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

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

  经名: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撰人不祥心二经同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玄部灵图类。

  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

  昔时尧民见仙君而请问焉,曰:雍也敢告,大洞真元,可得闻乎。

仙君对曰:汝鄙夫也,何足以问诸。

然请诵其所闻,而吾子自择焉。

策言:大犹道也。

洞者,通也。

茫茫大道,运真一元阳之气。

其气无穷,无所不通,故为万物之宗。

人能守之;则神仙可学矣。

仙君可。

复传:今.吾为雍也,特从其信,当· 肆其训,拟明众妙之要道,可萃诸经之善言,言真元之教,明于天下。

天垂其图,十有二焉。

人务其诲,警于来者。

犹师旷之调锺,俟知音之在后。

  虚无自然之图 #

  其始无首,其终无尾,其上不缴,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夫自然者,乃虚无之自然欤。

经云:无无曰道,义极玄玄。

言人非虚无自然,则弗能生也。

颂曰:

  太虚无中体自然,道生一气介十焉。

  罔极大化乾坤域,龙马龟书正理传。

  兹者与夫天真皇人,皆署太虚云篆,诅可同日而语哉。

  道妙惚恍之图 #

  夫道也者,神异之物,虚而有情,灵而无象,随迎莫测,隐显莫求,不知所以然,亦不知所以不然,通生无匮,因谓之道。

山谷云:吾欲亡言,观道微妙。

老君曰: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中有象焉;恍兮惚兮,中有物焉。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盖其天下之物,皆生於有,有生於无。

恍有耶一惚无耶。

阅察也,甫始也。

言无中察气,始化众有,众有之间,惟人为贵,若能修道,可以长久。

  是知道妙所在,圣人尊之。

故轩后膝行以顺风,孔父朝闻而夕死。

其惚恍之旨,於斯见矣。

昔者,真君在武当山中进道,凡四十有二年,方升紫霄,位列仙圣。

非乎龟蛇吞黑锡,天地养丹砂。

孟谪仙云:结汞凝铅,能之者仙。

但人皆柢溺於邪,莫达其要,欲求天仙,而姑舍乎金丹,何以致形神俱妙。

若人形神俱妙者,盖真元秘诸。

故道之将行也欤,贵勤矣。

夫孰不云乎,匪迩匪迂,裔裔皇皇,登于瑶堂。

《易》曰:履道坦坦,幽人贞吉,其斯之谓欤。

  太极先天之图 #

  粤有太易之神,太始之气,太初之精,太素之形,太极之道。

无古无今,无始无终也。

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言万物皆有太极两仪,四象之象,四象八卦具而未动,谓之太极。

太极也者,天地之大本耶。

天地分太极,万物分天地。

人资天地真元一气之中,以生成长养。

观乎人,则天地之体见矣。

是故师言:气极则变,既变则通,通犹道耶,尸反者道之动。

盖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母者,道耶,至矣哉。

道之大也,无以尚之。

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

但凡其人行道也欤,则生神矣。

夫或躬废大方,则届于其亡信哉。

  三仪冥有之图 #

  乾之初九、九二,则曰坤元之仪,大化也者,气结凝滓,积滞成地。

九三、九四,则日人元之仪,大化也者,三元毓神,九气结形,黄白如鸡子,乾坤同法象。

九五、上九,则曰乾元之仪,大化也者,气清高澄,积阳成天。

言天包地外,地处天中。

且地之所以凭者,为大气鼓之者也。

大气者,时运也。

然天地为巨,犹在道化,冲和元气,神变为人,乃成三才。

言人物冥有,从乾坤中来。

故前圣制之,配太无之纪,利民悉备矣。

若夫其人,德合两仪,由斯迪者,不亦嘉乎。

嗟彼于迂,岂弗尔思。

  气运之图 #

  神哉。

混元未判,总一气而隐两仪。

太极既分,显三才而张庶品。

人物之体皆备,气数之源咸绍。

其梵气弥罗,万范开张。

言梵气者,乃大行梵气也。

弥罗者,为包罗万有也。

昔自元始,抗大梵之真,开赤明之纪。

惟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故生育无穷,布陈兆汇,动植安危,悉由气运。

虽修行人,可能违乎?言九窍四肢,皆通于天气。

且手足之阴阳,各有其三焉。

妙法具载《黄帝素问·正纪大论篇》中,示民药食所宜,最为要道。

故经云:食其时,百骸理。

时犹是也,兹固康宁之基矣。

每岁五运,六气所主,司天在泉,左间右间。

肇从大寒前后甲子日,交初步之气,厥阴木之风,化於巳亥二年司天,寅申二年在泉,子午卯酉辰戌丑未八年,为间气。

气在人之左关,及肝与胆,肝胆生怒,怒伤三魂。

是故高道省浮生之大梦,炼阳神以长存。

又於春分,交二步之气,少阴君火热,化於子午二年司天,卯酉二年在泉,辰戌丑未寅申巳亥八年,为间气。

气在人之左寸,及心与小肠,表裹生喜,喜则伤神。

惟上士也,不染着於有相。

即观道於无生。

至小满交三步之气,太阴君本太阴,於丑未二年司天,辰戌二年在泉,寅申巳亥子午卯酉八年,为问气。

自初气终三气,天气主之。

或云少阳相火之炎,化气在人之右尺及命门,与三焦者,三生畏,畏伤血气。

其明达者,觉聚散之自然,离物相以无为。

至大暑,交四步之气,少阳君本少阳,於寅申二年司天,巳亥二年在泉,子午卯酉辰戌丑未八年,为问气。

或云太阴土之湿,化气在人之右关,及脾与胃,而三生思,思伤身体。

有烈仙者,悟见闻以象空华,亡爱欲而增智慧。

至秋分,交五步之气,阳明金之燥,化於卯酉二年司天,子午二年在泉,辰戌丑未寅申巳亥八年,为间气。

气在人之右寸,及肺与大肠,其三生忧,忧伤七魄。

有真人者,观世事以皆空,可恒时而明照。

至小雪,交终之气,太阳水之寒,化於辰戌二年司天,丑未二年在泉,寅申巳亥子午卯酉八年,为间气。

其气在人之左尺,及肾与膀胱,兹者生恐,恐则伤精。

独至人也,积万行於人间,纪千善於天上。

自四气尽终气,地气主之。

但凡一气,皆六十日交之。

其年与日,大理同推。

故道符大洞,德配真源。

玄矣哉,洞真乎。

统广生之神,变巨化之序。

以其丑类,当时受形。

且人之百骸,则有涯者也。

玄之一气,而无间然矣。

诸进道者,召无间之气,补有涯之形。

故形作气之宾,气为形之主。

形气相保,斓善资生。

盖天下莫不贵者,道也。

爰因顺道化者,存逆气运者,亡叹日月逾迈。

若弗云:来有言时乎,时不再娠。

遂尘视富贵,寝观生死,克念人也。

道与之貌,天与之气,地与之形。

形之神阙一穴,名日天中。

天中之上,天气主之。

天中之下,地气主之。

气交之分,人气从之。

传称六气,阴阳风雨晦明也。

分为四时,序为五行之节。

言三阴,虚也,三阳,盈也。

风,巽也,雨,坎也。

晦,阴息也,明,阳消也。

如历书云:每岁周天之气,凡二十有四焉。

自立春、惊垫、清明,春之节气。

内雨水、春分、谷雨,春之中气。

次立夏、芒种、小暑,夏之节气。

内小满、夏至、大暑,夏之中气。

又立秋、白露、寒露,秋之节气。

内处暑、秋分、霜降,秋之中气。

终立冬、大雪、小寒,冬之节气。

内小雪、冬至、大寒,冬之中气。

土分四季末,各十有八日主之。

以上诸气,总统四时五行之政。

且气消盈虚,唯高士则之。

诲人恳之则延龄,冒之即妖命。

宜远乎寒热温冻,将恳天道,以养元气。

盖其元气,难积易散,秘诀在四气调神论中。

是以圣人与气运相应,若亡其情而得长久,故上士参合,其理亦然。

礼云:人之情所为,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但人从之则凡,做之则圣。

如攸好修习大洞真元,情当悉除,喜这阴阳之蠹。

故几於道,超生化之域,跻逍遥之界。

至乐熙熙,然其可忽诸与。

  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