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玄真经注 宋 朱弁

通玄真经[注]

  经名:通玄真经注。宋人朱弁《宋史□艺文志》着录作十二卷,现残存前七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

  通玄真经卷之一

  宋宣义郎试大理寺主簿兼

  括州缙云县令朱弁正仪注

  道原篇 #

  夫本相待者有原,体相证者有归。大道无原,至理无归。今推之,道原反在乎物象之内,但复物之性,原其远乎。

  老子曰: #

  盖惟生已白首,老在物先事始。

  有物混成, #

  夫道之为义也,理宗自然,体本虚寂,不似於物,何以寄言?今称有物者,欲明无物者也。混为能合清浊,成为不遗纤介者也。

  先天地生, #

  天地以玄黄为色,方圆为形,道岂生於形色之后也?

  惟象无形,窈窈冥冥,

  可以理会难以目见。

  寂寥淡漠,不闻其声,

  应则无响,听则无声。

  吾强为之名字之曰道。

  夫形声俱无,则名言莫及也。将欲示旨,非强而何?今圣人字道之由,义取乎无所不适也。

  夫道者,高不可极,深不可测,

  仰之弥高,俛之弥深,故知有极者非高,可测者非深。

  包裹天地,察受无形,

  周合二仪,资兴品物而无迹可得也。

  原流出,冲而不盈,

  自深而流,不绝其原,当虚而受,不溢於物。

  浊而静之徐清,

  同物谓之浊也。取其不污之体,徐以会之,则本自清矣。徐也者,含理从容之谓也。

  施之无穷, #

  随用而火。 #

  无所朝夕, #

  万古千秋,而今而后。

  表之不盈一握,

  真无纤微之质。

  约而能张, #

  在乎至简,从事则广。

  幽而能明, #

  虽寂默之幽,亦显应之明也。

  柔而能刚, #

  不与物争曰柔,能终不挫曰刚。

  含阴吐阳, #

  藏用为阴,昭化为阳。

  而章三光。 #

  日月星辰察之,故能各丽其所他

  山以之高,渊以之深,兽以之走,鸟以之飞,麟以之游,凤以之翔,星历以之行。

  皆在自然之道也。夫高深之宜,飞走之势,游翔之精,经纬之象,斯不期而然,不会而至,无代司以成势,. 皆毕受而自宜,均其生成,故称大道也。

  以亡取存, #

  夫有质者,未尝不亡者也,今以无质之亡而成虚体之存也。

  以卑取尊, #

  夫有位者,未尝不黜者也。今以无位卑而成不黜之尊也。

  以退取先。 #

  夫有争者,未尝不退者也。今以不争之退而成无敌之先也。

  古者三皇得道之统,立於中央,

  三皇者,天、地、人皇也。言体道之君,全於纯和,不治而自化,德配天地,御物为一贯,是能寄中枢以应用,恣旁行而不流者也。

  神与化胜,以抚四方,

  乘变化之理而以神游,则四方之人各安其性。

  是故天运地滞,

  阳性刚运,阴性柔滞。

  轮转而无废,水流而不止,与物终始,风兴云蒸,雷声雨降,并应无穷。

  夫德合自然,治通大顺,则天地不亏,运墆之理,风雨不乖,燥润之节,五行无克,六气自和。

故圣人神动如天,尸居如地,其令如风雷,其泽如云雨,虽万物生化不知所穷,而执一无为,与之并也。

  已雕已琢,还反於朴。

  使万物复其性。

  无为为之而合乎道,

  任其自为,则无所不为。故物畅其性,我常无为,是以与道而符合也。

  无为言之而通乎德,

  德者,道之用也;言者,人之表也。无心之言,言乃通物,物畅得所顺而保其安,则终日言之,未常离德也。

  恬愉无矜而得乎和,

  以无所矜而合大和。

  有万不同而便乎生。

  万物异,宜各便其性。

  和阴阳, #

  二仪交泰。 #

  节四时, #

  时不过节。 #

  调五行, #

  不相克伐。 #

  润乎草木,浸乎金石,

  德泽广被,至坚斯洽。

  禽兽硕大,毫毛润泽,乌卵不败,兽胎不殰,

  尽其生成之气也。

  父无丧子之忧,兄无哭弟之哀,童子不孤,

  人无中夭。 #

  妇人不孀, #

  合配得类。 #

  虹晲不见, #

  气之和也。 #

  盗贼不行, #

  未知苟得之利。

  含德之所致也。

  至哉,三皇之德也。

能使阴阳不愆,品物咸若与道为友,与化为人,不可得而名矣。

或曰昔在太古,玄风正淳,民惟之生,器未雕朴。

是以五行不伐,四节各司,专气自柔,尽年为寿。

诚以君圣牧良,人由其所化,非三皇之不德使其然乎?尝试言之曰:且天下者,形也。

君主者,心也。

心乱者身病,君静者国安。

致治全生,功有归矣。

然三皇生於淳古,时也付之,自治道也。

向使非任治之道,不因其然而然,则诱惑渐生,物性滋失,今之各治,乃彼玄功,功在无为,莫彰其德,此则不治治之,盖非治之治者也。

  天之道,生物而不有也,化成而不宰也。

  无心以生而生者自生,故不有也。无心以化而万物自成,故不宰也。

  万物恃之而生,莫之知德;恃之而死,莫之能怨。

  将无爱恶於其间,亦何所措其德怨耳?

  收藏畜积而不加富,布施禀受而不溢贫。

  冬阴固畜,春阳发散,而生杀之气未尝亏盈也。

  忽兮怳兮不可为像兮,

  出入於有无,往来於变化,不可一象而取。

  怳兮忽兮其用不诎兮,

  用之不可穷也。

  窈兮冥兮应化无形兮,

  应之而无迹也。

  遂兮通兮不虚动兮,

  感之而后动也。

  与刚柔卷舒兮,与阴阳俛仰兮。

  随彼以成体也。,

  老子曰:大丈夫

  自得之称。 #

  恬然无思,淡然无虑,

  物莫当情。 #

  以天为盖,以地为车,

  同乎覆载。 #

  四时为马,阴阳为驺。

  因而乘之。 #

  行乎无路, #

  廓然皆通。 #

  游乎无怠, #

  神不可极也。 #

  出乎无门。 #

  直非所由。 #

  以天为盖,即无不覆以;以地为车,即无不载也;四时为马,即无不使也;

  生化之功恒运尔。

  阴阳御之,即无不备也。

  消息之理乃全尔。

  是故疾而不摇,远而不劳,四肢不动,

  神驰者无所摇动,任适者不至劳怠。

  聪明不损,而照见天下者,执道之要,观无穷之地也。

  且夫欲之存也,万类纷然而未极中之得也。

六合洞然而皆通,是知形性所接,未可尽於一方,神性之游乃能照於天下,执道之要,斯非谓欤?往而无穷,固亦宜矣。

  故天下之事不可为也,因其自然而推之;

  事之广矣,不可力为。唯因自然之势,乃能与之偕矣。

  万物之变不可究也,秉其要而归之。

  物变无极,不可智穷。唯执不迁之要,乃会机化之本也。

  是以圣人内修其本而不外饰其末,

  性顺为本,形势为末。

  厉其精神,偃其知见,

  确精莹神,畅达其性,不纵心悦目,而系滞於外物者焉。

  故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

  同物为性,则皆尽其‘为耳。

  无治而无不治也,

  弃我之智,则同万物之自治也。

  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

  既不先物,明非不为,盖因之而为也。

  无治者不易自然也,

  不易自然,亦非无治,斯因之而治也。

  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

  物我通顺,相然之义。

  老子曰:执道以御民者,事来而循之,物动而因之,

  循事而治,因动而应。

  万物之化,无不应也,百事之变,无不偶也。

  无心乃能尽之。

  故道者,虚无平易、清净、柔弱、纯粹素朴,此五者,道之形体也。

  化迹为形,理本为体。

  虚无者道之舍也;不碍故能集。平易者道之素也,

  任道,故无饰也。

  清净者道之鉴也,

  明正,故能照也。

  柔弱者道之用也,

  体顺,故皆通。

  反者道之常也,

  反情归性故得常。

  柔者道之刚也,弱者道之强也,

  柔故不可挫,弱故不可胜。

  纯粹素朴者道之干也。

  用此为体。 #

  虚者中无载也平者心无累也,嗜欲不载虚之至也,无所好憎平之至也,一而不变静之至也,

  变当动矣。 #

  不与物杂粹之至也。

  杂则不能。 #

  不忧不乐德之至也。

  至德之人乐天,故不忧。齐物故无乐矣。

  夫至人之治也,弃其聪明,

  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直尽耳目之功,即未能至矣。是以开通七窍,不止一用而动,未尝役者,乃尽治身之至。

  灭其文章, #

  尚未以朴素当情,而况此外饰?

  依道废智, #

  依乎坦然之道,废其间隙之智。

  与民同出乎公,

  不异,故无私也。

  约其所守, #

  居简要也。 #

  寡其所求, #

  淡於欲也。 #

  去其诱慕, #

  不诱民以智,不慕圣之功。

  除其嗜欲,捐其思虑。约其所守即察,

  居要故明审。 #

  寡其所求即得。

  不取故常得。 #

  故以中制外,百事不废,中能得之,即外能牧之。

  神全情性者,则尽养形御物之理也。

  中之得也,五藏宁,思虑平,

  气而不悖,性而不挠。

  筋骨劲强,耳目聪明。大道坦坦,去身不远,

  道无不在,宁远我哉?

  求之远者,往而复返。

  惑而求之,往也。得之自我,反也。

  老子曰:圣人忘乎治人,而在乎自治,

  夫以治人之治,皆以事济事,而未尝无事。不若内治其性以至自然,则天下皆然;各正性命,故曰我无为而民自化也。

  贵忘乎势位,而在乎自得,自得即天下得我矣。

  且一至自得,则天下未有不得。任之各治,则万物得我之得。内外玄同,天下悉得,斯不亦兴贵而光势位之贵乎?

  乐忘乎贵富,而存乎和,

  富与贵者,忧役兼之,亦何以为乐矣?唯和而自得者,乃游恒乐之涂也。

  知大己而小天下,即几乎道矣。

  大己贵乎自得,小天下忘乎治人,是以近於道也。

  故曰:至虚极也,守静笃也,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也。

  夫物之芸芸,莫不复其虚静之本矣。故性虚通者,可法天道之极;身安静者,可同地德之厚也。

  夫道者,陶冶万物,终始无形,

  且埏埴为器,始乎有由而能极,形数亦非无故,则终始之迹,居然可观。

今以大道之冶,阴阳之炉,不见造物之端,而生生未尝不续,莫究所用之极,而化化未尝不流,则始终之形,不可复得也。

  寂然不动,大通混冥,

  混冥,犹阴阳也。夫动则有息,静乃不极,唯其寂然,是为生化之主也。

  深闳广大不可为外,析豪剖芒不可为内,

  非巨细之所能内外也。

  无环堵之宇, #

  非六合之所能合也。

  而生有无之总名也。

  虽无出处之迹,而寄有无之用。

  真人体之是以虚无、平易、清诤、柔弱、纯粹素朴,不与物杂,

  以能体之故,备五者之德。

  至德天下之道,故谓之真人。

  人者,三才之一也。性得纯和以合天下,斯真人也。

  真人者,大己而小天下,贵治身而贱治人,

  义已见上。 #

  不以物滑和, #

  圣人忘乎治人,而在乎自治也。

  不以欲乱情, #

  是以全其真也。

  隐其名姓、 #

  不欲显迹。 #

  有道即隐, #

  上德忘德,故不见也。

  无道即见, #

  未能忘德,即自彰也。

  为无为,事无事,

  外能牧之。 #

  神全情性者,则尽养形御物之理也。

  中之得也,五藏宁,思虑平,

  气而不悖,性而不挠。

  筋骨劲强,耳目聪明。大道坦坦,去身不远,

  道无不在,宁远我哉?

  求之远者,往而复返。

  惑而求之,往也。得之自我,反也。

  老子曰:圣人忘乎治人,而在乎自治,

  夫以治人之治,皆以事济事,而未尝无事。不若内治其性以至自然,则天下皆然;各正性命,故曰我无为而民自化也。

  贵忘乎势位,而在乎自得,自得即天下得我矣。

  且一至自得,则天下未有不得。任之各治,则万物得我之得。内外玄同,天下悉得,斯不亦兴贵而光势位之贵乎?

  乐忘乎贵富,而存乎和,

  富与贵者,忧役兼之,亦何以为乐矣?唯和而自得者,乃游恒乐之涂也。

  知大己而小天下,即几乎道矣。

  大己贵乎自得,小天下忘乎治人,是以近於道也。

  故曰:至虚极也,守静笃也,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也。

  夫物之芸芸,莫不复其虚静之本矣。故性虚通者,可法天道之极;身安静者,可同地德之厚也。

  夫道者,陶冶万物,终始无形,

  且埏埴为器,始乎有由而能极,形数亦非无故,则终始之迹,居然可观。

今以大道之冶,阴阳之炉,不见造物之端,而生生未尝不续,莫究所用之极,而化化未尝不流,则始终之形,不可复得也。

  寂然不动,大通混冥,

  混冥,犹阴阳也。夫动则有息,静乃不极,唯其寂然,是为生化之主也。

  深闳广大不可为外,析豪剖芒不可为内,

  非巨细之所能内外也。

  无环堵之宇, #

  非六合之所能合也。

  而生有无之总名也。

  虽无出处之迹,而寄有无之用。

  真人体之是以虚无、平易、清诤、柔弱、纯粹素朴,不与物杂,

  以能体之故,备五者之德。

  至德天下之道,故谓之真人。

  人者,三才之一也。性得纯和以合天下,斯真人也。

  真人者,大己而小天下,贵治身而贱治人,

  义已见上。 #

  不以物滑和, #

  圣人忘乎治人,而在乎自治也。

  不以欲乱情, #

  是以全其真也。

  隐其名姓、 #

  不欲显迹。 #

  有道即隐, #

  上德忘德,故不见也。

  无道即见, #

  未能忘德,即自彰也。

  为无为,事无事,

  老子曰:夫事者应变而动,

  物变我动,然后事生。

  变生於时, #

  生所极之时也。

  知时者无常行。

  以应变之故也。

  故道可道者,非常道也;

  道以称可万物,故不常於一道。

  名可名者,非常名也。

  名以可物为名,故不常於一名。

  书者言之所生也,

  书以载言也。 #

  言出於知, #

  知以立言,载之於书

  知者不知,非常道。

  但约所知以立於言,而不知应变,非常於一道也。

  名可名者,非藏书也。

  书者载所知之言耳;而可物之名,不常於一名,故非书之所能藏也。

  多闻数穷,不如守中,

  多闻立言之书,滞之者,数至穷屈。唯抱守中和,则常通矣。

  绝学无忧, #

  俗学教以经术,谕以礼义,将存乎表饰,以别乎贤愚,诱慕大行,将失其性。圣人立教以全性,故绝之而无忧也。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圣者法制之首,智者谋虑之始,以其肇迹乱物,遂伤性命之原。绝而弃之,利百倍矣。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

  天道静故生也,性自天故静也。

  感而后动,性之害也;

  因感遂动,发害於性。

  物至而应,知之动也。

  物以多类,知辨所起。

  知与物接,而好憎生焉,

  接物以知,必生爱恶。

  好憎成形而知怵於外,

  知以辩物,生好憎之欲;物以感知,为美恶之形。一至内着,遂有外丧也。

  不能反己而天理灭矣。

  夫天理,性也。

  是故圣人不以人易天,

  不以人欲易其天性。

  外与物化而内不失情,

  情犹性也。 #

  故通於道者,反於清静,究於物者,终於无为。

  反性则与道通,无为乃可穷物。

  以恬养智, #

  静之自鉴也。 #

  以漠含神, #

  虚故神正。 #

  即乎无门。 #

  义已见上。 #

  循天者与道游者也,

  任乎自然,则神与化游,未始离乎道。

  随人者与俗交者也,

  顺乎人事,接物以情,是交於流俗耳。

  故圣人不以人滑天,不以欲乱情,

  是全其素。 #

  不谋而当, #

  不先为谋,故得随事之当。

  不言而信, #

  应不失机,故不在言而信。

  不虑而得, #

  虚心内彻,故无虑而理得也。

  不为而成, #

  因任端居,则无为而各成。

  是以处上而人不重,居前而众不害,

  覆之以道,则庶类斯安。故不重也。导之以德,故群性皆适,故不害也。

  天下归之,奸衷畏之,

  归其有德,畏其无私。

  以其无争於万物也,故莫敢与之争。

  柔服万物,以道自胜,孰能与之比德哉?

  老子曰:夫人从欲失性,动未尝正也,以治身即秽,

  欲之在身,劳形污行。

  以治国则乱。 #

  欲之在国,劳人乱政也。

  故不闻道者,无以反性,

  道以示性,性以反欲。

  不通於物者,不能清静。

  得理则通,不挠故静。

  原人之性无衷秽,

  推究本性,受之自天。

  久湛於物即易,易而忘本,即合於若性。

  若犹彼也。与物接而生欲。

  水之性欲清,沙石秽之;人之性欲平,嗜欲害之,唯圣人能遗物反己。

  遗嗜欲之物,反清静之己。

  是故圣人不以身役物,

  体乎妙者,物不能累,安受役哉?

  不以欲滑和,其为乐不忻忻,

  恬愉之乐,无所忻悦。

  其为忧不惋惋。

  济治之忧,亦何嗟惋?

  是以高而不危,安而不倾也,

  忘位而同民,则不危其高也。忘位而同患,则不倾其安也。

  故听善言便计,虽愚者知说之,称圣德高行,虽不肖者知慕之。说之者众而用之者寡,慕之者多而行之者少,所以然者牵於物而系於俗也,

  夫人之生也,莫不欲通鉴万类,孤高一身,顺教善之言,晞必然之策。虽在鄙昧,岂无是心?以其日与物迁,久而从俗,义且未胜,夫何及我?

  故曰:哉无为而民自化,

  因其为而为之,即我无所为,民自化也。

  我无事而民自富,

  无赋敛之事以扰之,则民自富矣。

  我好静而民自正,

  不设法教以诱之,民得任性之正也。

  我无欲而民自朴。

  无情欲以挠之,则民自全乎性之朴也。

  清静者德之至也,

  至德不德,常清而静。

  柔弱者道之用也。

  能服刚暴,是为道用。

  虚无恬愉者,万物之祖也,

  物生於无而育於和。

  三者行即沦於无形,

  名之乃三,体之则一,而一无所一,可谓於无形也。

  无形者一之谓也,

  以彼无形,寄之在一。

  一者无止合於天下也。

  未有所止则涉乎形,固不能通合万类尔。

  布德不已, #

  一者,被物以成德也。然物之不穷,故德之无已。

  用之不勤, #

  无劳无息。 #

  视之不见, #

  无形可见。 #

  听之不闻。 #

  无声可闻。 #

  无形而有形生焉,无声而五音鸣焉,无味而五味形焉,无色而五色成焉,故有生於无,实出於虚。

  道体虚无,能生形质声色之类,莫不由之。

  音之数不过五,五音之变不可胜听;

  宫征成文,则乱於耳。

  味之数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

  甘酸相和,则爽於口。

  色之数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

  玄黄闲杂,则眩於目。

  音者宫立而五音形矣,

  宫为音君。 #

  味者甘立而五味定矣,

  甘为味主。 #

  色者白立而五色成矣,

  白为色本。 #

  道者一立而万物生矣。

  一也者,无之谓也。夫数之众寡,皆起於一。物之巨细,本生於无。原其无者,可得天下之形。处其一者,能总万名之本。故立称一,万物生焉。

  故一之理施於四海,一之解察於天地,

  无远近之不达,无上下之不明也。

  其全也敦兮若朴,

  混成而无饰也。

  其散也浑兮若浊。

  与物而同尘也。

  浊而徐清,冲而徐盈,

  义已见上。 #

  澹兮若大水,泛兮若浮云,

  深广无涯,去来无系。

  若无而有,若亡而存也。

  谓其形无体有,迹亡应存耳。

  老子曰:万物之总,皆阅一孔,

  道为生化之阅。

  百事之根,皆出一门。

  莫不由之。 #

  故圣人一度循轨,不变其故,不易其常,

  循天道之轨辙,不以事变而失常性也。

  放准循绳,曲因其直,直因其常。

  以物性多宜,无舍於道之纲度,则能曲全其性耳。

  夫喜怒者道之衷也,

  过当非正也。 #

  忧悲者德之失也,

  不能自得。 #

  好憎者心之过也,

  系执之过。 #

  嗜欲者生之累也。

  养生之过。 #

  人大怒破阴,大喜坠阳,

  阴主肃杀,阳主和怿,施之为喜怒一者无止合於天下也。

  未有所止则涉乎形,固不能通合万类尔。

  布德不已, #

  一者,被物以成德也。然物之不穷,故德之无已。

  用之不勤, #

  无劳无息。 #

  视之不见, #

  无形可见。 #

  听之不闻。 #

  无声可闻。 #

  无形而有形生焉,无声而五音鸣焉,无味而五味形焉,无色而五色成焉,故有生於无,实出於虚。

  道体虚无,能生形质声色之类,莫不由之。

  音之数不过五,五音之变不可胜听;

  宫征成文,则乱於耳。

  味之数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

  甘酸相和,则爽於口。

  色之数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

  玄黄闲杂,则眩於目。

  音者宫立而五音形矣,

  宫为音君。 #

  味者甘立而五味定矣,

  甘为味主。 #

  色者白立而五色成矣,

  白为色本。 #

  道者一立而万物生矣。

  一也者,无之谓也。夫数之众寡,皆起於一。物之巨细,本生於无。原其无者,可得天下之形。处其一者,能总万名之本。故立称一,万物生焉。

  故一之理施於四海,一之解察於天地,

  无远近之不达,无上下之不明也。

  其全也敦兮若朴,

  混成而无饰也。

  其散也浑兮若浊。

  与物而同尘也。

  浊而徐清,冲而徐盈,

  义已见上。 #

  澹兮若大水,泛兮若浮云,

  深广无涯,去来无系。

  若无而有,若亡而存也。

  谓其形无体有,迹亡应存耳。

  老子曰:万物之总,皆阅一孔,

  道为生化之阅。

  百事之根,皆出一门。

  莫不由之。 #

  故圣人一度循轨,不变其故,不易其常,

  循天道之轨辙,不以事变而失常性也。

  放准循绳,曲因其直,直因其常。

  以物性多宜,无舍於道之纲度,则能曲全其性耳。

  夫喜怒者道之衷也,

  过当非正也。 #

  忧悲者德之失也,

  不能自得。 #

  好憎者心之过也,

  系执之过。 #

  嗜欲者生之累也。

  养生之过。 #

  人大怒破阴,大喜坠阳,

  阴主肃杀,阳主和怿,施之为喜怒之妙本也。精神玄达,则与本实体。道为人自有将无纤芥之欲,得非至真者哉?

  执玄德於心而化驰於神。

  无为之化,德迹不彰,故云玄也。真人无心而物顺,则其化不疾而若驰矣。

  是故不道之道,芒乎大哉。不言之教其化广矣。夫发号施令而移风易俗,其唯心行也。

  夫号令之由,生於德化。故玄德被物,不待教令,而风俗自移。是知玄道在乎无心之心,而行也。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其根,百事有所出而独守其门,

  静能知物之本,顺能守事之由。

  故能穷无穷、极无极,

  夫唯清净无物,则能穷而极之。

  照物而不眩,响应而不止。

  虚而静者,能鉴能应。

  老子曰:夫得道者志弱而事强,

  志顺之弱,事济之强。

  心虚而应当。 #

  中不载,故应之无失。

  所谓至弱者柔毳安静,

  道者,以不变为志,非自强之至矣。故如毳毛柔弱,附体而不扬也。

  藏於不敢,行於不能,

  於行藏之间无为无迹,

  澹然无为,动不失时,

  动在於应,复何失也?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托小以包大,

  皆谓处谦弱之卑小,成道德之高大也。

  在中以制外, #

  心得则物得也。

  行柔而刚,力无不胜,敌无不陵,

  守柔者,直不可屈耳。

  应化揆时,莫能害之。

  非有揆度,而因时以应,故时不我失,物不我害也。

  欲刚者必以柔守之,欲强者必以弱保之,积柔即刚,积弱即强,观其所积,以知存亡。

  理势然矣。 #

  强胜不若己者,

  强之所胜,在不如己也。

  至於若己者而格;

  至与己同,则格而齐矣。

  柔胜出於己者,其力不可量。

  柔之为用,其谁与争?故其所胜出於若己。且夫强之所胜,胜不如己。今柔之所胜,其若己,则明柔之为胜也,大矣,而强能之力,安可比哉?

  故兵强即灭, #

  强则骄骄则灭。

  木强则折,革强即裂,齿坚於舌而先之毙,故柔弱者生之干也,而坚强者死之徒也,

  气以柔弱为和,形以坚强为病,况乎人道好恶,亦利害之可知也。

  先唱者穷之路也,而后动者达之原也。

  导事多穷,因物常达。

  夫执道以偶变,先亦制后,后亦制先,何则不失所以制人,人亦不能制也。

  执道全中以对流境,则因之而可自正矣。故处静而知变,则先可以制后;观变而反静,则后可以制先。斯皆制之在我,不复为俗人之所迁也。

  所谓后者调於数而合於时也,

  顺必然数,偶可动之时,乃得持后之妙耳。

  时之变故,间不容息,

  变,时变矣。理无息,不容其间。

  先之即太过,后之即不及,

  物未变而制之,机不应矣。物已变而制之,形已成矣。

  日回而月周,时不与人游。故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

  机宜之时,惟圣乃得。

  故圣人随时而举事,因资而立功,

  事随可以尽举,功易可以常立。

  守静道,拘雌节,

  守虚静之道,能审於机。拘雌顺之节,能因於物。

  因循而应变,常后而不先,柔弱以静,安徐以定。

  居恒德而从容也。

  功大靡坚,莫能与之争也。

  有而若虚,物乃顺耳。

  老子曰:机械之心藏於中,即纯白不粹。

  夫因动而济,,用之莫穷。虚已无佗,由之乃素。载乎智巧,固不静而杂焉。

  神德不全於身者,不知何远之能怀。

  神全可以极化,德全可以复物。归远之美,莫非在身也。

  欲害之心亡乎中者,饥虎可尾也,而况於人乎。

  同则不异,避则以志。今旷然无欲,与造化者为形,虽猛毅之徒,以无感而不害也。

  故体道者佚而不穷,任数者劳而无功。

  数,术数也。 #

  夫法刻刑诛者,非帝王之业也;

  法刻以良於刑,足明神德不全,无以服化於天下矣。

  棰策繁用者,非致远之御也。

  棰策以至於繁用,乃知控御失性,无以任力於修途矣。

  好憎繁多,祸乃相随,故先王之法非所作也,所因也,

  因世损益以施法教,非有所作以衒其能也。

  其禁诛非所为也,所守也。

  守乎禁令,使民知惧,非有所设以示其威。

  故能因即大,作即细,能守即固,为即败。夫任耳目以听视者,劳心而不明,以智虑为治者,苦心而无功。

  人君明四目,达四聪,乃致垂拱之化也。

  任一人之材,难以致治,

  谓独任耳目智虑者。

  一人之能,不足以治三亩之宅。

  力知止此。 #

  循道理之数,因天地之然,即六合不足均也。

  且夫顺物与之理合,必然之数。即天下虽大,不劳智力而万化自平。

  听失於非誉,目淫於彩色,

  任耳者必失於闻,任目者必眩於见。

  礼禀不足以效爱,诚心可以怀远。

  察乎礼者,但整其仪,归爱之心,未果能效,唯推诚天下,可得感之也。

  故兵莫憯乎志镆鋷为下,

  志者害和,兵之毒者。

  寇莫大於阴阳,而抱鼓为细。

  喜怒相攻,寇之甚者。

  所谓大寇伏尸不言节,

  教令之言不节,是害於民也。

  中寇藏於山, #

  持险潜身,以乘隙便。

  小寇遁於民间。

  苟窃为事。 #

  故曰民多智巧,奇物滋起,

  智过则巧,巧则矜能。雕朴饰伪,以惑於物也。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不绝其利而止其盗,虽繁法严令以禁之,则至乎窃法为盗,惟增多也。

  去彼取此,天殃不起。

  去彼巧智之法令,取此朴素之无为,则天之咎殃不复起矣。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也;

  独任己智,固为民害。

  不以智治国,国之德也。

  因而治之,物得其性。

  夫无形大,有形细;

  神化无方故大,品物有极故细。

  无形多,有形少;

  莫测为多,可见为少。

  无形强,有形弱,

  能制於物故强,物受其制故弱。

  无形实,有形虚。

  恒久为实,迁变为虚。

  有形者遂事也,无形者作始也,遂事者成器也,作始作朴也。有形即有声,无形即无声,

  散而为器,则有可名。反之於道,名不可得。

  有形产於无形,故无形者有形之始也。广厚有名,有名者贵重也;俭薄无名,无名者贱轻也。

  夫广厚者,世上之美名也。

俭薄者,道家之清德也。

物之所重则举其名,我之所遗乃任其实。

圣人守道谦薄,自为广厚之资,执德不迁,反在功名之本。

下之数句,亦同此耳。

  殷富有名,有名者尊宠也;贫寡无名,无名者卑辱也。

雄牡有名,有名者章明也;雌牝无名,无名者隐约也。

有余者有名,有名者高贤也;不足者无名,无名者任下也。

有功即有名,无功即无名。

  夫广厚殷富,有之功也。俭薄贫寡,无之功也。名者迹着,名乃生焉。无者迹微,非名所及。故世以有功为美,道以无名为德也。

  有名产於无名,无名者有名之母也。

  所谓处俭寡之无名自生,尊贵之大备矣。

  天之道,有无相生也,难易相成也。

  形性者,有无之相生也;事理者,难易之相成也。不知其然,是称天道也。

  是以圣人执道虚静微妙,以成其德。

  谓执无名之道,乃成大德。

  故有道即有德,有德即有功,有功即有名,有名即复归於道,

  忘济世之名,复无为之道。

  功名长久,终身无咎。

  无功之功,故可久;忘名之名,亦何咎也?

  王公有功名,孤寡无功名,故曰:圣人自谓孤寡,归其本也,

  夫有强济之功、光大之名,莫不由谦损之故。然则孤寡为王公之称者,盖以谦为本耳。

  功成而不有,故有功以为利,无名以为用。

  济物之功,假群生以为利,无名之道寄大人之成用也。

  古者民童蒙,不知西东,

  淳朴之至。 #

  貌不离情, #

  形与神合。 #

  言不出行, #

  言与行一。 #

  行步无容, #

  去饰。 #

  言而不文。 #

  任质。 #

  其衣致暖而无彩,

  御寒而已。 #

  其兵钝而无刃,

  未知巧害也。 #

  行蹎蹎, #

  猖狂之貌。 #

  视瞑暝, #

  不暝之貌。 #

  立井而饮,耕田而食,

  无妄外之求。 #

  不布施,不求得,

  各足。 #

  高下不相倾,长短不相形。

  无是非之心也。

  风齐於俗可随也,

  言风俗齐同可随矣。

  事周於能易为也。

  言事业堪能,易为矣。

  矜伪以惑世,轲行以迷众,圣人不以为民俗。

  夫人君矜尚伪迹以乱政教,轗轲常行以迷庶类,则俗分齐化,事不周能,是以圣人不用此以为治本者也。

  通玄真经卷之一竟

  通玄真经卷之二

  宋宣义郎试大理寺主薄兼

  括州缙云县令朱弁正仪注

  精诚篇 #

  精首研几至性,诚者全素至明。济此二名,则可感於物,通於道也。

  老子曰:天致其高,地致其厚,日月照,星辰朗,阴阳和,非有为焉。

  斯至精之感也,亦不知其所以然,如有真宰存焉。

  正其道而物自然,

  万物各有天然之道,但能成顺於彼而不犯之,则物得其性,皆自治矣。

  阴阳四时,非生万物也,雨露时降,非养草木也,

  天之恒德,物之常生,不知所生,各自生耳。

  神明接,阴阳和,万物生矣。

  神交则机感,气合则形生。欲妙其原,而精诚可察也。

  夫道者藏精於内,

  绝歌之故。 #

  栖神於心, #

  去累之故。 #

  静漠恬淡,悦穆胸中,

  和而无怀也。 #

  廓然无形,寂然无声。

  体乎道者,则有无迹之化,不言之教。

  官府若无事,朝廷若无人,

  各治故无事,无为故无人。

  无隐士,无逸民,

  治与道合,何所隐逸?

  无劳役,无冤刑,

  无为无私,岂至冤役?

  天下莫不仰上之德,像主之旨,

  圣人在上,天下皆服其清静之德,效其无欲之旨也。

  绝国殊俗,莫不重译而至,非家至而人见之也,

  德以顺成,故远迩皆化也。

  推其诚心,施之天下而已。

  心诚则物应也。人君推诚,罔有不应。

  故赏善罚暴者,政令也,其所以能行者,精诚也。

  诚信素着,则政令将行;赏罚无私,故百姓知劝。

  令虽明不能独行,必待精诚也,故总道以被民弗从者,精诚不包也。

  精者必良,诚者必应。

  老子曰:天设日月,列星辰,张四时,调阴阳,

  三光四气,未始相待,察乎自然,皆独化耳。

  日以暴之,夜以息之,风以乾之,雨露以濡之。其生物也,莫见其所养而万物长;

  物禀自生,无所养者。

  其杀物也,莫见其所丧而万物亡。

  物察自化,无所杀也。

  此谓神明也。 #

  不测其由之谓神,变化必然之谓明。

  是故圣人象之,其起福也,不见其所以而福起;

  天下之福,在乎圣人之道行也。德与时合,安有迹哉?

  其除祸也,不见其所由而祸除。

  将存道行之福,理有蒙否之祸,及圣功养政亦无得而见焉。

  稽之不得,察之不虚。

  考无除起之由,察有祸福之实。

  日计不足,岁计有余。

  近计其功,则日不足征。终济其事,若岁之成德。

  寂然无声, #

  潜感而已。 #

  一言而大动天下,

  谓精诚也 #

  是以天心动化者也。

  无心能感之。 #

  精诚内形气,动於天,景星见,黄龙下,凤凰至,醴泉出,嘉谷生,河不满溢,海不波涌;

  诚至於明,故有此应。

  逆天暴物,即日月薄蚀,五星失行,四时相乘,

  谓气过节。 #

  昼冥宵光,山崩川涸,冬雷夏霜,

  诊气上蒸,故有此变。

  天之与人有以相通。

  灾瑞因所感也。

  故国之沮亡也,天文变,世惑乱,虹晲见,万物有以相连,精气有以相薄。

  形之牵连,气之侵薄,皆失位之象也。

  故神明之事,不可以智巧为也,不可以强力致也。

  至精至诚,方可为治。

  故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鬼神合灵,与四时合信。怀天心,

  无其私心。 #

  抱地气, #

  顺静为气。 #

  执冲含和, #

  执冲以定万机,含和以御群有。

  不下堂而行四海,

  德泽之远。 #

  变易习俗,民化迁善,若生诸已,能以神化者也。

  政之在我,非以神化,孰可任哉?

  老子曰:夫人道者全性保真,不亏其身,

  斯人之常道也。

  遭急迫难,精通於天。

  夫上玄之鉴,无私孔明。至诚感之,复无不应,则遭争迫难,莫不以诚而通。虽未全乎自然,斯亦一时之得耳。

  若乃未始出其宗者,何为而不成?

  谓以精诚为宗,则无不成也。

  死生同域,不可胁陵。

  能齐生死者,不可以死胁也。

  又况官天地,怀万物,反造化,含至和而已,未尝死者乎。

  夫知死生同域,尚不至轻惧,而况体道之士,包总天地,复化合和,与造物者为人,而有不亡寿者矣。

  精诚形乎内,而外谕於人心,此不传之道。

  精诚内着,外合人心,斯乃发自深衷,固非言传所及耳。

  圣人在上,位怀道而不言,泽及万民,故不言之教茫乎大哉。

  夫中虚则物顺,身正则民效。日用之化,不其茫乎?

  君臣乖心,倍谲见乎天,神气相应微矣,

  君为治化之道,臣为代终之者,损益同事,休戚同运,而异心滋诈,使戾气上蒸,则神化之道,固无相应者也。

  此谓不言之辩,不道之道也。

  上谓不言之教,下谓不道之道。

  夫召远者,使无为焉,亲近者,言无事焉,

  政教多方,赋役多事,则近者不安所务之业,远者不怀所务之心。故天道无为,不呼而自应;圣人无事,不就而自亲也。

  唯夜行者能有之,

  默用之与阴,德最近於道。

  故却走马以粪,

  夫嗜欲奔流,亦走马之谓;粪者,可以肥养萌芽也。故明君外却戎马之走以肥农圃,内除奔流之欲以养道德也。

  车轨不接於远方之外,是谓坐驰陆沈。

  端拱坐治而化驰远方,默用无迹是居陆能沈也。

  天道无私就也,无私去也,

  无亲疏私,故不涉去就也。

  能者有余,拙者不足,顺之者利,逆之者凶。

  能顺自然之理,则动有余利;在乎智虑之表,则无能而凶也。

  是故以智为治者,难以持国,唯同乎大和,而持目然应者,为能有之。

  天道之心时理俱协,斯大和之谓也。人君绝智巧以同和,持无私以应物,则可任乎守天下也。

  老子曰:夫道之与德,若韦之与革,远之即近,近之即疏,稽之不得,察之不虚。

  夫道德者,用寄於有无;韦革者,声之於虚实。感则自应,求乃无方。固心智之莫量,况耳目之能及也。

  是故圣人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万物不伤,

  无私任物,理化将迎。因彼应之,故不伤也。

  其得之也乃失之也,

  存所得於胸中,则失其妙用矣。

  其失之也乃得之也。

  至虚乃鉴。 #

  故通於大和者,暗若醇醉而甘外以游其中,若未始出其宗,是谓大通。

  夫甘醉醇酎,尚全安息之分,冥顺中外,固通天地之和。若放心於自得之宗,游神於混茫之际,虽迹与物接,复何碍哉?

  此假不用而能成其用者也。

  世以恩情,智为不用,今假此不用,以偶千变万化之用也。

  老子曰:昔黄帝之治天下,调日月之行,治阴阳之气,节四时之度,正律历之数,别男女,明上下,

  斯制作礼法也。昔黄帝之代,民丧真淳,情伪攸生,智力将在,遂至仰观俛察,治变无为,诚乃利於当时,莫知万世之弊矣。

  使强不掩弱。众不暴寡,民保命而不夭,岁时熟而不凶,百官正而无私,上下调而无尤,法令明而不暗,辅佐公而不阿,田者让畔,道不拾遗,市不豫贾,

  然而所治之功着也。

  当於此时日月星辰不失其行,风雨时节,五谷竖昌,凤凰翔於庭,麒麟游於郊。

  然而有为之德应也。

  虙戏氏之王天下也,枕方寝绳,杀秋约冬,

  夫玄圣动用不越天网,故籍寝皆方绳也。秋物成实,冬物伏藏,则反本耳。是以圣人因二时之杀,约成全孝,复本之德耳。

  负方洲,抱圜天,

  道周天地。 #

  阴阳所拥。沈不通者,窍理之。

  德合大和,气自治矣。

  逆气戾物、伤民厚积者绝止之。

  天地既泰,灾自灭矣。

  其民童蒙,不知西东,行蹎蹎,视暝暝,侗然自得,莫知其所由生,

  已见《道原》篇。

  浮游泛然不知所本,罔养不知所往。

  未亲其亲,故寄物为本。寄即寄,故本无所往,浮游罔养者,皆泛然无系之貌。

  当此之时,禽兽虫蛇无不怀其爪牙,藏其螫毒,

  未知相任。 #

  功揆天地。 #

  无为之功,故比天地。

  至黄帝要缪乎太祖之下,然而不彰其功,不扬其名,

  不彰其功,功已彰矣。不扬其名,名已扬矣。且黄帝伐蚩尤於涿鹿之野,虽除害物,归乎太祖,而恭让之迹已着於将来。要缪,卑小之貌。

  隐真人之道,以从天地之固然,

  天尊地卑,春生秋杀,盖自然之理也。而黄帝法像尊卑以垂衣裳,揆度时序以行杀伐,明真人之道,而已隐丧圣人之德,日新於世矣。

  何则道德,上通而智故消灭也。

  若同德于天,则智巧之类自为弃物也。

  老子曰:天不定,日月无所载,地不定,草木无所立。身不宁,是非无所形。

  唯身之安静,方能自正,是非之理也。

  是故有真人然后有真知,

  去俗之妄知,而真知见也。

  其所持者不明,何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与。

  夫持世俗之妄知以明真知者,难矣。所谓真知者,无是非之知也。则世人是非之知,何能真知?是不知哉。

  积慧重货,使民忻忻,人乐其生者,仁也。

  俭用则重货,厚泽则积惠耳。

  举大功,显令名,礼君臣,正上下,明亲疏,存危阙,继绝世,立无后者,义也。

  此皆裁断以合其宜。

  闭九窍,藏志意,弃聪明,反无识,

  夫若是者,乃尽摄生保性之理。

  芒然仿佯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

  芒然无知,在乎名利之外,随遇而适,得丧不能累也。

  含阴吐阳而与万物玄同者,德也。

  顺阴阳之太常,与物性而同得,乃德也。

  是故道散而为德,德溢而为仁义,

  溢犹失也。 #

  仁义立而道德废矣。

  夫体离真淳,而使物得道散,为德之谓也。

故出於自然,方月太上之位矣。

夫德之将立,则所依之迹着矣。

着而保之,使不溢者,未之有也。

是以过由仁义焉。

夫由仁义以治物,则诱慕之教大县於世,而自然之道无得之德,斯不亏乎?

  老子曰:神越者言华,德荡者行伪,

  夫神以鉴物,德以全行。故神之忽越,则言之失实;德之流荡,则行之亏真也。

  至精亡乎中,而言行观乎外,此不免以身役物矣。

  一至越荡,则中无情实,而观乎外物,发言成行也。

若然者,故为物役,不能自全耳。

又曰,中无精诚而言行居所观之地,则蔽伪百姓,使彼循无行之政,效苟利之法。

贤者以多讳而避迹,愚者以日习而成性,斯乃有位者之不怛而以身役於物也。

  精有愁尽而行无穷极,所守者不定而外淫於世俗之风。

  愁犹耗也。役於物故有耗尽之时矣。且举楷皆行,何可穷极?以不全之精应触类之行,本且未定,宁免淫於俗哉?

  是故圣人内修道术,而不外饰其仁义,知九窍四肢之宜,而游乎精神之和,此圣人之游也。

  夫体道以成心衍者,则仁义之功外自着矣。保精而以神遇者,,则形骸之宜内自安矣。且一物将间,未可称游。今内外俱顺,斯圣人之游也哉。

  老子曰:若夫真人之游也,即动乎至虚,

  不知所碍。 #

  游心乎大无, #

  不知所有。 #

  驰於方外, #

  不知所累。 #

  行於无门, #

  不知所由。 #

  听於无声,视於无形,

  惟寂惟默,游之真者。

  不拘於世,不系於俗。

  物系者乃非游。

  故圣人之所以动天下者,真人不过也,

  济世化民,有为之迹。归德迁善,岂非动哉?故体真之士不过至於是矣。

  贤人之所以矫世俗者,圣人不观也。

  高行清节,情性外饰,上诱下藄,得非矫哉?故大化之圣不窥观於是矣。

  夫人之拘於世俗,必形系而神泄,故不免於累。

  形系者,礼法所拘也。神泄者,智虑所散也。泄而不已,神将丧也。系而不已,质将困也。既困且丧,宁非累於生之大本哉?

  使我可拘系者,必其命有在乎外者矣。

  信然也。若使我定为礼法所拘,则天命之分全属於外物也。

  老子曰:人主之思,神不驰於胸中,智不出於四域,

  恬神自化,知则民诈。

  怀其仁诚之心,甘雨以时,五谷蕃植,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月省时考,终岁献贡。

  君能诚动於天,仁泽於下,故天为之应,民为之顺,百官不旷有司之职,九州岁致任土之贡者也。

  养民以公, #

  无为乃尔。 #

  威厉不诚, #

  不严而肃。 #

  法省不烦,教化如神,法宽刑缓,囹圄空虚,天下一俗,莫怀奸心,

  夫适於民性,安於俗业,则奸何由而起也?

  此圣人之恩也。

  圣人治民,盖尽於此。

  夫上好取而无量,即下贪功而无让,

  君欲无极,则臣下叨窃其功名者也。

  民贫苦而分争生,

  税做多端,民贫苦也。困迫,固分争矣。

  事力劳而无功,

  作无用之器物也。

  知诈萌生,盗贼滋彰,

  知诈所以萌生,上好利之故也。求利无止,欲不盗不能济矣。

  上下相一怨,号令不行。夫水浊者鱼噞,喁政苛者即民乱,

  水尘浊,鱼不能游乐,故憣喁以求息。政烦苛?民不复安业,故苟生以成乱也。

  上多欲即下多诈,

  遂设诈以奉上欲。

  上烦扰即下不定,上多求即下交争,不治其本而救之於末,无以异於凿渠而止水,抱薪而救火。

  不以道德为治,而以刑法为政,斯增乱之术者也。

  故圣人事省而治,求寡而赡,

  简则易从,故可治也。少则常得,故皆赡也。

  不施而仁, #

  静则各全。 #

  不言而信, #

  顺则自应。 #

  不求而得, #

  足则无争。 #

  不为而成, #

  任则皆成。 #

  怀自然,保至真,抱道推诚,天下从之,如响之应声,影之像形,所修者本也。

  修身则民正,内诚则外应。

  老子曰:精神越於外,智虑荡於内不能治形。

  人以形气为生也。形以藏精,气以安神。若动为物役,则反害精神,以资智虑而形亏,生理固亦宜焉。

  神之所用者远,即所遗者近矣。

  自远越其神,则近遗其形。

  故不出於户以知天下,不窥於牖以知天道,

  言其神全者也。夫以气听,万物之情可知。以神观,万化之理可验。三才之内,精诚感通,宁假户牖之所窥观也?

  其出弥远者,其知弥少,

  役动不已,,弥丧真知。

  此言精诚发於内,神气动於天下也。

  老子曰:冬日之阳,夏日之阴,万物归之而莫之使亟,自然至精之感,弗召而来,不去而往,

  亟,数也。冬阳夏阴,物性归之。而四节数迁,未尝不尔,尽自然相感之道也。

  窈窈冥冥,不知所为者而功自成。

  夫可得其由者,非窈冥也。谓阴阳之功日新莫测也。

  待目而照见,待言而使命,其於为治难矣。皋陶喑而为大理,天下无虐刑,有贵乎言也。师旷瞽而为太宰,晋国无乱政,有贵乎见者。斯不待目而照见也。

  不言之令,不视之见,圣人所以为师。

  推诚者不召而应,任能者不察而明。圣人御天下,宗师於是矣。

  民之化上,不从其言,从其所行。

  行者诚之表,故奉化於上。言者实之华,故未信於下也。

  故人君好勇,弗使斗争而国家多难,其渐必有劫杀之乱矣。人君好色,弗使风议而国多昏乱,其积至於淫佚之难矣。

  上化於下,理之然也。

  故圣人精诚别於内,

  以其内着,故称别也。

  好憎明乎外,出言以副情,发号以明指。是故刑罚不足以移风,杀戮不足以禁奸,

  内无精诚,法令不能行於外也。

  唯神化为贵, #

  贵乎无迹而化。

  精至为神,精之所动,若春气之生,秋气之杀也。

  精之为感,物莫不顺。无德无怨,若二气之行焉。

  故君子者,其犹射也,於此豪末,於彼寻丈矣。

  发矢有豪末之差,至的则为寻文之失也。言精诚有织芥之难,其於感也不亦远乎?

  故治人者慎所以感之。

  老子曰:县法设赏而不能移风易俗者,诚心不抱也。

  夫人君推诚於外,则物信而无犯,恃智为治,则民诈而苟免。虽复县法以禁暴,设赏以劝善,亦未足变於浇风薄俗也。

  故听音则知其风,

  情动则声发,成文则善着。然听音取声,察声见志。志有怨畅,而国风可知也。

  观其乐则知其俗,

  乐之为体,和民导政,官征不杂,以敛事物。然有治乱之所感,气侯之所宜,则方俗因可知矣。

  见其俗则知其化。

  百姓所好尚,直由君之化耳。

  夫抱真效诚者,感动天地,神踰方外,令行禁止,

  抱至真,效丹诚,则天地随感而动,况於人乎?是能化备八方之外,法在心施之地也。

  诚通其道而达其意,虽无一言,天下万民、禽兽鬼神与之变化,

  诚能通达是道,虽幽暗异类,孰能不与之相感哉?

  故太上神化,其下赏贤而罚暴。

  顺物无迹,化之上也。民不忍欺,治之得也。一至诛劝,政之末也。

  老子曰:大道无为,

  体寂漠也 #

  无为即无有, #

  体亦无形。 #

  无有者弗居也,

  无定方所。 #

  弗居者即处无形,

  无所不在。 #

  无形者即不动,

  虚故不造。 #

  不动者无言, #

  理绝名迹。 #

  无言者即静而无声无形,

  名迹既无,影响何有?

  无声无形者,视之不见,听之不闻,

  耳目者,唯止於形声之上。

  是谓微妙, #

  体则幽微,用成玄妙。

  是谓至神, #

  为能善贷生成,而特不得其朕,斯神之至者。

  绵绵若存,是谓天地之根。

  道体虚寂,生化无方,绵绵不穷,故为大块之本也。

  道无形无声,故圣人强为之形,以一句为名。

  夫道本无质,声何立哉?盖圣人强取途路之形,以字无名之体。一以指归万象,一以通贯性命,虽一句胜言,而形声辄具,天下所适,莫不由之。

  天地之道,大以小为本,多以少为始。

  天地至大,以微为本。象物至多,以一为始。

  天子以天地为品,以万物为资,功德至大,势名至贵,

  上天降圣子临庶类,因天地以定尊卑之位,假万物聿成贵贱之资,则可以至德。圣人功济区宇,盛名威势肃服寰海也。

  二德之美,与天地配,

  且而与天地为品,万物为资,成斯贵大之二德,自可比配两仪矣。然其子於天,莫非立德之地,而称此位为德者,亦所宜焉。

  故不可不轨,大道以为天下母。

  既德位配乎天地,即动用侔於造化,安可不执法大道,处无为之中,使夫天下日用而不知也?

  老子曰:振穷补急,即名生利起,除害即功成。

  夫功名生於动作者也。振恤穷困,补救急难,固不免有仁惠之浮名,义济之小利。

  世无灾害,虽圣无所施其德,

  向使天下各得,则圣人之德何所施为也?

  上下和睦,虽贤无所立其功。

  君臣父子各当其分,则贤人之功成立无所也。

  故至人之治,含德抱道,推诚施无穷之知,寝说而不言,天下莫之知贵其不言者。

  夫有立德之迹,非含德也。

循道而往,非抱道也。

以其至乃称至人。

盖推诚於中,任之自正者耳。

虽知鉴无穷,而寝言玄默,故尸居环堵之室,而百姓自化。

岂天下碌碌能贵其玄默之道哉?

  故道可道,非常道也,名可名,非常名也。

  可物之道者,非自然之常道也;可命之名者,非静体之常名也。故至人不处。

  着於竹帛,镂於金石,可传於人,皆其粗也。

  功名书於竹帛,典法刊於金石,皆有迹之功,非无为之道。较而论之,信粗矣。

  三皇五帝三王,殊事而同心,异路而同归。

  同济治之心,异政化之路。

  末世之学者,不知道之所体一,德之所总要,取成事之迹,跪坐而言之,

  教其迹者,固不周物,徒敬其遗言耳。

  虽博学多闻不免於乱。

  多闻礼义者,适足感时,非致治之要也。

  老子曰:心之精者,可以神化而不可说道,

  精之为用,无迹而物化,非名言所及也。

  圣人不降席而匡天下,情甚於言枭呼也。

  任乎精诚,其化如响。故端天下正矣。

  故同言而信,信在言前,

  同立言而独见信者,此以其诚信素着也。

  同令而行,诚在令外也。

  同出令而独施行者,由其诚副於令,民皆从之。

  圣人在上,民化如神,情以先之也。

  以其信在言前,诚在令外,故其化如神之速矣。

  动於上,不应於下者,情令殊也。

  情犹诚也。 #

  三月婴儿未知利害,而慈母爱之逾笃者,情也。

  婴儿岂知亲疏之利害也,然其慈爱弥厚,则交感之道明矣。故百姓无知,圣人无名,但相感而顺也。

  故言之用者变,变乎小哉;

  言教之化,不能变俗。

  不言之用者变,变乎大哉。

  精诚之感,天下皆化。

  信君子之言,忠君子之意,

  由信傃智,莫不顺其言。以诚至明,莫不副其意也。

  忠信形於内,感动应乎外,贤圣之化也。

  夫感道内着,化功外应也。贤谓君子,圣谓圣人,此所以同举成章者,圣人抱君子之能,君子阐圣人之化耳。

  老子曰:子之死父,臣之死君,非出死以求名也,恩心藏於中,而不违其难也。

  夫为臣子者,岂钓忠孝之名以赴君亲之难?然恩义感中,则自有忘生徇节之事矣。

  君子之憯怛,非正为也,自中出者也,亦察其所行。

  君子怀仁,憯怛於世,非苟尚之直自中出,然不察其俗而教导之,则失於政矣。

  夜行圣人不惭於影,故君子慎其独也,

  圣人无私,君子居政。故虽处幽暗,而未尝慑惧,且不负物,宁愧影哉?

  舍近期远塞矣。

  自得为近物应为远舍其自得远岂通哉。

  故圣人在上,即民乐其治,在下即民慕其意,志不忘乎欲利人也。

  圣无私属而以当济为志,以济之无极,是称志焉。然亦非立志之志也。故其在位居方,百姓莫不安其德教,慕其诚素也。

  老子曰:勇士一呼,三军皆辟,其出之诚。

  勇者,气也,气出乎诚,而三军众心为之僻易。向非义勇之气,感激之分,虽临敌执兵,然未能卫一身也。

  唱而不和,意而不载,中必有不合者。

  中谓内外感会之际也。夫我唱彼不和,我意彼不载,由其精诚未相接也。

  不降席而匡天下者,求诸已也,

  心诚则物应,形正则物儌。

  故说之所勿至者,容貌至焉,

  夫言说之教所不及者,则正形之化而可及矣。

  容貌所不至者,感忽至焉,

  正形之化所不及者,精诚之感而必及矣。

  感乎心发而成形,

  内全而外自化。

  形精之至者可以形接,而不可以照期。

  形谓容貌,精谓情感。

二化之道,期可接乎形类,而不可县解而自期也。

若然者,则中有所待,则何精之能纯,形之未正耳?非其形正而能感化於物者,未之有也。

  老子曰:言有宗,事有本,

  言有立教之宗,事有制作之本。

  失其宗本,伎能虽多,不若寡言。

  既丧宗本,则蒡衍为害,固不及保其静也。

  害众者倕而使断其指,以明大巧之不可为也。

  班咈之巧,有为也,则名着而指断。造化之巧,无为也,是以用成而体全也。

  故匠人知为闭也,能以时闭不知闭也,故必杜而后开。

  顺於变化,与时成功,任乎知巧,必资终败也。

  老子曰:圣人之从事也,所由异路而同归,

  事异所顺,化同所归。

  其存亡定倾若一志不忘乎欲利人也。

  处此四异之际,不忘乎利人之忘也。

  故秦楚燕魏之歌,异传而皆乐,九夷八狄之哭,异声而皆哀。

  哀乐者主於中,固非殊俗所能异也。

  夫歌者乐之征也,哭者哀之效也,精於中,应於外,故所在以感之矣。

  歌哭者,得丧之验也。夫治化之道,顺其生则皆乐,抑其性则皆哀,而群物怨畅之由,莫非君上之所感也。

  圣人之心,日夜不忘乎欲利人,其泽之所及亦远矣。

  故华夷皆化也。

  老子曰:人无为而治,

  性静而安。 #

  有为者,即伤无为而治者,

  加知以事,故伤性本。

  为无为者,不能无为也。

  将有所存,斯有为矣。

  不能无为者,不能有为也。

  既失己之静性,安能治於物哉?

  人无言而神, #

  神,精神也。虚寂乃全用耳。

  有言也,即伤无言之神者,

  言以辩物神理而系之,故伤也。

  载无言即伤有神之神者。

  存无於胸中,乃心之不能虚也。以是而碍,则精神不无伤也。

  文子曰:名可强立,功可强成。昔南荣畴耻圣道独亡於己,南见老子,受教一言,精神晓灵,屯闵条达,

  屯难闵疾。 #

  勤苦十日不食,如享太牢。

  味道而饱德也。

  是以明照海内,名立后代,智略天地,察分秋豪,称誉华语,至今不休,所谓名可强立者也。

  事具《亢仓子》。

  故田者不强,困仓不满;官御不励,诚心不精;将相不强,功烈不成;王侯懈怠,没世无名。

  此篇玄旨,尽以精诚为宗。文子恐世人但欲存诚而忘强学,故历举以为诚也。

  至人潜行譬犹雷霆之下藏,

  其迹不见。 #

  随时而举事,因资而立功,进退无难,无所不通。

  适於时变,合於物理。

  夫至人精诚内形,德流四方,见天下有利也,喜而不忘天下有害也,怵若有丧。

  性与理冥,且无得而无丧;形与物顺,故哀乐之若是也。

  夫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以我之同物,物亦不我异矣。

  故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唯无心以冥天下者,故可为天下牢。

  至人之法始於不可见,终於不可及,

  感以内诚,故始不可见;绝其陈迹故终不可及。

  处於不倾之地,

  以安静为本。 #

  积於不尽之仓,

  以厚德为宗。 #

  载於不竭之府,

  以自足为资。 #

  出令如流水之原,

  利物而常顺。 #

  使民於不争之官,

  虚柔而治之。 #

  开必得之门, #

  由易故不失也。

  不为不可成, #

  不易物材而为也。

  不求不可得, #

  不企所无之分也。

  不处不可久, #

  去乎骄盈。 #

  不行不可复。 #

  离乎执繁。 #

  大人行可说之政,’而人莫不顺其命,命顺时从小而致大,命逆即以善为害,以成为败。

  大人政简,莫不悦以化行,理自光大而烦苛之政反此宜焉。

  夫所谓大丈夫者,内强而外明,内强如天地,外明如日月,天地无所不覆载,日月无所不照明。大人以善示民,不变其故,不易其常,天下听令如草从风。

  任道立德,则善之可示也;因时顺性,则令之可行。

  政失於春,岁星盈缩,不居其常;政失於夏,荧惑逆行;政失於秋,太白不当,出入无常;政失於冬,辰星不效其乡;四时失政,镇星摇荡,日月见谪,五星悖乱彗星出。

  唯修德者无之。

  春政不失禾黍滋,

  天时人事合也,故顺和生之气,故得五稼滋茂也。

  夏政不失雨降时,

  则降雨以时也。

  秋政不失民殷昌,

  谷果成实,民自殷之。

  冬政不失国家宁康。

  冬阴安静,政以顺之,故宁康也。

  通玄真经卷之二竟

  通玄真经卷之三

  宋宣义郎试大理寺主薄兼

  括州缙云县令朱井正仪注

  九守篇 #

  守者专一於志,而九备於数极,则物无不在其域,事无不与其成。

此篇自《守朴》已上,至於《守虚》凡有十章。

各标守字,唯一章各隐,九数之中,文着於一篇之内,今称九守者,盖在用九之义也。

  老子曰:天地未形,窈窈冥冥,混而为一,

  混同元气。 #

  寂然清澄,重浊为地,精微为天,

  一至清澄,则自有轻重之比。

  离而为四时,分而为阴阳,

  气有滞躁,故生阴阳。数有终始,故为四时。

  精气为人,烦气为虫,

  是以人得最灵之名,虫为庶类之数也矣。

  刚柔相成,万物乃生。

  刚阳之性也。柔阴之体也。二气推接,乃资生矣。

  精神本乎天, #

  禀轻清以虚通。

  骨骸根于地, #

  禀重浊而系滞。

  精神入其门,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

  夫有生化,天理之常。故其生也,则欻尔为形为神。其化也,则寂然反本归根。来非所尚,去非在我,则我尚之见,冯何立哉?门者,复化之蹊也。

  故圣人法天顺地,不拘於俗,不诱於人,

  不敢我尚,推彼自然。

  以天为父,以地为母,

  宗顺於神形之极,法则於覆载之德。

  阴阳为纲,四时为纪,

  不持此以为纲纪,则无以同乎大顺也矣。

  天静以清,地定以宁,万物逆者死,顺者生。

  天地尚以安静而成其德,况夫所生之物欲躁动而可求存者乎?

  故静漠者神明之宅也,虚无者道之所居也。

  精神营定,安乎天之静漠;大道宗体,在乎心之虚无。

  夫精神者所受於天,骸骨者所禀於地也。

  所谓贵神以存形耳。

  故曰:道生一,

  夫道无所生,一无所立。今观肇有之前,强名曰道;数方混,故谓之一也。

  一生二, #

  启泮为阴阳二气也。

  二生三, #

  阳清上为天,阴凝下为地,二气交和,中为人也。

  三生万物。 #

  三才既立,万化能生,故品类日新矣。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背阴面阳,物之顺生也。冲之为和,生气之本也。

  老子曰:人受天地变化而生,

  受气以变化,而生此形神。

  一月而膏, #

  结聚之始,貌如脂膏。

  二月而脉, #

  血气道而成脉也。

  三月而胚, #

  内未坚,但有胚段也。

  四月而胎, #

  微有状貌。 #

  五月而筋, #

  全生十月,五得其半。

筋者,坚肉柔骨,处刚柔半,故此时成也。

夫精血之变,以成骨肉,而骨坚肉滞,则生气不通,故肉藏其脉,骨连其筋,以通泄生气,连缀支节也。

  六月而骨, #

  精凝结,变之为骨也。

  七月而成, #

  内全五藏,外具九窍。

  八月而动, #

  动於支体。 #

  九月而躁, #

  动之数也。 #

  十月而生,形骸已成,五藏乃形。

  中外各正。 #

  肝主目,肾主耳,脾主舌,肺主鼻,胆主口。

  此之所主,或与诸说不同。虽五藏七窍定有所主,而勾带开通,无所不应。故此独不言心者,以其众藏之灵者,故外之一窍,主所不及也。

  外为表,中为里,

  四支九窍之表,五藏六府之裹。

  头之圆以法天,足之方以象地。

  天园而地方,故其上下各以类也。

  天有四时五行九解三百六十六日,

  九解者,天之九宫门也。

  人有四支五藏九窍三百六十骨节;

  皆法象於上也。

  天有风雨寒暑,人有取与喜怒。

  风散之,雨施之,此取与也。寒主杀,暑主和,此喜怒也。

  胆为云, #

  勇威之象。 #

  肺为气, #

  皓素之象。 #

  脾为风, #

  动之象。 #

  肾为雨, #

  阴泽之象。 #

  肝为雷 #

  震怒之象。 #

  人与天地相椑类,而心为之主。

  心为感变之主,亦类乎造九之机本也。其余支藏,皆有所应,则天人之际相椑类矣。然心者,本主於舌之一窍,不受外裹,将无所牵,故为众主耳。

  耳目者,日月也;血气者,风雨也。

  目象日,耳象月,气象风,血象雨。

  日月失行,薄蚀无光,风雨非时,毁折生灾。

  夫日月差度,则至薄蚀;风雨不时,毁折五谷。施之於身,断可知耳。

  五星失行,州国受其殃。

  五星所镇,各有分野。

天时人事,交感而生。

故诸侯之国,方伯之州,一至失德,则象变於上,下受其灾。

是知人与天地相椑矣。

耳目,日月也;血气,风雨也。

气悖则风飘,血沉则雨滞,耳目不节,则日月差度。

盖其然矣。

  天地之道,至闳以大,尚犹节其章光,爱其神明,人之耳目,何能久视听而不息,精神何能驰聘而不乏。

  夫天地广大,不可际极。日月章耀,未尝不临。尚以亏蚀之损,节其全功,寒暑为恒,爱其神明,况乎居分剂之人而能用之无节者也。

  是故圣人守内而不失外。

  善守其内者,不为外之所失也。

  夫血气者,人之华,

  华犹颜色。 #

  五藏者,人之精也,

  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皆内藏为精,外用为神者也。

  血气专乎内而不外越,则胸腹充而嗜欲省,

  凡喜怒见於颜色,勇怯变乎喘息,皆血气外越之候也。

夫如是,损之与益,自可明矣。

故血不逆於中,则肌骨充实;气不游乎外,则情欲寡省。

藏气不足,乃有偏嗜和而调者,何有嗜欲哉?

  嗜欲省,即耳目清而听视聪达,

  嗜欲之来,多在耳目。故其寡省即自清矣。清则耳听不惑,目达不眩也。

  听视聪达谓之明。五藏能属於心而无离,即气意胜而行不僻,精神盛而气不散,

  五藏皆有所象,神气各异,唯心为百神五藏之主。夫能使有所属,不闻不应,则神全气专矣。然其胆勇脾骄,动成越悖,非心所制,岂可正哉?

  以听无不闻,以视无不见,以为无不成,

  心之全功,能用皆可。

  患祸无由入,邪气不能袭。

  夫邪气犯中,由其无主;患祸生外,以其昧机。故气正者邪不能袭,神全者福至着也。

  故所求多者所得少,所见大者所知小。

  唯宁心则治,五藏自见,乃知天下也。

  夫孔窍者精神之户牖也,

  假是以通明,藉之以出入。

  气意者五藏之使候也,

  意气为使,则五藏可候也。

  故耳目淫於声色,即五藏动摇而不定,

  应之有司。 #

  血气滔荡而不休,即精神驰骋而不守,

  神以形累。 #

  祸福之至虽如丘山,无由识之矣。

  静则鉴微,乱则迷着也。

  圣人爱而弗越,

  爱守於形神,不越於声色。

  圣人诚使耳目精明玄达,无所诱慕,

  所谓物诱於前,心慕於后。

  意气无失清静,而少嗜欲,五藏便宁。精神内守形骸而不越,即观往世之外,来事之内,祸福之门,何足见也。

  诚能备前之德,则玄鉴无湩。

而况祸福已形,无不见也。

夫辩类以相名,明数以相生者,事可观矣。

缮性以符本,极神以冥远,则往也可原矣。

外者迹之前也,内者兆之间也。

往者有迹,过迹以至,外来者未形,当兆以称内。

盖明机迭之袁,可得而知。

祸福之门,何足称者?

  故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以言精神之不可使外淫也,

  外淫则推荡在佗,不能鉴之自我也。

  故五色乱目,使不明,

  色视乃眩。 #

  五音入耳,使不聪,

  听杂乃惑 #

  五味乱口,使口厉爽,

  遂失正味。 #

  趋舍滑心,使行飞扬,

  中有所乱,自无恒业。

  故嗜欲使人之气淫,好憎使人之精劳,

  弗疾去之者,即忘气日耗。

  以是而往,其能久乎?

  夫人所以不能终其天年者,以其生生之厚也。

  皆随其所嗜好,厚养以伤生也。

  夫唯无以生为者,即所以得长生也。

  忘欢故乐足,遗生故身存。

  天地运而相通,万物总而为一,

  二气交运,所以相通。万物大生,其原一也。

  能知一,即无一之不知也,

  知其一原之道,则天地万物之情可知也。

  不能知一,即无一之能知也。

  不由道本,触类皆昧。

  吾处天下,亦为一物,而物亦物也,

  同生天地之间,则吾身当万物之一数也。

  物之与物,何以相物。

  唯其同者,不至相与彼此。

  欲生不可事也,

  时之自生,不能使生。

  憎死不可辞也,

  时之将死,不能恶死也。

  贱之不可僧也,贵之不可喜也。

  非悦贵而得贵,恶贱而去贱,直自然耳。

  因其资而宁之,弗敢极也,弗敢极,即至乐极矣。

  任物我之自安,乃极其分。制而极之,固非极也。夫放任所极,非乐极而何也?

  守虚

  以不惑其累为虚也。

  老子曰:所谓圣人者,因时而安其位,当世而乐其业。

  因所遇之时,安所处之位,遭世治乱而不患其隐见,斯可谓乐天之业也。

  夫哀乐者德之邪也,

  不得道之正用。

  好憎者心之累也,

  中之不虚忘,而所系为累。

  喜怒者道之过也,

  过越中和之道。

  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

  天道常生,处无为者,时然则然。

  静则与阴合德,动则与阳同波,故心者形之主也,神者心之宝也。

  妙用之神,圣人所贵。

  形劳而不休即蹶,精用而不已即竭,是故圣人遵之,弗敢越也。以无应有,必究其理,

  心之无私,乃能穷彼所有之理。

  以虚受实,必穷其节,

  唯其虚也,能尽於彼,所来之限也。

  恬愉虚静,以终其命。

  任此四德,而乘化以终也。

  无所疏,无所亲,

  过之一也。 #

  抱德炀和,以顺於天,

  抱安静之德,炀和生之气,以顺乎自然。

  与道为际,与德为邻,

  涉虚以应者,际极皆道也。御有以顺者,左右皆德也。

  不为福始,不为祸先,

  夫福非福也,而安以为福。

祸非祸也,而躁以为祸。

能安於祸,则宁异其福;不安所福,则福在於祸。

祸福之体,不在穷达,而宗於躁静者也。

且先始之义主於动作,言凶生乎妄动,倚伏在於动时。

是以圣人无为无作,无祸无福,修然而往,修然而来,祸福之迹外彰,而屯泰之情不入也。

  死生无变於己。

  冥顺变化者,无时而不恒,此己之未尝生死也

  故曰至神。神即以求无不得也,以为无不成也。

  用之无方。 #

  守无

  游万物而不物,则无我无物矣。

  老子曰:轻天下即神无累,

  夫旷然神平,无累於灵府,以轻脱世荣故。

  细万物即心不惑,

  心存物外,则以太山如秋毫,安小大之域,遗巨细於彼,夫何惑哉?

  齐死生即意不慑

  夫觉以梦尽,梦以觉知。死生动息,各在春分,齐於是道,保所惧焉矣。

  同变化即明不眩。

  我亦物也,同乎变化,能知此者,不眩天理之明。

  夫至人以不挠之柱,行无关之途,

  德主而不替,道行而常通。

  禀不竭之府,学不死之师,

  用备天下,未尝劳神,宗极道原,未尝丧体。

  无往而不遂,无之而不通,屈伸俛仰,抱命不惑而宛转祸福,利害不足以患之。

  委抱天命,宛转随时,遭乎祸福,不足以为内患也。

  夫为义者,可迫以仁,而不可劫以兵也,

  受命之巨,心盛之士,虽蹈白刃,守节不移。唯示之以仁,不可迫其行也。

  可正以义,而不可县以利也,

  可以义正之,而不可以利诱之。义在素利也。

  君子死义,不可以富贵留也,

  伯夷、叔齐之类是也。

  为义,不可以死亡恐也。

  齐大夫陈不占之类是也。

  又况於无为者乎。

  能守一义,犹至亡身,浩然无为,宁以形累?

  无为者无累,无累之人,以天下为影柱。

  影柱者,立之而不碍也。至人不宣於天下,则万物居然自立矣。无累於适,则天下洞然皆通耳。

  上观至人之伦,深原道德之意,下考世俗之行,乃足着也。

  因可明之。 #

  夫无以天下为者,学之建鼓也。

  凡学者,本欲复其性耳。能无以天下为者,常学所未及也。若建鼓求子,足明子已先往,求之不及也。

  守平

  去其所为,道自夷矣。

  老子曰:尊势厚利,人之所贪也,比之身即贱,

  夫身也者,以清畅保安为贵耳。众人徒知势以举身,利以资我,而莫知居此者,不全安畅之分。是以贱彼所奉,而固其本也。

  故圣人食足以充虚接气,衣足以盖形御寒,适情辞余,

  果腹则安,周身则足,自此之余,为性命患。故圣人外之也。

  不贪得,不多积,

  理然自得,非贪所得。物势自积,非多所积。

  清目不视,静耳不听,

  不主声色,自然清静。

  闭口不言,委心不虑,

  不妄胜口,迫而后应。不先企虑,应而后定。

  弃聪明,反太素,

  不由耳目之前,而归形质之始。

  休精神,去知故,

  故,事也。休谓外而不驰,去谓中而不惑也。

  无好无憎,是谓大通。

  平施於物故通。

  除秽去累,莫若未始出其宗,何为而不成。

  若存乎此,得道之宗,即心秽其除,心累斯去,而平和耳。

  故知养生之和者,即不可县以利,

  利在於和善,养者知之也。县依则往,丧生者之利也。

  通外内之符者,不可诱以势。

  符,合也。且我有理然之道以徇彼,则彼有物然之理固在我,而以合之,何外势以能诱耳?

  无外之外至大,无内之内至贵,

  夫出入无间,玄同物我,是无外之大,无内之贵也。贵且大,不可偏,由而已。

  能知大贵,何往不遂。

  守易

  得自任之理,则易也。

  老子曰:古之为道者,理情性,治心术,

  夫欲不遇节,则能尽情性之生理;不妄喜怒,则能正心术之杂乱也。

  养以和,持以适,

  和以养生,适以任情。

  乐道而忘贱,安德而忘贫。

  道以胜,故自责,德以充,故自富。

  性有弗欲,无欲而弗得,

  自足者,常得也。

  心有弗乐,无乐而弗为。

  不乐一境,故能为天下之乐也。

  无益於性者,不以累德,

  欲非性益,德以静成耳。

  不便於生者,不以滑和,

  静则便生,和因欲乱。

  纵身肆意,而度制可以为天下仪。

  夫德之大者,举指不踰闲也,则纵身肆意,皆可以为哀仪。

  量腹而食,制形而衣,容身而居,适情而行,

  斯圣人之守简易也。

  余天下而弗有,委万物而弗利,岂为贫富贵贱失其性命哉。

  物之自有,未知自全。

  若然者,可谓能体道矣。

  守清

  清而不挠,可鉴嗜欲之妄。

  老子曰:人受气於天者,耳目之於声色也,口鼻之於香臭也,肌肤之於寒温也,其性一也。或以死,或以生,或为君子,或为小人,其所以为制者异也。

  夫生之情也,六事同适耳。

若外不过当,内不犯和,则毕命自天,全行归物。

若声色以荡志,冰炭以加身,自然与死为徒,与妄为迹。

岂非天受人丧,所制异宜者哉?

  神者智之渊也,

  以万神深静,所以智用无竭也。

  神清即智明, #

  但不为物浊,则举事明审。

  智者心之符也,

  心有所至,智则舍而辫之。

  智公即心平。 #

  心能使,智能谋,虚应当,则可见心之正矣。

  人莫鉴於流水,而鉴於澄水者,以其清且静也。

  不外受故清,不中挠故静,鉴照之者自然而明。

  故神清意平,乃能形物之情,

  形其情者,唯心之静也。且好为则有遗,劳扰则无鉴。清平如水,即物至自形矣。

  故用者,心假之於弗用也。

  役之以至劳,用之无用也。澄之以成鉴,不用之用也。

  夫鉴明者,尘垢弗污也,

  鉴镜。 #

  神清者,嗜欲弗误也。

  神清则智明,智明则不失常性,故无累耳。

  故心有所至,神即溉然在之,

  心者直至,神者妙用。夫意行则神往,意止则神住。可不澄定乎?

  反之於虚,即消燥灭息矣,

  虚者神之宅也,反则刳心而任神,忘欲而能鉴矣。是以阴阳水火不复牵变於己也。

  此圣人之游也。

  神与化游。 #

  故治天下者,必达於性命之情而后可也。

  夫有生之域,唯性与命。情所同保,类所异者,非神而不可达,非大顺而不可治也。

  守真

  适形而安,则安而无佗;适性而往,则所至非妄。然大名大师,亦自此而生。

  老子曰:夫所谓圣人者,适情而已,量腹而食,度形而衣,节乎己,而贪污之心无由生也。

  生之不得已者,衣食也。周身量腹,余为佗物矣。但内外无污,谓之圣人也。

  故能有天下者。必无以天下为者也,

  圣人不以天下奉己之嗜欲,而忘天下者也。故有能治之,名寄於天下也。

  能有名誉者,必不以越行求者也。

  大名誉所求,不饰於妄,而区区之行皆妄。

  诚达乎性命之情,仁义乃因附也。

  通性命者,誉指自成仁义之行。

  若夫神无所掩,心无所载,通同条达,澹然无事,

  内无累,为虚通。

  势利不能诱也,

  无贪。 #

  声色不能淫也,

  无染。 #

  辩者不能说也,

  无惑。 #

  智者不能动也,

  无易。 #

  勇者不能恐也,

  无惧。 #

  此真人之道也。

  淳粹之至。 #

  夫生生者不死,化化者不化。

  夫道常存,能化於物,故顺天不可见,同道不可穷也。

  不达此道者,虽智统天地,明照日月,辩解连环,

  《庄子》云:惠施之辩,连环可解也。

  辞润金石,犹无益於治天下。

  夫冥顺於天,玄同於物,则变化之机可验,性命之理可通。然后在家在邦,未尝不达。若以智谋明察,辩说德泽,盖一曲之功,非全治之道也。

  故圣人不失所守。

  谓守生化之原,不用明察为治,故天下咸若,百姓谓我自然也。

  守静

  圣人安此,以为生根德本也。

  老子曰:静漠恬淡,所以养生也,

  尽其生分,始可为养。

  和愉虚无,所以据德也。

  受物以虚,接事以和,德居此而为成。

  外不乱内,即性得其宜,

  声色俱为弃物,性乃全也。

  内不动和,即德安其位,

  不以爱累亏接物之和,故德有所宁於位。

  养生以经世,抱德以终年,可谓能体道矣。

  夫性之未全,为欲所牵也,不可经纶世也。

德之将败,为物所累者,不可终天年也。

而外有物,伤中唯性变,虽欲勿困,其可得哉?故静漠保生,乃堪涉动,和愉然后保终。

体道之人,此之谓矣。

  若然者,血脉无郁滞,五藏无积气,

  形和性静,此患何施?夫血脉郁滞,在乎厚养。五藏积气,由之喜怒也。

  祸福不能矫滑,非誉不能尘埃,

  挠性乱和,沽名求福者,伤生之士也。

  非有其世,孰能济焉。

  此圣人与道之辞也。夫静圣之道,与治相符,与乱相反,故无明王,则自全之道未之能保矣。

  有其才不遇其时,身犹不能脱,又况无道乎。

  此圣人劝道之辞也。且有堪任之才,未适权变之用,则多事之世未能脱离。况非守静而践危机哉。

  夫目察秋豪之末者,耳不闻雷霆之声,耳调玉石之音者,目不见太山之形,故小有所志者,大有所忘。

  一淫声色,失性之远。

  今万物之来,擢拔吾生,攓取吾精,若泉原也,

  声色之类,左右不可尽,故至天生竭精也。

  虽欲勿禀,其可得乎。

  以在耳目之前。

  今盆水若清之,经日乃能见眉睫,浊之不过一挠,即不能见方圆。

  澄心之鉴唯有,静者能之。故一至嗜欲,虽祸如丘山,亦未之见。

  人之精神,难清而易浊,犹盆水也。

  守法

  法之上者,在乎法天。法天之法,未有无所法,而同乎大顺者也。

  老子曰:上圣法天,

  上古圣君法象天道,不教而自化,弃智而成功。盛德日新,故无得而称,玄功莫朕,是以不知帝力也。

  其次上贤, #

  以贤德之道为上也。

  其下任臣。任臣者,危亡之道也,

  谓独任致危也。

  上贤者,痴惑之原也,

  上贤则争,争为乱本。

  法天者,治天地之道也。

  法自然之道,则二仪通治。

  虚静为主, #

  天之体也。 #

  虚无不受,静无不持,

  持犹制万物之纷挠。

  知虚静之道,乃能终始。

  未尝抑物,付之自极,如四时相谢无尽也。

  故圣人以静为治,以动为乱,

  静则各正性命。

  故曰,勿挠勿缨,万物将自清,勿惊勿骇,万物将自理,天道然也。

  缨谓多方,骇谓设苛政也。

  守弱

  居众所不敌之地,故成其大胜之道。

  老子曰:天子公侯,以天下一国为家,以万物为畜、怀天下之大,有万物之多,即气逸而志骄,

  所谓贵不与骄,期而骄自至。

  大者用兵侵小,

  晋灭虞、楚、伐隋之类。

  小者倨傲陵下,

  曹共公、卫献公之类。

  用心奢广,譬犹飘风暴雨,不可长久。

  夫强盛之气,天地尚不能久,而况奢僭之君?

  是以圣人以道镇之,

  非虚柔之道孰能安?

  执一无为,以损冲气,

  冲中。 #

  见小守柔,退而勿有;

  见小自成其大,守柔能制其刚。

  法於江海,江海不为,故功名自化,

  夫处下众归,体谏物与,故不求而名遂,不争而功成。

  弗强,故能成其王,

  德归者宁,力制者叛。

  为天下牝,故能神不死,

  牝者,柔之谓也。圣人法之以存神。

  自爱,故能成其贵,

  将欲贵位,在乎爱身。故以道自胜、则身可长保,身存者,贵其亡乎?

  万乘之势,以万物为功名,

  功名小大,随位而立。

  权任至重,不可以自轻,

  《庄子》曰:轻用吾身而亡吾国也。

  自轻则功名不成。

  未有身不洽而国治者也。

  夫道大以小成、多以少生,

  大之资者,一豪耳。多之要者,一笄耳。

  故圣人以道莅天下,柔弱微妙者,见小也,俭啬损缺者,见少也,见小故能成其大,见少故能成其美。

  道以微妙为大,德以损缺为美。

  天之道,抑高举下,损有余,奉不足,

  其犹张弓乎?势之均也。

  江海处地之不足,故天下归之奉之。必故圣人卑谦守静辞让者,见下也,虚心无有者,见不足也。

  法江海之故也。

  见下故能致其高,见不足故能致其贤。

  心之常下,德之弥高;身之常退,行之弥进也。

  矜者不立,奢者不长,。强梁者死,满溢亡。飘风骤雨不终日,小谷不能须臾盈。

  小谷褊狭,若注之须臾,则至乎盈溢。

  飘风骤雨行强梁之气,故不能久而灭,小谷处强梁之地,故不得不夺。

  夺其归,奉之德。

  是以圣人执雌牝,去骄奢,不敢行强梁之气,

  遵天地之戒也。

  执雌牝,故能立其雄牡,不敢奢泰,故能长久。

  唯能雌者,故能有立健之德也。

  老子曰:天道极即反,盈即损,日月是也。

  日中则昊,月盈则亏。

  故圣人日损,而冲气不敢自满,日进以牝,功德不衰,天道然也。

  日进以牝者,推柔以御物也。天道亏盈益谦,圣人能法。故盛德日新而无所替。

  人之情性,皆好高而恶下,好得而恶亡,好利而恶病,好尊而恶卑,好贵而恶贱,众人为之,故弗能成,执之,故弗能得。

  夫物宜更变,理势大均,果且而有成。果且而无得。设使居其位者,亦素定分,岂好恶偏执而能得之者哉?

  是以圣人法天,弗为而成,弗执而得,

  乘彼自然,则与时而成,与物而得也。

  与人同情而异道,故能长久。

  同所适之情,异所从之道,反其爱恶之私,乃成长久之德。

  故三皇五帝有戒之器,命曰侑卮,其冲则正,其盈则覆。

  事具《周与》。

  夫物盛则衰,日中而移,月满则亏,乐极而悲。是故聪明广智守以愚,

  至察无徒,匿耀守众。

  多闻博辩守以俭,

  矜能有辱,持后无失。

  武力勇毅守以畏,

  轻敌多败,虞慎保胜。

  富贵广大守以狭,

  骄盈日危,谦损日福也。

  德施天下守以让,

  自伐乃丧,推物乃全。

  此五者,先王所以守天下也。

  夫有天下者,位之极也。若以极欲而持极位,则倾覆矣。非此五德,何以守之也?

  服此道者,不欲盈,

  盖顺中为常,如彼戒器者。

  夫唯不盈,是以能弊不新成。

  以谦虚之故弊,资道德之新成。

  老子曰:圣人与阴俱闭,与阳俱开。

  所谓大顺。 #

  能至於无乐也,即无不乐也,

  无可无不可,则常可矣。无乐则常乐矣。

  无乐,即至乐极矣。

  言乐之所存,哀之所顺,唯忘所乐者,何待而不极焉。

  是以内乐外,不以外乐内也,

  内乐外者,我畅於物外;乐内者,物变於我,故同於失者,失亦得之矣。

  故有自乐也,即有自志,贵乎天下,

  冥然万物之上,真自贵耳。

  所以然者,因天下而为天下之要也,不在於彼,而在於我,不在於人,而在於身,身得则万物备矣。

  自得者,天地万物莫不得?

  故达於心术之伦者,即嗜欲好憎外矣,

  尽为弃物。 #

  是故无所喜,无所怒,无所乐,无所苦,万物玄同,无非无是,

  是非之伦生於爱恶,心既无矣,物自玄同,故不知所以遗,而是非都尽矣。

  故士有一定之论,女有不易之行,

  虽未忘所存,已得自安自道也。

  不待势而尊,不须财而富,不须力而强,不利货财,不贪势名,不以贵为安,不以贱为危,

  苟定其分,何所假待?

  形神气志,各居其宜。

  四者同在,一安之道遂不至相反也。且士女节操,尚能如是,而况圣人全德者乎?

  夫形者生之舍也,

  居舍在形。 #

  气者生之元也,

  元本在气。 #

  神者生之制也,

  由制在神。 #

  一失其位,则三者伤矣。

  一失所养之位,则并伤之也。

  故以神为主者,形从而利,

  制之使不犯,故利也。

  以形为制者,神从而害。

  恣轻炀,充口腹则害。

  贪叨多欲之人,颠冥乎势利,诱慕乎名位,几以过人之智位高於世,即精神日耗以远久,淫而不还,形闭中距,即无由入矣,

  形以刚强为闭,中无和气为距。

  是以时有盲忘自失之患。

  夫外诱中募,久乃类冥。往而不知归,资盲忘之患也。

  夫精神志气者,静而日充以壮,躁而日耗以老。

  神全则兼物,由其静也。形困则支策,在其动也。岂可失盛衰之节哉?

  是故圣人持养其神,和弱其气,平夷其形,而与道浮沉,

  虽物之往来,莫不顺道也。

  如此即万物之化,无不偶也,百事之变,无。不应也。

  与所化而合,与所变而通。

  守朴

  不加欲於性命之分,而浑乎变化之根,谓之朴也。

  老子曰:所谓真人者,性合乎道也,

  不自动用,与造化者为人。

  故有而若无,实而若虚,

  虽事物皆实,而真性不知所存也。

  治其内不治其外,

  未有内治而外欲者。

  明白太素,无为而复朴,

  夫无为之为亦朴矣,则体真之士静动亦出乎虚白之域。

  体本抱神,以游天地之根,

  体元气之本,抱变化之神,居物象之先也。

  芒然仿佯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

  性离所污,直以无事为常。

  机械智巧,弗载於心,审於无瑕,不与物迁,

  审犹委也。

不载於心,复何瑕哉?则物之自迁,奚与同往耳?尝试论之,曰,且夫物也者,一时之所也。

向非今也,理不至迁矣。

而评世之士,定论之人,尚正彼形,不复随妄。

况乎性与道合,牵之遂流者哉?

  见事之化,而守其宗,

  不与物迁之谓。

  心意专於内,通达偶於一,

  专气无杂,通而不异。

  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

  无为无故。 #

  弗学而知,弗视而见,

  与物同和,与物自见。

  弗为而成,弗治而辨。

  顺天下而自成,随品类而自辨。

  感而应,迫而动,不得已而往,

  未尝先始。 #

  如光之耀,如影之效,

  纯粹之体,清而能照,虚而能应也。

  以道为循,有待而然,

  循之则如待也,此寄言耳。

  廓然而虚,清静而无,

  是其真体。 #

  以千生为一化,以万异为一宗,

  居原者,同之也。

  有精而弗使,有神而弗用,

  不使而同,可谓至精。不行而通,谓至神也。

  守大浑之朴,立至精之中,其寝不梦,

  无所想象。 #

  其智不萌, #

  不先其物, #

  其动无形, #

  玄应之迹不可见也。

  其静无体, #

  非有依而立静。

  存而若亡,生而若死,

  不自存生,非无神妙之用。

  出入无间, #

  不碍金石。 #

  役使鬼神, #

  无心合虚故耳。

  精神之所以能登假於道者也,

  有上之德,乃能登至道乎?

  使精神畅达,而不失於元,

  谓得所受之本。

  日夜无隙,而与物为春,

  和气接物而无间息。

  即是合而生时於心者也。

  心不自生,合时而生。

  故形有靡而神未尝化,

  形同於物故化,神同於道故存。

  以不化应化,千变万转,而未始有极,

  夫水火之功,不能自制,其类故化者不能化物,不化者方能化耳。以不化之体化无穷之物,故不可极也。

  化者复归於无形也,

  物之生也,各归其根。

  不化者与天地俱生也,

  道在象先, #

  故生生者未尝死,其所生者即死,化物者未尝化,其所化者即化。

  义已见上。 #

  此真人之游也,纯粹之道也。

  通玄真经卷之三竟

  通玄真经卷之四

  宋宣义郎试大理寺主薄兼

  括州缙云县合朱弁正仪注

  符言篇 #

  符者,契也。言者,理也。故因言契理之微,悟道忘言之妙,可谓与矣。

  老子曰:道至高无上,至深无下,

  上乎无上,下乎无下,故能高能深,能上能下也。

  平乎准,直乎绳,

  非衡能平,无处不夷。非绳能直,无处不正。

  圆乎规,方乎矩,

  非圆能圆而无圆,非方能方而无方。

  包裹天地,而无表里,

  其大无外,其细无内。

  洞同覆盖,而无所碍,

  大圆无涯,大通无滞。

  是故体道者,不怒不喜,其坐无虑,寝而不梦,见物而名,事至而应。

  前已解。 #

  老子曰:欲尸名者必生事,事生即舍公而就私,

  尸主求名者必有事,事生即不和,故令去名而就公。

  倍道而任已,见誉而为善,立名而为贤,

  倍,背也。背道祈誉,非善之善。趋俗求名,非贤之贤也。

  即治不顺理,而事不顺时,治不顺理则多责,事不顺时即无功,

  顺理则用心寡,而成事大,逆时则用力多而见功鲜。

  妄为要中,功成不足以塞责,事败足以灭身。

  要誉立效,求合时君者,功未济物,败以及身也。

  老子曰: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智主,藏於无形,行於无怠,不为福先,不为祸始,

  动不为主则无形,无形故无将迎之福。唱而方应则无怠,无怠故无未来之祸也。

  始於无形,动於不得已,欲福先无祸,欲利先远害。

  治未兆之事则为福,绝非常之利则无害也。

  故无为而宁者,失其所宁即危,无为而治者,失其所治则乱。

  失所宁者,谓舍内宁而外求宁,则固矣。失所治者,谓遗身而求治人,则惑矣。

  故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

  谓玉石分而争夺生。

  其文好者皮必剎,其角美者身必杀,甘泉必竭,直木必伐。

  物有美而见害,人晞名而召祸。

  华荣之言后为愆,

  先聘华词,后招身祸。

  石有玉伤其山,

  山不藏宝必见鉴,人不慎言必招祸。

  默首之患固在言。前黎民所以蒙祸、其妄议国家典法之言故也。

  且君子攸戒,尚亦三缄,小人腾口,得不招祸也?

  老子曰:时之行,动以从,不知道者福为祸。时之从,动以行,不知道者以福亡。

  夫圣人治道,先知存亡,县料得失,故舒卷扉定,宠辱不惊,方获终吉以保其身。

至於昧者,多承福而作威,故福极而祸生。

非祸福相倾,乃动用之乖分耳。

  天为盖,地为轸,善用道者,终无尽,地为轸,天为盖,善用道者终无害。

  以天为盖覆无涯而皆善,以地为轸运无穷而莫害。

  陈彼五行,必有胜,

  金火相攻,衰王递作。

  天之所覆无不称,

  天道包弘各称。

  故知不知,上;不知知,病也。

  知无知者善,不知强知者病也。

  老子曰:山生金,石生玉,反相剥,木生虫,还自食,人生事,还自贼。

  名显道丧,事起害生。

  夫好事者未尝不中,争利者未尝不穷,

  未有涉水不濡其足,蒙尘不垢其身。

  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所好,反自为祸。

  矜其能,丧厥功。骋其伎,丧厥身也。

  得在时,不在争,治在道,不在圣。

  时会自得,不假力争。道在自尊,何烦矜圣?

  土处下不争高,故安而不危,水流下不争疾,故去而不迟。

  道之所贵,德之所尚,不争而高,不疾而速。

  是以圣人无执故无失,无为故无败。

  道无形状,不可把握,故执之则失。又非形体,难以雕刻,故为之则败也。

  老子曰:一言不可穷也,二言天下宗也,三言诸侯雄也,四言天下双也。贞信则不可穷,道德则天下宗,举贤德,诸侯雄,恶少爱众,天下双。

  兼得四句者,上为皇为帝,偏得一言,则下为霸为佐也。

  老子曰:人有三死,非命亡焉。

  言非命,人自取之也。

  饮食不节,简贱其身,病共杀之;乐得无已,好求不止,刑共杀之;以寡犯众,以弱陵强,兵共杀之。

  故死生在我,祸福无门。匪降自天,职竞由人也。

  老子曰:其施厚者其报美,其怨大者其祸深。薄施而厚望,畜怨而无患者,未之有也。察其所以往者,即知其所以来矣。

  功高则报厚,怨深则息大。随其轻重,遗之恩怨也。

  老子曰:原天命,治心术,理好憎,适情性,即治道通矣。

原天命,即不惑祸福,治心术,即不妄喜怒,理好憎,即不贪无用,适情性,即欲不过节,不惑祸福,即动静顺理,不妄喜怒,即赏罚不阿,不贪无用,即不以欲害性,欲不过节,即养生知足。

凡此四者,不求於外,不假於人,反己而得矣。

  明此四者,可谓大通。不因於人,省己而已。

  老子曰:不求可非之行,不憎人之非己,

  无谲诈之行,人何非我?怀仁恕之情,我无尤人也。

  修足誉之德,不求人之誉己,

  自修己德,不求人誉。

  不能使祸无至,信己之不迎也,不能使福必来,信己之不让也,

  不能防不测之祸,信命不遗。不能要必至之福,来者当受也。

  祸之至,非己之所生,故穷而不忧,福之来,非己之所成,故通而不矜。

  祸生非己,虽祸而何忧?福至非我,虽福而何恃也?

  是故闲居而心乐,无为而治。

  恬泊优游而已。

  老子曰:道者守其所已有,不求其所未得。求其所未得,即所有者止,循其所有即所欲者至。

  已有者一身之精神,未有者多方之伎术。

今废已有之精神,祈未得之方术,未得者夫至,所得者已忘。

不保得一之由,难追两失之悔。

故至人守其本,不寻其末;贵得於内,不制於外也。

  治未固於不乱,而事为治者必危;行未免於无非,而急於名者必挫。

  本固邦宁,周行不辱。

  故福莫大於无祸,利莫大於不丧。

  无祸之福,福之厚矣。无丧之利,利之大矣。

  故物或益之而损,损之而益。

  唯无祸福,则无损益。

  夫道不可劝就利者,而可以安神避害。

  道者不可诱以利,无利则无害。故神自安,道自来也。

  故尝无祸不尝有福,尝无罪不尝有功。

  无祸无福,无罪无功,是谓大通。

  道曰芒芒昧昧,从天之威,与天同气,无思虑也,无设储也,

  道曰,道君也,芒昧谓道窈冥不可得见。今但法天以虚,为身以无,为心不虑而成,不劳而物积也。

  来者不迎,去者不将,

  任其自得。 #

  人虽东西南北,独立中央,

  身应物而无穷,道居中而独运。

  故处众枉不失其直,

  曲全故大。 #

  与天下并流不离其域,

  至气流转,真精常存。

  不为善,不避丑,遵天之道,不为始,不专己,循天之理,不豫谋,不弃时,与天为期,不求得,不辞福,从天之则。

  天无心,不言而万物生;人无为,不谋而百事遂。

  内无奇福,外无奇祸,故祸福不生,焉有人贼。

  凡有福即有祸,今祸福已冥,孰为人贼害。

  故至德,言同路,事同福,上下一心,无岐道,旁见者进退章之於邪,开道之於善,而民向方矣。

  偏见不足以化俗,正道而可以诱民。

  老子曰:为善即劝,为不善即观,劝即生责,观即生患。

  劝,勉也。

观,察也。

夫人为善,当日自勉之。

有不善者,察见己过,则向方矣,是不勉其为善矣。

若以己为善,察求人之不善而责之者,则有患矣。

故劝为善而不善矣。

  故道不可以进而求名,可以退而修身。故圣人不以行求名,不以知见求誉,治随自然,己无所与。

  进不饰智以求名,退而修身以自治,推之自然,岂晞人誉也?

  为者有不成,求者有不得,人有穷而道无通。

  人有求而不得,道无为而自周。

  有智而无为,与无智同功,有能而无事,与无能同功,有智若无智,有能若无能,道理达而人才灭矣。

  夫志德内充,人才外灭者,故有若无,实若虚也。

  人与道不两明,人爱名即不用道,道胜人则名息,道息人名章,即危亡。

  道须一致,事不两全。

  老子曰:使信士分财,不知定分而探筹,何则,有心者之於平,不如无心者;使廉士守财,不如闭户而全封,以为有欲者之於廉,不如无欲者也。

  探筹绝疑於无心,廉士见猜於有欲。

  人举其疵则怨,鉴见其丑即自喜。

  贤者举过而思改,愚者自媒而为善。

  人能接物而不与己,即免於累矣。

  先人后己,终身无咎。

  老子曰:凡事人者,非以宝弊,必以卑辞,弊单而欲不厌。

  君子不重宝,币服以谦敬,人能行一之,久而无厌也。

  卑体免辞论,说而交不结。约束誓盟,约定而反先日,

  君子之交,不假结约,一言而定,终身不易。小人之交,要以誓盟,未盈旬时,以违旧要也。

  是以君子不外饰仁义而内修道术,

  内秉真淳,外无虚饰。

  修其境内之事,尽其地方之广,厉其民死,坚其城郭,上下一心,与之守社稷。即为名者不伐无罪,为利者不攻难得,此必全之道,必利之理。

  与民同利,民乐死之。与民同心,民共守之。求名者不贪滥,为利者不垂分。此必全之道,即社稷共守、郊境同固也。

  老子曰:圣人不胜其心,众人不胜其欲。

  心胜则道全,欲胜则身危。

  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内便於性,外合於义,循理而动,不击於物者,正一气也。

推於滋味,淫於声色,发於喜怒,不顾后患者,邪气也。

邪与正相伤,欲与性相害,不可两立,一起一废,故圣人损欲而从性。

目好色,耳好声,鼻好香,口好味,合而说之,不离利害嗜欲也。

耳目鼻口,不知所欲,皆心为之制,各得其所,由此观之,欲不可胜亦明矣。

  六情所欲,一心为制。气正於中,则欲不害性。心衰於外,则伪己惑真。故知衰正在我,与夺因心。且一心自正,群物何累也?

  老子曰:治身养性者,节寝处,适饮食,和喜怒,便动静,内在己者得,

  言不外求。 #

  而邪气无由入,饰其外伤其内,扶其情者害其神,见其文者蔽其真。夫须臾忘为贤者,必困其性,

  言人贤不可暂忘,若须臾离之,必受困辱。

  百步之中忘其为容者,必累其形。

  夫辅身御性,必宜节饮全和,使必气内平而神明可保。君子慎微,不在於远,虽十步之内,必虑朽株之患;须臾之间,卒过非意之事。安可怠哉?

  故羽翼美者,伤其骸骨,枝叶茂者,害其根荄,能两美者天下无之。

  翡翠以文彩见害,春华以芳菲见折。物有双美,事能兼济,未之有也。

  老子曰:天有明,不忧民之晦也,地有财,不忧民之贫也。

  天之道,明照大闳,至幽能察;地之利,有於万物,广济无边也。

  至德道者若丘山块然不动,行者以为期,直己而足物,不为人赐,用之者亦不受其德,故安而能久,天地无与也,故无夺也,无德也,故无怨也。

  至人者,势名不能动,欲害不能倾,块然独处,岿然山峙,以其常足,不受赐与,脱其所取,辄亦无让。故与之不得,夺之无怨,故能长久也。

  善怒者必多怨,善与者必善夺,唯随天地之自然而能胜理。

  超喜怒之域,忘与夺之情,任之自得,以全天理也。

  故誉见即毁随之,善见即恶从之,利为害始,福为祸先,不求利即无害,不求福即无祸,身以全为常,富贵其寄也。

  誉者,人之所美善者,人之所慕。但不欲显,显则有毁有怨。非待绝善,誉将无怨。若不矜不伐,自然无祸无福,道德自全。全身为常,富贵若寄也。

  老子曰:圣人无屈奇之服,诡异之行,服不杂,行不观,

  服不惊众,行不异人。

  通而不华,穷而不慑,荣而不显,隐而不穷,异而不乖,

  穷通,命也,故不华不慑。荣隐,时也,故不显不辱。虽异於人,何足怪也?

  同用无以名之,是谓大通。

  用无则无滞,是为大通也。

  老子曰:道者直己而待命,时之至,不可迎而返也,时之去,不可追而援也,故圣人不进而求,不退而让。

  正身俟命,直道从时,不将不迎也。

  随时三年,时去我走,去时三年,时在我后,无去无就,中立其所。

  此言先之大过,后之不及,唯迎之无前,随之无后,独立其中,而安其所也。

  天道无亲,唯德是与。福之至,非己之所求,故不伐其功,祸之来,非己之所生,故不悔其行。

  前已释也。 #

  中心其恬,不累其德,

  非誉不能垢,宠辱不能惊

  狗吠不惊,自信其情,诚无非分。

  自明无非,故不惊惧。

  故通道者不惑,知命者不忧。

  知道知命,何忧何惧?

  帝王之崩,藏骸於野,其祭也祀之於明堂,神贵於形也,

  言古帝王归骸於野,不封不树,示民有终;祀神明堂,不谄不滥,示民知严也。

  故神制形则从,形胜神则穷,聪明虽用,必反诸神,谓之大通。

  依神形全,纵欲神逝,自非明达,莫能保之。

  老子曰:古之存己者,乐德而忘贱,故名不动志,乐道而忘贫,故利不动心,是以谦而能乐,静而能澹。

  道德备身,贫贱无耻,心志不亏,名利不惑。故能谦之乐矣,静而澹然也。

  以数集之寿,忧天下之乱,犹忧河水之涸,泣而益之也。故不忧天下之乱,而乐其身治者,可与言道矣。

  谕人不忧寿之将尽,而忧天下之不治,是犹泣数滴之泪,欲增洪河之流,无益之谓也。唯忘治人而治其身,可与言乎道。

  老子曰:人有三怨,爵高者人妬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人怨之。

  高而能卑,厚而能散,自保元吉也。

  夫爵益高者意益下,官益大者心益小,禄益厚者施益博,修此三者怨不作。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二者不修,殃及己身。

  老子曰:言者所以通己於人也,闻者所以通人於己也。

  言己情以达人情,得人意以通己意。

  既暗且聋,人道不通,故有暗聋之病者,莫知事通,岂独形骸有暗聋哉,心亦有之塞也,

  目不睹太山,耳不闻雷霆,此形骸之暗聋。有鉴疑鹿马,智昏菽麦,此人之暗聋也。即事不辩,况大道哉?

  莫知所通,此暗聋之类也。夫道之为宗也,有形者皆生焉,其为亲也亦戚矣,飨谷食气者皆寿焉,其为君也亦惠矣,诸智者学焉,其为师也亦明矣。

  生以道为亲,无形而形焉,其为亲也大矣。谷与气为君,非寿而寿焉,其为惠也厚矣。智以学为师,非师而师焉,其明至矣。

  人皆以无用害有用,

  勤无用之事,伤有涯之情。

  故知不博而日不足,

  君子常以所知未远,渴日不足以自勉励也。

  以博奕之日问道,闻见深矣。

  移博奕之功,而专道德,可致深妙矣。

  问与不问,犹暗聋之比於人也。

  不闻不问,是谓暗聋之人也。

  老子曰:人之情,必服於德,不服於力,

  可以德制,不可以力争也。

  德在与不在来。

  德施於人,不望来报。

  是以圣人之欲贵於人者,先贵人,欲尊於人者,先尊人,欲胜人者先自胜,卑人者先自卑,故贵贱尊卑,道以制之。

夫古之圣王,以其言下人,以其身后人,即天下乐推而不厌,戴而不重,此德重有余而气顺也,故知与之为取,后之为先,即几於道矣。

  尊人者非尊其人,而取尊,先人者非先其人而取先,是气顺於道,德归诸己,故推而不厌,戴而不重也。

  老子曰:德少而宠多者讥,才下而位高者危,无大功而有厚禄者微,故物或益之而损,或损之而益。

  才藏不称讥危,必至损益相随,祸福斯验者也。

  众人皆知利利,而不知病病,唯圣人知病之为利,利之为病。

  众人知利为利,不知以利为病。圣人知利是病,以不病为利也。

  故再实之木,其根必伤,掘藏之家,后必有殃。夫大利者反为害,天之道也。

  木之再成者必伤其根,家藏宝货者必殃其身。谓非意而得者,先利后害,天之道也。

  老子曰:小人从事日苟得,君子日苟义。为善者非求名者也,而名从之,名不与利期,而利归之,所求者同,所极者异。

  小人从事,以苟得为利,利从而害之。君子直道,不以利为期而名归之。故受利同而遇害异也。

  故动有益则损随之。言无常是,得无常宜者,小人也。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

  察於一事,通於一能,中人也。

  所见不周,拘於一域。

  兼覆而并有之,技能而才使之者,圣人也。

  默奸去哀,任贤使能,此圣人也。

  老子曰:生所假也,死所归也,故世治即以义卫身,世乱即以身卫义,死之日,行之终也。

  世治即以义保身,世乱即以身死义。故君子有益於人,虽杀身不恨。故视死若归,犹生之年也。

  故君子慎一用之而已矣。

  依道而行,动不乖正。

  故生受於天也,命遭於时也,有其才不遇其世,天也,求之有道,得之在命。

  遇时也,不遇天也,得之不喜,失之不怨也。

  君子能为善,不必得其福,不忍而为非,未必免於祸。

  君子为善未必要福,去非未能远祸,终不舍义以求福。易行而脱祸,何则?如是性不可草,心苟无二故也。

  故君子逢时即进,得之以义,何幸之有;不时即退,让之以礼,何不幸之有。故虽处贫贱而犹不悔者,得其所贵也。

  君子进不以为幸,义得之也。不遇不以为耻,悔何有焉?所存道义,岂苦贫贱哉?

  老子曰:人有顺逆之气,顺逆之气生於心,心治则气顺,心乱则气逆,心之治乱在於道德。

得道则心治,失道即心乱。

心治即交让,心乱即交争,让即有德,争即生贼。

有德即气顺,贼生即气逆。

  一其心则顺而正,二其气即逆而邪。正则道隆,邪则害生。道存则神清,清则和治,贼生则气浊,浊则争乱。既浊且乱,亡无日矣

  气顺则自损以奉人,气逆则损人以自奉。二气者可以道而制也。

  难以事消,可以道制。

  天之道其犹响之报声也,德积则福至,祸积则怨至。

  人能行之,天能鉴之,善恶心臻,有如影响。

  官败於官茂,孝衰於妻子,患生於忧解,病甚於且愈,故慎终如始,即无败事也。

  官败失於正法,孝衰匿於私房。忧虽暂解,犹虑患生,病虽且愈,仍宜节欲。故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也。

  老子曰:举枉与直,如何不得。举直与枉,勿与遂往,所谓同污而异泥者。

  知人不易,举人必明。今举枉为直,以愚为贤,岂有同污而异泥也?

  老子曰:圣人同死生,愚人亦同死生。圣人之同死生,明於分理,愚人之同死生,不知利害之所在。

  圣人一死生,不利彼此,故无死生。愚人异死生,利在得失,故沦死生。

  道县天,物布地,和在人,人主不和,即天气不下,地气不上,阴阳不调,风雨不时,人民疾饥。

  道系於天,物产於地,中和在人。人者,天之精也,地之灵。故为人之主,必和洽其气,安抚万物,则风雨不愆,灾害不作也。

  老子曰:得万人之兵,不如闻一言之当,得隋侯之珠,不如得事之所由,得和氏之璧,不如得事之所适。

  一言有益,万兵非贵。一事可尊,和璧非宝。

  天下虽大,好用兵者亡,国虽安,忘战者危。故小国寡民虽有什伯之器而勿用。

  大国莫若修德,小国莫若事人,则征伐不兴,上下安泰也。

  老子曰:能成霸王者,必胜者也;

  非道不御。 #

  能胜敌者,必德者也,

  非德不胜。 #

  能用人力者,必得人心者也,

  用贤者之力,得众人之心也。

  能得人心者,必自得者也,自得者,必柔弱者也,能胜不如己者,至於若己者而格,柔胜出於若己者,其事不可度,故能以众不胜成大胜者,唯圣人能之。

  唯保谦柔众不能胜,故能成其胜也。

  通玄真经卷之四竟

  通玄真经卷之五

  宋宣义郎试大理寺主薄兼

  括州缙云县令朱弁正仪注

  道德篇 #

  夫道也者,通自分之常理也;德也者,备所得之总名也。

且《文子》总有一十二篇之目各异,唯《道德》再举者,何也?夫道德之道也,即可物之道也,由可道而成德者,亦可据之德也,但非至道与玄德尔。

所以首篇《道原》后篇《上德》原称道本,上乃德极,唯原上之用兹一篇。

唯道德之体各归本自然,人间之世,行道立德,修身核名,生且有伦,死而不朽者,莫若此篇耳。

  文子问道。 #

  夫道绝学,至理无问,斯所问者,盖触类之道也。

  老子曰:学问不精,即听道不深。

  人之学者,欲复其性也。因好问而成待间,假修学以至无学。若不精於此,何穷深旨矣?

  凡听者将以达智,

  达圣哲也智。 #

  将以成行也, #

  成仁义之行。 #

  将以致功名也。

  致同佐之功。 #

  不精不明,不深不达,

  精则明,深则达。

  故上学以神听,中学以心听,下学以耳听。

  上学体道以达智,中学好道以成行,下学游道以至名也。

  以耳听者,学在皮肤,以心听者,学在肌肉,以神听者,学在骨髓。

  浅深,比也。 #

  故听之不深,即知之不明;知之不明,即不能尽其精;不能尽其精,即行之不诚。

  听彼不深,则无今知之明,斯未造其极者也。夫未明於中,行诚於外者,未之闻也。

  凡听之理,虚心清静,损气无盛,

  谓损其气以处道。

  无思无虑,目无妄视,耳无苟听,

  内外各息所能事,奉彼之旨也。

  专精积蓄,内意盈并,既以得之,必固守之,必长久之。

  专一所得,意无分想,则明纳理本,尽其精妙自然,物不能迁,与时俱精矣。

  夫道者原产有始,

  肇生有形。 #

  始於柔弱,成於刚强,

  始夫道母,气皆柔弱;成乎形质,性乃刚强。

  始於寡短,成於众长。

  生生故不寡,是以众也。资生故不短,是以长也。

  十围之木始於把,百仞之台始於下。此天之道也。圣人法之,

  夫道以包小为大,天以配下为高;察始察成,可尚微本。故圣人法之也。

  卑者所以自下也,

  礼下之卑。 #

  退者所以自后也,

  持后之退。 #

  俭者所以自小也,

  小足之俭。 #

  损者所以自少也,

  少欲之损。 #

  卑即尊, #

  亲下故尊。 #

  退即先, #

  不犯故先。 #

  俭即广, #

  是用故广。 #

  损即大, #

  成德故大。 #

  此天道所成也。

  天道亏盈益谦,圣人则之,自然成其众利。

  夫道者德之先,

  因乎道体,方成德用。

  大之根, #

  两仪宗本。 #

  福之门, #

  安静之由。 #

  万物待之而生,待之而成,待之而宁。

  皆假无以为耳。

  夫道无为无形,不为事先不为物迹。

  内以修身,外以治人,功成事立。与天为邻,

  夫用道者,内可以修身,外可以治人,而所济无迹,皆若自然,则与天之功未始相远也。

  无为而无不为,

  此义已见道原篇,

  莫知其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随感而至,得非信乎?

  天子有道,即天下服,长有社稷;

  道也者,随位分而各通也。故尧舜有之,则至德可称。汤武有之,则神功不朽。可道之道,斯非谓欤。

  诸侯有道,即人民和睦,不失其国;

  古者诸侯有国。

  士庶有道,即全其身,保其亲;强大有道,不战而克;

  夫晋楚之类,有道者霸,非在料敌而克。

  小弱有道,不争而得;

  曹卫之类,有道者附,亦非率先而得也。

  举事有道,功成得福。

  顺於时者功必见,修於正者福必应。

  君臣有道即忠惠,

  君惠臣忠。 #

  父子有道即慈孝,

  父慈子孝。 #

  士庶有道即相爱,

  无相夺伦,理自容爱。

  故有道即和,无道即苛。

  夫各正性命,则异俗可和。苟踰位分,则骨肉自虐。而有家有国不本道者,不其殆哉?

  由是观之,道之於人,无所不宜也。

  小大之用皆可。

  夫道者,小行之小德福,大行之大德福,尽行之天下服,服即怀之。

  随器而受酌焉不竭。夫能尽是道者,天下执不归之也。

  故帝者,天下适之也,王者,天下往之也。

  适往一也,皆归德之辞。然适者通谓性命之所安,往者不得已就耳。取其会理,优劣乃殊。

  天下不适不往,不可谓帝王。

  有位而无德,非此宜也。

  故帝王者不得人不能成,得人失道,亦不能守。

  既因兆人以成其位,则独任於己,其可守乎?

  夫失道者,奢泰骄佚,慢倨矜傲,见余自显,执雄坚强作难结怨为兵,主为辞首,

  此举失道之状。

  小人行之,身受大殃,

  以至於刑戮耳。

  大人行之,家国灭亡,

  侯伯失国,卿大夫即亡家也。

  浅及其身,深及子孙。故罪莫大於无道,怨莫深於无德,天道然也。

  无道者逆于天,无德者暴於物。理为罪怨之首耳。

  老子曰:夫行道者,使人虽勇,刺之不入,虽巧,击之不中。

  夫能制彼气敌,善应机端,道者之中,盖有此小术之用。

  夫刺之不入,击之不中,而犹辱也,

  虽不我伤,而能攻辱,亦皆已显矣。

  未若使人虽勇不敢刺,虽巧不敢击。

  谦柔自守,则勇所未陵。出处无机,则巧者不及。

  夫不敢者,非无其意也,

  未能使彼之无意。

  未若使人本无其意。

  将无屈奇之服,诡异之行,浩然无得,与彼同波,则天下之人何意加此也。

  夫无其意者,未有爱利之心也。

  未能使彼之心,而反爱利於我。

  不若使天下丈夫女子,莫不欢然皆欲爱利之,

  夫道者之功极,则天下攸归,物得而利。

故虽县解外患,亦未足称。

为以反同众流,游杂庶类,以我为利爱之主,待我於性命之场,我无所存,将自化妙,可言其至矣。

  若然者,无地而为君,无官而为长,天下莫不愿安利之,

  自昆虫已上,莫非愿就利者,故不待位地而可君长天下。

  故勇於敢即杀,勇於不敢即活也。

  勇於击刺者,心杀於彼。勇於柔弱者,道活於物矣。

  文子问德,老子曰:畜之养之,遂之长之,兼利无择,与天地合,此谓之德。

  夫人之生也,形与物接,心与事交,固不可暂无损益於外矣。

唯内忘爱恶,迹绝利害,则能御群物而不抑,涉万方而成化。

苟非此道,利不兼焉。

能使乎物,得以宜。

夫加暴,则各失全性之惠,岂合德於一仪也。

  何谓仁?曰:为上不矜其功,为下不羞其病,

  未能退。 #

  於大不矜,於小不偷,兼爱无私,久而不衰,此之谓仁。

  非夫至性,安可久而不衰?故贤圣难之以称五教之首也。

  何谓义?曰:为上即辅弱,为下即守节,达不肆意,穷不易操,一度顺理,不私枉挠,此之谓义。

  理正也。一,常也。顺正以为常度,不容私挠,乃可存终矣。

  何谓礼?曰:为上即恭严,为下即卑敬,退让守柔,为天下雌,立於不敢,设於不能,此之为礼。

  所谓内和外饰,非止揖让登降也。

  故修其德即下从令,修其仁即下不争,修其义即下平正,修其礼即下尊敬,四者即修,国家安定。

故物生者道也,长者德也,爱者仁也,正者义也,敬者礼也。

不畜不养,不能遂长,不慈不爱,不能成遂,不正不匡,不能久长,不敬不宠,不能贵重。

故德者民之所贵也,

  德能安之,天下莫不贵其安全者也。

  仁者民之所怀也,

  物情莫不归其惠爱耳。

  义者民之所畏也,

  方割无私,莫不畏正。

  礼者民之所敬也。

  威仪叙列,莫不敬奉。

  此四者文之顺也,圣人之所以御万物也。

  若非正顺於人文,则万情多端,不可驱御矣。

  君子无德即下怨,

  以抑其性故怨。

  无仁即下争, #

  以无所惠故争。

  无义即下暴, #

  以踰我分故暴。

  无礼即下乱。 #

  以失常叙故乱。

  四经不立,谓之无道。不亡者,未之有也。

  老子曰:至德之世,贾便其市,农乐其野,大夫安其职处,士修其道,民人乐其业。是以风雨不毁折,草木不夭死,

  德被於物,故阴阳和合,动植各遂其生。

  河出图,洛出书。及世之衰也,赋敛无度,杀戮无止,刑谏者,杀贤士,是以山崩川涸,蠕动不息,野无百蔬。

  毒流蒸人,下结烦怨之气,气能逆天戾常,故生灾馑之变。

  故世治即愚者不得独乱,世乱即贤者不能独治。

  贤愚之功未能加於时也。

  故圣人和愉宁静,生也;

  末尝忧躁以亏性分。

  志得道行,命也,

  以能知命,故穷达皆安。

  故生遭命而后能行,命得时而后能明,

  命遇道行,时宜则功着。

  必有其世,而后有其人。

  时无明王,则圣贤无措其乎足。故《九守》篇曰:非有其世,孰能济焉?

  文子问圣智,老子曰:闻而知之,圣也;见而知之,智也。

  心见者圣,目见者智。

  故圣人常闻祸福所生,而择其道,

  择平静之道而守之,则无因以为朕兆。

  智者常见祸福成形,而择其行。

  择正慎之行而修之,则能预杜萌渐。

  圣人知天道吉凶,故知祸福所生;

  圣人知不足者吉,有余者凶,皆祸福之所由矣。故平静以守之,不为先始也。

  智者先见成形,故知祸福之门。

  智者不惑於萌盛,故免乎奄忽而至。

  闻未生,圣也,先见成形,智也,无闻见者愚也。

  老子曰:君好知,即信时而任己,弃数而用思。

  谓信所愚之时,因以为已知;弃必然之数,而用思所及者也。

  物博智浅,以浅赡博,未之有也。独任其智,失必多矣。

  物宜多端,智有涯极,故不能赡,以至多失。

  好知,穷术也,好勇,危亡之道也。

  必穷之术,必亡之道。

  好与即无定分,

  以其好故不定。

  上之分不定,即下之望无止,

  君上锡赍无度,臣下希冀无已。

  若多敛即与民为雠,

  重赋敛则反乐推之道,故怨之始雠。

  少取而多与,其数无有,

  十一而税,则不给无恒之用。

  故好与,来怨之道也。

  不均於土,则庶官怨;重赋於民,则卒士怨。

  由是观之,财不足任,道术可因明矣。文子问曰:古之王者,以道莅天下,为之奈何?

  老子曰:执一无为,因天地与之变化。

  执一者,谓无所执也。无为者,言不敢为也。夷如是,则循彼性而治之,得非因天地之所宜,而与万物同变化。

  天下大器也,不可执也,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能为一事,必败於万物之事;能执一性,必失於万类之性也。

  执一者见小也,

  不载纤芥之能,岂非谦小?

  见小故能成其大。

  且无所载,因彼而成则无之,不通反成大治。

  无为者守静也,

  不先动之谓也。

  守静故能为天下正。

  夫好动者,伤物性也。故大顺天下,与化推移,则物有所宜各性自正矣。

  处大满而无溢,居高贵而无骄。

  见小守静,故无骄溢。

  处大不溢,盈而不亏,居上不骄,高而不危。

  夫道然也。 #

  盈而不亏,所以长守富也;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富贵不离其身,禄及子孙,古之王道,期於此矣。

  唯上此道,可立天下也。

  老子曰:民有道所同行,有法所同守,

  皆慕义道而惧典法。

  义不能相固,威不能相必,故立君以一之。

  民不能永固所义,专必所畏,故立君以齐一之也。

  君执一即治,无常即乱。

  乱生於无恒之政也。

  君道者,非所以有为也,所以无为也。

  治道贵静,岂先物为?因民为而化之,亦非以为也。

  智者不以德为事,

  以政治之德为己之能事者,非君上之智也。

  勇者不以力为暴,

  以威势之力而为暴雷者,非人君之勇也。

  仁者不以位为惠,

  以露天个之位而为己惠者,非王者之仁也。

  可谓一矣。 #

  备此三者乃谓执一。

  一也者,无适之道也,万物之本也。

  清静守一,动而不知。万物宗本,不出於是。

  君数易法,国数易君,

  数易法度,民不堪命。国之无本,君能久乎?

  人以其位,达其好憎,下之径衢,不可胜理。

  天子恃尊以位,不约所欲,任达好憎之性,因成取舍之私。法令滋彰,下多岐路,不可胜理也。

  故君失一,其乱甚於无君,

  夫无君之时,犹义以相扶,咸以相服。以其不能固乃立主之。今君反为乱阶,则不如无君矣。

  君必执一,而后能群矣。

  文子问曰:王道有几?老子曰:一而已矣。

  得一而已。 #

  文子曰:古有以道王者,有以兵王者,何其一也?曰:以道王者,德也;以兵王者,亦德也。

  上以道得,下以义得。

  用兵有五;有义兵,有应兵,有忿兵,有贪兵,有骄兵。诛暴拯弱,谓之义;敌来加己,不得己而用之,谓之应;争小故

  故事。 #

  不胜其心,谓之忿;利人土地,欲人财货,谓之贪;恃其国家之大,矜其人民之众,欲见贤於敌国者,谓之骄。义兵王,

  合天下心故王。

  应兵胜, #

  以其后动故胜。

  忿兵败, #

  小不胜忍故败。

  贪兵死, #

  不能自守故死。

  骄兵灭, #

  盈反天道故灭。

  此天道然也。 #

  老子曰:释道而任智者危,弃数而用才者困。

  释,舍也。数,天之常数也。凡舍道任智,则靡日可安。弃数用才,则劣而莫济矣。

  故守分循理,失之不忧,得之不喜,成者非所为也,得者非所求也。

  夫守自道之分,循必然之理者,适委天命,静安所遇,虽成之与得,付在偶然。故无忧喜,关其内也。

  入者有受而无取,出者有授而无与。

  怀道以容万类,则虽有受,非贪取也。抱德以施群品,则虽有授,非私与也。

  因春而生,因秋而杀,所生不得,所杀不怨,即几於道矣。

  忘情於中,顺时行令,岂容德怨於中间哉?

  文子问曰;王天下得其欢心,为之奈何?老子曰:若江海是已,

  谦而不溢,容而不择,可谓归万物之道,尽群下之心也。

  淡兮无味,用之不既,

  虚静淡泊,而应之无尽也。

  先小而后大。 #

  先以善下之小,后成深广之大。

  夫欲上人者,必以其言下之;欲先人者,必以其身后之。天下必效其欢爱,

  凡由下致上,持后取先,盖顺天而成。物之所与,则欢爱之道自得彼之诚也。

  进其仁义,而无苛气。居上而民不重,居前而众不害,天下乐推而不厌,虽绝国殊俗,蜎飞蠕动,莫不亲爱。

  夫理顺於正,物就其爱,然以仁爱义正,则殊俗异类知有所亲,欣戴乐推而无厌也。

  无之而不通,无往而不遂,故为天下贵。

  执此道者,有前无括,旁通皆可,得非天下之贵乎?

  老子曰:执一世之法籍,以非传代之俗,譬犹胶柱而调瑟也。

  五音合变以成文,百代合宜而制法。调之在变,不可胶柱,治之在宜,不可执法。

  圣人者应时偶变,见形施宜,

  斯不胶执之谓。

  世异即事变,时移即俗易,论世而立法,随时而举事。

  兆庶情伪,风俗不一;帝王质文,世有损益。立事与时,非圣者孰能尽哉?

  上古之王,法度不同,非故相反也,时务异也。是故不法其已成之法,而法其所以为法,所以为法者,与化推移也。

  已成之法,如已祭天祝地,一时之用,奚可格哉?唯因化推移以为法者,不可不法也。

  圣人之法可观也,其所以作法,不可原也。

  法施於外,则可观睹,权在於内,不可原究也。

  其言可听也,其所以言,不可形也。

  法度之言则可传听,而立意之由固难显着矣。

  三皇、五帝轻天下,细万物,齐死生,同变化,

  遗位而忘怀,一遇而大顺。

  抱道推诚,以镜万物之情,

  道法诚明,故可通鉴。

  上与道为友,下与化为人。

  往复皆道,道友己也。动静在化,化治於人也。

  今欲学其道,不得其清明。

  未俗清变,不复清明之道。

  玄圣守其法籍,行其宪令,必不能以为治矣。

  响使玄古圣君处於今世,犹施古法,固不能治也。且夫执古御今,不合时变;以今学古,不得清明。盖取随时以为光大者矣。

  文子问为政,老子曰:御之以道,养之以德,

  以道御之,民得所适。以德养之,民知所归也。

  无示以贤,无加以力,

  国君尚贤,则争名於朝;加以威力,则结怨於一。

  损而执一, #

  消损贤力,秉执道德矣。

  无处可利,无见可欲,

  处可利者必遗博爱之义,见可欲者必乱恒政之心也。

  方而不割,廉而不刿,

  方不因割,康不因削,皆使自全其陆。

  无矜无伐。 #

  无矜能,无伐功。

  御之以道即民附,

  亲附。 #

  养之以德即民服,

  怀服。 #

  无示以贤即民足,

  各足。 #

  无加以力即民朴。

  莫知所怨,民自全矣。

  无示以贤者,俭也,无加以力者,不敢也。

  君俭用则天下无不足矣。君不敢则万物全自然矣。

  下以聚之,赂以取之,俭以自全,不敢自安。

  得亲下之道,聚而能和。全给养之资,归之以利。夫俭足则无欲,是能全德。不敢自安则无怨,故可自安也。

  不下即离散,不养即背叛,示以贤即民争,加以力即民怨。离散即国势衰,民背叛即上无威,民争即轻为非,下怨其上即位危。四者诚修,正道几矣。

  君能成修众德,绝此四患,虽曰德政之道,斯亦近於淳古之风也。

  老子曰:上言者下用也,下言者,上用也,

  纳下言,从谏如流;奉上言,其出如纶。

  上言者常用也,下古。者权也。

  立教由君,是以常用。谏而必纳,所贵知权。

  唯圣人为能知权,言而必信,期而必当。

  言信者终而有征,期当者反而必合。

  天下之高行,直而证父,信而死女,孰能贵之?

  父攘子证之直躬,期女溺身之存信,若此高行,谁当见哀矣。

  故圣人论事之曲直,与之屈伸,无常仪表,

  圣人因事之宜,用为表式,动在利物,宁系滞於一时?

  祝即名君,溺即捽祖卒反。父,势使然也。

  捽,提发也。夫以君父之尊,处祝溺之际,不名其君则非敬,不捽其父则非孝。势在反常,以济其可矣。

  夫权者,圣人所独见,

  机权至微,凡情莫及。

  夫先迕而后合者谓之权,先合而后迕者谓之不知权,不知权者善反丑矣。

  尝试论之曰,体夫权者,庭乎机变之两间。

虑变之前,动机之后,变在於事,机在於心。

唯权可以内发於机,外制其变,反经合义而扶正教之功,后顺先违乃尽曲成之道。

君有体理,动有损益,使民谓之自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是以《易》赞重巽,《诗》美棠华,非夫圣智,孰能独见?且机事不密,与身为害;权事不中,以善为丑,可不慎哉?

  文子问曰:夫子之言,非道德无以治天下也,上世之王,继嗣因业,亦有无道各没其世而无祸败者,何道以然。

  所谓坠祖宗之功德,而尽一世无祸败者,以其前代有此之类。故不得不发斯问,以政后代疑道之君矣。

  老子曰:自天子以下,至于庶人,各自生活,然其活有薄厚,天下时有亡国破家,无道德之故也。

  言虽有没世,无祸败者,但命数之厚耳。然其亡国破家,莫不因无道而失者。

  夙夜不懈,战战兢兢,常恐危亡;

  有家国者,诚慎若此,故曰:子临先人,若朽索之御六马也。

  纵欲怠情,其亡无时?

  直不可保存耳。

  使桀纣修道行德,汤武虽贤,无所建其功也。

  夏殷之末,非独桀纣之无道也。

然其或没世而无败当时以致灭,诚有薄厚之异,同为覆亡之资。

向使二主依道据德,则成汤、周武何因建其功业矣?盖为失道丧德而有幸免者,未有居道立德而延祸败者也。

  夫道德者,所以相生养也,所以相畜长也,所以相亲爱也,所以相敬贵也。

  道德之养,敬爱之美,乃由此立。

  夫聋虫虽愚,不害其所爱,诚使天下之民,皆怀仁爱之心,祸灾何由生乎。

  天下聋愚,岂非蠢动之类?尚能避害向利以从自宜,则百姓之情,断可知矣。诚能道化德被,感彼亲爱之心,祸灾之端无由生也。

  夫无道而无祸败者,仁未绝义未灭也。

  以其未绝相爱之弁,未灭相扶之义,虽危而未覆。

  仁虽未绝,义虽未灭,诸侯已轻其上矣。诸侯轻上,则朝廷不恭,纵令不顺。

  凡恭顺之至直,在乎中感者也。

  仁绝义灭,诸侯背叛,众人力攻,强者陵弱,大者侵小,民人以攻击为业,灾害生,祸乱作,其亡无日,何期无祸也?

  夫无道则据德,失德则依仁,仁绝则义扶,义灭而亡国。

其所由来者渐,通为祸败之资。

故当其无道失德之时,则有轻上违命之弊。

乘彼绝仁灭义之后,则有亡国辱身之忧。

但身有命分之薄厚,国有危覆之运数,厚者居危以终世,薄者当覆以陷时。

将立本以观之,莫不由失道之故也。

  老子曰:法烦刑峻,则民生诈,上多事则下多态,

  必多端态以承其事。

  求多即得寡,禁多即胜少,

  以其失多故寡得,以其犯多故少胜。

  以事生事,又以事止事,譬犹扬火而欲使无焚也;

  夫无事止事,事则止矣。以事止事,事止复生矣。止彼所生之事,生此所止之事,则如扬火欲求无焚而更焚也。

  以智生患, #

  谓上智生下患。

  又以智备之,譬犹挠水而欲求其清也。

  上弃智巧,下民全性也。除患之本止乎多端,既因智以患生,复设智以防患,不挠自清之道,由此远哉。

  老子曰:人主好仁,即无功者赏,有罪者释;好刑,即有功者废,无罪者及;

  夫仁以慈济为功,刑以加罪为用,苟有所好,财赏愆刑滥,不可君御於兆人矣。

尝试论之曰,道也者,莫非万品之贵也。

事也者,莫不用好而成也。

然而立好以求道,则好存於胸府,道背於所求,而反以迕其理。

又云,不失德者是以无德。

且道之与德,犹不可专好而成,而况乎偏尚余事而至当於天下者也。

  无好憎者,诛而无怨,施而不德。

  如天之春秋,物何得怨耳?

  放准循绳,身无与事,若天若地,何不覆载。

  任乎常度而无心者,能与二仪合德也。

  合而和之者,君也;

  合众和义,在乎一人。

  别而殊之者,法也。

  犯者自有轻重之殊,是国之常法也。

  民以受诛,怨无所藏,

  君无容情,清县天下,则抵罪者甘蹈过地,而无所尤怨焉。

  谓之道德。 #

  然后国有太平之道,君有无私之德。

  老子曰:天下是非无所定,世各是其所善,而非其所恶。

  彼亦非尔所善,而是尔所恶,直非公当,故不可定也。

  夫求是者,非求道理也,

  推道之理,则万物玄同无非是。

  求合於己者也,非去裹也,去逆於心者也。

  直有所合,则偏系於物,岂得谓之去邪哉?但自去所恶耳。

  今吾欲择是而居之,择非而去之,不知世之所谓是非者也。

  夫求是者,不能是也。

去非者,不能无也。

今欲择是而居,择非而去,则何知世人不自执所是而谓我之非哉?若然者,合己之是未出於邪,此明是非之治,未可为天下王也。

  故治大国者若烹小鲜,曰勿挠而已。

  小鱼挠之则糜碎,兆人烦之则溃乱。故其设法令以相是非者,不能治之也。

  夫趋合者,即言中而益亲,身疏而谋,当即见疑。

  世之常情,莫有公是,唯合私为是耳。故言佞而中,则益亲身疏,而忠则见疑。

  今吾虽欲正身而待物,何知世之所从规我者乎?

  将欲自正其身以待於物,岂无世人以不合之故,反持彼正而规我也?

  吾若与俗遽走,犹逃雨也无之而不濡。

  若我之正世,亦世之规我,遽走争正,莫能去衰。譬犹逃雨,随其所适,皆濡湿也。

  欲在於虚即不能虚,

  以其心有所存,乃不虚耳。犹乎正取,则动未尝正也。

  若夫不为虚而自虚者,此所欲而无不致也。

  夫泛物乘理,不恶於有,则不存虚而自虚矣。因世寄安,不非於彼,则不争正而自正矣。今以无劳而得虚,无择而、常正,岂非向者所欲,皆坐而政之也?

  故通於道者,如车轴不运於己,而与毂致于千里;转於无穷之原也。

  处中不动者,则与物偕往,无格於远近。且万化周轮,未尝有极,而我之体应,无所不穷焉。

  故圣人体道反至,不化以待化,动而无为也。

  夫体道者,其常存而不可变也。以不变化能御千变万化,而此妙用,岂涉有为者哉?

  老子曰:夫亟战胜者,则国必亡,

  亟数战也。 #

  亟战则民罢,数胜则主骄,以骄主使罢民,而国不亡者,寡矣。主骄则恣,恣则极物,民罢则怨,怨则极虑,

  物极则友事极则变。

  上下俱极而不亡者,未之有也。故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缺文

  通玄真经卷之五竟

  通玄真经卷之六

  宋宣义郎试大理寺主薄兼

  括州缙云县令朱弁正仪注

  上德篇 #

  彼物无宰,由道有常,用与佗伦,玄功自积。故柔服天下,我未始有,知和合生灵,彼无不理得者也。然上德之体,无所不得,故此一篇之内杂而冲之。

  老子曰:主者国之心也,

  为存亡定倾之所由。

  心治即百节皆安,心扰即百节皆乱。

  身之百节,如国之百司耳。

  故其身治者,支体相遗也;其国治者,君臣相忘也。

  支体各安,则自得也。故遗其所侍,君臣各伦,则无事也,故忘其所从。

  老子:学於常枞,

  老子之师。 #

  见舌而守柔, #

  齿刚舌柔,刚者先毙,则柔之为利,实所宜守也。

  仰视屋树,退而目川,

  树柔条则居高屋,弱材则处上,因以举耳目之前,遂为谦小之龟镜也。

  观影而知持后,

  夫后动者未尝失宜,如影在形后,不穷俛仰,以物之不与争,故恒处尔也。

  故圣人虚无因循,常后而不先,譬若积薪,后者处上。

  此谓因其德而成其功也。

  老子曰:呜铎以声自毁,膏烛以明自煎,虎豹之文来射,猨狖之捷来格,故勇武以强梁死,辩士以智能困,

  此皆以所长而自害。

  能以智知,而未能以智不知也。

  但有智知之能,而莫知不智之用也。

  故勇於一能察於一辞,可与曲说,未可与广应也。

  唯不载於智,不敢於能,乃可与应千变万化。而一曲之士,将何任是说乎?

  老子曰:道以无有为体,视之不见其形,听之不闻其声,谓之幽冥。幽冥者所以谕道,而非道也。

  妙本以无有入於无间,未尝须臾离万物也。体即幽昧,用乃显着。故虽强名,亦无所主及耳。

  夫道者,内视而自反,

  遣欲反素,则冥然自得。自得则天下莫非得也。

  故人不小觉,不大迷,不小慧,不大愚,

  唯执其知觉者,未能反於不知之大也。

  莫鉴於流潦,而鉴於止水,以其保之止而不外荡也。

  夫初不以物荡心者,然后可以照应群物矣。

  月望日夺光, #

  言对躁立静,静体不全,唯无敌对者当自静矣。

  阴不可以乘阳,

  卑不犯尊,乃可保其恒位。

  日出星不见,不能与之争光。

  大德居世,小德自掩。

  末不可以强於本,枝不可以大於干,上重下轻,其覆必易。

  凡欲胜於心,则动生颠沛也。

  一渊不两蛟,一雌不两雄,一则定,两即争。

  夫是非不可同穴,唯战胜者定矣。

  玉在山而草木润,珠生渊而岸不枯,

  道居中而形官治矣。

  蚯蚓无筋骨之强爪牙之利上食晞堁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晞堁,乾土块也。夫形无所恃则心无所待,且无所待则全水土亦可以保生也。

  清之为明,杯水可见眸子,浊之为害,河水不见太山。

  苟澄方寸则能极鉴於物,非假形器之大小也。

  兰菃不为莫服而不芳;舟浮江海,不为莫乘而沉;君子行道,不为莫知而止,性有之也。

  夫草之与木,果有天然之性也。

而行道则日损,小人非可比者,必尔称性者,则天下又可学哉?此圣人之意,举其习以成性,亦侔天性,则安可付之定分而不进修者也?

  以清入浊,必困辱,以浊入清,必覆倾。

  非其世而仕,贤者必困。非其才而进,愚者必覆。

  天二气即成虹,

  阴反在上,战而不和,遂虹蜺也。

  地二气即泄藏,

  阳及在下,施不同德,必泄藏蛰也。

  人二气即生病。

  喜怒交於胸中,故病。

  阴阳不能常,且冬且夏,月不知昼,日不知夜。

  夫阴阳日月峡无杂二,乃成化育之功,定晦明之德。

言君臣之位,男女之节,固不可配其伦也。

或曰,形气之大者,莫大乎阴阳日月,而尚不能全德,况於众物乎?唯道之为用,行而能常,故可称至耳。

  川广者鱼大,山高者木修,地广者德厚也。

  苟非立本,未不茂也。

  故鱼不可以无饵钓也,兽不可以空器召也。

  欲济其事,先备其资。

  山有猛兽,林木为之不斩,园有螫虫,葵藿为之不采;国有贤臣,折冲千里。

  越不敢伐吴之类也。

  通於道者若车轴转於毂之中,不运於己,与之致於千里,终而复始,转於无穷之原也。

  夫万物昼夜自运,终莫之究。唯虚无而不动者,乃能与之偕能耳。岂若昧道之士劳而不能政远哉?

  故举枉与直,何如不得,举直与枉,勿与遂往。

  此义以见《符言篇》。

  有鸟将来,张罗而待之,得鸟者罗之一目也。今为一目之罗,即无时得鸟。

  圣人设教,非有多门,以物性殊宜,遂张众目。然入真门者,斯至于一妙也。将治家国,取纳群才,亦仿此耳。

  故事或不可前规,物或不可豫虑,故圣人畜道待时也。

  所谓畜备应之道,待机感之时。

  欲致鱼者先通谷,欲来鸟者先树木,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但识彼性而钓之,虽异类亦不会合也。

  为鱼德者,非挈而入渊也,为猿德者,非负而上木也,纵之所利而已。

  德施物者,不苛全彼自然,非贵设法以检其性,故曰纵所为而已。

  足所践者浅, #

  浅少

  然待所不践而后能行,心所者者褊,然待所不知而后能明。

  拟足於未至,方得政远。进心於未知,方可明道。

  川竭而谷虚,丘夷而渊塞,唇亡而齿寒,河水深,而壤在山。

  凡牵累有处,则我性莫能自全。

  水静即清,清即平,平即易,易即见物之形,形不能并,故可以为正。

  唯内保清静,则自然通鉴,应之大常也

  使叶落者,风摇之也,使水浊者,物挠之也。

  所谓欲能害性。

  璧瑗之成器,监诸之功也,镆铘之断割,砥砺之力也。

  不琢不成器,不磨不利,用论强学进道也。

  虻与骥致千里而不飞,无裹粮之资而不饥。

  凡得所附而能委质无佗,则名实不求而皆遂。

  狡兔得而猎犬烹,高鸟尽而良弓藏,名成功遂身退,天道然也。

  且开国建功,身死名辱,古多此类,不复胜举。故能知天道者,善始终耳。

  怒出於不怒,为出於不为,

  明见事本,固当不贵其末。故圣人处无为以贯之此义,非因昔所不怒,使物慢易,而至於怒昔所不为,使事废旷,而至於为者也。

  视於无有,即得所见,听於无声,即得所闻。

  视所见者常眩,听所闻者常惑。岂可谓得闻见哉?唯反此乃闻见之全用。

  飞鸟反乡,兔走归窟,狐死守丘,寒螀得木,各依其生也。

  所谓物之终极,莫不归根复本。

  水火相憎,鼎鬲在其间,五味以和;骨肉相爱也,谗人间之,则父子相危。

  善用其术,则异类可为和资;苟害其道,虽天性亦可浸变也。

  犬豕不择器而食,俞肥其体,故近死。

  夫仕不择地,虽禄富其家,转危其身。

  凤凰翔於千仞莫之能致,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孰有矰缴之害?

  椎固百柄而不能自极,目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见其眦。

  世之从事,皆远取於物,而不能近鉴於身。

  因高为山,即安而不危,因下为池,即渊深而鱼鳖归焉。

  居所尊之位而积之以德,则高不可倾也。处不可争之地而加之以谦,则物之所与也。

  沟池泌即溢,旱即枯,江海之原,渊流而不竭。

  夫末得其原,即变荡由物,故江海有原,乃能自全其常矣。

  聋无耳而目不可以蔽,精於明也,瞽无目而耳不可以蔽,精於聪也。

  用有所宜,不相妨夺,亦谓精之不分,乃精於一用耳。

  混混之水浊,可以濯吾足乎,

  世昏昧可隐身遁迹。

  泠泠之水清,可以濯吾缨乎。

  世昭明可沐浴登仕。

  丝之为缟也,或为冠,或为。冠即戴枝之,即足履之。

  同一缟所制,辄尔有上下之异;同一气所生,亦俱然贵贱之殊。推此察之,复何企怨?

  金之势胜木,一刃不能残一林;土之势胜水,一桮不能塞江河;水之势胜火,一酌不能救一车之薪。

  夫虽执可制之具,而德力未赡者,仅若无益於事矣。

  冬有雷,夏有雹,寒暑不变其节,霜雪麃麃,日出而流。

  冬至之前,阳下复成雷;夏至之前,阴上结成雹。

虽在大寒大暑之月,亦未绝变也。

若施之於霜雪,则见日而自清沛矣。

此所谓中有必然,外不能制,时有必制,物不能然。

唯明哲之士,辨此以为宜耳。

  倾易覆也,倚易附也,几易助也,湿易雨也。

  故贤人因而成之,乃传其业易简也。

  兰菃以芳,不得见霜,

  以有芳香之能,故中道夭於采掇。而才者可不慎也?

  蟾蝫辟兵,寿在五月之望。

  以五月半取而灰之,能辟兵伤之毒,此乃以才见害耳。岂不谓能神於物而不能自神於身?斯亦白龟见梦於宋元君之类,可不哀哉?

  精泄者中易残,

  动为外邪所害。

  华非其时者不可食。

  但非正气所资,设使有其英润,亦能反我之常性也。

  舌之与齿,孰先弊,绳之与矢,孰先直。

  齿刚先弊,矢直先折。柔而婉者,乃全刚直之德者也。

  使影曲者形也,使向浊者声也。

  当慎其本。 #

  与死者同病,难为良医,与亡国同道,不可为忠谋。

  是知君上当可受药石之谏也。

尝试论曰,凡称难者,犹可严戒精释以涉之,不可正者,容可合权适变以佐之。

物无弃材,理无弃事,取旨会意,或在斯焉。

则所谓君御臣,臣事君,各宜慎其所以者。

  使倡吹竿,使工摄窍,虽中节不可使决,君刑亡焉。

  决,定也。不可使定音律矣。如君臣乱伦,代司政业,则刑法虽当,不足施立。若因位考法,可谓君刑,双得也。

  聋者不歌无以自乐,盲者不观无以接物,

  心有所期则形声自至,故静其心者,外无物也。

  步於林者,不得直道,行於险者,不得履绳。

  婴物不可免乱,犯难不可免害。而步以之林,行以从险,则安能涉弃逝之夷路,游至直之通衢也?

  海内其所出,故能大,

  言含德之所致也。夫不杜耳目而包声色,不扃真性而一夷险,如斯之道,方与大海同其容,应出纳之德耳。

  日不并出,狐不二雄,神龙不匹,猛兽不群,鸷鸟不双。

  夫一君之德,一用之村,尚无俦匹,而况圣人大化之道,独运之功也?

  盖非撩不能蔽日,轮非辐不能追疾,然撩辐未足恃也。

  凡有能及於物者,莫作相假,考验由实,未足恃功。故圣人济世利用,推能於物,乘势因人,成事而作其功也。

  张弓而射,非弦不能发,矢之命中,十分之一。

  夫射本在中,不中何射?百发一中,功过不补。而天下建功从事,莫不然矣。既忘其屡败,独宰其一成,岂不谬於处实行权矣?

  饥马在厩,漠然无声,投刍其旁,争心乃生。

  血气之类,未尝无欲。故不见可欲,则心不争乱也。

  三寸之管无当,天下不能满,十石而有塞,百竹而足。

  小人狭志,以无厌不满;君子器宇雅大,当分而足矣。

  循绳而断即不过,县衡而量即不差,

  直奉於道,即不过於是非;平施以德,即不差於厚薄。

  县古法以类,有时而遂,杖格之属,有时而施,

  治今执古法格异宜,虽绳衡同,亦未足定世,唯审时知变者可。

  是而行之谓之断,非而行之谓之乱。

  法顺於时则定,法背於时则废。

  农夫劳而君子养,

  劬劳稼穑以奉上禄,是知苟修其道,则无贱役之弊。

  愚者言而智者择。

  博采与颂,择善而行。苟有其智,则能因彼成立也。

  见之明白,处之如玉石,

  夫见理历然者,如玉之在石,明白可取也。

  见之黯暗,必留其谋。

  见犹昏昧,必不能行也。

  百星之明,不如一月之光,十牖毕开,不若一户之明,

  积小智自以为明者,未能通鉴於万类也。

  腹蛇不可为足,虎不可为翼。

  天道亏盈,宁肆凶毒,则天下为物害者,可不畏之而诫哉?

  今有六尺之广,

  古之六尺,今之一步。

  卧而越之,下才不难,

  既在一步之内,又处人下,将欲过,岂难跨越?才与材同用也。

  立而踰之,上才不易,

  取向者六尺之度,随卓立之将踰,上材即不易其得也。

  势施异也。 #

  同此六尺之材,而异所施之势,即难易将隔,上下县殊,是以君子恶居下流,自强不息也。

  助祭者得尝,救斗者得伤,

  且辅相善恶,犹利害以及身,则自为之效,足可明矣。

  蔽於不祥之木,为雷霆所朴。

  苟失所依,虽不遇刑诛,亦未免所累。故君子择处其地也。

  日月欲明,浮云盖之;何水欲清,沙土秽之;丛兰欲修,秋风败之;人性欲平,嗜欲害之;

  当慎所好恶也。

  蒙尘而欲无眯,不可得洁。

  未闻犯声色而性全者也。

  黄金龟钿,贤者以为佩,土坏布在地,能者以为富。故与弱者金玉,不如与之尺素。

  物无贵贱,唯合宜当用为贵耳。夫不能佩,不能富者,自可谓失治地之宜,旷进德之道也。

  毂虚而中立三十辐,各尽其力,使一辐独入,众辐皆弃,何近远之所能至。

  凡人君虚心延士,则仁者为之处,义者与之立,各尽其力矣。将任一材,固不可驱御天下也。

  橘柚有乡,雈苇有丛,兽同足者相从游,鸟同翼者相从翔。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虽杂糅无穷,唯同之者可治也。

  欲观九州之地,足无千里之行,无政教之原,而欲为万民上者,难矣。

  君能度时布政,因情设教,而兆民自戴於己,亦何难之有哉?

  凶凶者获,提提者射。

  谓其有涌有捷,来彼擒射。

  故太白若辱,广德若不足。

  至素者,容忍常德可不溢。

  君子有酒,小人鞭缶,虽不可好,亦不可丑。

  君子有酒以成礼,小人击缶亦为乐。虽节奏非度,世之不传,而适欢和志,自合乐本。然则礼乐天性,备适贤愚,未可丑小人,独美君子也。

  人之性便衣丝帛,或人射之即被甲,为所不便,以得其便也。

  既而有所贵者,当在乎时,则知常所贱,未可定弃也。

  三十辐共一毂,各直一凿,不得相入,犹人臣各守其职也。

  能列材以定位,则任力以致远也。

  善用人者,若蚈之足,众而不相害,若舌之与齿,坚柔相而不相败。

  善用臣下者,百官虽众,近无夺伦;文武虽异,亲而成业也。

  石生而坚,菃生而芳,少而有之,长而愈明。

  夫万物之其宜者,治之则遂。抑背其性,劳而无功矣。

  扶之与提,谢之与让,得之与失,诺之与己,相去千里。

  同用异宜,至近而远,世多此类。故圣人历示以为诫也。

  再生者不获莘,而叶太早者不须霜而落。

  贵适中也。先之则失常,后之即亏分。

  污其准,粉其颡,腐鼠在昨,烧熏於堂,入水而憎濡,怀臭而求芳,虽善者不能为工。

  夫设法不当本,虽善用其法者,亦无以巧取成济也。

  冬冰可折,夏木可结,时难得而易失。

  天下事理,无难无易,有得时失时之难易,是以重之过於尺璧也。

  木方盛,终日采之而复生,秋风下霜,一夕而零。

  顺於天者,将易其功;任於己者,徒劳其力。

  质的张而矢射集,林木茂而斧斤入,非或召之也,形势之所致也。

  行标於世,必来众妬。禄丰於家,莫不倾夺。

  乳犬之噬虎,伏鸡之搏狸,恩之所加,不量其力。

  世莫有量其力分守所爱者,唯信情骋欲,以至於自害耳。

  夫待利而登溺者,亦必将以利溺人矣。

  赏彼登溺,待之以利,则天下莫不愿溺而拯拔矣。如简子利於放鸠,反多捕者,是以为治之本不贵当功,而在绝其原。

  舟能浮,石能沈,愚者不知之焉。

  圣人知沉浮之理定矣,故不妄动也。

  骥驱之不进,引之不止,人君不以求道里。

  贤俊虽有才而忠不奉上,则不可为治也。

  水虽平必有波,衡虽正必有差,尺寸虽齐必有危。

  虽法教齐平,执而用者未免失当。

  非规矩不能定方圆,非准绳无以正曲直,用规矩者,亦有规矩之心。

  夫内怀精诚,外无法教,则民之伦叙日知所由。

然其法教大张,精诚不副者,斯亦不信於民,不得於世矣。

故能用规矩者,直在规矩之心。

是以《精诚篇》云:同言为信,信在言前;同令而行,诚在令外。

岂不谓素有诚信,乃能施用法教也?

  太山之高,倍而不见,秋毫之末,视之可察。

  物无巨细,但反之则迷,审之则明也。

  竹木有火,不钻不熏,土中有水,不掘不出。

  虽性之有道,唯精研乃可得也。

  矢之疾不过二里,跬步不休,跛鳖千里。累世不止,丘山从成。

  将欲致远,在乎久而不在动也。故绵绵者用之无尽,若愚公之类,而山可移焉。

  临河欲鱼,不若归而织网。

  术其本者,乃可自期也。

  弓先调而后求劲,马先顺而后求良,人先信而后求能。

  志素求饬,不能饬矣。保质遗华,文自生矣。

  巧冶不能销木,良匠不能琢冰,物有不可,如之何君子不留意。

  勿致意於不能之外。

  使人无渡河,可;使河无波,不可。

  无所涉去,则彼我自宁。涉之欲求不溺,不可无也。

  无日不辜,甑终不堕井矣。

  将无犯涉之罪,则纵彼以波起。如甑之在灶,无由堕井者也。

  刺我行者欲与我交,告我货者欲与我市。

  未知其本,不可定怨於物。而本之难知,故其忽直可者耳。

  行一棋不足以见智,弹一弦不足以为悲。

  遽责於物,难尽其能。

  今有一炭然,掇之烂指相近万石俱熏,去之十步而不死。同气而异积,

  夫气类虽同,积德之异者,固不可辄偕其动用耳。

  有荣华者,必有愁悴。

  若素安其实,即能一味於世。

  上有罗执,下必有麻,

  夫主饬其贵,必民苦於贱。下苦於贱,上难保其贵矣。

  木大者根瞿,山高者基扶。

  贵立本也。 #

  老子曰:鼓不藏声,故能有声;镜不没形,故能有形。

  怀而存之,固不能常保。虚而静之,则自然备应也。

  金石有声,不动不鸣;管箫有音,不吹无声。是以圣人内藏,不为物唱,事来而制,物至而应。

  圣人含应而不唱,如彼金石也。

  天行不已,终而复始,故能长久。轮复其转,故能致远。天行一不差,而无过矣。

  常居自然之运,故在不替之德。

  天气下,地气上,阴阳交通,万物齐同。

  齐受和气,同一生成。

  君子用事,小人消亡,天地之道也。

  天地交泰,故君子辅相以成功。

  天气不下,地气不上,阴阳不通,万物不昌,

  谓物不蕃息也。

  小人得势,君子消亡,

  否则反常,故君子俭德以避难。

  五谷不植,道德内藏。

  内藏即不昌,消亡之义也。

  天之道,损盈而益寡,地之道,损高而益下,

  归於均也。 #

  鬼神之道,骄溢与下,

  害盈益谦。 #

  人之道,多者不与,

  恶盈好谦。 #

  圣人之道,卑而莫能上也。

  由谦以致上,则天下不能得上。

  天明日明,而后能照四方,君明臣明,域中乃安,有四明,乃能久长。明

  君臣之明,非贵相察。

谓其不昧治化之道,斯与天日同功比德,天下乃宁,四时而安也。

然君臣未正,则虽天日之明域中,未免昏乱。

人法天者,乃长久也。

  其施明者,明其化也。

  所施之明,直能化下。

  天道为文,地道为理,

  星纬之文,川渎之理。

  一为之和,时为之使,以成万物,命之曰道。

  一气以和生,四时以信长。推变万类,名昊天之道也。

  大道坦坦,去身不远,

  身者,天地之一物,岂非道乎哉?

  修之身,其德乃真,

  唯顺安命不知其他,则冥符真体自然成德也。

  修之物,其德不绝。

  由接物恢弘精,顺理本动,而因万物之无穷,故德之莫能御也。

  天覆万物,施其德而养之,与而不取,故精神归焉。

  夫养物之主,莫非天德也。

然无状系物,岂外取哉?精神者,初禀轻清之朗廓,故天有不德之德,所以上也;精神有虚通之能,所以贵也。

以贵归上,理从其类耳。

  与而不取者上德也,是以有德。

  无迹而成功,不德而居上。

  高莫高於天也,下莫下於泽也,天高泽下,圣人法之,尊卑有叙,天下定矣。

  泽当如地。圣人法天地以叙尊卑,故君臣父子各正其所,古今不易,是称大定。

  地泽万物而长之,与而取之,故骨骸归焉。

  天有长物之形,地有资与之德,然在方系物矣,安取其功哉?骨肉者初禀重浊,终委块壤,故地有执德之迹,所以下也。

骨肉有滞碍之患,所以贱也。

以贱归下,理亦然者耳。

  与而取者下德也,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全乎有迹之功,固非上德之位,是以圣人玄德同於天也,立德同於地也。

  地承天,故定宁,地定宁,万物形,

  形犹生成。 #

  地广厚,万物聚,

  聚载其上。 #

  定宁无不载,广厚无不容。地势深厚,水原入聚,地道广方,故能长久,

  广有大林,方有大德。

  圣人法之,德无不容。

  卑则物归,宁则自得。

  阴难阳,万物昌;

  阴为阳所制,则万物昌盛,谓四月节前也。

  阳消阴,万物湛。

  阳为阴所消,则万物湛息。谓十月节前也。

  物昌无不赡也,物湛无不乐也,物乐则无不冶者矣。

  气生於形,故赡也。无劳於生,故乐也。处其静者,将自治矣。

  阴害物,阳自屈,阴进阳退,小人得势,君子避害,天道然也。

  动静有时,故违天,必有大咎也。

  阳气动,万物缓而得其所,是以圣人顺阳道。

  所谓顺时而行,乃能得欲举,无违事也。

  夫顺物者物亦顺之,逆物者物亦逆之,

  化周彼者,物无异也;物异我者,化未周也。

  故不失物之情性。污泽盈,万物无节成;

  物也者,所宜为性,时宜为情。布政设教,不失二宜,则万物全其润泽,咸有信而成熟。

  污泽枯,万物无节叶。

  英华及节而不生矣。

  故雨泽不行,天下荒亡,

  山无法道,抑否失时,则蒸人不粒,荒乱流亡也。

  阳上而复下,故为万物主。

  位高而德谦也。高则物奉,谦则物亲,故可为之主矣。

  弗长有,故能终而复始,

  其道消息,故不穷绝。

  终而复始,故能长久,故为天下母。

  母天下者,非有是德,如何也?

  阳气蓄而后能施,阴气积而后能化,未有不蓄积而能化者也。

  夫自体未全,不能立事,况胜任万物,非乎蓄积之大哉?

  故圣人慎所积。

  唯积德合和,堪化天下矣。

  阳灭阴,万物肥;阴灭阳,万物衰。故王公尚阳道则万民昌,

  谓和气洽民矣。

  尚阴道即天下亡。

  谓杀气灭国耳。

  阳不下阴,万物不成,

  阴体卑静,故阳德不降,则不能成化。

  君不下臣,德化不行,

  臣道代终,故君恩不施,则不能行政。

  故君下臣即听明,

  得天下耳目视听耳。

  不下臣即暗聋。

  一人闻见,不可胜用。

  日出於地,万物蕃息,王公居民上,以明道德;

  大人居上位,则道洽德被於民,如日出地,蕃息万物。

  日入於地,万物休息,小人居民上,万物逃匿。

  小人居上位,则无方御下,使之离散,如日入地,万物当废息乎?

  雷之动也,万物启;雨之润也,万物解;大人施行,有似於此。

  动以启蛰,润以发生。人君行令,若天作雷雨,未有不从其令也。

  阴阳之动有常节,大人之动不极物。

  法天应时,所以动而无失。亢极於物者,则抑性而有绝也。

  雷动地,万物缓;风摇树,草木散。大人去恶就善,

  天地布德除秽,大人革弊施政耳。

  民弗远徙,故民之有去就也,去尤甚,就尤愈。

  民皆乐土,不愿移徙,唯苛政之甚,不得不去。惠泽少及,不得不就。非谓性分之所易也。

  风不动,火不出,大人不言,小人无述。

  火因风出,民由上教。

  火之出也,必待薪,火人之言,必有信。有信而真,何往不成?

  夫火之依薪,言之在信,所以炎炽。若能法教有恒,真而不渝,所往皆遂也。

  河水深,坏在山,丘陵高,下入渊,

  义已见上。 #

  阳气盛,变为阴,阴气盛,变为阳,故欲不可盈,乐不可极。

  盈则覆,极则反。

  忿无恶言怒无作色,是谓计得。

  能审报复之道,而不先犯以招其咎,是谓保安之计得也。

  火上炎,水下流,圣人之道,以类相求,

  虽舛错万类,而同其方者,莫不得之。

  圣人依阳天下和同,依阴天下溺沉。

  阳道生畅,阴道肃杀。若然流布德泽,则民和洽;全用荆楚,则民垫溺也。

  老子曰:积薄成厚,积卑成高,

  高行厚德在乎积修,首辱重变在乎积犯。

  君子日汲汲以成辉,小人日快快以至辱。

  汲汲自强,日以成德;快快从欲,以至身辱。所积之异。

  其消息也,虽未能见,

  言君子之心,亦未能消息。倚伏之道,但慕善直,前自成辉耳。

  故见善如弗及,依不善如不祥。

  见彼善事,欲速循进;处不善事,如在灾祸也。

  苟向善虽过无怨;

  且有向道之者,虽为物所咎,亦无加怨於物。以明君子之道自有常行之矣。

  苟不向善,虽忠来恶,

  素无向善之心,虽有物忠顺於己,而必有不忠之时;虽来其恶,遂生怨於彼者也。

然物与我期,理难常顺,责彼以恒,固未之可。

乃知怨之所起,直在自无恒德也。

  故怨人不知自怨,

  怨由自作,奈何非物。

  勉求诸人,不如求诸己。

  自得即物无不得,岂非不假求佗人?

  故声自召也,类自求也,名自命也,人自官也,无非己者。

  已上四者,皆由己得也。自官,谓贤愚所赡之位耳。

  操锐以刺,操刃以击,何怨於人?

  害物物报,怨可自怨。

  故君子慎其微。

  慎机发之微也。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夫二气交盛,乃曰和也。万物之形,虽背阴向阳,而虚灵之气则禀和也。

  和居中央,是以木实生於心,草实生於英,

  英亦草心。 #

  卵胎生於中央,

  皆和居中央,而生其草木胎卵。虽情性殊别,然其禀气受类,莫非以和居中之故也。

  不卵不胎,生而须时。

  自湿自燥而化生者,须伺春秋湿燥之节以感生也。斯亦与和俱生耳。

  地平即水不流,轻重均即衡不倾,物之生化也,有感以然。

  阳盛即生,阴盛即死。如彼衢水,随感倾波,得乎中和,平而正也。

  老子曰:山致其高,而云雨起焉,水致其深,而蛟龙生焉。君子致其道,而德泽流焉。

  道之高深,固能流德。

  夫有阴德者,而有阳报,有隐行者,必有昭名。

  夫阴德无机,乃德之真者。隐行无求,乃行之实者。既真且实,虽欲报之不明,名之不显,亦未之得矣。

  树黍者不获稷,树怨者无报德。

  种黍得黍,树怨得怨。

  通玄真经卷之六竟

  通玄真经卷之七

  宋宣义郎试大理寺主薄兼

  括州缙云县令朱弁正仪注

  微明篇 #

  道周象外谓之微,德隐宜中谓之明。是知非微无以究真宗,非明无以契玄旨,微明之义,体用两然。

  老子曰:道可以弱,可以强,可以柔,可以刚,可以阴,可以阳,可以幽,可以明,可以包裹天地,可以应待无方。

  此与《道原篇》意同也。

  知之浅,不知之深,知之外,不知之内,知之粗,不知之精,知之乃不知,不知乃知之,孰知知之为不知,不知之为知乎?夫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

孰知形之不形者乎?故天下皆知善之为善也,斯不善矣。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夫道绝形声,非闻见能辩;德非藻饰,岂善恶能明?故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其至已矣。

  文子问曰:人可与微言乎?老子曰:何为不可。唯知言之谓乎?夫知言之谓者,不可言言也。

  微言,谓至妙言。唯忘其言,可与言也。

  争鱼者濡,逐兽者趋,非乐之也。故至言去言,至为去为,浅知之人,所争者末矣。夫言有宗事有君。夫为无知,是以不吾知。

  道者无名之妙,言者至理之宗,达妙者无言,明宗者不竞。是言至而无言为至,而无为而知自知尔,执云吾知。

  文子问曰;为国亦有法乎?老子曰:今夫挽车者,前呼邪轷,

  音乎。 #

  后亦应之,此挽车劝力之歌也。虽郑、卫、胡、楚之音,不若此之义也。治国有礼,不在文辩。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夫所用者有宜,各当其要,犹挽车劝力,不当奏以咸池之乐。治国宁民,务崇朴素,何烦藻丽之说也?

  老子曰:道无正而可以为正,譬若山林而可以为材,材不及山林,山林不及云雨,云雨不及阴阳,阴阳不及和,和不及道。

道者所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也,无达其意,天地之间,可陶冶而变化也。

  夫道无正,正出於道,犹山林非材,而材出於山林。自云雨已下,言不及道者,以其无状无象,故能包罗万有,总括群方。唯体道者,知变化无穷也。

  老子曰:圣人立教施政,必察其终始,见其造恩。

  造恩,谓制法立教也。

  故民知书即德衰,知数而仁衰,知券契而信衰,知机械而实衰。

  斯数者皆由大道而后兴,随时而立制。制之逾谨,违之逾切,是知实信衰而机械设,机械设而奸滥甚矣。

  瑟不鸣,而二十五弦各以其声应;轴不运於己,而三十辐各以其力旋。

弦有缓急,然后能成曲;车有劳佚,然后能致远。

使有声者乃无声,使有转者乃无转也。

  瑟无声,声在於弦;轴不转,转在於轮。是无声而能有声,无转而能有转,故无声之声而曲即成,无转之转乃能致远也。

  上下异道,易治即乱,位高而道大者从,事大而道小者凶。

  冠不可践於足,臣不可尊於君。上下乖乱,亡无日矣。

  小德害义,小善害道,小辩害治,苛悄伤德。

  矜小惠而蔽大道,纵小忿而伤至德。

  大政不险,故民易导,至德优游,故下不贼。至忠复素,故民无伪匿,

  上有平正,下无险诐;上有清简,下无巧伪。

  老子曰:相坐之法立,即百姓怨,减爵之令张,即功臣叛。

  狱讼相引,无辜者受其怨;爵位减黜,有功者怀其叛。

  故察於刀笔之迹者,不知治乱之本,习於行阵之事者,不知庙战之权。

  治乱者,谓垂拱无为之化,非督责之吏所知。庙战者,谓决胜之术在方寸之地,非一卒之能晓。

  圣人见福於重关之内,虑患於冥冥之外。

  重关之内,冥冥之外,谓出祸福之场,绝思虑之境,自非圣人,安能玄鉴也?

  愚者惑於小利,而忘大害,故事有利於小而害於大,得於此而忘於彼。

  小见忘大,得利忘害,迷倒之甚,弄愚若何?

  故仁莫大於爱人,智莫大於知人,爱人即无怨刑,知人即无乱政。

  爱人犹己,则刑不滥;知人尽诚,即政无乱。

  老子曰:江河之大,溢不过三日,飘风暴雨日中不出须臾上。

  言人为暴,不久而亡,由飘风横厉,不日而止也。

  德无所积而不忧者,亡其及也。夫忧者所以昌也,喜者所以亡也,故善者以弱为强,转祸为福。道冲而用之,又不满也。

  愚者执迷而不返,以忧为喜,则速亡;善者守道以全朴,转祸为福,则必昌。

  老子曰:清静恬和,人之性也。仪表规矩,事之制也。知人之性,即自养不悖,知事之制,则其举措不乱。

  恬和者,率性之本也。规矩者,制欲之过也。牵於欲利,虽静而常悖;明其法度,虽动而不乱。

  发一号,散无竞,总一管,谓之心。见本而知末,执一而应万,谓之术。

  发号,谓使心不竞。使心不竞,即混百节而归根,应万物而冥一谓之术。

  居知所为,行知所之,事知所乘,动知所止,谓之道。

  至人者,行藏有时,吉凶县料,若其不然,何以为道也?

  使人高贤称誉己者,心之力也;使人卑下诽谤己者,心之过也。言出於口,不可禁於人,行发於近,不可禁於远。

  善恶由已,谤誉因人,众口所称,莫之能禁。一行有亏,无远不至。

  事者难成易败,名者难立易废,凡人皆轻小害,易微事,以至於大患。

夫祸之至也,人自生之,福之来也,人自成之,祸与福同门,利与害同邻,自非至精,莫之能分,是故智虑者祸福之门户也,动静者利害之枢机也,不可不慎察也。

  夫至人所为必谋,始克料於终。且名利之所起即祸福之生门,故杜名利之原,闭祸福之门,即智虑自通,而动静无变也。

  老子曰:人皆知治乱之机,而莫知全生之具,故圣人论世而为之事,权事而为之谋。

圣人能阴能阳,能柔能刚,能弱能强,随时动静,因资而立功,睹物往而知其反,事一而察其变,化即为之象,运则为之应,是以终身行之无所困。

  人皆能机於治乱之道,而不能全身於治乱之间,故圣人论世权事,应变无穷,相时而为,终身不辱也。

  故事或可言而不可行者,或可行而不可言者,或难成而易败者。

所谓可行而不可言者,取舍也;可言而不可行者,伪诈也;易为而难成者,事也;难成而易败者,名也。

此四者,圣人之所留心也,明者之所独见也。

  审行藏之势,察成败之由,其唯圣明方能独见也。

  老子曰:道者敬小微,动不失时,百射重戒,祸乃不滋。计福勿及,虑祸过之。同日被霜,蔽者不伤,愚者有备,兴智者同功。

  贤者无虑为愚,愚者有备为贤。

  夫积爱成福,积憎成祸,人皆知救患,莫知使患无生。

夫使患无生易,施於救患难。

今人不务使患无生,而施救患难,虽神人不能为谋。

患祸之所由来,万万无方。

圣人探居以避患,静默以待时;小人不知祸福之门,动而陷於刑,虽曲为之备,不足以全身。

故上士先避患而后就利,先远辱而后求名。

故圣人常从事於无形之外,而不留心於已成之内,是以祸患无由至,非誉不能尘垢。

  夫陷於利害由爱憎。爱憎不生,毁誉安在?君子见未形则易治,小人曲备而终祸。救於已形,成则难脱也。

  老子曰凡人之道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圆,行欲方,能欲多,事欲少。

所谓心小者,虑患於未生,戒祸慎微,不敢纵其欲也。

志大者,兼包万国,一齐殊俗,是非辐辏,中为之毂也。

知圆者,终始无端,方音旁流四远,渊泉而不竭也。

行方者,直立而不挠,素白而不污,穷不易操,达不肆志也。

能多者,文武备具,动静中仪,举动废置,曲得其宜也。

事少者,秉要以偶众,执约以治广,处静以持躁也。

故心小者禁於微也,志大者无不怀也,智圆者无不知也,行方者有不为也,能多者无不治也,事少者约所持也。

  凡此数者,非夫至圣高真,莫能兼也。

  故圣人之於善也,无小而不行,其於过也,无微而不改,行不用巫觋,而鬼神不敢先,可谓至贵矣。然而战战栗栗,日慎一日,是以无为而有成也。

  外不负物,内不惭心。何须巫觋?宁惧鬼神?由怀兢伤然可保终也。

  愚人之智,固已少,而所为之事多,故动必穷,故以正教化,易而必成;以邪教化,其势难而必败。舍其易而必成,从事於难而必败,愚惑之所致。

  不量得失,坐致危亡。事繁难治,虽劳将败。物简易从,必成而不为者,愚之至也。

  老子曰:福之起也绵绵,祸之生也纷纷,祸福之数,微而不可见。圣人见其始终,故不可不察。

  福如鸿毛,圣人独见;祸若太山,愚者莫睹。

  明主之赏罚,非以为己,以为国。适於己而无功於国者,不施赏焉;逆於己而便於国者,不加罚焉。

  明主赏罚在於公正。益於国,便於人,则行;利於己;不利於人,则止也。

  故义载乎宜,谓之君子,遗义之宜,谓之小人。

  君子小人,岂有定分?举措合宜,即为君子;动用乖分,即为小人。

  通智得而不劳,

  上士县解。 #

  其次劳而不病,

  中人勉力不倦。

  其下病而不劳。

  下士心眼昏滞,精神迷倒,故劳逾甚,病逾笃也。

  古之人,味而不舍也,今之人,舍而不味也。

  不舍,不居也。味,道味也。古人味道而不居,今人无道而自伐也。

  纣为象着, #

  箸以象牙为之。

  而箕子喜, #

  喜其华侈。 #

  鲁以偶人葬, #

  偶人,刻木似人,为盟器之类也。

  而孔子叹。 #

  叹其非礼。 #

  见其所始,即知其所终。

  小人见象着、偶人,以为其生也荣,其死也盛;君子观之,其道也衰,其德也亡。

  老子曰:仁者,人之所慕也;义者,人之所高也。为人所慕,为人所高,或身死国亡者,不周於时也。故知义而不知世权者,不达於道也。

  徒高七义之风,不识机权之变,无救败亡,岂为周达者也?

  五帝贵德, #

  无为而治。 #

  三王用义, #

  诛暴宁民。 #

  五伯任力, #

  任知力也。 #

  今取帝王之道施五伯之世,非其道也。故善不同,非誉在俗,趋行等,逆顺在左右。

  言时代既异,治化不同。当五伯之时,行太古之道,犹胶柱调瑟,疗渴以鸩,实亦难矣。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行,即有以经於世矣。

  经治常也。 #

  知天而不知人,即无以与俗交,知人而不知天,无以与道游。

  知天和人,知俗知时,可以治世,可与道游也。

  直志适情,即坚强者贼之,以身役物,即阴阳食之。

  适我志即乖彼心,必为强坚者所忤。徇於物即劳其体,犹冰炭之相攻。阴阳谓躁静也。

  得道之人,外化而内不化,外化所以知人也,内不化所以全身也,故内有一定之操,而外能屈伸,与物推移,万举而不陷,所贵乎道者,贵其龙变也。

  得道之人,其动也天,其静也地。动静适时,卷舒在我。故俗莫得而害,世莫得而羁。故尼父见老君,其犹龙乎?变化无方也。

  守一节,推一行,虽以成满,犹不易,拘於小好,而塞於大道。

  既滞一方,宁论大道。

  道者寂寞以虚无,非有为而於物也,不以有为於己也。

  物我之间,居然已泯;寂寞之际,自然而神。

  是故举事而顺道者,非道者之所为,道之所施也。

  道本无为,今云顺道,即是有为。

有为即事起,事起即患生。

且道无常容,事无常顺,为事逆之,则是非纷然,祸息斯作,故云非道者所为也。

施者,设也。

言外设程科,是道仪表,非其真实,不可执之。

执者失之,为者败之。

理可明也。

  天地之所覆载,日月之所照明,阴阳之所煦,雨露之所润,道德之所扶,皆说一和也。是故能戴大圆者履大方,

  谓人戴天履地。

  镜太清者视大明,

  谓睹日见月也。

  立太平者处大堂,

  谓在宇宙之间。

  能游於冥冥者,与日月同光,无形而生於有形,是故真人托期於灵台,而归初。

  反未生也。 #

  视於冥冥,听於无声,冥冥之中,独有晓焉,寂寞之中,独有照焉。

  言真人在天地之间,睹日月之光,游乎太平,则何往不适?居乎大堂,而无不容於冥冥之中,晓乎无声,而众声应寂寞之内;照乎无形,而群形见。

则与天地相保,日月同明,寄托灵台,含藏至精,谓之真人也。

  其用之乃不用,不用而后能用之也;其知也乃不知,不知而后知也。

  前已释。 #

  道者物之所道也,德者生之所扶也,仁者积恩之证也,义者比於心而合於众适者也。

  四者,所用以处世修身,不可失也。

  道灭而德兴,德衰而仁义生。

故上世道而不德,中世守德而不怀,下世绳绳而恐失仁义,故君子非义无以生,失义即失其所以生;小人非利无以活,失利则失其所以活。

故君子惧失义,小人惧失利,观其所惧,祸福异矣。

  道丧德衰,七绝义薄。君子无义,无以全其道,小人无利,无以活其身。君子惧失义以为祸,小人欲利以为福也。

  老子曰;或欲利之,适足以害之,或欲害之,乃足以利之。

夫病湿而强餐之热,病渴而强饮之寒,此众人之所养也,而良医所以为病也。

快於目,悦於心,愚者之所利,有道者之所避。

圣人者,先在而后合,众人先合而后在,故祸福之门,利害之反,不可不察也。

  夫病渴饮之以水,良医以为祸。贫者取财於不义,君子以为害。先迕而后合,愚者之所犯;先合而后迕圣人之所恶。夫利害相反,祸福相倾,不可不察也。

  老子曰:有功离仁义者即见疑,有罪有仁义者必见信。故仁义者,事之常顺也,天下之尊爵也。

  言虽功名已立,而七义不可舍也。舍之则罪累斯及,顺之则爵禄可尊。

  虽谋得计当,虑患解图,国存,其事有离仁义者,其功必不遂也;言虽无中於策,其计无益於国,而心周於君,合於仁义者,身必存。

故曰:百言百计常不当者,不若舍趋而审仁义也。

  为人臣,图国之难、骄主尊己、而功不成者,去仁义故也。或有良谋不用,奇计不行,戴君尽力,虽不见察,终保仁义,不敢暂忘,而身亦无害也。

  老子曰:教本乎君子,小人被其泽,利本乎小人,君子享其功。使君子小人各得其宜,即通功易食而道达矣。

  德泽被乎下,禄利奉於上,则无官而自治,不令而自行,各安其所,道之达也。

  人多欲即伤义,多忧即害智,

  欲生义夺,忧积智昏。

  故治国乐所以存,

  守其道也, #

  虐国乐所以亡。

  纵其欲也。 #

  水下流而广大,君下臣而聪明,君不与臣争而治道通,故君根本也,臣枝叶也,根本不美而枝叶茂者,未之有也。

  圣人之治者,明四目,达四聪,屏邪慝,任贤能,则上垂拱无为自化,则下尽心而奉职。岂有交争之理?即根本日固,枝叶繁盛也。

  老子曰:慈父之爱子者,非求其报,不可内解於心。圣主之养民,非为己用也,性不能已也,及恃其力,赖其功动,而必穷有以为,即恩不接矣。

  父之爱子,君之牧民,岂求所报?自然之分,天道也。或有君父恃其功力,骄其臣子者,恩惠不接也。

  故用众人之所爱,即得众人之力,举众人之所喜,即得众人之心。故见其所始,即知其所终。

  兼爱天下,天下虽大,俱为一家之人;不爱天下,则匹夫虽微,犹万方之敌。以此而观,则终始可知,存亡可察也。

  老子曰:人以义爱,党以群强,是故德之所施者博,即威之所行者远,义之所加者薄,即武之所制者小。

  此谓德泽无私,所附者众,弃义用武,即所存者寡也。

  老子曰:以不义而得之,又不布施,患及其身,不能为人,又无以自为,可谓愚人,无以异於枭爱其子。

  取之不义,积而不散,所谓养虎自敌,育枭自毙之也。

  故持而备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然局固箱筐,终为大盗之资,安得长有也?

  德之中有道,道之中有德,其化不可极。

  有道者必有德。有德者必有道。道德充备,与变化无极也。

  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万事尽然,不可胜明,福至祥存,祸至祥先,见祥而为不善,即福不来,见不祥而行善,即祸不至。

利与害同门,祸与福同邻,非神圣莫之能分。

故曰: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孰知其极。

  阳中有阴,阴中有阳,言祸中有福,福中有祸。

夫见福而为祥,则知福为祸始;见祸而遽为善,则知祸为福先。

祸福之来,有如纠缠,自非至圣,莫知其极也。

  人之将疾也,必先甘鱼肉之味;国之将亡也,必先恶忠臣之语。

  人病者,甘其口,美其味,必死之征。国乱者,恶忠言,信邪说,必亡之兆。

  故疾之将死者,不可为良医,国之将亡者,不可为忠谋。

  人将死者,医虽良而莫救;国将亡者,忠虽尽而难存。唯良医忠臣,审必死而不救,察可存而为谋也。

  修之身,然后可以治民;居家理治,然后可移宫长。故曰: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有余;修之国,其德乃丰。

  以身观彼,自家刑国,其要修身,在於全德。

  民之所以生活,衣与食也,事周於衣食则有功,不周於衣食则无功,事无功,德不长。

  衣食者,庶民之命;庶民者,君臣之本。衣食既周於身,君臣长保於国也。

  故随时而不成,无更其刑,顺时而不成,无更而理,时将复起,是谓道纪。

  时有兴废,运有休否。不可以前时之繁政为今世之要理,言刑不可废,理不可易,能知於此,道之纪纲也。

  帝王富其民, #

  敦其本也。 #

  霸王富其地, #

  务其广也。 #

  危国富其吏, #

  重敛则困。 #

  治国若不足, #

  治乱也不足,将乱之征也。

  亡国困仓虚。 #

  费用无度,仓廪日虚,君荒民罢,不亡何待?

  故曰上无事而民自富,上无为而民自化。

  安其居,乐其业。

  起师十万,日费千金,师旅之后,必有凶年。故兵者不祥之器也,非君子之宝也。

  兵革兴之於前,凶荒随之於后,国费万金,民罢烦役。故知凶器非圣人之所宝。

  和大怨必有余怨,奈何其为不善也。

  夫和怨者,谓主不明。黜有功之臣,削有士之君,不忍一朝之忿,以为之患。君赫怒於上,臣愤骄於下,奈何其为不善以积余怨?

  古者亲近不以言,来远不以言使,近者说,远者来。

  近说远来者,在德不在言。

  与民同欲即和,与民同守即固,与民同念即知,得民力者富,得民誉者显。行有召寇,言有致祸,无先人言,后人已,附耳之言,

  附传也。先言后传之於耳。

  流闻千里。言者祸也,舌者机也,出言不当,驷马不追。

  寇有所爱者利,祸有所起者言。然言者无足而走,无翼而飞,白圭之玷,驷马何追?言祸之疾也。

  昔者中黄子曰:天有五方,

  四方中央。 #

  地有五行, #

  金、木、水、火、土也。

  声有五音, #

  宫、商、角、征、羽也。

  物有五味, #

  甘、苦、辛、酸、咸也。

  色有五章, #

  青、黄、赤、白、黑也。

  人有五位, #

  五脏也。 #

  故天地之间有二十五人也。

  二十五等人品,类各差也。

  上五有神人、真人、道人、至人、圣人,

  变化不测曰神,纯素不杂曰真,通达无碍曰道,心洞玄微曰至,智周万物曰圣。

  次五有德人、贤人、智人、善人、辩人,

  含畜曰德,人爱曰贤,明慧曰智,通恕曰善,文辞曰辩。

  中五有公人、忠人、信人、义人、礼人,

  无私曰公,奉君曰忠,不愆曰信,合宜曰义,恭柔曰礼。

  次五有士人、工人、虞人、农人、商人,

  事上曰士,监器曰工,掌山泽曰虞,治田曰农,通货曰商。

  下五有众人、奴人、愚人、肉人、小人

  庶类曰众,伏役曰奴,昏昧曰愚,无慧曰肉,无识曰小人也。

  上五之与下五,犹人之与牛马也。

  言贤愚有差,天地县隔也。

  圣人者,以目视,以耳听,以口言,以足行。

  在世圣人,六情滞隔,犹有因假。

  真人者,不视而明,不听而聪,不行而从,不言而公。

  出世圣人,方寸已虚,触涂无隔。

  故圣人所以动天下者,真人未尝过焉;贤人所以矫世俗者,圣人未尝观焉。

  治世存真,各尽其分,故唐尧圣德以配天,仲武高亢以矫俗也。

  所谓道者,无前无后,无左无右,万物玄同,无是无非。

  迎之无前,随之无后,孰能於左?谁知其右?泯然玄同,强名为道。

  通玄真经卷之七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