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元李道纯)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一)

  经名: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元代道士李道纯注。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参校本:杜光庭等诸家注本。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一)

  都梁参学清庵莹蟾子李道纯注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才言可道,即非常道。

既不可道,何以名道?咦,只这道之一字,已道了也。

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搏之不可得,用之不可既。

惟惚惟恍,不属声闻;曰希曰夷,无有定体。

若作声闻,会不足以成;若作定体,求不足以应变。

道虽无形,因天地生育,其形可见;道虽无情,推日月运行,其情可察;道虽无冬,穷万物长养,其名可立。

《易系》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非道之形乎?又曰,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

日月运行,一寒一暑。

非道之情乎?又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非道之名乎?道本无名,圣人强立名道者,通天下万变,归天下之殊途,坦平蓦直、大路之谓也。

  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鸿蒙未判,动静之理已存;清浊既分,动静之机始发。

清而升者曰天,浊而降者曰地。

天地一阖辟、一阴阳,互动互静,机缄不已,四时成焉,百物生焉。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於物之最灵。

男法天,女法地,男清女浊,即天地升降也;男动女静,即天地阖辟也。

天地絪缊,万物化生。

降本流末,生生化化,而无有休息。

太上始言无形、无情、无名,天地之始,次言有动、有静,谓有名万物之母也。

若复有人知此两者同出异名,则知清浊本一,动静不二;流虽浊而其源常清,用虽动而其体常静。

清静久久,神与道俱,与天地为一。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

  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有道之士,常以道制欲,不以欲制道。

以道制欲,神所以清,心所以静,至道与神炁,混混沦沦,周乎三才、万物,应变而无穷,至广大,尽精微矣。

苟以欲制道,失道者也。

失道之士,欲心一萌,无所不至,权利牵於外,念虑煎於内,心为物转,神为心役。

心神既不清静,道安在哉?常能制欲则归心不动,归心不动则自然澄澄湛湛,绝点翳纯清,复其本然清静之大矣,何欲之有?《易传》云: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其斯之谓欤?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惟见於空。

  太上云:清静为天下正。

所谓正者,至公无私也。

惟天理之至公,为能胜人欲之至私。

世人所以不能造道者,非不能也,为物欲之所眩也。

绝欲之要,必先忘物我。

忘物我者,内忘其心,外忘其形,远忘其物。

三者既忘,复全天理,是名大,即艮止之义也。

《易》云: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

无咎。

艮其背,即内观其心,心无其心也。

不获其身,即外观其形,形无其形也。

行其庭,不见其人,即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也。

无咎即无欲也。

太上云,咎莫大於欲得,即此义也。

至於物欲见空,则清静之天复矣。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

所空既无,无无亦无。

无无既无,湛然常寂。

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真常应物#1,真常得性。

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攸攸万事不是空,一以贯之,终归元物。

此遣欲之要也。

以空遣欲,欲既不生,和空亦无。

空既无矣,无亦无也。

无无既无,湛然寂然。

湛寂亦无,是名真静。

湛然常寂者,凝神入空寂也。

寂无所寂者,融神出空寂也。

所谓真静,非不动也。

若以不动为静,则是有定体也。

有定体,则不足以应变。

所以真常应物,真常得性者,动而应物而真体不动也。

作如是见者,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寂然不动为体,感而遂通为用,是名真静。

至於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真常之道得矣。

得之一字,亦是强名。

若谓实有所得,则不足以为道。

圣人惟恐世人不知有无相生之理,落断常邪见,故以得道委曲成全,使其积渐而至顿成也。

至於嘿而成之,不言而信,圣道可造也。

所谓传者,不传之传也。

圣道者,圣而不可知之之谓也。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名道德。

  遵儒书不争之言,行释经无争之行。

此一法出於无法,洞观冥契,是名上士也。

下士则不然:下士之心好胜,常自满自见,是自矜伐,致争之由也。

才有微善,执为己德,吾必谓之无也。

上士返是:上士晦德以谦,自牧不自见,是不自矜伐。

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太上所谓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即此义也。

执着之者,德尚不明,何以明道哉?

  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

既有妄心,即惊其神。

既惊其神,即着万物。

既着万物,即生贪求。

既生贪求,即是烦恼。

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下士好争执德,为有妄心,所以然也。

古德云:常灭妄心,不灭照心。

一切不止之心,皆妄心也;一切不动之心,皆照心也。

妄想一萌邪正分,枢机一发荣辱判。

可不勉哉?妄心不止,生种种差别因缘,至於涉秽途、触祸机、落阴趣,未有不始於妄心也。

学道之士,固当谨始,始若不馑,焉得有终?妄念始萌,不自知觉,神为心役,心为物牵,纵三尸之炽盛,为六欲之扰攘,岂得不着物耶?着物之故,贪求心生。

既生贪求,即是烦恼,妄想种种相缘无由解脱,至於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良可悲哉。

所以妄想之心,轮回之根本也。

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妄想心不灭,所以然也。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见在此身,亦从妄想中来。

身生而后有情缘,情缘而后有忧苦。

妄增缘起,直入轮回,前无始而后无终者,举世皆然。

惟悟道者照心常存,照破种种缘相皆是妄幻,勿令染着。

照心既存,妄心无能为也。

久久纯熟,次定证清静身。

作是见者,真常之、道得矣。

所谓照心者,即天心也;真常者,即无妄也。

了悟此心,则有妄之心复矣,无妄之道成矣。

无妄所以次复也。

《易》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到这里,纤芥幽微,悉皆先照。

至於如如不动,了了常知,至觉至灵,常清常静。

真常之道,至是尽矣,圣人之能事毕矣。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

  #1『真常应物』,杜光庭、侯善渊、刘通彻等注本同,白文本作『真静应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