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集

中和集 #

  经名:中和集。元李道纯撰。六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

  中和集叙 #

  维扬损庵蔡君志颐,莹蟾子李清庵之门人也。

勘破凡尘,笃修仙道,得清庵之残膏剩馥,编次成书,题曰《中和集》,盖取师之静室名也。

大德丙午秋,谒余印可,欲寿诸梓,开悟后人。

余未启帙,先已知群妄扫空,一真呈露。

谓如天付之而为命,人受之而为性,至于先天太极,自然金丹,光照太虚,不假修炼者,漏泄无余矣。

可以穷神知变而深根宁极,可以脱胎神化而复归无极也。

抑以见道之有物混成,儒之中和育物,释之指心见性,此皆同工#1异曲,咸自太极中来。

是故老圣常善救人,佛不轻於汝等,周公岂欺我哉。

览是集者,切忌生疑。

当涂南谷杜道坚书于钱塘玄元真馆。

  中和集卷之一 #

  都梁清庵莹蟾子李道纯元素撰

  门弟子损庵宝蟾子蔡志颐编

  玄门占不旨 #

  动静无端 #

  太极图   #

  阴阳无始 #

  释曰圆觉,道曰金丹,儒曰太极,所谓无极而太极者,不可极而极之谓也。

释氏云:如如不动,了了常知。

《易·击》云: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丹书云:身心不动以后,复有无极真机,言太极之妙本也。

是知三教所尚者,静定也。

周子所谓主於静者是也。

盖人心静定,未感物时,湛然天理,即太极之妙也。

一感於物,便有偏倚,即太极之变也。

苟静定之时,谨其所存,则天理常明,虚灵不昧,动时自有主宰,一切事物之来俱可应也。

静定工夫纯熟,不期然而自然至此,无极之真复矣,太极之妙应明矣,天地万物之理悉备於我矣。

  四正中直 #

  中和图    #

  发无不中 #

  《礼记》云: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未发,谓静定中谨其所存也故曰中。

存而无体,故谓天下之大本。

发而中节,谓动时谨其所发也,故曰和。

发无不中,故谓天下之达道。

诚能致中和於一身,则本然之体虚而灵,静而觉,动而正,故能应天下无穷之变也。

老君曰: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即子思所谓致中和,天地位、万物育,同一意也。

中也、和也,感通之妙用也,应变之枢机也。

《周易》生育流行,一动一静之全体也。

予以所居之舍,中和二字匾名,不亦宜乎哉。

  委顺委图 #

  身心世事,谓之四缘,一切世人皆为萦绊,惟委顺者能应之,常应常静,何缘之有。

何谓委?委身寂然,委心洞然,委世混然,委事自然。

何谓顺?顺天命,顺天道,顺天时,顺天理。

身顺天命,故能应人;心顺天道,故能应物;世顺天时,故能应变;事顺天理,故能应机。

既能委,又能顺,兼能应,则四缘脱洒。

作是见者,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照妄图 #

  古云:常灭动心,不灭照心。

一切不动之心,皆照心也。

一切不止之心,皆妄心也。

照心即道心也,妄心即人心也。

道心惟微,谓微妙而难见也。

人心惟危,谓危殆而不安也。

虽人心亦有道心,虽道心亦有人心,系乎动静之间尔。

惟允执厥中者,照心常存,妄心不动,危者安平,微者昭着。

到此有妄之心复矣,无妄之道成矣。

《易》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太极图颂 #

  中○者,无极而太极也。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一阴一阳,两仪立焉。

○者,两仪也。

○者,阳动也。

○者,阴静也。

阴阳互交,而生四象。

○者,四象动而又动,曰老阳;动极而静,曰少阴;静极复动,曰少阳;静而又静,曰老阴。

四象动静,而生八卦。

乾一兑二,老阳动静也;离三震四,少阴动静也;艮五坎六,少阳动静也;兑七坤八,老阴动静也。

阴逆阳顺,一升一降,机缄不已,而生六十四卦,万物之道至是备矣。

上○者,气化之始也。

下○者,形化之母也。

知气化而不知形化,则不能极广大。

知形化而不知气化,则不能尽精微。

故作颂而证之。

  颂二十五章 #

  道本至虚,至虚无体。穷於无穷,始於无始。

  虚极化神,神变生气。气聚有形,一分为二。

  二则有感,感则有配。阴阳互交,乾坤定位。动静不已,四象相系。健顺推荡,八卦兹系。运五行而有常,定四时而成岁。

  冲和化醇,资始资生。在天则斡旋万象,在地则长养群情。

  形形相授,物物相孕。化化生生,奚有穷尽。

  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有无错综,隐显相扶。

  原其始也,一切万有,未有不本乎气。推其终也,一切万物,未有不变於形。

  是知万物本一形气也,形气本一神也。神本至虚,道本至无,易在其中矣。

  天位乎上,地位乎下。人物居中,自融自化,气在其中矣。

  天地物之最巨,人於物之最灵,天人一也。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变在其中矣。

  人之极也,中天地而立命,禀虚灵以成性。立性立命,神在其中矣。

  命系乎气,性系乎神。潜神於心,聚气於身,道在其中矣。

  形化则有生,有生则有死。出生入死,物之常也。

  气化则无生,无生故无死。不生不死,神之常也。

  形化体地,气化象天。形化有感,气化自然。

  明达高士,全气全神。千和万合,自然成真。

  真中之真,玄之又玄。无质生质,是谓胎仙。

  欲造斯道,将奚所自。惟静惟虚,胎仙可冀。

  虚则无碍,静则无欲。虚极静笃,观化知复。

  动而主静,实以抱虚。二理相须,神与道俱。

  道者神之主,神者气之主,气者形之主,形者生之主。

  无生则形住,形住则气住,气住财神住,神住则无住,是名无住住。

  金液炼形,玉符保神。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命宝凝矣,性珠明矣,元神灵矣,胎仙成矣,虚无自然之道毕矣。

  大哉神也,其变化之本欤。

  画前密意 #

  易象第- #

  易可易,非常易。

象可象,非大象。

常易不易,大象无象。

常易,未画以前易也。

变易,既画以后易也。

常易不易,太极之体也。

可易变易,造化之元也。

大象,动静之始也。

可象,形名之母也。

历劫寂尔者,常易也。

亘古不息者,变易也。

至虚无体者,大象也。

随事发见者,可象也。

所谓常者,莫穷其始,莫测其终,历千万世,廓然而独存者也。

所谓大者,外包乾坤,内充宇宙,遍河沙界,湛然圆满者也。

常易不易,故能统摄天下无穷之变。

大象无象,故能形容天下无穷之事。

易也,象也,其道之原乎。

  常变第二 #

  常易不变,变易不常。

其常不变,故能应变。

其变不常,故能体常。

始终不变,易之常也。

动静不常,易之变也。

独立而不改,得其常也。

周行而不殆,通其变也。

不知常不足以通变,不通变不足以知常。

常也,变也,其易之原乎。

  体用第三 #

  常者,易之体。

变者,易之用。

古今不易,易之体。

随时变易,易之用。

无思无为,易之体。

有感有应,易之用。

知其用,则能极其体。

全其体,则能利其用。

圣人仲观俯察,远求近取,得其体也。

君子进德修业,作事制器,因其用也。

至於穷理尽性,乐天知命,修齐治平,纪纲法度,未有外乎易者也。

全其易体,足以知常,利其易用,足以通变。

  动静第四 #

  刚柔推荡,易之动静。

阴阳升降,气之动静。

奇偶交重,卦之动静。

气形消息,物之动静。

昼夜兴寝,身之动静。

至於身之进退,心之起灭,世之通塞,事之成败,皆一动一静,互相倚伏也。

观其动静,则万事之变,万物之情可见矣。

静时有存,动则有察。

静时有主,动则可断。

静时有定,动罔不吉。

静者动之基,动者静之机。

动静不失其常,其道光明矣。

  屈伸第五 #

  暑往寒来,岁之屈伸。

日往月来,气之屈伸。

古往今来,世之屈伸。

至於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皆屈伸之理也。

知屈伸相感之道,则能尽天下无穷之利也。

  消息第六 #

  息者,消之始。

消者,息之终。

息者,气之聚。

消者,形之散。

生育长养谓之息,归根复命谓之消。

元而亨,易之息也。

利而贞,易之消也。

春而夏,岁之息也。

秋而冬,岁之消也。

婴而壮,身之息也。

老而终,身之消也。

无而有,物之息也。

有而无,物之消也。

息者,生之徒。

消者,死之徒。

自二气肇分以来,未有消而不息之理,亦未有息而不消之物。

通而知之者,烛理至明者也。

  神机第七 #

  存乎中者,神也。

发而中者,机也。

寂然不动,神也。

感而遂通,机也。

隐显莫测,神也。

应用无方,机也。

蕴之一身,神也。

推之万物,机也。

吉凶先兆,神也。

变动不居,机也。

备四德,自强不息者,存乎神者也。

贯三才,应用无尽者,运其机者也。

  智行第八 #

  智者,深知其理也。

行者,力行其道也。

深知其理,不见而知。

力行其道,不为而成。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深知也。

自强不息,无往不适,力行也。

知乱於未乱,知危於未危,知亡於未亡,知祸於未祸,深知也。

  存於身而不为身累,行於心而不为心役,行於世而不为世移,行於事而不为事碍,力行也。

深知其理者,可以变乱为治,变危为安,变亡为存,变祸为福。

力行其道者,可以致身於寿域,致心於玄境,致世於太平,致事於大成。

非大智大行者,其孰能及此。

  明时第九 #

  通变莫若识时,识时莫若通理,明理莫若虚静。

虚则明,静则清,清明在躬,天理昭明。

天之变化,观易可见。

世之时势,观象可验。

物之情伪,观形可辨。

丽於形者,不能无偶。

施於色者,不能无辨。

天将阴雨,气必先蒸。

山将崩裂,下必先隳。

人将利害,貌必先变。

譬如巢知风,穴知雨,蛰虫应候,叶落知秋。

又如商人置雉尾於舟车之上,以候阴晴,天常晴则尾直坚,天将雨则尾下垂。

无情之物尚尔,而况人乎。

今人不识时变者,烛理未明也。

  正己第十 #

  进德修业,莫若正己。

己一正,则无所不正。

一切形名,非正不立。

一切事故,非正不成。

日用平常,设施酬酢,未有不始於己者。

一切事事理理、头头物物,亦未有不自己出者。

是故进修之要,必以正己为立基。

正已接人,人亦归正。

正己处事,事亦归正。

正己应物,物亦归正。

惟天下之一正,为能通天下之万变。

是知正己者,进修之大用也,入圣之阶梯也。

  工夫第十- #

  清心释累,绝虑忘情,少私寡欲,见素抱朴,易道之工夫也。心清累释,足以尽理。虑绝情忘,足以尽性。私欲俱泯,足以造道。素朴纯一,足以知天。

  感应第十二 #

  寂然而通,无为而成,不见而知,易道之感应也。

寂然而通,无所不通。

无为而成,无所不成。

不见而知,无所不知。

动而感通,不足谓之通。

为而后成,不足谓之成。

见而后知,不足谓之知。

此三者,其於感应之道也远矣。

诚能为之於未有,感之於未动,见之於未萌,三者相须而进,无所感而不通也,无所事而不应也,无所住而非利也。

尽此道者,其惟颜子乎。

  三易第十三 #

  三易者,一曰天易,二曰圣易,三曰心易。

天易者,易之理也。

圣易者,易之象也。

心易者,易之道也。

观圣易,贵在明象,象明则入圣。

观天易,贵在穷理,理穷则知天。

观心易,贵在行道,道行则尽心。

不读圣人之易,则不明天易;不明天易,则不知心易;不知心易,则不足以通变。

是知易者,通变之书也。

  解惑第十四 #

  气之消长,时之升降,运之否泰,世之通塞,天易也。

卦之吉凶,爻之得失,辞之险易,象之贞晦,圣易也。

命之穷达,身之进退,世之成败,位之安危,心易也。

深造天易,则知时势。

深造圣易,则知变化。

深造心易,则知性命。

以心易会圣易,以圣易拟天易,以天易参心易,一以贯之,是名至士。

  释疑第十五 #

  变动有时,安危在己。

祸福得丧,皆自己始。

是故、通变者,趋时者也。

趋时者,危亦安。

通变者,乱亦治。

不失其所守者,困亦亨。

不谨其所行者,丰亦昧。

晦其明者,处明夷而无伤。

恃其有者,居大有而必害。

至远而可应者,其士省也。

至近而无与者,其意乖也。

至弱而能胜者,得其辅也。

至刚而无过者,有其道也。

益之用,凶事济难也。

睽之见,恶人免怨也。

不怕其德者,无所容。

不有其躬者,无所利。

独立自恃者,无功。

恐惧修省者,获福。

益於人者,人益之。

利於人者,人利之。

信於人者,人信之。

惠於人者,人惠之。

畏凶者,无凶。

畏眚者,无眚。

畏祸者,福必至。

忽福者,祸必至。

予所谓安危在己,复何疑哉。

  圣功第十六 #

  圣人所以为圣者,用易而已矣。

用易所以成功者,虚静而已矣。

虚则无所不容,静则无所不察。

虚则能受物,静则能应事,虚静久久,则灵明。

虚者,天之象也。

静者,地之象也。

自强不息,天之虚也。

厚德载物,地之静也。

空阔无涯,天之虚也。

方广无际,地之静也。

天地之道,惟虚惟静。

虚静在己,则是天地在己也。

道经云: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其斯之谓欤。

清即虚也,虚静也者,其神德圣功乎。

  中和集卷之一竟

  #1底本为『王』,疑为『工』,当改

  中和集卷之二 #

  都梁清庵莹蟾子李道纯元素撰

  门弟子损庵宝蟾子蔡志颐编

  金丹妙诀 #

  金丹图象说 #

  左四图法象,显明至道玄玄之旨。

  安炉 撑天拄地太模糊,谁为安名号玉炉。曾向此中经毁炼,出无入有尽由渠。

  立鼎 不无不有不当中,外面虚无裹面空。决烈丈夫掀倒看,元来那个本来红。

  还丹 威音那畔本来明,昧了皆因着幻形。若向丹中拈得出,圆陀陀地至虚灵。

  返本 道本无为法自然,圣人立象假名圈。平常日用全彰露,打破方知象帝先。

  二药图诀 #

  取出 中画,补 还复乾。纯阳命本固,无碍性珠圆。受触全天理,离尘合上禅。采铅知下手,三迭舞胎仙。

  诀口

    喻譬

  火候图 #

  十一 初一 子 玄宫 复   初九

  十二 初三 丑 进  临   九二

  正  初六 寅 徐进     泰 九三

  一  初八 卯 沐  银河  壮 九四

  三  十一 辰 遇  玉关  夬 九五

  四  十四 巳 止      乾 上九

  望

  五  退十六  午  仑山  姤 初六

  六  十八   退      遁 六二

  七  二十   申  徐退  否 六三

  八  二十三酉    浴绛宫 观 六四

  九  二十六戌    守中  剥 六五

  十  二十八亥    战   坤 上六

  外药图 #

  内药图 #

   

  金丹内外二药图说

  外药可以治病,可以长生久视。

  内药可以超越,可以出有入无。

  大凡学道,必先从外药起,然后自知内药。高上之士,夙植德本,生而知之,故不炼外药,便炼内药。

  内药无为无不为,外药有为有以为。内药无形无质而实有,外药有体有用而实无。外药色身上事,内药法身上事。外药地仙之道,内药水仙之道。

  二药全天仙之道

  外药了命        内药了性

  二药全形神俱妙

  外药

  初关炼精化气,先要识天癸,生时急采之。

  中关炼气化神,调和真息,周流六虚,自太玄关逆流,至天谷穴交合,然后下降黄房,入中宫,乾坤交姤罢,一点落黄庭。

  上关炼神还虚以心炼念谓之七返,情来归性谓之九还。

  归性谓之九还 #

  内药

  内药乃炼神之要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内药,先天一点真阳是也。

譬如乾卦 中一画,交坤成 坎水是也。

中一画本是乾金,异名水中金,总名至精也。

一至精固而复祖炁,祖炁者,乃先天虚无真一之元炁,非呼吸之炁。

如乾 中一画,交坤成坎了,却交坤中一阴入于乾,而成离 ,离中一阴本是坤土,故异名曰砂中汞是也。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虚化神 神化炁 炁化精 精化形

  已上谓之顺 #

  物含三 三归,二 二归一

  万炼乎至精精化炁炁化神

  已上谓之逆丹书谓顺则成人,逆则成丹。

  上药三品精炁神

  体则一,用则二,何谓体,本来三元之大事也。何谓用,内外两作甩是也。

  内药

  先天至精,虚无空炁,不坏元神。

  外药

  交感精,呼吸炁,思虑神。

  一炼精化气 #

  初关 有为 取坎填离

  二炼气化神 #

  中关 有无交入 乾坤阖辟

  三炼神还虚 #

  上关 无为    #

  此三段工夫,到了则一,若向这裹具只眼,三教之大事毕矣。其或未然,细参后事。

  一炼精化气 #

  归道,乃水府求玄。

丹书云:癸生须急采,望远不堪尝。

所谓采者,不采之采谓之采也。

苟实有所采,坎中一画如何得升。

精乃先天至灵之化,因动而有身。

身中之至精,乃元阳也,采者采此也。

譬如 乾乃先天至灵,始因一动,交坤而成坎,即至灵化元精之象也。

坎为水,坎中一画元乾金,假名曰水中金。

金乃水之母,反居水中、故曰母隐子胎也。

采铅消息,难形笔舌。

达者观雷在地中,复先王,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之语,思过半矣,余存口诀。

  二炼气化神 #

  崇释,则离宫修定。

丹书云:真土制真铅,真铅制真汞,铅汞归土釜,身心寂不动。

斯言尽矣。

既得真铅,则真汞何虑乎。

不凝炼炁之要,贵乎运动,一阖一辟,一往一来,一升一降,无有停息。

始者用意,后则自然。

一呼一吸,夺一年之造化。

即太上云: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动。

正此义也。

达者若於乾坤易之门,与夫复 姤 之内上留意,炼气之要备矣。

  三炼神还虚 #

  工夫到此,一个字也用不着。

  三五指南图局说

  紫阳真人《悟真篇》诗云:三五一

  都三个字,古今明者实然希。

东三南二同成五,北一西方四共之。

戊己还从生数五,三家相见结婴儿。

婴儿是一含真气,十月胎成入圣基。

只此五十六字,贯彻诸子百家,丹经子书。

若向这裹具只眼,参学事毕,其或未然,向注脚下商量。

  回三五一都三个字,三元五行一气也。

古今明者实然希,亘古亘今知者鲜矣。

东三南二同成五,东三,木也;南二,火也。

木生火,木乃火之母,两性一家,故曰同成五也。

北一西方四共之,北一,水也;西四,金也。

金生水,金乃水之母,两性一家,故曰共之。

戊己还从生数五者,土之生数也。

五居中无偶,自是一家。

所谓三家相见者,三元五行混而为一也。

故曰三家相见结婴儿。

所谓婴儿者,亦是假名纯一之义也,故曰婴兄是一舍真气也。

十月胎成入圣基者,三百日胎,二八两药烹之炼之,成之熟之,超凡入圣之大功也。

故曰入圣基也。

以一身言之。

东三木也,我之性也。

西四金也,我之情也。

南二火也,我之神也。

北一水也,我之精也。

性乃心之主,心乃神之舍。

性与神同系乎心,东三南二同成五也。

精乃身之主,身者情之系。

精与情同系乎身,北一西方四共之也。

戊己,中土意也,四象五行,意为之主宰,意无偶,自是一家也。

修炼之士,收拾身心意,则自然三元五行,混而为一也。

丹书云:收拾身心为采药。

正谓此也。

收拾身心之要,在乎虚静。

虚其心则神与性合,静其身则精与情寂,意大定则三元混一。

此所谓三花聚,五气朝,圣胎凝。

   情合性,谓之金木并。

精合神,谓之水火交。

意大定,谓之五行全。

丹书云:炼精化气为初关,身不动也。

炼气化神为中关,心不动也。

炼神化虚为上关,意不动也。

心不动,东三南二同成五也。

身不动,北一西方四共之也。

意不动,戊己还从生数五也。

身心意合,即三家相见结婴儿也。

作是见者,金丹之能事毕矣。

神仙之大事,至是尽矣。

至於丹书种种法象,种种异名,并不外乎身心意也。

虽然,犹有不能直下会意者,今立异名、法象、图局于后,具眼者流试着眼看。

  身心意曰三家,精气神曰三元,精神魂魄意曰五气,铅汞银砂土曰五行,三家相见曰胎圆,三元合一曰丹成。

  大德三年纯阳诞日书于銮江中和庵

  玄关一窍 赠门人

  夫玄关一窍者,至玄至要之机关者。

非印堂,非囟门,非肚脐,非膀胱,非两肾,非肾前脐后,非两肾中间。

上至顶门,下至脚跟,四大一身,才着一处,便不是也。

亦不可离了此身,向外寻之。

所以圣人只以一中字示人,只此中字便是也。

我设一喻,令尔易知。

且如傀儡,手足举动,百样趋跄,非傀儡能动,是丝线牵动。

虽是线上关捩,却是弄傀儡底人牵动。

咦,还识这个弄傀儡底人么?休更疑惑,我直说与汝等。

傀儡比此一身,丝线比玄关,弄傀儡底人比主人公。

一身手足举动,非手足动,是玄关使动。

虽是玄关动,却是主人公使教玄关动。

若认得这个动底关捩,又奚患不成仙乎。

  试金石 #

  夫金丹者,虚无为体,清静为用,无上至真之妙道也。

世鲜知之,人鲜行之。

於是圣人用方便力,开善诱门,强立名象,着诸丹书,接引后学。

盖欲来者诵言明理,嘿识潜通,则行之顿超真境。

奈何后学不穷其理,执着筌蹄,妄引百端,支离万状,将至道碎破,为曲径旁蹊三千六百,良不得其传故也。

况今之无知浅学,将圣人经曾妄行笺注,乖讹尤甚,安得不悮后来。

虽苦志之士,亦不能辨其邪正,深可怜悯。

予因是事,故作此试金石,而辨其真伪,俾诸学者不被眩惑,决然无疑,直超道岸。

圣师曰:道法三千六百门,人人各执一为根,谁知些子玄微处,不在三千六百门。

予谓祖师老婆心切,故作是诗也。

若复有人作如是见者,大地皆黄金。

其或未然,须当试过。

於是乎书:

  九品 

  渐法三乘  #

  最上一乘无上至真之妙

  傍门九品 #

  下三品 #

  御女房中,三峰采战,食乳对炉,女人为鼎,天癸为药,产门为生身处,精血为大丹头。

铸雌雄剑,立阴肠炉,谓女子为纯阳,指月经为至宝,采而饵之,为一月一还,用九女为九鼎,为九年九返。

令童男童女交合,而采初精,取阴中黍米为玄珠。

至於美金花,弄金枪,七十二家强兵战胜,多入少出,九浅一深。

如此邪谬,谓之泥水丹法,三百余条。

此大乱之道也,乃下品之下邪道也。

  又有八十四家接法、三十六般采阴。

用胞衣为紫河车,炼小便为秋石,食自己精为还元,捏尾闾为闭关。

夫妇交合,使精不过,为无漏。

采女经为红圆子,或以五金八石修炼为丸,令妇人服之,十月后产肉块为至药,采而服之。

如此谬术,不欲尽举,约有三百余条,乃下品之中外道也。

  又有诸品丹灶炉火,烧热五金八石,勾庚乾汞,点茅烧艮,拨灰弄火。

  至於灵砂外药,三逊五假,金石草木服饵之法,四百余条,乃下品之上外道也。

  右下三品,共一千余条,贪淫嗜利者行之。

  中三品 #

  休粮辟谷,忍寒食秽,服饵椒木,晒背卧冰,日持一斋。

或清斋,或食物多为奇特,或饮酒不醉为验,或减食为抽添,或不食五味而食三白,或不食烟火食。

或饮酒食肉,不藉身命,自谓无为;或翻沧倒海,种种捏怪。

乃中品之下也。

  吞霞服气,采日月精华。

吞星曜之光,服五方之气。

或采水火之气,或存思注想,遨游九州为运用。

或想身中二气,化为男女,象人间夫妇交采之状为合和。

一切存想,种种虚妄等法,乃中品之中也。

  传授三归五戒,看诵修习,传信法取报应行考,赴取归程,归空十信,三际九接,瞻星礼斗。

或持不语,或打勤劳,持守外功。

已上有为,乃中品之上,渐次近道也。

  右三品一千余条,行之不怠,渐入佳境,胜别留心。

  上三品 #

  定观鉴形,存思吐纳,摩抚消息。

八段锦,六字气,视顶门,守脐蒂,吞津液,搅神水。

或千口木为活,或指舌为赤龙,或擦身令热为火候,或一呵九摩求长生,或炼稠唾为真种子,或守丹田,或兜外肾,至於煮海观鼻,以津精涎沫为药,乃上品之下也。

  闭息行气,屈伸导引,摩腰肾,守印堂,运双睛,摇夹脊,守脐轮。

或以双睛为日月,或以眉间为玄关,或叩齿为天门,或想元神从顶门出入,或梦游仙境,或默朝上帝,或以昏沉为入定,或数息为火候,或想心肾黑白,二气相交为既济,乃上品之中也。

  般精运气,三火归脐,调和五脏,十六观法,固守丹田,服中黄气,三田还返,补脑还精,双提金井,夹脊双关,握固内视,种种般运,乃上品之上也。

  右三品一千余条,中士行之,亦可却病。

  渐法三乘 #

  下乘者,以身心为鼎炉,精气为药物,心肾为水火,五脏为五行,肝肺为龙虎,精为真种子。

以年月日时行火候,咽津灌溉为沐浴,口鼻为三要,肾前脐后为玄关,五行混合为丹成。

此乃安乐之法,其中作用百余条。

若能忘情,亦可养命。

与上三品稍同,作用处别。

  中乘者,乾坤为鼎器,坎离为水火,乌兔为药物,精神魂魄意为五行,身心为龙虎,气为真种子。

一年寒暑为火候,法水溉灌为沐浴,内境不出、外境不入为固济,太渊绛宫精房为三要,泥丸为玄关,精神混合为丹成。

此中乘养命之法,其中作用数十条,与下乘大同小异。

若行不怠,亦可长生久视。

  上乘者,以天地为鼎炉,日月为水火,阴阳为化机,铅汞银砂土为五行,性情为龙虎,念为真种子。

以心炼念为火候,息念为养火,含光为固济,降伏内魔为野战,身心意为三要,天心为玄关,情来归性为丹成,和气熏蒸为沐浴。

乃上乘延生之道,其中与中乘相似,作用处不同,亦有十余条。

上士行之,始终如一,可证仙道。

  最上-乘 #

  夫最上一乘,无上至真之妙道也。

以太虞为鼎,太极为炉,清静为丹基,无为为丹母,性命为铅汞,定慧为水火。

室欲惩忿为水火交,性情合一为金木并,洗心涤虑为沐浴,存诚定意为固济,戒定慧为三要,中为玄关,明心为应验,见性为凝结,三元混一为圣胎,性命打成一片为丹成,身外有身为脱胎,打破虚空为了当。

此最上一乘之妙,至士可以行之,功满德隆,直超圆顿,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中和集卷之二竟

  中和集卷之三 #

  都梁清庵莹蟾子李道纯元素撰

  门弟子损庵宝蟾子蔡志颐编

  问答语录 #

  洁庵琼蟾子程安道问三教一贯之道

  莹蟾子宴坐蟾窟,是夜寒光清气,真洁可掏。

门人琼蟾子,猛思生死事大,神仙不可不敬慕,功行不可不专修,稽首拜问曰:弟子尝闻,自古上圣高真、历代仙师,皆因修真而成道,必以铅汞为金丹之根蒂,不知铅汞是何物?

  师曰:夫铅汞者,天地之始,万物之母,金丹之本也。

非凡铅、黑锡、水银、朱砂。

奈何谬者不知真玄,私意揣度,惑坏后学,徒费岁时,担阁一生,深可怜悯。

若不遇真师点化,皆妄为矣。

紫阳真人曰:饶君聪慧过颜闵,不遇真师莫强猜。

正谓此也。

我今为汝指出,真铅真汞身心是也。

圣师云:身心两个字,是药也,是火也。

又云:要知产药川源处,只在西南是本乡。

西南者,坤也。

坤属身,身中之精乃阴中之阳也。

如乾中一爻,入坤而成坎,外阴内阳,外柔内刚,外坤内乾,坎水之中有乾金,故强名曰水中金也。

夫汞者,心中之气也,阳中之阴也。

如坤中一爻,入乾而成离,外阳内阴,外刚内柔,外乾内坤,离火之中有坤土,故强名曰砂中汞也。

精气感合之妙,故强名立象,以铅汞喻之,使学者知有体用耳。

以此推之,无出身心两字,身心合一之后,铅汞皆无也。

  问:如何是抽添?曰:身不动气定,谓之抽;心不动神定,谓之添。

身心不动,神凝气结,谓之还元。

所以取坎中之阳,补离中之阴而成乾,谓抽铅添汞也。

  问:如何是烹炼?曰:身心欲合未合之际,若有一毫相挠,便以刚决之心敌之,为武炼也。

身心既合,精气既交之后,以柔和之心守之,为文烹也。

此理无他,只是降伏身心,便是烹铅炼汞也。

忘情养性,虚心养神,万缘顿息,百虑俱澄,身心不动,神凝气结,是谓丹基,喻曰圣胎也。

以上异名,只是以性摄情而已。

性寂情冥,照见本来,抱本还虚,归根复命,谓之丹成也,喻曰脱胎。

  问:诸丹经云用工之妙,要在玄关,不知玄关正在何处?曰:玄关者,至玄至妙之机关也。

宁有定位?着在身上,即不是;离了此身向外寻求,亦不是。

泥於身则着於形,泥於外则着於物。

夫玄关者,只於四大五行不着处是也。

余今设一譬喻,令汝易於晓会。

且如傀儡手足举动,百般舞蹈,在乎线上关捩,实由主人使之。

傀儡比得人之四大一身,线比得玄关,抽牵底主人比得本来真性。

傀儡无线财不能动,人无玄关亦不能运动。

汝但於二六时中,行住坐卧,着工夫向内求之,语默视听是个甚么?若身心静定,方寸堪然,真机妙应处,自然见之也。

《易·系》云:寂然不动。

即玄关之体也。

感而遂通。

即玄关之用也。

自见得玄关,一得求得,药物火候,三元八卦,皆在其中矣。

时人若以有形着落处为玄关者,纵动功苦志,事终不成。

欲直拾出来,恐汝倩不及,亦不得用,须是自见始得。

譬如儒家先天之学,亦要默而识之。

孟子云:浩然之气,塞乎天地之间,曰难言也。

且难言之妙,非玄关乎。

且如释氏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使人神领意会,谓之不传之妙。

能知此理者,则能一彻万融也。

  问:或谓崇释与修道,可以断生死,出轮回;学儒可尽人伦,不能了生死。

岂非三教异同乎?曰:达理者奚患生死耶?且如穷理尽性,以至於命;原始返终,知周万物,则知生死之说。

所以性命之学,实儒家正传。

穷得理彻,了然自知,岂可不能断生死输回乎?且如羲皇初画易之时,体天设教,以道化人,未尝有三教之分。

故曰皇天无二道,圣人无两心。

当来初画一者,象太极也。

有一便有二,象两仪也。

一者阳也,一者阴也,一阴一阳之谓道。

仰则观於天上,画一画以象

  天;俯则察於地下,画一画以象地;中画一画以象人。

故三画以成乾 ,象三才也。

两乾断而成坤 ,象六合也。

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二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兼三才而两之,故六画而成坤。

以一身言之,立天之道曰阴与阳,心之一神气也;立地之道曰柔与刚,身之形体也;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意之情性也?心、身、意,象乾三才也;神气、性情、形体,象坤之六合也。

《易》曰:远取诸物,近取诸身。

此之谓也。

  问:《系辞》云六画而成卦,先生云六画而成坤者,何也?曰:汝未知之,若谓六画而成卦者,文王重卦也。

文王未重卦之前,岂可谓无三才六合乎?先贤云立天之道曰阴与阳,天之乾坤也;立地之道曰柔与刚,地之乾坤也。

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人之乾坤也。

以此推之,乾坤两卦,三才六合备矣,又岂以重卦言之哉?所谓六画而成卦者,重卦之后,名为后天〔卦〕也。

  问:若谓未重卦之前,三才六合备矣。而《系辞》云:以制器者尚其象。未必因器而设象,因象而制器乎?曰:因象而制器。

  问:三皇以下,圣人制器皆以重卦言之。

若谓因象制器,文王未重易之前,岂有重卦之名乎?曰:非也。

前贤云:须信画前元有易。

所以文王未重卦之前,六十四卦俱备。

  问:卦若不重,六十四卦从何而得?曰:变卦所生也。

一卦变八卦,八卦变六十四卦。

且如乾卦三爻,上两爻少阳,下一爻老阳,支出巽卦来,阳变为阴,乾之巽,天风姤也。

举此一卦,诸卦皆然。

  问:卦不重而有六十四卦,文王如何又重之?曰:卦不重而变六十四卦,乃羲皇心法,道统正传,诱万世之下学者,同入圣门。

重卦而生六十四卦者,乃文王、周孔立民极,正人伦,使世人趋吉避凶,立万世君臣父子之纲耳。

故性命之学,不敢轻明於言,亦不忍隐斯道。

孔子微露於《系辞》,濂溪发明於《太极通书》也。

盖欲来者熟咀之,而自得之,此学不泯其传矣。

  问:一阴一阳之谓道,如何说?曰:阴阳者,乾坤也。

乾坤出於太极,太极判而两仪立焉。

两仪,天地也。

不言天地,而言乾坤者,贵其用不贵其体也。

或曰:乾阳也,坤阴也,如何又云天地?曰:天地即乾坤也,乾坤即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以太极言之,则曰天地;以易言之,则曰乾坤;以道言之,则曰阴阳。

若以人身言之,天地形体也,乾坤性情也,阴阳神气也。

以法象言之,天龙地虎也,乾马坤牛也,阳乌阴兔也,以金丹言之,天鼎地炉也,乾金坤土也,阴汞阳铅也。

散而言之,种种异名,合而言之,一阴一阳也。

修仙之人,炼铅汞而成丹者,即身心合而还其本初,阴阳合而复归太极也。

  问:三五一,是何也?曰:三元五行也。

东三南二是一个五,北一西四是两个五,中土是三个五,是谓三五也。

以人身言之,性三神二是一个五,情四精一是两个五,意五是三个五也。

三五合一,则归太极;身心意合一,则成圣胎也。

紫阳真人云:三五一都三个字,三元五行一气是也。

古今明者实然稀。

世鲜知之。

东三南二同成五,东三性也,南二神也。

北一西四方共之。

北一精也,西四情也。

戊己还从生数五,土数五,意也。

三家相见结婴儿。

三家者身心意也,婴儿者三五合一而成用也。

婴儿是一含真气,婴儿是真一之异名,太一含真也。

十月胎圆入圣基。

工夫十月,脱出凡胎,超凡入圣也。

以此求之,金丹之道,实入圣基也。

  问:《系辞》云天地设位,易行乎中。

如何?曰:天地设位人生於中,是谓三才,故人与物生生而不息。

所以不言人与物,而言易者,圣人言乾坤易之门,随时变易,以从道也。

如金丹以乾坤为鼎器者,天地设位也。

以阴阳为化机者,即易行乎中也。

元始采药无穷,行火候之不息也。

  问:辟户谓之乾,阖户谓之坤,一阖一辟谓之变。

如何?曰:一阖一辟者,一动一静也。

乾阳坤阴,如门户之阖辟,即乾坤易之门也。

且如阴阳互动互静,机缄不已,元亨利贞,定四时,成岁变者,变易也。

至道与神气,混混沦沦,周乎三才万物,阖辟无穷,致广大而尽精微矣。

以一身言之,呼吸是矣。

呼则接天根,是谓之辟;吸则接地根,是谓之阖。

一呼一吸,化生金液,是谓之变。

阖辟呼吸,即玄牝之门,天地之根矣。

所谓呼吸者,非口鼻呼吸,乃真息阖辟也。

  问: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如何?曰:乾,父也,坤,母也。

乾初爻交坤而成震,震初索而得男,是谓长男。

坤初爻交乾而成巽,巽初索而得女,是谓〔长〕女。

乾中爻交坤而成坎,坎再索而得男,是谓中男。

坤中爻交乾而成离,离再索而得女,是谓中女。

乾三爻交坤而成艮,艮三索而得男,是谓少男。

坤三爻交乾而成兑,兑三索而得女,是谓少女。

乾生三男,坤生三女,乾坤共生六子,是谓八卦。

以身言之,初受胎时,禀父母精华而成此身。

精华者,丹经喻曰天壬地癸也。

初交合时,天壬先至,地癸随至,癸裹壬则成男子;地癸先至,天壬随至,壬裹癸则成女子。

壬癸偶然齐至,则成双胎。

壬先至癸迟至,癸先至壬迟至,俱不成胎也。

故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夫天壬地癸者,乃天地元精元气也。

亦丹经所云坎戊离己,异名铅汞也。

节之於外则成人,益之於内则成丹。

世人不知生男生女,实由命分中得,不由人力。

若不断淫绝欲,自为修养,直待精华耗谒,早至夭亡,大可惜也。

又岂知寡欲而得男女,贵而寿;多欲而得男女,浊而夭。

  问: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如何?曰:形而上者无形质,形而下者有体用。

无形质者,系乎性汞也。

有体用者,系乎命铅也。

总而言之,无出身心也。

  问:圣人以易洗心,退藏於密,密是何也?曰:诚之至也。易理致广大而尽精微,圣人玩味其理,洗心涤虑,藏於极诚矣。

  问:《书》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不知中如何执?曰:执者,一定之辞。

中者,正之中也。

道心微而难见,人心危而不安,虽至人亦有人心,虽下愚亦有道心。

苟能心常正得中,所以微妙而难见也。

若心稍偏而不中,所以危殆而不安也。

学仙之人,择一而守之不易,常执其中,自然危者安而微者着矣。

金丹用中为玄关者,亦是这个道理。

  问: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如何?曰:诚之昭着,虽无声可闻,无臭可知,天道亦不可掩。如道经云大量玄玄,亦是真之至也。

  问: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如何?曰:圣人生而知之,默而顺之天理。

所谓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得无为自然之道也。

此则《中庸》所谓诚而明也。

若谓明而诚,正是圣人之教耳。

学道之人夙有根器,一直了性,自然了命也,此生而知之也。

根器浅薄者,不能一直了性,自教而入,从有至无,自粗达妙,所以先了命而后了性也,此学而知之也。

  问:夫子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夫子乐在何处?曰:夫子所乐者天,所知者命,故乐天知命而不忧。

虽匡人所逼,犹且弦歌自娱,於易得不远。

复以修身,复见天地之心,穷理尽性,以至於命,此金丹之妙也。

  问:颜子箪瓢之乐,如何?曰:颜子得夫子乐天知命不忧之理,故不改其乐也。所以如愚,心斋坐忘,黜聪明,去智虑,庶乎屡空,亦金丹之妙也。

  问:曾子被破褐而颂声满天地,天子不得而臣,诸侯不得而友。是如何?曰:曾子一唯之妙,口耳俱忘,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得一贯之道。

  问:子路问死,夫子答曰:未知生,焉知死。

是如何?曰:生死乃昼夜之常,知有昼则知有夜,《易》云:原始返终,则知死生之说。

丹书云:父母未生已前,是金丹之基。

释云:未有此身,性在何处。

以此求之,三教入处。

只要原其始,自知其终,泝其流而知其源。

人能穷究此身,其所从来生死,自然都知也。

汝曾看《太极图》 否?太极未判,之前是甚么?若穷得透,则知此身之前,原始可以要终也。

  问:太极未判,其形若鸡子,鸡子之外是甚么?曰:太虚也。凡人受气之时,形体未分,亦如鸡子。既生之后,立性立命,一身之外,皆太虚也。

  问:人在母腹中时,还有性否?曰:腹中秽污,灵性岂存得住。

又问:怀胎五七个月,其胎忽动,莫非性乎?曰;非性也,一气而已。

人在腹中时随母呼吸,一离母胎,立性立命,便自有天地。

且如蛇斩作两段,前尚走,尾尚活。

又有人煮蟹既熟,遗下生脚尚动,岂性也。

汝究此理则知气动也,非性也。

  问:语云吾道一以贯之。

如何?曰:圣人言身中一天理,可以贯通三才,三教万事,无不备矣。

如释氏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道教了一万事毕,皆一贯也。

  问:世尊拈花示众,独迦叶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分付摩诃迦叶。

不知微笑者何事?曰:世尊拈花示众,众皆不见佛心,独迦叶见佛心之妙,所以微笑。

故世尊以心外之妙,分付与迦叶也。

  问:达摩西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如何是见性?曰:达磨以真空妙理,真指人心。

见性者,使人转物情空,自然见性也。

岂在乎笔舌传之哉。

  问:儒有先天《易》,释有《般若经》,道有《灵宝经》莫非文字乎?曰:非也。

皆圣人以无言而形於有言,显真常之道也。

释教一大藏教典,及诸家语录因果;儒教九经三传、诸子百家;道教洞玄诸品经典及诸丹书,是入道之径路,超升的梯阶。

若至极处,一个字也使不着。

汝问余数事,亦只是过河之筏。

向上一着,当於言句之外求之。

或筑着磕着,悟得透得,复归於太极,圆明觉照,虚彻灵通,性命双全,形神俱妙,虚空同体,仙佛齐肩,亦不为难。

  问:先生云三教一理,极荷开发。但释氏涅盘,道家脱胎,似有不同处。

  曰:涅盘与脱胎,只是一个道理。脱胎者,脱去凡胎也,岂非涅盘乎?如道家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即抱本归虚,与释氏归空一理,无差别也。

  又问:脱胎后还有造化么?曰:有造化在。

圣人云:身外有身,未为奇特,虚空粉碎,方露全真。

所以脱胎之后,正要脚踏实地,直待与虚空同体,方为了当。

且如佛云真空,儒曰无为,道曰自然,皆抱本还元,与太虚同体也。

执着之徒,畴克知此一贯之道哉。

  洁庵曰:先生精造金丹之妙道,融通三教之玄机,随问随答,极玄极妙。岂敢自秘,当刊诸梓,与同志之士相与开发。隋珠赵璧,自有识者。

  赵定庵问答 #

  师曰:前代祖师、高真上圣,有无上至真之道,留传在世度人。

汝还知否?定庵曰:弟子初进玄门,至愚至蠢,蒙师收录,千载之幸也。

无上正真之道,诚未知之,望师开发。

  师曰:无上正真之道者,无上可上,玄之又玄,无象可象,不然而然,至极至妙之谓也。

圣人强名曰道。

自古上仙,皆由此处了达,未有不由是而修证者。

圣师口口,历代心心相传,所授金丹之旨,乃无上正真之妙道也。

  定庵曰:无上正真之妙,喻为金丹,其理云何?师曰:金者,坚也。

丹者,圆也。

释氏喻之为圆觉,儒家喻之为太极。

初非别物,只是本来一灵而已。

本来真性永劫不坏,如金之坚,如丹之圆,愈炼愈明。

释氏曰:○此者真如也。

儒曰○此者太极也。

吾道曰:○此乃金丹也。

体同名异。

《易》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太极者,虚无自然之谓也。

两仪者,一阴一阳也。

阴阳,天地也。

人生於天地之间,是谓三才。

三才之道,一身备矣。

太极者,元神也;两仪者、身心也。

以丹言之,太极者,丹之母也;两仪者,真铅真汞也。

所谓铅汞者,非水银、朱砂、硫黄、黑锡、草木之类,亦非精津涕唾、心肾气血,乃身中元神,身中元气。

身不动,精气凝结,喻之曰丹。

所谓丹者,身也。

○者,真性也。

丹中取出○者,谓之丹成。

所谓丹者,非假外而造作,由所生之本,而成正真也。

世鲜知之。

今之修丹之士,多不得其正传,皆是向外寻求,随邪背正,所以学者多而成者少也。

或炼五金八石,或炼三逊五假,或炼云霞外气,或炼日月精华,或采星曜之光,或想空中丸块而成丹,或想丹田有物而为丹,或肘后飞金精,或眉间存想,或还精补脑,或运气归脐。

乃至服秽吞精,纳新吐故,八段锦、六字气,摇夹脊,绞辘轳,闭尾闾,守脐蒂,采天癸,锻秋石,屈伸导引,抚摩消息,默朝上帝,舌拄上腭,三田还返,闭息行气,三火聚於膀胱,五行钻於苦海。

如斯小法,何啻千门。

纵勤功采取,终不能成其大事。

经云:正法难遇多迷,真道多入邪宗,此之谓也。

夫至真之要,至简至易,难遇易成。

若遇至人点化,无不成就。

  定庵曰:弟子夙生庆幸,得遇老师,幸沾情乳。

金丹之要,望赐点化。

师曰:汝今谛听,当为汝谈。

夫炼金丹者,全在夺天地造化。

以乾坤为鼎器,日月水火,阴阳为化机,为兔为药。

仗天罡之斡运,斗柄之推迁,采药有时,运符则。

进火退符,体一年之节候;抽铅添汞,象一月之亏盈。

攒簇五行,合四象,追二气归黄道,会三性於元宫,返本还元,归根复命,功圆神备,凡蜕为仙,谓之丹成也。

  定庵曰:一天地造化诚恐难夺。

帅曰:无出一身,奚难之有。

天地,形体也;水火,精气也;阴畅,身心也;为兔,性情也。

所以形体为鼎炉,精气为水火,情性为化机,身心为药材。

圣恐学者无以取则,遂以天地喻之。

身与天地造化,无有不伺处,身心两个字,是药也是火。

所以天魂地魄,乾马坤牛,阳铅阴汞,坎男离女,日乌月兔无出身心两字也。

天罡斡运者,天心也。

丹书云:以心观道,道即心也,以道观心,心即道也。

斗柄推迁者,玄关也。

夫玄关者,至玄至妙之机关也。

今之学者多泥於形体,或云眉间,或云脐输,或云两肾中间,或云脐后肾前,或云膀胱,或云丹田。

或云首有九宫,中为玄关;或指产门为生身处,或指口鼻为玄牝,皆非也。

但着在形体上,都不是。

亦不可离此一身,向外寻写一诸丹经皆不言正在何处者,何也?难形笔舌,亦说不得,故曰玄关。

所以圣人只书一中字,示人此中字,玄关。

明矣。

所谓中者,非中外之中,亦非个维上下之中,不是在中之中。

释云: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那个是自己本来面目。

此禅家之中也。

儒曰: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此儒家之户也中道曰:念头不起处谓之中,此道家之中也。

此乃三教所用之中也。

《易》曰:寂然不动,中之体也,感而遂通,中之用也。

老子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易》云:复,其见天地之心。

且复卦一阳,生於五阴之下。

阴者,静也。

阳者,动也。

静极生动。

只这动处,便是玄关也。

汝但於二六时中,举心动念处着工夫,玄关自然见也。

见得玄关,药物火候、运用抽添,乃至脱胎神化,并不出此一窍。

采药者,采身中真铅真汞也。

药生有时,非冬至、非月生、非子时。

祖师云:炼丹不用寻冬至,身中自有一阳生。

又云:铅见癸生须急采,金逢望远不堪尝。

以此求之,身中癸生一阳时也,便可下手采之。

二气交合之后,要识持盈,不可太过,望远不堪尝也。

进火退符,无以取则,遂以一年节候,寒暑往来,以为火符之则。

又以一月盈亏,以明抽添之旨。

且如冬至一阳生,复卦十二月;二阳临卦,正月;三阳泰卦,二月;四阳大壮卦,三月;五阳夬卦,四月;纯阳乾卦,阳极阴生,五月;一阴姤卦,六月;二阴逐卦,七月;三阴否卦,八月;四阴观卦,九月;五阴剥卦,十月;纯阴坤卦,阴极阳生,周而复始。

此火符进退之机。

奈何学者执文泥象,以冬至日下手进火,夏至退符,二八月沐浴,尤不知其要也。

圣人见学者错用心志,又以一年节候,促在一月之内,以朔望象冬夏至,以两弦比二八月,以两日半准一月,以三十日准一年。

世人又着在月上。

又以一月盈亏,促在一日,以子午体朔望,以卯酉体二弦。

学者又着在日上。

近代真师云:一刻之工夫,自有一年之节候。

又曰:父母未生以前,乌有年月日时。

此圣人诱喻初学勿错用心。

奈何执着之徒,不穷其理,执文泥象,徒尔劳心。

余今直指与汝,身中癸生便是一阳也,阳升阴降便是三阳也。

阴阳分,是四阳,体二月,如上弦,比卯时,宜沐浴然后进火。

阴阳交,神气合,六阳也。

阴阳相交,神气混融之后,要识持盈,不知止足,前功俱废。

故曰:金逢望远不堪尝。

然后退符,象一阴,乃至阴阳分,象三阴,阴阳伏位,宜沐浴,象八月,比下弦,如酉时也。

然后退至六阴,阴极阳生,顷刻之间,一周天也。

汝但依而行之,久久工夫,渐凝渐结,无质生质,结成圣胎,谓之丹成也。

  定庵曰:下手工夫,周天运用,已蒙开发,种种异名不能尽知,望师指示。

师曰:异名者,只是譬喻,无出身心两字。

下工之际,凝耳韵,含眼光,缄舌气,调鼻息,四大不动。

使精、神、魂、魄、意,各安其位,谓之五气朝元。

运入中宫,谓之攒簇五行。

心不动,龙吟;身不动,虎啸;身心不动谓之降龙伏虎。

龙吟则气固,虎啸则精固,握固灵根也。

以精气喻之龟蛇,以身心喻之龙虎。

〔龙虎〕龟蛇打成一片,谓之合和四象。

以性摄情,谓之金木并。

以精御气,谓之水火交。

木与火同源,两性一家,东三南二同成五也。

水与金同源,两性一家,北一西方四共之也。

土居中宫,属意,自己五数戊己,还从生数五。

心身意打成一片,三家相见结婴儿,总谓之三五混融也。

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谓之三花聚鼎,又谓之三关。

今之学人多指尾闾、夹脊、玉枕为三关者,只是功法,非至要也。

举心动念处为玄牝,今人指口鼻者,非也。

身、心、意为三要。

心中之性谓之砂中汞。

身中之气谓之水中金。

金本生水,乃水之母,金反居水中,故曰母隐子胎。

外境勿令入,内境勿令出,谓之固济。

寂然不动,谓之养火。

虚无自然,谓之运用。

存诚笃志,谓之守城。

降伏内魔,谓之野战。

真汞谓之姹女,真铅谓之婴儿。

胎意谓之黄婆。

性情谓之夫妇。

澄心定意,性寂神灵,二物成团,三元辐辏,谓之成胎。

爱护灵根,谓之温养。

所谓温养者,如龙养珠,如鸡覆子,谨谨护持,勿令差失,毫发有差,前功俱废也。

阳神出壳,谓之脱胎。

归根复命,还其本初,谓之超脱。

打破虚空,谓之了当也。

  定庵曰:金丹成时,还可见否?答曰:可见。

曰:有形否?曰:无形。

问曰:既无形,如何可见?答曰:金丹只是强名,岂有形乎。

所谓可见者,不可以眼见。

释曰:於不见中亲见,亲见中不见。

道经云: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斯谓之道。

视之不见,未尝不见。

听之不闻,未尝不闻。

所谓可见可闻,非耳目所及也,心见意闻而已。

譬如大风起,入山撼木,入水扬波,岂得谓之无?观之不见,搏之不得,岂得谓之有?金丹之体亦复如是。

所以炼丹之初,有无互用,动静相须,乃至成功。

诸缘顿息,万法皆空,动静俱忘,有无俱遣,始得玄珠成象,太一归真也。

性命双全,形神俱妙,出有入无,逍遥云际,果证金仙也。

所以经典丹书,种种异名,接引学人,从粗达妙,渐入佳境。

及至见性悟空,其事却不在纸上。

譬若过河之舟,济度斯民,既登彼岸,舟船无用矣。

前贤云:得兔忘蹄,得鱼忘筌,此之谓也。

且余今语此授汝,却不可执在言上,但只细嚼熟玩,其未穷究本源。

苟或一言之下,心地开通,直入无为之境,是不难也。

更有向上机关,未易轻述,当於言外求之。

  金丹或问 #

  予观丹经子书后人笺注,取用不一。

或着形体,或泥文墨,或以清净为苦空,或以汞铅为有象。

所见不同,后人岂得不惑。

殊不知至道则一,岂有二哉。

又近来丹书所集,多是傍门。

如解七返九还,寅子数坤申之类,不亦谬乎。

予今将丹书中精要,集成《或问》三十六则,以破后人之惑,达者味之。

  或问:何谓九还?曰:九乃金之成数,还者还元之义,则是以性摄情而已。

情属金,情来归性,故曰九还。

丹书云:金来归性初,乃得称还丹。

此之谓也。

若以子数至申为九还者,非也。

  或问:何谓七返?曰:七乃火之成数,返者返本之义,则是炼神还虚而已。

神属火,炼神返虚,故曰七返。

或以寅至申为七返,非也。

《悟真篇》云:休将寅子数坤申,只要五行绳准。

正谓此也。

  或问:何谓三关?曰:三元之机关也。

炼精化气为初关,炼气化神为中关,炼神还虚为上关。

或指尾闾、夹脊、玉枕为三关者,只是工法,非至要也。

登真之要,在乎三关,岂有定位,存乎口诀。

  或问:何谓玄关?曰:至玄至妙之机关也。

初无定位,今人多指脐轮,或指顶门,或指印堂,或指两肾中间,或指肾前脐后,已上皆是傍门。

丹书云:玄关一窍,不在四维上下,不在内外偏傍,亦不在当中,四大五行不着处是也。

  或问:何谓三宫?曰;三元所居之宫也。神居乾宫,气居中宫,精居坤宫。今人指三田者,非也。

  或问:一何谓三要?曰:归根之窍,复命之关,虚无之谷,是谓三要。或指口鼻为三要者,非也。

  或问:何谓玄牝?曰: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或指口鼻者,非也。

紫阳真人云:念头起处为玄牝。

斯言是也。

予谓念头起处,乃生死之根,岂非玄牝乎。

虽然,亦是工法。

最上一乘,在乎口诀。

  或问:何谓真种子?曰:天地未判之先,一点灵明是也。

或谓人从一气而生,以气为真种子。

或谓因念而有此身,以念为真种子。

或谓禀二五之精而有此身,以精为真种子。

此三说似是而非。

释云: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真。

此之谓也。

  或问:何谓鼎炉?曰:身心为鼎炉。丹书云:先把乾坤为鼎器,次搏乌兔药来烹。乾心也,坤身也。今人外面安炉立鼎者,谬矣。

  或问:何谓药物?曰:真铅真汞为药物,只是本来二物是也。

  或问:何谓内药,何谓外药?曰:炼精、炼气、炼神,其体则一,其用有二。

交感之精,呼吸之气,思虑之神,皆外药也。

先天至精,虚无空气,不坏元神,此内药也。

丹书云:内外两般作用,正谓此也。

  或问:敲竹唤龟吞玉芝,如何说?曰:敲竹者,息气也。唤龟者,摄精也。炼精化气,以气摄精,精气混融,结成玉芝,采而吞之,保命也。

  或问:鼓琴招凤饮刀圭,如何说?曰:鼓琴者,虚心也。招凤者,养神也。虚心养神,心明神化,二土成圭,采而饮之,性圆明也。

  或问:如何是五气朝元?曰:身不动精固,水朝元;心不动气固,火朝元;性寂则魂藏,木朝元;情忘则魄伏,金朝元;四大安和则意定,土朝元。

此之谓五气朝元也。

  或问:何谓黄婆?曰:黄者,中之色。婆者,母之称。万物生於土,土乃万物之母,故曰黄婆,人之胎意是也。或谓脾神为黄婆者,非也。

  或问:何谓金公?曰:以理言之,乾中之阳入坤成坎,坎为水,金乃水之父,故曰金公。以法象言之,金边着公字,铅也。

  或问:坎为太阴,如何喻婴儿?曰:坎本坤之体,故曰太阴。因受乾阳而成坎,为少阳,故喻之为婴儿。谓负阴抱阳也。

  或问:离为太阳,却如何喻为姹女?曰:离本乾之体,故曰太阳。因受坤阴而成离,为少阴,故喻之为姹女。谓雄裹怀雌也。

  或问:何谓真金?曰:金乃元神也,历劫不坏,愈炼愈明,故曰真金。

  或问:如何是子母?曰:水中金也。金为水之母,金藏水中,故母隐子胎也。则是神乃身之母,神藏於身,喻为母隐子胎。

  或问:何谓宾主?曰:性是一身之主,以身为客。今借此身养此性,故让身为主。丹书云:饶他为主我为宾,此之谓也。

  或问:何谓先天一气?曰:天地未判之先,一灵而已,身中一点真阳是也。以其先乎覆载,故名先天。

  或问:何谓水火?曰:天以日月为水火,易以坎离为水火,禅以定慧为水火,圣人以明润为水火,医道以心肾为水火,丹道以精气为水火。

我今分明指出,自己一身之中,上而炎者皆为火,下而润者皆为水。

种种异名,无非譬喻,使学者自得之也。

  或问:如何是火中有水?曰:从来神水出高原。

以理言之,水不能自润,须仗火蒸而成润。

以法象言之,火旺在午,水受气在午。

以此求之,火中有水,明矣。

若以一身言之,则是气中之液也。

  或问:如何水中有火?曰:以理言之,日从海出。以法象言之,水旺在子,火受胎在子。以一身言之,则是精中之气也。

  或问:如何是既济?曰:水升火降曰既济。《易》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此既济之方,惩忿则火降,窒欲则水升。

  或问:如何是未济?曰:不能惩忿,则火上炎;不能窒欲,则水下湿。无明火炽,苦海波翻,水火不交,谓之未济。

  或问,如何是金木并?曰:情来归性,谓之交并。情属金,性属木。

  或问:如何是间隔?曰:情逐物,性随念,情性相违,谓之间隔。

  或问:如何是清浊?曰:心不动,水归源,故清;心动,水随流,故浊。

  或问:何谓二八?曰:一斤之数也。

半斤铅,八两汞,非真有斤两,只要二物平匀,故曰二八。

丹书云:前弦之后后弦前,药物平平火力全。

比喻阴阳平也。

亦如二八月,昼夜停〔匀〕也。

  或问:如何是沐浴?曰:洗心涤虑,谓之沐浴。

  或问:如何是丹成?曰:身心合一,神气混融,情性成片,谓之丹成,喻为圣胎。仙师云:水来真性是金丹,四假为炉炼作团。是也。

  或问:何谓养火?曰:绝念为养火。

  或问:如何是脱胎?曰:身外有身为脱胎。

  或问:如何是了当?曰:与太虚同体,谓之了当。物外造化未易轻述,在人自得之也。

  全真活法 #

  授诸门人 #

  全真道人, 当行全真之道。所谓全真者,全其本真也。全精、全气、全神,方谓之全真。才有欠缺,便不全也。才有点污,便不真也。

  全精可以保身。

欲全其精,先要身安定,安定则无欲,故精全也。

全气可以养心。

欲全其气,先要心清静,清静则无念,故气全也。

全神可以返虚。

欲全其神,先要意诚,意诚则身心合而返虚也。

是故精、气、神为三元药物,身、心、意为三元至要。

  学神仙法,不必多为,但炼精气神三宝为丹头,三宝会於中宫,金丹成矣。岂不易知,岂为难行?难行难知者,为邪妄眩惑尔。

  炼精之要在乎身。

身不动则虎啸风生,玄龟潜伏,而元精凝矣。

炼气之要在乎心。

心不动则龙吟云起,朱雀敛翼,而元气息矣。

生神之要在乎意。

意不动则二物交,三元混一,而圣胎成矣。

乾坤鼎器,坎离药物,八卦三元,五行四象,并不出身、心、意三字。

  全真至极处,无出身心两字。离了身心;便是外道。虽然,亦不可着在身心上,才着在身心,又被身心所累。

  须要即此用,离此用。

予所谓身心者,非幻身肉心也,乃不可见之身心也。

且道如何是不可见之身心?云从山上,月向波心。

身者,历劫以来清静身,无中之妙有也。

心者,象帝之先灵妙本,有中之真无也。

无中有,象坎 有中无,象离 。

祖师云:取将坎位中心实,点化离宫腹内阴。

自此变成乾健体,潜藏飞跃尽由心。

予谓身心两字,是全真致极处,复何疑哉。

  炼丹之要,只是性命两字。离了性命,便是旁门,各执一边,谓之偏枯。祖师云:神是性兮气是命。即此义也。

  炼气在保身,炼神在保心。

身不动则虎啸,心不动则龙吟。

虎啸则铅投汞,龙吟则汞投铅。

铅汞者,即坎离之异名也。

坎中之阳,即身中之至精也。

离中之阴,即心中之元气也。

炼精化气,所以先保其身;炼气化神,所以先保其心。

身定则形固,形固则了命。

心定则神全,神全则了性。

身心合,性命全,形神妙,谓之丹成也。

精化气,气化神,未为奇特,夫何故?犹有炼神之妙,未易轻言。

予前所言金丹之大槩,若向这裹具只眼,方信大事不在纸上。

其或未然,须知下手处。

既知下手处,便从下手处做将去。

自炼精始,精住则然后炼气,气定则然后炼神,神凝则然后返虚,虚之又虚,道德乃俱。

  炼精在知时。

所谓时者,非时候之时也。

若着在时上,便不是。

若谓无时,如何下手,毕竟作么生?咦,古人言时至神知。

祖师云:铅见癸生须急采。

斯言尽矣。

  炼气在调燮。

所谓调燮者,调和真息,燮理真元也。

老子云: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其调燮之要乎。

今人指口鼻为玄牝之门,非也。

玄牝者,天地阖辟之机也。

《易系》云:阖户之谓坤,辟户之谓乾,一阖一辟之谓变。

一阖一辟,即一动一静。

老子所谓用之不勤之义也。

丹书云:呼则接天根,吸则接地根,呼则龙吟云起,吸则虎啸风生。

予谓呼则接天根,吸则接地根,即阖户之谓坤,辟户之谓乾也。

呼则龙吟云起,吸则虎啸风生,即一阖一辟之谓变,亦用之不勤之义也。

指口鼻为玄牝,不亦谬乎。

此所谓呼吸者,真息往来无穷也。

  口诀

  外阴阳往来,则外药也。

内坎离辐辏,乃内药也。

外有作用,内则自然。

精气神之用有二,其体则一。

以外药言之,交合之精,先要不漏,呼吸之气,更要细细。

至於无息思虑之神,贵在安静。

以内药言之,炼精炼元精,抽坎中之元阳也。

元精固,则交合之精自不泄。

炼气炼元气,补离中之元阴也。

元气住,则呼吸之气自不出入。

炼神炼元神也,坎离合体成乾也,元神凝则思虑之神泰定。

其上更有炼虚一着,非易轻言,贵在嘿会心通可也。

勉旃勉旃。

  中和集卷之三竟

  中和集卷之四 #

  都梁清庵莹蟾子李道纯元素撰

  门弟子损庵宝蟾子蔡志颐编

  论

  性命论 #

  夫性者,先天至神一灵之谓也。

命者,先天至精一气之谓也。

精与性,命之根也。

性之造化系乎心,命之造化系乎身。

见解智识,出於心也。

思虑念想,心役性也。

举动应酬,出於身也。

语默视听,身累命也。

命有身累,则有生有死。

性受心役,则有往有来。

是知身心两字,精神之舍也,精神乃性命之本也。

性无命不立,命无性不存,其名虽二,其理一也。

嗟乎,今之学徒、缁流道子,以性命分为二,各执一边,互相是非,殊不知孤阴寡阳,皆不能成全大事。

修命者不明其性,宁逃劫运;见性者不知其命,末后何归?仙师云:炼金丹,不达性,此是修行第一病。

只修真性不修丹,万劫英灵难入圣。

诚哉言欤。

高上之士,性命兼达,先持戒、定、慧而虚其心,后炼精、气、神而保其身。

身安泰则命基永固,心虚澄则性本圆明。

性圆明则无来无去,命永固则无死无生。

至於混成圆顿,直入无为,性命双全,形神俱妙也。

虽然,却不可谓性命本二,亦不可做一件说,本一而用则二也。

苟或执着偏枯,各立一门而入者,是不明性命者也。

不明性命,则支离为二矣。

性命既不相守,又焉能登真蹑境者哉。

  卦象论 #

  海琼真人云:上品丹法无卦爻。

诸丹书皆用卦爻者,何也?此圣人设教而显道也。

古云:大道无言,无言不显其道。

即此义也。

所谓卦者,挂也。

如挂物於空悬示人,犹天垂象见吉凶,使人易见也。

象也者,像此者也。

爻也者,效此者也。

卦有三爻,象三才,即我之三元也。

画卦六爻,象六虚,即我之六合也。

丹书用卦用爻者,盖欲学者法象安炉,依爻进火,易为取

  则也。

海琼真人谓无卦爻者,警拔后人不可泥於爻象,即此用而离此用也。

譬如此身未生之前,如如不动,即太极未分之诗。

因有此身,立性立命,即太极生两仪也。

有形体便有性情,即两仪生四象也。

至於精神魂魄、意气身心,悉皆足具,即四象生八卦也。

先贤云:名不释则离宫修定,归道乃水府求玄。

谓修炼性命之要也。

离宫修定者,持戒定慧,使诸尘不染,万有一空,即去离中之阴也。

水府求玄者,炼精气神,使三花聚鼎,五气朝元,而存坎中之阳也。

特达之士,二理总持。

负阴抱阳,虚心实腹,即取坎中之阳,而补离中之阴,再成乾体也。

紫阳真人云:取将坎位中心实,点化离宫腹裹阴。

自此变成乾健体,潜藏飞跃尽由心。

正谓此也。

行火候用卦爻者,乾坤二卦,健顺相因,往来推荡,定四时成岁,四德运化,无有穷也。

行火进退,抽添加减,则而象之。

簇一年於一月,簇一月於一日,簇一日於一时,簇一时於一、刻,簇一刻於一息。

大自元会运世,细至一息之微,皆有一周之运。

达此理者,进火退符之要得矣。

虽然丹道用卦,火候用爻,皆是譬喻,却不可执在卦爻上。

当知过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得鱼忘筌,得兔忘蹄可也。

紫阳真人云:此中得意休求象,若究群爻谩役情。

又云:不刻时中分子午,无爻卦内定乾坤。

皆谓此也。

予谓生而知之者,不求自得,不勉而中,又岂在诱喻。

故上品丹法,不用卦爻也。

中下之士,不能直下了达,须从渐入。

故诸丹书皆以卦爻为法则也,达者味之而自得之矣。

  说

  死生说 #

  太上云:人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又曰:夫惟无以生为者,是贤於贵生。

是谓求生了不可得,安得有死耶。

有生即有死,无死便无生,故知性命之大事,死生为重焉。

欲知其死,必先知其生,知其生则自然知死也。

子路问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大哉圣人之言也。

《易击》所谓原始要终,故知死生之说,其斯之谓欤。

予谓学道底人,欲要其终,先原其始,欲明末后,究竟只今。

只今脱洒,末后脱洒;只今自由,末后自由。

亘古亘今,历代圣师脱胎神化,应变无穷者,良由从前淘汰得净洁,末后所以轻举。

若复有人,於平常一一境界观得破,打得彻,不为物眩,不被缘牵,则末后一一境界眩他不得,一一情缘牵他不住。

我见今时打坐底人,才合眼,一切妄幻魔境都在目前,既入魔境,与那阴魔打成一片,不自知觉。

间有觉者,亦不能排遣,却如个有气底死人,六根具足不能施为,被他挠乱摆拨不下。

只今既不得自由,生死岸头怎生得自由去也?若是个决烈汉,合眼时与开眼时则一同,於一一妄幻境界都无染着,去来无得,得大自在。

只今既脱洒,末后奚患其不脱洒耶。

清庵道人不惜两片皮,为损庵辈饶舌,只如今做底工夫,便是末后大事,只今是因,末后是果。

只今一切念虑都属阴趣,一切幻缘都属魔境,若於平常间打并得洁净,末后不被他惑乱。

念虑当以理遣,幻缘当以志断。

念虑绝则阴消,幻缘空则魔灭,阳所以生也。

积习久久,阴尽阳纯,是谓仙也。

或念增缘起,纵意随顺,则阴长魔盛,阳所以消也。

积习久久,阳尽阴纯,死矣。

大修行人分阴未尽,则不仙。

一切常人分阳未尽,则不死。

作是见者,玄门高士、诸法眷等,立决定志,存不疑心,直下打并,教赤洒洒、空荡荡,勿令秋毫许尘染着,便是清静法身也。

汝若不着一切相,则一切相亦不着汝;汝若不染一切法,则一切法亦不执汝;汝若不见一切物,则一切物亦不见汝;汝若不知一切事,则一切事亦不知汝;汝若不闻切声,则一切声亦不闻汝;汝若不缘一切觉,则一切觉亦不缘汝。

至於五蕴六识,亦复如是。

六尘不入,六根清静,五蕴皆空,五眼圆明,到这裹六根互用,通身是眼,群阴消尽,遍体纯阳,性命双全,形神俱妙,与道合真也。

  更有甚死生可超,更有甚只今末后也。

无因也无果,和无也无,倒大轻快、倒大自在。

咦,无生法忍之妙,至是尽矣。

至元壬辰上元日,清庵莹蟾子书于中和庵,赠蔡损庵辈。

  动静说 #

  太上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此言静极而动也。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此言动极而复静也。

又云:复命曰常。

此言静一动,动一静,道之常也。

苟以动为动,静为静,物之常也。

先贤云:静而动,动而静,神也;动无静,静无动,物也?其斯之谓欤。

是知保身心之要,无出乎动静也。

学道底人,收拾身心,致虚之极,守静之笃,则能观复。

《易》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夫复之为卦,自坤而复,自静而动也。

五阴至静,一阳动於下,是谓复也。

非静极而动乎。

观复则知化,知化则不化,不化则复归其根也。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非动而复静乎。

《易·击》云: 阖户之谓坤,辟户之谓乾,一阖一辟之谓变,往来不穷之谓通。

一阖一辟,一动一静也。

往来不穷,动静不已也。

互动互静,机缄不已,运化生成,是谓之变。

推而行之,应变无穷,是谓之通。

太上云: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此言虚灵不昧,则动静之机不可揜也。

又云: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即乾阳坤阴,一阖一辟而成变化也。

又云: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即往来不穷之谓通也。

天根阖辟,犹人之呼吸也。

呼则接天根二是谓辟也;吸则接地根,是谓阖也。

呼则龙吟云起,吸则虎啸风生,是谓变也。

风云际会,龙虎相交,动静相因,显微无间,是谓通也。

予所谓呼吸者,非口鼻也,真息绵绵,往来不息之谓也。

苟泥於口鼻而为玄牝,又焉能尽天地鼓舞之神哉。

知天地变动、神之所为者,是名上士。

达是理者,则知乾道健而不息,即我之心动而无为,工夫不息也。

坤道厚德载物,即我之身静而应物,用之无尽也。

心法天故清,身法地故静,常清常静,则天地阖辟之机,我之所维也。

经云: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正谓此也。

经闲庵辈,叩予保身心之要,予以动静告之。

盖欲使其收拾身心,效天法地之功用也。

夫保身在调燮,保心在捡摄。

调燮贵乎动,捡摄贵乎静。

一动象天,一静象地,身心俱静,天地合也。

至静之极,则自然真机妙应,非常之动也。

只这动之机关,是天心也。

天心既见,玄关透也。

玄关既透,药物在此也,鼎炉在此矣,火候在此矣。

三元八卦、四象五行,种种运用,悉具其中矣。

工夫至此,身心混合,动静相须,天地阖辟之机,尽在我也。

至於心归虚寂,身入无为,动静俱忘,精凝气化也。

到这裹精自然化气,气自然化神,神自然化虚,与太虚混而为一,是谓返本还元也。

咦,长生久视之道,至是尽矣。

至元壬辰上元后四日,清庵莹蟾子书于中和精舍,赠经闲庵辈。

  歌

  原道歌 赠野云 #

  玄流若也透玄关,蹑景登真果不难。只是星儿孔窍子,迷人如隔万重山。

  世间纵有金丹客,太半泥文并着物。虽然苦志教门中,却似痴猫守空窟。

  或将金石为丹母,或云口鼻为玄牝。或云心肾为坎离,或云精血为奇耦。

  劳形苦体费精神,妙本支离道不伸。直待灵源都丧尽,尚犹执着不回身。

  人人自有长生要,道法法人人不肖。浮华乱目孰回光,薄雾牵情谁返照。

  我观颖川野云翕,奇哉道释俱贯通。玉锁金枷齐解脱,急流勇退慕玄风。

  我今得见知音友,故把天机都泄漏。坎水中间一点金,急须取向离中辏。

  一句道心话与贤,从今不必乱钻研。九夏但观龙取水,明明天意露真诠。

  会得此机知采药,地雷震处鼓橐钥。霎时云雨大雾需,万气咸臻真快乐。

  水中取得玉蟾赊,送入悬胎鼎内储。进火退符功力到,无中生有结玄珠。

  获得玄珠未是妙,调神温养犹深奥。铅要走而汞要飞,水怕寒兮火怕燥。

  火周须要识持盈,静定三元大宝成。进破顶门神蜕也,与君同步谒三清。

  炼虚歌并引 #

  道本至虚,虚无生气,一气判而两仪立焉。

清而上者曰天,浊而下者曰地。

天圆而动,北辰不移,主动者也。

地方而静,东注不竭,主静者也。

北辰天地之心,东注天地之气。

以虚养心,心所以静。

以虚养气,气所以运。

人心安静,如北辰之不移,神至虚灵。

作是见者,天道在己。

气常运动,如东注之不竭,形固常存。

作是见者,地道在己。

天地之道在己,则形神俱妙,阴阳不可得而推迁,超出造化之外也。

是知虚者,大道之体,天地之始,动静自此出,阴阳由此运,万物自此生。

是故虚者,天下之大本也。

  古杭王高士,以竹名斋,盖有取於此也。

处事以直,处世以顺,处心以柔,处身以静,竹之节操也。

动则忘情,静则忘念,应机忘我,应变忘物,竹之中虚也。

立决定志,存不疑心,内外圆通,始终不易,竹之岁寒也。

广参至士,遍访明师,接待云水,混同三教,竹之丛林也。

兼之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调息运诚,观化知复,非天下之致虚,其孰能与於此?以竹名斋,宜矣。

辛卯岁,有全真羽流,之金陵中和精舍,尝谈盛德,予深重之。

自后三领云轮,观其言辞,有致虚安静之志,於是乎横空飞剑而访先生,是乃己亥重阳日也。

观其行,察其言,足见其深造玄理者也。

於是乎以珏蟾扁子名。

珏之为字,二玉相并,俾之虚实相通,为全形神之大方也。

虚为实体,实为虚用,虚实相通,去来无碍。

玉又取其洁白之义,虚室生白,神宇泰定,自然天光发露,普照无私也。

工夫至此,仙佛圣人之能事毕矣。

辞已既,故作是篇以记之,歌曰:

  为仙为佛与为儒,三教单传一个虚。亘古亘今超越者,悉由虚里做工夫。

  学仙虚静为丹旨,学佛潜虚禅已矣。扣予学圣事如何,虚中无我明天理。

  道体虚空妙莫穷,乾坤虚运气圆融。阴阳造化虚推荡,人若潜虚尽变通。

  还丹妙在虚无谷,下手致虚守静笃。虚极又虚元气凝,静之又静阳来复。

  虚心实腹道之基,不昧虚灵采药时。虚己应机真日用,太虚同体丈夫儿。

  采铅虚静无为作,进火以虚为橐钥。抽添加减总由虚,粉碎虚空成大学。

  究竟道冲而用之,解纷锉锐要兼持。知光混俗忘人我,象帝之先只自知。

  无画以前焉有卦,乾乾非上坤非下。中间一点至虚灵,八面玲珑无缝罅。

  四边固密剔浑沦,个是中虚玄牝门。若向不虚虚内用,自然阖辟应乾坤。

  玄牝门开功则极,神从此出从此八。出出入入复还虚,平地一声春霹雳。

  霹雳震时天地开,虚中迸出一轮来。圆陀陀地光明大,无欠无余照竹齐。

  竹齐主大人奇特,细把将来应时物。虚裹安神虚裹行,发言阐露虚消息。

  虚至无虚绝百非,潜虚天地悉皆归。虚心直节青青竹,个是炼虚第一机。

  破惑歌 #

  堪嗟世上金丹客,万别千差朱不一。执象泥文胡作为,摘叶寻枝徒费力。

  采日精,吸月华,含光服气及吞霞。敛身偃仰为多事,转睛捏目起空花。

  炼稠唾,咽津液,指捏尾闾并夹脊。注想存思观鼻端,翻沧倒海食便溺。

  守寂淡,落顽空,兀兀腾腾做奔功。更有按摩并数息,总与金丹理不同。

  八段锦,六字气,辟谷休粮事何济。执着三峰学采阴,九浅一深为进退。

  扰腰兜肾守生门,屈伸导引弄精魂。对炉食乳强兵法,个样家风不足论。

  更有缩龟并闭息,熊伸乌引虚劳役。摩腰居士腹中温,行气先生面上赤。

  击天鼓,抱昆仑,叩齿集神视顶门。虚响认为雄虎啸,肚时道是牝龙吟。

  烧丹田,讽煮海,昼夜不眠苦打睚。单衣赤脚受煎熬,前生欠少饥寒债。

  常持不语谩徒然,默朝上帝怎升迁。呵手提囊真凡伯,摩娑小便更狂颠。

  弄金枪,提金井,美貌妇人为药鼎。采他精血唤真铅,丧失元和犹不省。

  有等葛藤口鼓禅,斗层合舌逞能言。指空诰空乾打哄,竖拳坚指不知原。

  提话头,并观法,捷辩机锋喧书霅。拈槌坚拂接门徒,瞬目扬眉为打发。

  参公案,为禅提,真个高僧必不然。理路多通为智慧,明心见性待驴年。

  道儒僧,休执着,返照回光自忖度。忽然摸着鼻孔尖,始信从前都是错。

  学仙辈,绝谈论,受气之初穷本根。有相有求俱莫立,无形无象更休亲。

  心非火,肾非水,凡精不可云天癸。黄婆元不在乎脾,玄牝亦休言口鼻。

  卯非兔,酉非鸡,子非坎兮午非离。一肠不在初三四,持盈何执月圆时。

  肝非龙,肺非虎,精华焉得称丹母。五行元只一阴阳,四象不离二玄牝。

  采药川源未易知,汞产东方铅产西。离位日魂为姹女,坎宫月魄是婴儿。

  为无为,学不学,缘觉声闻都倚阁。我今一句全露机,身心是火也是药。

  身心定,玄窍通,精气神虚自混融。三百日胎神脱蜕,翻身拶碎太虚空。

  玄理歌二首 #

  至道虽然无处所,也凭师匠传规矩。屯蒙取象配朝昏,复姤假冬称子午。

  进火无中炼大丹,安炉定裹求真土。身心意定共三家,铅汞银砂同一祖。

  加减依诗有后先,守城在我分宾主。南山赤子跨青龙,北海金公骑白虎。

  两般药物皆混融,一对龟蛇自吞吐。直超实际归大乘,顿悟圆通非小补。

  密会真机本自然,可怜小法胡撑拄。口灵舌辩自夸能,气大心高谁敢觊。

  未会潜心入窈冥,何劳立志栖园堵。初机自是不求师,老倒无成甘受苦。

  积功累行满三千,返照回光穷二五。起火东方虎啸风,涤尘西极龙行雨。

  驱雷掣电役天罡,辅正除邪任玄武。姹女才离紫极宫,金公已到朱陵府。

  炉中大药一丸成,室内胎仙三迭舞。四象五行都合和,九还七返功周普。

  皎蟾形兆出庵来,烁烁光明充大宇。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啬谓之重积德。

  性天大察长根尘,理路多通增业识。心明智慧不如愚,雄辩高谈争似嘿。

  绝虑忘机无是非,隐耀含华远声色。寡欲薄味善根臻,省事简缘德本植。

  一念融通万虚澄,三心剔透诸缘息。谛观三教圣人书,息之一字最简直。

  若於息上做工夫,为佛为仙不劳力。息缘达本禅之机,息心明理儒之极。

  息气凝神道之玄,三息相须无不克。说与知堂田皎蟾,究竟自心为轨则。

  性理歌 #

  两仪肇判分三极,乾以直专坤辟翕。天地中间玄牝门,其动愈出静愈入。

  道统正传指归趣,仲尼授参参授伋。风从虎兮云从龙,火就燥兮水流湿。

  致和格物有等伦,入圣超凡无阶级。君子居易以俟命,内省不疚何忧悒。

  致用推明生杀机,存身究竟龙蛇蛰。回光照破梦中身,直下掀翻旧书笈。

  磨光刮垢绝根尘,释累清心无染习。潜心入妙感而通,万里长江一口吸。

  何须乾鼎炼金精,不假坤炉烹玉汁。透彻羲皇未画前,世界收来藏黍粒。

  火候歌 #

  欲造玄玄须谨独,谨独工夫机在目。绝断色尘无毁辱,清虚方寸莹如玉。

  极致冲虚守静笃,静中一动阳来复。初九潜龙须摄伏,进至见龙休大速。

  才见乾乾光内烛,或跃在渊时沐浴。九五飞龙成化育,阳极阴生须退缩。

  防微杜渐坤初六,退至直方金并木。六三不可荣以禄,括囊以后神丹熟。

  若逢野战志钤束,阴剥阳纯火候足。一粒宝珠吞入腹,作个全真仙眷属。

  一夫一妇常和睦,三偶三奇时趁逐。素女青郎一处宿,黑汞赤铅自攒簇。

  虚空造就无为屋,这个主人诚不俗。山岳藏云天地肃,烁烁蟾光照虚谷。

  龙虎歌并引 #

  龙虎者,阴阳之异名也。

阴阳运化 神妙莫测,故象之以龙虎。

《易·系》云: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莫测之谓神。

丹书云:偏阴偏阳之谓疾。

阴阳者,太极之动静也。

一分为二,清升浊沦,大而天地,小而物类,皆禀阴,阳二气而有形名。

故覆载之间,纤洪巨细,未有外乎阴阳跑者也。

丹经子书,种种异名,不出阴阳二字。

历代仙师,假名立象,喻之为龙虎,使学徒易取则而成功也。

龙虎之象,千变万化,神妙难穷,故喻之为药物,立之为鼎炉,运之为火候,比之为坎离,假之为金木,字之为男女,配之为夫妇。

以上异名,皆龙虎之妙用也。

以其灵感,故曰药物。

以其成物,故曰鼎炉。

以其变化,故曰火候。

以其交济,故曰坎离。

以其刚直,故曰金木。

以其升沉,故曰男女。

以其妙合,故曰夫妇。

若非龙虎,何以尽之?《文言》曰: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观。

此发明乾元九五之德也。

是知龙虎之妙,非神德圣功,何以当之哉?反求诸己,情性也;化而栽之,身心也,魂块也,精气也。

推而行之,玄牝之门也,阖辟之机也。

太上云: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动。

《易》云: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

丹书云:呼则接天根,吸则接地根,即乾坤阖辟之机也。

呼则龙吟云起,吸则虎啸风生,即一阖一辟谓之变也。

风云感合,化生金液,即往来不穷谓之通也。

金液还返,结成大丹,故假名曰龙虎大丹也。

采而饵之,长生久视,此所谓呼吸者非囗鼻也。

真机妙应,一出一入之门户也。

若向这裹透得,龙虎丹成,神仙可冀。

修真至士,诚能於龙虎上打得彻、透得过,真常之道虽曰至玄至微,又奚患其不成哉。

至於种善根、植德本、养圣胎,未有不明龙虎而成者也。

紫阳云:收拾身心,谓之降伏龙虎。

心不动则龙吟,身不动则虎啸。

龙吟则气固,虎啸则精凝。

元精凝则足以保形,元气固则足以凝神。

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神仙之能事毕矣。

非天下至神,其孰能与於此哉。

赵束斋者,古杭人也。

幼为内侍,职任中官。

因乾旋坤转而勘破浮生,故弃利捐名,而参求道要。

虽红尘而混迹,实玄境以栖心,真脱略世事者也。

意欲混合凝神,故留心於龙虎。

一日携是图示予,求其赘语。

予辞不可,於是乎着笔而塞责焉。

告之曰:古人因道而设象,子今因象而立言。

束齐者,贵在明加眼力,观教端的,莫教错认定盘星。

苟能因言会意,观图得旨,便知道真龙真虎,不在纸上,而在自己也。

至於言象两忘,道德备矣。

咦,真龙真虎不难寻,只要抽阳去补阴。

四德运乾诚不息,潜飞见跃尽由心。

虽然也是平地起,波涛青天轰霹雳。

勉旃勉旃。

歌曰:

  真龙真虎元无象,谁为起模传此样。若於无象裹承当,又落断常终莽荡。

  青青白白太分明,也是无风自起浪。时人要识真龙虎,不属有无并子午。

  休将二物混沦吞,但把五行颠倒数。根芽本是太玄宫,造化却在朱陵府。

  虽然运用有主张,毕竟虚灵无处所。一条大道要心通,些子神机非目睹。

  忽然进开顶顾门,勘破木金同一母。高高绝顶天罡摧,耿耿银河斗柄戽。

  兴云起雾仗丁公,掣电驱雷役玄武。瞬息之间天地交,剎那之顷坎离补。

  虎从水底起清风,龙在火中降甘雨。雷行雨施天下平,运乾龙德功周普。

  人言六龙以卸天,孰知一龙是真主。人言五虎透玄关,孰知一虎生真土。

  会得龙虎常合和,便知龟蛇互吞吐。圣人设象指蹄筌,象外明言便造言。

  言外更须穷祖意,元来太极本无○。得意忘象未为特,和意都忘为极则。

  稽首束斋赵隐居,彻底掀翻参学毕。

  无一歌 #

  道本虚无生太极,太极变而先有一。一分为二二生三,四象五行从此出。

  无一斯为天地根,玄教一为众妙门。易自一中分造化,人心一上运经纶。

  天得一清地得宁,谷得以盈神得灵。物得以成人得生,侯王得之天下贞。

  禅向一中传正法,儒从一字分开阖。老君以一阐真常,曾参一唯妙难量。

  道有三乘禅五派,毕竟千灯共一光。抱元守一通玄窍,惟精惟一明圣教。

  太玄真一复命关,是知一乃真常道。休言得一万事毕,得一持一保勿失。

  一彻万融天理明,万法归一未奇特。始者一无生万有,无有相资可长久。

  诚能万有归一无,方会面南观北斗。至此得一复忘一,可与化元同出没。

  设若执一不能忘,大似痴猫守空窟。三五混一一返虚,反虚之后虚亦无。

  无无既无湛然寂,西天胡子没髭须。今人以无唤作无,茫荡顽空涉畏途。

  今人以一唤作一,偏枯苦执费工夫。不无之无还会得,便於守一知无一。

  一无两字尽掀翻,无一先生大事毕。

  抱一歌 #

  无极极而为太极,太极布妙始於一。一分为二生阴阳,万类三才从此出。

  本来真一至虚灵,亘古亘今无变易。祇因成质神发知,善恶机缘有差忒。

  随情逐幻长荆榛,香味色声都眩惑。诚能一上究根原,返本还元不费力。

  一夫一妇定中交,三女三男无裹得。三元八卦会於壬,四象五行归至寂。

  忽然进破顶囟门,烁烁金光满神室。虚无之谷自透通,玄牝之门自阖辟。

  一阳来复妙奚穷,四德运乾恒不息。浩气凝神於窈冥,出有入无於恍惚。

  中间主宰是甚么,便是达卿元有的。

  慧剑歌 #

  自从至人传剑诀,正令全提诚决烈。有人问我觅踪由,向道不是寻常铁。

  此块铁,出坤方,得入吾手便轩昂。赫赫火中加火炼,工夫百炼炼成钢。

  学道人,知此诀,阳神威猛阴魔灭。神功妙用实难量,我今剖露为君说。

  为君说,泄天机,下手一阳来复时。先令六甲搧炉鞴,六丁然后动钳锤。

  火功周,得成剑,初出辉辉如掣电。横挥凛凛清风生,卓坚莹莹明月现。

  明月现,瑞光辉,烁地照天神鬼悲。激浊扬清荡妖秽,诛龙斩虎灭蛟蛎。

  六贼亡,三尸绝,缘断虑捐情网裂。神锋指处山岳崩,三界魔王皆剿拆。

  此宝剑,本无形,为有神功强立名。学道修真凭此剑,若无此剑道难成。

  开洪蒙,部天地,消碍化尘无不备。有人问我借来看,拈出向君会不会。

  挽邪归正歌 #

  道自虚无生一气,谁为安名分五太。一气判而生两仪,清升独沦成覆载。

  阴阳经纬如掷梭,乾坤阖关如搧鞴。两仪妙合有三才,七窍凿开生万类。

  无极之真剔浑沦,日用平常无不在。生生化化百千机,不出只今这皮袋。

  诚能自己究根宗,四象五行本圆备。三反昼夜志不分,绝利一源功百倍。

  打透精关与气关,潜通天籁并地籁。头头合辙有规绳,窍窍光明无窒碍。

  若向这裹具眼睛,便将两采做一赛。抬头撞倒须弥峰,举步踏翻玄妙寨。

  单提一理阐真宗,会合万殊归正派。炼阳神了出阳神,自色界超无色界。

  我见今时修行人,多是造妖并捏怪。气高强大傲同侪,逞俊夸能云自会。

  机锋捷辩假聪明,驾驭谈空乾智慧。初机学者受欺瞒,博学玄流不见爱。

  只管目前逞强梁,不顾末后受殃害。人前饶舌口喃哺,却如担水河头卖。

  生烟发火念头差,逐境随时心地隘。涝涝洒洒弄精神,热热乱乱苦打睚。

  般精运气枉辛勤,数息按摩徒意快。昏沉掉举难主张,不昏即散如之奈。

  神衰气散怎医治,髓竭形羸空后悔。若求正道出迷津,免使填还冤业债。

  收拾从前狂乱心,掀翻往日豪强态。事父之心推事师,得旨先须持禁戒。

  恕己之心推恕人,不责於人因善贷。不自明而全其明,不自大而成其大。

  无事无欲及无知,去甚去奢并去泰。立基下手要严持,触境遇缘更淘汰。

  只凭铅汞做丹头,莫认涂泥为宝贝。更须上下交次离,勿谓东西为震兑。

  交梨火枣非肾心,木液金精岂肝肺。休泥缘觉及声闻,不属见知并学解。

  究竟无中养就儿,禅天净尽绝纤芥。九还七返那机关,不在内兮不在外。

  本来实相了无形,亘古虚灵终不昧。抱元守一蕴诸空,笃志力行休懈怠。

  合和四象聚三元,攒簇五行会八卦。烹庚炼甲有抽添,阳火阴符知进退。

  虚无湛寂运机缄,恍惚窈冥旋造化。两般灵物入中宫,一道金光明四下。

  西南黄氏老婆心,鼓合南陵丁女嫁。青衣女子才归房,白首金公来入舍。

  夫惧妇合交阴阳,雨态云情忘昼夜。气固精凝结圣胎,产颗玄珠太希诧。

  四方剔透太光明,八面玲珑无缝罅。都来些子圆团圞,黄金万两难酬价。

  稽首全真参学人,记取清庵说底话。诚能直下肯承当,便是渠侬把底靶。

  话靶做成又作么,无位真人乘鹤驾。

  中和集卷之四竟

  中和集卷之五 #

  都梁清庵莹蟾子李道纯元素撰

  门弟子损庵宝蟾子蔡志颐编

  诗

  述工夫十七首 #

  九转还丹下手功,要知山下出泉蒙。

  安炉妙用凭坤土,运火工夫藉巽风。

  兑虎震龙才混合,坎男离女便和同。

  自从四象归中后,造化机缄在我侬。

  右发蒙 #

  炼汞烹铅本没时,学人当向定中推。

  客尘欲染心无着,天癸才生神自知。

  情寂金来归性本,精凝坎去补南离。

  两般灵物交并后,阴尽阳纯道可期。

  右采药 #

  既通天癸始生时,自有真阳应候回。

  三昧火从离位发,一声雷自震宫来。

  气神和合生灵质,心息相依结圣胎。

  透得裹头消息子,三关九窍一齐开。

  右进火 #

  真铅真汞大丹头,采取当於罔象求。

  有作有为终有累,无求无执便无忧。

  常清常静心珠现,忘物忘机命宝周。

  动静两途无窒碍,不离当处是瀛洲。

  右日用 #

  全真妙理不难行,惟恐随缘逐色声。

  万幻不侵情自绝,一心无染念安生。

  屏除人我全天理,把握阴阳合泰亨。

  说与修丹高士道,色声无漏性圆明。

  右固形 #

  造道元来本不难,工夫只在定中间。

  阴阳上下常升降,金水周流自返还。

  紫府青龙交白虎,玄宫地轴合天关。

  云收雨散神胎就,男子生儿不等闲。

  右交合 #

  真常之道果何难,只在如今日用间。

  一合乾坤知阖辟,两轮日月自循还。

  归根自有归根窍,复命宁无复命关。

  踏遍两重消息子,超凡越圣譬如闲。

  右透关 #

  谷神不死为玄牝,个是乾坤阖辟机。

  往往来来终不息,推推荡荡了无违。

  白头老子乘龙去,碧眼胡儿跨虎归。

  试问收功何所证,周天匝地月光辉。

  右出入 #

  口头三昧谩矜夸,阔论高谈事转差。

  比似着形求实相,却如捏目起空花。

  随将物去终归幻,裂转头来便到家。

  莫怪清庵多臭口,打开心孔要无遮。

  右警众 #

  三千六百法傍门,执着之人向裹昏。

  每日只徒心有见,何时得悟命归根。

  聪明特达何须道,智慧精通不足论。

  一切形名声色相,到头都是弄精魂。

  右挽邪 #

  夜中昏睡怎禁他,鬼面神头见也么。

  昏散相因由气浊,念缘断续为阴多。

  潮来水面浔堤岸,风定江心绝浪波。

  性寂情空心不动,生无昏散睡无魔。

  右敌魔 #

  火符容易药非逼,天癸生如大海潮。

  两种汞铅知采取,一齐物欲尽捐消。

  掀翻万有三元合,炼尽诸阴五气朝。

  十月脱胎丹道毕,婴儿形兆谒神霄。

  右显正 #

  三元大药意心身,着意心身便系尘。

  调息要调真息息,炼神须炼不神神。

  顿忘物我三花聚,猛拚机缘五气臻。

  八达四通无窒碍,随时随处阐全真。

  右调燮 #

  身自空来强立名,有名心事便牵萦。

  阴阳消长磨今古,日月升沉运死生。

  会向时中存一定,便知日午打三更。

  虽然处世凭师授,出世工夫要自明。

  右明本 #

  明师授我铸神锋,全藉阴阳造化功。

  缎炼乾刚坤作冶,吹嘘离火巽为风。

  做成龙象心官巧,扫荡妖氛志帅雄。

  学道高人知此趣,等闲劈碎太虚空。

  右铸剑 #

  蟾窟清幽境最佳,主人颠倒作生涯。

  玉炉煅炼黄金液,金鼎烹煎白灵芽。

  斡运周天旋斗柄,推迁符火运雷车。

  自从打透都关锁,恣意银河稳泛槎。

  右蟾窟 #

  吾庵非是等闲庵,未许常人取次观。

  一妇一夫能做活,三男三女打成团。

  裹头世界元来大,外面虚空未是宽。

  试问主人为的事,报言北斗面南看。

  右清庵 #

  咏真乐十二首 #

  佛仙总是世人为,争奈迷途自不知。若匪贪名争计较,定须逐利苦奔驰。

  波波洒洒担家业,劫劫忙忙赡妇儿。假使财荣妻貌美,无常到后岂相随。

  争似全真妙更奇,个中真乐自心知。丹从不炼炼中炼,道向无为为处为。

  息念息缘调祖气,忘闻忘见养婴儿。自从立定丹基后,五采光华透幌帷。

  炉用坤兮鼎用乾,穷微尽理便通仙。无非摄伏情归性,便是烹煎汞合铅。

  绝尽机缘丹赫赤,全存正定宝凝坚。即斯便是抽添法,不必忉忉更问玄。

  火符容易药非遥,造化全同大海潮。药物只於无裹采,火丹全在定中烧。

  九三辐辏诸缘息,二八相交五气朝。阴尽阳纯功就也,真人出见谒神霄。

  炼丹先把气神调,法水频浇慧火烧。三物混融三性合,一阳来复一阴消。

  金炉端正千神会,宝鼎功成万象朝。药就丹圆神脱蜕,全身灵出赤条条。

  先天至理妙难穷,铅产西方汞产东。水火二途分上下,玄关一窍在当中。

  有知不有真为有,空会无空实是空。无有有无端的意,滔滔海底太阳红。

  寂然不动契真常,消尽群阴自复阳。坤裹黄婆生赤子,离中姹女嫁呆郎。

  山头水降黄芽长,地下雷森白雪扬。万里银何无点翳,金蟾独露发神光。

  妖烧少女嫁金公,全藉黄婆打合功。一对夫妻才会合,两情云雨便和同。

  闲时共饮朱陵府,醉后同眠紫极宫。暮乐朝惧恩义重,一年生个小孩童。

  人人身内有夫妻,争奈愚痴太执迷。不向裹头求造化,却於外面立丹基。

  妄将御女三峰术,伪作轩辕九鼎奇。个样畜生难忏悔,阎公不久牒来追。

  身内夫妻说与公,青衣女子白头翁。金情木性相交合,黑汞红铅自感通。

  对月临风神逸乐,行云布雨兴无穷。这些至理诚能会,凝结真胎反掌中。

  九还七返大丹头,学者须当定裹求。些子神机诚会得,两般灵物便相投。

  三年造化须臾备,九转工夫顷刻周。便把鼎炉掀倒了,丹光烛破四神州。

  不立文书教外传,人人分上本来圆。玄风细细清三境,慧月娟娟印百川。

  兜率三关皆假喻,天龙一指匪真诠。威音那畔通消息,不是濂溪太极圈。

  咏四缘警世 #

  身心世事四虚名,多少迷人被击萦。

  祸患只因权利得,轮回都为爱缘生。

  安心绝迹从身动,处世忘机任事更。

  触境遇缘常委顺,命基永固性圆明。

  咏葫芦 #

  灵苗种子产先天,蒂固根深理自然。

  逐日壅培坤位土,依时浇灌坎中泉。

  花开白玉光而莹,子结黄金圆且坚。

  成就顶门开一窍,个中别是一坤乾。

  心镜

  采将乾矿入坤炉,六合虚空作一模。

  法相就时圆烁烁,水银磨处莹如如。

  放光周遍三千界,收敛归藏一黍珠。

  举起分明全体现,更须打破合元枢。

  为孚庵指玄牝 #

  玄门牝户不难知,收拾身心向内推。

  会得两仪推荡理,便知一气往来时。

  乾坤阖辟无休息,离坎升沉有合离。

  我为孚庵明指出,念头复处立丹基。

  和翁学录韵 #

  密意参同白玉蟾,元来穷理便通仙。

  未明太极生三五,徒涉蓬莱路八千。

  释氏家风凭祖印,羲皇道统必心传。

  青天独露瑶台月,普印千潭一样圆。

  赠邓-蟾 #

  禅宗理学与全真,教立三门接后人。

  释氏蕴空须见性,儒流格物必存诚。

  丹台留得星星火,灵府销镕种种尘。

  会得万殊归一致,熙台内外总登春。

  自得七首 #

  打破鸿蒙窍,都无佛与仙。即非心外妙,不是口头禅。

  尽日优游过,通宵自在眠。委身潜绝境,万事付之天。

  一切有为法,般般尽是尘。穷通诸物理,放下此心身。

  随处安禅定,趋时乐至真。每将周易髓,警拔世间人。

  得造无为妙,终朝不出门。机缘全绝断,天理自然存。

  日用天行健,平常地势坤。警提门弟子,复命与归根。

  打透都关锁,天然合大同。龟毛元自绿,鹤顶本来红。

  可道非常道,行功是外功。此儿真造化,恍惚窈冥中。

  自得身心定,凝神固气精。身闲超有漏,心寂证无生。

  乌兔从来去,乾坤任变更。廓然无所碍,独露大光明。

  日用别无事,维持一己诚。静中调气息,动则顺人情。

  晦德同其俗,含华不显明。真闲真乐处,常静与常清。

  静抱无名朴,尘情了不侵。汞铅镕作粉,瓦砾变成金。

  觊见羲黄面,参同释老心。顿空超实际,无古亦无今。

  自题相 #

  面黄肌瘦子,看来有甚奇。分明乔眼孔,刚道绝闻知。

  勘破三千法,参同十七师。低头叉手处,泄尽那些儿。

  镜中灯二首 #

  宝镜本无相,传灯发慧光。真如元莹净,法体本荧煌。

  金鼎烧真火,华池浴太阳。个中端的意,元不离中黄。

  静室开心镜,虚堂剔慧灯。外头明皎皎,裹面晃腾腾。

  黍米光中现,银蟾水底澄。悬胎金鼎内,一粒大丹凝。

  咏藕二首 #

  一种灵苗异,其他迥不同。法身元洁白,真性本玲珑。

  外象头头曲,中间窍窍通。淤泥淹不得,发露满池红。

  我本清虚种,玲珑贯古今。为厌名利冗,且隐淤泥深。

  每有济人意,常怀克己心。几多捞洒者、那个是知音。

  卓庵二首 #

  择尽虚无地,因缘在玉京。筑基须稳稳,立鼎要平平。

  直竖须弥柱,横安太极楹。青天为盖覆,庵主乐无生。

  大地刻教平,庵基即日成。来山从丙入,去水放西行。

  门户全通达,窗棂透底明。庵中谁是伴,月白与风清。

  中和集卷之五竟

  中和集卷之六 #

  都粱清庵莹蟾子李道纯元素撰

  门弟子损庵宝蟾子蔡志颐编

  沁园春六首 #

  得遇真传,便知下手,成功不难。

待癸生之际,抽铅添汞,火休太燥,水莫令寒。

鼓动巽风,搧开炉韛,武炼文烹不等闲。

金炉内,个两般灵物,缎炼成丸。

先须打破疑团。

方透〔得〕、归根复命关。

使赤子乘龙,离宫取水,金公跨虎,运火烧山。

金公无言,姹女敛袂,一个时辰炼就丹。

浑吞了,证金刚不坏,超出人间。

  又

  身处玄门,不遇真师,徒尔劳辛。

若绝学无为,争知阖辟,多闻博学,宁脱根尘。

固守自然,终成断灭,着有着无都不真。

般般假,那星儿妙处,参访高人。

一言说破元因。

直指出、丹头精气神。

问一窍玄关,本无定位,两般灵物,只在心身。

动静相因,有无交入,五气朝元万善臻。

幽奇处,把一元簇在,一个时辰。

  又

  道曰五行,释曰五眼,儒曰五常。

矧仁义礼智,信为根本,金木水火,土在中央。

白虎青龙,玄龟朱雀,皆自勾陈五主、张。

天数五,人精神魂魄,意属中黄。

乾坤二五全彰。

会三五、归元妙莫量。

火二南方,东三成五,北玄真一,西四同乡。

五土中宫,合为三五,三五混融阴返阳。

通玄士,把铅银砂汞,炼作金刚。

  又

  道本虚无,虚无生一,一二成三。

更三生万物,物皆虚化,形形相授,物物交参。

体体元虚,头头本一,未许常人取次谈。

虚无妙,具形名相貌,虚裹包含。

虚中密意深探。

致虚极、工夫问老聃。

那虚寂湛然,无中究竟,虚无兼达,勘破瞿昙。

象帝之先,威音那畔,清静虚无孰有儋。

诸玄眷,以虚无会道,稽首和南。

  又

  叉手者谁,合掌者谁,擎拳者谁。

只这些伎俩,人犹错会,无为妙理,孰解操持。

我为诸公,分明举似,老子瞿昙即仲尼。

思今古,有千贤万圣,总是人为。

可怜后学无知。

辨是是、非非没了期。

况天地与人,一源分对,道儒释子,一理何疑。

见性明心,穷微至命,为佛为仙只在伊。

功成后,但殊途异派,到底同归。

  又

  说与学人,火无斤两,候无卦爻。

也没抽添,也无作用,既无形象,不必烹炮。

件件非真,般般是假,着意做工空谩劳。

君知否,但一切声色,都是讹淆。

见闻知觉俱抛。

直打并、灵台无一毫。

更休言炉灶,休寻药物,虚灵不昧,志力坚牢。

神室虚闲,灵源澄静,就裹自然天地交。

全真辈,苟不全真性,劫运宁逃。

  又 赠静庵口诀 #

  历劫元神,亘初祖气,太始元精。

这三般至宝,同根并蒂,欲求端的,勿泥身形。

息定神清,缘空气固,清静无为精自凝。

丹头结,运阴阳符火,慢慢调停。

尤当固济持盈。

把铅汞、银砂一处烹。

四象合和,命基永固,三元辐辏,觉性虚灵。

性命两全,形神俱妙,与道合真无变更。

逍遥处,任遨游八极,自在纵横。

  又 赠春谷清禅师

  智断坚刚,奋心决烈,便透玄关。

把杀人手段,轻轻拈出,活人刀子,慢慢教看。

一剑当空,万缘俱扫,方信道瞿昙即老聃。

玄风播,看春生寒谷,觌面慈颜。

从他雪覆千山。

那突兀、孤峰青似蓝。

况击竹拈花,都成骨董,扬眉瞬目;也是颟顸。

劫外风光,目前荐取,擘破面皮方罢参。

如何是,那祖师的意,合掌和南。

  又 赠括苍张希微号几庵

  不识不知,无声无臭,名曰希微。

只这个便是,全真妙本,人能透得,即刻知几。

闻法闻经,说禅说道,执象泥文都属非。

君还悟,这平常日用,总是玄机。

仍凭决烈行持。

把四象、五行收拾归。

会两仪妙合,三元辐辏,一灵不昧,万化皈依。

精气凝神,情缘返性,进出蟾光遍界辉。

形神妙,向太虚之外,独露巍巍。

  又

  曲径旁蹊,三千六百,门门不同。

若泥在一身,终须着物,离於形体,又属顽空。

无有兼行,如何下手,两下俱捐理不通。

修真士,若不知玄窍,徒尔劳工。

些儿妙处难穷。

亲见了、方能达本宗。

况听之不闻,搏之不得,观之似有,觅又无踪。

个个见成,人人不识,我把天机泄与公。

玄关窍,与虚无造化,总在当中。

  又 赠吴居士丹旨

  向上工夫,乾宫立鼎,坤位安炉。

这火候幽微,元无作用,抽协进退,不费支吾。

阴往阳来,云行雨施,主宰机缄总在渠。

心安定,那虚灵不昧,照破昏衢。

性宗悟了玄珠。

这命本、成全太极图。

向圈圈圈外,圆光进出,存存存裹,独见真如。

一气归根,六门互用,到此全凭德行扶。

混尘世,且藏锋锉锐,了事凡夫。

  又 赠安闲子周高士

  真鼎真炉,不无不有,惟正惟中。

向静裹施工,定中斡运,寂然不动,应感潜通,老蚌含殊,螟蛉咒子,个样真机妙莫穷。

只这是,若疑团打破,顿悟真空。

采铅不离坤宫。

运符火、当鼓巽风。

向北海波心,生擒白虎,南山火裹,捉住青龙。

二物相投,三关一辏,炼出神丹满鼎红。

藏身处,且和光混俗,是谓玄同。

  又 赠郑松溪 #

  若拙若愚,若慵若懒,若呆若痴。

只这底便是,造玄日用,果行得去,密应神机,学解见知。

声闻圆觉,增长根尘塞肚皮。

都无用,但死心蹋地,寿与天齐。

金仙不在天西。

那碧眼、胡儿不必题。

问性宗一着,从空自悟,命基上事,务实为基。

虚实相通,有无交入,混合形神圣立跻。

禅天净,看云藏山岳,月照松溪。

  又 赠损庵入静 #

  九转工夫,三元造化,百日立基。

便打扑精神,存决定志,掀翻妄幻,绝断狐疑。

剔起眉毛,放开心地,物物头头一笔挥。

行功处,便横拖斗柄,倒斡璇玑。

为中会取无为。

个不有、中间有最奇。

到恍惚之间,窈冥之际,守之即妄,纵又成非。

不守不忘,不收不纵,勘这存存存底谁。

只恁么,待六阳数足,抱个蟾儿。

  又 赠王提点 #

  慧海深澄,德山高耸,主人不凡。

况锉锐解纷,黜聪屏智,掀翻物我,不露机缄。

立志虚无,潜心混沌,象帝之先密意参。

玄玄处,老先生元姓,一贯乎三。

曾和至士玄谈。

故默默、昏昏契老聃。

矧灵地虚闲,禅天湛寂,忘知忘识,无北无南。

收拾身心,圆融造化,覆哉中间总作龛。

神丹就,看圆陀陀地,照耀嵩庵。

  又 勉中庵执中妙用

  中是儒宗,中为道本,中是禅机。

这三教家风,中为捷径,五常百行,中立根基。

动止得中,执中不易,更向中中认细微。

其中趣,向词中剖露,慎勿狐疑。

个中造化还知。

却不在、当中及四维。

这日用平常,由中运用,兴居服食,中裹施为。

透得此中,便明中体,中字元来物莫违。

全中了,把中来劈破,方是男儿。

  又 赠圆庵蒋大师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中藏化机。

那些儿妙处,都无做造,灵明不昧,慧月光辉。

曰气曰神,惟精惟一,玉莹无瑕天地归。

通玄处,把坎中一画,移入南离。

赤龙缠定乌龟。

六月裹严霜果太奇。

那白头老子,来婚素女,胎仙舞罢,共入黄帏。

布雨行云,阳和阴畅,一载工夫养个儿。

常温养,待玉宸颁韶,足蹑云归。

  又 勉诸门人 #

  道在常人,日用之间,人自不知。

奈丛识纷纷,红尘衮衮,灵源不定,心月无辉。

人我山高,是非海阔,一切掀翻便造微。

诸贤眷,听清庵设喻,切勿狐疑。

先将清净为基。

用静定、为庵自住持。

以中为门户,正为林榻,诚为径路,敬作藩篱。

卑顺和人,谦恭接物,服食兴居弗可违。

常行此,若工夫不闲,直入无为。

  满江红 赠虚庵

  日用工夫,只一味、存虚抱素。

会殊途同归,一致百虑。

紫极宫中元气息,悬胎鼎内三花聚。

问安炉、立鼎事如何,乾金铸。

缚金乌,搏玉兔。

捉将来,封土釜。

这火候抽添,更须防护。

玉宝圆成明出入,法身形兆无来去。

便潜身、直谒太清宫,神常住。

  又 赞谁庵殷管辖

  谁是庵儿,阿谁在、庵中撑拄。

看饥来吃饭,谁知甘苦。

角征宫商谁解听,青黄皂白谁能睹。

向平常、日用应酬人,谁区处。

是谁行,是谁举。

是谁嘿,是谁语?这些儿透得,便知宾主。

外面形躯谁做造,裹头门户谁来去。

造无为、毕竟住谁庵,朱陵府。

  又 授觉庵 #

  道本自然,但有为、头头是错。

若一味谈空,如何摸索。

无有双忘终不了,两边兼用遭缠缚。

都不如、嘿嘿守其中,神逸乐。

过去事,须忘却。

未来事,休详度。

这见在工夫,更休泥着。

六欲不生三毒灭,一阳来复群阴剥。

悟真空、抱本返元虚,为真觉。

  又 赠丁县尹三教一理

  三教正传,这蹊径、元来蓦直。

问老子机缄,至虚静极。

释氏性从空裹悟,仲尼理自诚中入。

算始初、立教派分三,其源一。

道玄关,常应物。

易幽微,须嘿识。

那禅宗奥旨,真空至寂。

刻刻兼持无间断,生生受用无休息。

便归根、复命体元虚,藏至密。

  又 赠睡着李道判

  好睡家风,别有个、睡眠三昧。

但睡裹心诚,睡中澄意。

睡法既能知止趣,便於睡裹调神气。

这睡功、消息睡安禅,少人会。

身虽眠,性不昧。

目虽垂,内不闭。

向熟睡中间,稳帖帖地。

一枕清风凉彻骨,梦於物外闲游戏。

觉来时、身在广寒宫,抱蟾睡。

  又 赞圆庵傅居士

  这个○儿,自历劫、以来无象。

况端端正正,亭亭当当。

细入微尘无影迹,大周天界难安放。

更通天、彻地任纵横,无遮障。

没根宗,没形状。

烁烁明,团团亮。

只这个便是,本来模样。

放出直超无色界,收来隐在光明藏。

待顶门、裂破现圆通,金色相。

  又 赠止庵张宰公

  惟正惟中,只这是、修仙秘诀。

若稍有偏颇,动生差别。

试向动中持得定,自然静裹机通彻。

会三元、五气入黄庭,金花结。

运火功,有时节。

海潮生,天上月。

那一升一降,复圆复缺。

十月工夫无间断,一灵妙有超生灭。

更问予、向上事如何,无言说。

  又 赠密庵述三教

  教有三门,致极处、元来只一。

这一字法门,深不可测。

老子谷神恒不死,仲尼心易初无画。

问瞿昙、教外涅盘心,密密密。

学神仙,须定息。

学圣人,忘智识。

论做佛机缄,只凭慧力。

道释儒流都勘破,圆明觉照工夫毕。

看顶门、进破见真如,光赫赫。

  又 赠唯庵宗道人

  观复工夫,要默默、存存固守。

静极中一动,便通玄牡。

惚恍中间情合性,虚无谷裹奇投偶。

我今将、向上祖师机,为君剖。

说话底,非干口。

把物底,非干手。

那没脚童儿,会翻筋斗。

解得个些奇特处,自然勘破无中有。

问西来、的的意云何,擘鼻杻。

  又 赠密庵 #

  一粒金丹,这出处、孰知年劫。

若不识根源,怎生调燮。

况是自家元有底,何须着相胡施设。

我分明、举似学仙人,天机泄。

软如绵,硬似铁。

利如金,圆似月。

又不方不圆,无亏无缺。

放则进开天地-窍,收来隐在虚无穴。

问不收、不放作么生,应难说。

  又 赠一庵 #

  三五真机,应用处、头头总是。

况日用平常,密#1巍巍地。

向有无中忘二见,便於罔象通三昧。

却如何、成少不成多,因滞泥。

水乡铅,只一味。

个便是,先天气。

会蟾乌合璧,身心合意。

西四归来投北了,东三便去交南二。

把五般钻簇入炉中,丹完备。

  又 赠孙居士 #

  这点虚灵,自古来、无亏无缺。

更烁烁圆圆,澄澄彻彻。

照破洪蒙前底事,分闲蟾窟中间穴。

向庵中、养个白虾蟆,皎如雪。

那些儿,无可说。

利如金,团似月。

运化化生生,了无休歇。

做水蒙时天癸降,地雷复处玄霜结。

驾青鸾、直谒广寒宫,超生灭。

  又 赠嘿庵 #

  默即说兮,这说处、元来有默。

只默说便是,金丹秘诀。

默识潜通为大要,声闻缘觉皆虚设。

向说中、认得默之根,无生灭。

会说底,非干舌。

与默底,无差别。

这默底宁如,说底亲切。

若向不言中得趣,便於不默俱通彻。

将默默、说说尽掀翻,天机泄。

  又 赠敬庵葛道人

  道本无言,要学者、潜通默识。

若万虑俱捐,虚灵湛寂。

动处调停水中火,定中究竟波罗密。

问玄关、一窍在何宫,中间觅。

不是心,不是物。

不是仙,不是佛。

只这些端的,鲜人知得。

迷者到头空苦志,悟来不费些儿力。

看无中、生有产灵胎,阳神出。

  又 授记门人 #

  吾道玄关,决不许、外边人入。

有学者来参,防他做贼。

猛把杀人刀子举,活人手段轻拈出。

更单提、独弄逞神通,谁能敌。

若是个,善知识。

便承当,心不惑。

仗奋心刚胆,逢佛杀佛。

举步便能欺十圣,口开便要吞三极。

把乾坤、天地尽掀翻,真奇特。

  又 令门人和 #

  采药归来,这鼎器、乾金铸写,那些儿道理,全凭主者。

先把根尘都扫尽,从前熟处休沾惹。

问行工、进火事如何,凭般若。

五雷车,青龙撦。

烧山符,心铸写。

更涤虑洗心,灵泉浇洒。

九转功成丹道毕,一灵真性还虚也。

那赤条条地法王身,无可把。

  满庭芳 赠焦提举

  寂寞山居,喧轰市隐,头头总是玄关。

贤明高士,须向定中参。

我把活人手段,杀人刀、慢慢教看。

君还悟,只今荐取,超脱不为难。

一言。

明说破,起初下手,先炼三三。

自玄宫起火,运入昆山。

把定则云横谷口,放行也、月落寒潭。

工周竟,大蟾成象,名姓列仙班。

  又 受记定庵

  学佛学仙,参禅穷理,不离玄牝中间。

可怜迷谬,往往□相瞒。

一味寻枝摘叶,徒坐破、几个蒲团。

堪伤处,外边寻觅,笑杀老瞿昙。

些儿,真造化,诚能亲见,胆冷心寒。

定庵高士,好向定中参。

看破娘生面目,把从前、学解掀翻。

真空透,髑髅进破,真主自离庵。

  水调歌头 赠和庵王察判

  土釜要端正,定裹问黄公。

流戊就己,须待山下出泉蒙。

采药堤防不及,行火休教太过,贵在得其中,执中常不易,天理感而通。

那些儿,玄妙处,实难穷。

自从会得,庵中无日不春风。

便把西方少女,嫁与南陵赤子,相见永和同。

十月圣胎备,脱蜕烁虚空。

  又 赠秋蟾周先生

  铅汞了无质,炉鼎假安名。

始因动静迷人,不觉堕声闻。

这个先天妙理,日用着衣吃饭,相对甚分明。

接物应机处,不动感而灵。

不是心,不是佛,匪为金。

明加眼力,莫教错认定盘星。

片片迷云涣散,湛湛禅天独露,个是本来真。

风定浪头息,月满水光清。

  又 赠宝蟾子 #

  学佛学仙要,玄妙在中诚。

真铅真汞,无非只是性和情。

但得情来归性,便见铅来投汞,二物自交并。

日用了无间,大药自然成。

识抽添,明进退,要持盈。

坤炉乾鼎,阴符阳火慢调停。

一窍玄关透了,八片顶门裂破,迸出宝蟾明。

功行两圆备,谈笑谒三清。

  又 赠刘居士 #

  在俗心不俗,尘裹不沾尘。

处身中正,何妨闹市与山林。

践履不偏不易,日用无争无执,只此是全真。

方寸莫教昧,便是上乘人。

采元精,炼元气,复元神。

三元合一,自然鼎内大丹凝。

更把玄风鼓动,天外迷云消散,慧月朗然明。

叩我第一义,江上数峰青。

  又 赠张蒙庵 #

  雷在地中复,山下出泉蒙。

明斯二理,自然造化合玄同。

密密至虚守静,便见无中妙有,九窍一齐通。

直下承当去,个是主人公。

莫着无,莫着有,莫着空。

疑团打彻,只今突出妙高峰。

拨置纷纷外境,收拾灵灵底个,生化了无穷。

毕竟作么道,日向岭东红。

  又 赠实庵 #

  道乃法之体,法乃道之余。

双全道法,横拈倒用总由渠。

只这元神元气,便是天兵将吏,除此外都无。

说与洞蟾子,定裹做工夫。

守为胎,用为窍,假为符。

既明此理,何须苦泥墨和朱。

若使精凝气固,便可驱雷役电,妖怪悉皆诛。

行满功成日,谈笑谒仙都。

  又 示众刍分彼此

  道释儒三教,名殊理不殊。

参禅穷理,只要抱本还元初。

解得一中造化,便使三元辐辏,宿疾普消除。

屋舍既坚固,始可立丹炉。

炼还丹,全太极,采玄珠。

的端消息,采将坎有补离无。

若也不贪不爱,直下离声离色,神气总归虚。

了达一切相,赤子出神庐。

  又 赠白兰谷

  三元秘秋水,微密实难量。

未分清浊,天地人物一包藏。

一乃太玄真水,二气由兹运化,三极理全彰。

上下降升妙,根本在中黄。

兔怀胎,牛喘月,蚌含光。

人明此理,倒提斗柄库银演。

绝断曹溪一派,掀倒蓬莱三岛,无处不仙乡。

谁为白兰谷,安寝感羲皇。

  又 言道 #

  三元秘秋水,未悟谩猜量。

诚能参透,洗心涤虑密归藏。

意与身心不动,精与气神交合,天理自然彰。

三善备於我,翻笑炼玄黄。

性圆融,心豁达,德辉光。

牛郎织女,一时会合到天潢。

勘破乘槎伎俩,密契浴沂消息,游泳有无乡。

日用别无事,读易对三皇。

  又 言性 #

  三元秘秋水,都不属思量。

收来毫末,放开大地不能藏。

过去未来见在,只是星儿消息,体物显然彰。

本自无形象,随处见青黄。

性源清,心地静,发天光。

木人半夜,倒骑铁马过银潢。

正是露寒烟冷,那更风清月白,乘兴水云乡。

识破梦中梦,稽首礼虚皇。

  百字令 #

  赠真蟾子叶大师

  玄关欲透,做工夫、妙在一阳来复。

天癸才生忙下手,采处切须虔笃。

绝虑忘机,清心释累,认取虚无谷。

铅银砂汞,一时辰内攒簇。

霎时天地相交,甲庚无间,龙虎齐降伏。

取坎填离,乾体就、阳火阴符行足。

至宝凝坚,真蟾形兆,宜把灵泉沃。

德圆功备,大师名注仙箓。

  又 指中庵性命次序

  玄关一窍,理幽深、至妙了无言说。

阴极阳生初动处,便是采铅时节。

地下雷轰,山头水降,满地红尘雪。

行功之际,马猿休纵颠劣。

霎时虎啸龙吟,夫惧妇合,鼎内丹头结。

身外有身犹未了,圆顿始能通彻。

郁郁黄花,青青翠竹,此理应难泄。

为君举似,水中捞取明月。

  又 赠陈制干 #

  修真慕道,乐清虚、任意陶陶兀兀。

富贵荣华都不恋,甘分清贫彻骨。

名利俱损,是非不辨,且把身埋没。

真闲真静,谁知如是消息。

为言向上机缄,玄珠罔象,火候无时刻。

一窍玄关通得透,顿悟非心非佛。

情念双忘,有无交入,胎备元神出。

眼睛开放,光明周遍无极。

  又 赠胡秀才 #

  亘初一点,莹如如、无相无形无质。

不荡不摇常正定,直是断踪绝迹。

变化无方,显微无间,妙理应难测。

为伊言破,屏除缘虑尘识。

放教方寸虚澄,裹头宁贴,方见真端的。

三五混融心月皎,照破本元来历。

烁烁圆明,如如不动,运化无休息。

静中拈出,蟾光烁破无极。

  又 指老蟾张大夫下手

  金丹大要,不难知、妙在阳时下手。

日用平常须谨独,莫纵虎龙奔走。

心要安闲,身须正定,意在常存守。

始终不怠,自然通透玄牡。

其间些子淆讹,为公直指,地下听雷吼。

立鼎安炉非小可,运用斡旋凭斗。

性本圆明,命基牢固,勘破无中有。

老蟾成象,直同天地齐寿。

  又 赠通庵 #

  太初一点,本灵明、元自至纯无杂。

执着些儿千里远,悟得只消时霎。

方寸中虚,纤尘不立,何用调庚甲。

承当得去,目前方信无法。

个中显诀难传,无名可唤,贵在心通达。

信手拈来君荐取,无罅岂容针札。

人我山头,是非海裹,更要知生杀。

养其无象,忘形灵地开发。

  又 示众破惑 #

  成仙捷径,在玄关、一窍四通八达。

说与学人先立志,悟后只消时霎。

可笑迷徒,不求师指,执着傍门法。

般精般气,到头都是兜搭。

争知大道堂堂,坦平蓦直,也要师开发。

会得善行无辙迹,玄牝自然开阖。

一念无生,谷神不死,九转工周匝。

脱胎归去,大罗天上行踏。

  西江月 赠潘道人

  真土真铅真汞,元神元气元精。三元合一药方成,个是全真上品。动静虚灵不昧,成全实相圆明。形神俱妙乐无生,直谒虚皇绝境。

  又 赠善友 #

  至道本无言说,全凭立志刚坚。心常不昧究根源,一月千潭普现。会取击风捕影,便知火裹栽莲。任他海水变桑田,只这本来无变。

  又 赠周守正 #

  识破无人无我,何须求佛求仙。随时随处总安禅,一切幻尘不染。

  选甚山居野处,何妨闹市门前。执中守正固三田,久久神珠出现。

  炼丹砂 咏玄牝示众

  玄牝少人通,说与诸公。休言南北与西东。不在四维并上下,不在当中。阖辟妙无穷,天地根宗。生生化化运神功。动静机缄应不息,广纳包容。

  又 示众 #

  至道本无传,只要心坚。始终立志莫教偏。九载三年常一定,便是神仙。真息自绵绵,灵地平平。饥来吃饭困来眠。夏月单衣冬盖被,玄外无玄。

  隐语

  教外名言 #

  佛书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由心造。

是谓有造则有化,造化皆由心。

人皆谓造化万物者,造化之工也。

予独不然。

造化本无工,万物自造化也。

何以故?一切万物均有是心,既有是心,便有造化,岂非自造化耶?且如世间一切有形,形本无无而生有,是谓造;有生便有灭。

有灭则复归於无,是谓化。

造造化化,物之常也。

一真之性本有,有而无象,故无造无化,道之常也。

人只知无造无化为不造化,殊不知有大造化存焉。

非明了者,其孰能知之。

明了之士,智慧圆通,则能万事见空,一心归寂,超然独存,故无造化也。

若不明了,外着於身心世事,内住於受想行识,所以随世变迁,随形生灭也。

目所见者,谓之色。

领纳在心,谓之受。

既受之在心,谓之想。

想而不已,至於作为,谓之行。

随行善恶各有报,谓之业识。

业识纷纷,输回之根本也,故不能出造化。

苟有不被幻缘缠缚,不被法尘染污,不被迷情障碍,不被爱欲苦恼,则能照见五蕴皆空。

五蕴既空,造化何有?此即是涅盘妙心也。

予谓造化由心,复何疑哉。

  道书云:有无相生。

是谓无生有造也,有生无化也。

又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是谓观复知化也。

知化则不化,不化则安得有造?非洞观无碍者,孰能及此。

洞达之士,清静光明,故能勘破身心世事。

因虚幻中有有则为物,物极则返,返射复归虚幻也。

作是观者,则知无象之象,乃是实象;养其无象,象故常存;守其无体,体故全真。

至於纯纯全全,合乎大方,溟溟涬涬,合乎无伦,超出虚无之外,是谓无造化也。

执着之者,身心不定,念虑交攻,所以丧其无象,散其无体,故流浪生死,常沉苦海也。

苟有收拾身心,屏除念虑,内境勿令出,外境勿令入,内外清静,名为照了。

至於内忘其心,外忘其形,一真洞然,如太虚廓然,无碍造化,又何有焉。

  儒书云:不忮不求,无咎无誉。

是谓不忮不求,则不受造也;无咎无誉,则不受化也。

《易·系》云:远取诸物,近取诸身。

予谓远取诸物,则知万缘虚假;近取诸身,则知五蕴皆空。

外屏万缘,内消五蕴,故能顺天施运,惧乐於天。

知物之始终,知幽明之故,知死生之说,穷理尽性,以至於命也。

乐天故不忧,尽性故不疑。

非致知者,孰能及此。

致知者诚明静定,故知生灭不停者,幻形也;差别不平者,妄心也;迁变不定者,时世也;败坏不久者,事务也。

观练纯熟,是名圣功,一以贯之,故无造化。

若不致知,则不能格物,不能格物,则随物变迁,性命安在?苟有变动不居,周流六虚,故天地合乎我,万物备於我。

至於复见天心,万有归一无,则造化息矣。

譬如乾坤不变动;日月不运行,六子何有?六子

  不交重,阴阳不升降,万物何有?乾坤之体,纯一不杂,倒正不变,故无造化。

造无造之造,大造也。

化无化之化,大化也。

作是见者,故知世间万物皆是假合,阴阳运用无非幻妄,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於此观之,三教惟心也,造化由心也,出造化亦由心也。

  学佛之要,在乎见性。

若欲见性,必先以决定之志,夺习俗之气,以严持之力,保洞然之明,然后照破种种空妄,心不着物,念不随情。

念是烦恼根,心是法尘种。

念起则一切烦恼起,念息则一切烦恼息;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念起即止,皆由自心。

至於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是见性也。

今之学者不能见性者,为事理二障所碍也。

非大观则不能解理障,非大止则不能除事障。

大观谓智断也,大止谓力制也。

智断纯孰,则理理皆空;力制纯孰,则事事皆空。

了三空之大空,知一真之至真,此大观之至也。

即时身心世事、念虑情识,一齐都止,此大止之至也。

非上上智,其孰能与於此。

学道在乎存性。

若欲存性,必先以慧剑斩群魔,火符消六欲。

次以定力忘情绝虑,释累清心,至於心清累释、虑绝情忘,是谓存性。

真性既存,则无造化。

今之学者,为情识之所夺也。

欲去情识,先除生灭心。

心无生灭,身无生灭,定矣。

去生灭心,必自无念之积习纯熟,足可致无梦;无念之静定纯熟,足可致无生。

无梦乃见在之大事也,无念乃末后之大事也。

无生则不造,无梦财不化,不造不化,即不生不灭也。

非高上之士,其孰能与於此。

  儒学之要,在乎尽性。

若欲尽性,在明明德,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有定则能忘物我。

艮卦辞云: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艮其背,忘其心也。

不获其身,忘我也。

行其庭不见其人,忘物也。

三者既忘,何咎之有?此知止之至也。

知止故能忘物我而全天理,是谓尽性也。

今人不能尽性者,为身心之累也。

既有累便有室碍,必以刚断果决。

刚断故能忘物,果决故能忘我,物我两忘,尽性至命定矣。

非神德圣功,其孰能与於此。

予见世人多以此身为有我,其不思之甚也。

且如此身因造而有,未造之前有象乎?有名乎?有我乎?既化之后有象乎?有名乎?有我乎?前后两既俱无,安得中间偏执有我耶。

殊不知身心世事本来虚妄,三世推求了不可得。

过去杳然何在,只今念念变迁,未来决定如是。

历劫以来大梦幻中,坚执妄缘,结成输回种子,是以出生入死,无有了期。

若复有 人於此梦幻境中,证明了知而善消遣,岂非至人乎。

予一日举此公案,令门人参。

二三子稍合符节,故作此书以赠之,以心传心。

若能直下承当,潜通默会,即时知止,不谋其前,不虑其后,不恋只今,三者混成,得大自在。

徜徉乎大寂灭之海,逍逼乎无何有之乡,游泳乎自得之场。

至此方知,造化於此何预焉。

虽然,更有向上事在。

且道唤甚么做向上事?咦,掀翻无字脚,粉碎太虚空,方为了事汉。

秘之秘之。

  绝学无忧篇并叙

  所为绝学者,非不学也。

若以不学为绝学,则罔无所知,只同常流也。

此所谓绝学者,博学而至於绝学也。

盖由世人多学为奇特,转学转不会也。

圣人云: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又云:多则惑,少则得。

正谓此也。

前儒云:有为终日息,无为便不息。

即此意也。

故作是篇以证之,使学徒不为声闻缘觉、学解见知所累也。

  日用总玄玄,时人识未全。当推心上好,放下口头禅。

  法法非空法,传传是妄传。不曾修福始,焉能有祸先。

  不益便无损,不变岂能迁。不垢亦不净,无缺亦无圆。

  莫着嗔和喜,何愁迍与邅。不作善因果,那得恶因缘。

  不闻兴废事,名利不相牵。精粗无忧恶,妍丑不憎怜。

  不偿欢喜债,都无恩怨缠。打开人我网,跳出是非圈。

  清虚不好古,恬澹倦希贤。休思今世后,放下未生前。

  从他佛是佛,任伊仙是仙。既无尘俗累,何忧业火煎。

  有无俱不立,虚实任相连。都缘无取舍,自然无过愆。

  来去浑忘却,死生何预焉。居止无余欠,随处任方圆。

  饥来一椀饭,渴则半瓯泉。兴来自消遣,困来且打眠。

  达者明此义,休寻天外天。见前赤洒洒,末后亮娟娟。

  中和集卷之六竟

  #1密:原本作『令』,於义难解。据朱孝臧《疆村业书》所用元刊本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