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清太上帝君九真中经

上清太上帝君九真中经

  经名:上清太上帝君九真中经。

简称《九真中经》。

撰人不详,约出於东晋南期。

为早期上清派重要经典之一。

原本一卷。

后分作二卷。

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正一部。

  上清太上帝君九真中经卷上

  太虚真人南岳上仙赤松子传

  太上帝君九真中经内诀

  中央黄老君者,太上太微天帝君之弟也。

以清虚上皇二年,混尔始生,日晖重曜,连光映灵,五云翳盖,庆烟玄停。

年七岁,仍自知长生之要,天仙之法,乃眇纶上思,钦纳玄真,萧条灵想,心栖神源,广体八绝,握空投全,解脱於文蔚之罗,披素於空住之肆,浩洲黯探,玄波云峙,总辔遁迁,澄理万涂,焕冷风於妙觉,隐摽霄以游盘,激玄元於天外,运九气於霞津,逸韵兰波,凝清渟旋,奇音冥响,云会八烟,理玩太初,冥心高象,希涂十方,搜神幽元,掇飙振毫,潜素隐微,目豁玄元之户,手披万寝之庭,仰欣神匠,俯悲五难,流浪师契,窈窕明机,濯易神颖,归想真灵,尔乃天韵妙蔼,宿会玄感。

於是太上授以帝君九真之经,八道秘言之章,施修道成,受书为太极真人。

  太极有四真人,中央黄老君处其左,得佩龙玄之文,神虎之符,带流金之铃,执紫毛之节,巾金精之巾。或扶晨华冠,驾郁华飞龙,乘三素之云。

  八道秘言曰:欲行九真之法者,长斋清室,常以三月三日、五月五日、九月九日,及本命日,用东流水沐浴五香之气,又以甲子日夜半沐浴毕,烧香於左右

,向本命,心再拜,心祝曰:

  太上高真,九灵景精,帝君五神,太一归明,使我飞仙,上登紫庭,沐浴华池,身神澄清,桃君守命,帝君反婴,上通太虚,五藏自生。

  太上曰:夫人唯结精积气,受胎敛血,黄白幽凝,丹紫合烟,所以凝骨吐津,散布流液,四度会化,九宫一结,五神命其形躯,太一定其符籍,忽尔而立,怳尔而成,罔尔而具,脱尔而生,於是乃九神来入,安在其宫,五藏玄生,五神主焉。

父母唯知生育之始我也,而不觉帝君五神,来适於其间也。

人体有尊神,其居无常,出入乎上中下三田,回易阴阳,去故纳新,展转荣输,流注元津。

大神虚生内结,以成一身,灌质化炼,变景光明,非如三魂七魄,是积灵受气,自生於人父母者也。

帝君九魂,变形一时,忽为尊神,有九名,号曰九真君,此太一帝君之混合而一变也。

分为上下,旁适万道,子能修之,则出水入火,五脏常生,长斋隐栖,以存其真。

此文一名九真内诀,一名太上飞文,一名外国放品,一名神州灵章,虽有四名,故一宝书耳。

  第一真法,以正月本命日,甲子、甲戍日平旦,帝君太一五神,壹共混合,变为一大神,在心之内,号曰天精君,字飞生上英,貌如婴儿始生之状。

是其日平旦,当入室,接手於两膝上,闭气冥目内视,存天精君坐在心中,号曰大神。

使大神口出紫气郁然,以绕我心外九重,气上冲泥丸中,内外如一。

毕,因叩齿九通,咽液九过,祝曰:

  天精大君,飞生上英,帝君内化,来见心中,身披朱衣,头巾丹冠,左佩龙书,右带虎文,和精三道,合神上元,五灵奉符,与帝同全,口吐紫华,养心凝神,赤藏自生,得为飞仙。

毕,夜半复行之,如上法。

此是帝君五神,应时自然混变,为一大神耳。

所谓触节顺生者矣,不复待兆存念而成之也。

  第二真法,以三月本命日,及甲申日辰时,帝君太一合会五神,混化内变,为一大神。

大神分形散气,尽布在诸骨节中,号曰坚玉君。

是其时也,当入室,接手於两膝上,闭气冥目,注心内视,存坚玉君,字凝羽珠,入坐喉下胃管中,化白气以入诸百骨节中。

存大神口吐白气,以绕骨九重,内外郁郁,如云雾之烟也。

毕,叩齿九通,咽液九过,祝曰:

  坚玉大君,来入骨中,身披素衣,头巾白冠,字凝羽珠,灌养九门,左佩龙书,右带金真,口吐白气,固骨凝筋,白骨不朽,筋亦不泯,百节生华,使我飞仙。

毕,夜半生气时,复一行之。

九真日也,帝君太一五神,自然混化,立为一大神,不复待兆先思存,而后为结变也。

貌状并如婴儿之形,九真同法尔。

此是九魂七魄,化五神结凝,帝君九变,太一三斗同把符籍,定录玄清,使兆长生不死,上升仙庭者也。

此道幽秘,上灵所宝,非有仙籍者,不得闻也,非有宿契者,不得见也。

闻见之者,皆应运挺生,与灵合得,故冥感吉会,拔匠幽领,天神来过,玉华接盻,故九真坚心,八道悟观矣。

斯乃三元之合符,非陆行之所希也。

先陈盟誓,乃得宣焉。

  第三真法,以四月本命日,及四月甲午、丁卯日巳时,帝君太一五神,混合化生大神。

大神又欻尔分形,为黄气郁郁,尽流入诸精血中,号曰元生君,字黄宁子玄。

巳时当入室,接手两膝上,闭气冥目内视,存见元生君,周游一身血脉精液之中,使口吐黄气,以缠熏孔脉之外,及一身九重,使内外并同黄气。

毕,叩齿九通,咽液九过,祝曰:

  元生大君,同灌血躯,身披黄衣,头巾紫芙,左佩虎录,右带龙书,羽衣上披,威仪扶胥,口吐黄津,固血镇虚,真气日入,邪气消除,精盈液溢,九灵俱居,使我飞仙,天地同符。

毕,夜半生气时,又一施行。

  第四真法,以六月甲辰日、本命日、戊寅日午时,帝君太一五神,变为一大神,来入在肝中,号曰青明君,字明轮童子。

至此日午时,当入室,接手於两膝上,闭气冥目内视,存青明大君入坐肝中,使口吐青气,以绕肝九重。

毕,叩齿九通,咽液九过,祝曰:

  青明大君,来入我肝,身披青衣,头巾翠冠,左佩虎章,右带龙文,字为童子,宝真明轮,口吐青气,养肝导神,青藏自生,上为天仙,太一护精,抱魄检魂,帝君奉籍,使我得真。

毕,夜半生气时,复一行之。

  第五真法,以七月三日,及本命日、庚午日巳时,帝君太一五神,混合化为一大神,在脾中,号曰养光君,字太仓子。

至此日时,兆入室,接手於两膝上,闭气冥目,内视注心,存养光君入坐脾中,使口吐绿气,以绕脾九重,气上冲泥丸中,内外洞彻郁郁。

毕,叩齿九通,咽液九过,祝曰:

  养光大君,来入脾中,上灌三元,是为太仓,身披绿衣,头巾莲冠,左佩玉灵,右带威神,五灵秉钺,七电九震,口吐绿华,养脾滞魂,黄藏自生,上为真人。

毕,夜半生气时,复一行之。

  第六真法,以八月十五日,及本命日、庚申日申时,帝君太一五神,混合化为一大神,在肺中,号曰上元素玉君,字梁南中童子。

至其日时也,兆当入室,接手於两膝上,闭气冥目内视,存上元素玉君入坐肺中,使口吐五色气,以绕肺九重,上彻泥丸中,内外郁然。

毕,叩齿九通,咽液九过,祝曰:

  上元大君,来坐肺中,三天梁南,灵华中童子,身披龙衣,黄晨华冠,右把皇籍,帝君同轮,太一把图,右执灵篇,左佩玄书,右带虎文,口吐五气。

时复一行之#1。

  第七真法,以九月十九日,及本命日、戊戌日酉时,帝君太一五神,混合化为一大神,忽尔又因分形为二神,分坐散形在两肾中,号曰玄阳君,字冥光先生。

至此日时,兆当入室,接手於两膝上,冥目闭气内视,存玄阳君化形,并入两肾中,使口吐苍气,以绕肾九重,上冲泥丸,内外郁然。

毕,叩齿九通,咽液九过,祝曰:

  玄阳帝君,入坐肾中,身披紫衣,头巾扶晨,左佩龙符,右带凤文,冥光先生,常在帝前,口吐苍华,灌肾灵根,太上徘徊,上迎帝君,下籍书我名绅,黑藏自生,身为飞仙,北登玄阙,游行天关,高步上虚,携手五神。

毕,夜半生气时,复一行之。

  第八真法,以十月十二日,及本命日、辛巳日午时,帝君太一五神,混合变化为一大神,在胆中,号曰含景君,字北台玄精。

至其日时也,兆当入室,接手於两膝上,闭气冥目内视,存含景君入坐於胆中,使口吐五色气,绕胆九重,上冲泥丸,云雾内外,通匝郁然也。

毕,叩齿九通,咽液九过,祝曰:

  含景大君,来坐胆中,身披锦衣,头戴紫冠,北台玄精,化生灵烟,左佩神光,右带玉真,口吐五炁,养胆强身,上帝三命,与我结亲,桃君记符,太一七陈,和精宝血,理液固筋,使我上升,得为飞仙,北朝虚皇,乘軿三元。

毕,夜半生气时,复一行之。

  第九真法,以十一月二十八日,及本命日、丙子日巳时,帝君大一五神,混合变化为一大神,在泥丸紫房之中,号曰帝昌上皇君,字先灵元泉。

此神者,是帝君之父祖,故自九化混魂,反形於祖父,以降於上宫也。

定名仙书,解结胞中,胞中之节,非祖无以散化,非父无以披根,非帝无以正魂,故须祖父来营,定形神以长存也。

兆每至其日时,当沐浴,烧香左右,入室平坐,接手於两膝上,存帝昌上皇君在泥丸紫房之中,使口吐紫气,绕头九重。

毕,又使口吐紫气,绕两目内外九重。

毕,又使口吐紫气,绕舌九重。

毕,又使口吐紫气,绕齿九重。

毕。

凡四九三十六绕气,使一身内外,都郁然洞彻,如日在身内之状也。

都毕,叩齿三十六通,咽液三十六过,祝曰:

  帝昌祖君,帝皇元神,镇守紫房,宫在泥丸,黄阙金室,混为九魂,魂生万变,乃成帝君,五神奉侍,七气上真,龙衣凤帔,紫翠青缘,手把皇符,头巾华冠,左佩玉瑛,右带虎文,下坐日月,口吐紫烟,周气齿舌,朝溉眼唇,出丹入虚,呼魄召魂,凝精固胎,六合长欢,上登太微,列补仙官。

  夫一年之中,九真之道毕矣。

周而复始,则泥丸领灵,目童明全,五藏自生,血脉保津。

若身未升登,合形俱晨者,则宜翳景示俗,暂入太阴也。

身经三官者,三官不得犯也。

则九真召魄,太一守骸,三元护气、太一摄魂,骨肉不朽,五脏不陨,能死能生,能阴能阳,出虚入无,天地俱生。

是以道士清静营形,感致九真之气应也。

三元飞精以盈虚,太一抱我尸而反质,微乎深哉,微乎深哉。

  子常修九真之道者,百神揖拜,万鬼受事。

若经太阴,则形骸不朽,五脏自生,计二十四年,更得生焉。

豁尔而寤,了尔而觉,明明忆昔日之入太阴也,似一宿之睡卧耳。

怅然已在於棺椁之外,朗然已坐丘山之巅,斯乃九真之幽妙,帝君之极神也。

夫行此道者,欲得寡言静心,言不及死,正行不淫,语不及色。

又欲得惜气养神,起居安详,闭气使极,吐气使微,出虚入无,绵绵不绝,此所以帝君所栖,乃玄母之所亲,可以存五神,可以念九真也。

  太上帝君九真宝符文

  (原阙符) #

  右此符,常以八节日朱书服之。

  太极真人曰:常当暗讽之,每至朔望旦及夜半,昤咏三过,以和九魂,复帝房之气,使人神正邪消,百关开朗,兆善秘宝,勿得妄宣,此所谓三天龙书者也。

  太上九真作龙书,帝君神庭,以身为家,天尊朱室,明堂是居,正坐太极,玄丹不邪。

玄母所乘,三素之舆,元父所控,赤羽飞车,左御绛鸾,右辔灵乌,一寸正方,上灵共都,丹台火阙,流映散虚,高栖太微,手把紫录,灵渊素池,金醴水玉,九气徘徊,飞华云跃,中有大神,不可名目。

父驾元气,母载玄轴,巾日精华,腰带虎箓,流火万丈,眼生龙烛,天帝秉节,凤衣羽。

常存九真,神帝所育,乃在紫房,明堂之北,灌生续精,防守玄谷,出入命室,遨游洞关,时入中宫,上通太元,盘桓四气,九星判分,五藏坚华,太一守魂,寝息幽庭,役使七神,子能咏之,白日登晨。

精感妙对,摄御灵兽,山崩水溃,呼嗡响救,生地得时,上升天宿。

九真道毕,泄则祸遘,三官泄毒,考罚宣漏,当传仙才,审可成就。

  中央黄老君八道秘言章

  秘言微曰:闲心静室,寥朗虚真,逸想妙观,腾濯玄人,苟诚感上会,精悟晖晨,亦将得见丹景之气,三素飞云,八舆朱辇,紫霞琼轮,上清浮盼,徊辔三元,高皇秉节,灵童攀辕,太素拥盖,南极临轩,帝君守房,合景五神,七气续明,高晖远缠,冥光外映,蒙蔚龙颜,象烛太虚,流逸七观也。

子勤候之,立便飞仙,云轮忽降、则白日登晨,不烦复凝霜濯华,玄腴金丹也。

  一道秘言曰:以立春日,正月甲乙日,清朝北望,有紫绿白云者,是为太上三元君三素飞云也。

其时三元君乘八舆之轮,上诣天皇太帝,子候见是三色云。

当心存叩头自搏,心存四再拜,自陈乞曰:曾孙某甲,少好道德,修行九真,沐浴五神,并为天帝、帝君所见记录,今日有幸,遇三元君出游,乞得侍给轮毂。

任意祈祝矣。

若三见元君之舆者,则白日升仙,不须复他存思,千百所施为也。

八道所行祝拜之辞,亦如此。

此所谓八道秘言者矣,非有仙录者不得闻也。

  二道秘言曰:以春分之日,及寅卯日,夜半东北望,有玄青黄云者,是为太微天帝君三素云也。

其时太微天帝君乘八景之舆,上诣高上玉皇也。

见者心存拜祝,如上法。

若四见天帝之舆者,则白日有龙軿羽盖,来见迎而升天也。

  三道秘言曰:以立夏之日,及甲子上旬戊辰、己巳之日,清旦西北望,有紫青黄云者,是为太极上真君三元内宫真人三素云也。

其时太极上真三元真人,乘玄景绿舆,上诣紫微宫。

心祝拜如上法。

若五见太极舆者,则白日升仙。

  四道秘言曰:以夏至日,甲戌旬戊寅、己卯之日,清旦东南望,有赤白青云者,是为扶桑大帝君三素云也。

其时扶桑公太帝君,乘光明八道之舆,上诣太微宫,见之心祝拜,如上法。

若四见之者,则白日有云龙见迎,而升天也。

  五道秘言曰:以立秋之日,甲申上旬戊子、己丑之日,清旦正西望,见白赤紫云者,是为太素上真人天皇白帝君三素云也。

其时太素上真白帝君,乘翛条玉辇,上诣玉天玄皇高真也。

子当祝拜之,乞如上法也。

若五过见之,则白日升仙。

  六道秘言曰:以秋分日,甲午上旬戊戌、己亥之日,清旦南望,有素赤黄云者,是为南极上真人上皇赤帝君三素云也。

其时南极上真赤帝君,乘绛琳碧辇,上诣阆风台,诣九灵夫人。

若见,当祝拜之,如上法也。

若四过见之,则白日升仙。

  七道秘言曰:以立冬之日,及甲辰上旬戊申、己酉之日,清旦西南望,见绿紫青云者,是为上清真人帝君皇祖三素云也。

其时上清真人帝君皇祖,乘玄景八光丹舆,上诣高上九天玉帝。

子心祝与拜,如上法也。

若四见之者,则紫晨太一君乘凤文羽车,来迎於子,白日升晨。

  八道秘言曰:以冬至之日,及甲寅上旬戊午、己未之日,清旦正东望,有朱碧黄云者,是为太霄玉妃太虚上真人三素云也。

其时太霄玉妃太虚上真人,乘徘徊玉辇,上诣太皇宫,召太微天帝君。

子见是云色者,拜祝请乞如上法。

若三见之者,玉皇命中黄司命,乘绛龙玉车来迎於子,白日升晨。

  右八道秘言毕矣。

见者当心存叩头搏颊,四再拜,自陈如上法。

又当先沐浴烧香,以待其时,而心出望一食顷,而还室中。

三素云各自有色,色上下相沓积,如所次说也。

假令立春日见三元三素云者,则紫云在上,绿云次之,白云在下,共相杳也。

子谨视之。

上旬者,谓甲子之日,初入月十日之内,有甲子日是也。

非其日非其时,而见此云者,亦当拜祝,则三倍於其日时见也。

他日效於甲子矣。

  凡行九真,司八道之事者,则天人卫护其形躯也,真皇守其命骨矣。

夫非有仙名玉籍者,幽冥亦不以此经示之,虽复希求,终不见也。

有见之者,皆玄书宿名,应为仙灵故也。

  施行此道者,勿令人犯其履屣,并其巾褐衣服也。履屣之类,常令新鲜,巾褐衣服,常令净洁,行此道也,无犯禁忌。

  太素上清致帝君五神气法

  常以戊己日鸡鸣时,闭目存东方青气大如弦,从日中来,使气满入头泥丸中。

又有两青烟,复从目中出,郁郁然,须臾变成二童子,上下衣青,如婴儿始行状也。

左目童子名曰帝君飞灵,右目童子名曰太乙晨婴,并在我之左右,侍兆之起居也。

极使仿髴,念之良久。

毕,叩齿九通,咽液九过,微祝曰:

  东方五灵,日气焕青,帝君二童,欻然已生,旦入泥丸,炼脑宝形,左变右化,得道之名,使我上朝,太素紫清。

  毕,极念二童子名,则百害不干。

此二童子乃玄母之魂魄,玄父之精神,故假帝君太一而名变,再以保兆魂,以正兆魄,魂魄保正,则一形常生矣。

若能修之十八年,白日升天也。

存两童子,令从目中出,使青气忽化,而生成也。

存在左右,令二童子各吐青气,以灌绕我一身,洞入内外也。

  上清太上帝君九真中经卷上竟

  #1『时』字上,当缺『毕夜半生气』五字

  上清太上帝君九真中经卷下

  太上玉晨郁仪奔日赤景玉文

  太上玉晨结璘奔月黄景玉章

  右奔日月隐道,太上上清太极九皇四真人之所宝秘,玄虚元君之玉章也。

自非有金阁玉名,及绿字东华者,皆不闻见此二章之篇目矣。

行之者,先清斋百日,绝交人事,乃为之也。

久久行之,上奔日月,得给玉童玉女各十五人。

  太上郁仪赤文、结璘黄章,乃太上玉帝君之灵秘篇也。

藏於九天之房,丹瑶之台,非勤心好真,宿有飞玄天仙之骨录者,莫能得而见闻也。

闻其篇目,皆不可妄言称及,犯者受考三官,天地不赦。

初令三百年,得宣传一人,却后七百年,乃复得传一人,若神真冥告有宜授者,传之也。

传授之法,皆师友相授,以崇玄科也。

  七魄余气,变成龙虎,守人地关,伏於履屐之下。

三魂余神,化成五灵之云,映其巾中。

若有犯之者,则心震意惕,怅然自失,所以神亏魂散,精光翳滞也。

常当警备之,履屐之下,不令有土者,忌粪壤之气也;衣服内外,不令有垢秽者,忌洿慢之熏也。

侍经有高上玉童玉女,各十七人,言此有经者之功过,摄万邪之不祥也。

若子视经,深入别室,烧香左右。

传授之时,对斋乃付。

按传授之法,各对斋静,以诚其心,思神研真,以壹其志。

今宝书有九真之事,及二十四神名字,存念祝说,皆灵言上音,故以重斋受之,始盟漏泄之考矣。

二人各共对斋二十四日,又告斋前后各一日,日讫出经,以付弟子。

弟子写毕,剪发束结,诣师以为效信。

今代用白绢九丈准盟,歃割之伤,用白素者,太素之炁也,用九丈者,九真数也。

受经以后,不得宣盟泄经,愆德毁正,多言失行,以秽道真。

遵修是经者,则白日登晨,违其约者,七祖受地狱考也。

  上清紫精君、皇初紫灵道君,常内镇洞房,观盼九天,偃息华辰之下,寝晏九精之内,拘魂魄於北上,炼五神於真炁,逍遥八素,列名玄图。

太上太道君吟曰:上紫门,望八晨,列丹宫,具明神,游九气,舞天仙,巾天青,咏太历,带豁落,诵灵策,招飙龙,蹑双白,引紫童,徊二赤,藏太素,隐华壁。

此言是紫精三帝君,常致五神之道经也。

太历谓《七圣玄纪》,灵策谓《玉皇经》。

  科曰:授非其人,不遵法度,为宣泄天文也。漏慢违誓,死为下鬼,乃七祖考受风火之罪。自非同气,宁当闭口。

  西玄山洞台中,有此二经,刻以玉简,书以金字。

及王屋清虚天,皆有而不备具,唯太玄宫高上台,及蓬莱府北室金柱玉壁,刻文并备具也。

中宫仙人、太清诸官,并不知此经是何事也。

  峨眉山北洞中石室户枢,刻石书字曰:郁仪引日精,结璘致月神,得道处上宫,位为帝君真。

凡二十字,下仙见之,台自不解。

欲行得此,不必愚贤,但地上无此文耳。

真官玄法,启誓乃传,有道而行,位为上真,乃乘八景琼轮,游行九晨,诣太素宫,见太一帝君,俱朝元晨。

故秘言曰:子得郁仪结璘,乃成上清之真,不修上道,不得见三元君。

  太上郁仪日中五帝讳字服色

  日中有青帝,讳圆常无,字照龙韬,衣青玉锦帔,苍华飞羽裙,首建翠蓉扶晨冠。

  日中赤帝,讳丹灵峙,字绿虹映,衣绛玉锦帔,丹华飞羽裙,建丹扶灵明冠。

  日中白帝,讳皓郁将,字回金霞,衣素玉锦帔,白羽飞华裙,建皓灵扶盖冠。

  日中黑帝,讳澄增停,字玄录炎,衣玄玉锦帔,黑羽飞华裙,建玄山芙蓉冠。

  日中黄帝,讳寿逸峊,字飙晖像,衣黄玉锦帔,黄羽飞华裙,建扶灵紫蓉冠。

  右日中五帝君讳字服色。欲行奔日道,当祝识名字,存帝服色,在我之左右前后。月中夫人之魂精内神,名暧萧台摽,右月中魂配五帝,次之又祝之。

  能知月魂名,终身无灾,万害不伤。太上藏日月帝君、夫人讳字於太素宫,有知之者神仙。

  太上结璘月中五帝夫人讳字服色

  月中青帝夫人,讳娥隐珠,字芬艳婴,衣青琼锦帔,翠龙凤文飞羽裙。

  月中赤帝夫人,讳翳逸寥,字宛延虚,衣丹蕊玉锦帔,朱华凤络飞羽裙。

  月中白帝夫人,讳灵素兰,字郁连华,衣白琳四出龙锦帔,素羽鸾章飞华裙。

  月中黑帝夫人,讳结连翘,字淳属金,衣玄琅九道云锦帔,黑羽龙文飞华裙。

  月中黄帝夫人,讳清荣襟,字炅定容,衣黄云山文锦帔,黄羽龙文飞华裙。

  右五夫人头并颓云三角髻,余发垂之至腰。

  右月中五帝夫人讳字服色。

欲行奔月之道,当祝识名字,存夫人服色,在己之左右前后。

日中五帝魂精内神,名珠景赤童,右日魂配月五夫人,次又存祝之。

  能知日魂名,终身无疾,万祸不犯。太上藏日月魂名於紫虚玉宫,有知之者,通神使灵。

  存奔日月道者,任意所便行耳,不必尽为之也。

欲得静室隐止,唯令见日月之始晖处也。

若不绝人事,与外物相干者,不得行此道也。

夜半当烧香,存五帝、五帝夫人名字,心祝曰:

  愿与帝君太一五神,合景如一。於是二十四年,亦白日升天,亦不必行奔存之道也。常存在我之左右,并心祝窃诵,勿令耳闻。

  行郁仪奔日之道,旦旦视日初出之时,时无日当在静室,先临目闭气十息,因又咽日光晖十过,当存令日光霞,使入口即而吞之。

毕,微呼日中五帝君字,并月魂名,凡三过。

毕,阴祝曰:

  愿得与五帝真君,月魂精神,共乘景云,上奔日宫。

又闭目,乃存青帝君,从日光中来下,在我之左;次又存赤帝君,从日光中来,在我之右;次又存白帝君,从日光中来,在我之背;次又存黑帝君,从日光中来,在我之左手上;次又存黄帝君,从日光中来,在我之右手上。

次五帝都来,存帝服色,令仿髴。

於是又叩齿五通,咽液九过,微祝曰:

  赤炉丹景,圆华九明,太晖启晨,焕曜朱精,五帝肇霞,映洞万生,观落上真,空洞条平,运气炼彩,流荡五形,使我神化,六府敷盈,同与帝君,太一无英,骖乘绛云,阳遂九軿,上奔日官,与帝合灵,寿均天地,二晨相倾。

毕,又叩齿三通,咽液三过,微祝曰:

  月魂精神,暧萧台摽,使我得到,日窟之天,东蒙长丘,得受挥神之章,带九有之符,食青精日,饮云碧之腴,宴八极之城,登明真之台,坐希林之殿,咏玉晨之辞。

毕,又存阳遂绛云之车,驾九赤龙,从日光中来到我之前,仍存与五帝共乘,而奔日也。

自忘形良久,又咽液十四过讫,乃开目极念,存思自有仿髴。

能久行此道者,必得乘景奔日,此郁仪之道毕矣。

  行结璘奔月之道,夕夕视月初出之时,无月者,於静室中,先临目闭气九息,因又咽月光九过,当存月光,使入我口中,即而吞之。

毕,微祝五帝夫人讳字,并日魂名,凡三过。

乃存月中青帝夫人,从月光中来,在我左右,相次比如存日中五帝法。

都来,存服色极令仿髴。

於是叩齿九通,咽液九过,微祝曰:

  黄精启晖,元阴内彰,映观太玄,开洞万方,散蔚寒飙,七晨悬琅,回阴三合,天地吐光,紫晖旋结,浮华九空,圆明赋彩,六气化通,五帝夫人,蹑云把风,灵帔郁罗,佩琼带珰,羽裙拂霄,逸虚扇东,骞树敷晨,盖条秀蓬,云蟇炼摩,扶养木王,洞根万里,荫遏吾躬,魂和神化,六玄虚充,还老归婴,玉映反童,帝君合化,并景桃康,时乘流铃,飞云十龙,上奔明月,位为仙皇,寿合二象,天地无穷。

毕,又叩齿九通,咽液七过,又微祝曰:

  日魂精神,珠景赤童,使我西到,六领之门,入协晨玉宫,八纮素丘八景上房,得带千明之符,佩流星夜光之章,坐太和之殿,登七灵之台,饮月华云膏,食黄琬紫津之,咏高上之篇,吟玉晨真辞。

毕,又存流铃飞云之车,驾十黄龙,来从月光中到我之前,仍存与五帝夫人,共乘而奔月也。

自忘形良久,又咽液三十过讫,乃闭目极念,存思自有仿髴。

能久行此道者,必得乘景奔月,此结璘之道毕矣。

  若已得仙道,又备炼精思者,二年存之,便有仿髴,三年形见,五年行之,得奔日月也。

自非已成仙人,始欲精思者,故为不速。

能久修之,上属二景,得为上清真人。

  太上八景四蕊紫浆五珠绛生神丹方经序

  一名三华飞纲丹经

  张道陵撰并注

  太上真人,所以广盼众天,豁落紫空,宴观七觉,游翔万方,寔由四液之飞津,五珠之丹皇矣。

遂乘三华以八盼,御飞刚以保真,分神易景,逍遥上清者也。

兆睹琅玕之华,则绛生之丹立焉。

既获九真之高章,而九阴之户启矣。

长年在於玄览,得道在乎精微。

精微所宜,澹质妙绥,注神真气,栖心冥机,澄五神於紫房,镜混合於太微,月华合於结璘,日晖洞於郁仪,灵变朗於九晨。

挹凝液以虚飞,玉经唱於明景,焕龙华於扶希,眇眇奔乎冥汉,天地欻以推移,立变分於圆涂,电散疾於震雷,居洪渊而不溺,践兵刃而不危。

将塞也,则万路楗闭;欲通也,则积滞荡开。

沉扇无方,随意所宜,大哉灵化之丹,与帝一九阴齐其光晖。

服尽一剂,后三光而不衰。

  太上八景四蕊紫浆五珠绛生神丹方经

  第一、绛陵朱儿七斤。口诀是丹砂,巴越之精明上者。

  第二、丹山日魂四斤。口诀是雄黄,取精鲜色好,洞明上者。

  第三、玄台月华三斤。口诀是雌黄,不用青色。

  第四、青腰玉女五斤。口诀是空青。

  第五、灵华沉腴三斤。口诀是熏陆香。

  第六、北帝玄珠一斤。口诀是消石。

  第七、紫陵文候五两。口诀是石英,精好者。

  第八、东桑童子七两。口诀是青木香。

  第九、白素飞龙八两。口诀是白石英。

  第十、明玉神珠七两。口诀是琥珀,拾芥者。

  第十一、五精金羊五两。口诀是阳起石。

  第十二、两华飞英五两。口诀是云母,取光明白好者。此物有种五,各异名。

  第十三、流丹白膏九两。口诀是胡粉。

  第十四、亭炅独生六两。口诀是鸡舌香,取味辛者。

  第十五、碧陵文候五两。口诀是石黛。

  第十六、倒行神骨五两。口诀是戎盐。

  第十七、白虎脱齿四两。口诀是金牙石。

  第十八、九灵黄童三两。口诀是石硫黄。

  第十九、陆虚遗生五两。口诀是龙骨,舐之附舌者佳。

  第二十、威文中王六两。口诀是虎杖花,阴乾而捣。用阴乾,当以细绢囊盛,勿以尘附。一本云虎头脑。

  第二十一、沉明合景四两。口诀是蚌中珠,已穿凹者亦可用,但令新者可用。

  第二十二、章阳羽玄四两。口诀是白附子。

  第二十三、绿伏石母五两。口诀是磁石,取悬针者可用。

  第二十四、中山盈脂七两。口诀是太乙余粮,取中央黄好细理者。

  右二十四种,合二十四神之炁,和九晨九阴之凝液,结日月之明景也。

以次别捣,先从丹砂始,各四千杵。

药皆令精上鲜明者,捣药人当得温慎,无多口舌者。

当令先斋三十日,日讫乃捣,别处静室,洁其衣服,日数沐浴,每从清香。

合药可将三四人耳,同心齐意,隐静而处,禁忌之法,一如斋禁。

别捣药都毕,以药安着釜中,按第一次先内丹砂,次内雄黄,次内雌黄,次内空青,次内熏陆,后乃内太一余粮,在众药之上也。

二十四种内都毕,皆当次叙令竟釜中,小柳篦按,令相薄也。

又次以水银五斤,灌诸药之上,都毕也。

又徐徐安上土釜,以黄丹泥泥其平际,以牡蛎泥泥其外际一寸,阴乾十日,取燥坼又上泥之。

毕,又通以牡蛎泥泥其外面,上下四边,令厚六分也。

又应先作六一泥,以泥土釜内外。

  作泥法:用东海左顾牡蛎、戎盐、黄丹、滑石、赤石脂、蚓蝼黄土,凡六物,皆令分等,捣治下细绢筛,和以百日苦酒,极令酸酽。

和毕,更捣三万杵,六一之泥成也。

以泥两土釜内外,渐渐薄泥,向日曝令乾燥,使经时稍稍上泥,都毕,令釜内外各厚二寸半,如此泥釜了也。

作六一泥,稳量取足用。

凡作泥之法,皆以苦酒和泥。

无戎盐者,河东大盐可用。

又以东海细盐二斗,内一斛苦酒中,绞之去滓,以和六一泥,计此为率。

  作灶法:当在无人处,先作灶屋,长四丈,南向开屋,东头为户,屋南向为纱窗,屋中央作灶。

灶令四方,四面开口,以大铁□□施四脚,以着灶之中央,使上下相远,高下之法,以意裁量,好安隐之。

以所盛药土釜,好安着□上,以好糠火於下烧之。

令去釜底一尺许,调适视火,勿令暴猛。

足十八日讫,更令火去釜下五寸,复九日。

日足,更令火去釜下三寸,复更七日。

日足,更令火去釜下一寸,复五日。

日足,更令火齐釜底之下,足二十七日。

日足,更令火至半下釜之腹,三十日。

日足,更令火末及下釜之上二寸,二十四日。

日足都毕,药成也,可复寒之七日,而徐徐发视,八景四蕊之华,皆悬着上釜。

以三岁白雄鸡羽扫之,盛以金银密器中。

其华当作景云之色,五十八种之气,流霞玄映,紫光郁耀,不可名字,名曰八景四蕊五珠绛生神丹。

  以二月、八月朔,平旦向太岁王再拜,以东流水服一两,即头生九晨之光,面有玉华,飞映宝曜,洞观天下,闭气则立致三素之云舆,唾地则化为日月之光,左啸则神仙稽首,右啸则八景合真。

於是腾空上造,以诣紫虚,出入玉清,寝宴晨房矣。

若药华未尽起者,可合泥固际,如前法,使密,更烧釜腹,顿六十日,万无不成。

复寒之七日,开发如初。

  以炼麻腴一斛,取四蕊紫华三两,合投之於铜器中,下微火煎之,三日药成,名曰四蕊紫浆。日服一合,寿同天地,分形为万人,成虚而行,所欲随意。

  以四蕊紫腴涂掌中,及手爪甲,以镜细视之,则见万里之外物,欲观之事也。随心所视而视之,亦照见方来之事,仿像生死盛衰之玄运也。

  此丹或名八景丹,或名曰四蕊紫华,或名曰太微紫玉腴,或名曰五珠华丹,或名曰绛生晨华,或名曰三华上,或名曰太上飞纲,或名曰九晨上丹,凡八名也。

  炼麻腴之法:清水五斛,麻腴一斛,空亭吴莎、葱薤白各二斤,合水、腴、空亭吴莎#l四物,合煎之,取一斛止。

  作紫蕊腴,当於静寂处发火,以木盖盖铜器上,勿令腴烟散出。炼腴亦可单服之,以致延年。

  糠火八景神丹,日数既足,勿发,复更火之,如初日时,进火之日法如先。

都毕,寒之七日乃发,药烟变成明月珠五枚,仰缀着上盖,皆裹以绛幙,服其绛幙,送以清水,则绛云见覆,飞登上清。

佩此五珠,则以映天下,与日月同景。

名此丹曰五珠绛生,以行上清。

用一倍火之,五珠既成,勿发,复更火之,用日如先,再火之日也。

火毕,又寒之二十一日,乃开之,明月五珠又变成三华飞纲之龙。

发釜之后,便恍惚长大,文彩光华,吐气兴云,所谓隐龙者也。

即乘之而行,以造九晨之宫。

故高上经曰:子乘隐龙,与天无穷。

  夫火之倍日者,计先火一日,后火则应二日,又后火则应四日,又后火则应八日,又后火则应十六日,每事效此为数也。

  取作虎杖花之法,用马御芎穷一斤,细捣为屑,以虎杖花六两,和此屑为饼,而阴乾之。

既乾而更捣,而秤之取六两,余者投之於东流水中。

阴乾虎杖花,三年内者亦可用也,不必新乾而必佳也。

乾时以绢囊盛之,勿令尘附。

  用熏陆香如漆者,先多尘浊,当以汤水洗泽去垢,取令光明而无滓者,可用也。

取锡十斤,於铁镬熬之半日,投四蕊紫华一铢,合搅须臾,立成萎蕤紫金,屈伸在人而用之,谓初成之时耳。

投二铢,成紫蕊玉,投三铢,成玄梨绿景玉。

  取八景丹滓,捣三万杵,日服一丸如小豆,身生玉光,寿同九晨,体香闻三十里。

烧一丸如小豆,辟百疫恶气,诸鬼不祥,而芳十日不已。

取一丸如黍米,含之而唾,则变化随心任意,隐形蔽影,纵横天下,欲止即吞此丸,乃息。

已死人未三日,服一丸如大豆,立活。

当发口折齿,送之以水。

又以一丸涂心,则魂魄自还,而四体温软也。

  取铅锡十斤,於铁器中煎熬,投此二丸如鸡子黄,合搅须臾,立成黄金。

投三丸,即成紫磨金。

带一丸以行,则山海之神来朝。

以一丸涂门户,则一家无病,辟百鬼精魅。

日服一丸,百日则色如女子,三年而面反童婴。

以一丸如小豆,投水中,则龙鱼浮出而水沸。

以一丸如大豆,投火中,而火停光一日许。

  上清高圣中央黄老君洞真金玄九阴九真玉经、太上郁仪结璘章、八景神丹文,皆刻於东华仙灵台,不宣於世上。

自非宿有仙名者,不得闻见也。

传授之时,皆对斋思神,审可付与,立盟为誓,约无宣泄。

其受帝君九阴诀,盟用青丝一结,以为盟誓。

其受太上郁仪文,盟用绛纹二十四尺,此即日晖之誓也。

其受太上结璘章,盟用碧纹二十四尺,此即月华之誓也。

其受八景丹经,盟用金环三双,此无常童子圆变之誓也。

合用四盟,引九晨以为约,指日月以为信,必无宣泄,心齐天地。

若不崇信誓,身为下鬼,七世、父母,受考水火,摙蒙山之石,以投积夜之河。

按经师之受盟物也,当施散於寒穷,救贫病之急厄,拯山川之饿夫,营神灵之公用也。

若私割以自赡,贪滥以为利者,则经师之七祖,受长考於地狱,身入风火,甚痛也。

又弟子经师,和心相爱,所以亲根本也。

道德既厚,则入鬼无间,根本既亲,则魂魄用宁。

若崇始慢终,不恒其德者,何年命之能长,何神仙之可要乎。

得其领者,始可与言寻道之本末矣。

  太一饵瑰葩云屑神仙上方

  夫茂实者,翘春之明珠也。

巨胜者,立秋之沉灵也。

丹枣者,盛阳之云芝也。

茯苓者,绛晨之伏胎也。

五华合烟,三气陶精,调安六气,养魂护神,能用得其方,位为天仙,老素反玄,婴胎童颜,千害不伤,延寿长年。

  三春茂实者一斛。

名曰茂者,茂於阳精也,故为药首。

若三春不得合药者,藏茂实於密器中,封泥之,须用乃开之。

到来春不复用先者,勿取蛀虫茂也。

此物难藏,当索清净燥器盛之。

若茂实变成水者,当绞去滓,以茂水和药也。

黑巨胜屑三斗,先熬,乃捣为屑。

茯苓重秤十斤,细捣,下筛为屑。

白蜜五升,乾枣一斛,大者剥去皮核,蒸瓤,捣令相和调。

清酒美者五斗。

凡六物,合搅,令合一,内釜中,微火煎,令凝如糖状,似可圆者,乃出着密器中,更分捣三千杵,圆如鸡子中黄,日服三圆。

夫捣药为屑,皆令极细,细绢筛,又内釜中煎之,当数搅和之,以盖盖釜上。

合药欲得别处,不欲得多人闻见。

得服此药者,一年目明耳聪,强志通神,二年愈胜,三年瘢黡皆灭,四年体炰气充,五年行步如飞,六年白发还黑,面有童婴之色,身生玉光,灾害不伤,乘云上升,位为真人。

此药补胎益气,充精开明。

上圆方,道士有单服此药升度者,不可胜数,不比於常方,而宜用合饵之。

  太一玄水云华浆法

  取茂实三斛,阴闭器中,百日自化为水。

以白蜜一斗合和,微火煎之,令三沸止。

一名曰云茂朱浆,日服五合,使人体香,而面有童华,神仙秘方也。

茂水少者,以炼腴四斗,清水一斛,都合茂水共煎,取四斗乃止,微其火。

秘方上法也。

  太一大四镇圆方

  太一神仙,生五脏,镇六腑,养七窍,和九关,炼三魂,曜二童,保一身,长生千岁。

  太一禹余根四两,定六腑,镇五脏。

  真当归一两,以和余粮,止关节百痛。

  熏陆香一两,以和当归,熏五脏内。

  人参一两,补六腑津液,助余粮之势。

  鸡舌香一两,除胃中客热,止痰闷。

  凡五种,以余粮为主,四物从之。先内主,捣百杵,乃次内,皆令成散。

  丹砂四两,摄魂魄,镇三神,理和气。

  甘草一两,以和丹砂,益肌肤,去白发。

  青木香一两,以助甘草,去三虫,除伏尸。

  乾地黄一两,和百髓,满脑血。

  詹糖香一两,益目童,熏下关。

  凡五种,以丹砂为主,四物从之。先内主,捣百杵,乃次内,皆令成散。

  茯苓四两,以镇七窍,补九虚,和灵关。

  术一两,以和茯苓,益神气,明目童。

  乾姜一两,以和术势,除炎热,开三关,去寒冷。

  防风一两,以补湿痹,除秽津,止饥渴。

  云母粉一两,以泽形体,面生光,补骨血。

  凡五种,以茯苓为主,捣百杵,乃次内,皆令成散。

  麦门冬四两,去心,以镇精神,养灵液,固百骨。

  乾枣膏一两,以助麦门冬,凝血脉,去心中秽。

  附子一两,熬之,以益脑中气,镇藏内,除冷去痰。

  胡麻一两,熬之,以和喉中液,镇下关,泄泽三神。

  龙骨一两,以益六液,养穷肠,黑发止白。

  凡五种,以麦门冬为主,四物从之。先内主,捣百杵,乃次内之,皆令成散。

  凡四镇神圆,合二十种药,令精上者,其五物为一部,皆令成散。

先内禹余粮部,捣三千杵;次内丹砂部,捣四千杵;次内茯苓部,捣五千杵;次内麦门冬部,捣六千杵。

又内白蜜四升,又捣七千杵,又内白蜡十二两,又捣八千杵。

又更下蜜,令可圆,若刚者当下蜜,柔者不须。

又不可大下蜜,但可多少下蜜尔。

更捣三万杵,药成,圆如鸡子中黄。

亦可计黄,以为细圆而服之。

以正月、九月、十一月上建日,合之满日,起服之,百日中筹量服五圆。

当先一日不食,后日平旦乃服,服毕,乃饮食如故。

千日之后,二百日中服七圆。

二千日之后,三百日中服二十丸。

三千日之后,四百日中服三十圆。

计此为率,镇神守中,与天地相毕。

此药万年不败,若常服此药一圆,不可复服其余杂饵之药也。

合药先斋戒七日,永不得犯房室,无令鸡犬、小儿、妇人见之。

合药时当先烧香,设一净席於东面,西向为大帝君、太一、太上、太元君之坐也,心存常呼祝之。

服药时,亦当心存之,以向月王也。

此所谓四太方,以镇四神,以治百病也。

令人不老,远视万里之外,白发复黑,齿落更生,面目悦泽,皮理生光。

服之一年,宿疾皆除,二年易息,三年易肉,四年易脉,五年易髓,六年易筋,七年易骨,八年易齿,九年易形,形髓皆易,十年役使鬼神,威御虎狼,步涉江川,无事船梁,山行不畏百害,分身存亡,长生不老。

服药之后,禁见死尸臭血,食五辛及一切肉。

初服时,当食面枣栗,久久自不复食。

若无面者,大麦亦佳,无二麦当食米,米令药气迟行耳,大都无害。

今已得仙道者,犹服之,服四镇圆而食谷者,后不复生百病。

此要道也。

  太一胎精菖蒲圆散方

  太一胎精宝记内济之方,守中炼神,长生久视,填凝骨髓,补满脑血,徘徊精液,益气保真,合津定命,五脏受灵,精景上摄,玄根不倾。

久服此药,色如少女。

一名九转胎精太上宝方,不老长生,太一之秘要也。

  菖蒲一斤,取石上生,一寸有八九节者,削去外皮,秤取一斤,以着白蜜一斗中,渍之一日一宿,出曝菖蒲令燥,燥又内蜜中,渍曝取尽一斗蜜乃止。

锉切菖蒲,捣为散,以温和五脏,补耳目不足,塞诸腠理,美华色。

若体中宿有客热、八风关痹者,当用水中菖蒲。

水中菖蒲,一名昌阳芝草,疏节而根茎大者是也。

蜜渍出曝,亦如上法。

昌阳兼治邪气搔扰,杀诸虫,而使身有光泽。

  石上菖蒲,使人不忘,而使神明速开,是曰心家之治。

  甘草十两,取坚实好者,削去上皮,捣为散,以和六腑,益胃开灵,是曰胃家之治。

  茯苓七两,取正白者,削去上皮,捣为散,以和血液,益精神,去痰积,宿气不定者也。是曰肝家之治。

  人参六两,取白色而有润泽者,可用捣为散,以调五脏,治肠中宿疾,和口齿津液,明目远视,摄魂理魄,是曰脾家之治。

  当归五两,取好者,捣为散,主诸急痛,治积气不消,益精神,和不仁,去脏中寒,是曰肺家之治。

  朮五两,捣为散,去痰癖,积饮停水,治脏中百病,镇骨节内精神,守年命,益脏气,是曰肾家之治。

  防风五两,捣为散,治湿痹八风所病,止恍惚,益精液,是曰骨家之治。

  远志五两,捣为散,开五脏、管窍塞滞之病,是曰六腑津液,心家之治。

  菊华三两,捣为散,留魂神,制七魄,益眼光,养脑气,是曰肠家之治。

  右九种散,以次内臼中,都一治,令合会,更捣三千杵。

药成,盛以密器中,勿令气泄也。

筹量一月之中,令得九服耳。

服之或以平旦,或以食后,或以夜半,随宜任意。

若欲丸者,以白蜜,又捣千杵。

服散,日四方寸匕上;服圆,日四十圆,如梧子。

若体中先有邪气之病,志意恍惚,及有虚损之劳者,当令一月之中,作十五服也。

又当加麝香七两,鹿茸四两,与九种散合治,俱捣三千杵,妇人女子皆可服。

所服用水,饮无在多,唯令药进下喉者也。

亦可日日服药,药无毒,无禁忌。

合药时斋三日,不欲令人临见,唯执事者亲营之耳。

当先捣鹿茸四两为散,然后治合九种散中,仍俱捣三千杵耳。

亦可入太一禹余粮八两,代麝香、鹿茸之用,又佳又任意,若代一种者,用余粮四两耳。

  上清太上帝君九真中经卷下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