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授三洞经戒法箓略说

传授三洞经戒法箓略说

  经名:传授三洞经戒法箓略说。唐张万福撰。二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正一部。

  目 录

  卷上

  戒目

  正一法目 #

  道德经目 #

  三皇法目 #

  灵宝法目 #

  灵宝五符 #

  东西禁文 #

  五岳真形图 #

  三皇内文 #

  卷下

  三天正法除六天玉文

  明科信品格 #

  七宝

  金银二十四两 #

  上金九两 #

  金环十口 #

  金龙三枚、金纽二十七口

  金龙玉璧简文 #

  金环玉环 #

  断环

  青丝

  断发歃血 #

  绛巾、碧巾 #

  五香

  方彩

  命缯

  命米

  金羊

  玉雁

  金鱼、玉鱼 #

  五色锦 #

  青罗、紫罗 #

  青布

  纸、笔、墨 #

  券契

  盟

  誓

  传授三洞经戒法箓略说卷上

  前阙

  张万福伏寻经旨,人从虚无自然中来,结形抱识,法天象地,备含万类,神明保卫,贵不可称尊,亦叵匹而染习,尘劳流浪,生死不能自悟。

天尊大慈,善劝方便,说经演戒,开度天人,普使男女同登正道。

然气有清浊,人有贤愚,故教有三乘,形分万等,法门渐顿,盖有由矣。

略说传授指要如左。

  戒目

  三归戒。些二戒者,初起心入道受,令归依三宝也。

  五戒。此五戒者,令除五欲、修五德、持五戒、出五浊也。

  八戒。此八戒者,持八事以契八神。上二戒,录生所受也。

  无上十戒。此十戒者,在俗男女所受,断十恶、行十善也。

  初真戒。此初真戒者,新出家所受,谓始脱俗服入道也。

  七十二戒。此七十二戒者,正一弟子所受,即仙灵录辈是也。

  百八十戒重律。此男官、女官、正一道士所受,老君授干吉者也。

  天尊十戒十四持身品。此清信弟子久志局所受也。

  太清阴阳戒。此五千文录弟子受。

  想尔二十七戒。此太上高玄法师所受。

  洞神三洞要言、五戒、十三戒、七百二十戒门。些三皇弟子所受。

  百二十九戒。此升玄内教弟子所受。

  闭塞六情戒。此灵宝初盟所受,即破自然券也。

  智慧上品大戒。此灵宝中盟,与入帙经同所受。

  三元百八十戒。此灵宝大盟所受。

  智慧观身三百大戒。此上清道士所受。

  元始天尊以开皇元年七月一日午时,於西那玉国郁察山浮罗之岳长桑林中,授太上道君智慧上品大戒法文。

天尊告太上道君曰:今当普宣通法音,开悟群生,为诸男女解灾却患,请福度命,拔诸苦根,使生者见道,身脱八难,死者欢乐,饮食天堂,早生人中,转轮圣王。

修斋求道,皆当一心请奉十戒,谛受勿忘,专精默念,洞思自然,勿得杂想,挠乱形神。

天尊又曰:夫欲安身治国,使门户清贵,天神佑护,地祇敬爱,当修善功,勤心斋戒,广施法门,先人后身,有惠於万物,功普於一切,功满三千,白日升天。

修善有余,天降云车;弘道无已,自致不死。

斯本行之上戒,可不尊奉之乎。

  又智慧观身戒。

太微天帝曰:我始学之时,唯知请经,不知寻戒,乃历劫生死,不奉观身大戒,当何由得仙乎?故道学当以戒律为先,道家之宗尊焉。

法应习诵,上品大圣,皆秘而不书。

若有法而无戒,犹欲涉海而无舟檝,犹有口而无舌,何缘度兆身耶?先须诵习,不容懈惰。

万福曰:凡初入法门,皆须持戒。

戒者,防非止恶,进善登仙,众行之门,以之为键。

夫六情染着,五欲沈迷,内浊乱心,外昏秽境,驰逐名利,耽滞色声,动入恶源,永乖贤域。

自非持戒,莫之能返。

故经云:持戒制六情,念道遣所欲。

又云:学道不修斋戒,徒劳山林。

又云:皆从斋戒起,累功结宿缘。

飞行凌太虚,提携高上人。

凡受戒,皆须诣师伏受,抄写诵习。

若兼经受者,则不须也。

  正-法目 #

  一将军箓,十将军箓。些一件,童子所受。

  仙官七十五将军箓。阳主男

  灵官七十五将军箓。阴主女,此二箓,男女合,名仙灵百五十将军箓也。

  九宫扞厄 六害神符 田部禁炁

  都章毕  九天破殗 大小斩邪

  天灵赤官 元命赤箓 大小召箓

  九州社令 九天兵符 九天真符

  翻天倒地 青甲   赤甲

  赤丙   无终   八牒 #

  五牒   八宿   七星 #

  紫宫   紫台   三将军

  些一十四仲、三十六箓,举其大略,余一百卷阶,具有本经,分不详备。

  《正一法文科戒品》曰:总统天地一切神鬼,诛伏邪魔,斩灭妖精,征灵召气,制御山川,涤荡氛秽,章奏传驿,通达神仙,莫先乎正一矣。

  万福曰:凡人未受正气,皆被六天鬼神、妖精魍魉、一切邪魔之所中害,不能分解,以自兔脱,烦恼在身,痛苦疾病,妨於修道,夭人年算。

太上慈悲,出法施化,制伏强梁,建神立号,布炁征灵,消灭邪魔,摧摄精魁,使清浊殊贯,人鬼区分,正己除邪,一以统万,而邪由正理,万自一宗,故总录群灵,同归真道也。

其天丁甲卒、仙官吏兵,盖道一分灵,凝神布炁,外光妙用,内发精明,虚映既彰,真官斯应,可以神会,难用虑思。

凡诸经所明,莫得译究矣。

  道德经目 #

  《道德》上下二卷。《河上公注》上下二卷。

  《相尔注》上下二卷。《大存图》一卷。

  《传仪》一卷。《朝仪》一卷。

  《斋仪》一卷。此《太玄经》所明,应受持修行。

  《老君西升》一卷。《妙真》上下二卷。

  《内解》二卷。《节解》二卷。

  《高上传》一卷。《无上真人传》一卷。

  《紫虚箓》一卷。此左仙公、及金明所说,传授修行也。

  《太极左仙公道德经序诀》云:夫五千文,宣道德之源,大无不包,细无不入,天人之自然经也。

老君以上皇元年正月十二日丙午太岁丁卯,下为周师,到无极元年太岁癸丑五月壬午去周,以其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度关,以二十八日授尹真人太上《道德经》。

其经,十方诸天人神、仙鬼神,所宗奉也。

道士郑思远曰:余师葛仙公,受大极真人《道德经》,教以口诀云:此经,道之祖宗也。

诵咏万遍,夷心注玄者,皆以升仙。

太上《玉经隐注》曰:常能读五千文万遍,太上云龙下迎。

万遍毕未去者,一月三读之耳。

须云驾至,便升仙也。

《隐注》又曰:居家学道,当受五千文。

月朔半晦、本命日、八节日,日中、夜半时,各一遍读之耳。

志心奉行经上妙事,托形太阴之精,天帝云车迎人身神,不经泰山三官地狱考罚之中也。

上生天堂天帝之前,下生人间侯王之家,相好具足,亦转女为男,结缘上清。

此经博通群品,无大无小,随志所求,无有拘碍,送死养生,罄无不宜也。

亦能安国宁人,制伏边夷,莫不顺道者也。

斯经妙矣,弗有尚焉。

  万福曰:夫五千文,盖三洞之精华,一乘之奥旨,理身理国,遣有归无,言象莫诠,寻绎难极,而百王楷式,千劫不刊之文也。

故太极左右官得道诸仙,及太玄都山圣真,常研味道德,诵咏幽玄矣。

凡夫得之,清斋千日,诵之万遍,云龙下迎,仙童侍卫,万劫长存之术耳。

老君授尹喜,行之道成,从老君化胡,周游天下,出有入无,变见自在,为无上真人文始先生,亦为先师矣。

  三皇法目 #

  金刚童子箓。普下版。三一真讳。

  三将军图。九皇图。三皇内文。三皇大字。

  洞神经十四卷。陶先生所传+三卷

  《灵宝经》云:神宝君者,则洞神之尊神。

至上皇元年出书时,号三皇洞神。

《太清太极宫经》云:三皇者,则三洞之尊神,大有之祖炁,天皇主炁,地皇主神,人皇主生,三合成德,万物化焉。

洞神三皇之经,传训下世,领化佐国,扶助兆人,故天子得之,凤凰下降,祥瑞出见,役使百神,无所不辟。

若入名山,游行八极,天下鬼神,无敢当之,上士升仙。

  万福曰:夫得道诸仙真圣,虽超出凡界,亦有摄化职统,主诸天地洞府山川,召鬼役灵,呼云制雨,以活万姓也。

此文,盖太上自然之章,神真之信,神宝君所说,化乎九仙三皇,各受一篇,而天下大化,因号之焉。

文字宛奥,理事精微,具载经中,卒难详备矣。

  灵宝法目 #

  自然券。中盟经四十七卷。

  大盟真文。八景内音。

  《真文赤书经》云:元始洞玄灵宝赤书玉篇真文,生於元始之先、空洞之中,天地未根,日月未光,幽幽冥冥,无祖无宗,灵文晻暧,乍存乍亡,二仪待之,以分太阳,待之以明,灵图革运,玄象推迁,乘机应会,於是存焉。

天地得之而分判,三景得之而发光,灵文郁秀,洞映上清,发乎始青之天,而色无定方,支势曲折,不可寻详。

元始炼之於洞阳之馆,冶之於流火之庭,鲜其正文,莹发光芒,洞阳炁赤,故号赤书。

灵图既焕,万帝朝真,飞空步虚,旋行上宫,烧香散花,口咏灵章。

是时天启十二玄瑞,地发二十四应,上庆九天之灵奥,赞三天之宝明。

神风既鼓,皇道咸畅,元始登命,太真按笔,玉妃拂筵,铸金为简,刻书玉篇,五老掌录,秘於九天灵都之宫,玉女典香,太华执巾,玉童侍卫,玉陛朝轩,九天上书,非鬼神所闻。

天宝之以致浮,地秘之以致安,玉帝掌之以得镇,三光乘之以高明,上圣奉之以致真,五岳从之以得灵,天子得之以致理,国祚享之以太平,寔灵文之妙德,乃天地之玄根,威灵恢廓,普加无穷。

荡荡大化,为神明之宗,其量莫测,巍巍乎太空。

又云:元始五老赤书玉篇,出於空洞自然之文,於未有之中,生天立地,开化神明,上谓之灵,施镇五岳,安国长存;下谓之宝,灵宝玄妙,为万物之尊。

《东方真文》曰:生神宝真洞玄章,南曰南云通天宝灵拎,中曰宝劫洞清九天灵书,西曰金真宝明洞微篇,北曰元神生真宝明文。

五老玉篇,皆空洞自然之书,秘於九天灵都紫微宫七宝玄台,侍卫五帝神官。

依玄科,四万劫一出灵宝真文,以赤明开玄之始,号曰空洞赤书景皇真文。

天地分判,天号之灵,地号之宝,故曰灵宝二十四生。

经云:上皇元年九月二日,后圣李君出游西河。

值元始天王,李君稽首曰:昔蒙训授天书玉字二十四图,虽得其文,未究妙旨。

今遇天尊,愿垂成就。

於是天王口吐洞玄内观玉符,以授於君,使清斋千日,东向服符,形神备见,自当洞达,诸疑顿了。

李君稽首,奉承教旨,具依天仪,长斋千日,东向服符,八景神并见身中,金书玉字、二十四图,空中而明,文彩光鲜,洞彻无穷。

赤明元年正月上寅一日午时,元始天尊於赤明天中、南霍之丘丹灵洞宫,敷罗五色,黄金为坛,白银荐地,七宝告灵,传度洞玄。

金书紫字,玉文丹章,自然灵图,二十四真,三部景神,天仙飞仙,神仙地仙,兵马乘骑,以受太上无极道君,依威仪玄格、明真科文,度人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人,宿有金名,列字诸天。

应仙之人,大运之终,当收文还上大罗七宝玄台紫微宫中。

《玉字上经》曰,天真皇人曰:天书玉字,凝飞玄之炁,以成灵文,合八会以成音,和五合而成章,大运启期,琳琅自生,神风虚奏,韶响洞鸣,焕乎诸天之上,朗耀太幽之中,与龙汉而俱化,披赤明於延康。

二仪待之以判,三景待之以分,上圣乘之以神,五岳宝之以灵,一切得之以生,国祚享之以安,落落大范,巍巍高尊。

奉之者长存,宝之者真降,修之者神仙,度死骸於长夜,炼生魂於朱宫。

妙化之文,出於自然,混之不浊,澄之不清,毁之不灭,灭而复生,高秀太虚,万帝之宗,威灵恢廓,难可名焉。

天真皇人曰:度授诸天内音自然玉字,当依明真典格,以朱书白素上,资七宝镇灵,金缯效心,拜黄缯章表,告诸天度文,露文中坛,三日三宿,不遇风雨,文无飞扬,合真以传。

天真皇人曰:修飞仙之道,及灭度之法,尸解隐化,轮转生死,随运逍逼,无拘太阴,当朱书诸天玉字、无量内音,白素佩身,随文服御,心不受秽,五内清和,六府恬寂,空碧无为,八年洞达诸天,坐见十方,神真交降,体生玉光,驰骋龙驾,白日登晨。

玉章上道,四万劫一传,随节服御百日,诸天记录,地官削简,八年神真自降,体生玉光,洞达幽虚,坐睹自然,死尸更生,反胎还人,转轮不灭,生死得仙,轻泄漏慢,身负河源风刀,万劫终不得仙。

明真旧格,宜秘之焉。

  万福曰:夫灵宝真文,生於空洞之中、元始之先,天地未根,日月未光,幽幽冥冥,无祖无宗。

元始炼之於洞阳之馆,冶之於流火之庭,鲜其正文,莹发光芒。

於是太真按笔,玉妃拂筵,金童散花,琼女扬烟,五帝侍卫,三界朝轩。

天宝之以致浮,地秘之以致安,五岳享之而安镇,一人则之以太平,保制劫运,吐纳阴阳,教化一切,仪范万天。

诸得道大圣、众至真、诸君丈人,莫不奉行灵宝,诵咏其篇,与天地而同没,共日月以俱悬。

大周天地,近存我身,勤修之不死,暂行之长年,为天人之舟檝,皇幽明之福田,其理宛奥,莫得而言,传之浩劫,愚岂知焉。

  灵宝五符 #

  《太玄经》曰:天地万神,皆六甲之部使也。

老君行之,长生度世,坐致行厨,隐形易体,坐在立亡。

出不择日,行不择时,尽监万神,辟除疾病,踰江越海,不避风波,从天入渊,虚无自然,径入昆仑,不死之道,上升太清,登造紫微。

  万福曰:夫阴阳者,道之本。寒暑生杀,动静之炁也。而清浮圆动,明阳也。浊沈方静,暗阴也。阳不能独生,待阴而成。阴不能自成,须阳以

  生。

一消一息,有虚有盈,二炁和合,万象乃形。

男东女西,金白木青,水流土止,天动地宁,上下交泰,变化百灵,乾坤分判,回转千精,微妙莫测,阴阳遂呈。

甲乙日干,子丑为支,以相配合,数成六焉。

干者,日也。

阳之精称奇,一、三、五、七、九数也。

支者,辰也。

阴之灵称偶,二、四、六、八、十数也。

阴阳翕辟,万二千物具而有神焉。

主之者,六甲也。

天不用六甲,三景失伦。

地不用六甲,五岳崩摧。

天子不用六甲,百官乖绪。

学道不用六甲,违其妙理。

六甲者,一切之纲纪也。

行得其道,万邪皆伏,鬼神为使。

故道士佩之,坐在立亡,神仙不死,逆知未来也。

  《开元经》云:灵宝五符,道之隐文,结飞玄之炁,自然成章,字方一丈,八角垂芒。

生於元始之先、空洞之中,保制劫运,使天长存,梵炁弥罗,万范开张。

十方已得道,一切诸神仙,莫不佩奉而得长存,变化自在,驱驭百神,升入无形,与道合真矣。

  万福曰:灵宝五符,生天生地,分化五行,与炁混合,吐纳百神,乘运隐显,劫劫长存,轮转五劫,布气十天。

轩辕受之於天真皇人,传之於子孙,夏禹得之於钟山,秘之於洞庭。

吴王泄之,国祚不隆。

道士佩之,道不离身,神将炁化,和理於心,神道炁一,变化自然,寿齐天地,炼景入真,没身不殆,水劫独存,功齐太虚,德冥自然。

轻泄毁诽,罪延无穷,保慎敬爱,福常在焉。

修行法则,具之经文。

  东西禁文 #

  万福曰:其符,离合三皇文,白羊公介君所受,制虎豹虫狼、山川百精之鬼,不敢为害。故驭虎撄蛇,即其事也,道士秘之焉。

  五岳真形图 #

  《五岳真形图序》云:汉孝武帝好长生之道,常祈祀灵岳,以求神仙。

元封元年正月甲子,登嵩高山,起道宫,帝斋七日,祠讫乃还。

到四月戊辰夜闲居,东方朔、董仲君在侧焉。

忽有一女人,着青衣,非常丽也。

帝问何女?

  女曰:我墉宫玉女,为王母使,从昆山来语帝,闻子欲轻四海,寻道求生,降尊王之位,而屡祷山岳,勤哉有心,仙道可教者。

百日清斋,不交人事,到七月七日,西王母当暂来也。

武帝下席跪诺,言讫女隐,忽然失所。

帝於是登寻真之台,斋诫存道,其四方之事,权委於家宰焉。

到七月七日,乃肃除宫掖,设座大殿,以紫罗荐地,燔百和香,张云锦帷,燃九光微灯,设蒲萄蜜,为客主之馔。

帝乃盛服立於阶下,内外谧寂,以俟仙官。

到夜二唱后,忽见天西南如白云起,郁郁直来,径趣宫庭。

须臾转近,闻云中有箫鼓之声、人马之响。

复半食顷,王母至也,群仙数千,光耀庭宇。

别有五十天仙,皆身长一丈。

王母上殿东向坐,年可三十许,修短得中,云颜绝世,真灵人也。

下车登床,武帝拜跪,问寒温毕,立如也。

因呼帝坐,王母自设厨,非常丰珍,非地所有,甘气绝殊,帝不能名也。

帝见王母巾器中,有一小卷书,盛以紫锦囊。

帝请问此书,王母示之,五岳真形图也。

此乃三天太上所出,文秘禁重,岂汝秽质所宜佩乎?昔上皇清虚元年,三天太上道君下观六合,瞻河海短长,察丘山高卑,乃因山源之规矩,睹河岳之盘曲,陵回阜转,山高陇长,周旋委蛇,形似书字,是故因象制名,定名实之,号画形於玄台,而出为灵真之信。

诸仙佩之,皆如传章。

道士执之,经行山川,百神群灵,尊奉亲迎。

欣子有心,今以相与,当深奉慎如事君父,泄示凡人,必致祸考。

听四十年得传一人,四十年无其人,听八十年顿二人耳。

授非其人,是为泄天道;可传而不授,是为闭天宝;不计限而妄授,是为轻天老;受而不敬,是为慢天藻。

泄、闭、轻、慢四者,延祸之车也。

泄则身死道路受土,形濡骸裂;闭则盲聋於来生,命凋枉於卒殁;轻则祸锺於父母,诣玄都而考罚;慢则暴终而堕恶,或恶疾於后世。

复有愈此罪者,宗断而族没,同道谓之天亲,同心谓之地爱。

传授当相亲爱,共均荣辱,营心真一,珍惜精液,共养和气,气全神归,必齐灵会。

如其不尔,天降汝厉。

此皆道之科禁,不可不慎,汝欲有所授,董仲君者,以其人也。

即命传毕,更取一图,王母手付帝,帝再拜跪受。

王母曰:三年更来,告汝道也。

帝既见王母,乃信天下有神仙之事,欲有去世计数矣。

而淫色恣性,杀伐不休,百姓叹於劳役,死者怨於无辜,不从圣母之言,遂不复来也。

所与帝经图之属,盛以黄金之风,封以白玉之函,安着栢梁台上。

后到太初元年,天火焚台,遂尔烧失。

王母当以武帝不从训诲,而灾之耳。

但帝先承王母言,以图授董仲君,仲君誊写,赖此得存也。

鲁女生,长乐人,少好道,绝谷八十余年,色如桃华,一日能行三百里。

世传见之二百余年后,采药嵩山,忽见三天太上侍官,以五岳真形图与之,并告其施用节度,女生道成。

一旦入华山后,五十年先识者,逢女生於华山庙前,乘白鹿从玉女三十人,并令谢其乡里亲族,故人甚分明。

今得此图见於世间者,起由董仲君,及女生二人。

仲君临去传乐巴,女生传封君达。

葛洪曰:昔白郑君五岳真形,吴越之人,无有得传,不审先生有不?郑君曰:吾似有之,传授禁重,不可妄泄。

卿极有心,是故相告,且勿宣之。

吾先人受此书於青牛

  先生,自吾受图,不传一人,当以此文与卿。

今施用节度,皆出於郑君也。

青牛先生言,家有五岳真形,一岳各遣五神,来卫护图书。

所居山川近者,山泽神又常遣侍官,防身营家,凶逆欲见伤害,皆反其殃,辟除五兵五瘟,可带履锋刃带。

此文乃执持以履山林者,百山地源灵官主司,皆出境拜迎。

尊贵国信鬼神,犹执卑降之礼,何凡人而可慢堕哉?

  万福曰:夫五岳真形图,上圣高真神仙所宝。

道士佩之,游行山泽,千山百川之神,皆出迎之。

家有此图,仙灵侍卫,万厉潜伏,仕官高迁,财产丰积,子孙昌盛,门户兴隆,修行佩奉,自有法矣。

  三皇内文 #

  《三皇经》曰:三皇自然之文,皆以金玉为用。

天皇所受,玄玉为简,青玉为文。

地皇所受,黄玉为简,白玉为文。

人皇所受,赤玉为简,黄玉为文。

缀以金钩,联以金锁,擎以玉桉,覆以珠巾,芬以五香,持以十华。

玉童玉女执拂左右,真官仙职司承去来,辟邪狮子、骐驎凤凰、青龙白虎、玄武朱雀、灵禽圣兽、无量伎乐、六甲六丁、三五僚属,防护宿卫,奉兹文矣。

  万福曰:其三皇文,即《洞神经》,亦曰《洞仙三皇》。

受之,召制天地万灵百精之神。

道士佩之,化景飞空,出入自然,呼云降雨,役使鬼神,所愿立克,益寿延年,生死获庆,享福无穷矣。

  传授三洞经戒法箓略说卷上竟

  传授三洞经戒法箓略说卷下

  三天正法除六天玉文

  道曰:吾生眇莽之内,幽幽冥冥。

幽冥之中,生乎空洞。

空洞之内,生乎太无。

太无变化,而三炁明焉。

三炁混沌,生乎太虚,因虚而立洞,因洞而入无,因无而生有,有生而立空。

空无之化,虚生自然,上炁曰始,中炁曰元,下炁曰玄。

玄炁所生出乎空,元炁所生出乎洞,始炁所生出乎无,故一生二,二生三,三化生,以至九玄。

从九反一,乃入道真。

炁清成天,滓凝成地,中炁为和,以成於人。

三炁分判,万化禀生,日月列照五宿,焕明上三天。

生於三炁之精,处於无上之上,极乎无极,故无极也。

履大运所不能改,经大劫所不能易,总真高虚,可谓高也,故号三天正法。

九天之号,亦生於三,三炁生三,故号九天。

其六天总民,应化顺运,与日月推迁,阴阳否勃,天地炁反,小劫交周,万帝易位,九炁改度。

当此之时,凶秽灭种,善民存焉。

大劫交时,天翻地覆,海涌河决,而万恶绝种,鬼魔灭迹,八荒四极,万不遗一。

自非勤心於存思,佩除六天之文,修行三天正法,不得兔过,此厄奉迎圣君於上清宫也。

除六天文,元始天王所出,始青飞玄之炁结成玉文,以告六天,运周度交,收炁检神,还反土上。

正一始生之天佩者,制灵使炁,威摄十方,出空入无,万道开张,经大劫所不能毁,履洪波所不能沈,万神稽首,五岳司迎,侍童六百人、玉女六十人,营卫佩文者身。

太上所宝,秘之六合紫房,万劫一传。

太上受之於九天真王,元君受之於三天玉童,黄轩受之於太上元君,西王母受之於元始天王,四极受之於东海小童,紫阳真人受之於太上大夫,宁封受之於清天上皇君,唐尧受之於后圣帝君。

自唐之后,得文乃七千人,皆得驾龙飞空也。

《高上玉晨凤台曲素上经》云:玄都九曲,峻嶒凤台,结自然凤气,以成琼房,处於九天之上、玉京之阳,虚生八会交真之气,十折九曲,洞达八方,上招扶摇之翮,傍通明於玄台之上。

字方一丈,文蔚焕烂,洞明九天,飞凤云盖,紫气郁溟,游麟之兽,交踯驰横,六领狮子,备于下关,五帝玉仙,执五色命魔灵幡,以威御五方。

右侍太华玉女,左卫金仙玉童,各三千人,侍真典香,日月侠映,七元回灵,三晨齐景,玄光洞明,琼林振条,玉籁激庭,七宝华光,流曜上清,即高上玉晨太上大道君所治,玄都丈人以凤文真书、忧乐之曲,玄授於道君焉。

如是上天万真,及五岳飞仙,悉皆以月五日、十五日、二十五日,一月三登凤台,晏礼旋香,诵咏忧乐之辞也。

上庆神真,下悲兆民,其辞虚微,玉朗洞清,四真稽首,万仙礼音,散香逸霄,流烟虚庭。

凡上宫已成真人,及始学为仙者,莫不备修九天凤气玄丘真书、诵忧乐之曲也。

玄古皆万劫一传,今有其人,七百年中,听得三传,得有其文,飞行上清,登九曲凤台,朝谒玉真也。

轻泄失明,七祖死责,慎则神仙。

太上授太极真人,以传东海方诸青童大君,使传道士,宿有金名、应为神仙真人者,佩之得见三元君迎圣君於上清金阙。

  万福曰:夫化化者,不化。

生生者,不生。

不化则长存不灭,不生则永劫无倾。

斯道神妙,修之可得而获焉。

凡一切有形,道之委炁,含精通神,识自生,动自行,明辩日月,智落天地,思过鬼神,妙合阴阳,莫不由道,而神理在焉。

若乃延促龄於浩劫,擢朽神於亿天,回玄抱景,登真守元,万劫未始,千椿童颜,周天地於瞬息,役风雷於胸端,爱养群品,师范众真,布天慈於种智,作仁父於本元。

自非元始之法王、太上之玄经,孰能易之哉令.而愚者不知大道之化、元始之尊,不信神仙不死。

回颜驻年,亦犹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吁可痛矣。

且天回星转,地静川流,四炁生成,五行交错,风云聚散,寒暑生杀,诅无主而宰之焉。

盖至道神化,分灵布炁,罗络统御而主之也。

虽诸天五亿,世界三千,仙真圣尊,开方立域,说法教化,变见无穷,真应法身,灵应难测。

其统之者,皆元始矣。

即人身足行手持,目视耳听,口语鼻歆,心通意识,魄静魂动,皮肤居外,筋骨持内,血脉荣卫,昼夜运动,岂无君而御之哉。

斯固司命纳生,桃君保精,白元营魄,无英制魂,二十四真和理百神,太一元父总统我身,虚静则永世不倾,烦躁则倏忽夭龄矣。

  夫人从虚无自然中来,受神抱识,湛然清争。

及禀形之后,则众欲生而患累起,见世则三灾九厄、十苦八难,痛痒疼酸,生老病死,烦恼形神;死则魂入幽牢,受诸苦恼,昼夜考掠,魂神痛楚,动经万劫,莫能自兔。

天尊大慈观见众生,爱念在心,乃分灵布化,降迹接凡,天上人间,游行教化,分身百万,散景亿千,随其,机缘,广说经教,欲使众生离苦,永免轮回。

今天昔天,法门常一也。

经云:思微定志者,令人安神念道,保其身也。

思微者,念昔受生之初,神本清净也。

定志者,除诸妄想,绝思惟也。

人所以生者,神在形也。

所以死者,炁离身也。

子欲长生,定其心也。

身有百神,心为之主,故《老君内观经》云:心者禁也,一身之主,禁制形神,使不邪也。

心则神也其神也,非青非白,非赤非黄,非大非小,非短非长,非曲非直,非柔非刚,非厚非薄,非圆非方,变化不测,混合阴阳,大包天地,细入毫芒,制之则正,放之则狂,清净则生,浊躁则亡,明照八表,暗迷一方。

但能虚寂,生道自常,永保无为,其身则昌。

世以无形,莫之能名,祸福吉凶,悉由之矣。

又云:从道受分谓之命,自一禀形谓之性,所以任物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之谓之志,事无不知谓之智,智周万物谓之慧,所以通生谓之道。

道者,有而无形,无而有情,变化不测,通神群生,在人之身,则为神明,即修心也。

所谓心也。

所以教人修道,即修心也;教人修心,即修道也。

道不可见,因生以明之也;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也。

若生亡则道废,道废则生亡,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羽化神仙。

人不能保者,以其不内观於心故也。

内观不遗,生道常存。

又云:道以心得,心以道明。

心明则道降,道降则心通。

神明之在身,犹火之在卮明,从火起火,自灶存炷,因油润油,藉卮停四者,若废明何生焉,亦如明缘神照,神托心存,心由形有,形以道全,一物不足,明何依焉。

所以谓之神明者,眼见、耳闻、意知、身觉,分别物理微细,悉知由神以明,故曰神明。

老君曰:所以言虚心者,遣其实也。

无心者,除其有也。

定心者,令不动也。

安心者,使不危也。

静心者,令不乱也。

正心者,使不邪也。

清心者,令不浊也。

净心者,使不秽也。

此皆已有,今使除也。

心直者,不反覆也。

心平者,无高低也。

心明者,不暗昧也。

心通者,不室碍也。

此皆本自然也。

粗言数者,余可思也。

学道之夫,当熟观之矣。

  详夫三洞经教,万术千方,虽广略不同,皆制人之心也。

而心有明暗,智有浅深,由形器有清浊,禀炁有薄厚耳。

然是非好恶,喜怒趋舍,莫不悉从於心。

未知是心,谁之所使,若也定由於心也,心何自殂落哉。

然则寻其本,莫得其源;察其流,靡穷其际。

而究其终始,则卒归其自然也,尝试论之。

夫道以一动生万物,万物由一以生一,在人身即老君魂也,亦谓之道识也。

照生我神,即我魂也,亦谓之我识。

既身由一生,神由道照,则心由於神明矣。

由是言之,神见则心朗,神隐则心昏,神之隐见,由心之清浊也。

假如油清则灯照,油浊则景微矣。

  经云:心则神也,神则心也,心神不殊,是以心由神照,则经之灯喻是也,智者谛详之焉。

  明科信品格 #

  凡人初入法门,先受诸戒,以防患止罪。

次佩符箓,制断妖精,保中神炁。

次受五千文,诠明道德生化源起。

次受三皇,渐登下乘,缘粗入妙。

次受灵宝,进升中乘,转神入慧。

次受洞真,炼景归无,还源反一,证於常道。

  经云: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此谓天地虽没,而身常存,不危殆也。

  凡道由心得,心以道通,诚至感神,神明降接,是以古人求心,末世求财,古人非心,不度末世,非财不仙。

是故须财以对心,明心而财见。

譬诸世人,欲求心佳偶、良宝珍物、心之所爱,岂计价直也。

此暂时赏心悦目,尚竭所怀,况乎真道,得不贵耳。

世人惜财不受经,不肯尊师重道,乃将神仙为虚说,长寿为自然,不亦慨哉。

而圣人善劝方便,质求其心,或七宝告灵,或六誓传道,良有以也,岂徒然哉。

必使经道流通,人神合契,信行不忒,师弟无违矣。

  七实

  黄金白银一、珊瑚二、琥珀三、碑磲四、玛瑙五、真珠六、碧玉七,一云瑠璃、苏牙、白玉、真珠、碑磲、玛瑙、琥珀。

  义曰:道以一炁化生三炁,三炁化生九炁,九炁各生三炁,为三十六

  天,洞彻无碍,名曰道境,号天中之天。

从是以下,二炁流降,分化五行,元和降精,凝魂生身,元父玄母,神散五灵,在人形中,谓之五藏,外通七窍,以照七元,含阴吐阳,养神育气,为我身之宝,谓之七宝,而肾藏偶故金银共焉。

元始五老,分位五方,三五流辉,结神五藏,所以将此七宝,上告明灵,质对我心,冀通神道矣。

  金银二十四两 #

  义曰:紫微二十四高真,分灵下降,生於人身,保神养炁,变化自然,出有入无,调理百关,炁血流转。由二十四高真,所以常存,故言镇二十四生炁也。

  上金九两 #

  义曰:人之受生,九天炁降,回黄转白,守一抱元,昼夜变化,以成我身也。及九月神具,司命告灵,万神侍卫,而得生焉。故上誓九天,质其生元也。

  金环十口 #

  义曰:天回地转,阴阳生成,日东月西,昼夜分位,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阴□阳舒,天之常道,一岁十二月,四时生化,炁周十天。

故质告十方,通诚十极,则神道闻於远近,真灵降於身形也

  金龙三枚、金纽二十七口

  义曰:龙者,鳞虫之长,禀少阳之炁,含岁星之精,木之灵兽,变化自在。

故东方七宿,象为青龙,炁转五方,或遍九方,随处言之,则有五龙、六龙、九龙之号。

而得道者驭之,如世之乘马。

所以世事云:龙以驭天,马以行地是也。

今所以用龙者,传言驿奏,闻诸天曹地司,状学道者之功过也。

纽以驭龙,犹马之衔勒也。

  金龙玉璧简文 #

  义曰:人受命长短善恶,富贵贫贱,愚智穷通,吉凶祸福,乃至草木虫鱼,风云雹霰,莫不由之於天。

天有北极天尊主之,而天高听卑,察人善恶,司其得失。

若能至诚,则感之於天。

是以善恶发乎心,吉凶应乎天矣。

圣人慈悲广救,方便接引,令改恶从善,祈於上玄,立词致欸,书於简牍,诉之於天,身中吏兵,善恶童子,及四司五帝、土地真官,关白太上三曹,告下诸天诸地,日月宫府,百二十曹,二万四千灵司令某乙,纪善辍恶,续短延长,则周公金縢,仲尼元辰,子韦移星,鲁阳回日等,是其事也。

故简者,求事之词璧,乃质诚之信龙,即传奏之驿,犹诸方奏贡,列词状物,驰於阙庭耳。

  金环玉环 #

  义曰:环者,圆而能通,空而不滞,金刚能断,柔而不挠,玉洁匪渝,光而有润。

欲使行人决断世网,从顺经道,与代和光,处凡无染,外则不滞於境,内则常虚其心,睹物缘情,攀怀自息,亦枢始得。

其环中前心、后心,如之不绝故也。

  断环

  义曰:断世恩爱,共契师资,生死永捐,经法相继,亦是师资同心,其利断金。

又金为义,义能断割,除恶就善,内绝疑网,外捐嗜欲,则妄想烦恼,永消除也。

  素丝五十尺,若百尺,五两、十两。

  义曰:素丝,天然质素,柔洁明净,随物宛约,顺世光尘,贯穿珠玉,织成锦绮,或圣人所服,或凡夫所衣,天上人间,共相宝贵。

欲使行人身心清净,内外柔和,除其刚强,不染秽浊,则人天爱护,仙圣降临,微妙难思,宝贵斯极,五应五炁,五德五方,百应百神,百关百结,尺有分寸,须识短长,两与物齐,自明轻重也。

  青丝

  义曰:青者,天之色,冀系炁於天。又宗方之色,庶发生於善,欲使行人当如天行道,慈育苍生,似春之德,滋荣一切也。

  断发歃血 #

  义曰:割身自信,誓於明神也。

  绛巾、碧巾 #

  义曰:绛丹色,以代敌血。碧青色,用代落发。真人不欲伤人,大慈之化也。

  五香

  沈香一、熏陆一不白檀三、青木四、丁香五、龙脑七、砂三、雄四。

  义曰:撒五熏之炁,降五方之灵也。

  方彩

  义曰:五帝主人善恶籍箓,以色币质之。经云:用,五方元老之官也。天子用匹,公王以丈,庶人以尺各依方数也。

  命缯

  义曰:人受生,天与四万三千二百算为一百二十年,而不满此者,皆犯天地、日月、星辰,违盟负约,背道叛师,不从经戒,为三官夺减算命所致也。

故以纹缯对天官,乞延算命,名命缯也。

唯天子用紫纹或罗一百二十匹,皇后太子比之。

余依年加匹、丈、尺,王公贵人用匹,富者用丈,贫贱以尺。

  命米

  义曰:食者,人之天,人不食而死。

米者,人之所食,切己难忘。

命禄少多,系於天府天禄。

若尽寿命便终,故用益天仓,冀延短寿。

所以正一经云:算尽为延,禄尽为益是也。

  金羊

  义曰:羊能跪乳,谓之礼兽,欲使行人孝於师父,慈於一切也。

  玉雁

  义曰:雁,阳乌也。秋南而春北,顺阴阳以往来。又有行伍,知其次序,欲使行人随顺法教,令威仪有度,知其阶位,不违品次也。

  金鱼、玉鱼 #

  义曰:鱼为阴虫水官之使,传驿文牒,诣河侯之所。

又断北帝之长簿,奏水官之符状。

玉取洁白,入水不渝。

金取坚刚,得水柔润,亦取其检口不言,阴潜自处也。

  五色锦 #

  义曰:锦者,禁也。五色绘而成文,欲使人处五欲而成道,先须伏从科戒,以禁於心也。

  青罗、紫罗 #

  义曰:缯辈之微细轻妙,唯罗之最美也。青紫,天之色,重经贵道之士,以此精物有经之师,充法服之用,冀体妙入微,同天合道也。

  青布

  义曰:青,清也,亦春之色。

布遍也,使行人清心诤行,遍行诸法,慈爱万物,仁若春阳也。

又云:仙人食金玉,衣青素,故以金玉青素为盟,亦一方之谈,未为绝论也。

  纸、笔、墨 #

  义曰:天曹虽远,神与世通,列状言情,事资文墨,故以此具,对天曹,庶文字上闻,言词可记也。

  券契

  义曰:受道之日,关奏天曹地府、四司五帝、一切神仙,以为监证,所以召七祖以监临,对五帝而结券。

若后违盟犯约,背道轻师,则勘契合券,以自证验。

亦犹世之交易,各执券契,以相信也,亦曰升天券。

得道之曰,过天门地户,魔王主司,以相按验,乃至神仙洞府,诸天曹局,悉皆勘会,如世之公验也。

券即正一真券、五色券、八道券、三五券、洞神券、升玄券、自然券、上清七券等例是也。

契即正一黄契、三五契、三十六部尊经契、上清四契等例是也。

  盟

  义曰:盟,明也。

彼此未信,对神以相明也。

神者无形,官冥不测,莫睹其端。

若违盟约,必致殃考,是其验耳。

依盟祟约,福亦无忒。

但以凡心易动,神理难明,故须立约以契之,必令通神合道也。

盟即灵宝初、中、大等是也。

  誓

  义曰:誓,制也。

以言契心,告神盟也。

而自制其情,欲不使放逸,期於会道耳。

夫上士闻道,勤能行之,不须盟誓,以自契也;中士已下,引之则进,排之则退,故须盟誓,制止其心,令不改也。

盖圣人大慈之教,勘於合道,既授之以法,又使从科戒,必令不犯,克得道也。

所以末代传道,皆须共立盟誓也。

誓即六誓、十二誓等是也。

夫神道无形,天理辽旷,幽昧不测,言议莫知,若能精至,便即通感,所以令其信用质於心也。

心信则轻财,财轻乃贵道,贱财则神明降接,命可延,命久年长,神仙可得。

未有神仙,不能体变入化,与道长存也。

世人不悟,遂妄生非毁,外不行功立德,内不洗垢清神,而贪秽满心,爱憎栖意徒言入定,躁甚羁猨,唐说净心,臭踰溷豕,但见坐禅者,毒心弥盛,秽迹逾彰,虚语内修,竟无中实,至於饥寒痛痒,病恼烦怨,不异常人,矫云同俗,吁可悲也。

愚人闻余此言,谓之诽谤,吾岂欲街於言词而自陷也,直欲使人释迷从悟耳。

智者幸熟思之,勿役妄也。

其所用法信事毕,并依经散之也。

伏寻经中信物,或云出自神州,非世间所有,今请以某物准当者,将欲引接於贫贱,使同入道也。

若富有之家,幸得力办,未宜准当之。

且金钱七宝,天子、储君、皇后、妃主、公王能有,岂凡贱得办也。

其金龙玉龙、金鱼玉鱼、金羊玉雁、罗锦之流,又非寒栖所得,皆听以杂物准当。

若要令依法,则经道永閟,难於引接耳。

又经中法物,自属明灵,须依色目,力营取办。

若信物自是弟子施师,多少无限,或名衣上服、床帐卧具、茵席几杖、玩弄器物、缾罐履屩、车马奴仆、庄园屋宅、金银珠玉、绫罗锦绮、钱绢布帛、钗梳环钏、米麦花果、供养法具、绳床坐褥,缘身所有,施道及师,立观度人,写经造像,放赎生命,拯济饥寒,兔贱为良,施囚宥罪,广行慈救,大设悲田,发无上心,大弘胜业,为家为国,济物及身,遍为三涂,众生苦恼,各随心力,属在一时,任其所怀,亦无定格。

若贫贱之人,供师使役,不惮苦辛,远近陪随,给侍香火,修营观宇,植种果林,垦辟田园,栽时花药,舍身落发,克己自劳,毫分之间,无所恼惜,昼夜不懈,供事师尊,如此勤劳,至乎得道也。

窃见金仙、玉真二公主,以景云二年,岁次辛亥春正月十八日甲子,於大内归真观中,诣三洞大法师金紫光禄大夫、鸿胪卿、河内郡开国公,上柱国太清观主史尊师,受道破灵宝自然券,受中盟八帙经四十七卷、真文二箓,佩符策杖。

乃埔土为坛三级,高一丈二尺,金莲华纂,紫金题榜,青丝周达坛内。

东方青锦,南方丹锦,西方白锦,北方紫锦,中央黄锦为褥。

复有龙须凤翮等席,藉地五方案,各依方色,制锦虬金龙玉璧镇之。

又青罗十八匹,绯罗六匹,白罗十四匹,皂罗十匹,黄罗二十四匹,以安五方。

紫罗二百四十匹,绢四百八十匹,钱二百四十贯,黄金二百两,五色云锦二十五匹,香一百二十斤,七宝周足,青丝五百两,奏纸二万四千番,笔墨各二百四十管挺,书刀十二口,护戒刀巾各三十八具,金龙六枚,金钮五十四枚,俱用镇於坛中,以质灵官也。

复有盘龙香炉,舞凤香炉,瑞叶香炉,祥花香炉,莲花香炉,芝草香炉,并香合香奁,并纯金纯银制造。

复有对鹤双鸾,飞龙宛凤,锦帕敷案。

复有金刚神王,仙童神女,烟云山水,草树虫鱼,圣兽灵禽,瑰奇珍物,绣辊覆经。

复有雕玉之案,镂金之案,紫檀之案,白檀之案,沈香之案,皆作翔鸾舞鹤,金花玉叶,装饰雕镌。

复有七宝函,九仙函,黄金函,白玉函,以盛於经。

复有青锦之囊,绛锦之囊,素锦之囊,紫锦之囊,黄锦之囊,云锦之囊,五色绣囊,以盛法箓。

复有厨盝笥藏,皆珠玉装饰,巧妙华丽,非世所有,眼未曾睹,价直亿千也。

又有真人旛,玉童玉女旛,金刚神王旛,莲花镂旛,芝草镂旛,盘龙镂旛,舞凤镂旛,翔鸾镂旛,飞鹤镂旛,或霏云耀日,隐景含烟,转字开花,连金缀玉,或山水画象,鸟兽奇形,瑞草祥花,披云漏日,悬坛之四面。

复有金莲花树,银莲花树,七宝花树,五色花树,千株万株,列坛上下,及观院内,光明洞彻。

复有五色花烛,金盘龙烛,银翔鸾烛,千叶莲烛,九色云烛,同心之灯,分华之灯,连珠之烛,贯花之灯,转轮神灯,飞台灵灯,紫焰兰灯,青光芝灯,霄华百枝灯,月照千叶灯,五星灯,七曜灯,二十八宿灯,三十六天灯,韬光灯,灭烟灯,照耀内外。

二七日夜,行道礼诵,始启斋,则瑞雪飘花,将露真文,乃卿云浮盖。

其夜四更,老君降坛,与公主语。

传法之日,瑞云五色,香烟八引。

传法既毕,二公主各舍床卧几褥,音乐器具,及在俗衣服,各五百副,绢一万匹,罗锦钱彩,并供养法具等,价逾万贯。

镇坛法物,仍不在其数。

又以先天元年壬子岁冬十月二十八日甲子,复受五法,上清经法,具依科格,别院建坛,法天象地,内圆外方,装严妙丽,乃至法物、信物、镇彩、命缯等物,皆胜於前百千万倍。

其经法,并金书宝轴、绣帙锦表,悉珠玉连缀,代未曾有,不可名目。

  万福自惟凡鄙,戒行无取,谬奉恩旨,滥预临坛大德、证法三师,既睹兹法会,实怀悚作缘,公主受道,并别有记。

今粗书之,冀万代之后,知道法之尊重也。

大唐先天元年,岁次壬子十二月丙申十二日丁未,太清观道士张万福谨记。

  传授三洞经戒法箓略说卷下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