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洞炼真宝经九还金丹妙诀

大洞炼真宝经妙诀

  经名:大洞炼真宝经妙诀。

唐玄宗时衡岳道士陈少微撰。

《新唐书·艺文志》着录。

作者自称矜黄龙岩穴中遇至人授以灵砂要诀,因述为灵砂七返诀七篇、金丹至诀二章,并为序论。

徒人分此书为二种,几二卷。

今合并为一。

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众街类。

参考:《云笈七签》卷六八、六九。

 

  大洞炼真宝经九还金丹妙诀

  衡岳真人陈少微字子明撰

  夫还丹本阳九之精,降受二十四真。

真水真火,内外包含,含化五神,五神运气,积而为砂,积砂成丹,禀积气极,乃号紫华红英大还之丹。

大还丹诀,皆因师师相承,传之口诀,灵文藏於洞府,金简秘在仙都。

仙人恐绝道源,演述隐文秘言,留传於世。

遂使后来明俊,博采寻幽,旷日劬劳,终无所悟,渐渍沈溺,倏忽形腐神消,尸魄化为魔魅,探可悲哉。

然大道所运,禀之专精。

专精变通,功必归於炼汞。

炼汞要妙,备载二章。

二章之中,分为九品。

上三品则抽砂出汞,炼汞投金,修金合药,合於七篇。

中三品略陈五石之金,四黄伏制,阳金变通。

下三品和合大丹,炉鼎火候,成丹证真之诀。

俱列於九品二章之中也。

  证品含元章 #

  《大洞炼真宝经》,皆隐秘真铅真汞。真汞之诀者,则上品光明砂中抽得汞,转更合内水火之气,然名为真。而光明砂一斤,其中含汞十四两。

  抽砂出汞品第-

  抽出汞。

诀日:先取筋竹为筒,节密处全留三节。

上节开孔,可弹丸许庞。

中节开小孔子,如筋头许大,容汞溜下处,先铺厚蜡纸两重,致中节之上,次取丹砂细研,入於筒中,以麻紧缚其筒,蒸之一日。

然后以黄泥包袅之,可厚三分,埋入土中,令筒与地面平,筒四面紧筑,莫令漏泄其气,便积薪烧其上,一复令火透其筒上节,汞即流出於下节之中,毫分不折。

忽火小,汞出。

未尽尚重而犹黑紫,依此更烧之。

令其汞合大数足,如红马牙、白马牙、紫灵砂,抽汞一同此诀。

余别诀飞抽者,损折积多,而同抽诀最妙然,具列於其章上品也。

  炼汞添金出砂品第二

  同类丹砂虽抽出汞,未可便添合於金化砂,砂终不出,七篇犹未周备。且投金化砂,秘於炼汞。其汞则重受内水火之气,遇本金相投,含化而便生

  砂。

  炼汞。

诀曰:汞一斤,石硫黄三两,先梼研为粉,致於瓷钵中,下着微火,续续下汞,急手研之,令为青砂。

后便将入於瓷瓶中,其瓶子可受一升,以黄土泥紧泥其瓶子外,可厚二分,以盖合之,紧密固济。

致之炉中,用炭一斤,於瓶子四面养之三日。

瓶子四面,长须有一斤炭,三日后,便以武火烧之,可用炭十斤,分为两分,每一上炭五斤,烧其瓶子。

忽有青焰透出,即以稀泥急涂之,莫令焰出,炭尽为候。

候寒开之,其汞则化成紫砂,分毫无欠,即取黑铅一斤,将其黑铅先於鼎中,镕成汁。

次取紫砂细研,投入铅汁中,歇去火,急手炒令和合为砂。

便致鼎中细研,盐覆盖,可厚二分,紧按令实固武火飞之半日,灵汞即出,分毫无欠。

然依七篇,反#1数投化合金生砂。

如第二反化宝砂,篇中用汞,汞则两度,用石硫黄烧令成砂,两度着铅,却抽归汞,添金化砂。

第二反#2英砂用汞,则三度烧抽入用。

第四反出妙砂中用汞,汞则四度抽烧。

第五反化灵砂用汞,汞还五度抽炼。

第六反出神砂甩汞,汞亦须六度烧抽。

如七反化出玄真绛霞砂用汞,汞一依前七度,着石硫黄烧成紫砂,七度用黑铅抽归灵汞,每度烧皆用石硫黄三两,却抽归汞,则用黑铅一斤,转转烧抽火候,一依前诀。

其汞烧抽变炼,则含其内,水火之精气,亦合於七篇之大数。

自然水火金三光禀气,相会合精,而化灵证真也。

  修金合药品第三

  且阳元之魂,遇阴气所感,伏形成魄,谓之兑金。

兑金则见阴质,而更含药精,渐令去其滞气,灵汞投化,转转增光,反浊归清,然后正阳之体。

其修金用药,穷真合元,令其灵通於七篇也。

  空青、曾青,甲乙之气,赤金之精,精结受其阴灵而所化也。

功能成汞为金,倦经号日秋石,金之隐名也,与丹砂类合。

丹砂亦号曰秋石。

其曾青出於蜀川、蔚州、鄂州,始兴但出赤金,处年古即生,从宝至空,从空而曾,故号曾也。

形如黄连。

累累相缀。

又似蚯蚓粪,方棱色深,如波斯青黛,层层而生,打之如金声,是其真也。

空青似杨梅,新从坎中出打破,其中有水,久而即乾,如珠金星璨璨,近泉而生,常含其润,受极阴之气,与硝石同功力,亦不可知耳。

  玄英者,本是颗盐之津液,流入土久,而深至泉面,而结形如龟甲,其色白光通彻。

益州赤盥液化者,稍红光,为上。

蒲州者功次。

功能制伏飞扬之金,与硝石合功用之力,敌於曾青者也。

  化石,谓能消化金石,故号化石。是太阴之极气,至阴之灵精,功能制极阳之金石,能伏能化,变炼之力,合於玄英,力至灵也。

  石灵,本禀坤坎之精,阴极之气,结成其质,方而棱,如片石,光白,似颗盥之类,味微淡於颗盐,功则能伏制阳精,销化火石之毒力,亦与石硫黄敌体变炼,功性能发明金精,去麋滞气。

七篇之中,假之为使。

  马牙硝,亦是阴极之精,形若凝水石,生於蜀川。其功亦能制伏阳精,消化火石之气。独用伏制则力稍微,合於石盐,阴毒则甚矣。

  北庭砂,所禀阴石之气,性含阳毒之精,功能销败五石之金,各遣证於本性,能成能败,力颇并於硫黄,去秽益阳,其功甚着。

本质亦作颗生,而浅红色光明通透为上。

七篇中用之为使,使引其阳金之精,破败阴魄。

若合於大鹏砂、赤灵、硫黄,用之变炼,功则高於造化。

  麒麟竭,出於西胡,禀於荧惑之气,生於阳石之阴,结而成质,色如紫铆,形若烂石。

其功亦能添益阳精,销阴滞气,增添其彩,亦有大功。

真者於火中烧之,有赤汁涌流,不易本色者,是其元也。

  石胆,所出於嵩岳蒲州,禀之灵石异气,形如瑟瑟,性本流通,精感八石,液化五金,阳精遇之,得归中宫。

若欲识真,涂入铜铁,火烧色似红金。

伏制变炼,颇最有功。

又以铜器盛水,投少许入其水中,水色青碧,数日不异者,是真也。

  大鹏砂者,虽禀阳精,从阴所养,体如琥珀,质似桃胶,其性和,而能消洒阳金,革阴滞质。

若合硫黄、赤盐,变炼其阳精,转转增光益色。

七篇之中用御正阳之气,复归真元,其功甚大矣。

  赤戎盥,所出西戎之上,味禀自然水土之气,结而成质。

其方王土气本而黄赤,其盐亦随王气而生,号言戎盐。

味微淡於石盥,力则能炼伏阳精,增明光辉。

若合石硫黄用,其功能反魂成魄,炼魄生光,制伏四黄,定质还归戊己。

欲辨其真元,於火中烧汁,流红赤,凝定转益其色,则是本元也。

  石硫黄,本出波斯南明之境,禀纯阳火石之精气,结而成质。

质性通流,含其猛毒,药品之中,号为将军。

功能破邪归正,反浊还清,挺立阳精,销阴化魄,元真运转,偏假其功。

铆金遇之,精销魄败。

色微稍青光者力大,凝黄色者力次,赤黄色者力小。

合和大丹,伏炼销化,须其力大者。

用之审察元气,辨其高下,然合於七篇。

化金生砂,砂渐演精明威,乃证於九丹也。

  中三品陈五石之金品第四

  夫五石之金,各皆禀五神之阴精,合於山泽异气,结而为魄。

且铁所禀南方阴丁之精,结而成形。

铜所禀束方乙阴之气,结而成魄。

银禀西方辛阴之神,结精而为之质。

铅、锡俱禀北方壬癸之气,锡受壬精,铅禀癸气。

阴终於癸,故铅所禀於阴极之精也。

金则所禀於中宫阴巳之魄,性本至刚,服之伤肠损肌。

银性戾,服之伤肝。

铜性利,服之伤肾。

铁性坚,服之伤肺。

铅性濡滑而多阴毒,服之伤其心胃。

其五金阴毒之甚,服之久皆伤肌败骨,促寿损命。

凡见之士本求长生,不明五金之性,擅意将其铆石之金,转转修炼。

且其铆石之金,皆受五神阴浊之气,结而成质。

质体沉顽,虽遇四黄,能变易其体,阴毒之性,终不轻飞。

纵令炼化为丹,服之亦乃伤於五藏。

知其本性,则至理殊乖,欲服求倦,匀道弥远。

  四黄制伏品第五

  四黄者,雄、雌、毗、硫。

其质皆属於中宫戊土之位,性各含阳火之毒,毒能败五藏之气。

若别制伏去其火毒,则能成易变转五金之质。

若能制伏,拒火色而不易本元,有汁流通,曰功能变转五石之铜银,而化成黄金之质。

若伏火色,变白如轻粉,浮液流利者,化於五金,尽成白银,而四黄功力,各禀本气变化。

其五金,雄黄功能变铁,雌黄功能变锡,毗黄功能变铜,硫黄功能变银化汞。

且四黄功,亦能反铁为铜,反铜为银,反银为金,转转变化,其硫黄功力最高,能添阳益精,反浊归清,此乃是七十二石之将也。

其四黄遇於赤盐、大鹏砂、石胆,则伏质归本,不易其色。

若遇石盐、马牙硝、石胆,亦伏於火,则变质反而为白色,如轻粉。

是以《大洞宝经》、《郑君修真内传》论其七十二石制伏诀,皆须含元胞胎,以黄土等分,和铅粉及石脑,作鼎伏之。

绿土匀四黄同类,铅又能消火之毒,石脑伏石。

其《修真传》中诸石变通之诀,文理稍烦,不能具载。

且略陈四黄五金伏制之弘规,乃列之於品汇。

  阳金变通品第六

  阳金者,所禀阳之精,五神吐符会气,托形为丹砂。

丹砂而外包八石,内含金精。

金精则先禀气於甲,受形为丙,出胎见壬,结魄成庚,增光归戊,阴阳升降,各归其源。

且如铆石、五金,俱受五阴神之气结,亦分为五类之形。

形质顽狠,志性沈滞。

汞则禀五阳神之灵精,会符合为一体。

故能轻飞玄化。

感御万灵。

汞本托胎於丹砂,位居南方,易胎乃为壬水。

水则见汞形於北方。

降魄成庚。

庚则西方白金,炼形来甲,是束方青金,增精於戊,戊则中宫黄金也。

化质归高,功成於九。

是以阳金迁变,动用化机,运质易胎,合其五方之体。

然后授天地,革阴阳,超於三元,脱质归真,号之还丹。

  成丹归真章 #

  夫合大丹者,先须积阳之精,七反紫金,运动变炼,迁化五神,销形去质,轻化流通,假之真水。

然要火功,推演至精,九九数终,真水内火,黑铅石,硫黄是也。

铅属北方壬癸水,硫磺性禀南方丙丁火,真铅者含其元气。

从铆石烧出,未经烟抽抽炼者,为之真铅也。

  合和品第七 #

  取其真铅一斤,七反玄真绛霞砂中。

紫金十五两,二物各於别甘锅,镕销为汁后,则均合一处。

去火,急手炒令为细砂。

入硫黄五两,三物合於钵中,熟研之一日。

然后迁於鼎中,运火烧之六转。

转添阳炉鼎,火候列在於后火候品中。

然大丹先受于天,运之於人,养育变炼,累积正阳,内含水火,外含三光,五神混蒸,忽乃轻扬,化赫成丹,还归南方,清澄优游,坐紫微堂。

此亦独内外水火,运转感化,而成大还丹也。

  炉鼎火候品第八

  夫大丹炉鼎,亦须合其天地人三才五神而造之。

其鼎须是七反中金二十四两,应二十四气。

内将十六两铸为圆鼎,可受九合。

八两为盖。

十六两为鼎者,合一斤之数。

受九合,则应三元阳极之体。

盖八两,应八节。

鼎并盖,则为二十四两,合其大数,其鼎须八卦十二神定位,然后将其合了紫金砂,入於鼎中,紧密固济,莫令泄阳气,则致於炉中。

  造炉。

诀日:於甲辰旬中,取戊申日,於西南申地取诤土,先垒土为坛,坛高八寸,广二尺四寸,坛上为炉。

炉亦高二尺四寸,为三台,下上通气。

上台高九寸,为天,开九窍,象九星。

中台高一尺,为人,开十二门,象十二辰,门门皆须具扇。

下台高五寸,为地,开八达,象八风。

其炉内须径一尺二寸。

然致鼎於炉中,可悬二寸,下为土台子承之。

其台子亦高二寸,大小令匀鼎相当然,则运火烧之。

  火候。

诀曰:夫用火之诀,亦象乎阴阳,二十四气,七十二候。

五日为一候,三候为· 一气,二气为一月,七十二候则应二十四气,二十四气则为十二月,十二月为之一周年,阴阳运数足矣,而丹成。

夫起火之时,取十一月甲子日夜半甲子时,动火。

先从子门起火,五日,用炭三两,须常有熟炭三两,在其炉中,不得增少。

次开丑门发火,五日,用炭四两。

次开寅门下火,五日,用炭五两。

次开卯门着火,五日,用炭六两。

次开辰门着火,五日,用炭七两。

次开巳门着火,五日,用炭八两。

此六门是阳门火。

须坚安炭,如阳气发动。

次至午门着火,五日,用炭九两。

次开未门着火,五日,用炭八两。

次开申门着火,五日,用炭七两,次开酉门着火,五日,用炭六两。

次开戌门着火,五日,用炭五两。

次开亥门着火五日,用炭四两。

至亥门,此六门阴门火,须横安炭,亦象为阴阳气候。

从子门运火至亥门,周旋十二门,终计有炭七十二两在炉中,应於七十二候之数,则成四气十二候。

六十日两月为一转,则开看之。

更添石硫黄二两,和紫金砂於钵中,以玉槌研之半日。

却入鼎中,封闭固济。

依前每门五日,运火烧之。

次还从甲子日子时,於子门起火,用炭五两。

丑门,用炭六两。

寅门,用炭七两。

卯门,用炭八两。

辰门,用炭九两。

巳门,用炭十两。

至午门,却退炭归九两。

未门,用炭八两。

申门,用炭七两。

酉门,用炭六两。

戌门,用炭五两。

亥门,用炭四两。

此第二转运火,每门五日为一候,周旋十二门,用十二候,六十日足,计有八十四两炭在炉中。

增第一转,炭十二两,应十二节之数,则候炉中火歇,开看之,色如褐土,金星璨然,而又添石硫黄二两,和砂重研,却入鼎固济之。

又依前运火,周遭十二门,每门亦五日为一候,还从子门起火,五日,用炭七两。

其炭长须应七两熟炭在炉中,不得增少。

又丑门火,五日,用炭八两。

次寅门火,五日,用炭九两。

次卯门火,五日,用炭十两。

次辰门火,五日,用炭十一两。

次巳门火,五日,用炭十二两。

次至午门火,五日,却退炭归十一两。

次未门火,五日,退炭至十两。

次申门火,五日,退炭至九两。

次酉门火,五日,退炭至八两。

次戌门火,五日,退炭至七两。

次终於亥门火,五日,退至六两。

其十二门,门门须依本数,着炭周回十二门,匝合有一百八两炭在炉中,增於第二转炭二十四两,应二十四气之数,终十二门,六十日足。

候鼎寒,开看色微欲紫。

又添石硫黄二两,出金砂和研令相合,却入鼎中,固济之后,亦依前门门五日火候。

亦从甲子日夜半甲子时,子门起火,五日,用炭九两。

则开丑门着火,五日,用炭十两。

次开寅门着火,五日,用炭十一两。

次开卯门着火,五日,用炭十二两。

次开辰门着火,五日,用炭十三两。

次开巳门着火,五日,用炭十四两。

次至午门,却退炭至十三两。

次未门火,五日,退炭至十二两。

次申门火,五日,退炭至十一两。

次酉门火,五日,退炭至十两。

次戌门火,五日,退炭至九两。

× 次终亥门火,五日,退炭至八两。

此转十二门周遭,计炉中有炭一百三十二两。

又增第三转,炭二十四两,亦应气候。

足寒之开看,其含砂色渐金,紫光之星,璀璨流辉。

又添石硫黄二两,出金砂於钵中,和硫黄熟研。

却入於鼎中,固济令紧密,视上下无遣漏泄。

然后依前门门运火。

亦取甲子日子时起火,从子门先入炭十一两,亦五日。

次丑门入火,五日,着炭十二两。

次开寅门入火,五日,用炭十三两。

次门卯门着火,五日,用炭十四两。

次开辰门入火,五日,着炭十五两。

次开巳门入火,五日,着炭十六两。

一则至午门退运火,五日,着炭却至十五两。

次至未门入火,五日。

着炭十四两。

次至申门入火,五日,着炭十三两。

次至酉门入火,五日,着炭十二两。

次至戌门入火,五日,着炭十一两。

次至亥门入火,五日,着炭十两。

从子门终於亥门,巡十二门周,着炭计合有一百五十六两。

炭在炉中,旋绕其鼎,积运烧之六十日炭数。

又增於第四转,炭二十四两,其炉内鼎四外,紫气回绕,看之如雾。

候寒开鼎,看其金砂,色转化为紫光之丹,丹内红星点点,似欲轻涌。

更添石硫黄二两,和於钵中熟研半日,则却入鼎中,封固济。

然后依气候,运武火一转。

还从甲子日甲子时,子门起火,五日,着炭十七两,次丑门火,五日,着炭十八两。

次寅门火,五日,着炭十九两。

次卯门火,五日,着炭二十两。

次辰门火,五日,着炭二十一两。

次巳门火,五日,着炭二十二两。

次至午门火,五日,退炭却着二十一两。

次未门火,五日,着炭二十两。

次申门火,五日,着炭十九两。

次酉门火,五日,着炭十八两。

次戌门火,五日,着炭十七两,次终亥门火,五日。

合有炭二百二十八两,在其炉中。

增於第五转,炭七十二两,应七十二候足,其炉鼎中紫气连天,日月失辉。

山河震岌,乃是丹成之候也。

歇炉出鼎於香坛之上,然则开看,其丹赫然轻飞,脱离於质,如芙蓉花九层,连於鼎盖之上,十五两分毫无欠。

其鼎内有滞灰二十四两,如紫金色。

其紫灰一丸如麻子大,则可以制汞一斤,及五石金,尽化为上宝。

然则迁其鼎於三洞,各镇其功,功合归真,迥然蝉蜕,此乃还丹之力,其实伟哉。

  成丹归真品第九

  夫倦有品类,真则一同。

如七反之砂丹,功力甚着,服之亦得为高倦。

尚未证其真者,何也。

绿尚有质碍之体,未能轻化,离於五浊,犹为真水世火,所能销铸。

且九还之丹成,飘飘轻化,迥脱去质。

圆光洞耀,紫气冲天,遇物而化,无有碍也。

千鼓万轮,终不销镕,而精光转益,炎火之内,亦不能烧。

首得服之者当,则羽化云飞,便为高上之真人也。

故积精而.致倦,积倦而成真。

真者则超於至阳,与天地长久,凌云气出没,宰制万灵,役使草倦,巍巍高上,升其紫阙,乃号日真人矣。

然乾坤不渝,阳精岂灭。

世类沦化,惟真长存。

  大洞炼真宝经九还金丹妙诀

  #1『反」字上疑缺『第一』二字。

  #2第二反:疑当作r第三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