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虚至德真经鬳斋口义

冲虚至德真经鬳斋口义

  经名:冲虚至德真经鬳斋口义。南宋林希逸撰。八卷。一底本出处:《正统道藏》 洞神部玉诀类。参校本:明万历何汝成刻本(简称明本)。

  列子

  列子姓列,名御寇,郑人也。

居郑圃四十年,人无识者。

初事壶丘子,后师老商氏,友伯高子,进二子之道。

九年而后,能御风而行。

弟子严恢问曰:所为问道者,为富乎?列子曰:桀纣唯轻道而重利,是以亡。

其书凡八篇。

列子盖有道之士,而庄子亟称之。

今汴梁郑州圃田列子观,即其故隐。

唐开元封冲虚至德真君,书为《冲虚至德真经》。

  右《新书》定着八章,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向言:新校中书《列子》五篇,臣向谨与长社尉臣参校雠太常书三篇,太史书四篇,臣向书六篇,臣参书二篇,内外书凡二十篇。

以校除复重十二篇,定着八篇,中书多,外书少,章乱布在诸篇中,或字误以尽为进,以贯为形,如此者众。

及在新书有残,校雠从中书以定,皆以杀青,书可缮写。

列子者,郑人也,与郑缪公同时,盖有道者也。

其学本於黄帝、老子,号曰道家。

道家者,秉要执本,清虚无为。

及其治身接物,务崇不竞,合於六经。

而《穆王》《汤问》二篇,迂诞恢诡,非君子之言也。

至於《力命》篇一推分命《杨子》之篇,唯贵放逸,二义乖背,不似一家之书,然各有所明,亦有可观者。

孝景皇帝时,贵黄老术,此书颇行於世。

及后遗落,散在民间,未有传者。

且多寓言,与庄周相类,故太史公司马迁不为列传,馑第录。

臣向昧死上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向所校《列子》书录。

永始三年八月壬寅上。

  冲虚至德真经鬳斋口义卷之一

  鬳斋林希逸 #

  天瑞第一 #

  此篇专言天理以其可贵故曰瑞。

  子列子居郑圃,四十年人无识者。

国君卿大夫视之,犹众庶也。

国不足,将嫁於卫。

弟子曰:先生往无反期,弟子敢有所谒,先生将何以教?先生不闻壶丘子林之言乎?

  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见《左氏》列子居郑圃之侧,嫁往也。旅行曰嫁,曰丧,皆方言也。壶丘子林,列子事之。故弟子问以其师之言云何?

  子列子笑曰:壶子何言哉?虽然,夫子尝语伯昏瞀人,吾侧闻之,试以告女。

  何言者,谓此非言可传也。夫子,壶丘也。瞀人,壶丘之友也。侧闻者,立於师之侧而闻之也。先曰何言而方告之,盖欲知其不言之言妙於有言也。

  其言曰:有生不生,有化不化。

不生者能生生,不化者能化化。

生者不能不生,化者不能不化,故常生常化。

常生常化者,无时不生,无时不化,阴阳尔,四时尔。

不生者疑独,不化者往复。

其际不可终;疑独,其道不可穷。

  有生者生於不生,有化者原於不化。

不生不化,乃能生其生化其化,此即造化是也。

不能不生,不能不化者,万物是也。

造化无生无化,故常生常化。

无时者,即常字也。

但其文如此发挥尔。

阴阳四时,指造化而言也;下两尔字,乃是实前面不生不化之说。

疑独者,如老子所谓似万物之宗,象帝之先。

独者,极高极妙而无邻之意;疑者,似是似非而不可形容之意。

往复,即阴阳四时之代谢也,无有尽时,故曰:其际不可终。

疑独者,造化也,恍兮惚兮,似有物而无物,故曰:其道不可穷。

  《黄帝书》曰: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此《老子》全章之文,而曰:《黄帝书》则知老子之学亦有所传,但其书不得尽见。

《老子》第六章中:精则实,神则虚。

谷者,虚也。

谷神者,虚中之神者也。

言人之神自虚中而出,故常存而不死。

玄,远而无极者也;牝,虚而不实者也,此二字只形容一个虚字,天地亦自此而出,故曰根。

绵绵,不已不绝之意。

若存者,若有若无也。

用於虚无之中,故不劳而常存,即老子所谓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是也。

晦翁曰:至妙之理,有生生之意存焉。

此语亦好,但其意亦近於养生之论。

此章虽可以为养生之用,而老子初意实不专主是也。

故列子举此以证其不生不化之说。

  故生物者不生,化物者不化。自生自化,自形自色,自智自力,自消自息。谓之生化、形色、智力、消息者,非也。

  生物者不生,言其不容心於生也。

化物者不化,言其不容力於化也。

盈天地之间,无非自然而然。

形者,色者,人与物也。

智者,力者,就人中分别也。

消者,息者,穷达死生得丧也。

自然而然者,生而非生,化而非化,形而非形,色而非色,消而非消,息而非息。

初无定名,初无实迹,若以定名实迹求之,则非矣。

不曰无定名无实迹,只下一谓字,自是奇特。

  子列子曰: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夫有形者生於无形,则天地安从生?

  此一篇先顿一个壶字何言哉,在前既说一段了,於此又再#1说一段,何言哉三字自有深意。《庄子》曰:终日言而未尝言。与此意同。

  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

  《庄子》曰: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

其言自妙,此书又分作四个名字,亦只是庄子之意。

形总言也,质随物之质也,气生形者,未见气者无极而有极也。

《庄子》曰:气杂於芒忽之间而有形。

此又就气上添一层。

此易字莫作儒书易字看,易即变也,变即化也,太易即大造化也。

形为始,质为素,今之工匠家所谓胎素,即此素字。

  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

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

易无形埒,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

九变者,究也,乃复变而为一。

一者,形变之始也。

  上面既说四个太字,就此又把形气质总之。

此不特言理之妙,亦是作文机轴。

文章无此机轴,则不见斡旋之妙。

气形质具而未相离,只是未见气之始。

於未见气之始,则但见其浑浑沦沦。

然万物相浑沦,总三才而言之,不比他处说万物字也。

循者,求也。

气既未见,则何所视?何所听?何所求?故易者,即太易也。

即此一句而观,则知形气质具而下只是发明太易两字。

无形埒者,言无形迹也。

变而为一者,气变而后有太极也。

有太极而后有阴阳五行,故曰一变而为七,阴阳二,与五行共为七也。

少阴老阴之数八与六,少阳老阳之数七与九,此所谓九者,即乾数之极也。

或以七言少阳,九言老阳,则非此书之意。

九者复变而为一,盖言物极则变也,有必归於无也。

无能生有,故曰:一者,形变之始。

究极也。

  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气和者为人;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

  阳气轻清而上为天,阴气浊重而下为地,阴阳之气和合而为人。冲亦和也,天地之生物亦是合阴阳之精,而后化化生生也。故曰:独阴不生,独阳不成。

  子列子曰: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

故天职生覆,地职形载,圣职教化,物职所宜。

然则天有所短,地有所长,圣有所否,物有所通。

何则?生覆者不能形载,形载者不能教化,教化者不能违所宜,宜定者不出所位。

故天地之道,非阴则阳;圣人之教,非仁则义;万物之宜,非柔则刚。

此皆随所宜而不能出所位者也。

  此一段十分正当之论,其大意只谓虽天地亦不能尽造化之用,而况人物乎?天能生物能覆物,地能成形能载物,各有所能,是无全功矣。

圣居天地之间而职教化之事,随万物之所宜而各职其职。

圣有所否,物有所通,言圣人或有所不能而物能之者,教化不能违所宜。

如忠质文之随时,九德之随其性,皆是不能违所宜也。

物之所宜,各有一定,如曲者不可以为直,小者不可以为大,咸者不可以为酸,凉者不可以为热,是不出其所位也。

阴阳、刚柔、仁义,《易大传》分作天地人说,此又分作天地圣人万物说,亦自有理。

  故有生者,有生生者;有形者,有形形者;有声者,有声声者;有色者,有色色者;有味者,有味味者。

生之所生者死矣,而生生者未尝终;形之所形者实矣,而形形者未尝有;声之所声者闻矣,而声声者未尝发;色之所色者彰矣,而色色者未尝显;味之所味者尝矣,而味味者未尝呈。

皆无为之职也。

  有生、有形、有声,有色,有味,指天地间万物而言也。

生生、形形、声声、色色、味味,造化也,职主也,无为造化也。

不生者生其所生,无形者形其所形,以至色其所色,声其所声,味其所味,皆造化之所职。

如此下得来,又自奇特。

  能阴能阳,能柔能刚,能短能长,能圆能方,能生能死,能暑能凉,能浮能沈,能宫能商,能出能没,能玄能黄,能甘能苦,能膻能香。

无知也,无能也,而无不知也,而无不能也。

  二十四个能字,只是造物两字。造化之妙,虽若无知无能,而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此段又好。

  子列子适卫,食於道,从者见百岁髑髅。

攓蓬而指,顾谓弟子百丰曰:唯予与彼知而未尝生未尝死也。

此过养乎?过欢乎?种有几:若鼃为鹑,得水为壁,得水土之继,则为鼃蠙之衣。

生於陵屯,则为陵舄。

陵舄得郁栖,则为乌足。

乌足之根为蛴螬,其叶为胡蝶。

胡蝶胥也,化而为虫,生灶下,其状若脱,其名曰鸟句掇。

鸟句掇千日,化而为鸟,其名曰乾余骨。

乾余骨之沫为斯弥。

斯弥为食酰颐辂。

食酰颐辂生乎食酰黄軦,食酰黄軦生乎九猷。

九猷生乎瞀芮,瞀芮生乎腐蠸。

  此段与《庄子》同,但中间又添数语。

食於道傍,见蓬草之中有此枯髑髅,而指之以语弟子。

百丰,其名也。

未尝生,未尝死,无生无死也。

彼,指髑髅也,予则列子自谓也。

过养过欢二句,《庄子》曰:若果养乎?予果欢乎?其语意甚深。

此书去若予二字,以果为过,恐声之讹也。

若如此说,别谓此其死者生前自养过当乎?欢乐过当乎?理虽亦通,殊无意味。

若如《庄子》之意,则曰:若果知人生之所以自养者乎?我果知死后寂灭之乐者乎?若指髑髅,予乃自谓也。

生而饮食曰养,死以寂灭为乐,却如此倒说,乃是弄奇笔处。

种有几者,言天地之间物之生生,种各不同,却皆就至微,底说不是以小喻大。

盖言虽大无异於小也,便是无细无大无贵无贱之意。

其意固止如此,而文字之妙绝出千古。

整齐中不整齐,不整齐中整齐,如看飞云断雁,如看孤峰断坂,愈读愈好。

此书中间又添数句,便觉不及《庄子》,若鼃为鹑,鼃化为鹑也,鼃即蛙也,此四字《庄子》所无,亦与下句不相入。

继者水上尘垢,初生苔而未成也,亦有丝缕相萦之意,但其为物甚微耳。

鼃蠙之衣,即青苔也。

水土之际,水中附岸处也,附岸处例多而厚,故曰衣。

此两句说了个青苔,却又就陵屯上说来。

陵屯,田野中高处也。

陵舄,车钱草也。

郁栖,粪壤也。

车钱草生粪壤之中,则变而为乌足草,乌足之根又化而为蛴螬,乌足之叶又化为胡蝶。

蛴螬,蝎虫也。

胥,胡蝶之别名也。

就胡蝶下添此一句,尤奇。

此下又说化生者灶下之虫,化而生者名为鸟句掇。

软而无皮无壳,故曰若脱,如今柑虫然。

鸟句掇之虫又化而为乌。

乾余骨,鸟名也。

其口之流沬又化为斯弥。

斯弥,虫也。

食酰,蠛蠓也。

颐辂黄軦,皆虫名也。

此处比《庄子》多三个食酰字,恐亦传写之误。

九猷、瞀芮、腐蠸,亦虫名也。

《庄子》於此却省数字,其意盖谓万物变化生生不穷无有尽时也。

  羊肝化为地皋,马血之为转磷也,人血之为野火也。

鹞之为鹯,鹯之为布。

谷,布谷久复为鹞也,燕之为蛤也,田鼠之为鹑也,杇瓜之为鱼也,老韭之为苋也,老羭之为猨也,鱼卵之为蛊。

亶爰之兽自孕而生曰类,河泽之鸟视而生曰鶂。

纯雌其名大腰,纯雄其名穉蜂。

  此数行乃《庄子》所无,中间又有数也字,文势亦不类,然亦皆为物化之事。

如《月令》雀化为蛤,鹰化为鸠,此天地间自然之理、必有之事。

老羭为猨,如老鼠之为蝙蝠也。

亶爰,兽#2名也,出《山海经》,其状若狸而有发。

自孕者,无牡而皆牝也。

今人说海中女人国亦然。

类者,其名也。

鶂,即庄子所谓雄鸣上风,雌鸣下风,相视而风化者也。

大腰,龟鳖之属,纯雌而无雄,蜂则纯雄而无雌也。

穉,小也。

蜂之在房,只咒而化,其尾有刺,独为王者无之。

或云:此虫以众阳而宗阴,阴为君也。

  思士不妻而感,思女不夫而孕。后稷生乎巨迹,伊尹生乎空桑,

  此四句又就人中变化者言之。

  厥昭生乎湿,酰鸡生乎酒。

  此两句又就食物中易见者言之。

  羊奚比乎不笋,久竹生青宁。青宁生程。程生马,马生人,人久入於机。万物皆出於机,皆入於机。

  自此以下却与《庄子》同。

若就《庄子》观之,上面一截说了,却把个至怪底结杀,此是其立意惊骇世俗处,非实话也。

今添入思士思女等语,却浑杂了。

羊奚,草名也。

草之似竹而不生苟者曰不苟,久竹苟则可食,此不可食也。

青宁虫也,程亦虫也。

马亦草名也,如今所谓马齿菜、马蓝草也。

人亦草名也,如今所谓人参、人面子也。

分明是用许多草名,却把马与人字说,故意为诡怪名字。

前后解者,皆以为未详,是千万世之人为其愚弄,看不破也。

万物之变,化化生生,何所不有?入於机者,言归於尽也。

出机入机,即是出入死生也,便是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至乐篇

  尝疑《列子》非全书,就此段看得愈分晓。

盖自秦而下,书多散亡,求而后出,得之有先后,存者有多寡,至校雠而后定。

校雠之时,已自错杂,及典午中原之祸,书又散亡。

至江南而复出,所以多有伪书杂乎其间,如《关尹子》亦然。

好处尽好,杂处尽杂。

此书第一篇前头数段极妙,无可疑者,中间未免为人所杂。

然其文字精粗,亦易见也。

  《黄帝书》曰:形动不生形而生影,声动不生声而生响,无动不生无而生有,形,必终者也。

天地终乎?与我偕终。

终进乎?不知也。

道终乎本无始,进乎本不久。

有生则复於不生,有形则复於无形。

不生者,非本不生者也;无形者,非本无形者也。

  形动生影,声动生响,此两句自好,其意盖以喻无之生有也。

生之有者,皆自无而始,则凡有必归於无,有形者必有终。

天地亦形也,安得而不与我偕终乎?若以为天地终於有尽,则又非我之所能知。

故曰:终进乎?不知也。

进,尽也,以尽为进,声之讹也。

本无始,则无终矣;本不久,则无尽矣。

不久者,变化而不暂停也。

有生者,必归於不生,盖不生者,生之也。

有形者,必归於无

  形,盖无形者形之也。

本不生者,则无不生之名;本无形者,则无无形之名。

谓之不生,谓之无形,已离其真矣。

故曰;不生者,非本不生者也;无形者,非本无形者也。

  生者,理之必终者也,终者不得不终,亦如生者之不得不生。

而欲恒其生,画其终,惑於数也。

精神者,天之分;骨骸者,地之分。

属天清而散,属地浊而聚。

精神离形,各归其真,故谓之鬼。

鬼,归也,归其真宅。

黄帝曰:精神入其门,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

  此段正言生死之理,说得自是分晓。

死生,常理也,而贪生者常欲求生。

画,止也,画其终,欲止而不终也。

惑於数,言为长短之数所惑也。

精神属於天,骨骸属於地。

圆觉,四大之说也。

分者,分与之也。

入其门,言归其所自出之地也。

反其根,言反其所始之地也。

精神骨骸既各复其初,则今者之我尚何存乎?此即圆觉,所谓今我法身当在何处也?朱文公於此谓释氏剽窃其说,恐亦不然。

从古以来,天地间自有一种议论如此,原壤即此类人物。

佛出於西方,岂应於此剽窃?诋之太过,则不公矣。

  人自生至终,大化有四:婴孩也,少壮也,老耄也,死亡也。

其在婴孩,气专志一,和之至也,物不伤焉,德莫加焉;其在少壮,则血气飘溢,欲虑充起,物所攻焉,德故衰焉;其在老耄,则欲虑柔焉,体将休焉,物莫先焉,虽未及婴孩之全,方於少壮,间矣;其在死亡也,则之於息焉,反其极矣。

  血气未定,方刚既衰,圣人分作三截,今此分作四段。

《庄子》曰: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逸我以老,息我以死。

亦分作四截。

婴孩之和老子形容至矣,血气飘溢,即圣人所谓方刚也。

欲虑充起,即劳生之事也。

欲富欲贵,欲也。

思前算后,虑也。

充盛也,起不可遏也,外物攻其心,则婴孩之时所谓和德者衰矣。

既老,则欲虑虽有而不能自强,庄子谓之逸以老,此谓体将休,意同而辞异尔。

物莫先者,言不能与物争先。

自然放退,虽未及婴孩与物无伤之时,而比之少壮为物所攻之日则有间矣。

至於形气既尽,反而归其所,即庄所谓息我以死也。

极者,太极之极也,前所谓形变之始也。

  孔子游於太山,见荣启期行乎郕之野,鹿裘带索,鼓琴而歌。

孔子问曰:先生所以乐,何也?对曰:吾乐甚多:天生万物,唯人为贵,而吾得为人,是一乐也;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以男为贵,吾既得为男矣,是二乐也;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褪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是三乐也。

贫者士之常也,死者人之终也。

处常得终,当何忧哉?孔子曰:善乎,能自宽者也。

  荣,姓也,启期,名也。

以鹿皮为裘,以索为带。

天地之性,人为贵於物也。

人类之中,男贵於女。

三乐之说,近人情之论也。

此章诲人以贫富死生之理,故如此寓言能自宽者,以其非见道而能推物理以自宽也。

杜诗所谓:江上小堂巢翡翠,陇边高冢外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便是此章之意。

  林类年且百岁,底春被裘,拾遗穗於故畦,并歌并进。

孔子适卫,望之於野,顾谓弟子曰:彼叟可与言者,试往讯之。

子贡请行,逆之陇端,面之而叹曰:先生曾不悔乎,而行歌拾穗?林类行不留歌不辍,子贡叩之不已,乃仰而应曰:吾何悔邪?子贡曰:先生少不勤行,长不竞时,老无妻子,死期将至,亦有何乐而拾穗行歌乎?林类笑曰:吾之所以为乐,人皆有之,而反以为忧。

少不勤行,长不竞时,故能寿若此;老无妻子,死期将至,故能乐若此。

子贡曰:寿者人之情,死者人之恶。

子以死为乐,何也?林类曰:死之与生,一往一反。

故死於是者,安知不生於彼?故吾知其不相若矣,吾又安知营营而求生非惑乎?亦又安知吾今之死不愈昔之生乎?子贡闻之,不喻其意,还以告夫子。

夫子曰:吾知其可与言,果然;然彼得之,而不尽者也。

  底春,当在春时也。

并歌并进,言且行且歌也。

少不勤行,言少不学而无闻於人也。

长不竞时,言其不能争名争利於世也。

子贡以此讥之,而林类以为我惟不动行,惟不竞时,故有如此之寿。

使其劳力劳心以争身外之名利,则将中道夭矣。

子贡、林类,寓言而名之也。

死之与生,一往一返,言自生而死,犹往之必返。

死於是者,安知不生於彼?此便是佛家今生来生、前身后身之说也。

吾知其不相若者,言今生安知不胜於来生,后身安知不胜於前身也。

今之死不愈昔之生,即《庄子》弱丧不知归之说。

得之而不尽者,言其得死生之理而未尽其妙也。

《列子》之书皆尊敬孔子,故其寓言之中多借孔子以为说,不知果出於列子否耶?

  子贡倦於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

仲尼曰:生无所息。

子贡曰:然则赐息无所乎?仲尼曰:有焉耳,望其圹,睪如也,宰如也,坟如也,鬲如也,则知所息矣。

子贡曰:大哉死乎。

君子息焉,小人伏焉。

仲尼曰:赐。

汝知之矣。

人胥知生之乐,未知生之苦;知老之亿,未知老之佚;知死之恶,未知死之息也。

  倦於学者,学而未得其要。

劳心已久,故有厌倦之意。

息,止也。

吾见其进,未见其止是也。

子贡倦於学而求所止之地,夫子乃以生无所息告之。

此列子借圣贤之名、因进止之说而明死生之理也。

生无所息者,言有形於此,其生必劳。

何时可息?必死而后可息也。

子贡未晓,故再有息无所之问,而夫子乃以圹坟之事答之。

睪宰坟鬲,皆形容其突起之貌。

君子以此而自息;小人之心,虽贪恋不已,至此亦不容不伏也。

据此一段虽为贪生恶死者设,然今禅家有死心之论,有夭#3死人却活之语,此中又有深意,非徒曰生死而已。

  晏子曰:善哉,古之有死也。

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

死也者,德之徼也。

古者谓死人为归人。

夫言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矣。

行而不知归,失家者也。

一人失家,一世非之;天下失家、莫知非焉。

有人去乡土、离六亲、废家业,游於四方而不归者,何人哉?世必谓之为狂荡之人矣。

又有人锺贤世、矜巧能、修名誉,夸张於世而不知己者,亦何人哉?世必以为智谋之士。

此二者,胥失者也。

而世与一不与一,唯圣人知所与,知所去。

  仁者,不仁者,即君子、小人之语。

徼者,归也,言德必至於死而后定也,此即反真归根之意,故举死生之大以明之。

失家,即弱丧之论。

锺,重也。

贤,形也。

世,生也。

三字皆传声之讹,只是重形生。

重形生者,以身为贵也。

世人皆以狂荡为非,故不与之而反取智谋之士,殊不知智谋亦非也。

圣人之去取则以道为主,故曰:知所与知所去。

  或谓子列子曰:子奚贵虚?列子曰:虚者无贵也。

  贵虚者,以虚为尚也。无贵者,虚之令亦无之,又何贵尚之有?

  子列子曰:非其名也,莫知静,莫如虚。静也虚也,得其居矣;取也与也,

  失其所矣。事之破石为而后有舞仁义者,弗能复也。

  非其名者,言有名即非也。

《老子》曰:可名,非常名是也。

曰虚曰静,则无迹矣,亦无名矣。

无名无迹,则得其所居;才有取与分别,则失其所居矣。

大道破碎,而后有仁义之名。

破石为者,破碎也,言今世之士至於破碎大道而以七义为舞弄,则真淳质朴之风不可得而复反矣。

舞仁义,如今人所谓舞文弄法也。

  粥熊曰;运转亡已,天地密移,畴觉之哉?故物损於彼者盈於此,成於此者亏於彼。

损盈成亏,随世随死。

往来相接,间不可省,畴觉之哉?凡一气不顿进,一形不顿亏,亦不觉其成,不觉其亏。

亦如人自世至老,貌色智态,亡日不异;皮肤爪,发随世随落,非婴孩时有停而不易也。

间不可觉,俟至后知。

  粥熊,借古贤人之名也。

天地之间,运转无已。

天一日行一周,地有四游升条,无一息之停,似人居其间而不自觉,譬如身在舟中,舟行人不知也。

天地之转移,谁得而觉之?密者,言其不可见。

物之有损有盈,有成有亏,亦密行於天地之间而人不觉。

死生之往来,循环相接而不已,无间隙之可省见。

川阅水以成,川水滔滔而长逝#4,世阅人以成,世人冉冉以行暮,人何世而不新?世何人而能故?正是此意。

随世,即随生也。

寒暑往来以渐而进,故曰:一气不顿进。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下至一物一器之微,亦渐渐而亏损,故曰:一形不顿亏。

惟其不顿,故人亦不觉。

不顿者,不骤也。

人之自少至老亦然,亦无间隙之可见,必时至而后知,故曰:间不可觉,俟至后知。

态,体态也。

智,意见也。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

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长庐子闻而笑之曰:虹霓也,云雾也,风雨也,四时也,此积气之成乎天者也;山岳也,河海也,金石也,水火也,此积形之成乎地者也。

知积气也,知积块也,奚谓不坏?夫天地,空中之一细物,有中之最巨者,难终难穷,此固然矣;难测难识,此固然矣。

忧其坏者,诚为大远;言其不坏者,亦为未是。

天地不得不坏,则会归於坏。

遇其坏时,奚为不忧哉?子列子闻而笑曰:言天地坏者亦谬,言天地不坏者亦谬。

坏与不坏,吾所不能知也。

虽然,彼一也,此一也。

故生不知死,死不知生;来不知去,去不知来。

坏与不坏,吾何容心哉?

  屈伸呼吸,与天中之气相应,则人亦积气中之自然者也。

日月星宿之光,亦自此气而出。

只使,犹曰但使也,政使也。

四虚,四方太虚之外也。

躇步,踌蹰也。

跐蹈,践蹈也。

此言除太虚之外,其内皆为积块也。

奚谓不坏者,言积则又散,安得不坏?此段之意,盖谓天本积气,地本积块,必有坏时。

故设为此语以形容之。

《易》曰:乾坤毁,则无以见道。

圣人亦有此意,但不言耳。

太虚之中,无形无极,天地之在其间,亦细物耳,但以人之所见有物者而观之,则为有中之最巨。

此两句亦好。

难终难穷,难测难识者,言人不可得而知也。

末后一转,却曰:来不知去,去不知来,盖以学道之人不当容心於有无去来也。

今之禅家却出於此。

后面一转。

  舜问乎烝曰:道可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

舜曰:吾身非吾有,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

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

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

孙子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

故行不知所往,处不知所持,食不知所以。

天地强阳,气也,又胡可得而有邪?

  委,聚也。

四大假合而为此身,故曰委形。

阴阳成和而万物生,故曰生者委和也。

顺理也,性命在我,即造化之理,故曰委顺。

人世相代如蝉蜕然,故曰子孙委蜕也。

不知所持,无执着处也。

强阳气,即生气也。

动者为阳,人之行处饮食,皆此气之动为之,皆非我有也。

圆觉,所谓今者妄,身当在何处?便是此意。

此段与《庄子□知北游》篇同。

但烝字《庄子》作丞是也,此必传写之误。

然谓之丞者,亦寓言之名。

  齐之国氏大富,宋之向氏大贫。

自宋之齐,请其术。

国氏告之曰:吾善为盗。

始吾为盗也,一年而给,二年而足,三年大穰。

自此以往,施及州闾。

向氏大喜,喻其为盗之言,而不喻其为盗之道,遂踰垣凿室,手目所及,亡不探也。

未及时,以脏获罪,没其先居之财。

向氏以国氏之谬己也,往而怨之。

国氏曰:若为盗若何?向氏言其状。

国氏曰:嘻,若失为盗之道至此乎?今将告若矣。

吾闻天有时,地有利。

吾盗天地之时利,云雨之滂润,山泽之产育,以生吾禾,殖吾稼,筑吾垣,建吾舍。

陆盗禽兽,水盗鱼鳖,亡非盗也。

夫禾稼、土木、禽兽、鱼鳖,皆天之所生,岂吾之所有?然吾盗天而无殃。

夫金玉珍宝,谷帛财货,人之所聚,岂天之所与?若盗之而获罪,孰怨哉?向氏大惑,以为国氏之重罔已也,遇东郭先生问焉。

东郭先生曰:若一身庸非盗乎?盗阴阳之和以成若生,载若形;况外物而非盗哉?诚然,天地万物不相离也,仞而有之,皆惑也。

国氏之盗,公道也,故亡殃;若之盗,私心也,故得罪,有公私者,亦盗也;亡公私者,亦盗也;公公私私,天地之德。

知天地之德者,孰为盗耶?孰为不盗耶?

  未及时者,未能数时也。

先居,先世所居积者也。

谬己,欺己也。

往而怨之,往见之而出怨言也。

时利,天时地利也。

滂润,浸润也。

禾稼、土木、禽兽、鱼鳖、皆天所生在外者也,一身之阴阳,亦岂我有?此亦天地为之也。

诚者,信然也。

天地万物不相离者,物物皆出於天地,无一物可离於天地也。

仞与认同,认以为已有者,愚惑之见也。

此章之意,盖言人在天地之间,皆盗窃天地之所有以为其生,故如此形容,所以为异端之学。

天时地利以至禽兽鱼鳖,皆天地之所有,人盗而用之。

圣人则曰:用天之道,分地之利。

《列子》却如此鼓舞其言。

柳子厚《天说》之喻,亦原於此。

末后一转,亦与前段同。

公道,人人所同者也;私道,非人所同也。

在人之论则有公私,在天地之德则无公私。

公者自公,亦天地为之也;私者自私,亦天地为之也。

以天地之德观之,则盗与不盗皆为有心者也。

此意盖谓善善恶恶若出於有心,则善亦为恶矣。

《老子》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正是此意,比等处,似非《列子》本书。

  冲虚至德真经鬳斋义卷之一竟

  #1 再:明本作『载』

  #2 兽:明本作『山』。

  #3 夭:原作『大』据明本改。

  #4 长逝:明本作『日度』。

  冲虚至德真经鬳斋口义卷之二

  鬳斋林希逸 #

  黄帝第二 #

  黄帝即位十有五年,喜天下戴己,养正命,娱耳目,供鼻口,焦然肌色皯居按切黣,昏然五情爽惑。

又十有五年,忧天下之不治,竭聪明,进智力,营百姓,焦然肌色皯黣眉回切,昏然五情爽惑。

黄帝乃喟然赞曰:朕之过淫矣。

养一己其患如此,治万物其患如此。

於是放万机,舍官寝,去直侍,彻锺悬,减厨膳,退而间居大庭之馆,斋心服形,三月不亲政事。

昼寝而梦,游於华胥氏之国。

华胥氏之国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

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

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

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夭殇;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故无爱僧;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利害;都无所爱惜,无所畏忌。

入水不溺,入火不热。

斫挞无伤痛,指擿无痟音箫痒。

乘空如履实,寝虚若处林。

云雾不碍与碍同其视,雷霆不乱其听,美恶不滑其心,山谷不踬其步,神行而已。

黄帝既寤,怡然自得,召天老、力牧、太山稽,告之曰:朕闲居三月,斋心服形,思有以养身治物之道,弗获其术。

疲而睡,所梦若此。

今知至道不可以情求矣。

朕知之矣,朕得之矣,而不能以告若矣。

又二十有八年,天下大治,几若华胥氏之国,而帝登假。

百姓号之,二百余年不辍。

  此言华胥之国亦与《庄子□山木》篇建德之国其意一同。

盖言黄帝之治天下,始於有心而终至於无心,始於有为而终至於无为也。

正命,性命也,以性为正,音之讹也。

肌色焦然,言其皴黑而瘦也。

昏然,言其五情爽乱,迷惑而昏也。

五情,喜怒哀乐欲也。

赞,合作叹。

淫矣者,言其已甚如水之浸淫然,注家以淫当作深。

直侍者,使令之人也。

悬,锺架也。

大庭,犹大内也。

服形,犹今人言服气也。

《淮南》云:正西曰弇州,西北曰台州。

此言九州之外,犹佛言西渠泥南阎浮也。

斯,离也。

齐国,中州也。

斯齐国,言去中州千万里也。

自然,无心也。

无向背逆顺,言其心无取舍也。

入水不溺,入火不热,无入而不自得也。

斫挞无伤痛,指擿无痟痒,言其虽有形犹无形也。

碍与碍同。

神行者,其行无迹也。

天老、力牧、泰山稽,黄帝三臣名也。

登假者,犹言登遐也。

假,当作遐。

《庄子》中多有此意。

以此列子比庄子,人谓胜之,恐亦未然。

  列姑射山在海河洲中,山上有神人焉,吸风饮露,不食五谷;心如渊泉,形如处女;不偎不爱,仙圣为之臣;不畏不怒,原悫为之使,不施不惠,而物自足;不聚不敛,而己无愆。

阴阳常调,日月常明,四时常若,风雨常均,字育常时,年谷常丰。

而土无札伤,人无夭恶,物无疵疠,鬼无灵响焉。

  此段之语,多与《庄子》同其意,只形容无为之治而已。

心如渊泉者,言如止水也。

不偎,不偎曲也,与不爱同。

不畏不怒,言其和也。

不施不惠,无所与也。

不聚不敛,无所取也。

物既自足,而我无所愆。

愆,欠阙也。

字育,禽兽生育也。

札伤,疾疟也。

物无疵疠,无疾痛也。

鬼无灵响,言无妖异也。

灵怪影响,皆鬼之妖也。

与《庄子□逍遥游》篇同。

  列子师老商氏,友伯高子,进二子之道,乘风而归。

尹生闻之,从列子居,数月不省舍。

因间请蕲其术者,十反而十不告,尹生怼而请辞,列子又不命。

尹生退。

数月,意不已,又往从之。

列子曰:女何去来之频?尹生曰:曩章戴有请於子,子不我告,固有憾於子。

今复脱#1然,是以又来。

列子曰:曩吾以汝为达,今汝之鄙至此乎?姬,将告女所学於夫子者矣。

自吾之事夫子友若人也,三年之后,心不敢念是非,口不敢言利害,始得夫子一盻而已。

五年之后,心庚念是非,口庚言利害,夫子始一解颜而笑,七年之后,从心之所念,庚无是非;从口之所言,庚无利害,夫子始一引吾并席而坐。

九年之后,横心之所念,横口之所言,亦不知我之是非利害欤,亦不知彼之是非利害欤;亦不知夫子之为我师,若人之为我友;内外进矣。

而后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无不同也。

心凝形释,骨肉都融;不觉形之所倚,足之所履,随风东西,犹木叶干壳,竟不知风乘我邪?我乘风乎?今女居先生之门,曾未浃时,而怼憾者再三,汝之片体将气所不受,汝之一#2节将地所不载。

履虚乘风,其可几乎?尹生甚怍,屏息良久,不敢复言。

  不省舍,言不归宿也。

怼,怨恨也。

以十请而不告,欲辞归也。

不命之退,听其自去也。

又往从之,去而复来也。

章戴,尹生之名也。

姬音居,声之讹也。

夫子,指老商是也。

若人,指伯高子也。

三年,而心无是非之念,口无是非之言者,以静默自守,恐自动也。

庚者,更也,向也。

去是非利害之念,绝是非利害之言,今复有之,而此心已定,无不出於正也。

从,听从也,所念所言,皆听其自然,而无容心於是非利害之间,是心与理一无复决择也。

横,纵也,纵心所念,不涉思惟也。

纵口所言,横说竖说皆可也。

放纵自由,不复知有是非利害,则心与理化而忘之矣。

此四节,正学道工夫次第也。

在内既与理化,则动容周旋之间亦与俱化,故曰内外俱进矣。

至如眼、耳、鼻、口,无不同者,此化而忘之之时也。

释氏谓之六用一源,亦是此意也。

干,身也。

干壳,即蝉身之壳也。

木叶干壳,言不知有其身也,忘其身而后可以乘风也。

汝之怼憾如

  此,是身心之累未忘,则片体一节天地且不能受载,况浑身乎?此章盖言其御风之学必至於视身如无而后可也。此非虚言,唯学道者方知此语之为实也。

  列子问关尹曰:至人潜行不空,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栗。

请问何以至於此?关尹曰:是纯气之守也,非智巧果敢之列。

姬,鱼语女。

凡有貌像声色者,皆物也,物与物何以相远也?夫奚足以至乎先?是色而已。

则物之造乎不形,而止乎无所化。

夫得是而穷之者,焉得而正焉?彼将处乎不深之度,而藏乎无端之纪,游乎万物之所终始。

一其性,养其炁,含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

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无郄,物奚自入焉?

  关尹,名喜,见老子者。

此非师友相传之言,则是借其名以为说。

关尹子自有书,虽其书为后人所杂,而中间绝到之语非诸子所及也。

潜行不空,言行於空中如实地也。

万物之上,言其高也。

纯气之守,今养生之学者亦如之,守以无心则可,非智巧所及,非果敢之勇所能也。

《庄子□达生》篇亦有此语。

此是其一宗学问相传之语,却是一件大条贯。

姬,居也;鱼,吾也,音之讹也。

像貌声色,有形之物也。

若皆囿於有形之间,则何以相远?惟无心则超乎万物之上也。

先者,造化之始也。

奚足以至乎先,言囿於有形则不足以知造化之始也。

前言貌像声色,此只言是色而已。

四字之中只掇一字,文法也。

不形者,未见气之先也。

无所化者,造化未萌之始也。

造者,物之所自出也。

止者,在也。

若未知不形无所化之妙,但以得於物者而穷之,焉得为至到之见乎?正者,极至之谓也。

不深之度,谓只在面前,至浅近而人不见也。

无端,无始也。

度,法也。

纪,统也。

言此即目前之法而却不知所始也,藏隐而不知也,如夫子以我为隐也。

万物之终始,物之所造,皆造化也。

一其性,养其气,含其德,只是纯一静定而已。

以理言则为性,以生言则为气,以得之於己者则为德。

其天守全,言其纯一者不汨也。

无退郄者,定也。

纯一而定,则外物皆不得以动之。

故曰:物奚自入焉?

  夫醉者之坠於车也,虽疾不死。

骨节与人同,而犯害与人异,其神全也。

乘亦弗知也,坠亦弗知也。

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是故遌物而不慑。

彼得全於酒而犹若是,而况得全於天乎?圣人藏於天,故物莫之能伤也。

  此数语与《庄子》同。

犯害,即坠也。

乘车之时与坠车之时皆醉而不知,无所恐惧,故其神全。

惟其神全,虽有所伤而病,亦不至死。

遌物,不为物所迕也。

不慑,不惧也。

藏於天,无心而忘己也。

故以此喻之。

此数语极为精密。

  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引之盈贯,措杯水其肘上,发之,镝矢复沓,方矢复寓,当是时也,犹象人也。

伯昏无人曰: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

当与汝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若能射乎?於是无人遂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背逡巡,足二分垂在外,揖御寇而进之。

御寇伏地,汗流至踵。

伯昏无人曰;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

今汝休然有恂目之志,尔於中也殆矣夫。

  此段与《庄子□田子方》篇全同。

引之盈贯,开弓而至满也。

前手直而持平,可以致一杯水於其肘上,言定也。

发,射也。

适,去也。

沓,重也,又也。

矢方去而矢又在弦上。

沓於弦上者,才去而方来之,矢又寓於弦上矣。

此言一箭接一箭,如此其神速也。

象人,木偶人也。

背逡巡者,言面向高山,背临深渊,退而未已之意,故曰逡巡。

三分其足,一半在岸,二分垂於虚处,可谓危之至,而伯昏能之者,即所谓纯气之守也。

履地而射,射之常也,故曰:非不射之射也。

神能守一,则虽上窥青天,下至黄泉,挥斥乎八极,其心亦无所变动。

若於险夷境界休,犹然而恂其目,则是未知至人之学也。

以此为射而欲求中的之精义,亦难矣。

故曰:尔於中也殆矣哉。

怵,惧也。

徇,动也。

恂目,动目也。

殆,难之意也。

  范氏有子曰子华,善养私名,举国服之;有宠於晋君,不仕而居三卿之右。

目所偏视,晋国爵之;口所偏肥,晋国黜之。

游其庭者俾於朝。

子华使其侠客以智鄙相攻,强弱相浚。

虽伤破於前,不用介意。

终日夜以此为戏乐,国殆成俗。

禾生、子伯,范氏之上客,出行,经垧外,宿於田更商丘开之舍。

中夜,禾生、子伯二人相与言子华之名势,能使存者亡,亡者存;富者贫,贫者富。

商丘开先窘於饥寒,潜於牖北听之。

因假粮荷畚之子华之门。

子华之门徒皆世族也。

缟衣乘轩,缓步阔视。

顾见商丘开年老力弱,面目熏黑,衣冠不检,莫不眲仍吏反。

之既而狎侮欺诒,挡止两反扌必必结反挨倚海反抌勇主反,亡所不为。

商丘开常无愠容,而诸客之技单,惫於戏笑。

遂与商丘开俱乘高台,於众中漫言曰:有能自投下者赏百金。

众皆竞应。

商丘开以为信然,遂先投下,形若飞鸟,扬於地,骨几骨无石为。

范氏之党以为偶然,未讵怪也。

因复指河曲之淫隈曰:彼中有宝珠,泳可得也。

商丘开复从而泳之。

既出,果得珠焉。

众昉同疑。

子华昉令豫肉食衣帛之次。

俄而范氏之藏大火。

子华曰:若能入火取锦者,从所得多少赏若。

商丘开往无难色,入火往还,埃不漫,身不焦。

范氏之党以为有道,乃共谢之曰:吾不知子之有道而诞子,吾不知子之神人而辱子。

子其愚我也,子其聋我也,子其盲我也。

敢问其道。

商丘开曰:吾亡道。

虽吾之心,亦不知所以。

虽然,有一於此,试与子言之。

曩子二客之宿吾舍也,闻誉范氏之势,能使存者亡,亡者存;富者贫,贫者富,吾诚之无二心,故不远而来。

及来,以子党之言皆实也,唯恐诚之之不至,行之之不及,不知形体之所措,利害之所存也,心一而#3物亡迕者,如斯而已。

今昉知子党之诞我,我内藏猜虑,外矜观听,追幸昔日之不焦溺也,怛然内热。

惕然震悸矣。

水火岂复可近哉?自此之后,范氏门徒路遇乞儿马医,弗敢辱也,必下车而揖之。

宰我闻之,以告仲尼。

仲尼曰:汝弗知乎?夫至信之人,可以感物也,动天地,感鬼神,横六合,而无逆者,岂但履危险,入水火而已哉?商丘开信伪物犹不逆,况彼我皆诚哉?小子识之。

  此段形容个诚字极精切,看得此意尽,则可以学道。

私名,私亻业也,浙江人谓之私身是也。

口所偏肥,言恶而咀啮之,晋国视其好恶而升黜其人。

智鄙,智愚也。

伤破,争竞有所伤损也。

一国之人,当时以此成俗。

禾生、子伯、二客名也。

垧外,野外也。

田更,野老也。

三老、五更,皆老者之称。

衣冠不检,言其破碎不整也。

眲,轻视之意。

挡、扌必、挨、抌四字,皆戏侮而推打之也。

单惫,言戏侮之力罢尽也。

漫,言等闲说也。

骯骨无石为,无所毁伤也。

淫隈,水盘涡处也。

昉,始也。

始令其同客衣帛食肉也。

埃不漫,烟埃不能眯迷之也。

吾诚之无二心,言信而不疑也。

不知形体之所措,忘其身也。

不知利害之所存,不知世之有患害也。

其心既一,则物无迕於己者。

今既知子党之言为欺诞,则内之疑虑已生,外之观听已惑。

回思前日之蹈水火,幸而不焦溺尔。

此意盖言心才尽,则利害祸福皆不足以动之,有一毫计虑之思,则难矣。

禅家有渗漏三字极佳。

乞兄马医,其心苟诚,皆可学道,所以见之必下车也。

此亦《圆觉经》不轻初学之意。

至信,即至诚也。

信伪,谓信人之伪言以为诚犹且若此,而况真诚者乎?

  周宣王之牧正有役人梁鸯者,能养野禽兽,委食於园庭之内,虽虎狼雕鹗之类,无不柔驯者。

雌雄在前,孳尾成群,异类杂居,不相搏噬也。

王虑其术终於其身,令毛丘园传之。

粱鸯曰:鸯,贱役也,何术以告尔?惧王之谓隐於尔也,且一言我养虎之法。

凡顺之则喜,逆之则怒,此有血气者之性也。

然喜怒岂妄发哉?皆逆之所犯也。

夫食虎者,不敢以生物与之,为其杀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与之,为其碎之之怒也。

时其饥饱,达其怒心,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顺也;故其杀之,逆也。

然则吾岂敢逆之使怒哉?亦不顺之使喜也。

夫喜之复也必怒,怒之复也常喜,皆不中也。

今吾心无逆顺者也,则鸟兽之视吾,犹其侪也。

故游吾园者,不思高林旷泽;寝吾庭者,不愿深山幽谷,理使然也。

  牧正,掌牧之官也。

役人,其使令者也。

虑其术不传,使之教毛丘园也。

不言养他兽而言养虎者,举其大者也。

不敢以生物全物与之,恐其怒心之萌也。

虎虽与人异类,而食养之者莫不媚爱之,以其能顺其性也。

此数语与《庄子□人间世》篇同。

吾岂逆之使怒,亦不顺之使喜。

喜之复也必怒,怒之复也常喜。

此数语形容得人情物理极精。

不中者,言皆不中理也。

心无逆顺,即无心也。

无心则能与物相忘,此意盖不过发明无心之理,极是一段好说话。

  颜回问乎仲尼曰:吾尝济乎觞深之渊矣,津人操舟若神。

吾问焉,曰:操舟可学邪?曰可,能游者可教也,善游者数能,乃若夫没人,则未尝见舟而谡操之者也。

吾问焉,而不告。

敢问何谓也?仲尼曰:言医,吾与若玩其文久矣,而未达其实,而固且道与?能游者可教也,轻水也;善游者之数能也,忘水也。

乃若夫没人之未尝见舟也而谡操之也,彼视渊若陵,视舟之覆犹其车却也。

覆却万物方陈乎前而不得入其舍,恶往而不暇?

  觞深,渊名也。

游,拍浮者也。

善游熟,於浮者也。

没人,能入水者也。

谡,起也。

言医与噫同。

玩其文,玩其外也。

实,内也。

言见道未深也。

而固且道与?而,汝也,汝且以是为道与?谓未见道之内,方见道之外,便以为道欤?轻於水者可教,以其不畏水也。

忘於水者,数数学之则能矣,以其熟於水也。

若没人则不学而起操舟,以其视水如平地也。

万物之或覆或却,虽陈於前而不能动其心,则何所往而不自得?此又总言理也。

心者,神明之舍,不得入其舍,即不动其心也。

  以瓦抠者巧,以钩抠者惮,以黄金抠者惛,巧一也,而有所矜,则重外也。凡重外者拱内。

  此数语与《庄子□达生》篇同。

但庄子以为注,此以为抠,字异而义同。

抠,投也。

庄子以为轻内,此以为拱内。

拱者,拱揠之也。

钩,带也。

钩重於瓦,金重於钩,谓射者之巧,於心本一,才有所顾惜,则所重在外,而内心则有所扞格而惮而惛也,虽巧亦拙矣。

  孔子观於吕梁,悬水三十仞,流沫三十里,鼋鼉鱼鳖之所不能游也,见一丈夫游之。

以为似有苦而欲死者也,使弟子并流而承之。

数百步而出,被发行歌,而游於棠行。

孔子从而问之曰:吕梁悬水三十仞,流沫三十里,鼋鼉鱼鳖所不能游,向吾见子道之,以为有苦而欲死者,使弟子并流将承子。

子出而被发行歌,吾以子为鬼也,察子,则人也。

请问蹈水有道乎?曰:亡,吾无道。

吾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与赍俱入,与汩偕出。

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此吾所以道之也。

孔子曰:何谓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也?曰:吾生於陵而安於陵,故也;长於水而安於水,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

  吕梁,地名也。

悬水,瀑布也。

水沬之流,其广三十里,大也。

并流,讼流而捄之也。

承接也。

棠行,注云:合作塘下是也。

赍《庄子□达生》篇作齐,乃水之旋磨处也,赍字亦误也。

汩,涌处也。

出入,随水上下也。

从水之道而不容私,是顺水之势而无容心也。

生於陵则安於陵,长於水则安於水,皆随其自然而不知所以然。

故性命三字初无分别,但如此作文耳。

若以生长字强#4求意义则误矣。

孟子曰:言性则故而已矣。

即此故字。

  仲尼适楚,出於林中,见痀瘘者承蜩,犹掇之也。

仲尼曰:子巧乎。

有道邪?曰:我有道也。

五六月,累王儿音丸。

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

吾处也,若撅株驹;吾执臂若槁木之枝。

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

吾不反不测,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疑於神。

其痀瘘丈人之谓乎。

丈人曰:汝逢衣徒也,亦何知问是乎?修汝所以,而后载言其上。

  此段与《庄子□达生》篇同。

承蜩,持竿而粘蝉者也。

累丸於竿首,自二至五而不坠,则其凝定入神矣。

郭象注《庄子》,下两个停审字,亦自好。

撅株驹,今所谓木椿也。

极,桩也。

株,木之名也。

驹,定也。

想古时有此三字。

不反不测,止是凝定也。

当承蜩时,其身如木极而不动,其臂如槁木然。

其心一主於蜩而不知有他物,纯一之至也。

用志不分,其志不贰也。

凝於神,凝定而神妙也。

此虽借喻以论纯气之守,而世间实有此事,今世亦有之,但以为技而不知道实寓焉。

痀瘘者,背曲也。

逢衣,儒者之服也。

能修汝今日之所以言,而后可以更言向上之事,此言其道之妙不止於此也。

载言,更言也。

语上之上也。

其他与《庄子》同。

王儿,《庄子》作丸。

疑,《庄子》作凝字,从庄子为是。

  海上之人有好沤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

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

明日之海上,沤鸟而不下也。

故曰:至言去言,至为无为。

齐智之所知,则浅矣。

  沤与鸥通用。

百住而不止,言其往来之多,不止於百数也。

舞而不下,疑之也。

盖谓此心稍萌,则其机已露,岂能与物我相忘哉?心此喻无言之言、无为之为、不知之知,意极亲切。

盖无为、无言、无知,皆无容心而已。

至言则无言矣,故曰:至言去言。

至为则无为矣,故曰:至为无为。

人不知其所不可知,而皆以其所可知者为知,其所见浅矣,故曰:齐知之所知。

齐,同也,犹皆字也。

此三句与《庄子□达生》篇同。

  赵襄子率徒十万狩於中山,藉仍燔林,扇赫百里。

有一人从石壁中出,随烟烬上下。

众谓鬼物。

火过,徐行而出,若无所经涉者。

襄子怪而留之,徐而察之;形色七窍,人也;气息音声,人也。

问奚道而处石?奚道而入火?其人曰奚物而谓石?奚物而谓火?襄子曰:而向之所出者,石也;而向之所涉者,火也。

其人曰:不知也。

魏文侯闻之,问子夏曰:彼何人哉?子夏曰:以商所闻夫子之言,和者大同於物,物无得伤阂者,游金石,踏水火,皆可也。

文侯曰:吾子奚不为之!子夏曰:刳心去智,商未之能。

虽然,试语之有暇矣。

文侯曰:夫子奚不为之?子夏曰:夫子能之,而能不为者也。

文侯大说。

  藉仍,藉草也。

躝藉其草,燔烧其林,以火猎也。

奚物谓石?奚物谓火?此亦不知之知之喻。

涉火之说,亦与商丘开处同意。

和者,大同於物。

此和字,造化也。

胸中与造化为一,则物无不同。

初无伤碍,刳心去智,即不知之知也。

试语之有暇,试,尝也,言亦专讲明此之久矣。

夫子能之,能不为,便是黄檗与异僧度水,黄檗以为兴妖捏怪,彼僧回首而谢曰:大乘法器,我所不及。

正此论也。

  有神巫自齐来处於郑,命日季成,知人死生、存亡、祸福、寿夭,期以岁、月、旬、日,如神,郑人见之,皆避而走。

列子见之而心醉,而归以告壶丘子,曰:

  始吾以夫子之道为至矣,则又有至焉者矣。

壶子曰:吾与女既其文,未既其实,而固得道欤?众雌而无雄,而又奚卵焉!而以道与世抗,必信矣。

夫故使人得而相汝。

当试与来,以予示之。

  岁月旬日,或远或近也。

神巫,相者也。

其言皆验若神,弃之而走者,畏其言之验也。

心醉者,心服也。

既其文,尽其外也。

未既其实,未尽其内也。

而,汝也。

汝未尝尽见其实,固以为能得道乎?固字有未得谓得之意,当以语势思之。

有雌雄而后有所生,卵生也。

无雄又奚卵,言无心则无迹也。

此一句是喻其心未能化,故可以形见之意。

抗,高也。

自以其道为高於世,而欲人必信之,此便是有迹处,便是未化处,故神巫得以相汝。

  明日,列子与之见壶子。

出而谓列子曰:嘻,子之先生死矣,弗活矣,不可以旬数矣。

吾见怪焉,见湿灰焉。

列子入,涕泣沾衿,以告壶子,壶子曰:向吾示之以地文,罪合作萌。

乎不震合作震。

不止,是殆见吾杜德几也。

  湿灰者,言其生气将尽,如灰已湿而欲灭也。

地文者,此犹禅家修观之名。

罪,合作萌,萌乎若生而不生之意。

不震,即不震也,不震,不动也。

不止,合作不正,不正者,不可指定言也。

此不正字,便与《孟子》必有事焉而勿正同。

惟有若萌动而又不动,故神巫以为湿灰。

活灰,火也,湿灰则是活火欲灭之意。

杜德几,亦是修观之名。

德几,生意也。

杜,闭也,闭其机而不动,故有生,意欲灭之状,季咸遂以为不活矣。

  尝又与来。

明日,又与之。

见壶子出而谓列子曰:幸矣,子之先生遇我也,有瘳矣。

灰然有生矣,吾见杜权矣。

列子入告壶子。

壶子曰:向吾示之以天壤,名实不入,而几发於踵,此为杜权。

是殆见吾善者几也。

  杜权,不动之动也。

权与机同,但机微而权则露矣。

於杜闭之中而动机已露,故季咸以为全然有生意也。

灰,合作全。

天壤,亦是观名,犹言天田也。

天上之田,非壤之壤,即自然之壤也,犹今修养家以舌为天津,以顶上为泥九之类,此是生意萌动而上之意。

名实不入,即是有无俱遣。

机发於踵,言其气自下而上,微而不可见,故日机。

善者机,犹言性之动处也。

  尝又与来。

明日,又与之见壶子。

出而谓列子曰:子之先生坐不斋,吾无得而相焉。

试斋,将且复相之。

列子入告壶子,壶子曰:向吾示之以太冲莫朕,是殆见吾衡气几也。

  太冲莫眹,亦观名也。

太冲,太虚也;莫眹,不见端倪也。

衡者,平也,半也。

气机之动,至於衡平一半之地而止,则是半动半静也。

神巫以为不斋,言其半动半静而不定也。

  鲵旋之潘为渊,止水之潘为渊,流水之潘为渊,滥水之潘为渊,沃水之潘为渊,沈水之潘为渊,雍水之潘为渊,汧水之潘为渊,肥水之潘为渊,是为九渊焉。

  此一段所言九渊,正修观之名也。

今佛家以为观,而古人以为渊。

渊有九名,想犹今十二观也。

但《庄子》只言其三。

此有其九,似非《列子》本书,必后人所增也。

潘,合作审,从庄为是。

审,信也。

九渊之名,皆是借喻,故曰:喻信为某渊,某喻信为某渊也。

鲵,大鱼也。

旋,盘旋也。

庄子作桓为是。

水中有鲵,半静半动之象也,即所谓衡气机也。

止水,静也。

即所谓杜德机也。

流水,动也,即所谓善者机也。

《庄子》曰:渊有九名,此处其三。

正举此三者之喻,以证其前言也。

看此书语脉似失本意,以此观之,二书之是非可见。

滥水,自下而涌上出者也。

沃水,从上溜下者也。

沈水,一作汜,合作汍,水从旁穴出曰汍也。

雍水,壅遏而不流,非自止之水也。

汧水,泉之潜出,水停成污池者也。

肥水,《毛诗传》云:所出同而所归异是也。

以上水名,多见《尔雅》,必后人以《尔雅》之名而增之。

注家曰:水之湍激流止,如至人之心因外物难易,有动寂进退之容,此说误矣。

郭象注《庄子》此处,亦此类尔。

  尝又与来。

明日,又与之见壶子。

立未定,自失而走。

壶子曰:追之。

列子追之而不及,反以报壶子,曰:已灭矣,已失矣,吾不及也。

壶子曰:向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

吾与之虚而猗,不知其谁何,因以为茅靡,因以为波流,故逃也。

  已灭已失,言不可见也。

未始出吾宗,亦是观名。

虚,虚无也。

猗移,合作委蛇,顺也。

若无物,若有物,不知其如何,故曰:不知其谁何也。

茅,音颓。

茅靡者,拉扱也。

波流者,莽荡也。

言其看我不出,但见拉扱莽荡,故自失而走也。

  然后列子自以为未始学而归,三年不出,为其妻爨,食狶如食人,於事无亲,雕琢复朴,块然独以其形立;忄分然而封戎,壹以是终。

  为其妻爨代其妻执爨於鼎灶之间而不出也。

食豕如食人,言集神於内而不见其外也。

於事无亲者,言其虽为事而不自知,若不亲为之也。

雕琢其聪明而归复於朴,谓隳肢体黜聪明也。

块然独以其形立,犹木偶人也。

封,有廉隅也。

纷,多也。

其形已如木偶,安有封畛廉隅之多乎?一以是终者,言其终身常如此也,一常如此之意。

忄分,合作纷,戎,合作哉。

从庄子为是,此皆传写之误也。

庄列皆一宗之学,此等议论,必其乎昔所讲闻者,故二书皆有之。

  子列子之齐,中道而反,遇伯昏瞀人。

伯昏瞀人曰:奚方而反?曰吾惊焉。

恶乎惊?吾食於十浆,而五浆先馈。

伯昏瞀人曰:若是,则汝何为惊已?曰;夫内诚不解,形谍成光,以外镇人心,使人轻乎贵老,而整其所患。

夫浆人特为食羹之货,无多余之赢;其为利也薄,其为权也轻,而犹若是,而况万乘之主,身劳於国,而智尽於事,彼将任我以事,而效我以功,吾是以惊。

伯昏瞀人曰:善哉观乎。

汝处已,人将保汝矣。

无几何而往,则户外之屦满矣。

伯昏瞀人北面而立,敦杖蹙之乎颐,立有间,不言而出。

宾者以告列子。

列子提履徒跣而走,暨乎门,问曰:先生既来,曾不废药乎?曰:已矣。

吾固告汝曰:人将保汝,果保汝矣。

非汝能使人保汝、而汝不能使人无汝保也,而焉用之感也?感豫出异。

且必有感也,摇而本身,又无谓也。

与汝游者,莫汝告也;彼所小言,尽人毒也。

莫觉莫悟,何相孰也。

  奚方而反,言在何所而回也。

食於十浆,而五浆先馈,其人敬己不待买而馈之,和顺积中,英华发外,此圣门之言。

内诚不解,诚积而未化也。

解,化也。

谍,动也。

形谍,形容举动也。

成光者,有光仪也,即积中发外之意,而此以为有迹之学。

外镇人心者,镇,服也,言我未能无迹,故人得而见之,所以心服而敬我也。

赵州云:老僧修行无力,为鬼神觑破。

即此意也。

贵老者,老则人所敬,我今非老非贵,其人反轻彼而敬我,言敬已在於贵老之上也。

整,聚也,积也。

此等事积而久之必成患害,言名迹愈露则不能逃当世之患也。

无多余之赢,言其赢利所余无多也。

此句比《庄子》添一无字,则意异矣。

赢,利也。

世之有力量者则能轻重人,买浆,微者也,初无权力可以轻重人也,而能敬我如此,况为君者?身方荣而智已竭,必将求我而任用我,使我效其成功,此所谓整,其所患也。

效,献也。

瞀人喜之,故曰:善哉,观乎。

言汝於此具一只眼也。

又曰:汝止矣。

谓其不必出游矣,人将归向而守汝以为师矣。

处,止也。

已,助字也。

保,守也。

归者众而守其门也。

此一保字,便已有不足之意,盖瞀人之见又高一层也。

户外之屦满,从学者众也。

敦杖蹙之乎颐,竖立其杖而拄之於颐也。

蹙,拄也。

宾者,主宾客者也。

提屦而走,古人坐於席,必脱屦而后入,急於迎瞀人,故不及穿屦也。

废药者,教诲也,开发而药石之也。

废者,置也。

已矣,休言之意。

我前此已言人将守汝矣,汝不能使人无保汝者,即《庄子》所谓忘我易,使人忘我难也。

而焉用之者?而,汝也。

用,为也。

言汝之所为何以如此感动人也?人之感动而悦豫於汝者,必汝不能自晦,使乖异出见乎其外而致然也。

故曰:感豫出异也。

汝既如此,非惟形见於外者不能自隐,必且有所感触,而摇动汝之本身尤无益也。

无谓,即无益也,又尤之意也。

与汝游者,汝之朋友也。

所学未至,其言浅近,故曰:小言,其言皆为人之毒害。

又无以与汝相规正者,则汝终无所觉悟。

谁复问汝为汝何也?相孰相#5谁,何也?相借问之意也。

此段与《庄子□列御寇》篇同,但一二字不同耳。

  杨朱南之沛,老聃西游於秦,邀於郊。

至梁而遇老子。

老子中道仰天而叹曰:始以汝为可教,今不可教也。

杨朱不答。

至舍,进渲漱巾栉,脱履户外,膝行而前,曰:向者夫子仰天而叹曰:始以汝为可教,今不可教。

弟子欲请夫子辞,行不间,是以不敢。

今夫子间矣,请问其过。

老子曰:而睢睢而盱盱,而谁与居?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

杨朱蹙然变容曰;敬闻命矣。

其往也,舍者迎将,家公执席,妻执巾栉,舍者避席,炀者避灶。

其反也,舍者与之争席矣。

  请问其过者,言夫子谓我不可教,其,过在何处也?睢睢吁吁矜持而不自在之貌。

谁与居者,言其物我未忘,常若与人同居也。

大白若辱者,明而自晦之意。

盛德若不足者,言其虽有而不自居也。

迎将,迎送也。

家公,旅邸之主也。

执席,执巾栉奉承之也。

炀者,炊者也。

避舍避灶,敬之也。

争席者,不知其可敬也。

未闻《老子》之言之先,有矜持自名之意,故人见而敬之。

既得点化,则退然自晦,而人视之以为常人矣。

此段与《庄子□寓言》篇全同,但涫字《庄子》作盥,义亦通。

  杨朱过宋,东之於逆旅。

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

杨子问其故。

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

杨子曰:弟子记之。

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

  此段与《庄子□山木》篇同。

美者自美,自矜夸也。

恶者自恶,慊然自以为不足也。

行贤而去自贤之行,谓有贤者之德而无自矜之行,则随所往而人皆爱乐之。

此一节亦是人生受用亲切处。

《孟子》以杨朱为为我,据此数处,则杨朱似为老子之学,岂杨朱初学老子,后自为一宗乎?

  天下有常胜之道,有不常胜之道。

常胜之道曰柔,常不胜之道曰强。

二者亦知,而人未之知。

故上古之言:强,先不己若者;柔,先出於己者。

先不己若者,至於若己,则殆矣。

先出於己者,无所殆矣,以此胜一身若徒,以此任天下若徒,谓不胜而自胜,不任而自任也,

  柔可常胜,强则不胜,此《老子》之论。

二者亦知,言二者之得失甚易知也。

而人多未知之,故自古以来夸其强者视彼不己若之人,则必以我先之为快。

若以此为、强,则又有强於我者必与我争,我必不胜,则危殆矣,故曰:先不己若者,至於若已,则殆矣。

以柔为尚者,视世之人皆出於己之先,而我常居其后,在我者常弱常无较,则何所危殆乎?故曰:先出於己者,无所殆矣。

以此道而守其身,则在我者常胜,故曰:以此胜一身若徒。

若徒者,犹曰若而人也。

徒,等也,能以一身常胜者即此等人也。

以此道而任天下之事,则亦常胜,故曰:以此任天下若徒,言能以天下自任者亦此等人也。

盖我自谓不胜,则无时而不胜,故曰:不胜而自胜。

我自谓不能任则天下可以自任,故曰:不任而自任。

  粥子曰:欲刚,必以柔守之;欲强,必以弱保之。

积於柔必刚,积於弱必强。

观其所积,以知祸福之乡。

强胜不若己,至於若己者刚;柔胜出於己者,其力不可量。

老聃曰:兵强则灭,木强则折,柔弱者生之徒,坚强者死之徒。

  以柔自守则常刚,以弱自保则常强。

常弱常柔则为福,不能柔不能弱则为祸,故曰:观其所积,知祸福之乡。

积常久#6也,以强为胜不若己者,忽其若己者,出以其刚而与我敌,我则不胜矣,故曰:强胜不若己,至於若己者刚也。

以柔自守,而视世之人皆出於己上,我无所争则在我者常胜,故曰:柔胜出於己者,其力不可量。

此举#7粥子之言也,又以《老子》数语证之。

粥子自有一书,亦老子之徒。

兵强则灭者,恃其兵力以争战者必亡也。

木强则折者,如藤如柳则难折,木则易折也。

柔弱者常生,坚强者常死,徒类也。

此语见《老子》七十六章。

乃人与草木生死为喻也,故曰之徒。

此因上文兵木之喻,故亦曰之徒,意谓柔能胜,强必败,皆此类也。

  状不必童而智童,智不必童而状童。

圣人取童智而遗童状,众人近童状而疏童智。

状与我童,近而爱之;状与我异者,疏而畏之。

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趣者,谓之人;而未必无兽心。

虽有兽心,以状而见亲矣。

傅翼戴角,分牙布爪,仰飞伏走,谓之禽兽;而禽兽未必无人心,虽有人心,以状而见疏矣。

  童,同也,声之讹也。

此意盖谓人之状貌虽异於禽兽,而其心与禽兽同者。

圣人之同,不取其貌而取其心,此愤世之论。

倚而趣者,相依倚而共趣向也。

仰,上也。

伏,下也。

  庖羲氏、女蜗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

夏桀、殷纣、鲁桓、楚穆,状貌七窍,皆同於人,而有禽兽之心。

而众人守一状以求至智,未可几也。

黄帝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帅熊、罴、狼、豹、貙虎为前驱,雕、鹖、鹰、鸢为旗帜,此以力使禽兽者也。

尧使夔典乐,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萧韶九成,凤凰来仪,此以声致禽兽者也。

然则禽兽之心,奚为异人?形音与人异,而不知接之之道焉。

圣人无所不知,无所不通,故得引而使之焉。

禽兽之智有自然与人同者,其齐欲摄生,亦不假智於人也;牝牡相偶,母子相亲;避平依险,违寒就温;居则有群,行则有列;小者居内,壮者居外;饮则相携,食则鸣群。

太#8古之时,则与人同处,与人并行。

帝王之时,始惊骇散乱矣。

逮於末世,隐伏逃窜以避患害。

今东方介氏之国,其国人数数解六畜之语者,盖偏知之所得。

太古神圣之人,备知万物情态,悉解异类音声。

会而聚之,训而受之,同於人民。

故先会鬼神魑魅,次达八方人民,末聚禽兽虫蛾。

言血气之类心智不殊远也。

神圣知其如此,故其所教训者无所遗逸焉。

  三圣其状异人,而有大圣之德,以此形容桀纣桓穆虽有人形,而实有兽心也。

因此又言以力使禽兽者,以声致禽兽者,引此可见之事以实其说也。

熊虎前驱,东汉巨无霸之事可见,雕鸢为旗,随其所指而纵之,人则从之而往,故曰:旗帜。

禽兽之智,皆有所欲,亦养所生,岂人教之?故曰:不假智於人。

齐,皆也。

摄,养也。

上古之人与鹿豕居,亦有此事,故借其说以形容人兽之论。

偏知者,言其独悟而得之也,故曰:偏知之所得,惟古圣人则备知之。

备,皆也。

无所遗逸者,人与异类皆教之也。

此意盖谓上古之世虽异类可教与人同,而末世之人皆如异类,而圣人不作,又无以化导之。

此亦愤激之言也。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

损其家口,充狙之欲。

俄而匮焉,将限其食。

恐众狙之不驯於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芋,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

俄而曰:与若芋,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物之以能鄙相笼,皆犹此也。

圣人以智笼群愚,亦犹狙公之以智笼众狙也。

名实不亏,使其喜怒哉。

  此段与《庄子□齐物》篇同,而文稍异。

朝三而暮四,先少而后多;朝四而暮三,先多而后少,其实皆七也。

能鄙,即智愚也。

物,凡物皆能相笼络也。

圣人以智笼群愚,谓其鼓舞化导,使之不自知也。

《庄子》则以此为无是无非之喻,却与此意异矣。

  纪渻子为周宣王养斗鸡。

十日而问:鸡可斗已乎?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

十日又问。

曰:未也,犹应影响。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

十日又问。

曰:几矣。

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

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

异鸡无敢应者,反走耳。

  闻响而应,见影而动,则是此心犹为外物所动也。

疾视而盛气,言其神气已旺,疾视而不动也。

初言虚骄而恃气,则其气犹在外;此言疾视而盛气,则气在内矣。

疾字有怒之意,即直视也,却与匹夫按剑疾视不同。

望之似木鸡,则神气俱全矣。

此言守气之学,借鸡以为喻耳。

  惠盎见宋康王。

康王蹀足謦欬,疾言曰:寡人之所说者,勇有力也,不说为仁义者也。

客将何以教寡人?惠盎对曰:臣有道於此,使人虽有勇,刺之不入;虽有力,击之弗中。

大王独无意邪?宋王曰:善,此寡人之所欲闻也。

惠盎曰:夫刺之不入,击之不中,此犹辱也。

臣有道於此,使人虽有勇,弗敢刺;虽有力,弗敢击。

夫弗敢,非无其志也。

臣有道於此,使人本无其志也。

夫无其志者,未有爱利之心也。

臣有道於此,使天下丈夫女子莫不欢然皆欲爱利之。

此其贤於勇有力也,四累之上也。

大王独无意邪?宋王曰:此寡人之所欲得也。

惠盎对曰:孔墨是已。

孔丘、墨翟无地而为君,无官而为长;天下丈夫女子莫不延颈举踵而愿安利之。

今大王万乘之主也,诚有其志,则四境之内皆得其利矣,其贤於孔墨也远矣。

宋王无以应,惠盎趋而出。

宋王谓左右曰:辩矣,客之以说服寡人也。

  此段与《庄子□说剑》篇略相似。

刺之不入,击之不中,是争而有时乎?不胜也,弗敢刺,弗敢击,犹有心於竞我也。

此二等矣;本无其志,则於我初无争心,又是一等;欢然皆欲爱利於我,则是以善养人者服天下,累三等而至於此为最上之道,故曰:四累之上也。

此吾圣人之事,而以孔与墨并言,此春秋以后学者之论。

蹀足,顿足也;謦欬,高声也;疾言,言之急也,皆形容其怒之状也。

辩矣者,欺其能言也,意谓此客有大辩才,故能以说服我。

  冲虚至德真经鬳斋口义卷之二竟

  #1 脱:明本作『悦』。

  #2 一:原作『节』,据明本改。

  #3 而:明本作『而已』。

  #4 强:原作『虽』,据明本改。

  #5 相:明本作『同』。

  #6 久:原作『人』,据明本改。

  #7 举:原作『学』,据明本改。

  #8 太:明本作『上』。

  冲虚至德真经鬳斋口义卷之三

  鬳斋林希逸 #

  周穆王第三 #

  周穆王时,四极之国有化人来,入水火,贯金右;反山川,移城邑;乘虚不坠,触实不孩;千变万化,不可穷极;既已变物之形,又且易人之虑。

穆王敬之若神,事之若君;推路寝以居之,引三牲以进之,选女乐以娱之。

化人以为王之宫室卑陋而不可处;王之厨馔腥蝼而不可飨;王之嫔御膻恶而不可亲。

穆王乃为之改筑,土木之功,赭垩之色,无遗巧焉。

五府为虚,而台始成。

其高千仞,临终南之上,号曰中天之台。

兰郑卫之处子娥女苗靡曼者,施芳泽,正娥眉,设笄环,衣阿锡,曳齐执,粉白黛黑,佩玉环。

杂芷若以满之,奏《承云》、《六莹》、《九韶》、《晨露》以乐之。

月月献玉衣,旦旦荐玉食。

化人犹不舍然,不得已而临之。

居亡几何,谒王同游,王执化人之袪,胜而上者,中天乃止,暨及化人之宫。

化人之宫,构以金银,络以珠玉;出云雨之上,而不知下之据,望之若屯云焉。

  目所观听,鼻口所纳尝,皆非人间之有,王实以为清都、紫微、钧天、广乐,帝之所居。

王俯而视之,其宫榭若累块积苏焉。

王自以居数十年不思其国也。

化人复谒王同游,所及之处,仰不见日月,俯不见河海。

光影所照,王目眩不能得视;音响所来,王耳乱不能得听。

百骸六藏,悸而不凝;意迷精丧,请化人求还。

化人移之,王若陨虚焉。

既寤,所坐犹向者之处,侍御犹向者之人。

视其前,则酒未清,肴未昲。

方微反。

王问所从来,左右曰:王默存耳。

由此穆王自失者三月而复。

更问化人,化人曰:吾与王神游也,形奚动哉?且曩之所居,奚异王之宫?曩之所游,奚异王之圃?王间恒,疑暂亡。

变化之极,疾徐之间,可尽模哉?

  化人,有幻术者也。

入水火以下是变物之形,与穆王游帝居是易人之虑。

腥蝼,。

皆臭气也。

娥女苗,姿媚也。

曼靡,窈窕也。

阿锡,细识也。

齐纨,齐整之丝纨也。

芷,芳草也。

若,杜若也。

承云,黄帝乐名也。

六莹,帝誉乐名。

晨露,汤乐名。

玉衣玉食,言其珍美也。

舍音释,不释然,不乐也。

不知下之据,言不见其基址也。

望之若屯云,言多也。

清都、紫微,天宫也。

钧天、广乐、天乐也。

累块,累土也。

积苏,积草也。

言自上而下视其宫室,微且小也。

光影眩其目,音响乱其耳,恐悸而不凝定,精神若丧失然。

陨虚,於虚无之间坠而下也。

酒以浓为美,停久则稀清矣。

肴未昲,未败也。

默存者,坐想也。

此言须臾之顷耳。

叶法善与明皇游玉桥亦是此类。

神游而形不动,此幻术者之事也。

间於恒见者,而疑其暂亡者,适之神游暂也,今忘矣。

今之所见者,常也。

间,异也。

以其异於寻常所见而疑之也,以其常疑其暂皆非真也。

变化之有久近,岂可尽得而形状哉?徐疾,久近也。

模,形模也。

暂亡与忘同。

  王大悦。

不恤国事,不乐臣妾,肆意远游,命驾八骏之乘,右服嗣音华骝而左绿耳,右骖赤骥而左白减,音义。

主车则造父为御,离齐商合为右;次车之乘,右服渠黄而左踰轮,左骖盗骊而右山子,栢夭主车,参百为御,奔戒为右。

驰驱千里,至于巨搜氏之国。

巨搜氏乃献白鹄之血以饮王,具牛马之湩以洗王之足,及二乘之人,已饮而行,遂宿于昆仑之阿,赤水之阳。

别日升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而封之以诒后世,遂宾于西王母,觞于瑶池之上。

西王母为王谣,王和之,其辞哀焉。

乃观日之所入,一日行万里,王乃叹曰:於乎,予一人不盈于德而谐於乐,后世其追数吾过乎。

穆王几神人哉。

能穷当身之乐,犹百年乃祖,世以为登假焉。

  此事详见於《穆天子》,韩退之作《徐偃王庙碑》亦引用之,《左氏》有或如金或如玉之诗,亦是此事。

嗣骝,即骅骝也。

白减、离商渠黄、踰轮、盗骊、山子、栢夭,皆马名也。

柳子厚所辩八骏图,其形又怪异此,亦未知其孰是孰非孰实也。

巨搜氏之国,亦昆仑赤水之类。

以鹄血为饮,以牛马之乳濯足,今北虏以马乳为酒,亦是此类。

二乘,乃王之二车也。

别日,又一日也。

封,犹封禅也。

宾,见也。

觞,宴之以酒也。

王母所谣,《白云诗》也。

日之所入,弇山也。

不盈于德,言其行有慊也。

谐者,足也。

德有慊而其乐自足,恐后世追数以为吾过,祁招所谓形民之力而无醉饱之心,亦此意也。

以此乐其终身,至百年而后殂,世以为登假,言世人以为死,其实不死也。

此章之意,盖言世外空阔,犹有无穷之乐,虽帝王之居,未足羡也。

人但以耳目所见而有歆羡富贵之心,不知天人视之,其为富贵者甚微耳。

  老成子学幻於尹文先生,三年不告,老成子请其过而求退,尹文先生揖而进之於室,屏左右而与之言曰:昔老聃之徂西也,顾而告予曰:有生之气,有形之状,尽幻也。

造化之所始,阴阳之所变者,谓之生,谓之死。

穷数达变,因形移易者,谓之化,谓之幻。

造物者其巧妙,其功深,固难穷难终。

因形者其巧显,其功浅,故随起随灭。

知幻化之不异生死也,始可与学幻矣。

吾与汝亦幻也,奚须学哉?

  此章之意,盖谓人世变幻之术与造物死生变化之理其技一耳。

  老成子归,用尹文先生之言,深思三月,遂能存亡自在,幡校四时;冬起雷,夏造冰;飞者走,走者飞,终身不着其术,故世莫传焉。

  老成子虽不得其术,但深思而自悟,亦能从容变化於有无之间,故曰:存亡自在。

幡校者,翻覆检校也,变幻之意也。

幡校四时者,变易阴阳之节也。

冬起雷,变阴为阳也;夏造冰,变阳为阴也。

飞,阳类走阴类,故飞者轻,走者重。

今能变易其阴阳,所以飞者走,走者飞也。

其术无所着见,故世莫得传焉。

  子列子曰:善为化者,其道密庸,其功同人。五帝之德,三王之功,未必尽智勇之力,或由化而成,孰测之哉?

  密庸者,默而用之,人不得见也。其道虽不可见,而其功用实与人同。五帝三王之所以化,亦犹老成子、尹文之所以幻也。言其不可知之神也。

  觉有八征,梦有六候。奚谓八征?一曰故,二曰为,三曰得,四曰丧,五曰哀,六曰乐,七曰生,八曰死。此者八征,形所接也。

  《周礼》之有六梦,此亦言六梦,却先以觉之八征言之。

故者,事也,言人间百事也。

为者。

日间所作用也。

得、丧、哀、乐、生、死,有形者之所同,故曰:形所接也。

接,应也,感应之应也。

  奚谓六候?一曰正梦,二曰蘁梦,三曰思梦,四曰寤梦,五曰喜梦,六曰惧梦。此六者,神所交也。

  六候之梦与《周礼》同。

人心之中,虚灵知觉,事有兆眹,见於梦者,正也。

正梦,先兆之梦也。

蘁者,梦中惊蘁而觉者也。

思者,因所思而成梦也。

寤者,梦时见觉时事也。

喜者,因有所喜而梦也。

惧者,因有所忧惧而梦也。

惧与蘁不同,《周礼》注中却无分别。

此皆在我之神为一之,故曰:神所交也。

交者,交於外境界也。

  不识感变之所起者,事至则惑其所由然;识感变之所起者,事至则知其所由然。知其所由然,则无所怛。一体之盈虚消息,皆通於天地,应於物类。

  物我之所感,自有变幻,故曰感变。

事者,八征是也。

所由然者,言皆由心而生也。

人惟不知感变之由皆自一心而始,故有所疑惑,有所惊怛,知则不惑,则无怛矣。

盈虚消息皆是一理,故曰:一体我之盈虚消息。

天地亦然,万物亦然,故曰:通於天地,应於物类。

《语》曰:四十而不惑。

亦此境界。

  故阴气壮,则梦涉大水而恐惧;阳气壮,则梦涉大火而燔芮;阴阳俱壮,则梦生杀。

  此三句,医书中亦有此类之语。以此而言,可见梦自吾心而出。火芮,火盛貌也。生,阳也。杀,阴也。

  甚饱则梦与,甚饥则梦取。

  与,予人也。取,取诸人也。此是意有所欲而梦也,如渴之梦饮然。

  是以以浮虚为疾者,则梦扬;以沈实为疾者,则梦溺。

  此心病也。 #

  藉带而寝则梦蛇,飞鸟衔发则梦飞。

  带与飞鸟,觉时所见也,梦中又变。

  将阴梦火,将疾梦食。

  处暗则思明,故将阴而梦火也。胃气不足,故将疾而梦食。皆自此心生也。

  饮酒者忧,歌舞者哭。

  梦饮酒者,或有忧恼之事。梦歌舞者,或有哭泣之事。梦觉常相反也。占梦书中多有此类。

  子列子曰:神遇为梦,形接为事。

故昼想夜梦,神形所遇。

故神凝者,想梦自消。

信觉不语,信梦不达,物化之往来者也。

古之真人,其觉自忘,其寝不梦,几虚语哉?

  昼有所见,形遇也。

夜有所梦,神遇也。

凝定也,神定则无想,无想则无梦也。

若高宗梦说,孔子梦周公,则非想梦也。

信真也,真觉者不语,默而静也。

真梦者不达,不达於理则以梦为真也。

物化之往来,即梦觉是也。

人惟不知此理,故以古之真人觉自忘、寝不梦为虚语,岂知真人之事哉?其觉也,如忘无所着於世也。

心无所着,则虚,则一,则其寝安得有梦?释氏所谓梦觉一如,此语极好。

大慧答书中有说高宗梦得说,孔子梦周公,佛梦金鼓一篇,其讲明梦觉一如处甚好。

  西极之南隅有国焉,不知境界之所接,名古莽之国。

阴阳之气所不交,故寒暑亡辩;日月之光所不照,故昼夜亡辩。

其民不食不衣而多眠,五旬一觉,以梦中所为者实,觉之所见者妄。

  古莽之国,亦寓名尔。

无阴阳,无日月,其民不衣不食而多眠,其眠五旬而一觉,故以梦者为实而觉者为妄。

此亦间於常而疑暂亡之意。

盖言人若常梦则觉之暂者反为妄矣。

  四海之齐谓中央之国,跨河南北,越岱东西,万有余里。

其阴阳之审度,故一寒一暑;昏明之分察,故一昼一夜。

其民有智有愚。

万物滋殖,才艺多方。

有君臣相临,礼法相持。

其所云为,不可称计。

一觉一寐,以为觉之所为者实,梦之所见妄。

  齐,中也,中国亦曰齐州。此段言中国人又以觉为实,以梦为妄。审度,谓度数审的也。分察,谓察别分明也。

  东极之北隅,有国曰阜落之国。

其土气常燠,日月余光之照,其土不生嘉苗。

其民食草根木实,不知火食,性刚悍,强弱相藉,贵胜而不尚义;多驰步,少休息,常觉而不眠。

  阜落之国,亦寓言也。

日月之余光更互而照之,故其国不暝。

《唐志》所言熟羊脾而日又出者,世间恐亦有此等国土,未可知也。

日月常照,故其人常觉而不眠。

盖谓中国之人但以昼觉夜梦为真为妄,而不知六合之间又有如此国土,不可但以耳目之所接者为是也。

凡此皆欲广世俗狭小之见而已。

  周之尹氏大治产,其下趣役者,侵晨昏而弗息。

有老役夫,筋力竭矣,而使之弥勤。

昼则呻呼而即事,夜则昏惫而熟寐力精神荒散,昔昔#1梦为国君。

居人民之上,总一国之事;游燕宫观,恣意所欲,其乐无比,觉则复役。

人有慰喻其勤者,役夫曰:人生百年,昼夜各分。

吾昼为仆虏,苦则苦矣;夜为人君,其乐无比。

何所怨哉?尹氏心营世事,虑锺家业,心形俱疲,夜亦昏惫而寐。

昔昔#2梦为人仆,趋走作役,无不为也;数骂杖挞,无不至也,眠中啽呓呻呼,彻旦息焉。

尹氏病之,以访其友。

友曰:若位足荣身,资财有余,胜人远矣;夜梦为仆,苦逸之复,数之常也。

若欲觉梦兼之,岂可得邪?尹氏闻其友言,宽其役夫之程,减己思虑之事,疾并少间。

  昔者,夕也,言夜则梦为国君也。

锺,聚也,聚其思虑以营家业也。

啽呓,寐语也。

并者,皆也。

间者,安也。

言宽其役夫工程,自减其已思虑,二人之病遂皆少间。

此段以梦觉形容苦乐之事,其言甚有味。

  郑人有薪於野者,遇骇鹿,御而击之,毙之。

恐人见之也,遽而藏诸隍中,覆之以蕉,不胜其喜。

俄而遗其所藏之处,遂以为梦焉,顺途而咏其事。

傍人有闻者,用其言而取之。

既归,告其室人曰:向薪者梦得鹿而不知其处,吾今得之,彼直真梦者矣。

室人日:若将是梦见薪者之得鹿邪?讵有薪者邪?今真得鹿,是若之梦真邪?夫曰:吾据得鹿,何用知彼梦我梦邪?薪者之归,不厌失鹿。

其夜真梦藏之之处,又梦得之之主。

爽旦,案所梦而寻得之。

遂讼而争之,归之士师。

士师曰:若初真得鹿,妄谓之梦;真梦得鹿,妄谓之实。

彼真取若鹿,而与若争鹿。

室人又谓梦仞人鹿,无人得鹿,今据有此鹿,请二分之。

以闻郑君,郑君曰:嘻,士师将复梦分人鹿乎?访之国相,国相曰:梦与不梦,臣所不能辩也。

欲辩觉梦,唯黄帝、孔丘。

今亡黄帝、孔丘,孰辩之哉?且恂士师之言可也。

  骇鹿,惊而走者。

御,音迓,迎也。

遽而藏之隍中,汲汲藏之,恐人见也。

蕉,草也。

顺涂,沿途#3也。

讵有薪者,言岂有薪者之梦,只是汝自梦见薪者言之#4尔。

汝今之梦,乃为真梦矣。

不厌,不甘也。

爽旦,天明也。

仞与认同。

梦认人鹿,无人得鹿,言汝以为初无薪者,无得鹿之人,但为梦也。

士师复梦分人鹿者,言未能别白其真妄,亦如梦而已。

国相乃曰:惟黄帝、孔子知辩之,谓非知道者不能定真妄也。

恂与徇同。

且从士师之言为之中分也。

此段亦是以梦觉言真妄之不可定尔,其说自有味。

  宋阳里华子中年病忘,朝取而夕忘,夕与而朝忘;在涂则忘行,在室则忘坐;今不识先,后不识今。

阖室毒之。

谒史而卜之,弗占;谒巫而祷之,弗禁;谒医而攻之,弗已。

鲁有儒生自媒能治之,华子之妻子以居产之半请其方。

儒生曰:此固非卦兆之所占,非祈请之所祷,非药石之所攻。

吾试化其心,变其虑,庶几有廖乎。

於是试露之,而求衣;饥之,而求食;幽之,而求明。

儒生欣然告其子曰:疾可已也。

然吾#5之方密,传世不以告人。

试屏左右,独与居室七日。

从之,莫知其所施为也,而积年之疾一朝都除。

华子既悟,乃大怒,黜妻罚子,操戈逐儒生。

宋人执而问其以,华子曰:曩吾忘也,荡荡然不知天地之有无。

今顿识既往,数十年来存亡、得失、哀乐、好恶扰扰万绪起矣,吾恐将来之存亡、得失、哀乐、好恶之乱吾心如此也,须臾之忘,可复得乎?子贡闻而怪之,以告孔子。

孔子曰:此非汝所及乎。

顾谓颜回记之。

  毒之,苦之也。

卜巫医三者之事,今人亦有之,以见古今人情不相远也。

弗占,不入卦兆也。

弗禁,以为祟而弗能禁止也。

攻之弗已,不可治也。

自媒,自荐以为能治此疾也。

化其心,变其虑者,谓此心病,非他方法所可疗也。

求衣、求食、求明,是求其心犹有知觉也。

独与之居而不令人见,故不知其所以治之者何施为也?既悟而怒,以世事感触能累其心,不若不知而忘之也。

盖以世人忧乐、得失、存亡、好恶能乱其心,非有道者乐而忘之,则不如病忘之为愈也。

末后却不肯说尽,但云非汝所及,此又是一机轴。

  秦人逢氏有子,少而惠,及壮而有迷罔之疾。

闻歌以为哭,视白以为黑飨,香以为朽,尝甘以为苦,行非以为是。

意之所之,天地、四方、水火、寒暑,无不到错者焉。

杨氏告其父曰:鲁之君子多术艺,将能已乎?汝奚不访焉?其父之鲁,过陈,遇老聃,因告其子之证。

老聃曰:汝庸知汝子之迷乎?今天下之人皆惑於是非,昏於利害。

同疾者多,固莫有觉者。

且一身之迷,不足倾一家;一家之迷,不足倾一乡;一乡之迷,不足倾一国;一国之迷,不足倾天下;天下尽迷,孰倾之哉?向使天下之人其心尽如汝子,汝则反迷矣。

哀乐、声色、臭味、是非,孰能正之?且吾之言,未必非迷,况鲁之君子迷之邮者,焉能解人之迷哉?荣汝之粮,不若遄归也。

  此以迷疾之说又翻前段病忘之意。

倾,动也。

一家之人不因一人之迷而倾其家,一乡之人不以一家之迷而倾其乡。

盖言迷者少而不迷者尤多,则不得而惑之也。

若天下皆迷,则不迷者反为疾矣。

其意盖谓今世之人皆迷於利欲而不知道,反以有道者为迷也。

邮与尤同。

迷之邮者,言迷之甚也。

荣,弃也,费也,言莫枉汝资粮也。

  燕人生於燕,长於楚,及老而还本国,过晋国,同行者诳之,指城曰:此燕国之城。

其人愀然变容。

指社曰:此若里之社。

乃喟然而叹。

指舍曰:此若先人之庐。

乃涓然而泣。

指珑曰:此若先人之冢。

其人哭不自禁,同行者哑然大笑,曰:予昔给#6若,此晋国耳。

其人大惭。

及至燕,真见燕国之城社,真见先人之庐冢,悲心更微。

  此段盖言人心无真见,则或以妄者为是、而真者为非也。微,无也,悲心更微,言反不悲也。据此一篇,语极到,必列子之本书。

  冲虚至德真经鬳斋口义卷之三竟

  #1 2昔:原作『者』,据明本改。

  #3 沿途:原作『松淦』,据明本改。

  #4 言之:明本作『岂知』。

  #5 吾:原作『而』,据明本改。

  #6 给:原作『给』,据明本改。

  冲虚至德真经鬳斋口义卷之四

  鬳斋林希逸 #

  仲尼第四 #

  仲尼闲居,子贡入侍,而有忧色,子贡不敢问,出告颜回。

颜回援琴而歌。

孔子闻之,果召回入,问曰:若奚独乐?回曰:夫子奚独忧?孔子曰:先言尔志。

曰:吾昔闻之夫子曰:乐天知命故不忧,回所以乐也。

孔子愀然有间曰:有是言哉?汝之意失矣。

此吾昔日之言尔,请以今言为正也。

汝徒知乐天知命之无忧,未知乐天知命有忧之大也。

今告若其实:修一身,任穷达,知去来之非我,亡变乱於心虑,尔之所谓乐天知命之无忧也。

曩吾修《诗》《书》,正礼乐,将以治天下,遗来世;非但修一身,治鲁国而已。

而鲁之君臣日失其序,仁义益衰,情性益薄。

此道不行一国与当年,其如天下与来世矣?

  此道且不得於一国,与不得行於当时,其如天下来世何?

  吾始知《诗》《书》礼乐无救於治乱,而未知所以革之之方,此乐天知命者之所忧。

虽然,吾得之矣。

夫乐而知者,非古人之所谓乐知也。

无乐无知,是真乐真知;故无所不乐,无所不知,无所不忧,无所不为。

《诗》《书》礼乐,何弃之有?革之何为?

  乐而知其乐,则有心矣。乐而无容心者为真乐。

  颜回北面拜手曰:回亦得之矣。出告子贡。子贡茫然自失,归家淫思七日,不寝不食,以至骨立。颜回重往喻之,乃反丘门,弦歌诵书,终日不辍。

  此章之意三转,首言乐天知命则无忧,次言乐天知命者亦有时而忧,末又言知忧乐者不如不知。

其意盖以有忧有乐,不如并忧乐无之;知忧乐之为忧乐,不若并忧乐不知之。

其大旨不过如此,却寓言以抑扬之,其笔法去《庄子》远甚,恐非列子之

  本书。淫也者,浸淫也,酷意以思之也。

  陈大夫聘鲁,私见叔孙氏。

叔孙氏曰:吾国有圣人。

曰:非孔丘邪?曰:是也。

何以知其圣乎?叔孙氏曰:吾尝闻之颜回曰:孔丘能废心而用形。

陈大夫曰:吾国亦有圣人,子弗知乎?曰:圣人孰谓?曰:老聃之弟子有亢仓子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视而目听。

鲁侯闻之大惊,使上卿厚礼而致之。

亢仓子应聘而至。

  废心用形,言无心而忘其形,虽动用不知其为动用也。

能以耳视目听,六用一源之说也。

释氏以音为观音,果佛日学东彼《维摩赞》作《观音赞》一首,正是此意,其辞曰:世间种种音声相,众以耳听非目观。

唯此大士眼能观,於眼境界无所取。

耳鼻舌身意亦然。

善哉心洞十方空,六根互显如是。

义见《语录普说》第十五段,自解说得甚明。

  鲁侯卑辞请问之。亢仓子曰:传之者妄。我能视听不用耳目,不能易耳目之用。鲁侯曰:此增异矣,其道奈何?寡人终愿闻之。

  视听不用耳目即《庄子》所谓官知止而神欲行之意也。

听之以气,听之以心,亦是此意。

虽不用耳目以视听,而耳目之用常与人同。

故曰:不能易耳目之用。

增异者,言如此则又甚异也。

  亢仓子曰:我体合於心,心合於气,气合於神,神合於无。

其有介然之有,唯然之音,虽远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内,来干我者,我必知之。

乃不知是我七孔四支之所觉、心复六藏之所知,其自知而已矣。

  曰体,曰心,曰气,曰神,皆归於无,此乃无心之用也。

介然之有,言一介可见之微也。

唯然之音,言一唯可听之微也。

此八字下得亦好。

物来干我,我则知之,即是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也,即是物来能名,事至则应也。

七孔四支,心腹六藏,所觉所知,我皆不知,即是体合於心,心合於气,气合於神,神合於无也。

其自知而已矣者,言我虽自知而有不容言者也。

  鲁侯大悦。他日以告仲尼,仲尼笑而不答。

  笑而不答,即是前篇所谓夫子能之而能不为者也。此意则谓夫子虽知此道,而不以语人,故笑而不答也。

  商太宰见孔子曰:丘圣者欤?孔子曰:圣则丘何敢,然则丘博学多识者也。

商太宰曰:三王圣者欤?孔子曰:三王善任智勇者,圣则丘弗知。

曰:五帝圣者欤?孔子曰:五帝善任仁义者,圣则丘弗知。

曰:三皇圣者欤?孔子曰:三皇善任因时者,圣则丘弗知。

商太宰大骇,曰:然则孰者为圣?孔子动容有间,曰:西方之人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丘疑其为圣,弗知真为圣欤?真不圣欤?商太宰默然心计曰:孔丘欺我哉。

  此章似当时已有佛之学,托夫子之,名而尊之也。

西方之人出於三皇五帝之上,非佛而何?然则佛之书入於中国虽在汉明帝之时,而其说已传於天下久矣。

不治而不乱者,言其用世无治乱之进也。

不言而信,不化而行,以诚感人也。

弗知真为圣真不圣,是有推尊之意。

而为此不定之辞,必当时有此说而未甚行,故不肯指定言之也。

默然心计曰欺我哉,形容其惊疑怪讶之意也。

善任智勇,能用智勇以治世也。

善任因时者,能用顺时之道也。

孰者为圣,何者为圣人也?

  子夏问孔子曰:颜回之为人奚若?子曰:回之仁贤於丘也。

曰:子贡之为人奚若?子曰:赐之辩贤於丘也。

曰:子路之为人奚若?子曰:由之勇贤於丘也。

曰:子张之为人奚若?子曰:师之庄贤於丘也。

子夏避席而问曰:然则四子者何为事夫子?曰:居。

吾语汝。

夫回能仁而不能反,赐能辩而不能讷,由能勇而不能怯,师能庄而不能同。

兼四子之有以易吾,吾弗许也。

此其所以事吾而不贰也。

  能仁而不能反,反变也,言其知仁未知变。

通之权也。

此仁字与诚字一般,庄列之字义不可与吾书比。

庄,矜也。

同,和光同尘也。

以四子之有,我兼有之,在我则能易,在彼则不能易。

看他如此说,易字便与时字相似。

盖谓圣人得其全,时乎而辩,时乎而庄,时乎而仁,时乎而勇,四子者各有其偏尔。

吾弗许者,言彼学此变易时中之道,而未能得,吾未许可之也。

  子列子既师壶丘子林,友伯昏瞀人,乃居南郭。从之处者,日数而不及。虽然,子列子亦微焉,朝朝相与辩,无不闻。

  日数而不及者,言日日数之而不尽也,谓来学者之众也。亦微焉,言其应酬之力微矣。凡其朝朝相与辩之言传说於天下,人无不闻之。

  而与南郭子连墙二十年,不相谒请;相遇於道,目若不相见者,门之徒役以为子列子与南郭子有敌不疑。

有自楚来者,问子列子曰:先生与南郭子奚敌?子列子曰:南郭子儿充心虚,耳无闻,目无见,口无言,心无知,形无惕。

往将奚为?

  不相谒请,不通刺而相见也。

敌,争也。

不疑,断然也。

人皆以为二人断然有争於心,所以不相见也。

貌充者,见面盎背也。

无闻、无见、无言、无知,言其虽闻而不闻,虽见而不见,虽言而不言,虽知而不知也,形无惕者,言德全而无所怵惕於外也。

往将奚为,谓欲往见之而何所言乎?

  虽然,试与汝偕往。

阅弟子四十人同行,见南郭子,果若欺魄焉,而不可与接。

顾视子列子,形神不相偶,而不可与群。

南郭子俄而指子列子之弟子末行者与言,衎衎若专直而在雄者。

子列子之徒骇之。

反舍,咸有疑色。

  阅弟子者,选择而行也。

欺魄者,块然其形,似魄而非魄也。

欺者,疑也。

以彼之欺魄视列子之形神不相偶,非南郭子之比,故曰:不可与群。

形神不相偶者,言形神相离而未为一也。

指末行者与言,言择其最下者而与之语,是以列子为不足与语也。

衎衎然,和也;专直,一也;在雄,独尊也,状其旁若无人之意也。

反舍而有疑者,疑南郭子之薄列子也。

  子列子曰:得意者无言进知者亦无言。

用无言为言亦言,无知为知亦知,无言与不言,无知与不知,亦言亦知。

亦无所不言,亦无所不知;亦无所言,亦无所知。

如斯而已。

汝奚妄骇哉?

  得意者,造道而有得也。

进知者,造道而有知见也。

此下却分三转。

无言,忘言也。

以无言为言,以无知为知,亦言亦知者,谓其虽忘言而无字犹在也,此是一节;无言与不言,无知与不知,亦言亦知者,又将无与不字作分别也,。

不者,是知与言犹在也。

无者,是无字犹在也。

亦者,未尽之意也。

此是一节;及至於无所不言,无所不知,而亦无所言,无所知,方为造道之妙,又是一节。

此即从心不踰矩之说,但说得鼓舞尔。

今禅家正用此机关,兼此段文字亦与《传灯录》辩义处语句伺。

汝奚妄骇者,言此乃至人之事,汝何妄以为惊骇?其意盖谓汝惟未知至人之事,所以有此惊骇。

我於至人,何可及耶?

  子列子学也,三年之后,心不敢念是非,口不敢言利害,始得老商一眄而已。

五年之后,心更念是非,口更言利害,老商始一解颜而笑。

七年之后,从心之所念,更无是非;从口之所言,更无利害。

夫子始一引吾并席而坐,九年之后,横心之所念,横口之所言,亦不知我之是非利害欤,亦不知彼之是非利害欤,外内进矣。

而后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口无不同。

心凝形释,骨肉都融;不觉形之所倚,足之所履,心之所念,言之所藏。

如斯而已。

则理无所隐矣。

  此章序列子为学之始,已见前篇。

心凝,定也。

形释,忘其形也。

骨肉皆融化,不知有其身也。

形所倚而立,足所履而行,心所念,口所言,皆不自觉知矣。

藏,蓄也。

言之所出,理皆藏蓄其中也,如斯而已,但如此无所觉知而止也。

理无所隐,则至理即此可见也。

  初,子列子好游。

壶丘子曰:御寇好游,游何所好?列子曰:游之乐所玩无故。

人之游也,观其所见;我之游也,观其所变。

游乎游乎。

未有能辩其游者。

壶丘子曰:御寇之游固与人同欤,而曰固与人异欤?凡所见,亦恒见其变。

玩彼物之无故,不知我亦无故。

务外游,不知务内观。

外游者,求备於物;内观者,取足於身。

取足於身,游之至也;求备於物,游之不至也。

於是列子终身不出,自以为不知游。

壶丘子曰:游其至乎。

至游者,不知所适;至观者,不知所眠。

物物皆游矣,物物皆观矣,是我之所谓游,是我之所谓观也。

故曰:游其至矣乎。

游其至矣乎。

  游者,游观天地之间也。

无故者,日新也。

人但以其所见者为游观之乐,我以造化之变不常者为游观之乐,故人未有能辩知之者也。

故曰:未有能辫其游者。

壶丘子非之,乃曰:游与人同,而曰固与人异,言汝之游如此,亦未有异於人也。

汝之所见亦常尔,何以谓见其变乎?故曰:凡所见,亦恒见其变,言其妄谓见其变也。

物之无故,日夜相代于前,但见其新而无故也。

我之为我者亦然。

以彼之日新为玩,而不知我亦随化而往,日异一日,则观常观变皆外游也。

求备於物者,但以外物为观尽也。

取足於吾身而无所观於外,乃为至游。

终身不至者,知其学未至也。

不知所适者,言其无适也。

不知所眂者,言其无见也。

无适无见,则无物无我。

无非游矣,无非观矣,我之所谓游,观者如此,故曰:物物皆游,物物皆观。

故曰:是我之所谓游是我之所谓观。

再言至矣乎者,申言以赞美之也。

  龙叔谓文挚曰:子之术微矣。

吾有疾,子能已乎?文挚曰:唯命所听。

然先言子所病之证。

龙叔曰:吾乡誉不以为荣,国毁不以为辱;得而不喜,失而弗忧;视生如死,视富如贫,视人如豕,视吾如人;处吾之家,如逆旅之舍;观吾之乡,如戎蛮之国。

凡此众疾,爵赏不能劝,刑罚不能威,盛衰、利害不能易,哀乐不能移。

固不可事国君,交亲友,御妻子,制仆隶。

此奚疾哉?奚方能已之乎?文挚乃命龙叔背明而立。

文挚自后向明而望之。

既而曰:嘻,吾见子之心矣。

方寸之地虚矣,几圣人也。

子心六孔流通,一孔不达。

今以圣智为疾者,或由此乎?非吾浅术所能已也。

  荣辱得失死生贫富,视之如一,皆忘世之事。

人如豕者,无贵贱之分也。

吾如人者,无彼我之异也。

家如逆旅,亲犹疏也。

乡如蛮戎,远犹近也。

此皆心无系累也。

不可以事君,交友,御妻子,制奴仆者,无心於应世也。

此皆至人之事,而以为病者,如今禅家骂说也。

背明而立,可见其心;扁鹊隔墙见五脏,亦有此事,但此章乃喻言尔。

末后一转,却如此结断者,言圣智在我,苟未能自忘,亦谓之病,故如此翻腾其说。

释氏曰:执药治病,药亦为病。

近於此意。

  无所由而常生者,道也;由生而生,故虽终而不亡,常也;由生而亡,不幸也。

有所由而常死者,亦道也;由死而死,故虽未然而自亡者,亦常也;由死而生,幸也。

故无用而生谓之道,用道得终谓之常;有所用而死者亦谓之道,用道而得死者亦谓之常。

  无所由而常生者,谓无所从来而不知生之所以生。

泯其知识者,道也。

由生而生,则知其所以生而生者,虽此身有终而终者未常亡,此常人之见也。

知有生则有亡,此因生而达无生之理者,故曰不幸。

言此知此觉,反为累也。

由无生之理而知其所以生,则虽生而常若无生者,此亦#1道也。

亦者,近道之意也。

由无生而知常死,其身虽未终而自若无生者,此亦常人之见也。

然因无生之理而知其所以生,则幸矣,无用而生,无容心於生也,此谓之道。

因此道而知所以终之理,此谓之常。

有所用而死,此有字误也,合是无字。

无所用而死,言无容心於死,而循其自然者,亦谓之道。

因见道而得所以死之理者,此谓之常。

此意盖谓知道者乃是常人,未足为高知,以不知者乃谓之道也。

庄列之论,大抵皆如此翻腾其说。

释氏断常之论,亦必源流於此。

  季梁之死,杨朱望其门而歌;随梧之死,杨朱抚其尸而哭。

隶人之生,隶人之死,众人且歌,众人且哭。

目将眇者,先睹秋毫;耳将聋者,先闻纳飞;口将爽者,先辩淄渑;鼻将窒者,先觉焦朽;体将僵者,先亟奔佚;心将迷者,先识是非。

故物不至者则不反。

  隶人,众人也。

季梁、随梧,皆众人也。

杨朱一歌而一哭,则杨朱亦众人也。

其意盖谓无所用於生而死,其理本一,而歌哭异焉,是未知其道也。

物不至至者,极也,物极则反。

自目眇已上数句,犹灯将灭者必大明。

是皆极则必反之理也。

  郑之圃泽多贤,东里多才。

圃泽之役有伯丰子者,行过东里,遇邓析。

邓析顾其徒而笑曰:为若舞,彼来者奚若?其徒曰:所愿知也。

邓析谓伯丰子曰:汝知养养之义乎?受人养而不能自养者,犬豕之类也;养物而物为我用者,人之力也。

使汝之徒食而饱,衣而息,执政之功也。

长幼群聚而为牢藉庖厨之物,奚异犬豕之类乎?伯丰子不应。

伯丰子之从者越次而进曰:大夫不闻齐,鲁之多机乎?有善治土木者,有善治金革者,有善治声乐者,有善治书数者,有善治军旅者,有善治宗庙者,群才备也。

而无相位者,无能相使者。

而位之者无知,使之者无能而知之与能为之使焉。

执政者乃吾之所使,子奚矜焉?邓析无以应,目其徒而退。

  邓析辩者也。

伯丰子,贤者也。

邓析望丰子之来,欲戏舞之。

若,汝也。

其徒者,邓析之弟子也。

彼来者,伯丰子也。

养养之义,犹《孟子》所谓役人,役於人者也。

犬豕则受养於人,养犬豕而为我用者,人也。

意谓伯丰之徒食禄於郑,受执政之养,而为执政所用也。

多机,多技巧也。

相位,相位致也。

相使者,相役使也。

其技既同,各能所能,不能相位,致相役使,而其所以使之位之者,皆无技艺之人。

是有知有能者,乃为无知无能者所用也。

执政,有才之人也。

伯丰子,以道自晦者也。

言我以道自晦,虽若无能无知,而郑国之执政见用於时者,乃为役於我者也,彼又何能养我乎?奚矜者,何以此矜诧而舞我也。

  公仪伯以力闻诸侯,堂溪公言之於周宣王,王备礼以聘之,公仪伯至。

观形,懦夫也。

宣王心惑而疑曰:女之力何如?公仪伯曰:臣之力能折春螽之股,堪秋蝉之翼。

王作色曰:吾之力者能裂犀兕之革,曳九牛之尾犹憾以弱。

女折春螽之股,堪秋蝉之翼,而力闻天下,何也?公仪伯长息退席,曰:善哉王之问也。

臣敢以实对。

臣之师有商丘子者,力无敌於天下,而六亲不知,以未尝用其力故也。

臣以死事之。

乃告臣曰:人欲见其所不见,视人所不窥;欲得其所不得,修人所不为,故学视者先见舆薪,学听者先闻撞锺。

夫有易於内者无难於外。

於外无难,故名不出於一家。

今臣之名闻於诸侯,是臣违师之教,显臣之能者也。

然则臣之名不以负其力者也,以能用其力者也,不犹愈於负其力者乎?

  堪,任也,言能举秋蝉之翼也,此是戏言以激王问也。

商丘子之力,天下无敌,而至亲之间不知其勇,是能自晦也。

见所不见,视所不窥,得所不得,修所不为,此皆不知之知、无为之为之意。

学视自舆薪而始,学听自闻锺而始,此见闻之粗者也,必至於见所不见,闻所不闻而后为妙也。

有易於内,是不闻不见者也。

易者,事在易而求诸难之易也。

能见其所不见,闻其所不闻,我求诸内既易於此,则於外之见闻无难矣。

既於外也无难,则虽见闻亦不用,人何由知之?故其名不出於一家,言虽邻人亦不知也。

今我不能不用其力,故以有力闻於天下。

好#2胜而自矜负者而不能自晦至以名显,是违师之教#3而失其道也。

然臣之用力不能自晦,亦犹胜於矜负其力者矣。

盖以此讽王之好勇也。

然此书之意,主於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故设为此喻尔。

长息,长太息也。

  中山公子牟者,魏国之贤公子也。

好与贤人游,不恤国事,而悦赵人公孙龙。

乐正子舆之徒笑之。

公子牟曰:子何笑牟之悦公孙龙也?子舆曰:公孙龙之为人也,行无师,学无友,佞给而不中,漫衍而无家,好怪而妄言。

欲惑人之心,屈人之口,与韩檀等肄之。

  无师无友,言其独学也。

佞给,口才也。

不中,不中理也。

漫衍,泛滥也。

无家,言不主一家之学也。

韩檀,公孙龙之徒也。

以其说与其徒自相讲肄,欲以屈惑时人,而非正理也。

  公子牟变容曰:何子状公孙龙之过欤?请闻其实。子舆曰:吾笑龙之诒孔穿,言善射者能令后镞中前括,发发相及,矢矢相属,前矢造准而无绝落,

  后矢之括犹衔弦,视之若一焉。

  括,箭之本,受弦处也。

以后镞中前括,发发相及,不一发也。

矢矢相属,不一矢也。

前发之矢皆中准,矢#4则无坠落者。

后发之矢又中其括,犹衔弦然。

矢矢皆相属,视之如一条箭也。

造,至也。

准,法也。

造准,言合法也。

前后,发矢之次第也。

犹衔弦者,括之受镞,如受弦也。

  孔穿骇之。

龙曰:此未其妙者。

逢蒙之弟子曰鸿超,怒其妻而怖之。

引乌号之弓,綦卫之箭,射其目。

矢来注眸子而眶不睫,矢坠地而尘不扬。

是岂智者之言与?公子牟曰:智者之言固非愚者之所晓。

后镞中前括,钧后於前。

矢注眸子而眶不睫,尽矢之势也。

子何疑焉?

  乌号,黄帝之弓有名者。

綦卫,必亦箭之有名者。

眶不睫者,言不瞬也。

矢坠地而尘不扬,言其落之轻也。

钧后於前者,言前后之矢力不轻重也。

尽矢之势者,言矢至於近眸而尽,乃落於地,是其射时约矢之势至此而尽,准则之精也。

  乐正子舆曰:子,龙之徒,焉得不饰其阙?吾又言其尤者。

龙诳魏王曰:有意不心。

有指不至。

有物不尽。

有影有移。

发引千钧。

白马非马。

孤犊未尝有母。

其负类反伦,不可胜言也。

公子牟曰:子不谕至言而以为尤也,尤其在子矣。

夫无意则心同,无指则皆至。

尽物者常有。

影不移者,说在改也。

发引千钧,势至等也。

白马非马,形名离也。

孤犊未尝有母,非孤犊也。

乐正子舆曰:子以公孙龙之鸣皆条也。

设令发於余窍,子亦将承之。

公子牟默然良久,告退,曰:请待余日,更谒子论。

  子,龙之徒,谓牟乃为龙之徒弟,安得不强为文饰其疏缺乎?阙,疏脱也。

又言其尤者,更取其已甚者言之,欲子牟必知其妄也。

意生於心,今日有意不心者,心意有异名也。

牟日无意则心同者,谓曰意则不得为心,日心则不得为意。

若日无意则心亦同,无若日有意则心亦同,有是意不为心也。

指一物而视之,则其所不指者尚多,故日有指不至,苟无所指则皆至矣,故曰:无指则皆至。

有者谓之物,若以有为物,则天下之物岂可尽?不以物为物,则可以尽天下之物而皆为吾有。

故曰:尽物者常有。

有影者不移,此惠子所谓飞鸟之影未尝动也。

改动#5也。

一物有一影,才动则后之影非前之影矣。

由后影而求前之影,则未移之先是也,曰:影不移者,说在改也。

改,变也,谓其说在於变政之时也。

  发,至弱也;千钧,至重也。

以一发而引千钧固不可,然积其发之势至与千钧等,则亦可以引千钧矣,故曰:势至等也。

此虽强辩,亦可通。

白,色也,以色而名,曰白。

马,形也,以形而名,曰马。

谓色为白则可,谓形为马则可,若以白马为马,则白,色也;马,形也,二物也,安得而一之?故曰:白马非马,形名离也。

《孔丛子》、《公孙龙》同。

  孤犊虽母之所生,母在则不谓之孤,既谓之孤,则未尝有母矣;谓之有母,则非孤犊也。《庄子》亦有处同。

  条,法也。

子舆怒其强辩,不可得而复诘,故曰:汝以公孙龙之言皆合条法邪?余窍,鄙秽处也,谓其言若出於他窍,汝亦承从之也。

更谒子论者,如今人所谓向下文长更待来日也。

愠怒而不与言也。

  尧治天下五十年,不知天下治欤,不治欤?不知亿兆之愿戴己欤?不愿戴己?顾问左右,左右不知;问外朝,外朝不知;问在野,在野不知。

尧乃微服游於康衢,闻童儿谣曰:立我蒸民,莫匪尔极。

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尧喜问曰:谁教尔为此言?童儿曰:我闻之大夫。

问大夫。

大夫曰:古诗也。

尧还宫,召舜,因禅以天下。

舜不辞而受之。

  此章形容圣人之化天下,未尝有化之之迹,天下虽化而皆不自知。

立我者,言使我生立於天地之间也。

极者,道也。

帝,则天理也。

当时之诗本以咏尧之德,而大夫以为古诗,此亦是形容其不知所以然之意。

尧於天下相忘如此,故举舜而禅之,舜亦受而不辞者,言尧之禅、舜之受皆出於无心也。

  关尹喜曰:在己无居,形物其着。

其动若水,其静若镜#6,其应若响,故其道若物者也。

物自违道,道不违物。

善若道者,亦不用耳,亦不用目,亦不用力,亦不用心。

欲若道而用视听形智以求之,弗当矣。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用之弥满六虚,废之莫知其所。

亦非有心者所能得远,亦非无心者所能得近。

唯默而得之而性成之者得之,知而忘情,能而不为,真知真能也。

发无知,何能情?发不能,何能为?聚块也,积尘也,虽无为而非理也。

  在己无居,无执着也。

随物而见,随用而显,形於物而道自着也。

其动若水,无容心也。

其静若镜,妍媸在物不在我,随其来而应之,顺於声,自然而然也。

其道若物者,顺於物也。

物无非道,不知道者,自违之道,何尝违於物哉?不用耳,不以听得之也。

不用目,不以视得之也。

不用力,不以力求得之也。

不用心,不以心思得之也。

若以视听形智求道,则不得其当矣。

形,身也,力也。

智,心思也。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言无方所也。

用之则见,可以弥满於六虚,不用则无。

废之莫知其所,废而不用之时,不知道在何处也。

有心求者去道远,道何远於有心者?无心求者去道近,道何尝近於无心者?释氏曰:道不可以有心求,亦不可以无心得。

即此意也。

默#7而得之,自悟也,性成之也,生知也。

知以不知,故曰:知而忘情。

能以不能,故曰:能而不为。

不知乃真知也,不能乃真能也。

发,向也,今人亦有一发如是之语。

禅学曰:事无一向是也。

情,实也。

若一发只是无知,则何能得其实?若一发只是无能,则何所能为?盖谓知以不知,非果无知,无知而无不知也。

能以不能,非果无能,无能而无不能也。

为以不为,非果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

若如积尘然,若如聚块然,则虽无为而非理矣,谓无为之理不如此也。

以是观之,则庄列之学何尝以槁木、死灰为主?禅家曰:不许夜行,投明须到,绝后再苏,欺君不得。

乃是此意。

此一节乃庄列书中大条贯。

《五祖演论真净语录》说:冷秋秋地古庙香炉一念,万年为障蔽光明。

其意正如比也。

此一段见《大慧语录普说》中。

《庄子□天下》篇论田骈慎到,块不失道,为死人之学,亦是此一块,即聚块之块也。

  冲虚至德真经鬳斋口义卷之四竟

  #1 亦:原作『一』,据明本改。

  #2 好:原作『虽』,据明本改。

  #3 师之教:明本作『师教之传』。

  #4 矢:原本无,据明本增。

  #5 动:明本作『变』。

  #6 镜:明本作『鉴』。

  #7 默:原作『嘿』,据明本改。

  冲虚至德真经鬳斋口义卷之五

  鬳斋林希逸 #

  汤问第五 #

  殷汤问於夏革曰:古初有物乎?夏革曰:古初无物,今恶得物?后之人将谓今之无物,可乎?殷汤曰:然则物无先后乎?夏革曰:物之终始,初无极己。

始或为终,终或为始,恶知其纪?然自物之外,自事之先,朕所不知也。

殷汤曰:然则上下八方有极尽乎?革曰:不知也。

汤固问。

革曰:无则无极,有则有尽,朕何以知之?然无极之外复无无极,无尽之中复无无尽。

无极复无无极,无尽复无无尽,朕以是知其无极无尽也,而不知其有极有尽也。

  物虽自无而有,既有矣,则必有所始,安得谓之古初无物乎?此语翻得又好。

极已,犹极止也。

物之之后终始,无所止极,如春先而夏后,春终而夏始,先岂为始?后岂为终?纪,极也。

恶知其纪,言无极也。

物之外事之先,朕所不知者,即四维上下不可思量,《庄子》所谓六合之外存而不论也。

固问,坚问之也,不得已而后答曰:谓之无则无极,既有有之名则必有尽,但不可得而知尔。

无极复无无极,此下数语,与《庄子》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一样语脉也。

《庄子□逍遥游》篇曰汤之问棘,此曰夏革。

棘革音近,恐传讹也,然大抵皆寓言尔,名字异同,不足深考。

  汤又问曰:四海之外奚有?革曰:犹齐州也。

汤曰:汝奚以实之?革曰:朕东行至营,人民犹是也。

问营之东,复犹营也。

西行至豳,人民犹是也。

问豳之西,复犹豳也。

朕以是知四海、四荒、四极之不异是也。

  四海之外,犹有国土或无国土,皆不可知。

譬如在於营者,但见营之人民;在於豳者,但见豳之人民,岂知营之东又有如营者,豳之西又有如豳者?以中国之所见且如此,况四海、四荒、四极之外乎?齐州,中国也。

实之者,欲其即近以明远也。

海外曰大荒,大荒之外曰无极,故曰四海、四荒、四极。

此亦务为高远广大之言。

庄列之书皆如是。

  故大小相含,无穷极也。含万物者,亦如含天地;含万物也,固不穷;含天地也,故无极。朕亦焉知天地之表不有大天地者乎?、亦吾所不知也;

  大小相含,譬如瓦在椽上,椽在桁上,桁在梁上,梁在柱上,柱又在地上,小大相乘载物,物皆然,不可穷诘。

万物既如此,则天地在於太虚之间。

太虚,含天地者也,太虚之外又必有含太虚者。

含万物者既不可穷,则含天地者亦安知其所极?安知天地之外不有更大於天地者?含,容也。

此等议论,皆是排斥小见。

自私之人不知世界之广大,故为此等虚旷之论,虽似荒唐,亦自有味。

此章以下诸段,皆然,若要逐章求义理,则不可也。

读庄列之书,别具一只眼可也。

  然则天地亦物也。

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练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

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女娲之补天,共工之折天柱,绝地维,此皆务为骇世之言,不可以为实论。

天之倾西北,此造化至妙处。

若无倚盖之势,则星辰之运、日月之行何以见其盈缩?何以为昼为夜?此须识天文者方知之。

知地有上下四游之说,天如鸡子,则安得有柱有维乎?

  汤又问:物有巨细乎?有修短乎?有同异乎?革曰: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

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

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贠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

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

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

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

珠玕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

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

而五山之根无所连着,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

仙圣毒之,诉之於帝。

帝恐流於西极,失群圣之居,乃命禺疆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

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

五山始峙而不动。

而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鳌,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

於是岱舆、贠峤二山流於北极、泛於大海,仙圣之播迁者巨亿计。

帝凭怒,侵减龙伯之国使阨,侵小龙伯之民使短。

至伏羲、神农时,其国人犹数千丈。

  归墟者,即尾闾是也。

八纮,八方也。

九野,九州也。

纯缟,纯白也。

珠玕,珠玉也。

峙,停也。

毒之,苦之也。

禺疆,神名也。

合负以六者,同负而去也。

趣,往也。

数者,数其骨也。

使阨,使隘狭也。

五山之仙圣,十五鳌之三番,龙伯之钓鳌,帝之怒龙伯,皆寓言也。

今佛经多有此,如三十三天,香积国、西方净土之类是也。

  从中州以东四十万里得僬侥国,人长一尺五寸。东北极有人名曰诤人,长九寸。

  龙伯之减小,犹长数千丈。僬侥之尺五,诤人之九寸。长者极长,短者极短,但言天地之间变化不常,不可以耳目所见者为定也。

  荆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

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朽壤之上有菌芝者,生於朝,死於晦。

春夏之月有蚝蚋者,因雨而生,见阳而死。

终发北之北有溟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其长称焉,其名为馄。

有鸟焉,其名为鹏,翼若垂天之云,其体称焉。

世岂知有此物哉?大禹行而见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坚闻而志之。

  冥灵,木名也。

终发,即穷发也。

北之又北,愈远之地也。

称去声,其长与其大相称也。

翼大如此,身亦称之,则其大可知矣。

世人所见者小,岂知天地间更有如此广大之所乎?此皆寓言,却以禹、益实之。

世言《山海经□大荒经》皆禹所作,亦犹今人言张骞穷天河也,其意但因禹治水行九州,伯益为山泽之虞,故借其名以实其说。

夷坚,亦犹庄子之齐谐也。

  江浦之间生么虫,其名曰焦螟,群飞而集於蚊睫,沸相触也。

栖宿去来,蚊弗觉也。

离朱、子羽方昼拭訾杨眉而望之,弗见其形;角虎丑豸文尔普弭三切俞、师旷方夜值耳俛首而听之,弗闻其声。

唯黄帝与容成子居空峒#1之上,同齐三月,心死形废;徐以神视,块然见之,若嵩山之阿;徐以气听,砰然闻之,若雷霆之声。

  因诤人之论,又生么虫之说,小之而又小者也。角虎俞,亦古之能听者。此即庄子听之以耳,不若听之以气,听之以气,不若听之以心之论。

  吴、楚之国有大木焉,其名为櫾,碧树而冬生,实丹而味酸。

食其皮汁,已愤厥之疾。

齐州珍之,渡淮而北而化为柷焉。

鹳鹆不踰济,貉踰汶则死矣,地气然也。

虽然,形气异也,性钧已,无相易已,生皆全已,分皆足已。

吾何以识其巨细?何以识其修短?何以识其同异哉?

  櫾,橘柚也。

此数语《考工记》之说,盖言形气之不定,所以见造化也。

随物而观,则其性皆均,物各一性,不得而相易。

物物各全其生,物物各足其分,巨者,细者,修者,短者,皆造物之理,孰为异?孰为同:此数语却自端正。

已,语终之辞。

  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2。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形、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於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齔#3,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

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慧。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生子,子又生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若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於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太形,即太行也,声相近也。

指通,向南而通道也。

隐土,北方地名也。

跳,奋而往也。

易节,一年也。

不慧,不明也。

固,蔽也。

此章其言似迂阔,然以形容不已之意,却甚有味。

释氏言补陀大士初修行时,穷苦而无所见。

将下山,遇人於水边磨一铁尺,问之曰:磨此何用?曰:将以为针。

大士笑之,曰:汝岂愚邪?铁尺可磨为针乎?其人曰:今生磨不成,后生亦磨不成?大士大悟,再归补陀,而后成道。

似此之言甚迂,某尝以为有味,有益於学者,若人皆存此心,何事不可为?何学不可成也?东坡曰:徐徐而为之,十年之后,何事不立?但恐此意不坚,行之不力耳。

东坡此语似甚浅近,若研究得来,尧之竞竞、舜之业业、汤之又日新、文王之纯亦不已,即此一念也。

操蛇神、夸娥氏,皆神名也。

无陇断者,言其地皆平,虽小坡垤亦无之也。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於隅谷之际。

渴欲得饮,赴饮河、渭。

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

邓林#4弥广数千里焉。

  隅谷,日入处也。

夸父之杖化为邓林,邓林之广犹数千里,夸父亦龙伯之类尔。

此必古来相传有此怪异之说,故清虚之徒并取以入其书,以为大言之资耳#5。

  大禹曰:六合之间,四海之内,照之以日月,经之以星辰,纪之以四时,要之以太岁。

神灵所生,其物其形,或夭或寿,唯圣人能通其道。

夏革曰:然则亦有不待神灵而生,不待阴阳而形,不待日月而明,不待杀戮而夭,不待将迎而寿,不待五谷而食,不待缯纩而衣,不待舟车而行,其道自然,非圣人之所通也。

  夏革既与汤问答,此又与禹问答,两夏革邪?一夏革邪?一夏革,则当有千百岁之寿矣。

神灵所生,即日月阴阳太岁是也。

上章以神灵结语,下章以神灵起语,可见文势。

禹曰:有形之物,或夭或寿,皆有道存焉,唯圣人则通知之。

革又曰:亦有不待阴阳日月而生者。

石卵、石子,何假阴阳之气?土蚁、地龙,何假日月之明?朝菌、蟪蛄,岂杀戮而夭?松栢、南山,岂导迎而寿?窃脂、剖苇、岂待五谷而饱?牛马之类,岂待缯絮而暖?飞禽之类,岂待舟车而行?此又自然而然,非常理可推,虽圣人亦不得而尽通知之。

太岁,主岁之神也。

今日者,亦用此则自古有之矣,此意盖言天下之事有可以常理推者,又不可以常理推者,此所以为造化之妙。

  禹之治水土也,迷而失涂,谬之一国。

滨北海之北,不知距齐州几千万里。

其国名曰终北,不知际畔之所齐限。

无风雨霜露,不生鸟兽、虫鱼、草木之类。

四方悉平,周以乔陟。

当国之中有山,山名壶岭,状若甔甀。

顶有口,状若员环,名曰滋穴。

有水涌出,名曰神瀵,臭过兰椒,味过醪醴。

一源分为四埒,注於山下。

经营一国,亡不悉徧。

土气和,亡札厉。

人性婉而从物,不竞不争;柔心而弱骨,不骄不忌;长幼侪居,不君不臣;男女杂游,不媒不聘;缘水而居,不耕不稼;土气温适,不织不衣;百年而死,不夭不病。

其民孳阜亡数,有喜乐,亡衰老哀苦。

其俗好声,相携而迭谣,终日不辍音,饥惓则饮神瀵,力志和平。

过则醉,经旬乃醒。

沐浴神瀵,肤色脂泽,香气经旬乃歇。

  终北,穷北也。

齐,止也。

限,极也。

其际畔,无止极也。

乔陟,高山也。

壶岭,亦方壶、员峤之类。

甔甀,瓦器。

滋穴之水,名曰神瀵,出於一源,分於四畔。

埒,犹际也。

经营一国,言此水绕一国也。

婉而从物,顺也。

弱骨,不力争也。

孳阜,孳生也。

阜,盛也。

此章自轻旬乃歇以上,言禹之所见也。

  周穆王北游过其国,三年忘归。既反周室,慕其国,忄敞然自失。不进酒肉,不召嫔御者,数月乃复。

  因穆王八骏之说,又於此添作一证。

  管仲勉齐桓公因游辽口,俱之其国,几克举。

隰朋谏曰;君舍齐国之广,人民之众,山川之观,殖物之阜,礼义之盛,章服之美,妖靡盈庭,忠良满朝,肆咤则徒卒百万,视撝则诸侯从命,亦奚羡於彼而弃齐国之社稷,从戎夷之国乎?此仲父之耄,奈何从之?桓公乃止,以隰朋之言告管仲。

仲曰:此固非朋之所及也。

臣恐彼国之不可升之也。

齐国之富奚恋?隰朋之言奚顾?

  又因齐国遵海而南仿於琅琊之事,添此一段说话。

几克举者,言几乎克日而歌举行也。

肆咤者,肆意而叱咤也。

视撝者,言随目所视而指麾之也。

彼国之不可升者,言但恐求至而不可得也。

此等言意亦不过谓天地之外更有胜於人之耳目所见者而已。

  南国之人祝发而裸,北国之人鞨巾而裘,中国之人冠冕而裳。九土所资,或农或商,或田或渔,如冬裘夏葛,水舟陆车,默而得之,性而成之。

  此语吾书中亦有之。盖中国之外,质性不同,衣食或异,随其生而乐之,此无他,皆欲广人之所见耳。

  越之东有辄休之国,其长子生,则鲜而食之,谓之宜弟。

其大父死,负其大母而弃之,曰:鬼妻不可与同居处。

楚之南有炎人之国,其亲戚死,朽与剐同其肉而弃之,然后埋其骨,乃成为孝子。

秦之西有仪渠文康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积而焚之。

熏则烟上,谓之登遐,然后成为孝子。

此上而为政,下以为俗,而未足为异也。

  辄休、炎人、仪渠,皆国名也。

朽者,割也。

此章之言《墨子》亦有之,两汉《夷秋传》、晋之载记亦间有一二事相类。

列子之意,不过曰天地之内,国土不同,风俗各异,岂必皆如中国?而后为美我之所好,安知非彼之所恶哉?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则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之论与晋太子长安与日近远之说相类。此章之意,盖言远近是非不可以一理定也。

  均,天下之至理也。连於形物亦然,均发均县,轻重而发绝,发不均也。均也,其绝也莫绝。人以为不然,自有知其然者也。

  此章提起一均字,言均天下之至理,凡物之有形者亦然。

连,犹凡也。

形物,有形之物也。

亦然者,理如是而物亦如是也。

悬与发均,则虽发可以县,故曰:均发均县。

若物与发有轻有重,则发必断绝。

其所以断绝者,不均也,故曰:轻重而发绝,不均也。

若轻重均平,则虽欲绝而不绝,故曰:均也,其绝也莫绝。

此一句自妙。

均也是一句,其绝也莫绝是一句。

此即公孙龙发引千钧之论。

人皆以为不然,自有知其然者,言世人则不知其然,知道者则知其然也。

  詹何以独茧丝为纶,芒针为钩,荆莜为竿,剖粒为饵,引盈车之鱼於百仞之渊、汨流之中,纶不绝,钩不伸,竿不挠。

楚王闻而异之,召问其故。

詹何曰:臣闻先大夫之言,蒲且子之弋也,弱弓纤缴,乘风振之,连双鸰於青云之际。

用心专,动手均也。

臣因其事,放而学钓,五年始尽其道。

当臣之临河持竿,心无杂虑,唯鱼之念;投纶沈钓,手无轻重,物莫能乱。

鱼见臣之钩饵,犹沉埃聚沫,吞之不疑。

所以能以弱制强,以轻致重也。

大王治国诚能若此,则天下可运於一握,将亦奚事哉?楚王曰:善。

  詹何之钓,蒲且子之弋,与偃偻丈人之承蜩旨意相类,盖言治国、治天下若平其心,无强、无弱、无轻、无重,则弱可以制强,轻可以制重,此即《老子》柔能胜刚之论也。

  鲁公扈、赵齐婴二人有疾,同请扁鹊求治。

扁鹊治之。

既同愈。

谓公扈、齐婴曰:汝曩之所疾,自外而干#6府藏者,固药石之所已。

今有偕生之疾,与体偕长。

今为汝攻之,何如?二人曰:愿先闻其验。

扁鹊谓公扈曰:汝志强而气弱,故足於谋而寡於断。

齐婴志弱而气强,故少於虑而伤於专。

若换汝之心,则均於善矣。

扁鹊遂饮二人毒酒,迷死三日,剖胸探心,易而置之;投以神药,既悟如初,二人辞归。

於是公扈反齐婴之室,而有其妻子,妻子弗识。

齐婴亦反公扈之室,有其妻子,妻子亦弗识。

二室因相与讼,求辩於扁鹊。

扁鹊辩其所由,讼乃已。

  此章形容心禀於气,人有不得而自由者。

其言亦有深味,虽似迂阔而不迂阔。

若明道曰:一百四病,皆由他心,须由我始得。

此语又高然。

列子之喻,气质之性之心也,明道之言,理性也,必以理性化气质之性,而后心可自由。

  瓠巴鼓琴而鸟舞鱼跃。

郑师文闻之,弃家从师襄游。

柱指钧#7弦,三年不成章。

师襄曰;子可以归矣。

师文舍其琴,叹曰:文非弦之不能钧,非章之不能成。

文所存者不在弦,所志者不在声。

内不得於心,外不应於气,故不敢发手而动弦,且小假之,以观其后。

无几何,复见师襄。

师襄曰:子之琴何如?师文曰:得之矣。

请尝试之。

於是当春而叩商弦以召南吕,凉风忽至,草木成实。

及秋而叩角弦以激夹锺,温风徐回,草木发荣。

当夏而叩羽弦以召黄锺霜雪交下,川池暴冱。

及冬而叩征弦以蕤羹宾,阳光炽烈,坚冰立散。

将终,命宫而总四弦,则景风翔,庆云浮,甘露降,醴泉涌。

师襄乃抚心高蹈曰:微矣,子之弹也。

虽师旷之清角,邹衍之吹律,亡以加矣,彼将挟琴执管而从子之后耳。

  不成章者,言未能成一曲也。

柱指,安指也。

钧弦,调弦也。

不在弦,不在声者,心未安也。

得於心应於手,则遗其器也,未能如此,所以不敢动弦也。

小假者,小宽也。

观其后,看此后如何也。

当春为秋声而秋气应,当秋为春声而春气应,当夏为冬声而冬气应,当冬为夏声而夏气应。

商弦属秋,角弦属春,羽弦属冬,征弦属夏,宫为中声,故和气应。

琴有五弦,一弦主一声。

此曰叩某弦者,非调其一而废其四,盖某曲以商为主,某曲以角为主也。

此意盖言音声之妙可以通造化而已。

师文之见师襄,其言似在一日之间,安得通四时而并叩并应乎?以此而观,可知其为寓言也。

微矣,子之弹者,言子之弹琴微妙极矣。

清角,乐名也。

挟琴执管而从子后者,言彼师旷、邹衍当从学於汝也。

  薛谭学讴於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

饯於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秦青顾谓其友曰: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

既去而余音达梁欐,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过逆旅,逆旅人辱之。

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

遽而追之。

娥还,复为曼声长歌。

一里老幼喜跃抃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

乃厚赂发之,故雍门之人至今善歌哭,效娥之遗声。

  抚节,按拍也。

匮,乏也。

鬻歌假食,卖歌以求食也。

发之,谢而迭#8送之也。

此语亦有见於《孟子》者。

因师文鼓琴之说,又及讴者之事,而并记之,皆言工技之能神妙也如此。

技能如此,则学道者岂不有至神至妙之事乎?此又其言外之意也。

  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9。

锺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

锺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於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於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锺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

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於何逃声哉?

  霖雨崩山,皆琴曲名也。

志所想象,言子期也,谓其心与己心同也。

声出於心,汝既心与己同,宜乎知其声也。

於何逃者,言不可隐也。

此必古来相传之说,取而入其书,盖言天下之事无精无粗,皆有造於神妙者。

  周穆王西巡狩,越昆仑,不至弇山。

反还,未及中国,道有献工人名偃师。

穆王荐之,问曰:若有何能?偃师曰:臣唯命所试。

然臣已有所造,愿王先观之。

穆王曰:日以俱来,吾与若俱观之。

越日偃师谒见王,王荐之,曰:若与偕来者何人?对曰:臣之所造能倡者。

穆王惊视之,趣步俯仰,信人也。

巧夫镇其颐,则歌合律;捧其手,则舞应节,千变万化,唯意所适。

王以为实人也,与盛姬内御并观之。

技将终,倡者瞬其目而招#10王之左右侍妾。

王大怒,立欲诛偃师。

偃师大慑,立剖散倡者以示王,皆传会革、木、胶、漆、白、黑、丹、青#11之所为。

王谛料之,内则肝胆、心肺、脾肾、肠胃,外则筋骨、支节、皮毛、齿发,皆假物也。

而无不毕具者。

合会复如初见。

王试废其心,则口不能言;废其肝,则目不能视;废其肾,则足不能步。

穆王始悦而叹曰:人之巧乃可与造化者同功乎?诏贰车载之以归。

夫班输之云梯,墨翟之飞鸢,自谓能之极也。

弟子东门贾、禽滑厘闻偃师之巧以告二子,二子终身不敢语艺,而时执规矩。

  弇山,又在昆仑之西。

荐之,进之也。

《汉书》搢绅,搢亦作荐。

日以俱来,明日与同来也。

趣步俯仰,皆实如人然。

信,实也。

巧夫,叹其工能之巧也。

镇,擪也。

擪其口而使之歌,则皆合律,捧其手而使之舞则应节。

始者以为实似人,既久则宛如实人也。

盛姬,群多之姬也。

招,戏之也。

谛,审也。

料,点检之也。

合会复如初,既剖散而复合其歌舞又如初见也。

木人而能行能舞犹可也。

声何从出?此意盖言人之一身亦是假合而成,目应於肝,足应於肾,口应於心,何尝由我?释氏四大之说亦类此。

人之巧乃能夺造化,况造化之巧乎?贰车者,副车也。

云梯,攻城之具也。

飞鸢,亦木为之也。

此与雪峰木球相类。

自谓能之极者,言般输、墨翟自谓极巧。

比之偃师,又不足言技能矣,所以终身不敢自称其艺。

时乎而执规矩者,谓轮翟二子皆废弃工技,不敢复为,时乎不得已而后执之也。

东门贾、禽滑厘,两人名也。

  甘蝇,古之善射者,毂弓而兽伏鸟下。

弟子名飞卫,学射於甘蝇,而巧过其师。

纪昌者,又学射於飞卫。

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

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二年之后,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

以告飞卫。

飞卫曰:未也,亚学视而后可。

视小如大,视微如着,而后告我。

昌以牦悬虱於牖,南面而望之。

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

以睹余物,皆丘山也。

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以告飞卫。

飞卫高蹈批膺曰:汝得之矣。

  牵挺,机下之挺,随足上下者也。

锥末虽倒訾,而不瞬,《孟子》所谓不目逃也。

亚学,亚次也,更也,使其更学视也。

虱既如车轮,则他物皆如丘山矣。

燕角之弧,以燕之角为弓;朔蓬之簳,以朔之蓬为干也。

此弓矢之精也。

视虱如轮而后可射,此精艺者,必然如扁鹊学医,隔墙而见人,尤异矣。

此世间所有之事,不精於学者不可与议也。

  纪昌既尽卫之术,计天下之敌己者,一人而已,乃谋杀飞卫。

相遇於野,二人交射,中路矢锋相触,而坠於地,而尘不扬。

飞卫之矢先穷。

纪昌遗一矢,既发,飞卫以棘刺之端扞之,而无差焉。

於是二子泣而投弓,相拜於涂请为父子,克臂以誓,不得告庶於人。

  交射中路者,於涂中互相射也。

彼此之矢相触而落於地,尘亦不起,亦其平落地也。

以棘刺之端而扞其来矢,亦相值而无差池也。

克臂者,削其臂以为识而誓也。

此说似迂。

向游淮,识轩路分者,其年已近七十矣,《春秋大阅》第一筹,年年得之。

渠尝云:初收王辛时,相遇於六安山间。

王辛执弓欲射之。

轩之手中只有一条短木枪,呼辛而谓之曰:我在此许汝发三矢,若射我不中,汝即降我,我同汝见赵制置,管取做官人。

辛发三矢,皆为木枪所击而落地。

辛遂拜之。

王辛后为光州武定都统。

及某至安丰,有王辛旧将亦言此事,与轩语一同。

轩忘其名矣。

然则纪昌、飞卫之相射,岂得谓诬乎?

  造父之师曰泰豆氏。

造父之始从习御也,执礼甚卑;泰豆三年不告。

造父执礼愈谨,乃告之曰:古诗言,良弓之子,必先为箕;良冶之子,必先为裘。

汝先观吾趣。

趣如吾,然后六辔可持,六马可御。

造父曰:唯命所从。

泰豆乃立木为涂,仅可容足;计步而置,履之而行。

趣走往还,无跌失也。

造父学之,三日尽其巧。

泰豆叹曰:子何其敏也?得之捷乎。

凡所御者,亦如此也。

曩汝之行,得之於足,应之於心。

推於御也,齐辑乎辔衔之际,而急缓乎唇吻之和;正度於胸臆之中,而执节乎掌握之间。

内得於中心,而外合於马志,是故能进退履绳而旋曲中规矩,取道致远而气力有余,诚得其术也。

得之於衔,应之於辔;得之於辔,应之於手;得之於手,应之於心。

则不以目视,不以策驱;心闲体正,六辔不乱,而二十四蹄所投无差;回旋进退,莫不中节。

然后舆轮之外可使无余辙,马蹄之外可使无余地;未尝觉山谷之崄,原隰之夷,视之一也。

吾术穷矣,汝其识之。

  泰豆,亦古之善御者也。

裘箕,古语也,已见《学记》。

学弓先学箕,皆竹器也。

冶,攻金也,与裘何预?此语素难通。

然《考工记》有裘氏,不知所主何事?此官既缺,恐当时所职或有近於冶者,今不可知矣。

先观吾趣者,使学其行步也。

得之捷者,言其速成也。

辔街,唇吻在马者也。

胸臆,掌握在人者也。

履绳而旋者,其路虽如绳之小,亦可以转旋也。

曲中者,妙於中也。

气力有余御者,不劳也,犹《考工》曰其衽不蔽之意也。

心闲身正者,御之从容也。

二十四蹄,六马之车也。

所投无差,马行不乱也。

辙,轨也,车所行之道也。

车外无余辙也者,车行不越乎辙之中也。

蹄外无余地者,蹄不乱则其地不多也。

山谷虽险,原隰虽平,我视之皆一同也。

履木而行,其说似迂,观今人缘竿履绳而蹑展者,则知世间自有此事。

列子言此,不过以为人间之技且有此神妙,况学道乎?

  魏黑卵以昵嫌杀丘邴章。

丘邴章之子来丹谋报父之雠。

丹气甚猛,形甚露,计粒而食,顺风而趣,虽怒,不能称丘以报之,耻假力於人,誓手剑以屠黑卵。

黑卵悍志绝众,力抗百夫。

筋骨皮肉,非人类也。

延颈承刃,披胸受矢,铓锷推屈,而体无痕挞,负其才力,视来丹犹雏毂也。

来丹之友申他曰:子怨黑卵至矣,黑卵之易子过矣,将奚谋焉?来丹垂涕曰:愿子为我谋。

申他曰:吾闻卫孔周其祖得殷帝之宝剑,一童子服之,却三军之众,奚不请焉?来丹遂适卫,见孔周,执仆御之礼,请先纳妻子,后言所欲。

孔周曰:吾有三剑,唯子所择;皆不能杀人,且先言其状。

一曰含光,视之不可见,运之不知其有。

所触也,泯然无际,经物而物不觉。

二曰承影,将旦昧爽之交,旦夕昏明之际,北面而察之,淡淡焉若有物存,莫识其状。

其所触也,窃窃焉有声,经物而物不疾也。

三曰宵练,方昼则见影而不见光;方夜见光而不见形。

其触物也,验然而过,随过随合,觉疾而不血刃焉。

此三宝者,传之十三世矣,而无施於事,匣而藏之,未尝启封。

来丹曰:虽然,吾必请其下者。

孔周乃归其妻子,与斋七日。

晏阴之间,跪而授其下剑,来丹再拜受之以归。

来丹遂执剑从黑卵。

时黑卵之醉偃牖下,自颈至腰三斩之。

黑卵不觉,来丹以黑卵之死,趣而退。

遇黑卵之子於门,击之三下,如投虚。

黑卵之子方笑曰:汝何蚩而三招予?来丹知剑之不能杀人也,叹而归。

黑卵既醒,怒其妻曰:醉而露我,使我嗌疾而腰急。

其子曰:畴昔来丹之来,遇我於门,三招我,亦使我体疾而支强,彼其厌我哉。

  昵嫌,私怨也。

气甚猛,威甚锐也。

形甚露,骨立也。

顺风而趣,其行弱也。

悍志绝众,其志勇悍过人也。

痕挞,痕迹也。

雏鷇,初生之禽也。

易子过矣,甚轻汝也。

三剑之名,方言厌胜之术也。

泯然无际者,泯没而不见边际也。

将旦昧爽之交,日初出之时也。

旦夕昏明之际,日将入之时也。

旦夕,犹言日暮也。

昏明,欲昏而欲明也。

昼则见影,夜则见光,,只有光影而无形也。

马善,合作騞。

騞然,微有声者。

请其下者,求其第三剑也。

因其醉而斩之,疑其已死,遂趋行而退回也。

击之如投虚,剑已过如无物也。

蚩与痴同。

丹之三击,彼以为三招,如儿戏也。

嗌疾,喉急也。

支强,肢体强急而不柔和也。

盖言厌胜之术自有神异,而况学道乎?以此说而入其书,皆有意存焉,非徒夸诞大言也。

  周穆王大征西戎,西戎献锟铻之剑,火浣之布。

其剑长尺有咫,练钢赤刃,用之切玉如切泥焉。

火浣之布,浣之必投於火;布则火色,垢则布色;出火而振之,皓然疑乎雪。

皇子以为无此物,传之者妄。

萧叔曰:皇子果於自信,果於诬理哉。

  练钢,炼熟之钢金也。

赤刃,金精,其色赤也。

如切泥,言柔软也。

切玉之剑,今虽未见,火浣之布,今人尝见之,世间自有此事。

果於自信者,言皇子但信其耳目所及,而不知天下有此神异之事,遂以传者为妄,是诬理也。

从前铺说,至此方结以两句,盖谓人各以其浅近之见而疑此广大之言,非知理者也。

  冲虚至德真经鬳斋口义卷之五竟

  #1 峒:原作『同』,据明本改。

  #2 居:原作『屋』,据明本改。

  #3 齔:原作『齔』,据明本改。

  #4 邓林:明本无。

  #5 耳:原作『言』,据明本改。

  #6 干:原作『于』,据明本改。

  #7 钧:明本作『钩』。

  #8 迭:原本无,据明本补。

  #9 原本『高山』前有『登』字,据明本删。

  #10 招:原作『指』,据明本改。

  #11 青:原作『书』,据明本改。

  冲虚至德真经鬳斋口义卷之六

  鬳斋林希逸 #

  力命第六 #

  力谓命曰:若之功奚若我哉?命曰:汝奚功於物而欲比朕?力曰:寿夭、穷达、贵贱、贫富,我力之所能也。

命曰:彭祖之智,不出尧、舜之上,而寿八百;颜渊之才,不出众人之下,而寿十八;仲尼之德,不出诸侯之下,而困於陈、蔡;殷纣之行,不出三仁之上,而居君位。

季札无爵於吴,田恒专有齐国。

夷、齐饿于首阳,季氏富於展禽。

若是汝力之所能,奈何寿彼而夭此,穷圣而达逆,贱贤而贵愚,贫善而富恶邪?力曰:若如是言,我固无功於物,而物若此耶,此则若之所制邪?命曰:既谓之命,素何有制之者邪?朕直而推之,曲而任之。

自寿自夭,自穷自达,自贵自贱,自富自贫,朕岂能识之哉?朕岂能识之哉?

  力,人力也。

命,天命也。

此意盖谓寿夭、穷达、富贵、贫贱若出於人为而无非天命而制之者,亦非造物也。

直而推之,曲而任之,是曲直皆出於自然,我但推而任之矣。

朕岂能识者,言亦非命所能制,又有自然而然者制之,即《庄子》所谓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也。

此章大意只如此,而其文亦直截,所以疑非列子之本书。

以下数章亦然。

  北宫子谓西门子曰:朕与子并世也,而人子达;并族也,而人子敬;并貌也,而人子爱;并言也,而人子庸;并行也,而人子诚;并仕也,而人子贵;并农也,而人子富;并商也,而人子利。

朕衣则短褐,食则粱砺,居则蓬室,出则徒行。

子衣则衣锦,食则粱肉,居则连欐,出则结驷。

在家熙然有弃朕之心,在朝谔然有敖朕之色。

请谒不相及;遨游不同行,固有年矣。

子自以德过朕邪?西门子曰:予无以知其实。

汝造事而穷,予造事而达,此厚薄之验欤?而皆谓与予并,汝之颜厚矣。

北宫子无以应,自失而归。

中涂遇东郭先生。

先生曰:汝奚往而反,偊偊而步,有深愧之色邪?北宫子言其状。

东郭先生曰:吾将舍汝之愧?与汝更之西门氏而问之。

曰:汝奚辱北宫子之深乎?固且言之。

西门子曰:北宫子言世族、年貌、言行与予并,而贱贵、贫富与予异。

予语之曰:予无以知其实。

汝造事而穷,予造事而达,此将厚薄之验欤?而皆谓与予并,汝之颜厚矣。

东郭先生曰:汝之言厚薄,不过言才德之差,吾之言厚薄,异於是矣。

夫北宫子厚於德,薄於命;汝厚於命,薄於德。

汝之达,非智得也;北宫子之穷,非愚失也。

皆天也,非人也。

而汝以命厚自矜,北宫子以德厚自愧,皆不识夫固然之理矣。

西门子曰:先生止矣,予不敢复言。

北宫子既归,衣其短褐,有狐貉之温;进其茙菽,有稻粱之味;庇其蓬室,若广厦之荫;乘其荜辂,若文轩之饰。

终身逌然,不知荣辱之在彼在我也。

东郭先生闻之曰:北宫子之寐久矣,一言而能寤,易悟也哉。

  人子达敬爱之类者,谓人但偏向汝也。

连欐,欐屋之连绵也,言其屋檐之长也。

造事者,言所作为之事也。

或穷或达,穷则为厚,达则为薄,厚薄,能否也。

偶偶而步,行不进之貌。

合音释,义同舍,汝之愧者,为汝释去此愧也。

更之,再往也,与之同再见西门氏也。

达者不为智得,穷者非为愚失,岂可以其命而自矜?固然者,固有自然之理也。

茙菽,大菽也。

厚於德,薄於命,能多而不遇也;厚於命,薄於德,遭时而非所能也。

此德字与能字同意,非道德之德也。

  管夷吾、鲍叔牙二人相友甚戚,同处於齐。

管夷吾事公子纠,鲍叔牙事公子小白。

齐公族多宠,嫡庶并行。

国人惧乱。

管仲与召忽奉公子纠奔鲁,鲍叔奉公子小白奔莒。

既而公孙无知作乱,齐无君,二公子争入。

管夷吾与小白战於莒,道射中小白带钩,小白既立,胁鲁杀子纠,召忽死之,管夷吾被囚。

鲍叔牙谓桓公曰:管夷吾能,可以治国。

桓公曰:我雠也,愿杀之。

鲍叔牙曰:吾闻贤君无私怨且人能为其主,亦必能为人君。

如欲霸王,非夷吾其弗可。

君必舍之。

遂召管仲。

鲁归之齐,鲍叔牙郊迎,释其囚。

桓公礼之,而位於高、国之上,鲍叔牙以身下之,任以国政,号曰仲父。

桓公遂霸。

管仲尝叹曰:吾少穷困时,尝与鲍叔牙贾,分财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大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於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吾尝三战三北,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名不显於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

此世称管、鲍善交者,小白善用能者。

然实无善交,实无用能也。

实无善交实无用能者,非更有善交,更有善用能也。

召忽非能死,不得不死;鲍叔非能举贤,不得不举;小白非能用雠,不得不用。

  甚戚者,甚亲也。国氏、高氏、齐二贵族也。鲍叔知我贫,知我时不利,知我有老母,此数语甚佳。善用能,善交人事也。不得不举,不得不用,天命也。

  及管夷吾有病,小白问之曰:仲父之病病矣,可不讳。

云至於大病,则寡人恶乎属国而可?夷吾曰:公谁欲欤?小白曰:鲍叔牙可。

曰:不可。

其为人,洁廉善士也,其於不己若者不比之人,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

使之理国上且钩乎君,下且逆乎民。

其得罪於君也,将弗久矣。

小白曰:然则孰可?对曰:勿已,则隰朋可。

其为人也,上忘而下不叛,愧其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

以德分人谓之圣人,以财分人谓之贤人。

以贤临人,未有得人者也;以贤下人者,未有不得人者也。

其於国有不闻也,其於家有不见也。

勿已,则隰朋可。

  病病矣,言病至甚矣。

讳云者,言不可讳人说也。

此是句绝。

不己若者不比之人,言恶之,不以人类比之也。

钩乎君者,钩绊拘束之也。

逆乎民者,以法理操制之也。

上忘者,其事上以无心也。

下不叛者,苟不背於理而已。

愧不若黄帝,贵己甚周也。

哀不己若,特人甚恕也。

以德分人,不自有其德也。

以贤临人,有心於服人也。

以贤下人,卑己而尊人也。

於国有不闻,於家有不见者,不用其聪#1明也。

  然则管夷吾非薄鲍叔也,不得不薄;非厚隰朋也,不得不厚。厚之於始,或薄之於终;薄之於终,或厚之於始;厚薄之去来,弗由我也。

  管鲍之交如彼,而垂没之言似薄鲍叔而厚隰朋,虽曰为国择相,实亦有命焉,非夷吾所自由也。厚薄之语,非实论也,借此以形容力命之说耳。

  邓析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辞当子产执政,作《竹刑》。

郑国用之,数难子产之治。

子产屈之。

子产执而戮之,俄而诛之。

然则子产非能用《竹刑》,不得不用;邓析非能屈子产,不得不屈;子产非能诛邓析,不得不诛也。

  两可者,诡随而为是非也。

无穷之辞,不可诘也。

数难子产之治,言於子产为治之时数有扞格也。

子产屈之,言苦於先也。

子产既用邓析之竹刑,又以扞格为苦,遂归咎於竹刑,故执而戮辱之,既戮辱之,又诛之。

竹刑,竹简刑书也。

不得不用,不得不诛者。

竹刑,邓析所制,子产始而用之,而邓析乃以此被诛,好恶反覆,而祸福生焉,皆出於命之自然,非人力也。

子产亦不自由尔。

  可以生而生,天福也;可以死而死,天福也。

可以生而不生,天罚也;可以死而不死,天罚也。

可以生,可以死,得生得死,有矣;不可以生,不可以死,或死或生,有矣。

然而生生死死,非物非我,皆命也,智之所无奈何。

故曰,窈然无际,天道自会;漠然无分,天道自运。

天地不能犯,圣智不能干,鬼魅不能欺。

自然者默之成之,乎之宁之,将之迎之。

  可以生,可以死,言各如其所欲,死生而无憾者,人以此为天福之;贪生而不得生,苦於困辱,求死而不得死,人以为天罚之。

此事於世固亦有之,而不知生生死死,物我皆不自由,非智力之所能及,莫非命也。

虽智亦无如之何。

得生得死,即是可以生可以死,特地重迭如此下字。

或生或死,亦即不可以之意也。

杳然无际者,言杳冥无边际也。

杳冥无际而不可穷,此天道归会之地也。

冲漠而无所分别,此天道运行之妙也。

谁得而知之,天地不能犯者,天为刚德,犹不干时,盈虚消息,天且不违是也。

圣智不能干者,言圣智亦不能违时也。

鬼魅不能欺者,虽鬼不得而知之,亦不能以此欺人也。

默之者,默而悟之也。

成之者,浑成自然,无容力也。

平之者,平心以听之也。

宁之者,安之者也。

其去也将之,其来也迎之。

《庄子》曰: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

安时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亦是此意。

  杨朱之友曰季梁,季梁得疾,七日大渐。

其子环而泣之,请医。

季梁谓杨朱曰:吾子不肖,如此之甚,汝奚不为我歌以晓之?杨朱歌曰:天其弗识,人胡能觉?匪佑自天,弗孽由人。

我乎汝乎,其弗知乎?医乎巫乎,其知之乎?其子弗晓,终谒三医。

一曰矫氏,二曰俞氏,三曰卢氏,诊其所疾。

矫氏谓季梁曰:汝寒温不节,虚实失度,病由饥饱色欲,精虑烦散,非天非鬼。

虽渐,可攻也。

季梁曰:众医也,亟屏之。

俞氏曰:女始则胎气不足,乳湩有余。

病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渐矣,弗可已也。

季梁曰:良医也。

且食之。

卢氏曰:汝疾不由天,亦不由人,亦不由鬼,禀生受形,既有制之者矣,亦有知之者矣,药石其如汝何?季梁曰:神医也。

重既遗之。

俄而季梁之疾自瘳。

  匪佑自天,弗孽由人,言福佑非出於天,首孽非由於人,皆自然耳。

精虑烦散,思虑烦多而精神散失也。

乳湩有余,饮乳过多也。

矫氏之言,为其以人事致病也,故以为众人而屏去之。

俞氏之言,谓其禀受之病也,察受出於天,非人事所政,故以为良医而与之食,谓其言稍近於理也。

卢氏之言,制之者不可知,知之者亦不可知,此虽天,亦不知之,固以为神医而厚馈之,以其所见高妙也。

俄而自瘳,此一句又谓自然而然,医药亦无预也。

  生非贵之所能存,身非爱之所能厚;生亦非贱之所能夭,身亦非轻之所能薄。

故贵之或不生,贱之或不死;爱之或不厚,轻之或不薄。

此似反也,非反也;此自生自死,自厚自薄。

或贵之而生,或贱之而死;或爱之而厚,或轻之而薄。

此似顺也,非顺也;此亦自生自死,自厚自薄。

  贵贱厚薄无与於寿夭,此语似若反常而非反常,言其似若违理而实非违理也。

以寿夭为出於贵贱厚薄,此语似顺理而实非顺理。

知寿夭之出於自然,出於不得不然,则无反顺,之疑矣。

  鬻熊语文王日:自长非所增,自短非所损。算之所亡若何?

  自短自长,即《庄子》凫鹤之论。算之所无者,言非算计之所及。与算计无预,人将若之何哉。人既不可得而奈何,则安得不听之自然?

  老聃语关尹曰:天之所恶,孰知其故?言迎天意,揣利害,不如其已。

  此章即《庄子》天之君子,人之小人;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之意。

颜夭跖寿,何者为好?何者为恶?以人事而揣天意,而欲求其好恶,利害之端,果何从得?不若己之为愈,言不如听其自然。

  杨布问曰:有人於此,年兄弟也,言兄弟也,才兄弟也,貌兄弟也,而寿夭父子也,贵贱父子也,名誉父子也,爱憎父子也。

吾惑之。

杨子曰:古之人有言,吾尝识之,将以告若。

不知所以然而然,命也。

今昏昏昧昧,纷纷若若,随所为,随所不为,日去日来,孰能知其故?皆命也夫。

信命者,亡寿夭;信理者,亡是非;信心者,亡逆顺;信性者,亡安危。

则谓之都亡所信,都亡所不信。

真矣悫矣,奚去奚就?奚哀奚乐?奚为奚不为?

  兄弟者,言其年貌,言才相若也。

父子者、言其贵贱寿夭相去之远也。

古之人有言,吾尝识之者,言我曾记得古人有此言也,其言若何?不知所以然而然,命也,是也。

纷纷,多也。

若若,动而不止也。

《汉书》有绶若若是也。

欲为而不得为,欲不为而又为之,命之所制,孰知其故?知命则无寿夭矣,知自然之理则无是非矣,知婴兄之心则无逆顺矣,知天命之性则无安危矣。

曰命,曰理,曰心,曰性,虽若可信,而又不足信,故曰:都无所信,都无所不信。

真矣悫矣,真纯诚悫,一而不维也。

若能如此,则何所去?何所就?以何为哀?以何为乐?以何为可为?以何为不可为?皆无容心可也。

  《黄帝之书》云:至人居若死,动若械。

亦不知所以居,亦不知所以不居;亦不知所以动,亦不知所以不动;亦不以众人之观易其情貌,亦不谓众人之不观不易其情貌。

独往独来,独出独入,孰能碍之?

  居若死,即《庄子》尸居之意,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是也。

动若械者,犹影问罔两,有所待而然也。

如偃师之木人,其动也,自有机械以使之。

既不由我,则亦不知所以居不居,所以动不动。

人之所见我之情貌,何尝变易?人所不见我,亦何尝变易?耳目之外,皆已忘之,所以往来出入独得其妙,孰得而拘碍之?是乃忘己遗形以与造物者游也。

  墨音眉杘敕夷女履二切、单音战至音咥、啴岂然切咺许元火远二切、憋蒲结切懯芳无切四人相与游於世,胥如志也;穷年不相知情,自以智之深也。

  胥如志者,四者之人同游於世,各如其志也。

而其情彼此虽穷年之久皆不相知,此其用智之深也。

此下五段,撰出此等名字以形容人情世态,亦《庄子》所谓摇佚启态之类。

墨音眉,屎女履反。

墨杘,软弱也。

单至,不安貌。

啴咺,恐惧貌。

憋懯,急速貌。

  巧佞、愚直、婩鱼践午汉二切斫夫约切、便辟四人相与游於世,胥如志也;穷年而不相语术,自以巧之微也。

  不相语术者,言其不以术相告也,自以为有用巧之微妙。硸斫,不解悟貌。

  犭廖何交切忄牙午交鱼驾二切、情露、言蹇许偃居展二切极、凌谇四人相与游於世,胥如志也;穷年不相晓悟,自以为才之得也。

  此又四等矜才之人。

犭廖犽,狯猾也。

情露,今人言卖弄之意,言蹇诞极,吃急之意。

凌谇,诘问也。

《庄子》曰:哲士无淡评之事不乐。

不相晓悟,不相晓喻也。

  眠莫典切娗徒典切、諈主药切诿、勇敢、怯疑四人相与游於世,胥如志也;穷年不相谪发,自以行无戾也。

  此又四等异行之人。眠娗,瑟缩不正之貌。諈诿,烦絮之貌。怯疑,拙退也。不相谪发者,不相决剔也。

  多偶、自专、乘权、只立四人相与游於世,胥如志也;穷年不相顾眄,自以时之适也。

  多偶,多可也,易与人合也。自专,自用也,与人不合也。乘权,得势而有权者,只立,孤立而无所惮者。不相顾视,皆自以为得时也。

  此众态也,其貌不一,而咸之於道,命所归也。

  众态者,以上五项之人也。

道,自然也。

成之於道,之,往也,言皆出於自然也。

其情貌态度虽不一,皆不得自由也。

命所归者,皆归诸命也。

此意盖谓人情世态种种不同。

亦皆其命为之。

  佹佹俱为切成者,俏仙妙切成也,初非成也,佹佹败者,俏败者也,初非败也。

故迷生於俏,俏之际昧然。

於俏而不昧然,则不骇外祸,不喜内福;随时动,随时止,智不能知也。

信命者於彼我无二心,於彼我而有二心者,不若揜目塞耳,背坂面隍亦不坠仆也。

故曰:死生自命也,贫穷自时也。

怨夭折者,不知命者也;怨贫穷者,不知时者也。

当死不惧,在穷不戚,知命安时也。

其使多智之人量利害,料虚实,度人情,得亦中,亡亦中。

其少智之人不量利害,不料虚实,不度人情,得亦中,亡亦中。

量与不量,料与不料,度与不度,奚以异?唯亡所量,亡所不量,则全而亡丧。

亦非知全,亦非知丧。

自全也,自亡也,自丧也。

  佹佹,俱为切,几似之貌。

俏,仙妙切,似也。

成者似成而非成,败者似败而非败。

人以其形似之际而迷之,言为成败所惑也,故曰:迷生成俏。

然其肖似之际,虽若昧然而不可知,而其理实甚明。

初未尝昧然也,苟於其俏似之际而有不昧然之见,则祸不足骇,福不足喜。

外祸者,人所恶远之祸也。

内福者,人所好欲之福也。

祸福初无内外,人以好恶自分内外,因有骇有喜。

时动时止,偕行偕极之意,而智不能知,无容心也。

背峻坂而立,面深隍而行,至危者也。

又掩其耳,塞其目,危之甚也。

然知其命之在天而无所容心,则亦不危。

此等言句,便与《孟子》知命者不立岩墙之下者不同,圣贤之言所以异於异端也。

以多智而有所量度,得失亦相半,以无智之人而无所量度,得失亦相半。

得亦中,亡亦中者,中半也,言多算亦算不尽,至愚者亦有时而得也。

若皆无所量度,亦无不量度,则其得其失皆无之,是其天者全而无丧矣。

然全亦不可知也,丧亦不可知也,无所全丧亦不可知也,故曰:亦不知全,亦非知丧。

上句本是全而无丧,却结以自全、自亡、自丧,鼓舞之文也。

其意盖曰:全者自全,丧者自丧,无所全丧者自无所全丧也。

  齐景公游於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美哉国乎?郁郁芋芋,若何滴滴去此国而死乎?使古无死者,寡人将去斯而之何?史孔、梁丘据皆从而泣曰:臣赖君之赐,疏#2食恶肉可得而食,驽马棱车可得而乘也,且犹不欲死,而死吾君乎?晏子独笑於旁。

公雪涕而顾晏子曰:寡人今日之游悲,孔与据皆从寡人而泣,子之独笑,何也?晏子对曰:使贤者常守之,则太公、桓公将常守之矣;使有勇者而常守之,则庄公、灵公将常守之矣。

数君者将守之,吾君方将披蓑笠而立乎畎亩之中,唯事之恤,行假念死乎?则吾君又安得此位而立焉?以其迭处之、迭去之。

至於君也,而独为之流涕,是不仁也。

见不仁之君,见谄谀之臣。

臣见此二者,臣之所为独窃笑也。

景公惭焉,举觞自罚。

罚二臣者各二觞焉。

  滴滴,衰落邺貌。

疏#3食者,在下之食。

棱车,小车,其制木不圆净也。

雪涕,拭其涕也。

惟事之恤,言以生事为忧也。

行假,合作何暇,字误也。

此章盖言人之痴者不知死生去来,而但贪恋目前之乐也。

  魏人有东门吴者,其子死而不忧。

其相室曰:公之爱子,天下无有。

今子死不忧,何也?东门吴曰:吾常无子,无子之时不忧,今子死,乃与向无子同,巨奚忧焉?

  相室者,其家干者也。此章乃得之本有,失之本无之论。臣与讵同。

  农赴时,商趣利,工追术,仕逐势,势使然也。然农有水旱,商有得失,工有成败,仕有遇否,命使然也。

  追,治也,追琢之追也。

农虽赴时而天有水旱,商虽趣利而时有得失,工虽精於术而时有成败,仕虽迎合势要而或遇或否,莫非命也。

上言势使然者,谓既为农矣,为商矣,为工矣,为仕矣,其势有不得不然也,世故之所使,不容自已也。

  冲虚至德真经鬳齐口义卷之六竟

  #1 聪:原作『听』,据明本改。

  #2#3 疏:原作『跪』,据明本改。

  冲虚至德真经鬳斋口义卷之七

  鬳斋林希逸 #

  杨朱第七 #

  杨朱游於鲁,舍於孟氏。

孟氏问曰:人而已矣,奚以名为?曰:以名者为富。

既富矣,奚不已焉?曰:为贵。

既贵矣,奚不已焉?曰:为死。

既死矣,奚为焉?曰:为子孙。

名奚益於子孙?曰:名乃苦其身,憔其心。

乘其名者,泽及宗族,利兼乡党,况子孙乎?

  人而已矣,言均之为人,只为生足矣,何用名乎?名乃苦其身憔其心者,谓为名者之劳苦也。

劳苦而得其名,故乘此以遗宗族之泽,遗乡党之利,而况子孙乎?此名所以有益也。

  凡为名者必廉,廉斯贫;为名者必让,让斯贱。

  此处合有曰:字,盖此是一转也。凡为名者,必廉必让。既康既让,则不富不贵矣,何以益子孙乎?

  曰:管仲之相齐也,君淫亦淫,君奢亦奢。

志合言从,道行国霸。

死之后,管氏而已。

田氏之相齐也,君盈则己降,君敛则己施。

民皆归之,因有齐国;子孙享之,至今不绝。

若实名贫,伪名富。

  此又一转,却论名之实伪。

管仲从其君而淫,从其君而奢,不求自誉,忠於谋君边速成伯业,此实名也,而其利反止於一身;田氏所为皆矫其君,盈者,骄也,降者,谦也,敛暴也,施仁也,为谦为仁,自求声誉,此伪名也,而乃终有齐国。

是伪者富而实者贫也。

  曰:实无名,名无实。

名者,伪而已矣。

昔者尧、舜伪以.天下让许由、善卷,而不失天下,享祚百年。

伯夷、叔齐实以孤竹君让,而终亡其国,饿死於首阳之山。

实伪之辩,如此其省也。

  此又一转,谓名皆伪也。

有实德者则不近名,好名者则无实行,凡为名者皆伪也。

既以名为伪,乃借尧舜夷齐以立说,此所以为异端之书。

省者,审也,言实伪之辩如此审矣。

此一段先言名可自利,却归结在一伪字上。

实无名,名无实,六字亦佳,但曰名者,伪而已,此则矫世之论也。

  杨朱曰:百年,寿之大齐。

得百年者,千无一焉。

设有一者,孩抱以逮昏老,几居其半矣。

夜眠之所弭,昼觉之所遗,又几居其半矣。

痛疾哀苦,亡失忧惧,又几居其半矣。

量十数年之中,迪然而自得,亡介焉之虑者,亦亡一时之中尔。

则人之生也奚为哉?奚乐哉?为美厚尔,为声色尔。

而美厚复不可常厌足,声色不可常玩闻。

乃复为刑赏之所禁劝,名法之所进退;遑遑尔竞一时之虚誉,规死后之余荣;偊偊王矩切。

尔慎耳目之观听,惜身意之是非;徒失当年之至乐,不能自肆於一时。

重囚累梏,何以异音异哉?太古之人知生之暂来,知死之暂往;故从心而动,不违自然所好;当身之娱非所去也,故不为名所劝。

从性而游,不逆万物所好;死后之名非所取也,故不为刑所及。

名誉先后,年命多少,非所量也。

  齐,音剂,分剂也。

所弭,消弭也,犹消破也。

遗,失也。

介焉,至微者也,言人忻乐之时少,纵有乐时,岂能尽无微细不足之虑?谓不能全其乐也。

百年之中能全其乐,欲一时顷,亦无之。

美厚,美食厚衣也。

遑遑,汲汲也。

偶偶,伥伥也。

汲汲以竞虚誉,伥伥而避是非,与囚#1梏何以异?异与异同,从心而动,动作也,不违自然之理而已。

当目前之娱,可以好则好,不以慕名而去之。

从性而游乐,不与万物相为忤。

死后之名,固人之所好,亦不自甘於刑祸而取之,言其不杀身以求名也。

然此等文字亦太露筋骨,似非所以垂训之意,《庄子》则不然。

  杨朱曰:万物所异者生也,所同者死也。

生则有贤愚、贵贱,所以异也;死则有臭腐、消灭,是#2所同也。

虽然,贤愚、贵贱,非所能也,臭腐、消灭,亦非所能也。

故生非所生,死非所死,贤非所贤,愚非所愚,贵非所贵,贱非所贱。

然而万物齐生齐死,齐贤齐愚,齐贵齐贱。

十年亦死,百年亦死。

仁圣亦死,凶愚亦死。

生则尧、舜,死则腐骨;生则无、纣,死则腐骨。

一矣,孰知其异?且趣当生,奚遑死后?

  生虽异而死则同,即杜子美所谓孔圣盗跖同尘埃。

趣,向也。

且了生前,何暇计身后?故曰:且趣当生,奚遑死后?张翰曰:且尽生前一杯酒。

乐天曰: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樽前有限杯。

皆是此意。

  杨朱曰:伯夷非亡欲,矜清之卸,以放饿死。展季非亡情,矜贞之卸,以放寡宗。清贞之误,善之在此。

  卸字恐是邮字传写之讹。

邮与尤同,甚也,古字通用。

非无情欲者,言其好恶与人同也。

矜持清贞太甚,故夷以此自放而至於饥死,季以此自放而至於无嗣。

寡宗,寡特其宗姓也。

如此所以自误也,然则清贞之名能误为善之人如此,故曰:清贞之误,善之在此。

  杨朱曰:原宪窭於鲁,子贡殖於卫。

原宪之窭损生,子贡之殖累身。

然则窭亦不可,殖亦不可,其可焉在?曰:可在乐生,可在逸身。

故善乐生者不窭,善逸身者不殖。

  殖累身,言以货殖自累也。贫则不乐,富则自劳,皆非养生之道也。

  杨朱曰:古语有之:生相怜,死相捐。

此语至矣。

相怜之道,非唯情也;勤能使逸,饥能使饱,寒能使温,穷能使达也。

相捐之道,非不相哀也;不含珠玉,不服文锦,不陈牺牲不设明器也。

  死相捐,古人死则弃之,《易》所谓不封不树,丧期无数是也。不含珠玉等语,所以讥当时厚葬之人。杨王孙、皇甫谧裸葬之说,似原於此。

  晏平仲问养生於管夷吾,管夷吾曰:肆之而已,勿壅勿阏。

晏平仲曰:其目奈何?夷吾曰:恣耳之所欲听,恣目之所欲视,恣鼻之所欲向。

恣口之所欲言,恣体之所欲安,恣意之所欲行。

夫耳之所欲闻者音声,而不得听,谓之阏聪;目之所欲见者美色,而不得视,谓之阏明;鼻之所欲向者椒兰,而不得嗅,谓之阏颤;口之所欲道者是非,而不得言,谓之阏智;体之所安,者美厚,而不得从,谓之阏适;意之所欲为者放逸,而不得行,谓之阏性。

凡此诸阏,废虐之主。

去废虐之主,熙熙然以俟死,一日、一月、一年、十年,吾所谓养。

拘此废虐之主,录而不舍,戚戚然以至久生,百年、千年、万年,非吾所谓养。

  阏,抑遏而自制之意,於此主心自废虐也,徒自苦而已。

一日、一月、一年、十年,言纵乐其身心,一日比他人一月,一年比他人十年。

若不然,则虽有百年、千年、万年之寿,亦何益?非吾所谓养者,言非养生之道也。

  管夷吾曰:吾既告子养生矣,送死奈何?晏平仲曰:送死略矣,将何以告焉?管夷吾曰:吾固欲闻之。

平仲曰:既死,岂在我哉?焚之亦可,沈之亦可,瘗之亦可,露之亦可,衣薪而弃诸沟壑亦可,衮衣绣裳而纳诸石椁亦可,唯所遇焉。

管夷吾顾谓鲍叔、黄子曰:生死之道,吾二人进之矣。

  略矣者,言其不足安排,听之可也。死欲速朽,为石椁者,而言此亦矫世之论。鲍叔、黄子,二人名也,黄子恐亦寓言。

  子产相郑,专国之政;三年,善者服其化,恶者畏其禁,郑国以治,诸侯惮之。

而有兄曰公孙朝,有弟曰公孙穆。

朝好酒,穆好色。

朝之室也,聚酒千锺,积麴成封,望门百步,醴浆之气逆於人鼻。

方其荒於酒也,不知世道之安危,人理之悔吝,室内之有亡,九族之亲疏,存亡之哀乐也,虽水火兵刃交於前,弗知也。

穆之后庭,比房数十,皆择雉齿婑儒隹切。

靖吐火切。

者以盈之。

方其眈於色也,屏亲昵,绝交游,逃於后庭,以昼足夜,三月一出,意犹未惬。

乡有处子之娥姣者,必贿而招之,媒而挑之,弗获而后已。

子产日夜以为戚,密造邓析而谋之,曰:侨闻治身以及家,治家以及国,此言自於近至於远也。

侨为国则治矣,而家则乱矣。

其道逆邪?将奚方以救二子?子其诏之。

邓析曰:吾怪之久矣,未敢先言。

子奚不时其治也,喻以性命之重,诱以礼义之尊乎?子产用邓析之言,因间以谒其兄弟,而告之曰:人之所以贵於禽兽者,智虑。

智虑之所将者,礼义。

礼义成,则名位至矣。

若触情而动,耽於嗜欲,则性命危矣。

子纳侨之言,则朝自悔而夕食禄矣。

朝、穆曰:吾知之久矣,择之亦久矣,岂待若言而后识之哉?凡生之难遇而死之易及,以难遇之生,俟易及之死,可孰念哉?而欲尊礼义以夸人,矫情性以招名,吾以此为弗若死也。

为欲尽一生之欢。

穷当年之乐,唯患腹溢而不得咨口之饮,力惫而不得肆情於色;不遑忧名声之丑,性命之危也。

且若以治国之能夸物,欲以说辞乱我之心,荣禄喜我之意,不亦鄙而可怜哉?我又欲与若别之。

夫善治外者,物未必治,而身交苦;善治内者,物未必乱,而性交逸。

以若之治外,其法可暂行於一国,未合於人心;以我之治内,可推之於天下,君臣之道息矣。

吾常欲以此术而喻之,若反以彼术而教我哉?子产忙然无以应之。

他日以告邓析,邓析曰:子与真人居而不知也,孰谓子智者乎?郑国之治偶耳,非子之功也。

  积麴成封,累土便筑糟丘台是也。

婑媠,美女也。

娥姣,亦美女也。

弗获而后已,言百计营求至不得而后已也。

孰念,深念也,与熟同。

腹溢而不得恣口之饮,力疲惫而不得肆情於色,郭璞酒色之资恐用不尽之论也。

邓析以为真人者,言其达养生之理也。

善治内者物未必乱,谓自乐其心者世亦未必至於乱,谓治乱皆自然之数也。

此段与《庄子□盗跖》篇相似,其文亦如此长枝大叶。

郭璞之语似甚背理,但以其衔刀被发登厕之事观之,彼盖知数者。

逆知其身,必不能自保,故为此论。

然祸福在天,修为在我,尽人事以听天命可也。

街刀被发之术,已非明理者所为,而况恣於酒色乎?以此思之,《孟子》曰:寿夭不贰,修身以俟之。

多少滋味,多少理义,多少受用不尽处。

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其意亦在此。

庄列之书,本意愤世,昏迷之人却如此捭阖其论,而又为后人所杂。

读其书而不得其意,与不辩其真伪者,或以自误,此所以为异端之学也。

  卫端木叔者,子贡之世也。

藉其先赀,家累万金。

不治世故,放意所好。

其生民之所欲为,人意之所欲玩者,无不为也,无不玩也。

墙屋台树,园囿池沼,饮食车服,声乐嫔御,拟齐、楚之君焉。

至其情所欲好,耳所欲听,目所欲视,口所欲尝,虽殊方偏国,非齐土之所产育者,无不必致之,犹藩墙之物也。

及其游也,虽山川阻险,涂径修远,无不必之,犹人之行咫步也。

宾客在庭者日百往,庖厨之下不绝烟火,堂庑之上不绝声乐。

奉养之余,先散之宗族;宗族之余,次散之邑里;邑里之余,乃散之一国。

行年六十,气干将衰,弃其家事,都散其库藏、珍宝、车服、妾媵。

一年之中尽焉,不为子孙留财。

及其病也,无药石之储;及其死也,无瘗埋之资。

一国之人受其施者,相与赋而藏之,反其子孙之财焉。

禽骨厘闻之,曰:端木叔,狂人也,辱其祖矣。

段于生闻之,曰木叔,达人也,德过其祖矣。

其所行也,其所为也,众意所惊,而诚理所取。

卫之君子多以礼教自持,固未足以得此人之心也。

  子贡之世者,谓其后世子孙也。

赋而藏之者,言敛其资而葬之。

众意所惊者,言众人则以为惊怪也。

诚理所取者,谓以自然之理观之,则其所行可取法也。

此岂拘拘然以礼教自持者之所知?其意盖借此以非笑吾儒者也。

气干,犹气骨也。

  孟孙阳问阳子曰:有人於此,贵生爱身,以蕲不死,可乎?曰:理无不死。

以蕲久生,可乎?曰:理无久生。

生非贵之所能存,身非爱之所能厚。

且久生奚为?五情好恶,古犹今也;四体安危,古犹今也;世事苦乐,古犹今也;变易治乱,古犹今也。

既闻之矣,既见之矣,既更之矣,百年犹厌其多,况久#3生之苦也乎?

  好恶、安危、苦乐,言人世之事不过如此也。

天下之生,一治一乱,相仍不已,故曰:变易治乱,古犹今也。

言千年万年,只是此等事也。

更者,更历也。

我之生也,不问十年百年,所见所闻与所更历,不过如此,更千年万年亦然也。

杜牧曰:浮世工夫食与眠。

亦是此意。

  孟孙阳曰:若然,速亡愈於久生;则践锋刃,入汤火,得所志矣。

杨子曰:不然。

既生,则废而任之,究其所欲,以俟於死;将死,则废而任之,究其所之,以放於尽。

无不废,无不任,何遽迟速於其间乎?

  此一转却好。

人之生也,固无足乐,然不可以弃生而求死。

废,无心也,废吾心思而听其自然,故曰:废而任之。

能尽此念,虽废与任且无之矣,又何暇计其间迟速乎?

  杨朱曰:伯成子高不以一毫利物,舍国而隐耕;大禹不以一身自利,一体偏枯。

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

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禽子问杨朱曰:去子体之一毛以济一世,汝为之乎?杨子曰:世固非一毛之所济。

禽子曰:假济,为之乎?杨子弗应。

禽子出语孟孙阳,孟孙阳曰:子不达夫子之心,吾请言之。

有侵若肌肤获万金者,若为之乎?曰:为之。

孟孙阳曰:有断若一节得一国,子为之乎?禽子默然有间。

孟孙阳曰:一毛微於肌肤,肌肤微於一节,省矣。

然则积一毛以成肌肤,积肌肤以成一节。

一毛固一体万分中之一物,奈何轻之乎?禽子曰:吾不能所以答子。

然则以子之言问老聃、关尹,则子言当矣;以吾言问大禹、墨翟,则吾言当矣。

孟孙阳因顾与其徒说他事。

  一体偏枯者,言禹手足胼胝也。

以我一毫而利天下,吾亦不与之;尽天下之物而以奉我,吾亦不取之。

此所谓为我之学。

世固非一毛之所济者,言损我一毛亦何益於世?世於一毛亦何用?假济者,言设使一毛可以济世,汝肯为之乎?杨子弗应者,不以此意尽语之也。

一身一节之所积也,一节一毛之所积也,才动一毛,便是我身中之物,岂可以其微而轻忽之?此意盖谓有一分务外之心,则非自养之道。

禽子曰:汝为此说,我固难答。

然老聃、关尹则以汝言为是,大禹、墨翟则不以汝言为是矣。

孟孙顾其徒而言他事,盖谓大禹、墨翟,我师所不为,而汝如此比并言之,可乎?孟孙阳者,杨朱弟子也。

  杨朱曰:天下之美归之舜、禹、周、孔,天下之恶归之桀、纣。

然而舜耕於河阳,陶於雷泽,四体不得暂安,口腹不得美厚,父母之所不安,弟妹之所不亲。

行年三十,不告而娶。

及受尧之禅,年已长,智已衰。

商钧不才,禅位於禹,戚戚然以至於死。

此天人穷毒者也。

鲧治水土,绩用不就,殛诸羽山,禹纂业事雠,惟荒土功,子产不字,过门不入,身体偏枯,手足胼胝,及受舜禅,卑宫室,美绂冕,戚戚然以至於死。

此天人之忧苦者也。

武王既终,成王幼弱,周公摄天子之政。

邵公不悦,四国流言。

居东三年,诛兄放弟,仅免其身,戚戚然以至於死。

此天人之危惧者也。

孔子明帝王之道,应时君之聘,伐树於宋,削迹於卫,穷於商周,围於陈、蔡,受屈於季氏,见辱於阳虎,戚戚然以至於死。

此天民之遑遽者也。

凡彼四圣者,生无一日之欢,死有万世之名。

名者,固非实之所取也。

虽称之弗知,虽赏之不知,与株块无以异矣。

桀藉累世之资,居南面之尊;智足以距群下,威足以震海内;恣耳目之娱,穷意虑之所为,熙熙然以至於死。

此天民之逸荡者也。

纣亦藉累世之资,居南面之尊;威无不行,志无不从;肆情於倾宫,纵欲於长夜;不以礼义自苦,熙熙然以至於诛。

此天民之放纵者也。

彼二凶也,生有从欲之欢,死被愚暴之名。

实者,固非名之所与也,虽毁之不知,虽称之弗知,此与株块奚以异矣。

彼四圣虽美之所归,苦以至终,同归於死矣;彼二凶虽恶之所归,乐以至终,亦同归於死矣。

  天人者,言天下之人也。

在此天下之人之中,最为穷独,最为忧苦,最为危惧,最为遑遽者也。

遑遽,逼迫而不得自闲之意。

天民,亦与天人同。

株块者,言如朽木土块也。

身灭之后,誉亦不知,毁亦不知,贤之与否亦何别乎7 此段亦太露筋骨。

  杨朱见梁王,言治天下如运诸掌。

梁王曰:先生有一妻一妾而不能治,三亩之园而不能芸,而言治天下如运诸掌,何也?对曰:君见其牧羊者乎?百羊而群,使五尺童子荷棰而随之,欲东而东,欲西而西。

使尧牵一羊,舜荷棰而随之,则不能前矣。

且臣闻之,吞舟之鱼,不游枝流;鸿鹄高飞,不集污池。

何则?其极远也。

黄锺大吕不可从烦奏之舞,何则?其音疏也。

将治大者不治细,成大功者不成小,此之谓矣。

  尧舜之牧羊,不如五尺童子,此数语极佳,谓能大者不能小者。枝流者,支派小流也。《庄子□秋水》篇亦有此意。

  杨朱曰:太古之事灭矣,孰志之哉?三皇之事若存若亡,五帝之事若觉若梦,三王之事或隐或显,亿不识一。

当身之事或闻或见,万不识一。

目前之事或存或废,千不识一。

太古至于今日,年数固不可胜纪。

伏羲已来三十余万岁,贤愚、好丑、成败、是非,无不消灭,但迟速之间尔。

矜一时之毁誉,以焦苦其神形,要死后数百年中余名,岂足润枯骨?何生之乐哉?

  灭矣者,言泯灭而不传也。

若存若亡,若梦若觉,或隐或显,大意盖谓事之愈久则愈不可知。

虽有一时之名誉,数百年之后无不消灭,为善者亦徒自苦而已。

  杨朱曰:人肖天地之类,怀五常之性,有生之最灵者,人也。

人者,爪牙不足以供守卫,肌肤不足以自捍御,趋走不足以逃利害,无毛羽以御寒暑,必将资物以为养性,任智而不恃力。

故智之所贵,存我为贵;力之所贱,侵物为贱。

然身非我有也,既生,不得不全之;物非我有也,既有,不得而去之。

身固生之主,物亦养之主。

虽全生,身不可有其身;虽不去物,不可有其物。

有其物,有其身,是横私天下之身,横私天下之物。

其唯圣人乎。

公天下之身,公天下之物,其唯至人矣。

此之谓至至者也。

  养性者,养生也。

任智而不恃力,智存於我,力角乎物也。

存我者为贵,侵物者为贱。

侵物者,与之相靡也,相刃也。

我身我生,不得不全其生。

身外之物非我所有,非我所有则为我之累也,不容不离去之。

然身固我之所以生者,物亦资以养生者,身虽可爱,亦有时而不自由,我岂得而有之?物虽可去,而有不容去者,我亦不得而有去物之心也。

《庄子》所谓物莫足为而不可不为者是也。

若以物为有,以身为有,皆逆天理而自私者,故曰横私。

世之圣人则如此,此语自尧舜以下皆有讥侮之意。

惟付吾身於无身,付外物於无物,无自私之心,此则至人也。

至至者,言至此至矣,极矣,不可加也。

  杨朱曰:生民之不得休息,为四事故:一为寿,二为名,三为位,四为货。

有此四者,畏鬼、畏人、畏威、畏刑,此谓之遁人也。

可杀可活,制命在外。

不逆命,何羡寿?不矜贵,何羡名?不要势,何羡位?不贪富,何羡货?此谓顺民也。

天下无对,制命在内。

故语有之曰:人不婚宦,情欲失半;人不衣食,君臣道息。

周谚曰:田父可坐杀。

晨出夜入,自以性之恒;啜菽茹藿,自以味之极。

肌肉粗厚,筋节腃驱圆切。

急,一朝处以柔毛锑幕,荐以粱肉兰橘,心痟萦玄切体烦,内热生病矣。

商、鲁之君与田父伴地,则亦不盈一时而惫矣。

  人惟有所贪恋则有所忌畏。威者,幽明之祸福也。刑者,王法之刑戮也。遁人者,遁天而背理之人也。

  如此之人,则杀活皆制於他人,故曰:制命在外。

顺民者,无所矜,无所羡,无所贪恋於世,独高於天下,故曰:天下无对。

其命在我而不制於人,故曰:制命在内。

人生之有昏宦,情欲之所由生;君臣上下之道,以衣食而相维也。

使无昏宦,则情欲可减半矣;使无衣食之累,则君臣不得以相使矣。

此必自古以来所有之语。

田父可坐杀者,言以田野鄙贱之人,使其闲坐,不待刀枪而可杀之,盖彼以劳苦为常,一旦忽然安处,则必至生病痟骨酸也。

使商鲁之君与田野之人易地而处,虽顷刻亦不可居矣。

子美曰:无贵贱不悲,无富贫亦足。

此章之意似近於此。

盖言人生只是习惯,若皆攻苦食淡,不知有人世荣乐之事,则人人无不足者。

念头才息,则处处皆安。

此语却有味。

  故野人之所安,野人之所美,谓天下无过者。

昔者宋国有田夫,常衣缊黂,仅以过冬。

暨春东作,自曝於日,不知天下之有广厦隩室,绵纩狐络。

顾其妻曰:负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献吾君,将有重赏。

里之富室告之曰:昔人有美戎菽、甘枲茎芹萍子者,对乡豪称之。

乡豪取而尝之、蜇陟列切。

於口,惨於腹,众哂而怨之,其人大惭。

子,此类也。

  田野之人,其所以自安,其所以自美者,谓举天下无以过此,盖安其耳目之所见而不知其有他也。

缊黂,破麻絮之类。

以负暄之乐而欲默以求赏,此形容其见小不见大之意。

戎菽,大菽也。

甘枲,好麻子也。

茎芹,丝芹菜而为羹也。

萍子,亦菜之类也。

蜇,螫也。

蜇於口,言毒烈其口也。

  杨朱曰:丰屋、美服、厚味、姣色,有此四者,何求於外?有此而求外者,无厌之性。无厌之性,阴阳之蠹也。

  四者既有,人生可以自足,而又别求功名者,是无厌也。阴阳之蠹,言其无厌自蠹损其身阴阳之气也。

  忠不足以安君,适足以危身;义不足以利物,适足以害生。安上不由於忠,而忠名灭焉;利物不由於义,而义名绝焉。君臣兼安,物我兼利,古之道也。

  此章亦讥忠义立名之人。

言忠者必危身,义者必害生,谓之务外不务内也。

安上之实出於自然,岂一人之忠所能安之?利物之道亦出於自然,岂一人之义所能利之?以一人之私而求忠义之名,名反泯灭而徒累其身。

不若顺其自然,则君臣俱安而物我俱利,此所谓古道也。

  鬻子曰:去名者无忧。

老子曰:名者,实之宾。

而悠悠者趋名不已。

名固不可去,名固不可宾邪?今有名则尊荣,亡名则卑辱。

尊荣则逸乐,卑辱则忧苦。

忧苦,犯性者也;逸乐,顺性者也。

斯实之所系矣。

名胡可去?名胡可宾,但恶夫守名而累实。

守名而累实,将恤危亡之不救,岂徒逸乐忧苦之间哉?

  去名者无忧。

名者,实之宾。

此言虽出於鬻子、老子,世固知之。

然世之悠悠者皆趋於名而不可止,岂二师之言所能戒哉?宾,外也,然则名不得而去矣,不可得而外矣。

今世之人既以有名为尊荣,以此为快乐,以无名为卑辱,以此为忧苦,以忧苦为犯其性,以快乐为顺其性,所以趋求之而不已也。

斯,此也。

斯实之所系者,谓以犯性顺性为切实利害之所系,不容於不求矣。

然则二师之言,虽欲去其名,乌得而去之?虽,欲外其名,乌得而外之?此语既尽,却断之曰世情,於名虽不可去,不可舍矣,然守之太甚,将至於自累。

其养生之实,如此,则有危亡不救之忧,岂暇分别苦乐乎?恤,忧也。

此意盖谓世俗之人求令不已,必至自亡其身,是好快乐,畏忧苦,而其弊将至於自杀也。

  冲虚至德真经鬳斋口义卷之七竟

  #1 囚:原作『因』,据明本改。

  #2 是:原作『者』,据明本改。

  #3 久:原作『人』,据明本改。

  冲虚至德真经鬳斋口义卷之八

  鬳斋林希逸 #

  说符第八 #

  《庄子》曰《德充符》,此曰《说符》,字虽同,而义不同。

符者,合也,谓至言、天人自相符合,故曰《说符》。

《列子》共八篇,只首尾二篇立此名字,中间六篇只掇其首二字名之。

恐其本书亦不然。

  子列子学於壶丘子林。

壶丘子林曰:子知持后,则可言持身矣,列子曰:愿闻持后。

曰:顾若影,则知之。

列子顾而观影,形枉射影曲,形直则影正。

然则枉直随形而不在影,屈伸任物而不在我,此之谓持后而处先。

关尹谓子列子曰:言美则响美,言恶则响恶;身长则影长,身短则影短。

名也者,响也;身也者,影也。

故曰:慎尔言,将有和之;慎尔行,将有随之。

是故圣人见出以知人,观往以知来,此其所以先知之理也。

度在身,稽在人。

人爱我,我必爱之;人恶我,我必恶之。

汤、武爱天下,故王;桀、纣恶天下,故亡。

此所稽也。

稽度皆明而不道也,譬之出不由门,行不从径也。

以是求利,不亦难乎?尝观之神农、有炎之德,稽之虞、夏、商、周之书,度诸法士贤人之言,所以存亡废兴,而非由此道者,未之有也。

  持后者,不为物先之意。

能持后则可以持身,盖以谦下自处而后能自存也。

若影者,汝影也。

影随形而曲直,我随物而屈伸。

影不先形,我不先物,能持此意则常处万物之先矣。

此亦不争善胜之义也。

言,声也。

响之应声,亦犹影之瞳形。

不求名而名自至,不贵身而身自先,以影响而不以形声,则得其道矣。

圣人之道惟其如此,故言以不言而人自和之,行以不行而人自随之,此理之必然者。

如出则必入,往则必来,人不知而圣人知之,此圣人之先知也,犹曰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也。

度,尺度也。

以尺度而量物,稽也。

度在身者,言以身为度而稽考於人也。

人之所爱於我者,我亦必爱之;人之所恶於我者,我亦必恶之,此言人心所同者爱恶也。

汤武以此而见爱於天下;故能王天下,桀纣不由此道以见恶於天下,故亡其国。

已然之事,可以稽考?稽者,稽之汤武桀纣而可见也。

可稽可度者甚明如此,而人有不由其道者,是不由门而出,不由径而行,欲有利而无害,难矣。

神农、炎帝、虞、夏、商、周,已验之事也,自古法士贤人,其言皆如此。

欲求废兴存亡之故而不由此道,未之有也。

此一段其文亦粹,其论亦正,但与此书前后之言殊不相合,岂前为诡说而此为庄语乎?抑彼此错杂非一家之书乎?

  严恢曰:所为问道者为富。

今得珠,亦富矣,安用道?子列子曰:桀、纣唯重利而轻道,是以亡。

幸哉余未汝语也。

人而无义,唯食而已,是鸡狗也。

强食靡角,胜者为制,是禽兽也。

为鸡狗禽兽矣,而欲人之尊己,不可得也。

人不尊己,则危辱及之矣。

  强食,争而食也。

靡角者,以角相触也。

力之胜者制其弱者,禽兽之事也,若人而不知,但求食而已,则是为禽兽之行,必自取危辱。

此一段亦似非出於本书,其义理却甚正也。

  列子学射中矣,请於关尹子。

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

关尹子曰:未可。

退而习之。

三年,又以报关尹子。

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

关尹子曰:可以守而勿失也。

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故圣人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始者问之以中,曰不知,未得其所以中之道也。

再问之以中,曰知之,已得其所以中之道也。

关尹子以守勿失告,使其守此道而勿忘也。

然中而知其中,则非所谓不知之知矣;守而勿失,则非化道之论矣。

存亡者,可见者也。

所以然者,理也。

据此等议论,皆非庄列之学,却近於吾儒,所以疑其非全书也。

  列子曰;色盛者骄,力盛者奋,未可以语道也。

故不班白语道失,而况行之乎?故自奋,则人莫之告。

人莫之告,则孤而无辅矣。

贤者任人,故年老而不衰,智尽而不乱。

故治国之难,在於知贤,而不在自贤。

  色盛者,骄矜见於颜面也。

力盛者,恃勇力以取胜也。

不班白者,涉世浅,未老於世故也。

涉世浅,岂知道之有是非得失?欲语且未可,而况欲行之乎?自奋,自用也。

有自用之心,则谁肯以善道告之?人不我告,则我孤立而无所辅佐矣。

年老而不衰,言我力虽竭而任人以代之,我智虽尽而任人以谋之,则处事而不乱。

人不贵於自贤而贵於知贤,《公羊》曰:能贤贤也,使贤亦贤也。

与此意同。

此论甚正,未知果出於《列子》否?

  宋人有为其君以玉为楮叶者,三年而成。

锋杀茎柯,毫芒繁泽,乱之楮叶中而不可别也,。

此人遂以巧食宋国。

子列子闻之,曰:使天地之生物,三年而成一叶,则物之有叶者寡矣。

故圣人恃道化,而不恃智巧。

  锋者,叶之有锋棱也。杀,裁剪减削处也。毫芒,叶上之文理也。繁,文理之多也。泽,其色润泽也。道化,无为也。智巧,人力也。此一喻甚好。

  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客有言之郑子阳者,曰: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郑子阳即令官遗之粟。

子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

使者去。

子列子入,其妻望之而拊心曰:妾闻为有道者之妻#1,皆使佚乐。

今有饥色,君过而遗先生食,先生不受,岂不命也哉?子列子笑谓之曰:君非自知我也。

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

其卒,民果作难而杀子阳。

  以人言而知我,则必以人言而罪我,言其本不相知,徒信他人之言,安可保也?卫鞅曰:君不能以子之言而用我,亦必不能以子之言而杀我。

亦此类也。

此似战国间人之语,亦是一件好说话。

君过而遗先生食,谓君以失士为过而馈粟也。

  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

好学者以术干齐侯,齐侯纳之,以为诸公子之傅。

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正。

禄富其家,爵荣其亲。

施氏之邻人孟氏。

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於贫。

羡施氏之有,固#2从请进趣之方。

二子以实告孟氏。

孟氏之一子之秦,以术干秦王。

秦王曰: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

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

遂宫而放之。

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

卫侯曰:吾弱国也,而摄乎大国之间。

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之,是求安之道。

若赖兵权,灭亡可待矣。

若全而归之,适於他国,为吾之患不轻矣。

遂刖之,而还诸鲁。

既反,孟氏之父子叩胸而让施氏。

施氏曰: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

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

且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

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

此用与不用,无定是非也。

投隙抵时,应事无方,属乎智。

智苟不足,使若博如孔丘,术如吕尚,焉往而不穷哉?孟氏父子舍然无愠容,曰:吾知之矣,子勿重言。

  学术虽同,而所遭或异。

时有得失,命也。

先日,前日也。

投隙抵时,视时之间隙而乘其机以应之,初无定所,此智巧之事也。

故曰:应事无方,属乎智。

其意盖谓汝虽知好学好兵之可以干说,而不能随时通变以取官刖之刑,是汝无智巧也。

此又与恃道化而不恃智巧之意稍相戾矣。

重言者,不必再拈起也。

  晋文公出会,欲伐卫,公子锄仰天而笑。

公问何笑。

曰:臣笑邻之人有送其妻适私家者,道见桑妇,悦而与言。

然顾视其妻,亦有招之者矣。

臣窃笑此也。

公寤其言,乃止。

引师而还,未至,而有伐其北鄙者矣。

  此章与《史记□滑稽传》有相似处。其意盖谓己所不欢,勿施诸人。我能以加诸人,则人亦能以加诸我也。

  晋国苦盗。

有郄乞逆切。

雍者,能视盗之貌,察其眉睫之间,而得其情。

晋侯使视盗,千百无遗一焉。

晋侯喜,告赵文子曰:吾得一人,而一国盗为尽矣,奚用多为?文子曰:吾君恃伺察而得盗,盗不尽矣,且郄雍必不得其死焉。

俄而群盗谋曰:吾所穷者郄雍也。

遂共盗而残之。

晋侯闻而大骇,立召文子而告之曰:果如子言,郄雍死矣。

然取盗何方?文子曰:周谚有言: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

且君欲无盗,莫若举贤而任之,使教明於上,化行於下,民有耻心,则何盗之为?於是用随会知政,而群盗奔秦焉。

  此章盖言擿奸发伏反以启民之争心。孔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又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便是此意。

  孔子自卫反鲁,息驾乎河梁而观焉。

有悬水三十仞,圜流九十里,鱼鳖弗能游,鼋鼉弗能居,有一丈夫方将厉之。

孔子使人并涯止之,曰:此悬水三十仞,圜流九十里,鱼鳖不能游,鼋鼉弗能居也,意者难可以济乎?丈夫不以错意,遂度而出。

孔子问之曰:巧乎?有道术乎?所以能入而出者,何也?丈夫对曰:始吾之入也,先以忠信;及吾之出也,又从以忠信。

忠信错吾躯於波流,而吾不敢用私,所以能入而复出者,以此也。

孔子谓弟子曰:二三子识之。

水且犹可以忠信诚身亲之,而况人乎?

  方将厉之,厉,渡水也。

《诗》曰:深则厉,浅则揭。

意者难可以济,言其难可渡也。

不以措意者,不以波涛之险为意也。

忠信,诚实也。

以忠信而措吾身於波流之中,一毫私意无之,所以可出入於水问也。

此忠信二字之义,不可以吾书之忠信求之,大抵只谓诚实而已。

但此章前一半与《黄帝》篇吕梁一段全同,列子全书决不应尔,以此愈知其杂。

况先以忠信,又从以忠信,此两以字下得与庄列之书全别。

以则未化矣,存而未化,岂能涉此境界乎?

  白公问孔子曰:人可与微言乎?孔子不应。

白公问曰:若以石投水,何如?孔子曰:吴之善没者能取之。

日:若以水投水,何如?孔子日:淄渑之合,易牙尝而知之。

白公日:人固不可与微言乎?孔子曰:何为不可?唯知言之谓者乎。

夫知言之谓者,不以言言也,争鱼者濡,逐兽者趋,非乐之也。

故至言去言,至为无为。

夫浅知之所争者末矣。

白公不得已,遂死於浴室。

  微言者,隐语也。

白公欲为乱,而不敢显言以求决於孔子。

孔子知其意,故不答之。

以石投水,没者取之,言易得也。

以水投水,似若难矣,而易牙亦知之。

其意盖谓言无可隐之理,未有言之隐而人不知者。

白公未悟,又有不可微言之问。

何为不可者,谓微言岂有不可知者乎?知其理者则知之,知言之理不在於言而在於言之外,故曰:不以言言也。

争鱼者必入水,岂不濡其身?逐兽者必入山,岂不趋走而伤气?逐物而害我,则不足以为乐。

此意已隐然讥其非理之谋矣。

至言者,道也,言不足以尽道,去言则为道。

至为者,道也,有为不足以尽道,必无为而后为道。

若以蹇浅之智而求与世争,此非知本者也。

大意盖谓争心之不可萌也。

白公虽知此言不能#3自已,所以终於作乱而杀其身。

不得已者,不能自已也。

此一章与《淮南□道应》篇全同。

若《列子》已出於景帝时,淮南不应全用之,以此知非列子之本书也必矣。

  赵襄子使新穉穆子攻翟,胜之,取左人、中人,使遽人来谒之。

襄子方食而有忧色,左右曰: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喜也。

今君有忧色,何也?襄子曰:夫江河之大也,不过三日;飘风暴雨不终朝,日中不须臾。

今赵氏之德行,无所施於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哉。

孔子闻之曰:赵氏其昌乎。

夫忧者所以为昌也,喜者所以为亡也。

胜,非其难者也,持之,其难者也。

贤主以此持胜,故其福及后世。

齐、楚、吴、越皆常胜矣,然卒取亡焉,不达乎持胜也。

唯有道之主,为能持胜。

  新穉穆子者,赵襄子之家臣也。

翟,即狄也。

左人、中人,二邑名也。

遽人,邮卒也。

飘风,暴雨不终朝,老子之语也。

日中不须臾,日中必昃也。

德行之积,未有施及於人,故曰:德行无所施於积。

子产曰:无文德而有武功。

即此意也。

亡其及我者,恐骄以致败也。

能忧者必安,自喜者必祸#4,故战胜非难而持胜者为难。

此论甚正。

  孔子之劲,能拓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墨子为守攻,公输般服,而不肯以兵知。故善持胜者,以强为弱。

  拓,举也。

不以力闻,是称其德,不称其力也。

公输般之为攻器最精者也,而不能攻墨子之守,至於自屈服,而墨子不以知兵名。

以此二者为藏勇於怯,持胜如负者之喻。

  宋人有好行仁义者,三世不懈,家无故黑牛生白犊,以问孔子。

孔子曰:此吉祥也,以荐上帝。

居一年,其父无故而盲,其牛又复生白犊,其父又复令其子问孔子。

其子曰:前问之而失明,又何问乎?父曰:圣人之言,先迕后合。

其事未究,姑复问之。

其子又复问孔子。

孔子曰:吉祥也。

复教以祭,其子归致命,其父曰:行孔子之言也。

居一年,其子又无故而盲。

其后楚攻宋,围其城。

民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

丁壮者皆乘城而战,死者太半,此人以父子有疾,皆免。

及围解,而疾俱复。

  此章与塞翁得马失马意伺,言吉未必不为凶,凶未必不为吉也。先迕后合者,言不验於前必验於后也。未究者,未知其要终如何也。

  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

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

元君大惊,立赐金帛。

又有兰子又能燕戏者,闻之,复以干元君。

元君大怒曰:昔有异技干寡人者,技无庸,适值寡人有欢心,故赐金帛。

彼必闻此而进,复望吾赏。

拘而拟戮之,经月乃放。

  双枝属於胫,今人所为接脚之戏是也。

双枝者,双木也。

弄七剑而五剑在空中,今人亦有此戏。

燕戏者,燕饮之间杂弄之技也。

技无庸者,言本无用於此,偶喜而赏之。

拘而拟戮者,拘系而欲罪之也。

技同而所遭异,时不可必也。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

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

若此者,绝尘弭缴。

臣之子皆下#5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

臣有所与共檐缠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於马,非臣之下也。

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

三月而反,报曰:己得之矣,在沙丘。

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

使人往取之,牡而骊。

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

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於此乎。

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

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

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子姓者,问其所生之子也。

姓,生也。

天下之马,马之绝出於天下者也。

灭没亡失者,言恍惚而不定,不可以形求也。

绝尘,雕尘埃而去也。

弭辙者,无迹也。

檐缠者,负索也。

千万臣无数者,言胜於臣者踰千万数而不可穷也。

天机者,得其天而遗其形也。

所见者,天所见也。

内所不见者,毛色牝牡之在外者也。

败矣,子所使求马者,句法与何哉,汝所谓达者同。

  楚庄王问詹何曰:治国奈何?詹何对曰:臣明於治身,而不明於治国也。

楚庄王曰:寡人得奉宗庙社稷,愿学所以守之,詹何对曰:臣未尝闻身治而国乱者也,又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

故本在身,不敢对以末。

楚王曰:善。

  此天下国家本在身之论,撰得来甚佳。

  狐丘丈人谓孙叔放曰:人有三怨,子知之乎?孙叔放#6曰:何谓也?对曰:爵高者,人妬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逮之。

孙叔敖曰: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

以是免於三怨,可乎?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亟封我矣,吾不受也。

为我死,王则封汝,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丘者,此地不利,而名甚恶。

楚人鬼,而越人机,可长有者唯此也。

孙叔敖死,王#7果以美地封其子。

子辞而不受,请寝丘。

与之,至今不失。

  寝丘之邑,其名近於葬地,故曰:甚恶。

不利者,不利於地主也。

楚人信鬼神,越人好机祥,占卜而多忌讳者必恶此地,而不欲无复争之者庶可以长有之。

此意盖谓取人之所弃,得人之所不争,则可以自安。

  牛缺者,上地之大儒也。

下之邯郸,遇盗於耦沙之中,尽取其衣装车。

牛步而去,视之欢然亡忧吝之色,盗追而问其故。

曰:君子不以所养害其所养。

盗曰:嘻,贤矣夫。

既而相谓曰:以彼之贤,往见赵君,使以我为,必困我。

不如杀之。

乃相与追而杀之。

燕人闻之,聚族相戒,曰:遇盗,莫如上地之牛缺也。

皆受教。

俄而其弟适秦,至关下,果遇盗,忆其兄之戒,因与盗力争。

既而不如,又追而以卑辞请物。

盗怒曰:吾活汝,弘矣,而追吾不已,迹将着焉。

既为盗矣,仁将焉在?遂杀之,又傍害其党四五人焉。

  下之邯郸者,上地高而邯郸地卑也。

耦沙,地名也。

使以我为者,使其得用於时,必以我为芥蒂也。

此章盖谓人之遇祸不在贤愚,或免或不免,皆有自然之数,非人所能知也。

  虞氏者,梁之富人也。

家充殷盛,钱帛无量,财货无訾。

登高楼,临大路,设乐陈酒,击博楼上。

侠客相随而行,楼上博者射,明琼张中。

反两木翕托盍切。

鱼而笑,飞鸢适坠其腐鼠而中之。

侠客相与言曰:虞氏富乐之日久矣,而常有轻易人之志,吾不侵犯之,而乃辱我以腐鼠。

此而不报,无以立慬渠客、臣斩二切。

於天下。

请与若等戮力一志,率徒属,必灭其家为等伦。

皆许诺。

至期日之夜,聚众积兵,以攻虞氏,大灭其家。

  明琼,今骰子之类也。

张中,张其具#8以射中否为胜负也。

木翕鱼者,骰采之名也,於五白之中反其两者以为木翕鱼之采。

刘毅之争枭卢,是此类也。

楼上方笑,而空中之飞鸢适坠腐鼠而中楼外同行之侠客。

本不相干,侠客怒而仇其家,此鲁酒薄而邯郸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之意,言祸福出於意料之外也。

立慬,立勇名也。

等伦,侠客之同辈也。

  东方有人焉,曰爰旌目,将有适也,而饿於道。

狐父之盗曰丘,见而下壶餐以餔之。

爰旌目三餔而后能视,曰:子何为者也?曰:我狐父之人丘也。

爰旌目曰:嘻,汝非盗邪?胡为而餐我?吾义不食子之食也。

两手据地而欧之,不出喀喀乞格切。

呕也。

然,遂伏而死。

狐父之人则盗矣,而食非盗也。

以人之盗,因谓食为盗而不敢食,是失名实者也。

  爰旌目,人名也。此章即是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之意。於陵仲子哇其兄之鹅,孟子所讥亦此意也。

  柱厉叔事莒敖公,自为不知已,去,居海上。

夏日则食菱芰,冬日则食橡栗。

莒敖公有难,柱厉叔辞其友而往死之。

其友曰:子自以为不知已,故去。

今往死之,是知与不知无辩也。

柱厉叔曰:不然。

自以为不知,故去。

今死,是果不知我也。

吾将死之,以丑后世之人主不知其臣者也。

凡知则死之,不知则弗死,此直道而行者也。

柱厉叔可谓怼以忘其身者也。

  《左传》狼瞫之事亦是此意。怼其君不知己而至,於杀其身,此非直道也。吾以丑后世之不知臣者,此意亦佳。

  杨朱曰:利出者实及,怨往者害来。

  发於此而应於外者唯请,是故贤者慎所出。

  我能出而利人,则利之实亦有及我者;我以非道而往加於人,使其衔怨於我,,则人亦有来害我者。

此言施报之理也。

唯,诺也。

人请於我而唯之,则我请於人人亦唯我。

发於此,施也。

应於外,报也。

慎所出者,其出於我者无以加於人也。

即出乎尔,反乎尔之意。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岐路。

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

曰:奚亡之?曰:岐路之中又有岐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

门人怪之请曰:羊,贱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损言笑者,何哉?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

弟子孟孙阳出以告心都子。

心都子他日与孟孙阳偕入,而问曰:昔有昆弟三人,游齐鲁之间,同师而学,进仁义之道而归。

其父曰:仁义之道若何?伯曰:仁义使我爱身而后名。

仲曰:仁义使我杀身以成名。

叔曰:仁义使我身名并全。

彼三术相反,而同出於儒,孰是孰非邪?杨子曰:人有滨河而居者,习於水,勇於泅,操舟鬻渡,利供百口。

裹粮就学者成徒,而溺死者几半。

本学泅,不学溺,而利害如此。

若以为孰是孰非?心都子默然而出。

孟孙阳让之曰:何吾子问之迂,夫子答之僻?吾惑愈甚。

心都子曰:大道以多岐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

学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末异若是。

唯归同反一,为亡得丧。

子长先生之门,习先生之道,而不达先生之况也,哀哉。

  心都子之问与子贡问夷齐语脉同。

岐,路分也。

岐路之中又有岐路,谓分而又分也,以喻学术之不一。

杨子戚然而不言笑者,有感也。

儒一也,而有三术,即多岐也。

成徒,众也,成徒犹曰成聚也。

因学泅而得溺,喻学之末流,多违其初,失其本真。

心都子嘿然而出,悟其言外之意。

大道,大路也。

大道本一,至於多岐则亡羊;至学本同,至於多方则丧生,此本同而末异也。

归同反一者,同归於至道而反於至一之理,则无得无丧矣。

况,情也。

未达先生之情,何以习先生之道?此章展转譬喻以为问答,今禅家答话亦有此风。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

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

其狗不知,迎而吠之。

杨布怒,将扑之。

杨朱曰:子无扑矣。

子亦犹是也。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此章盖谓人不知至一之理,鲜有不为外物所变者。狗见素衣而变黑,安得不吠?人若见白狗而为黑,亦安能无怪?见外不见内,人人皆然也。

  杨朱曰;行善不以为名,而名从之;名不与利期,而利归之,利不与争期,而争及之;故君子必慎为善。

  此《庄子》为善无近名之意。名出则利必随之,利至则必争,故为善者必忘己去名而后可也。

  昔人有言有知不死之道者,燕君使人受之,不捷,而言者死。

燕君甚怒,其使者将加诛焉。

幸臣谏曰:人所忧者莫急乎死,己所重者莫过乎生。

彼自丧其生,安能令君不死也?乃不诛。

有齐子亦欲学其道,闻言者之死,乃抚膺而恨,富子闻而笑之曰:夫所欲学不死,其人已死而犹恨之,是不知所以为学。

胡子曰:富子之言非也。

凡人有术不能行者有矣,能行而无其术者亦有矣。

卫人有善数者,临死以诀喻其子。

其子志其言而不能行也。

他人问之,以其父所言告之。

问者用其言而行其术,与其父无差焉。

若然,死者奚为不能言生术哉?

  受之不捷者,捷,速也,使人之行不速,遂不及见其人也。

善数者,善为数学也,此章之意,盖谓学不难而行之为难,知之不如行之。

不死之学,其喻甚佳。

死者奚为不能言生术者,谓其人虽死,而所言长生不死之术自是,但人不能行之尔。

  邯郸之民以正月之旦献鸠於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

客问其故。

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

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故竞而捕之,死者众矣。

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

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

简子曰:然。

  此一喻甚近人情。今世蹈此失者甚众,如孤山湖中之放鱼鳖,有一日而卖数次者。

  齐田氏祖於庭,食客千人,中坐有献鱼雁者。

田氏视之,乃叹曰:天之於民厚矣。

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

众客和之如响。

鲍氏之子年十二,预於次,进曰:不如君言。

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

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迭相食;非相为而生之。

人取可食者而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9蚊蚋噆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哉?

  此章乃释氏吞啖世界,大虫食小虫之论。

其说亦有理,人食鸡,鸡食虫蚁之类是也。

非相为而生之也,天非为人而生百物也。

蚊蚋虎狼之喻亦佳。

食肉下非字,合作岂字。

  齐有贫者,常乞於城市。

城市患其亟也,众莫之与。

遂适田氏之厩,从马医作役而假食。

郭中人戏之曰:从马医而食,不以辱乎?乞儿曰:天下之辱,莫过於乞。

乞犹不辱,岂辱马医哉?

  此意盖谓人有数等,彼此皆辱而人不自知,即《庄子》以隶相尊之意,此中亦有孟子所言墦间之意,但不露耳。

  宋人有游於道,得人遗契者,归而藏之,密数其齿。告邻人曰:吾富可待矣。

  齿者,契上所载名物之数也。得虚契而自喜,虚名无实之喻也。坡诗所用瓮算亦此意。

  人有枯梧树者,其邻父言枯梧之树不祥,其邻人遽而伐之。

邻人父因请以为薪,其人乃不悦,曰:邻人之父徒欲为薪,而教吾伐之也。

与我邻,若此其险,岂可哉?

  不祥之告,初意本善也,因求为薪而反启其疑近於私也。此言世情之难必、公私之难明也。其喻亦甚美。若此其险,是句绝,岂可哉,三字一句。

  人有亡铁者,意其邻之子。

视其行步,窃铁也,颜色,窃铁也;言语,窃铁也;动作态度#10无为而不窃铁也。

俄而抇音掘其谷而得其铁。

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铁者。

  此章犹诊言疑心生暗鬼也。心有所疑,其人虽不窃铁,而我以疑心视之,则其件件皆可疑。此喻甚得世情之微。

  白公胜虑乱,罢朝而立,倒杖策,錣张剖切,策端有铁也上贯颐,血流至地而弗知也。

郑人闻之曰:颐之忘,将何不忘哉?意之所属者,其行足踬株埳,头抵粗木,而不自知也。

  心有所着,头伤而不知,亦人情也。

倒杖策者,以其杖倒转而自策也。

錣,杖末之锐也。

株,木也。

埳,陷也。

意有所属着,则於其行也。

虽抵触而不自知,即《大学》心不在焉,视不见,听不闻之意。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志在攫金而不见其人,是逐兽不见太山也,言心有所迷故至此。

此篇议论皆正,皆与儒书合。

末后数件设喻俱佳,文字亦异於他篇。

大抵此书八篇之中,其为本书者亦自可辩。

就中数段全似盗跖说剑文字,决非列子所作明矣。

若此篇议论虽正,实非列子家数。

通诸家之学者铃能辩之。

  冲虚至德真经鬳斋口义卷之八竟

  #1 妻:原本作『妻子』,据明本改。

  #2 固:原作『因』,据明本改。

  #3 能:原作『得』,据明本改。

  #4 祸:原作『骄』,据明本改。

  #5 下:原作『不』,据明本改。

  #6 孙叔敖:原作『叔孙敖』,据明本改。下同。

  #7 王:原本无,据明本增。

  #8 具:原作『且』,据明本改。

  #9 且:原作『是』,据明本改。

  #10 动作态度:原作『作动态度』,据明本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