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苑编珠

四明洞天丹山间咏集

  经名:四明洞天丹山图咏集。元代曾坚、危素等编。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玄部记传类。

  四明洞天丹山图咏集序

  沧海逸史临川曾坚撰

  四明山在东海上,山有四穴通,光晷天宇。

澄霁望之,一如户牖。

土人名之日石窗,故山以名。

唐置州治今余姚,又因以明名郡。

宋改庆元旧治,更置县。

本朝升州而山属余姚,在州南百里。

图则山麓祠宇观所刻也。

其一日元建观之图,其二日唐迁观之图,盘言之则日四明山也。

木玄虚云:天下洞天三十有六,四明第九,其号日丹山赤水是也午按.山接大兰山,形势蟠结,周回三百八十里,有二百八十峰,高二百一十丈。

常有云气覆冒於中,凡二十里不绝。

二十里问名日过云,南曰云南,北日云北,山陇行三十里有峰日三台山,日屏风,日石屋,日云根。

石屋,云根间有瀑布,如悬河旁,日潺湲洞。

三台之侧有龙漱,后汉下那刘纲为上虞令,弃官同妻樊氏云翘居潺湲洞偶,从白君得仙卫,其上有洗药溪,学成会交友,登大兰山顶,攀巨杉升其上,一毕手别呼夫人,次之俱仙去,遣复山下,化为卧虎。

后人名其山曰以奉其杞。

榭日樊榭,梁隐者孔佑仍居之。

尝视山谷中钱数百斛,樵者争取之,化为瓦砾。

有鹿中矢来投佑,佑为牧豢,症。

可复去。

故祠侧建鹿亭。

陈永定中,有放一建观,因其旧祠,故日柯宇云。

唐天宝亡一年;遣使梼祠,病其险远,劲道土奋街、、处士李建移置潺湲洞外,一市油水官。

宋龙虎山=一华院昊君真阳,号混朴子,从一虚静张天师学,游历励此止一焉。

徽宗一以凝神殿校籍,召不起。

政和六年,韶大其观,建玉皇殿,书其榜而门日:丹山赤水洞天,封刘纲升玄明议真君,樊氏升真妙化元君,而混朴子授丹林郎。

禁樵采,镯租赋。

高宗丞相张魏公知其徒孔容,因表混朴子为真人,许岁度道士一人,以甲乙传次。

嘉熙初元,理宗梼嗣於会稽之龙瑞官,竣事分金龙玉简藏焉。

"今毛尊师永贞由三华嗣主之。

山之木曰青棂树,其实味甘而不可伴破。

山之兽曰鞠猴。

唐咸通中谢遗尘隐此。

陆龟蒙、皮日休时时往还,各赋诗九首,取以为题。

宋陆游记之:余再以使事航海,出庆元洋,掠余姚,竟上者四,西望缥渺如轻云,插入天末。

舟师指以相告日:大兰山也。

至京师,适薛君毅夫由毛尊师所来,示予二图,想见其山川奇秀,思欲得相羊上下,从一二潇洒士,坐鹿亭,酌潺湲;呼鞠猴,一洗其尘土之累而吏役驱迫。

昔者舟行,徒怅.望咨嗟而已。

一近世士大夫汨於利达,上之不能效刘网脱屦簪绂,次之不能如皮陆忘形赋咏件宜乎,高世之士,椰榆哂唾而目其地曰洞天也。

余故详其本末,使有志物外者,得以览观焉。

  仙苑编珠 #

  经名:仙苑编珠。三卷。王松年撰。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玄部记传类。

  仙苑编珠卷上 #

  天台山道士王松年撰

  大道自然,混沌之先。

  《道经》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不玫,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

《庄子》云: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神鬼神帝,生天生地。

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

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於上古而不为老。

  一气凝化,盘古生焉。

  《元始上真记》云:昔二仪未分,淇津蒙顽。

日月未具,状如鸡子,混沌玄黄。

乃有盘古真人,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游乎其中。

.天形如巨盖,上无所系,下无所根。

玄玄太虚,无响无声。

元黑浩浩,如水之形。

若无此熙,天地不生。

天地既分,相去三万六千里。

元始天王在天脊膂中住,名曰玉京山。

山中有宫殿,垃金玉,常呼吸天熙,俯饮地泉。

忽生太玄玉女在石问。

出能言,人形具足,天姿绝妙,号日太元圣母。

元始君下游见之,乃招还上官。

  天皇东立,王母西旋。

  自元始天王、太元圣母还上官之后,经一劫乃生天皇氏,治世三万六千年,受书为扶桑大帝,居东极扶桑官,为东王公。

今世问皇太子居东官,象此也。

又生九光玄女,号日太真西王母,居西极昆仑山。

故日木公金母,天地之尊神也。

  伏羲八卦,轩后五篇。

  《庄子》云:伏羲得道以袭气母。

《书》云:伏义治世,感神龟负图而出,乃画八卦,造书契,得道为东方青帝。

《庄子》云:黄帝得道以登云天。

《经》云:轩辕黄帝登峨媚山,遇天真皇人授以灵宝五符,治世三百年,乃铸鼎荆山炼丹,丹成,有黄龙下迎,韦臣同升者七十二人。

以符藏於苑委山。

  颛顼元辈,帝誉龙饼。

  《道学传》云:颛顼高阳氏乘结元之笔,北巡幽陵,南巡交陆,西巡游沙,东巡蟠木。

山水之神,动植之类,日月所照,莫不属焉。

周旋八卦,诸有洞台之山、阴官之丘,帝召四海神,使运安息国天市山宝玉,封而镇之。

铸羽山铜为宝鼎,各献一所於有洞之山。

《庄子》云:颛顼得道以处玄官。

帝誉高辛氏感九天真王、三天真皇乘九龙云舆降牧德之台,授以灵宝五符。

帝用之得道。

后封此符於锺山。

  虞舜得药,夏禹道川。

  《真诰》云:虞舜感北戎长胡大王献白银之霜十转紫华,服之而成仙。

《吴越春秋》云:禹平洪水,其功不就,乃按《黄帝中经》圣人所记,在乎九山东南,号日苑委,承以文玉,覆以盘石,其书金简青玉为字,编以白银。

禹乃南巡,登衡山,血白马以祭,不幸所求。

乃仰天而叹,因梦赤绣衣男子云:欲得我治水之方、御龙之卫,可斋乎黄帝之岳,峻岩之下,金简之书在矣。

禹乃退斋,季庚之日,登苑委之山,发石,果得金简玉书。

用以治水,凿龙门,通百川,天下有赖其功大矣。

今道门《灵宝五符》即此书也。

其探符处,在会稽山,禹穴是也。

  老君无极,钱祖长年。

  孔子曰:窃比於我老彭。

葛仙公云:老子体自然而然,生乎太无之先,起乎无因,经历天地终始,不可称载,终乎无终,穷乎无穷,极乎无极也。

又云:世人谓老子当始於周代,老子之号始於无数之劫,其杳杳冥冥,渺邈久远矣。

《庄子疏》云:彭祖姓钱,讳铿,颛顼玄孙,’善养性,能调鼎,进雉羹於尧,封於彭城。

其道可祖,故谓之彭祖。

《神仙传》、《列仙传》并云:历夏经殷七百六十岁而不衰老。

后西之游沙,莫知其终也。

故罗隐碑文云:水运降灵,始分辉於玄帝;仙源启祚,乃袭庆於彭墟。

星辰浮濮渚之阳,云鹳度游沙之境也。

  广成高外,尹喜精研。

  《庄子》云:黄帝诣崆峒山,谒广成子,问以理身奈何。

广成子曰:善哉问乎。

吾语汝:至道之精,杳杳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神将自正,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长生。

故我修之千二百岁矣,而形未尝衰。

《本起传》并《西升经》并云:关令尹喜受老子《道德五千言》,精研万遍,於蜀郡青羊肆随老子白日升天,游四海,登三清,下化八十一国焉。

  卢敖游海,若士冲天。

  《神仙传》云:卢敖者,燕人也。秦时游北海,至于蒙谷之山,见若士焉,方迎风而舞,顾见敖曰:吾与汗漫期於九陕之上,不可久。乃练身入云中。

  赤松行雨,育封随烟。

  《列仙传》云:赤松子者,神农雨师也。

服水玉以教,神农。

能入火,随风雨上下。

高辛时,复为雨师。

今之雨师复是焉。

宵封子者,为黄帝陶正。

有人能出五色烟以教封,封乃积火自烧,随烟上下焉。

  黄山数百,白石三千。

  《神仙传》云:黄山君者,修彭祖之卫,年数百岁,犹有少容也。

白石先生者,中黄大夫弟子也。

至彭祖时,年已三千岁矣。

尝於白石山煮白石为粮,故号白石先生。

  瑶水周穆,槐山雇佺。

  《列子》云:周穆王乘八骏,日行万里,至于昆仑之山,与王母宴於瑶池。

王母唱白云之谣,王和之也。

《列仙传》云:但佺者,槐山采药人也。

好食松实,形体生毛,长数寸,两目正方,能飞行逐走马。

  医龙师皇,钓鱼寇先。

  《列仙传》云:马师皇者,黄帝马医也。

有龙下,向之张口,皇曰:此龙有疾。

乃针其唇下,以甘草汤饮之而愈。

后数数有龙出陂,告而治之。

一旦乘龙而去。

寇先者,宋人也.以钓鱼为业。

得鱼或卖,或放,或自食。

好种薜荔,食其葩实。

宋景公问其衍不告,遂杀之。

数年后踞宋城门,鼓琴而去。

  弄玉呜凤,萧史同仙。

  《列仙传》云:萧史者,秦穆公时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鹳。穆公有女日弄玉,好之,公遂妻焉。教弄玉作凤呜,凤止其台上。一旦乘凤,同去。

  李文黄白,沈太红泉。

  《神仙传》云:沈文太者,九疑人也。

得红泉神丹去土符、还年返命之道。

欲之昆仑驻,安心二千余年,以传於李文渊。

以竹根汁煮黄丹并黄白卫、去三尸法,出此二人矣。

  宋伦游空,葛洪兀然。

  《楼观传》云:宋伦字德玄,年二十二,日诵《五千文》,服黄精白木,感老君降授中景之道、通真之经、伦行之望、岩申步,日行三千里,凌波陆险,不由津路也。

《道学传》云:葛洪字稚川,读书万卷,求勾漏令,意在丹砂。

着内外篇几一百.一十六篇,碑诛诗赋百卷,檄章栈表三十卷,《神仙传》十卷,《良史传》十卷,《隐逸传》十卷,《集异传》十卷,抄五经史百家之言方使杂事三百一十卷,《金匮药方》百卷,《肘后要方》四巷。

年八十一,兀然若睡而蜕。

  郑远养虎,涓子剖鲜。

  郑思远,葛洪之师也。

尝於山岩问收得虎子两头,其母已死。

君馁饲之长大。

俄有一雄虎来庵前,乃二虎之父也。

三虎出入相随,驼药囊经书,凭於,括苍山,仙去。

《列仙传》云:涓子,齐人,饵木三百年,钓於荷泽,得鲤鱼,剖之,腹内得符,能致云雨。

  少翁拜山,宋莱扫市。

  《真诰》云:昔娄少翁入华山中,拜山二十年,遂一日一见西岳仙人授以仙道也。

楚庄公时,市长宋莱子怛酒扫一市,忽通一乞食公唱歌,莱子知是仙人,乃随之积十三年,遂得仙道,为中岳仙人。

  永伯七星,王遥筐子。

  《神仙传》云:陈永伯得七星散方,服之二十八日,忽不知所在。

有兄年十一,服之二十八日,亦不知所在。

本方云:服之三十日,自得仙去。

王遥字伯辽,与人治病,无不愈者。

并不用针药,但令坐一布帕上,须突自愈。

有一竹筐子,长数寸。

有一弟子姓钱。

忽一夜大雨,命弟子以九节竹杖担此筐子雨中行,衣不湿。

登山,入一石室中,中有二人同坐。

遥发筐子,取玉舌黄三枚,三人对鼓之。

良久,收黄内筐中,却担回。

二人谓遥曰:早来,莫久恋人问。

后百余日,遥复自担筐子,一去不复还。

后三十年,弟子见在马蹄山也。

  介君竹杖,左慈木履。

  《神仙传》:介象字元则,会稽人,甚有道衍。

吴太帝礼重之,使作变化,种瓜果皆立生可食。

帝思锱鱼绘,象於殿庭作一方坎,着水,象垂钓於坎中,得鱼。

帝曰:蜀姜不可得。

象曰:请差人买。

与五百钱,象书符置竹杖中,令使人骑之,闭目,唯闻风声。

到蜀买姜回,厨人切绘未了。

左慈字元放,有道衍,孙策欲杀之,驱於前,慈着木履竹杖,徐徐而行,孙公奔马追之,常相去百步。

后曹公杀之,唯见一束草也。

  老父光白,刻都气紫。

  《神仙传》:汉武帝东巡,见泰山下老父头上有白光,高数尺。

帝问之。

老父曰:臣年八十五时衰老,有道士教绝谷服木饮水,并作神枕,用药三十二味。

臣今年一百八十矣,日行三百里。

刻子都,汉武帝出游,见其头上有紫气,高丈余。

问之,对曰:臣今已年一百三十八,所行者彭祖之道也。

帝传之不能行。

子都年二百余岁,服木,白日升天。

  河上传经,汉文得旨。

  葛仙公云: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名也。

汉孝文皇帝时结草为庵,于河之滨。

常读老子《道德经》。

文帝好老子之言,有所不解数句。

遣使问,不告。

帝亲诣问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

子虽有道,由朕民,不能自屈,何乃高乎?朕足使人富贵贫贱。

须突,河上公乃扮掌坐跃,冉冉在虚空之中,去地数十丈而答帝曰:余上不至天,中不累人,下不居地,何民之有?陛下焉能令余富贵贫贱?帝乃稽首礼谢,河上公遂授《注解道德经》二卷与文帝。

  娄政变化,墨子朱英。

  《神仙传》:娄政治《墨子五行记》,服朱英丸,年八百余岁,色如童子,能化一人为百人,百人为千,千人作万。

能立起风云,步行水上,令水中鱼鳌尽上岸。

能口吐五色气,方十里,上连天。

能腾身虚空,无所不至。

墨子名翟,宋大夫也。

着书日《墨子》。

善战,守之且巧,与公输班较机变,以云梯不足攻宋面.止。

后入狄山中学道,有神仙授以翟《朱英丸方通灵五行变化》凡二十五卷。

因游五岳,不知其终也。

  孙博同道,班孟异名。

  《神仙传》:孙博治墨子五行衍,能令草木、金石、人物尽成猛火。

他人以水沃之,终不灭。

须博自止之,乃灭。

物皆如故,不焦。

又能引数百众步行水上,不沾不没。

或布席坐於水上,饮宴作乐。

又能从.石中来去。

后入林虑山合丹仙去。

班孟者,是女子,能飞行,坐空入地,飞屋瓦,指地成井,能含墨喷纸成篇章。

饮酒饵丹,四百余岁,后入天台山去也。

  王纲二气,章震五行。

  《神仙传》:天门子姓王名纲,善补养之法,行玄素之道,年一百八十岁,有童女之色。

乃服珠醴仙去,入玄洲'。

章震者,王子也,师朵子,精於五行之意,以养性治病消灾。

立起风云雷雨,化草芥瓦石为六畜龙虎。

能分形为数百千人,步行江海。

能喷水成珠玉,不变。

能九泥为马,日行千里。

能吐五色气,能投符召鱼鳌,能使人见千里外物,能呢水治病立愈。

入崆峒山合丹,白日升天。

  九灵却祸,北极贵精。

  《神仙传》:九灵子姓皇名化,得还年却老胎息之道,又得五行之要。

能辟五兵虎狼,伏千殃,消万祸。

专行此道,大得其效。

在人问五百岁,服丹仙去。

北极子姓阴名恒,得保神养性贵精之道。

其要曰:以金治金,谓之真。

以人治人,谓之神。

后服神丹仙去。

  太阳华发,绝洞长生。

  《神仙传》:太阳子者,姓离名明,得玉子之道。

好酒怛醉,玉子责之,对曰:晚学性刚,俗态未除,故以酒消其骄慢耳。

善修五行之道。

在人问五百年,肌肤光润,面目辉华,而鬓发皓白也。

着七宝之卫,深得其要,服丹而仙。

绝洞子者,姓李名修,其衍曰:弱能制强,阴能弊阳。

常若临深履薄,长生之道也。

年四百岁,颜色不衰。

着书三十篇,服还丹而仙。

  阳女得妙,阴女亦成。

  《神仙传》:太阳女姓朱名翼,增益五行之道,其验得妙。

年二百八十岁,色如桃花,如十七八人也。

得神丹仙去。

太阴女者,姓卢名金,好玉子之道,未得其妙。

乃当炉沽酒,遇太阳子过之,遂教以补养之衍、蒸丹之方,服而仙去。

  玄女行厨,南极通灵。

  《神仙传》:太玄女者,姓顼名和,少丧夫,乃学道,治玉子之衍,坐置行厨,变化无所不至。

南极子者,姓柳名融,能含粉成鸡子如真,能呢杯成龟鳌壳,呢水成美酒,服云霜丹仙去也。

  奉林闭气,周君诵经。

  《真诰》云:娄奉林者,学道於嵩山,积四百年。

能闭气三日不息。

服黄连以致不死也。

周君兄弟三人学道於常山中,九十七年,遇老人授以真经七卷。

三人共读之,忽有白庇见,二弟放经看之,周君独不看。

数满万遍,翻然冲天。

二弟为看鹿,经忽火起焚之,不得冲天,为心不定也。

  伯真心正,季道天青。

  《真诰》云:姜伯真行道采药,遇仙人,使平立於日中,其影偏,仙人曰:子心不正。

因教以日出三丈时,披心向日,觉心中暖,即正也。

伯真旦旦行之,得道也。

徐季道学仙,遇神仙教云:子欲学道,当中天青咏天历,蹑双白,徊二赤也。

行之得道。

  刘安接士,八仙降庭。

  《神仙传》:淮南王刘安好道,闻有衍之士,不远千里,卑辞厚礼以迎之。

时感八仙降焉。

一人能坐致风雨,立起云雾。

一人能束缚虎豹,召致蛟龙。

一人能分形易貌,坐在立亡。

一人能乘虚步空,越海淡波。

一人能入火不灼,入水不濡。

一人能千变万化,恣意所为。

一人能防灾度厄,长生久视。

一人能煎泥成金,凝汞为银也。

  丁鹤人语,苏鹿牛形。

  《飞天仙人经》云:丁令威七岁入山求道,千年化鹤归乡,下华表柱头,歌曰:我是昔日丁令威,学道千年今始归也。

《苏君传》:苏耽者,彬州人也。

小时牧牛,牛化为白鹿,得道。

后归乡驻牛脾山·上。

州县官吏同往礼谒。

日暮,君展《黄庭经》化为大桥,直跨城门,官吏登桥而还也。

  大足地黄,唐凤石蜜。

  《神仙传》:大足服地黄得道。唐凤服中岳石蜜得道。

  墨容黄连,羡门青实。

  《神仙传》:墨容公服黄连得道。羡门子服甘菊青实散得道。

  三老炼气,四皓饵漆。

  《神仙传》:长陵三老服阴炼气,乃得成道。又云:商山四皓,服九加散、饵漆得道。

  妙真入洞,暨玫飞棺。

  《道学传》:女真钱妙真幼而学道,居句曲洞山,年八十三,诵《黄庭经》数满,乃与亲友告别,服黄白色药了,乃入燕洞经宿。

明晨,女冠道士竞往候之,忽闻洞有雷霆之声,见龙凤之车,自西北而来,载以升天也。

暨慧瑛居於潜天目山学道,蝉蜕之后,依俗礼葬之。

数年中,忽有闻山盖山,旬然如雷霆之声。

乡人往看,见棺版飞空,上片落南村,今为上片村,底版落北村,今为下版村。

两边版同在一处,今为版同村。

因此升天也。

  遇药朱璜,盗卫女丸。

  《列仙传》:朱璜,广阳人,病毒痴,道士阮丘与七物药,日服九丸,百病愈。

教以诵《黄庭经》,随丘入浮阳山,八十年,髭发俱黑,仙去。

女丸者,陈市上沽酒妇人也。

仙人过之,寄《素书》五卷。

丸乃盗写其文,得养性之道,不衰不老,弃家而去,不知所之。

  常生止雨,方回印关。

  《列仙传》:平常生者,数死复生。

在谷城乡,忽大水出,所害非一。

生乃登缺门山,大呼言:常生在此,雨水五日铃止。

如其言。

后数十年,复为华阴门卒。

方回者,尧时隐人也。

炼食云母。

夏启末,为官士,为盗所劫,闭之室中,回化身而出,更以方回印封其户。

时人曰:得回一丸泥,关可开也。

  仇生木正,子先竹竿。

  《列仙传》:仇生者,汤时为木正。

食松脂,自作石室,仙去。

周武王幸其室而祀之。

呼子先者,卜师也,寿百余岁。

夜有仙人持竹竿至,呼子先,乃与酒家妪各骑一竹,乃龙也。

上华阴山仙去。

  朱仲贩珠,任光卖丹。

  《列仙传》:朱仲,会稽人,常於市上贩珠。

高后时求三寸珠,仲献之,赐五百金。

鲁元公主私以七百金,仲献四寸珠。

景帝时复献三寸珠数十枚而去,不知所在。

任光者,上蔡人,善饵丹,卖於都里问。

赵简子聘之於柏梯山,三世不知所在。

  牧豕商丘,铸冶陶安。

  商丘子胥者,高邑人,好牧豕、吹竿,服朮莒蒲,饮水,不饥不老。

人世世见之。

三百年,不知所之。

陶安公者,六安铸冶师也。

一旦火散,上紫色冲天,须突朱雀止冶上,曰:安公与天通。

七月七日,迎汝以赤龙。

至期,赤龙到,大雨,安骑之而升天。

  黄真武陵,刘阮桃源。

  传云:渔人黄道真,武陵人,棹渔舟,忽入桃源洞,遇仙。刘晨、阮肇,刻县人也,探药於天姥岑,迷入桃源洞,遇诸仙,经半年却归,已见七代孙子。

  初平松脂,凤纲花卉。

  《神仙传》:皇初平,丹溪人也。

年十五,家遣牧羊,遇道士将入金华山四十年。

其兄初起寻之,相遇,问羊,云在束山。

往看,尽是白石。

初平叱之,悉化为羊。

兄弟二人共服松脂扶苓,至万日,坐在立亡,同升天。

初平改姓赤氏,号松子。

初起号赤须子。

今姿州赤松观是其地也。

凤网者,元阳人也。

常探百草花,水渍泥封,埋之百日,丸之。

死者以一丸内口中,立活。

纲服药,不老仙去。

  吕恭遇仙,沈建寄婢。

  吕恭字文敬,少好服食,於太行山探药,忽见三仙人,曰:子好长生乎?吾一人姓吕字文起,公与吾同姓,合得长生。

乃随仙去,经二日,遂授秘方一首,日;·汝随吾二日,已二百年也。

乃还乡,已见十余代孙。

吕习者,作道士,涕泣拜迎,遂传其方。

其家世世无有老死者,皆得仙去。

沈建者,丹阳人,得导引服食之衍。

凡有病者,见之即愈。

尝远行,寄二婢、三奴、一驴、十羊,各与药一丸,经三年,并不饮食。

建既还,乃各与一丸药吃,饮食如故。

建乃举身飞行,或去,或还。

三百年后不知所在。

  华生易皮,乐长童子。

  《神仙传》:华子期者,师角里先生,得灵宝隐方,合而服之,日行五百里,力举千斤。

每一岁十度易皮。

后乃仙去。

乐子长者,齐人也,通霍林仙人授巨胜赤松散方,日蛇服成龙,人服成童子。

长服之,年百八十岁,色如少女。

妻子九人皆服之,老者少壮,少者不老。

登劳盛山仙去。

  叔卿不臣,伯阳示死。

  《神仙传》:中山卫叔卿服云母得仙。

汉武帝闲居殿上,忽见一人乘云常白鹿,集於殿前。

帝惊问为谁。

答曰:我中山卫叔卿也。

帝曰:子非我臣乎?叔卿不对,忽失所在也。

帝甚悔很。

魏伯阳,吴人也。

入山作神丹,将三弟子、一白犬。

丹成,饲犬,犬死。

乃自服,又死。

一弟子姓虞,服之亦死。

二弟子弃之而出。

伯阳乃起,将服丹弟子并白犬而去。

逢樵人,乃作书寄乡里并二弟子。

伯阳作《参同契》、《五相类》凡二卷,尽神丹之旨也。

  方朔岁星,傅说箕尾。

  《登真屦诀》公:东方朔字曼倩,仕汉武,服初神丸。

至宣帝时,弃官,於会稽卖药。

后升为岁星。

又《庄子》云:传说得道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於列星。

  沈羲三车,安世二士。

  《神仙传》:昊郡沈羲学道於蜀,但能消灾除病,救济百姓,功德感天。

因与妻共载,路逢白鹿车、青龙车、白虎车,骑从皆朱衣,执矛仗剑,告羲曰:君有功於民,黄老今遣仙官下迎。

有三仙人,以白玉版、青玉界、丹玉字授羲,遂载升天。

陈安世为灌叔本客,每行见鸟兽,皆下道避之,未尝杀物。

年十三,叔本好道,忽有二仙人化为书生诣叔本。

叔本不悟,待之不至,乃谓安世曰:汝好道可教。

乃与药二丸服之,不复饮食。

叔本乃反师之。

安世临升天,乃传其道叔本,亦仙而去。

  八百历代,李阿丐市。

  《神仙传》:李八百,骨人,莫知其名,时人计其数已八百岁,故呼之。

进行不定。

知唐公房可教,乃托疮痍试之。

百药不可,云须人舐之。

房乃令二婢诋之,不可。

房乃自为舐之,不可。

又令妻舐之。

云:须得美酒三斛浴之。

浴讫,体如凝.脂。

遂令公房并妻、三婢并入酒中浴之,并颜如童子。

乃以丹经授公房,房合服仙去。

李阿者,蜀人世世见之,不老,常乞食於市。

有古强者,常随之。

强时年十八,见阿如五十许人。

至强年八十余,阿亦如故。

忽告人曰:昆仑召吾,当去。

遂不复还也。

  仙苑编珠卷上竟

  #1『面』应作『而』。

  仙苑编珠卷中 #

  天台山道士王松年撰

  犊子易貌,桂父变容。

  《列仙传》:犊子者,邺人,服松子、扶苓百年,时壮时老,时好时丑。

忽牵一黄犊来过沽酒阳都家,女悦之,随犊子出,取桃李,味皆甘美。

邑人伺而逐之,共牵黄犊耳而走,不能追也。

数十年见在潘山下,冬卖桃李也。

桂父者,象林人,色黑,时白,时黄,时赤。

常服桂并叶,以龟脑和之千丸。

至今荆州南有桂丸也。

一旦飘然入云而去。

  务光蒲韭,阮丘莲葱。

  务光,夏时人,耳长七寸,好琴,服蒲韭根。

汤让天下,不受,负石,身投寥水以自溺。

后四百年,至武丁时,复见也。

阮丘者,蛆山上道士,被发,耳长七寸,口中无齿,日行四百里。

常种葱蓬。

百余年,人不知之。

  赤斧饵丹,毛女餐松。

  赤斧者,巴戎人也,为碧鹞祠主簿。

饵丹与消石,服之三十年,反如童子。

毛发生,皆赤,掌中有赤斧文焉。

华山中毛女字玉姜,自言秦宫人,避难入山。

道士教食松叶,遂不饥寒,身生绿毛也。

  王乔控鹤,陵阳钓龙。

  王乔字子晋,好吹笙,作凤呜。

道人浮丘公接上嵩山,三十年后,以七月七日於维氏山控鹤冲天。

《仙经》云:仙位为侍帝晨,领五岳,司桐相真人,治天台金庭洞。

陵阳子明者,好钓鱼,钓得白鱼,腹中有书,教服食法。

遂上黄山,探五脂,服之三年,龙来迎上陵阳山也。

  溪父瓜子,骑呜守官。

  溪父者,南郡人,居山问,仙人来买瓜,教以练瓜子,与桂附芷实共藏,至春分食之,二十余年,能飞行也。

骑龙呜者,浑亭人,年二十,於池中求得龙子,状如守官者千余头,养饲草庐以守之。

龙长大,稍稍而去。

后五十年,水坏其舍而去,一旦骑龙来至浑亭。

  季主长安,辛玄吴越。

  《道学传》:司马季主卖卜於长安市,时宋忠、贾谊为中大夫,见之,谓曰;先生业何卑乎。

对曰:夫内无饥寒之累,外无劫夺之忧,处上无杀,居下无害,斯君子之道也。

凤凰不与燕雀为韦,公等何知。

后宋忠抵罪,贾谊感结也。

竟不知季主所在。

《登真隐诀》云:受西灵剑解之法,在委羽山大有官,服明丹之华,抱扶晨之晖,貌如女子,须长三尺也。

辛玄子好游山,志愿凭子晋以升虚,倡陵阳以步玄,故名玄子,字延期。

自序云:西王母见苦行,北邓帝愍道.心。

於今二百年矣;而大帝且令领束海侯,为吴越神灵之司,未得振翠衣於九霄,舞云翔於十方也。

  许迈山林,龙威洞穴。

  《真诰》云:许迈小名阿映。

《道学传》云:志在往而不返,故自改名远游。

弱冠诣郭璞,筮告曰:君元吉自天,宜学升遐之道。

乃师鲍竞。

后与同志束游名山,饵朮断谷,能闭气千息。

初止桐庐新城临安,所在作楼阁,开后门,上山采药,经月不返。

每言:映好山林,犹鱼得水也。

  《真诰》云:师王世龙,服玉液朝脑精也。

龙威丈人者,包山得道人也。

莫知其姓,号日隐居。

吴王阖闲登包山,令隐居极洞穴之源,乃入洞,经百七十四日而返,云:约行七千余里,忽见千径百路,处处如不有金城王屋,板尔无人,城门牌曰:天后别官。

玉房之中有一卷赤书,拜而取之,以为信。

既出,以示吴王,乃夏禹所藏《灵宝五符》也。

  贤安甘草,伯玉松屑。

  《魏夫人传》:夫人字贤安,少多疾,清虚王真人告曰;夫学道先去病除疾,五藏充盈,肌泽髓满,耳目聪明,乃可修习。

因授甘草丸方,按而服之,百病悉愈。

后得道为南岳上真司命紫虚元君也。

褚伯玉,钱塘人也,年十六,家为娶妇,妇乘车而入,先生瑜垣而出,隐於天台中峰二十年。

樵人见之在重岩之下,颜色恰怡,左右惟有松屑二袅。

由是远近知之。

齐高帝征之不起,乃移居大霍山仙去。

  神丹马明,方术葛越。

  《神仙传》:马明生,临淄人也,本姓和,字君贤。

少为贼所伤,在路遇神人,与药救之,再生。

乃师安期先生。

因游天下,勤苦备经,遂授与《太清金液丹经》。

入山修炼,药成,未乐升天,乃服半剂为地仙。

展转九州五百余年,乃白日升天。

葛越者,号黄卢子,有病者千里寄名与之,皆愈。

禁虎狼百虫飞乌,皆不得动。

使水逆上一二里。

天下大旱,能召龙致雨。

力举千斤。

行逐奔马。

头上有五色气,高丈余。

年二百八十岁,一旦乘龙而去。

  啸父乘火,师门发烟。

  《列仙传》:啸父者,少北曲周市上补履人。

不知年几,唯见不老。

有人求其衍,不告也。

唯梁母得其作火法,因上三亮山,与粱母别,乘数十炬火而升天也。

师门者,啸父弟子也。

得火衍,好食桃李花,为夏孔甲龙师。

孔甲杀而埋之,一旦风雨迎去,而山林问烟火自发也。

  伟道心定,黄观试全。

  《真语》云:金伟道者,学仙在墦冢山十二年,仙人试之,以石重十万斤,以白发悬於空中,使伟道外於下。

伟道心定无疑,外其下十二年,遂赐神丹,白日坤天。

黄观子者,少好道,斩朝礼拜,求长生。

积四十九年,后入瞧山中,仙人以百四十事试之,皆全,遂得金丹,而诵《大洞真经》白日升天。

  子主佣顾,瑕丘弃捐。

  《列仙传》:子主者,楚语而细音,诣江都王言:宵先生顾我客作三百年。

问宵先生所在。

云:在龙眉山上。

遣使往见先生,毛身广耳,被发鼓琴,谓曰:子主是吾比舍九世孙也。

瑕丘仲者,宵人也。

卖药於宝百余年。

忽地动,合坏数十家,屋临水皆败。

仲死,人取其尸弃於水中,收其药卖之。

仲乃被裘诣之取药,弃仲尸者叩头求哀,仲曰:吾恨汝使人知我耳,吾去矣。

后却为胡王驿使来至宵,北方谓之谪仙人也。

  阴生丐乞,酒客万钱。

  阴生者,渭桥下乞人也。

常於市中乞,市人厌之,以粪洒之,衣且不污。

长史试收系之以极桔,而复在市中乞。

俄而洒粪家屋自坏。

故人歌曰:见乞儿,与美酒,以免破屋之咎。

酒客者,粱市上酒家酿酒人也。

酒美,日收万钱。

酒客佯作过失,酒家逐之而酒酸败。

贾人多以女迎之。

或去或来,百余岁却来为梁丞,教民种菜,云三年当大饥。

果如其言。

忽解印绶而去焉。

  王质柯烂,徐公醉眠。

  《传》云:王质者,西安乡里人也,性颇好棋。

因入山探樵,见二仙人於石桥下棋,质乃以斧柯谭坐观棋,局终乃起,斧柯已烂。

归家,数百载矣。

今衢州斓柯山是也。

徐公者,金华乡里人也。

入山见数人#1道士饮酒,乃与公州杯,饮讫醉外。

觉来见其地成一湖水。

归家已数代孙子。

至今金华山中有徐公湖也。

  商仙游火,太一浮莲。

  《仙传》云:商丘开者,晋人也。

幼好道,居姑射山,能蹈水火而身不焦溺。

或救覆舟,或叹水而灭大火。

善丹青,然身常贫。

客隐范氏家,诸客见商丘开,莫不狎侮欺饴。

范氏一朝家大火,诸客莫能救,商丘开独入火取锦,往还埃不漫,身不焦。

火大炽,而复对诸客叹水即灭。

众方疑其神人,惹谢於商丘开。

后入禽山不出。

又太一者,《汉遗史》云:武帝元狩中,有日者奏太一星不见。

时帝召东方朔问其由,朔奏曰:是星不见则道於世,为君民福寿。

帝又问:何以验焉?朔奏曰:陛下使人於巽方江海之滨设礼祭而迎之,或乘舟,或控鹤,特异於世人者,则为验。

见则斫竹建坛,醮谢上帝。

帝如朔奏而迎之。

是月果有会稽郡守奏海中有一人,丫角,面如玉色,美髭髯,裸身而腰蔽机叶,乘一叶红莲,约长丈余,偃外其中,手执一黄书,自束北浮来。

臣等焚香迎拜,俯及百步,俄为云雾所遮。

后雾散,而不知所之。

遗其黄书,飘至岸侧,获之,略不濡湿。

其字光明,皆天篆也,莫有识者。

遂进於帝。

帝令朔验之,曰:此上界火珠经也。

或曰连珠。

  李生服玉,桂子癞痊。

  李生者,名伸甫,丰邑中阳人也。

学道於弘农王君。

得服玉法,行遁甲隐形步斗衍。

年百余岁,每与客对语,但闻声而不见其形。

后入西岳不复出。

又桂子者,不知名,任徐州刺史。

病癞十余年,众医不愈。

冥心念道,后遇道人于君,使休官为于君役者。

养马三年,心不退。

君与其丹及书一百五十卷,挂服之癞愈。

年百九十岁,色若童子,自货药於成都。

复归西岳不出。

  方平道蔡,子玄师涓。

  《神仙传》:王远字方平,得道,在太尉陈就家三十余年,一旦托形蝉蜕。

后东入括苍,过胥门蔡经家,知经有仙分,遂告以要言而去。

、经亦蝉蜕。

后十年却还家,以七月七日王君后来,神仙音乐,仪仗羽盖,云车排空而至。

王君既坐,遣人召麻姑。

姑既至,各进行厨,金盘玉杯,肴胜多是诸花,香气闻於内外,擘脯而行之,云是麟脯也。

麻姑自叔接侍已来,见束海三为桑田。

适来蓬莱水乃浅一半也,当复为陆地乎?酒尽,乃命使者往余杭阿母求酒,使回,得一壶,五斗许。

麻姑乌爪,经心中云:好爬背?闻空中行鞭,鞭经背也。

《苏君传》云:君字子玄,初师琴高。

又师仇先生,授以松脂方,云:吾服已二千七百岁也。

后师涓子,授以制尸虫方,行三一之道,守泥丸九宫之要。

以汉元帝神爵二年三月六日乘云驾龙望西北而升天,为玄洲上卿矣。

涓子即剖鱼获字者。

  三茅弟兄,二许子父。

  《登真隐诀》云:大茅君字叔申,年十八入怛山学道,师西城王君。

诣龟山得九转还丹。

至汉元帝时,仙官下降,授玉皇九锡,为太元真人、束岳上真卿、吴越司命君,治天台赤城洞。

弟字季伟,服太极九转丹,为吴越定录君,弟字思和,所学与中茅同,为三官保命君,封掌川源,监植芝英也。

晋护军长史许穆字玄一,南岳元君使杨君授上清诸法,得道为左卿仙侯、上清真人。

子名刻,字道翔,亦杨君授经,得道为侍帝晨、上清真人。

  茅蒙驾龙,萧贞驱虎。

  《道学传》:茅蒙字初成,即三茅君之高祖也。

师鬼谷先生,以秦始皇三十一年於华山乘云驾龙,白日升天也。

萧康贞入遗山学道,年四十,唯饵柄叶,探诸花为丸。

又取桑叶杂黄精木煎等服。

年八十,白发黑,落齿生。

常诵《黄庭经》,每有虎伏在床前,欲起,先以秋子驱虎,如犬前行。

  冯长遇彭,彭宗师杜。

  《楼观传》:冯长字延寿,周宣王辟为柱下史。

年四十一,退官入道,诵《五千文》,服天门冬。

居终南山,遇彭真人驾白虎降於道室,授以《太上隐书》。

以平王时升天,为西岳真人。

彭宗字法先,年二十,师於杜君,授丹经《五千言》、雌一之道。

修之有应。

常有神灯数枝,浮空照室。

能三日三夜通为一息,能一气诵《五千言》两遍。

年一百五十岁,厉王时升天,为太清真人。

杜君讳冲,字玄逸,闻尹真人得道,后乃居其宅舍二十五#2。

於此修行二十余载,感展真人降於寝室,授以仙方。

合而服之,身生玉光。

周穆王时年一百二十岁升天,为太极真人者也。

  王探云升,周亮禽舞。

  王探字养伯,汉文帝称为逸人。

时年三十六,怛诵《五千文》。

每散金帛拯济饥寒,投财要路。

预是舍生,皆沾惠润。

感赵真人化作狂人累岁求乞,心无厌怠。

真人哀之,授以神方。

又於终南遇太玄仙女授以藏景化形之衍,遂能与日月同光,云霞合变。

有故人谓曰:闻法师善於变化,试为一戏乎?乃化身为一树,其人乃持斧斫。

又化为一石,复以火烧之。

又化为波水,复以土壅之。

又化为火,复以水沃之。

又化为一乌,复以网罩之。

又化为猛虎,复以刃击之。

又化为死人,故人惧而走。

至数里闲,复见探如旧,乃礼谢之。

复化为浮云高升,莫测其道也。

周亮字太宜,母孕,经十五月而生。

年十九,身长八尺。

师姚坦得道卫。

王子晋召与鼓琴吹笙,同游伊洛,响金振玉,百禽率舞。

年一百九十周烈王时升天。

  东海麻姑,余杭阿姥。

  事具王远、蔡经篇中。

  葛仙灵宝,王君上清。

  《灵宝经》云:咸仙公名玄,年十八,於天台山精思念道,感三真人降授灵宝诸经、金录黄录斋法。

今修斋所请三师,即是此降经三真人也。

《上清经》云:王君名襄#3,字子登。

父楷为汉殿三老君。

年三十一入华山学道,感西梁真人降授青精讯饭方。

后入西城山,师总真王君授上清诸法,得道为清虚真人。

  天师正一,于吉太平。

  《正一经》云:张天师讳道陵,学道於蜀鹤呜山。

时蜀中人鬼不分,灾疾竞起。

感太上老君降授正一盟威法,以分人鬼,置二十四治,至今民受其福。

有戒鬼坛见在。

《神仙传》:于吉,北海人也。

息癞疮数年,百药不愈。

见市中有卖药公姓帛名和,因往告之。

乃授以素书二巷,谓曰:此书不但愈疾,当得长生。

吉受之,乃《太平经》也。

行之,疾愈。

乃於上虞钓台乡高峰之上演此经成一百七十卷,至今有太平山干溪在焉。

  九鼎王长,七试赵升。

  《神仙传》:王长,张天师入室弟子也。

天师告诸弟子:尔等俗态未除,其九鼎之要唯付王长也。

又有赵升,求为弟子。

天师乃以七事试之,皆过,遂得入室。

后与王长俱升太清天中也。

  少君委化,伯道丹成。

  《神仙传》:李少君闻汉武好道,故往见之。

乃密作神丹。

丹成,谓武帝曰:陛下不能绝奢侈,远声色,杀伐不止,喜怒不除,万里有不归之魂,市朝有漂血之刑,神丹大药未可得成,乃托疾而化。

帝恨求少君不勤也。

《真诰》云:毛伯道、娄道恭、谢稚坚、张兆期共合神丹,丹成,毛先服而死。

娄次服,又死。

谢、张见之,弃丹而出。

回顾,见毛、娄二人行在山上,谢、张悲愕。

告之,得灰苓方,服之皆数百岁,无复升天也。

  桂君养马,尹轨辟兵。

  《神仙传》:桂君者,徐州刺史也。

忽病癞,医不愈。

闻干吉得道,乃导从数百人诣之。

吉曰:子欲病愈,乃可尽去将从,驻养马乃可。

桂君乃去官,驻养马三年,并不见医治,不知病之愈也。

乃授以道衍。

年一百九十仙去。

尹轨字公度,常服黄精花,日三合,世人累代见之,计已千岁。

晋永康中,过洛阳,投宿,明旦,谓主人曰:明年当有大兵,死者过半。

与卿一丸药,带之可免。

明年果有赵王之乱,死者数万,此人独免也。

  郭文探虎,娄冯盗惊。

  东晋郭文字文举,隐余杭大辟山。

尝有一虎来文前,大张其口,文知其骸,以手入喉中探去其骨也。

《神仙传》:娄冯学於稷丘子,服石桂英、中岳石黄,年三百岁。

尤精禁卫,於路逢诸贾客,被劫贼数百围合,冯谓贼曰:汝徒急散,不尔当杀汝辈。

贼不听,大放弓箭射诸贾客。

冯乃喝箭,皆反中贼身。

须突大风技树,飞砂走石,天地陡暗。

贼众一时顿地,反手背上。

贼乃求哀乞命。

冯即勃天兵放之而去。

  孔安有志,范蠡易名。

  《神仙传》:孔安常行气服铅丹,年三百岁,色如童子。

尝谓弟子曰:吾昔事海滨渔父,乃越相范蠡也。

蠡数易姓名,哀我有志,授我秘方五篇,以得度世也。

李根眼方,子皇齿生。

  《神仙传》:李根字子元,人世世见之不老。

寿春吴太文师之,得作金银法。

又能变化,入水火,致行厨。

太文常说根两眼瞳子正方。

《仙经》云:八百岁也。

陈子皇者,年七十余,发白齿落,乃依方饵木,断谷三年,发尽黑,齿更生。

年二百三十仙去。

  御妾娄景,烧炭严青。

  娄景者,汉文帝侍郎也。

从张君学道,得云母朱英丸方,服之,百三十岁,如年三十人。

传其丸与王公子,年七十,服之,御八十妾,生二十儿。

日行三百里,饮一斗酒,年二百岁。

严青者,会稽人。

家贫,常在山中烧炭。

忽遇仙人云:汝骨相合仙,乃以一卷素书与之,令以净器盛之置高处。

兼教青服石脑法。

青遂以净器盛书置高处,便闻左左#4常有十数人侍之。

每载炭出,此神便为引船。

他人但见船自行。

后断谷,入小霍山去#5。

  常在娶妇,仲甫变形。

  李常在者,蜀人也。

少学道,人世世见之,计已四百岁而不老。

每娶妇,有兄乃去。

去后三十余年,人见在地肺山更娶妇。

有儿后,七十余年又忽去。

人见在虎寿山下,依前娶妇,有儿也。

李仲甫,丰邑人也。

师王君服水玉,行遁甲,能隐形。

年三百岁,转少壮。

其隐形或百日,或一年。

与人相对饮食,但闻其声,不见其形。

有相识人相去五百里,以张罗为业,一旦罗得大乌,视之乃仲甫也。

在人问三百年,入西岳仙去。

  帛和视壁,赵瞿降灵。

  帛和字仲理,师董先生,行气断谷服水。

又诣西城山师王君。

君谓曰:大道之诀,非可卒得。

吾暂往赢洲,汝於此石室中可熟视石壁,久久当见文字。

见则读之,得道矣。

和乃视之,一年了无所见。

二年,似有文字。

三年,了然见《太清中经》、《神丹方》、《三皇文》、《五图》。

和诵之上口。

王君回,曰:子得之矣。

乃作神丹,服半剂,延年无极。

以半剂作黄金五千斤,救惠贫病也。

赵瞿字子荣,得癞病将死。

其家恐相传染,乃以粮食送於深山石室中弃之。

瞿昼夜涕泣,百余日,忽见三人入石室中。

瞿号泣求救,神人乃以松子、松脂各五斗赐之,告曰:服此不但疾愈,当得长生。

瞿乃服之,疾愈。

服至二年,夜问满室有光如昼。

夜外,见面上美女一人,长三寸。

至三年,长大如人,常在左右。

闻琴瑟之音。

三百年,入霍山仙去。

  甘始门冬,黄敬赤星。

  甘始者,善行气,不食,服天门冬,在世一百八十六年,入王屋山仙去。黄敬,字伯严,学道於霍山,思赤星在脑中如火,以周一身。二百余年仙去。

  陈长祭水,宫嵩着经。

  陈长者,在苎屿山六百年。

每四时设祭,亦不饮食,亦无所修。

人有病者,与祭水饮之皆愈也。

官嵩者,大有文才,着道书二百余卷,服云母,得地仙道。

后入苎屿山中仙去。

  太宾鼓琴,傅生钻石。

  《真诰》云:周太宾有才艺,善鼓琴。

昔教麋长生、孙广田独弦孑弹而成八音,真奇事也。

得仙,今在蓬莱为左卿。

昔有傅先生,少好道,入焦山石室中七年,遇木极老君与之木钻,使穿一盘石,厚五尺许,云:此石穿,便得道。

生乃昼夜钻之,积四十七年,钻尽石穿,得金丹,升天为南岳真人。

  伯微昆仑,广信小白。

  《真诰》云:庄伯微者,少好道,常以日入时正西北坐,闭目存见昆仑山,积二十一年,服食学道,存之不已。

又十年,闭目乃见昆仑仙人授金液方,得道也。

赵广信,魏时居刻小白山,每日往长安市卖药救人,暮归小白。

时人云:朝离小白,暮返长安也。

《登真隐诀》,云:受服气法,守玄中之道,七十八年后,合九华丹一服,太一遣云驾下迎,在东华官。

  饵木玄宾,善啸成伯。

  《真诰》云:张玄宾者,师西河剧公,受饵木方。

后遇真人樊子明授以逐变隐·景之道。

昔在天柱山,今来华场洞为理禁伯,主雨水也。

.赵成伯.者,善啸,啸如百乌呜,或如风激众林,或云翔其上,或冥雾飕合,或零雨其蒙矣。

今在洞中,主五芝金玉草。

  仕文降枣,王乔飞乌。

  《楼观传》:田法师名仕文,年十九入道,师韦君,受三洞经法,把气吞霞,兼饵白木。

每遇节值庚申,常捧香登山朝谒。

尝设醮,天降枣数枚,长二寸,甘美异常。

年七十五,有婶花自空来迎,去入南官福堂也。

汉王乔者,仙人也,混迹为邺令。

夜会仙府,朝返往事,人不知之。

忽一旦厅吏见双兔飞入厅,史以蒂击之堕地,乃乔双乌也。

  子阳桃皮,高丘金液。

  《真语》云:黄子阳者,学道在傅落山,九十余年,但食桃皮,饮石中黄水。

遇司马季主授以仙方,得道。

高丘子,学道入陆景山五百二十年,但读黄素道经,服米,合鸿丹以得地仙。

二百年后,得金液一服而升太清,为中岳真人也。

  来子红泉,洛下夜芝。

  《神仙传》云:肯来子服红泉而仙,洛下公服赤乌夜光芝而仙。

  张常门冬,飞孟四时。

  张常服天门冬仙去,飞盂子服四时散俱得仙。

  邢子好犬,木羽因儿。

  《列仙传》云:邢子者,蜀人也,好犬。

犬走入山穴,邢随犬入,十余宿行数百里,上出山顶,有台殿官府,青松森然。

仙史侍卫与邢符一函,令送与城都令乔君。

乔发函,皆鱼子也。

池中养之一年,皆成龙。

邢复随犬往来,百余年乃上山不还也。

木羽者,母常为人看产。

有人产子,见母而大笑,遂夜夜梦大冠素情者守此兄,云是司命君也,当令汝子木羽得仙。

母果生儿,遂名木羽,忽一夜有车马来呼木羽,遂俱仙去也。

  马约神降,侯楷奉师。

  《楼观传》:马法师名俭,字元约,师孙君受五符真文、三皇大字。

能命召万灵,制御群邪。

凡所施用,立皆有验。

忽降天神告曰:法师宿有功德,名在仙录,何烦析祷,役使神灵?法师乃秘诸法衍,抱一凝玄。

年九十八,忽有白云从西北来,直赴寝室。

弟子往看,已见白云南举渐远,不知所诣。

侯法师名楷,字法先,年十四,师陈宝炽,传受真诀。

谓曰:尔身佩经法,正宜入山,勿失时也。

对曰:入山虽得妙之本,背师乃犯科之深,愿终侍奉。

年五十二,方遂所修,感灵泉吐液,奇树含烟。

年八十六仙去。

  母先禽聚,陈炽虎随。

  母法师名始先,年十一,师牛先生受道,朝野英贤咸慕其德。

所得信施,皆访贫老密放其家,不告姓名。

又冬月常冷地一亩,布撇谷米,以救禽乌,乌皆群聚於庭。

陈先生字宝炽,年二十一,能琴,善棋。

初事王法师,后於华阴师陆景真先生,以授玄秘。

每清晨朝礼,怛有白虎驯其左右,随逐往来。

后有群虎来击树以警恶人,有暴虎来,亦击树。

时人号为考虎树也。

  梁谌入云,孙彻拂衣。

  梁谌字考诚,年十七,师郑法师受道。

视地而行,恐伤含气。

有乌兽当路,常下路避之。

年七十七,忽见云气弥林,乃练身入云而去。

孙彻字仲宣,年十八,师王先生。

或宿空树,或坐幽房。

编葛为席,时有问者,但观其颜色,即知吉凶,不叉更陈言语。

年七十,忽告弟子曰:吾须暂行。

乃拂衣而出,莫知所之。

同道思之,乃取其葛席置静室中,每闻席边有人语声。

友人闻之,又分其席也。

  王义天郎,尹通人归。

  王法师字道义,凝神白云之外,注心丹柱之下,重兴观宇,再启玄门,精诚所致,遂多洞感。

曾降天恤,仓库自满,随取随盈,终无耗竭。

常以施人,兼营功德,远近贫病,皆沾惠润。

年六十三,忽一旦白鹿入其庭院,或隐或见,由是而蜕。

尹通字灵鉴,年二十六,师马先生受道,服黄精、天门冬,饵雄黄丸。

由是贤历慕其至德,车马骈阗,道俗揖其清风,冠盖相望。

荷恩之辈,皆厚礼之。

通悉用修诸功德,广济饥寒,一无所积。

年一百一岁仙化,常有神灯照室也。

  蓬莱尼公,太白歧晖。

  《道学传》:陈尼公者,蓬莱仙人也。

服磁母石、银辈通、千秋耳。

有弟子十二人,皆得其方而仙度也。

《楼观传》:歧法师名晖,字平定。

唐高祖初取天下,法师与道士八十人有济国之功,授金紫光禄大夫,已下皆授银青。

后为国设醮,感黄云覆坛,与香烟交合。

又有两只白鹿呜叫而去。

乃谓弟子曰:仙经云:欲为仙客入太白。

遂与弟子登太白山,颇有云霞之志焉。

  仙苑编珠卷中竟

  #1『人』字疑衍。

  #2『五』后疑缺一『年』字。

  #3据《云岌七签》卷一百六《清虚真人王君内传》,『襄』应作『褒』。

  #4『左左』疑应作『左右』。

  #5『去』前疑脱一『仙』字。

  仙苑编珠卷下 #

  天台山道士王松年撰

  奇哉伯山,一及矣甥女。

  《神仙传》:伯山甫者,入华山精思服食,不老。

比归乡里,见外甥女年老多病,乃与药。

女服之,年七十返少,色如桃花。

汉使见一女子.笞一老翁,翁跪受杖。

使怪而问之,曰:此是妾子,昔舅氏伯山甫与药不肯服,今年老,行不如妾,故笞之。

问年几,云:妾年一百四十,儿年八十七矣。

  刘纲火焚,樊妻雨止。

  刘纲者,上虞县令也,与妻樊夫人俱得道衍。二人俱坐床上,纲作火烧屋从东边起,夫人作雨从西边上,火灭。

  圣母瑜狱,孔元近水。

  东陵圣母者,杜氏妻也。

学刘纲卫,坐在立亡。

杜氏不信,诬以奸淫,告官付狱。

圣母入狱即从窗中飞出,入云中而去。

孔元者,常服松脂、灰苓、松实,年更少壮,已一百七十余岁。

人或饮酒,请元作酒令,元乃以杖柱地倒立,头向下,持酒倒饮,人不能为之也。

乃於水边凿岸作一穴,方丈余,止其间断谷,或一月两月而出。

后入西岳得道也。

  涉正眼光,王烈石髓。

  涉正字玄真,巴东人,说秦皇时事如目前。

常闭目,行亦不开。

弟子数十年莫见其开目者。

有一弟子固请开之,正乃为开目,有声如霹雳,光如电,弟子皆匐地。

李八百呼为四百岁小儿也。

王烈字长休,邓邺人,常服黄精,并炼铅。

年二百三十八岁,有少容。

登山如飞。

少为书生,嵇叔夜与之游。

烈尝入太行山,闻山裂声,往视之,山断数百丈,有青泥出如髓,取搏之,须臾成石,如热腊之状。

食之,味如粳米。

《仙经》云:神山五百岁辄一开,其中有髓,得服,与天地齐毕。

  焦先施薪,孙登穴处。

  焦先字孝然,河东人,常服白石,以分人,熟如煮芋也。

日日伐薪,以施与人。

冬常单衣。

有火焚其庵,坐不动,火过庵尽,衣不焦。

大雪,屋多坏,人往看之,不见庵,乃共抄起庵,乃外在雪下,气如骯中。

或老或少,如此二百年,与人别,不知所往。

孙登者,止山问,穴地而处。

好弹琴、读《易》。

冬夏单衣。

天大寒,但以发自覆。

发长丈余。

或市中乞钱,随以与贫人。

谓嵇叔夜才优於逸伦,识少於保身也。

或弹一弦琴以成音曲,亦不知其终也。

  葛由绥山,王真女几。

  《列仙传》:葛由者,羌人也,周成王时,好刻木为羊卖之。

一日一骑羊入蜀,上绥山,王侯贵人随之不复还,皆仙去。

《神仙传》:上党王真,年七十九,学道三十年,貌少而色美,徐行追奔马。

魏武与相见,似三十许人。

以蒸丹法授邮元节。

乡里计真已四百余岁,乃将三少妾登女几山去。

  嘤酒乐巴,施金阴氏。

  《神仙传》:乐巴,蜀人也,太守请为功曹,以师事之。

请试衍,乃平坐入壁中,去壁外,人叫虎。

虎还,乃巴也。

迁豫章太守。

有庙神,能与人言语。

巴到,推社稷,问其踪由,乃走往齐为书生。

太守以女妻之,生一男。

巴往齐勃一道符,乃化为狸。

后征巴为尚书。

正旦会群臣饮酒,巴乃含酒起,望西南叹之,奏云:臣本乡成都市失火,故为雨救之。

帝驰驿往问之,云正旦失火,食时有雨自束北来灭火,雨皆作酒气也。

阴长生者,新野人,闻马明生有道,乃事之。

执奴仆之礼十余年,乃将入青天山中,示以太清丹。

药成,服半剂,与天相毕。

乃以半剂煮黄土成黄金数千斤,以施天下贫病者。

在人问一百七十年,色如少女。

着丹经九篇,乃白日升天也。

  子训青骡,琴高赤鲤。

  剧子训,齐人也,人莫知其道。

常以信让於人。

二百余年不老。

乡里有书生到京,诸朝贵欲一见子训,子训皆许。

去京千里,同时到门,计二十三家,家家皆到,言语如一。

诸朝贵欲驻子训,子训乘青骡而出郊外。

奔马追之,常相去半里。

《列仙传》:琴高者,赵人也,善鼓琴,为宋康王舍人。

行涓彭之道,二百余年后,涿郡水中与弟子期,乘赤鲤而仙去。

  壶公卖药,长房缘市。

  《神仙传》:壶公者,不知其姓名也,汝南费长房为市缘,时见此公来卖药。

药无二价,百病皆愈。

得钱数十万,随以乞贫冻者。

常悬一空壶於座前,日入之后,乃跳入壶中。

人莫之见,唯长房於楼上见之,知其非常人也,乃朝朝扫洒,再拜进食。

公受之而不谢。

如此积久,长房不怠。

忽一日谓长房曰:待日暮更来。

长房如其言而往。

谓长房曰:见我跳入壶,汝便随我入。

长房得入壶,但见楼观五色重门,日月明朗,侍者甚众。

谓长房曰:我仙人也,卿可教,故见我。

长房随事,三试不过,谓曰:子不得仙道也,今以子为主者耳。

乃以一竹杖与之,遣归,如飞空。

到家,即投於葛陂中。

自此为人除邪魅救水旱,无所不应也。

  董奉活燮,刘根见鬼。

  董奉字君异,侯官县人。

时士燮为交州刺史,死经三日,奉到南中,乃以三丸药内燮口中,食顷却活,半日能坐。

云死时如梦中,见数十黑衣人收入大珠门付狱,入一户中,以土从外封之,不见光明也。

忽闻人语,云太一使者召士燮。

乃闻掘土声,引出登车而觉。

奉住一年,称.疾示死。

后往庐山种杏数万株。

在人问百年,乃白日升天。

刘根字君安,京兆人也。

少学道,入嵩山石室中,冬冻无衣,身生绿毛,长一二尺。

后颖川高太守到官,人民大疫,死者太半。

遣使乞除疫之卫,根令於太岁泄地上,埋朱朱。

当时疫气消。

后张使君到,以根为妖,遣人召来,欲大辱之。

谓根曰:君有道令人见鬼乎?根曰:能。

乃请笔现并奏版一枚,书符,扣案前,锵然作声,忽闻四五百人传呼避道,拥一科车至厅前,乃使君父母也。

父母责使君不合犯神仙,致吾困辱。

使君叩头谢罪,忽失所在。

根后居洞庭山毛公坛,身生绿毛耳。

  宋伦六甲,杜冲九华。

  《楼观传》:宋伦字德玄,年二十二,以周厉王时学道,诵《五千文》,服黄精白木,积二十年,感老君降授灵飞六甲、素奏丹符。

伦行之通感如神,言无不验,望岩申步,日行三千里,凌波涉崎,不由津路。

年九十余,以景王时升仙,下司嵩山。

杜冲字玄逸,年二十五,学道析真,静神守一。

二十余载,感展真人降授九华丹方,告曰:老君与尹真人於东海八停山召太帝集群真,有地司举子之勤,故勃我付尔仙方。

冲服之,身生玉光,以周穆王时年一百二十岁,授书为太极真人。

  道伶贝叶,姚坦银花。

  《道学传》:女真王道怜七岁,知道,市香油供养,甘蔬素,不衣缯彩。

受三洞经,昼夜习诵。

初入龙山造官宇,号日玄耀,有若神三坛。

东南忽生一树,状如笼盖,周荫一坛,五叶相对。

时人莫识,呼为贝叶。

又有玉函降於坛上,有光。

诵经满万,有云舆来迎,迅雷烈风,香气满空也。

《楼观传》:姚坦字元泰,平阳人,年十九,以平王元年学道,说《五千文》。

有惊风崩山,大张口,终无怖惧。

服炼松脂,有神人授玄白回形之道、天关三图飞行之经,坦行之,目有神光,开如飞电。

年二百一十岁,以简王时五月风雨晦冥,雷电激扬,天雨银花,缤纷满地,受书为玄洲真人。

  吕尚地髓,王柱神砂。

  《列仙传》:吕尚避纣之乱,隐於辽东,适周,钓於翻溪。

常服泽芝地髓,年二百告亡,葬而无尸,唯有《玉铃》六篇。

王柱者,与道士共上岩山,云此有丹砂,可得数万斤。

长吏知而封之,砂飞出如火,乃听取之。

与邑令章君明饵砂三年,得神砂飞雪,服之五年飞行,乃俱仙去。

  负局磨镜,服闻担#1瓜。

  《列仙传》:负局先生者,常负磨镜局。

於吴市中磨镜,每一钱与磨之。

又问主人有疾否,辄出紫丸药与之,莫不皆愈。

数年后,得药活者计万,不取一钱矣。

人乃知仙人也。

后上吴山绝崖头,悬药下与人,乃语人曰:吾还蓬山,为汝下神水。

一旦崖头有水自悬下,人服多愈也。

服闲者,常止莒,往来海边,遇三仙人博瓜,令担#2黄白瓜数十个,教闭目,良久乃在蓬莱山南方丈山上。

后还莒,常往取方丈山珍宝珠玉下卖,不知其往也。

  祝鹦聚禽,玄俗下蛇。

  祝鹑公者,洛人也,居尸乡北#3山下,养鹞百余年。

鹞皆有名字,千余,暮栖昼放,每呼即至。

卖鹞并子,得钱千万,皆置之而去。

后升吴山,白鹤、孔雀数百,常止其傍也。

玄俗者,自言河问人也。

常饵石英,卖药都市,七丸一钱,治百病。

河问王病痕,服之下蛇十余条而愈。

或云俗无影。

王乃命於日中,果无影。

王以女妻之,中夜而去,不知所之。

  陆通植实,文宾菊花。

  陆通者,楚狂接舆也。

好养性,食桃植实,游诸名山。

蜀峨媚山上,世世见之。

历数百年,不知其终。

文宾者,太丘乡人也。

卖履为业。

常娶妇,十余年辄弃之。

后逢故妪年九十余,告宾,宾乃教服菊花、地肤子、桑寄生松子,妪乃服之,复少壮也。

  紫阳登山,清灵遇道。

  《紫阳真人周君传》云:君字季通,周勃七世孙。

年十六,师苏君受道,游行天下,但是名山,无不登涉。

得道受书为紫阳真人,位列上清。

《清灵真人裴君传》云:君字玄仁,年十二,遇道人支子元,授以真诀五首,按而行之,五年得见日月之精,五星降房,受书为清灵真人,位列上清。

  道舆得诗,杨君获枣。

  《真诰》云:羊权字道舆,降女仙萼绿华,授诗数篇,兼遗火洗布手巾、金玉条脱,云此女是九疑山中罗郁也,宿世有过,谪在人问也,九百岁矣。

杨君讳羲,为晋简文相府舍人。

弃官学道於茅山,降紫微夫人九华安妃,赠诗兼赠枣一枚。

至太元十二年,乘云驾龙,白日升天。

受书为侍帝晨、束华上佐司命君主、司吴越神民也。

  焦旷青禽,于章白乌。

  《楼观传》:嗡山道士焦旷字大度,周武钦仰,拜为帝师。

於华阴造宫,岩问涌土,用足乃尽。

以石瓮贮油,油尽而自满。

每有外人来谒,常有青乌二头来报。

山灵守护,猛兽卫门也。

于法师名章,字长文,年七岁时,读《道德经》。

年十一,师侯法师出家,受三洞经法,手写天文秘符一百三十六首,逆知吉凶。

年八十二而蜕。

临定之际,有白乌一只,腾空而书也。

  灵寿少壮,东郭光明。

  《神仙传》:灵寿光者,扶风人也。

年七十得朱英丸方,合服之,转更少壮,如年二十。

时至建安元年,已二百二十岁矣。

束郭延年者,山阳人也,服灵飞散,能夜书。

在暗室中,身生光明,照耀左右。

又能见数十、里内小物,知其形。

在乡里四百余岁不老。

一旦有数十人乘虎豹来迎,升昆仑也。

  李意万里,王兴健行。

  李意期者,蜀人也。

人有远行,欲速到者,以符与之,并书其人两腋下,则千里万里不尽日而还。

王兴者,阳城人也。

并不知书,亦不知学道。

汉武帝登嵩高山,见一人长二丈许,耳垂至肩。

帝问之,曰:吾九疑人也,闻中岳有莒蒲,一寸九节,可以长生,故探之。

忽失所在。

帝与群臣皆服之,不能动久。

唯王兴闻而服之不怠,至魏武帝时犹在,常如五十许人,甚健行,日三百里。

不知他道。

  顺兴真降,法乐云生。

  《楼观传》:李先生字顺兴,京兆人。

年九岁知道,师陈先生备受道要。

既得真诀,遂奉经入南山太平谷修.行。

忽有云车羽盖翳天而下,见三大仙授《金真玉光经》、《七变并天经》。

行之,年十七道成,年三十八升仙。

张先生字法乐,南阳人,仲岁师尹法师,真文宝诀咸得付受。

传受之夕,乃感神灯庆云之瑞。

自此精思,凡经三十余载,以其云生梁栋,故时人号为云居观焉。

  佯死董仲,还乡倩平。

  董仲君者,临淮人也,服气炼形,二百余岁不老。

曾被诬系狱,乃佯死,须臾虫出,狱吏乃升出之,忽失所在。

倩平者,沛人也,汉高卫卒也。

得道,至光武时不老。

后托形尸假,百余年却还乡里也。

  仲都耐热,程妻致缯。

  王仲都者,汉中人也。

汉元帝常以盛暑时暴之,绕以十余炉火而不热,亦无汗。

凝冬之月,,令仲都单衣,无寒色,身上气蒸如炊。

后不知所在。

程伟妻者,能通神变化。

伟当从驾,无时衣,甚忧。

妻乃置缯两匹,从空而至伟前。

伟好作黄白,经年不成。

妻乃出囊中药少许投之,食顷,汞乃成银。

  飞散元纲,玄素容成。

  娄元纲服灵飞散得道,容成公行玄素之道延寿无极。

  张桑雄黄,巢许桂英。

  桑子林、张虚并服雄黄,巢父、许由并服石桂英,得道。

  郝容鹿角,秀眉狭苓。

  《神仙传》:郝容公服鹿角,秀眉公饵扶苓,得仙。

  商丘桃胶,青乌九精。

  商丘公服桃胶,青乌公服九精散,成仙。

  女生鹿白,君达牛青。

  鲁女生,长乐人,服胡麻,饵木八十年,日行三百里,走过麋庇。

故人与女生相别五十年,於华山庙遇见女生乘白鹿,从玉女数十人也。

封君达者,陇西人也,服黄精,兼服录银,百年还乡,如年三十许人。

常骑青牛,人不知姓氏,故号为青牛道士也。

在世二百年,乃入玄丘山得道也。

  离娄竹汁,白兔黄精。

  离娄公服竹汁,白兔公服黄菁,而俱得道。

  严达听琴,国珍振屋。

  《楼观传》:严法师名达,字道通,扶风人也。

师侯法师,年十二,日诵万言。

年二十,备参经法。

以隋开皇初重修官宇,度道士满一百二十员。

至大业五年三月七日,坐听弹琴,乃曰:音韵入神,乃有神降,可更奏一曲。

曲未终,奄然而蜕。

时年九十五也。

巨法师名国珍,武功人。

年三十拾家入道,师游法师,备受道要。

自尔一味蔬养,幽居带索,饥无责味,寒不思衣,。

常诵经,心怛守一。

年六十,弟子侍侧,忽闻车马之声,不见人物,屋宇大振,奄然而蜕也。

  张皓云鹤,尹澄猿鹿。

  张皓字文明,汝南人。

年二十,以汉安永初二年入道。

乃遇封衡真人,三试皆过,遂授青腰紫书并神丹半两。

入赤城山,勤修真道。

道成,或变为白鹤,搏空而上。

或化为飞云,浮游八外。

年一百三十八,以魏明帝太和元年九月,仙官下迎,受书为太清高仙矣。

又尹澄字初默,汾阴人。

年二十八,怛市香灯,列於坛静。

一旦香尽,灵需自生。

油尽,玄光自照。

曾入山,遇鹿伤足,乃为合药与封。

后入山,遭滞雨,绝食。

忽有群鹿相依,饥则吮其乳,寒则外其身,累日得返。

又入山,过野火,飞飕满谷,欲避无路,有群猿连臂而下,携至山顶。

又入山,遇石芝有光,服方寸已,乃日行六七百里。

又入山,遇仙人宋君授三皇文、九丹诀。

年三百四十岁,以汉昭帝时仙官下迎,受书为太清仙人。

  稷丘进谏,武帝还官。

  《列仙传》:稷丘君者,泰山道士也。

汉武帝时以道衍受赏,能令发白返黑,齿落更生。

还乡后,遇武帝东巡泰山,稷君乃冠章甫,拥琴出迎武帝,谏曰:勿上山,上叉伤足。

帝不听,果伤足指而还。

  鹿皮阁险,钩翼棺空。

  鹿皮公者,少为府小史木工,能举手成器。

岑山上有神泉,不能至,遂白府君,请木工斤斧三十人作转轮,悬阁梯道四问,遂止其巅,饵芝,饮神泉。

后苜水泛涨,人得以免。

钧翼夫人者,齐人,姓赵,右手常拳不展。

汉武收之,其手乃展,得一玉钧。

遂生昭帝。

后武帝害之。

昭帝更葬,棺空,唯履在焉。

  谷春却活,山图绝踪。

  谷春,砾阳人也。

成帝时为郎,托病而亡。

其尸不寒,家人不敢下钉。

三年,却更冠情,坐县门楼上,邑人大惊。

开棺,有衣无尸也。

驻门上三日而去。

山图者,陇西人也,因乘马蹋折脚,通道士教服地黄、当归、羌活、独活、苦参散一年而愈。

乃随道士探药,云十年一归家。

复去,莫知所之。

  壶丘变水,御寇驭风。

  《列子》云:壶丘子林者,列子之师也。

郑有神巫,知人吉凶、存亡、寿夭如神。

列子引见壶子,壶子示以波水三变,不能测而走。

列子者,郑人也,名御寇#4。

得风仙之道,乘风而行,旬有五日而一返,受号冲虚真人。

  冯夷河伯,文子渔钩。

  冯夷者,华阴人也,服水玉,得水仙之道,为河伯也。文子者,周平王时人,老君弟子也。着书十二篇,泛三江五湖,号渔父,受号通玄真人。

  庄周馄化,桑楚年丰。

  庄周字子休,宋人,着书三十三篇,其首云:北淇馄鱼,不知几千里,化而为鹏,翼若垂天之云。

击水三千里,一举九万里,至于南淇也。

受号南华真人也。

庚桑子,名楚,老君弟子,居羽山三年,俗无疵疠,而仍谷熟也。

受号洞灵真人。

  昌容紫草,安期赤乌。

  《列仙传》:昌容者,常山道人也。

往来上下,人见者二百余年,而颜色如二十许人。

能政紫草,卖与染家。

得钱,以遗孤老也。

安期先生者,琅琊人也,卖药于束海边,人皆言千岁翁。

秦始皇束巡见之,与语三日三夜,赐金璧千万,出皆置之而去。

注书并赤玉乌一量为报,曰:后年求我于蓬莱山也。

  马丹回风,修羊化石。

  马丹者,晋耿人也。

父侯,时为大夫。

献公灭耿,丹入赵。

至宣子时,乘安车入晋。

灵公欲仕之,逼不以礼,有迅风发屋,丹入回风中去也。

修羊公者,魏人也,止华阴石室中,迹石塌上,石穿陷而不食,时饵黄精,以道干景帝,帝礼之数岁,道不可得。

有韶问何日发,语未讫,床上化为白石羊。

题其胁曰:修羊公。

乃置于通陵台,复失所在。

  赤须知灾,崔文除疫。

  赤须子者,丰人也。

人世世见之。

数言丰界内灾害水旱,十不失一。

好食松实、天门冬、石脂,齿落更生,发落更出。

后往吴山下,不知所之。

崔子文者,太山人也。

好道,卖药都市。

自三百年后,有疫气,民死者万计。

长史有所请,文乃拥朱婶,系黄散药以救民。

饮者即愈,所愈万计。

后去蜀,卖黄药如初。

  神鱼子英,巨茧园客。

  子英者,舒乡人,善入水捕鱼。

得一赤鲤,爱其异.,乃将归池中,以食馁之。

口年,长丈余,生角,有翅翼。

子英遂拜之,鱼言:我来迎汝。

遂大雨。

子英上鱼背,升腾而去。

园客者,济阴人也。

常种五色香草,积十数年,食其实。

一旦有五色蛾止其草上。

客以布荐之,生桑蚕焉。

至蚕时,有女夜至。

自称客妻。

与客养蚕,得一百二十个茧,如鸯大。

每缫一茧,六十日始尽。

讫则俱去,莫知所之。

故济阴人蚕时世世祠之。

  赤将花红,卯疏乳白。

  赤将子舆者,黄帝时人。

不食五谷,而嗷百草花。

至尧时为木工,能随风雨上下。

卯疏者,周封史也。

能行气练形,煮石髓而服之,谓之石锺乳。

数百年,入少室山中矣。

  亲葛鲍说,佑苏幼伯。

  《道学传》:鲍观乃葛洪妻父,於罗浮山俱得道。

《列仙传》:幼伯子者,苏氏客也。

冬常单衣,夏常绵夸。

年多益壮,时人莫知。

世世来佑苏氏,子孙得其福力也。

  展公白李,姜茂五辛。

  《真语》曰:高辛时有仙人展上公者,於伏龙地植李,弥满林谷。

今为九官右保司。

常言云:昔在华阳食白李果美,忆之未久,忽已三千年已。

巴陵侯姜叔茂者,又於山下种五果并五辛菜。

叔茂以秦孝王时封侯,今名此地为姜巴者,因此也。

此人今在蓬莱为左卿。

  许逊拔宅,时荷登晨。

  《十二真君传》:许君名逊,字敬之,为蜀旌阳县令。

师谌母,受孝道明王法,与吴君於锺陵洞斩蛟蜃。

以晋永康二年八月十五日,四十二人拔宅升天。

时君名荷,字道扬,四明山道士也。

许君升天时,持龙节前驱于云路。

  吴猛白鹿,甘战彩麟。

  吴君名猛,字世云,晋永嘉三年九月十五日乘白庇,与弟子四人一时升天。

甘君名战,字伯武,许君弟子。

长持斋戒,尤尚符衍,褊#5得许君之道。

以陈天建元年正月七日乘彩麟之车,白日升天。

  持幢周广,执羽陈勋。

  周君名广,字惠常,事许君,执僮仆之礼。

元康中,执麾幢前引许君归旧宅,即游帷观也。

陈君名勋,字孝举,慕许君之道,托为旌阳县吏,因得师于许君,为入室弟子。

许君技宅日,执羽旌导于前。

  鲁亨骨秀,吁烈药神。

  鲁君名亨,字国兴。

孙登常指云:此人骨秀,可学升天。

遂事许君。

至许君升天日,从车驾与升。

旧宅为真阳观也。

吁君名烈,字道微,早孤,从母依於许君。

许君上升时,吁君母子悲泣,乞得随驾。

许君乃与神药,因得随驾部署,合宅四十二人焉。

  施峰委付,彭抗亲姻。

  施君名峰,字大玉,小字道乙。

常从许君除灭妖魅。

许君凡有经典,悉皆委付。

许君升天后,忽一日见束方日中童子执素书飞下,云真人召汝。

乃随童子耸身入空。

彭君名抗,永康中弃官事许君。

君以长女妻之。

永和二年八月十五日全家二十六人白日上升。

旧宅为宗华观。

  黄辅龙骑,锺嘉碧输。

  黄君名辅,字邕,晋陵人。

许君知辅之异,遂以次女妻之,传付妙道。

后为青州从事。

每夜常乘龙归,春属伺之,乃一竹杖耳。

后乃冲天,宅为析仙观。

钟君名嘉,字超本,许君仲妹之子。

少孤,得仙舅之要。

许君上升后,以十月十五日日中乘碧霞之笔而升。

宅为丹陵观。

十二真君事尽于此。

  娄庆云举,韦亿龙跃。

  《灵验传》云:娄善庆常卖赤白二药,不言其价,有疾皆愈。

得金帛,以施孤贫。

武德中於西蜀市中足下云生,白日轻举。

韦善儳亦卖药愈疾於人间。

常将以黑犬相随。

以则天如意年中过嵩岳少林寺,请斋饭倭犬。

僧怒,善侍乃含水一叹,犬化为黑龙,乘以冲天。

  洞玄腾身,道合蜕壳。

  女真边洞玄,年八十,忽一旦发白返黑,齿落更生,以开元二十七年於冀州紫云官乘彩云,白日冲天。

娄道合,尸解于并州太一官,脑后有坼,身如蝉蜕也。

  法善月宫,果老北岳。

  叶天师名法善,字太素,引唐玄宗游月官。

贾嵩有赋。

张果老,开元二十二年春自怛州征到,赐号通玄先生,授银青光禄大夫。

秋,请入怛州,锡赐衣服杂彩,放还北岳。

其神通变化,不可备陈。

云九度见黄河青,饮酒数斛,而不知醉也。

  冲寂焚香,道华偷药。

  谢冲寂者,华岳道士也,志好焚香,增至三百炉,旦夕不阙。

无香,多以松植子代之。

以梁开平三年二月清晨,有二青童乘紫云下迎,云上帝召谢冲寂,乃乘云而去。

侯道华者,中条山道静院道士也,师事邓天师。

天师药成而疑不敢服,道华窃而服之,以大中五年五月上升,具在《唐记》。

  可交登舟,归真画鹊。

  王可交者,华亭县人也。

眼有神光,夜行如昼。

乃灸眉后小空中,而光断。

以咸通十年十一月一日与邻人同出,顾会草市河次,见一艘舫子,有童子唤云:王五叔要见。

乃下船中,见二三道士对棋,云:可惜一具仙骨,灸破却也。

乃与栗子一个,吃一半,味如枣。

云:且上岸去,更十年后与子相见。

足才踏岸,乃在天台山下瀑布寺前。

问时日,已是十一.月二十七日。

厉归真者,天台县·人也,性嗜酒,冬夏常衣单衣。

妙于水墨,见屋壁即画鹊。

时人不知其得道也。

以天佑三年十一月于河中府中条山白日冲天。

告时人日:吾本台州唐兴县人也,有弟在彼。

乃脱下破布衫,服星簪羽袂而轻举云中,寥·寥有萧管之声也。

  马真升天,冯妻降鹤。

  马真人名自然,盐官人也,有篇什在世。

唯纵酒于郦市问,或眠积雪,或外深水,无所不为。

咸通末于蜀梓州酒楼上白日冲天。

河中少尹冯徽妻薛氏於道门修行二十余年,以中和三年三月尸解,有鹤三十六只降所居宅院内,紫气满空,玄发重生也。

  仙苑编珠卷下竟

  #1#2『担』,原文为『檐』,据文义改。

  #3『北』,原文为『比』,据文义改。

  #4『寇』,原文为『冠』,据文义改。

  #5『褊』,原文为『偏』,据文义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