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玄灵宝道要经

洞玄灵宝道要经

  经名:洞玄灵宝道要经。

撰人不详,约出於隋唐之际。

原系孝道派经书《总善孝子报恩成道经》中一篇,徒分出单行。

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玄部本文类。

参校本:敦煌P.582《恳善孝子报恩成道经·道要品》抄本。

  洞玄灵宝道要经

  道言:大道幽虚。

寂寥无名。

孝出於无乘无#1受生。

生形法孝,无名曰道。

处於无上,玄应无下。

名行高远,利益弘大,神通无碍,不终不始,故名孝道。

有形之类,非道不生,非孝不成。

故大道生元气,元气生太极,太极生天地,天地生万物。

万物之类,人居其长。

万灵之中,大道最尊。

仁孝尊道,故名孝道。

道为万物父,亦名万物母。

又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2。

万物得道则昌,失道则亡。

精微柔弱,忍辱慈孝。

进修中道,心无懈惓#3。

以孝自牧,上报元恩。

玄#4父玄#5母,二亲大恩。

二亲大恩,故名行孝,行孝道也。

心出於虚,道入於无。

虚无相感,不动而应。

应则道成,成孝道也。

故虚心以待物,物亦虚心以待之。

彼此相待,然后神交。

先通其神,后通其身。

身神俱通,则孝道成矣。

出有入无,分形百亿,无所不宅。

在天为天灵,在地为地祇。

天灵地祇,二景之根精也。

晨夕输照,养育含生。

在东主九夷,在南主八蛮,在西主六戎,在北主五狄,在中主三泰。

虽边邦杂类之种,水陆行藏之族,悉皆赖道而得受生。

母以慈养,子以孝生。

生成之日,定有反哺。

虫乌之心,犹知报恩。

五逆之人,不如禽兽。

不行孝道,背叛元恩,是名凶人,非君子也。

不名道士,是真罪鬼。

凡百人伦,不行孝道,见善不从,闻道不信。

道犹慈恩,元元不舍。

方便示现,种种神变,与其幽验。

不能用之,是名蠹#6尸。

蠹败之尸,亦如拓魄#7。

守尸之精,住其身中。

尔时,高明真王而作颂曰:

  勿言孝不真,勿言道不神。

行孝光天下,明然#8照尔心。

心迷暗不悟,踌躇失生路。

吉会考勋名,无功终不度。

天堂寂不欢,地狱多寒冱#9。

语汝仪堂#10子,勤建仙真步。

莫学蠢死群。

灰身蝼蚁聚。

一堕浮游鬼,万劫忘生路。

汤炭罪未穷。

茫茫守丘墓。

  尔时真王作此颂已。倪而弹指,声闻十八汤炭地狱、六宫罪门。又作苦颂曰:

  天堂永不闭,地狱未曾开。

受苦无休息,罪鬼合群来。

渴则饮镬汤,饥则食热灰。

由何失孝道,财色受殃媒。

强壮不行道,临终始欲回。

闻孝翻诽笑,汤火长悲哀。

  於是真王#11作此颂己。

放#12心孝光,洞朗天下,光变成灯,照耀十八大地积夜之狱。

真王慈气,化成仙云五色#13,徧覆十方无极世界。

是诸罪鬼,一时放赦。

洗沐玄津,升於凤阶。

礼悔首过,欢喜庆泰,而作歌曰:

  六宫除罪目,九幽无对魂。天灯朗暗室#14稽首礼玄门。三官不受事,长归帝一尊。

  尔时罪鬼作此歌已。

未得受生,复归丘墓。

夕夕通梦,语其子孙曰:欲得存亡如愿,急然#15九幽神香,建立精舍,盛施床座。

精心行道,慈救万物。

香灯愿念,报二亲恩,报大道恩,转诵经教,助国扶命。

救济孤危,疗治疾疫。

守一立功,劝人作善。

是时,凡人感通此梦,睡中惊悟#16。

各见庭中,天灯照明,光芒射心,皆悉冥悟。

行孝奉道,一十八年,得六通果。

是其先亡,南宫受化,皆生福地,见道闻法,并登仙位。

  道言:道德弘大,孝摄幽明。

罪 鬼蒙赦而行道,子孙冥悟而行孝。

奉吾道者,先当行孝,而后行道,故名孝道。

往昔有人先行道而后行孝。

道无生灭,人有始终。

行道道行未成,欲孝而#17亲不待#18。

为不待故,则有伏哀之恸#19。

伤和损气,不名益#20易。

年过四十,衰相表现。

守一遂废,心丧不终。

及年六十,伏尸#21冢间。

积经三年,形神不散。

灵禽翼覆,猛兽卫护。

以七月七日立秋之节,太一天尊,俯而愍之。

后至秋分,遣一仙使,赍持琼丹,下而救之。

入口便活,犹如睡觉。

西宫八王,给其飙轮。

上升天府,号曰孝仙。

于今寿九万大劫,形如金玉,气色似云。

出死入生,长存无穷。

孝仙初始,备婴涂#22炭,风霜不改,饥恼无变。

道贵丹成#23,高尚其志。

怀贞抱节,然后获果。

坐命云车,飞浮上界。

于今行孝,忆想二亲,元元大恩,使我成道,不可思议。

往昔劫中有#24一人,先行至孝。

二亲俱寿一百三十七岁,子年已登一百五岁。

善明方药,常饵丹光。

父母并子,筋力不衰,於是孝子被服彩衣。

又善音乐,一日二时,歌舞作乐。

是时,父母一旦终亡,如人睡卧。

身不痛恼,心志不乱。

孝子结茔,举殡二亲。

乌兽云集,助其衔土。

积经三年坟高百尺。

於是,孝子结庐九载,行孝修道。

天下神烛,以明其心。

香官坟婴#25,以为道信。

天地父母,感其精志,赐其交#26梨,升入西宫,锡号金光孝子明玉真童。

老而成道,于今反婴。

虽得道真,不忘孝道。

况於凡夫,忘恩背义,仁德不行,与尸何别?反逆天地,耽淫嗜酒。

贪财无义,利己害物。

生啖鱼肉,膏血洿#27口。

通体膻腥,信用邪魅。

或为利出家,诈云奉道。

毁损功德,窃取法财。

贸易酒色,不知厌足。

临死求哀,罪目已定,生神不居。

志意闷乱,气玲色变。

徒有悔心,道不原赦。

魂魄离散,处处受苦。

肉食蝼蚁,骨肉和土。

五内糜烂,无复人形。

语汝来生,欲奉孝道。

勤诵经诫,谛观身心,断诸贪着。

既断贪着,即无烦恼。

烦恼因缘,因贪欲生。

若断贪欲,生死攀缘。

永绝无余,身心快乐。

道心弘广,七祖介福,何但一身而成道耶?孝道神力,譬如天地。

天地所生,无种所有。

唯有二亲,不可假作。

应当行孝,以报大恩。

应当修道,斋戒拔度,烧香然灯,以济苦厄。

七祖在难,希望子侄,请道神力,冀得解脱。

如人囚禁,枷锁系缚,望逢恩赦,荡除罪咎,快乐自在,心无忧虑。

冥阳罪目,大同小异。

有罪逢赦,不如无罪。

有罪虽兔,其目犹在。

既失一行,终身无信#28。

故生不可失,道不可忘。

忘道失生,是名罪鬼,不名人也。

忘道失生,随境而舍。

展转无穷。

如泛大海。

不识边际,思归旧岛。

风浪所漂,永失来路。

失#29生道者,亦复如是。

及其强健难事已办。

何不行孝,修无上道,永断生死烦恼因缘。

  道言:闻吾道者为贤人,行吾道者为真人。尔时仙王,而作颂曰:

  欲知孝道隆,满堂皆女僮#30。

窈窕西宫室,承运补王公。

此时吾道行,天灯处处明。

神香回朗识,山野庆云生。

敌国罢冈战,四海不交兵。

能修孝道诫#31,斯须见太#32平。

  道言:道不修人,人须修道。

道本自然,不修人道#33。

人非自然,故应精进。

修自然道,三万六千道要,要以孝道为宗。

未有不慈不孝,反逆父母、杀害君主,而得成道。

不忠不孝,名十恶人。

生犯王法,死入地狱。

生死受考,无有出期。

得饿鬼道。

  道言:至孝修道,修孝道也。

道在至孝,不孝非道也。

何以故?孝能慈悲,孝能忍辱,孝能精进,孝能勤苦,孝能坚正,孝能降伏一切魔事。

财色酒肉,名闻荣位。

倾夺争竞,交兵杀害。

至孝之士,泯然无心。

守一不动,一切魔事自然消伏。

孝坚金关,闭揵死道,是诸魔奸津梁断绝。

内外寂静,专行孝道。

内无交兵,外无伏贼。

孝道无形,不可取相。

孝道弘大,不可舍相。

取舍无相,真应动用,如无尽藏。

无尽藏故无取无舍,有取有舍则有穷有怠。

穷则非道,怠则非孝。

不穷不怠,是名孝道。

孝如嘘吸,气不可停。

停气则身#34灭,停孝则道败。

喘息继念,行住忆想,故念念在心,不可放舍。

放舍则道败,故不可舍也。

  道言:来生男女,欲求孝道。

莫为利求,莫为色求。

利生痴贪,痴贪非道。

色生嫉妬,一切苦缘,因色滋长。

嫉妬非德,苦缘非道。

色心求道,道不可得。

道非祭祀,不可以酒肉。

求道本清洁,不可以秽慢。

求孝道无心,不可以智慧。

求大道无形,不可以色相求。

夫求道者,应以无得心求。

亦不前心求,亦不后心求。

应以不起不灭心求,应以秘密心求,应以广大心求,应以质直心求,应以忍辱精进心求,应以寂静柔弱心求,应以慈悲至孝心求。

略举道要,以类推之,久自明矣。

  尔时,真王为诸来生略说道要,流通供养。有得之者,晨夕诵念,精修其事,心#35得成道,不可思议。

  洞玄灵宝道要经竟

  #1无:原作『元』,依敦煌本改。

  #2敦煌本无『又曰』至『万物』十五字。

  #3倦:敦煌本作『倦』。

  #4玄:敦煌本作『元』。

  #5玄:敦煌本作『元』。

  #6 蠹:敦煌本作『灵』。

  #7如妬媿:敦煌本作『有妒魅』。

  #8然:敦煌本作『灵』。

  #9寒冱:敦煌本作『号呼』。

  #10仪堂:敦煌本作『善男』。

  #11 於是真王:敦煌本作『是时六门』。

  #12放:敦煌本在『放』字前有『於是真王』四字。

  #13五色:敦煌本作『七色五色』。

  #14室:教煌本作识。

  #15然:教煌本作r传』。

  #16悟:敦煌本作r寤』。

  #17而:敦煌本作『孝』。

  #18待:敦煌本作『守』。

  #19为不待故,则有伏哀之恸:敦煌本作『是故则有伏衰。』

  #20益:敦煌本作『变』。

  #21尸:敦煌本作『死』。

  #22涂:敦煌本作『荼』。

  #23成:敦煌本作『诚』。

  #24中有:敦煌本作『时中州』。

  #25坟婴:敦煌本作『献婴』

  #26交:敦煌本作『文』。

  #27垮:敦煌本作『污』。

  #28信:原作『言』,依教煌本本改。

  #29失:原作『央』,依敦煌本本改。

  #30女僮:敦煌本作『玉童』。

  #31诚:敦煌本作『戒』。

  #32太:教煌本作『泰』。

  #33不修人道:敦煌本作『故不修人』。

  #34身:敦煌本作『死』。

  #35心:教煌本作『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