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洞玄灵宝三元品戒功德轻重经

太上洞玄灵宝三元品戒功德轻重经

  经名:太上洞玄灵宝三元品戒功德轻重经。

撰人不详,约出於东晋。

古《灵宝经》 中原有《三元品戒经》一卷,本篇即该经之部分篇章,后人分出单行。

一卷。

  太上洞玄灵宝三元品戒功德轻重经

  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玄部戒律类。

  天尊曰:上元一品天官,元气始凝,三光开明,结青黄白之气,置上元三宫。

其第一宫名太玄都元阳七宝紫微宫,则青元始阳之气,总主上真自然玉虚高皇上帝、诸天帝王上圣大神。

其宫皆五亿五万五千五百五十五亿五万重,亦有五亿五万五千五百五十五亿五万重青阳之气,其中神仙官僚亦有五亿五万五千五百五十五亿五万重,亦有五亿五万五千五百五十五亿五万众,皆结自然青元之气而为人也。

衣则青羽飞衣。

紫微宫中有延生之符,书符安八方,则八方之气欻然而到,响应成人。

毁符,以火焚之,而人随烟即化还为气也。

自非金简玉名得道之人,莫能施之。

其文四万劫一出,太阳火官主之,太玄上府行之。

  紫微宫置左右中三府。

左府主生,太阳火官考之。

右府主死,太阴水官考之。

中府主生死罪录风刀之考。

三府各领官僚九千万众,总统生死罪福一十二曹官:

  太玄上元明真曹。

  太玄上元监正曹。

  太玄上元梵行曹。

  太玄上元开灵曹。

  太玄上元禁神曹。

  太玄上元通明曹。

  太玄上元正神曹。

  太玄上元开明曹。

  太玄上元三都曹。

  太玄上元南上曹。

  太玄上元元功曹。

  太玄上三灵曹。

  右一十二曹,太玄女青所置,属紫微宫,主左府太阳火官、右府太阴水官,中府风刀之考。

一十二曹,曹置一百二十考官,一千二百考吏,一万二千考兵,一十二万考士。

主总上真已得道过去及未得道见在福中,及百姓子男女人所犯功过罪恶簿录。

大考三年,中考九年,小考二十四年。

大福三年,中福九年,小福二十四年。

罪福俱行,功过同报。

善恶簿录在玄都明真玉匮七宝函中。

  上元一品天元中黄之气左宫,名太玄都元黄太极左宫,则元始元黄之气,总主上真已得道过去及未得道,及百姓子男女人生命录籍。

其宫皆五亿五万五千五百五十五亿五万重,亦有五亿五万五千五百五十五亿五万重元黄之气。

其中神仙官僚亦有五亿五万五千五百五十五亿五万重,亦有五亿五万五千五百五十五亿五万众。

皆结自然元黄之气而为人也。

衣则黄羽飞衣。

太极左宫中有招灵之符,用之法度亦如紫微宫延生之仪格也。

风刀考官主之,太玄左府行之。

  太极左宫置左右中三府。左府主生,太阳火官考。右府主死,太阴水官考。中府主生死罪录风刀之考。三府各领官僚九千万众,总统生死罪福一十二曹官:

  太玄上元明梵曹。

  太玄上元威灵曹。

  太玄上元太常曹。

  太玄上元太清曹。

  太玄上元宣威曹。

  太玄上元明都曹。

  太玄上元都灵曹。

  太玄上元太仪曹。

  太玄上元明法曹。

  太玄上元考正曹。

  太玄上元明威曹。

  太玄上元九都曹。

  右一十二曹。

太玄女青所置,属元黄太极左宫,主左府太阳火宫、右府太阴水宫、中府风刀之考。

一十二曹,曹置一百二十考官,一千二百考史,一万二千考兵,一十二万考士,主总上真已得道过去及未得道见在福中,及百姓子男女人生命录籍,及应得道仙右玉简。

功过注上除落品格,罪福报应,亦如紫微宫年限。

簿录封於玄都明真玉匮阳生函中。

  上元一品天元洞白之气右宫,名太玄都洞白太极右宫,则天元洞白之气,总主上真已得道过去及未得道,百姓子男女人灭度仙录及罪传死籍。

其宫皆五亿五万五千五百五十五亿五万重,亦有五亿五万五千.五百五十五亿五万重洞白之气。

其中神仙官僚亦有五亿五万五千五百五十五亿五万重,亦有五亿五万五千五百五十五亿五万众。

皆结自然洞白之气而为人也。

衣白羽飞衣。

太极右宫中有明真之符,用之法度亦如紫微宫延生之仪格也。

太阴水官考主之,太玄右府行之。

  太极右宫置左右中三府。左府主生,太阳火官考。右府主死,太阴水官考。中府主生死罪录风刀之考。三宫各领官僚九千万众,总统生死罪福一十二曹官:

  太玄上元司正曹。

  太玄上元四明曹。

  太玄上元监天曹。

  太玄上元司杀曹。

  太玄上元盟天曹。

  太玄上元幽都曹。

  太玄上元威仪曹。

  太玄上元太阴曹。

  太玄上元下元曹。

  太玄上元监司曹。

  太玄上元监灵曹。

  太玄上元太明曹。

  右一十二曹,太玄女青所置,属元洞白太极右宫,主左府太阳火宫、右府太阴水官、中府风刀之考。

一十二曹,曹置一百二十考官,一千二百考吏,一万二千考兵,一十二万考士。

主总领上真已得道过去及,未得道见在福中,及百姓子男女人应灭度退削仙名及死者录籍年月。

定名品仙格,罪福报应,亦如紫微宫年限。

簿录封於长夜之府九幽玉匮北库函由丁。

  上元一品天官三宫左右中三府,府统一十二曹,合三十六曹,普治元阳之上太空之中自然之号,普统上真已得道过去及未得道见在福中,及百姓子男女人灭度生死功过簿录。

高皇玉帝、诸天大圣众、十方诸天大神、无极太一、南极上真、妙行真人、诸天日月星宿、纵玑玉衡,无鞅数众,一切尊神,常以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一年三过,集校诸天已得道过去及未得道,百姓子男女人灭度生死功过簿录。

其日阴阳水火风刀三府考官、三十六曹官属,各条算功过罪恶轻重、年月日限。

事事分别青黑二簿,列奏紫微太极左右中三宫。

功德满足,应合仙者,言名紫微宫。

有善功敬信,宗奉大法者,言名太极左宫。

有积恶不合道,罪应死者,言名太极右宫。

紫微宫则书玉名金录仙籍,告下地官削薄,水官除简,三界侍护,不得干犯。

如女青文,太极左宫则书青元之录,长生玉历南上之籍,告下水土二官,右别营卫,不得干犯。

如女青文,太极右官则注黑簿,移付长夜九幽之府,告下水土二官,摄录罪魂,付司杀送役。

若善恶功过考气未正,皆申三会,须考正又言也。

  中元二品地官,元洞混灵之气,凝极黄之精,置中元三宫。

其第一宫号洞空清灵宫,则元洞混灵之气,总主五帝五岳诸真人及地上诸神仙已得道诸大神。

其宫皆五亿五万五千五百五十五亿五万重混灵之气,其中神仙神灵官僚有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万众,此皆是死者有功德之魂,受度得补地官之任,各有年限,功满便得进升天仙官号。

亦还生人中,其随缺随补,以充其任。

  洞空清灵宫,一号明晨武城宫,置左右中三府。

左府号耐犯明晨府,主生,太阳火官考。

右府号纣绝阴天府,主死,太阴水官考。

中府号七非恬照府,主生死罪录风刀之考。

三府各领官僚五千万人,总统生死罪福一十四曹官:

  太玄中元灵都曹。

  太玄中元维正曹。

  太玄中元灵威曹。

  太玄中元黄神曹。

  太玄中元洞玄曹。

  太玄中元威仰曹。

  太玄中元灵纽曹。

  太玄中元岳正曹。

  太玄中元洞天曹。

  太玄中元九都曹。

  太玄中元五集曹。

  太玄中元通明曹。

  太玄中元仪范曹。

  太玄中元九考曹。

  右一十四曹,太玄女青所置,属洞空清灵宫,主左府太阳火官、右府太阴水官、中府风刀之考。

一十四曹,曹置考官一百二十,考吏一千二百,考兵一万二千,考士一十二万。

主五岳神仙真人、已得道及未得道学士及百姓子男女人,所犯功过罪恶簿录。

大考三年,中考九年,小考二十四年。

大福三年,中福九年,小福二十四年。

罪福俱行,功过同报。

其簿录并封五岳洞室。

  中元二品左宫名南洞阳宫,一号宗天宫,总主地上九土土皇四维八极诸灵官,及未得道学者百姓子男女人生命录籍。

其宫皆五亿五万五千五百五十五亿五万重混黄之气,其中土府地上官僚亦有九万九千九百九万众,皆是死者有功之魂受度而补其职局也。

  南洞阳宫置左右中三府。

左府号谅事府,主生,太阳火官考。

右府号宗灵府,主死,太阴水官考。

中府号灵纽神府,主生死罪录风刀之考。

三府各领官僚五千万人,总统生死罪福一十四曹官:

  太玄中元南昌曹。

  太玄中元考算曹。

  太玄中元招灵曹。

  太玄中元太阳曹。

  太玄中元明机曹。,

  太玄中元都律曹。

  太玄中元九令曹。

  太玄中元明都曹。

  太玄中元监天曹。

  太玄中元宣野曹。

  太玄中元监令曹。

  太玄中元丘承曹。

  太玄中元九气曹。

  太玄中元中神曹。

  右一十四曹,太玄女青所置,属南洞阳宫,主左府太阳火官、右府太阴水官、中府风刀之考。

一十四曹,曹置考官一百二十,考吏一千二百,考兵一万二千,考士一十二万。

主地上九土四维八极诸灵官,及未得道学者百姓子男女人,所犯功过罪恶簿录,罪福报应,亦如清灵宫年限。

其簿封於南丹洞室元阳之台石中。

  中元二品右宫名北酆宫,一号阴天宫,总主地上诸灵官,已得道过去及未得道学者百姓子男女人罪簿死籍。

其宫皆五亿五万五千五百五十五亿五万重混黄之气,其中土府地上官僚亦有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万众,亦是死者有功之魂受度而补其职局也。

  北酆宫置左右中三府。

左府号连宛泉曲府,主生,太阳火官考。

右府号泰杀九幽府,主死,太阴水官考。

中府号罪气咸池府,主生死罪录风刀之考。

三府各领官僚五千万人,总统生死罪福一十四曹官:

  太玄中元九杀曹。

  太玄中元司非曹。

  太玄中元韩司曹。

  太玄中元报正曹。

  太玄中元督杀曹。

  太玄中元促考曹。

  太玄中元摄气曹。

  太玄中元司杀曹。

  太玄中元斗加曹。

  太玄中元主击曹。

  太玄中元司微曹。

  太玄中元九幽曹。

  太玄中元开度曹。

  太玄中元寒夜曹。

  右一十四曹,太玄女青所置,属北酆宫,主左府太阳火官,右府太阴水官、中府风刀之考。

一十四曹,曹置考官一百二十,考吏一千二百,考兵一万二千,考士一十二万。

主地上九土四维八极诸学士百姓子男女人所犯罪恶死录黑簿,及应开度者罪福报应。

考召年限,亦如清灵宫中之格。

其簿目封於玄阴北壁库中。

  中元二品地官三宫左右中三府,府统一十四曹,合四十二曹,并治山洞空玄之中,皆自然之号,普统地上五岳四维八极神仙真人神灵,已得道过去及未得道见在福中,及百姓子男女人灭度生死功过罪福簿籍之事。

诸天大圣、十方诸大尊神、妙行真人、南斗北斗、诸天日月星宿、璇玑玉衡、无鞅数众,一切尊神,常以八节之日,下诣清灵洞阳北酆三宫,集校诸地上生死功过罪福簿录。

是其日诸地上五帝、五岳神仙真人、土府四司土帝,及八极诸灵官地只、三界官属、一切神灵,莫不森然齐到。

三宫九府,四十二曹考召官属,各主生死青黑二簿,随功过罪福生死灭度,考算年月轻重。

事事分别青黑二簿,列言三宫。

三宫以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率言上天。

三宫功过生死簿定,应生者言左宫,应仙者言中宫,应死者言右官。

上下相应,功过生死年月日数,毫分无失。

若有考气未正,皆申三会,须考正又言也。

  下元三品水官,洞元风泽之气,晨浩之精,置下元三宫。

其第一宫号旸谷洞源宫,一曰青华方诸宫,则洞元风泽之气,总主水帝旸谷神王,九江水府河伯、神仙诸真人、水中诸大神,已得道过去未得道、及百姓子男女人仙簿录籍。

其宫皆五亿五万五千五百五十五亿五万重风泽之气,其中神仙水神官僚亦有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万众。

亦是死者有功之魂,受度得补水官之任。

亦各有年限,功满便得进升天仙官号,或还生人中。

如此轮转,皆得上仙也。

其随缺随补,以充其职。

  旸谷宫一号青华方诸宫,左右中三府。

左府号清元灵渊府,主生,太阳火官考。

右府号九水寒夜府,主死,太阴水官考。

中府号朔单青灵府,主生死罪简风刀之考。

三府各领官僚五千万人,总统生死罪福一十四曹官:

  太玄下元水明曹。

  太玄下元元清曹。

  太玄下元烈火曹。

  太玄下元三明曹。

  太玄下元简对曹。

  太玄下元水令曹。

  太玄下元明范曹。

  太玄下元洞源曹。

  太玄下元检会曹。

  太玄下元劫谅曹。

  太玄下元促水曹。

  太玄下元洞阳曹。

  太玄下元龙厩曹。

  太玄下元机会曹。

  右一十四曹,太玄女青所置,属旸谷洞源宫,主左府太阳火官考、右府太阴水官考、中府风刀之考。

一十四曹,曹置考官一百二十,考吏一千二百,考兵一万二千,考士一十二万。

主九江三河四海水府诸神灵,及百姓子男女人功过简录。

大考三年,中考九年,小考二十四年。

大福三年,中福九年,小福二十四年。

罪福俱行,功过同报,其簿录并封九河洞室。

  下元三品左宫名清泠宫,一名南水会宫,总主水中万精,蛟龙鲸鱼,水灾大会,水母龙门度数之期,及百姓子男女人籍录,生死功过简对轻重之事。

其宫皆五亿五万五千五百五十五亿五万重风泽金刚之气,其中神仙水神官僚亦有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万众,亦是死者有功之魂,受度而得补於水官也。

  清泠宫一号南水会宫,置左右中三府。

左府号龄劫府,主生,太阳火官考。

右府号长夜寒庭府,主死,太阴水官考。

中府号灵宝劫刃府,主生死罪简风刀之考。

三府各领官僚五千万人,总统生死罪福,及劫会水中万精灵事。

一十四曹官:

  太玄下元明劫曹。

  太玄下元机龄曹。

  太玄下元水梵曹。

  太玄下元罪福曹。

  太玄下元简会曹。

  太玄下元促气曹。

  太玄下元摄灵曹。

  太玄下元召龙曹。

  太玄下元九河曹。

  太玄下元烈女曹。

  太玄下元开明曹。

  太玄下元度魂曹。

  太玄下元检精曹。

  太玄下元清正曹。

  右一十四曹,太玄女青所置,属清冷宫,主左府太阳火官、右府太阴水官、中府风刀之考,生死罪福劫会水中万精灵事。

一十四曹,曹置考官一百二十,考史一千二百,考兵一万二千,考士一十二万。

主九江四海三河淮济水府诸神灵大小劫会,百姓子男女人功过简录,罪福报应,年限如旸谷宫格。

其简录封於阳泉洞室。

  下元三品右宫名北酆都宫,一名罗酆宫,总主水中积夜死鬼谪役年劫,及百鬼万灵事,百姓子男女人应死简录黑簿。

其宫皆五亿五万五千五百五十五亿五万重风泽梵行之气,其中神仙水神官僚有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万众,亦是死者有功之魂,受度得补其官僚也。

  北酆都宫一号罗酆宫,置左右中三府。

左府号开度劫量府,主生籍,太阳火官考。

右府号泉曲鬼神府,主死籍,太阴水官考。

中府号通灵大劫府,主生死罪简,风刀之考鬼神事。

三府各领官僚五千万人,总统生死罪福及鬼神事。

一十四曹官:

  太玄下元北元曹。

  太玄下元考正曹。

  太玄下元九科曹。

  太玄下元四极曹。

  太玄下元幽夜曹。

  太玄下元长劫曹。

  太玄下元苦神曹。

  太玄下元三难曹。

  太玄下元五法曹。

  太玄下元万掠曹。

  太玄下元毒刃曹。

  太玄下元长夜曹。

  太玄下元溟波曹。

  太玄下元无极曹。

  右一十四曹,太玄女青所置,属北都罗酆官,主左府太阳火宫、右府太阴水官、中府风刀之考,鬼神谪役事。

一十四曹,曹置考官一百二十,考吏一千二百,考兵一万二千,考士一十二万。

主诸水长源、三河九江四渎,溟波长夜死魂鬼神之事,及百姓功过罪福简录,报应年限,亦如旸谷宫格。

其简录封於九源洞室。

  下元三品水官三宫左右中三府,府统一十四曹,合四十二曹,并治九江洞室,皆自然之号,并统三河四海九江水府、淮济四渎水帝神王、河伯诸大圣,水中一切神灵,已得道过去及未得道者、百姓子男女人功过罪福简籍之事,及死者长徒作役,水府万灵鱼龙鲸鲵精物大小劫会之期。

诸天大圣、妙行真人、日月星宿、璇玑玉衡,及地上五岳神仙真人玉女、三官僚属,一切尊神,常以太岁、甲子、庚申之日,下诣旸谷清泠北酆都,三宫,集校九江四海三河淮济生死简录,死魂长夜谪役年限,水府神灵大小劫会之事。

是其日,诸水府一切神灵,莫不森然齐到,三宫九府四十二曹考召官属,各操生死青黑二簿,死魂谪役长源年限,大小劫会水中万灵之事,分别青黑二簿,列言三宫。

以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率言上天三宫功过罪福生死简簿。

应生者言左宫,应仙者言中宫,应死者言右宫。

谪役长徒,大小劫会水中万灵之事,随所由列言,上下相应。

若有考气未正者,皆申三会,须考正又言之。

  上元天官置三宫三府三十六曹,中元地官置三宫三府四十二曹,下元水官置三官三府四十二曹,天地水三官九宫九府一百二十曹。

三品相承,生死罪福,功过深重,责役考对,年月日限,无有差错。

其学仙善功,行恶罪报,各随所属考官,悉书之焉。

天地水三官,各各别置宫府曹署,亦无限数,皆是支流别号,禁察司罚之官,纠诸功过罪恶之人,列言正曹。

一百二十曹,是天地水正曹也。

人身中亦有三宫六府百二十关节,三万六千神。

人身行恶,身神亦奏之三官。

人身行善,则度其仙名。

生死罪福,莫不先由身神,影响相应,在乎自然也。

人禀气而生,气结成神,人能养气,神则长在,内思守真,真不离身。

有得太玄延生之符,三万六千神则结气而见形,共举人身,白日登天,驰骋云驾,升入虚空。

丧精失气,万神奔落,神游气散,空尸形亡也。

  天官一宫中府十二曹,地官一宫中府十四曹,水官一宫中府十四曹。

  上真称号高下尊卑功过仪典。

  上真众圣朝礼旋行功过仪典。

  上真大圣游宴从驾功过仪典。

  上真中圣游宴从驾功过仪典。

  上真总校生死图录功过仪典。

  上真总领生死命籍算录功过仪典。

  上真总领生死功德轻重功过仪典。

  上真总领鬼神功德报对轮转功过仪典。

  上真总领鬼神幽责开度功过仪典。

  上真总领升度死魂更生轻重功过仪典。

  上真总领死魂受炼更生功过仪典。

  上真总领神仙得道年月品秩功过仪典。

  上真总领万魔谣歌之音功过仪典。

  三元品戒罪目 #

  学上道不信经戒怀疑两心之罪。

  学上道轻慢圣文评论经典之罪。

  学上道轻慢师主违背盟誓之罪。

  学上道毁谤师父不崇天义之罪。

  学上道窃取经书无有师宗之罪。

  学上道学无师而授弟子之罪。

  学上道傍取经书而传弟子之罪。

  学上道得经书无师盟度之罪。

  学上道受经不依经科年月传授之罪。

  学上道受经传授非人之罪。

  学上道受法师门无开度功之罪。

  学上道无功而传授弟子之罪。

  学上道传法宿奏不合师传之罪。

  学上道传经不宿奏五帝之罪。

  学上道受经无信贱道之罪。

  学上道遏断贤路自取功名之罪。

  学上道月朔八节不礼师尊之罪。

  学上道不修斋直之罪。

  学上道斋直不精之罪。

  学上道诵经越略之罪。

  学上道旋行越次争竞之罪。

  学上道恚怒师父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攻击善人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恶口赤舌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评论师主百姓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饮酒失性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杀生阴贼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贪欲骄逸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秽浊道法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咒诅鬼神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杀害众生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绮语两舌不信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奸淫秽浊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盗窃财物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嫉贤妬能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背师恩爱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欺师背道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泄露天文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毁谤经法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修经中悔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不忠於上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罔略於下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欺罔同学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口善心恶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说人过恶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轻慢三光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秽慢神鬼之罪。

  右六十条罪,由天官一宫中府十二曹、地官一宫中府十四曹、水官一宫中府十四曹风刀考官主之。

  天官左宫左府十二曹、地官左宫左府十四曹、水官左宫左府十四曹。

  学者及百姓子嫉妬同学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浮华妄语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贪利入己无厌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积禄重宝不思散施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乐人宝物入己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愿人伤败流散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私畜刀仗兵器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屠割六畜杀生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刺射野兽飞乌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烧山捕猎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张荃捕鱼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金银器食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贪乐荣禄虐政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烧败见物成功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以饮食投水中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贪浊滋味肥荤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贪食五辛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草书伪意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合聚草众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图谋人妇女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评论国事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图谋人财物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粗物易人好物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交关权贵侯王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妄说天时星宿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火烧田野山林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斫伐树木采摘华草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与恶人交游亲近异类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交关流俗华竞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在人中独食不思饥馁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与世间破人婚姻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放荡世间妓乐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面誉世人阴毁善人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说人尊上过恶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泄露人阴恶私鄙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攻击善人横生无端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窥人书疏察微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与女人独行独语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男女群居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男女共食交错衣物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男女教化不善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自贵骄逸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因公报冤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离别家室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落子伤胎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疏宗族亲异姓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毒药投水伤生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匿爱弟子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聚集人众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投书谱人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自恃用性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妄作忌讳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希人事物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评论师友长短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轻慢经教法言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薄贱他人老病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弃薄乞人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乘威势以凌世人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阿党所亲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父母兄弟各别离居之罪。

  右六十条罪,由天官左宫左府十二曹、地官左宫左府十四曹、水官左宫左府十四曹、太阳火官考吏主之。

  天官右宫右府十二曹、地官右宫右府十四曹、水官右宫右府十四曹。

  学者及百姓子嗔恚弟子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恚责善人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不放生度死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富贵忘师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诸天斋日不念道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嗔恚师主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论人过恶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笑人须暗贫贱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劝人为恶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禁人作善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快人过失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去就背向非道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五岳三河无简名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秽污五岳三河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夺人所好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驰聘流俗求竞世间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庆吊世间求悦众人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认他人之功以为己德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言人饮食好恶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惊惧百姓衰厄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惊惧鸟兽促着穷地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惊怖老少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轻凌官长有司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论议世间曲直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妄论国家盛衰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施惠追吝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游遨无度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登高罔下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牢笼飞鸟走兽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快人丧祸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以棘人行道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拜礼神鬼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裸露三光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呵骂风雨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换借不还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罔人荣称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傲慢三宝轻忽天尊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谋人君长师父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劝人不孝父母兄弟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矫称自异号为真人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信外道杂卫邪见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无经师托学欺诈神人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衣服赢余不散穷人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窃写经戒慢露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荣饰衣褐华丽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身不洁净登上高座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秽慢师门不恭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师有哀忧不建斋祷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弃忘师父逐世盛名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师得豪贵希望丰荣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师疾厄不侍省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远厄急逐宽乐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出入道户不关启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妄与他人入道户交语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斋请不为三官迁功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自愁家门不念他厄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家有丧疾怨道咎师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得师经道而自称已得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传师道法不折送盟信之罪。

  学者及百姓子八节不言名五帝之罪。

  右六十条罪,由天官右宫右府十二曹、地官右宫右府十四曹、水官右宫右府十四曹、太阴水官考吏主之。

  三元品戒,部有六十条,合一百八十条戒,各有阴阳左右水火风刀官考典之。

正月十五日,上元校戒之日。

七月十五日,中元校戒之日。

十月十五日,下元校戒之日。

此一年三日,皆地上及五帝五岳灵山、三界神官,及诸水府三官司罚。

无穷无深、无远无近、无大无小一切神灵,皆同上诣上三天玄都三元宫中,皆赍诸天地上得道及未得道见在福中,及兆民生死缘对宿根簿录,功过轻重,列言上天。

是其日,无极天尊、十方大圣众、三十二天帝、飞天神王、高上玉虚至真大神、无极大道太上老君、诸君丈人、五老帝君、南极北极东西二华、九灵真母、南上元君、太和玉女,同时俱到三元宫中。

众圣既集,诸天飞仙神仙、真人玉女,长生司命司录司杀、南斗北斗,诸天日月星宿、璇玑玉衡,一切众神,莫不森然俱至。

三元左右中宫三官九府百二十曹、阴阳左右水火风刀考官,各算计天上天下生死簿录,更相校讯。

有善功者上名青簿,罪重者下名黑簿,各以一通,列言三官,功过善恶,毫分无失。

是其日,能依三元谢过之法,清斋烧香,依玄科言,行之百日,则地只右别,营卫门户。

行之八年,皆得三官保举,度名青簿之中,克得上仙,道不失其分也。

  道君稽首敢问天尊:功德轻重,拔度阶级,高下次第,何者为先。

先世负重责,为止一身,为流及子孙。

己身行恶,为身自受报对,为上误先亡。

如今所见百姓子男女人,见世生身充受涂炭,百苦备婴,不能自解。

又见死者形魂忧恼,流曳三途五苦之中,长河寒庭,风刀万劫不得解脱。

经传或云先身行恶,殃流子孙。

或云己身罪重,上误先亡。

或云善恶各有缘对,生死罪福各有命根。

如此报应善恶缘对,则各归一身,不应复有延误之言。

又云自非功德拔度,先世谪魂则无由解脱。

功德既建,则生死开泰。

若各有缘对,行恶之者,死则长沦万劫,长挚幽夜,何缘复得建此大功,以自拔赎。

若子孙建功,上为亡者,则与延误,理无复异。

愚情浅狭,所未能了。

天尊既开大宥之化,生死皆明,宜#1使幽显尽然有判,不令愚暗惑於二论。

既蒙饰擢,位任总司,当宣正法,开示来生。

欲使法音流演诸天,亿劫不绝,正一长存,生死蒙福,大宥明焉。

缘兹上白,伏愿天尊特垂一及怜。

  於是天尊欢喜答曰:善哉,善哉。

子之所问,要乎深矣。

子虽洞灵墟,而幽源未尽,虽览大有,而龙汉难明。

气不可极,数难可穷,死而复生,幽而复明。

天地运转,如车之轮,人之生灭,如影随形,故难终也。

气气相续,种种生缘,善恶祸福,各有命根。

非天非地,亦又非人,正由心也。

心则神也。

形非我有也。

我所以得生者,从虚无自然中来,因缘寄胎,受化而生也。

我受胎父母,亦非我始生父母也,我真父母不在此也。

父母爱重,尊高无上。

今所生父母,是我寄附因缘,禀受育养之恩,故以礼报,而称为父母焉。

故我受形,亦非我形也。

寄之为屋宅,因之为营室,以舍我也。

附之以为形,示之以有无。

故得道者,无复有形也。

及我无身,我有何患。

所以有患者,为我有身耳。

有身则百患生,无身则入自然,立行合道,则身神一也。

身神并一,则为真身,归於始生父母,而成道也,无复患也,终不死也。

纵使灭度,则神往而形不灰也。

终身归其本,不相去也。

身犯百恶,罪竟而死,名曰死也。

死则灭坏,归於寄胎父母。

罪缘未尽,不得归於真父母也。

神充涂役,形成灰尘,灰尘飞化而成爽也。

魂神解脱,则与爽混合,故魂爽变化,合成一也,而得更生,还为人也。

形神相随,终不相去也。

如此善恶,身各有对,岂可咎於先亡及后子孙乎。

龙汉之前,逮至赤明,旧文生死各由一身,亦不上延,亦不下流,罪福止一,各以身当。

赤明以后,逮及上皇,人心破坏,男女不纯,嫉害争竞,更相残伤,心不自固,上引祖父,下引子孙,以为证誓,质告神明,竟不自信,负违誓言,致三官结簿,身没鬼官,上误先亡,下流子孙,致有殃逮,大小相牵,终天无解,祸及一宗。

此罪恶之人,自求大殃。

至法明言,永不得同。

达士积行,当取诸身,无求乎人。

明真旧典,岂虚言哉。

  天尊重告太上道君曰:大慈之道,度人为先,非功不赏,非德不迁,非信不度,非行不仙也。

夫建功德者,一为天地,一为三光,一为帝主,一为兆民,一为祖世,一为家门,一为众生,一为己身。

经云:夫欲度身,当先度人。

众人不得度,终不度我身。

大慈广远,惠逮无穷,天人所仰,况在七祖父母乎。

罪福可不相加,至於功德,故有因缘之恩,精诚自责,天为回度,一志之感,人神同开,况於寄胎禀气,而生受其育养生成者哉。

慈爱既浓,岂可不为重建功德,以相开度,施报穷魂乎。

自龙汉以来,至于赤明,得道者及见在福中,门户清贵,善缘来生,莫非积功累德,勋感诸天,以致交报。

及九幽长夜宿责之身得解脱者,莫非功德拔赎开度,以还人中也。

南陵朱宫九都上格,悉有其名,报应之理,毫分无失也。

年月相推,甚有分明。

  道君作礼:今闻天尊告诸缘对功德报应,诸疑顿尽,心欢意释,无复余滞。

辄当勤心,奉宣大法,普示诸天无极世界百姓子男女人,咸令遵承,一切见明矣。

  太上道君上白天尊:既垂开悟,诸疑并了,不审功德,何者为先。

见明真科文及智慧上品拔赎罪根,为尽如是,为复有余方,信誓拔赎,及教化童蒙,建立静舍,供养师宝,布诸香油,燃灯照夜,心行善念,救度众生,慈爱忠孝,布散穷乏,饷饴百乌,无有吝惜。

其中功德,为有轻重,为同一等高下尊卑。

愿垂告示。

  天尊告曰:凡建功德,无大无小,无高无下,其功等耳。

轻重报应,由人心也。

心行不怠,苦而不退,此功难称,德亦难名。

徒有至心,行之不专,正可得免罪而已。

无心而浮好,徒施而无获也。

富室之家,爱惜财宝,不肯施散,拔赎罪根,徒推心求道,希望大报,此将徒劳而无益也。

天道何其责人财宝,强使作功德,故观其悭心,质求其意,有而不散,将何求哉。

穷而发心,意志坚明,勤苦师门,劳不为惮,道已鉴之,如此之辈,则功感诸天。

故施财以对心,推心以对财,其功等尔。

古人求心,末世求财,古人非心不仙,末世非财不度。

所以尔者,末世贵财而不贵道也。

以黄金万斤,仙经一部,施於穷山,末世乃当贪取此金,岂贪仙经也。

黄金克为身患,仙经克得命长。

亦合知如此,祇自不能免於悭贪,既自不能免於贪悭,安得为究道耶。

故非道弘人,此之谓也。

明真科法,智慧上品,拔度罪根,施於生死,其法甚重。

至於学士,身未入定,处於嚣尘,能无得失?举动施为,罪福并行,故三官九府百二十曹、左右阴阳水火考官,司人得失,善功者列言左官,行恶者列言右宫,各随年月日数远近,以考促之功德,日数轻重。

报应如涛水之会,必至之期,万无一失也。

但以轻重远近言之耳。

今故相告,勤为宣示,咸令来生男女善人,普知天地有不期之响应,真实之言也。

今以三元谢罪之法相付。

元始上道旧文,秘於三元宫中,万劫一行,不传下世。

有盼其篇目,宿根自拔,结缚自释。

宝而行之,必招大福。

轻而泄之,祸至灭族。

言丹心尽,深慎科法。

道君欢喜,稽首作礼。

是时诸天同时称善,稽首奉行。

  上洞玄灵宝三元品戒功德轻重经竟

  #1 宜:原误作「宣」,据敦煌S.6659抄本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