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真人内传

紫阳真人内传 #

  经名:紫阳真人内传。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真部记传类。参校版本:《正统道藏》太玄部《云笈七签》卷一百六《紫阳真人周君内传》。

  紫阳真人内传 #

  紫阳真人本姓周,讳义山,字季通,汝阴人也。

汉丞相周勃七世之孙。

以冠族播流,世居贵官。

祖父玄,元凤元年为青州刺史。

父秘,为范阳令,时君始生焉。

父后积秩累迁,官至陈留史。

君时年十六,随从在郡,始读《孝经》、《论语》、《周易》。

为人沉重,少於言笑,喜怒不形於色。

好独坐静处,不结名好。

然精思微密,所存必感。

常以平旦之后,日出之初,正东向立,漱口咽液,服气百数,向日再拜。

旦旦如此,为之经年。

父怪而问之:所行何等?君长跪对曰:义山中心好此日光长景之晖,是以拜之耳。

至月朔旦之日,辄游行市及闾阎陋巷之中,见贫乏饥饿之人,辄解衣与之。

时时登上名山喟然悲叹。

或入石室之中,欢然独笑。

时陈留大多名士,闻君盛德,体性沉美,咸修诣焉。

君辄称疾,不见宾客。

汉侍中蔡成,陈留高士,亦颇知道。

闻君德行,数往诣君,辄辞疾,不欲见之。

父乃大怪,怒责之,督切使出。

逼不得已,遂出相见。

咸大发请问,及论神仙之道,变化之事。

君乃凝默内闭,敛神虚静,颔而和之,一不答也。

是岁大旱,陈留大荒,斗米千钱,路多饥民。

君乃倾财竭家,以济其困。

阴而行之,人亦不知是君之慈施也。

对万物如临赤子,斯阴积善德仁逮之施矣。

又有黄泰者,寓在陈留,妇儿无有,单身只立,了无亲戚,人亦不知其所从来。

常着故败皮袴角皮褶,怛卖芒履在陈留市中。

君常潜行经过市中,见泰衣束殊弊。

君每曾闻仙方说云:仙人目瞳子正方。

而黄泰虽复外形带索,目方面光,密而奇之,中心犹喜。

还归,数使人买芒履,因以金银钱帛着其物中,阴以与之。

数数行之,如此非一。

黄泰遂诣君,君见迎而拜之,将入静室,乃是中岳仙人。

泰曰:闻君好道,阴德流行,用思微妙,感於我#1,是以相诣。

吾是中岳仙人苏林,字子玄也。

本卫人,灵公末年生。

少好道德,受学於岑先生。

岑先生见授炼身消灾之近术。

后又传#2仇公,仇公乃见教以服气之法、还神守魂之事。

吾行之甚验,大得其益。

仇公见告云:术识尽此,不能使子白日升天,上为真官也。

致吾於涓子。

涓子者,中仙人也。

守之弥年,见教守三一之法,曰:三一者,太微之玄真,上清之元图,一曰洞真,二曰妙经,三曰素灵。

东海小童君藏之於灵景之城、琳霄之室,非有仙籍者不授矣。

此书渊秘,非贤勿宣,汝有至心,故以相付。

八节存之,一则消除万害,一则形躯不败。

能守之,致云车羽盖,坐造风雨,激电砰磕矣。

乃地仙之美术,长生之真法。

吾因受之,得以游翔名山,往来方诸之馆,寝息丹陵之丘,看望八表,得意而栖,从容以来,数百年中良为乐足,乐足而思此居。

泰而不复否,非顺天行化,与时消息之谓也。

故以投身臭浊,观化嚣蔼,卖履弊作,唯下是居,自谓庸庸,不能甄识朱碧於凡壤之中矣,而子犹有察真之鉴,数获惠遗,非所悟也。

欣子有尚,故来相诣。

君再拜顿首数十,悲喜自搏,膝行而进。

自陈少好长生,唯愿登仙度世。

夙夜静思,愿与真人相遇,沐浴素流,禀受奇诀。

今灵启神降,得接圣颜,千秋志愿,庆莫大焉。

乃复顿头,请乞奇要。

仙人曰:子坐,吾将告子。

子少知还阳,精髓不泄。

又知导引服气,吞景咽浆,不复须阴丹内术补胎之益也。

然犹三虫未坏,三尸未死,故导引服气不得其理。

可先服制虫细丸,以杀谷虫。

虫有三名,一名青古,二名白姑,三名血尸,谓之三虫。

三虫#3在内,令心烦满,意志不开,所思不固,失食则饥,悲愁感动,精志不至,仍以饮食不节断也。

虽复谷断#4,人体重滞,奄奄淡闷,所梦非真,颠倒错,邪俗不除,皆由於虫在其内,摇动五藏故也。

杀之方,用附子五两,麻子七升、地黄六两、茱萸根大者七寸、朮七两、桂四两、云芝英五两,凡七种。

先取菖蒲根煮醴作酒、使清醇重美,一斗半,以七种药□咀,内器中渍之,亦可不用□咀。

三宿乃出,暴之令燥。

又取前酒汁渍之,三宿又出暴之。

须酒尽乃止。

暴令燥,内铁臼中梼之,下细筛令成粉。

取白蜜和之,令可丸。

以平旦东向,初服二丸如小豆,渐益一丸,乃可至十余丸也。

治腹内疾实上气,心胸结塞,益肌肤,令体轻有华光。

尽一剂,则谷虫死,虫死则三尸枯,枯则自然落矣。

亦可数作,不限一剂也。

然后合四填丸,加曾青、黄精各一两,以断谷。

毕,可导引服气,不得其理#5,可先服食众草,巨胜、茯苓、朮、桂、天门冬、黄连、地黄、大黄、桃糛及皮任择焉。

虽服此药以得其力,不得九转神丹金液之道,不能飞仙矣。

为可延年益寿,不辟其死也。

君按次为之,服食朮五年,身生光泽,彻视内见五藏,乃就仙人求飞仙要诀。

仙人日:药有数种,仙有数品,有乘云驾龙,白日升天,与太极真人为友,拜为仙官之主,其位可司真公、定元公、太生公,及中黄大夫九气丈人仙都公,此位皆上仙也。

或为仙卿,或为仙大夫,上仙之次也。

游行五岳,或造太清,役使鬼神,中仙也。

或受封一山,总领鬼神,或游翔小有,群集清虚之宫,中仙之次也。

若食谷不死,日中无影,下仙也。

或白日尸解,过死太阴,然后乃仙#6,下仙之次也。

我受涓子秘要,善守三一之道,役使鬼神,受太极帝君真印封掌名山,以得不死,亦是金阙帝君真书之首,众妙之大诀。

但吾所学少,成地仙人也。

子名上金书於方诸之宫,命登青录为字,所谓金闾玉名,已定於天曹矣,必能乘云驾龙,上造以紫阳太清,佩金真玉光龙衣虎带,拜为真人。

我之道术,可教陆仙尸解之人耳,非子真人所可学也。

且我是中仙耳,不足以为子师。

然守一炼神,虽非上真之道,亦是中真地仙之好事,亦能朝千山之神,摄川泽之精,吐故於七华之下,纳新於三官之上,礼乎赤子,谒乎真人,恭乎婴儿。

三真者,乃身宅之帝君,混二十四气,分入太微,又分号二十四真。

能善斯道於三寸之间,则三宫真人可见。

见则云车羽盖、千乘万骑可见而得乘御也,列名九图,飞行上清。

上元用立春,从东斗来还。

中元用立夏,从南斗来还。

下元用立冬,从北斗来还。

三气上升,身亦存之,日之四节,一之往反也。

其法鲜矣,其用浩矣,其事近矣,其生长矣。

苟得其道,亦变形万端,身出水火,收束虎豹,役使鬼神也。

子亦复宜知此道,以渐升进耳。

今以《守三一之法》、《灵妙小有之书》二百事传子,石菌、朱柯、若乾芝与子服之,吾道毕矣。

不为试子也,吾行当被玄洲召去三十日,近比者之顷,当时相诣,以启子之未悟尔。

自行哉,可远索师也。

必欲该道真妙,穷微极素。

当艰苦崄试,浮游五岳,虽遇真人,未即授子真道也。

不百余年,云车羽盖、龙虎之袍未可得也。

君再拜受教,退斋,沐浴五香,七日七夜不寐,但危坐接手,存念至道。

乃以平旦烧香,北向再拜,服此神芝。

五年之问,视见千里之外。

身轻,能超十丈,日步行五百里。

能隐能彰,坐在立亡。

能巡行名山,寻索仙人。

闻有栾先生者,得道在蒙山,能读《龙蹻经》,乃追寻之。

入蒙山大洞黄庭之中,遇衍门子乘白鹿,执羽盖,杖青毛之节,侍从十余玉女,遇於黄庭。

君乃再拜顿头,乞长生要诀。

门子日:子名在丹台之中,何忧不仙乎?王屋清虚洞宫大多仙人,子始学,宜登此山。

乃越江河登此,何索?君对曰:闻有栾先生得道此山,能读《龙蹻经》,故来,欲见而受之耳。

门子曰:栾先生,仙之下耳,子乃真人也。

以真问仙,不亦烦乎?子遇真人,乃子之师也。

中仙已下,非子所学。

乃出《龙蹻经》以授之,《三皇内文》以召神灵,以劾百鬼。

乃退斋少室山三月,乃游登王屋山,发洞门,入丹室,大遇仙人,皆披素读经,见君皆起立。

有赵他子授君《芝图》十六首,受《五行秘符》而退斋。

复登王屋山,遇黄先生,受《黄素神方》、《五帝六甲》、《左右灵飞》之书四十四诀。

乃退登幡冢山,遇上魏君,受太素传《左乙混洞东蒙之箓》、《右庚素文摄杀之律》。

乃退斋三月,登嵩高山,入洞门,遇中央黄老君游观丹城,潜行洞庭,合会仙人在嵩高山太室洞门之内,以紫云为盖,柔玉为床,凤衣神冠,佩真执节,左带流金之铃,右带八光之策,神虎侠洞门,灵狩卫太室,左侍者清真小童,右侍者太和玉女,各百余人,捧神醴之琬,咏《大洞真经》三十九章,诵《大有妙经》二十四章,修《太上素灵》二十一曲。

其中庭有青腰玉女,执玄玉南震之灯,散花烧香,卫黄老君。

黄老君巾三华九阳之巾,手弹流征云珠素琴,被服金光,天姿严峻、眼有电精,口含玉膏。

君既至,顿头再拜,乞长生度世,愿上佐仙官。

黄老君日:子存洞房之内,见白元君耶?君对日:实存洞房,尝见白元君。

黄老君曰:子道未足矣,且复游行,受诸要诀,当以上真道经授子也。

子见白元 君,未见无英君,且复行也。

君再拜受教,复顿头乞得侍接龙车,为游走之使。

黄老君曰:洞房之内,至精之中,有大神不可名,安出紫房,游戏丹田,上通太微,乃下洞玄。

小有为白元君,大有为无英君。

见白元君,下仙之事也,可寿三千年。

若见无英君,乃为真也,可寿一万年。

可精更存之,不试子也。

君再拜,受教而退。

游行天下名山大泽。

西登白空山,遇沙野帛先生,受《泰清上经》。

退登峨媚山,入中空洞金府,遇宁先生,受《太丹隐书》八禀十诀。

退登岷山,遇阴先生,受《九赤斑符》。

退登岐山,遇臧延甫,受《忧乐曲素诀辞》。

乃登梁山,遇淮南子成,受《天关三图》。

乃退登牛首山,遇张子房,受《 太清真经》 。

乃退登九嶷山,遇李伯阳,受《李氏幽经》。

乃游登锺山,遇高丘子,受《金丹方》二十七首。

乃登鹤呜山,遇阳安君,受《金液丹经》、《九鼎神丹图》。

乃登猛山,遇青精先生,受《黄素传》。

乃登陆浑山,潜入伊水洞室,遇李子耳,受《隐地八术》。

乃登戎山,遇赵伯玄,受《三九素语》。

乃登阳洛山,遇幼阳君,受《青要紫书》、《三五顺行》。

乃登霍山,遇司命君,受《经命青图》、《上皇氏纪籍》。

乃登鸟鼠山,遇墨翟子,受《紫度炎光内视图中经》。

乃登曜名山,遇太帝候夜神童,受《金根之经》。

乃登委羽山,遇司马季主,受《石精金光藏景化形》。

乃登大庭山,遇刘子先,受《七变神法》。

乃登都广,登建木,遇谷希子,受黄气之法、太空之术、阳精三道之要。

乃登桐栢山,遇王乔,受《素奏丹符》。

乃登太华山,遇南岳赤松子,受《上元真书》。

乃登太冥山,遇九老仙都君,受《黄水月华四真法》。

乃至合梨山,遇皇人,受《八素真人经》、《太上隐书》。

乃登景山,遇黄台万毕先生,受《九真中经》。

乃登玄龙羽野,遇玉童十人、九气丈人,得《白羽紫盖服黄水月华法》。

乃到桑林,登扶广山,遇青真小童君,受《金书秘字》。

乃退南行朱火,登丹陵山,遇龚仲阳,受《仙忌真记》。

乃西游登空山,见无英君西洞房中。

无英君处其左,白元君处其右,黄老君处其中。

无英君被服金精之锦,朱碧玉绫之袍,光赤朝霞,流景曜天,腰太上灵气之章,佩九章祛邪之策,着翠上紫龙之冠,盖太玄丹灵上元赤子之祖父也。

左运青宫之气,气灌万神,乃未有天地,先自虚空而生矣。

白元君被服丹玉之锦、云罗重袍,白光内朱,流景参天,垂晖映神,玄黄彻虚,腰太上灵精之章,佩玄元摄魔之策,着招龙造冠,盖玉房云庭上元赤子之父。

右夹皓清之室,朝运生者也。

中央黄老君是太极四真王之师老矣。

上摄九天,中游昆仑,黄阙来其外,紫户在其内,下与二君入人洞房,员三寸,威仪具焉。

夫至思神见,得为真人。

若见白元,得为下真,寿三千。

若见无英,得为中真,寿万年。

若见黄老,与天相倾,上为真人,列名金台。

君既见之,乃再拜顿首,乞丐上真要诀。

黄老君曰#7:可还视子洞房中。

君乃暝目内视,良久果见洞房之中有二大神:无英、白元君也,被服状如在空山中者。

黄老君笑而言:微乎探哉!子用意思之精也,此白日升天之道。

子还登常山,授子上真之道。

君乃还登常山石室中,斋戒念道,复积九十余年中,无英君、黄老君遂便授之《大洞真经》三十九篇。

有玉童二十一人、玉女二十一人,皆侍直烧香。

昼夜习之,积十一年,遂乘云驾龙,白日升天,上诣太微宫,受书为紫阳真人,佩黄旄之节、八威之策,带流金之铃,服自然之衣,食玉醴之给,饮金液之浆,治葛衍山金庭铜城,所谓紫阳宫也。

紫阳有八真人,君处其右,一月三登昆仑,一朝太微帝君。

以蟠冢为紫阳别宫,所谓洞庭潜宫也。

蟠冢山有洞穴,潜行通王屋清虚小有天,亦潜通闱风也。

  真人曰:天无谓之空,山无谓之洞,人无谓之房也。

山腹中空虚,是为洞庭。

人头中空虚,是为洞房。

是以真人处天,处山、处人,入无间,以黍米容蓬莱山,包括六合,天地不能载焉。

唯精思存真,守三宫,朝一神,勤苦念之,必见元英、白元、黄老在洞房焉。

云车羽盖既来,便成真人。

先守三一,乃可游遨名山,寻西眼洞房也。

此要言矣。

真人周君曰:诸应得仙道,皆先百过小试之,皆过,仙人所保举者,乃劫三官乞除罪名,下太山除死籍,度名仙府。

仙府乃十二大试,太极真人下临之。

上过为上仙,中过为地仙,下过白日尸解。

都不过者,不失尸解也。

尸解,土下主者耳,不得称仙也。

苏子玄后亦被玄洲召为真命上卿,一日一於陈留乘云车,縿龙虎,侍者羽盖而升天也。

同时多有见者,冉冉西北升,良久云气覆之,遂绝。

教周君守三一法,灵妙之言,近二百事。

涓子即子玄之师。

涓子似斋人,少好饵木,接食其精,精思感天,后钓於河泽,见束海小童语之日:钓得鲤者剖之。

后果得而剖鱼腹,获金阙帝君守三元真一之法,於是遂隐於蠹山,能致风雨。

学道在世二千七百年,一日一告人云:被大微召补仙公,遂去而不知所终矣。

语子玄日:斗中三一,宜以节日祀之,为二十年三一见矣,见则长生成仙。

家有三一,长生不灭。

能存三一,名上玉札。

能存洞房,与天相望。

能存三元,上为真仙。

皇天上清金阙帝君所以乘云迅龙,周行九天者,皇洞房三元真一之事也。

吾食木精三百年,服气五百年,精思六百年,守三一三百年,守洞房六百年,,守玄丹五百年,周游名山,看望八海,徊游五岳,休息洞室,乐林草之垂条,听乌兽之相缴,川渍吐精,丘陵蓊郁,百物之秀,寒暑之节,弋钓长流,遨游玄濑,静心山岫,念真养气,呼召六丁,玉女见卫,展转六合,无所不逮,守形思仙二千七百余岁,实乐中仙,不营当世。

今卒被召,请从此别。

云涓子是临去之时着书与子玄别。

玄丹者泥丸也,其义出《太上素灵经》。

守三一得为地仙,守洞房得为真人,守玄丹升太微宫也。

勤而行之,自得此书。

此言信矣。

非贤慎泄之。

真人之言:不得见太平,有志道而隐者,可示此书耳。

子其慎之,宁勿宣。

  摹召法主本,本是晋隆安三年太岁己亥正月七日甲子书毕。

  又注云:周君后汉元凤元年太岁辛丑七月五日己卯生,到元康元年太岁丙辰师苏君受三一贞白条例,云有三千四百八十八字,今数有三千四百八十九字,不知何字是长,不容辄试。

  周君所受道真书目录

  《金阙帝君守三元真一法》,东海小童传涓子,涓子传苏子,苏子传周子。

  寻栾先生《龙蹻经》於蒙山大洞黄庭之中,遇衍门子受《龙蹻经》并《三皇内文》。在黄庭之中。

  赵他子《芝图》十六首,《五行秘符》。在王屋洞门丹室中。

  王先生《黄素神方》一《五帝六甲》、《左右灵飞》之书及二十四诀。在王屋山中。

  上魏君太素传《左乙混洞东蒙之箓》、《右庚素文摄杀之律》。在翻冢山中。

  太和玉女《大有妙经》、《太上素灵经》。在丹城铜之内。

  沙野帛先生《泰清上经》。在白云山中。

  宁先生《大丹隐书》八禀十诀。在峨媚山金匮府中。

  阴生先《九赤斑符》在岷山中。

  臧延甫《忧乐曲素诀辞》。在岐山中。

  淮南子成《天关三图》。在梁山中。

  张子房《泰清真经》。在牛首山中

  李氏《幽神经》。在九岳山中。

  高丘子《金丹#8方》二十七首。在锺山中。

  阳安君《金液丹经》、《九鼎神丹#9图》。在鹤呜山中。

  青精先生《八表黄素传》。在猛山中。  

  李子耳《隐地八术》。在陆浑山潜入伊川洞室中。

  赵伯玄《三九素语》。在峨媚山中。

  幼阳君《丹字紫书》、《三五顺行》。在阳洛山中。

  司命君《经命青图》、《上皇籍》。在大霍山中。

  墨翟子受《紫度炎光内视中方》。在鸟鼠山中。

  太帝候夜神童《金根之经》。在曜冥山中。

  司马季主《石精金光藏景化形法》。在委羽山中。

  刘子先《七变神法》。在大庭山中。

  谷希子《黄气之法》、《泰空之术》、《阳精三道之要》。在都广建木山中。

  王子乔《素奏丹符》。在桐柏山中。

  南岳赤松子《上元真书》。在太华山中。

  九老仙都君《黄水月华四真法》。在太冥山中。

  皇人《八素真经》、《太上隐书》。在合梨山中。

  万先生《九真中经》。在景山黄台中。

  玉童子十人、九气丈人得《白羽紫盖黄水月华》。在玄垄羽野。

  青真小童君《金书秘字》在扶广山中。

  龚仲阳《仙忌真记》。在朱火丹陆之室。

  中央黄老君《大洞真经》三十九篇。在常山中受。

  右周君所受诸经书目。

  二真人作诗曰 #

  策驾玄中漠,庇素扶晞林。妙微混沌遘,长翻朱烟岑。八景停玉轮,清轩览明真。

  左摄飞行游,右顾凌八天。洞豁辨协晨,仰感发皇人。至畅理自会,灵妙体岂珍。

  西玄郁绝根,高耀拂辉明。眇眇流遐澄,育光拔皓清。房素重离里,安妙寄兰生。

  命驾飞八景,迅集回南倾。凌厉阳羽野,结啸八极城。万里谁云遐,我超不稽灵。

  诱会有素娱,端驾讲所精。至道方朗豁,知来温新龄。

  晨应载景阳,攀晖德所锺。徘徊重玄巅,翻焉降飞龙。参腾八弦外,翱翔阊圔方。

  丛风生丹室,云合窈寥中。迭域谷希子,值素潜太空。长锦中有景,永烟被山容。

  空绝广寒宅,混洞道沌同。积静八朗豁,素阿蒙长通。我泛阳寥景,虚烟动清风。

  嗷嘈太微观,峻嶒九玄所。中有执寂宾,洞啸静寒处。西有六领师,寻辉与晓语。

  来非皇人宾,去非飞仙旅。我超腾羽盖,徘徊清泠渚。豁虚八极上,清烟凌飘举。

  命驾出三玄,流铃飞汉宾。皇皇太和庭,郁仪清虚观。结璘绝烟际,寻辉七灵焕。

  素遨浚紫天,洞游无名馆。龙旅回琼轮,四应景散。聊且期时通,温之至道旦。

  周裴二真叔 #

  江乘令晋陵华侨,世奉俗神,忽梦见群鬼神与之游行饮食。

群鬼所与侨共饮酒,侨亦至醉,还家辄吐所饮啖之物。

数年诸鬼遂课限侨举才,侨不得已,先后所举十余人,皆至死亡。

鬼以侨所举得才,有知人之识,限课转多。

若小稽违,便弹治之。

侨自惧必为诸鬼所困,於是背俗入道,诣祭酒丹阳许治,受奉道之法。

群鬼各便消散,不复来往。

奉道数年,忽梦见二人年可五十,容仪衣服非常。

后遂二人见,或一月三十日时时往来侨家靖室中。

唯侨得见。

一人姓周,一人姓裴。

裴雅重才理,非侨所申。

周似不如。

此二人先后教授侨经书,书皆与《五千文》相参,多说道家诫行养性事,亦有谶纬。

所受二人经书,皆隐秘不宣。

周自作传,裴作未成。

裴所作乐序及周传如别。

  紫阳真人内传竟

  #1《云岌七签》卷一百六《紫阳真人周君内传》(下简称《云岌七签》本)此句『感』前有一『诚』字。

  #2据《云岌七签》本,『传』应作『遇』。

  #3『三虫』二字,据《云友七签》本补。

  #4『谷断』二字《云岌七签》本作『断谷』。

  #5《云笔七签》本此句作『若导引服气,不得其理』。

  #6『仙』字据《云岌七签》本补。

  #7『日』字据《云岌七签》本补。

  #8『金丹』原作『全』,据上文改。

  #9『丹』字据上文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