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黄帝本行记

广黄帝本行记 #

  经名:广黄帝本行记。一卷。唐代王权撰。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真部记传类

  广黄帝本行记 #

  修行道德 #

  黄帝以天下既理,物用具备,乃寻真访隐,问道求仙,冀获长生久视,所谓先理代而登仙者也。

时有育封子为陶正,有神人过,为其掌火,能出入五色烟。

久则以教封子。

封子积火自烧,随烟气上下。

一日一飞去,往流沙食飞鱼暂死,二百年更生。

黄帝师其道,从封子游於兰沙,使风后负书,常伯荷剑。

日一往洹流,夕归蒲晋,行万里而一息。

洹流如沙尘,足践则陷,其深难测。

大风吹沙如雾,雾中多神龙鱼鳌,皆能飞翔。

有石蓝青色,坚而甚轻,从风靡靡,覆於流沙之上。

一茎百叶,千年一花。

故育封游海诗曰:青蓝灼烁千载舒,百龄暂死食飞鱼。

有务光子,身长八尺七寸,神仙者也。

务光,自黄帝至夏时,常游民问,饵药养性,好鼓琴自娱。

有赤将子舆者,不食五谷,啖百草花而长年。

至尧时为木正,能随风雨上下,已二千岁矣。

有容成公,善补导之术,守生养气,谷神不死。

能使白发复黑,齿落复生。

帝慕其道,乃造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即访道游华山、首山,束之泰山。

时致怪物而与神会通,接神人於蓬莱,回乃接万灵於明庭京兆伸山寒门甘泉谷口在长安北甘泉云阳。

黄帝於是祭天圆丘,将求至道,即师事九元子。

以地皇元年正月上寅日斋於首山在河东蒲圾。

复周游以访其道。

将见大院于具茨之山,方明为御,昌寓縿乘,张若、诸序前导,谓音习,序舒氏切,或作朋昆。

合滑稽后。

从至襄城之野,七圣皆迷。

遇牧马童子,问途焉: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

《庄子》以大魄喻大道,具茨喻人身,言道在人身,不在远求也。

具茨山在荣阳密县。

若知大院之所存乎?曰:然。

黄帝曰:异哉,小童。

非独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院之所存乎?牧马童子,喻体道之人。

请问为天下。

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若是而已矣,又奚事焉?牧马者,恣其水草,量力乘之。

治天下者,耕而食,织而衣,处以无为,亦何事耳?余少而自游於六合之内,余适有瞥病,有长者教余曰:尔乘日之车而游於襄城之野。

今余病少痊。

余又且复游於六合之外。

夫为天下者,亦若此而已,又奚事焉?六合外者,异於世也。

六合内者,同於世也。

瞥病,风疾也。

长者,体道之人也。

日车者,日新也。

童子言:未悟道之时,与物不莘,洁身明污,以遭风疾,心绪荒狂。

及遇体道之人,闻乎至理,乘日新之道,与时推移,和光同尘,波流颓靡,外无物累,内尽虚忘,如此真心,瞥病寻愈。

帝王理天下,何异於斯,我无为而人自化。

帝曰:夫为天下诚非吾子之事,虽然,请问为天下。

小童辞。

黄帝又问。

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哉?亦去其害马而已。

牧马者,不伤其性也。

理天下者,无为而无不为。

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帝曾省天皇真一之经,而不解三一真气之要,是以周流四方,求其释解。

乃至圆丘之上,其国有不死之树,食其实与叶,人皆不死。

丹峦之泉,饮之长生。

有巨蛇害人,帝以雄黄逐之,留一时而返。

《外国记》云留九年。

帝令三子习服之,皆寿三百岁。

束到青丘,见紫府先生,登於风山,受《三皇内文》天文大字,抱朴云三卷。

以劾召万神,役使草灵。

南到五芝玄涧,登玄陇,荫建木,观百灵所登降,采若乾之芝一云辈,饮丹峦之水。

西见中黄子,受九茄之方。

北到鸿堤,上具茨,见大院君密县有大陈神、黄盖童子,受《神仙芝图》十二卷。

登稽山,陆王屋,开石函,发玉岌,得《金鼎九丹》之经,复受九转之诀於玄女。

南至江,登熊湘,熊山在邵陵,湘山在长沙益阳县#1。

往天台,受金液神丹之方。

闻广成子有道在空同山在梁国虞城东三十里,见之,曰:闻吾子达於至道,敢问至道之精。

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谷,以养人民,吾又欲官阴阳以遂草生,为之奈何?广成子曰:汝欲问者,物之质也。

汝欲官者,物之残也。

自汝理天下,云气不待簇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

汝佞人之心,剪剪者奚足以语至道哉。

黄帝退,捐天下,筑特室,席白茅,闲居三月,复往邀之。

广成子南首而外,黄帝顺下风膝行而进,再拜稽首而问曰:闻吾子达於至道,敢问治身奈何,可以长久?广成子蹶然而起曰:善哉问乎。

来,吾语汝:至道之精,窈窈冥冥。

至道之极,昏昏默默。

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长生。

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神将守形,乃可长生。

慎汝内,闭汝外,多知为败。

我为汝遂於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

我为汝入於杳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

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汝身,物将自壮。

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尝衰也。

黄帝再拜稽首,曰:广成子之谓天矣。

广成子又曰:彼其物无穷而人皆以为终,彼其物无测而人皆以为极。

得吾道者,上为皇而下为王;失吾道者,上见光而下为土。

今夫百昌,皆生於土而返、於土,故将与汝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

吾与日月参光,与天地为常,当我缙乎?远我昏乎?人其尽死而我独存乎?黄帝得道之要,复周游四海,车辙马迹,丹井遗墟往往而有。

蜀之天社山有丹井,昌利山、青城山、缙云山皆有辙迹,永嘉山有丹泉,青城山、罗浮山有古坛。

越玄阙,见中黄丈人,登云台,入青城天国之都,见育先生,受龙娇之经,筑坛于山上,封育先生为五岳丈人,使岳神一月再朝,岳神洒六时之泉以代晷漏。

帝问先生真一之道。

先生曰:吾得道始仙耳,非是三皇天真之官,实不解此真一之文。

近皇人为扶桑君所使,领峨媚山仙官,今犹未去,可往问之。

帝乃到峨媚之山,清斋三月,得与皇人相见。

皇人者,不知何世人也,身长九尺,玄毛被体,皆长尺余,发才长数寸。

其居乃在山北绝岩之下,中以苍玉为屋,黄金为林,然千和之香,侍者皆众仙玉女,座宾三人,皆称太清仙王。

方见皇人,饮以丹华之英,漱以玉井之浆。

黄帝匍匐既至,再拜稽首而立,请问长生之道。

皇人曰:子既官四海,复欲不死,不亦贪乎?帝曰:万兆无主则相凌暴,今为制法,足以传后。

私心好道,远涉四海,幸遇道君,愿垂哀告。

窃见真人食精之经,徒省其文,而弗综其意,看其辞而不释其事,乞得教诲。

皇人大惊,良久乃答曰:汝安得闻见?此乃金录之首篇,上天之灵符,太上之宝文矣。

白日升天,飞步虚空,身生水火,变化无常,此天仙之真,唯有龙胎金液九转之丹。

守形绝粒,辟除万邪,役使鬼神,长生久视,乃血脉流宣,肠化为筋,百灾不能伤,延期至亿千,则唯有真一食五牙之文。

此二事但使南斗君领录,参於太帝挞钥,自非· 仙人四千年一出之约,皆不得背科而妄泄也。

又西王母秘此书於五城之内,其外卫备,有仙楼十二,藏以紫玉之匮,刻以黄金之札,封以丹芝光华,印以太上中章,其无仙籍者,不得闻知也。

子未可听天音於地耳矣,便可去也。

帝答曰:昔已受神丹於玄女,唯未受五牙食真之经。

幸今运会,得见道君,既不以授生道,是臣相命不得度世耳。

因叩头流血,唯乞愍济。

太清三仙王复愍助之曰:此子先世有功德及乌兽,故芳气之流光于帝位,何为隐其真牙之经乎?可教而成之也。

皇人命帝坐而告之曰:汝向所道之经,盖上天之气归於一身,一身分明,了可长存耳。

夫人,有生之最灵也,不能自守其神而却众恶。

若知之者,不求佑於天,止於其身,则足矣。

且一身犹一国也:胸腹之位,犹宫室也,四肢之列,犹郊境也,骨节之分,犹百官也,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

故知理身则知理国,爱其民所以安其国,吝其气所以全其身。

民散则国亡,气竭则身死。

亡者不可存,死者不可生。

所以至人消未起之患,理未病之疾,坚守之於无事之前,不追之於既逝之后。

民难养而易散,气难保而易失。

审威德所以固其理,割嗜欲所以成其真,然后真一存焉,三一守焉。

泥丸、绛宫、丹田,三一之宅也。

子勤守之,万毒不伤。

漱华池,食五牙,便为真仙矣。

吾受此经於九天真王,今以相付,存之於口,名日朱乌之丹,取之於身,名日真一。

勤乎秘哉,大有旨。

曰:五谷为剖命之凿,五牙为长生之根也。

帝受道毕,束过庐山,署九天使者,秩次青城丈人,比御史主总仙官之籍,为五岳之监司也。

帝又封湾山君为九天司命,主生死之录。

复以四岳皆有佐命之山,而南岳孤峙无辅,乃章祠三天太上道君,命霍山为南岳储君,潸山为南岳之副以贰其政,以辅佐之。

乃写九州山川百物之形,又作五岳之图,用傅於世。

帝炼石於缙云之山,有缙云之瑞,立缙云之堂,丹丘存焉。

帝藏兵法胜负之图、六甲阴阳之书於苗山。

今在越州,亦名玉卜山。

禹集草臣言功之所,故日会稽山。

帝又合符瑞於釜山,奉事太一元君,受易形变化,藏於空同之岩。

帝考推步之术於太山,稽力牧着体诊之诀於岐伯、雷公,讲气候於风后,穷律度於容成,救残伤,缀金冶之事,毕该秘要,穷究道真,傅阴符,则内合天机,外合人事。

理天下,南洎交陆,北至幽陵,西极流沙,束界蟠桃。

蟠桃在度索山,出《山侮经》。

帝曰:吾闻在宥天下,不闻理於天下。

我劳天下久矣,息驾玄圃,以反余真也。

玄圃在昆仑上,有黄帝宫。

修封禅礼毕,乃采首山之铜,铸鼎象物。

鼎成,以象太一於雍州。

号州湖城县,旧名鼎州。

冯斓怀德县荆山,今曰皇天原是也。

其鼎知吉知凶,知存知亡,能轻能重,能息能行,不灼而沸,不汲而盈,自生五味,真神鼎也。

遂炼九鼎之丹,服之以丹法,傅於玄子,重盟而付之。

丹经藏於九疑之束委羽之山,承以文玉,覆以盘石,金简玉字刻其文。

夏禹得其书,合丹成道,藏於会稽之山。

张道陵得其书,合丹升天,藏於云台之山也。

帝又以《灵宝五符真文》金简书之一通藏於锺山,一通藏宛委之山。

帝所铸剑、镜、鼎器,皆以天文古字题铭其上,或有秘谶之词焉。

时熏风至,神人集,成厌代之志,留冠佩剑乌於鼎湖极峻处昆台之上,立馆於其下。

有马师皇者,善医马,通神明。

忽有龙下于庭,张口闭目。

师皇视之,此龙有病,乃引缄以缄龙口中,以牛乳煎甘草灌之,龙病即愈。

师皇乘龙而去。

黄帝闻之,自择以戊午日升天。

果有黄龙垂胡髯迎帝。

帝乘龙登天,与无为子及臣僚升天者七十二人。

其小臣不得去者,攀断龙髯,及堕帝弓,小臣抱弓而号,因日乌号弓。

万姓仰天而呼,因名其地为皇天原,亦名鼎湖今湖城县。

其后有臣左彻削木为黄帝像,率诸侯而朝奉之。

臣僚追慕,取几杖立庙而祭之,取衣冠置墓而守之,於是有乔山之冢。

在上郡周阳县有桥山。

又肤施县有黄帝祠,坊州桥山有黄帝冢。

黄帝曾游处,皆有祠焉。

五百年后,乔山墓崩,空室唯剑与赤乌在。

一日一亦失去。

《荆山经》、《龙首记》具载。

黄帝居代总二百一十年,在位一百年。

升天为太一君,又为轩辕之星。

备黄龙之体,在南官之中。

大礼祭天神,轩辕□也。

后代享之,列为五帝,居中配天。

盖黄帝土德,中央之位,兼总四方也。

东方青帝太昊,南方赤帝神农,西方白帝少昊,北方黑帝颛顼,为五方人帝。

以镇星为子,上配五老,下配五帝。

黄帝之子昌意居弱水,昌意之弟少昊,帝妃女节所生也。

帝之女溺於束海,化为乌,名日精卫,常衔西山木石以埋束海焉。

少昊名挚,宇青阳,即帝位,号金天氏,黄帝之子也。

颛顼高阳氏,黄帝之孙也。

有圣德,在位七十八年,年九十八岁。

母蜀山氏,都商丘濮阳。

禺强,黄帝之胤,颛顼之子,与颛顼俱得道。

颛顼为玄冥,禺强为北方水神。

颛顼以来,以兴之地为号。

帝誉高辛氏,黄帝之孙。

娇极所生也。

帝生而神灵,自言其名,都偃师今在河南。

在位七十年,年一百五岁。

帝尧陶唐氏,黄帝玄孙,姓伊祁,名放勋。

兴於定陶,以唐侯为帝。

济阴有定陶,定州有唐县。

都於平阳。

在晋州在位九十八年,年一百八十八岁。

帝舜有虞氏,姓姚名重华,黄帝八代孙梁国有虞城,今蔡州,都蒲圾。

年百岁,得道登遐於九疑之山。

夏禹号夏后氏,黄帝玄孙,姓姒名文命。

舜已八代,禹居舜后,而禹为玄孙,何也?按《遁甲开山图》曰:禹得道仙人。

古有大禹,女娲十九代孙,年三百六十岁,入九疑山。

后三千六百岁,尧理天下,洪水既甚,人民垫溺。

大禹念之,化生於石纽山泉中。

女狄暮汲水,得石子如珠,爱而吞之,有娠,十四月而生子。

长大能知泉源,乃赐号为禹。

代父鲧理水三年。

功成,舜以其功为司徒。

后禅帝位。

以此推之,黄帝玄孙也。

殷汤,黄帝十七代孙。

黄帝子少昊,少昊生娇极,娇极生高辛,十四世后天乙为殷王也。

黄帝子孙各得姓於事,帝吹律定姓者十二在中卷。

少昊有子姓曼,颛顼姓姬。

以黄帝居姬水,帝誉子遂后稷姓姬也。

尧姓伊祁,舜姓姚,禹姓姒,汤姓子。

又张邓轩路,黄寇宋郦,白薛虔资,伊祁申屠,黄公托跋,昌意之子封北土,以黄帝土德,北俗以土为托,以君为跋,乃以托跋为姓。

黄帝有子,各封一国,具中卷,总三十三氏,出黄帝之后。

子孙相承,凡一千二百五十年。

自黄帝己酉岁至今大唐广明二年辛丑岁,计三千四百七十二年矣。

  广黄帝本行记竟

  #1『湘山』原作『相山』,据前文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