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玄灵宝升玄步虚章序疏

洞玄灵宝升玄步虚章序疏

  经名:洞玄灵宝升玄步虚章序疏。撰人不详,约出於隋唐。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玄部赞颂类。

  洞玄灵宝升玄步虚章序疏

  升玄是妙觉之通名,步虚是神造之员极。

升则证实不差,玄则冥同至德。

步是通涉之名,虚是纵绝之称。

又云章者,焕辉敞露,赞法体之滂流,乃有玄音才吐,而八表咸和,神韵再敷,则十华竞集。

旋玄都以掷灵,蹑云纲而担契。

信是怡神涤志之法场,解形隳心之妙处也,故言升玄步虚章。

  又云太上说玄都玉京山经者。

太上,圣人之假号,能说成法也。

玉京,喻法体也。

法本无言,亦无形相,今则假玄都名相说法,故有说玉京山及城台等经,是洞玄第三部灵宝第八卷。

所以次空洞者,空洞即是诸天通赞,法体周圆,识古今之一揆,括粗妙以同徒,故次。

此文太上通结述成,号大净法门之赞也。

乃显缘教之大体,朗妙觉之同徒。

故以法法尽是玉京,物物咸书道德。

又云玉京,即法体玄同也。

都,号也。

同号三千大千世界为一玉京山,为此境界太上住处。

又为人心神住处,故说之为教名,体教诲於心神。

心神觉悟时名觉悟,迷时名迷,智时名智。

敬使相称为人法,故说为经。

经由津通义也。

理因说解,说因理生。

学者神悟,便以经为名。

玉,净也。

京,大也。

说玄都为大净之理,故法体也。

太上是人,玄都玉京是法,亦是境智。

说境及境处,俱名为众宝,说智及智处,俱名为灵宝。

故云说玄都玉京山经。

  就此卷为四等。

第一举玄都为道境,以建法体,依相以解教方,述结从理起用。

第二示修行方法。

第三列十颂以赞法体,结述从外入理之意。

第四散掷广诵,法法皆正,以示得失流通。

  太上曰:夫玄都玉京山,即说辞也。

冠八方者,山有四面四维四垂,故有八方也。

是天地境界,住处有列世界。

比地形有上中下三玄都,山名亦日三大环山。

大环即冠,罗盖八方,诸天周尽在内。

初下小玄都,即八方比世界八天下,为一世界,一环山笼裹之,重迭上数至一千,即为一小千世界,即四方安之。

又一笼笼之,即为一中世界,重上数至千,即为一中千世界,又四方安之。

更一笼笼之,即为一大千世界。

重上数至千,即一冠笼山。

总望中下,名为三千大千世界是也。

此即冠八方法罗天。

以七宝为体,亦名宝聚,故日玉京。

此以寄相,明解美之高妙,以目灵宝法体,周观洞虚,故其山自然生七宝之树。

说山名,非树说也,以树为体,亦名道树。

唯一株枝叶罗覆,敷布皆周,故云法罗天也。

即大道君治化行坐之处,法界处,道场处,安神处,说法处。

非离真而立,处处即真也。

遍世问无有一处是空闲,三毒四到,灵津法海,六情五阴。

玉京山高仙之玄都,万圣同会,亦大道君圣也。

今万物以为己体者,其唯圣人乎。

故云法大圣。

天尊帝王、高仙上真,各持斋奉法,宗太上於此也。

斋者,洗心日斋。

日,时也。

亦以心净觉照为日时也。

并我净则无所不净也。

夫号太上玄都,即其义也。

烧自然旗旃檀,反生灵香,即神香也。

境界,净也。

飞仙散华,一切法为华也。

旋绕周歌空洞灵章也。

诸天奏百千众音乱会也。

此盖妙说,皆灵觉法体中事,但凭文自了。

  山有十号,号法体。既有十名,一义耳。

  一名盖天首山。其山法性真空,罗於今古,为万物之元首也,故曰天首。

  二名弥玄上山。其山无边可寻,无上无下可至,故日弥玄。

  三名罗玄洞虚山。其山无所不在,所在皆无,故日罗玄。

  四名高上真元山。其山为万圣宗,故曰高上。

  五名众宝幽劫刃山。其山法法是宝,探浅并见,故曰众宝。

  六名无色大觉山。其山妙觉无相,故日无色。

  七名周观洞玄山。其山大明无际,故曰周观。

  八名景华太真山。其山一体,华光液液,故曰景华。

  九名不思议山。其山真空,非思虑所到,故日不思议。

  十名太玄都玉京太上山。其山人法不二,以净为体,故日太玄。

  山者,身也,亦太上身也。然知此名下旨,自与法同,名体俱合,故入仙录也。

  七宝华叶山树境界,枝条茎叶,土石台观,皆是七宝,华叶皆是上清三洞道德等经,文字章解,俱三十六部经。

兆能餐食,自成金华仙人。

劝令咽味灵宝清觞,境随心爽,大地犹成七宝玄经。

山林草石,皆有智慧,能宣宝法,何处应非玉京。

洞玄步虚咏,此题下即味七宝华叶法也。

心通玄道,神咏步虚,游履经法。

学者神悟,曰经也,观随声游,故曰咏也。

稽首礼者,稽首有三,如常解。

今此中既是咽味吟咏之旨,宜从心叶解释也。

  太上洞玄步虚经咏

  第一

  稽首礼太上,烧香归虚元。

流明随我回,法轮亦三周。

玄元四大兴,灵庆及王侯。

七祖生天堂,煌煌耀景敷。

啸歌观太漠,天乐适我娱。

齐馨无上德,下仙不与俦。

妙相明玄觉,诜诜巡虚游。

  稽首礼太上。

稽,开也。

首,心也。

礼,体也。

开心体,令太上智慧火烧身相皆尽净。

烧香归虚无者。

烧,消灭也,消灭众相,香净自归虚无也。

虚无非归於太上,太上自归之,故云。

流明随我回。

我者,我即成太上,法轮亦三周,以此合太上,即转三法轮周竟。

玄元四大兴。

玄元遂也。

我之四大隆盛,与玄道合常也。

灵庆及王侯。

灵智庆合,可以养亲,可以适君,可以利物,故及王侯也。

故七祖生天堂,煌煌景敷也。

啸歌观太漠。

歌咏灵智之音也。

一音罗罩,观於太漠之道,道合之欢,自然合天乐,天乐适我娱也。

齐馨无上德。

馨,受也。

七祖及君人,同我受无上德也,非下仙之俦类故也。

妙想合众妙,无事故玄觉也。

诜诜,济济,众美巡虚而逍遥游也。

  第二

  旋行蹑云纲,乘虚步玄纪。

吟咏帝一尊,百关自调理。

俯命八海童,仰携高仙子。

诸天散香花,萧然灵风起。

宿愿定命根,故致标高拟。

惧乐太上前,万劫犹未始。

  旋行蹑云纲。

旋虚而行。

行,忘也。

足蹑法云之纲纪,乘虚步玄纪也。

吟咏,通性也。

性通则帝一尊自合我身,百关全而归之。

百关,身骨百节也,调适自合至理也。

俯命八海童。

会万物以为己体,故八方性海,一婴童也。

童,无心也。

天人所仰赖,仰担高仙子也。

诸天散香花。

天上地下,散真法华也。

境随心爽,玉书应境生也。

萧然灵风起。

萧然者,灵觉之风,萧萧然起也。

宿愿定命根。

无量劫来,宿集之愿,灵智无边,誓愿解悟,如此则命根久定,今当受之。

故致标高拟。

高拟,今得之也。

今得太上在我心前,道果无边,誓愿得遂,故惨乐合常继之。

万劫犹未始。

解常也。

  第三

  嵯峨玄都山,十方宗皇一。岧岧天宝台,光明焰流日。炜烨玉华林,蒨璨耀朱实。常念餐元精,炼液固形质。金光散紫微,窈窕玄都逸。

  嵯峨玄都山。

说境净法体嵯峨,玄道都会法山也。

十方宗皇一。

皇一,智净之心尊也。

悟则识摄包十方玄都,同宗归皇一之尊也。

岧岧天宝台。

会万物为己身也。

境智一照,光明焰流日也。

日月之光翳然无用,日光度也。

下释云炜烨玉林华,蒨粲曜朱实,是也。

常念养元精。

却述习观时也。

元精,灵智也。

日观练爽易死炁,故根形质遂成金光法体,散焕我身,生紫微之宅,窈窕在玄都舍游逸。

后人改为大乘者,愚之极也。

乘是运载之趣向也,玄都是至道室宅之极场也。

以趣向信仰至之,如人行时,劳逸殊极也。

  第四

  俯仰存太上,华景秀丹田。

左顾提郁仪,右盼携结璘。

六度冠梵行,道德随日新。

宿命积福庆,闻经若至亲。

天挺超世才,乐诵希微篇。

冲虚太和气,吐纳流霞津。

胎息静百关,寥寥究三便。

泥丸洞明景,遂成金华仙。

魔王敬受事,故能朝诸天。

皆从斋戒起,累功结宿绿。

飞行浚太虚,提擭高上人。

  俯仰存太上。

此中诸章,各别立观门,养味吟咏之习门。

习门异者,颂云景悟归宗一是也。

章章自断,不相涉也。

今俯仰存太上者。

存,心也。

形行有俯仰,心行有存想,行心得神妙,妙想自摄,形从神也。

存神顺太上而动,太上从神而行,故俯仰之身等太上,太上从神而归我,故华景秀丹田也。

左顾下举郁仪结璘等,从觉智所携摄。

六度所冠盖,盖为梵行,故道德随日新而成也。

宿命积福庆者。

述能如上行者,即是宿习来久,今则尊重,行至不退。

闻经如至亲。

积福应也。

至亲父母,如人久离父母,忽见之意也。

经为法母,道为法父,遇之则忻适尊重而行有宿命。

天挺超世才。

故乐诵希微之二篇也。

无声日希,无形日微。

若无宿习系持业力,故不信经,闻知不闻。

纵使行之,少时即退,无制持力也。

冲虚太和炁。

述正观习也。

冲,心也。

心得冲虚太和之妙炁,吐纳流照,霞津灌我身也。

亦名胎息。

如胎之定,如息无心,虚而安养,静百关也。

静则寥寂其心,了了明照,究三界之便门也。

泥丸,无为也,无为洞明於内,光景明照於外,真常盛明之道,故遂成金华仙也。

自然使魔王尊敬而受事,故能朝会於诸天。

皆从斋戒起。

却述初因宿习积万善於旷劫,荡元始之遗尘,故得身等法界,飞行凌太虚也。

摄@会妙,提携高上人也。

  第五

  控辔适十方,旋憩玄景阿。仰观劫仞台,俯盼紫云罗。逍遥太上京,相与坐莲花。积学为真人,恬然荣卫和。永享无期寿,万桩奚足多。

  控辔适十方。

控身辔心也,即以身从心而净,心辔身而行,乘之而适十方周遍,故旋憩止息,坐玄道之景,阿房之中,仰观身心坐劫仞之台,俯视回明,为紫云之所。

罗盖紫云,灵智极法,法云之色也。

坐之而逍遥,处太上玉京之场也。

圣友俱会,相与坐莲华也。

积学为真人。

却迷宿习来久,而今故得。

恬然荣卫和。

  荣卫之法,实智和恬,胃府内和明也。永得享受无穷无竟之寿,非万桩何足比,故奚足多也。

  第六

  大道师玄寂,升仙友无英。

公子度灵符,太一捧洞章。

舍利曜金姿,龙驾欻来迎。

天尊盼云舆,飘飘乘虚翔。

香花若飞雪,氛霭茂玄梁。

头脑礼金阙,携手遨玉京。

  大道师玄寂。

求大道者,宜用玄寂之境为师,师寂境於外,得元为於内,寂境即是无为,无为即是寂境,此得大道也,此即寂境为师也。

故升仙友无英。

既与无英为友,灵符自转在我也。

无英公子,天真号也。

太乙帝君以洞章奉我也。

洞章,天中音也。

舍利,骨也。

洞章灌我骨相,骨相成金容之姿也。

龙驾欻然,空中来迎,纵辔而游,天尊携盻於我,云舆飘飘,与我乘虚而同翔也。

香华亘空界,如飞雪氛氛,晻蔼茂美,玄道之高梁。

头脑礼在金阙内,天尊携提执手,遨游坐玉京也。

  第七

  骞树玄景园,焕烂七宝林。天兽三百名,狮子巨万寻。飞龙踯躅呜,神凤应节吟。灵风扇奇花,清香散人衿。自无高仙才,焉能耽此心。

  骞树玄景园。

景随心净,故景成七宝骞树,今即说景之妙,亦是心妙,乃设心智而说景,故云玄景园。

妙心照圆净之景,宝成七宝骞树,法界之园囿,故云焕烂七宝林。

天兽三百名。

自然法兽现於色像,为法王狮子自在,故有狮子之名。

三百名及巨万寻者,皆趣举员数耳。

至於名实无数,体大无穷也。

下列飞龙神凤,皆天兽别名也。

灵凤扇下,即说妙智也。

灵智朗净,威风奇势,扇万景而成光净之法,香华散人衿於境界也。

下文解出自无有高仙大圣之才智,焉能有耽玩如此之心也。

  第八

  严我九龙驾,乘虚以逍遥。

八天如指掌,六合何足辽。

众仙诵洞经,太上唱清谣。

香花随风散,玉音成紫霄。

五苦一时迸,八难顺经寥。

妙哉灵宝囿,兴此大法桥。

  严我九龙驾。

严我者,以灵宝正智严装洗饰我五根四心,即成六通三明,以坦众@之夷涂,故九龙驾也。

故云乘虚以逍遥。

八天如指掌,六合何足辽。

乘顺会万物为一体,众仙太上尊师良友不期自会,尽唱诵空洞谣歌而成教也。

故云香花随风散,玉音成紫霄。

紫霄景界色悉成经,故五苦之在一时,随经迸散,亦成经也。

八难亦然。

故云妙哉灵宝囿,兴此大法桥。

  第九

  天真帝一宫,霭霭冠耀灵。流焕法轮纲,旋空入无形。虚皇抚云璈,众真诵洞经。高仙拱手赞,弥劫保利贞。

  天真帝一官。

官,身也。

体自然之道,故为天真自处,真帝至一之宅。

宅,帝一宅也。

蔼蔼之体,周冠曜灵也。

身之法体,流光焕烂,为法桥纲纪也。

轮转合虚无,大道旋空入无形也。

虚皇众真,欻然而至,为大师友,抚云璈而歌,齐诵洞经而成於我也。

高仙敛手赞庆成也。

弥劫保利贞。

合常也。

  第十

  至真无所待,时或辔飞龙。

长斋会玄都,呜玉扣琼钟。

十华诸仙集,紫姻结成官。

宝盖罗太上,真人把芙蓉。

散华陈我愿,握节征魔王。

法鼓会群仙,灵唱靡不同。

无可无不可,思与希微通。

  至真无所待,时或辔飞龙。

体洽於至真,故能无物而不乘,无形而不载,故无所待也。

时或辔飞龙也。

长斋洗心既净,自然玄会於玄都。

呜玉扣琼钟者。

有召其法鼓,自然呜也。

十华下即众圣应而会集也。

吐紫姻自成自然官观也。

宝益者,法冠。

盖以会太上自有无量真仙把芙蓉法华幢,盖供养空生也,皆散法智之华,陈列成我宿愿,宿愿成智慧无边誓愿,解今陈其愿得遂也。

握节征魔王。

亦遂愿断事也。

法鼓者,即法智之鼓,摄会群神。

灵唱靡不同也。

故有无可无不可,思与希微通。

内明则外用,故内思自通,希微也。

  洞玄灵宝升玄步虚章序疏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