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解义

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解义

  经名: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解义。南宋泉州道士董思靖撰。四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玄部玉诀类。

  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序说

  悬义

  原夫三洞一乘教典,大科分三,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

今此经乃三洞自然之炁结成灵文,非由人所演说,故经题不冠以太上,经首不冠以道言,不立序分,不言时处。

而所谓洞玄灵宝者,乃述经者以其所载之道,当隶於本部也。

从经首至太清太极官,即述三宝之本迹也。

自此三号虽年号异,本同一也,至离其本真耳,言三炁为天地万化之原,而人则与之同根合德也。

内分五章。

一章自此三号至开光赞本宣化。

二章自炁清高澄至并受生成,分辩仪象,立奠三才。

三章自天地万化至天地之极也,乃摄迹崇本。

四章自人之受生至终不生也,言人贯三才,重生缘会。

五章自夫人至本真耳,乃赞重劝修。

次自九天生神章至所闻也,赞章本起,功德无量。

内分四章。

一章自九天至自然之章,赞章自然,体全用具。

二章自天宝至生人,言诵章功德,玄应随量。

三章自学士至选人,言群品皈依,应量自利。

四章自三宝至所闻也,乃归本反寂。

次自夫学上道运登晨,乃赞重教修功用差等。

内分六章。

一章自夫学上道至坐致自然,赞劝齐举。

二章自三宝至同仙,言秘重尊奉。

三章自三元至考身,乃勉宿善,戒轻传。

四章自修行至宝章,舍事入道,澄心契元。

.五章自诵之一过至一时生神,言如法行道,功德等渐。

六章自九过为一遍至登晨,乃序效阶差,终致极果。

以上乃正宗分也。

此经既以自然为宗,故首不立序分,至此乃立出经之序分也。

自元始天尊至赐所未闻为一段,中分九章。

一章自元始天尊至啸朗九天,权立时处,显示容仪。

二章自是时至披心,乃神王应机, 将陈己问。

三章自於是至侍晨,乃整仪启问,自述己职。

四章自方当乘机应会至善恶当分,乃乘时兴愍,宣任济善。

五章自赤明以来至以充储官,明三代选人以充仙任。

六章自如此之例至毫分无遗,明随因证果,诠次差等。

七章自又九幽之府至开大有之民,明迁拔宿善充太平民。

八章自当此之时至亦臣之忧矣,明应会料别,虑失平等。

九章自大期既切,至赐所未闻,乃开心自任、哀求法要。

次自於是天尊至慎勿轻传,明出经缘仪。

中分二章。

一章自於是天尊至妙亦难超,明天尊应机,赞道将授。

二章自子既司帝位至慎勿轻传,乃天尊赞许,勉勤戒秘。

以上乃序分也。

自登命至复位,乃流通法要,具述仪度。

中分二章。

一章自登命至神王乃出命传经,众真具仪。

二章云法事既毕,诸天复位,乃授经既竟,敛仪反寂。

乃流通分也。

次自天尊重告至可不慎之焉。

乃申赞秘重,然后出章也。

  五劫开化说释九天义

  《元洞玉历章》云:混元溟涬,大梵弥罗,诸天未分,九阳冥合,三因九转,六变七徊,元始肇形,五劫初化,乃命梵元祖晨道君笔录天元,运乘五劫。

故元洞者,以名祖炁。

玉历者,以纪天元,劫运五周,复归其一。

自一炁分化,三因成九,若龙若蜓,盘曲九道,总九阳祖炁之元,太上以三九运梵,三五乘元,合四十二炁,三乘九为二十七,三乘五为十五,共成四十二。

以开始青天元祖炁,明东方始青之元,应九阳木王之初,故东方得九炁以分天境,劫号龙汉。

次九因重复,阳炁开明,赤文流光,敷落五度,玄图丹书,太上以三乘五,三转朱英,合二十四炁,三乘五为十五,三乘三为九,共成二+四。

以开南丹天元祖炁,明南方丹光之元,应三阳火王之初,故南方得三炁以分天境,劫号赤明。

次复九因重积,中黄化元,天纬周躔,梵元乘五,太上以五五三徊,混阳十二,合五十二炁,五乘五为二十五,五乘三为十五,兼十二数,共成五十二之数也。

以开中黄天元祖炁,明中灵黄华之元,应五阳土王之初,故中央得一十二炁以分天境,劫号上皇。

次九元复因,素景肇阳,七明焕梵,五纬乘天,太上以七五三乘,合三十六炁,三乘七为二十一,三乘五为十五,共成三十六。

以开素灵天元祖炁,明西素皓景之元,应七阳金王之初,故西方得七炁以分天境,劫号延康。

次复九因周竟,混化归本,一炁肇明,太上以二五乘十三,积元阳合三十炁,谓以二五相乘为十,三积其十,共成三十。

以开北玄天元祖炁,明玄冥上景之元,应一阳水王之初,故北方得五炁以分天境,劫号开皇是也。

《龟山玄录》云:天尊结元洞之炁,为玉历之书,以龙汉为初劫,赤明为中劫,延康为终劫。

《灵章经》云:龙汉承延康界,开号赤明也。

太上居混沌之初,御先天之炁,为万化祖,积阳成天。

阳数奇,天数二十有五,一三五七九是也。

一本居北,一六无位,寄於中央,以为布化之始。

中位向南者也,故布炁之序始於南。

而次三居之南,不可以无对,故北为南对,而次五居之。

先天布炁皆逆数也。

炁有屈伸,故位有逆顺,而逆所以为顺也。

故由北而西,次七居之,由西而束,次九居之。

东方得九数者,终於此则始於此,此九所以为万物元,而为后天入用之本也。

数穷於九,变於三十六。

三五七九为二十四,列於四方,中央无位之一,虚中而运十二炁,以成三十六之数。

先天布炁,则一自中始。

后天运炁,则五居中位。

一始一终,故两其一而为二,一伸一屈,故两其五而为十,合成十二也。

数变於三十六,二十四既列於外,得径一围三之二,则中央所存之数十二矣。

三十六者,即九之变,故分五劫,天境皆以九言也。

观之五子归庚之法,庚子居一而具十二支之全炁,亦一义也。

五子元乃西方甲子金七数而遇庚,北方丙子水五数而遇庚,南方戊子火三数而遇庚,东方壬子木九数而遇庚,中央庚子土即一不动,乃为四子所归,故统十二辰之炁也。

所以必遇庚者,乃炁数之变也。

然则五方所合之数,何与。

曰:其数亦从中起,虚其中以统四方之数,故三五七九在四方,为二十四炁之宗,而无位之一六,分之四方,各得其七,而为二十八宿之元。

一六本召北,以其一乃天之元,六乃地之元,而五乃中之数,故无定位。

而四方各具,所以一与五互见於中北,而合其数为六也。

一为生数之始,六为成数之始,故太始居之,以为生成之本也。

合二十四与二十八,即中央所合之五十二也。

先天之数逆布,故先南而后北,先西而后东,亦如三五七九之序也。

后天之炁顺行,故木而火而土而金而水,五劫所以运也。

太上藏其一於中,以为资始之本,一藏则六用矣。

是以总四方之六,而布於直面之南,为二十四。

复加其六而布於北,为三十。

次西之三十六,东之四十二,皆加六焉。

六既用矣,又藏其用,则四十二而三十六,三十六而三十,三十而二十四,二十四即四方之三五七九也。

分而合,合而分,乃造化之至妙。

而所谓应者在其方,则应其数矣。

此太上藏天一而分天境,复用其六以为万化生成之本乎。

  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解义卷之一

  清源天庆观道士圭山董思靖着

  释经题 #

  此经乃三洞飞玄自然之炁结成灵文,超於视听之先,出乎名言之表,众真钦奉,万圣尊崇。

本秘於玄都紫阳玉台,因飞天神王悯下世阳九百六之灾,亲礼天尊,恳请宣布,於是高真得而降授,尘世得而流传也。

所谓洞玄灵宝者,盖三洞中一部之名。

自然九天生神章者,即部中一品之目。

三洞则洞真、洞玄、洞神是也。

洞以虚通无外为义,玄以玄妙不测为义,此道本体,包贯三才,混融万有而不可致诘也。

灵宝者,表神化之无方,为众圣之所贵。

其在人也,通达无碍之谓洞,应感无滞之谓玄,神慧而化之谓灵,炁凝而妙之谓宝。

自然九天生神者,自然明其体也,九天示其迹也,生神显其用也。

其体混成,本乎无待,故曰自然。

九者,阳数始於一而究於九也。

天者,是理所寓之迹也。

生神者,由天而命乎人,以生神也。

夫神无方体,必得九天之炁,然后有所寓而妙用无穷焉。

章者,其文灿然而成章也。

经者,载道之名,万古常行之典也。

  天宝君者,则太洞之尊神,天宝丈人则天宝君之祖炁也。

  此言教迹之本。

洞真教主即天宝为迹,祖炁为本。

祖炁即混洞太无元高上玉皇之炁也。

天宝君乃万道之祖,故为大洞之尊神也。

天者,以玄为义,取其自然,故以天名。

宝者,至贵之称。

君者,至尊之号,谓为群生之所尊贵也。

不曰洞真尊神,而曰大洞者,乃三洞未分,总为大洞。

如二仪未判,谓之混沌也。

尊神言其主也,盖高而无至,仰之日尊。

炁母混成,不测为神,此合理炁而言也。

又称丈人者,是炁之主宰而最尊最先者也。

  丈人是混洞太无元高上玉皇之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亿万炁。后至龙汉元年化生天宝君,出书时号高上大有玉清宫。

  混洞太无元者,混以不分为义,洞以虚通为义,太以极大为义,无以真空为义。

此明大道之本体,浑沦洞彻,先天地生而实无形体之可即,故曰混洞太无也。

然专曰混洞而不曰太无,则混洞几沦於一物,而不足为天地万物之宗本。

专言太无而不言混洞,则太无反沦於空寂,而不足为阴阳万化之枢纽。

通谓之元,则统之有宗,而乃所以为发生之本也。

高上玉皇之炁者,三宝本地,俱出言名之表,故通称为上,然寻迹取本,玉清最高,故加称高上也。

皇者,光大之名。

王者,含润之德。

明此妙本,虽复灵绝空无而有光大含润之德,是炁之祖,至尊至贵而理之所寓也。

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亿万炁者,乃混沌之先,未有岁数可纪,故但以炁言,数积至此,然后龙汉劫开。

九乃阳数。

经云:积阳成天是也。

龙汉元年化生天宝君者。

龙汉乃始劫之名,属东方天境。

元年是初时之号,亦非如今世之年数也。

所谓化生者,乃有而无形,无而有精,非由形生故称为化。

如《洞神经》云:妙像无形,应感有体,真精妙炁,化成姿容是也。

后二说同。

此乃无象之象,非状之状,惟道为身,不属空有矣。

出书时者,即龙汉劫初之时,出洞真十二部之书也。

且当是之时,人物未兆,何由出书,殊不知是书之文,是炁之所结也。

才有是炁,便具是书,而炁之所以然者,皆书之理也。

高上大有玉清官乃天宝君之治所也。

  灵宝君者,则洞玄之尊神,灵宝丈人则灵宝君之祖炁也。

  此灵宝君为洞玄教主,诸义见前。

  丈人是赤混太无元玄上玉虚之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万炁。

  赤者,南方之色。

此言色相之明焕也,亦是将显赤书之象。

然虽有色四而未分,故曰赤混。

既言赤混,则可名於有。

又言太无,则可名於无。

今合而言之,盖表真空妙有,混然无间,乃所以为万化之元也。

《度人经》云:混洞赤文,无无上真。

亦此意也。

上玉义见前。

虚者,体本空洞,全具上玉之德。

理虽存焉,然非实有形器,常自虚通之谓也。

  后至龙汉开图,化生灵宝君。经一劫至赤明元年,出书度人,时号上清玄都玉京七宝紫微宫。

  前日龙汉元年化生天宝君,此日龙汉开图化生灵宝君者,盖元年乃初劫也,谓之开图乃化元显发,文彩已露而灵宝君生於是时也。

赤明乃第二劫名,属南方天境。

经一劫者,龙汉劫也。

是灵宝君生於龙汉之中,而出书於赤明之初也。

加度人二字者,盖灵宝君实为传教度人之祖。

玄都玉京七宝紫微官乃灵宝君所治之官,亦藏经之所也。

  神宝君者,则洞神之尊神,神宝丈人则神宝君之祖炁也。

丈人是冥寂玄通元上玉虚之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万炁黑。

后至赤明元年化生神宝君,经二劫至上皇元年出书,时号三皇洞神太清太极宫。

  神者,变化不测,超然无累之义。

宝君之说同前。

洞神教主,则神宝其迹也,冥寂玄通元上玉虚之炁,其本也。

冥言窃汉,寂谓恬夷,玄乃不滞,通即无壅。

此明妙本虽冥漠四绝,湛寂恬夷,而常通不壅,迥然无滞也。

余义同前。

通称元者,以其均为万善之宗长,万化之本始也。

然此三者,前之两元同称太无,后之两炁同称玉虚,是中之元本乎上,而下之炁本乎中,故中之元与炁特兼二者,岂非所以逗一脉之流通而无间欤。

至赤明元年化生神宝君,经二劫至上皇元年出书,时号三皇洞神太清太极宫。

盖经龙汉、赤明为二劫。

而上皇乃中央劫名,当洞神教主下化,三皇洞神太清太极官,即其所都之号也。

详观三元所积之炁,其数各有差等。

自上元至中元,所减之数巳迥不同等,而下之愈不逮前,可见运度渐促,犹人之一身少而壮,壮而老也欤。

  此三号虽年殊号异,本同一也。分为玄元始三炁,而治三宝,皆三炁之尊神,号生三炁,三号合生九炁。

  自无而有,有亦强名。

从一而三,三不离一。

虽三元之号异,本一致以同归。

谓之年殊,则龙汉、赤明、上皇之分;谓之号异,则玉清、上清、太清之别。

然实本於元始之祖炁,而总於洞真之上道。

故云本同一也。

当其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独非体之至妙者乎。

及乎号之以年,名之以炁,岂非迹之可名者乎。

然迹未尝离体,而体亦未尝异述也。

分为玄元始三炁而治。

或依《七签混沌篇》 云:一炁分为玄元始三炁,而理三宝,遂以治三宝为句未稳。

上云此三号,而下云本同一也,是摄三而一。

又云分为三炁者,乃即一而三也。

《三天正法经》云:始炁青,青炁精澄曰清微天。

元炁白,白炁精澄日禹余天。

玄炁黄,黄炁精澄曰大赤天。

三炁俱生空洞之中,自一分三,以统三天之治,然后导运御世也。

三宝者,即天宝、灵宝、神宝也。

是为炁中之主宰,故曰尊神。

三炁即玄元始也。

号生三炁,乃每号又各生三炁,故三号合生九炁。

《正法经》云:三天既立,始炁生混,混炁苍,苍炁精澄,生郁单无量天。

混炁生洞,洞炁赤,生无量寿天。

洞炁生皓,皓炁苍,生梵监须延天。

元炁生昊,或作昱。

昊炁绿,生兜术天。

昊炁生景,景炁黄,生不骄乐天。

景炁生遁,遁炁白,生化应声天。

玄炁生融,融炁,生梵辅天。

融炁生炎,炎炁碧,生清明天。

炎炁生演,演炁黑,生无想天。

九炁并生於上三炁之中,与上炁相去各九亿万劫也。

其在人身,则三炁三宝,乃元神、元炁、元精也。

居人三丹田,而分镇九宫也。

  九炁出乎太空之先,隐乎空洞之中。无光无象,无形无名,无色无绪,无音无声。

  《消魔真经守一品》云:一曰始无,是为玉清。

二曰元洞,是为上清。

三曰玄空,是为太清。

则是出乎太空之先,乃原於始无未见炁者,所谓元神是也。

隐乎空洞之中,乃合元洞、玄空而言,所谓元炁、元精是也。

当是时也,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

所以无光无象,无形无名,无色无绪,无音无声。

盖即其始而观之,则冲漠无朕,初无声臭之可求。

然而阴阳动静之理,莫不悉具於其中。

此其所以为导运御世之本也。

  导运御世,开辟玄通,三色混沌,乍存乍亡,运推数极,三炁开光。上章赞本宣

  化。○炁清高澄,积阳成天。炁结凝滓,积滞成地。

  导者,启迪也。

御者,宰制也。

若有使之然者,此乃枢纽玄运,纪纲造化,而二仪以之开辟,三炁以之变通者也。

三色则青、白、黄也。

三炁则始、元、玄也。

当其三色冥一,混混沌沌,将分未分,乍存乍亡,或离或合,倏有倏无,亭毒既久,运愈推移,数亦随之,数既满足,炁乃开光。

炁之轻清者属阳,故浮於上而高澄,积而为天。

炁之重浊者属阴,故滞於下而凝滓,积而为地。

自三炁开光,乃至成天成地,皆其序也。

  九炁列正,日月星宿,阴阳五行,人民品物,并受生成。上章分辨仪象,立奠三才。

  此言九炁为万物之根,即经中所称者是也。

《正法经》云:三三化生,以至九元是也。

列则整然而有序也。

正则贞固而不邪也。

盖混然之中,灿然伦理,不相假借,不相侵夺,此统之有宗,而会之有元故也。

日者,太阳之精。

月者,太阴之精。

星者,按《星经序》云:星者,体生於地,精发於天。

宿者,列星也。

阴阳者,元炁之动静屈伸,而阴阳分焉。

五行者,质具於地,而炁行於天。

以质而言,其生之序,则水、火、木、金、土也。

以炁而言,其行之序,则木、火、土、金、水也。

乃至人民之众,品频之繁,亦莫非由九炁列正,而后生成也。

  天地万化,自非三元所育,九炁所导,莫能生也。三炁为天地之尊,九炁为万物之根,故三合成德,天地之极也。上章言摄迹崇本。

  育者,慈养之谓也。

导者,推运之谓也。

神鬼神帝,生天生地,非三元所育不能也。

品物流形,各正性命,非九炁所导不能也。

此其所以纪纲造化,流行古今,而为天地之尊,万物之根也。

三合成德,天地之极也者,乃三而九,九而三,复归于一也。

《正法经》所谓从九反一,乃入道真是也。

盖即其造化发育之本而推之,则知三元之实德,浑然一体,冲漠无眹,卓然立极於天地之先,而为天地万化之准则。

故其所以赋与万物,各各无欠无余,所谓降衷是也。

  人之受生於胞胎之中,三元育养,九炁结形,故九月神布、炁满能声。

声尚神户具.九天称庆。

太乙执符,帝君品命。

主录勒籍,司命定算。

五帝监生,圣母卫房。

天神地祇,三界备守。

九天司马在庭,东向读九天生神宝章九过。

男则万神唱恭,女则万神唱奉。

男则司命敬诺,女则司命敬顺。

於是而生。

九天司马不下命章,万神不唱恭诺,终不生也。

上章言人贯三才,重生缘会。

  三炁为天地之尊,九炁为万物之根。

惟人生於胞胎之中,兼天地万物之禀受,所以最灵而独贵,为天地之心也。

三元育养,即生育天地,而为天地之主宰者,人得之以为性,乃秉彝之善也。

九炁结形,即运行两间,赋与万物,而为万物宗本者,人得其正以为体,乃结形之资也。

九月数足,九天之炁尽降,神者寓於是炁,而混融无间,故炁满而神亦周布於一身矣。

声又其神炁之激发者也。

尚,取也,具,全也。

谓能声取其神具也。

九天称庆者,盖天以生物为心,故九天之帝因其炁之无夭阏,而得遂成人,则赞而喜之也。

太一执符者,《太丹隐书》云:太一、公子、白元、司命、桃康五神,上入紫房,各奉青玉案,上有五符,次呈帝君。

此言太一执符者,乃五神则太一为首也。

故《大洞玉经》云:太一神夫子,左执兆符籍。

盖太一乃反胎始形之神也,名日务犹收,人之初生,执符而混合万神也。

既生则守人玉枕之下泥丸后户。

帝君品命,主录勒籍者,帝君逢或作绛字凌梵,一名七灵,一名神丈人,品定命分之高下。

人既生矣,则守两眉中闲紫户之外宫。

主录,即司录君也。

勒籍,谓勒其命籍也。

司命定算者,即中央司命丈人,若名理明,初定其算也。

形生之后,则守人绛宫心房之中血孔之户。

五帝监生者,即五方之帝也。

青帝雕梁际,赤帝长来觉,白帝彭或作彰字安幸,黑帝保成昌,黄帝林虚夫,或作含光露。

同监人之生也。

圣母卫房者,即九天圣母司其生成,故卫其房室也。

天神地祇,三界备守。

在天曰神,以其阴阳不测故也。

在地曰祇,以其颓然示人故也。

三界,即上中下、天地水三界之神。

齐备卫守,谓莫不敬护也。

九天司马,即总仙大司马长生法师,栢成欻生也。

庭者,中央之位。

东乃生炁之方。

九过者,章数足也。

男则唱恭而敬诺,尊而称庆之意。

女则唱奉而敬顺,悦而顺承之意。

此尊卑贵贱所以分也。

命章,即九章也。

所谓不下命章,则终不生者,盖逆顺吉凶,生死一机而已,故反是则不能生矣。

○以上神名出《三天君列纪》。

  夫人得还生於人道,濯形太阳,惊天骇地,贵亦难胜。天真地神,三界齐临,亦不轻也。当生之时,亦不为陋也。

  所谓还生者,盖天理混然,人所固有,得之则生,失之则死。

故生於人道,则天理复还矣。

濯形太阳者,离至阴而沐至阳也。

蜀注云:才得人身,必诣南丹火炼池中,涤以黄华之水,然后投胎就舍,方得成人。

不曰黄华而曰太阳者。

黄华者,阳之精,在日之上馆,一名洞阳宫。

中有流火之池,池中有黄华真水,其间天人常以此水灌濯形容也。

并存于此。

○夫人之神与三宝合德,炁与九天同根,头足象天地,七窍应三光,三才相通,其机一也。

宜乎惊天骇地,贵亦难胜,三界齐临,亦不轻也,当生之时,亦不为陋也。

然则为人,可不自贵乎哉。

  所以能爱其形,保其神,贵其炁,固其根,终不死坏而得神仙,骨肉同飞,上登三清,是与三炁合德,九炁齐并也。

但人得生,而自不能尊其炁,贵其形,宝其命,爱其神,自取死坏,离其本真耳。

上章乃赞重劝修。

  且夫人之形,象天而法地,应三才而具五行,血气之所营,聪明之所托,其可不爱之乎。

然形非徒形,必有使形者存焉。

是以又当保其神也。

《南华经》云: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

贵其炁者,啬之而不敢妄用也。

固其根者,守之而不离其本也。

故云守中抱一,与天相毕。

此终不死坏之义也。

夫如是则始於爱形而终於践形,始於保神而终於穷神,然后乘云炁而游太清,是与三炁合德,九炁齐并也。

其或反是,则几何不坏灭而离其本真哉。

盖自取之耳。

○自三号至此,分为五章。

  九天生神章,乃三洞飞玄之炁,三合成音,结成灵文,混合百神,隐韵内名,生炁结形,自然之章。上章乃赞自然体全用具。

  此申言生神章之文,乃合三洞飞玄之炁,结而成音,故曰三合成音,结成灵文,其中混合百神,隐韵内名,而有生炁结形之功用也。

隐韵乃诸天之隐韵也,内名乃万神之内名也。

  天宝诵之,以开天地之光。

灵宝诵之,以开九幽长夜之魂。

神宝诵之,以制万灵。

太一诵之,以具身神。

帝君诵之,以结形。

九天诵之,以生人。

上章乃言诵章功德,玄应随量。

学士诵之,以升天。

  天宝君应化於龙汉之初,当是时也,上无复色,下无复渊,溟涬大梵,寥廓无光。

天宝以自然之章,开而辟之,则上下列位,天地开光也。

灵宝君应化於龙汉开图,乃为度人之祖,故以开九幽长夜之魂也。

神宝君应化於赤明元年,实为万神之主,故云以制万灵,制谓总御之也。

太一即务猷收,乃众神之尊,故诵之则具足身中之神也。

帝君即逢凌梵也。

结形乃结炁成形也。

九天即九天之帝也。

以上盖言诵章之功,利他之行也。

夫诵与闻对,诵则施其惠,闻则受其惠。

而学士居六对之间,乃自利者也,及其成功,则利他矣。

虽随其所用,而功各不同,然实一道也。

  鬼灵闻之,以升迁。凡夫闻之,以长存。幽魂闻之,以开度。枯朽闻之,以发烟。婴孩闻之,以能言。死骸闻之,以还人。上章乃言群品皈依,应量自利。

  发烟犹暖气上蒸,将以生物。烟乃融和之气也。《大洞经》云:七玄更起况景生烟是也。

  三宝神奥,万品生根。故非鬼神所知,凡夫所闻也。上章乃言归本返寂。

  神者,妙万化而不测。

奥者,隐至理而难知。

其所以为万品之生根者,至玄至妙,非鬼神所知,凡夫所闻。

根犹草木之根,人所不见,而实为长茂之本也。

然上文既言鬼灵闻之以升迁,凡夫闻之以长存,而此又云非鬼神凡夫所知闻,何哉。

盖上言九章玄功,乃道用之至着者也,而此论三宝神奥,乃道体之至微者也。

○自九天生神章至此,分为四章。

  夫学上道,希慕神仙,及得尸解,灭度转输,终归仙道,形与神同,不相远离,俱入道真。

  《八素真经》云:太上道三,上真道七,中真道六,下真道八。

而九章乃大洞之门户,洞经在上真道中之第五品,故曰上道也。

尸解者,则五解之类也。

灭度转轮者,如《度人经》所谓末学道浅,仙品未充,运应灭度。

又云转轮不灭,便得神仙是也。

所谓学与希慕,皆求而未至者之事,故或得尸解,灭度转轮,然苟有是志而学之不已,终亦必归於仙道,故得形与神同,不相远离,而皆入於道真矣。

凡为学之功,必至於道真,然后为极地。

然欲至道真,则又非此文不可也。

  而无此文,则胞胎结滞,死炁固根,真景不守,生炁无律,九户阂塞,体不生神,徒受一形,若寄炁而行。学得此法,可坐致自然。上章言赞劝齐举。

  夫人生胞胎之中,皆禀九天之炁,凝而成人。

既生而胞中有十二结节,盘固五内。

五内滞阀,结不可解,节不可灭。

故人之病由於节滞,人之命绝,由於结固也。

《青灵阳安元君道经》云:五藏百结,生於万疾,玄一林虚,开关解结,结绝病散,神精盈溢,仙道日臻,死道日绝。

求於大洞,每章皆有此意。

盖胎根不断,则难逭轮回,结节不解,则无由生炁。

此乃生神之要诀,修真之先务也。

徒受一形,若寄炁而行者,谓虽有此身,不知生神之道,何异行尸。

苟知此文而坐进此道,则混合百神,化为帝一,入无出有,舞轮空玄,坐致自然,信不诬矣。

  三宝尊重,九天至真,秘之大有,九重金格紫阳玉台。

自非天地一开,其文不出。

元始禁书,非鬼神所闻。

窃之者风刀万劫,魂死无生。

依科遵奉,形神同仙。

上章乃言秘重尊奉。

  生神经乃三宝尊重之文,九天至真之训,秘於大有之宫。

《五老玉检》云:大有者,九天之紫宫,九重缄鐍之深也。

格则几案之类,台则安经之所,自非龙汉开图,神王冒禁恳请,则此文岂得而见之。

宜乎窃之者获罪,遵奉者神仙。

按《大洞雌一经》载太上科令云:传受天书而殃锺其祖先者,是重其宣言之罪,防其泄漏之盟耳。

又按《黑录上篇》载水火官外,又有风刀左右二官。

左风考官,主治受经符宝诀,无盟修行,贪财自鬻,将损天科之罪。

右刀考官,治伏誓告盟,背违师友,评论善恶,攻伐根本,莫大之罪也。

由是观之,则窃之者当戒,而遵奉者勉焉。

  三元宫中宿有金名,紫字刻书,来生应为三清神仙之人,当得此文。

有其缘会,当赍金宝,奉师效心,依科盟受,闭心奉行,慎勿轻泄,风刀考身。

上章乃勉

  宿善戒轻传。 #

  三元官,即三清官也。《五老玉检》

  云:昔隐禁此书,世无知焉。

惟太玄有金阁玉名琼札紫简,三元有并晨隐录,丹台有黄字之文,将是当来必真人者,乃得受之耳。

既有受经之因缘时会,又当赍金宝,奉师效心,依科盟受。

既受之后,所谓闭心奉行者,乃默默而行也。

风刀义见前。

  修行之法,千日长斋,不关人事,诸尘漏尽,夷心默念,清香执戒,入室东向,扣齿九通,调声正炁,诵咏宝章。上章言舍事入道,澄心契元。

  按《虚皇四十九章经》云:斋戒者,道之根本,法之津梁。

子欲学道,清斋奉戒,念念正真,邪妄自泯。

夫清斋者,心斋也。

《南华真经》云: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炁,听止於耳,心止於符。

炁也者,虚而待物也。

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故严君平云:虚心以原道德,静炁以期神明。

而陆修静斋集亦云:夫人体非圣真,而处身五浊,三尸强盛,内生攻贼,九窍四关,各有所趣,施为之间,动入死地。

故设科教仪范之文,以齐其外,着注念凝神之法,以正其心。

复以胎元炼炁之方,制其食味,祈真朝谢之品,涤其过尤,然后趋於学。

不学之徒,臻乎冥寂,栖於损之又损之府,契乎无为,则邪谲之关键不开,镇静之纯和可致。

盖人业习深重,难遽合道,使之因斋以屏缘,息心而契道,故须千日长斋,不关人事,则心专而其功久且熟矣。

乃得诸根尘漏,自然净尽。

大抵人之一心,傥非妙悟,则不能当体澄寂,故云心无天游,则六凿相攘。

是以一真之元,未免随诸根而散漏。

今既诸尘消尽,则心自夷而念自默矣。

夷心者,坦然平夷。

默念者,寂然无念也。

然后清香执戒。

清香取熏,和炁蓊冥,通真达圣。

清以表其心之清,香以表其德之馨也。

戒者,检身律己,止过防非之谓也。

执者,宝而持之之谓也。

夫既能夷心默念,则一真澄湛,万法悉空,乃深造乎不持不犯之妙,又何以执戒为哉。

虽然唯圣,罔念作狂,苟不如是,则澄治之功疏矣。

故必静存之体先立,然后动察之用,自然昭着也。

入室东向者,取其炁也。

叩齿九通者,集众神也。

九者,阳数也。

《高上宝书神明经》云:叩齿之法,左为天钟,右为天磬,中为天鼓。

若去却不祥,则鸣天钟,制伏邪恶,当鸣天磬。

若存思集神,念道至真,当鸣天鼓。

要闭口缓颊,使声虚而响应深也。

《登真隐诀》云:齿者,胆神之外扞,胃神之威力,坎神之英华也。

岂非以外扞而去不祥,以威力而制邪恶,以英华而感至真乎。

然后调声正炁,诵咏宝章。

夫声既调,则知其炁已正,盖发见於外者如此。

故曰心和则炁和,炁和则形和,形和则声和,声和则天地之和应矣。

《隐注诀》曰:诵经至五百言,则叩齿三通,以舌舐上下唇,咽液三过,令人炁不极而声清也。

经中此一节,盖指人入道之要法,学者宜尽心焉。

岂直口诵而已哉。

  诵之一过,声闻九天。

诵之二过,天地设恭。

诵之三过,三界礼房。

诵之四过,天王降仙。

诵之五过,五帝朝真。

诵之六过,魔王束身。

诵之七过,星宿停关。

诵之八过,幽夜光明。

诵之九过,诸天下临。

一切神灵,莫不卫轩。

  能依前文修行之法,故诵章之应如此。

且以两仪言之,一为阳仪,为天,故一过声闻九天。

二为阴仪,为地,故二过天地设恭也。

后文云二过响地,此本专言地。

以前一过方声闻九天,至此则天神地祇并设恭矣,故兼言之。

如《度人经》所谓天地设礼是也。

三过表三才之既立,故合三界神灵,莫不敬礼其房也。

四过天王降仙。

四过以应四象,则东方苍天、南方丹天、西方素天、北方玄天,四大天王各会集,神仙来降其所。

五过五帝朝真。

五过,应五行,故五方之帝各总真以来朝,犹护魂侍魄之意。

六过魔王束身。

六乃太阴之数,盖六天魔王乃六天故炁也。

其力量与天齐同,元始布化,其魔并生,干试学者,初历小魔,后历大魔,试之已过,方乃保举,上登仙品。

今於六过,乃六阴数极之时,魔威盛大,而我以六过之功足以伏之,且使之敛束身首,不敢妄干,其功胜矣。

七过星宿停关。

盖七过应七星,象人之七窍,今云停关,亦如《度人经》所谓一时停轮之义。

八过幽夜光明,盖八乃少阴数也,幽夜阴所也,今乃乘阳炁而光明矣。

九过诸天下临,一切神灵莫不卫轩。

九过功德既备,则其所感有不期然而然者,盖诸天莫非九天之炁所化而生,一切神灵亦不能外是炁而有,所以莫不翕然而来卫也。

  一过彻天,胞原宣通。

  三才一理,本自贯通,是以一过应一元,故云彻天,胞原由之而宣通。

且天一生水,在人为精。

《内观经》云:一月为胞,精血凝也。

乃由元一黄演之炁,而为之生端,其炁升降不失其度,则生理昌矣。

  二过响地,胎结解根。

  二过应二仪,故前文兼言天地设恭也。

声发响应,阳唱阴和,天一地二,其序然也。

二过响地,则胎结因之而解根,盖胎根系於地故也。

夫地二生火,在人为神,形兆则神有所寓。

《内观经》云:二月为胎,形兆胚也。

然胎既兆,则有故根为之结矣。

必得洞冥紫户之炁以滋之,而为之斩根断死户,熙颐养婴童,则胎根之结解矣。

  三过神礼,魂门练仙。练与炼同,古字通用,后同。

  三过应三才,盖天三生木,在人为魂。《内观经》云:三月阳神为三魂,动以生也。必得长灵明仙之炁,以总统三云,则魂门练仙矣。

  四过天王降仙,魄户闭关。

  四过应四象,上应四天。

盖地四生金,在人为魄。

《内观经》云:四月阴神为七魄,静镇形也。

必得砀尸冥演由之炁以滋之,则神公摄游炁而练素华矣。

所谓闭关,乃闭其死炁之关,以杜外邪,存生炁也。

  五过五帝朝真,藏腑清冻。

  五过应五行,五帝则五方五炁之主宰者也。

盖天五生土,人生五月,五藏乃分。

脾土之数始足,见於内为藏,於外为肉。

《内观经》云:五月五行分五藏,以安神也。

故必五藏全具,然后五帝朝真也。

此皆五仙中灵之炁,以练元藏腑,则紫户生仙矣。

腑者,五藏之配也。

为受盛之府也,如小肠为心府,大肠为肺府,胆为肝府,胃为脾府,膀胱为肾府,三焦为命门府是也。

  六过魔王伏诺,胃管生津。

  六过应六律。

功用至此,可以制六阴之魔,故六天魔王,皆伏而敬於心,诺而顺於辞也。

夫六者,水之成数,故以津言。

《内观经》云:六月六律定六府,用滋灵也。

是必得高真冲融之炁以滋之,则斩伐胞树,滞心游超上京矣。

且府之右有六,而独言胃何也。

盖胃属土,为五行之主,可以总括五行。

以四时言之,每季土旺一十八日,以五行言之,则非土不成故也。

若以藏府之配於十干言之,如甲乙为木,肝胆当之,丙丁为火,心与小肠当之,戊己属土,脾胃当之,庚辛为金,肺与大肠当之,壬癸为水,肾与膀胱当之。

则胃之位适当其六矣。

水得土则止,故胃为承津之所也。

  七过星宿朗明,孔窍开聪。

  七过应七星,在人为七窍。

七者火之成数,火能照物,故应星宿之光。

《内观经》云:七月七星开七窍,通光明也。

是得高仙洞笈之炁以滋之而开也。

章云七诵重关开是也。

  八过幽夜显光,三部八景,整具形神。

  八过应八卦,在人为八景。

八者木之成数。

木性慈仁,位应东方,出震之地,主阳明之生炁,万类由之而发生,乃幽夜光明之象,故人之受生,自一炁为祖,而分三元於三部三田之中。

一元各具八景,共为二十四真。

故上部八景,泥九为君;中部八景,神主绛官;下部八景,其神关元。

《内观经》云:八月八景神具,降真灵也。

良由真灵化凝之炁有以滋之,故形神整具而高游,无终败矣。

按《七签》 解结法及《回元经》云:上部八景:脑神觉元子,字道都。

发神玄文华,字道衡。

皮肤神通众仲,字道连。

目神虚监生,字道童。

顶髓神灵模盖,字道周。

膂神益历辅,字道柱。

鼻神冲龙玉,字道微。

舌神始梁峙,字道岐。

中部八景:喉神百流放,字道通。

肺神素灵生,字道平。

心神焕阳昌,字道明。

肝神开君童,字道青。

胆神龙德拘,字道放。

左肾神春元真,字道卿。

右肾神象地无,字道生。

脾神宝元全,字道骞。

下部八景:胃神同朱育,朱一作来。

字道展穷。

肠中神兆滕康,字道还大。

小肠神蓬送留,字道厨。

胴中神受享勃,字道灵。

胸膈神广瑛宅,字道仲。

两滕神辟假马,字道成。

左阴右阳中神扶流起,字道圭。

右阴左阳中神苞表明,字道生。

  九过诸天下临,三关五藏,六腑九宫,金楼玉室,十二重门,紫户玉合,三万六千关节,根源本始,一时生神。上章言如法行道功德等渐。

  九过应九天,故诸天下临以合人之九宫。

九者,金之成数,物成则坚定属金,四序亦以秋为成物之时也。

《内观经》云:九月宫室罗布,以定精也。

惟其德用既备,故名其天曰无想无结无爱天,而号其炁曰自然玄照之炁也。

三关者,上玉京关,中夹脊双关,下尾闲关是也。

五藏者,心、肝、脾、肺、肾也。

六腑者,大肠为尚书府,小肠为元阳府,胆为兰台府,膀胱为太和府,胃为太素府,三焦为无极府也。

九宫者,两眉间入三分为双田宫,却入一寸为明堂宫,三寸为丹田宫,亦名泥丸宫,四寸为流珠宫,五寸为帝一宫,明堂上一寸为天庭宫,洞房上一寸为极真宫,丹田上一寸为玄丹宫,流珠上一寸为太皇宫。

而五藏亦有九宫也。

金楼则重楼也。

玉室者,脑之别名也。

十二重门者,《黄庭经》云:重中楼阙十二环。

注云:喉咙十二重也。

紫户者,《素灵中篇》云:两眉之上,其裹有紫户。

玉合者,《黄庭》谓之玉堂,亦名玉合也。

所谓三万六千关节,根元本始,一时生神者,盖形体则渐成,惟神无方,体炁足则神具,非由次第而有,故云一时生神也。

《九丹精中记》云:天神一万八千,身神一万八千,共三万六千神,神炁具足,於是而生。

以上九过之应,不惟显生人之理,学士圣胎其道一也。

  九过为一遍。

一遍周竟,三界举名,五帝友别,称为真人。

十遍通炁,制御万灵,魔王保举,列上诸天。

百遍通神,坐致自然,太一度符,元君受生。

千遍通灵,坐在立亡,仙童玉女,役使束西。

万遍道备,驰骋龙驾,白日登晨。

上章乃序效阶差,终致极果。

  一章为一过,九过而生神备足,乃一炁通变,自然而然也。

一遍周竟,三界举名,五帝友别,称为真人。

如《三洞珠囊》云:天真昤降,见授大经,上仙之道,诵而学之,遂成真人。

友者,与五帝为俦侣也。

别者,序其阶差也。

十遍则是十倍其功,乃可制御万灵。

百遍通神,坐制自然。

太一度符,元君受生。

其功又优,故能坐致自然。

如六甲致行厨之类,太一度以五符,元君受其生籍也。

千遍通灵,坐在立亡。

仙童玉女役使束西者,如太上四极真人曰:六炁顺运於十方,六甲周行於幽冥。

隐化无方,上补天真。

飞虚驾景,玉女执巾。

万神奉卫,真人造房是也。

夫总行上真之道,则给玉童玉女各三千人,前导凤歌,后从玄钧也。

万遍道备,驰骋龙驾,白日登晨者,《雌一玉检》云:於是五老翼轩,八风扇羽,神电前驱,玉华扶毂,乘云驾龙,白日升天。

故《黄庭经》亦云:羽服一整八风驱,控驾三素乘晨霞是也。

或者以宝章应感之功,经中其言甚着,而诵者如牛毛,得者如麟角,遂以迂远目之,甚至讪笑而慢侮之,是可悯也。

《道德经》云:杳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信不足,有不信。

夫所谓精者,潜天而天,潜地而地,在人而人,在物而物,天地人物,圣真鬼神,同此精也。

况夫人之一身,法天象地,备具万物,独贵而最灵,故其感通而甚易。

昔之忠臣孝子,动天地,感鬼神,载之史册者,不可胜纪。

彼特一时精诚之至,其应犹尔。

而况千日长斋,不关人事,诸尘漏尽,夷心默念,纯乎其天者欤。

呜呼,吾於安而行之者,不可得而见矣,利而行之者,万未一二,勉强而行之者,千无二三。

矧夫疑信半之,念虑杂之,好恶贼之,嗜欲汨之,人事累之。

其在我者何如也,而可以咎圣经之不验乎。

古之人以修诵而得神仙,如魏紫虚、李顺兴、司马子微之类多矣。

今学经之士,纵未绝缘离世,苟能金石其志,背尘合真,至心受诵,久久不已,必阶仙品无疑也。

然苟信不足,则有不信矣。

勉之哉,勉之哉。

○自夫学上道至此,分六章。

  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解义卷之一竟

  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解义卷之二

  清源天庆观道士圭山董思靖着

  元始天尊时静处闲居,偃息云宫黄房之内,七宝帏中。熙夷养素,空碧练真,耽咀洞慧,俯研生神,理微太混,啸朗九天。上章言权立时处,显示容仪。

  此经直从天地万化原头说起,所以不立序分。

盖元始即自然之本体,而此章即自然之炁结自然之章,成自然之音,非由演说故也。

然无序分,则此经又何自而传,故至此方序出教之因,以示后学。

夫上圣济物之心,虽无时而不然,然亦必待感而后应,所以静处偃息,自适怡然。

神王启请,则应而不藏。

自时静处至七宝幛中,乃权立时处,存其体也。

自是而下,则因体以显用也。

熙者,和也。

夷者,平也。

养素,则抱纯素之道也。

空者,如太虚也。

碧者,玄之义也。

则是游心於虚,合炁於玄,以练其真也。

耽咀洞慧,则哜味道真也。

俯研生神,则研咏生神之章也。

理微太混者,谓其理无形声之可即,故日微也。

然於至无之中,万善毕具,混然一致,故曰太混也。

啸朗九天者,流响於九天之上,宣畅其和心以达于天地而及乎万物也。

  是时飞天大圣无极神王,玉辅上宰、四协侍晨,清斋建节,侍在侧焉。

凭琼颜而妙感,仰灵眸而开衿,窃神章而踊跃,餐天音而蒙生,敢乘机而悟会,冒灵盻而披心。

上章言神王应机,将陈己问。

  飞天大圣无极神王者,如《度人经》中所载十方飞天神王是也。

谓之飞天,言其述之无滞也。

谓之大圣,备众德而不居也。

无极则极其尊之称也,神王则是以主宰而言也。

玉辅上宰者,金阙有四天帝,谓之辅臣也。

制断宣扬,谓之宰。

四协侍晨,一作宸。

如世之前凝后丞,左辅右弼者。

协,谓和也。

此皆元始至尊近臣之号也。

当其虚心以将启问,故日清斋也。

建节乃神王所持,以召众神之节也。

自凭琼颜而妙感,至冒灵盻而披心,乃神王於侍侧,感天尊俯研啸朗之余,心生踊跃,所以乘其感发之机,而悟其因缘庆会,冒灵眸之顾盻,而披其宿心,此正神王洁己以进之时也。

  於是飞天大圣无极神王,前进作礼,稽首而言,上白天尊:贱臣幸会,得仰侍灵轩。

不以短狭,叨擢冥津,重悟凝玄,位登神王。

总御生死,领括天仙,赏监七觉,远览遐方,雍观上宰,对司侍晨。

上章言整仪启问,自述己职。

  此一节皆神王致词於至尊之前也。

且云不以才德之短狭见弃,而蒙洗濯於玄津之中,顿悟凝寂重玄之道,获登神王之位,总御生死之录,领括天仙之职。

至於赏监七觉,则是举察学仙者之行也。

七觉者,按《太上八素真经》云:识神生知是其一也,知而能见是其二也,见而能从是其三也,从而能习是其四也,习而能坚是其五也,坚而能成是其六也,成而不居是其七也。

七觉七阶,由乎一觉,觉有深浅,次第为七,此其义也。

远览遐方,谓其智明周於万物。

雍观上宰,对司侍晨,是指上文玉辅上宰、四协侍宸而言也。

雍者,和也。

所谓雍观者,犹二人相视,莫逆於心之意,则是志同而颜悦也。

对司则是职同而位并也。

盖当时辅弼同德,各有忧悯劫运,弘道善救之心,而神王以此自任启请也。

赏监,一本作掌监。

  方当乘机应会,履九太阳,洞理阴符,抚掌兆民。

大运将期,数终甲申,洪流荡秽,凶灾弥天。

三官鼓笔,料别种人,考算功过,善恶当分。

上章言乘时兴愍,宣任济善。

  神王既在近臣之位,有可启请之机,又值将终之会,当乘此机应此会,以弘道度人为己任也。

履者,遇也。

九者,阳之极也。

太阳者,《正法经》云:天运九千九百周为阳蚀,地转九千三百度为阴勃。

阳极则气穷於太阴,阴勃则炁极於太阳。

故阴否则蚀,阳激则勃,谓之大劫。

大劫交则天地翻覆,河海涌决,人沦山没,金玉化消,六合冥一,白尸漂於无涯,孤爽悲於洪波。

又云:五帝料简於善恶,当此之时,万恶绝种,鬼魔灭迹,八荒四极,万不遗一。

自非高上三天所不能禳,自无青箓白简所不能脱也。

履九太阳,则是遇此太阳之炁,穷於太阴,乃阳蚀之时也。

洞理阴符者,洞则通也,符则阴籍,谓通理阴数之籍,而抚掌於兆民也。

大运将期,数终甲申者,乃劫会之交,将及其时。

按《正法经》云:承唐之后,数四十六丁亥,前后中间、甲申之年,乃小劫之会也。

又按《三洞上清境无量经》云:阳九之数一千八百年,遇甲为大阳九。

百六之数一千六百年,遇申为大百六。

阳九不遇甲,百六不遇申,不为灾矣。

则甲申乃灾劫之会也。

盖阳极则生阴,故为大水。

所谓洪流荡秽,凶灾弥天。

三官鼓笔,料别种人,考算功过,善恶当分者,如《正法经》之言是也。

  自赤明以来,至上皇元年,依元阳玉匮,受度者 应平声,当也。下同。 二十四万人。

  按《七签》劫运篇云:九天丈人於开皇时算定天元,校推劫运,白简青箓,得道人名,记皇民谱录。

数极唐尧,是为小劫一交,其中损益有二十四万人,应为得道者是也。

元阳乃紫微之官,玉匮即藏受度者名籍之椟也。

  开皇以后,数至甲申,诸天选序,仙曹空废,官僚不充,游散 上声,犹员外之职也。 职司,皆应选人。

  按五劫次序以配五行,则开皇属水。云开皇以后,数至甲申,此则抵洪流荡秽之期也。

  依元阳玉历,当於三代,更料有心积善建功,为三界所举,五帝所保,名在上天者,取十万人,以充其任。

又当别举一十二万人,以充储官。

 上章明三代选人,以充仙任。

  玉历者,纪劫运仙曹之书也。

《龟山元录》云:天尊结元洞之炁,为玉历之书。

《天篆度人经· 元洞玉历章》云:元始天尊命天真皇人,以玉历纪元洞混化之初,劫运流复之本,诸天分境,结元洞正阳之炁为玉历,以纪天真天民劫运功积升退之道,明九圣九品之阶是也。

三代者,即赤明以来,上皇元年,开皇以后是也。

储者,副贰之官也。

  如此之例,或以宿名玄图,

  《三元玉检经》云:明玄图於上馆,理五符於胎尊,方可名载玄图。玄图者,即玄都之图录也。宿名者,谓刻名於未生之前也。

  或以骨像合仙,

  如正一天师眉绿睛,隆准方颐,目有三角,伏犀贯脑,玉枕峰起,垂手过膝。又如魏华存之五藏紫络,凤骨龙姿等是也。

  或以灭度,因缘转轮;

  谓仙品未充,运应灭度,蜕形而去,计日而得更生者也。

因者,所作之因。

缘者,所会之缘。

谓以因缘转轮而证果,如《上清飞行九晨玉经》云:北极星,天之太常,主升进,下领学者之身,凡功勤得道,转轮阶级,悉总之焉。

  或以笃好三宝,善功彻天;

  三宝有三。

本经天宝、灵宝、神宝,分为玄元始三炁,降於人为三田,曰精、曰炁、曰神,此内三宝也。

教有道宝、经宝、师宝。

三宝,太上三尊也。

经宝,三洞四辅真经也。

师宝,十方得道众圣及经籍度三师。

此外三宝也,皆学道之士所当笃好。

又《内秘真藏经》云:责性寂灭,尘累无染,戒行不亏,是名法宝。

嗔性不起,不愤外尘,定无生转,是名师宝。

痴性无取,无恼无患,慧通无碍,是名道宝。

此三宝非内非外,非声非色,谓之笃好则宝之深而体之至也。

夫如是,则一真澄湛,善莫大焉。

  或供养师宝,为三官所称;

  《太霄琅书》曰:真仙登圣,非师不成。

且人生而蒙,长而无师则愚,是道德实由师传而后得。

可不尽四事供养之仪,而肘行膝步,趋下风以服勤乎。

学者果尽其道,则必为天地水三官所称赏也。

  或修斋奉戒,功德积感;

  齐一其心曰斋。

止过闲非曰戒。

修则进修而不已。

奉则禀承而不违。

功者,勤行而见诸事业。

德者,体道而自得於己。

积之愈深,则可感神明,通天地矣。

《抱朴子》曰:阴不积,则不足以感动神明也。

  或施散财宝,建立道堂;

  此谓立观度人者。

按《业报因缘经》曰:散施之法,一则内贼不起,二则外贼不生。

内外安静,众祸消除。

所以法有布施,破彼悭心,圣力冥通,随力受报。

然此犹涉於布施之相,若夫不住相之施,则不见能施之我,不见所施之物,不见所施之人,此其福德,亦不可以限量论矣。

  或救恤穷乏,济度天人;

  所谓天人者,同禀於天而为人者也。

《抱朴子》云:立功为上,除过次之。

以救人危使免祸,护人疾病,令不枉死,为上功。

是以上士处世大慈,平等兼济为德。

积此殊因,即登善果。

  或为三师建功充足,天官有名。

  三师者,度师、籍师、经师也。谓为世三师,宣扬道妙,立功不已,至于充足,则天官为书名矣。

  考算簿录,三官相应,皆逆注种名,上下有别,毫分无遗。 上章明随因证果,诠次善等。

  蜀注云:三元有三官,分为九官,总二十七府,百二十曹。

左阳生官,右阴死官。

左府青簿,书有功者。

右府黑簿,书有罪者。

若有罪中涉福,福中涉罪,不专於一曹也。

所以窍实其事,有三年之考者,有九年之考者,有二十四年之考者,其功曹与三府相应不差,方行奏列,逆注种民之名。

盖无色界之上,有四种民天,乃洪灾不到之所,天地再开,则为民种,故日种民。

逆注者,谓时未至而先注也。

如《八素经》云:得其道者,皆青宫逆注於未生之前是也。

逆字,如《易大传》 知来者逆之逆。

  又九幽之府,被东华青宫九龙符命,使拔九幽玉匮男女死魂,宿名有善,功德满足,应受开度者,取三十二万人,以充甲申驱除之后,开大有之民。

 上章明迁拔宿善,充太平民。

  按九幽之府,即地官所治,乃拘治罪魂之所。

今探择及此,可见至仁之无外也。

东华青宫,乃扶桑洞阳宫太乙救苦天尊之所治也。

盖缘甲申之劫,当行驱除,所以青宫预下九龙符命,辟九府之狱,拣择其於玉匮中夙名有善功德之魂,恐其例归驱除也。

非惟拔之使免驱除,又将使之更生,为再开之劫,后圣太平之民也。

《紫文上经》云:涉乎三灾而不伤。

又曰:必观更生於太平是矣。

  当此之时,生死交会,善恶分判,得过者真为乐哉。

  当此劫会之期,生死善恶之类,从而分别,得度此劫者,岂不乐哉。

《正法经》 云:有得其文,与三炁齐具,经百六而无拘,履洪波而弗沉,将无羽而振翮,倚空霄而翱翔,奉迎圣君於上清宫,更受炼於金门之精,皆此意也。

  然三官相切,文墨纷纭,龙门受会,鸟母督仙,万圣显驾,昼夜无闲,功过平等,使生死无偏。此之昏闹,亦臣之忧矣。 上章明应会料别,虑失平等。

  三官者,天、地、水三官也。

相切者,谓互相督切也。

文墨纷纭者,言其参校互考生死善恶之籍,杂然其多也。

龙门者,按《水经》,其地在河东皮氐音支县,乃天下河源所会之地。

是以甲申洪灾将至,故先於此会诸水神,定以劫期,然后激为洪流。

当是时也,万恶绝种,鬼魔灭逵,八荒四极,万不遗一。

惟有善人种民,合免洪灾者,即鸟母督促,飞仙之驭,迎上昆仑之墟。

鸟母,乃水之侯神也。

《五老禳大劫经》云:九河受对,洪灾激川,水母徘徊,鸟马成莘。

万圣显驾者,《正法经》云:圣君显驾於明霞之馆,五老料简於善恶之箓,则是检察探访,日夜不停。

有功则举之,有过则黜之,务在平等,恐诸司考校之误,乃至生死之或偏也。

此之昏闹,亦臣之忧矣者,虽在下而考校者有人,在上而监察者又有人,然犹恐善善者未彰,恶恶者未当,或有亏於公道。

此实神王之所忧,盖慎之至也。

  大期既切,触事阙替,恒 胡登切,常也。 恐一旦受罹公门。

  谓大劫之期既已迫切,而是事及仙曹之属,皆未免欠阙废替,恐一旦受不及之谴於公门也。

  伏闻天尊,造大慈之化,垂怜苍生,开九天之奥,以济兆民。

明科有禁戒,非贱臣所可参闻。

然大数有期,甲申垂终,运度促急,大法宜行。

使有心者得於考算之中,闻於法音,开示於视听,劝化於未悟者也。

缘兹上陈,惧触天颜,愿见哀愍,赐所未闻。

 上章乃开心自任,哀求法要。

  造,设也。

谓天尊设大慈之化,意在垂怜苍生,当开出九天之秘奥,以济兆民。

神王欲请宝章,故先以此启请天尊也。

明科有禁戒,即经所谓四万劫一行,及轻泄之戒是也。

谓如禁戒,则非贱臣所可参闻。

然灾劫之期既切,天尊慈怜众生,必不忍问大法,即生神章也。

谓当出神章,以行於世矣。

有心,即有志於道而未闻大法者也。

考算者,三官考算善恶也。

谓神章既出,则庶使有志於道者,在於考算善恶未分之际,得闻法音,开示於视听,劝化於未悟,皆可以度洪灾而为种民矣。

既以开示其视听,又使劝化其未悟,神王忧世之心,何如哉。

古二仙之求人,甚於人之求仙,信矣。

愿见哀愍,乃神王愿天尊哀愍其忧勤,而赐以前所未闻之法也。

详观始末,盖神王总御生死,领括天仙,赏监七觉,远览遐方。

又曰:方当乘机应会,履九太阳,洞理阴符,抚掌兆民。

则是举仙曹度种民之职,皆属於神王矣。

然世之善人少而恶人多,故仙曹之职不充,种民之数未及,皆神王之忧也。

所以再拜直前,冒禁启请,岂非思溺由己,而独以斯道自任也欤。

○自元始天尊时静处至此,分九章。

  於是天尊抚几高抗,凝神遐想,仰诵洞章,啸咏琳琅。

良久,忽然叹日:上范虚漠,理微大幽,道达重玄,炁冠神霄,至极难一禹,妙亦难超。

 上章明天尊应机,赞道将授。

  抚几高抗,凝神遐想者。

乃天尊欲答而未答之容也。

仰诵洞章者,仰首而诵空洞之玉章也。

啸咏琳琅者,和心宣畅而发之於声,如美玉之韵,和而清彻也。

如是玩味良久,复欺道法高妙,非可遽以一言而尽是。

又欲使听者了达声尘,不逐语言教相也。

上范虚漠者。

范,法也。

谓此章乃上法,而其本体则冲虚寂漠,大至於不可围,如《度人经》所谓巍巍大范,德难可胜是也。

理微太幽者,谓其理之微妙幽隐,精至於无伦也。

道达重玄者,谓此道了达重玄,而不滞於有无也。

炁冠神霄者,九霄以神霄为首,而玉章之炁,又为神霄之冠也。

此盖明本逵俱胜,理炁混融,体全用备,语默俱玄,实无形器声臭之可即。

此其理之至中至正,至妙至玄,不可以复加矣。

故赞之日:至极难言,妙亦难超也。

  子既司帝位,受任神王,飞天翼於琼阙,四宰辅於明轮,遐盻极览,领综无穷,雍和万化,抚料苍生。

  自此一节及下文,皆元始奖谕,申明其职,并以告戒神王之语。

帝位者,即金阙有四天帝,谓之辅臣是也。

谓子虽任神王之职,而位则帝也。

飞天翼於琼阙者,言神王飞空御景,以翼赞於琼阙也。

《大洞玉经》注云:琼阙乃太微之所馆,天帝之玉宇也。

四宰辅於明轮者,乃玉辅上宰、四协侍宸,同佐辅於明轮,盖是时俱在启请之列也。

明轮者,按《大洞玉经》注:皇上四老真人,常乘明玉之轮。

则明轮即玉车也。

遐盻极览,领综无穷者,乃总御生死,领括天仙,必远览遐方,使无遗佚也。

又当调理万化,使之雍和得所,又抚料苍生,而简其善恶,使之分毫无失。

此皆神王之任也。

明轮,又按《七签》三界宝箓云:昆仑山上按九炁,以为璇玑之轮也。

  今大运启期,三五告辰,百六应机,阳九激扬,洪泉鼓波,万灾厉天。

四宫选举,以充种民,三代昏乱,善恶宜分。

子当劳心兆庶,疲於三官,兴废之际,事须开能,今以相委,其勉之焉。

  三五者,《三元品戒经》云:三元校戒地下五岳,与一切神灵,同诣三元宫中,斋诸天地及兆民生死缘对宿根簿录,上诣诸天。

此亦告以劫会之辰也。

又《正法经》云:大劫终则九天数尽,六天运穷则炁激於三五。

三五相乘,其数十五,此合九六数也。

九老阳,六老阴。

故下云阳九百六也。

告辰,乃告极之时也。

只按本文,则三元五岳之说亦通,互按他经,则九六之说为是。

蜀注云:若以大衍之数考之,则十九年为一章,四章为一节,二十节为一纪,三纪为一元,每元四千五百六十年,数尽三元,是为一劫也。

又梵元祖晨道君笔录:天元运乘五劫,元洞以明祖炁,玉历以纪天元,劫会五周,复归其一。

则所谓五劫者,配五行也。

龙汉属木,赤明属火,上皇属土,延康属金,开皇属水。

今云大运启期,三五告辰者,乃大劫已启定期,而三元五行之数,皆告极於此时也。

《凤台曲素上经》 云:大劫有终运,运交二象倾,龙门断天河,三五反相征是也。

百六应机,阳九激扬,洪泉鼓波,万灾厉天者。

按《灵宝天地运度经》云:夫天厄谓之阳九,地厄谓之百六。

《正法经》云:阴否则蚀,阳激则勃。

阴阳蚀勃,则天地改易。

则是百六应阴之极,阳九乃阳之穷。

应机激扬,则洪泉鼓波,而万灾震天矣。

四宫选举,以充种民者,四宫如方诸青华之类。

蜀注云:男则有童初、有萧闲焉,女则有易迁、有含真焉。

是为四宫。

《真语》亦载此名。

此皆选仙之司,故宜选举其人,以充种民天之名数也。

然三代录籍所载,善恶混淆,尚昏暗而未明,错乱而未整。

当此之时,善恶之籍皆宜分判明白,庶可毫分无失矣。

所以再三叮咛,戒於神王,谓此所关甚重,子当勤心兆民,其疲劳又当过於三官,盖任愈重而心愈劳也。

兴废之际,事须开能者,谓当劫坏劫兴之时,其事所系者大。

又须开尽其能而为之,盖少有纤毫自逸之心,则於事不能尽其力,皆为自欺也。

今以相委,汝其勉之。

此至尊劝励之辞也。

  宝书妙重,九天灵音,施於上圣,非鬼神所闻。明真有格,四万劫一行。今冒禁相付,子秘之矣,慎勿轻传。 上章乃天尊赞许,勉勤戒秘。

  《三宝大有金书》,其理至妙,其禁至重,乃飞玄之炁三会成音,九天之上灵风鼓奏,自然音声,故曰灵音。

本施於上圣,非鬼神所可闻也。

又明真之格,尚未当行,故曰冒禁相付。

宜其祝之以秘重,而勿轻传矣。

谓勿轻传者,非秘而不传,使叉传之於善人也。

自於是天尊抚几至此,分二章,乃序分也。

  登命九天司马,侍仙玉郎,开紫阳玉笈,云锦之囊,出《九天生神玉章》。

四辅列位,五老监真,太一命辰,玉帝唱盟。

一依俯仰明真具典,南向长跪,以付飞天无极神王。

上章乃言出命传经,众真具仪。

法事既毕,诸天复位。

上章言授经既毕,敛仪反寂。

  登命九天司马,乃栢成欻钦生也。

及侍仙玉郎,乃典经之官,紫阳乃藏经之所也。

玉笈者,以玉为笈笋也。

云锦,乃盛经之囊也。

四辅列位者,即四协侍宸,定高下而列其位也。

五老监真者,即玉清昊极元老、虚皇灵光始老、玄华宝天真老、露眇太灵祖老、婆郁洪京仙老,总监众真之数也。

而中黄太一上帝,乃命以受经之时辰也。

《九真明科中品》云:不·得不告盟而披宝文,所以高上玉帝则唱其受经之盟也。

夫传经之威仪品式,具载於明真之典,今皆一依其格也。

蜀注云:三元官中俯仰之格,总二千四百条是也。

南向者,乃授经者南向,而弟子北面也。

长跪者,敬而授之也。

传经法事既毕,则诸天复其位矣。

○自登命九天司马至此,分二章,乃流通分也。

  天尊重告飞天神王:此九天之章,乃三洞飞玄之炁三会成音,结成真文,混合百神,隐韵内名。故太一试观,摄生十方,领会洞虚,启誓丹青。

  此乃天尊复以前义告於神王,言此经尊秘者如此。

故常令太一上帝试观於人间,试之过,方启誓而传焉。

试字或作戒观。

但《金玄羽章经》亦云:皆五老授图,太一试观。

又《玉清隐书》云:帝君领括众天,试观十方。

则试字为是矣。

摄生十方领会洞虚者,总摄生炁於十方,而使有心者俱得神领意会於洞虚之道,乃可授经也。

洞,乃通达也。

虚,乃廓彻也。

言道体之灵通虚彻,为众妙之会归也。

太一乃万神之宗,而又主试观之职,其道然也。

夫如是,则心空境空,理寂事寂,能虚能寂,万理俱会,传受之妙,执过於斯。

所以古者传经,必叉先对斋,谓师已斋,弟子亦斋,故日对斋,良由此也。

苟或不然,则是缘心听法,其法亦缘,无由悟入。

是必如此,然后启誓丹青。

启誓者,告盟也。

丹青者,如诸科所载,饮丹水以代歃血,断青丝以代割发是也。

  自无亿劫因缘,宿名帝图,不得参见。得盻篇目,九祖同仙。当采择其人应

  为仙者,七百年中清斋千日,斋金缯誓心,依盟以传。慎之则享祚,漏之则祸

  臻。享祚则福延九祖,德重山海。招祸则考流亿劫,痛於毒汤,风刀相刑,可不慎之焉也。

  谓此玉章得之者铃度世,故非有亿劫功德因缘,名在图录者,不得参见。

得见之者,则九祖同仙矣。

如《洞玄大有妙经》青童君日:凡有金骨玉髓,名参青宫,得有此文,秘而施行,与真同功。

赎罪拔难,宿结咸解,九玄之祖,於是而欣,己身升腾,上宴玉京也。

当采择其人应为仙者,七百年中清斋千日,斋金缯誓心,依盟以传。

此又戒神王当择如是之人,依如是之科,而后流传此经也。

夫流通大教,乃上圣之本心,而所以重其禁戒者,直为轻泄漏慢者设耳。

前真不云乎,遇人不传秘天道,非人而传泄天宝。

盖非秘此道也,实难乎其人。

故《太霄琅书》云:遇贤便传,不拘定数是也。

然则所谓亿劫因缘者,何如耶。

盖经中所谓笃好三宝之类也。

有此善行则名入图录,乃兆受经之阶也。

所谓七百年中者,应传经之限期也。

亦必清斋千日,又当斋金帛以为信而后传。

如《太上素灵大有玉篇》 云:七百年内有其人,亦听三传是也。

其科云斋上金三两,紫纹百尺,青缯二十七尺,丝五两,沉香一斤,丹一两,诣师造斋,上誓九元北帝太灵万真领仙玉司,以为盟信,誓约宝秘,奉行灵文,不得轻泄,宣露神真,愆盟负科,殃及九祖,皆此意也。

○自三宝至诸天复位,作六段,分二十八章。

○天尊重告至此一章,申赞秘重,后出章也。

  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解义卷之二竟

  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解义卷之三

  清源天庆观道士圭山董思靖着

  郁单无量天生神棠第一

  此九章乃自然之文。

一演开辟天地,化生人物之元。

二显修真行道之事。

三述料别善恶,劫运再造之因。

然实总论生神生身,成真证圣之要。

《大藏疏》云:郁单乃大梵之音也。

此天中人证果立位,功德无量,故以名天也。

《太极金书秘字》 云:此天精魂开阳之炁,主人泥丸宫上真内神。

  帝真胞命元元一黄演之炁

  帝者,以其主宰而言。

真者,以其纯粹无杂也。

《大洞三天君列纪》云:帝真名始明精,字元阳昌。

九炁分化,皆从帝真之命,是以九章皆以帝真为宗,在人身乃命门下黄庭。

元王总主炁命,为人生身中之本也。

胞者,太虚有神,总御元炁,凝而为胞,生於真土。

古人云:兆生一月为胞,乾道成男,则阴包於阳,坤道成女,则阳包於阴。

此胞之义也。

命者,天命流行,付与万物者也。

元者,万物之所以资始资生之本也。

元一黄演者,炁之名,诸本多脱元字。

蜀本、浙东本皆有元字,今从之。

夫元者,天理之方行。

一者,妙炁之初分。

黄者,纯静中和之义。

  演者,流行宣通之意。

盖此天帝真,主宰是炁,而为人胞命之元也。

人之命门,乃在黄庭之际,故其炁黄演,其神桃康。

人生之初,皆禀此炁,九天司马又诵此章,而感天通胞也。

学士诵而行之,则命元不衰,神生灵矣。

自此以下,三天皆始炁而生。

  混合空洞炁,飞爽浮幽寥。延康无期劫,眇眇离本条。苦魂沉九夜,乘晨希

  阳翘。 #

  《消魔守一品》云:一曰始无也,二曰元洞也,三曰玄空也。

盖三元之祖炁,为万品之生根,今混合而凝於命门,则飞游之魂爽自浮,而升於幽冥寂寥之中矣。

延康者,坏劫之名,杳默无期限之可数,爽魂既沦於其中,则眇茫幽远,离其本生之条矣。

冥冥之中即九夜也,然沉之既久则复阳,迁善之心油然而生,所以欲乘其晨光,而翘心希慕於阳景矣。

  大有通玄户,郁单降晨霄。黄云凝灵府,阴阳炁象交。胞元结长命,恶根应 平声,当也。 化消。

  大有乃玉清宫名,此虽高超物表,然实为生物之元也。

玄户乃始生胞元之通路,盖此天之炁,自大有而下通玄户也。

於是郁单之炁,自神霄日月域也而降命于胞元也。

黄云即黄炁也。

《阳精经》云:采黄炁於郁单是也。

结胞之所,乃神灵之会府。

盖天炁既降,地炁即腾,阴阳妙合,炁象交和,郁为黄云,凝於灵府也。

原夫乾坤交媾於亥位,一阳妊娠於壬子,胞元始结,肾命先具,兆形生神,善意滋长,炁命绵绵而长存,则宿业恶根落灭而化消矣。

若修真之法,则《大洞经》 云:胞囊玉清,胎结开明,七祖返胎,我命长生是也。

而大有乃泥丸之宫,晨霄乃六合之景,两目间也。

幽寥即玄冥之下,延康则戌亥之时。

乘晨希阳,即一阳方萌之候也。

  桃康合精延,二帝秀玉飘。灌溉胞命门,精练神不雕。

  桃康者,桃君孩道康,乃命门之神,一名胞根,字合精延。

《太丹隐书》云:桃康摄禀炁之命。

故兆始之时,则造化胞元,成人之后,则守人脐下。

二帝者,帝真与桃君也。

秀玉飘者,谓纯和而秀洁也。

《洞经》云:森琼林之柯於命门,亦此意也。

故玉飘,《大藏疏》作玉标,是也。

命门乃胞根所系之地,惟生生之理发源於此,故二帝时时运生黑以灌溉其根,精练其神,使胞元不至於雕枯也。

修真之士言之,则《黄庭经》云:溉养灵根不复枯,闭塞命门保玉都是也。

  九天命灵章,生神神自超。元君遏死路,司马诵洞谣。一唱万真和,九遍诸天朝。稽首恭劫年,庆此荣旧苗。

  此生意益滋,於是九天即下灵章以生神,则其神自然超越也。

元君者,疏云:即三素元君也。

盖胞元既成,则元君为之遏绝其死炁之路。

司马,即总仙大司马。

洞谣,即灵章也。

盖天道贵生,故司马一唱於此,而万真皆和於彼,此感应之妙也。

至於九遍,则诸天皆下临而朝会,稽首恭赞其劫年已过,再遇太平之运,而庆此旧苗之复荣也。

惟性根人所固有,以其历劫而不坏,故得返生,则云荣旧苗也。

或者疑此章方第一,而遽有九遍诸天朝之句。

后第二章胎元方具,便日九遍成人功,乃至他章皆有此类,以为意义有躐等者。

殊不知元炁方聚,生意既萌,则四肢百体尽在其中,譬如草木,其萌叶之初,枝叶已具,但以次开张尔。

故一天之炁,则必有九转之功,一章之中,各具始生终成之义,诵章之数亦须逐章各周九遍,修真之士不可不识也。

  上上禅善无量寿天生神章第二

  疏云:上上者,上之又上也。禅善者,大梵音也。地上曰定善也。《秘字》云:此天魂精阳明之炁,主人明堂中真内神。

  帝真胎命元洞冥紫户之炁

  帝真命元,义见前。

人生二月,为胎形兆胚也。

洞者,通也。

谓此炁能通冥昧,而实原於紫户也。

紫户在天九宫之内,在人两眉间高一寸,却入三分,右为紫户。

谓居上元而实为胎根之主也。

  无量结紫户,炁尊天中王。开度飞玄爽,凝化轮空洞。故根离昔爱,缘本思旧宗。幽夜沦遐劫,对尽大运通。

  盖言无量天结紫户之炁,为人胎命之元,而此炁之神至尊,为天中王也。

人既生矣,此炁息於命门,绵绵长存,如国有君,实为一身之主也。

且夫往来屈伸,原於一炁,故开度飞玄之爽以更生,则凝妙化之精,运空洞之炁,而复造胎元也。

然爱乃轮回之根本,先当净尽。

是以故根落灭,昔爱脱离,推缘其本,而思复其固有之宗矣。

所谓幽夜沦遐劫,对尽大运通。

盖自昔沦於幽夜遐远劫中,今方得爱累已消,报对净尽,复还生道,而遇此大运之亨通也。

遐劫即延康劫也。

延康,以劫言之则坏劫也,以日言之则夜也,以人言之则死也。

  帝真始明精,号曰字元阳。婴儿伯史原,结胎守黄房。斩根断死户,熙颐养婴童。

  《三天君列纪》云:命门下一黄庭元王,始明精,字元阳昌,一名婴兄胎,一名伯史原。

又云:车轴下户是死炁之门,黄庭元王严固守之,使百血结凝,神炁不散,拔出地户,超度八难也。

《太一玉录》云:太一胞胎之精,变化之主,故能结胎成形於黄房之中,黄房即兆形之所也。

伯史原或作史伯华者,误也。

盖史伯华乃上一赤子玄凝天,治在泥九,今云结胎守黄房,则非其所矣。

且黄房者,乃阴阳之枢机,生死之关键,生杀之机,问不容发。

以其位言之,自是而下则泉曲府也,升乎上则为阳明生之道也,趋乎下则为幽阴死之道也。

《度人经》云:北都泉曲府,中有万鬼韦,但欲遏人算,断绝人命门是也。

若非生神之道,有以斩伐其邪根,断塞其死户,则乌能使神炁熙颐而养婴童哉。

  禅善导灵炁,玄哺飞天芳。华景秀玉质,精练自成容。务玄育上生,罗列备明堂。

  此禅善天帝,又推导以灵妙之炁,玄哺以飞天之芳。

玄哺,盖默养之也,如大洞雌一哺养百神之类。

飞天芳,乃太和之炁,道之英华也。

灵炁既导,玄哺益滋,则神光生而玉质渐秀,精练久而容貌自成,此皆胎中之变化自然也。

《列纪》云:胎中一元白炁君,名务玄子,字育上生。

从泥丸中入,下布五藏之上,故能混合众神而罗列,备具於明堂之间也。

或云此章胎命方具,体未完备,明堂安在。

殊不知一元之炁才兆,百骸之理已具,奚待次第而后有焉。

况此多述修真生神解结之旨,又岂必专言初生之时事哉。

  太虚感灵会,命我生神章。一唱动九玄,二诵天地通。混合自相和,九遍成人功。大圣庆元吉,散花礼太空。诸天并欢悦,一切稽首恭。

  太虚有神,应感莫测,务玄既与众神备列於明堂,则太虚中万灵自来会集,乃命以生神章也。

玄者,天之色也。

一唱动九玄,即诵之一过,声闻九天也。

二诵天地通,即诵之二过,天地设恭也。

盖天地相通,阴阳混合,交通成和,则万物生焉,三才具焉。

至於九遍,然后成人之功用备矣。

当是时也,天命流行,付与万物,初受以生,浑然天理,惟善与吉而已。

所以诸天大圣莫不称庆其元吉,而且散花设礼於太空之中,盖敬重生道故也。

夫万象凭虚生,感化各以类,惟人能致虚之极,则神自灵妙,所谓虚室生白,神明自来,学者当自得之。

  梵监须延天生神章第三

  疏云:梵者,高举之名。监者,照见之义。须延者,大梵之音也。又明义云:示以高举,须修延年。《秘字》云:此天魂精始阳之炁,主上丹田下真内神。

  帝真魂命元长灵明仙之炁

  帝真命元,义见前。三月为魂,故以魂言。长灵明仙,乃炁之名。疏云:此炁延长而神灵也,仙为阳明,故日明仙也。

  须延总三云,玄元始炁分。落落大梵布,华京翠玉尊。

  三云即三炁也,青黄白三炁,谓之三素云。

夫玄元始之炁分为九天,自郁单等三天乃始炁所生,兜术等三天乃元炁所生,梵辅等三天乃玄炁所生也。

须延天乃上三天之终,始炁既足元炁,元炁皆从此分而下,故曰须延总三云,玄元始炁分也。

落落者,乃广大之貌。

三炁既分,则诸天各有景域,而万范列布於太虚之中也。

玉京山,一名华京也。

翠玉者,生炁光华之色也。

言此山最为诸天之尊,乃总炁上元之所,其在人则泥丸宫也。

  明梵飞玄景,开度长夜魂。游爽赴期归,炁炁返故根。

  且夫人之受生,必本於梵炁。

明梵者,谓梵炁之光明也。

此炁原於飞玄之景,而下开度长夜之魂也。

飞玄者,即三洞飞玄之炁是也。

此则万神万炁之所宗,故能使游荡魂爽,克期赴於生所,如返故都,故日归也。

从此炁炁归根,生意滋矣。

所谓返故根者,犹荣旧苗之意。

  太帝号阳堂,字曰八灵君。九关绿回道,胎炁生上元。凌梵度命籍,太一辅精延。泥丸敷帝席,三部八景分。魂生摄游炁,九转自成仙。

  太帝精魂,名阳堂玉,字八灵。

九关魂,名绿回道,字绝冥。

绿或作录。

言此诸神,皆总胎炁於上元宫也。

帝君名逢凌梵,字履昌灵,守人紫户内宫,司人年命。

故大洞帝君咒日:帝君度符籍,正炁召万神是也。

太一尊神名务猷收,桃君字合精延。

盖桃君乃摄始炁之命,而太一为一炁之先,所以至此则相转而生魂也。

泥九九宫,皆帝君出入宴息之所,故帝席既敷布於其间,则三部八景之神,自然各分其宫位矣。

且夫神炁,母子也,故魂之摄炁,犹母召子,翕然从之。

及功至於九转,则仙道成矣。

  琅琅九天音,玉章生万神。三遍列正位,炁参八辰门。玄关遏死户,灵镇津液源。应会感灵数,明道潜回轮。庆此婴儿蜕,稽首赞洞文。

  此诵咏九天玉章之音,琅然和而清也。

盖是道之妙用,不外乎一炁之化育,而未尝倚乎一炁者也。

生神玉章妙炁所结,神能摄炁,炁能留神,今诵此章则炁聚而神有所寓,故曰生万神也。

玄经云:三生万物,是以三遍,则万神列位矣。

八辰者,疏曰:按《妙真经》云:辰戌丑未子午卯酉,谓之八辰,配合八卦,以应人天罪福之门。

《度人经》云:上开八门,飞天法轮,而近取於身,则首宫是也。

谓之参者,乃炁交合於八门也。

玄关者,上丹田也。

《真诰》云:守闭玄关,内存九真,三炁运液,灌溉丹田,皆此意也。

盖玄关既守,则死户遏塞。

灵者,即其中所主之神也。

神既安镇於此关,则玄泉自通,故为津液之源也。

当此之时,内与冥会相应,灵数相感,大道乃明轮回之机,於是潜息灵数,谓得当生之数也。

修真之士,欲成圣胎,渐断轮回,尤当以明道为先。

按《灵宝度人永断轮回妙经》 云:欲免生死,不入流浪,先当无心,若无妄心,即无三业。

众生迷妄,指识为心,分别有无,计度生死。

心本妄名,以妄取名。

心即虚幻,觉了能知,本是道元,何关心事。

认心着境,即住生死,若无妄心,不住生死,即永断轮回。

乃至诸大天仙,高真帝王,以无妄心,证位圣真,自然得道。

如是则圣胎就而仙道成矣。

故庆此婴儿之蜕,赞此洞章之功也。

  寂然兜术天生神章第四

  疏云:寂然者,无声也。

兜术者,大梵之音也。

又兜乃容受,术乃通途也。

以其体之寂然静一而量,则无所不容,理则可以通行。

谓能体此道,则居此天也。

《秘字》云:此天魂精太场之炁,主人洞阳官上真内神。

  帝真魄命元旸尸冥演由之炁

  人生四月为魄,故以魄言。

砀尸冥演由,乃炁之名也。

疏云:砀与荡同,谓此炁能荡尸魄之冥昧也。

演,敷布也。

由,洞通也。

谓能敷布潜通於魄户也。

大抵天号炁名,亦难拘其实义。

自此以下三天,皆自元炁而生。

  寂然无色宗,兜术抗大罗。灵化四景分,万条翠朱霞。

  此寂然兜术天,乃独在大罗三天之下,无色界四天之上,为无色之宗,而直与大罗相抗接也。

其元炁既生此天之后,又分灵散景,以生无色界四天,故日灵化四景分也。

其天之境,七宝骞林,万条蓊翠,森然列於朱霞之中,此皆言天中之景象也。

  游魄不顾反,一逝洞群魔。神公摄游炁,飘飘练素华。

  此言魄乃阴属,喜人之死。

《黄庭经》云:魂欲上天魄入泉是也。

所以大洞有制魄之法焉。

疏云:游魄所以沉沦,不知顾反者,由失其道,故一逝同於群魔而不反。

於是神公乃总摄其游散之炁,则魄神受制而练其素华矣。

神公,则《玉清大道经》生魂育魄咒云:中有玉真号曰神公是也。

魄藏於肺,属金,其色白而又主炁,故欲练其炁,使生华也。

  荣秀桩劫期,乘运应灵图。空洞生神章,琼音逸九霞。一唱万真会,骞爽合成家。

  夫万物滋荣,一炁而已,今既摄练其炁则本固末茂,其荣秀可等灵桩之劫期也。

《真诰》紫微夫人歌云:宴盻广寒官,万椿愈童婴。

惟如是,则乘此运会而名应玄图,乃至脱胎神化,莫不由兹而致。

然傥非生神玉章,则曷能有此效哉。

故曰空洞生神章,琼音逸九霞也。

谓逸响於九霄之上。

九霞者,疏云:九天之朝炁也。

此盖声和而天地斯应,故一唱之余,万真会集,皆自然而然者也。

所以能使游骞之爽,归而与魂相合,安然不离其所也。

家者,谓所居之地也。

  九转景灵备,郁郁耀玉葩。兜术开大有,一庆享祚多。上圣回帝驾,婴儿欻以歌。不胜良晨会,一切稽首和。

  且玉章乃九炁之祖,若人受生,九炁圆备,方可成人。

修真之士,九转功就,乃得神仙。

是以此才四章,而已有九转之语,盖谓一炁既兆,必足其数,然后为成功也。

景灵备者,疏云:景灵乃八景众灵,皆全备也。

郁郁者,茂盛貌。

耀者,光明也。

谓经九转由肺炁乃足,郁然粲发於玉葩矣。

玉葩者,乃肺之英华也。

兜术天帝,乃肺魄之主,於是上开大有之光以降于人,盖大有之宫在玉京之北,应人泥丸也。

一庆享祚多者,谓一获生成之庆,则享福於无量矣。

夫天地之大德曰生,所以诸天上圣莫不倾光回驾而下临婴兄,乃欻然而歌,则声全而神具矣。

故九天称庆,不胜喜赞其良辰之会而一切神灵亦莫不致恭而赞知矣。

  波罗尼密不骄乐天生神章第五

  疏云:波罗尼密,乃大梵之音也。

於此音则是度彼也。

不骄乐者,言此天之人能度於彼,不骄而乐也。

夫道充於己而善可及人,则可乐矣。

然放肆骄矜之心,亦易以生,此天理人欲,间不容发。

今能不骄而乐者,盖有德以将之也。

人有是德,则度五浊而入此天矣。

《秘字》云:此天魂精上阳之炁,主绛宫中真内神。

  帝真藏府命元五仙中灵之炁

  五月五藏乃具,应真土之数,合正中之位,总括阴阳,包罗四象,故五仙中灵之炁,乃藏府之命元也。

  翻翻五帝驾,飘飘玄上门。游步黄华野,回灵骄乐端。采集飞空景,旧爽多不存。

  翻翻飘飘,皆飞扬之貌也。

言五方五帝之车驾,皆飘飘然自玄上之门而下,游步於黄华之乡也。

疏云:玄上门者,乃玄都之门也。

黄华之精往於东井,则东井之分谓之黄华野,若以人身准之,乃脾部也。

故《黄庭经》云:灵台郁霭望黄野,三寸异室有上下是也。

盖神游於此,则可以回众灵於骄乐天之上,且又探集於飞空之中,以求其昔者不能自存之魂爽,使皆敛聚而复元也。

下文太微无英,皆所以召之也。

  太微回黄旗,无英命灵膳。摄召长夜府,开度受生魂。公子辅黄宁,总录具形神。

  太微小童千景精,字会元子。

故《玉清王咒》曰:太微小童常在帝前,其名景精,其姓干。

合形太一,被服朱丹,五符命籍,捧持玉案。

是太微为五符之主,故回黄旗所以召诸神也。

黄者,土之色。

土居中央,笼罩四方,故曰回黄也。

无英公子玄元叔,字合符子。

《上皇玉虚道君经》云:太一务命根,公子召合符。

符即五符也。

盖主之者太微,召而合之者无英,旛以召命之旗,以号令之也。

用此以摄召长夜之府,开度合生之魂。

公子,即无英也。

精血三真,名元生君,字黄灵玄。

惟公子用肝之神,主血,故辅佐精血三真,总摄收录其魂爽,使之备具形神也。

且夫中理五炁,混合百神,孰过於中灵之炁哉。

  玉章洞幽虚,五转天地分。炁练元藏府,紫户自生仙。数周众真会,启阳应感繁。玉女灌五香,圣母庆万年。三界并欢乐,稽首礼天尊。

  夫生神玉章之理,洞贯幽虚,故至於五转,则天地之数分矣。

盖未分之前,混然一无至五转,则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五行之生数足矣。

人之受生,亦必至此,然后五藏具,而参天两地之数分矣。

今既能练其炁於元藏府,则紫户之仙自生矣。

数周众真会者,谓数周於九转则造化全备,必致众真之齐会也。

启阳应感繁者,阳乃生之属,明之类也。

启阳者,即初生之时,开明之始也。

当是之时,感应天神地只之临,不胜其多也。

故玉女则以五香而灌濯,圣母则庆万年之幸会,即卫房圣母是也。

至於三界并欢乐,稽首礼天尊者,是归生成之德於至尊也。

  洞元化应声天生神章第六

  疏云:洞者,通也。

谓三元相通也。

化应声者,谓此天之魔变化飞空,应人所欲,为种种色,作种种音,以试学者,若试之不惑,即保举出三界矣。

明义云:劝修真戒,令不惑乱,故显此天应宣五德。

《秘字》云:此天魂精元阳之炁,主中丹田下真内神。

  帝真灵府命元高真冲融之炁

  疏云:众真集会之所,故曰灵府也。

高真者,以理而言,冲融者,以炁而言。

谓其理超乎色象之表,纯乎真而无妄,而其炁则冲融,乃万物资之以生,而后其灵有所寓,故为灵府命元也。

  应声无色界,霄映冠十方。回化输无影,冥期趣道场。灵驾不待辔,朗然生神章。

  蜀注云:九天在三清之下,三界之上,则化应声天,又在无色界天之上。

今云应声无色界者,言此天无色相,亦无界分,非三界之无色界也。

而霄映之光洞朗诸天,迥冠於十方也。

影,即景也。

轮,即运转也。

上云无色界,此又云无影,则绝无仿髴可睹者矣。

· 谓此天虽独冠十方之上,而其帝真天人,斡旋大化於无景之中,常应冥会之期,以趣於道场也。

道场者,即众真共会之所,谓分灵降炁而合诸天以生神也。

趣字,如《易系辞》变通者趣时之义。

灵驾不待辔,朗然生神章者,其天人尚无色影可睹,岂复待辔而后驾哉。

然虽无色可睹,而是天之神章,自朗然成音可闻也。

  空洞谅无崖,玄爽亦为强。练胎返本初,长乘飞玄梁。蕲畜丧天真,散 上声 思候履常。斩伐胞树滞,心游超上京。

  空洞者即炁也,既非即有,亦非即无,故云谅无崖也。

疏云:无崖,际也,谓此空洞之炁虽无崖际之可穷,而飞玄之爽,亦因之以为强,强为生意之盛也。

於是练其胎元以复其本初,常乘飞玄之炁以为津梁,而度死户也。

乘字,世本多作乖,惟浙东本作乘,今从之。

蕲,求也。

畜,养也。

侯,伺也。

履,蹈也。

生神之道,直以自然为宗,若有心於蕲畜,则是反丧失其天真,惟散思不虑,而伺其自蹈於天理之常,则斯能去其胞树之滞,而心游自超於上京矣。

心游,正如《南华经》 云:心有天游之意。

上京,乃玉京之上,谓与三元合德也。

  愿会既玄玄,悟我理兼忘。介福九天端,交礼地辰良。混化归元一,高结元始王。稽首俦灵运,长谢嚣尘张。

  愿会,谓夙愿契会也。

既者,尽也。

玄玄者,玄之又玄也。

谓於此时得契宿愿,尽重玄I 之理也。

叉尽达玄玄之理,乃为真悟,既悟则我理兼忘,谓忘其能悟之我,兼忘所悟之理也。

既契此道,则天地合德而交敬,故日介福九天端,交礼地辰良也。

夫如是则混妙化而归元一,上与元始王为一体矣。

稽首俦灵运者,疏云:俦,匹也。

灵运者,神灵冥期之运也。

既俦灵运,则与天为一,所以逍遥於三界之外,夫岂尘嚣之所能累哉。

  灵化梵辅天生神章第七

  疏云:此天人神灵变化,辅梵炁以成化也。《秘字》云:此天精魂正阳之炁,主元谷宫上真内神。

  帝真元府命元高仙洞笈之炁

  元即元神也,元神所舍之宫,虚而有容,故曰洞笈也。神与炁会,修之可为上仙,故曰高仙洞笈之炁也。自此下三天,皆自玄炁而生。

  玄会统无崖,混炁归梵辅。务猷运灵化,潜推无寒暑。乘数构贞条,振袂拂轻羽。

  此天乃玄炁所生,故玄界冥会,而所统者渺无崖际,妙混此炁,归於梵辅天也。

此言归本以崇体,然后运化以显用。

而其炁中有神,为之主宰者,乃太一尊神,号务猷收,在人身则守人泥九后户,为生成之本,斡运此灵化天之炁,以成妙造,莫非太一之功也。

故使灵化之炁潜推,而自无寒暑之变。

所谓寒暑者,《南华经》云:其热焦火,其寒凝冰。

有一於此,则中和之生意乖矣。

圣胎凡胎,其义一也。

惟推运而不失其和,则乘数而构合贞固之条矣。

贞条者,犹本条之类,盖炁聚而神凝,根深而蒂固,则必有高举之效,故日振袂拂轻羽也。

  琼房有妙韵,泛登高神所。圆轮无停映,真仙参列序。上上霄衢邈,洞元深万巨。秀叶翳翠霞,停荫清泠渚。

  琼房在九天之上,如《真诰》载太虚元君云:上寝琼房,流行玉清是也。

妙韵乃自然之音也。

谓琼房乃高神游宴之所,泛登者如水之泛溢,真积力久,自然而至,非一毫人力之所能加也。

圆轮者,天中自然日月也。

光彩相映,不曾停息,而真仙森然列序於其中也。

仰观其上,则有高虚清明天之霄衢寥邈,俯瞰其下,则有洞元化应声天之深远巨万,於中景象,则有秀叶翳空,如翠霞之色,以停荫於清泠之渚。

《八素阳歌》有云:我超腾羽盖,徘徊清泠渚。

此皆言琼房之景象,而寓其仰观俯察之妙也。

若修真之士,以人身言之,则金房玉室,无声之中,独闻和焉。

《黄庭经》云:内挟日月列宿陈,七曜九元冠生门。

《度人经》云:金真朗郁,流响云营,玉音摄炁,灵风聚烟,紫虚郁秀,辅翼万仙,千和万合,自然成真是也。

故《洞神经》 以肝为清泠之府也。

  遨玩恰五神,繁想啸明侣。五难缘理去,冲心自怡处。

  疏云:遨玩者,游宴之意也。

怡者,悦乐也。

五神,则五炁中之主宰者也。

繁想者,累之多也。

啸明侣者,疏云:啸命明德之俦侣也。

故此繁想既消,则五难亦缘此理而去矣。

所谓以理通诸碍是也。

五难者,一除色累难,二绝爱累难,三断贪累难,四息华竞难,五无身累难,惟此难去者既去,然后可以飞度五户,名入太玄矣。

故《真诰》云:内累既消,魂魄亦柔,守之不倦,积之勿休,五难既遣,封伯作侯是也。

故学道非难,息心为难。

心法双融,脱然无染,则冲和之心,怡怡然以道自处矣。

此章乃七过之功,孔窍开聪,盖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

所感之门,在乎七窍,七窍之主,在乎一心,恐繁想之或邪,则向之开聪者,或为之所蔽,故必至於冲心自怡处,然后可成七转之功也。

  爽魂随本根,亹亹 音尾,释文勉勉之意。 空中伫。七诵重关开,豁滞非神武。运通由中发,高唱稽首举。

  爽魂者,乃魂精魄灵之荡散者也。

随本根者,则是返本还元,归根复命而不离也。

夫如是,则混合为一,虚彻灵通,卓然而不倚,故能亹亹然独立於空中也。

七诵重关开者,是七过而孔窍开聪也。

豁滞非神武者,生神玉章,自然之功用,豁除凝滞,乃非神之神,不武而武,一一天真,一一明妙,纤毫人力之私无与焉。

盖有不期然而然者也。

故运会之通,非由外得,是以歌咏而稽首高举矣。

  高虚清明天生神章第八

  明义云:此天示以虚玄高远,清明洞耀,莹鉴形躯,降炁三元,生人三宫,内为五藏,九府华盖,上应金华宫,号高虚清明天也。

此天中人,业行高远,见地虚明,上生重霄,超出三界,上进仙品,升解脱门。

《秘字》云:此天精魂通阳之炁,主阴极官中真内神。

  帝真华府命元真灵化凝之炁

  疏云:前章孔窍开聪,此明华府,总三部八景神也。

真者,以其理之真实无妄也。

灵者,以其炁之灵妙不滞也。

盖理炁混融,妙化凝合,所以周流古今,长灵长存,虽其用之变化莫测,而其体则无为凝寂也。

  清明重霄上,合期庆云际。玉章散冲心,孤景要灵会。

  言此天在乎重霄之上。

合期庆云际者,谓契合玄期,而共会於庆云之际也。

孤景者,理蜗景净,孤峭而不与物为对也。

惟前章既言冲心自怡处,是又恐滞於一所而不能化,故此乃以玉章而散适其冲心,则能所兼忘,脱然独化,而神灵自然会悟,盖当体即道矣。

  焕落景霞布,神衿靡不迈。玉条流逸响,从容虚妙语。

  此一节皆纪真中之景象,得妙悟之旨,则触境见心,物物如理,盖其乐非在外也。

焕落景霞布者,天人赞其华景敷布之异也。

疏云:焕者,明也。

落者,落落然也。

景霞者,瑞霞也。

神衿者,心也。

靡不迈者,无不历也。

盖言此心洞观无穷也。

玉条流逸响者,疏云:骞木之条,灵风鼓奏,其音流逸,有如从容虚妙之论也。

  灵音振空洞,九玄离幽裔。感爽无凝滞,去留如解带。明识生神章,高游无终败

  灵音振空洞之妙,则九玄之魂莫不脱离於幽夜矣。

盖功用至此,则九祖升度。

感爽无凝滞者,自利而利他也。

爽字,世本多作赏字,盖以音相似而误也。

蜀本、浙东本皆作爽,今从之。

《万光忏》云:真灵静定,即得彼魂感化,有如影响,此言静定中感应之妙也。

盖彼飞爽感悟此道,无复凝滞,则其去来自由,如解衣带,言其易也。

明识生神章,高游无终败者,谓了悟生神之道,则知自己元神,与道为一,故高游物表,而终无败坏之期也。

夫如是,则阳九百六之灾,岂能及乎。

  玄景耀云衢,迹超神方外。应感无方圆,聊以运四大。研心稽首诵,众圣共称快。

  玄景者,谓玄华之景色,腾耀於云衢,则是彻上彻下,莫不洞明也。

迹超神方外者,则超乎天地四方之外也。

盖论此天本迹至高,迥超物表,然神无方体,何所不在,岂定迹之所能拘哉。

故应物不测,而妙本常寂,感圆应圆而不滞於圆,感方应方而不局於方,故云应感无方圆也。

四大者,疏云:地水火风也。

谓四大和合,以成此身,而生神之道,则妙乎万物,虽复运化四大,而非四大之所能留碍,然亦不可离此四大,以驰心空妙,而外此别求,故云聊以运四大也。

研心稽首诵,众圣共称快者,谓精研此理於心,而敬诵之,於是八过之功用已至,则上而诸圣,下而己躬,莫不同乎一道,所以皆乐而庆仙道之成,故曰众圣共称快也。

  无想无结无爱天生神章第九

  疏云:此天无复五欲之想,已断胞胎之结,永无存形之爱,故举其胜德以为名也。

《秘字》云:此天精魂萌阳之炁,主丹田宫下真内神。

夫处位乎上而生神於下,乃反复道也。

  帝真神府命元自然玄照之炁

  诸本皆作岳府命元,惟所南郑先生论议,则作神府,其义尤长,实为当也,今宜从之。此言阳明充实,光照无极,乃自然之成功也。故云自然玄照之炁也。

  无结固无情,玄玄虚中澄。轮化无方序,数来亦叵乘。

  人生胞胎之中,因血炁而有结,此结不解,生道不昌,兼以人神本静而情扰之。

情者,性之动也。

动失其正,外着於物,乃成结滞。

《南华经》云:物有以结之是也。

所以随业轮转,感果无停,故修道之士,必练情以合性,情忘结解,乃可证妙三元,直造玄玄之域,则中虚而澄寂无为也。

轮者,运转也。

谓玄寂无为,运化自然,无方可揆,无序可伦,则岂能乘之以数哉。

叵者,不可也。

乘者,谓以算数相乘也。

《南华经》云: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亦此意也。

  谁云无色平,峨峨多丘陵。冥心纵一往,高期清神征。良遇非年岁,劫数安可称。

  自粗观精,即无色为无物矣,以道观道,则至无之中,妙有存焉。

无色者,即无色界天也。

无色界天之上方,是种民天也。

种民天之上,乃大罗道境也。

此章言功成德备,神登上境之事,若日谁云无色之上,坦然而无有乎,实峨峨多丘陵也。

郁罗萧台、玉山上京、三华离便、大有妙庭,皆在玉清之境,乃三清上帝宴居之所也。

其在人身,则眼之上为无色界,而泥丸乃玉京山也。

故冥心合道者,腾任一往,超三界而入玉京,乃所谓冥心纵一往,高期可以清神而任征召也。

获此良遇,永证无为,是与三元合德,九炁齐并,不终不始,无死无生,既非年岁之可纪,又何劫数之足称哉。

征字,一本作澄,即澄澈之义。

  浮爽缘故条,返胎自有恒。灵感洞太虚,飞步霄上冰。津趣 七苟切,速也。 鼓万流,潜凝真神登。无爱固无忧,高观稽首升。

  蜀注云:经自初章胞元结长命,至于二章斩根断死户,三章魂生摄游炁,四章神公摄游炁,五章炁熙练元藏府,六章斩伐胞树滞,至此五藏六府既具,则七章已后,方无作用之语。

愚谓此章论胞胎,则神全炁足之时也,论修真,则道全德备之时也。

故其言皆践形肖德者之事,若前章或有及已成之意者,乃见因知果,此章尚及浮爽之语者,乃见果知因也。

故每章亦皆互有此意。

今云浮爽缘故条,盖使轻浮之爽,循本归根,尽复其固有之常也。

夫如是则炁与九天而齐一,神感太虚而洞彻,故能飞步於霄上之境矣。

故曰:灵感洞太虚,飞步霄上冰也。

冰者,结凝而成,有体而无质,有坚定洁白之象也。

津趣鼓万流,潜凝真神登者,津乃天津河汉也。

万流者,言分派不一也。

谓天津疾流,飞鼓万派,非滞形者之所能至,铃潜凝真神,然后能登。

故紫微夫人云:玄波振沧涛,洪津鼓万流,驾景盻玉虚,思与佳人游。

亦此意也。

或云霄上冰乃脑也,炁蒸于上乃成津,以流润于下,而神则复升于上境也。

蜀注云:学此道者,必自无爱无忧为本。

南极夫人云:从爱生忧,从忧生畏,无爱则无忧,无忧则无畏也。

盖得此道者,高超象外,三界独步,否则没溺生死,沉滞爱河,又奚足语生神之道哉。

今曰高观稽首升者,乃一切无染,故能凌高绝观,稽首而上升矣。

○按生神宝章,即元始天王命九天司马、侍仙玉郎开紫阳玉茨云锦之囊所出九天之章也。

於本经中赞之,有曰元始禁书,曰洞章,曰真文,曰宝章者,皆指此章无疑矣。

何乃於本章之中,又有赞章之语,如司马诵洞谣,玉章生万神,琼音逸九霞,玉章洞幽虚,朗然生神章,玉章散冲心,明识生神章。

如斯之类,未知又果指何者为神章、琼音、洞谣哉。

无乃示人以章外之旨,使因此以求,其在我自然之章,默识而自得之欤。

则所谓天地之尊、万物之根者,信非文字之所能载。

章乎章乎,口诵云乎哉。

  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解义卷之三竟

  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解义卷之四

  清源天庆观道士圭山董思靖着

  太极真人颂二首

  疏云:太极真人,即元甫也。

歌德曰颂。

此赞出三界之功,颂彼行人之德,以授仙公。

或云此指徐来勒也。

《真诰》云:霍山中有学道者王元甫,受太极真人青越饭法。

《七签上清经迷》云:西梁子乃受□饭方者,及王总真与安度明、又镐京杜冲,并太极真人。

则古仙任此职者非一。

今疏中独云元甫,又不着姓氏,未详其的,姑阙之。

  大道虽无心,可以有情求。

  疏云:至寂无言,感应有说,因情可以至无情,因心可以会无心,此盖谓道乃万化之本原,至於生育天地,运行日月,亦其自尔,初何心哉。

人若求之,但至於无私心,则即心是道矣。

今所谓可以有情求者,乃学者立求道之志也。

夫学之之道,必先致知,然后学以求至圣人之域,故曰有情求也。

  伫驾空洞中,回盻翳沧流。

净明三界外,萧萧玉京游。

自无玄挺运,谁能悟冥趣。

音陬 落落天汉澄,俯仰即虚柔。

七玄散幽夜,返胎顺沉浮。

冥期苟潜凝,阳九无虞忧。

  空洞即三炁,乃三清之境也。

谓伫驾於此,回视下方,皆云翳沧流,盖言甲申之劫,三灾到处,皆洪波也。

惟有三毒俱消,心境净明者,乃迥脱三界之外、萧萧然为玉京之游矣。

然此苟非如大洞雄一真法,所谓自无玄名帝图,挺命合仙,及运值太平者,不得参闻此道。

故曰:自无玄挺运,谁能悟冥趣也。

冥趣者,即道也。

落落天汉澄,俯仰即虚柔者。

谓既悟此理,即心融境净,故所寓之处,皆如此。

落落者,广大之貌。

天汉澄者,天上之景。

夫了一心而成道,专一炁以致柔,即此虚柔者为体,则一俯一仰之间,无非道也。

其或七玄之魂散於幽夜者,亦皆乘此妙果,返本还元,混成圣胎,随顺劫运之沉浮,无有染着也。

既得契此冥数之期,苟能潜神凝素,则虽阳九等灾,亦不足以致忧乐於胸中矣。

  观此去来会,时复为淹留。外身而身存,真仙会良俦。

  疏云:前明内德.此明外化,慈悲之教。

盖已得证道者,苟不能推慈运悲,则是为贵乐所摄,增长我见,反成昧道矣。

德至於此,自无是患,劝戒学者不得不然,谓苟遇此去来生死劫运之会,又当降应人天之中,为之淹留教化,成熟一切,令得道真。

所谓以大智故,不往生死,以大悲故,不往长寂是也。

外身者,忘己也。

谓忘己济物,乃外身也。

然而在我者己,以与人己愈有,则静一而不变,乃长存也。

又况本无我乎。

此其所以与道为一,而会真仙之良友矣。

  亹亹玄中趣,理也。 湛湛音沈,深而清也。清汉波。代谢若旋环,椿木不改柯。

  疏云:前章赞学人出三界之功,此章赞真人应化之勤也。

谓勉勉然於玄中之趣,而俯视三界,但见清汉之波湛湛然也,乃静观万化之代谢,有若旋环之无端,惟有妙本湛然,历灾劫而不变,亦如隆冬之后,群卉尽雕,而椿木之柯,则青未尝改。

此盖以物喻理,其言如此。

  静心念至真,随运顺离罗。感应理常通,神识逮自徂。淡游初无际,繁想洞九霞。飞根散玄叶,理反非有他。

  疏云:此段又赞前真感应之德也。

至真者,乃指飞天神王也,言静心怀念,当时神王赏监七觉,领括天仙,怀慈群品,劳心兆庶,随劫运之交会,校录籍纷纭,乃能各顺条目之离散,罗布者一一区分,整然具举,则其用心可谓勤矣。

此倘非悟明本体,得其要领,而应机无滞者,则不能也。

故继曰:感应理常通也。

盖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及其去则无所复留,虽事物不齐,感者之机无穷,而应之理常通,实未尝少吝,所谓寂感无边方是也。

神识逮自徂者,谓感之机虽不穷,而应之神妙诣理,各自造其极至也。

疏云:适者,诣理也。

逮者,至也。

自徂者,乃自往也,盖神者妙万物而不测者也。

故神之格思,不可度思,乃不行而至,不疾而速也。

此谓感应之神,适诣於理,应於事物,则物各付物,事各付事,盖不待推而后能随事,各各自然,适诣其极至也。

又疏云:感应之迹,乃圣人之教,随分而应,谓物品不同,根机亦异,故出三洞诸法,令其当分得悟也。

理常通者,言圣人常行善救,无时而不然。

《玄经》曰: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无论已感未感,众生各有道分,故圣人善理常以通物,有感必应,应又生感,故言感应理常通也。

以其全神而应物,各至其物之极,而物不能汨之也。

故此理常通,而其神适逮自徂矣。

淡游初无际者,此谓淡然漠然,游於物之初,而与太虚同量,了无边际也。

《南华经》所谓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是也。

繁想洞九霞者,盖谓上圣圆明之量,浩无边际,虽群生想念之繁多,而感应不穷,然亦莫非於此无际量中起灭,在上圣知见洞彻视之,炳若九霞之腾布也。

飞根散玄叶者,夫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

则是静为动之根,既以静为根,则动为枝叶矣。

根本静,而散於动,则谓之飞根矣。

叶本动,而动实原於静,盖亦未尝离乎是性。

故云玄叶矣。

玄乃性之妙也。

理反非有他者,谓既悟此理,则当体寂然,反乎真理,岂复更有他哉。

盖即念全真是也。

夫如是,则动而无动,静而无静,非不动不静,而动静非二本矣。

  常能诵玉章,玄音彻霄遐。甲申洪灾至,控翮王母家。永享无终纪,岂知年劫多。

  疏云:此结末劝奖学人也。

常之为言,盖无时而不然也。

人能以常为法,诵玉章之文,行玉章之道,则功行显着,自可以上彻九霄之遐远也。

苟值甲申之期,洪流之灾既至,则控御飞翩,而上升西王母之家矣。

然此洪水之灾,盖由众生之所感果。

谨按《灵宝蠲化水火灾疠经》云:天地有劫数穷极,水火之灾疠,惟上圣高尊、诸天帝王以安平之,则劫数无终,水火无激蚀之变。

又云:人身有水火灾疠,惟大定无为,降火升水,以和平之,非至真上学所不能知。

由是观之,则人能六根清净,大定无为,自可以平水火之疠,济阴阳之愆。

是以古之上仙,体万物之真,得妙化之原,始则乘天地之正,而与造物者游,终则掌劫会之期,而为造化之主。

登神冲漠,领袖太无,任世运之更迁,而真常之湛寂,尚何炁数之能拘哉。

按《西王母传》云:九灵太妙龟山金母,一号太灵九光龟台金母,乃西华之至妙,洞阴之极尊。

在昔道炁凝寂,湛体无为,将欲启迪玄功,生化万物。

故以东华至真之炁,化生木公,西华至真之炁,化生金母。

体柔顺之本,为阴极之元,位配西方,母养群品,所居官阙,有金城千重,玉楼十二,琼华之阙,光碧之堂,九层玄台,紫碧丹房,左带瑶池,右环翠水,下有弱水九重,洪波万丈,非飙车羽轮,则不可到。

轩砌之下,植以白环之树,丹刚之林,空青万条,瑶干千寻。

无风而神籁自韵琅然,皆九奏八会之音。

应《上清宝经三洞玉书》凡有授度,咸关预焉。

而神洲乃在所治之东南也。

其应在人身,则梵炁之宫,土之正府,乃九宫之根也。

永享无终纪,岂知年劫多者。

疏云:十二年为一纪,今永享无终之纪,又岂知历年劫之多哉。

故古歌云:道既无终,我体无终,从劫至劫,寿何时穷。

此盖与道同体,而不可以限量论矣。

  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解义卷之四竟

  后序

  余解是经毕,有难者曰:天命流行,於穆不已,二炁五行,赋与万物,生生不穷,原於一炁,而主宰是炁者,一理而已。

故自天界付谓之命,人物禀受谓之性,应感莫测谓之神。

神一而已,在心为思,在眼为视,在耳为听,在口为言,乃至手之持执,足之运奔,千变万化,莫非一神之所为,惟用得其正则吉,失其正则凶尔。

乌有分守名字,若是之殊异哉。

  余曰:子之说诚亦有理,惜夫知其一,未知其二也。

夫道之全体,浑然一致,而精粗本末,表裹之分截然,於其中毫厘丝忽,有不可得而紊者。

今徒知所谓浑然者之大,而乐言之,而不知夫所谓截然者,未始相离也。

子盖观诸天地之道乎。

总而言之,曰天地而已,然其中则日月星辰之行其纪,雨风露雷之施其化,江湖山岳之流峙,飞走动植之生成,此岂非浑然之中,粲然截然者乎。

如是之类,将其神明各有所司乎,抑亦曰神一而已乎。

析而分之,不可备举,且以日之行度论之,而言则一年一周天。

然而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在翼不可为轸,在角不可为亢,又岂非丝忽之不可紊者乎。

人身亦一天地也。

今夫四支百体之区分,五藏六府之赅存,至於三万六千关节,亦莫不各有所主。

故眼之官则视,而聋者不以视代听,乃至口之於言,心之於思,无不皆然。

此众神名字之所以立,而统之则有宗,会之则有元也。

是乌可以分裂而病之耶。

  难者又曰:《老子》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灵,万物得一以生。

《庄子》云: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又云:将磅礡万物以为一,及所谓其一,与天为徒。

言道之至,莫如老庄,皆主乎一,则是天地万物之殊,惟一以贯之耳。

今是经反以不一为贵,何邪。

  余曰:子知是经之旨乎。

其称名也杂,其统之也一。

经所谓元,即老庄之所谓一也。

谓之元,谓之一,言其体也。

生神之法,称名之杂,言其用也。

论其体,所以举其同,论其用,所以显其异。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此本末具举之言也。

是经之论,始乎一元,而终乎天地万化,并受生成,则一之中而万者具矣。

生神之道,以空洞真一为体,以变化不一为用,唯一故能静,静而后能变,变而后能化,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则一与不一,非二物也。

吾闻之先圣曰:敛万炁为一炁,散一炁为万炁,合万神为一神,分一神为万神。

又曰:聚则为形,散则为炁。

此其阖辟敛散之道,盖与阴阳同功,天地同德。

故曰:宇

  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推而行之,可以成人,可以成物,可以赞化育,可以参天地。

非天下之圣神,孰能与於此哉。

若夫知其本无,而不知其至有,知其真一,而不知其变化者,是一偏之说,安可与此同日语耶。

  难者又曰:教中有云:情存圣量,犹落法尘。今是经教人以修习圣胎之法,无乃堕於是乎。

  余曰:情存圣量,为未忘心法者言也,修习圣胎,为初学之士设也。

若乃道全德备者,何可以此议之。

吾闻之先圣曰:圣人敛万有於一息,无有一物可役吾之明彻;散一息於万有,无有一物可间吾之云为。

譬之天地间,日月之升沉,风霆之鼓舞,云雾之起灭,万有之变化,往来出没,自然而然,恶识所以然,恶识所以不然。

若是者,孰为圣量乎,孰为法尘乎。

  难者又曰:尝闻释氏之说,以一切有相皆为幻妄,故其教曰无生,又曰寂灭为乐。

而道家之教,乃曰长生久视,及升虚尸解,故彼目之曰弄精魂,守尸鬼者。

某於此不能无惑,愿为我决之。

  余曰:不然。

道一而已,岂有彼此之分哉。

且如达磨之蹑苇渡江,普化之摇铃空际,或金棺自举,或碣石藏身,其亦弄精魂,守尸鬼者乎。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长於上古而不为老。

无始无终,无前无后,得之者与道同久。

且万物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

生生之理,无时不然。

而生生者不生,化化者不化,夫何容心焉。

余闻之先圣曰:人在道中,犹鱼在水中。

人去道则亡,鱼失水则死,良由修之者有勤怠,故得之者有浅深。

浅者惟及於心,深者兼被於形。

及於心者,但得慧觉而已。

既得慧觉,悦而多辩,灵炁泄丧,形亦随之。

被於形者,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显则神同於形,隐则形同於神,在有而有,在无而无,不可以形迹窥,不可以死生论,而何弄精魂,守尸鬼之云。

故曰:以我之精合天地万物之精,以我之神合天地万物之神,以我之魂合天地万物之魂,以我之魄合天地万物之魄。

则天地万物,皆吾精吾神、吾魂吾魄。

何者死,何者生。

夫如是,则乘天地之正,御六炁之变,游乎三清,而与道同体矣。

故曰:至人无己。

难者之疑,於是而释。

余因寄呈三山蒋靖庵,既从而订之,且令附于经后。

  淳佑壬子岁清源天庆观董思靖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