以家观家,有一不顺,其德无余。

以乡观乡,有一不化,其德不长。

以国观国,有一不善,其德不丰。

以天下观天下。

有一小人,其德不普。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反求诸己。

  右五十四章 上章云使我介然有所知,有所知则道心坚固,不失其守,故次之.以善建者不拔也。

以之修身观心察性,心定则身之修也,以之治国观民察己,民化则国之治也。

天正有一不善,则是自己政化不善也。

《书》云:百姓有过,在于一人。

此之谓也。

反观诸己,心有一尘染着,则是我之性天未明也。

颂曰:观国非容易,观身意更深。

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

  含德之厚,退藏於密。

比於赤子。

纯一不杂。

毒虫不螫,猛兽不攫,玃鸟不搏。

螫,音释。

攫、玃,并厥缚切。

我忘於物,物亦忘我。

骨弱筋柔而握固。

筋,音斤。

神全。

未知牝牡之合而作,,最平声。

精全。

精之至也。

自然。

终日号而不嘎号,平声。

气全。

和之至也。

柔和。

知和曰常,此天混然。

知常曰明,此天洞然。

益生不祥,益则有损。

心使气曰强。

气动则刚。

物壮则老,刚则易折。

是谓不道。

错。

不道早已。

丧失天真。

  右五十五章 善建者不拔,德之厚也。

故次之以含德之厚比於赤子者,不失赤子之心也。

赤子之心纯一不杂,无害於物,物亦不能害。

不知有男女之别,其绞亦作,精气所至也,虽作而无心,故能全其至精。

终日号啼,其声不变,冲和所致也。

修身以此,则能全其本然,是谓含德之厚。

苟失其赤子之心, 作而心动,天真丧也。

赤子之心既发,便不自然,发而不远,而知觉亦可反常,故曰明。

苟不知觉而纵其所欲,日增日盛,精气耗散,故曰不祥。

血气既盛,又纵心而使之,愈盛也。

气血盛则形衰矣,是谓不道,不道则早已也。

颂曰:欲识混元面,先存赤子心。

此心常不昧,法体证黄金。

  知者不言,默而成之。

言者不知。

口头三昧。

塞其兑,无言。

闭其门,无见。

挫其锐无争。

解其纷,无事。

和其光,无我。

同其尘,无人。

是谓玄同。

一以贯之。

故不可得而亲,忘情。

不可得而疏;忘形。

不可得而利,忘物,不可得而害;忘机。

不可得而贵,忘有。

不可得而贱。

忘无。

故为天下贵。

一切忘尽,真常独存。

  右五十六章 含德之厚则能缄默,故次之以知者不言。

非不言也,无可得而说也。

尹真人云:非道不可言,不可言即道。

正谓此也。

予谓多言获利,不若默而无害也。

噫。

颂曰:绝利终无害,无亲便不疏。

多言应有失,争似觜卢都。

  以正治国不偏不倚。

以奇用兵,无计无谋。

以无事取天下。

无为无执。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性彻理融。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利欲所惑。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

奇货所眩。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末伎所迁。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法出奸上。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不尚权谋。

我好静而民自正,不用利器。

我无事而民自富,不贵奇货。

我无欲而民自朴。

朴,蒲卜切。

以正治国。

  右五十七章 上章云知者不言,得其正也。

故次之以正治国也。

多忌讳,多利器,多伎巧,多法令,皆不正也。

上无忌讳则民裕,绝权谋则民化,薄税敛则民富,道之以德则民朴。

无为无事,无欲好静,皆正也。

以此治国,则海晏河清;以此行道,道泰时亨;以此修身,气固神凝。

一人正,万民皆正;一心正,万化皆正;一身正,万事皆正。

正之义大矣哉。

颂曰:着意头头错,无为又落空。

自从心路绝,无日不春风。

  其政闷闷,闷音门。

无为宽裕。

其民淳淳;质朴有余。

其政察察,有为严谨。

其民缺缺。

缺,音轧。

贪婪无足。

祸兮福所倚,畏祸则福必至。

福兮祸所伏。

忽福则祸必至。

孰知其极,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其无正耶?惟正可守。

正复为奇,恃正则为奇。

善复为妖。

矜善则为妖。

民之迷,与道相反。

其固日久。

迷远不复。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方正其身,使心自化。

廉而不秽,清廉其德,使民自化。

直而不肆,梗直其行,使物自化。

光而不曜。

含畜其光,天下化成。

  右五十八章 上章无为无事,使民自化,宽大之治也。

故次之以其政闷闷。

是谓上宽裕则民淳实,上多事则民昏暴。

闷闷,宽也。

察察,谨也。

宽则得众,尽法无民。

祸福相倚,正奇相待,善妖相反,理之然也,可不戒诸。

修福不如远祸,用正不若闲邪。

正虽为善,苟自矜为奇德,则反为妖。

正之为正,斯不正已。

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是以圣人方正其身,刑罚清而万民服;清廉其德,不恶而严;梗直其行,和而不流。

清明在躬,虑其太察,自昭明德,故结句云光而不曜。

学者洞此,长生久视之道得矣。

颂曰:倚善功难遂,矜奇事转迷。

世间无限事,伶利不如痴。

  治人事天,存心养性。

莫若啬。

啬,音色。

凡事从俭。

夫惟啬,夫谓早服。

妙在机先。

早服谓之重积德。

含德之厚。

重积德则无不克,无所不至。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广大悉备。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天理在我。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生生不穷。

是谓深根固蒂,性海弥深、命基永固。

长生久视之道。

曷有终穷。

  右五十九章 接上章其政闷闷之义。

治人事天莫若从俭。

以国言之,省刑罚,薄税敛;以身言之,省言语,节饮食;以心言之,省思虑,绝视听。

尽其心,养其性,可以事天也。

颂曰:生事事生,省事事省。

不省不生,断综绝影。

云在岭头闲不彻,水流涧下太忙生。

  治大国,若烹小鲜。

挠之则糜。

以道莅天下,莅、音利。

清静无为。

其鬼不神。

阴魔俛首。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邪不干正。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大制不割。

夫两不相伤,形神俱妙。

故德交归焉。

道德感通。

  右六十章 以正治国,其政闷闷,治人事天,皆治大国之义。

小鲜者,细小之鱼也。

譬如烹鲜,挠之则糜,言治平天下,挠之则乱也。

以无为正其心,以清静养其性,卑以自牧,则民心悦服,天下归往也。

往而不害,天下和平,使刚暴无以施其能,鬼不神也。

至於化暴从善,虽有强能,而无害物之心,圣人亦不加刑於小人,上下以德相交,故两不相伤。

以之修身,清浄无为为本,则情欲绝而阴魔消散,形存寿永,精复神全,此长生久视之道也。

颂曰:本自见成,何须扭捏。

才着一毫,眼中着屑。

一句合头机,万载击驴橛。

  大国者下流,上善若水。

天下之交,众高附下。

天下之牝。

众刚附柔。

牝常以静胜牡,静为躁君。

以静为下。

众动附静。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以大就小。

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

以小事大。

或下以取,小必归大。

或下而取。

大必纳小。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畜,凶入声。

谦卑接下。

小国不过欲入事人。

卑顺承上。

夫两者上逊下顺。

各得其所欲,各当其分。

故大者宜为下。

高以下为基。

  右六十一章 接止章德交之义。

下流者如水之卑下,则众水归之。

柔胜刚,静胜动。

圣人卑谦自牧,安静应物,则天下化成。

上以下下下,下以下顺上,上逊下顺,德交归焉。

修身以此,心愈下而道愈高,身愈退而德愈进,谦尊而光,卑而不可踰,故曰大者宜为下。

颂曰:大不做大,小不做小。

好笑好笑,当面讳了。

等闲伸出无为手,不动干戈定太平。

  道者,万物之奥,无所不容。

善人之宝,至尊至贵。

不善人之所保。

皆赖道应。

美言可以市,足以悦众。

尊行可以加人。

行,去声。

足以出众。

人之不善,我亦善之。

何弃之有?亦可使之反善。

故立天子,置三公,作之君,作之师。

虽有拱璧以先驷马,非宝非贵。

不如坐进此道。

道尊德贵。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善人之宝。

不日求以得,见成有底。

有罪以免耶?不贵於人。

故为天下贵。

善贷且成。

  右六十二章 接上章之义。

奥者,大也。

宝者,贵也。

保者,万物恃之以生也。

虽下愚不肖者未尝离也。

举动应酬,无非此道。

百姓日用而不知者,为尘识所昧。

立天子置三公,作之君作教师,教化下民,使不善者从其化,拱璧驷马见不足为贵,不如坐进此道。

修己以安百姓,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求则与之,有罪宥之,不责於人,有罪以免,故天下尊之也。

颂曰:终日忙忙走,回头便到家。

悟来无一事,不会乱如麻。

  为无为,藏神於神。

事无事,藏心於心。

味无味。

藏形於形。

大小多少,倒行逆施。

报怨以德。

不贞於人。

图难於其易。

易,去声。

下同。

其脆易破。

为大於其细。

其微易散。

天下之难事必作於易,从微至着。

天下之大事必作於细。

积小成大。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圣人不自圣。

故能成其大。

成圣在民。

夫轻诺必寡信,得之易,失之易。

多易必多难。

轻易难成。

是以圣人犹难之,不可轻示。

故终无难。

得之难,失之难。

  右六十三章 为无为,发上章万物之奥。

为无为,无所不为;事无事,事事有成;味无味,其味幽长。

此三者,道之奥也。

大者小之,多者少之,怨以德报之。

图难於易,为大於细,积小成大,从微至着,圣人功业大成,不自为大。

天不自天,成天者物;圣不自圣,成圣者民。

以其不自圣,故能成圣。

为大必自细,升高必自卑,难事易成,易事难成。

易事不可轻示,轻则人忽之,故圣人犹难之。

得之难,失之难,凡事不轻易则终无难。

颂曰:说易非容易,言难却不难。

个中奇特处,北斗面南看。

  其安易持,易,去声。

下同。

居安虑危。

其未兆易谋,作事谋始。

其脆易破,图难於易。

其微易散。

图大於细。

为之於未有,防患於未然。

治之於未乱。

治之於未有。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从微至着。

九层之台,起於垒土;积小成大。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自近至远。

为者败之,贵在谨始。

执者失之。

谨则不失。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不克。

无执故无失。

善抱不脱。

故民之从事,有所施设。

常於几成而败之,不谨其始,焉得有终。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初心不昧,焉得有败。

是以圣人欲不欲,欲人之不欲。

不贵难得之货;转物。

学不学,学人之不学。

复众人之所过。

迁善。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识法者恐。

  右六十四章 接上章之义。

其安易持,言作事谋始,修真志士正心於思虑之先,抑情於感物之前,则心易正,情易绝。

苟治事於已乱,远祸於已萌,不亦难乎?积小成大,不可救也,故《易》有履霜坚冰之戒。

《传》曰: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辨之不早辨也。

《击》云: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又云:恶积而不可解。

可不戒之哉。

苟有觉於已差之后,笃力而反,犹可复元,终不如未见形迩而解,不劳而复。

故曰其微易散,其未兆易谋也。

又云:为者败,执者失。

戒之犹切。

圣人学人之不学,欲人之不欲,无执无为,终始如一,永无危殆。

若向这里会得,凡事谨始,焉有败失。

事之未萌,悉皆先兆,知则不为,为则不失。

复初九以之尽此道者,其惟颜子乎。

颂曰: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急走回来,犹落第二。

临压马失收缰晚,船到江心补漏迟。

  古之善为士者,非以明民,不识不知。

将以愚之。

其政闷闷。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其政察察。

以智治国,国之贼;道之以智,其民不足。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道之以德,其民有余。

此两者亦楷式。

楷,口骇切。

宽则得众,尽法无民。

常知楷式,舍短从长。

是谓玄德。

合道。

玄德深矣远矣,愈探愈深,愈求愈远。

与物反矣,不与万法为侣。

然后乃至大顺。

逆行顺化。

  右六十五章 其安易持,反善之速也。

故次之善为士者,非以明民也。

言无为宽大,治平天下,民之福也。

有为严谨,宰制下民,国之贼也。

民之难治,以其多事,是以圣人以无为清静治国,使夫知者不敢为。

虽与物反,久惯自然,民遂其生获百倍之庆,天下治平成大顺之化。

尽此道者,是谓玄德。

颂曰:一切有为法,三千六百门。

从头都勘过,皆是弄精魂。

惟吾独抱无名朴,无限群魔倒赤旛。

  江海所以为百谷王者,由其卑下。

以其善下之,大国下流。

故能为百谷王。

异派同归。

是以圣人欲上民,以言下之,谦退。

欲先民,以身后之。

克己。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民忘其劳。

处前而民不害,民忘其死。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乐,音洛。

以德服人中心服。

以其不争,谦让也。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天下和平。

  右六十六章 善为士者卑以自牧,故次之以江海为百谷王,即上善若水之义。

以言下民,民忘其劳;以身后民,民忘其死,皆道德感通也。

修真志士以卑自牧则身修。

颂曰:上善若水,利物无穷。

贯金透石,隔碍潜通。

有意留人千里月,无心送客一帆风。

  天下皆谓我道大,万物推尊。

似不肖。

当面讳了。

夫惟大,无可比拟。

故似不肖。

似个其么。

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才可比,便不大。

我有三宝,分文不直。

保而持之:珍重珍重。

一曰慈,仁惠。

二曰俭,节约。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谦退。

夫慈,故能勇;无不克。

俭,故能广;无不备。

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其器长。

无不服。

今舍其慈且勇,刚暴也。

舍其俭且广,贪欲也。

舍其后且先,强梁也。

死矣。

死之徒。

夫慈,仁。

以战则胜,仁人之兵不可敌。

以守则固。

仁则能守。

天将救之,惟德是辅。

以慈卫之。

天地大德曰生,圣人守位曰仁。

  右六十七章 身愈下而德愈高,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

圣人则之,故天下皆推尊为大。

不肖言无可比也,又谦下之辞,慈忍谦退,俭约卑下,故似不肖。

流俗皆尚广大强梁血气之勇也,殊不知慈忍谦退极广大。

慈之一字,战则胜,守则固。

仁者无敌,真勇也。

颂曰:莫饮无明水,休生差别相。

浮云散碧空,万里天一样。

  善为士者不武,慈忍。

善战者不怒,怒,音弩,叶武。

柔和。

善胜者不争,谦让善用人者为下,卑逊。

是谓不争之德,至谦。

是谓用人之力,至柔。

是谓配天,至慈。

古之极合道。

  右六十八章不武不怒不争,发上章不肖之义。

不争之德,用人之力,皆仁慈之谓,故曰配天。

以此修身,则形存寿永也。

颂曰:不文不武,无得无失。

摸着鼻孔,通身汗出。

分明只在眼睛下,拟议之间隔万山。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慈忍。

不敢进寸而退尺,谦退。

是谓行无行,行,下音杭。

不武。

攘无臂,攘,如羊切。

不怒。

仍无敌,不争。

执无兵。

为下。

祸莫大於轻敌,勇於敢则杀。

轻敌几丧吾宝。

丧,去声。

强梁者死之徒。

故抗兵相加,一及者胜。

仁人之兵,天下无敌。

  右六十九章 接上章不武之义。行无行以下至於哀者胜,皆不怒无争之谓。颂曰:好胜终须败,唯慈善守成。不劳施寸刃,天下贺升平。

  吾言甚易知,慈忍而已。

甚易行。

俭约而已。

天下莫能知,信不及也。

莫能行。

力不及也。

言有宗,开口显道。

事有君。

举动见道。

夫惟无知,自昧了。

是以不我知。

见不明。

知我者希,孰是知音。

则我者贵。

孰肯承当。

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内蕴道德,外行卑下。

  右七十章 前章云哀者胜,谓仁慈无敌。

故次之以甚易知,甚易行。

世人莫能知,莫能行者,信不及也。

问有信之者,又不能行,力不及也。

是以圣人被褐怀玉,含华隐耀也。

烦曰:至道不难知,人心自执迷。

疑团百杂碎,蓦直到曹溪。

秋月春花无限意,个中只许自家知。

  知不知,上;真知。不知知,病。妄知。夫惟病病,惟恐有知。是以不病,终无妄知。圣人不病,知如不知。以其病病,忘其所知。是以不病。无所不知。

  右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接上章吾言甚易知。

圣人无所不知,不自以为知,真知也。

世人无所知,自以为知,妄知也,故曰病。

若知妄知为病,而病其病,则妄知之病疗矣。

圣人所以不病者,以其病其多知,是以不病也。

颂曰:卖弄胡须赤,矜夸口鼓禅。

若能如是会,见性待驴年。

  民不畏威,无忌惮。

则大威至。

自作自受。

无狭其所居,肆情纵意。

无厌其所生。

厌,平声。

贪生无足。

夫惟不厌,错。

是以不厌。

更错。

是以圣人反是。

自知不自见,不肆其情。

自爱不自贵,不厚其生。

故去彼取此。

去,羌吕切。

  右七十二章 上章云不知知病,不知为知,所以无忌惮也。

故次之以民不畏威。

世俗之人不畏大威,无狭其居,无厌其生,尚广大而厚其生也。

不知厌足,取祸之由,故曰大威至矣。

有道者反是。

颂曰:苦瓠连根苦,甜瓜彻蒂甜。

可怜贪欲者,知味不知厌。

  勇於敢则杀,强梁者死之徒。

勇於不敢则活。

柔弱者生之徒。

知此两者,或利或害。

有杀有活。

天之所恶,恶,乌路切。

造物不容。

孰知其故?知则不敢。

是以圣人犹难之。

不敢轻示。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与物竞,物莫能胜。

不言而善应,大音希声,和之则应。

不召而自来,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繟然而善谋。

繟,音阐。

任运自然,无所不克。

天网恢恢,包罗无外。

疏而不失。

虽然疏阔,物莫能逃。

  右七十三章 接上章民不畏威,言世人不畏公法,敢於好勇,杀身之本也。

勇於不敢,终身无害。

勇於敢,血气之勇也,勇於不敢,义理之勇也。

颂曰:敢勇常轻死,顽牛不畏鞭。

试看狂劣者,鼻孔几番穿。

  民不畏死,肆情逐幻。

奈何以死惧之。

抱薪救火。

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以情摄情。

吾得执而杀之,不得放过。

孰敢?谁肯。

常有司杀者,天不容奸。

夫代司杀者杀,不是当行家。

是谓代大匠斲。

事不干己。

夫代大匠斲,般门弄斧。

希有不伤其手矣。

自取其害。

  右七十四章 接上章勇於敢之义。

民不畏死,是上之政化不善,民失其业也。

民失其业,欲遂其生,故不畏死。

又加之刑禁,使民畏死,则是致民於死地也。

尽法无民,夭之所恶,故圣人亦不容也。

常有司杀,谓天不可欺也。

代司杀者,谓掌刑罚之官也。

代大匠斲谓不当也。

希有不伤其手,言用刑之极,有伤和气也。

圣人於此戒省刑罚之切也。

颂曰:虚空无声,墙壁有耳。

更问如何,劈胸便捶。

大地掀翻行正令,倚天长剑逼人寒。

  民之饥,荒歉。

以其上食税之多,厚敛则民饥,多欲则心荒。

是以饥。

常不足。

民之难治,纷乱。

以其上之有为,事烦则乱。

是以难治。

常不定。

民之轻死,忘命。

以其求生之厚,贪欲无厌。

是以轻死。

不顾危亡。

夫惟无以生为者,不厚其生。

是贤於贵生。

不自生,故长生。

  右七十五章 接上章民不畏死之义。

民之饥,民之难治,盖由政教不正,民不遂其生,是以贪生而不顾危亡也。

道之以刑则民暴,道之以德则民格,上好静则民乐而从其化也。

颂曰:智慧皆为垢,聪明总是尘。

丝毫不挂念,性海自澄澄。

  民之生也柔弱,一团和气。

其死也坚强。

和气散也。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和气全。

其死也枯槁和气绝。

故坚强者死之徒,刚暴杀身之本。

柔弱者生之徒。

柔和养生之要。

是以兵强则不胜,恃强则败。

木强则栱。

栱,立曰拱。

木刚则折。

强大处下,沈沦之本。

柔弱处上。

处,上声。

上同。

升腾之象。

  右七十六章 接上章之义。

上之政化不善,有伤和气,故天下多刚暴。

以无为清净修己,足以挽回和气,民遂其生,乐其业,刑不试而万民悦服,何刚暴之有。

是以修齐治平,皆以柔和为本。

以丹道言之,和气存则水火交济,和气散则水火相违,故柔弱处上。

颂曰:柔弱未是善,刚强未是恶。

争如养太和,逍遥常快乐。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称物平施。

高者抑之,低者举之。

损上益下。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

裒多益寡。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亏盈益谦。

人之道则不然,反是。

损不足以奉有余。

损人益己。

孰能以有余奉天下?损己益人。

唯有道者。

效天。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损。

功成不居,损。

其不欲见贤。

见,音现。

损之又损。

  右七十七章 接上章强弱之义,损有益无,大道也。

强大者必受损,柔弱者必受益。

惟有道者则天而行,损情益性,损多益寡,损己益人,损有余益不足,损之又损,以至无为。

颂曰:益之常不足,损则却宽剩。

只这克己心,便是平等秤。

  天下柔弱莫过於水,上善若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棒打不开。

其无以易之。

无物可比。

柔胜刚,屈己者胜。

弱胜强,软能蚀坚。

天下莫不知,众所共知。

莫能行。

担负不起。

是以圣人言:谛听。

受国之垢,能为社稷主;海纳百川。

受国之不祥,能为天下王。

处众人之所恶。

正言若反。

与物相反

  右七十八章 接上章损益之义。

至卑至弱,莫过於水,破堤抉岸,莫之能御。

以此可见,柔胜刚弱胜强也。

天下人皆知而不能行,何哉?不肯卑下故也。

众人所恶,垢与不祥,惟有道者则能受之。

颂曰:弱者从他弱,强者任他强。

休生分别相,识取法中王。

但观浩森无穷水,几处随圆几处方。

  和大怨,必有余怨,施恩成怨。

安可以为善。

错。

是以圣人执左契,契,音挈。

下同。

叶彻。

诚信及物。

不责於人。

克己。

故有德司契,性静情逸。

无德司彻。

心动神疲。

天道无私,至公。

常与圣人。

惟道是从。

  右七十九章 接上章刚柔之义。

以恩和怨,怨虽解而心尚存,安可为善。

不如责己,恩怨两忘,则民心自然感德而契之也。

大德之人则司契,下德之人司彻。

明彻者通也,只知通为明断,殊不知尽法无民矣,安可为善。

司契者存诚信,与民心契也。

颂曰:明断伤和气,施恩惹祸殃。

不如司左契,恩怨两相忘。

  小国寡民,不贪。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不尚贤。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安分。

虽有舟车,无所乘之;不动。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不争。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反朴。

甘其食,忘味。

美其服,忘形。

安其居,忘动。

乐其俗。

乐,音洛。

忘忧。

邻国相望,望,平声。

对境无心。

鸡犬之声相闻,外境不入,内境不出。

民至老死,终身在道。

不相往来。

忘其彼此。

  右八十章 上章云执左契,谓以道感民,则自然契合,无争夺也。

故次之以小国寡民,言知足而不贪也。

国虽小,民虽寡,自以为足,使有才能者不得见用,则民自然,无知无欲,不迁不变,无争无竞,安守常分,服食兴居,常乐於道。

邻国彼此无犯,永无争夺也。

颂曰:无为境界,能小能大。

放去收来,廓然无碍。

本来面目现堂堂,世界坏时渠不坏。

  信言不美,良药苦口。

美言不信。

口头三昧。

善者不辩。

无分别相。

辩者不善。

妄生差别。

知者不博,头头总是。

博得不知物物有碍。

圣人不积,不增不减。

既以为人己愈有用之不尽。

既以与人己愈多。

普济无穷。

天之道,生生不已。

利而无害;无所不利。

圣人之道,则天而行。

为而不争。

慈忍俭约。

  右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忠言逆耳也。

美言不信,巧言令色也。

真实之言淡薄,虚妄之言华饰,善为道者无分别,故不辩。

善辩者致争之由,故曰不善。

真知者光而不耀,故曰不博。

广博者明见於外,故曰不知。

圣人损其所有,爱养万物,不为主,故曰不积。

养其无象,象故常存;守其无体,体故全真。

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故曰为人愈有与人愈多。

天地大德曰生,故曰利而无害。

圣人守位曰仁,故曰为而不争。

只这末后一章,总发前八十章之蕴也。

经云:可道非常道,可名非常名,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希言自然,淡乎无味,进道若退,明道若昧,广德若不足;大白若辱,曰希曰夷,惟恍惟忽,大音希声,大器晚成,正言若反,已上等语,虽不美听,其中有信,故曰信言不美。

可道可名,可见可闻,持而盈之,揣而锐之,金玉满堂,善之为善,美之为美,乐之与饵,声味俱美,已上等语,虽美於听,终不实也,故曰美言不信。

若讷若拙,若愚若朴,若屈若昏,不尚己贤,不贵奇货,俨兮若客,敦兮若朴,旷兮若谷,浑兮若浊,知白守黑,知荣守辱,不自见不自是,不自矜不自伐,已上皆不辩之善也。

尚奇务货,自高自大,自见自是,自矜自伐,勇於敢,嗜於欲,不畏威,不畏死,不知足,不知止,强知前识,昭昭察察,已上皆不善之辩也。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不言而信,不见而名,无为而成,已上皆知者不博之谓也。

知物知人,知事知外,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开其兑,济其事,舍俭且广,舍后且先,不知为知,皆是妄知,已上皆博者不知之义也。

为而不侍,长而不宰,功成.不居,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少私寡欲,见素抱朴,损之又损,以至无为,去甚去奢去泰,无知无事无欲,已上皆不积之义也。

至於曲全枉直,洼盈弊新,万物归之,万民化之,天地合之,广施博济,不穷不弊,不殆不勤,用之不可既,此为人愈有与人愈多之义也。

天之道生成运化,称物平施,生之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无所不利,至公无私,惟德是辅,不言善应,不召自来,高者抑之,低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一切有情无不覆载,此利而无害也。

圣人之道,守雌抱一,处柔行谦,和光同尘,后己先人,同於道,同於德,同於失,方而不割,直而不肆,光而不耀,不责於人,善贷且成,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小国寡民,自以为足,使民反朴,忘其彼此,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皆不争之义也。

只这不争二字,八十章之要也。

若是信得及底,把这不争二字为日用,久久纯熟,则自然造混元之境,真常之道至是尽矣。

象帝之先,明妙本得矣。

且道不争二字作么会。

咦,放倒门前利竿着。

颂曰:争之常不是,让之则有余。

无争功不间,万化悉归渠。

  道德会元卷下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