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洞玄灵宝三元玉京玄都大献经

太上洞玄灵宝三元玉京玄都大献经

  经名:太上洞玄灵宝三元玉京玄都大献经。

原不题撰人。

唐玄嶷《甄正论》称此经为『道士刘无待造,以拟盂兰盆』。

原本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本文类,系注疏本。

另有敦煌S 3061 号残写本,无注疏。

今以《道藏》本为底本,以敦煌本参校#1 。

  太上洞玄灵宝三元玉京玄都大献经

  若夫至人妙本,出万象之先,大圣深源,超六合之外。

不生不灭,视听之所未阶,无待无为,形名之所不及。

虽窈冥玄绝,而能应化无方,眇邈虚冲,而实济益斯在。

若乃现金容於金阙,示百万之法身,备玉简於玉京,开五方之要典,莫不桥梁庶类,开悟群迷,应感赴缘,逗机行化。

至如今灵宝妙本,理净平夷,但一切众生,违真丧实,虚想妄见,纵荡六情,方缠爱网,遂使业沦五浊,苦海所以无边;流浪三涂,生死於兹浩漫。

自非至人引导,无由出苦。

在我大圣天尊,智周空有,位过寰极,道贯大罗,辟众妙之门,洞重玄之境,能以慈悲救物,常善度人。

故乃托迹西那,现山阳而演教桑林之下。

荐宝玉以妆严,发奇瑞於云霞,散灵香於净域。

遍开妙相,含笑而吐五光;匝照诸天,朗神辉於十界。

愍诸恶趣受苦众生,幽厄三涂,沈缠八难,因道君之请问,告恶对之缘由,说祸福之前征,论拔赎之功行。

故演此玄都大献之法,以教人天。

普愿五道还除罪源,将令四生复保命籍。

  此经题云《太上洞玄灵宝三元玉京玄都大献经》 。

夫经者,感应为宗,慈救为体,愿行为用。

然今题释,详略不同,或泛解二乘,或约陈三宝,皆是后人臆度,非关题经本意。

今研穷名理,考寻事迹,举其指要,以成一字,仍於题中分为二别。

所言二者,前六字是通题,后八字明其别题。

既前通题之中,又分为二。

初太上二字,举天尊圣号,明能说之圣人。

次洞玄灵宝四字,显至教之深名,明所说之正法。

初举天尊圣号者。

太者,泰也。

极大之尊名,以明其体。

上者,尚也。

穷高之美称,以语其德。

明天尊德高无上,体大无穷,德体双陈,故云太上。

次明所说之正法洞玄经者。

洞者,通也同也。

玄者,深也远也。

言此经妙理深澄,真途寥廓,通而无碍,同而不隔,是其洞也。

深而难测,远而莫穷,是其玄也。

故曰洞玄。

灵宝者,灵变不测之义。

宝者,宝重珍贵之名。

言此妙经,理致幽玄,灵变不测,劝令行者,皆可宝持。

故德经云:我有三宝,宝而持之。

即其义也。

  次明别题者,又分为二。

前三元至大献八字,明目经意由。

后经一字,明法教之通称。

明目经意由者,三元方欲显明善恶之报,惩劝之妙法,故述上元、中元、下元以晓之。

言一切众生,生死命籍,善恶簿录,普皆系在三元九府,天地水三官,考校功过,毫分无失。

所言三元者,正月十五日为上元,即天官检勾。

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即地官检勾。

十月十五日为下元,即水官检勾。

一切众生,皆是天地水三官之所统摄。

所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天官校录者。

十一月一阳生,正月三阳生,三阳成乾。

乾者,天之用也。

正月天道数成,故一切天官主当校录。

所以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地官检录者。

五月一阴生,六月二阴生,七月三阴生,三阴成坤。

坤者,地之用也。

七月坤气王周,故一切地官主当校录。

所以十月十五日为下元,水官校录者。

十月建亥,亥属北方,北方是坎,坎是水位,正是水司建王之时,故一切水官主当校录。

又三元者,元本也。

但此上三官,为万物之行本,故曰三元。

玉京者,三清妙境之山名。

玄都者,大罗天中之宫号。

大献者,此经普校人天,仿学玄都大献之法,拔赎一切亡灵,愿行该广,故称大献。

明天尊慈怜兆庶,故发神光。

道君愍念群生,为转经法,具陈天地水官,三官九府百二十曹,四司五帝考录诸官,各以三元之晨,上诣玄都官内,校定人天善恶,分别生死簿书,所有善功,咸蒙记录,冥司谪罚,并无收赎。

拔度之宜,经文具载。

故上从天子,下及兆人,若能遇此宝经,依文修选,探诸花果百味芬芳,备尽人间珍奇异物,列情励志,造大献盘,种种装严,虔心供养,十方众圣,鉴照分明,三代天尊,流恩授受,此乃目经意由也。

后明法教之通称者,寻三洞真文,七部玄教,讨其题目,素号曰经。

是知经者,法教之总名,至人之洪范。

经之为美,其大矣哉,盖群品之舟航者也。

  但经乃多种,大略有三。

一者五德三元,凝空云篆,垂芒八角,秘妙之文。

二者青林紫笔,金简玉字,包以凤文,蕴藏於七宝玄台,或在山洞之中,或在诸天之上。

三者简策缣纸,篆隶随时,传授流通,见行於代。

虽复有三迹,而粗妙不同,皆是大圣天尊诠至,咸能治病,悉名良药。

  但经之义训,训亦多途。举其枢要,略释为四。所言四者,一由,二径,三法,四常。

  第一训由者,言三代天尊,十方众圣,莫不因由经戒,而得成道,故曰由也。

  第二训径者,能开通万物,导达四生,作学者之津梁,实修真之要径,故曰径也。

  第三训法者,言能为旨趣玄妙,所致精微,可以轨则苍生,楷模众圣,故曰法也。

  第四训常者,言非但妙理深远,湛寂凝然,抑亦三代法王不刊之衍。具斯四义,故得称经。

  就此一卷之中,又为四也:

  第一从初至彻照诸天,名为序分;

  第二从尔时众圣下,至难可拔赎,名为正说分;

  第三从尔时太上道君得闻命旨下,尽颂终,名为通传分;

  第四从尔时圣众下,名为总结。

  就初序分之中,又分为五:

  第一举天尊与徒众云集;

  第二从俱在西那玉国下,次明净土方所;

  第三从敷黄金荐地白玉缘阶下,至正述国土装严;

  第四从黄云四缠紫霞三匝下,表诸祥瑞;

  第五从是时天尊含笑下,明出威光。

  太上洞玄灵宝三元玉京玄都大献经

  元始天尊与太上道君、十方大圣、飞天神王、七千二百四十童子,俱在西那玉国郁察之山,浮罗之岳长桑林中。

  释曰:此则开宗发迹之道,备诸贤圣之目,即是第一,举天尊与徒众云集之时,并明净土方所。

元始天尊者,至圣之洪名,生成之大号,远穷溟涬,难以为言,近寻教迹,方可立称。

又元始者,言其最先。

天尊者,语其高妙。

故曰元始天尊。

太上道君者,得道之圣人。

飞天神王者,自在之灵智。

童子者,内无嗜欲,外绝营求,至性不亏,湛然凝寂。

俱在西那玉国郁察山中浮罗之岳。

此为净土方所,即玉京之妙境,碧虚之上界。

亦言此土之人,纯浄洁白,或如白玉,乍等严霜,因此立名称玉国。

又更山名郁察,岳号浮罗,林有长桑,便为题目。

此说经之处,乃具而言之。

犹如孔子定书,老君说经於函谷。

向来既标说经之圣人,并显说法之处所,更显所居之处,有何珍异。

  敷黄金荐地,白玉缘阶,七宝琳琅,光明焕日,黄云四缠,紫霞三匝,香光缠苍,冲溢虚空。

  释曰:此是天尊所居之处,即是第三,述国土庄严,并表祥瑞。

敷者,布也。

言其说法之所,悉以黄金遍布,其地阶之边,并用白玉而为缘钫。

七宝者,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琴、玛碯之类。

琳琅者,即玉之别名也。

天尊所居之处,众宝珍奇,庄严妙丽,光彩焕烂,朗彻十方,照耀诸天,明於日月,故云光明焕日。

黄云四缠,紫霞三匝者,此是表诸祥瑞。

黄即中方之色也。

复有正色呈祥,喜云显瑞,一时俱合,四面而来。

蓊蔚軿阗,周旋围逵。

  又更紫气轻霞,萦盘三匝,灵风扇动,香气氤氲,郁缢虚空,而为供养。

  释曰:不道余事,而言紫霞者,朱黑相杂而为紫霞。

朱曰阳,曰道。

黑曰阴,曰德。

明天尊道德,犹若慈云,荫覆众生,恩隆父母。

但以上界天堂珍奇、雅妙华饰,果报自然,与俗不同,将音乐奇能,亦应殊异。

  天钧大乐,奇雅妙音,万种互作。

  释曰:天钧者,自然之奇响。

大乐者,非常之妙曲。

故曰奇雅妙音。

万种互作者,言所奏音声,皆自然而至,千种万伎,娱乐天尊,诸天既献诸珍奇,并奏雅音,天尊欢喜,显所灵相。

  天尊含笑,五色光明,从口中出,彻照诸天。

  此是天尊欢喜显灵相,即是第五,明出威光。

从上至此,总为序分。

但天尊常适,故若含笑,照同春景,每有光明,所在蒙恩,无不彻照。

但道眼清浄,众圣共同,俱在会中,宜应利见。

  尔时,众圣俱在一处,普见十方无极世界地狱之中,

  此是众圣乘天尊威光,地狱之中,无不睹见。尔时者,即是天尊说法之时。众圣者,不一之称。但众既同,悉皆普见,未知地狱之中,有何责罚。

  囚徒谪役,饿鬼死魂,裸身无衣,颈脚锁械,

  此明众生宿业,不修善根,诸恶备造,死入地狱饿鬼道中,裸形饥赢,头颈锁械。但饿鬼死魂,身既无衣,项上着锁,脚上连械,未知中间,甚为楚痛。

  足立剑树,头戴火山,

  此皆随缘所受,言岂直饥饿裸形,每令身负铁杖,足立剑树,头戴火山,焚割其痛毒难忍。

或头然火炭,足立刀山,摧逼驱驰,考以铁杖,四肢锁械,运动无由,万劫之中,恒受斯罪。

此类众生,既受斯苦痛,未审中间,更有何色类。

  大小相牵,五体烂坏,头面燋燎,镬汤煮渍,万痛切身,

  释曰:此等状迹,即文可知,皆由前身弹射飞鸟,杀害众生,布网张罗,飞鹰走犬,刳胎探卵,鼎镬烹燖,广造诸愆,有此报对。

  金锤乱拷,食息无闲,饥即食炭,渴饮火精,

  此是恶业众生,造罪非一,悭食过重,饿鬼报身。饥欲求食,食成火炭。渴方就饮,水变火精。此缘悭贪,障闭功德。此乃诸经具明,非唯今为子说。

  万劫#2恒在饿鬼道中。

大众慈悲,称无量善,一时举手弹指,敬礼寻声救苦天尊,愿生生世世,莫作悭贪,障闭功德,受如此报。

非直只饿鬼道中,亦更余处,流曳三涂五苦之中。

  此言非直一处受报,乃更流曳三涂八难之中,无不周遍。

三涂者,即是地狱道,畜生、饿鬼道。

五苦者,抱铜柱,履刀山,循剑树,入镬汤,吞火食炭。

并三涂地狱,是名八难。

但众圣慈悲,恒怀愍念,既斯痛切,应有问端,其次之若为起请。

  道君稽首上白天尊,未审此辈罪人,生世之日,行何罪业,作何因缘,受斯楚痛。伏愿天尊赐垂训励,告所未闻,如蒙开悟,仰受圣恩。

  此明道君为请问,欲令未悟咸悉知闻。道君既是圣人,先已悟知业报,於兹#3为其发问,欲以教化众生。道君既问因缘,天尊作何酬答。

  天尊告曰:斯罪人也,皆由前缘不见明教,不闻法音,悭贪无度,杀害无辜,口是心非,禁系#4贤人,饮酒食肉,祸乱五神。

  此是天尊道君所问,告示因缘。

诸如此言等,皆众生之恶业。

但大道天尊慈悲救度,神光普被,远照十方,故使道君承威,语问既知,敬请具辩因缘。

言此业障罪人,前有过,不见明科圣教,不闻正法灵音,唯事悭贪,不崇功德,绝天堂路,作地狱因,沈溺爱河,漂流生死。

五神者,即五藏神也,魂魄神精志是也。

但饮酒食肉,罪业既深,非直浊乱五神,抑亦轮回八难,遂使六根三业,广造诸愆,匿恶潜怨,身心不善,任情杀生,贪吝无端,失道乖真,不知回向,一入地狱,终无出期。

  骂詈咒诅,叫唤神明,欺师罔道,秽慢三光,篡君杀父,侵暴宗亲。

  如此之义,分明可知。

但其咒诅之时,冀欲前人早败,呼神吹鬼,无所不为。

如此言词,造次难尽。

此言过去生中,愚痴欺慢,心无敬忌,增上骄奢,或欺慢法师,口诬真圣,秽触日月,轻慢星辰,为臣不忠,为子不孝,篡杀君父之处。

圣人难之,取其渐而害之,故云篡弒。

易曰: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

篡即夺也,弒即杀也。

圣人恶之,易其名也。

  心怀谄曲,不念众生,潜行窃盗,唝嗃无端,割夺功德,以饶一身。不肯布施,散乞贫人。今受斯苦,以酬宿怨。

  其目如此,此等皆是人中所行之事,其义可知。谄,希意之意,谓之谄。

  布施者,以己有济人之急,遍布既均,名之布施。

庄子曰:青青之麦,生於陵陂。

生不布施,死何含珠。

为生有攻劫之忧,死有掘冢探棺之患。

但俗间恶业,其数极多,略说而言之,难以穷悉,大纲名目,有如此等。

  天尊以次而说偈言#5。

  天尊以其向来问答次序,重申其意,详而说之,其名曰偈。偈者,赞颂之别名也。重明其义,故易之日偈。

  篡杀於君父,杀害无辜人。死受金锤打#6,铁杖不去身。

  此即偈之文也。前文中篡杀在后,今偈则篡杀在前者,但君父之重,自古为先,三千之条无杀,故於偈中而为称首。此重明上长行中篡君父义。

  乘暗入他家,掠夺人财物。死魂地幽狱,万劫不得出#7。

  此言之等,其义可解。

故庄论云:为不善於显明之中者,人得而诛之。

为不善於幽暗者,鬼得而诛之。

明於人明於鬼者,然后能独行。

故知冥司叵罔,神道难欺,所有罪愆,纤毫必录,善恶报应,如影随形,一堕三涂,万劫无出。

此重明上长行窃盗之罪。

  奢淫好细滑,秽慢於三光。死魂受幽闭,后生并痴狂#8。

  此明身之业罪。

言邪行之人,耽淫无度,唯贪色欲,细滑是求,触犯日月星辰,不避三光。

明受罪既终,始生人道,虽得人身,乃被颠狂愚痴之报。

此即明其身业之罪,次陈口业,更后若为。

  凶横作口舌,斗乱於宗亲。死受镕铜灌,后身#9恒吠人。

  此即明其口业。

但口业之人,专行绮语,虚传口舌,斗乱宗亲,反是为非,破他和合,妄生祸福,损陷於人,死入地狱之中。

即镕铜灌口,受罪之后,余业更生,报处狗身,见人恒吠。

  食啖於众生,饮酒乱五神。死受镬汤煮,铁杖不去身#10。

  此言啖食之人,残他性命,饮酒食肉,不念众生,遂令五藏之神,昏迷浊乱,口贪肥饱,不悟业报随身,及至命终,沈沦地狱,镬汤炉炭,煎煮其身,万痛交连,恒不去体。

此重明上长行中饮酒食肉之罪。

  唝嗃虚为实,欺诱顽益己#11。死受拔舌报,后生不得语。

  此言妄语之人,公行谲诈,以至欺诳眩诱,巧作多端,恒为不轨,谋之以求益己之事。

死后魂沈地狱,乃受拔舌之殃,罪毕报生,仍令喑哑。

此明妄语之罪,覆上长行中唝嗃无端。

  欺师不信道,叫唤於神明。流曳三涂中,后生六畜身。

  但以诳惑师尊,罔诬真圣,轻三宝,秽灵文,於道中馒生分别,口彰粗横,咒诅为言,牵引神明,高呼大吹,婴缠恶业,坠陷三涂,轮转去来,死生劳曳。

受罪既毕,更处六畜之形,沈滞多身,失於人道。

此明欺天之罪,覆上长#12行中欺师罔道,叫唤神明o

  谗谤击贤人,谄曲作无端。死堕毒兽螫#13;辗转无一欢。

  但谗谈谤讟,潜击贤人,谄进曲巧,陈诈其人,命蜂虿之身,或作蚖蛇,或蝮蝎诸毒虫等,次递遍为,辗转秽恶,受生何时,更知欢乐。

从凶横作口舌,至此总明口业报对。

自此以下,举其意业。

  减割功德物,以纵悭贪心。死魂为饿鬼,饥渴饮火精#14。

  此具明意业,但崇善之减己削身,布施财物,造经像以为存亡。

或有贪人中间,割截功德物,一时虽得润己,报罪如影随形,死堕饿鬼之中,饥则吞火食炭。

贪欲之罪,招报如斯,万劫千生,不闻浆水名字,饥即食炭,渴饮火精。

此明贪欲之罪,覆上长行中割夺功德,以饶一身。

  侮慢於耆德,不敬有道人。后生为下贱,报处六畜形#15 。

  此明是非人我,不敬师尊,侮慢耆德,即於贱之人报。

生不敬崇三宝,死受六畜之身。

业报相随,一无差失。

或生於边地下贱,外远蛮夷,虽复受得人身,不闻三宝名字,真经正法,万劫难逢,圣教灵文,何由可见。

割减功德物至此,明其意业。

天尊说偈既了,道君作礼请。

  天尊说此偈已,太上道君前进作礼,上白天尊:今日欣会,庆亦难言。

天尊垂盻,赐告罪根,未审斯等罪人,皆有眷属,见在亲罗,为当即身更无后嗣#16。

  天尊说偈既终,道君怀疑将问,若不教拔赎,众生无出苦门。

冀垂救度之方,所以殷动请问,前进稽首,作礼兴言,天尊慈悲,赐垂指诀,馑闻命旨,庆幸难言。

道君又知众生男女子孙,代代不绝,将欲教其胤绪,救拔先亡,故起问端,以招后义。

  天尊告曰:虽有男女种前业根,不修功德,不作因缘,何由可免,辗转增笃,沈沦罪田#17,亿劫辛苦,无由得还。众恶备履,望反绵绵。

  天尊言:其罪人后代男女子孙眷属,既无功德,唯有地狱因缘,辗转增多,弥加笃厚,终既悲魂,苦爽沈滞,沦回罪秽,心田种前恶业。

又云积恶之人,罪可滋植,犹如枳棘丛生荒秽之田,纵有五谷善芽,落在其中,终被沈芜沦翳,不得秀苗成实,故云罪田。

天尊以其地狱罪深,将与救拔盛沦难免之义,以招更问之端。

  道君稽首又问天尊:作何因缘,得离众苦。行何福业,得还人中。

  释曰:道君愍念众生沈沦地狱,重与告问,以树福田,欲使孝子顺孙,念先亡之苦痛,慈兄悌弟,忆骨肉之沦没,减削家财,以相救拔。

重为斯问,崇起福田。

此下举天尊告罪,罪类不同,令作大献拔赎之法。

就此之中,分为三段:

  初明罪众不同,卒难救济;

  第二举元校录,令识归崇;

  第三尔时众奉之仪,劝令仿学。

  天尊告曰:斯等罪人,造罪既多,非是一类。若欲救拔,亦难可同#18。非一人力,得以济免。

  问此是第一,明罪众不同,卒难救济。

天尊以其业根相随,罪根难拔,但立功树福田,非愿广不迁移,谢罪除殃,非功多不克,若以一人之力,不可免济群凶,故知行恶之人,卒难救技,自非多崇缘业,广建福田,若不凭藉众缘,造次何能济度。

既须功德,欲为何等。

次去以下功德若为。

  当依玄都大献法,七月十五日中元之辰,地官校戒,擢选众人,分别善恶,诸天大圣,普诣宫中,简定劫数,人鬼簿录,饿鬼囚徒,一时俱集#

  问此是第二段,令识归崇。

言天尊三元大会之日,兼陈九府检勾之由,具明搜之晨,委示诸官校定善恶之际,使来世众生,令依此三元之日,各各上仿玉京玄都大献轨则,供养三代天尊、十方圣众、九玄七祖、法界苍生,咸蒙拔赎之因,俱得解脱。

此七月十五日,是中元地官校戒之日。

十方众圣普来集会,於是天官、水官及诸曹等,五亿五万五千五百五十五亿贤圣俱会,简定劫数,考校罪人轻重等级,欲於此日以设供养,拔度父母亡灵,未知作何法用。

  以其日夜烧香然灯,照耀诸天九幽长夜八门之中。

作玄都大献,仿玉京山,采诸花果,依以五色,世间所有众奇异物,道具名珍,绫文锦绮,玩弄服饰,十绝旛幢,宝盖庄严,供养之具,肴膳饮食,百味芬芳,献诸众圣,及道士等# 。

  释日:此是第三,示修奉之仪,劝令仿学。

说五色者,即是青、黄、赤、白、黑是也。

交复五色之缯,以为旛盖,庄严供养。

天尊以见地狱罪人,动经亿劫,故令孝养父母,为过去先亡探拾人间所有珍奇异物,仿效玄都玉京,以为供养之具,献诸十方众圣及道士等,救拔过往亡灵地狱之苦。

当愿九玄七祖,法界苍生,凭兹供养之因,并护天堂之果报。

欲屈十方众圣,及道士等,作何功德。

  於其日夜讲说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得解脱,一俱饱满,免

  於众苦,得还人中。自非如斯,难可拔赎# 。

  释曰:天尊广陈诸法,冀在劝示因缘。

当恐正信者稀,所以重重付嘱。

每於大献之命,皆令启请法师,日夜六时,修斋讲说。

其日夜者,即是今七月十五日夜,於此日当修斋建讲,烧香然灯,照耀诸天九幽之内,八门之中。

九幽者,九幽地狱也。

八门者,八难之门,并是众生受罪之处。

至此三元齐日,仿玄都玉京作大献之法,备尽人间所有珍奇异果,百味芬芳,供养三宝。

  於是十方及道士等,感此至言,为之诵咏,上通九亿,下彻六天,地狱罪人,一时解脱。

吾过去后,东善非极,西恶非深,苦县君子,当之大秦。

上皇之后三万六千年,此劫数尽,天地将坏,人人涂炭# 。

  释曰:天尊说此经时,言我过去之后,皆有教化之人累起,相袭代代,常有圣明王,绍隆三宝。

东善非极,西恶非深者,言东方未必极善而无恶,西方未必深恶而无善。

苦县君子,即是老君应身,玄妙玉女割左腋而生於陈郡苦县,故云苦县。

堂玉# 之际,东西南北行九步,因即能言,自指李树为姓,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即九龙从地踊出,吐水沐浴。

出龙之地,便为九井,至今见在。

又云:老君应身三界火宅苦海之中,亦是一苦县也。

当之大秦,即西方天竺之别名也。

之,适也。

老君西至流沙,适於严宾,行浮图之教,以化戎俗。

故《后汉书》云:老君说浮图经,以化戎俗。

言浮图好清浄,今之释中浮图经者,即老君之所说也。

但以僧众无知,妄为添解讹义,前圣疑惑,后人致更作伪返真,更相引导,淳朴之教,於兹遂浇。

  华文竞兴,奸讹弥烦。朴散淳浇,邪伪纷葩。无极世界男女之人,性习悭贪,死为饿鬼,饥其魂神,授食不得,变为埃尘# 。

  释曰:未断浇讹,专行浮诈,无极世界,即此方之名也,亦名阎浮之界。

但此土众生,承为娇怪,邪淫颠倒,迷惑札纷,既悭贪,是非人我,死为饿鬼,以报宿愆,与食变作埃尘,眼见不能入口。

  浩劫辛苦,涂炭沈沦。辗转五道,以报昔怨。今故相告,宜遵之焉。来生男女,当自翘勤,勤情励己,勿为罪由也# 。

  释曰:浩者,大也。

言广大劫来,常为饿鬼。

纵令更受罪得了,还生下贱之家,轮回五道之间,必竟不能成圣。

五道者,即为天堂道,人道,畜生道,地狱道,饿鬼道。

天尊更劝励以告道君,来生男女,当自克翘,心勤励志,勿作罪由。

罪由者,即罪业也。

言人所为善恶,叉获其报,犹如种田收子,各随种类,春种秋收,故曰罪田。

  尔时,太上道君得闻命旨,稽首作礼而说偈言# 。

  此即名道分。

尔时者,即是天尊说法缘讫,付前道君之时。

太上道君既闻天尊说是大献拔度之经,又说今生来生之诫,殷勤教诲,宣布流转,稽首尊前,赞叹其美,奉承妙旨,庆幸难言。

善既不可思议,遂即因而说偈。

  前生有缘会,今得见天尊。先说今劫已,复告后劫愆# 。

  释曰:此则道君自欣幸,故遂作偈,赞天尊前代今生,道缘相会,遂得亲承至道,觐谒天尊。

又蒙告示因缘,以相拔度,传授付嘱,速转法轮,立誓勤行,不生怠慢。

前劫后劫,皆蒙道恩。

又后劫愆者,二云# 后身道君以诫众生贪嗔痴罪,故说此偈。

但贪欲之人,好为积贮,广求财物,唯事骄奢,各擅豪华,不崇功德,心无慈悲,不念众生,今生不竖福田,死后沈沦恶道。

如此之报,次定无疑。

皆前身不修善功,后身受其殃苦,诸如此等,并是后劫之深愆也。

  勤行修至道,勿与有为怨。贪欲成大患,嗔痴为祸源。

  释曰:此偈诫贪欲嗔痴罪。

道君意欲觉悟群迷,故作颂论其因缘之本,祸福之源。

言贪欲者累身之患,嗔痴者为祸败之根源。

故略述所由,劝令除断。

又道君既开天尊之教,因而演说,以此为将来之诫,但以财色名利,是祸息之源,贪欲嗔痴,是灭身之本。

然岂为修真,妨人道行,抑亦丧失福田。

若能三毒不兴,六根清净,即是修生之道,尘触不婴,可为拔苦之津梁,更有何灾难。

  断除烦恼障,三业自清闲。邪魔不能乱,岂遭地狱艰。

  释曰:但烦恼所生,因由三业,邪魔扰乱,缘起六根。

但能抱道守真,尘触岂能相染。

只如乱心之始,色欲为先。

地狱之因,邪淫是本。

若欲断除烦恼,当须清闲,求其长乐之因,会是六根无染。

若能修行天尊之教,常依玄都大献之日,供养十方天尊,则逍遥金阙之前,长无地狱之患。

  游涉琳琅苑,高步七宝园。逍遥恣无欲,稽首礼天尊。

  释曰:道君言若后有人於三元日修斋建讲,依玄都献法,供养十方大圣及道士等,功成业着,得为天尊,游行上界西那玉国,自然珍宝无有穷尽,过往亡灵皆离苦难,不落三涂。

次下明诸众圣,欢喜旋绕。

  尔时# ,十方众圣得闻天尊妙法,拔度之因,闻所未闻,悟所未悟,遂乃同声赞善,欢喜奉行。

  诵咏步虚,周回旋绕,稽首礼谢,赞欺天尊。太上道君、十方众圣,既说偈已,天尊更有何训励。

  太上道君、十方大圣,说偈颂已,天尊告曰:三元斋日,皆须讲说是经,勤修礼拜,六时行道,香汤洁己,过中不味,内外恬夷,淡泊无为,不交人事,先授十戒,静心闭意,思神念真,想存在法。

尔时众圣一时稽首,请奉戒文。

  释文# :此则天尊慈悲,重垂训励,

  又复宣传戒法,修奉之仪。

但以圣人常修浄行,湛然无欲,不涉垢尘,冀在垂教化凡,拯救愚昧。

故於此日诱引殷勤,更说戒文,令遣保护,清斋洁己,思神念真,日夜受持,存念三宝,当来成道,得见天尊,游宴玉京,逍遥金阙。

此是三元之日建讲设斋,拔度先亡,得福如是。

天尊既垂戒法,其文若为。

  天尊告曰: #

  第一戒者,不得杀生,淫祀六天神鬼。

  第二戒者,不得窃盗为非,取他财物。

  第三戒者,不得爱乐美色,嫉妬非法。

  第四戒者,不得妄言绮语,以为口过。

  第五戒者,不得耽酒沈酗,纵横无度。

  第六戒者,不得唝嗃自是,欺谤兆人。

  第七戒者,不得欺师罔道,损弃圣典。

  第八戒者,不得嗔恚四辈,讪谤道士。

  第九戒者,不得贪觅过度,损物益己。

  第十戒者,不得触骂宗亲,不敬耆老。

  此十戒者,身之大患,犯之者风刀万劫,恒值恶缘。善心信敬,开导后人,勤行谛听,受勿忘言。行之如法,生不犯过,死无拘闭,天降云軿,自然得道。

  释曰:此即是其十戒,并是修奉之仪。

护持者克获於人天,犯之者必沈於地狱。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持此十戒,踊猛精进,心不懈倦,行与道合,乃无违失生,则为教所仰,死则升彼上清,驾蹑云车,往来无碍,超越三界,金刚之躯。

若犯之者,则沦五苦,历三涂,剑树刀山,每令巡履,牛头狱卒,催逼驰驱,肉散如星,骨消如雨,万劫受苦,不拾须臾,恒值恶缘,怨怨相对。

违经犯戒,地狱获殃。

如法修行,天堂受乐。

自次以下,道君重问三元斋法,此举下文,更作若为启请。

  太上道君稽首礼日:三元斋法,中元之旨,前已具闻。未审上下二元,依何法式。

  释曰:此三元斋法,俱在众经。道君恐来代愚蒙,多所不悟,再兴高问,冀垂未闻,於此会中,殷勤重请。天尊所答,其此若为。

  天尊告曰:此三元斋,三录定简,灵宝要文。正月十五日者,此为上元天官检勾。十月十五日者,此为下元水官检勾。此者所摄不同。

  释曰:此即天尊告示三元由委。

言此三元之法,是三录定简,出灵宝要文。

所摄不同者,为上元左府主生生,太阳火官考。

下元即右府主死死,太阴水官考。

中元主生死簿录,一切地狱囚徒罪福之事,风刀之考。

各领察九万众,凡有一十二月。

其中元、下元,三府两同。

然香旋绕者,各为上元知生,下元知死之途。

既别统摄,是以不同,故云所摄不同o

  今所陈说,七月十五日作玄都大献者,此乃总管上下二元,故以相告,宜遵之焉。

  释曰:此言中元通括上下,一切都和勘当,饿鬼囚徒,并在今日。

但今日中元道,摄上下二元,其功最重。

故玄都献法,拔度先亡,所以不言天官、水官,唯称中元者,唯中元地官。

地官处中,中是正色,故举中元,以摄上下。

又万物至秋,皆悉成结,所以取其方金即熟。

故以七月十五日中元之辰,以为供养。

又一切饿鬼罪魂,今日皆蒙释放。

  中元教戒之日,玄都大献之晨,常须建福修斋,行道讲经,供养三宝,拔度亡灵,既此一时,地狱囚徒,咸蒙福佑,遵则享祚,泄则祸臻。

  释曰:但天尊奉大献之供,享福无极,轻泄大献之轻,则祸臻万劫。

  太上道君、十方大圣、飞天神王、七千二百四十童子,闻是说已,一时欢喜,作礼而去。

  释曰:上圣慈悲,常惟救度。至於宣扬妙法,光阐玄风,冀其至言,宁不欢喜。於是虔心踊跃,作礼而行。各适彼方,殷勤教化。

  太上洞玄灵宝三元#31玉京玄都大献经竟

  #1 案敦煌本与《道藏》本经文差异颇多。今仅校正其与文义有意者。非关文义之异不校。

  #2 案「万劫」以下至此数十字,原本作注文。核诸前后文义,当作经文为是。今改作经文。

  #3 兹:原作「慈」,据文义改。

  #4 禁系:敦煌本作「攻击」。

  #5 天尊以次而说偈言:敦煌本作「其因如此,今为卿等略说是」。

  #6 死受金锤打:敦煌本作「死魂受槌考」。

  #7 万劫不得出:敦煌本作「历劫难可出」。

  #8 并痴狂:敦煌本作「颠痴狂」。

  #9 后身:敦煌本作『后生』。

  #10 铁杖不去身:敦煌本作『痛切恒在身』。

  #11 欺诱顽益己:敦煌本作『欺诱益己取』。

  #12 『长』字原缺,据前后文例补。

  #13 死堕毒兽螫:敦煌本作『无变为小虫』。

  #14 饥渴饮火精:敦煌本作『饥则食火精』 。

  #15 六畜形:敦煌本作『边夷身』 。

  #16 后嗣:敦煌本作『后根』。

  #17 罪田:敦煌本作『罪因』,近是。

  #18 同:原作『周』,据敦煌本改。

  #19敦煌本此段经文作:『当依玄都旧法,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三元之晨,地官校句,授选众戒,分别善恶。

诸天仙圣,普诣灵华官中,简定劫数簿录及恶鬼囚徒』。

此与《道藏》本颇不同。

  #20 敦煌本此段经文作『世间当以其日清浄室宅,夜则烧香燃灯,是时起愿,照曜诸天及九幽长夜八门之中。

又学上圣灵真,作玄都大献於玉京山,法下界应采诸妙花果,尽世间所有众奇异甘弥上馔,幡幢宝盖,庄严供养,遥心丹到,献诸众圣及诸道士』。

  #21 敦煌本此段经文作:『於其日夜讲诵是经,谷(欲)为其家九玄七祖父母,一切眷属,广及他人,忏悔诸罪,发心殷勤,则囚徒饿鬼,当得解脱,与食俱饱,免於众苦,得还人中,随业受乐。

自非如斯,难可拔赎』 。

  #22 敦煌本无此段经文。

  #23 堂玉:据前后文义,当作『诞降』。

  #24 敦煌本无此段经文。

  #25 敦煌本无此段经文。

  #26 而说偈言:敦煌本作『而说颂曰』 。

  #27 敦煌本无『 先说今劫已,复告后劫愆』 二句。

  #28 二云:据前后文义,当作『一云』。

  #29 案敦煌本『尔时』以下至卷末,经文较《道藏》本大为简化。仅作『尔时十方圣众齐得开悟,一时欢喜,稽首受命而退』。凡二十字。

  #30 释文:据前后文例,当作『释曰』 。

  #31 『三元』,敦煌本尾题作『中元』,近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