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览道部

太平御览 #

  经名:太平狮览.道部。

宋李昉等奉校编。

二十一卷。

底本出处:原书总一千卷,第六百五十九至六百七十九卷为道部,计二十一卷。

《正统道藏》正一部,原转录其三卷(第六百七十四至六百七十六卷),今据影宋本道部全文辑录。

参校本:《正统道藏》本。

  目录

  道部一 #

  道

  道部二 #

  真上人 #

  道部三 #

  真人下 #

  道部四 #

  天仙

  道部五 #

  地仙

  道部六 #

  尸解

  道部七 #

  剑解

  道部八 #

  道士

  道部九 #

  斋戒

  道部十 #

  养生

  道部十一 #

  服饵上 #

  道部十二 #

  服饵中 #

  道部十三 #

  服饵下 #

  道部十四 #

  仙经上 #

  道部十五 #

  仙经下 #

  道部十六 #

  理所

  道部十七 #

  冠

  积

  帔

  褐

  缡

  袍

  裘

  衣

  佩

  绶

  板

  笏

  裙

  铃

  杖

  节

  履

  乌

  帷帐

  席

  道部十八 #

  简章

  道部十九 #

  几案

  舆辇

  阙

  殿

  堂

  台

  阁

  楼

  观

  宫

  室

  房

  舍

  窗

  户

  门

  庭

  坛

  府

  道部二十 #

  传授上 #

  道部二十一 #

  传授下 #

  道部一 #

  道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虚极之妙也。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无名者,妙本也,道冲而用之或似不盈。

渊乎似万物之宗。

天地之闲,其由崇龠乎?玄牡之门是谓天地根。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曲则全,谓曲己以应务则全也。

枉则直,谓枉己以伸人则直也。

洼则盈,谓执谦则常盈也。

弊则新,谓守弊薄则日新也。

少则得,谓抱一不离则无失也。

多则惑,谓有为多门则惑乱也。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希言自然者,谓因言悟道不滞於言,合自然也。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强为之名曰大。

域中有四大,王居其一。

谓王者人灵之主,万物系其兴亡也。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善行无辙迹,谓体了真性行无行相,则心与道宜也。

善言无瑕摘,谓遣象求意,理证心忘也。

善计不用筹算,谓一以贯之不生他见也。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谓心无逐境之迷,境无起心之累也。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谓心与道合,虽无约束,其不可解也。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常善救物,故无奔物,是谓袭明。

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谓含德内融则复归於朴,常德听用则散而为器。

既涉形器,必有精粗。

圣人用之,则为群材之官长矣。

故大制不割,谓圣人用道大制群生。

万物不谢,於自然曾不割伤也。

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

死而不亡者寿,谓死者分理之终,亡者夭折之数。

寿者一期之尽,夫知足力行者得天常也,死而不亡是一期之尽,可谓寿矣。

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於太平。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无名之朴。

谓道也。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无,明德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

上德若谷,谓虚泌而容物也。

大白若辱,谓能洁而含垢也。

广德若不足,谓大成而执谦也。

建德若渝,谓立功而不街也。

体真若渝,谓淳一而和光也。

大方无隅,谓不小立圭角也。

大器晚成,谓且无近功也。

大音希声,谓不饰小说也。

大象无形,谓能应万类也。

道隐无名,谓功用不彰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

故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也,谓不纵六根爱悦,则祸患之门闭矣,终身不勤劳也。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谓开纵视听以成其爱悦之事,故有祸患不救也。

无遗自殃,是谓袭常,谓不为身灾,是谓密用真常之道也。

  又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所以言者以音相闻,譬如知音者,识音以弦,心知其音,口不能传道。深微妙知者,不言也。太上日知者不言,言能以救物。

  又曰:上士学道,受之以神,中士受之以心,下士受之以耳。以神听者通无形,以心听者知内情,以耳听者闻外声。

  又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

修之於身,天下自化。

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道者万物之奥,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太上经》曰:混茫之气变化为真人,与时翱翔,有名无体。

  《仙经》曰:神仙轻举谓之天仙,列位太清,度名秘籍。

  《秘要经》曰:五岳洞府,瞬处地仙,保其神形,远其忧患。

  又曰:太清九宫皆有僚属,其最高者称太皇、紫皇、玉皇,其高总称大道君,次称真人、真卿,其闲有御史。

  凡称太上者,一宫之尊也,德高无瑜,故日太上。

  又曰:仙者,川也。身者,舟也。济川得岸,何假舟焉?

  《太真科》曰:《玉皇谱录》有百八道君,草仙随业以补其职。

三善道者,圣、真、仙也。

上品日圣,中品日真,下品日仙。

三清之闲,各有正位。

圣登玉清,真登上清,仙登太清。

玉清有大帝宫殿,皇帝、王公、卿大夫、吏民率以圣呼之,如圣皇、圣帝之类是也。

男女贵贱,各有次第。

上清有玄都、玉京、七宝、紫微,率以真呼之。

太清有太极宫殿,率以仙呼之。

其上清、太清之品位,男女次第之统数,与玉清同。

  《大洞经》曰:从生得道,从道得仙,从仙得真,从真得为上清君。

  《五符经》曰:二十四真图,五岳之灵宝也。

能得之,必能仙去,飞步太清。

欲得道法,先沐浴去秽,当得《东井图》。

欲定五帝、役山精,当得《岳图》。

欲通神灵、法仙诀,当得《八史真形图》。

欲通五行厨,当得《六甲通灵图》。

欲存吾身、致天神,当得《九宫紫房图》。

欲奉道法,当得《太清图》。

欲奉顺道,当得《混成图》。

欲通道机,当得《西升保录图》。

欲通变化,当得《灵化图》。

欲蹑大道,当得《九天图》。

欲脱身形,当得《九变图 。

欲隐存守身神,当得《养身图》。

欲定身守神宝,当得《含影图》。

欲恬泊守一以存身,当得《养身图》。

欲寂默养志,当得《精诚守志图》。

欲清净洁白致其芝英,当得《芝英玉女图》。

欲骋六丁,当得《六阴玉女图》。

欲致仙录,当得《九九道仙图》。

欲食道气当得《导引图》。

欲治道术,当得《洞中皇宝图》。

欲为变化,当得《偃息图》。

欲临炉定九丹金液,当得《太一图》。

欲登五岳求神仙芝药,当得《开山芝药图》。

欲保神形、别邪精,当得《明镜图》。

  《上清经》曰:气之所守,随神所生。

神在则气在,神去则气去。

气散则为云雾,合则为形影。

出之为仙,化入之为真一。

上结三元,下结万物,静用为兆身,动用为兆神。

  《洞真经》曰:凡读《太丹隐书洞真玄经》,能研精密,感通玄达,云回释玄元味景太清者,得为玄中法师也。

  葛洪《神仙传》曰:自伏羲至三代,显名道士,世世有之。

其老子,盖得道尤精者也,内实自然,欲正定本末,当以史传为据,并仙经、秘文以相参会,其他俗说,文多虚妄,其后道士,私有增益,非真文也。

着《道德》二篇,尹喜行其道。

至汉窦太后好黄老言,孝文帝及外戚诸窦皆令读之,故庄周之徒以老子为宗。

  《太上玄一真人经》曰:众真高仙皆有师也,奉受《上清三洞宝经》。

为学无师,则道不成,八景、龙舆焉可得乘?太极、玉阙焉可得登?凡学上清之道,岂肉飞之举?若慢於师道,则失投夜光也。

以是言之,道固难知也,至於圣贤,皆尊其师,所以耐道也。

  《太上太霄琅书》曰:天地布气,师教之真。真仙登圣,非师不成。心不可师,师心必败。

  《宝玄经》曰:裁制偏邪,必归中正。能及流末,还至本源。道本无形,假言立象,虽言冲用,用实无物。

  《道典》曰:制杀生者,天也。顺性命者,人也。非逆天者,勿杀也。非逆人者,勿伐也。为政如是,盖道之极也。

  《七圣纪》曰:南岳赤君下教变迹为道士,与六弟子俱显姓名。

  《太一帝君经》曰:求道者使其心正,则天地不能违也。舍色累而不顾,避荣利而自远,甘寒苦以存思,乐静斋於隐垣,则学道之人始可与言矣。

  《太上三五顺行经》曰:天者,道之应形也。

应有时渐,交以引之,玄象虚文,莫过三五。

三五顺行运周,则变通不穷,三才合度。

太一者,天也。

天之受一气,荡荡而致清。

道者,天之积灵也。

  《升玄经》曰:道之玄妙,出於自然,生於无生,先於无先,弥纶无外,布神化气,淡然无上,制御诸天。

  《玄妙内篇》曰:大道起於无为,万物之祖也。

  《正一真人经》曰:道之淳真,非有言也。借言通意,因置玄都,正一之化,去真近矣。

  《宝玄经》曰:正则道合,合则言志,志言在正,正以绝邪。斋戒通经,仙道自成,成仙之大,莫过太上,太上无言,言以应感,感应之道,表信成经也。

  《三皇经》曰:求索自然,脱身当道,三光发明,天地常然。

  《智惠经》曰:与人君言则惠於国,人父言则慈於子,人师言则爱於众,人兄言则悌於行,人臣言则忠於上,人子言则孝於亲,人友言则信於交,人妇言则志於夫,人夫言则和於室,人弟言则恭於礼,野人言则劝於农,道士言则止於道,异国人言则各守其域,奴婢言则慎於事。

  《太上经》曰:亲近贤智,博问善道,贤者论议,不可专执。

  又曰:末世道士讲经说法,仪轨云何?若说五千文者,亦依灵宝。

  《太上三洞宝经》曰:三洞传法之师一人度世,胜黄衣道士千人也。

  又曰:大茅山有铜铁鼎,可容四五斛,刻甚精好,在山最高处,入土八尺余,上有盘石掩鼎。

每吉日,远近道士咸登山瞻视,无复草木。

垒石为小坛,昔有小瓦屋,为风所倒。

两铉法日月也,三足法三才也,羽山之铜所作,神变隐显。

  《真诰》曰:大茅山西南有四平山,俗谓之方山。其下有洞室,名日方台。洞有两口见於山外,与华阳通,号为别宇幽馆矣,得道者处焉。

  又曰:修於身,其德乃真。

君子立身,道德为任,清净为师,太和为友、为玄、为默,与道穷极,治於根本,求於未兆。

为善者自赏,为恶者自刑,故不争无不胜,不言无不应。

  又曰:能以至心学道,当以道授学者。斐君曰:我师南岳赤松子为大虚真人。昔太上以德教老子以得道,松子以道授我而得仙。

  又日:仙道十上试观之法试皆过,然后授之。

经此十二事,大试也。

皆太极真人临见之,可不慎焉?昔彭祖弟子青乌公受明师之教,审仙妙之理,入华阴山学道。

积年十二试,有三不过。

后服金液而升太极,道君以为试三不过,但仙人而已,不得为真人。

  又曰:斐君云学道者有九患,若审之,则仙不远也。

患人有志无时,有时无友,有友无志,有志不遇其师,遇师不学,学师不勤,勤不守道,或志不固。

一心如此,则不须友而成,亦不须感而动,此学仙之广要也。

师有忧戚,弟子出入无善。

为学无师,道则不成,心存目想,见师如经,学非师授不可以教人,恐疑悟后学,故不得传求法。

事师莫择贵贱,勿疑长幼。

言我年大而彼年小,彼是贱而我是贵,此是未解正真平等之要。

人无贵贱,有道则尊,所谓长老不必耆年,要当多识多见以为先生。

不得言彼学在我后,云何更反师。

彼作此念者,非学道也。

当谦下推能让德,惟善是从,不得独是非彼。

得道度世,莫不由师也。

学之有师,亦如树之有根也。

太智既成,复能成就小智,由树根生子,子复能生根,展转相生,种类不绝。

从师变道,道过於师,还教於师,所谓道贵人贱,义类如此。

先师并须尊异,所以尔者,本师者,学之根也,譬为山,一篑之土渐得高大。

本师者,发蒙之基也。

后师者,备成也。

谕如严装服饰,众事已辨,惟未加冠,不可以行人事也,妄生下想,所以然者,论议言说,为人模范,师不明道,焉能解疑难也?古者贤圣上学,得其师名为更生,不得其师名为乱经,无其师,道不自生也。

  《太平经》曰:上士学道,辅佐帝王好生之德也。中士学道,欲度其家。下士学道,才脱其身。

  又曰:言则道不成,多言则为害,闭口不言,万岁无患。

  又曰:人得善师,乃使凡贱之人成善。

人善不止更贤,贤不止次圣,圣不止乃得深知真道,守道不止乃得仙,仙不止乃与天比其神,神不止乃得与元气比,其得元气乃包天地八方,莫不受其气而生,是善师之功也。

不得其善师,失路矣。

故师师相传乃坚於金石,不以师传之名为妄作则致邪矣。

叛去其师,是去其真道,自穷之术也。

道有宗师、祖师。

  《定真玉录》曰:治心之最不忘须臾,心神乃定,定则入道,其状在外。

慎其言语,惧触物也;节其饮食,虑贪叨也;衣粗而静,在素淡也;居陋而隐,守静笃也;恭谨一切,避凌辱也;不敢为先,兔嫉谤也;始终淳信,潜化导也;进止和光,密行教也;挫锐解纷,明道有时也;出处变化,见神应之速也。

  又日:九宫真人出入皆从黄阙,绛台中问为道,故以道之左右置台阙者,以司非常之气,伺迎真人之往来也。

  《道基经》曰:服药食麦为善,麦有甘始,道士御气,食麦而度世也。

  又云:合道不言,得无之真,昼夜不卧,日月合光,不饥不渴,龟龙胎息也。

  又云:食谷者,名之谷仙,行之不休,则可延久长也。不食谷者,可以度世。

  又曰:无卖吾道以行求钱,无街吾道强授豪荣,无损吾道以与谗佞。

  《黄庭经》曰:仙人道士服气,非有神也,养生所致,和气专也。若道士恐畏存神,可呜天鼓,声闻太极。

  《太真科》曰:道士修经习业,以五千文为先。

  又曰:道有寂动,气化之有形,智化之有声。

  又曰:皇教道也,帝教德也,王教仁也。

  《抱朴子》曰:求师必须深博,犹涉沧海、造长洲,独以力劣为患,岂以物少为忧哉?夫虎豹之所余,乃狸鼠之所妖,陶朱之所奔,乃原宪之所无,专心凭师,依法行道,济身度世,利在永亨。

事师尽敬,得道为期,承闲候色也。

不尽力明其师道,则罪不可除也。

学道得师,明事之,害乱不得发也。

  《三无真一经》曰:有大洞守一经者,则为师也。《太清经》云:天地以道资,圣人以道师也。资者,持道以养育当生也;师者,以教人不知而当成也。

  又曰:有大洞守一经者,则为师也。

所以崇建本末尽善,明天戒之苦至,期神灵之所宗,托阶级以自始,所以师友,垣其外三一鉴其内。

帝君忻其口,赤子悦其宅。

《老子》云:天地以道资,圣人以道师。

资者,持道以养育当生也;师者,以教人不知而当成也。

  《上清紫宸经》曰:经不师受,窃天之宝;受无盟信,忽天之道。

  《太上八素真经》曰:太上玄人所以与天地等者,贵其能相教导也。先觉悟於后觉,反流归於一源也。

  天真皇人曰:此口 诸君皆积学灭度,道业垂成,而得受此文以还生人中,皆超虚步空,上升金阙,受号自然也。

其并悠远,人世所不能明。

考其延者,羡门子师夜光,高丘子师石公,洪崖先生师金母,并受灵宝灭度五炼之法、升天之传。

  又曰:《正一法文》曰:若街法求利,不明正典,传非习谬,迷误后生,后生绿薄,率尔逐易,不寻高德。

苟贪爱名,名而无实,望福得祸,祸加深也。

传授苟非其人,道不虚授;常恐浮浅之辈,亟生诽谤,贻灾致罪,为累不轻,所以立信效心因以为施,授受之中,有以分别。

  《洞真经》曰:修太一之道,忌见血秽之类,亦不可泣。

  《大有经》曰:受上清宝经者,不得哭泣。

  《玄母八门经》曰:存金华雌一之精,深戒哭泣令身多戚扰。

  道部一竟 #

  道部二 #

  真人上 #

  《太上经》曰:大微天中有二十四气混,黄杂聚结,有名无气,变化为真人。道之积成,托形立影,与时翱翔,有名无体,谓之真人。

  《八素真经》曰:若精勤得道者,皆当书以蕊简,刻以琼文,位为上清左真公。

  又曰:龙衣,凤被,虎带,皆是军真所献於帝皇。

  《真诰》曰:中皇君者,天帝君之弟子也。生知长生之要,天仙之法,夙会玄感,於是太上授以帝君九真之经、八道秘言之章,道成授书,为太极真人。

  又曰:清虚真人於太素真人受三奔之道,桐柏真人修解剑之法,有太上奔日之文,得为下元真人。

  又曰: 不知回元隐道者,不得刻名上真。回元者,太上更新之日也,常以其日思存吉事。

  又曰:虚妄者,德之病;华街者,身灾;执滞者,失之由;耻辱者,行之玷。

遣此四者,然后可以问道耳。

有淫街之心,不可行上真之道也。

昨见清虚宫正除落此辈人名,又考付三官,推之可不慎乎?紫微真仙之才内明外知,录名太极,金书东州,内累既息,积之勿休。

  又曰:审道之本,则为上清真人。仙真妙方能尽梗盘之道者,便为九官真人。若各备具其道.-则为太极真人。

  又曰:练形於太阴,易貌於三官,受学化神,濯景易气,俯仰四运,得为真人。

  《金根经》曰:天图玉关,主监众真游宴之所也。

  又曰:天关上有六层玉台,太上真人集宴之处也。

  又曰:玉保青官北殿上有金格,格上有金章、凤玺、玉札、丹青、羽盖、升仙法服,以给成真之人。

  《大有经》曰:玉华青宫有宝经、玉诀二应有为真人者授之。

  又曰:《太上素灵洞玄经》上化三真。

  又《大洞真经》云:道有三真,不可去身。紫霞变景,三光映真。

  《大洞玉经》曰:太无山中有洞宫玉户,在峨媚之上,诸得道真仙之名刊列此宫也。

  又曰:云上清有宫,门有两阙,左金阙,右玉阙,有羽衣守士。内有玉芝流霞之泉,刻金题众真飞仙之号。又云玉清中有太晖殿,玉真游宴之所也。

  又曰:九真仙伯,上帝司禁之君。濯缨,帝川之池也。

  又曰:太一上元君者,万仙之司主。方岳真气太上真人步五星之道以致降于室。

  《大洞真经》曰:赤城朱窗上清绝境,乃帝一内宅三真宝堂。

  又曰:上清真人总仙大司马长生法师,登大帝沧浪山洞台中双玉穴,酣饮紫明芝液。

  又曰:长生存神者好山水之人,仁知动静所依也。

依仁者静而寿,依智者动而乐,当投简送名,俾崇仁智,朱书白简移籍太清,发炉拜手用青纸青丝裹络岩石上,诣水泛舟,中流读简,以名系之,必能降真也。

  《上清九真中经内诀》曰:有玉保公太素遣下迎九真之人也。

  又曰:欲行九真之法者,斋戒争室,并为天帝君所见记录也。

  《太真科》曰:羽仙侍郎上都官典格列其职位,都统玉真、太上真人,在五岳华房之内,非有仙籍,不得闻见,丹简校定,名入南宫。

  又曰:虚皇金阙,玉帝最贵最尊,号日自然,莫能使之然,莫能使之不然也。和光於人,似同而异,惟得道者乃能知之。

  又曰:上清禹余天有三官真人,主治过刑杀伐、阴贼不轨、嫉害贤哲、心怀进退、秽慢真人之罪者。

  《玉清隐书》曰:玉名金格当为上真三天真皇佩神虎之符,在太极上位。上真则飞龙翼辕,中真则紫毛持节,下真则太极参轩。

  又曰:太微,天帝君命太微,上真劝使群灵。

  又曰:上皇玉帝命玄羽真人出迎太微天帝,又命太上真人开琼珠之筐,出玉真隐书玄羽之经,以传太微天帝

  之君。 #

  《内音玉字经》曰:真人散香於玉廷。

  又云:飞散百和之香,流五云之华,以观飞天真人。

  又曰:四极真人主人命籍,常乘蒙真之车校人罪录。

  又曰:九华真人治於南上宫中,校人功过善恶,三官列言。

  又曰:天真皇人曰:诸天内音自然玉字其大梵隐语,上帝命天真皇人,注解其正音,足以开度天人。

  《登真隐诀》曰:昆仑瑶台,刊定真经之所也。

上品居上清,拟帝皇之尊。

中品处中道,皆公卿之位。

下品居三元之末,并大夫之流。

三真品经,各有条次。

  又曰:三昧真人乘风云龙车,下卫斋戒之士。

太素真人辟始学者恶梦之法,金华真人刻大洞上经於天帝紫微宫玄琳玉殿束壁牖上,太虚真人说鸿乌之经,太极真人诵王母之辞,典禁真人察人之善恶,妙行真人推劫会之数。

  又曰:太极真人常以立春日日中会诸仙人於太极宫,刻玉简记仙名。

至春分之日日中,昆仑瑶台,太素真人会诸仙人刊定真经也。

昆仑瑶台是西母之宫,所谓西瑶上台,天真秘文尽在其中矣。

太素真人治白水沙洲之上,定其真经也。

至立夏日日中,上清五帝会诸仙於紫微宫,见四真人论求道之功罪。

至夏至日日中,天上三官会于司命河候,校定万民罪福,增减年筹。

至立秋日日中,五岳诸真人诣中央黄房,定天下祀图灵药。

至立冬日日中,阳台真人会集列仙,定新得道人,始入《名仙录》。

至冬至日日中,诸仙诣方诸宫,东海青童君刻其仙录金书内字。

凡学道之人常以夕半日中谢罪,罪名自除,克身归善,以求长生神仙。

秋分之节,气处清虚,太和正日也。

众真诸仙,是日听讼,又刺奸吏,及部内诸仙官并纠奏在处道士之功过及含生有罪应死生者,故《仙忌真记》曰:子欲升天慎秋分,罪无大小皆上闻。

此朱火丹陵宫仲阳先生之要言也。

又云:此辞出《列纪》,是青童君述古真人之言,以传龚氏,言罪福纤介刻于丹城之籍也,伏匿之,善恶阴德之细功无不缕陈也。

  又曰:上真人之道有七:第一太上郁仪奔日文,二太上结邻奔月章,三太上八素奔辰章,四太微飞天上经,五高上太洞真经,六金阙灵书紫文,七九真中经也。

上真之位为诸天帝,行则三七色节,万真前导。

中真之道有六:大丹隐书、九真玄文、太上金策、方诸上经、三皇内文、紫书诀箓。

中真之位,上清卿相之列也。

紫毛持节,玉帝参辕。

下真之道有八:上清七变、

  隐地八术、玄皇玉书、神州洞经,紫庭中方、降箓黄道,素奏中章、上元玉书。下真之位,上清大夫之流,五色节旄,飞行倒景。

  又曰:有得见圣列纪者,玄线书名,奏之上清,位为仙卿。

若能行金阙真事,则拜为大夫。

此谓列纪重於紫文也,既见之,非真受佩而已,谓知其中经目之轻重,求道之梯级,依此寻学,故胜於守紫文之单事也。

  《上皇玉箓》曰:二十四真人有佩玉录以行山川者,则河海上神奉迎启道。

  《灵宝隐书》曰:中极真人主人命籍;九华真人主九幽之下宿对生死;太元真人受天之符,度长夜之魂;太极真人治赤城玉洞之府,司校太山死生之录;三元真人主紫微行道。

  《赤书玉诀经》曰:凡月十四日,上帝真皇劝太一使者下与北郑都伯使者同行天地,司察人神功过探浅,列言上官。

又劫太一八神使者下,与三官司察天人善恶列言也。

又遣九部刺奸周行五岳三宫水府,条正鬼事,司人功过,列言上天。

  《白羽经》曰:太真丈人登白鸾之车,驾黑凤於九源,自天已下莫不范德。

又太极真人有仙真相好者,要在慈心触物以辅相好,然后得仙矣。

不能忍性,则仙相败矣。

故修道会真,必以精思为本,神为本,存神入观,克以静念为先。

  《大劫经》曰:上景真人将天下力上元洪水母决逆万川。

  《海空经》曰:何监者,天人之隐名处,玉楼之上列真仙之馆,又高真者,体有真气玉眸谈谈。

  《南真传》曰:昨与叔甲诣清虚宫,校定真仙得失之事,近顿除落四十七人,复上三人耳。

内明真正乃良材也。

九宫真人出入皆从黄阙绛台,中闲为道,故以道之左右置台阙者,以伺非常之气真人往来者。

  《太上正法经》曰:九真者,九天之真气凝而成也。

上、中、下三真生於太清,是元始之澄气也。

各置宫室次第,上清宫卫之官,太上大道君,万真之主也,居玉殿,造上帝之章,以为宝经,於玉清官中,以度后学得真之士。

  《三元品戒经》曰:紫微宫有延生之仪格。又云赤帝玉司君玉景度治南方朱阳之台,总统上真之士。

  景林真人曰:勤感累世,念真期灵,皇鉴其用思太极,注名玉割,於是细书紫虚之宫,朱书东华之阁,刻名上清,丹文锦籍。

  《空洞灵章》曰:真人弹璈,吹九凤之箫,神州之笙,其音逸响,流激千寻。

  《后圣列纪》曰:上清金阙后圣君少好道,乐真紫微上真天帝玉清宫,赐紫药刚丹凤玺,得在上清中,游太极,下治诸天,封掌兆民。

  《仙志》曰:凡修行太一之事、真人之道不得有所拜,但心拜而已,不形屈也。思真行道,通而无穷,显验应期,登真必速也。

  《黑箓上篇》曰:圣真仙者,共行道德,俱宗太玄。

  《戒文经》曰:太上真人居仙府中,世人得仙者皆先过此。

  《自然玉字经》曰:七宝林中有上真之游圃,真人之戏园。

  《太霄琅书》曰:元皇玉灵之胄位,登太真,理二仪,於玄圃掌玉箓,於万仙总地可,於五岳领上真,於三关上统无涯,下摄洞源,自天以下,莫不咸隶。

  又曰:太素三元君禀灵和玉宸上气,故结生虚无含真秀景机洞妙无神齐广晖道周九玄呼吸未兆,触物对应,太上之凝结也。

  《太上四明玉经》曰:真仙之道以耳目为主,淫色则目间,广爱则耳闭,此二病从中来而外奔也。

非复有他,今令其聪明益易耳,但不为之,当洗心绝念,放奔淫贪,所谓严其始矣。

保利双阙,启彻九门,朝液泥丸,列为上真,视彻甚远,听於绝响,此真仙之高,不但明耳目而已。

  《三洞珠囊》曰:高上玉清刻石隐铭曰:邓都山在北,内有空洞,洞中有六宫,书此铭於宫北壁,制检群凶,不使横暴,生民学者得佩此刻石文,则北酆落名,南宫度命,为其真人。

  《太平经》曰:后学得道,各有品阶,至于指极圣真仙人。

  《定真玉箓经》曰:凡欲定心,当受上皇民籍定真玉箓,此至要为学之先也。先能定心,仙名乃定,是三天正一,先生所佩,以定得仙之名。

  《太上经》曰:玉清者,如玉坚不可毁,诤不可污也。坚淳无变,秽累都尽,一而无杂,故名为真人。

  《太上丹简》曰:凡学道居真人之位者,名入南宫。

  《三五顺行经》曰:合德入道,号曰真人。太上遣四极真人来迎,授三天灵录之文於上清宫。

  《上清八景经》曰:精思百日,真人降形也。

  葛玄《五千文序》曰:精思远感而上远,则太上遣真人下授希微之旨。

  又云:静思期真,则众妙感会;内观形影,则神气长有;体洽道德,则百神震服。

  《大洞雌一篇》曰:金姿曜於东华,玉形悦於帝门,神映五老,腾跃三元,顶负宝曜浮游九晨,分形散景,位为上真。

  《升玄经》曰:惟须忠直寻道求真,改恶从善,得为真人。

  《三元玉检经》曰:岁庚寅九月九日甲辰,元始於上清宫告盟,授三元玉检,使付后学。有玄名应为上清真人者。

  道部二竟 #

  道部三 #

  真人下 #

  《集仙录》曰:王母者,龟山金母也。

西华至精之气化而生金母,生而飞翔,处极阴元,位配西方,母养群品,所居宫阙在舂山昆仑之圃,阆风之苑,有城千里,楼十二,非台车羽轮不可到也。

蓬发虎齿,非西母之真形,盖金方之神也。

元始授以万天元统龟山九光之箓,使制召万灵,统括众真,总诸天之羽仪,天帝朝宴之会,上清宝经,三洞玉书,凡所授度,咸所关预。

黄帝在位,王母遣使乘白鹿集帝庭,授以地图。

其后舜在位,遣使献白玉环及益地图。

遂广黄帝九州为十二州,又遣献舜玉管,吹之以和八风。

  又《尚书帝验期》曰:王母之国在西荒。

凡得道授书者,皆朝王母於昆仑之阙。

· 王褒字子登斋戒三月,王母授以琼花宝曜七晨素经。

茅盈从西城王君诣白玉龟台,朝谒王母,求长生之道,王母授以玄真之经,又授宝书童散四方。

泊周穆王驾鼋鼉、鱼鳌为梁以济弱水,而升昆仑玄圃阆苑之野,而会于王母,歌白云之谣,刻石纪迹于弇山之下而还。

  汉武帝好长生之道,元封元年,登嵩岳筑寻真之台,斋戒思道。

王母於七月七日乘紫云之辇,驾九色斑龙,带天真之策,佩金刚灵玺、黄锦之服,金光奕奕,结飞云文绶,戴天太真晨缨之冠,蹑方琼凤文之履,天姿奄蔼,真绝世之人也。

下车扶二侍女登床,东向而坐,命侍女取桃,以玉盘盛至七枚,四与帝食,母自食三。

帝欲收核种之。

母曰:此桃三千岁一实,中土地薄,种之不生。

问长生之道,母曰:贱荣乐卑,自复佳尔。

养性之道,理身之要,在不息耳。

欲长生者,先取诸身,坚守三一保灵根,青白分明适泥丸,三宫备卫在绛宫,黄庭戊己无流源,此所谓呼吸太和,保守自然,真要之道也。

至若太上灵药,上帝之奇物也。

下阴生重云妙草,皆神仙之药也。

得上品者,后天而老,乃太上之所服,非中仙之所宝。

其中品者,有得服之,后天而游,乃天真之所服,非下仙之所及。

其次药有九丹金液、紫虹华英、太清九转五云之浆,玄霜绛雪,腾跃三黄,东瀛白香,玄洲飞生,八石千芝,威喜九光,西流石胆,东沧青钱,高丘余根积石琼田,太灵还丹,盛以金兰、长光绛草、云童飞于,此飞仙之所服,非地仙之所闻也。

其下药,狭苓、昌蒲、巨胜、黄精之类,服之可以延年,虽不得长享无期,亦以身生光泽,得为地仙。

求道者要先凭此阶,渐而能致远胜也,若能呼吸服御,保固神气,此上品自然之要道也。

且夫一人之身,天付之以神,地付之以形,道付之以气,万物草木亦如之。

身以道为本,岂可不养神固气以全尔形也?形神俱全,上圣所贵。

王母命上元夫人出八会之书、五岳真图、五帝六甲灵飞之符,凡十二事以授帝,不能用其道而多所惑焉。

后三祠王母复下降所授之书,置柏梁台上,为天灾所焚。

李少君解形而去,巫蛊事起,帝愈悔恨。

  又:大茅君盈南治句曲之山,元寿二年八月己酉,南岳真人赤君、西城王君方,诸葛青童并从王母降於茅盈之室。

又王母命上元夫人授盈二第茅固、茅衷太霄隐书。

其后,紫灵元君魏华存斋戒於阳洛山隐元之台,王母与金阙圣君降於台中,乘八景之舆同诣清虚上宫,传玉清隐书四卷以授魏夫人。

时太虚真人等歌太极歌,王母曰:逍遥玄精际,万流无暂停。

一辰此去留会,劫尽天地倾。

当寻无中景,不死亦不生。

体被自然道,寂观合大冥。

南岳挺真干,玉映耀颖精。

有任靡其事,虚心自受灵。

嘉会绛河曲,相与乐未央。

王母复还龟台。

  《 三一经》曰:黄帝游灵台青城山绝岩之下,见天真皇人以苍玉为屋,黄玉为林,翠罗之帷,侍者皆天人。

  又曰:高丘子,商时人也,好道,入六景山。积年,但读黄素道经,服饵木。后服鸿丹,得陆仙,游行五岳。复饮金液,为中岳真人。

  又曰:郭崇子,商时人也,彭真人弟子。

尝山行,盗困崇,诸子弟欲追擒之,崇不子曰:纵去。

其盗后仕官,而崇子誉之。

数数往,彼谢之曰:我昔盗也,不可受大君子之誉。

遂自杀。

后崇子得道,太极真人以为有杀人之罪,不得为真人。

此为善之过,尚致人自毙,况为恶乎。

  又曰:楚庄公时,市长宋莱子常洒扫一市。

久时,有一乞食翁入市,经日行歌道中曰:天庭发双华,山源彰阴邪。

清晨案天马,来诣太真家。

真人无奈隐,又以灭百魔。

常歌此乞食,市人无解此者,独莱子悟疑其真人,然未全解其歌耳。

遂师此翕而去。

积十余年,翁遂授以中仙之道。

莱子今在中岳也。

乞食翁者,西岳真人冯延寿,周宣王时人也。

天庭,任两眉之下,是彻视之津梁,亦谓之华庭也。

山源是鼻下,人中之本,侧在鼻下,小入谷中也。

天马,手也。

以手按鼻下,则杜绝百邪。

  又曰:真人尹喜,周大夫也。

为关令,少好学,善天文秘纬,鬼神无以匿其情状,瓖杰不检,荣戚不形於色。

志怀逍遥,天性玄湛。

忽登楼四望,见东极有紫气西迈,喜曰:夫阳数度尽,九星度值,合岁月并,正应有异人过此。

乃斋戒扫道以俟之。

及老子度关,喜先诫关吏曰:若有翁乘青牛薄板车者,勿听过,止以白之。

果至。

吏白,愿少止。

喜带印绶,设师事之礼,老子重辞之。

喜日:愿为我着书,说大道之意,得奉而行焉。

於是着《道德经》上下二篇。

喜於是俱去玄洲上卿。

  《苏林传》曰:林字子玄,濮阳曲水人也。

父秀,含德隐曜,居於恒山。

林少禀异操,至赵师琴高先生,授炼气益命之道。

又师华山仇先生,授还神之术,曰子真人也。

当学真道,乃致林於涓子。

未遂,告林真诀。

先生曰:必作地上真人,当先去三尸。

林后授紫阳真人道诀凡二百余事。

至于守玄丹洞房,三元真人具标上焉。

林为中岳真人。

  《 茅君传》曰:盈字叔申,咸肠人也。

父祚,有三子,盈固衷也。

盈少禀奇操,娇俗抗迈,不求闻达,不交非类。

入恒山,读老易饵木,潜影在山中六年。

精思念道,诚感密应,梦太玄玉女持玉割而携之曰:西城有王君得真道,可为师。

明发乃寻求至西城,斋戒三月,果见王君。

盈乃叩头再拜,勤恳乞长生之术。

乃得在西城洞台之中,金玉上宫,亲侍旦夕,执巾屦之役。

积十七年,专一不懈。

复二年,王君命驾造白玉龟山,谒王母於青琳宫,将盈同行。

王君见西王母,稽首於前。

盈乃叩头再拜,自陈於王母前,得治身之要道。

行其事归家数十年,以汉元帝时,天官下迎来渡江束治句曲山。

於是天皇大帝遣授黄金紫玉,策为太元真人束岳上卿,司命神君仗紫毛之节,十绝灵幡,巾藕华冠,绣羽紫被,丹青飞草,斑龙舆素,虎耕曲晨,宝盖琼帷,绿宝执神,流火双珠,月明锦旌,白羽玄千,金钟玉盘,紫琳之腴,玉浆金婴二治赤城山玉洞之府,上编上清,下宴太极,

  封掌昊越,司校太山死生录,朝籍众真,定策金名,领授学道,试校群仙。

时茅君弟吏二千石,当之官,乡人多送之,茅君亦在座,曰:余亦有职,某月日当之官。

宾客曰:愿奉送茅君。

言不须有所损费,吾有以供帐。

至期大作宴会,皆青缣,帷喔,下铺重白毡,奇饥异果,罗列妓乐合奏,闻数里,从者千余人。

文吏则朱衣素带,武吏则戎备曜日,茅君乃登羽盖车去。

以晋兴宁三年七月四日夜,初降杨君家,着青锦绣裙,紫毛被巾芙蓉冠。

侍从七人入户,一人执紫毛节,一人执十绝幡,一人带绿章囊,一人握流金铃,三人奉白牙箱并朱衣。

以后数数来降,弟子迎候。

仙人李遵撰传,光显於世间也。

  《三洞珠囊》曰:王褒字子登,前汉王陵七世孙。

服青精她饭,趁步峻峰如飞乌,无津梁直度积水。

又服云碧晨飞丹腴,视见甚远。

太上大道君遣正一左玄执盖郎,封璋音,赐王君素明琼讦、丹绂绵旌,号清虚真人。

  《真诰》曰:赤松子,黄帝时雨师,号太极真人。

  又曰:九疑真人韩伟远,昔师中岳宋德玄。

德玄者,周宣王时人也,服灵飞六甲得道,能远行,数变隐,得玄灵之道。

今在嵩山。

伟远久而随得其道九疑真人。

  又曰:裴玄仁,右扶风阳夏人也,汉文帝二年始生焉。

裴君得道,将入室,弟子邓云亦得道,将邓登太华山,入西洞玄石室中。

积三十二年,忽见五老人赐裴君神芝之卫,亦号清虚真人。

  又曰:中岳真人王仲甫,少好仙道,常吸引二景及餐霞法。

四十余年都不觉益,其子亦服之,十八年仙去。

后南真人忽降仲甫家而教之曰:子脑众亏臧,津液不注,虽接真景以餐霞,故未为身益。

仲甫遂因药治病,兼修真道。

又积年方成。

今在玄洲受书,为中岳真人,领九玄之司。

  又曰:范伯慈,桂阳人也,家本事俗,忽得狂病,经年不愈。

闻沈道士治病多验,乃奔家求疗。

五十日病愈。

后入天目山,饵胡麻,精思十七年。

又服丹砂得道,为玄一真人。

  又曰:许谧字思玄,一名穆。晋简文皇帝以为护军长史,虽外混俗务,而内修真学,得为上清真人。

  又曰:紫虚元君领上真司命,南岳魏夫人,玉清虚弟子,名华存,杨司命之师也。

任城人晋司徒文康公魏舒之女,年二十四,适南阳刘幼彦。

幼彦为汲县修武,夫人斋戒念道,入室百日。

十二月夜半,青童君及王君四真人同降,授上经三十一卷。

至洛阳乱,夫人渡江居豫章,随於璞往江州安城郡,因居彼。

年八十三,以成帝咸和九年,青童清虚又降,授剑解之道,称疾

  隐化,乘车往阳洛山。

明日,有四十七真人降,教道法。

积十六年,西母与金阙南极同降迎夫人,北诣上清宫玉阙下,受神凤章龙,衣虎带,丹飞裙,十绝华幡,流金火铃,九盖芝饼,九色之节,双珠月明,神虎之符,锦旅虎旌,给西华玉女,八景飞舆,玄景九龙。

又受扶桑大帝君玉割金文,位为紫虚元君,领上真司命,主诸学道,死生图籍,摄御三官,关校罪考。

又受金阙圣君青琼板丹箓文,位为南缶夫人,给曲晨飞盖,治天台大霍山洞台中。

下训奉道教授当为真仙者。

一月再登玉清,三登太素,四谒玉晨,遨宴扶桑,仰招天真,总括神箓,刊书九天,佐命束华,吁翼帝晨,飞步太霞,参辔九虚,以兴宁中降扬君。

又授许缘上经。

自此后,数数来降也。

玉清虚令弟子范邈作内传显於世也。

  又曰:紫清上宫九华安真妃,晋兴宁三年,年十三四,着云锦裙,上丹下青,腰丝绣带,右带系十余小铃,铃子青色。

又黄色相闲,左带玉佩,指着金镮,白珠约臂,作髻在顶中,余发垂至腰。

一侍女朱衣带青章,襄长尺余,以盛书。

书可十余卷,白玉检囊,口上刻字,玉清神虚内真紫元丹章。

一侍女赤衣,捧白玉箱,绛带络之,年并十七八。

自此后数数来降,授书作诗。

  《真人传》曰:马明生者,齐国临淄人也。

本姓帛,名和,字君贤。

为县吏捕贼所伤,遇太真元君,与药即愈。

随至太山石室中,金床玉几;珍物奇伟,人迹所不能及。

事之勤亦至矣,太真乃授以长生之方,曰:我所受服太和自然龙胎之体,适所以授三天真人,不可以教始学者。

后随安期先生服饵仙去,为真人。

裴真人弟子三十四人,其十八人学真道,余学仙道。

  道部三竟 #

  道部四 #

  天仙

  《天仙品》曰:飞行云中,神化轻举,以为天仙,亦云飞仙。

  《神仙众真戒经》曰:大方诸山,对会稽之东,上有天仙宫室,金玉杂为楝宇。

  《金根经》曰:天阙上有层楼玉台,主众仙出入之所也。

  《玉清刻石隐铭》曰:佩玉帝隐文者得为上仙。

  《戒文经》曰:天西北有仙堂,差次职署则度名,着九宫五斗仙府。中天上有东西南北及中央也,皆有石城,应其方位,百官曹局皆在斗中列纪。

  《后圣列纪》曰:若斗中有玄玉箓籍者,皆为上仙。

  《登真隐诀》曰:三清九宫,并有僚属,例左胜於右。

其高总称曰道君、次真人、真公、真卿。

其中有御史玉郎诸小号,官位甚多也。

女真则称元君夫人,其名仙夫人之秩比仙公也。

夫人亦随仙之大小,男女皆取所治处,以为署号,并有左右。

凡称太上者,皆一宫之所尊。

又有太清右仙公,蓬莱左仙公,太极仙侯,真伯仙监、仙郎、仙宾。

  《皇民谱录》曰:自三象明曜已来,至于累亿劫会,天地成败,非可胜载。

数极唐尧,是为小劫。

丁亥之后,甲申之年,阳九百六之气离合,壬辰之始,数有九周。

至庚子之年,赤星见于东方,白彗见于月窟。

唐尧之后四十六丁亥,是小劫之;周又五十五丁亥,至壬辰癸巳,是大劫之;周也六合冥一,二道盈亏,时运周劫,始转一仙阶。

  《金根下经》曰:有学仙品目进叔退降簿录,侍仙玉晨之典祀。

  《 集仙箓》 曰:后汉南阳公主降驸马都尉王咸。

公主素尚至道,属汉末乱离,谓咸曰:但当自保,必可延生。

若碌碌随时,与世进退,恐不兔乖离之苦,奔迫之患也。

咸眼倪世利,未从其言。

公主遂入华阴山长往。

咸入山追之,无见。

忽於岭上见朱履一双,前取之,化为石,谓其山为公主峰。

  又曰:张正礼,汉末在衡山学道,服黄精,受西城君虹景丹。患药之难得,至广州为道士,遂得内外洞彻砂,兼修守一之法。仙去。

  《真请》曰:章震,南郡人,少学经昼,周幽王时人,而常叹曰:人生世闲,日失一日,去生转远。

乃着道书百余篇。

精於五行,演其微妙,以养性治病为旨。

后入崆峒山仙去。

  又曰:王远字方平,东海人。

举孝廉,除郎中,累迁至中散大夫。

博学,尤明天文图谶河洛之要,逆知天下盛衰之期。

汉桓帝嗣位,闻之,连诏不出,使郡国逼载以至京师,但低头闭口不苔。

诏乃题宫门板四百余字,皆说方来。

帝恶之,归乡里,同郡故太尉公陈耽为方平驾道室,日一夕事之。

方平在耽家四十余年。

后语耽云:吾当去。

明日日中发。

至明日果卒。

耽知仙去,日:先生舍我矣。

  又曰:严青,会稽人,家贫,常於山中作炭。

忽有一人与青语,不知其异人也。

临别以一卷书与青曰:汝得长生,故以相授,当以洁器盛之,置於高处。

青受之。

后得其术,入霍山仙去。

  又曰:张陵,字辅汉,沛国丰人也。本大儒,晚学长生之道,得九鼎丹经。闻蜀中多名山,乃入呜鹄山,着道书二十余篇。仙去。

  又曰:赵广信,阳城人。

魏末来渡江入剡小白山中。

学道,受左慈玄中之道,并彻视法。

如此积年,周行郡国,或卖药,人莫知也。

多来都下市丹砂,作九华丹。

仙去。

  又曰:郭景世,晋初学道於庐江济山中,受孟德然口诀,兼服胡麻玄丹,仙去矣。

  又曰:赵伯威,东郡人也,少学於郸郢张先生。晚在中岳,受玉佩金珰经。道成,仙去。主仙籍,并记学道者。

  又曰:李方回,晋武帝时人也。学道在华山,受管成子蒸丹饵木法。又受苏门周寿陵丹霞之法。五十年清心内视,仙去。

  又曰:李修着书四十篇,名曰《道源》。其书曰:弱能制强,阴能蔽阳。常若临深履危,御奔乘朽,长生之道也。年四百岁,颜色不衰。后仙去。

  刘向《列仙传》曰:马师皇者,黄帝马师。后数有病,龙出於水治之。一旦仙去。

  又曰:王子乔,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呜。浮丘公接上嵩山,三十余年仙去。

  葛洪《神仙传》曰:苏仙公名林,字子玄,周武王时人也。

家濮阳曲水。

林少孤,以仁孝闻。

贫,常自牧牛。

得道,母食思鲜,仙公以匕着置器中,携钱去即以鲜至。

母曰:便县有鱼,去此百余里,汝欺我哉!仙公跪曰:不妄。

明日舅至,云昨见仙公便县市鲜。

母方骇其神异。

后仙去。

有白鹤来止郡城束北楼,以爪画楼板,似漆书,云城郭是人民非。

于今仙公故第犹在,丁令威亦如此。

  又曰:沈文泰者,九疑人,得红泉神丹法,去土符还年之道,服之甚效。

欲之昆仑,留息积年,以传李文渊曰:土符不去,服药行道无益也。

文渊遂受其秘要,后亦仙去。

令以竹根汁煮丹及黄神去三尸法。

  又曰:沉羲,昊郡人,学道於蜀,能治病救人,甚有恩德。后遇羽衣持节人,以白玉版青玉丹书授羲,羲不能读。须臾大雾,雾解失其人。羲还,后仙去。

  又曰:陈安世,京兆人,为灌叔本佣,禀性慈仁,叔本好道,有二道人托为书生,从叔本游,以观试之。

叔本不知其异人也,久而益息。

书生乃问安世曰:尔好道否?曰:无绿知之。

曰:审好道,明日早会道北大树下。

安世承言,早往,无所见。

曰:书生诈我哉?三期,安世辄早至,乃以药授安世,后仙去。

  又曰:昊睦,长安人,少为县吏,掌局枉克人。

民讼之,睦逃去入山林。

饥累日,行至石室,遇孙先生,令学种黍及胡麻,扫除驱使。

经四年,先生遂授其道,后服丹仙去。

  又曰:董威辇,不知何许人,晋武帝末,在洛阳白社中,寝息土上。

衣服篮缕,常吞一石子,经日不食。

或市乞佣作,人或往观之,亦不与言。

时或着诗,莫知所终。

  又曰:萧史,秦缪公时人,善吹萧,能致孔雀白鹊。

公女字弄玉,好之,以妻焉。

遂教弄玉作凤呜,居十数年,凤凰来止,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数年仙去。

故秦人为作凤女祠雍宫,世有萧声。

  又曰:河上公,莫知姓名也。

汉孝景时,结草庵於河上。

帝读老子经,景帝好其言,有所不解,闻公以问之。

以素书二卷与帝曰:读此析疑,勿示於非人。

公后仙去。

  又曰:黄子阳,少知长生之道,隐博落山中九十余年,但食桃,饮石泉。后逢司马季主。季主以导仙八方与之,遂度世仙去。

  又曰:王生,阳城人,居壶谷中,不知时。

汉武帝登蒿山,东方朔等从,忽见一神人,长丈余。

帝礼而问之,曰:某,九疑山人也,闻中岳有石菖蒲,一寸九节,食可长生,故来采之。

忽失神人。

帝遂采服之。

帝性热烦闷不快,从官皆服,皆能迟久。

.惟王生闻神人教服,遂采食之,仙去。

  又曰:刘根,字君安,京兆长安人。

少明五经,汉成帝时人也。

入嵩山石室峻绝之处。

尝曰:上药有九转还丹,太一金液,次有云母雄黄之属,亦可长生。

次乃草木之药,能治病益气。

上可数百岁,下即全其所禀而已。

必欲长生,即先定心志,除嗜欲,乃可授神方五色篇根。

后入鸡头山,仙去。

  又曰:阴长生,新野人,后汉阴皇后之属籍也。

少居富贵,不好荣利。

知马明生得度世之术,乃寻求之,遂相见,执御者之礼事之。

十余年不懈。

明生曰:子真得道矣。

乃入青城山授以太清神丹经,告别,后於平都山仙去。

  《风俗通》曰:汉明帝时,尚书郎王乔为叶令。

月朔,常诣朝堂。

明帝知其来而无车骑,密令太史候望。

言其临至时,常有双亮从东南飞来,使因见凫,举罗得一舄,使尚方识之,乃四年所赐尚书官履也。

每朝,叶门下鼓不击自呜,闻於京师。

后天上乃下一玉棺於厅前,乔曰:天帝召我。

沐浴寝其中,盖便上覆,葬於城东,土自成坟。

百姓为立祠,号叶君祠。

  《三洞珠囊》曰:壶公谢元,历阳人,卖药於市,不二价,治病皆愈。

语人曰:服此药必吐某物,某日当愈。

事无不效。

日收钱数万,施市内贫乏饥冻者。

费长房为市令,知其人。

后诣公,公携长房去,授以治病之术,令还。

士亚公后仙去。

戴公柏有太微黄书十余卷,即壶公之师也。

  又曰:乐子长,齐人也,少好道,到霍林山,服巨胜赤松散,方去仙。

  又曰:卫叔卿,中山人,服云母。

子度世入山见父,叔卿语曰:吾齐书室西北塘大柱下有玉函,中有书,取而按合服之。

度世归,果如言。

饵五色云母,仙去。

  又曰:魏伯阳者,昊人也。

好道不仕,封己养高,后入山,饵神丹,仙去。

撰《参同契》,其说以周易爻象论作丹之意,而世不知神丹之事,多作阴阳注之,殊失其旨。

  又曰:尹轨,字公度,太原人。博极草书,晚乃学道,常服黄精,年百余岁,言天下盛衰安危吉凶,未尝不效。入太和山,仙去。

  又曰:东郭延年者,山阳人也。服灵飞散,能在暗室中夜书。又身生光,远照小物,见其采色。一旦,数十人乘虎豹来迎之,延年遂诣昆仑山,仙去。

  又曰:王真,上党人,七十九乃学道,徐行若飞,有兼人之力。

邮元节事真十余年,真以蒸丹小饵法授之,容常不衰。

乡人计真之年,以四百余岁。

后登女几山,仙去。

  又曰:平中节,河东人,晋以羯胡乱华,遂隐苍梧山,受宋君存心之道。积四十五年,精思不懈,体有真气,后仙去。

  又曰:葛玄,善於变幻,拙於用身。

初在长山,近入盖竹,亦能乘虎使鬼,但未得受职耳。

常与谢稚坚、黄子阳、郭声子相随也。

葛玄是抱朴子从祖,即郑思远之师也。

时人莫测所处,传言东海中仙人寄书,呼为仙公。

  又曰:鲁妙典者,九疑山女道士也。

生而好道,忽谓母曰:人之上寿所传,得者稀。

喜乐悲哀,日以相害,况埋没真性,混于流浴乎?有道士过其门,授以大洞黄庭经,谓曰:所患人不能知,知不能修,修不能精,精不能久。

不惟有玄科之责,亦将苦报无穷也。

妙典奉其言,入九疑山,累有魔试,介特不挠。

山上一石盆中有泉,用之不竭。

又有大铁臼,不知何处来。

今并在山中石坛上,宛然有仙履迹及古镜一,广三尺。

古锺一,形如偃月,在无为观中,妙典后仙去。

  又曰:谢自然,女道士也,果州人。

词气高异,其家在大方山下,顶有古像,老君其形。

自然因拜礼,不愿下山。

母从之,乃迁居山顶。

自此常诵《道德经》、《黄庭内篇》,於开元观受紫虚宝筹,於金泉山居之。

山有石坛,烟箩修竹。

一十三年,昼夜不寐,两膝上忽有印,似小於人闲官印,四堧若朱,有古篆六字,集如白玉。

忽於金泉道场有云气遮匝,一川散慢弥久。

仙去。

其《金泉碑略》曰:天上有白玉堂,壁上列高仙、真仙之名,如人闲壁记。

时有朱书注其字下日:降世为某官某职。

又自然於所居堂束壁上书数字,皆道德之意,真迹有焉。

  又曰:王奉仙,宣州当涂县民家女也。

得其道,尝以忠孝正直之道、清挣俭约之言,修身密行之要训于人,故远近瞻仰,金玉委前,奔而不顾。

后入洞庭山,无病而化。

有云鹤异香之瑞,仙去。

  道部四竟 #

  道部五 #

  地仙

  《史记》曰:蓬莱、方丈、瀛洲,左渤梅中,去人不远,盖常有至者,诸仙及灵药在焉。其物禽兽尽白,未至,望之如云。

  《秘要经》曰:立三百善功,可得存为地仙,居五岳洞府之中。

  《抱朴子》曰:彭祖言天上多尊官太神新仙者,位卑所奉事者非一,但更益劳苦耳。故不切於升腾,而止乎人问者八百年。

  《述异记》曰:庐山上有三石梁,长数十丈,广不盈尺,俯眄而杳不见底。

晋咸康中,江州刺史庚亮迎昊猛,将弟子登山游览,因过此梁,见一爷坐桂树下,以玉枉承甘露,与猛,猛分赐弟子。

又进至一处,见崇台广厦,金玉房宇,器物不可识。

与猛言,若旧设玉膏终日。

  《裴君傅》西玄三洞周千里,西山有柑连各一宫,金城九重,潜通洞道,距玄洲昆仑,非人迹所及。裴君、周君分处其内。

  《五岳图》曰:青城山洞周二千里,蜀郡界黄帝拜五为岳丈人。

  又《名山记》曰:北接嶓冢,南接峨媚,东至成都,山形似城。其山有赤壁,张天师所治处,今遗迹犹存。

  《魏夫人传》曰:赤城丹山洞周三百里,有日月仗根,三辰之光照洞中。

《五岳图》云:此山在会稽罗江,其西北有赤城。

按《茅君传》云:霍林司命治赤城丹山玉洞之府。

齐永明中,忽有大群鸽从西北来,下集霍门溪,溪谷填塞,弥漫数里,多所踏籍。

状如为物所惊,一夕还飞向西北,计是赤城上都泉湖中物也。

罗浮山山洞周五百里、真诰呼为层城。

葛洪交州远停此解化。

  《茅君传》曰:句曲山洞周一百五十里,秦时名为句金之坛。汉时三茅君得道,来治此山。

  《五符》曰:林屋山周四百里,一名苞山,在太湖中。下有洞,潜通五岳,号天后别宫。夏禹治水,平后藏五符於此。吴王阖闾使龙威丈人入山所得是也。

  《真诰》云:包山下有石室银房,方圆百里。又有白芝隐泉,泉水紫色。

  又曰:城玉山洞周三千里,周司命先在恒山中。太玄玉女语令往西城师王君,於是往焉,即此山也。

  又曰:厚载之中,有洞天三十六所。

又八海中,诸山亦有洞宫。

或方千里、五百里,非三十六洞天之例也。

五岳名山皆有洞宫,或三十里二十里,并舍神仙,又非小天之数也。

  《名山记》曰:岳洞方百里,在终南太一闲。

或名桂阳宫,多诸灵异。

王屋山洞周回万里,名曰小有清虚天。

按《王君内传》云:在河内沁水县界,济水所出之源也。

北有太行,东南有北郁嵩山,内洞天口,日月星辰,云气草木,万类无异矣。

宫阙相映,金玉镂饰,皆地仙所处,即清虚王君所居也。

  《真诰》云:此诸天所谓阳台也,诸得道者皆诣焉。委羽山在海中,司马季主所处也。

  又曰:括苍山洞周三百里,东岳佐命也,在会稽东南,群帝之所游。

山多神异,又有缙云堂,孤峰直耸,岩岭秀杰,特冠群山。

山中茅玄岭独高处,有司命埋丹砂六千斤,深二丈,盘石填上。

其山左右泉皆小赤色,人饮之寿。

茅山天帝坛石正当洞天之中央,玄窗之上也。

昔东海青童君乘风飞轮车,按行洞天,曾来於此。

  刘向《列仙传》曰:赤松子,神农时雨师,服水玉。至昆仑山上,常止西王母石室,随风雨上下,仙去。

  又曰:渥佺槐山,采药父也,好食松实,体生毛,目方瞳,能飞行。

  又曰:广成子,古仙也,居崆峒山石室中。

黄帝闻而造焉,问其道要,广成子曰:帝治天下,云不待族而飞,草木不待黄而落,何足语至道?黄帝退居三日,顺风再拜。

广成子曰:至道之精,杳杳冥冥;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靖必清。

吾将去无穷之门,游无极之野。

  又曰:白石先生者,中黄道人弟子也。常煮白石为根,因就白石山居,亦食脯饮酒食谷。日行三四百里,容貌不衰。

  又曰:黄山君者,修彭祖之术,百余岁有少容。彭祖去,乃追论其言为经。

  又曰:《上清六甲经》曰:宋玄德,周宣时人也。服六甲灵飞符,得真灵之道,止嵩高山。

  又曰:李意期,蜀人也,世常见之。

衍道行於人,於蜀城角穴土居之。

当刘备欲东伐昊,报关羽之怨,使迎意期到,甚重之。

问其伐吴,不苔,而求纸画兵马器仗万数,乃一一裂坏之。

又画一尊官,掘地埋之,乃径去。

备不悦。

后果为吴所破,大败,十余万众才数百人还,器甲军资略尽。

备患怒病,终於永安宫。

意期少言,人有所问,不对。

蜀中人有忧患,往问之,曰:吉凶自有常候,但占其颜色惨悦耳?后入琅琊山,不复出。

  又曰:封君达,陇西人,服黄连五十年余。入乌鼠山中,服练百余岁,往来故里。常骑青牛施药愈病人,惟呼青牛道士。居人问积年,后入虎丘山,仙去。

  又曰:王仲都,西汉人也。

少修道德孝文,以积寒之日,令仲都单衣载四马於上林昆明,环水而驰。

御者原衣狐裘而寒栗垂死,仲都色曾不变,体和气溢如焰。

及盛暑,围以烈火,体亦不汗。

后不知所之。

  又曰:有稷丘公者,太山下道士也。

汉武帝东巡狩至泰山,稷丘公乃冠章甫衣黄,拥琴来迎。

上曰:陛下勿上也,恐伤足。

帝必欲上,及数里,果如言,但讳之。

故但祠而还,为稷丘公立祠,复百户使奉承之也。

  又曰:戴孟本姓燕,名济,字仲微,汉明帝时人。入华山及武当山,受裴君玉佩金珰经及受石精金光符。复有太微黄书,能周旋名山。

  又曰:左慈,字元放,庐江人也。

明五经,通星气,见汉祚衰微,乃学道精思於天柱山,得石室中九丹金液经,是太清中经法也。

师李仲甫。

又葛玄师於慈,曹操闻而召之,问学道之由。

慈不苔,操怒,欲规杀之。

乃为置酒,俄失慈。

建安末渡江,寻山入洞,在小括山,颜色甚好。

  又曰:王遥,字伯辽,鄱阳人也。

颇行治病,皆愈。

遥有筐长数寸,一弟子姓钱,随遥十数年,未尝见开之。

夕,天雨晦冥,遥使钱以九节杖负此箧,将钱出行,所道非所曾经。

度行十数里,登一小山,入石室中。

先有二人,遥见既至取箧发之,中有五舌竹簧三枚。

三人各鼓一簧,良久,复内箧中,辞石室中人。

及还家,着奋葛单衣及自负竹箧而去,遂不复还。

后三十,弟子见遥在马蹄山下,颜更少,盖地仙也。

  又曰:陈子皇,济阴人也,得饵术方,服之绝谷。初,年七十余,衰老。及服饵,反少。在民闲积年,入霍山去。

  又曰:葛洪,字稚川,琅邪人。

不好荣爵,闭门却扫。

尚神仙道术,未尝交游。

於余杭山见何多道、郭文举,目击而已,各无所言。

从祖玄,昊时学道得成,以其炼丹术授弟子郑隐,字思远,洪就隐学,悉得其法。

  《道学传》曰:鲍靓,字太玄,以太兴元年八月二十日步道上京。

行达龙山,见前有一少年,姿容整茂,徒行甚,而去殊疾。

说垂名马,密逐数里,终不能及,意甚异之。

及问曰:视君似有道者。

少年答曰:我中山阴长生也。

  又曰:介像,字元则,会稽人也。

学通五经,能属文。

后学道,闻有《还丹经》,周疑天下,求之不得。

其师乃入山精思,遇一人授以《还丹经》,告曰:得此便仙,勿复他为也。

乃辞归。

像尝往弟子骆延雅舍帷下,平床中,有诸生论左氏义不平,像傍闻为辨正。

诸生知非常人,密表荐於昊主。

像欲去,吴主诏至武昌,甚尊异之,称为介君。

为赐第供帐,黄金千斤。

像后告病,须臾便死。

诏葬之,为立庙。

先生时躬祭,常有白鹤集座上,徘徊而去。

  又曰:李根,字子侧,许昌人也。

昔往寿春吴太文家,弟子知根有道术,穷窃视其器,见《素书》一卷,自记学道,服药时日。

又太文说根自瞳子方,根乃地仙耳。

  又曰;伯山甫者,雍州人也。入华山中二百年,不到人家,即言人先世以来善恶功过,有如临见。又知方来吉凶。

  又曰:刘政,沛人也,高才博物,寻考异闻。苟胜己,虽隶奴必师事之,求养生之术饵丹,年四百余岁。

  又曰:王烈,字长休邯郸人也。

常黄精及铅二百余岁,行步苦飞,博极群书,嵇甚重之数数学,共入太行山,见山裂,有青石髓流出。

烈取髓,丸之成石,气如米饭,嚼之亦然。

烈因携少归,欲遗康。

取而视之已成青石,击之。

康即与往视断山,山已如故。

烈入河东抱犊山,见一石室,室中有石架,架上有《素书》两卷,莫识其字。

暗记数十字以示康,康尽识之。

烈喜,乃与康共往读之。

至其所,失其石室。

烈私语弟子曰:叔夜来合得道故也。

按《神仙经》云:神仙五百年山辄一开,其中石髓出,得而服之寿老。

烈后莫知所之。

  又曰:步正者,字玄真,巴东人也。说秦始皇时事,了如目前。汉末,将数十弟子入吴,授以服气及石髓方小丹法,年四百岁。

  又曰:焦光,字孝然,河东人也。常食白石,煮如芋。每入山伐薪,负之与人。魏受禅,与人别去不知所适。

  又曰:孙登,不知何许人,常止山门,穴地而坐,弹琴读《易》。

冬单衣,天大寒,人视之,被发丈余,自覆身。

历世见之、颜色如故。

更无余资,亦不食。

时杨骏为太傅,使迎,问之不苔,驳遗布袍,登出门借刀断袍,上下异处,置骏门下,知骏当伏诛。

时会稽、嵇康曾诣登,登不与语。

康乃扣难之,登弹琴自若。

久之,康退。

登曰:康才高识寡,劣於保身。

  又曰:帛和,字仲理,辽东人也。

入地肺山,事董奉。

奉以行气服木法授之,告和曰:吾道尽此,不能得神丹金沙,周游天下,无山不往。

汝今少壮,广求索之。

和乃到西城山事王君。

君语和《大道诀》曰:此山石室中,当熟视北壁。

当见壁有文字,则得道矣。

视壁三年,方见文字,乃古人之所刻,刻《太清中经神丹方》及三皇天文大字五岳真形图,皆着石壁。

和讽诵其万言,义有所不解,王君乃授之诀日:作地仙在林虑山。

  又曰:宫嵩,琅邪人也,能文,着道书二百卷,服云母为地仙。

  又曰:李常在,蜀郡人也,少治道卫,世常见之在虎寿山下。

陶潜《桃源记》曰:晋太康中,武陵人捕鱼,从溪而行,忘路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芳华鲜美,落英缤纷。

林尽得山,山下有一小口,初极狭,行四五步,豁然开朗。

屋宇连接,鸡犬相闻,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见渔父惊,为设酒食。

云先世避秦难,率妻子来此,遂与外隔。

问今是何代,不知有汉、魏、晋。

既出,白太守,遣人随往寻之,迷不复得。

  《真诰》曰:刘凭,沛人也,学道於稷丘子,常服石英,年三百余岁,有少容。

尝到长安,诸贵人闻凭有道,乃往拜见之。

又有百余人随凭,语贼曰:汝辈作人,何豺狼其心。

相教断道,危人利己,此是伏尸都市,肉飨乌鸢之法。

一贼忽顿伏骇去。

凭后入太白山,数十年归乡里,颜色更少。

  又曰:尹思,字少龙,安定人。

晋元康五年正月十五日夜,坐屋中,遣儿视月中有异物否。

兄曰:今当有大水,月中有一人披蓑带剑。

思自视之曰:月中人乃带剑伏矛当大乱,三十年复当小清。

思后不知所之。

  又曰:皇初平者,丹溪人,年十五,家使牧羊。

有道士见其良谨,便将至金华山石室中,四十余年不复念家。

其兄初起寻索,历年后,见市中一道士言其处。

初起即随去,得见。

语毕,问羊何在,曰:近在东耳。

初起往视之,但见白石。

初平乃往叱石,为羊数万头。

初起知得仙道,便奔家共服松脂狭苓,至五百岁。

初平改字为赤松子,初起改字为赤鲁班。

  又曰:吕恭,字文敬,於太行山采药,忽逢人授以仙方。

得道,因遣恭去,曰:可视卿里。

及孙吕习者作道士,民多奉事之。

恭传言到习家,扣门问讯。

奴出,问公从何来,恭曰:此是家。

习闻,惊喜出拜。

恭乃以神方授习而去。

习时已年八十,服之还少。

至二百岁,乃入山中,子孙世不复老。

又曰:沈建,丹阳人,世为长吏。

建好道不仕,学服饵之卫,能治病飞行,或去还。

如此三百余年,乃绝迹不知所之。

  又曰:许远游第三男名口,字翔,小名王斧。

糠枇世务,居雷平山下,修业精勤。

常愿早游洞室,不欲久停人世。

遂诣北洞,以梁太和六年於茅山旧宅,年三十而告终,即居方隅山洞方园馆中,常去来四平方台。

后为上清仙去。

  又曰:马明生,临淄人,为县吏,逐贼被伤,遇太真以灵丸得差。后师安期生,受服太清丹,在世五百年,汉灵帝光和中去世。

  《集仙录》曰:杨平,不知名姓,在杨平山居,多变化之术。

或问之,乃曰:我杨平洞中仙人耳。

称每岁三元大节,诸天各有上真下游洞天,以观其善恶,人世死生兴废,水旱风雨,预开报洞中。

其龙神祠庙血食之司,皆为洞府所统。

洞中仙曹,如人闲郡县聚落耳,不可一一详记也。

言讫而去。

  道部五竟 #

  道部六 #

  尸解

  《西城王真人传》曰:解化之道,尸不不能俱神化者也。

  《宝剑上经》曰:尸解之法,有死而更生者;有头断从一旁出者;有形存而无骨者。

  又曰:夫尸解者,本真之炼蜕也,五属之隐适也。

虽仙品之下第,其禀受亦不轻也。

所谓隐回三光,白日陆沉者也。

夫修下尸解者,皆不得返望故乡,此谓上解之道也。

名配紫简,三官不得复窥其闲隙,虽获隐运,世志未厌,又不得返归,故游柄不定也。

  又曰:以丸药和水而饮之,又并抱草而卧,则伤死於空室中,谓之兵解。

  又曰:上品惟八素列纪,受而不行,余皆白日尸解,得为飞仙。

  《登真隐诀》曰:尸解者,当死之时,或刀兵水火,痛楚之切,不异世人也。既死之后,其神方得迁逝,形不能去示。

  又曰:董仲居,淮南人也,少时服气炼形,年百余岁不老。常见诬系狱,尸解仙去。

  又曰:清平吉,沛人也,汉高祖时卒也。至光武时故不老,后尸解去。

  《真诰》曰:顾欢,字玄平,吴郡人。齐永平中,卒於剡山,葬盐官乐附里。木连理生墓,县令江山图表状,欢尸解而去。

  又曰:辛玄子,字延期,陇西定谷人。好道,行渡秦川长梁津,致溺水,解而去之。

  又曰:张祖常者,彭城人,吴时北来,行入方山洞室中,托形堕车,隐化幽馆而修守一之业。

  又曰:刘平河者,无名字,汉末为九江平河长。

行医术,有功德,救人疾患如己之病。

行遇仙人周正时,授以隐存之道。

居於方山洞室,常服日月晨气,颜貌甚少。

后尸解而去。

  又曰:受大戒者死,灭度炼神,上补天官,谓之尸解。

  又曰:人死,必视其形。

如生人,视足不青,皮不皱,目光不毁者,皆尸解也。

白日尸解,自是仙也,非尸解之例,其用药得尸解,非是。

用灵丸之解化者,皆不得返故乡,三官执之也。

白日去谓之上尸解,夜半去谓之下尸解,向晚暮之际去者谓之地下主者也。

  《琼文四纪篇》曰:得九真中经者白日尸解。或曰:飞行羽经轻也。又《六纪篇》曰:灵书紫芝或五老宝经有之者尸解。

  《神仙传》曰:介象字元则,会稽人也。吴先主甚重之,常谓曰:介君象速求去。先主不听。象言病,先主使左右赐美梨一奁。须臾,象死解去。

  又曰:紫清上宫九华安祀谓杨君曰:可寻解剑之道,作吉终之术。自尽出嘿之,会隐显之迹。

  又曰:葛玄,字孝先,从左慈受九丹金液经,常饵木,语弟子张奉曰:当尸解去,八月十二日时当发。至期,玄衣冠而外,无气而色不变,尸解而去。

  又曰:士亚公谢元,历阳人也,费长房师之。及道士李意期将两弟子去积年,长房及两弟子皆隐变解化。

  又曰:鲍说,字太玄,琅邪人,晋明帝时人。

葛洪妻父阴君授其尸解法。

一说云:靓,上党人,汉司隶鲍宣之后,修身养性,年过七十而解去。

有徐宁者,师事说。

宁夜闻说室有琴声而问焉,苔曰:嵇叔夜昔示迹东市,而实兵解耳。

  《晋中兴书》曰:葛洪赴岣嵝令,行至广州,其刺史邓岱留不听去。

洪乃止罗浮山中,炼丹积年。

忽与岱书,当远行寻药。

岱得书径往别,而洪已亡。

年八十一,颜色如平生,入棺轻如空衣,尸解而去。

  《道学传》曰:吴猛,字云世,有道术。

庚亮闻其神异,厚礼迎之来武昌。

寻求归,辞以算尽,请具棺。

庚公闵然,即日发遣。

未达家五十里而终,形状如生。

  又曰:若六行未通,宿植尚少,入中品,以为尸解遁变也。

降此以下,是正服御。

功行浅劣,则入阶下阶。

胜者则灭度更生。

更生之后,修道随功多少,方始得道。

  《太上太霄琅书》曰:修学上法,时入山林,服饵灵药,因绿应过,虽复尸解和光世,礼与世大异者,不棺不椁,拂山平之上,扫深树之下,单衾覆於地。

  《太上太真科》曰:若祠祀先人,应知归否者。有功德升度得道,子孙仁孝,则化形来游,故所设也。亦尸解之类。

  《金阙圣君传》曰:灵书紫文者,或日《五老宝经》,有之者尸解,行之者成道。

  《东海青童传》曰:《保洞观经》曰:蕾买灵上玄品有之者,白日尸解。

  《抱朴子》曰:道林中有五种尸解符,今太玄阴生符及是一病解者。

  《列仙传》 曰:宁封,黄帝时为陶正,以火自烧而随烟上下。《真诰》云:宁生服石脑而火则是作,火解也。

  又曰:司马季主,汉文帝时人,受西灵子都剑解之道。

在委羽山大有宫。

服明丹之华,抱扶晨之晖,貌如女子,须长三尺。

一男名法育,一女名济华,同得《道真诀》。

云季主服灵散潜升,犹首足异处。

此语似作剑兵解法。

兵解则不得在太极,而其女尚读《洞经》,便是别修高法也。

  守玄白卫隐居太茅山东,守玄白能隐形,亦数见身介琰者,白羊公弟子也。今在建安方山。琰初为孙权所杀,解化而去。

  又曰:愕绿华者,女仙也。

颜整,晋穆帝升平三年己未,十一月十日,降於羊权家,自云南山人。

权字道学,即晋简文时黄门侍郎羊欣之祖也。

权及欣皆潜修道要,耽玄味真。

绿华云:凡修道之士,视爵位如过客,视金玉如瓦砾,则得长生。

因授权尸解法,亦隐景化去。

  又曰:中侯王夫人於兄子晋处受飞解脱纲之道。

  又曰:蔡天生,上谷人,少卖香於野外。性仁好道,逢河伯少女市香天山。

  又曰:韩崇,字长季,吴郡人也。

汉明帝时人,少好道,林屋仙人王璋玄曾授以流珠丹一法,崇奉而修之。

太有验后,璋玄授以隐解而去,入大霍山,度世为右理中监。

  《汉起居注》曰:李少君之将去也,武帝梦共登高山,见使者称太一之命召请· 。既觉,语左右曰:少君将去。数日,果病死,解去。

  《灵宝赤书》曰:《三元王符》与灵宝五篇真文 同出太玄都玉京山紫微上宫。

此文禳阳九百六劫,会之数,度学者之身。

玄都有此经,佩之得为圣上朝太清,功德未满,即得尸解。

  又曰:社契,字广平,京兆人。

建安初,来江东依孙策。

后遇介琰先生授之。

以称异人。

再拜,奉其香火,少女乃教其朝天帝王皇之法,尸解而去。

隐存方台。

  《老君传》:九真五石,并日暂入太阴。权过三官者,始得上解之法。

  又曰:紫阳公传西城剑解之法。修佩神剑七年,朱书符解化去。若以曲晨飞精题之者,立能变遁隐化,太一遣吉光宝衣来迎。

  又曰:王远,字方平,见蔡经骨相,当尸解,且告以要言。

方平冠远游冠,朱衣虎头鞶囊,五色绶带,剑黄色,少髭,长短中人也。

乘羽车,驾五龙,异色绶带,前后麾节幡旗,自天而下。

须臾,引见经父兄,因遣之。

召麻姑,姑报先被诏,按行蓬莱,今便往愿,还来即去。

如此两时,闻麻姑来,先闻人马声,从官当半於远姑至,经举家亦见之。

是好年才如姅,於顶上作髻,余发散垂至腰。

衣有文彩,又非锦绣,光彩曜日,不可名状,皆世所无也。

入拜远,远为之起立,各进行厨脯行云,是麟脯远去。

经父母怪私问经,经曰:王君常在昆仑山,往来罗浮等山。

山上有宫室,王君出,唯乘一黄麟,十数侍者。

每行,山海神皆奉迎拜谒也。

远有书与陈尉,其书廊落,大而不正。

先是,无人知方平名,远用此知之。

陈存录王君手书於小箱中也,经后尸解而去。

  又曰:张微子,汉诏帝时将作大匠张庆女也。微子好道,得尸解。

  又曰:苏子训者,齐人也,人莫知其有道。

在乡里行信让,积年,颜色不老,人追随之不见。

所常服饵,好清谈,常闲居读《易》,为文皆有意义。

京师贵人闻之,莫不虚心谒见,不可致之。

后至适出门,诸贵人冠盖塞路,诸生具言适去矣,东陌上乘驴者是也。

各奔马逐之,不及。

子训至陈公家言曰:吾明日当去,不复还也。

陈公以葛布单衣一送之,至时,子训死,解化仙去。

  又曰:阴长生,新野人也,后汉戚里专务道术,闻马明生得度世之道,乃造焉。

明生但日夕别与之高谈,论语当世之事,治田农之业。

如此十余年,长生不懈。

同事明生者十二人皆悉归,唯长生弥肃。

明生曰:子真得道矣。

乃将入青城山,以太清神丹经授之。

丹成仙去。

着书九篇,云:上古仙者多矣,但汉兴以来四十五人,连余为六矣。

三十人尸解,余并白日仙去。

  阴君自序曰:汉延光元年,新野山北之子受仙君神丹要诀,道成去世,付之名山。

於是阴君裂黄素,舄丹经。

一通函以文石,置嵩高山;一通黄栌简漆书之,函以青玉,置太华山;一通黄金之简刻而书之,函以白银,着蜀经山;一封缣书合为一篇,付弟子,使世世当有所传付。

又着诗三篇,以示将来也。

  又曰:成仙公名武丁,桂阳人也。

后汉时为县小吏,少言大度,博通经学,不从师授,有自然之性。

时先被使京,还过长沙郡,投邮舍不及,遂宿於野。

忽闻树上人语云:向长沙市药。

平旦视之,乃二白鹤。

仙公异之,遂往市,见二人张白盖相从而行,谓仙公曰:君当得地仙耳。

令还,仙公病卒,尸解。

  又曰:龙伯高者,后汉伏波将军马援戒其兄子,称此人之美可法者也。

伯高后从仙人刁道林受服胎气之法,又受服青□方醉亡。

隐处方台师定箓君。

伯高名述,京兆人,汉建武中为仙都长,至零陵太守。

马援戒兄子严书曰: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公廉有威。

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

  又曰:汉期门郎程伟妻,得道者也,能通变化。伟逼求术,妻不传,逼之不已。妻蹶然而死,尸解而去。

  《南岳魏夫人内传》曰:清虚真人王子登与东华青童君来降,授夫人曰:隐迁白翳神散一剂。

又与白石精金化形灵丸,使顿服之,称疾勿行,克期有定,俱会丹珑之南阳洛山阳洛宫。

言毕,二真人去。

即服药,因称脚疾,闭目寝息,饮而不食。

夜半之后,太一玄仙遣飕车来迎,驾气骋御,径入帷中。

其时弟子侍疾,众亲满侧,莫之觉也。

阳洛山,昔夏禹巡诸名山刻石於

  此,下有洞台,神仙学者万余人。

  又曰:王晋贤,晋王夷甫女也,为愍怀太子妃。

洛城乱,刘曜略晋贤,欲妻之。

晋贤大骂曰:我皇太子妇,司徒公之女,胡羌小丑敢欲干我乎?言毕投河,其侍婢名六出,投河死。

时遇嵩高女真韩西华出游,遂俱获内救,外示其死,体实密济胖入嵩高山,今华阳内洞中。

六出,年二十余,体貌修整,有节操。

姓田,渔阳人,魏故浚仪令田讽之孙。

讽有阴德,以及六出耳。

  又曰:董奉,字君异。

候宫人也。

吴先主时,有少年为奉本县长,见奉年四十余,不知有道,罢官去。

后五十余年,复见他职行经候官,诸故吏人皆往见之,奉颜貌一如往日。

奉居山不种田,为人治病亦不取钱。

愈者使栽五株杏,数年计十余万株,令人将谷一器,自往取杏。

一器货杏,得谷赈救贫乏,供给行旅不逮者,岁二万余斛,乃尸解去。

  裴君曰:尸解之仙,不得御华盖,乘飞龙,登太极,游九官也。

诸有单用曲晨飞精剑解者,得八素列纪,惟奉宝秘不修行,皆白日尸解。

其有作水火兵病及用大刀竹杖解去者,先诣名山,并为太清尸解。

凡修剑解之道,并纪名紫简,上隶高仙诸有宿功善业阴德信仙,其神得诣朱火丹陵宫,受学仙道,为九宫真人,诸有用大极尸解之道,夜半去者,职为地真,应尸解者,或学功浅深,志尚颓废,或为祭酒精,勒救治者,并得为三十六洞天。

文解地下主者,一百四十年一转侈.武解鬼师二百八十年一转。

凡有三等,乃得进补仙职。

  《九天生神章经》曰:夫学上道,希慕神仙及得尸解者,终归仙道。神化则同,不相逢杂,俱入道真。

  《明真科》曰:生世好道精功,布德名书上清者,得尸解。下仙游行五岳,后生人中,更受经法,为人宗师。

  《太微经》曰:诸尸解者,按四极真科,云一百四十年乃得神中真官。.於是始得飞华盖,乘辇龙,登太极,游九宫也。

  《雌一五老经》曰:夫仙之去世也,或绝迹藏往而内柄事外,或解剑遗杖,飘然云雾,延神寄玄,莫知其端绪也。

  又日:若有此五老经,虽不斋戒存思,与俗混杂,故不失隐存下神,白日尸解。及命过太阴,地下主者,或遗骨胎变,受化南宫,是必宿有骨绿也。

  《上清经》曰:元始天帝以上清变化七十四方解形之道授南极元君。

  《太清真人内传》及《名山记》曰:罗浮山洞周五百里,在会稽南,行三十里,其山绝高,葛洪解化处。《真诰》谓之增城山。

  《集仙录》曰:张天师道陵隐龙虎山,修三元默朝之道,得黄帝龙虎中丹之术。丹成服之,能分形散景。夭师自鄱阳入嵩高山,得隐书制命之术。

  又曰:周爰友者,汝南安城人也,汉河南尹周畅女也。畅平生多阴德,爰友小好道,饵伏苓。四十年后,遇石先生教其遁化及隐景之道,解形而去。

  又曰:唐庐眉娘者,生而眉绿,性机巧。

南海太守进至阙,顺宗叹其在宫内谓之神姑,但食胡麻饭一三合。

至元和中,宪宗嘉其聪惠,因赐金凤环,以东其腕。

久之,不愿在宫掖,乃度为女道士,放归南海,赐号逍遥。

数年不食,尸解化去。

  道部六竟 #

  道部七 #

  剑解

  《太极真人石精金光藏景录形神经》曰:制剑之法,上宰总真西城王君,昔授之於紫阳公,施行道成。

总真昔用剑解之道,又授九转丹方於长里先生,此即周人也。

  《东乡序》云:漱龙胎而死决,服琼英先师王西城,此是饮丹后,用剑解而不言服九转者当是。

虽授而不遂合用,后以付门弟子。

茅君亦是受而不用,故云付耳。

《茅君传》南岳魏夫人传杨君,故安妃云可寻剑解之道,但不知遂用不耳。

许长史既服腴石,或当不必为其事,缘从镇南夜解,则又非此法。

缘许长史子也。

若是太清解,及单用剑者,应不得反望故乡。

而缘游处方台,还本居邦也。

神剑用之而解化,则能游宴太极,采五星之灵轨,焕七元之威光,以范仪烈映真气故轩辕乔山之葬剑乌在焉。

王子渤海之家,剑呜空椁;王乔有京陵之墓,剑飞冲霄,斯实真验九玄精,应太灵神方灵,致威剑之妙化也。

诸以剑尸解者,以剑代身,五百年之后,此剑皆自然还其处。

诸以剑解者,不必止是。

用丹书者,空剑亦可幽响,无问恍惚难寻,不可得言矣。

不可得为之者,见之者惟当应之於心耳。

神奇欻怳,变动无方,非复物理所期,正当心任化,即事从宜耳。

为之者亦不觉其所以见之者,固莫测其所然。

轩辕采百山之铜以铸鼎,虎豹百禽为之视火参炉鼎,而轩辕疾崩,葬乔山,五百年后山崩,宝剑赤舄在焉。

一日一又失。

王子乔者曾诣锺山,获《九化十变经》以隐遁日月,游行星辰。

后一旦疾终,营冢渤海山。

夏襄时有发王子墓者,一剑在北寝上,自作龙呜,人无敢近。

后亦失所之。

王子乔墓在景陵,战国时复有发其墓者,见一剑,人适欲取,视其剑忽然上飞去。

王子乔事,旧说浮丘公携与乘鹤,共登嵩山。

此事不同,解化时年五十五六耳,故戴远游冠者。

昔葛洪云阴君授鲍靓尸解之法,后死,埋石子岗。

有人发其棺,见一大刀,冢左右有人马之声,遂不敢取。

此似剑解法而不能飞去,此是用灵宝太玄阴生符朱书刀矣。

太清之下,故得生者而已。

按玉清灵传说,总真带剑,扬君说桐柏带剑,此并应是先解剑化也。

真人用宝剑以尸解,蝉蜕化之,上品也。

夫尸解之法,多如蝉蜕。

今此剑非蜕也,故云上品,明变遁之高道。

营造剑之时,先斋戒百日,乃於幽隐处,近清泉,立西向屋,作鳌口亦西向,善锻人炼好铁,生蜓合炼成,令得八斤为足也。

若欲穷其精理,当用竹炭。

又以铜锡柔澳,如此用岁月功夫殊多,所以古人作剑,三年然后成也。

薛烛云:瓯冶铸剑赤锺之山,破而出锡若耶之溪,涸而出铜。

今以此合烧,则炼多而不燥,刚利而销。

其锻人亦须温良,新衣沐浴,造剑之日,尤不得饮酒食肉及游履淹秽用。

七月庚申日,八月辛酉日,使长三尺九寸,广一寸四分,厚三分半,谓背脊上近柄闲,令厚三分半也。

至两刃际,可减一二厘耳。

又向刃边,先杀背二分,乃立刃至杪,亦以渐令薄也。

杪九寸,为左右刃处,当从镮项定度,整三尺刻背为刀亦广三分八厘,必使中脊余六分也。

杪九分,合杀两边,令尖杀杪,锋令有两棱如戟,杪杀锋也。

其柄用长短适令镮高二寸四分,身长二尺四寸,则余一尺二寸六分以为柄。

铁因当中央,令广九分,厚二分,与镮相连。

柄操梓材,近环围四寸九分,刃围三寸九分,皆以扣竟为正。

若作剑装,则促扁於此也。

剑头可安录镮谓发始炼刚,仍使锻身相连勿别作模合作钉连之,都使外形大小厚薄相似,乃凿除应空之内,亦可先钻作数孔凿为易,其伏基处凿馒之。

都毕,令大镮高二寸四分,横分广处,对中径二寸八分,内方员径四分,锻形古今多法,或正圆,或狭长,或如鼎耳,乃有十许种。

今此经中所图,亦是显其左右法耳,非正定形也。

谨准制古,今取其合度立图如右。

又环之内不得正圆,如竹亦不得正方。

如界尺,当令内面小方,而外落棱角,必令得刻己刃字,不甚邪转,惟使长三尺九寸耳。

尺寸、度数、厚薄、形制并备。

如别图寻,古今尺长短不同,九章算法皆积毫厘之度。

晋中书监苟劻善音律仗艺,常恨八音不调。

后有人掘地得一玉律,铭题周世,短晋尺四分半,以改定音律声钧合度。

今宜用此尺为准,所以示者,总真桐柏并以周时作剑用周尺也。

  箓镮者,镂刻剑锻,镮左右面刻之,作刃字,面有九刃字也。

镮背上刻作九已字也,深刻字皆从刃背而下,顺刃谓两边刃,及己字皆对;从刃皆边起俱下就刃,故日顺刃也,顺镮而刻之,随锻曲转,故日顺环也,谓刻处得以金银闲之,益分明佳也。

剑身刻象,镮中央复有坚起,如小手环者,名之日伏基。

伏基之义,谓为日月之基隐秋光景也。

内镮左面为日字。

内镮者,即小镮之中伏基也。

刻右面为月字,先又圆,刻日月之外为郭也。

五百年还出,以挥五岳,入以藏无闲,谓潜灵遁迹,隐影藏形也。

下以制九阴,谓可以摄召九阴之神也。

上以承玄冥,谓北斗玄冥星主隐变也。

卫足以逐邪魔,威足以鉴七精,谓控威秉势,鉴照七星也。

仰以映五气,谓五行之气常柄映也。

俯以代身化形矣。

欲知剑之左右内外,以剑正指南,使剑背在上,使剑刃在下也。

於是以东面为右,西面为左,东为内面,西为外面。

此剑尺度、长短、广狭、厚薄、刻镂文字,乃太极四真人灵剑之模范也。

上清真人亦皆带剑,上清之剑并是太极所造耳。

故此经为太极之法,乃四真人定范,何必须昆吾之金、割玉之铤耶?此盖明不必须精铁所存者,模范而已。

王子乔剑乃凡下之铁耳。

乔山尸解之剑,非昆吾之流金也。

此太极真人紫阳公词以告王君也。

轩辕驾龙玄圃,是步纲之卫为解化后,乃行前真,多有此例。

此剑经前章也。

太极上化符,以飞精书纸,盛以紫系剑镮右,以曲晨飞精书剑左面,令至剑抄也。

又太极藏景符飞精书纸,盛以绛囊、欲去时以系剑鞘右,以曲晨飞精书剑右面,令至剑杪也。

又太极箓形符以飞精书纸,临去之日服之,身生七色之云,自有电光。

右以曲晨飞精书剑背,令皆两刃之际也。

又太极解化符,恒日服一符,七年化去,朱书竹中帛秘要也。

是合曲晨丹成,临欲解化时以题剑。

七年以后,朱题剑亦能解化。

  陶隐居曰:晋永嘉中,刘憎呼麦切多奇识亦云是异人作此剑乃方佛符字殊细设娄罗锻日大乘法而铁甚快利宋来便恒供御卫名曰刘憎钹尚千牛刀,同宝女已易去镮麾刻处,亦渐渐欲灭。

又见有四五故镮,并相似如一,不知其剑身何在。

东山顾居上亦造此剑。

诸人有同时共制者,今犹存焉。

大抵违谬不可具说,乃有铜铸作环以钉铸着故刀。

如此并可以类推。

今此仪式,惟是陶隐居所匠深构,心解亦谓理极,未知必同太极模范不耳。

凡试刃之利钝,取中形芒数枚,急束以一发悬其抄,系於杖头,令一人执之。

乃以刃一斫,芒断而发犹连,计芒多少为优劣。

  刘憎钹千牛刀皆旧斫十三芒。

又有一百炼刚刀斫十二芒,国中惟称此为绝。

而近造神剑,斫十五芒。

观其铁色青激,光采有异,盖薛烛所谓换如冰之将释者矣。

顷来有作者十余人,皆不及此。

作刚朴是上虞谢平,凿镂装治平声是石尚方师黄文庆,并是中国绝手。

以齐建武元年甲戌,岁八月十九日辛酉,建於茅山,造至梁天监四年乙酉,岁劫令造刀剑形供御用,穷极精功,奇丽绝世,别有横法刚。

公家自作百炼,黄文庆因此得免隶役,为山馆道士也。

《周礼》制剑长三尺,柄居五寸,是六之一也。

内刃广二寸半,重古秤一四两,今秤三斤十两也。

今公家剑长四尺七寸,柄居一尺五寸,是三分之一小臧也。

刃广一寸六分,轻重不定。

此宝剑长三尺九寸,广一寸四分。

而经有刀剑两名。

晋武帝大始十年,中书监荀勖及张华等校定钟律八音,不与古乐相谐,由汉来用尺渐长,乃更依周礼积黍法制,尺以量铸新器,慕求古物,得周世正玉律,比之毫厘无差。

因击古钟,以律命之,亦皆响合,兼以七种古物相课皆会。

又得汲冢竹简,亦长二尺四寸。

於是施用,谓之古尺。

阮咸听荀乐声,以为高功非兴国之音。

成亡,后有人掘地,得铜尺长荀尺,古尺之四分半。

时人以阮咸之解音,遂复施行,谓之官尺,令司农相承以制五尺,并取积寸以作斗斛也。

宗元嘉中,大将军彭城王义康制物,每欲广大,又加官尺寸半。

民闲复有相与用之,至今谓之为尚方。

御府都水材官用尺,乃复长民一分,推如众例,则以古尺为。

钟律宫商,自然响会,是合神精冥目。

周世又二真制剑之时,兼荀张,穷极精功。

时又有束哲、雷焕之徒,妙贯神鬼,阮咸虽善音乐,而性度纵诞,不能清切,故以单缓为好耳,掘地铜尺犹应是后汉时物也。

梁天监四年,又更校尺以调正钟律,定用张荀古尺半分,於事合衷,今施用名曰法尺。

  又曰:若欲潜遁名山,随时观化,不愿真官,隐浪自足者,当修剑尸解之道,以曲晨飞精书剑左右面,先逆自托疾,然后当抱剑而外也,谓先伪称疾。

寝外数日,乃密脱剑青囊,拔出题书及击符。

都毕,於是抱之,而祝须天马迎至,解衣而游,勿令人知觉也。

又以飞精药密拭剑镮,呼剑名字。

祝毕,忽见太一以天马来迎於寝外之前,於是上马。

若女子,则以辎軿来迎。

古来诸仙多有托以余物,或用竹杖,或巾屦惟鲍靓用太清刀法,此神变欻怳,假类会形,不可以理趣相求,真奇事矣。

天马者,吉光腾黄之兽也。

古画图有此兽形,皆昔真人所显相传示也。

吉光似鹿,腾黄类马,男则单骑,女则驾軿也。

太极真人命太一使者责马执控,并迎以宝衣。

欻忽而来,不知所以然也。

太一主仙变也,马去之时,虽众医侍疾,子孙满侧,则我易服束剑,流景变迹而不觉,我之云为也。

所谓化遁三辰,巅徊月精,呼吸万变,非复故形者也。

  又曰:极上化符以飞精书纸,盛以紫囊。

欲去时,以系剑环,藏景符以飞精书纸,盛以绛囊。

欲去时,以系剑鞘。

诸仙人多以竹杖,不必尽得剑法。

或是太清术耳,假物变化,不可一类求之。

  又曰:夫修下尸解者,皆不得反望故乡。

上解之道名配紫简,三官不得复窥其鄛,但畜神剑,与之起居相随。

十三年自能化形,不必须药书之,若不辨作药,七年之后,但以丹书剑,亦能潜化也。

单行此法,似不得反故乡矣。

自不及曲晨之妙精,吉光腾黄之延控也。

虽单此,犹贤於太清杂法,兼得改形练化,游宴太极,其用他药得尸解,非是灵丸之化者,皆不得反故乡。

反故乡,三官执之也。

太清尸解之法,那得比太极之化遁乎?太清尸解法,五符中有太玄阴生符。

又用牛脂煎锡药丸两事耳,无复余方也。

佩用制剑之法,具在符图诀中。

其后用解化之道,又非常修之事,故并不载。

  道部七竟 #

  道部八 #

  道士

  《太霄经》曰:人行大道,谓之道士。

又云:从道为事,故称也。

周穆王因尹轨真人制楼观,遂召幽逸之人,置为道士。

平王东迁洛邑,置道士七人。

汉明帝永平年,置二十一人。

魏武帝为九州置坛,度三十五人。

魏文帝幸雍,谒陈炽法师,置道士五十人。

晋惠帝度四十九人,给户三百。

  《真诰》曰:刘栩,字子相,后汉人也。世居颖川,家富,以济贫为事,为陈留太守。后去官,入山为道士。

  又曰:淳于斟,字叔顗,会稽人。汉桓帝时为县令,入山修道。

  又曰:刘宽,字文饶,后汉南阳守,年七十三入华山,服丹枣。

  又曰:王朗,字法明,太原人也。

入茅山,师陶隐居。

以梁大通三年正月十四日化。

隐居为制铭志,并设奠云:□冕岂荣,随璜非宝。

万里求真,缄兹内抱。

  又曰:陶弘景父真宝,清辩有才学,工草隶,闲骑射、药术。而陶隐居亦善隶书,虽效王书而别为一法,文章尺牍为世所重。

  又曰:孙韬,字文藏,会稽剡人也。

入山师潘四明,参受真法,学摹写,遂大巧妙。

后学王书,殊有深意,当时称之。

南洞大碑及许长史坛碑,并是韬迹也。

陶隐居手为经题,握中秘诀,门人罕能见之。

惟传孙韬与桓闿立曰开二人而已。

  又曰:朱仲尝於会稽卖珠,汉高俊时人也。仲以素书倚酒於女几家。几盗写,学其术。

  又曰:道士不欲临丧损神坏气,所以去世不仕,而独存焉。惧父母及师,不惧性命之伤,必临其丧,以此而伤是无伤也。

  《抱朴子》曰:薛旅,字季和,燕代人。周武王时,学道於锺山北河。经七试而不过者,由淫佚鄙滞败其试耳。

  又曰:郭文举,河内朝县人。

入陆浑山学道,独能无情意不生也。

又曰:吴大帝时,蜀中有李阿者,穴居不食,累世见之,号八百岁翁。

人往问事,阿无所言,但占阿颜色。

若欣然则事吉,若惨戚则凶,若含笑则大庆,微叹则深忧。

如此之候,未曾不审也。

一旦忽去,不知所之。

  又曰:范零子,少好仙道,如此积年。

后遇司马季主,季主同入常山中。

积七年,入石室北。

东角有石瓮,或作石牖。

季主出行,恳戒之曰:慎勿开。

零子忽发视之。

季主还,乃遣归。

后复召至,使守一铜匮。

又戒勿发。

零子复发之,季主乃遣之,遂不得道。

  又曰:冯良者,南阳人。

少作县吏,年三十为尉佐史。

迎督邮,自耻无志,乃毁车杀牛,裂败衣积,去从师受《诗》、《传》、《礼》、《易》,复学道卫占游候,十五年乃还。

州郡礼辟不就,诏特举贤良高第。

半道委还家,年六十七奔世,东度八山,在鹿迹洞中。

  又曰:安丘望之字仲都,京兆长陵人也。

修尚黄老,汉成帝重其道德,常宗师之,愈自损退。

成帝请之,若值望之章醮,则待事毕,然后往。

《老子章句》有安丘之学,望之忽病笃,弟子公沙都舆於庭树下,望之晓然有痊。

时冬月,鼻闻李香,开目则见双赤李着枯枝。

望之仰手承李,李自堕掌中。

因食李,所苦尽除,身轻目明,遂去,莫知何在也。

  《道学传》曰:燕济,字仲微,汉明帝时人也。

少好道德不仕,周游名山。

后居武当山,寝息无常所。

或因积石,或倚大树,四时衣服不变。

恒散发,亦有练巾。

  又曰:鲍靓,字太玄,上党人也。

汉司隶鲍宣之后,禀性清慧,学通经史,修身养性,蠕而允切动不犯。

闻人之恶,如犯家讳,人多从受业。

扬道化物,号日儒林。

  又曰:王嘉,字子年,陇西人也,在东阳谷口凿岸穴居,其徒数百,各自穴处。为人貌短陋而聪察滑稽,有问世事善恶,终不直说,过率有验。

  又曰:严遵,字君平,蜀郡人也。修道自保,与人子言孝,与人臣言忠,与人弟言顺,各因其发,导之以善。

  又曰:王远,字方平,常降蔡经家。

须臾,麻姑至,骑从半於方平。

麻姑手爪如乌,经私心曰:时背痒,得搔之佳也。

方平曰:姑神人,汝何遽此。

遂鞭之。

经愿从方平学道,方平使背立,从后观之曰:心邪,不可教之仙道。

乃与度世术。

  又曰:庾承仙,字崇光,颖川人。明老庄,隐文江县白水台。立庐舍讲肆,儒士释老受其学。隐居江南,累诏不出。后来始兴讲《道德经》,剖析凝滞。

  又曰:薛玉宝,字延世,沛国人也。梁时师玄圃先生,以文章见美。善书翰,尝书一章於崇灵观道正省壁上-,见者骯之也。

  又曰:东乡宗,超字逸伦,高密黔陬人也。尝露坛行道,奁中香尽,自然满缢。一又炉中无火,而烟气自生,氤氲周遍,久之不歇。

  又曰:张裕,天师十二世孙,起招真观植名果,尽山柄之趣。梁简文为制碑。

  又曰:晋陵人钱妙真,於茅山骛口洞得道,门人立碑於茅山。邵陵王为观序,今具存焉。

  又曰:梁武帝天监二年,置大小道正。

平昌孟景翼,字道辅,时为大正,屡为国讲说。

四年,建安王伟於座问曰:道家经教,科禁甚重,老子二篇,盟誓乃授,岂先圣之旨,非凡所说耶?景翼曰:崇秘严科,正宗妙化。

理在相成,事非乖越。

  又曰:刘法先,彭城人也。

时顾欢着道经义於孔德璋,多有与夺。

法先与书,讨论同异。

顾道屈服,乃苔曰:吾自古之遗狂,水火不避。

得足下此箴,始觉醒悟。

既往狂言,不足在怪。

又云:法先每见道释二众,亟相是非,乃着息争之论。

顾欢又作《夷夏辩》。

或及三科,论明释老同异。

  又曰:张谈,吴郡嘉兴人也。善玄言,屡讲老子,修行上道,讨论上经,人自远来集也。谈寻求真秘,甚识宗尚。

  又曰:陈景尚,吴人也。善讲诵,道释中皆不可及。制灵书经,大行於世。梁邵陵王甚重之,召景尚随王之郢,终於江夏。

  又曰:桓闿字音舒,东海丹徒人也。

梁初,昆仑山渚平沙中有三古漆笋,内有黄素写千君所出太平经三部,村人惊异於经所起,静供养,先呈陶隐居。

隐居云:此真千君古本。

闻将经至都,便苦劳疟,诸治不愈。

陶隐居闻云:此病非余,恐取经为咎,何不送经还本。

即依,二日送,寻愈。

  又曰:曹宝,字世珍,丹阳人。善为步虚,两冻冠绝贵,游见者皆称赏焉。

  又曰:严智明,字惠识,晋陵人也。

受性有善声,幼工诵咏声。

明帝有疾,每引法众於内殿行道,闻智明咏经,甚怀赏悦,云疾为之愈。

及法席既解,智明还外,帝中夜不安寝,劲呼智明对御转诵,即觉欢。

  又曰:徐师子,字德威,东海人也。陈武帝立宗灵大观,引德威为观主。后卒,文皇劫责秘器葬焉。

  《太平经》曰:严寄之,字静处,丹阳句容人也。

为道士,事亲至孝。

住石渚观,母老,不敢远离。

乃迎母於观,边立小屋,以尽温清。

母终,毁瘠过礼,识者嘉之。

  又曰:都惜,字方回,高平金乡人,为晋镇军将军。心尚道法,密自遵行。善隶书,与右军相坍。手自起写道经,将盈百卷,于今多有在者。

  又曰:张孝秀以王元规笔迹妙巧,频相请屈。

元规但玩泉石,终日抚琴啸咏,了不执笔。

临还,止为行书数行而已。

孝秀雅相推惮,弗敢固祈。

今简寂馆长膀犹有笔迹也。

  又曰:许思玄者,许远游之弟也。生而好道,儒雅知名。晋简文帝为俗外之交也。

  又曰:任敦尚,博昌人。永嘉中,投茅山讲道集众,敦窃叹曰:众人虽云慕善,皆外好耳,未见真心可与断金者。

  又曰:晋陆纳为尚书令,时年四十,病疮,告杜恭云:弈世短寿,临终皆患此疮。

恭为奏章,又与云飞散谓纳曰:君命至七十。

果如其言。

王右军病,请恭。

恭谓弟子曰:右军病不差,何用吾。

十余日果卒。

  又曰:蒋负刍,义兴人也。

与晋陵薛彪之为俗外之交。

去来茅山,有志柄托。

齐永明中,暂下都。

陶隐居一遇便尽素契。

陶后解绂结宇中茅中茅山也,仍请负刍度岭相就经典药术,常共论之。

  又曰:杨超,字超远,东海人也。出入事陶隐居,往复与陶论难,得为入室。

  又曰:诸慧开,字智远,吴兴乌程人也。

每以戒行自修,拯济为务。

齐大明八年,天下饥馑,慧开有少谷实,乃悉分赈,乡邑赖之。

有三人积饥食饱而致死,其家诉县,称慧开饲杀饿人,苦相诬谤。

邑令笑曰:乞食饱死,反怨主人,法无此科。

遣而不问。

  又曰:濮阳者,不知何许人。

事道专心,祈请皆验。

郑鲜音帝女足跛,阳疗之,寻差。

晋简文废世子,无嗣,时使人祈请於阳。

於是中夜有黄气起自西南,遥堕室,尔时李皇后怀孝武。

  又曰:许迈,字叔玄,少名映,后改名远游。

志求仙道,入临安西山,经月不返,人亦不知其所之。

先娶散骑常侍吴郡孙宏女为妻,迈居临安山中,为书谢遣其妻,云:欲闻悬雷之响,山乌之呜,自为箫韶《九成》,不胜能也。

偶景青葱之下,柄息岩岫之室,以为殿堂广厦,不能过也,情愿所终,志绝於此。

吾其去矣,长离别矣。

  又曰:褚伯玉,字元璩,吴郡钱塘人。

早慕冲虚,年十八,父为娶妇,入前门,伯玉后门出往刻,居瀑布山。

性耐寒暑,在山三十余年,隔绝人事。

一说云:伯玉初游南岳,路入闽中,飞湍走险。

伯玉泊舟晚濑,冲飙忽起,山水暴至,激船上巅,崩落绝蟑。

徒侣以为冰碎,绿阻寻求,见伯玉自若,以小杖撝舟,涉不测之泉。

吴众以骇伏。

入霍山而去。

初隐瀑布山,齐高祖钦其风,欲与相见。

辞以疾而去。

帝追恨,诏瀑布山下立太平观,孔稚圭立碑。

  又曰:张陵博学,及河洛天文,悉穷其妙。静处衡门,不求闻达。弹琴咏诗,顺志而已。

  又曰:龙威丈人,山中得道者也。时人莫知其名,号日山隐居。傲然不群,高绝人世。

  又曰:陶弘景,字道明,魏郡平阳人也。

自号华阳隐居,常谓人曰:我心恒如悬镜,触物不遗。

好行阴德,拯济困穷,合施诸药,远近赖之。

平生未尝昼眠,看书必至半夜。

好闻松风之声,少绝肥膻。

晚惟进驱音饺苔、紫菜、生姜,饮酒能至一斗而断不醉也。

  《老氏圣纪》曰:神医中岳仙人成公与以姚氏泓十五年七月六日仙化,门徒欲厚葬之。

兴忽然重起曰:道士绝累,与俗有殊,胡为哀哭厚葬。

但建修斋功,此乃合太古淳真人法也。

言讫而化。

明日中时,有叩石室者,门人出视,见两童子引入户,公与钦起去,葬於巩县界洁素里。

  又曰:孟道养字孝元,外名援,平昌人。

少时闻有法席,不问远近,往观听焉。

及长,性沉静,学专为己,不求闻达。

闭户开窗,披书玩古。

及入室,读诵声才出口,有刘缓、戴说相造,研论窗玄理,各叹伏,以为迈绝。

  又曰:吴猛字世云,豫章人也。

性纯孝,夏夜在父母侧,不敢驱拂蚊蚋,恐去己而集亲。

年三十,邑人丁义士奉道以术传之,乡人隐铜为设酒,既去,酒在器中不耗。

道士舒道云病疟此年,猛授以三皇诗使讽之,顿愈。

尝还豫章,以白羽画江而渡。

县东有石笋,历代未尝开。

猛往发之,多得简牒,古字不可识。

县南有峻石,时立千仞,暖狖不能上,猛仗策登之。

县令新蔡千庆好畋猎,猛屡谏不听。

后庆大猎,四面引火烘天,而猛坐草中自若,鸟兽依附左右,火不能及。

庆大骇,因是悔。

王敦於坐收猛,俄失之,敦大怒。

是岁敦败。

猛登庐山,见一叟坐树下,以玉枉承甘露授猛。

又有玉房金室,见数人与猛语,若旧相识,设玉膏终日。

猛又乘铁红於庐山顶。

  又曰:钱妙真,晋陵人也。幼而好道,便欲离俗,亲族逼以适人,泣涕固兔,遂居大小二茅山。后往骛口洞,手裁书并诗七章与陶隐居。

  又曰:孔灵产,会稽山阴人也。

遭母忧,以孝闻。

宴酌珍羞,自此而绝。

饘蔬布素,志毕终身。

父见过毁恻然,命具馔。

灵产勉从父命,咽以成疾。

父以人有天性不可移,遂不复逼。

深研道几,遍览仙籍。

宋明帝於禹穴之侧立怀仙观,诏使居之。

迁太中大夫,加给事。

高帝赐以鹿巾猿裘竹素之器,手诏曰:君有古人之风,赐以林下之服,登泛之日可以相存也。

  又曰:张绎字士和,吴郡人也。

奖励学徒,整肃法事,屡讲众经,理致深密,词端华辩,当时所宗。

梁武帝雅相钦赏。

时陶隐居着《法检论》,明释老二教。

绎往复讨论,甚有条理,隐居嘉焉。

专心道法,居贫守约,善八体书,别制云篆。

作《茅山南洞碑》,甚工。

  又曰:宋文同,字文明,吴郡人也。

梁简文时,文明以道家诸经莫不敷释,撰《灵宝经义疏》,题日谓之通门。

又作《大义》,名日《义渊》,学者宗赖,四方延请。

长於着撰,讷於口辞。

  又曰:王遂起,太原人,为集真观主。性少眠,纵外熟,犹觉人语。言论相涉,即领其辞,莫不叹其清寤。

  又曰:昼夜不外,日月合光。

  道部八竟 #

  道部九 #

  斋戒

  《太上经》曰:思神、录气、习法、登阶,名之为斋。

  太极真人曰:斋莫过乎灵宝,其法高妙,不宣於世。仙圣口诀,秘而不书。太一斋法,玄之又玄。

  《指教经》曰:奉道不斋戒,如无烛夜行,失道自苦耳。

  《太真科》曰:修三守一斋为本,基学道以斋戒为本。太上所重,老氏所营,仙真所赖。

  又曰:道士能日中一食,不餐秽恶。随月斋戒,昼夜不息。不害一切,拔度蛆飞,当得至道。

  又曰:道士修经习业,以《道德》二篇为先,斋戒受之,度人济己也。

  又曰:救解父母疾病,当斋官露台。斋中奏子午章,苦到必感。

  又曰:玄清玉皇之道,上皇天帝授太微天帝君、三元紫精君、真阳元老君,后以付太上道君,以传金阙李君。

李君传太灵真人南岳赤君,又紫元夫人以传清灵王君。

王君传南岳魏夫人,夫人传杨君,使授许长史及缘。

授受者斋戒七日。

  又曰:众真授道,先斋戒百日,或三十日,或十日。

又当先告斋一日,以洗素心。

三千年六传寻上经,斋戒无如此者。

行之十四年,太上迎以玉输,登上清为上真。

  《三皇经》曰:凡斋戒,三事,以定心口身之业也。

  又曰:凡斋戒,讲读元谱大经服内文,以成其道。

  又曰:凡斋者佩服三皇内文,以成隐显道。

  《登真隐诀》曰:道斋谓之守静,谓斋定其心,洁静其体,在乎澄神遣务,检隔内外心斋者也。

  又曰:修道之人须斋戒,礼谢七世之愆。

  又曰:上清每以吉日会五真,凡修道之人,当其吉日,思存吉事心愿,飞仙立德施惠,振救穷乏,此太上之事也。当须斋戒,遣诸杂念,密处静室。

  《真诰》曰:斋戒不可杂处,必乱正道也。

凡甲寅庚申之日,是尸鬼竞乱,精神躁秽之日。

当斋戒不寝,遣诸可欲。

凡五卯之日,常当斋戒,入室东向,心拜在神念气,适意所陈。

  又曰:汉建安中,左慈闻句曲山在金陵,通峨眉罗浮,故渡江寻之。

遂斋戒三月而登此山,乃得其门入。

茅君受以三种神芝,宿启功仪,曰:捧香仙女下卫斋戒之人。

  又曰:太极真人受太上口诀,千岁五传,依隐书之制,斋戒五日,乃授立约。

  《珠囊》曰:凡入五岳,以甲子上旬之日沐浴,斋戒七日乃行。

若名山有芝英奇药者,奉之作素奏丹书。

其文乞登仙度世飞行,上清再拜。

放自鸡犬各一於石上而去,然后求芝英奇药,所欲必获。

恶鬼老魅不敢试人,若学道不知此卫,入山多厄。

  《抱朴子》曰:家有三皇图,必先斋戒百日,乃召致天地五岳社稷之神,后圣君命,清虚小有真人撰集上仙真录,总名为上真正法,以慑万邪。

百年再授于人,须斋戒方得。

  《三元品经》曰:学道之本,当先修中元。斋戒之法,赎罪谢过於太真,则书名玄图。

  《灵宝赤书》曰:元始五老诸天帝皇帝,以岁六斋之月,会於上三天灵都宫,元阳紫微之台,集算天元,推校运度。

又云:紫微宫旧格丹书白素,斋戒百日诵之。

  《太素玉箓经》曰:斋戒存思,诵习此经。精进无息,神通智达,位为太素真人。

  《太平经》曰:真人云:人之精神常居空闲之处,不居污浊之问也。

欲思还神,皆当斋戒香室中,百病自除。

不斋戒则精神不肯返人也。

皆上天共诉人,所以人病积多,死者不绝。

《八素奔辰诀》曰:七曜五星,审识形色,见之早晚,於庭伺之。

若晦冥之夕,皆於寝室存念,斋戒修行,如存奔日月之法。

日中赤气紫芒者,为曜灵九神华芒也。

月中黄气白光,八朗之芒,是为月华夜精,道人皆知。

服日月之气而吸九华灵芒,能修存奔日月之道。

安妃授杨君书二卷,皆是奇法。

日月之道,甚多高妙。

  《上清金阙灵书》曰:太上之吉会日者,高真集宴庆献之日也。

回元者,太上之更始日也。

甲子阴阳之首气,月晦改度之。

初萌,故为新日也。

不知此日者,不得解罪除过,不得刻简。

上真当须斋戒,於是日思存吉事,此回元诀也。

  又曰:《黄庭内景经》一名《太上琴心文》 ,又名《大帝金书扶叶》,大帝君官中尽诵此经。

金简刻书之,故日金书,又名《东华玉篇》。

东华者,方诸宫名,东海青童君所居也。

其中仙曹多斋戒诵咏,刻玉书之。

  又曰:《太极左真人曲素诀辞》,一名《九天凤气玄丘大真书》。

太上授太极左真人,真人传东海方诸宫,青童大君使传道士宿有名应神仙真人者。

佩之二十年,得见三元君斋戒青金之誓,以代盟约。

  《八道秘言》曰:欲行九真之法者,斋戒静室,至须专寂心祷,飞仙上登紫庭。

  又曰:九天凤气,玄丘真书,玄都丈人,仙科授佩,斋戒三日,佩之者得仙。

  《道德经序诀》曰:尹喜知紫气西迈,斋戒想见道真。及老子度关,授二篇经义。

  《灵书经》曰:十部妙经金字玉简,诸天真仙斋戒,月日上诣玉京诵其文。

  《威仪经》曰:斋戒景福,度人先为,先人后己,与志玄同。一本行书日,授灵宝赤书者,必先斋戒。

  《东卿司命经》曰:先师王君昔见授太上明堂玄真上经,斋戒休根,存念日月,咽服光芒之液。

常密行之,此上真道也。

太上玄真经先盟而后行,行之然后可闻,玉佩金珰之道耳。

季伟昔长斋三年,竭诚婵思,乃能得之。

神光映身,然后受书,此真玄之道,要而不烦,吾常秘宝藏之囊肘,故以相示慎密者也。

好道者欲求神山,宜先斋戒登山。

昔左慈斋戒三月,拜礼灵山,竭诚三年,然后二茅君引前。

  又曰:《黄庭内景玉经》曰:扶桑太帝君命旸谷神王传南岳夫人,授受斋戒九日。

  又曰:《三元真一经》,金阙帝君所守,东海小童以传滑子,涓子传苏君,苏君传周君。

授受斋百日,或五十日,或三十日,或七日。

四十年传一人,十人止。

后圣道君命清灵小有天王修集上仙真箓总名。

紫元夫人传王君,王君传南岳魏夫人,夫人传杨君,杨君传许缘,授受斋三日,或七日。

凤真之文大上授太极左真人,真人传东海方诸君、青童君,此亦众真相传,授受斋三日,佩之九年,得见二元君於上清金阙。

  又曰:《太上智慧经》太上付上相。又紫元夫人传王君,而王君传南真南真传杨君。今授许长史缘,授受斋戒五十日。

  又曰:太丹隐书飞真之道,存想之法也。

此盖杨君止抄一经诵,以与长史耳。

亦独九真之龙书也,未见斋戒之法,不可遵行。

《真诰》有朝太素法云:受洞央旋行,太丹隐书存三元洞房者,即谓此也,但不具耳。

世有周君学注洞房事,亦是抄耳。

此经语而注之,为施修之法,未见真本而事旨不具。

  《名山记》曰:大茅山有小穴口,石填之,但精心斋戒,可得而游中。

茅山东亦有小穴,穴口如狗窦,劣容人入耳。

愈入愈阔,外以盘石掩塞穴口,故余小穿如杯大,使山灵守卫之。

此盘石亦时开发,若勤恳斋戒寻之,得从而入,易於常洞口。

好道者欲求神仙,宜预斋戒,则三茅君於句曲见之,授以要道。

入洞门句曲,有五门,立志斋戒三月,寻登此门者可入矣。

  《九天经》曰:玉辅上宰斋戒建节,侍於太清。

  《法轮经》曰:仙公斋戒,未及岁年而感召天真下降冷室。

  又曰:念真斋戒,缄口慎言。

  《灵宝大戒经》曰:不受大戒,徒为长斋。

  《 四极明科经》曰:凡学上清之道,奉其宗师,入室斋戒。

  《 太上科》 曰:凡经从师受,皆真官侍卫,须斋戒讲诵。

  《雌一五老经》曰:长修善行,日中乃饭,斋戒亡一年,乃得受《太洞真经》。

  《 太上丹简墨箓》曰:道之去圣日已远矣,传写科戒谬误者众。若有所疑,师不能解者,可斋戒一月,求灵应之审。灵仙感降,报语於人。

  《传授经》曰:斋者,简素为上,神先映身。

  《集仙录》曰:昆仑玄圃见正一真人,勤苦斋戒,读经崇道。

  《太宵琅书》曰:立三本书,一为长镇,一为供斋,一为研习者。

常自随所住室中,别置格上,躬自出入,勿使委非。

其所写经之时,须先斋戒。

经中有图,图或别卷,各有侍官典图。

真吏请问经,曰:道不存师,斋诵无感。

  《玉佩金珰经》曰:众真登太琼台,斋戒三月。

  《崆峒经》曰:太上道君斋戒於西那玉国罗浮之岳。

  又曰:青精□□方太极真人传王君。

授受之际,斋戒十日。

二千六百年传十人,蕾买牙玉方王君传南岳魏夫人,斋戒五日,服之可以绝谷,去尸虫。

王君游观天下,诣龟山,斋三月。

又斋戒三年,诣太素。

还西城,又斋三月。

受书周君,少遇中央黄老君游丹城,乞长生度世之道。

授以上真之道,乃还,登常山石室中,斋戒念虑,久历岁时,后仙去。

  《道学传》曰:左敦字尚隐,蕾买阳人。

云阳山即茅山也。

敦所居山舍西十五里,有一石室,西南二里,复有一石室,皆容数十人。

西南室父老传云:有铜牛出,皆铜蚓铜卷,相传号为铜室,曲入至深,立北通演池,而洞昆仑。

每三元斋戒之日,敦往二室祈铸,皆髻佛真形。

  又日:陆修静,字元德,吴兴人。太始七年,率众建三元露斋。

  《太真上仓元上录经》曰:凡有生之域,清少浊多,秽障相缠。

行善不立,邪气来侵,强魔守试。

上学之人,斋戒存思,禁隔嚣尘。

非类之物,唐突去来,皆是秽浊。

当择日斋戒,佩破淹之符,以升玉清。

  道部九竟 #

  道部十 #

  养生

  《太平经》曰:养生之道,安身养气,不欲喜怒也。人无忧,故自寿也。

  又曰:一者数之始也,生之道也,元气所起也,天之大纲也,故守而思一也。

子欲养老守一最寿,平气徐外,与一相守,气若泉源,其身何咎。

是谓真宝,老衰自去。

  又曰:古者三皇之时,人皆气清,深知天地之至情,故悉学真道,乃复得天地之公。

求道之法,静为基先,心神已明,与道为一,开蒙洞白,类如昼日。

不学其道,若处暗室而迷方也。

故圣贤遑骇。

  《太上经》曰:守一则谛定心源,守静则存神忘形,定气通无,道成真降。

  《三元真一经》曰:体百神者,耳为帝君之窗门,目者太一之日月,鼻者三元之丘山,口者绛宫之朱渊,眉者白元之华盖,发者明堂之林精,舌者元英之龙辕,齿者胃宫之威力,手者胆神之外援,足者肾元之灵关,阴极者洞房之真机也。

  又曰:涓子授苏林守三真一之道,后林复诣涓子寝静之室,无复之矣,留一纸书置卧内,以与林也。

其文曰:五斗三一,大帝所秘,精思十二年,三一见相授子书矣。

但有三一长生不灭,况复守之乎?能守三一,名刊玉札,况与三一相见乎?加存洞房,为上清公;加知三元,为五帝君后。

金阙帝君,所以乘景迅云?周行十天者,皇由洞房,三元真一之道也。

世之学者,皆尊守一,当令心朴神凝,体专诚感,所以百念不生,精意不散,但有三月内视注心,一神系念,不散专气,致和由朴之至也。

得之速也,自朴散真离,华伪玄起,争竞乱生,故一不卒感,神不即应,非不欲往存之者。

不专思之者不审,故起积年之功,绝有髻佛耳。

三一之法,上清真书之首篇,高上之玉道,神仙之津途,众真之妙诀。

子能守一,一亦守子;子能见一,一亦见子。

一须身而立,身须一而生。

守一之戒,戒於不专,专复不久,久不能精,精不能固,固而不恒,则三一去矣,身为空宅。

  《五符经》曰:知一者,无一不知也;不知一者,无一.能知也。

一者至贵,无偶之号。

必欲长生,三一当明;思一致饥,一与之粮;思一至渴,一与之浆。

一能成阴生阳,推行寒暑。

其大不可以六合隐,其小不可以毫芒兆。

能暇能豫,一乃不去。

存一至勤,一能通神。

少饮约食,一乃留息。

知一不难,难在於终。

知真不为,与不知同,求之不已,登彼玉清。

  又曰:养其气,所以全其身。

  又曰:食气者,常有少容。

  《老子》曰:道言微深,子未能别。

撮其枢略,慎戒勿失。

先损诸欲,莫令意逸。

闲居静处,精细斋室。

丹书万卷,不如守一。

当制念以定志,静身以安神,宝气以存血,思虑兼忘,宜想内视,则身神并一;静思期真,则众妙感会。

专精积神,不与物杂谓之清;反神服气,安而不动谓之道。

  又曰: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太上真经》曰:一乃无像,求之难得,守之易失。

易失由识劣,贪欲滞心户廓然无为,惟在守一。

积而未极,皆由渐升,当在三元谛识神气,状貌名字,出入有无,生镇三宫,尸毒自去,圣真仙经,随因授之。

  《八素经》曰:凡学至道,谛定其心,除患清身,知变革虑正。

身清然后心定,心定则道成,道成则真降。

凡存一守神,要在正化。

正化由定心,心定则识清,识清则会于道。

  又太极真人曰:古人为道也,玄寂静神,念真存元,示渐引末,归识源神,知而能见,见而能从,从而能习,习而能坚,坚而能成,成而不居。

善人在於.天下如橐钥乎?非与万物交争,其德常归焉。

以其谦虚无欲也。

欲者凶害之根也,无者天地之元也。

莫知其根,莫知其源。

圣人者,去欲入无,以辅其身也。

  《太一洞真经》曰:两耳名为六合之高窗也。

  又云:齐中名日受命之宫也。

  又曰:养生之道,耳目为主。杂视则目间,广听则耳闭。

  《裴君内传》曰:夫求道者, 要先令目清耳聪为主也。且耳目是寻真之梯级,综灵之门户,得失系之。《仙经》曰:养生以不伤为本,此要言也。

  《太清真经》曰:一切含气,莫不贵生。

生为天地之大德,德莫过於长生。

长生者,必其外身也,不以身害物,非惟不害而已。

乃济物忘其身,忘其身而身不忘,是为善摄生者也。

真道养神,神能飞化。

  《太上三元经》曰:养生之道,必爱气存神,不可剧语大呼,使神劳气损。是以真人道士,常吐纳以和六液。

  《玄示经》曰:夫形体者,特生之具也,非所以生生也。

生生乃以素朴为体,以气为元,以神为形,· 此乃生之宫庭也。

以无为育其神,舒释玄妙之门,往来无形之问,休息於无邻,此所谓得玄明之生源。

又云:外想宜绝,内注玄真,然后长生可保。

  《妙真经》曰:道人谋生,不谋於名。胸中绝白,意无所倾。志若流水,居若空城,积守无为,乃能长生。

  《众真戒》曰:性躁暴者, 身之剧贼,求道之散梯也。

用之者真去,改之者道来。

每事触类,皆当柔迟而尽精洁之理。

如此几乎道也。

神者天地之所驰也,颐神养性,行生道气,以度难也,此乃上圣真人达识也。

夫为道者当行此,以载其身。

  《太一帝君经》曰:若能常行九晨照洞房泥丸之法者,检魂魄,制万邪,清净行.之,以致灵仙之气降于寝室,所谓引三光九星,以照百神者也。

  《上清列纪》曰:胎闭静息,内保百神,吞景咽液,饮食自然,身必寿考,可得陆仙矣。

  《太上真人秘要》曰:夫气者神明之器,清浊之宗,处玄则天清,在人则身存, 夫生死亏盈,盖顺乎摄御之问也。

  《太洞玉经》曰:食玄根之气者,使人体中清朗,神明八聪,身有日映,面有玉泽,服饵朝液,悬粮绝粒,道要於金醴,事妙於水玉,所谓吐纳自然之太和,御九精之灵气者也。

  《抱朴子》曰:长生之要,在乎还年之道也,延年除病其次焉。

有不以自伐,若年尚少壮,而知还年阴丹以补脑,采七益於长谷者,不服饵药,亦不失一二百岁。

凡伤之道有数焉:才所不达而困思之,力所不胜而张举之,深忧重怨,悲哀喜乐,汲汲所欲,戚戚所息,寝息失时,沉醉吐呕,饱食即卧,跳走喘息,欢呼哭泣,阴阳不交,积伤至尽,乖养性之方。

耳不极听,目不久视,坐不至疲,先寒而衣,先热而解,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极渴而饮,饮不过多;不欲甚劳,不欲多汗及多唾;奔车走马,极目远望,多食生玲;冬不欲极温,夏不欲极冻;大寒,大热,大风大雾,不欲冒之;五味不可偏多。

凡言伤者,亦不便觉,久则损寿耳。

是以善摄生者,外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调利筋骨,有偃仰之方,杜疾闲邪,有吞吐之卫;流冲营胃,有补泻之法,节宣劳逸,有与夺之要。

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然后先将服草木以救亏缺,后服金丹以定无穷。

长生之理,尽於此矣。

若有欲央意任怀,自谓达识知命,不泥异端极情,不营久生者,安可告养生之言哉。

  《登真隐诀》曰:方诸青童云:人学道亦苦,不学亦苦。

二苦之始,乃同为苦之终,则异为道者,绿苦得乐,不为道者,从辛苦而已矣。

惟人自生至老,自老至病,获身至死,其苦甚矣。

心脑积罪,生死不绝,其苦难说,瓦复不终其天之年老哉。

此不为道之苦也。

为道亦苦者,清诤存真,守玄思灵,寻师劳苦,历试数百,用志不堕,亦苦之至也。

此为道之苦,数十年中,为苦之理,乃有甚於彼得道之日,乃顿忘此苦,犹百日之饥,一朝而饱,岂复觉向者之馁乏耶?非道则不可。

  《右英真人》曰:夫内接家业以自羁,外综王事以杂役,此亦道之不专也。夫抱道不行,犹无道也,握宝不用,犹无宝也。

  《紫微元君》 曰:疾之所生,生乎念多;邪之所兆,兆於心散。

念多则事广,事广则累繁,浮泛莫捡,纷竟不息,内煎万虑,外劳百役,形神弊矣,众病安得不兴?高塘重关,犹恐寇至,况常辟扉去防,自我致寇也。

智以无涯伤性,心以为恶荡真。

形来在眼,声发入听,其为开意属想,实有增羡。

魂者正神,神贵明信;魄者邪鬼,鬼尚狂悖。

飞仙之想触见,必念慈护之情,遇物斯极,以此为心,心即道矣。

  《九华经》曰:眼者身之镜,耳者体之牖。

视多则镜昏,听众则牖闭。

磨镜决牖,则能彻洞万灵,眇察绝响。

面者神之庭,发者脑之华,心悲则面焦,脑减则发素,所以精气内丧,丹津损竭。

精者体之神,明者身之宝,劳多则精散,营竟则明消,所以老随气落,耄已及之。

  《真诰》曰:富贵者破骨之斧锯,载罪之舟车,适足诲愆要辱,为伐命之兵,非佳事也。

是故古之高人览罪咎之难,豫知富贵之不可享矣。

遂肥迟长林,柄景名山,欲远此迹,自求多福,保全至素者也。

裴君曰:三关常调是长生之道也:口为天关,手为人关,足为地关。

调则五藏安,安则无病。

又存五神於体,谓两手、两足、头也。

头想但青,两手俱赤,二足常白者,则去仙近矣。

昔徐季道学仙於鹄呜山中,亦时时出市道问,忽见一人着皮裤褶,柱桃杖。

季道乃拜之,因语季道曰:欲学道者,当巾天青,咏大历,踏双白,徊二赤。

此五神之事,其语隐也,大历三皇文也。

此即太素五神事,别有经品。

  《黄老经》曰:士能遗物,乃可议生。生本无邪,为物所婴,久久易志。志欲外无,能守以道为贵生。

  《太上太真科》曰:一在人身,镇定三处。

能守三一,动止不忘。

三尸自去,九虫自消,不假药饵,不须禁防。

久视之要,守一为先,次行师教。

授职随才,依功进位,积德居尊,宣杨妙气,开导后生。

  《三皇经》曰:天能守一,覆而不举;地能守一,静而能处;岳能守一,不避寒暑;海能守一,流而不还,人能守一,必得真仙。

  《升玄经》曰:道有大法,得之立得,是谓三一之道,当有将军吏兵,断绝恶道。

  《上清玉皇》曰:三真者,兆一身之帝,君百神之内,始变化离合,与真洞灵,微哉难言,非仙不传。

  《太上素灵经》曰:三一者,一身之灵宗,百神之命根,津液之山源,魂精之玉室。是以胃池体方而受物,脑宫圆灵而适。

  《真太上》曰:真人所以贵一为真者,一而已。

一之所契,元气造化。

一之变通,天地冥合。

是以上一为身之天帝,中一为绛宫之丹皇,下一为黄庭之元主。

而三之一,真并统身内二十四气以授生,生立一於身。

上应太微二十四气真,真气徊和,品物流形,玄神浑分,紫房杳冥。

上一真帝之极也,中一真皇之主也,下一真王之妙也。

天皇得极,故上成皇极;地皇得主,故上成正一;人皇得妙,故上成众妙。

三皇体真而守一,其真极也,得一而已。

  《集仙录》曰:凡动作视息,饮食语言,好恶是非,人各有岁月日时,随其所属,以定其分,此物理之常数也。

身有应败之患,神有应散之期,命有必尽之势。

夫神在则人,神去则尸,盖由嗜欲乱心,不能忘色味之适。

夫修其道者,在适而无累,和而常通,善恶各在报应之理,毫厘无失。

长生之本,惟善为基,人生天地问,各成其性。

夫气清者聪明贤达;气浊者凶虐痴愍;气刚者高严壮烈;气柔者慈仁淳笃。

夫明者伏其性以延命,暗者恣其欲而伤性。

性者命之原,命者生之根,勉而修之,所以营生以养其性,守神以养其命。

人之生也,皆由於神,神镇则生,神断则死。

所以积气为精,积精为神。

故仙者内求,内密则道来;真者修寂,修静则合真。

神者须积感则灵通,常能守一,则仙近矣,则与天地共寄於太无中矣。

又能洞灵体,无则太无,共寄於寂寥中矣。

能洞寂则听视不闻见,与道冥矣。

道者灵通之至真也,术者变化之技玄也。

道无形,因术以济人;人之有灵,因修而契道。

道之要者,在深简易功。

术之秘者,惟药与气也。

上士服之,升为仙官!中士服之,柄集昆仑;下士服之,长生人问。

於是太一元君述还丹金液之要行於世。

  又曰:木公金母者,二气之祖宗,阴阳之原本,仙真之主宰,造化之元先。

凝气成真,与道合体,且气之弥纶天地,经营动植在人。

为人在物,为物发大,蕴散无穷。

性发乎天而命成乎人。

立之者,天行之者。

道玄老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将自复,复谓归于道而常存也。

长久之要者,天保其玄,地守其物,人养其气。

  又曰:商王闻彭祖有道,拜为大夫。

每称疾闲居,不预政事。

服云母粉,麋鹿角水挂。

常有少容,性深静,不自言有道。

王诣问,莫之告。

王於掖庭立华屋紫阁,使祖居之。

问延年益寿之道,答曰:欲登天上补仙官者,当服元君太一金丹。

此道至大,其次当爱精养神,服食草药,可以长生;其次阴阳运气,导养屈伸,使百节气行,关机无滞。

此可以无使病所侵。

思神念真,坐忌炼液,皆可以令人长寿。

若诉流补脑之要,此甚难行。

有怀棘履刃之危,又非王之所为也。

吾所闻浅薄,道止於此,不足宣传人生於世,但养之得宜,可至百余岁。

不及此者,是皆伤之也。

大醉、大喜、大怒、大温、大寒、大劳、大极,皆伤也。

至乐至忧,至畏至怖,至挠至躁,至奢至淫,皆伤也;甚饥甚渴,甚思甚虑,皆伤也;久坐、久立、久外、久行,皆伤也。

寒温得节,饥饱适宜,无思无为,惟清惟静,此可与言修身耳。

已得其寿,复养之得宜,则宜长寿,但要莫伤也。

冬温夏冻,不失四时之和者,所以适身也。

美色曼态,不至思欲之感者,所以通神也。

车服威仪,知足不求者,所以一其志也。

八音五色,不至耽溺者,所以导心也。

凡此之物,本以养人,人之不能斟酌得中,反以为患。

故圣贤垂戒,惧下才溺之流遁,忘返用之失所。

故修道之士,皆令禁之,欲以检制之易也,亦由水火用之过当,反为害耳。

人不知经脉损,血气不足,内理空疏,髓脑不实,体已先病,故为外物所犯,因风寒酒欲以发之。

若本充实,岂有病邪。

凡远思羡愿伤人也,忧恚悲哀,人情过乐,忿怒不解,汲汲所爱,戚戚所患,寒温失节,阴阳不交,皆所伤也。

男女相成,犹天地相生也。

所以导养神气使人不失其和。

天地昼离而夜合,一岁三百六十交,故四时均而万物生,生成不知穷极,所以天不失其动,地不失其和,物不失其生而能长久也。

人不能法天地而有常,减衣绝食,自取死病,愚之甚也。

去此修摄节宣之,外则有服元和之气得其道则邪不能入,此理身之本也。

其余含景思神,历藏导引,吞饵服御之事千七百余条。

及四时首月,责己谢过,卧起早晏之法,可以教初学之士引进向善之门,渐正其心而徐息其罪咎,非便能致人得道也。

若血脉枯竭,神气凋败,岂鬼神念真而能守之,固未知其益矣。

此由凡人为道而求其末,不务其本也。

  又日:内不养神,外劳其形,元精渐虏,神气困竭。

而昼夜服勤,读诵经诀,此亦无益也。

诸经万三千,首皆示以始涉之门庭耳。

商王具受诸要,行彭祖之亦寿,但不能戒其淫欲耳。

  《集仙箓》曰:女凡者,陈市上酒妇也。

作酒美,有仙人过其家饮酒,即以素书五卷贯酒。

凡开视之,乃仙方养性长生之术也。

凡私写其要诀,依而修之三年,颜色更少。

数岁,贯酒仙人复来,笑谓之曰:盗道无师,有翅不飞。

女凡随仙人去,不知所之。

  又曰:太阳女失翼得吐纳之道,事绝洞子李修。

修着书四十篇,名日《道源》。

常行之,道以柔胜刚,弱制强,如临深履危,御奔乘朽,差之毫厘,丧尔之策,勤而行之,可以长寿。

  又曰:太阴女卢金学道未成,当道沽酒,密访其师。

会客过,使问客土数为岁,但南三北五束九西北中耳。

一还报曰:客大贤者,至得道人也。

我始问一知五矣。

遂问长生之道,得补导之要,蒸丹之方。

  又曰:太玄女颛和常曰:人之处世,一失不可复得,一死不可复生,尸寿限之促,非修道不可延也。遂洗心求道,而得其术。

  道部十竟 #

  道部十一 #

  服饵上 #

  《神农经》曰:上药令人身安命延。

又云:饵五芝丹砂曾青云母太一禹余粮,各以单服,令人长生。

中药养性,下药除病。

此上圣之至言,方术之实录也。

仙药之上者丹砂,次者黄金、白银、众芝、五玉、五云、明珠也。

黄精与术,饵之却粒。

或遇凶年,可以绝粒,谓之米脯。

  《四极明科》曰:上清金液丹经九鼎神图太一九转大丹等,凡一百四十卷。

  《 五符经》 曰:胡麻本生大宛,又名巨胜,服之不息,与世长存。五谷之长也,服之可以知万物,通神明。

  又曰:真人谓黄精获天地之淳精,依山寄居神化者也。天仙名此为戊己芝。

  《玉诀经》曰:元始五常气以阳光道之大忌,仙法之所嫉也。

莫若知而不为,为而不敢散,此仙之要道,生生之本业也。

欲得延年,当吞日华。

食物多饮,慎便卧多,则生病。

卧则荡心,心荡则失性,病生则药不行,学道者慎此。

  刘向《列仙传》曰:务光,夏时人,好琴服蒲韭根。

又彭祖多服水桂云母。

中岳人苏林字子玄,本卫人,灵公末年,师仇公,教以服气之法。

又尹喜之长沙,服巨胜实。

  又曰:刘奉林,周时人也。学道嵩高山,积年,后之委羽山,能闭气三日不息,但服黄连已。及千岁,不能有所役使。

  又曰:董威辈,不知何许人,晋武帝末在洛阳白社中,蓝缕不蔽,怛吞一石子,终日不食。

  《南岳魏夫人内传》曰:夫人名华存字贤安,任城人也。晋成帝时,服金屑得道。

  《太元真人茅盈内传》曰:金阙圣君命太极真人使正一玄玉郎王忠鲍丘

  等与茅盈四节燕胎、流明、神芝、长跃双飞、夜光洞草,使拜而食之。

佩玺服衣正冠,北首带符握铃毕,四使者告盈曰:食太极四节隐芝者,位为真卿;食金阙燕胎玉芝者,位为司命;食东宫流明金英者,位为司禄;食长跃双飞者,位为真伯;食夜光洞草者,位为主总左右御史之任。

子今尽食之矣,寿毕天地,位当为司命上真东岳卿,君都统吴越之神仙。

  《真人周君内传》曰:紫阳真人周义山,字季通,汝阴人也。

汉丞相勃七世孙,父浚官至陈留内史。

君年十六,随浚在郡,为人沉重,喜怒不形。

好独坐静处,精思微密,常以平日一出日之初面东,嗽日服气,旦旦如此。

  《真诰》曰:衡山张正礼汉末受西城君虹景神丹方,患丹砂难得,去广州为道士,仙去飕室为上仙。

  又曰:张玄宾,定襄人也,魏武帝时曾举茂才。

归乡里,师事西河蓟公,受服饵木方。

后遇真人樊子明於少室,授以遁变隐景之道。

昔在天柱山,今来华阳内为理禁伯。

  又日:庐江潜山中有学道者郑景世、张重华,并以晋初受仙人孟德然口诀,以入山行守五藏含日法,兼服胡麻,又服玄丹。

  又曰:平仲节,河东人也,刘聪乱中夏,仲节度江入括苍山,体有真气,服饵仙去。

  又曰:赵广信,阳城人,魏末渡江入刻小白山,受李法服气,又受左君守玄中之道。如此积年,或卖药人问,多来都下,市丹砂作九华丹,仙去。

  又曰:虞翁生,会稽人也,受仙人介君食日精法。吴 时来隐狼伍山,兼行云气回形之道,精思积久,仙去。

  又曰:朱孺子,吴末入赤水山中,服菊华及木。后遇西归子从乞度世西归,子授以要言,仙去。

  又曰:明星王女者居华山,服玉浆,山中顶上有石龟,其广数亩,高且三仞。

其侧有梯,磴达龟背,见玉女祠前有五石,日号曰玉女洗头盆。

其中水碧绿澄澈,雨不加溢,旱不减耗。

内有玉女马一疋。

  又曰:华阴山中有学道者尹受子、张石生、李方回,并晋武帝时人。受仙人管成子蒸丹饵木法,又授苏门周寿陵服丹霞之法。

  又曰:范幼冲,辽西人,恒服三气法,青白赤气各如綖。服之十年,遂得仙。此高元君太素内景法,日一旦为之,视日益佳。其法简,其事验。

  又曰:姜伯真在大横山服石脑。石脑如石小班,色而软。又大茅山东亦有形状,员小如曾青,而色似钟乳。繁阳子昔亦服此。

  《裴君内传》曰:佛面道人支子元,裴君授以长生内术。

又云:寻药之与存思;虽致道同津,而关源异绪。

服药所以保形,形康则神安。

存思所以安神,神通则形保,二理乃成,相资而有。

  《道学传》曰:许迈,字叔玄,少名映,后改名远游,与王羲之父子为世外之交。羲之亦辞荣养生,每造远,弥日忘归。诗书往复,多论服饵。

  又曰:上清左卿黄观子学道,服金丹,读大洞经得道。东府左卿白玉生有煮石方,文德石仙监张叔隐受青精方。太清右公李抱祖,岷山人,受青精锤饰方。

  葛洪《神仙传》曰:刘京从郡郸张君受饵云丸。

  又曰:封君达,陇西人,入乌鼠山服饵,年百余岁,常乘青牛。

  又曰:卫叔卿,中山人也,服云母。

  又曰:孔元,许昌人,常服松脂伏苓。

  又曰:焦先,字孝然,河东人也。常食白石以分人,熟如煮芋。

  又曰:灵寿光,扶风人,年七十余乃得未央丸方,服之,年二百余岁不老。

  又曰:中候上仙范邈,字度世,旧名冰。服虹景丹得道,撰《魏夫人传》。

  又曰:清虚真人王褒,字子登,前汉安国侯王陵七世孙,主仙道君以云碧阳水晨飞丹腴二斗赐褒,服之视见甚远,坐在立亡,役使群神。

  道部十一竟 #

  道部十二 #

  服饵中 #

  《真诰》曰:七月十五日夜,清虚真人与许玉斧言曰:五公石腴,彼体所便,急宜服之,可以少颜,木散除疾,是示所宜。次服□□兼谷,勿违。

  又曰:明大洞,为仙卿;服金丹,为大夫;服众芝,为御史。若得太极隐芝服之,便为左仙公。

  又曰:性几乎道,用之真来。

紫阳真人云:可令许玉斧数沐浴,濯其水疾之气,消其积考之瑕,此致真之阶也。

学养生之道不可泣泪,涕唾所损甚多。

是以真人道士,常吐纳咽味以和六液。

  又曰:昔汉成帝猎於终南山中,见一人无衣,身生毛,飞腾不可及。

乃围得之,问之,乃秦宫人。

说秦王子婴朝道之事,因宫室烧燔,惊走入山,饥无所食,垂当饿死。

有一老人令食松叶松实。

其猎者将归,以谷食之,欧吐累日乃安。

一年余死,向不为人获,即仙矣。

  又曰:龙述,字伯高,京兆人也。后汉从仙人刀道林受胎气之法。又受□□方,托形醉亡隐处。

  又曰:武当山道士戴孟者,本姓燕名济,字仲微,汉明帝时人也。

少修道德,不仕,入华山,饵芝木、黄精、云母、丹砂,受法於清灵真人王君,得长生之道。

又裴真人授以玉佩金珰经并石精金光符。

  又曰:食草木之药,不知行气导引,服药无益也。

终不得道。

若志之感灵所存必至者,亦不须草药之益也。

若但知行气,不知神丹之法,亦不仙也。

若得金液神丹,不须他术也。

若大洞真经,不须得金丹之道而仙也。

人生有骨箓,必有笃志,道使之然。

故不学而仙,道自来也。

过此以下,皆须笃志。

  又曰:东海玉华妃青童君之妹降授张微子服雾之法。

  又曰:栢成纳气,肠胃三腐。

  《三五顺行经》曰:广平真人顶负圆光,执华幡於上帝前,问修炼之法。

  又曰:罗江大霍山洞台中有五色隐芝,华阳山亦有五种夜光芝,良常山有萤火芝,其实似草,其在地如萤状,大如豆,如紫华,夜视有光。

得食之者心明,可夜书计。

得食四十七枚者寿。

  又曰:包山中有白芝,又有隐泉,其色紫。华阳雷平山有田公泉,且玉沙之流津,用以洗衣佳。

  又曰:服九灵日月华者,得降太极之家玄真之法也。

  又曰:郎宗字仲绥,北海安丘人;少士宦,后汉时人也,为吴令,学精道卫,占候风气。

后一旦有暴风庭起,占知洛阳大火,烧长夏门。

遣人往参问,果示。

朝廷闻之,以博士征宗。

宗耻以占术就征,夜解印绶,负岌遁去。

居华山下,服胡麻得道,今在洞中。

  又曰:傅礼和,汉桓帝外孙傅建安也。常服五星气,得道,为含真台主。

  《抱朴子》曰:余祖鸿胪少时尝为临抗令,云此县有民家皆寿考。

后徙去,子孙转多夭折。

他人居其故宅,又累世眉寿。

疑其井水殊赤,乃试掘井左右,得古人埋丹砂数十斛,况饵丹砂

  者乎! #

  又曰:上党赵瞿者,病癞历年,众治之不愈。

垂死,其家兴载奔之,赉粮送置山谷中。

瞿自怨不幸,昼夜悲叹,涕泣你月。

有仙人行过穴口,见而哀之,具问讯,瞿知异人,乃叩头自陈乞哀。

於是仙人以囊药赐之,教其服法。

瞿服以病愈,颜色丰悦,肌肤玉泽。

仙人又过视之。

瞿谢之,乞其方。

仙人告曰:此松脂耳。

此山中多,汝炼之,可以长生。

瞿乃归家,家甚骇,问得愈状。

瞿年百七十岁,齿发豪健,在人问一一百余年,入抱犊山去。

  又曰: 要於长生去留,各从所好耳。

服还丹金液之后,若且欲世问者,但服其半。

若求仙去,当尽服之。

昔安期先生、龙眉宁公、修羊公、阴长生皆服金丹半剂者也。

其止人问,或近千年,然后去耳。

  又曰:按《玉钤经》中篇云:立功为上,除过次之。

为道者,以救人危为上功也。

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

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终不得长生也。

行恶事大者夺纪,小过夺算。

积善未满,虽服仙药,亦无益也。

余览养生之书,莫不以还丹金液为大要,盖仙道之极也。

昔左慈字元放,於天柱山中精思积久,乃神人授以金丹仙经。

会汉末大乱,不遑修炼,而避地来渡江东,志欲投名山以修斯道,从祖仙公。

又从元放受之。

凡授太清丹经三卷及九鼎丹经一卷,金液经一卷。

予师郑君者,仙公之弟子也。

又於从祖受之,而家贫无用买药,予亲事之。

洒扫积久,乃於马迹山中立坛盟受之,并具诸口诀之不书者。

江东先无此书,出於左慈。

慈授从祖仙公,仙公授郑君,郑君授予。

故它道士了无知者。

此益假求於外物,以自坚固。

  复有太清神丹,其法出於元君。元君

  者,老子师也。

太清观天经有十篇云。

其上七篇不可以教,授其下三篇世无足传,当沉之三泉也。

下三篇者,正是丹经。

其经曰:上士得道,升为天官;中士得道,柄集昆仑;下士得道,长生世问。

近后汉末新野阴君合此太清丹,其才有才气,着诗及丹经赞序,言初学道,随师本末列,已所知识之。

光丹与九转异法,又有岷山丹法。

道士张盍踏精思於岷山石室中,得此方

  也。至於诸丹法各别也。金液者,太一所服而仙者也。

  又曰: 长生制在大药,非祠醮之所定也。

秦汉二代,大兴祈梼,所祭太一五帝陈宝八神之属,动费亿万,绝无所益,况疋夫无德,欲以三牲妄祝以祈延年,惑亦甚矣。

  又曰:合金丹之大药,炼八石之气英者,尤忌凡俗闻见,则仙物不成。

或云:上士得道於军旅,中士得道於都市,下士得道於山林。

此谓仙药已成,未欲轻举,虽三军兵刃不能伤,都市凶祸不能加。

下士未及於此,故上山林耳。

· 古之道士,飞炼神药,必入名山。

又按入山经可以精思,修饵其药,有太华、恒霍、嵩少、太白、终南、女凡、地肺、王屋、抱犊、安丘、衡灊青城、峨媚、蕾买台、罗浮、阳驾、黄金、大小天台、盖竹、括苍、四望山,皆是正神在其中。

其上皆生芝草,可以避大兵大水,不但中以合药也。

若有道者登之,则此山之神必助之为福。

其药必成若不登此诸山者,海中大岛屿亦可合药。

  又曰:余师郑君年出八十,先鬓发班白,数年问复黑。

又颜色丰泽,能引强弩,日行数百里,饮酒二斗不醉,上山又体力轻便,年少追之不及。

饮食与凡人无异又不见其绝谷。

余问先生随之弟子黄章,言郑君常从豫章还於浦中,连值大风,遇盗。

君推根以给诸人,己不复食,五十日亦不饥。

又不见其所施为,不知以何事也。

灯下细书过少年。

性解音律,闲夜鼓琴,侍坐

  数人,口答咨闻,其言不辍,响,而耳益料听左右操弦者,数谴长短,无毫氅得逃。余晚为郑君门人,请见方书,告余曰:要道不过尺素,上足以度世。

  又曰:君所知者,虽多而未精,又意存於外,学不能专一,未可以经探涉远耳。

自当以佳书相示也,久许渐得见。

短书缣素所写者,积年之中,合集所见,当出二百许卷经,不可顿得了也。

  又曰:语余曰:新书卷卷有佳事,但当校其精粗,择所施行。

若金丹一成,此书等一切不用也。

亦或当有所教授,宜得本末。

先从浅始,以劝进学者,无所希准阶由也。

郑君亦不肯悉令人写其书,皆当诀其意,虽久借之,然莫有敢盗写一字者也。

郑君本大儒,晚而好道,由以《礼记》、《尚书》教授,不绝其体。

望高亮风,格方整接,见者肃然。

每咨问,怛待其温颜,不敢轻脱也。

门人五十余人,惟余见受《金丹之经》及《三皇内文》、《枕中五行记》,其余人不得一观此书首题者。

  《集仙录》曰:夫茂实者,翘春之明珠也;巨胜者,玄秋之沉灵也;丹枣者,盛阳之云芝也;伏苓者,绛神之伏胎也。

五华含烟,三气陶精调安,六气养魄护神。

  又曰:太玄玉女者,帝少吴时人也。

居蜀之长松山,修长生之道,遇山中人授以八天隐文,使之修佩,谓曰:修道之要,以无为为本。

八天之书,真无为也,而道自成。

然而琅玕曲晨之液,八琼九华之丹,使炼而饵之,即太极所秘,可以入侍帝宸,下览万化,授九华方,於江上炼丹。

江畔有金砂泉,是其遗迹。

  又曰:高辛时有仙人展上公常说,昔在华阳下食白李异美,忆之未久,而忽已三千年矣。

  又曰:李脱居蜀金堂山龙桥峰下修道,蜀人历代见之,约其来往八百余年,因号日李八百。

初以周穆王时来居广汉,柄玄山,合九华丹成。

去游五岳十二洞,二百余年於海上,遇紫阳君授水玉之道。

又来龙桥峰,作金鼎炼九丹,丹成。

三於此山学道,故世号此山为三学山,亦号为柄贤山

  又曰:南阳文氏说其先祖汉末大乱,逃壶山中,饥困殆绝。

有一人教食木,遂不饥。

十年来归乡里,颜色更少。

身轻欲飞,履险不倦,行冰雪内,了不知寒。

木,一名山蓟,一名山精。

  又曰:薛女真者,不知何许人也。晋室乱离,人多柄寓林薮,服饵避世。因居衡山。寻真台外,出行常有黄乌、白猿、白豹随之,不知所修何道。

  又曰:玉姜者,毛女也。居华山,自言秦人。始学食松叶,不饥寒。止岩中,其行如飞。今号其处为毛女峰。

  又曰:涓子,齐人,子饵木,着三才经。淮南王刘安得其文,不解其旨。又着琴书三篇,甚有条理。

  又曰:张微子,汉昭帝时将作大匠张庆女也。

微子好道,常服雾气。

自云雾是山泽水火之精,金石之盈气,久服之则能散形入空,与云气合体。

微子自言受此法於束海东华玉妃淳文期,青童君妹也。

微子亦以此雾法教诸学者。

 

  《九真华妃》曰:日者霞之实,霞者日之精。人惟闻服日实之法,未见其知霞之精也。夫餐霞之经甚秘,致霞之道甚易。此谓体生玉光,霞映上清之法也。

  道部十二竟 #

  道部十三 #

  服饵下 #

  《登真隐诀》曰:太极真人昔以神方一首传长里先生。

先生姓薛,自号长里,周武王时人也。

先生以传西域总真王君,即金阙圣君之上宰也。

按□饭方受西梁真人所传,时在大宛北谷。

今长里传九转,乃周初间,是为受服□饭,三四百年后乃合此丹。

盖司命剑经序也。

总真王君传太元真人,即东卿司命茅大君也。

以汉武帝天汉三年受之,时年四十八。

后又以付二弟,并各赐成丹一剂。

司命既传二弟而不载於此,当以王命君使付,非正次传授也。

自二君以后,惟定箓与杨君使示许长史并缘,乃至於今。

故汉晋之世,诸学道人各六合服金液升仙,无言九转,则此真人方下授以来,未有营敢宣之约敢不敢也前盟,则金龙玉鱼后代止布帛而已。

违盟负信,三祖获考於水官,谓妄传非人也。

传授须斋盟,用金玉偃环,以代剪发歃血之誓也。

欲合九转,先作神釜,当用荥阳长沙豫章土釜,谓瓦釜也。

昔黄帝火九鼎於刻山,太清中经亦有九鼎丹法即是。

丹釜从来咸呼为鼎,用谷糠烧之,当在名山探僻处,临水上作鳌屋,屋长四丈广一一丈,开南东西三户。

先斋戒百日,乃泥作神釜。

釜成捣药。

令计至九月九日,平旦发火。

按合诸丹,无用年岁好恶,惟日月中有期限及吉凶。

琅玕以四月七月十二月中旬问发火,曲晨以五月中起火,太清九丹起火。

虽无定月,而云作六一五月七月九月为佳。

自斋以始,便断绝人事,令待丹成也。

合丹可将同志及有心者四五人耳。

皆当同斋。

戒斋起日,先投玄酒五斛於所止之流水中。

若地无流水,当作好井,亦投酒於井中,以镇地气。

令斋者皆饮食此水也。

合丹法又令以青石亟盛好龙骨十斤,沉於东流水中,名曰青龙液。

饮食之,以通水灵也。

取东海左顾牡蛎,吴郡白石脂云母屑,蚯蚓土滑石矾,凡六物等分,太极真人以太上天帝君镇生五藏上经,刻于太极紫微玄琳殿东殿墉上。

此乃上清八龙大书,非世之学者可得悟了也。

南岳赤松子受而服之,求其注释於太极真人。

  又青童君云:五公之腴,镇生五藏,炼白易躯,可以少颜色。

须斋戒泥鳌修炼也。

云腴之味香甘异美,强血补骨,守气凝液,镇生五藏,长养魂魄,真上药也。

真人云:此愈於炼八石饵云母也。

真人炼形於太阳,易邈於三官者。

此之谓也。

  又曰:太极真人青精□饭方。

按《彭祖传》云:大宛有青精先生,能一日九食,亦能终岁不饥,即是此矣。

真上仙之妙方,断谷之奇灵也。

清虚真人说霍山中有学道者邓伯元王玄甫,受服青精石,饭吞日景之法,能夜中书。

又仙人龙伯高受服青她方,醉亡隐处方台。

又定录君命告掾云:次服她饭,兼谷勿违,益髓除患,肌肤充肥。

又掾书告长史觅米药来山染作饭,恐草燥。

又长史与大掾书,令饷小缘白米,是染作饭。

凡此六事,有书者也。

太极真人青精十石□饭,上仙灵方,王君注解其后。

大书者是太素本经及西梁口诀,墨注者是清虚王君所释,南岳魏夫人敷撰而使司命杨君书之。

五真共成一法,足称灵妙矣。

  《上元宝经》曰:子食草木之王气,与神通。

子食青烛之津,此之谓也。

此太素所传,太极所撰,上真灵仙之至要,不同余术也。

服□饭,百害不能伤,疾疫不能干,去诸思念,绝灭三尸,耳目聪明,行步轻捷,能隐化遁变,长服益寿。

茅司命大君语二弟云:宜服四扇散。

昔黄帝授风后,却老还少之道也。

我昔授之於高丘先生,今以相付耳。

又语小弟保命君曰:卿宜服

  王母四童散,此反婴之秘道也。体中少损,宜服此方,以补脑耳。按小茅君服时已一百二十岁也。夫此二方,皆妙法也,当斋戒修制。

  又曰:裴君受支子元服食狭苓之法。

焦山蒋山人所传,能长生久视,修合之际,须谨密斋戒。

裴君又受支子元胡麻之法,蒋先生惟服此二方,位为仙真。

此二方书与世少异一裴君所秘用者,验而有实。

凡服狭苓胡麻之方甚众,此法既真人所经,用真人手所书记,必当最神胜於诸法。

若能常服,仙道可期。

但患人服未觉甚益,便不服之。

故少有克终之效。

若体先不虚损,及年少之时,当服伏苓。

若年三十岁,当服胡麻。

蒋先生曰:此二方是大有之要法,长生神仙之秘宝也。

大有者,谓委羽山洞天大有官中之书法,彼人当有服之者。

《宝玄经》云:伏苓治少,胡麻治老,合以斋戒,服以朝早,卉醴华腴,密也百卉之花以成腴醴。

五公谓为卉蒙华萸。

火精水宝火精,伏苓也,性热而合火,伏苓则其精矣。

水宝,胡麻也,性玲色黑而含津泽,故谓之水宝。

和以为一,还精归宝。

此之谓也。

裴君以年少时所用,故服伏苓也。

清虚真人年十二便受此方,于时未必亏损,所以云服伏苓,夜视有光也。

二方伺耳,皆长年之奇方也。

若合二物倍用密共煎捣为丸乃佳。

按青精方伏苓禁食酸,此专用伏苓,不必禁酸味。

  又曰:清虚王真人授南岳魏夫人谷仙甘草丸方,魏夫人少多病疾,王君於修武县中告夫人曰:学道者当去病,先令五藏充盈,耳月聪明,乃可存思服御耳。

按王君初降真之时,是晋元康九年冬於汲郡修武县察内。

夫人时应年四十八也。

夫人按而服之,及隐影去世之时,年八十三岁也。

此晋成帝咸和八年甲午岁,则夫人从服药已来三十五年矣。

其间或不必常相续也,了无复他患。

先疹都愈,发不白,齿不落,耳目聪明,常月中书道家章符。

夫人既为女官祭酒,故犹以章符示迹耳。

存思入室,动百日数十日,了不觉劳。

既在俗世,家事相乱,欲修斋研诵,便托以入室也。

食饮通快,四体充盈,即甘草丸之验也,谓之谷仙方。

脾胃既和则能食而不害,肤充而精察,起居调节,无涩利之患矣。

食谷而得仙,故谓之谷仙也。

此本九宫右真公郭少金撰集此方,诸宫久已有之。

至郭氏更撰集,次第序说所治耳,犹如青精乃太素之法,而今谓太极真人也。

学仙道者,宜先服之。

昔少金以此方授介象,又授刘根、张陵等数十人,亦称此丸为少金丸。

宜斋戒修合,并无毒无所禁食,一年大益,无责旦夕之效也。

俗人亦皆可服之。

  又曰:云芝英不择日而修,合治三尸,伏疾服食一剂,则谷虫死,则三尸枯。

若道士固食谷者,乃宜服也。

谷虫既灭,使人食谷而无病,过饱而不伤。

去尸虫之药甚多,莫出於此。

昔修羊公、稷丘子,东方朔、崔文子、商丘子,但服此药以协谷而皆得仙也。

汉景帝及武帝求索东方朔、修羊公秘方,终不传。

  又曰:北海公涓子,名姓不显,青童君弟子苏林之师也。

少饵木黄精,授守一玄丹之道,在世二千八百年。

玄洲上卿苏林字子玄,涓子弟子也。

同紫阳之师,濮阳曲水人,年二十余。

辞家学道,后授三元真一,游变人问。

  又曰:太清正一真人张道陵,沛国人,本大儒。

汉延光四年始学道,至汉末於乌鸽山仙官来降,授以正一盟威之教,施化领民之法,号天师。

即《真诰》云奉张道陵正一平气者是也。

天师灵宝伍符序及太清金液丹序并佳笔,别有传已行於世。

  又曰:服五石者亦能一日九食,百关流淳,亦能终岁不饥,还老反婴。

遇食则食,不食亦平,真上仙之妙方,断谷之奇灵也。

陶隐居注云:虽一日九食,而吸飨流变,不为滓,终岁不饭而容色更鲜。

又云:吸引之易感,无贵於七曜;修行之早成,不过於九道;保守之坚固,莫瑜於镇生;卫用之急防,无起於浑神;药石之速效,岂胜於青精;祈拜之感,孰贤於朝谢也。

  又曰:服五石镇,五藏不坏。

  又曰:九苞凤脑,太极隐芝,丹炉金液,紫华虹英,太清九转,五云之浆,东瀛白香,沧浪青钱,高丘余精,积石飞田,能使人寿考。

琴高先生受镇益命之道,又行补脑反丹之法。

  《宝剑上终》曰:太极曲晨八景丸服之,能飞行太虚。

  又曰:太虚真人服四极云牙也。

  又曰:飞龙云腴方炼五石之华膏,身有玉光,能夜书。此药愈於八石之饵。

  又曰:服日月之华者,欲得桓食竹笋。竹笋者,日华之胎也。一名太明。又欲桓食松叶。松者木之秀也,欲服日月,当食此物气以感运也。

  太虚真人云:松柏者,木之秀。

  又曰:真人抱五方元晨之晖,食九霞之精注曰:谓清晨之元气,始晖之霞精曰阳数九谓之九霞。本文云神光内耀朱华外陈。

  《太上黄素经》曰:凡道士临食常上飨太和。

  《太平经》曰:青童君采飞根吞日景。《空洞灵章》云:朝餐五云气,夕嗡三晨光。又云:食黄琬紫真之饴。

  《真诰》日:昆仑有绛山石髓玉树之实。

  又曰:上清金阙灵书紫文采服阴华吞月精之法,昔授之於大微天帝君,一名黄气阳精藏天隐月之经也。

  又曰:诸为道者,酒肉最为大忌。

酒之为物,能使人识虑昏迷,性怀乱僻。

案诸药中,惟口口四童丸云用酒,亦可以水。

又木丸以酒和煎之,其余不云酒服饵。

  又曰:后汉左慈就司命乞丹砂,得十二斤,以合九华丹。

  又曰:治明期与后汉末人张正礼,在衡山中受服王君虹景丹,积三十余年。

  又曰:赵广信,阳城人也。魏末来刻山,受服气法,守玄中之道。后服九华丹。

  又曰:朱孺子,吴末人,入赤水山服菊花饵木,又受西归子入室存泥丸法三十三章。

  又曰:郑景世与张重华俱晋初人也,在湾山受行守五藏含日法,服胡麻及玄丹。

  又曰:马明生,临淄人。为县吏,逐贼被伤。太真夫人以灵元救得。差后师安期生受服太清丹。

  又曰:王玄甫,沛人,与邓伯元俱在霍山,受服青精石饭吞日丹景之法。

  又曰:《黄山诀》云:养性服食药物,不欲食蒜及石榴子。道士自不可食。

  《列仙传》曰:赤将子举者,黄帝时人。不食五谷而食百草华。

  又曰:天仙偓佺者,槐山采药人也。好食松实,体生毛,目方,能飞行及走马。

  又曰:务光夏时人,耳长七寸,好琴,服蒲韭根。

  又曰:涓子齐人,好饵木,着天地之经三十八篇。

后钓於泽,得符鲤中,隐岩山,能致风雨。

吉伯阳九仙法,淮南王少得其文,不能解也。

其《琴心》三篇有旨焉。

  又曰:刘景,前汉时人也,从那鄂张君受饵云母,知其吉凶。

  《抱朴子》曰:修道饵药及隐居入山,不得入小。

法者多遇害,万物之老者悉能为怪,常试人耳。

惟不能於镜中易其真形耳。

是以古之入山道士,皆以明镜,径九寸已上,悬於背后,则老魅不敢近人。

或有来试人者,则当顾视镜中,是列仙山神者如人形。

是鸟兽邪鬼亦见。

昔人有於蜀云台山石室中,忽有一人,着黄练单衣葛巾至其前。

於是人顾镜中,乃鹿也。

因叱而成鹿径去。

又林虑山下有一亭,每宿者或死或病。

常夜有十数人,衣或白或黑,或妇人男子。

后那伯夷过宿,明烛而坐。

夜半果见,密以镜照之,乃草犬也。

伯夷乃执烛起,诈误以烛烬落其衣,闻燎毛,遂以刀刺杀一犬,余骇去。

每入山,须择吉日。

  《抱朴子》曰:天地之情状,阴阳之吉凶,茫茫乎其亦难详也,吾亦不必谓之有,又亦不敢保其无,然黄帝吕望皆所信伏,近代严君平、司马迁皆所据用而经传有历刚日吉日有自来矣。

王者丘太史官封拜置,丘有事宗庙社稷郊祀天地皆择其日也。

  按《 玉铃经》 云:欲入山,不可不知遁甲之秘木而不为人委曲说其事也。

  道部十三竟 #

  道部十四 #

  仙经上 #

  《仙经》曰:九转丹、金液经、守一诀皆在昆仑五城内,藏以玉函,书以金札,封以紫泥,印以中章。

  《抱朴子》曰:余闻郑君言道书之重者,莫过於三皇内文五岳真形图。

古者仙官志人尊秘,此道非有仙名者不授也。

受之,四十年一传。

传之诀朱而盟,委信为约。

诸名山五岳,皆以此书,但藏於石室幽隐之地。

应得道者入山,精诚思之,则山神自开,令人见之如帛。

仲理者於山中得之是也。

有此书者,当须清洁。

每有所为,必先白之,如奉君父。

其经曰:有三皇文者,辟邪恶鬼,瘟疫横祸。

又次有玉女隐微一卷,可化形为飞龙、杂兽、金玉、木石,兴致云雨之类,亦大术也。

其淮南鸿宝万毕之书不能过也。

郑君博极五经,知道者也。

兼综九宫三棋,推步天下河维与洛同谶纬。

太和元年,知季辰之乱,江南将鼎沸,负笈将仙药,东入霍山,莫所知之。

  又曰:家有五岳真形图辟恶,人不能害。

  又曰:黄老玄圣深识独见,开秘文於名山,受仙经於神人,蹶埃尘以遣累,凌太遐以高跻,金石龟鹤与之等寿。

念有志於将来,愍信者之无闻,垂以方法,炳然着明。

浅见之徒,区区所守,甘於寥而酣於醨,知饮食过度,而速病,而不能节,知极情恣欲而致.殒而不能割。

神仙可得,安能信乎?按仙经以为诸得仙者,皆其受命偶值神仙之气自然所察。

故胎育之中,已含道性及其有识心好其事,必遇明师而得其法,不然则不信不求,求亦不得。

夫百年之寿,三万余月,幼弱则未有所知,衰

  迈则惧乐并废。

童蒙昏老除数十年,而险厄忧病又相寻焉。

居世之年,略销其半,人凡得寿,不过五六十咄丁骨切嗟咸尽,除哀忧昏耄,六七千日耳。

顾眄已尽,况於全百年者,万无一焉。

谛而念之,亦无笑夏虫朝菌也。

盖知道者所至悲也。

  《太上太宵琅书》曰:道本无形,应感生象。大象无象,象妙难明。故见真文,结空成字。

  又曰:太上真人灵宝秘文内符者,九天真王、三天真皇以授帝誉,藏於锺山北阿。

夏禹治水,毕诣锺山。

锺山真人以授之。

禹还会稽,更撰定为二通。

一通藏苗山山□,须万年劫会乃出。

一通绢写付云水洞室,须甲申期至,令与理水傅伯长等。

  又曰:吴王阖闻十二年正月,使龙威丈人入包山洞庭取之以出,有符而无说。

又齐人乐子长受之於霍林仙人韩众,乃敷演服御之方,藏於东海北阴之室。

太一金液经者,按《剑经序》云:高丘子服金液水,长史书云:欲合金掖,意皆是此方。

今有葛洪注是郗愔黄素书,又有别诀一卷。

此亦太清上丹法也。

  《登真隐诀》曰:杨君许长史共书洞房经於小碧笺纸。又云篆书白麻纸。

  又曰:八素之经,是圣君以白素之缯、八色之彩笔自书也。

  《灵书经》曰:昔龙汉之年高,上大圣以紫笔书空青之林,撰出妙经灵宝真文出法度人也。

  《金根经》曰:太阳金童、太阴玉女侍紫书上法。

  又曰:西华玉女在仙都守卫藏天隐月之经,《龙飞尺素隐诀》云:天帝君命羽仙侍郎执金案以请经。

  《真诰》曰:上清九真中经内诀是太极真人赤松子撰。

  又曰:华阳中玉碣文云:养存三元洞,我玉文领理八老二十四真,不眠内视,此仙之要言也。

  又曰:宝神经,裴清虚裴真君也锦囊中书也。侍者常所带者。裴昔从紫微夫人受此书也。

  又曰:玄圃北坛西瑶之上台也,天真秘文尽在其内。

  又曰:九华真妃与紫微王夫人,南岳魏夫人同降真妃坐良久,乃命侍女发检囊中,出二卷书付杨君:一上清玉霞紫映内观隐书;一上清还晨归童日晖中玄书。

此是三元八会之书。

杨君既究识真字,令作隶字显之耳。

道有八素真经,太上之隐书也。

  又有九真中经,老君之秘言也。

黄书亦要长生之诀也。

青要紫书,金根众文,玉清真诀,三九素言丹景道精,隐地八木,白简青箓,紫度炎老,此皆道之经也。

  又有飞步七元,天纲之经,七变神法,七转之经。

  又大洞真经三十九篇,太丹隐书八禀十诀,天关三图,七星移度,九丹金液神丹,太极隐芝,五行秘符,曲素辞诀,黄水月华,徊水玉精,水阳青英,绛树青实,琅玕华丹,天皇象符以合元气,白羽紫盖以游五岳,三皇内文以召天地神灵,玉佩金珰以登太极,素奏丹符以召六甲,金真玉光以映天下,八景之舆游行太清,飞行之羽以超虚空。

  刘向《列仙传叔》曰:《列仙传》,

  汉光禄大夫刘向所撰也。

初武帝好方士,淮南王安亦招宾客,有枕中鸿宝之书。

先是安谋叛伏诛,向父德为武帝治淮南狱,得其书。

向幼而读之,以为奇。

及宣帝即位,修武帝故事,向与王褒等以通博有俊才,进侍左右。

向又见淮南铸金之木,上言黄金可成。

上使向与典尚方铸金,费多不验,下吏当死。

兄安阳成侯安民乞入国户半赎向罪,上亦奇其材,得减死论诏为黄门侍

  郎,讲五经於石渠。至成帝时,向既司典籍,见上颇修神仙事,遂修上古以来及三代秦汉博采诸家言神仙事。

  《穆天子传》曰:升昆仑之墟以观黄帝之宫,具斋戒以祀登舂山,即玄圃也。昆仑之山,地方二千里,有曾城九重,是谓闱风玄圃。

  《山海经》云:明明昆仑,玄圃其上。

穆天子勒铭於玄圃,以昭后世。

天子与王母觞於瑶池之上,王母为谣白云在天,於是天子升於崦嵫日入处山也,乃纪迹於崎山。

  《茅盈传》曰:王母谓茅盈曰:玉

  佩金珰之道,太极玄真之经,能之者皆飞行太虚。

王母命西城王总真一一解释玄真之经。

又自敷演金珰之经,口授於盈曰:金珰者,上清之华盖,阴景之内真玉佩者。

太上之隐玄洞飞之,宝章得其道者,上陆云汉,宴寝太极,元始太常之言。

是太宵二景隐书玉佩金珰之文章也。

  又有阴阳二景内真符,与本文相随。

太上法惟令授诸司命,子玉札玄挺,绿字刊金,黄映内曜,素书上清,与当为上卿之君司命之任矣。

然不先闻明堂玄真之道,亦未由得太宵隐书也。

玄真之道,是食日月之法,炼五神之术耳,其经曰:太上玄玄,双神四明,玄真内映,明堂外清。

吞息二晖,长生神精。

上补司命,监御万灵。

六华充溢,彻视黄宁。

凡四十字,太上刻於凤台南阙也。

非总真弟子而不教,非司命之挺而不传也。

太上真官用日霞之道,抱二景之法,使通灵致真,体生玉映,役命万神,上升帝房。

昔锺山真公用此玄真法耳,王君乃将盈归西城依承真诀按而行之三年之中,面生玉泽,后王君又赐盈九转还丹及方一首,立坛结盟,约不得传泄。

乃遣令归,告曰:复百年求我於南岳,将授汝仙官於昊越。

盈后得仙居句曲山,邦人因改句曲之名为茅君之山。

时茅君二弟闻盈,方信有仙矣,奔官而去,渡江求兄。

相见,告二弟真诀。

一十八年,道成。

因使更斋戒三年,授以上道,使存明堂玄真之气盈乃启王君,自说二弟得为地仙之法,要当受箓佩带真极之符。

王君赐玄水玉液,绛日丹芝,可使二弟斋戒三月而服之。

盈命车与二弟诣青洲请书名金简,又诣西城洞宫朝见总真上宰,次南诣衡山之朱台谒太虚赤真人,归方诸请地仙二真之策,造赤城受真变神符。

又之罗霍求华旌绣幡,又上登九宫,诣金阙之下,受圣君之书,顿首於阙下三月。

於是圣君命九微太真上相王大司命,高晨师青童君,使上诣太上,请朱冠使者下拜二弟於金阙下,授二弟真简而还。

  又曰:神仙经黄白方二十五卷,

  千有余首。

然率多深微难知,其可解分明者,少许耳。

世人多疑此事为虚诞,与不信神仙者正同耳。

余昔从郑君受九丹及金液经,因复求授黄白中经五卷。

郑君言曾与左慈於庐江铜山中试作,皆成也。

然斋洁禁忌之勤苦,与合九丹神仙药无异也。

俗人多讥余好攻异端,谓余欲强通天下之不通,若方诸所得水火,岂与常水火别哉。

皆自然之所感致,非穷理尽性不能究其指归,非原始要终不能得其情状。

成都内史吴太文博达多知,亦自说昔事。

道士李根见根木有所成,不得其木,令百日斋戒。

太史文连在官,终不能得,恒叹息,言人问不足处也。

  《太真科》曰:清虚小有天王,撰三天一正法经。

  《金液经》曰:太初混元皇经以陈上真绛晨,封之玉箧。

至道之大,合符天图,三丹要言。

太皇所纪,秘之玉堂,勿传其旨。

太真玄丹经刻於清虚之堂,太皇君之宝章也,命日紫蕊明珠之丹。

开元回化,混示而分。

阴阳屡变,其道自然。

玄图七转,至九而还。

大黄首篇,是日玉虚。

上真保之,命日元经。

上清洞真玉经曰太上八景,章皆刻於东华仙台,不宣於世。

其受帝君九阴诀盟,用素丝绛币,此日晖之誓也。

其受太上结邻章,盟用碧币,此月华之誓也。

  《太一帝君洞真玄经》曰:有玉女在太上六合紫房之内侍卫太丹隐书。

  《马明生内传》曰:灵宝天书封於九天之上,大有之宫西华玉女金晨紫童典卫之。

  《玉光八景经》曰:金华之玉晨晨童,侍卫玉光八景之经。

  《太上黄素经》曰:凡读太丹隐书金华洞房及雌一宝章者,是能餐味玄真,触类无滞,感召太素,陆降九真,得称为三元丹法师总领上真。

  《九真中经》曰:西玄山洞台中有《郁仪》《邻结》二经,王简金字玉检日青笔,书三元玉检上元检。

  《后太洞经》曰:西灵玉童在当寒台,侍卫八景玉箓经。

  《后圣君列纪》曰:龟母按笔,玉童结编,名曰灵书紫文上经。三皇经内音曰:凡书此内音之符,以黄笔为文成篆隶科斗之字,记造化人伦之始。

  《酆都六宫下制北帝文》曰:人之死生,玉帝刻石隐铭,以书六宫北壁,制检掌凶。

  又云:刻石隐文以未书青缯三尺,佩之万神朝已,此玄古之道也。

  又云:邓都山洞中,玉帝隐铭凡九十一言,刻石书邓都山洞天六宫。北壁六宫,万神之灵也。

  又云:玉清隐书洞景金玄之章,刻石隐铭,此音发於自然之篇。九天玉章,其词幽奥,非始学凡夫所可竟鸟通,非大帝下降不得演究此铭也。

  又《金根经》云:凡修金玄当佩隐铭。

  《玉帝七圣玄记》曰:列名上清者,皆刻注於玄圃,得为太平之真也。故太上诰命记乎玉文,非以简札翰墨所能宣也。

  《玉清隐书》曰:玄羽玉郎以玄羽太玉经授太素三元高上玉贤之宾。

  又曰:景玉童在灵景之阙,琼霞之房,侍卫上皇玉惠玉清之隐书。

  道部十四竟 #

  仙经下 #

  《玉帝七圣玄记》曰:旧文有十万玉言,自非上圣莫能意通。题昆仑之堂,北洞之源。

  又曰:昆仑之室,北洞之真,源回九乙天宵,白简青录在其内也。

  《本行经》曰:九都之上,金格玉书并题得道人名,展转劫数。

  又曰:紫兰台琼文紫字在其中。

  《四极明科》曰:龟山西室,王屋南洞,天经备足也。

  又曰:玉清洞房三气,金章封於玉京紫户之内。

  又曰:玉箓宝章,藏紫房九户之内。

  《大洞雌一经》云:有玄琳玉殿五老镇生上经藏在其中。

  又曰:四极明科封於金阙紫台。

  又曰:华耀景真经秘在九天之上大有之宫,金映七宝台。又有三宝玄台,上清隐书秘其中。

  《登真隐诀》曰:上清仙台,金书在其中;太极九玄台碧,简文在其中;玄真皇龟台明堂,玄真经在其中。

  又曰:昆仑瑶台,西母之宫,所谓西瑶上台天真秘文在其中。

  《金书玉字上经》曰:西玄洞台有金书洞房经。

  又曰:骨命已定於玄阁绿字,已有生名仙籍故也。

  《洞玄经》曰:有始阳台在阮乐天中,内音书在其上。

  又曰:三层玉台在九天阙之上,台上有太清宝经三百卷及真人学仙簿录简目,大帝监真玉司郎典之。

  又曰:瑶台者高上帝藏金玄羽章,万神隐音在其内紫书。

  《金根经》曰:凡学者勤尚苦志,则玉皇三元东华太上当遣真人授其真经,后圣众真莫不先奏金简於东华,投

  玉札於上清,然后得授大洞真经,而或青宫无金简之箓,玉格无玄编之名,则神经亦不可得而授也。

  《金根经》曰:开云凤之蕴,紫锦之囊,出紫书真诀玉篇。

  《太有经》曰:帝卿执大洞真经,盛以紫玉函。

  又曰:太一君执素灵洞玄大有妙经,盛以黄玉函。

  又曰:大有经金缕玉字,以明其篇。

  又曰:大有妙经九真科检校秘於金藏玉匮。

  《大洞雌一篇目》曰:大洞真经在九天之上,大有宫太玄灵台。

  又曰:华玉堂仙母金丹在其内,奔日月二景。

  《 隐文》曰:西玄山下洞台中,有郁仪结邻经也。王屋山清虚中亦有此经也,而不备。惟太上玄官高上台及蓬莱府北室金柱玉壁刻此,并备。

  《八素经》曰:太上曰:诸学真人而受玄清八素经,皆有太帝篇目。西华宫有玉简藻书,当为真人者,乃得此文也。

  又曰:西龟之山,玄圃之上,积石之阴,八素真经在其内。

  《龟山元录》曰:龟山丹皇飞玄紫文,西母常所宝秘,其旨隐奥,自无仙名不得陌其篇目,得者皆九天书录名题龟山。

  又曰:玉华之室,丹景玉文在其内。

  《飞行羽经》曰:峨呢山金台之室,飞玄羽经秘其内。

  又曰:太上飞经,藏於玉清上宫七映紫台。

  《五宝经》曰:灵宝紫文秘在九天之上太玄灵台。

  又曰:神州七转舞天经秘於紫天元台。

  《三元玉检》曰:九天三关之门,九天龙书三元空洞玉检飞玄之文,刻题其内。

  又曰:三玄台,玉检紫文、九天真书在其内。

  又曰:西沙方台,上真三元之检在其中也。

  又曰:晨灯之台,飞天检文在其中,明照九天之上。

  又曰:金牖台,三元玉检刻题其中。

  又曰:凤生台,太真金书在其内。

  《金简玉字经》曰:有洞天阳台,玉佩金珰经在其内。

  《洞景金玄经》曰:自非真仙之名,帝图玉箓者不得闻见此经。得见此经者飞仙上清。

  《法轮经》曰:太上玄一真人曰:吾昔受无极太上大道君无上八门经,道成,位加真人。此文与元始同生,包含天地,亿劫长存,自非仙铃,不得妄传。

  《天地纲记经》曰:太上玉经隐书皆盛以别笈。

  《道边经》曰:东井华林堂元洞天中,内音玉书置其上。

  《大有经》曰:太玄灵台,玄都九真明科在其内。

  《飞龙隐诀》曰:飞行羽经封之峨媚山金台室。

  《道学传》曰: 洞室中有金城玉屋,真文所在。

  《上清九真中经内诀》曰:太上官高上台有太上玉晨郁仪奔臼赤玉文及太上玉晨结邻奔月黄景玉章,此二经刻以玉简金字。

  《内音玉字经》曰:内音封於南河洞室石匮之中。

  《五符经》曰:九天灵书,封於石匮。

  《玉诀经》曰:南圃丹霍之河,三元洞室,封题玉匮。

  《消魔经》曰:仙经一藏於荒山,观试凡心也。

  《像天地品》曰:后汉顺帝时,曲阳泉上得神仙经一百卷,内七十卷,皆白素朱界青标朱书,号曰太平青道阴行品。

日度代君司马生以白玉板青玉界丹玉字以授吴郡沈羲。

  又曰:上清以丹金书,之,紫金为界。

  《三元真一经》曰:琳霄之室者,三元真一之法藏在其中也。

  《玉光八景经》曰:金辉紫殿,金真玉光八景经藏其内。

  《上清经》曰:南极藏上清经於瑶台。

  《茅君传》曰:金台者,上真内经封其中。

  《三道顺行经》曰:南洞之室,王君封三道经在其中。

  《玄真经》曰:高玄之妙道,玉清之秘篇,皆授金名玉字高仙之人。

  《九真中经》曰:奔日月之道,太上上清,太极九皇,四司真人之所宝秘,玄元君之玉章也。

自非有金阙玉名及东华紫字,皆不得闻见。

此《郁仪奔日》、《结邻奔月》二章之篇目。

  《三元布经》曰:南极上上宝秘玉检之文,自无玄名,帝图不得见其篇第也。

  又金羽玄章经,此文隐藏不传於世,自无兰台丹字不得见闻。

  《灵宾真一诀》曰:洞玄自然经,本文出乎太上道也者,你纶无极,微妙无形。

  《老子》曰:天下莫柔弱於气,气莫柔弱於道。

道之所以柔弱者,苞乎天地万物。

夫柔之生刚,弱之生强,而天下莫能知其根本所从生者乎?是故,有以无为母,无以虚为母,虚以道为母,自然者道之根本也。

人能以自然为道真,则道可得而通也。

  《太上经》曰:道实无形,隐为化本。经有文字,显为教端。师有形言,出处为法。语默随时,为存为最。期至乎道,白经与师。师经及道,号为三宝。

  又云:化本有三道经师也,大道无形,须经为阶;经文玄妙,非凡所知;圣降为师,示人旨诀。

《老子》云: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

贤者得之以为真宝,愚者得之不敢失道。

道无常术,德无常方;神无常体,和无常容;道为中主,与静为友。

  又曰:龙景九文、紫凤赤书经旧文藏在大上六合紫房之内,天人侍其经。

  《太微黄书经》曰:天真三皇藏八会之文於委羽山,太微天帝藏一通於

  龟山。

其灵书八会,字无正形,趣究乎奥,难可寻详。

得为天书,自然至真。

斯八会之气,全五和之音,非浅近者所能洞明。

天真皇人竭其所见注解其意。

八会多文者,生天立地,开化人神。

万物之本,主召九天。

上帝校定神仙图箓,政天分度,安国息民,摄制邓都,降魔伏鬼,劫命水帝,召龙上云。

论天地劫期,辨圣真名氏。

所理城台种种,因绿广宣,区别五方元精,服御求仙化形之法,皆演玄妙自然,虚无正真,妙趣明了具足也。

又有玉诀者,天真上圣述释天书八会之文,以为正音。

又有灵图者,玄圣表化,示以灵变像形述理,令物易悟也。

玉皇谱箓者,众圣纪述圣君名姓,宗本继嗣神官位绪也。

诚律者,玄圣制劫,诠量罪福轻重科条,防检过失也。

威仪自然经者,具示斋戒,奉法俯仰,进止容式,轨范节度也。

方法者,众圣着述丹药秘要,神草灵芝,柔金水玉,修养之道也。

术数者,明辨思神,存真念道,斋心虚志,游空飞步,餐吸元和,导引三光,仙度之法也。

记传者,众圣载述学业,得道成真,证果众事之迹也。

  《升玄经》曰:太上灵宝内教经者,咸信着万民,乃可传授。

奉戒完具,内无毁灭,赈恤孤弱,远恶修善,不求名誉,称毁如一。

幽僻之处,勤行其道,使人信之。

如四时不欺,与贤者论议,不自专执者,可传授也。

又有好求胜法,从善如流,好近贤智,无猜疑行。

聪明而赏别真伪,谨慎而言不过行,柔弱而无过恶,能师胜己而无悖慢,重其师教如贫之得宝。

尊奉师长而不辞勤劳,请益之心,夙夜不懈。

如此之类方可授经。

  又曰:有上清列纪经者得为太极仙人。

益能诵之者,遂为上清之君也。

有玉清隐书者,日一夕当致真仙,论道讲妙。

有四极明科经者,则玉帝遣五方神兵,左右三官检制灵文。

  《灵宝经》曰:元始洞玄灵宝赤书五篇真文者,於元始之先,空洞之中,天地未根,日月未光,幽幽冥冥,无祖无宗,灵文间蔼,乍存乍亡,二仪待之,以分太阳,待之以明,灵图革运,玄象推迁,乘机应运,於是存焉。

天地得之而分判,三景得之而发光,灵文郁秀,洞映上清,发乎始青之天而色无定方,支势曲折,不可寻究元。

始炼之於洞阳之馆,冷於飞火之庭,鲜其正文,莹发光芒,洞阳气赤,故号赤书。

天宝之以致浮,地秘之以致安。

五帝赏之,以得镇三光,乘之以高明。

上圣奉之以致真,五岳从之以得灵,天子得之以致治,国享之太平,皇灵文之妙德,标天地之玄根。

威灵恢廓,普加无穷,荡荡大化,为神明之宗。

其量莫测,巍巍太空,生天立地,开化神明。

上谓之灵施镇五岳,安国长存;下谓之宝灵宝玄妙,为万物之尊。

  又曰:太上八威策文今灵宝五符后有一符,名太上八威策以制虎豹山精也,太上隐书金真玉光经即太上玉晨传也。素灵洞

  玄大有妙经,即西王母传也。

玉佩金珰太极金书,即扶桑大帝君传也。

飞行羽经,即中央黄老君传也。

太宵隐书琼文玉章,即太帝传也凡诸传并有真经,或人高而法下,或卫重而位轻,此传虽有新法,以黄庭内经为主,是为太极经也。

赤丹金精石景水母经此似紫文服日精法,天皇象符,以合元气,黄书赤界,长生之要。

  《洞真玄经》曰:无太一金阁,五星隐录,后圣七符,空山石函,丹台章玄黄,五行天母抱图者,皆不得闻见至道也。

  《洞真经》曰:玉室者,三九素语,玄丹上化三真洞元之道,藏於内。

  又曰:高上藏三元玉捡三元布经於其内曲室者,太微天帝君秘九丹上仙文之所也。元始五老又秘五篇真文於其内。

  又曰:东海青华小童治玉革青宫内,其东殿架上有宝经三百卷,玉诀九千篇,主学仙簿箓,应为真人者授之。玉晨监仙侍郎典之。

  又曰:玄灵台五老宝经及玄母八门金台玄丹三真洞元之经藏其内。

  又曰:九天关台上有上皇太真高帝玉名及后圣真人簿箓,太处玉晨监典之。

  《太洞玉经》曰:玉晨延以金华之堂,太上书以明玉之札。

  又曰:龙山是玉清天中高台名也,天帝玉字在其中。

  又曰:万华宫有上帝宝经,玉清隐书。

  《大洞经》曰:有玄云羽室,黄老元君经封在其中。

  又曰:黄老元君经封在素瑶台及北寒金台。

  又曰:有闻风玉台总司学道仙籍。

  又曰:雌一玉检,秘在九天之上,大有之,名太玄灵台。

  又曰:有混成玉堂大洞真经在其中。

  又曰:大洞真经者,三五之秘号真道之至精,三一之极章,并玉清之禁诀,高上之秘篇也。

又太上九真明科经云:大洞真经雌一宝经素灵妙经三奇之章,高上玉皇,宝篇秘在九天之上,大有之官,太玄灵台玉房之中也。

三箓者,众经之端也。

金箓、黄箓、玉箓也。

夫灵宝经者,有内外。

外教杂.教,随人所悟,说之不必尽言也,趣令前人受悟为限也;内教者,真一妙术,发自内心,行善得道,非从外来。

若道可假外而得者,便应以道,授至真不变,湛然常存也。

三皇经者,玉清洞真,上清洞玄,太清洞神。

又太极隐注宝诀经云:受三洞经,当绝人事而行之也。

总三洞名太上洞一,高上之经矣。

  《大洞真经》,或日《太真道经》,或日《太清上道观天内经》,上清之高旨,极真之微辞,飞仙之妙经也。

  《灵宝经》,或曰洞玄,或云太上,《升玄经》曰:皆高仙之上品,虚无之至真,大道之幽赞也。

三皇天文,或云洞神,或云洞仙,或云太上玉策。

此三洞经符道之纲纪,太虚之玄宗,上真之首经矣。

岂中仙之所闻哉。

  又《金箓简文经》 曰:三洞宝经,自然天文也。

  又《太上太真科,经》云:大化始立,人风真淳,故三宝度三品人。

洞神名仙宝之道,按三皇之世。

洞玄名灵宝之道,明三才度五帝之世。

洞真名天宝之道,纪清正之方济三代之后。

  又《太上仓元经》云:三洞经者洞真上清也,洞玄灵宝也,洞神三皇也。

  又《灵书经》曰:元始以龙汉之年撰十部经,告西母曰:太上紫微宫中,金格玉书灵宝真文篇目有妙经,其篇目今以相示,皆刻金为字,书於玉简,题其篇目於紫微宫南轩。

太玄都玉京山亦具记其文。

  《道君列纪》曰:若三元宫有珠札青书者,则紫脑锦舌北为仙相也。

  道部十五竟 #

  道部十六 #

  理所

  《五岳山名图》曰:性命魂神之所属,皆有理所。

  《神异经》曰:昆仑有铜柱,其高凌云,所谓天柱。围三千里,员曲如削,下有仙曹九府治所。

  又曰:昆仑三角,其一角正北,干辰星名日闻风巅。

其一角正西,名日玄圃台。

其一角正东,名日昆仑宫。

上有玉楼十二,景云映日,朱霞九光,西王母之治所,真官仙灵之所宗。

  《登真隐诀》曰:上清之境,九天之门,上皇太皇,帝君玉尊,集群神于其中,以定天下万民之罪福。

  又曰:西华堂在上清,王母所居。

  又曰:文德宫,张叔隐处之。

  又曰:八景城在上清,玉晨道所居。

  又曰:赤城太元,真人所居。

  又曰:上清有杨寥殿,上皇太帝玉尊集群真于内。

  又曰:希琳殿在上清东海八停山上,太帝君所居。

  又曰:琅玕殿在上清金阙,圣君所居也。

  又曰:上清之境有丹城紫台,上皇大帝君玉尊集处。

  又曰:七灵台在上清境,玉晨道君所居。

  又曰:明真台在上清境东海八停太山上,帝所居。

  又曰:那弗台在上清境方诸东华山上,青童君所居。

  又曰:上清境有希林台,太帝道君居之。

  东方朔《十洲记》曰:有光碧堂,西王母所处也。

  《三九素语》曰:兰台宫,赤桂玉女处之。玉房宫,黄帝之女处之。

  《十洲记》曰:沧浪海岛上有积石室,多石象,八石脑石桂英也。

  又曰:紫石宫室,九老仙都治处也。

  又曰:昆仑山一名昆陵山,一名玄圃台。上有积石圃、大冶井,王母宴会之所也。

  又曰:昆仑有琼华室,西王母处之。

  又曰:玄洲在北海亥地,有太玄仙都伯真公所治也。

  又曰:聚窟洲在西海中,北接昆仑,上多真仙官,弟有辟邪天鹿之兽。洲上有大树与枫木相似,而芳华闻里。

  又曰:神仙岛有紫石宫室,九老仙都治处,仙官数万人。

  又曰:方丈在东海中,三天司命所居处,群仙皆往来其上。

  《太洞真经》曰:太素三元山有中黄太一,上帝之馆。

  又曰:玉晨大道君治蕊珠贝阙。

  又曰:玉皇道君居青云之城,玉阶文陛。

  又曰:玉容堂者,虚无真人之逸宅,亦真气之明堂。

  又曰:玉容-堂者,太上之明堂也,得道符籍之所在。

  又曰:万华宫在小有玉真之天,小有先生之所治。

  又曰:绝空之宫在玄洲之北,九真仙上帝司禁君会仙处也。

  又曰:圆华宫,黄老之所处。

  又曰:太霞之中,太虚元君之所处也。

  又曰:秀华山太极真人呼日圆明丹室,五灵真君处之。

  又曰:青精君登紫空之山,化玉室之内。

  又曰:昆仑山有金丹流云之堂,上接游玑之输,下在太室之中,西王母所治,真仙之女所处也。

  又曰:玉,室,青精君之所处。

  又曰:王华三元君处流逸之室。

  又曰:太虚有太霞之室,合九云而立宇,太虚元君之所处也。

  又曰:青华之室,青童君乘玉雕之饼,御圆珠之气而入山室。

  又曰:大老之室,在上清八皇,老君乘广琅车而入。

  又曰:流刚山上有晖景之室,西王母治所也。

  《金根经》曰:青要帝君在丘玉国,黄金紫殿,青要帝君所处。

  又曰:八阙天人散香其问,阙上有金台,九层台上玉晨镇君所进居也。有金辉紫殿,后圣金阙,帝君所居处也。

  《上清经》曰:上清南极长生司命君瑶台丹灵宫,又在兰庭云台,又登绝空之中紫碧玄台。

  又曰:有紫微玄琳殿中央,黄老君居之。

  又曰:协晨虚观产层之室,太上大道君闲居处也。

  又曰:元始居紫云之阙,碧霞为城。

  又曰:有黄房之室,一石玉容之堂,真晨道君治其中。太真科崇玄台,天师朝礼处。

  又曰:有燕仙室,天师教化处也。

  《南真说》曰:西王母女媚兰字申林,治沧浪山,受书为云林夫人。

  又曰:北元中玄道君李庆宾女受书为东宫灵昭文人,治方丈台第十三朱馆中。

  又曰:阆野者,阆风之府是也。昆仑上有九府,是为九宫太极,为太宫诸仙,皆是九宫之官僚耳。至于真人,乃九宫之公卿也。

  又曰:大方诸宫,青君常治处也,其上人皆天真高仙,太极公卿,诸司命所处。

有服日月芒法,虽已得道为真,犹故服之,霍山赤城亦为司命之府,惟太元真人南岳夫人在焉。

李仲甫在西方,韩众在南方,余三十二司命当皆在束华。

东华青童为大司命总统也。

杨君亦去东斡执事,不知当在第几耳。

  又曰:句曲山汉三茅君治其上,各乘一白鹄集于处所,时人互有见者山生黄金。

汉灵帝时,诏勑郡县采句曲之金,以充武库。

至孙权时,又遣宿卫人采金,常输于官。

  又曰:方丈西北有阴成大山,沧浪西南有阳长大山,其山多真仙之所处,是阳九百六应数之标揭也。秀华山有玉堂,乃五灵真君所处也。

  又曰:金华山上有五宫,太一所处。

  又曰:玄洲之上有景晖之室,西母之治所。

  《神洲七转七变经》曰:西陇蒙泛之滨紫微玉堂,王母请诰灵素章之处也。

  《飞龙隐诀 曰:北极真公治于北极广虚之室。

《大洞雌一篇》曰:三元君在元虚之室。

元始序曰:寒灵丹殿在上清太玄,王都道君请真文之处。

又有玉宝之殿,帝尊所处也。

  《王君内传》曰:紫清太素、琼阙太素,三元道君之所治也。

  《洞玄经》曰:太极紫瑶之阙,太极玄元真君所治之处。自天地已来,人之生死簿籍在其中。

  《玉清书》曰:玉户琼门,九皇上真在其中。

  《茅君内传》曰:玉清天中有散华台,是四斗七晨道君之所治也。

  《列仙传》曰:太虚琼台,太平道君处之。

  《上清八景飞经》曰:玉宝台,三元君所登处也。

  《三元真一经》曰:黄阙紫户玄精之室,身中三一尊君常柄息之所。

  《神祝经》曰:太上玄堂,天人所止。

  《本行经》曰:有三元洞室,妙真之所处也。

  《道学传》曰:茅山燕口,洞女冠钱,妙真登坛处也。

  《定志经》曰:天尊静处玄都元阳七宝紫微宫。

  《太一洞真经》曰:有太极紫房宫,天帝宝神所处也。

  《玉清经》曰:玉清宫,高真玉皇出入处。

  《洞冥记》曰:宜都崇堂,在紫泥之海,东方朔宴息之所也。

  《洞真经》曰:大老寝堂,八皇老君居处也。

  《三元玉检经》曰:广灵之堂,太素三元君处之,在上清天。

  《玄母八门经》曰:五通仙堂者,五通帝君在其内。

  又曰:散花玉室,三素元君在其内。

  《玉清隐书》曰:琼琳堂,上皇玉帝寝宴处也。

  《道学传》曰:洞室中有太阴堂,龙威丈人所见真文之所处也。

  《龟山元录》曰:文龟洞室,上元君坐之处也。

  葛洪《神仙传》曰:金华山有石室一所,丹溪人皇初平之隐处也。

  《清虚真人王君内传》曰:委羽山洞周回万里,名日大有空明,天司马季主在其中。

  又曰:西域玉山洞周回三千里,名太玄,总真天司命君之所处也。

  《名山记》曰:益州西南青城山,一名青城郡山,形似城。

其山有崖舍,赤壁张天师所治处。

南连峨媚山,山遥望唯见两青岭。

山如蚕蛾之眉,亦有洞天诸灵书所藏,不知当是第几洞天也。

  又曰:赤城丹山洞周三百里,名日上清玉平天。此山下洞台方二百里,司命君之府也。

  《玉京经》曰:玄都玉京山有七宝城,太上无极大道虚皇君之所治也,高仙之玄都焉。

  《大有经》曰:太清极玄宫在元景之上,太上君居之。

  《三元布经》曰:上清玉景宫,佩三元布人在其中。

  《道迩经》曰:秀华玉堂,五灵真之所处也。

  又曰:洞真堂,元始天王太高圣君说观身大戒之所也。

  《升玄经》曰:玉清台,仙圣游衍之所。

  《七星移度经》曰:帝君上登太极琼台。

  《上原经》曰:眉竺仙公住南岳。

  《五符经》曰:皇人在峨媚山北,绝岩之下苍玉为屋。

  《龟山元线》曰:紫阁西华,玉女居之。

  《神祝经》曰:九合之室,太上在其内。

  《王晨明镜经》曰:有太玄玉晨金华之室,三素元君处之。

  《真诰》曰:大茅山西南有四平山,俗呼为方山,其下有洞室,名日方台洞,与华阳通号为别宇幽馆,得道者处之。

  又曰:方偶山下有洞室,名曰方源馆,幽人居之。

  又曰:包山下有石室银户,方圆百里。

  又曰:有天市坛,范丘林受口诀处。

  又曰:存方台,仙人蔡天生隐其内。

  又曰:清虚宫,司马季主隐处也。

  又曰:积石台,朱孺子居之。

  又曰:寝静之室,涓子处之。

  又曰:蓬莱仙公洛广休治蓬莱山。

  又曰:许玉斧居方山洞,为上清仙公。

  又曰:羡门今在蒙山大洞黄金之庭,受书为中元仙卿。

  又曰:广汉郡绵竹县束九里有山昔,韩众于上得仙。有大石铜为志,治应箕宿。

  又曰:广汉郡新都县去成都一百五十里,山有芝草神药,前有池水,中有神鱼五头。昔王方平于此与太上相见,治应斗宿。

  又曰:越隽郡那都县有小山,大山名蒙治山,其高无逾。伊尹於此学道。上有芝英金液草,服之度世,洽应奎宿。

  又曰:云台山有桃一树,三年一花,五年一实,悬绝无底之谷。唯赵升乃自掷取得桃子,余者无能取之,治应胃宿。

  又曰:天柱山有玉女乘白鹤,仙人乘白鹿,在云台治前有两碑。

  又曰:玉局治在成都南,永寿元年正月七日,太上乘白鹿,张天师乘白鹤,来至此坐局脚,玉状即名玉局,治应鬼宿。

  又曰:锺山在北海子地隔弱水,自生神草,仙家种芝,课计顷亩,如稻状。亦有玉石泉上,有九源丈人官,主领天下水神。

  又曰:扶桑在碧海中,大帝官,太真东王所治处也。

  又曰:蓬莱山上有九天真宫,盖太真仙人所居。

  《玉冻仙山经》曰:方诸宫,青童君治之;太丹宫,南极元君治之;白山宫,太素真君治之;西城宫,总真王君治之。

  《太真科》曰:有无央宫,高上太真居之。

  《龟山元录》曰:金华宫,西华玉女处之。

  《上清经》曰:

  启金宫,玉宝九宵丈人居之;七映宫,紫映九霄真人居之;

  玉清元宝宫,高上虚皇君处之;金灵宫,紫虚高上元皇道君居之;

  朱灵宫,上皇虚君居之;洞云宫,皇上帝君处之;

  金辉宫,紫皇君居之;灵映宫,高亭君居之;

  变化宫,玉皇先生居之;玉宝官,紫精君居之;

  飞玄宫,玄一君居之;玄上宫,玉皇先生居之;

  变云宫,太帝君居之;金门宫,皇上帝君居之;

  阳明宫,洞真君居之;元景宫,太素君处之;

  紫瑶宫,北玄君居之;纳灵宫,南朱君居之;

  音光宫,西华君居之;灵金宫,中元君居之;

  紫微宫,东明君居之;凤生宫,高上君居之;

  朗范宫,元辰君居之;七瑶宫,九元君居之;

  郁森宫,大明君居之;云森宫,元灵君居之;

  洞霄宫,三元君居之;返香宫,元昭君居之;

  长命宫,太极元君居之;高虚宫,紫元君居之;

  飞玄宫,上真老君居之;琼容宫,洞景君居之;

  耀琼宫,大阳君居之;明真宫,景元君居之;

  紫曜宫,司命君居之;通妙宫,天皇君居之;

  金华宫,黄房君居之;天皇宫,太一君居之;

  闲清府,九天丈人居之又有丹府,三天玉童居之;

  又有

  重冥府,玉宝九霄丈人居之;凤生府,九霄真人居之;

  金府,灵皇君居之;丹神府,上皇元道君居之;

  生真府,玉虚君居之;金魂府,万始先生居之;

  务虚府,皇帝君居之;紫曜府,紫皇君居之;

  神变府,中元君居之;九合府,玉皇先生居之。

  又曰:有产层之室,玉晨道君处之。

  又曰:帏绿之室,太元真人处之。

  《汉武内传》曰:有紫桂宫,太上丈人居之。

  道部十六竟 #

  道部十七 #

  冠

  《真诰》曰:有一老人着绣裳,戴芙蓉冠,倚赤九节杖而立。芙蓉冠即礼之爵弁,粗欲相似,但不知真人以何物作之耳。自非已成真,不得冠此。

  又曰:远游冠,桐柏真人戴此冠。

女真已笑者亦戴冠,惟西王母首戴玉胜。

又女真未算者,则三环角结。

或飞云编结,余发垂两肩至腰中也。

龙冠金精巾、虎巾、青巾、虎文巾、金巾、此天真冠巾之名,不详其制。

  又曰:男真口冠真,并飞天交结。

  《道学传》曰:王母二玉女侍王母上殿,戴太真晨缨之冠,履玄琼凤文之乌。

  又曰:孟景翼字辅明,义嘉构难,景翼星夜往赴,经行失道。时一人黄衣黄冠,在其前引路。既得道,乃失所在。

  《海空经》曰:真仙道士,并戴玄冠,披翠帔。

  《太真科》曰:解褐披绛销之衣,释巾着远游之冠。

  又曰:人皇着七宝珠冠。

  《上清经》曰:元始皇上丈人戴紫曜之冠,佩九色自然之绶。

  又曰:高灵九天建金华七曜之冠。"

  又曰:王真九天丈人建飞精百变之冠,佩九元道真之策。

  又曰:上三天玉童,建三华宝曜洞天玉冠。

  《四明科》曰:凡修上清道经、大洞真经,入宣之日,当身冠法服。

  又曰:凡女子学上清之法,受宝经玉诀,修行大洞,皆元君夫人之位,入宣之日,当冠元君之服,万真束带,玉童玉女各二十人。

其掌法服,无此服不得升於上清。

  《洞神经》曰:受道之人皆玄冠草履。

  《传授经》曰:老子去周,左慈在魏,并葛巾单裙,不着褐。

  又曰:陆先生云:对上下接谓之俯仰之格,披褐二服也。

  又云:冠戴二仪,衣被四象,故谓之法服。

  《道学传》曰:西母结大华之髻,戴太真晨缨之冠,履玄琼凤文之乌。

  《上清变化经》云:紫映玉霄真玉建,建华天冠带交金之钩。

  又曰:上皇玉灵君建七曜华冠,佩舟文紫绶。

  又曰:皇上帝君建七色朱精华冠。

  又曰:太素高虚上极紫皇建七宝冠,带神精交蛇之绶。

  又曰:虚明紫兰中元高婷君建三华之冠,带流金紫章。

  又曰:太素真君建紫晨巾,乘青龙紫羽盖。

  《玉佩金珰经》曰:元始天王披九色离罗之帔,带宝冠。

  又曰:太帝建七气朱冠。

  又曰:太岳君建三宝九光夜冠。

  又曰:华山君建六元通神飞冠,佩交灵之绶。

  又曰:嵩高君建中元黄晨玉冠,佩黄神中皇之章。

  又曰:玉佩帝君建紫冠。

  《真诰》曰:上元夫人服赤霜袍,披青毛锦裘,头作三角髻,散发至於腰,戴元晨夜月之冠,带六山火玉之佩,腰凤文琳华太绶,执流黄挥精之剑。 

  《上清变化经》曰:太元真人巾芙蓉冠。

  《上清元线》曰:九天元父戴宝天之冠。

  《太上五帝内真经》曰:青帝君建九天通天冠。

  又曰:赤帝君建三气玄梁宝冠。

  又曰:白帝君建七气明光宝冠。

  又曰:黑帝君建五气玄晨之冠。

  又曰:黄帝建黄晨通天冠,佩黄晨越元之策,带灵飞紫绶。

  《太上飞行羽经》曰:九晨君建飞精玉冠,衣九色之凤帔。

  又曰:元晨君建飞天玉冠,衣九龙天衣。

  又曰:盖晨君建三晨宝冠,衣丹锦飞裳。

  又曰:上晨君建玄精玉冠,衣玄羽飞裳。

  又曰:华晨君建飞晨宝冠,衣青羽飞裳。

  《太上飞行羽经》曰:灵妃元皇夫人建晨缨宝冠。

  《升玄经》曰:仙人定子明着黄褐玄巾。

  《大洞玉诀》曰:皇初紫元天中真人披朱锦之服,巾绿霞之冠。

  《山西经》曰:玉女建白冠。

  《洞神经》曰:天皇君戴九元冠,地皇君戴二晨玉冠,执元皇定箓策。人皇君戴七色冠,执上皇保命玉策。

  又曰:上清琼宫南极玉真赤帝君建进贤之冠。

  又曰:北极玉真黑帝君建玄宝之冠,西极玉真白帝君建通天宝冠,中极玉真黄帝君建通元五气之冠。

  《玉精真诀》曰:东方九灵真人戴九气冠,南极真人戴进贤冠,衣绛章之衣。

西方素灵真人戴三宝玄冠,北方玄灵真人戴玄冠,中央总元三灵真人戴黄晨玉冠。

  《玉光八景经》曰:东元景道君冠七色耀天玉冠,蹑九色之履。

  《金根经》曰:九天元父戴七色朱玉之积,无极进贤之冠。

  又曰:九天玄母着青宝神光锦绣霜罗九色之绶,戴紫元玄黄宝冠。

  《大有经》曰:玉清之母戴七神朱玉之髻,巾无极进贤之冠,着玄黄素灵之绶,在太极朱宫。

  又曰:九天真女戴玄黄七,称进贤之冠。

  又曰:上清真女戴玉冠,着九色之绶,居太幽宫中。

  又曰:太极帝妃冠无极进贤之冠,衣五色凤文之绶,在太清极玄宫中。

  又曰:太上君戴三宝玉冠,着九色之绶,在无极真宫中。

  又曰:启明天君冠青精进晨玉冠。

  《太一洞真玄经》曰:三素老君服锦衣,建龙虎冠。

  又曰:太一、公子、白元、司命、桃君五人皆着朱衣绛巾,典主符籍,在太微紫房宫中。

  《登真隐诀》曰:太玄上丹霞玉女戴紫巾,又戴紫华芙蓉巾及金精巾、飞巾、虎文巾、金巾。

  《龟山元箓》曰:元始皇上丈人冠九气紫曜之冠,衣九光锦袍,佩九色无缝自然之绶,带六山火玉,在上清之上。

又带九天仙炼之剑,衣九色斑文袍,常乘十二飞麟,带金虎凤文之绶。

  《金真玉光经》曰:元景道君曳玄黄之绶,建七色玉冠。

  又曰:元景道君衣丹锦之绶,戴进贤玉冠,乘玄景绿与参驾凤凰。

又太阳上府紫微宫中,道君曳绛锦丹绶,戴玉冠,蹑九色之履,执制魔之章。

又元景太一君曳玄黄素绶,戴七宝冠,执命神之策,乘玉辇,五采盖,紫云车,骖驾六龙。

  又曰:桐柏山真人王子乔年甚少,整顿非常,建芙容冠,着朱衣,以白珠缀衣缝,带剑,多论金庭山中事,言於众真。

  《太上素灵经》曰:太上神仙戴飞晨宝冠,又戴青精辰玉冠,游云宝冠,玉精宝冠,通天玉宝冠,三玄宝冠。

上清仙公并建扶华杳霞大冠,道君冠九德之冠。

  《太极左仙公起居》注曰:太上三天锡仙公芙蓉晨冠。

  《灵飞六甲经》曰:上清琼宫东极玉真,建九气通精之冠;玉京真人戴通阳玉晨冠;少阳真人戴通曜之冠;太素三元君建宝琅扶晨羽冠;紫素元君建太真晨缨之冠;三角髻余发散之於腰。

  《太极金书》曰:元始建洞天之冠;上君建青精天玉之冠;太真丈人建三宝玉冠;三天童建三华宝曜洞天玉冠。

  《太洞玉经》云:紫元真人被朱锦之服,巾绿霞之冠。

  《五岳真形图》曰:东岳太山戴仓碧七称之冠;南岳衡山戴九丹日精之冠;中岳嵩山冠黄玉太玄之冠;西岳华山建太初九流之冠;北岳恒山建太冥灵阴之冠;青城丈人戴盖天之冠。

  《升玄经》曰:昔有仙人豆子明建黄褐玄巾。

  帻

  《紫书金根经》曰:九天元父戴七称珠玉之帻。

  《敷齐经》日:正一功曹冠朱阳之帻

  帔

  《太极金书》曰:元始天帝被九色罗帔丹绛之锯,珠绣霞帔。

  《太极左仙公起居》注曰:太上三天锡仙公丹锦绣帔。

  《灵书紫文经》曰:青童大君衣飞青翠羽龙帔。

  《雌一五老经》曰:太素三元君服紫气浮云锦帔,又紫绣毛帔,又凤文锦帔。

  《无上真人内传》曰:九色锦绣,华文之帔。

  《太元真人茅君内传》曰:绣羽紫帔。

  《九真中经》云:青玉、锦帔、绛玉、素玉、玄玉、黄玉、锦帔。

  又云:青华丹蕊玉白琳,四出龙帔,玄玉九道,云锦被黄,云山文锦帔。

  褐

  《仙公请问经》曰:太极真人曰:夫学道当洁冷衣服,备巾褐制度,名日道之法服。

  《灵宝真一自然经诀》曰:至具已得道人披九光七色法服。

  《灵飞六甲经》曰:南极玉真着绯罗法服。

  《上清紫宸经》曰:修七转之道者,上皇君以法服飞仙羽章授之,仍戴以紫元飞霜七色之冠。

  缡

  《上清经》曰:高上玉皇衣玉文明光,飞蕾买之缡。

  《龟山元录》曰:九天玄母衣霜罗九色之缡,又衣青罗之缡。

  《五岳真形图》曰:五岳使者服绯缡。

  《三元布经》曰:紫素元君衣紫锦挟缡。日素元君衣白锦光明之缡。

  《龟山元箓》 曰:九色飞云锦缡;九色自然之襢;玉文明光飞锦之缡;九色珠绛云光锦缡;丹锦七色文光之缡。

  袍

  《太极金书》曰:元始披霜珠之袍

  《上清经》曰:三天玉童衣青黄锦袍。

  《五岳真形图》曰:东岳君服朱光袍。

  《龟山元箓》曰:有明光飞锦珠袍,五色云罗之袍,七色凤云之袍,九色斑文羽袍。

  《茅君内传》曰:有赤霜之袍。

  裘

  《大洞玉经》曰:司禁真伯乘日月之饼,披虎文之裘。

  《八表经》曰:白素元君衣黄绿曜光云文之裘。

  《五帝内真经》曰:有玄文明光之裘九色斑裘。

  《龟山元箓》曰:有云文丹锦之裘。

  衣

  《三道顺行经》曰:玉景真人衣玄蕾买锦衣。

  《老子历藏中经》曰:东父者,清阳之气,万神之先,衣五采衣。

  《龟山元箓》曰:有明光锦九朱飞文法衣,三素飞文锦衣,五色斑衣,九色龙衣。又有青黄紫三色羽衣。又有九色凤衣,亦有九天凤衣。

  佩

  《大戒经》曰:太极真人曰:凡谨事法服则者冠冕玉佩。

  《三元布经》曰:六山大玉之佩。

  绶

  《八素经》曰:太素元君衣流光云文绶,始素元君衣紫光云文素绶,玄素元君衣飞云九变绶,紫素元君衣玄黄九色素罗之绶,黄素九君衣飞云素锦之绶。

  《三元布经》云:紫素元君交带灵飞大绶,白素元君佩文琳华之绶。

  《太上飞行羽经》曰:九铃之绶,飞灵紫绶,六山飞晨之绶,九光之绶。

  《金真玉光经》云:紫青之绶,丹锦之绶,绛丹绶,玄黄素绶,白文素灵之绶,玄灵五色之绶。

  《元始经》曰:九天玄母带流苏紫绶。

  又曰:九元光延紫绶,灵飞紫绶,交灵素绶,九色自然之绶,金虎凤文之绶。

  又曰:太上九气命灵之章带翠羽文灵之绶。

  板

  《升玄经》曰:太上日:十方奉经,真官五帝,真事符童,传言谒者,皆冠带垂缨,齐执玉板,罗列卤簿,对我前后左右。

  笏

  《升玄经》曰:太上劝陵阳监受教稽首而起,执笏户束面西而立。

  裙

  《太上飞行羽经》曰:上君衣凤衣斑文虎裙。

  《太上素灵经》曰:太上神仙衣青锦单裙,青绫裙,云锦绛章丹裙,绛衣飞帮,黄云锦裙。

  《三元布经》曰:太素三元君服九色龙锦羽裙,紫素元君衣飞霜罗裙。

  《太极左仙公起居》注曰:太上三天锡仙公绊罗裙。

  《龟山元箓》曰:有丹锦飞裙,九色龙锦羽裙。

  《太上飞行羽经》曰:七色夜光云锦裙。

  《九真中经》曰:苍华飞羽裙,丹华飞羽裙,白羽飞华裙,亦有黑羽黄羽飞华裙。

  又曰:翠龙华文飞羽帮,朱华凤帚,素羽写章裙,黑羽龙文裙,绿羽凤华绣裙。

  铃

  《移度》曰:南方真皇君垂灵霜凤华,龙铃带虎书,建玄晨之冠,飞青锦衣,乘丹霞绛舆。

  《龟山元箓》曰:有玉铃,又有晨光明月之铃。

  《列仙传》曰:北元中玄道君李庆宾女为灵昭夫人,着紫锦衣带神虎符,握流金铃,有两侍女。

侍女年可二十许,夫人年可十三四。

闻呼一侍女名隐晖。

侍女皆青绫衣,捧赤玉箱二枚,青带络之,题白玉检,日太上章。

一捡日太上文夫人带青玉色绶,如世人带章囊状,隐章当长五丈许,大三四尺。

  又曰:太极有四真人,中黄君处其左,佩神虎之符,带流金之铃,执紫毛之节,顶金精之巾。

  又曰:仙道有紫绣毛被,丹青飞裙,翠羽华衣,金铃青带,曲晨飞盖,御之自飞。

  杖

  《龟山元箓》 曰:冬三月,三天玉童化为老人,手把九节金杖,洞耀玉清之中。

  《圣纪经》曰:有老人握青竹杖,与老子谈天地之数。

  《赤书玉诀上经》曰:当取灵山向阳竹,令长丈有七节,作神杖,使长上下通直。甘竹乃佳印,以元始之章动息坐起,恒以自随,有五帝真符吏辅翼上真。

  《茅君传》曰:朱官使者把绿节杖琼干羽旄。

  又曰:太素真人把八景飞杖,九色之节,出入上清。三天玉童头连三角黄巾,手把九节金杖。

  节

  《列仙传》曰:太元真人杖紫毛之紫微王夫人与一神女俱降,神女着云锦缡,上丹下青,文采相照,腰有绿绣带,带系十余小铃,铃青色黄色更相参厕。

左带玉佩,佩如人间佩,佩但几小耳。

衣服倏倏有光,昭映室内,如日中视云母也。

蕾买发须鬓,整顿绝伦。

髻在顶中,垂余发至腰。

指着金环,白珠约臂,视之年可堪十三四。

左右两侍女,其一侍女着朱衣,带青章囊,手中又持一锦囊,囊长尺余以盛书十余卷,以白玉检上刻字云玉清神虎,内真紫元丹章;其一侍女着青衣,捧一白箱,以绛带络之。

箱似象牙箱形。

二侍女年可堪十七八,整饰非常。

  又曰:裴真人从者持青毛之节,一童带绣囊;周君从者持黄毛之节,无囊。

二君各有六童。

又曰:东卿大臣见降侍从七人,一人执紫毛节;一人执华婶,一名十绝灵婶;一人带绿章囊;三人捧牙箱;一人握流金铃。

侍者并朱衣。

东卿形甚少於二弟,二弟着青锦绣裙,紫毛被巾,芙容冠。

二弟并同来倚立,东卿命坐,言语良久。

时乙丑岁,晋兴宁三年七月四日,降於杨君之家也。

  履

  又曰:以给仙人。先道有三十七种色之节,

  《九真中经》曰:凡学道者,勿令人犯屐。履行道尤多禁忌。

  《金真玉光经》曰:有五色、九色师子之履。

  《玉光八景经》曰:东北始阳宫,牛元景足蹑五色履。

  舄

  《龟山元箓》曰:领仙王奉元始命,使资晨缨玉冠,凤云之舄,给上真仙母。又有神蕾买凤舄。

  《列仙传》曰:安期先生卖药海边,时人言千岁翁。

秦始皇召见,与语三日,夕赐金璧数千万出於息乡亭,皆置去留书,以赤玉舄一量舄报,曰:后千岁求我蓬莱山下。

始皇即遣使者入海,未至蓬莱山,辄风波而还。

  《上真元箓》曰:九天元父曳神云凤乌,带素云之绶。

  帷帐

  《神州经》曰:九河帝君坐玉林,五色帷帐,内外光明,玉佩千垂。

  席

  《玉佩金珰经》 曰:仙人郑段者坐玉华之席。

  道部十七竟 #

  道部十八 #

  简章

  《玉帝七圣玄记》曰:七圣定简,五帝记名。

  《登真隐诀》曰:小有天王太素清虚真人登白空山,诣紫虚太真三元君,受流金火铃豁落七元八景飞晨策玉玺。

  又曰:太一有玉玺、金丹、虎符。

  《玉清隐书》曰:有太上飞行九晨玉经金简内文。

  又曰:玉玺、凤函、金真、玉光、紫文、单章在其内。

  《九幽经》曰:帝尊在三元宫中,总校图箓。

  又曰:善功注名黄箓,金格玉简,陈列三清四极。

  《明科经》曰:若有玄名帝图紫简绿字,千年得传也。

  又曰:五老宝经,青绿为字,以书其章。

又八素真经,太上之隐书也。

八色采笔,金阙帝君自书之,为致真之法,以付太虚真人。

南岳赤松子使下授学道,宿有真金玉字刻在金阁。

当为真人者,不得越传地仙。

又五符经一道通书以南和丹缯,封以金英之函,印以玄都之章,付震水洞室之君。

又灵宝真自然经。

众真佩此经者,以黄锦为地丹金书之,永谷道真享之无期也。

元始说经中所言并是,诸天上帝内名隐韵之音,非世之常辞也。

  又曰:雌一玉检五宝经秘在九天之上,大有之宫太玄灵宝台玉房之中,紫金为素,以撰其文:青绿为字,以书其章。

  又曰:有妙经刻玉为简,传於天帝君。

  《太上八素真经》曰:司命着藉,玉简丹书,编以金缕,缠以青丝,千亿万年,无所复疑。

  又日:太上吉日即以三元之章,又印以太玄之章,又印以高皇之章,又印以中黄之章。

  又曰:西华官有琅简蕊书也。

  又曰:太上以白玉为简丹玉书,亦用青碧玄玉黄金为之。

  《八素经》曰:八素真经玄文生於太空之内,见于西龟之山,玄圃之上,积石之阴。高玄羽章,众真宴礼称庆上清。

  《上清经》曰:三天玉童带朱精禁天之章,高玉皇佩丹皇玉章。

  又曰:紫映九霄真玉佩金凤玺。

  又曰:太素三元君有云琼之板,九变虎书。

  又曰:高灵九帝带元光紫绶,流精飞琼之章。

  又曰:三天玉童带九天之章。

  又曰:高上虚皇君佩丹皇玉章。

  又曰:玉真九天丈人佩九元通真之策。

  又曰:紫灵皇上元皇佩封灵召真玉策,带流光凤章。

  又曰:上皇玉虚君佩丹文紫绶。

  又曰:三元大明上皇君带神虎紫章。

  又曰:皇上万始先生佩金虎凤文,带丹皇紫章。

  又曰:皇上帝君带神虎玉章。

  又曰:上极紫皇君佩六山玉带,神精交蛇之章绶。

  《太霄琅书》曰:太微天帝君以紫简结紫度经篇目也。

  又曰:有帝章之印。

  又曰:琼文帝章当刻书枣心之木,受於绝岩之中。

  又曰:太霄琅书乃九天飞霄之典琼,文帝章乃上文也,并以元始生於自然空洞之中,灵皇玉帝受於九玄,铸金为简,刻玉结篇,金缕玉字,以明宝文秘於九天之上。

  《洞神经》曰:有三都印、三皇印、九天印巨天下。

  又曰:有三皇玉券,一名金契。

  又曰:受三皇法须玉简,长一尺二寸,广一寸,厚三分。无者槿桐准也。

  又曰:通谒三皇之简,以青玉作之,赤金为字。

  《金根经》曰:金简玉札出自大上灵都之宫,书以朱文,编以朱绳。

  又曰:有神华玉门真人投金简之处。

  又曰:领仙玉郎赍金简紫籍,来於东华青宫校定玉名。

  又曰:玉皇刻降丹精、玉芝、金玺、凤章也。玉宝青宫之内,有金章凤玺。

  又曰:青宫北殿上有金章、凤玺,真人得之。

  又曰:青宫之内北殿上有仙格金架也,格上有学仙簿箓及玄名,年月深浅。金简玉札有十万篇,领仙玉郎之典也。

  又曰:青官无金简之箓,玉格无玄编之名,神经亦不可得披。

  《大洞玉经》曰:读玄一洞经者,神台刊名于福连之简。太上金简玉札名为福连之书也。

  又曰:真阳者上清之宫名,福连之简刊其内。

  《五符经》曰:真一食五牙天文,

  又曰:西华官有琅简蕊书也。

  又曰:太上以白玉为简丹玉书,亦用青碧玄玉黄金为之。

  《八素经》曰:八素真经玄文生於太空之内,见于西龟之山,玄圃之上,积石之阴。高玄羽章,众真宴礼称庆上清。

  《上清经》曰:三天玉童带朱精禁天之章,高玉皇佩丹皇玉章。

  又曰:紫映九霄真玉佩金凤玺。

  又曰:太素三元君有云琼之板,九变虎书。

  又曰:高灵九帝带元光紫绶,流精飞琼之章。

  又曰:三天玉童带九天之章。

  又曰:高上虚皇君佩丹皇玉章。

  又曰:玉真九天丈人佩九元通真之策。

  又曰:紫灵皇上元皇佩封灵召真玉策,带流光凤章。

  又曰:上皇玉虚君佩丹文紫绶。

  又曰:三元大明上皇君带神虎紫章。

  又曰:皇上万始先生佩金虎凤文,带丹皇紫章。

  又曰:皇上帝君带神虎玉章。

  又曰:上极紫皇君佩六山玉带,神精交蛇之章绶。

  《太霄琅书》曰:太微天帝君以紫简结紫度经篇目也。

  又曰:有帝章之印。

  又曰:琼文帝章当刻书枣心之木,受於绝岩之中。

  又曰:太霄琅书乃九天飞霄之典琼,文帝章乃上文也,并以元始生於自然空洞之中,灵皇玉帝受於九玄,铸金为简,刻玉结篇,金缕玉字,以明宝文秘於九天之上。

  《洞神经》曰:有三都印、三皇印、九天印巨天下。

  又曰:有三皇玉券,一名金契。

  又曰:受三皇法须玉简,长一尺二寸,广一寸,厚三分。无者槿桐准也。

  又曰:通谒三皇之简,以青玉作之,赤金为字。

  《金根经》曰:金简玉札出自大上灵都之宫,书以朱文,编以朱绳。

  又曰:有神华玉门真人投金简之处。

  又曰:领仙玉郎赍金简紫籍,来於东华青宫校定玉名。

  又曰:玉皇刻降丹精、玉芝、金玺、凤章也。玉宝青宫之内,有金章凤玺。

  又曰:青宫北殿上有金章、凤玺,真人得之。

  又曰:青宫之内北殿上有仙格金架也,格上有学仙簿箓及玄名,年月深浅。金简玉札有十万篇,领仙玉郎之典也。

  又曰:青官无金简之箓,玉格无玄编之名,神经亦不可得披。

  《大洞玉经》曰:读玄一洞经者,神台刊名于福连之简。太上金简玉札名为福连之书也。

  又曰:真阳者上清之宫名,福连之简刊其内。

  《五符经》曰:真一食五牙天文,西母刻以黄金之札封以丹芝光草,印以太上中章。

  《茅君内传》曰:茅盈在恒山内,梦太玄玉女把玉札携之。

  又曰:天上道君有玉舆凤玺。

  又曰:太元真人有一人带录章囊,又一人带绣章囊,一人带锦囊书。

  《金真玉光经》曰:有昭灵之章,保生玉章。

  又曰:此经高妙,众经之尊;总御万真,匡御群仙;玄符流映,洞明紫晨;秘於九天之宫,铸金为简,以撰灵文;刻玉丹书八,明其篇也。

  又《灵宝自然经》曰:太上诸仙真以黄金为简,丹玉书之。又太真科以玉牒金书七宝为简玉帝。

  《七圣玄纪》曰:刻以白银之简,结以飞青之文。

  又曰:广灵之堂,回天九霄白简青线刻其内。

  《太真科》曰:丹简者,以朱漆简明火立阳也。墨箓者,以墨书文,明水主阴人学长生,故名丹简、墨箓,秘不妄传。

  又曰:天皇执飞仙玉策;人皇执上皇保命玉策;地皇执元皇定箓之策。

  《三华宝曜内真上经》曰:太帝灵都宫中有二十四万上真仙人,皆铸金为简,白银结编,紫华书文,诵咏此篇。

  《三天正法 曰:三天九微玄都大真灵录者,秘在太上灵都之宫,刻以紫玉为简,黄金为文,付五老上真仙都左公,封以紫蕊玉笈,盛以云锦之囊。

  《南岳夫人内传》曰:白简素线,以白玉为简,以青玉为字,故谓之白简青录,皆记得道之人名姓。

  《道学传》曰:金简有王元规之笔迹。

  《太上素经》曰:凡受太上黄素经者,传盟用玉札一枚,长一尺五分,广一寸四分。

  又云:有三元秀简。

  《真诰》曰:清虚真人诣三元君受玉玺金真。

  《龟山元箓》曰:丹文紫章,神虎玉章,七元交光之章,流金紫章,太上命神之章,夜光宝章,九色离罗之章。

  《灵书紫文经》曰:灵书紫文上经刻以紫玉为简,青金为文。

  《黄箓简文经》曰:投金龙一枚,丹书玉札青丝缠之。以关灵五帝升度之信封於绝岩之中,一依旧法。

  又曰:丹书玉札,一枚金龙,一以青丝击石沉三河,以关水帝升度之信,一依玉诀旧文。

  《太洞玉经》曰:太上经简玉札,名为福连之书。

  又曰:太上书以彤玉之札,则玉映之堂可见,四明之门可入也。

  《后圣道君列纪》曰:刻以紫玉为简,青金为文,龟母按笔,真童拂筵,玉童结编,名之日灵书。

  《龙飞尺素隐诀》曰:太微天帝君命羽仙侍郎捧金按以请飞行羽章。

  《太一洞真玄经》曰:白元司命五人,朱衣绛巾,各捧一白玉案,上有所主简。

  《紫度炎光经》曰:龟母捧笔,太一拂筵,天妃侍香,玉笔结纶,以白玉为简,金书保仙上符仙都也。左公封以玉笈云锦之囊。

  《变化经》曰:金光立空之案云:锦之囊封九赤斑符於玄元之中,南极长生司命君得之。

  《玉佩金珰上经》曰:九老仙都捧金精立空之案,上请宝文以授众真。

  《空洞灵章经》曰:白简度品,青箓定仙。

  《太元上上经 曰:非有琼箓玉名刻简三清者,不得金虎内符。

  《灵书经》曰:东方九气天中灵宝度命品章,出自元始束华青童君,封之青玉宝函之中,印以元始九气之章。

  《神仙中经》曰:老子度关时,为尹喜着五千言,解五十五章,是手所书也。

能行此道,知元气、父母、天地之先,不知此者,徒自苦耳。

太微天帝君以紫简注紫度炎光经篇目,金简书其正文,玄章在焉。

  《玉皇谱录》曰:高上众真,结自然之章。

  《金玄羽章经》曰:玉清八景隐书金玄内文生於元始之先,即天之书也,以威百神诸天。

  《内音经》曰:天有飞玄自然之气,合和五音以成天中无量洞章。

  《赤书玉诀上》曰:无始灵宝告水帝削除罪简,上闻九天金龙驿传在朱书银木简,以投三河之渊。

初用金钮九双,连简沉之於清泠之泉,埋本命之岳,三官九府,书人功过,其理甚明。

  《隐元内文经》曰:青童君延万帝於曲宇,讲宝诀之妙章。

  《洞真经》曰:六层玉台在九天图之上,台上有金简玉札及紫凤丹章十万篇。太上真文玉郎典之。

  《玉光八景经》曰:玉宝台太空之章封其内。

  《飞行羽经》曰:上皇九转之道绛简紫书,秘於紫天元台。

  《二十四生图》曰:披九光玉蕴,出金书紫字玉文丹章三部,八景二十四生图,置白玉案上。

  《灵宝隐书》曰:玉诞者,昙誓天十都名也。上有大洞之章,紫书玉字,焕乎上清。

  《玉京山斋》曰:诸高仙真人人会太上玄都,披空洞歌章。

  《灵书经》曰:东方九气天中,灵书度命品章出自天元始,东华青宫、青童君封之,青玉宝函之中,印以元始九气之章。

又南方三气丹天灵书度命玉章出自元始,朱陵上宫、南极上元君封之,赤玉宝函之中,印以太丹三气之章。

又西方七气天中,灵书度命玉章出自元始,西华宫中金母封之白玉宝函之中,印以太素七气之章。

又云北方五气天灵书度命玉章,出自元始,北

  上宫中玉晨君封之,玄玉变之中,印以太玄五气之章。

  《三元布经》曰:高上三元经者,乃三清真书也。

上真玉捡飞空之篇,上元捡天大箓,中元捡仙真书,下元捡地玉文,如是宝篇高上皆刻金丹书,盛以自然云锦囊,封以三元宝神之章,藏於九天之上,大有之宫,金台玉室,九曲丹房。

  《灵宝赤书》曰:元始命太真按笔,玉妃拂筵,铸金为简,刻书玉篇,五老赏箓,秘於九天灵都之宫。

  《回天九霄经》曰:於是大一拂筵,天妃侍香,玉华执巾丹书紫字,刻於白金,隐起灵颜,结於玉篇,题以青箓得道之名,龙景九文。

  《紫凤赤书经》曰:太上命太极真人授以玉简金书宝洞飞霄绝玄之章。

  《玉帝玄记》曰:中皇元年九月七日,七圣斋灵清长宫记其得道之篇,刻以白银之简,藏於云锦之囊,封以启命之章,付以五老仙都,左公掌录琼宫。

  又曰:古空洞之中,有回天上文,四司所保,五帝所诠,七圣定简,举形合先。

  《大有经》曰:太上玉章,刻玉为简,总御万真。

  《真经》曰:东方岁星,青帝勾芒,佩通明之印;南方荧惑,赤帝太昊,佩太阳之印;西方太白,白帝少吴,佩通阴之印;北方辰星,黑帝颛顼,佩通神之印;中央镇星,大帝文昌,佩方神之印。

  《本际经》曰:有十二法印。

  《紫书金根经》曰:有青精玉玺。

  《金房上经》曰:大帝灵神都官中,有金房度命延年之诀,铸金为简,刻白银之编,紫笔书文。

  《消魔经》曰:发九天之朱匮,望上清之琼札。玄书既刻於玉章,绛名始刊於灵阙。

  《大洞真经》曰:八景玉箓,藏於太素瑶台,玄云羽室,封以郁森之笈,玉清三元之章。

简札品曰青童君,曰无金简者,银木亦可当也。

无玉札者,桐木亦可当,但令精好也。

真理无有间节,当取札於云锦之囊。

此上真之至号,玉帝之灵篇也。

  《上清九真中经内诀》有玄灵元君宝秘奔日月之玉章。

  《神州七变经》曰:大阴玉晨,九天真妃,紫晨君受流精飞景宝章。

  《太清中经》曰:有天一八极玺。

  《龟山元条》曰:有流金凤玺。

  又曰:天皇太帝遣绣衣使者冷广子期授茅盈以神玺玉章金阙,圣君命太极真人使正一上玄玉郎王忠鲍兵等与茅盈佩玺。

  《太上飞行羽经》曰:太真丈人衣九色飞云曜光羽章。

  《灵飞六甲经》曰:玉真青君带流金凤章,太上九赤斑符。

  《五帝内真经》曰:封灵制魔之章,黄神中皇之章。

  《三皇经》曰:三皇自然之文,皆以金玉为用。

天皇所授,玄玉为简,青玉为文;地皇所授,黄玉为简,白玉为文,缀以金钩,联以金铄,置以玉案覆以珠巾、宝盖、珍林,安之青宫,闭之紫阁,芬以五香,侍以十华也。

  《神州七转七变经》曰:流金凤玺紫宸,上皇先生所佩。

  《三皇序目》曰:九天印文以召九天校事也。

  《上清变化经》曰:高上虚皇君佩丹皇玉章。

  又云:三元大明上皇君带神虎紫章。又有皇上帝君佩金虎凤文,带神虎玉章。

  又曰:九霄真玉佩金凤玺。

  《历藏经》曰:天王侯带紫绶金印。

  《五岳真图》曰:太山君佩通阳大明之印;衡山君佩夜光天真之印;嵩山君佩神宗阳和之印;华山君佩开天通真之印;恒山君佩长津悟真之印;青城丈人佩三庭之印。

  《后圣列纪》曰:紫微、上真、天帝、玉清君遣八景琼舆来迎圣君,以登上清宫,赐蕊刚丹玉凤玺。

  《后圣九玄道君列纪》曰:太阴法有死生,有黑箓白簿,真青丹编简,受生先后之相次也。

  《后圣道君列纪》曰:玉清.君赐道君玉凤需

  《飞行三界经》曰:下有太一紫绶金印,威喜天帝信玺,修灵宝飞行三界之道,真人所佩。

  《五称符上经》曰:五星通灵之印,印五星灵符。

  《道学传》曰:吴王阖问得真文不解,封以黄金之检,印以玉皇之章,以问鲁大夫孔子。

  又曰:禹封五符以金英之函,检以玄都之印。

  《神仙传》曰:卫叔卿语其子度世云:可於室西北桂下取我仙方,按而服之,令人长生。度世握得玉函,封以飞仙之印,取按之服五色灵母,仙去。

  《北帝经》曰:邓都秘印用救世问,摄制鬼神。

  《集仙箓》曰:杜兰香,女仙也,於洞庭包山降张硕家。硕盖修道者也。授以飞化之道,留玉简玉唾盂。又资黄麟羽被,此上仙之所服,非洞天之所有也。

  道部十八竟 #

  道部十九 #

  几案

  《十洲记》曰:瀛洲金峦观中,有青离玉几,覆以云执之素,刻水碧为倒龙之豚。

  《玉光八景经》曰:众真宴礼,大帝屈节於几前。

  《太一洞真玄经》曰:太微紫房中有一童子,名于景精,字会元。当帝君之前,捧赤玉案,上有所主命籍。

  又曰:太一、公子、白元、司命、桃君五人皆着朱衣绛巾,各捧一白玉案,上有所主简。

  《玉清隐书》曰:太微天帝君进拜於帝皇之几。又曰:上皇帝君乃推几偃咏,虚眺太空,吟玉清之隐书,歌元景之灵章,扬音霞际清微玉根。

  《太洞经》曰:太微小童五符命籍捧持玉案,帝君所临,主通诸神。

  《变化经》曰:有金光立空之案。

  又曰:元始拊几,高咏啸朗太空。

  《玉佩金珰上经》曰:九老仙都捧金精之案,上请宝文以授众真也。

  《洞神经》曰:拂拭几案,置经於前也。

  《像名经》曰:东方上尊托七宝凤文之曲几,敷说道要真经。

  《法输经》曰:三真立空之案,以七宝悬覆经上。

  《众篇经》曰:元始上尊凝真遐想,抚几高抗,命召五帝,论定阴阳,推数劫会,移校河源,检箓天度。

  《洞神经》曰:有局脚案以置经符也。

  《太上黄素经》曰:凡修受大洞真经雌一奇文者,恒置经於几格洁静之处。

  《九幽经》曰:帝尊在九清妙境三元宫中,御三气之华宝,云玉座总校图箓拔济诸苦。

  《二十四生图》曰:披九光玉蕴,出金书紫字玉文丹章三部。

  《八景二十四生图》盛以白玉立空之按,九色之中,飞文锦盖,悬覆经上。

  《龙飞尺素隐诀》曰:太微天帝君命羽仙侍郎捧金案,以请飞行羽章也。

  《上清真文王经朝文》曰:有流明大灵侍言玉案十二枚。

  《文始内传》曰:诸天各奉莲华座以宝盖覆之。

  《神仙传》曰:黄老遣仙官玉女持金案玉杯,盛药以赐沈羲。

  又曰:淮南王为八公进金玉之几,执门弟子之礼。

  《四极科》曰:凡宝经之具几案,巾秩不可妄借於人。

  《太玄经》曰:老子传授经戒箓仪注诀曰:以局脚小案,置经彩巾覆上。

  《洞真玄经》曰:太一洞真玄经者别为囊笈,封以宝器,盛之几上。

  《无量经》曰:太上座高三丈,又於紫台之宫,布一高座六尺。

  《金真玉光经》曰:九天之帝施玉几`金肺。

  《山海经》曰:西母悌几,戴胜悌托也。戴者,戴其玉胜也。

  他说西母头类戴胜,甚失之。

  《本际经》曰:元始上尊在长乐舍宝饰高座,虽有座形,不障於物,人所往来,亦无隔碍。复有小琉璃座。行列两边,悉高五尺。

  《茅君内传》曰:白玉龟山连玉林帐,西母处之。

  《太上黄素方》曰:青精执在紫巫之山,化王之室,内有玉案也。

  《洞真七圣玄记》曰:左仙上疏九天帝王七圣几下。

  《飞行羽经》曰:修存三一道法,坐金状玉几,金炉玉匕。

  《太真人诗》曰:太微启玉案。

  《列仙传》曰:太室山中,有地仙那疏卧状几案。

  《真诰》曰:鹿迹山中,有绝洞,洞中自有石林、石榻、曲夹。

  舆辈

  《太上飞行羽书》曰:玉清则上清之高真,上清则太清之高神,太清则飞仙之高灵。

凡行玉清之道,出则诸天侍卫,建七色之节,驾紫云轩,十二玉轮,六师启路,飞龙翼辕行。

上清之道,出则五帝侍卫,建紫毛之节,驾飞云丹车,位准上清,左右仙卿行。

太清之道,出则五帝侍卫,建五色之节,驾龙舆白虬,启道太极参轩。

  又曰:王总真为茅盈,召朱冠使者二人,乘流景之舆。

苍蛇把绿节,仗琼竿羽旄,横日朱云翳景。

使者并绣衣,芙蓉冠,持紫素之书各百字,以付茅盈二弟固衷。

是以固有地真上仙定箓神君之号,衷有司三官保命仙君之位,各依紫素之命,封往所任神宫上府,亦随事而资给二君焉。

汉平帝元寿二年八月己酉,南岳真人、西城王君、龟山王母、方诸青童君并乘绿景之舆,驾神虎之軿,同造茅盈於句曲之山,金坛之阴。

  又曰:飞仙秘道,招五辰之晨,常能行之。

十五年则南极老人、丹陵上真迎以绿云之辈;西极老人、素灵子期迎以黄之车;北极老人、玄上仙皇迎以玄景之龙;东极老人、扶阳公子迎以青軿之辇;中元老人、上玄子迎以曲晨之盖。

五老会合,俱升紫虚,此五老盖五星之真人也,非如裴君星中五帝之公文,异乎云牙五方之老上学之法。

顺之者,飞仙也。

  又曰:八道秘言者,道有八条,其言高妙,闲心静室,廖郎虚真,亦将得见丹景之气,三素飞云,八舆朱辇,紫霞琼轮,上清静陌回辔,三元高皇秉节,灵童攀辕,太素拥盖,南极临轩。

於是瞑光外映象烛,太虚子能见之不烦,凝霜濯华,玄腴金丹也。

一道秘言曰:以八节日清朝北望,清朝小早於清旦也。

有紫绿白云者,是为三元君三素飞云也。

其时三元君乘八舆,上

  诣天帝玉清君也。

子候见当再拜,自陈乞侍轮毂。

二道秘言曰:以八节日夜半东北望,有玄青黄云者,是为太极天帝君乘八景之舆,上诣高上玉皇。

三道秘言曰:以甲子上旬戊辰己巳之日清旦西北望,有紫青黄云者,是为太极真君三素云也。

其时太极真君及上真人乘玄景绿舆上诣紫微宫。

四道秘言曰:以甲戌上旬戊寅、己卯之日清旦东南望,有赤白青云者,是为扶桑太帝君三素云也。

其时扶桑太帝君乘光明八道之辇,上诣紫微宫。

五道秘言曰:以甲申上旬戊子、己丑之日清旦正西望,见白赤紫云者,是为太素上真白帝君三素云也。

其时太素上真人白帝君乘修条玉辇,上诣玉天玄皇高真也。

六道秘言日:甲午上旬戊戌、己亥之日清旦正南望,有青赤黄云者,是为南极上真赤帝君,其时乘绛琳碧辇上诣阆风台。

七道秘言曰:以甲辰上旬戊申、已酉之日清旦西南望,见绿紫青云者,是为上清真人。

时乘玄景八光丹辇,上诣高上天帝。

八道秘言曰:以甲寅上旬戊午、己未之日清旦正东望,有朱碧黄云者,是太虚上真人。

其时乘徘徊玉舆上诣大帝君。

八节日见三素云者,紫云在上,绿云次之,白云在下,共相沓也。

子谨视之。

  《移度经》曰:真皇参驾黄霞,周行四方,飞盖绿耕,上造金阙。

  《灵宝赤书》曰:诣天真人乘碧霞玉舆。

  《太洞真经》曰:太上乘一景之舆,受九晖太晨隐符。

  《上清隐书龙文经》曰:王母乘九盖华舆,众真侍卫。

  《紫文经》曰:方诸束玄东海青童大君,斋戒於丹阙黄房之内,三年乘碧云舆。

  《太元真人传》曰:有班龙之舆。

  《金真玉光经》曰:有玉辇,又上清三天列纪,有紫辇。

  《太洞玉经》曰:青童君乘雕玉之軿,司禁真伯乘日月之軿。

  又曰:太极元君乘陵羽之车。

  《太上经》曰:有白鸾之车。

  《茅君内传》曰:束海青童君乘车。

  《葛玄传》曰:鹤呜山石室中设自然座,有金华盖。

  又曰:五帝真人并乘八景玉舆。

  《二十四生图经》曰:后圣李君游西河,历观八方。

值元始乘八景玉舆驾玄龙而来,李君问天书玉字未究妙章。

元始俾极道真,於是吐洞玄内观玉符以授之。

  《变化经》曰:景舆丹軿紫轩九天帝王所乘也。

  《上清诀》曰:玄母乘三素之舆。

  又曰:元父所控赤羽飞车,左御绛鸾,右驾紫凤。

  《尸素诀》曰:太微天帝君登白鸾之车,驾黑羽之凤,游碧水之境。

  《大洞玉经》曰:皇上帝乘明玉之轮,转宴於日中矣。

  《茅君内传》曰:无上道君成给八景琼舆,凤玺金真,曲晨飞盖。

  又曰:青华小童道君乘碧霞之舆。

  又曰:上真君赤帝乘绛琳碧辇。

  又曰:太清真君乘青龙紫羽盖。

  又曰:太元真人杖紫云之节,乘班龙之舆,白虎之耕,曲晨宝盖。

  又曰:太素真君乘虎旗虎辇,金盖玉轮,仗九色之节,出入太清。

  《金真上光经》曰:太上大道君乘琼舆碧辇,和太道君乘白云之车。

  又云:玄和道君,縿驾玄龙。

  《太洞玉经》曰:八皇老君乘黄琅之车,把紫凤之节,入太老之室。万华先生乘三素之景羽明之軿,宴寝万乘之室。

  《八素章》曰:四老回锦軿,万仙朝帝房。

  《茅君内传》曰:朱官使者驾苍此,把绿杖。

  《真诰》曰:紫元夫人乘羽宝云车,驾九龙,女骑九千,披锦服,青羽裙。

  《自然经》曰:龙辔昂昂,云盖巍巍;仙童玉女,与我升龙。

  《太上真经》曰:东方青帝,九龙云舆。

  《空洞经》曰:元始天尊从诸天人并乘玉辇琼轮。

  《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序》曰:太上道君十方至真,乘五色玉轮,九色龙;妙行真人乘象云玉辇,上诣玉都;中极真人常乘象轮车;上飞真人常乘九色龙游玉清云中;飞天之神乘碧霞之辇,游於玉隆之天;黑帝君乘四景之舆。

  《三元布经》曰:元始上尊乘紫辇。

  《茅君内传》曰:王君乘九盖之辇。

  《洞天经》曰:灵景道君乘赤云车。

  《太上飞行羽经》曰:中和之真驾锦舆。

  《茅君内传》曰:王母乘绿景舆。

  《玉光八景经》曰:东方始景道君乘青云之车,驾苍龙。

  又曰:南方玄景道君乘五色云车,驾凤皇。

  又曰:南方灵景道君乘赤云车;西南方元景道君乘紫云车,驾六龙;西方明景道君乘白云车,驾白虎;北方玄和道君乘珠玉之车。

  《金根经》曰:玉帝君乘碧霞九凤飞行之舆。

  《玉清隐书》曰:太微君登八琼之飞天之神乘辇,倾盖霞城。

  又曰:东北方道君葛献乘八舆飞龟车,下治人泥丸宫。

  《登真隐诀》 曰:太元真人乘白虎舆,有八色云軿。

  《真诰》曰:仙人许玉斧乘一新青犊车。

  又曰:王眉寿小妹中候夫人,乘白牛车。

  《上清九真中经内诀》曰:南极老人丹陵上真迎以绿云之舆盖;西极老人素灵於斯迎以黄车;人元老人中央上玄迎以曲晨之益;五老一合俱升紫灵。

  《王君传》曰:王君乘虎辇,金盖玉轮,出入上清,受事太素。

  《南岳魏夫人传》曰:夫人乘虎辇玉舆隐输之车。

  《真诰》曰:南岳夫人驾九盖之軿。

  《 搜神记》 曰:玉女成智琼驾辎軿车,从八婢。

  阙

  《五符经》曰:钟止上有金台七宝,紫阙元气之所舍,天帝君所治处也。

  殿

  《太洞玉经》曰:大晖者,玉清天中殿名也;上皇王真之所游处也。

  《太平经》曰:大空琼台洞真之殿,金华之内,侍女众真之所处。

  《灵书紫文上经》曰:有太空琼台,丹玕之殿。

  《灵宝赤书》曰:妙行真人诣元始受赤书五篇真文。於是元始命众真入太定金台,玉宝之殿,九光华房。

  《紫书金根经》 曰:有黄金殿。

  《玄妙内篇》曰:有七宝殿。

  堂

  《太洞玉经》曰:有羽景之堂,在太无之庭。玉容者,太上之明堂也。

  《洞景金玄经》曰:玉帝命太微天帝君坐万灵於房轩,散华香於玉宇,留连八琼之室,曲宴九琳之堂。

  《外国放品经》曰:有光碧之堂。

  台

  《大洞玉经诀》曰:西田之瑶台,大帝所处,有玉清台也。又有散花台。

  《太上玉京经》曰:玉京有七宝宫,宫有七宝。玄台即太上治所,又有天宝台。

  《上清经》曰:有紫碧玄台。

  《大洞真经》曰:上清真人总仙大司马长生法师,登太常沧浪山洞台中双.玉穴,酣饮紫明芝液。

  《真诰》曰:有玉华室,有刻石真人。

  《五胜文》曰:驾飞龙於西华之台,谒拜帝真赤书。

  《玉诀经》曰:太玄上宫太素真人常以春分之日,会诸仙官於昆仑瑶台,校定灵宝真经。

  又曰:阳台真人常以立冬之日,会诸仙官玉女於灵宝阳台之上,校定学道簿箓。

  《本行经》曰:有寻真玉台。

  《众篇经》曰:帝尊引众真人集太空金台内音。

  《玉字经》曰:九层之台处乎玉京之山,焕乎玄都之上,有太真玉印。

  又曰:馥朗天中玉京玄台之别号,西灵真人常诵无量洞章,游行其上。

  《大洞玉经》曰:九天之上有明真台。

  《茅君内传》曰:辰中真人带廷生符於沧浪之台。

  《导引三光经》曰:定光真人在皇曾天绝观台中,导引元气。

  又曰:九变真人在玉完天诰阳无台中。

  又曰:导仙真人在何童天华林荫云台中。

  又曰:云华真人在平育天玄唱宝盖台中。

  又曰:阳王真人在太真台中。

  又曰:法气真人在飞台中。

  又曰:泽婴真人在越衡天无极观台中。

  《真诰》曰:白玉龟台,九灵太真元君封此。

  阁

  《三皇经》曰:人皇所受皇文帝书,赤玉为简,黄玉为文,安之青宫,闭之紫阁。

  《太洞真经》曰:凡天纵仙才名刊金阁。

  《金玄羽章》曰:紫阁之下,受事於玉清九有玉阁、黄阁、青阁。

  楼

  《历藏中经》曰:昆仑山有金城九重,玉楼十二,神仙所治也。

  《龟山元箓》曰:龟山上有十二玉楼,峨峨曜景;太清有金华楼,诸真仙玉箓皆在金楼之中。

  观

  《灵书经》曰:有洞灵之观,金字题观四面。又有九灵之观,紫阳之观。又紫微上宫有通阳之观,主得度之人功德轻重。

  宫

  《三元品戒经》曰:九气始凝,三光发明,结青黄白之气,置上元三宫。

  《太洞玉经》曰:太初有华阳之宫,会方之宫。

小有真天中有万华之宫,玉君之治所。

玉晨宫中有玉映之宫,又有元君六渊之宫,黄老圆华之宫,上清真阳之宫,太极上宫,主众仙诵咏。

  室

  《大洞玉经》曰:太霞之中有白云之室,太虚元君所处。

  《三皇经》曰:蜀郡西峨媚山石室,旧有三皇文。此文不与天下众文同,百万人中未有一人得者。

  《龟山元箓》曰:有琼瑶之室。

  《外国放品经》云:有琼华之室。

  《洞景金玄经》曰:八琼之室。

  又《 三华宝曜内真上经》曰:玉室上清经有碧室。

  房

  《大洞玉经》曰:三华城者,玉清之房名也,在玉城之中,阳安元君所处。

  《无上真人内传》曰:有流云九色之房。

  《仙公内传》曰:昆仑山上有积石瑶房。

  《太上紫书线》曰:白玉母入於龟山王阙,处於青玉宫中朱紫之房。

  《灵宝赤书》曰:有九光华房。

  《外国放品经》曰:紫翠丹房。

  舍

  《道典》曰:道之清今者,吾舍也。

道因天清而清之,因地静而静之,因日月之光而明之,因星辰之行而正之,因万物之性而消息之,万物中人为贵,能使形无事,神无体,以清争致无为之意,即道为舍也。

  窗

  《诸天内音经》曰:天真皇人开寒灵之窗。

  又曰:南极玄窗主诸得道人受炼口叩目。

  户

  《诸天内音经》曰:九玄丈人封於玉京紫户之内。

  《洞景金玄经》有玉户。

  门

  《大洞玉经》曰:太素在幽玄之上,九宫列金门於太素之天。琼羽之门,兰室上清宫中门户名也。大上有琼羽之门。四明门者,上清玉帝之南门也。

  《紫书金根经》曰:东华方诸青童宫有六门,门内周回三千里,东有青华门,西有玉洞门,北有琼门,东北有寒水门,东南有天关门。

  庭

  《二道顺行经》曰:洞阳之官下有、流火之庭。

  《 大洞玉经》 曰:广寒宫中有寒。庭,太一之所处。又有云珠之庭。

  《太上真文》曰:上帝朝真金童,杨烟流熏紫庭。

  坛

  《二十四生图》曰:元始敷五色金为坛。

  《玉皇谱线》曰:元始丈人登玉虚之坛,受九天谱箓上皇宝经,玉符秘章。

  府

  《龟山元录》曰:元始丈人在上清琼天府、大清府、开清府、玉宝洞元府、金融府、丹明府、重冥府、凤生府。

  道部十九竟 #

  道部二十 #

  传授上 #

  《五岳真形图经》曰:若道士得秘圣之经,皆当杜秘於一人之口者,即真灵之文将坠於独见,何缘得存於永代乎?传授但当必得其人,岂可秘而不出,是斯文永翳也。

  《太极经》曰:太上玉经隐注宝诀,众经之祖也。太上令传太极诸侯公王卿伯,未得此位,不得之矣,道士有见此书,则皆应为仙公也。玄箓宿名将定焉。

  《灵宝真一经》曰:太灵真人告太极左宫仙公曰:吾昔授太上灵宝洞玄自然太真上宝经,为太极真人依太上法传授於人。

  《定志经》曰:元始告右玄一真人曰:汝授此经可择其人传之,弥布无外。

  《三皇经》曰:百万人中,或有一人应得此文者,皆有仙录宿命者也。

欲有所授,当择其人,入诸名山,八极周流,天下鬼神无敢犯之者。

太清元始天中之王母,初学道之师也。

  又曰:皇人者,太帝所使在峨媚山。黄帝往授真一五牙法。

  《抱朴子》曰:黄帝东至青丘,过风山,见紫府先生,受三皇内文,以劫召万神。

南至圆荫,建木观百灵。

西至中黄子,受九加之方。

过崆峒,从广成子授自然之经。

北至洪堤上具茨,见大院君黄盖童子,受神芝图。

还陆王屋得神丹注记。

至峨媚山,见黄人於玉堂,问真一之道曰:夫长生仙方,惟有金液,守形却恶独有。

真一之道,古人尤重也。

黄帝自然体道者也。

犹复陆王屋而受丹经,登崆峒而问广成,往具茨而事大隗,适东岱而奉中黄,入金谷而咨子心,论道养而证玄素,精推步而授雷岐,穷神奸记而白泽,相地理而书青乌,救伤残而缀金冷。

故能毕该秘要,穷尽道真。

按《神仙经》云:昔黄帝老子奉事元君,元君以受要诀,瓦乎不建彼二君者,安能自得仙度世者乎。

按《刻山经》及《龙首记》皆云黄帝服神丹。

  又曰:彭祖八百年,安期千年,斯其寿之过人远矣。

若果有不死之道,彼何不遂仙乎?岂非禀命受气偶得其多者乎?按彭祖经云:佐尧历夏,至商为大夫,商王从受还年之术,行之有效,欲杀彭祖以绝其术。

祖觉而逃去。

去时年八百。

  又曰:紫微玄宫玉飞天真书,太清元始授西母佩之,位登仙宗,真人卫从。

  又曰:玄洲仙伯关天万仙真书,东海小童授以得道人佩之。

一名仙人道箓,一名凤真线太玄登仙盟文。

又昆仑塘台灵飞太真大上丈人以授得道者佩之,周行五岳,山神授职。

一名五岳兵符,佩之,金石为开。

  又曰:蓬来高上真书成,青天上皇以传宁封,佩此真符,横行江海。

一名蓬莱太玄玉札,一名九流真书,北陵文人授以马师皇致龙来。

又天帝文人黄上真书佩之,知吉凶未兆之事。

  《上清经》曰:上清真人登大帝沧浪山,诸太极真人授以丹青玉炉,炼云根经。

  《三元布经》曰:昔宁玄甫受此经於皇上真人,九年秘藏白空山。斋戒百日,忽见其岩有王文银简,今封一通於白空山中。

  《本行经》曰:丹灵真人遇玄和先生,受灵宝赤书、五气玄文、黑帝真文一篇。

  《高玄经》曰:昔上元以隐文授太和玉女,玉女授幼阳君以文,封於九疑洞室。

  《登真隐诀》曰:太极帝君宝章者,东海青童君授涓子,以封掌名山。

涓子剖鲤所获,是太上召三一守形也。

以朱书素佩之左肘,勿经履污秽,佩之八年而三一俱见矣。

三一者,三元真一君也。

授其封掌之教。

  又曰:李翼字仲甫,以七变法传左慈。慈修之,以变化万端。此经在《茅真人传》,后道士以还丹方殊秘,故略出别为一卷。

   《茅君传》曰:太真元君西母授说明堂玄真经云:太上立玄双神四明。

玄真内映,明堂外清。

吞息二晖,长生神精。

上补司命,监御方灵。

六华充溢,撒视黄宁。

此四十字即玄真之本经也。

其后王母总真更演说行事之法,犹如九真中经惟以龙书为主也。

太上刻於凤台南轩,非总真弟子不教,非司命之玄挺不传。

   又曰:西母携王君茅盈以诣固衷之宫。

固衷,盈二弟也。

西母抚背告之曰:汝道虽成,所闻未足。

我有所授,汝乃遣侍女郭密香与上元夫人相闻云:但不相见四千余年,天事劳我,致以罕面,可暂来否,当此相待。

上元夫人遣一侍女答曰:阿环再拜上问起居,远隔绛河,扰以官事,遂违颜色近五千年。

仰恋光润,情系无违。

密香至,奉信承降尊於茅固处。

闻命之际,即当饰驾,先被太常君救,使诣希林校定三元之箓,正示暂往。

如是当还,还便东带,愿暂少留。

茅固因问王母,不审上元夫人,何真也,曰:三天真皇之母,上元之高真,统领十方玉女之名录者也。

及上元夫人来,闻云中箫鼓声,龙马嘶呜。

既至,从者甚众,皆女子,齐年十六七,容色明逸,多服青绫之衣,光彩夺目。

上元年未羿,天姿绝艳,服赤霜之袍,披青锦裘。

头作三角髻,余发散於腰。

戴九晨夜月之冠,呜六山火藻之佩,曳凤文琳华大绶,执流黄挥精剑,入室向王母拜。

王母坐止呼之,与同座北向。

上元夫人设厨,王君劝茅盈二弟。

固衷起拜,稽首而立,命坐复席。

上元乃劫侍女出紫锦囊,开绿金之笈,三元流珠经,丹景道精经,隐地八术经,太极绿景经,凡四部以传固衷。

西王母劲侍女李方明出丹琼之函,披云珠之笈,以玉佩金珰太霄隐书、洞飞二景内真符,以传司命茅君。

上元曰:阿母隐书之妙,上真内经天仙所宝,封之金台,佩入太微。

动则八景玉舆,静则宴寝金堂。

此文妙矣。

阿环太极绿经等可以致明月黄华,得白日之赤精也。

及西母上元俱去,惟王君独留经日。

於是盈与二弟诀别,而与王君俱去,到赤城玉洞之府,告二弟曰:吾今去便有局任,不得复数相往来,句曲山是治所也。

汉光武建武七年三月丁已,遣使者吴伦责黄金五十斤置於茅三君庙下,四时祠以太牢。

至明帝永平二年,语丹阳句容茅真人庙,使营护修守。

时邑人通呼此庙为白鹄庙。

句曲之洞宫有五门:石阶曲山以水,其门令得往来上下也。

句曲洞天东通林屋,北通岱宗,西通峨媚,南通罗浮,皆大道也。

其问小径新路阡陌沙溱,非一处也。

汉建安之末,左慈闻江束有此山,故寻之,斋戒三月而登山,乃得其门,入洞虚造阴宫。

二茅君授以神芝三种,慈周旋洞室经年,制度甚肃,叹曰:不图天下复有如此之异乎!至於地中洞天,有三十六所,王屋、委羽、西城、西玄、青城、赤城、罗浮、句曲、林屋、括苍、昆仑、蓬莱、瀛洲、方丈、沧浪、白山、八停之属也,五岳及诸名山皆有洞室,或三十里、二十里、十里,岳洞方百里也。

句曲山,秦时名为句金坛,以洞天内有金坛百丈,因以致名也。

汉灵帝时,敕郡县采句曲之金,以充武库。

孙权时又遣宿卫人采金,常输官。

句曲山每至三月十八日、十二月二日,东卿司命茅君当是日,请总真玉君、大虚真人、东海青童君会于句曲之上。

好道者欲求神仙,宜先斋戒,俟此日登山陈乞也。

茅君即授以要道,得入洞门。

  又曰:紫微、元灵、白玉、龟台、九灵、太真、元君即西王母也。

上宰总真王君,东卿司命茅君之师,右荚紫微夫人之母也。

居昆仑塘台,别治白玉龟山青琳之宫。

朱紫之房,首戴华胜腰带虎章,葆盖沓映羽旌瘾庭以汉平帝时来降句曲华阳宫授司命茅君玉佩金珰经。

又奖教中小二君。

至晋成帝时,与金阙圣君同降阳洛隐元台,授魏夫人玉清隐书四卷。

又《穆天子传》 所载诣西王母,及降汉武者皆是也。

别有传纪名《灵镜洞玄上经》,或曰《大有妙经》即今所存中元辅卿手执者,是未显於世,主训教天下学真之人。

  又曰:西极总真君者,茅司命之师也。

生於商末,服青精□饭,九转丹,用曲晨剑解之道治西城山宫。

年三十,着绣衣,芙蓉冠,把铃带剑一。

汉元帝时降阳洛山,授玉清虚上经三十一卷。

晋时又降魏夫人於阳洛台,每以三月十二月亦同来句曲,推校学仙别有传,未显於世。

《神仙传》云降蔡经家者,是此君也。

  又曰:清虚王真人总真王君弟子,南岳魏夫人师。

汉元帝时,辞家人,华阴山。

九年,太极真人降授二法。

后入地胏山终南山一名地胏,又登阳洛山。

平帝时,南极夫人、西城王君同降授上经三十一卷,王君共诣玄洲请书真名。

乃还西城,修行道成,於是乘飞枫车游行天下。

后登白空山,诣紫清太素三元君,受流金、火铃、豁落、七元、八景、飞晨、神策、玉玺毕,又还西城。

太上遣赐绣羽晨盖、双珠月明、素羽琼干、丹□锦旌。

太素又遣赍成命之书,以为太素清虚真人,治玉屋山,主领宝经。

乘虎筛虎辇,金盖玉轮,八景飞舆,杖九色节,出入上清,受事太素,寝宴太极,南岳魏夫人师之,撰传显於世。

  《南岳魏夫人内传》曰:夫人姓魏,讳华存,字贤安,任城人,晋司徒文康公魏舒女也。

少读老庄、春秋三传、五经、百子事,常别居一园,独立闲处,服饵胡麻。

父母偪之强适太保公椽南阳刘幼彦。

畴昔之志,存而不亏。

后幼彦为修武令,随之县舍。

闲斋别寝,入室百日,所期仙灵。

季冬月夜半,四真人来降于室:太极真人安度明,东华青童君,碧海景林真,清虚真人王子登。

於是夫人拜乞长生度世。

青童君曰:此清虚真人者,尔之师也,当受业焉。

景林真曰:尔应为紫虚元君,上真司命封南岳夫人也。

夫人谢曰:此是婢子有幸赐以性命。

自陈毕,东华小童指而笑曰:丹心苦哉。

於是清虚真人王君乃命侍女华散条、李明瓷等川披云蕴,开玉笈,出太上宝文、八经隐书、大洞真经、灵书八道、紫度炎光、石精玉马、神真虎文、高仙羽玄三十一卷,即手授夫人也。

王君昔学道在阳洛山,遇南极夫人西城王君授此三十一卷经,行之,成真人。

今所授者,是南极西城之本经也。

阳洛山有洞台,是清虚之别官也。

王君当授魏夫人经之时,起立北向而誓曰:太上三玄九皇高真太帝,太帝使教子魏华存於是。

景林真又授夫人《黄庭内景经》,一名《太上琴心》,一名《大帝金书》,一名《东华玉篇》,令昼夜诵之。

王君又告曰:子若不在山中隐身斋戒,则大洞真经不可妄读也。

至于虎经龙书八素隐文之属,奇秘玄奥,若不斋戒,绝世不可施行。

子今且可诵黄庭内经,步蹑七元,存五星之神而已。

人问行之,亦足感通变化。

欲成际会,我有以相迎矣。

方诸青童怡然,小留四真吟唱,乃命北寒玉女宋联涓弹九气之傲,东华玉女烟景珠击西盈之钟,云林玉女贾屈庭吹凤戾之箫,飞玄玉女鲜于灵金拊九合玉节。

王君乃语夫人曰:诀诸要讫。

乃别去。

夫人守静日进,在世八十三年,以晋成帝咸和九年,王君与束华青童来降时,岁在甲午。

二真人与夫人药,题日隐迁白医川神散,石精金光化形灵丸,使称疾忽行,克期有定,俱会阳洛宫。

言毕,二真人去。

夫人即服药,因称脚疾,闭目寝息,饮而不食。

到七日,其夜半之后,太一玄仙遣车来迎,驾气骋御,径入帷寝。

其时子弟侍疾,众亲满侧,莫之觉也。

夫人遂用藏景之法,托形剑化,徐登输,径之阳洛。

居隐元之台,志柄上元。

诚感九天,丹心真契,澄神太素夫人遂北诣上清宫,太微天帝遣九宫太真侍玉元晨郎李明期,授夫人神凤之章,使封山。

召云中央黄老君遣正一羽晨侯公阳子明,授夫人龙衣虎带,丹青飞裙,十绝华幡,使川登行上清,摄真命仙。

三素高元君遣左华九成夫人范定英授夫人流金火铃,九盖之軿,使弹制方魔。

飞输太无太上玉晨大道君遣绣衣使者孟六奇授九色之节,双珠月明,神虎之符,锦旅虎旌,使位主群神,以威六天。

太素三元君遣保禁仙都衷文坚、右嫔元姬赵约罗授夫人西华玉女三百、八景飞舆、玄景九龙,使侍卫执巾上诣三清。

扶桑太帝君遣八玄仙伯柯原首、五方天帝君简肃正等授夫人玉札金文,位为紫虚元君,领上真司命,使主诸学道死生图籍,摄御之官,关校罪,考金关。

后圣君命仙伯牙叔平授夫人青琼之板,丹绿为文,位为南岳夫人,比秩仙公,给曲晨飞盖以游九宫,使治天台大霍山洞台之中,主下训奉道,教授当为真仙者。

令月再登玉清,三登太素,四谒玉晨官宴、扶桑之高台。

於是夫人授王母之命,且还王屋山小有之中,更斋戒三月。

九微元君、龟山王母、西城真人王方平、太虚真人赤松子、桐栢真人王子乔并降小有清虚上宫绛房之中,各命侍女金石发响。

於是西母徘徊起立,折腰俯唱曰:哀此去留会,劫尽天地倾。

嘉会绛阿内,相与乐未央。

歌毕,须臾司命神仙诸隶属及南岳神灵迎官并至,西母等与夫人同去,诣天台霍山台。

  《登真隐诀》曰:太微天帝金虎符。太上玉真保皇道君以授於太上太微天帝君。

  又曰:太一有玉玺金真虎符,方丈台昭灵李夫人治方丈台,弟十三朱馆中,以晋兴宁中降。

杨君曳紫锦衣,带神虎符流金铃,带青玉色绶。

有两侍女年二十许,着青绫衣。

一侍女名隐晖,捧赤玉箱二枚,青带络玉,检文题检,一日太上章,一曰太上文。

自此后数数来降,授书作诗。

  《集仙录》曰:骊山姥,不知何代人也。

李筌好神仙之道,常历名山,博采方术。

至嵩山石室中,得黄帝阴符经本绢素书,缄之甚密,题云:大魏真君二年七月七日,道士寇谦之藏之名山,用传同好。

筌竟不晓其义,因入秦,至骊山下,逢一老母,髽髻当顶,余发半垂、弊衣扶杖,神状甚异。

路傍见遗火烧树,因自语曰:火生於木,祸发必克。

筌闻之,前谒曰:此黄帝阴符经秘文也。

母曰:吾受此经已三元六周甲子,少年从何而得知?筌稽首再拜,具告得经之所,因请问玄义,尽得之。

俄失姥。

  道部二十竟 #

  道部二十一 #

  传授下 #

  《金简玉字经》曰:黄帝受襄城小童步六纪之法。

  又曰:黄累小童受步三纲之法也。

  又曰:广成受东中元童步六官之法也。

  《文始内传》曰:太上遣绣衣使者传命尹喜。

  《玉帝七圣玄纪》曰:七圣撰上玄之章,以付五老。上真仙都左公藏於紫药玉笈,封以启命之章。西龟定箓,东华校名。

  《三天正法》曰:太真灵箓秘在太上灵都之宫,付五老上真仙都左公。

  《四极明科》曰:帝誉之时,九天真王驾九龙之舆,降牧德之台,授帝此真文也。

  又曰:凡授上清宝经皆当备信,信以誓心,以宝於道。无信而受经,谓之越天道;无盟而传经,谓之泄天宝。

  《玉清隐书》曰:有帝简金书,玄玉绿籍,可以传玄羽玉经。玄羽玉经付玄羽玉郎以授上清真人。

  又曰:传授上皇玉慧玉清之隐书,金玄隐玄之羽书。经者皆五老校图,太一式观。

  又曰:上皇玉帝命太老真人开琼珠之筐,出玉清隐书玄羽玉经,以传太微天帝君。

  《二十四生图》曰:元始天帝於长桑碧林园中,闻帝尊普告元圣尊神洞玄天文灵宝玉奥也。

  又曰:依旧典府仰之格,付度道君,女青律云太真玉帝上宫府仰之格,旧经亿劫不传也。

  又曰:帝尊在协晨灵观,登白玉座,具宣秘要,开阐妙门。

  《太玄经》曰:老子传授经戒箓仪注诀曰:以局脚小案置经,彩巾覆上。

  《明真经》曰:元始尊在香林园中说明真经。

  《太清中经》曰:道曰:慎无卖,吾以求宝也。慎无传,吾非其人也。慎无闭,吾绝吾学也。

  又曰:《太真经》曰:师之传授,选其上有仙相,中有仁孝,下有才能笃志者,然后授之。

  《太上真经》曰:太上曰:成道归本,混同无初,出三界外,济九天中。接生与善,授记德人。

  《玄羽经》曰:元嬦金为简刻玉篇,授葛玄。

  《金根经》曰:太上以《大洞真经》付上相青童君,掌箓於东华青宫,使传后圣应为真人者。

此金简玉札,出自太上灵都之宫,刻玉为札结金为简,书以朱文,编以朱绳之结。

  《太真科》曰:太上告张陵天师曰:内外法契与天地水三官,折石饮丹为誓也。

张陵受命为天师,命弟子扶翼为嗣师,上崇虚之堂,登白虚之坛,醮奏太一传授口诀,传命嗣师承代基业,行教天人。

  《真诰》曰:裴君曰:大洞真经读之者轻举。昔中央黄君隐秘此经,世不知也。若知之,秘而不传。

  又曰:紫阳真人受苏君三一玄丹之道。

  又曰:有北海公涓子受守一玄丹之道!

  又曰:东宫中候真夫人受桐栢真人飞解脱纲之道。

  又曰:昔周君学道常山中,积年精思,忽见老人,知是神异,乃叩头请道。老人出素书七篇,令诵之。周君仙去。

  又曰:赵叔期学道王屋山,时出民间,闻有卜者在市肆,叔期曰:欲入天门,调三关,存朱衣,正昆仑。

叔期知神人,因拜乞要诀。

因出一书与之,是《胎精中记》。

拜此书,入山诵之。

后合神丹,服而升天。

  《王君内传》曰:王子登得太上丈人授以琼蕴隐书并云碧阳水飞丹法。君服之,绝见远物,坐在立亡,役使群神。

  又曰:太素三元君遣西华灵妃甄幽箫资成命之书,以云琼为板,紫金刻之,以授王君子登后圣。

  《道君列纪》曰:道君命五老上真开紫药玉笈云锦囊,出灵书紫文上经以付青童君。

  《八素真经 曰:若精勤皆当书以药简,刻以琼文,位为上清左真公。

  《升玄经》曰:张道陵曰:不敢以身传此教。太上曰:何得顾难废不通法?汝当建意,无谓不可传。若世有道士得此仙经,

  披寻着尾,知是真要,无师可授,便得奉行。

  《天戒经》曰:葛玄告弟子郑隐云:吾昔所授善道,太上所贵。

今为师友,是以相授。

吾去世也,将有乐道慈心居士来生吾门者,子当以今道业事一通付之,法应世世传授也。

子以一通依科传付弟子佳者也。

若无其人,一通封五岳名山可也。

  又曰:刘翊字子朔,颖川人,有道德。

家世子仁感济於人,遇师皇先生,告翊曰:子仁感天地,阴德鬼神,太上嘉子之用心,使我授汝以长生之道。

吾仙官也,示能从我去否?翊曰:愿从教。

乃特入桐栢山中,授以隐地八术,服五星之华。

而今度名东华,来在洞中,为定箓府右理中监。

  又曰:淳于斟字叔通,会稽人,汉桓帝时为徐县令。

好道术,数服饵胡麻黄精。

后入吴乌目山中隐居。

人授以虹景丹经,修行得道,在洞中为典相执法郎,主诚有道者。

  又曰:桃俊,钱塘人,少为郡吏。

汉末入增城山中学道,遇东郭幼平。

幼平秦时人,久隐增城,得道者也。

幼平授俊服九精练气辅星存心之术。

俊修之道戒在东华宫中,为北河司命。

  又曰:张奉字公先,河内人也。太傅袁隗常叹其高操,后入剡山,遇山图公子,授奉九云水强梁炼桂法,在东华宫为太极仙侯。

  又曰:夏馥字子治,陈留人也。少好道,服木饵和云母。后入吴山,从赤须先生受炼魂法。又遇桐栢真人,授以黄水云浆法。得道,在洞中为明晨侍郎。

  又曰:后汉刘宽字文饶,少好道,为司徒太尉。

年七十三,遇青谷先生,降於寝室,授其杖解法。

入太华山,行九息服气。

及授以炉丹方修之。

道成,在洞中作童初府上师至始学者。

  又曰:刘少翁数入太华山中,遇西岳丈人授其仙道。

  又曰:黄景华,司空黄琼女,韩众授以岷山丹,服得仙法。

  又曰:赵威伯,东郡人,少好道,师邓鄂张先生。

晚在中岳,受玉佩金珰经於丘林,乃汉楼红将军卫行道妇也。

遂受行抱日月之景,又服九灵明镜。

华遂得道,在华阳内为保命承主仙籍并记学道者,并主暴雨水,领五芝金玉章。

  又曰:张玄宾,魏武帝时人也。遇真人樊子明於少室,授以道变隐景之道,在天柱山。

  《灵宝经》曰:迦罗山树下,有三天人讲《元阳经》。

  《明真科》曰:元始尊在香林园中,与众教化诸法。

  《内音玉字经》曰:大梵隐语西母,以上皇元年七月丙午於洞室下教以授清虚真人王君,传於夏禹,封文於南浮洞室石匮。

故《五符经》云九天灵\书犹封於石匮是也。

  《玉诀下》云:五老真人封题玉匮亦其例也。

《孔灵符》云:会稽山南有宛委山,其上石俗呼为石匮,壁立於云累梯然后至焉。

昔禹治洪水,其功未就,乃斋於此山,发石匮得金简玉字,以知山河体势,於是疏导百川,各尽其宜。

  《上清经》曰:元始天帝与南极元君登太空琼台,五老上真仙都公开郁林之笈、云锦之囊、上清变化、七十四方解形之道、三元布经以授於元君。

  《道学传》曰:王母云此灵光生经听四千年得传一人。

元其人,听八千年顿传二人。

授非其人,是为泄天道。

可传而不授,是为闭天宝。

不计限而妄授之,是为轻天老。

受而不敬,是为慢天藻,泄、闭、轻、慢四者,延祸之事也。

同道谓之天亲,同心谓之地爱,传授当相亲爱,共均荣辱。

  又曰:汉武帝自撰西王母所说,集为一卷,及所与经图之属,盛以黄金之几,封以白玉之函,安着梧梁台上。

  《像名经》曰:东方上尊托七宝凤文之曲几,敷说道要真经。

  《太上黄素经》曰:凡修受大洞真经雌一奇文,常置经於几格洁冷处。

  《法轮经》曰:夫欲授经,皆当资金宝之信,诣师请受道,贵法重道,非言不行,轻传则为非宝,空修则为贱道。

  《众篇经》曰:古人非心不仙,末世非财不度,所以示者,末世贵财贱道也。

以黄金方斤,仙经一部,施於穷山末世,乃取金奔经,黄金刻,为身患,仙经刻得长生。

公知如此,不能免贪也。

非道弘人,此之谓也。

  《大有经》曰:大上宝章传太帝君,太帝君传天帝君,天帝君传太微天帝,太微天帝传金阙帝君,金阙帝君传束海青。

受之,以金为盟,长九寸,广四寸,厚三分,刻而书之,以封山川五岳之真精也。

  《三元真一经》曰:盟誓三官,委帛血坛,割革大约,乃得授付受者。

盟者,保神以坚心,故万物不能犯,天地不能违。

以素丝一两,斋百日,或五十日,或三十日,或二十日十日也。

法以四十年得传一。

  《受玄丹玉经》曰:青布三十二尺,朱帛三十二尺,明镜二枚,告誓,为不泄之约。

  《八术神虎隐文》曰:欲受八卫隐文者,资金龙玉鱼盟誓而受之。受大洞真经亦用此。

  又曰:上金十两,以为神真之信也。锦九十尺,以誓九天。青缯四十尺,以盟其文。好道乐真、勤心注玄、轻物贵道者始可与言。

  又曰:受三天虎书者,实金虎、玉钤、素锦、玄罗各四十尺,以为金真之誓,盟于天地,不宣之约也。

  《太一洞真玄经》曰:古者传经盟誓,皆歃血断发,立坛盟天。今自可以金青代发肤之体。又云违此者失两明。

  《玄母八门经》曰:琅玕、华丹、五石、玄腴之法皆结盟。

  《真一修检经》曰:受太一法二十四年得传。

  又曰:东海玉华妃停文期青童君之妹,降授张微子服雾之方。

  又曰:主仙道君即命侍女范运华、赵峻珠、王抱台等发琼笈、披绿蕴,出上清隐书龙文八灵真经二卷,授范襄平。

  《太行经》曰:仁安远游山林,於寒灵洞穴遇玄和先生,授灵宝黑帝真文。

  又曰:西方有九光灵童,以白帝真文授皇妃。

  又曰:央有无生童子於色之国,授元君信然灵宝赤帝真文。

  《三元经》曰:元始於明霞观以上真玉检,下授三天玉童。

  《马明生内传》曰:龚仲阳受嵩高小童步纪之法。

  《珠囊》曰:陆元德,吴兴东迁人。宋文帝召入内,服膺尊异。时太后王氏雅信黄老,降母后之尊,执门徒之礼。

  又曰:陶弘景字通明,魏郡平阳人也。自云华阳隐居,梁高祖太子从而受道。梁简文邵陵诸王,谢览、沈约、阮忻、虞权并服膺,师事之。

  又曰:刘法先,彭城人也,为宋明帝崇灵馆主。帝先师陆元德,元德卒,又师事法先,尽北面之礼。

  又曰:薛彪之,晋陵人也。烟炉神鼎之法,无不辩其精粗,究其难易。门人有所请益,必诲示勤恳,随量而退。

  又曰:谢暄字元映,陈郡阳夏人也。

年十二,辞亲入高寿山,师朱天赐菜食长斋,专务修道。

朱性严厉,入室者惟暄一人也。

隐虞山虽居幽寂,远近归向,林谷常满。

  又曰:庾承仙字崇光,颖川鄢陵人也。

幼聪悟,博极群书。

时处士刘弘硕学,尤明老庄,隐於荆州之沙洲。

承仙师之讲习,多所该究。

家贫无书,每事假借,一览便诵。

  又日:孙游岳字玄达,束阳永康人也。宋泰始中,陆元德自庐岳下都阐扬至教。游岳乃出京师,问道亲侍,惟席预入室之流。其宏言奥旨,非游岳不传。

  《太一记》曰:裴君精思五年,五帝曰:君登八极城明真灵台,授挥神九有之术。

  《玉皇谱箓》曰:元始丈人登玉虚之坛,受九天谱箓。

  葛洪《神仙传》曰:严青者,会稽人也。居贫,常於山逢一人与青语,临别赠素书一轴。但以洁器盛之,置高处,并教青服石脑法。

  道部二十一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