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修真体元妙道经

太上修真体元妙道经

  经名:太上修真体元妙道经。一卷,南宋刘元端撰。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

  通玄三教眉山师仁寿授

  混极未判章第一

  厥初一混肇於未形,包含而万有潜冥,蒙昧而三因隐忒。

似炁非炁,若象无象,块然如不物非物之状,朴矣!於似类远类之仪,四极内括,三才中含,利刀不可以力剖,巨棒禾能以棰攻,太清三境若芥子藏之而不露,人道万汇如恒沙而莫数,炁类含胞,形同鸡卵,以之内分两仪,乾坤何在?以之中包五炁,水本何生。

沙内之金,石中之玉,不假一凿一洗,何由得分也?故朴散则太极开,形具则万象有。

其为大也若是,其为潜也若是,其为深也若是,其为港也若是,其曰道也,乃含真也。

  诀曰:无形无象,无臭无声,天地未判,我何以名?冥如在璞,混然一宁,如此妙用,兹道之程。

  通玄三教眉山师仁寿授

  朴散分形章第二

  浑沦凝霭之未凿,动静阴阳之俱泯,欲升者未得其升,将肇者未得於肇。

惺之含蠢,蠢以包惺,莫能指也,氤氤乎如烟重之晦,岚氲氲兮若雾冥而笼水。

此混者.乃阴欲散而阳欲扬,此极者乃阳将畅而阴欲分,故不混极,难以生化,冥於道者,以默而参之。

蠢丑江切,

  诀曰:二炁混沦,三才未分,中含万有,欲开未形。非极不化,无动不宁,生化化生,开扃阖扃。

  通玄三教眉山师仁寿授

  一炁分三章第三

  炁凝而结,既结则混混而不分,分之在中,养之清者,其炁升;沈之浊者,其炁坠。

均之不偏者孕於中,故中在极之化,化以极而分。

如投水於烈焰之中,若剖卵於利刀之下。

炁之一散升清,炁运荡,随清而化。

清者阳也,日天,坠浊炁滞厚,随浊而凝。

浊者阴也,曰地,上以乾十日之极,而至阳能健者是也。

下以坤十二辰之极,而至阴能化者是也。

二炁既剖,何者为人,清乃天之祖,浊乃地之源,秀在乎中,发之於类,即类成象,始有含灵,人道兆也。

欲明二炁之始,人道之初,宜於中而求之。

  诀曰:一炁始判,二仪具生,中有人道,包含万灵。我同天地,何其自分,道化在此,归之以明。

  通玄三教眉山师仁寿授

  炁开象兆章第四

  始一生三,因三成四,即四分五。

一生三者,天地人;三成四者,东西南北;五之生者,金木水火土也。

何谓?以水为一也,盖自极未分,其体纯阴,散而化炁,故炁即生炁,炁而有人。

炁炁而化者,水也,其生於木,其化於火,其归於土,乃当来坠之炁也。

故养

  生於金也。

金者,乃五炁之极,至此不能反,复化为雨露霜雪,亦当来水之意也。

故五炁终绝,颠倒推之,以金为水之母,以土为水之父, 以火为水之祖。

何也?日之有波,月之有曜者是也。

於五炁之论,以水为初为肾者,何也?人在胎胞,如混沦未分之间,却以土一火二者,又何也?故婴儿一生,天门便开,地户常塞,三岁始言,生於贤也。

又非水一木二,金三火四者,抑何也?修真者宜於反观之。

故阴符之指,悉居此也。

  诀日:一炁既散,天地人存,五行四极,水木之论。居腹有息,混混沦沦,消息此意,乃上道门。

  通玄三教眉山师仁寿授

  万象含化章第五

  二炁既化,随清者运,浊者动,故炁有升降,类有生旺,物有荣桔,事有代谢,五炁各居於一也。

居东者则曰青阳,居西者则曰白藏,居南者则曰朱明,居北者则曰玄英。

以散而聚,以归而一,故中极为央也。

此於四炁,四节四方,各以三月之炁,而包含土也。

  根於土,生於木,滋於水,凋於金,而枯於火,杀杀之不绝,绝之复生者,以四时各含於土也。

春有黄花,乃木含土,辰支有也;夏长黄花,乃火含土,午支有也;秋迸黄花,乃金含土,申支有也;冬发黄卉,乃水含土,亥支有也。

五行五炁,五象五方,无包不成,无含不化。

东方寅为木,却为火之生;西方金在巳,却亦火之余。

以水之局,则中含火土;以火之局,中包上之炁,相生相克,悉包悉化。

故一核二芽,三甲四叶,五枝六干,七花八果,九实十凋。

即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也。

道之以一炁,当守一,自一至十,皆包含之中,而存不言之化,故太一含真是也。

修真之士,体此而行之。

  诀曰:自一生三,万象中含,天地中运,阴阳密旋。一点祖炁,四时行焉!如能会得,造化齐肩。

  通玄三教眉山师仁寿授

  因虚化实章第六

  浮游之无祖,虚无之有源,皆自一炁之散,五炁之值也。

上之虚乃清炁之化,则名曰寥廓;下之实乃浊炁而生,则名曰岳渎也。

故因虚者,乃有阳存焉;因实者,乃有阴存焉。

故子为虚,午为实也。

午之炁乃阴,而火旺於此,则实也。

子之炁乃阳,而水旺於此,则虚也。

无虚则不知实,无实则不明虚。

然土为实也,何十二时不露也?炁为虚也,何三清之境化焉?以

  虚求实则易,以实求虚则难也。

虚之於天有风,有雨,有霜,有雾,有霭,则或聚或散,乃虚实之始也。

以地之实,则有山有海,有林有稼,何海竭江涸,山颠土震?此虚实之感也。

因无化有者,虚之实;即有化无者,乃实之虚。

始自父母情性之所感,终成形貌凛然,此乃虚之实也。

及其五欲萌,一真散,复求其情性之元,不可得也。

此虚求实易,实求虚之难也。

故学道之士,以先天为基者,正合此也。

  诀曰:因虚成炁,即炁化类,实自类生,累因实惫。虚裹求实,虽难即在,实有太实,水火不坏。

  通玄三教眉山师仁寿授

  性情化育章第七

  炁既一分,象随此明,故居其穹者,则曰日月星、风雷电;隐其下者,则日山川草木、禽虫之类。

始之无性,因动而感,故有情也。

情之一动,性复随焉!在草木则感秀,在渊渍则感炁,皆从阴而生於阳也。

既有性则有欲,既有欲则生情,故草木当日至,则性成也。

柳复为柳,花再成花,昆虫蠢动

  者,即动而化,皆自日至之所肇也。

日至者,乃冬日之至也。

冬日者,即子也,子者,乃一阳之始也。

在卦曰复,复者,返也。

然后天地万物之性情,从兹而通也。

万物既如此,人性情自何有也?缘人之自顶至踵,一身骨毛炁血,动静开阖,皆同天地万物也,故从虚情而感实性也。

然后一入此情,即随此性,感而化,有血有珠,有块有胎,故曰妊也,乃水之一也。

故生阳者阴也,非阳生阴也,道之为用,能以情性作大药者,乃善於道也。

如此则天地万物之情,父母未育之性,若开鉴以照容,朗然可目也。

  诀曰:厥初一炁,分成性情,散之转晦,敛之则生。三才本一,何立外程,但求感合,体自圆明。

  通玄三教眉山师仁寿授

  日月星炁章第八

  纯阳之炁升於左,纯阴之炁降於右,中孕之炁悬於正。

乾之一化,化以十日是太阳。

又曰独阳岂成造化,故九日沈之,一日浴之,九既降下,则成六,六者,方生阴也。

故月之光,有藉於日之华也。

须弥之外,寥霄之左币右旋,月常不及日者,盖独纯阴之故也。

乾有日秀,坤有月之孕者,乃阴存阳,阳恋阴也。

日有出没升高,始出地,发於水,升於空,照於象,只能昱昼,不能明夕也。

月有晦朔弦望,圆阙生沈者,即当来藉阳之故,每多不足,故所行迟而速币,雨於三十,不能益於朝朝尔,此日月之道也。

何大光大晔,明於外,烛於物,不能透於覆盆,何也?以其无隙也。

隙者,乃开化也,开化万象,星也,星者,亦自日之生也,下应於人。

日秖能转於阳,月柢善旋於阴,斡迁四序,代谢五行,运齐七政者,星也。

然星之应有不定不一,易变之道,故以斗统之也。

星可妄移,斗不可苟动,日夕之悬,朗朗於天,故其莫敌於日者,盖亦余炁也。

然日月有常星无常者,是也。

元始一判,天地人分,日月星兆也。

三炁混合,复归於一,乃先天之道也。

  诀曰:乾有大晶,月生大灵,上下孕秀,其中作星。天主阳化,地主阴衡,三才一炁,本之化生。

  通玄三教眉山师仁寿授

  默参显体章第九

  始於情感,遂堕此中,恭诺之下,男女成形。

来从五炁,中秉二仪,故未育未生之前,居母腹中,饮血受胞,以手掩其目,以两足拳於颔,母之一吸,子亦吸之,母之一吐,子亦吐之。

凡百动荡,内外相感,何识何知?何明何晓?天之炁混之,地之炁混之,人之炁亦混之,但有一息存焉。

及其分育,天翻地覆,人惊胞破,如行大山颠失足之状,头悬足撑,而出之。

大叫一声,其息即忘。

故随性随情,不可俱也。

胎之一息,元复再守也,况乳以沃其心巧以玩其目,爱以牵其情,欲以使其神,如此渐渐有茫茫之隔,衅衅之端,无复守胎之一息也。

学道之士,当味此章,以求其要耳。

  诀曰:始於混沌,中成胎孕,七情六欲,归于一定。出入呼吸,当来真性,胎息胎息,道中玄牝。

  经名:太上修真体元妙道经。一卷,南宋刘元端撰。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

  太上修真体元妙道经叙

  通玄三教眉山师仁寿授

  道本元言,亦元其名,天本不语,万象旋焉。

始自虚元中含妙一,自三黑之内,融后二仪之分判。

三炁者,元初、元始、元极也。

不极则元变,无变则无象。

象者,群类之本,万物之所由也。

而化四极,四极之分,而天地四方,阴阳寒暑,荣枯代谢,随类而消长也。

故五行之炁,以一炁化水而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也。

而生生化化之道,从兹而有。

既有之后,必曰无,无有有无之数而生旺休囚,沈潜隐显而有以滋之,滋之既深,则生炁。

非炁也,炁既一生,则三才始肇,而人居其中。

始也於一炁,终也散万化,故情性喜怒好恶,随蔓而枝也,则曰父母,夫妇男女,始极终化,即类成象,起於混一,散於万有,岂非其道也哉!

  通玄三教眉山师仁寿授

  甲庚应数章第十

  乾之干首於甲,坤之合应於庚。

  甲自水之生,故居於东;庚乃水之母,故育於西。

西者,虽言於肃,而申中有水土也;故西庚之杀,而生於东甲,以其甲之炁在於寅,亦日三肠甲之三日。

甲之三日分於后,先庚之三日,庚之三日次於始末者,缘甲之合者己,已中有土故也,三阳交泰是也。

庚之所合者乙,中有木,木中有火,火可伏庚,不妨於水也。

圣道之妙,以甲居子乃印,印者正也,正者始也。

缘子下有水,水能生木、故甲子为首,至戌为终,盖戌乃火之库也。

甲必云庚者,水之母,缘申中有土,能生於金,至辰巳则绝,缘有火之杀也。

故善於道者,以甲子、甲辰、甲午三日之先炁,用庚子、庚辰、庚午之先合,凝然养息,自子至丑,从丑至寅、心无一毫之染,身如铁壁,调其炁而平其息,则天之干,地之合,我之炁,一时俱孚,三才三因之道,入目自足耳。

  诀曰:三甲与三庚,后先生杀存,以时加此日天地炁俱行。无想亦无妄,绵绵息息平,周天消息近,圆皎坐中生。

  通玄三教眉山师仁寿授

  存息养真章第十一

  天之有窍而生风,地之有窍而生水,盖天窍不可、朋,而地窍易可窥。

窍之一开风从生,窍之一闭炁从塞,天地之窍,乃万象化生无穷之奥也。

天地能以窍而开,亦能以窍而息,息则地无可升,天炁可降也。

自子则天窍开,其炁清而降,自午则地窍塞,其炁浊而升,故动荡皆归於橐钥也。

橐钥者,一开一阖之谓也。

天以子为橐,地以午为钥,人以息而总。

昼夜推之,一万主千六百有余,即乾坤之数也。

善於道者,能存於息,明於窍者,真不劳而养也。

  诀曰:四鼓天地交,而演方见韬,水火自然事,不须以意劳。鼻中有两窍,天地不差毫,能於此时存,明月掌中捞。

  通玄三教眉山师仁寿授

  得一成道章第十二

  一者,万象之祖炁,天地之根原,人心之大要也。

乾一而咸数,地一而成秀,人一而定情,盖不能齐之以一,而散之於万猬之中,而混塞其心,不可见其本原也。

天一则清,地一则宁,人一则德馨,身一则正,家一则齐,内一则不惑,外一则顺,心一则阴阳和,念一则邪僻远,性一则情不生,炁一则息自平,息一则水火交、天地泰,其可不一哉!

  诀曰:一者道之炁,炁乃一之源,人能求清争,但去一中寻。不觉朝夕间,忽见水中金,得一后忘一,神存真可侵。

  通玄三教眉山师仁寿授

  得象元象章第十三

  道不元言,亦不可泥言。

因炁成象,得炁则象者形诸类也。

殊不知因炁成类,即类成象,篇章之下,巧於发辞,不若指於实要,明於物象,视於变通。

然变通有道,篇章存辞,故曰善者未常辩,辩者皆不善,若井中之鱼,孰可以窥之哉!欲知水之乐,当问於鱼哉,此之谓也。

  诀曰:始入未明象,见象方知意,识象是引门,何必以言泥。一泥转忘初,撑舟不远地,不知痴俚人,却乃道中谛。

  通玄三教眉山师仁寿授

  育神团黑章第十四

  成养神者必先养心,炼炁者宜於平息,故神自心有,心乃神舍,炁即息源,息因炁使。

善养於心者,必使皎之如清渊印月,静之若空谷元声,然后内境不动,外尘不干,念如一铁之沈波,性如太虚之 无着,争静渊默,物我两忘,神之自清,炁之自团也。

神即炁而凝,炁恋神而住,於此之时,不知其息之出入耳。

  诀曰:始因其息,终得乎炁,炁息自守,我物俱弃。动静两忘,神之方住,柢在养心,一丝勿起。

  通玄三教眉山师仁寿授

  神化出入章第十五

  神之为用,非为造作,始自养心之有,终於存炁而生,如清波之照影,若明镜之对容也。

以有心求之,终莫之有,以元心求之,愈见其无。

若何可也?盖神贵不挠,心尚不思,守之如石,行之如愚,口元言而耳元听,念不起而性不流,如浊浆之初橙,自然清於上而滓於下,风不生而叶自停。

亦不知天地如何,亦不知我为甚物,既入於溟漠之中,即居混沌之所,如太极之未分,三才之未露,忽然一灵光自朗,如虚室生白之状,此皆无心中有,非有心之可为也。

故出入无方,变化随寓矣!

  诀曰:道以非名道,心皆忘自心,一时俱不识,方见谷中声。水火非为事,阴阳在我生,坐中存溟涬,神化悉皆经。

  通玄三教眉山师仁寿授

  破惑守一章第十六

  道之於物,物之於道,始於忘象,有三千六百之小门,而生八万四千之大惑,往往速於求异,稽於造真,千人万人之进学,无一无半之成道,以其惑之守也,不明其的也。

人皆以龙虎为首,非也;以金丹赤药,非也;以凤髓鸦神,非也;以玉蕊金花,非也;以朱铅黑汞,非也;以心肾为水火,非也;以脾土肝木,非也;以吞津纳炁,非也;以朝日采月,非也;以嚅山啸林,漱泉卧石,日以咽霞,夕以瞻斗,俱非也。

每每学者不思其祖,而求其孙,不知太极未肇,人物未分之前,还有如是之类乎?大要之用,百千万亿之人,未尝守之,岂不惑之又惑,迷之转迷哉,

  诀曰:龙虎非为道,吞津不是功,丹霞非采日,神化不归风。祖炁谁曾识?真宗孰可穷,须臾端的事,三界悉皆通。

  通玄三教眉山师仁寿授

  元水元火章第十七

  太极以炁而包万象,天地以炁而分清浊,始以黑结,终以炁化,为之散漫,各随其方。

故居西者为金类所感。

水之一字,乃天地本原之炁,火之一字,亦乾坤育化之炁,故因无形而为有形。

冬则伏,夏则舒,入之阳,出之阴,潜之阴,畅之阳,人之炁,乃炁之原。

故学道者,以炁化炁,即炁存炁,嘘呵抽加,则变化而有也。

以水为水,非道也;以火为火,亦非道也。

如以炁存炁者,则为水火也。

水火者,乃以无化有也。

初无分别旦暮晨昏出入之意,方是也。

故善於道者,以炁守一,以炁养炁,则水自内升,火自裹降,初何示之於外也?不可不深省知。

  诀曰:一炁阴阳会,金木自然生,本来非水火,万象各存真。炁炁为初始,中间尽化神,岸临无用檝,只此坎离因。

  通玄三教眉山师仁寿授

  守一生神章第十八

  天净则云炁清,地静则草木灵,人能体此行,阴会阳合并。

故一泓之波,可以瞻星斗;一灵之魂,可以知吉凶,乃其不散而静,不妄守也。

往往后学不能扫灵台之埃,而广喉舌之辩,故因语忘炁,失炁忘精,以巧拙为纵横,以多记为大能,故纯一之炁失守,而阴阳之妙随失也。

善修者敛之以静,巧之以拙,净之於念,清之於心,存之以嘿,示之以朴,自然天宇清,地轴宁,炁抱一,神自灵。

然后不符而可符,不咒而可嘱,无神而神卫,邪之走,怪之潜,家宅宁,人事和。

以默之墨,以馘不正之祟,此真元至一之炁,为守一抱元之要也。

何假分龙虎别龟蛇哉!

  诀曰:念念念丹田,收之守在坚,五色无心着,中间自有天。不须求水火,金鼎内烹煎,朝朝与暮暮,神炁炼丹田。

  通玄三教眉山师仁寿授

  神炁成胎章第十九

  心中有神,炁内存炁,心若挠而神不清,炁若耗而炁必惫。

以之出於顶,不如守神於舍;以之吐炁留真,莫若养炁存炁。

神乃炁之化,炁无神不留,故神炁如子母,如天地,不可一刻离也。

善於行者,以炁内固,固者非做造而固也,绵绵於息,其炁自凝,炁凝息平,其神自住。

始坐如小儿入寝,久之如困夫之入担,自腿至脐,自腰以上,不求也。

心则微冲,炁则如绝,当此之时,为道者何知其神焉!明其化,孰知有胎,胎者非产男女之胎也,乃元也,要在拼一死於洪崖,忘一身如草木,死一心如玲灰,不知我,不知身,少顷风声雨意一定之后,息已无矣!炁自固也,神自灵也,胎自结也。

若以夕静如是,昼杂如何,但味诀偈,咸自了之。

  诀曰:我用不用我,灵台净裸裸,念念在丹田,随心也放下。目耳绝视听,有口却如哑,一点若太虚,任你之乎者。

  通玄三教眉山师仁寿授

  修德济物章第二十

  仁者德之本,德乃道之基,不仁者不足以言道,无德者不可与谈化。

往往修者,首务长生,以求不死,殊不明长生不死者,何物也?止以有为而先於人,以巧饰而诈於己,无山林之清而乐山林之事,无利益之念而求上天之鹤,善之未有,恶已先彰,如持念珠而兴讼,设醮事以挞人,此等之人,俱不足与言道也。

能於事者,见人之危而捄之,见人困而济之,见人之陷而提之,见人之疾如己之疾,见人之不善而化之,见人之美女不起私之,见人之奉真如己之奉之。

入道则行道,见业则去业,然后俭於己而厚於众,无内外不和之事,有尊敬父母之心,清淡於己,丰利於人,人之如此,以之求真则真感,以之修道则道成。

又且益子孙,而超九祖,岂不美哉!

  诀曰:道本德中来,有德方知道,天地大德生,圣贤亦此造。长生一径真,不死者乃道,道德与性命,四字甚分晓。

  通玄三教眉山师仁寿授

  尊师谢祖章第二十一

  极未判,无以见天地三才之炁;道不立,何以明父母万类之因?是以有本则有末,有源必有流,太上不以化开道,老君不设教,乌能识奉仪?有道无缘,见道则远,有缘无师,遇道不明。

广猎丹书,不如求之於诀,多参异人,不如守之於我,故指之者迷也,化之者正也,行之者道也。

故祖不可忘,而师不可怠祖之积也,则子孙昌,师不明则本源晦。

道专之以德,尊之以祖,敬之於师,不可一日而去也。

  诀曰:一炁道之祖,一言道之师,祖炁不可远,道言朝夕知。子孙逢遇此,父母阴德为,元以自己思,当知在祖祢。

  通玄三教眉山师仁寿授

  已得不得章第二十二

  未游沧海则不明风涛之险,已登泰岳则方敬峰巅之危,始也忽之易,终也行之难。

道包天地,人括三才,终日茫茫,不明其奥,乃其入也,皆曰云霄之上,必可居也;渊渎之深,必可造也。

此小优之守技,坎蛙之水也。

夫道之大者莫可量,道之微者孰能探?区区之泄,五章尽也,不必走山林,寻奇特;不必索经书,访异友。

天地一壶,道德庶类,悉备此经。

今既已知已得,常如不及日。

如未得,元轻后进,无忽后学,无慢诸经,无忘祖本。

道尚强名,莫言已得者,是为得道,实之无得,方日永得也。

  诀曰:慕念如渴,思求朝夕,既真骨缘,遇其道德。心常不及,斯为至得,当戒满盈,恐返折克。

  通玄三教眉山师仁寿授

  济生度死章第二十三

  道之化化以德,德生诚,诚化敬,敬之一出,百神卫之。

故存之有神,是日卫也,养之有炁,故曰真也。

一嘘之可以为庆云,一呵之可以为雨露,运之可以为南昌,炼度化之,可以拔久潜幽凝。

非符非咒,非神非将,非去非来也。

乃一炁一心,一嘿一守,一道一德,一我也。

以之济生则疾愈,以之度死则死化,如此之大,非道何也?如此之尊,当切守之!当切行之!

  诀曰:念即是道,道即为符,鬼邪港走,幽壤咸苏。嘿醮在我,上苍自孚,济度二事,如拳展舒。

  通玄三教眉山师仁寿授

  大经圆满章第二十四

  功之行,德之修,道之用,经之旨,可以明三界,可以通五行,可以超九祖,可以化万类者,此经也。

此经之下者,凡今三也,一经甲申而归於大波,以溺而不出;二自丁酉化於烈焰,而煨之也;以后复降,其辞别,其理泯,若一土之比玉也。

虽云复降,亦为漂焚者久,今日复下者,以奉敬之情,尊乐之大,故以批于子之家庭。

宜当遵之守之,宝之.敬之,功行道德,若之圆备,可以升之。

无对非人而慢示之,愆报非常,戒律不浅矣!

  诀曰:祖先素有德,故得奉真道,真下道已敷,始终归子造。功在於勤修,德在於慈孝,道德圆满时,一门吉之妙。

  此经乃 #

  北极雷岳教主、金阙化身元素真君,悯念群生之多迷真性,未悟灵门,降笔于奉道刘元瑞家,欲广其传,流行教法。

元瑞不明圣意,乃以降灵真本,默奇於文魁达贵,秘藏于报匮之中,未得阐教玄奥。

今刘元瑞既役之后,其家所藏誊本,正观得而宝之,锓诸梓木,印行于世。

庶使学道修真之士,开明妙理,了悟此因。

正观尚虑当来誊真之时,天书草圣,俗意难明,其中若有字样差讹,或误加增损,惟待通明之士改而证诸,不亦宜乎?告景定岁次辛酉季夏月吉长奉道弟子董正观馑识。

  太上修真体元妙道经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