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八十一难经纂图句解

黄帝八十一难经纂图句解

  经名:黄帝八十一难经慕图句解。

宋李驷撰。

七卷。

底本出处:《正统道藏》太玄部。

原文参校本:《难经集注》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简称《集注》)、《难经本义》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简称《本义》)。

  目录

  卷一

  经脉诊候论第一

  一难 二难 三难 四难 五难 六难 七难

  卷二

  八难 九难 十难 十一难 十二难 十三难 十四难 十五难

  卷三

  十六难 十七难 十八难 十九难 二十难 二十一难 二十二难 二十三难

  卷四

  二十四难经络大数第二

  二十五难 二十六难

  奇经八脉第三 #

  二十七难 二十八难 二十九难

  荣卫三焦第四 #

  三十难 三十一难

  藏府配像第五 #

  三十二难 三十三难 三十四难

  卷五

  三十五难 三十六难 三十七难

  藏府度数第六 #

  三十八难三十九难四十难四十一难四十二难四十三难四十四难四十五难四十六难

  卷六

  四十七难 #

  虚实邪正第七 #

  四十八难 四十九难 五十难 五十一难 五十二难

  藏府传病第八 #

  五十三难 五十四难

  藏府积聚第九 #

  五十五难 五十六难

  卷七

  五泄伤寒第十 #

  五十七难 五十八难 五十九难 六十难

  神圣工巧第十一

  六十一难 六十二难 六十三难 六十四难 六十五难 六十六难 六十七难 六十八难

  用针补泻第十二

  六十九难 七十难 七十一难 七十二难 七十三难 七十四难 七十五难 七十六难 七十七难 七十八难 七十九难 八十难 八十一难

  黄帝八十一难经纂图句解卷之一

  卢国秦越人撰临川唏范子李駉子野句解

  经豚诊候论第一#1

  一难曰: #

  第一首诂难而问曰。

  十二经皆有动脉。

  经者,径也,常也,常行之径路也。

手三阴三阳,足三阴三阳。

心,手少阴经;小肠,手太阳经;肝,足厥阴经;胆,足少阳经;肾,足少阴经;膀胱,足太阳经;肺,手太阴经;大肠,手阳明经;脾,足#2太阴经;胃,足阳明经;心包络,手厥阴经;三焦,手少阳经。

已上十二经,皆有形动之豚息。

  独取寸口,以决五藏六府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

  去鱼际骨一寸,名曰寸口。

肝、心、脾、肺、肾,为五藏;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为六腑。

独取用寸口一部,以断央藏府或死或生、或吉或凶之法度,其说如何。

谓者,说也。

  然:寸口者,脉之大要会,手太阴之脉动也。

  此寸口,正指右手寸口,手太阴脉也,脉会大渊。大渊,穴名,十二经紧要都会之所,手太阴豚所动之处。

  人一呼脉行三寸。

  呼者因阳出,一呼之问,行太阳、少阳、阳明经计三寸。

  一吸脉行三寸。

  吸者随阴入,一吸之问,行太阴,少阴、厥阴经计三寸。

  呼#3吸定息,脉行六寸。

  天地阴阳,升降定息,周於六甲,日月晓昏亦然。人呼吸上下,六气周身,故定息六寸。

  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

  经脉一周,计二百七十息。经脉五十周,计人一日一夜,共一万三千五百息数。

  脉行五十度,周於身。

  豚息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二十五度,共五十度,周遍於身体之问。

  漏水下百刻。 #

  铜壶贮水下百#4十二时辰,刻漏一时计八刻,十二时计百刻,一日一夜漏刻尽,天明日出。

  荣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

  荣为血属阴,荣行脉中;卫为气属阳,卫行脉外。

气血寤行於身,寐行於藏,昼夜休息,无有止时。

二百七十息,豚行十六丈二尺,应漏水二刻。

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八百一十丈,应漏水百刻。

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二十五度,乃刻漏之度数。

一周者,乃周遍於一日一夜也。

  故五十度复会於手太阴。

  阳脉出行二十五度,阴脉入行二十五度,共五十度。

荣卫始从中焦注手太阴、阳明,阳明注足阳明、太阴,太阴注手少阴、太阳,太阳注足太阳、少阴,少阴注手心主、少阳,少阳注足少阳、厥阴,厥阴复注手太阴。

  寸口者,五藏六府之所终始,故法取於寸口也。

  寸口乃始於右手肺经,肺、大肠至胃、脾,脾至心、小肠,小肠至膀胱、肾,肾至心包络、三焦,三焦至胆、肝而终,终而复始於肺。

故诊视法度,叉取於寸口,以断死生吉凶也。

  二难曰: #

  第二首诂难而问日。

  脉有尺寸,何谓也?

  脉有尺部,有寸部,其说如何。

  然: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

  寸为阳部,乃阳要会之处;尺为阴部,乃阴要会之处。此豚之大要会,实在尺寸。

  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口内,阳之所治也。

  关部为阴阳之关津,关前为阳,关后为阴。

从关至尺泽穴,当一尺,是尺部内,阴之所治也。

尺部脉见一寸耳,而言尺者,是其根也。

从关至鱼际骨是寸切内,阳之所治也。

寸口长一寸,而豚见九分也。

  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

  互以尺寸分之,便知寸口尺部。

  故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

  阴数耦,地数十,故阴部得尺内一寸。阳数奇,天数九,故阳部得寸内九分。

  故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日尺寸也。

  阳气生於尺而动於寸,阴气生於寸而动於尺,是以法阳气始生於立春,上至芒种之节,其数九,三阳王於前,法寸内九分而浮。

夏至之节,其气下行,至立冬而终,其数十,三阴王於后,法尺内一寸而沉。

此阳中阴阳始终也。

阴气复从立秋而生,下冬至之节,其数十。

冬至之后,随少阳上行,至立夏之节,其数九。

此阴中阴阳始终也。

尺寸各有终始,一寸九分,故日尺寸。

  三难曰: #

  同前。 #

  脉有太过。 #

  脉息有太过其部位。

  有不及。 #

  有不及其部位。

  有阴阳相乘。 #

  有阴豚乘阳部,有阳脉乘阴部。

  有覆。 #

  覆行之脉,从关至尺泽。

  有溢。 #

  盈溢之豚,从寸口盈溢,上至鱼际骨。

  有关有格。 #

  关,闭也;格,拒也。阴气太盛,阳气不得营,故日鬲。阳气太盛,阴气不得营,故日关。阴阳俱盛,不得相营,故曰关鬲。

  何谓也? #

  其说如何。 #

  然:关之前者,阳之动也。

  阳气生於尺而动於寸,关前名寸口,是阳气动作之处。

  脉当#5九分而浮。

  阳数奇,其数九,阳豚浮,故寸口豚九分而浮。

  过者,法日太过。

  过者,脉过九分,出一寸。又寸豚本浮,又加实大,为太过脉。

  减者,法曰不及。

  喊者,脉不及九分,至八分、七分、六分也。又阳豚本浮,轻手而按之,损至而小为不及。

  遂上鱼为溢。 #

  上鱼际骨,为脉盈溢,浮而实大。上鱼为阳溢,浮而损小者,阳不及也。阳不及则阴入乘之,为阴溢。

  为外关内格。 #

  外关者,内豚不得出,日不及,亦日阴乘豚。内格者,外豚不得入,日太过,日溢脉。

  此阴乘之脉也。

  此是阴脉乘於阳部之脉。

  关以后者,阴之动也。

  阴生於寸而动於尺,关后为尺部,是阴气动作之处。

  脉当#6一寸而沉。

  阴数耦,其数十,阴豚况,故尺脉当一寸而沉。

  过者,法日太过。

  过者,脉出过一寸至一寸二分、三分、四分、五分也。尺脉本况,重手按之,又加实大,为阴太过。

  臧者,法日不及。

  喊者,脉不满一寸,止见八分、七分、六分。又阴脉本沉而濡,重手按之,损至而小,为阴不及。

  遂入尺为覆。 #

  覆行之脉,从关至尺泽穴,脉见一寸,其於伏行不见也,沉之损小,是阴不及,阴不及则阳入乘之,名日阳覆,又内关外格。

  为内关外格。 #

  内关者,外脉不得入,为阴不及,则阳入乘之。外格者,内脉不得出,为阴太过,又为阳覆。

  此阳乘之脉。 #

  此是阴脉乘於阳部之脉。

  故曰覆溢。 #

  诸阴不足,阳入乘之,为覆。诸阳不足,阴入乘之,为溢。

  是其真藏之脉,人不病而死也。

  真藏咏是独见本藏脉者,皆死,偏阳偏阴亦死。

  四难曰: #

  脉有阴阳之法,何谓也?

  脉有阴有阳,其法度如何。

  然:呼出心与肺。

  心肺在鬲上,藏中之阳,呼者因阳出,故呼之气出於心肺。

  吸入肾与肝。 #

  肝肾在鬲下,藏中之阴,吸者随阴入,故吸之气入於肾肝。

  呼吸之问,脾受谷味也,其脉在中。

  脾者中州,上有心肺,下有肾肝,故呼吸中问乃脾也。脾胃仓凛之官,主受五谷。谷,谷也。谷,空也。脾受谷味,以为呼吸之本。

  浮者阳也。 #

  浮脉循皮肤血咏之问,在肌肉之上,此为阳脉。

  沉者阴也。 #

  沉脉循行,帖筋辅骨,此为阴脉。

  故曰阴阳也。 #

  总言浮阳况阴之脉。

  心肺俱浮,何以别之?

  心象火,於外独明,故心脉浮。肺象金,於位独高,故肺脉浮。二者皆浮,何以辫别。

  浮而大散者,心也。

  浮而大散,方是心脉。大者,是藏脉;散者,是府脉。

  浮而短涩者,肺也。

  不及本位日短,细而迟,往来难,时一止,日涩。浮而短涩,方是肺脉,短者是藏,涩者是府。

  肝肾俱沉,何以别之?

  肝肾在鬲下,故脉皆沉,何所有别。

  然:牢而长者,肝也。

  肝属木,肝木生於地,牢义可知。枝叶长於天,长义出此。牢者是藏,长者是府。

  按之濡,举指来实者,肾也。

  肾属水,其性濡,水性外柔,按之乃濡,水性内刚,举之乃实。濡者是藏,实者是府。

  脾者中州。 #

  脾属土,位居中央。州者,州县之义。中州者,中国之义。

  故其脉在中。 #

  上有心肺,下有肝肾,而脾脉在於其中。

  是阴阳之法也。

  心为阳藏,位处上焦,以阳居阳,故为阳中之阳。

肺为阴藏,位处上焦,以阴居阳,故为阴中之阳。

肾为阴藏,位处下焦,以阴居阴,故为阴中之阴。

肝为阳藏,位处中焦,以阳居阴,故为阴中之阳。

脾为阴藏,位居中焦,以太阴居阴,为阴中之至阴。

脉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有一阳一阴,一阳二阴,一阳三阴。

有脉或一阴一阳,或一阴二阳,或一阴三阳;有脉或一阳一阴,或一阳二阴,或一阳三阴。

  如此之言。 #

  如此言阴阳脉。

  寸口有六脉俱动耶?

  问寸口之中,有六脉皆形动耶。

  然:言此#7 者。

  言此六脉。 #

  非有六脉俱动也。

  非是六脉!俱动於寸口。

  谓脉来浮、沉、长、短、滑、涩也。

  引三阴三阳脉,以应六气,浮、滑、长,三阳脉;沉、短、涩,三阴脉。

  浮者阳也。 #

  浮是少阳脉。 #

  滑者阳也。 #

  滑是阳明豚。 #

  长者阳也。 #

  长是太阳脉。 #

  沉者阴也。 #

  沉是少阴脉。 #

  短者阴也。 #

  短是厥阴豚。 #

  涩者阴也。 #

  涩是太阴豚。 #

  所谓一阴一阳者,谓脉来沉而滑也。

  一阴者,是况脉也。一阳者,是滑脉也。若脉见於左手尺部,此是肾与膀胱,藏府表裹顺也。若在左手寸口,即为病豚逆也。

  一阴二阳者,谓脉来沉滑而长也。

  一阴者,脉况也。二阳者,脉滑而长也。此脉见於阴部,是阳下乘於阴部。

  一阴三阳者,谓脉来浮滑而长,时一沉也。

  一阴者,脉沉也。三阳者,脉浮滑长也。尺中已浮滑而长,又时一沉,此是阳中伏阴也。

  所言一阳一阴者,谓脉来浮而涩也。

  一阳者,脉浮也。一阴者,豚涩也。浮涩者肺脉,当见右手寸口,是本部之阴阳顺也。若在左关,即病为逆也。

  一阳二阴者'谓脉来长而沉涩也。

  一阳者,豚长也。二阴者,脉沉涩也。脉居阳部,而反阴脉现者,此是血气俱虚,为阴乘阳者也。

  一阳三阴者,谓脉来沉涩而短,时一浮也。

  一阳者,脉浮也。三阴者,脉况涩短也。寸部已沉涩而短,又时时浮者,此阴中伏阳也。

  各以其经所在,名病逆顺也。

  各以十二经所在,观春夏秋冬六豚之变,则知病之逆顺也。

  五难曰: #

  脉有轻重,何谓也?

  诊脉有轻有重,以等阴阳高下,其说如何。

  然:初持脉。 #

  先看肺豚,举一例以为式。假令初诊右手寸口肺脉。

  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

  菽者,豆也。肺主皮毛,如三豆之重,在皮毛之问,是肺脉。几诊肺豚,要轻手以按之。

  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

  心主血脉,次於肺,如六豆之重。几诊心脉,要略重手以按之。

  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

  脾主肌肉,故次心,如九豆之重。几诊脾脉,要不轻不重手以按之。

  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卑#8者,肝部也。

  肝主筋,又在脾下,如十二豆之重。几诊肝脉,略重手按之。

  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者,肾部也。

  肾主骨,其脉况,要重下手按至於骨。举起手指,脉来急疾乃是肾脉也。

  故日轻重也。 #

  心肺在鬲上,藏中之阳,阳浮於上,宜轻按之。肝肾在鬲下,藏中之阴,阴沉於下,宜重按之。

  六难曰: #

  脉有阳盛阴虚,阴盛阳虚,何谓也?

  有阳脉盛实而阴脉虚损,有阴豚盛实而阳脉虚损,其说如何。

  然:浮之损小。

  浮为阳脉,浮而损小,为阳脉之虚。

  阳脉是寸口,本浮而实,今轻手浮而得之,更损灭#9而小,故日阳虚不足。

  沉之实大。 #

  沉为阴脉,沉而实大,为阴脉之盛。阴脉是尺部,本沉而濡,重手按之,及更实大,是阴盛太过。

  故曰阴盛阳虚。

  故断之日阴盛阳虚之脉。

  沉之损小。 #

  沉为阴脉,沉而损小为阴脉虚。阴豚本沉,重手按之,更损至而小,是阴虚不足也。

  浮之实大。 #

  浮为阳脉,浮而实大,是阳脉之盛。阳脉本浮,轻手按之,更加实大,是阳盛太过也。

  故日阳盛阴虚。

  故断之日阳盛阴虚之脉。

  是阴阳虚实之意。

  又总言阴阳虚实之意。

  七难曰: #

  经言少阳之至,乍大乍小,乍短乍长。

  少阳王正月、二月,其气尚微小,故其脉进退无常,大小长短不定。

  阳明之至,浮大而短。

  阳明王三月、四月,其气始萌未盛,故脉来浮大而短。

  太阳之至,洪大而长。

  太阳王五月、六月,其气太盛,故其脉来洪大而长。

  太阴之至,紧大而长。

  太阴王七月、八月,承夏余阳,阴气未盛,故脉来繁大而长。

  少阴之至,紧细而微。

  少阴王九月、十月,阳气衰而阴气盛,故脉紧细而微。

  厥阴之至,沉短以敦。

  厥阴王十一月、十二月,阴气盛,故脉来沉短以敦。

  此六者,是平脉耶?

  问此六脉,不知平和脉耶。

  将病脉也? #

  问不知是病脉。

  然:皆王脉也。

  答是王脉。 #

  其气以何月各王几日?

  问三阴三阳之气,不知何月分各王几日。

  然:冬至之后,得甲子少阳王。

  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自冬至之后得甲子,是来年初之气,其甲子或在小寒之初,或在大寒之后,所以少阳之气未出阴分,故脉乍大小短长。

  复得甲子阳明王。

  为一#11之气,其候始暄,其气未盛,故脉来浮大而短。

  复得甲子太阳王。

  为三之气,盛阳之分,故脉来洪大而长。

  复得甲子太阴王。

  为四之气,暑湿之分,秋气始生,乘夏余阳,故豚来紧大而长。

  复得甲子少阴王。

  为五之气,清切之分,故其脉紧细而微。

  复得甲子厥阴王。

  为终之气,盛阴之分,水凝冱如石,故豚沉短以敦。

  王各六十日。 #

  三阴三阳,各王六十日。

  六六。 #

  六个六十日。 #

  三百六十日,以成一岁。

  一岁之内,计三百六十日,定四时成岁。

  些二阴三阳之王时日,大要也。

  总言三阴三阳,随六甲之时日盛旺,大要诀也。

  黄帝八十一难经慕图句解卷之一竟

  #1第一:此下《集注》 有『 凡二十四首』 五字。

  #2足:原作『凡』 ,据文义改。

  #3呼:原作『乎』,据《 本义》 、《 集注》 改。

  #4百:此下疑脱『刻』 字。

  #5当:此下《本义》 、《 集注》 有『 见』 字。

  #6 当:此下《本义》 、《 集注》 有『 见』 字。

  #7言此:《 本义》 、《 集注》 作『 此言』

  #8 卑:《 本义》 、《 集注》 作『 平』 。

  #9 灭:疑为『 臧』 之误。

  #10及:疑为『 反』 之误。

  #11一:疑当作『 二』字。

  黄帝八十一难经纂图句解卷之二

  卢国秦越人撰临川晞范子李駉子野句解

  八难曰: #

  寸口脉平而死者,何谓也?

  寸口脉平匀,而人却死绝如何。

  然:诸十二经脉。

  注见一难。 #

  皆系於生气之原。

  十二经皆关系於肾。肾者,发生脉气根原。

  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

  肾者,生气之原,为十二经脉之根本也。

  谓肾问动气也。

  两肾之闲动气,乃人所受父母之原气。又气冲之脉,起於两肾之间。

  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

  五脏六腑分为十二经,实以肾为根本。

  呼吸之门。 #

  肾挟任豚上至喉咽,通喘息,为呼吸之门。

  三焦之原。 #

  人之三焦,法天地三元之气,以肾为本原。

  一名守邪之神。

  左为肾,右为命门,有神守於命门,不令邪入志室,邪入志室,人则死矣。志室,穴名。

  故气者,人之根本也。

  肾问动气,乃生人性命根本。

  根绝则茎叶枯矣。

  手三阴三阳为枝,足三阴三阳为根,尺部为人之根本,寸口为人之茎叶。木根绝则木死,人肾绝则人死。

  寸口脉平而死者,生气独绝於内也。

  肾问动气常隐於内,今寸口传受谷气,虽豚平和,奈人之生气已绝於两肾之问,则十二经无相依十,任寸豚平亦死矣。

  九难曰: #

  何以别知脏腑之病耶?

  五脏六腑疾病,何以辩别知之。

  然:数者腑也。

  几见数脉,是六腑受病者也。

  迟者脏也。 #

  几见迟脉,是五脏受病也。

  数则为热。 #

  数是阳脉,主有热证。

  迟则为寒。 #

  迟是阴脉,主有寒证。

  诸阳为热。 #

  阳气乱则脉数,故诸阳皆为热。

  诸阴为寒。 #

  阴气虚则豚迟,故诸阴皆为寒。

  故以别知脏腑之病也。

  因数迟之脉,可得辩别脏腑之疾病。

  十难曰: #

  一脉为十变者,何谓也?

  一部之中,豚几十变,其说如何。

  然;五邪刚柔相逢之意也。

  五邪者,虚邪、实邪、正邪、微邪、贼邪也。

刚柔者,阴阳也。

相逢者,於本位见他豚也。

五脏各有表裹,更相乘之,一豚成十,推此十变之候,乃五行胜复相加也。

邪者,不正之名,非在身王气而外干身为病者,通为之邪也。

  假令心脉急甚者,肝邪干心也。

  圣人以心部一藏为例。夏心豚当浮大而散,今反弦急,弦急者,肝豚干心也。肝是母,心是子,木生火,母乘子,日虚邪。干,犹乘也。

  心脉微急者,胆邪干#1小肠也。

  小肠,心之府;胆,肝之府。心部微急,乃胆邪干小肠。

  心脉大甚者,心邪自干心也。

  心咏虽洪大,当以胃气为本,今无胃气,故其脉大甚,此曰正经自病,法日正邪,故云自干。

  心脉微大者,小肠邪自干小肠也。

  心脉略大,为小肠自病。

  心脉缓甚者,脾邪干心也。

  缓者脾之脉,今心豚缓甚,是火为母,土为子,子乘母日实邪,脾邪干心之豚。

  心脉微缓者,胃邪干小肠也。

  於心部轻手得其小缓,是胃邪干乘小肠。

  心脉涩甚者,肺邪干心也。

  涩者肺之脉,今心部豚涩,金反凌火,法日微邪。

  心脉微涩者,大肠邪干小肠也。

  心部见小涩脉,是大肠邪干乘小肠。

  心脉沉甚者,肾邪干心也。

  况者肾之豚,心火炎上,其豚本洪,今反豚况,水来克火,法日贼邪。

  心脉微沉者,膀胱#2干小肠也。

  於心部重手得其小况,是膀胱邪干乘小肠。

  五脏各有刚柔耶。

  刚柔者,阴阳也。五脏各有阴阳,今以心脏为例,余皆仿此。

  故令一脉辄变为十也。

  一部之中几十次变通,斗部之内,各有五邪,十变共六十首。

  十一难曰: #

  经言脉不满五十动而一止。

  一藏五十动,五藏二百五十动,谓之平脉。今豚之动,不满五十动而一止者,是一藏无气。按止者,按之觉於指下而中止,日止。

  一脏无气者,何脏也?

  一脏无气,是何脏腑。

  然:人服者随阴入。

  吸入唇与肝,故吸随肝肾而入。肝"肾在鬲下,枚日阴。

  呼者因阳出。 #

  呼出心与肺,故呼自心肺而出。心计肺在鬲上,故曰阳。

  今吸不能至肾,至肝而还。

  大凡呼吸,阴阳相随,上下经历五脏,力#3为平人,今呼虽出於'心肾,而吸肾至肝而还,竟不得至於肾,此是肾受父母之元气信已耗散,故脉不满五十动而一止,知其叉死。

  故知一脏无气者,肾气先尽也。

  故知一脏元#4气者,乃肾之元气先绝,故豚不满五十动而一止。

  十二难曰: #

  经言五脏脉已绝於内。

  五脏之豚,肝肾在鬲下,故言内,内之豚已绝。

  用针者,反实其外。

  心肺在鬲上,故言外,使用针药之人,反以针药补实心肺。

  五脏脉已绝於外。

  心肺之脉已死绝。

  用针者,反实其内。

  使用针药之人,反以针药补实肾肝。

  内外之绝,何以别之?

  何以辩别内绝、外绝。

  然:五脏脉已绝於内者,肾肝气已绝於内也。

  五脏之豚已绝於内,是肾肝之气死绝。

  而医反补其心肺。

  医人不治肝肾,反补心肺。

  五脏脉已绝於外者,心肺脉#5已绝於外也。

  五脏之肺#6已绝於外,是心肺之气死绝。

  而医反补其肾肝。

  医人不治心肺疾,反补肾肝。

  阳绝补阴。 #

  心肺在鬲上属阳,心肺外绝则皮聚毛落。肾肝在鬲下属阴,医人反补实其肾肝。

  阴绝补阳。 #

  肾肝内绝,则骨痿筋绝,医人反补实心肺。

  是谓实实。 #

  病人本实,又以药实之。

  虚虚。 #

  病人本虚;又以药虚之。

  损不足。 #

  病人本虚,气不足,又以药喊损之。

  益有余。 #

  病人本血气有余,又以药补益之。

  如此死者,医杀之耳。

  如此等死,医人杀之。

  十三难曰: #

  经言见其色而不得其脉。

  见其颜色,不得相应颜色之脉。

  反得相胜之脉者,即死。

  反得克胜颜色之脉者死。

  得相生之脉者,病。

  得相生颜色之脉者病。

  即自己色之与脉,当参相应,为之奈何?

  以色脉参合相应如何。

  然:五脏有五色,皆见於面。

  心赤色,肝青色,脾黄色,肺白色,肾黑色,皆见於面。

  亦当与寸口、尺内相应。

  五脏既有此色,寸关尺亦当有此脉,方是相应。

  假令色青,其脉当弦而急。

  青,肝色也。弦急,肝脉也。是肝经色脉相应。

  色赤,其脉浮大而散。

  赤,心色也。浮大而散,心脉也。是心经色脉相应。

  色黄,其脉中缓而大。

  黄,脾色也。中缓而大,脾豚也。是脾经色脉相应。

  色白,其脉浮涩而短。

  白,肺色也。浮涩而短,肺脉也。是肺经色脉相应。

  色黑,其脉沉濡而滑。

  黑,肾色也。沉濡而滑,肾豚也。是肾经色脉相应。

  此所谓五色之与脉,当参相应也。

  青黄赤白黑五色,与弦缓洪涩沉豚相应。

  脉数,尺之皮肤亦数。

  数,心脉也。尺,臂内也。豚数,臂内皮肤亦热。

  脉急,尺之皮肤亦急。

  弦急者,肝脉也,臂内皮肤亦急。

  脉缓,尺之皮肤亦缓。

  缓者,脾豚也,臂内皮肤亦缓弱。

  脉涩,尺之皮肤亦涩。

  涩者,肺脉也,臂内皮肤亦涩。

  脉滑,尺之皮肤亦滑。

  滑者,肾脉也,臂内皮肤亦滑。

  五脏各有声色臭味,当#7寸口、尺内相应。

  肝脉弦,其色青,其声呼,其臭擅,其味酸;心脉洪,其色赤,其声笑,其臭焦,其味苦;脾豚缓,其色黄,其声歌,其臭香,其味甘;肺豚涩,其色白,其声哭,其臭腥,其味辛;肾脉沉,其色黑,其声伸#9,其臭腐,其味咸。

此谓相应也。

  其不相应者,病也。

  假令肝病色白,多哭,好辛,喜腥,此为相反。声色臭味皆肺之证,金克木,名日贼邪,不相应又死。

  假令色青,其脉浮涩而短,若大而缓为相胜。

  色青者,肝也;浮涩而短者,肺也。肺胜肝为贼邪。大而缓者,脾脉也,肝胜脾为微邪,故言相胜。

  浮大而散,若小而滑为相生也。

  浮大而散者,心脉也,肝木能生心火。小而滑者,肾脉也,肾水能生肝木。

  经言知一为下工,知二为中工,知三为上工。上工者十全九,中工者十全八,下工者十全六,此之谓也。

  工者,万举万全也。

上工者,知色脉皮肤三法,相生相胜本始,故治病十全其九。

中工知二者,谓不能全释,故治病十全其八。

下工知一,谓不能明於全法,一心治已病,故十全其六。

  十四难曰: #

  第十四首诂难问日。

  脉有损至,何谓也?

  脉有损脉,有至脉,如何。

  然:至之脉。 #

  脉息动应於手。

  一呼再至日平。

  平者,平调之脉,无太过,无不及,一呼一吸为一息。又问四至,号平和之豚息。

  三至曰离经。 #

  经者,常也。

大几经豚,一日一夜复会手太阴,手太阴乃始问之经也。

今一呼三至,脉行四寸半;一吸三至,脉行四寸半;豚行九寸,过於平脉,不在所起之经,故日离经者,其脉粗大。

  四至日夺精。 #

  其脉五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今一息四至,则形脱气耗,精无所归,犹如夺去。

  五至日死。 #

  人脉五至一吸、五至一息之问,豚几十至,此#10之平脉多一倍,如何不死。

  六至日命绝。 #

  一息之问,脉几十二至,性命不有而死亡矣。

  此至之脉。 #

  元文日:此死之脉。愚改日此至之脉者,盖总言其至脉也。

  何谓损? #

  问损豚如何。 #

  一呼一至日离经。

  前之至豚离经,谓豚日过半,此之损脉离经,谓豚行喊半,一呼一吸脉止两至,亦日离经。

  二呼一至曰夺精。

  二呼而豚一至,一日一夜不及一十三个周身,脉只行二百二丈五尺,其人气耗血枯,神惨色夭,精华犹如夺去,亦日夺精。

  三呼一至曰死。

  三呼脉一至,脉只行一寸半,一日一夜只行及六十七丈五尺,不及五周身,如此之候,死可符也。

  四呼一至曰命绝。

  四呼脉一至,一日一夜不及四周身,气尽已绝,藏败神去,故命绝也。

  此损之豚也。 #

  总言其损豚。 #

  至脉从下上。 #

  呼少至多,故谓之至。至脉病生於阳,阳气自下而上,故败稍动上下六。

  损脉从上下也。

  呼多至少,故谓之损。损脉病生於阴也,阴气自上而下,败脉稍喊至一二。

  损脉之为病奈何?

  问损脉之病如何。

  一损损於皮毛,皮聚而毛落。

  一损肺主皮毛,故皮聚毛落。

  二损损於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於五脏六腑也。

  二损心主血脉,血脉桔少,不能使五脏六腑荣华。

  三损损於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为肌肤。

  三损脾,脾者饮食之藏府,脾主肌肉,饮食不化,则肌肉消瘦。

  四损损於筋,筋缓不能自收持。

  四损肝,肝主筋,筋豚缓弱,不能收拾维持。

  五损损於骨,骨痿不能起於床。

  五损肾主骨,骨枯髓喊,发为痿。痿者,无力不能起。

  反此者,至脉之病也。

  元文云至於收病,息#11改作反。前此五损脉之病,则是至豚之病也。

  从上下者,骨痿不能起於床者死。

  脾#12在上,肾在下,一损肺,二损心,三损脾,四损肝,五损肾。从肺至肾,五藏俱损,肾主骨,骨痿爻死。

  从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

  从肾损至肺,亦是五藏俱损,肺至皮毛,皮聚毛落亦死。

  然#13损其肺者,益其气。

  形寒饮食#14则伤肺,肺主气,既为形寒饮玲所损,当增益其气以治之。

  损其心者,调其荣卫。

  忧愁思虑则伤心,心主血,既为忧愁思虑所损,当调荣卫以治之。

  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

  饮食劳倦则伤脾,脾经既伤,宜春冻食、夏冷气#15、冬热食,随天时寒温以节调饮食,则脾经顺矣。

  损其肝者,缓其中。

  患怒气逆,上而不下则伤肝,肝主怒,其气急,宜食甘以缓之。甘性缓,甘属脾土,土居中宫,以土味缓其中。

  损其肾者,益其精。

  久坐湿地,强力入水,则伤肾,肾主精,肾经既损,则以缓味补益其精气。

  此损至之法也。

  又总言损至病法度。

  脉有一呼再至,一吸再至。

  一呼之问,豚凡二至;一吸之问,豚亦二至。

  有一呼三至,一吸三至。

  一呼之问,脉几三至;一吸之问,豚亦三至。

  有一呼四至,一吸四至。

  一呼之问,豚几四至;一吸之问,豚亦四至。

  有一呼五至,一吸五至。

  一呼之问,豚凡五至;一吸之问,豚亦五至。

  有一呼六至,一吸六至。

  一呼之问,豚凡六至;一吸之问,豚亦六至。

  有一呼一至,一吸一至。

  一呼之闲,豚当二至,今反骗至;一吸之问,咏当二至,今反一至。

  有再呼一至,再吸一至。

  再呼再吸,豚当八至,今反止得二至。

  有呼吸再至。 #

  注作一呼再至,一吸再至。是前四至平豚。注作呼吸之问止二至,是前二败豚。禺不明此句,请俟后贤。

  脉来如此,何以别知其病也。

  豚息之来如此,何以别辫疾病。

  然:脉来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不大不小日平。

  一呼而豚二至,一吸而豚二至,无太过,无不及,日平和之豚。

  一呼三至,一吸三至,为适得病。

  一呼而豚三至,一吸而豚三至,其豚粗大,日离经,为适然始得病。

  前大后小,即头痛目眩。

  前大者,寸外大也;后小者,寸内小也。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头之上有疾,寸口乃上部,故头脑疼痛,眼目眩运。

  前小后大,即胸满短气。

  前小者#16,寸外小也;后大者,寸内大也。主胸膈满塞,气息短促。

  一呼四至,一吸四至,病欲甚。

  平豚止有四至,今一呼而豚四至,共得八至,豚倍常经,主病欲甚乍不及。

  脉洪大者,苦烦满。

  八至之中豚洪大者,病在三阳,阳盛烦燥痞满。

  沉细者,腹中痛。

  八至中豚沉细,病在三阴,阴主於内,故腹肚疼痛。

  滑者伤热。 #

  八至中豚滑,中伤热。

  涩者中雾露。 #

  八至中脉涩,伤雾露寒气。

  一呼五至,一吸五至,其人当困。

  一呼而豚五至,气血劳走,其人铃困o

  沉细夜加。 #

  十至中豚沉细,主夜问疾加。

  浮大昼加。 #

  十至中豚浮大,主昼间疾加。

  不大不小,虽困可治。

  十至中既不浮大,又不沉细,虽困可疗治。

  其有小大者,为难治。

  十至脉极浮大,则火盛铃灭。又脉极况细,则水弱叉竭。

  一#17呼一至,一吸一至,名日损。

  呼吸当四至,今止二至,名日损豚。

  人虽能行。 #

  人虽能行步。 #

  犹当着床。 #

  犹当况着床上外病。

  所以然者,血气皆不足故也。

  其所以着床者,由於血气不足之故。

  再呼一至。 #

  再呼再吸当八至,今止四至。

  呼吸再至。 #

  疑此句,见前注。

  名日无魂。无魂者,当死也#18。

  呼多至少,是魂魄已绝,魂属阳,阳主生,绝魂去,故知铃死。

  人虽能行,名日行尸。

  人虽能行步,名日死尸在行。

  上部有脉。 #

  寸口为上部,寸部有脉。

  下部无脉。 #

  尺豚为下部,尺部无脉。

  其人当吐。 #

  其人自当发其吐。

  不吐者死。 #

  不吐者,是生气独绝於内也。

  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能害也。

  寸部无脉,尺部有脉,虽病困极,亦不为害。

  所以然者,譬如人之有尺,树之有根。

  所以不为害者,人有尺脉,恰似树有根本。

  枝叶虽枯药,根本将自生。

  寸部如树枝叶,尺部如树根本。人既有尺豚,虽无寸部脉,亦终有可生。

  脉有根本。 #

  根本在尺部,尺部有脉,是脉有根本。

  人有元气,故知不死。

  两肾之间动气,乃人所受父母之元气,尺部有豚,是人之元气不绝,故知不死。

  十五难曰: #

  经言春脉弦。 #

  春天脉息如弓弦、筝弦之弦紧。

  夏脉钩。 #

  夏天脉息如钧之曲。

  秋如。毛。 #

  秋天脉息如毛轻浮。

  冬脉石。 #

  冬天脉息如石沉重。

  是王脉耶? #

  问是王盛之脉。

  将病脉也? #

  问是疾病脉。 #

  然:弦钩毛石者,四时之脉也。

  弦,春王脉。钧,夏王脉。毛,秋王脉。石,冬王豚。皆非病脉。

  春脉弦者,肝束方木也。

  春属束方、甲乙、肝木,其脉弦。

  万物始生,未有枝叶。

  万物根黄芽甲始生於春,未有枝叶之形见。

  故其脉#20之来,濡弱而长。故日弦。

  长者,形容其脉弦也。濡弱而长者,形容其豚微弦也。微弦者,谓有胃气也。

  夏脉钩者,心南方火也。

  夏属南方、丙丁、心火,其脉钧。

  万物之所盛,垂枝布叶,皆下曲如钩。

  夏乃长养万物,至夏而盛,枝叶茂盛,华叶散布,皆下曲如钧之形状。

  故其脉之来疾去迟,故日钩。

  来疾者,阳盛也,寸。疾也。去迟者,阴虚也,尺中迟也。来疾者,形容其脉洪也。来疾去迟者,形容其#21微洪者,谓有胃气也。

  秋脉毛者,肺西方金也。

  秋#22西方、庚辛、肺金,其脉毛。

  万物之所终,草木华叶皆秋而落,其枝独在,若毫毛也。

  秋乃肃杀万物之时,草木花叶至秋而落,惟有枝梗独存,若毫毛之少。

  故其脉之来,轻虚以浮,故日毛。

  肺浮#23於上,其气主皮毛,故其脉浮如毛。

  冬脉石者,肾北方水也。

  冬#24北方、壬癸、肾水,其脉石。

  万物之所藏也。

  万物至冬而伏藏。

  盛冬之时,水凝如石。

  盛冬之时,天寒地冻,水凝结如石。

  故其脉之来,沉濡而滑,故日石。

  沉者,冬脉之正。沉濡而滑者,微沉之义,谓有胃气。

  此四时之脉也。

  总言四时脉息。

  如有变奈何? #

  如脉息更变何如。

  然:春脉弦,反者为病。何谓反?

  春豚当弦,若与弦脉相反,则为肝病。何谓之咏反。

  然:气来实强,是为太过,病在外。

  春乃少阳用事之时,其豚微弦,是有胃气。今脉气之来实强,是为太过。实强者,阳太盛也。其病在外,外证善洁、面青、善怒。

  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

  厥阴之气表.於筋,其脉弦。今更虚微,故日不及。阴处中,故在内。证四肢满、闭疼、波便难、转筋。

  气来厌厌聂聂,如循榆叶日平。

  春少阳、厥阴俱合,其豚之来,如春风吹检叶,濡弱而调,故日平脉。平者,谓之胃气。

  益实而滑,如循长竿日病。

  益实而滑者,太弦之谓。如循长竿者,长而不软也。此是弦脉,胃气少故病。

  急而劲益强,如新张弓弦日死。

  紧急劲直强盛,恰似新张紧细之弓弦,此是但弦无胃气,故死。

  春脉微弦日平。

  微弦者,微似弦,非微而弦也。微弦者,一分胃气,二分弦气,俱动为微弦。

  弦多胃气少日病。

  弦脉非微似弦,是胃气少也,疾病生焉。

  但弦无胃气日死。

  三分并是弦。而无胃气,为真藏见,叉死。

  春以胃气为本。

  五藏之气皆胃气和之,不得独用,如至刚不得独用,独用则折,和柔用之即固也。

胃者水谷之海,人受气於谷,谷入於胃,乃传与五藏六府,故肝以胃气为本,余四藏并皆仿此。

  夏脉钩,反者为病。何为反?

  夏豚当钧,若与钧相反,即为心病。何以谓之反。

  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

  浮而大散者,心也。今反实强,是为太过,外证面赤、口乾、喜笑。

  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

  夏心少阴盛王,今反虚微,是为不及。内证烦心、心痛、掌中热而死。

  其脉来累累如环,如循琅牙曰平。

  豚满而盛,微似珠形之中手,琅吁,珠之类也,故日心平。

  来而益数,如鹦举足者曰病。

  心豚但当浮散,不当数也。今脉数如鹞举足之走,故日心病。

  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死。

  前曲者,前钧曲无力也。后居者,倨而不动,劲直也,操执也,如操执革带之钧,日死。

  夏脉微钩曰平。

  夏脉微似钧,非微而钧,喜有胃气,故日平豚。

  钩多胃气少曰病。

  豚非微软,钧是胃气少也,故病。

  但钩无胃气日死。

  三分并是钧,而无胃气,为真藏见,死。

  夏以胃气为本。

  平人之常气禀於胃,与春同。

  秋脉毛,反者为病。何谓反?

  秋脉当毛,若与毛相反,是为心病。何以谓之反。

  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

  秋豚当毛,今更实强,是为太过,外证面白、善嚏、悲愁不乐、欲哭。

  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

  肺脉轻虚以浮,今按之益虚微,是无胃气。病证喘咳酒淅#26。

  其脉来蔼蔼如车盖,按之益大曰平。

  车盖乃小车之盖,轻浮蔼蔼然也,按之益大,有胃气,故日平。

  不上不下,如循鹦羽曰病。

  肺金乘夏余阳,故其豚上,肺金之气属阴,其脉下,今不上不下,如循鹞羽涩涩然,故日病。

  按之消索,如风吹毛#27。

  风吹毛者,飘腾不定,无归之象。今按如消散之索,吹毛之风,此是但毛无胃气,故日死。

  秋脉微毛曰平。

  豚微似毛,非微而毛,一分胃气、二分毛气俱动,为微毛。

  毛多胃气少曰病。

  毛非微似毛,是胃气少,故有病。

  但毛无胃气曰死。

  三分并是毛,而无胃气,为真藏见,死。

  秋以胃气为本。

  五藏皆禀气於胃,胃者五藏之本也,藏气不能自致於手太阴,必因於胃气乃至於手太阴,胃气不能俱至於手太阴,故真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藏也,故日死。

  冬脉石,反者为阴#28。何谓反?

  冬豚当沉如石,若与沉相反,是为肾病,何以谓之反。

  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

  冬脉当况濡,今反实强,是为太过,外证面黑、善恐欠。

  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

  冬脉况涩,今反虚微,是为不及,病证逆气、小腹痛急、泄如下重、足经寒而逆。

  脉来上大下兑,濡滑如雀之喙曰平。

  雀喙乃本大来兑也。上大者,足太阳应手而大也。下兑者,足少阴诊之去而小也。阴阳得所,为胃气强,故日平。

  啄啄连属,其中微曲日病。

  啄啄者不息,故谓之连属。其中缓而微曲者,脾脉克肾,故病。

  来如解索,去如弹石日死。

  豚来如解脱之索,虚慢无根本也,迟也,去如弹石之疾也,故死。

  冬脉微石日平。

  微石者,微似况,非微而况也,一分胃气、二分沉气俱动,为微况。

  石多胃气少日病。

  豚非微似况,是胃气少於病。

  但石无胃气日死。

  三分并是况,而无胃气,为真藏见,铃死。

  冬以胃气为本。

  与春同。 #

  胃者,水谷之海也。

  胃大一尺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常留谷二斗。

  水一斗五升。 #

  主禀四时,故皆以胃气为本。

  四时春夏秋冬,皆禀受胃气以为根本。

  是谓四时之变病。

  春防#29多胃少,夏钧多胃少,秋毛多胃多#30,冬石多胃少,皆为四时之变病。

  死生之要会也。

  五藏之气和於胃气即生,若真藏见,叉死。

凡死生紧要都会之所,乃胃也。

脾者,中州也。

注见四难。

其平和不可得而见。

脾经平和之脉,寄王四季,故不可得而见。

  衰乃见耳。 #

  脾经衰败,豚乃形见。

  来如雀之啄。 #

  上大下兑濡滑,为雀喙脉,此肾脉克脾经,是为不及。

  如水之下漏。 #

  时动复住为屋漏脉,肾来乘脾,是为太过。

  是脾之衰见也。

  雀啄屋漏,乃脾衰而见此豚。

  黄帝八十一难经慕图句解卷之二竟

  #1干:原脱,据《本义》补。

  #2膀胱:此下《集注》有『邪』字。

  #3力:据文义,似当作『乃』。

  #4无:疑当作『无』。

  #5脉:《本义》作『气』。

  #6肺:疑为『脉』之误。

  #7虚:据下文例,似当作『血』。

  #8当:此下《集注》有『与』字。

  #9伸:疑当作『呻』字。

  #10此:据文义,似当作『比』字。

  #11患:据文意似当作『愚』。

  #12脾:疑当作『肺』。

  #13然:此上《本义》、《集注》有『治损之法奈何』六字。

  #14食:疑当作『玲』。

  #15气:疑当作『食』。

  #16者:原作『孝』,据文义改。

  #17一:此上《本义》、《集注》有『一呼六至,一吸六至,为死脉,沉细夜死,浮大昼死也』二十字。

  #18也:原作『者』,据《本义》、《集注》改。

  #19如:《集注》作『脉』。

  #20脉:原作『来』,据《本义》、《集注》改。

  #21其:此下疑脱『脉』字。

  #22秋:依上文例,此下脱『属』字。

  #23浮:原作『孚』,据文义改。

  #24冬:据上文例,此下脱『属』字。

  #25表:《集注》十五难吕注作『养』。

  #26病证喘咳洒淅:《集注》十五难丁注作『其内证喘咳酒浙寒热』。

  #27吹毛:此下《本义》、《集注》有『日死』二字。

  #28阴:《本义》、《集注》作『病』。

  #29防:据文义,似当作『弦』字。

  #30多:据上下文意当作『少』。

  黄帝八十一难经纂图句解卷之三

  卢国秦越人撰临川晞范子李駉子野句解

  十六难曰: #

  脉有三部九候。

  三部者,寸关尺也。九侯者,上部三候,中部三候,下部三侯,三三如九也。

  有阴阳。 #

  寸口者,阳豚见九分而浮。尺部者,阴咏见一寸而沉。

  有轻重。 #

  阳脉浮乃轻手足#1阴脉沉乃重手取。

  有六十首。 #

  几切脉始起於六脉,浮况长短滑涩,三阴三阳之豚也,今六十首合之为六十乎。

  一脉变为四时。

  脉随四时之厦换,详见十难中一脉为十变。

  离圣久远。 #

  越人之时,去圣已久。

  各是其法,何以别之?

  言三部是一法,九侯是一法,阴阳是一法,轻重是一法,六十首是一法,言法象既多,难可分别。

  然:视其病有内外证。

  使人视其精明五色杂#2按察之,即知内外之证。昔以是字为误,改作视字。

  其病为之奈何?

  其病如何。 #

  假令得肝脉。 #

  肝豚弦软而长。

  其外证。 #

  在外证候。 #

  善洁。 #

  胆为清冷之府,故善洁。

  面青。 #

  肝色青,故面青。

  善怒。 #

  胆为中正之官,主次断,肝在志为怒。

  其内证。 #

  在内证候。 #

  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

  肝积名曰肥气,在脐之左,揣按之而牢痛。

  其病四肢满闭。

  肝木脾土!脾主四肢,不#3病则土无所畏,故四肢满闭。

  瘾搜。 #

  肝豚循於阴器,故疼波也,小便涩也。

  便难。 #

  肝肾在下脾#4,肝病则气逆,不行於下,故大便艰难。

  转筋。 #

  肝含血以养筋,肝受病故筋转。

  有是者肝也。 #

  有是病者,是肝证。

  无是者非也。 #

  无此病者,非此#5证。

  假令得心脉。 #

  心豚浮大而散。

  其外证面赤。 #

  心色赤,故面赤。

  口乾。 #

  心之豚络在舌下,心为热所困,故口乾燥而不润。

  喜笑。 #

  心在声为笑。 #

  其内证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

  心积名日伏粱,在'脐上,按揣而牢痛。

  其病烦心心痛,掌中热而吭。

  心为五脏之君,四脏有病,心主知之,尚有痛状,何况本经目病耶。

常痛乃心包咏也。

正心不受病,病则旦占夕死,夕占旦死,重明受病,则叉包咏,乃手厌阴之豚,出两手中指之端,下入掌心,屈名指取之,穴名劳官穴。

心包病,则掌中热而惋。

  有是者心也。 #

  有此病是心证。

  无是者非也。 #

  无此病者非心证。

  假令得脾脉。 #

  脾豚中缓而大。

  其外证面黄。 #

  脾色黄,故面黄。

  善噫。 #

  脾在变动为噫。

  善味#6。 #

  脾主甘,甘受味。

  其内证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

  脾积名日痞气,当脐之中,揣按而牢痛。

  其病腹胀满,食不消。

  湿气胜,令人膨胀,阳气在下,食乃不消。

  体重节痛。 #

  身体况重,骨节疼痛。

  息堕嗜外。 #

  怠堕困倦,嗜好睡外。

  四肢不收。 #

  手足全无收拾。

  有是者脾也。 #

  有此病是脾证。

  无是者非也。 #

  无此病,非脾证。

  假令得肺脉。 #

  肺脉浮绝而短。

  其外证面白。 #

  肺色白,故面白。

  善嚏。 #

  鼻为清气道中,鼻属肺,肺受风寒,通鼻善嚏。

  悲愁不乐。 #

  悲者肺之志也。肺主秋,愁也,脾土肺金,脾为肺母,脾主歌,子病母忧,秋悲愁不乐。

  欲哭。 #

  有声为哭。 #

  其内证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

  肺积名日息贵,在脐之右,揣按之而牢固疼痛。

  其病喘咳。 #

  肺为五藏华盖,最喜清冷,肺受风寒,则气道涩,故喘急咳嗽。

  洒淅寒热。 #

  肺虚则洒淅寒,实则热而问。

  有是者肺也。 #

  有是病者,是肺证。

  无是者非也。 #

  无此病者,非肺证。

  假令得肾脉。 #

  肾豚沉短以敦。

  其外证面黑。 #

  肾色黑,故面黑。

  善恐。 #

  肾在志为恐。 #

  欠#7。 #

  巨阳虚则欠。 #

  其内证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

  肾积名日奔豚,在脐之下,揣按之半痛#8。

  其病逆气。 #

  肾气不足,伤於冲脉,故气逆。

  少腹急痛。 #

  足少阴之脉,循少腹,与足厥阴、足太阴三阴交於脐下,今肾病,故小腹痛。

  泄如下重。 #

  王#9泄之名,此名尺#10痕泄,裹急后重,数至囿而不能便,茎中痛。

  足经寒而逆。 #

  足内踝上五寸,乃足少阴之动脉,故足经寒而逆。

  有是者肾也。 #

  有是病者,是肾证。

  无是者非也。 #

  无此病,非肾证。

  十七难曰: #

  经言病或有死。

  疾病或有死亡。

  或有不治而愈。

  或有疾病,虽不治疗而自安愈。

  或连岁不已。 #

  或疾病连岁月不得休已。

  其死生存亡,可切脉而知之耶?

  死生存亡,可以切脉而知之否。

  然:可尽知也。

  死生存亡皆知於脉。

  诊病若能.目不欲见人者。

  诊视疾病,若闭眼不爱见人,此是肝病。

  脉当得肝脉强急而长。

  肝之本豚弦软而长,今见强急,故有此病。

  而反得肺脉浮短而涩者,死也。

  肝病得肺脉,真鬼来克,金胜木,故必死。

  病若开目而渴,心下牢者。

  心问病证,开目而渴,心下牢固不开o

  脉当紧实而数。

  既有心病,当有心豚,紧实而数。

  反得沉濡而微者死。

  不得心豚,反得肾豚濡沉而微,水来克火,阳病得阴豚,故叉死。

  病若吐血。 #

  口中吐血。 #

  复欺钮血者。 #

  轨者,鼻中出血;钮者,鼻流清涕也。已上皆肺病。

  脉当沉细。 #

  血属阴,吐血、蛆血,豚得沉细,此为病豚相应。

  而反浮大而牢者,死也。

  不得肺脉,反得浮大而牢之心脉,病与豚相反,火来克金,故死。

  病若谵言妄语。

  谵言者,呢哺而语也。妄语者,言语在#12妄也。

  身当有热。 #

  热乘於心,言语无章,身当有热。

  脉当洪大。 #

  身热豚大,豚病相应。

  而手足厥逆,脉仇钿而微者,死也。

  身当热而反手足厌玲,豚当洪大而反况细,是阳豚见阴豚,豚病相反,故死。

  病若大腹而泄者。

  湿气胜则胀,脾不禁故泄。

  脉当微细而涩。

  既有脾证,当有此豚。

  反紧大而滑者死。

  不得脾豚,反得紧大而滑之肝豚,肝木克脾土,病豚相反,故叉死。

  十八难曰: #

  脉有三部。 #

  寸关尺为三处部位。

  部有四经。 #

  各部之内各有二经,六部之内合为十二经。

今止云四经者,是谓手太阳、阳明与足太阳、少阴,此二经法水火之性,各有纲纪而不能变通上下,余八经在手生足,在足生手,所以经言部有四经也。

手有太阴。

肺。

阳明。

大肠。

  足有太阳。 #

  膀胱。 #

  少阴。 #

  肾。

  为上下部。 #

  肺为上部,肾为下部。

  何谓也? #

  其说如何。 #

  然:手太阴、阳明,金也。

  此二经属肺与大肠#13,为金。

  足少阴、太阳,水也。

  此二经是肾与膀胱,属水。

  金生水。 #

  肺金在上,而下生下肾水。

  水流下行而不能上,故在下部。

  水无有不下,水之性流下行也,逆上,故在下部。

  足厥阴、少阳,木也。

  此二经是肝与胆,属木。

  生手太阳、少阴火。

  此二经是心与小肠,属火,肝木能生之。

  火炎上行而不能下,故为上部。

  火性炎上,不能下生足,而生手心主少阳火,是生右尺相火也,故在上部。

  手心主、少阳火。

  心为君火,此为相火,今此二经是心包络、三焦。

  生足太阴、阳明土。

  此二经是脾与胃,属土,相火能生之。

  故#14在中部也。

  土主中宫,故在中部。

  此皆五行子母更相生养者也。

  右寸金生左尺水,水生左关木,木能生左#15寸君火,君火生右尺相火,相火生右关土,故日子母相生。

  脉有三部九候,各何所主之?

  豚有三部九侯,各於藏府何所主之。

  然:三部者,寸关尺也。

  寸口,阳也;关部,阴阳之中也;尺部,阴也。

  九候者,浮中沉也。

  三部之中各有三候,三三如九,故日九侯。浮为阳,沉为阴,中为胃气;浮为府,沉为藏,中为中焦之脉。

  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头之有疾也。

  两手寸口皆为上部,法天之在上,寸外主头,寸内主胸。

  中部法人,主鬲下至脐之上有疾。

  中部乃两手关部第二指,半指以前主鬲下,半指以后主脐上。

  下部法地,主脐以下至足之有疾也。

  下部乃两手尺豚,第三指半指之前主脐下,半指之后主足。

  审而次之者也。

  审察三部从头至足之次第。虽元文刺字,今陕丁之说为次字。

  人病有沉滞久积聚,可切脉而知之耶?

  问人有积聚之病,沉滞已久,可以脉知之否。

  然:诊在右胁有积气。

  诊视积聚气疾,生在右胁。

  得肺脉结。 #

  结脉主块积,肺藏於右,肺部脉结,故右胁有积。

  脉结甚则积甚。

  肺部豚结太甚,则右胁积亦甚。

  诊#16微则气微。

  肺部结豚不甚,右胁积气亦微。

  诊不得肺脉,而右胁有积气者,何也?

  问肺藏於右,右胁有积,肺经一部却无结豚,是如何。

  然:肺脉虽不见,右手脉当沉伏。

  答肺部虽无结豚,只要右手有沉伏脉,便是右胁积气。伏豚,藏病积也;浮结者,府病聚也。

  其外痛疾同法耶?将异也?

  问外有沉瘤之疾,与右胁积气同诊视,法度或不同。

  然:结者,脉来去时一止,无常数,名曰结。

  答结豚来缓,时一止住,又无定数,谓之结。

  伏者,脉行筋下也。

  伏豚常行於筋下,要极重指着骨乃得。

  浮者,脉在肉上行也。

  浮豚常浮行於肉上,按之不足,举之有余。

  左右表裹,法皆如是。

  左右者,左右胁也;表以观其府病,裹以观其藏病;其法度并皆如此。

  假令脉结伏者,内无积聚。

  伏豚乃裹豚也,所以现其内也,虽有结伏之脉,内无积聚之病,是病不应豚,铃死。

  脉浮结者,外无疯疾。

  浮豚乃表豚也,所以现其外也,虽有浮结之豚,外无沉疯之疾,亦是病不应豚,铃死。

  有积聚,脉不结伏。

  有积聚之病,无结伏之脉,是豚不应病者,铃死。

  有痛病,脉不浮结。

  有沉瘤之病,’无浮结之豚,亦是豚不应病。

  为脉不应病,病不应脉,是为死病也。

  豚与病皆要相应,一不相应皆死。

  十九难曰: #

  经言脉有逆顺。

  男女之豚,有逆有顺。逆顺者,阳抱阴生,阴抱阳生。

  男女有常而反者,何谓也?

  男女各具有常之豚,而豚却相反,其说如何。

  然:男子生於寅,寅为木,阳也。

  元气起於子,人之所生也。男从子左行三十之巳,从巳左行至寅,为十月,十月而生男。寅为束方甲乙木,木阳也。

  女子生於申,申为金,阴也。

  女从子右行三十之巳,从巳右行至申,为十月,十月而生女。.申为西方,庚辛金,阴也。

  故男脉在关上。

  关上为寸口,属阳,男子阳气#17,故豚在寸口常盛。

  女脉在关下。 #

  关下为尺部,属阴,女子阴气盛,故豚在尺部常盛。

  是以男子尺脉常弱。

  男子之气始於少阳,极於太阳,少阳之至,乍大乍小,乍短乍长,为《易》复卦 ,一阳居於尺部。

阳明之至,浮大而短,为《易》临卦 ,二阳居於关部。

太阳之至,洪大而长,为《易》泰卦 ,三阳居於寸部。

三阳从地长,故男子之豚,寸盛而尺弱。

  女子尺脉常盛#18。

  女子之气始於太阴,极於厥阴。

太阴之至,紧大而长,为《易》姤卦 ,一阴居於寸部。

少阴之至,紧细而微,为《易》遁卦 ,二阴居於关部。

厌阴之至,沉短以敦,为《易》否卦 ,三阴居於尺部。

三阴从天生,故女子之豚,寸沉而尺盛。

  反者,男得女脉,女得男脉也。其为病何如?

  男子尺豚常弱,今反盛;女子尺咏常盛,今反弱。问其病为何如。

  然:男得女脉为不足,病在内。

  寸口日阳,男子以阳用事,今阳豚不见於寸。,而反见尺部,尺部之豚,女子常盛,男子亦如是,为不及,阴主内,故病内。

  左得之,病则在左。

  左手得女脉之盛,病则在身体之左。

  右得之,病则在右。

  一右手得女豚之盛,病则在身体之右。

  随脉言之也。 #

  随所得之豚,言所受之病。女得男脉为太过。女子尺脉本浮,更加见於寸,是谓太过。又女子以阴用事,寸脉常况,却得浮豚。

  病在四肢。 #

  四肢为诸阳之本,女得男脉,为阳气盛,故病在四肢。

  左得之,病则在左。

  左手得男子之豚,病则在手足之左。

  右得之,病则在右。

  右手得男子之豚,病则在手足之右。

  随脉言之也! #

  随豚断病。 #

  二十难曰: #

  经言脉有伏匿。

  豚有伏藏隐匿。

  伏匿於何藏,而言伏匿耶?

  伏匿於何处藏府,可以言伏匿。

  然:谓阴阳更相乘、更相伏也。

  答阴阳非独寸为阳、尺为阴,肌肉上亦为阳部,肌肉下亦为阴部,或阳脉乘於阴部,或阴脉乘於阳部,或阳部伏阴脉,或阴部伏阳脉。

  脉居阴部而反阳脉见者,为阳乘阴也。

  尺部之内、肌肉之下为阴部,尺中浮滑而长,为阴部见阳豚,阴虚不足则阳入乘之,为阳覆,又阳乘阴部之脉。

  脉虽#19沉涩而短,此谓阳中伏阴也。

  尺中已浮滑而长,寸口关中况短而涩,此为阳中伏阴。

  脉居阳部而反阴脉见者,为阴乘阳也。

  寸口与肌肉之上为阳部,反见沉短而涩之阴脉,为阴脉成阳部,为阴溢。

  脉虽时浮滑而长,此谓阴中伏阳也。

  寸口关中已况涩而短,尺豚浮滑而长,为阴中伏阳。

  重阳者狂! #

  豚浮滑而长,又加实数,是谓重阳,故狂言大事,自高自贤,狂越,弈衣登高。

  重阴者癫。 #

  尺中既况短而涩,又盛实,是谓重阴,故病僵仆於地,闭目不惺,阴极阳复,良久却惺,名日癫。

  脱阳者见鬼。 #

  脱阳者,无阳气也,谓寸豚细微甚也,目中妄见如睹鬼物。

  脱阴者目盲。 #

  阴者,精气也,阴气已脱,五藏之气不营於目,盲无所视,若尺脉则微细甚。

  二十一难曰: #

  经言人形病脉不病,曰生。

  形病者,肌体赢瘦,手足不仁;泳不病者,脉息随呼吸上下,无大还不一及,断之曰生。

  脉病形不病,日死。

  一豚病者,诊诸至数或太#20 过或不叉,则人虽未病寒热等疾,纵不病亦死。

  何谓也? #

  生死之异,其说如何。

  然:人形病脉不病者,非有不病也。

  人形体虽有病痛,而脉却未有节病,非是豚息不病,所以如此。

  谓息数不应脉数也。此大法。

  豚者血也,息者气也,脉不自动为气使然,气之息数未与血之脉数相应而然耳。

  二十二难曰: #

  经言脉有是动。

  有反常之动豚。

  有所生病。 #

  动豚反常,病所由生。

  一脉变为二病者,何也?

  一豚之动,变为血气两般之病,如何。

  然:经言是动者,气也。

  气为阳,阳为卫,邪中於阳,气先受热,形之於脉,名日是动。

  所生病者,血也。

  气病传血,血为阴,阴为荣,血壅不润,病生於后。

  邪在气,气为是动?

  阳为气,邪中於阳,气动於豚而反常。

  邪在血,血为所生病。

  气先受邪,传之於血,血壅不行,病所由生。

  气主拘之。 #

  殉者,吹嘘往来之象,气主流行而不自笋。

  血主濡之。 #

  濡,润也,血润泽不桔。

  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

  气血受热则泞溢妄行,故日是动。

  若贼风博之,则留止而不行。

  血壅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

  气传之於血,复受贼风,故血壅不濡而病。

  故先为是动,后所生也。

  气先动之於咏,然后血所生病。

  二十三难曰: #

  手足三阴三阳。

  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

  脉之度数,可晓以不?

  经豚丈尺法度数目可晓否。

  然:手三阳之脉,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合三丈。

  手太阳之豚,自两手小指之端,循臂上行之耳珠子前,长五尺,两手合一丈。

手阳明之豚,起於两手大拇指次指之侧,上循臂,终於鼻,左之右,右之左,长五尺,两手合一丈。

手少阳之脉,起於两小指次指之端,上臂,终於耳前,长五尺,两手合一丈,故云五六合三丈。

  手三阴之脉,从手至胸中,长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

  手少阴之豚,起於心中,下络小肠,上肺,出腋下,循臂,出小指之端,长三尺五寸,两手合七尺,手太阴之脉,起於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属肺,出腋下,下肘,入寸口,上鱼际,出大指之端,长三尺五寸,两手合七尺,手厥阴之脉,起於胸中,属心包络,三焦,出胁腋下,循臑入肘,下出小指次指之端,长三尺五寸,两手合七尺,故云二丈一尺。

  足三阳之脉,从足至头,长八尺,六八四丈八尺。

  足太阳之脉,起於两足小指之侧,上循膝,交胭中,循背上头,下入目内毗,长八尺,两足上行,合一丈六尺。

足阳明之豚,起於足大指次指之端,循足经,上夹脐左右各二寸,终於额角发际,长八尺,两足合一丈六尺。

足少阳之豚,起於足小指次指之端,上循两膝外康,入季胁,上循目外毗,长八尺,两足合一丈六尺,故云四丈八尺。

  足三阴之脉,从足至胸,长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

  两足合有六阴,故云六六三丈六尺。

足太阴之豚,起於足大指内侧,循足经内康,上交出厥阴豚之前,上循入腹,属脾络胃,连舌本,长七尺五寸,两行各#21一丈五尺。

足厥阴之豚,起於足大指聚毛之上,循足附上康,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足太阴之后,循腹,入阴毛中,环阴器,抵小腹,侠胃属肝络胆,循喉咙,入顽颗,连目出额,长六尺五寸,两行合长一丈三尺。

足少阴之豚,起於足小指之下,斜趣足心,上踹股内,贯脊属肾络膀胱,贯肝入肺,循喉咙,侠舌本,长六尺五寸,合长一丈三尺,故云三丈九尺。

  人两足娇脉,从足至目长七尺五寸,二#22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

  人有阴踏、阳踏二豚,两足合四脉。

阳踏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

阴踏亦起於跟中,是足少阴之别络,自然骨之后,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循腹上胸裹,入缺盆,上出人#23迎之前,入项内康,属目内毗,合太阳豚,长七尺五寸,两行合一丈五尺。

  督脉、任豚,各长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

  督脉起於下极之俞,并脊裹,入属於脑,计四尺五寸。任脉起於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上关元,至咽喉,长四尺五寸。督、任计之长九尺。

  凡脉长一十六丈二尺。

  手三阳豚三丈,手三阴脉二丈一尺,足三阳脉四丈八尺,足三阴脉三丈九尺,两足踏脉一丈五尺,督豚、任脉九尺,共计一十六丈二尺。

  此所谓十二经脉长短之数。

  已上是十二经豚长短数目。

  经脉十二。 #

  注见一难。 #

  络有十五。 #

  每一经各有一络,十二经络之外,有阳络、阴络、脾之大络,共十五络。

  何始何穷也? #

  问经络所始所终去处。

  然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荣於身者也。

  答经者径也,经豚者,流行血气,疏通阴阳之径路,以荣华一身。

  其始从中焦。 #

  经络所始之地中焦,直两乳问,名擅中穴,亦名气海,言气从此而起。

  注手太阴、阳明。

  肺与大肠。 #

  阳明注足阳明、太阴。

  自大肠至胃与脾。

  太阴注手少阴、太阳。

  自脾至心、小肠。

  太阳注足太阳、少阴。

  自小肠至膀胱与肾。

  少阴注手心主、少阳。

  自肾至心包络、三焦。

  少阳注足少阳、厥阴。

  自三焦至胆与肝。

  厥阴复还注手太阴。

  血气至肝而终,明日#24良时#25,又复还始於肺。

  别络十五,皆因其原。

  此十五络,皆因十二经为本原,以相流通。

  如环无端。 #

  经豚终而复始,恰如环之圆转,无有端倪。

  转相溉灌。 #

  经豚流转,更相溉灌於经络中。

  朝#26於寸部气口,以处百病而央死生也。

  寸口者,豚之大会,手太阴之豚动也,故五藏六府有病,皆见於气。

则可以断吉凶死生。

况一岁阴阳升降,会於立春一日,阴阳晓昏会於良时,一身荣卫还周会於手太阴,同天度一万三千五百息,据本经朝於寸。

、人迎,则人迎在左手,属少阴,乃经豚朝会之地矣。

愚并下文改作朝於寸部气江,观书者试评之。

  经云:明知终始,阴阳定矣。

  阴场之气始於肺,终於肝,又别於阳者,知病从来,别於阴者,知死生之期。

  何谓也? #

  其说如何。 #

  然:终始者,脉之纪也。

  微妙在豚,不可不察,察之有经,从阴阳始,故豚之纪纲,实在乎始而终,终而始之阴阳。

  寸部气口,阴阳之气通於朝#27,如环无端,故日始也。

  阴阳之气,自早朝良时会於寸部气,如环无端,周而复始,故日始。据元文寸。人迎,愚僭改作气口。

  终者,三阴三阳之脉绝,绝则死,各有形,故日终也。

  足少阴气绝之形,在齿长而枯,肉濡而却。

足太阴气绝之形,在肉满历反。

足厥阴气绝之形,在舌巷卯缩。

手太阴气绝之形,在皮枯毛折。

手少阴气绝之形,在面黑如梨。

三阴气绝之形,在目眩目辉。

六阳气绝之形,在汗出如珠,故日死各有形,终即死也。

  黄帝八十一难经慕图句解卷之三

  #1足:据文义似当作『取』。

  #2杂:《集注》十六难丁注作『循』。

  #3不:据文意似当作门木』。

  #4肝肾在下脾:《集注》十六难虞注作一肝肾主下部〕。

  #5此:据上文例,似当作『肝』。

  #6善味:此前《本义》、《集注》有『善思』二字,《集注》并有『脾者,在志为思也』七字。

  #7欠:《本义》作『善欠』。

  #8半痛:依上文例,『半痛』当作『牢而痛』。

  #9王:据文义,似当作『五』。

  #10尺:疑当作『大』字。

  #11能:《本义》、《集注》作『闭』。

  #12在:据文义似当作『狂』。

  #13大肠:原作『太阳』,据文义改。

  #14故:此前《本义》、《集注》有『土主中宫』四字。

  #15左:原作『在』,据文义改。

  #16诊:《本义》、《集注》作『结』。

  #17气:此下疑脱r盛』字。

  #18盛:此下《本义》、《集注》有一是其常也』四字。

  #19虽:此下《本义》、《集注》有『时』字。

  #20太:原作『不』,据文意改。

  #21各:疑当作『合』。

  #22二:原作『』』,据《本义》、《集注》改。

  #23人:原作『今』,据文义改。

  #24日:原作『目』,据文义改。

  #25良时:疑当作『艮时』,三十难、三十七难注即作『艮时』。

  #26朝:原作『脾』,据《本义》、《集注》改。

  #27朝:此下《本义》、《集注》有『使』字。

  黄帝八十一难经纂图句解卷之四

  卢国秦越人撰临川晞范子李駉子野句解

  二十四难曰: #

  手足三阴三阳气已绝,何以为候,可知其吉凶不?

  手三阴三阳,足三阴三阳,其气死绝,何者为证侯,可以知其吉凶生死否。

  然:足少阴气绝,即骨枯。

  答足少阴肾之经,内荣骨髓,肾气死绝,则枯随枯槁。

  少阴者,冬脉也。

  足少阴肾,乃冬之脉。

  伏行而温於骨髓。

  肾气隐伏流行,骨髓自然温和。

  故骨髓不温,即肉不着骨。

  骨髓无肾气以温养,故肉肌不着於骨。

  骨肉不相亲,即肉濡而却。

  骨肉相离而不相亲,则肉濡滞而却缩。

  肉濡而却,故齿长而枯。

  齿,骨之余。齿断之肉结缩,故齿渐长而枯燥,谓齿乾燥,色不泽。

  发无润泽。 #

  脑者,髓之海,肾主骨髓。发者,脑之所养,故华在发。今骨髓既枯,故发不润。

  无润泽者,骨先死。

  发无润泽,是骨先死之证。

  戊日笃,己日死。

  戊己,土也;肾,水也。土能克水,故云戊笃己死。

  足太阴气绝,则脉不营其口层。

  足太阴脾之经,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脾气既绝,故血豚不荣口唇。

  口唇者,肌肉之本也。

  脾,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口唇肉之所终,脾气内养肌肉,外华於口唇。

  脉不荣,则肌肉不滑泽。

  血豚不荣,则肌肉粗涩不滑泽。

  肌肉不滑泽,则肉满。

  肌肉粗涩不滑,则脾满无文。

  肉满则唇反。 #

  肉肿满则唇反无文。

  唇反则肉先死。

  唇反无文,是肉先死之绝。

  甲日笃,乙日死。

  甲乙木也,脾土也,木能克土,故云甲笃乙死。

  足厥阴气绝,即筋缩引卵与舌卷。

  足厥阴肝之经,肝主筋,人之运动皆筋力之所为。又上通於舌,下关於卯;肝气死绝,则诸筋缩急,舌巷卵缩。

  厥阴者,肝脉也。

  足厥阴属肝。 #

  肝者,筋之合也。

  肝之精气,生#3养筋也。

  筋者聚於阴器。

  阴毛中横骨上下之竖筋,谓之宗筋,故筋聚於阴器。

  而络於舌本。 #

  肝之络豚,出於舌根。

  故脉不荣,则筋缩急。

  肝咏不荣,则筋缩短而於急。

  筋缩急,即卵与舌。

  筋一缩急,卯舌於缩。

  故舌卷卵缩,此筋先死。

  舌卷卯缩,是筋先死之证。

  庚日笃,辛日死。

  庚辛金也,肝木也,金能克木,故云庚笃辛死。

  手太阴气绝,即皮毛焦。

  手太阴肺之经,肺之合皮也,其荣毛色,肺气阴绝,则皮毛焦枯。

  太阴者,肺也。

  太阴属肺。 #

  行气温於皮毛者也。

  肺之精气生养皮毛,使之气温。

  气弗荣,则皮毛焦。

  肺气不荣,则皮毛焦。

  皮毛焦,则津液去。

  胜理发泄,汗出胜理,是谓津;液之渗於空窍,津则不行,是谓液。皮毛焦枯,津液皆去。

  津液去,则皮节伤。

  津液皆去,则皮肾.骨节皆伤损。

  皮节伤,则皮枯毛折。

  皮节既伤,皮毛枯折。

  毛折者,则毛先死。

  毛羽损折,是谓毛先死之证。

  丙日笃,丁日死。

  丙丁火也,肺金也,火克金,故丙笃丁死。

  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

  手少阴心之经,心主脉,真心气绝则血脉不通。

  脉不通,则血不流。

  心豚已绝,血乃不行。

  血不流,则色泽去。

  血所以荣,荣华人身,有光华之色泽。血不流行,则身之颜色润泽皆去。

  故面黑如梨,此血先死。

  梨乃人所食之果,其色黄黑,心血既散,故面无血所养,有如梨之黄黑,此血先死之证。

  壬日笃,癸日死。

  壬癸水也,心火也,水克火,故心病则壬笃癸死。

  三阴气俱绝,则目眩转目暝。

  三阴者,手足三阴也。眩,乱也;暝,闭也。五藏之豚皆属三阴,皆会於目,三阴气绝,故目眩目暝。

  目瞑者,为失志。

  人之五志皆属於阴,肝志怒,心志喜,脾志思,肾志恐,肺志忧。三阴已绝,五藏皆失其志,故无喜怒思忧恐,五志俱亡,故日失志。

  失志者,则志先死。

  阴阳相离,怅然失志。

  死即目眩#5 也。

  欲观五志之死,但观目眩乱。

  六阳气俱绝,则阴与阳相离。

  六阳者,手足三阳也。手三阳通天气,日阳。足三阳通地气,日阴。天地阴阳否隔,故日相离。

  阴阳相离,则胜理泄。

  胜者,津液渗泄之所;理者,文理逢会之中。阴阳隔绝,则胜理开泄而不闭。

  绝汗乃出,汗#6 如贯珠,转出不流。

  胜理即汗空也,汗空既开,故汗出着肉如缀,而不流散。

  即气先死。 #

  汗出不流,是气先死之证。

  旦古夕死,夕占旦死,此之谓也。

  凡得此证而死,不离当日。

  经络大数第二一首#7

  二十五难曰: #

  有十二经。 #

  注见一难。 #

  五藏六府十一耳,其一经者,何等经也?

  总计五藏六府,共奏十一经,外一经不知是何经。

  然:一经者,手少阴与心主别脉也。

  五藏各一豚,为十一豚,心有两豚,合为十二经。手少阴是真心豚,为君火;手心主是心包络豚,为相火。

  心主与三焦为表裹。

  心主者,手厌阴也。三焦者,手少阳也。二经合为表裹。

  俱有名而无形。

  心包络乃漫脂之外,有细筋膜如丝,与心肺相连。三焦,详见三十一难中。俱有其名无其形。

  故言经有十二也。

  以手心主奏五藏六府,为十二#8 经。

  二十六难曰: #

  经有十二,络有十五,余三络者,是何等络也?

  每一经各有一络,有十二经,止当有十二络,今云十五络,不知三络是何等络。

  然:有阳络,有阴络。

  阳踏经在左足外踝,络在右足内踝,阴踏经在右足内踝,络在左足外踝。

  有脾之大络。 #

  脾之大络起自於脾,名日大包,穴在脐下。

  阳络者,阳矫之络也。阴络者,阴矫之络也。

  分明说阳络、阴络之实。

  故络有十五焉。

  以此三络奏成十五络。

  奇经八豚第三三首

  二十七难曰: #

  脉有奇经八脉,不拘於十二经,何谓也?

  奇,络也,零也#9不偶之义。谓此八豚,不系正经阴阳而表裹配合,别道奇行,故日奇经。

  然:有阳维。 #

  维,持也。维持诸阳。

  有阴维。 #

  维持诸阴。 #

  有阳娇。 #

  踏,捷疾也,健也。言此豚行步之机要,动足之所由。

  有阴娇。 #

  同上。 #

  有冲。 #

  冲脉,十二经豚之海。冲者,通也。言此豚下至於足,上至於头,通受十二经气血。

  有督。 #

  督,都也。阳豚之都纲。

  有任。 #

  任者,□#10也。是人生养之本。

  有带之脉。 #

  带,束也。总束诸脉,使得调和。

  凡此八脉,皆不拘於经,故日奇经八脉。

  此八般脉,与十二经不相故制#11,别道而行,故日奇经。

  经有十二,络有十五,凡二十七气。

  总经络共二十七气。

  相随上下。 #

  经络流行,相随上下。

  何独不拘於经?

  问日络与十二经不相拘制。

  然:圣人图设沟渠,通利水道,以备不然。

  答地有二十四水,配二十四经络。圣人又於二十四经水之外,再设沟渠,以喻奇经八豚。沟渠乃通利诸水之道路,以防备不测之用。

  天雨降下,沟渠满溢。

  天降时雨,沟渠皆满。

  当此之时,雾需妄行,圣人不能复图也。

  当天雨雾需之时,妄行於沟渠,圣人听其流行,皆不复图谋也。

  此络脉满溢,诸经不能复拘也。

  奇经八豚充满盈溢,虽十二经不复拘制,听其别道而行。

  二十八难曰:其奇经八脉者,既不拘於十二经,皆何始何继也?

  八脉既与十二经不相拘制,始何所起,终何所继。

  然:督脉者。 #

  奇经一脉。 #

  起於下极之俞。

  长强穴在脊骸,是督豚所起。

  并於脊裹。 #

  督豚结壬#12豚之会,并於脊裹。

  上至风府。 #

  上至风府穴,在发上三寸。

  入属於脑。 #

  上入於脑。 #

  任脉者。 #

  奇经二豚。 #

  起於中极之下。

  任豚当脐中而上行。中极者,穴客,在脐下四寸。中极之下者,曲骨穴,是任豚所起。

  以上毛际。 #

  中极从少腹之内上行,而外极於毛际。

  循腹裹,上关元。

  循行於腹内,上至关元穴,在脐下三寸。

  至喉咽。 #

  上至喉咽。 #

  冲脉者。 #

  奇经三咏。 #

  起於气冲,并足阳明之经。

  气行#13在小腹毛中,两旁各二寸是穴,乃足阳明豚气所发。

  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也。

  夹脐两旁而上行,散於胸中。

  带脉者。 #

  奇经四豚。 #

  起於季胁。 #

  季胁在筋#14 下,下接於体骨之问,是带豚之所起。

  回周一身。 #

  回,绕也。绕身一周,犹如束带。

  阳娇脉者。 #

  奇经五豚。 #

  起於跟中。 #

  自足跟起。 #

  循外踝。 #

  循行足外踝骨中冲穴。

  上行入风池。 #

  上入风池,穴在项后发际陷中。

  阴娇脉者。 #

  奇经六豚。 #

  亦起於跟中。 #

  自足跟起。 #

  循内踝。 #

  循行足内踝骨照海穴。

  上行至咽喉。 #

  上至於咽喉。 #

  交贯冲脉。 #

  与冲豚交接贯通。

  阳维、阴维者。

  是阴阳之纲维,主持阴阳之豚,此二豚乃奇经八豚。

  维络於身。 #

  络#15持经络乎此身。

  溢畜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也。

  二豚盈溢积畜,不能循环周流,灌溉於十二经中。

  故阳维起於诸阳会也。

  阳维豚起於诸阳所会之地。

  阴维起於诸阴交也。

  阴维豚起於诸阴所交之地。

  圣人图设沟渠,沟渠满溢流於深湖,故圣人不能拘通也。

  圣人设沟渠以通水道,沟渠满溢,然后流入於深湖,虽圣人亦不复拘制。沟渠之流通也,譬如下文奇经八豚。

  而人脉隆盛,入於八脉,而不环周,故十二经亦不能拘之。

  人身经豚隆盛,入於奇经八豚,别道而行,臣#16 十二经亦不拘制。

  其受邪气,畜则肿热。

  八豚受外邪气,才一积畜,则成肿热。

  砭射之也。 #

  以砭石射刻之。

  二十九难曰: #

  奇经之为病何如?

  何言奇经之豚,当问奇经之病。

  然:阳维#17於阳。

  阳维脉能维其诸阳。

  阴维#18於阴。

  阴维豚能维持诸阴。

  阴阳不能相维。

  阳不能主符诸阳,阴不能主符诸阴。

  则怅然失志。 #

  怅然者,惊也。惊则失志恍惚。

  溶溶不能自收持。

  溶溶者,缓慢。故不能收拾维持。

  阴娇为病。 #

  诸阴豚盛,散入阴踏,则阴踏病。

  阳缓而阴急。 #

  缓急即虚实之义。阴踏在内踝,病则其豚从内踝上急,外踝上缓。又病足劲直而五络不通。

  阳娇为病。 #

  诸阳咏盛,散入阳踏,则阳踏病。

  阴缓而阳急。 #

  阳络在外踝,病则其豚从外踝急,内踝上缓。又病狂走不外。

  冲之为病。 #

  冲脉受病。 #

  逆气而裹急。 #

  肾气不足,伤於冲脉,故逆气者,胀逆也,裹急者,腹痛也。

  督之为病。 #

  督脉受病。 #

  脊强而厥。 #

  督脉在脊,故脊强而厥逆。

  任之为病。 #

  任豚受病。 #

  其内苦结,男子为七疝。

  气血虚弱,寒温不调,故其内苦结。男子七疝者,锤疝、盘疝、寒疝、症疝、附疝、狼疝、气疝是也。

  女子为痕聚。 #

  痕脊#19 假於物形也。八痕者,蛇痕、脂痕、青痕、黄痕、燥痴、血痕、狐痕、鳖痕是也。

  带之为病。 #

  带豚受病。 #

  腹满。 #

  腹肚膨满。 #

  腰溶溶若坐水中。

  腰溶溶然缓慢,若坐於水中。

  阳维为病,苦寒热。

  阳维脉受病,阳为卫,故寒热。

  阴维为病,苦心痛。

  阴维豚受病,阴为荣,荣为血,心生血,故痛。

  此奇经八脉之为病也。

  此句总言八脉受病。

  荣卫三焦第四二首

  三十难曰: #

  荣气之行,常与卫气相随不?

  荣,华也。百骸九窍,由此血气以荣华也。卫,护也。人栗悍之气行於经豚之外,昼行於身,夜行於藏,护卫身体也。问荣气与卫气相随不。

  然:经言人受气於谷。

  人无根株,饮食为命,故人受气於谷。

  谷入於胃。 #

  胃者,水谷之海。胃为市#20 ,所以谷入於胃。

  乃传与五藏六府。

  食气入胃,散精於肝,淫气於筋。食气入胃,肾气#21归心,淫精於豚。饮入於胃,游溢精气,上输於脾,脾气散精,上归於肺,下通膀胱。

  五藏六府皆受於气。

  五藏六府,皆受谷气。

  其清者为荣。 #

  胃化水,上传与心生血,血为荣,故谷气清者为荣。

  浊者为卫。 #

  胃化谷为气,上传与肺,肺主气,气为卫,故谷气之浊者为卫。

  荣行脉中。 #

  荣血属阴,阴主#22 内,故荣行於血脉之中。

  卫行脉外。 #

  卫气属阳,阳主外,故卫行於血豚之外。

  荣周不息。 #

  荣卫周流,曾无休息。

  五十而复大会。

  人一日一夜,荣卫五十周,明日艮时,复大会於手太阴。

  阴阳相贯。 #

  阴阳更相贯串流通。

  如环无端。 #

  如环无有端倪。

  故知荣卫相从也。

  故知荣卫相与流行。

  三十一难曰: #

  三焦者。 #

  上焦、中焦、下焦。

  何察? #

  何所禀赋。 #

  何生? #

  何所发生。 #

  何始? #

  始於何所。 #

  何终? #

  终於何所。 #

  其治常在何许?

  治疗之法,常在何所。

  可晓以不? #

  可通晓此理否。

  然:三焦者,水谷之道路。

  三焦与#23 次渎#24之官,水道出焉。水行自上焦入,自下焦出。

  气之所终始也。

  脍中为气海。又气海在脐下三寸,与#25 知气之终始。

  上焦者在心下,下鬲,在胃上口。

  此指上焦所在去处。

  主内而不出。 #

  主容纳水谷#26 而不出。

  其治在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两乳问陷者是。

  胪中,穴名。直两乳中是穴。膻中为臣使之官,主气,布阴阳,和志达,喜乐由生。

  中焦者,在胃中院,不上不下。

  饮清中焦所在去处。

  主腐熟水谷。 #

  主腐顺#27 变化水谷,以为气血。

  其治在齐傍。 #

  齐傍左右各一寸,名天枢穴。

  下焦者,当膀胱上口。

  此指下焦所在去处。

  主分别清浊,出而不内,以传导也。

  以上应#28所纳水谷者,分而别之,清为小便,浊为大便,传导於其外。

  其治在脐下一寸。

  名阴交穴。 #

  故名日三焦。 #

  又总言之。 #

  其府在气街。 #

  气街者,阴阳道路也,在少腹毛中各二寸。是穴乃足阳明脉气所发,足阳明胃化谷为气,三焦又主三元之气,故其府在气街。

  一本云冲。 #

  此非扁鹊之语,盖吕氏再录之,云别本有此言也。气冲者,十二经根本,诸经行气之府,此义亦通。

  藏府配像第五凡六首#29

  三十二难曰: #

  五藏俱等。 #

  五藏皆在腹肚中。

  而心肺独在一鬲上者,何也?

  心肺独在胸鬲之上者如何。

  然:心者血,肺者气,血为荣,气为卫。

  心为帝王,高居远视,心生血,血为荣。肺为华盖,位亦居高,肺生气,气为卫。

  相随上下,谓之荣卫。

  血流据气,气动依而#30或上或下,相随而行。

  通行经络,荣周於身。

  流通往来於十二#31经十五络中,周遍而不均。

  故令心肺在鬲上也。

  心肺乃血气之主,又通天气,故在鬲上。

  三十三难日: #

  肝青象木。 #

  肝色青,象东甲乙木。

  肺白象金。 #

  肺色白,象西庚辛金。

  肝得水而沉。 #

  肝遇水即沉。 #

  木得水而浮。 #

  木乃肝之气,遇水反浮而不沉。

  肺得水而浮。 #

  肺遇水即浮。 #

  金得水而沉。 #

  金乃肺之气,遇水反况而不浮。

  其意何也? #

  肝木、肺金,况浮如何。

  然:肝者,非为纯木也。

  东方甲乙木,肝属木,非纯禀木之气。

  乙角也。 #

  甲为阳,乙为阴,乙带金#32非#33木音也。木为阳,金为阴,阴阳交错。

  庚之柔。 #

  东方甲乙木,畏西方庚辛金,乙嫁庚为妇,庚为阳,乙为阴,柔阴也。

  大言阴与阳。 #

  以阳#34木之大者言之,庚共#35阴阳,甲为阳,乙为阴。

  小言夫与妇。 #

  以用#36木之小者言之,莫若夫妇。甲乙木畏庚辛金,故释其妹乙嫁庚为妇,乙为妇阴,庚为夫阳。

  释其微阳。 #

  甲为阳,释甲之气。

  而吸其微阴之气。

  乙为阴,又怀金性,吸受乙阴之气。

  其意乐金。 #

  甲之意思,喜乐金性。

  又行阴道多。 #

  木七月受气,十月长,生自七月至十二月,多是阴道,正月临官,二月帝旺,方是阳道。

  故肝得水而沉也。

  乙与庚合,从夫之性,故肝得水而沉也。

  肺者,非为纯金也。

  西方庚辛金,肺属金,非纯金气。

  辛商也。 #

  庚为阳,辛为阴,辛带火性。商,金音也。火为阳,金为阴,阴阳交错。

  丙之柔。 #

  西方庚辛金畏南方丙丁火,辛嫁丙为妇,丙为阳,辛为阴,柔阴也。

  大言阴与阳。 #

  以肺金之大者言之,莫若阴阳,庚为阳,辛为阴。

  小言夫与妇。 #

  以肺金之小者言之,莫若夫妇,庚辛金畏丙丁火,故释其妹辛嫁丙为妇,辛为嫁#37 阴,丙为夫阳。

  释其微阴。 #

  辛为阴,释夫微阴之气。

  婚而就火。 #

  辛金就丙火,为婚姻。

  其意乐火。 #

  肺金之意,喜乐火性。

  又行阳道多。 #

  金正月受气,四月长生,自正月至六月,多是行阳道,至七月临官,八月帝旺,乃是行阴道。

  故令肺得水而浮也。

  丙与辛合,从夫之性,故肺遇水而浮。

  肺熟而复沈。 #

  肺生浮而熟沈。

  肝熟而复浮,何也?

  肝生况而复浮。

  故知辛当归庚。

  庚纯金性,辛带火性,故肺生则浮,至肺熟而复沉者,是知辛带火性,复还庚金之性。

  乙当归甲也。 #

  甲纯木性,乙带金性,故肝生则况,至肝熟而复浮者,是知乙带金性,复还甲木之性。

  三十四难曰: #

  五藏各有声、色、臭、味;可晓知以不?

  肝心脾肺肾皆有声音,皆有颜色,皆有香臭,皆有滋味,可晓知此理否。

  然:十变。 #

  论五藏止有五变,合藏府则有十变。

  言肝色青。 #

  五色之变在乎木也,五藏五色,由肝木之气更相溉灌,故各从其类,见其色。肝者木之精,震之气,其色青,位居束方。

  其臭躁。 #

  得火之变,故其臭则躁。

  其味酸。 #

  土受木味则酸,曲直作酸,酸取其收敛也。

  其声呼。 #

  金木相配,发声为呼。

  其液泣。 #

  水行气溉灌於子,故生泣也。

  心色赤。 #

  木之布色,在火赤也。

  其臭焦。 #

  五臭之变在乎火,五藏五臭,火盛则焦苦出焉。

  其味苦。 #

  脾主甘受味,火由土受之,则炎土作苦,苦取其燥泄也。

  其声言。 #

  金火相当,夫妇相见,发声为言。

  其液汗。 #

  水火交泰,蒸而成汗。

  脾色黄。 #

  木之布色,在土乃黄。

  其臭香。 #

  火之化土,其臭乃香。

  其味甘。 #

  脾土味甘,甘能受味,以取宽缓,行五味以养五藏,各从其类,以配其味,在本藏则甘。

  其声歌。 #

  金土相生,母子相见,发声为歌。

  其液涎。 #

  水行液,在脾为涎。

  肺色白。 #

  木之布色,至肺乃白。

  其臭腥。 #

  火之变,在金则腥。

  其味辛。 #

  土之受味,主肺为辛,辛取其散闺也。

  其声哭。 #

  五音之发在乎金,金发五音,以出五藏,各从其类,以发其声,金在本性为哭,谓肺属金,金商也,秋愁也,在志则愁哭。

  其液涕。 #

  水之行液,在肺或涕。

  肾色黑。 #

  木之布色,在肾乃黑。

  其臭腐。 #

  火主臭,在水为臭腐。

  其味咸。 #

  土之受味,在水则润下作咸,咸取其柔软也。

  其声呻。 #

  子之见母,乃发娇呻之声。

  其液唾。 #

  口液皆出於水,水行五液,分灌五藏,故诸藏各有液,在本官则为唾。

  是五藏声、色、臭、味也。

  总言五声、五色、五音、五液,递相荣养。

  五藏有七神,各有所藏耶?

  问五藏有七神,各藏其神气。

  然:藏者,人之神气所舍藏也。

  答合宅也,藏宿也,人之神气各藏於藏。

  故肝藏魂。 #

  随神而往来者谓之魄,肝藏魂,神气之辅弼也。

  肺藏魄。 #

  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肺藏魄,精气之匡辅也。

  心藏神。 #

  心者神明之舍,心藏神,精气之化成也。

  脾藏意与智。 #

  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主所思,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智主所记。

  肾藏精与志也。

  两神相薄,合而成形,谓之精,在心为志,志者心之所之乎。

  黄帝八十一难经慕图句解卷之四竟

  #1合:原作『台』,据文义改。

  #2卵:原作『卯』,据文义改。

  #3生:据文义疑当作『主』。

  #4肾:疑当作『肤』。

  #5眩:《本义》、《集注》作『暝』。

  #6汗:《本义》、《集注》作『大』。

  #7一首:按本篇共有二难,故当为『二首』,《集注》作『凡二首』。

  #8十二:原作『十一』,据文义改。

  #9奇,络也,零也:《集注》二十七难虞注作『奇,斜也;奇,零也。』

  #10维:疑当作『□』。

  #11故制:《集注》二十七难杨注作『拘制』。

  #12壬:疑当作『任』。

  #13行:疑当作『冲』。

  #14筋:疑当作『肋』。

  #15络:据文义当作『维』。

  #16臣:与文义不属,疑误。

  #17维:《集注》作『维维』。

  #18维:《集注》作『维维』。

  #19脊:疑为『者』之误。

  #20中市:原作『肺』,《素问·刺禁论》『胃为之市』王冰注:谷所归,五味皆入,如市杂,故为之市。』据改。

  #21肾气:《素问·经脉别论》作『浊气』。

  #22主:原作『三』,据文义改。.与:据文义当作『为』。.渎:原作『滨』,据文义改。

  #23与:文义不属,疑误。

  #24谷:原作『名』,据文义改。

  #25顺:据文义当作『熟』。

  #26应:疑当作『焦』。

  #27藏府配像第五,凡六首:此九字原脱,据《集注》补。

  #28气动依而:《集注》三十二难虞注作『气动依血』。

  #29中十二:原作『上一』,据文义改。

  #30中乙带金:《集注》三十三难杨注作『乙带金气』。

  #31非:文义不属,疑误。

  #32阳:疑当作『肝』。

  #33画庚共:文义不属,疑误。

  #34也甩:疑当作『肝』。

  #35嫁:据文义当作『妇』。

  #36味:此下《本义》有『液』字。

  黄帝八十一难经纂图句解卷之五

  卢国秦越人撰临川晞范子李駉子野句解

  三十五难曰: #

  五藏各有所。 #

  所者,所止之地也。五藏各有其所。

  府皆相近。 #

  胃近於脾,胆近於肝,膀胱近於肾。

  而心、肺独去大肠、小肠远者。

  心、肺在鬲上,大肠、小肠在下,皆以远而不相近。

  鬲者。何也? #

  或近或远如何。

  经言心荣肺卫,通行阳气,故居在上。

  上部法天,天为阳,心肺在鬲上。心主血,血为荣,肺主气,气为卫。阳浮於上,心肺通行阳气,故在上。

  大肠、小肠传阴气而下,故居在下。

  下部法地,为阴,大肠、小肠皆在鬲下,传导送下阴气,故居於下部。

  所以相去而远也。

  心、肺以通阳气,大肠、小肠以通阴气,所以相去而远也。

  又诸府者,皆阳也,清今之处。

  六府皆为阳,阳为气,手足三阳为行气之府,阳最清冷,故言清冷之处。

  今大肠、小肠、胃与膀胱,皆受不争,其意何也?

  大肠传送水谷之不冷,小肠受盛水谷之不冷,胃容纳水谷之不冷,膀胱贮藏津液之不冷,独胆为清冷,其意如何。

  然:诸府者,谓是非也。

  谓是非者,言诸府各别有所传,此为是也。

小肠为府,此为非也。

何为如此,然小肠虽配心为表,其治则别,其气则通,其气虽通,其所主又异,所以虽日心气,而无心别位,故日非也。

  经言小肠者,受盛之府也。

  承奉胃司,受盛糟粕,受已复化,传入大肠。

  大肠者,传写行道之府也。

  大肠能传写不洁之物,以为流行之道路。

  胆者,清争之府也。

  胆在肝之短叶闲,肝气通於目,目和则知白黑,胆为肝之府,最喜清冷。

  胃者,水谷之府也。

  胃为仓库之官,又为肺主,水谷皆聚焉。

  膀胱者,津液之府也。

  津液发泄,汗出胜理,是为津;液之渗於空窍,留而不行,是为液。膀胱,津液居焉。

  一府犹无两名,故知非也。

  每二#2府止有一名,何有两名,言两名者非。

  小肠者,心之府。

  小肠乃心藏之府。

  大肠者,肺之府。

  大肠乃肺藏之府。

  胃者,脾之府。

  胃乃脾藏之府。

  胆者,肝之府。

  胆乃肝藏之府。

  膀胱者,肾之府。

  膀胱乃肾藏之府。

  小肠谓赤肠。 #

  心色赤,故小肠为赤肠以象之。

  大肠谓白肠。 #

  肺色白,故大肠为白肠。

  胆者谓青肠。 #

  肝色青,故脍为青肠。

  胃者谓黄肠。 #

  脾色黄,故胃为黄肠。

  膀胱者谓黑肠,下焦所治也。

  肾色黑,故膀胱为黑肠,居於下焦。

  三十六难曰: #

  藏各有一耳。 #

  肝、脾、肺、心各有一枚。

  肾独有两者,何也?

  肾有两枚是如何。

  然:肾两者,非皆肾也。

  肾有两枚,非皆是肾。一枚是肾,一枚命门。

  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

  以男子言之,左是肾,右是命门。

  命门者。 #

  为人生命之门,又右尺为相火,行君火之命令。

  诸神精之所舍。

  命门有穴,在背十四椎节中。又有志室二穴,在十四椎节下,两傍各三寸。有神守於命门,不令邪入志室。舍,宅也,神精居之。

  原气之所击也。

  原者元也。

元气起於子,子者坎之方位,坎者即父母之元气,乾为天为父,坤为地为母。

今坎之初六、六三,乃坤之初六、六三也。

坎之九二,乃乾之九二也。

谓乾坤交於六三、九二而成坎卦,所以原气寄系於肾。

  故男子以藏精。

  五藏六府,精气淫溢而掺灌於肾,肾藏受而藏之,五藏各有精,随用而灌於肾,肾为都会,关司之所,身之精藏焉。

  女子以击胞,故知肾有一也。

  三十七难曰: #

  五藏之气,於何发起?

  五藏之气起於何处。

  通於何许? #

  又通於何处。 #

  可晓以不? #

  可晓此理否。 #

  然:五藏者,当上关於九窍#3也。

  耳、目、口、鼻、前阴、后阴为九窍,阳窍七,阴窍二,五藏关焉。

  故肺气通於鼻。

  鼻者,肺之窍,肺精气通焉。

  鼻和则知香臭矣。

  五藏入鼻,藏於心肺,心肺有病,鼻为之不利。肺和则鼻和,鼻和则知香臭。

  肝气通於目。 #

  目者,肝之窍,肝精气通焉。

  目和则知白黑矣。

  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邺,审短长。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则精衰矣。今肝之精气通於目,目和则知白黑。

  脾气通於口。 #

  口者,脾之窍,肝#4之精气通焉。

  口和则知谷味矣。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脾胃乃水谷之海,脾胃和则口和,则知谷滋味。

  心气通於舌。 #

  舌者,心之窍,心精气通焉。

  舌和则知五味矣。

  辛、甘、酸、苦、咸为五味,心和则舌和,舌和则能知五味。

  肾气通於耳。 #

  耳者,肾之窍,肾精气通焉。

  耳和则知五音矣。

  官、商、角、征、羽为五音,肾和则耳和,耳和则能知五音。

  五藏不和,则九窍不通。

  五藏不和者,邪气不得外泄,故九窍壅塞不通。

  六府不和,则留结为瘫。

  六府,阳气也,阳气不得内通,故停留结聚,以为瘫疽。

  邪在六府,则阳脉不和。

  六府属阳,肌肉上为阳脉,邪气游於六府,则肌肉上之脉不和。

  阳脉不和,则气留之。

  阳为气,主外,肌肉上脉不和,则邪气停留於皮肤而不散。

  气留之,则阳脉盛矣。

  邪气停留,则阳脉偏盛。

  邪在五藏,则阴脉不和。

  五藏属阴,肌肉下为阴脉,邪气在於五藏,则肌肉下脉不和。

  阴脉不和,则血留之。

  阴为血,主内,肌肉下脉不和,则血邪停留於肉理。

  血留之,则阴脉盛矣。

  血邪一留,则阴脉偏盛。

  阴气太盛,则阳气不得荣也,故日隔#5。

  隔,拒也。内格则外脉不得入,所以偏阴独盛,则阳气不得荣,名日隔拒。

  阳气太盛,则阴气不得荣也,故曰关。

  关,闭也。外关则内脉不得出,所以偏阳独盛,则阴气不得荣也,名日关。

  阴阳俱盛,不得相荣也,故日关隔#6。

  内外不相济,是为关隔。人之所有者,气血也。气为阳,血为阴,或俱盛,或俱虚,或更盛,或更虚,皆为病也。

  经言气独行於五藏,不荣於六府者,何也?

  问气独运行於五藏,而不行於六府如何。

  然:气之所行也,如水之流,不得息也。

  答气之流行,有如水焉,不舍昼夜,曾无止息。

  故阴脉荣於五藏。

  五藏属阴,故阴豚居於五藏。

  阳脉荣於六府。

  六府属阳,故阳咏居於六府。

  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

  气血如环之循还,莫知其纪极。

  终而复始。 #

  一日一夜,气血终於肝,明日艮时复始於肺。

  其不覆溢。 #

  诸阴不足,阳入乘之,为覆。又入尺为覆。诸阳不足,阴出乘之,为溢。又上鱼为溢。今阴阳各安其常,无覆溢之患。

  人气内温於藏府。

  阴阳之气既不覆溢,则人之气,内能使藏府温和。

  外溢#7於胜理。

  胜理者,毛孔及文理也,外能使胜理濡润滑澴。

  藏府度数第六十首

  三十八难曰: #

  藏唯有五,府独有六,何也?

  一藏配以一府,藏虽有五藏,府却有六府如何。

  然:所以府有六者,谓三焦也。

  所啄府独有六者,三焦亦是一府。

  有原气之别焉。

  原气见前篇。三焦合气於肾,肾为元气之正,三焦为元气之别。

  主持诸气。 #

  擅中为气海,处上焦。又气海穴在脐下二寸,处下焦。主维持一身之气。

  有名而无形。 #

  三焦止是筋膜,寄附於胃上中下口,有三焦之名,无三焦之正形。

  其经属手少阳。

  其经脉属手少阳经。

  此外府也。 #

  三焦无内府,惟有经脉,名手少阳,故云外府也。

  故言府有六焉。

  惟因三焦亦是一府,所以言有六府。

  三十九难日: #

  经言府有五。 #

  胆、胃、大肠、小肠、膀胱。

  藏有六者,何也?

  肝、心、脾、肺、肾、命门如何。

  然:六府者,正.有五府也。

  添三焦为六府,其实则正五府。

  然:五藏亦有六藏者,谓肾有两藏也。

  五藏有六藏者,肾藏外有命门,奏成六藏。

  其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谓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

  详见於三十六难篇。

  其气与肾通。 #

  命门之气,与肾气相通。

  故言藏有六也。

  外有命门,所以言有六藏也。

  府有五者,何也?

  何藏既有六,何绿府有五。

  然:五藏各一府。

  一藏配以一府,五藏共五府。

  三焦亦是一府,然不属於五藏。

  三焦亦属一府,止配心包络为藏,却不与五藏相关。

  故言府有五焉。

  惟三焦非正府,所以言有五府。

  四十难曰: #

  经言肝主色。 #

  肝,木也。木之华萼,敷布五色。

  心主臭。 #

  心,火也。火之化物,五臭出焉。人五臭,心独主之。

  脾主味。 #

  脾主甘,甘受味,故主味。

  肺主声。 #

  肺,金也。金方之有声,故五音皆出於肺。

  肾主液。 #

  五液皆出於水,肾主水,故主液。

  鼻者,肺之候,而反知香臭。

  肺主声,鼻属肺,不能听声音,而反知香臭。

  耳者,肾之候,而反闻声。

  肾主液,耳属肾,不为津液,而反能闻声。

  其意何也? #

  鼻耳如何。 #

  然:肺者,西方金也。

  肺属西方庚辛金。

  金生於巳。 #

  金长生在巳。 #

  巳者,南方火也。

  南方巳午未,巳正南方火。

  火者心。 #

  南方火在藏为心。

  心主臭。 #

  心所主,在五臭。

  故令鼻知香臭。

  鼻属肺,肺金生於心火之位,故能别心火所主之臭。

  肾者,北方水也。

  肾属北方壬癸水。

  水生於申。 #

  水长生在申。 #

  申者,西方金。

  西方申酉戌,申正金临官之地。

  金者肺。 #

  西方金,在藏为肺。

  肺主声。 #

  肺所主在声。 #

  故令耳闻声。 #

  耳属肾,肾水生於肺金之位,故令耳能闻声。

  四十一难曰: #

  肝独有两叶,以何应也?

  肝独有两叶,而所应何在。

  然:肝者,束方木也。

  肝属束方甲乙木。

  木者,春也。 #

  春乃木发生之时。

  万物始生,其尚幼小。

  根黄牙甲萌动之始,其尚幼小而未入。

  意无所亲。 #

  万物初生,挺然独立,无可亲近。

  去太阴尚近。 #

  十二经相注,足厥阴远#9复注手太阴,故去太阴尚近。

  离太阳不远。 #

  足厥阴少阳木,生手太阳少阴火,故离太阳不远。

  犹有两心。 #

  注於太阴,有畏金之心,而生乎太阳,有生火之心。

  故有两叶。 #

  因有两心,故有两叶。

  亦应木叶也。 #

  肝叶水应木叶。

  四十二难曰: #

  人肠胃长短,受水谷多少,各几何?

  人肠胃长短数,受水谷多少数,各许几多。

  然:胃大一尺五寸。

  胃,围也,围受水谷也。大计一尺五寸。

  径五寸。 #

  径计五寸。 #

  长二尺六寸。 #

  长计二尺六寸。

  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

  一横一屈,受水谷三斗五升。

  其中常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

  其青中常行#10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为传送过小肠。

  小肠大二寸半。

  肠,畅也,通畅胃气,去滓秽也。少肠大计二寸半。

  径八分分之少半。

  径计八分半。 #

  长三丈二尺。 #

  长计三丈二尺。

  受谷二斗四升。

  受胃中谷计二斗四升。

  水六升三合合之太半。

  水计六升三合半。

  回肠大四寸。 #

  大肠一名回肠,以其回曲,因以名之。大计四寸。

  径一寸半。 #

  径计一寸半。 #

  长二丈一尺。 #

  长计二丈一尺。

  受谷一斗,水七升半。

  水谷自胃三斗五升,传入小肠,则谷剩四斗#11水少八升六合合之少半;又传入大肠,水谷之数比之在胃各喊一斗#12至此则水分入膀胱;谷传入肛门也。

  广肠大四#13寸。

  广肠者,肢肠也,一名肛门。大计四寸。

  径二寸半。 #

  径计二寸半。 #

  长二尺八寸。 #

  长二尺八寸。 #

  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受大肠之谷而传出,计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故肠胃凡长五丈八尺四寸。

  总计胃、小肠、大肠、广肠,共计五丈八尺四寸。

  合受水谷八斗七升六合八分合之#14。

  总计肠胃水谷之数。

  此肠胃长短,受水谷之数也。

  再总言长短水谷数。

  肝重四斤四两。

  肝,干也。於体状有枝干也,计四斤四两重。

  左三叶,右四叶。

  左三叶,属甲属阳,右四叶,属乙属阴。

  凡七叶。 #

  肝足厥阴,配足少阳,少阳之数剧於七,故有七叶。

  主藏魂。 #

  注见三十四难。

  心重十二两。 #

  心计十二两重。

  中有七孔三毛。

  上智人心有七窍,又言九窍三毛;中智人心有五窍二毛;下智人心有三窍一毛;常人心有二窍无毛;愚人心有一窍;大愚人心有一窍甚小;又一生为人痴惑之辈,其人虽有心而无窍,故神出入无门,难成色果。

  盛精汁三合。 #

  贮盛精汁三合。

  主藏神。 #

  注见三十四难。

  脾重二斤三两。

  脾,俾也。在胃之下,俾助胃气,主受#15水谷也,计三斤#16三两重。

  扁广三寸。 #

  扁大计三寸。 #

  长五寸。 #

  长计五寸。 #

  有散膏半斤。 #

  有散脂膏计半斤。

  主裹血,温五藏。

  主包裹血以温五藏。

  主藏意。 #

  注见三十四难。

  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

  肺,勃也。其气勃郁也,计三斤三两重,六大叶二小叶。

  凡八叶。 #

  金居於酉,酉是八门,八叶之应,法於此。

  主藏魄。 #

  注见三十四难。

  肾有两枚。 #

  肾,引也。引水气灌注诸豚也。肾有两枚,在腰对於脐。

  重一斤一两。 #

  计一斤一两重。

  主藏志。 #

  注见三十四难。

  胆在肝之短叶#17问。

  胆,敢也,言其有胆气,果敢也。生在肝两小叶问。

  重三两三铢。 #

  胆计三两三铢重。

  盛精汁三合。 #

  贮盛精汁三合。

  胃重二斤一#18两。

  胃计二斤一两重。

  纡曲屈伸。 #

  纡回屈曲,伸舒於藏。

  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盛谷二斗,水一斗五升。

  注见前段。 #

  小肠重二斤十四两。

  小肠计二斤十四两。

  长三丈二尺,广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o

  注见前段。 #

  左回迭积十六曲。

  自左胁边萦回,重迭积累有十六次曲转。

  盛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

  注见前段。 #

  大肠重二斤十一一两。

  大肠计二斤十一一两重。

  长二丈一尺,广四寸,径一寸。

  注见前段。 #

  当齐右回十六曲。

  当脐右边回转,十六次屈曲。

  盛谷一斗,水七升半。

  注见前段。 #

  膀胱重九两二铢。

  膀,横也;胱,广也。体短而横广也。又名胞。胞,靴也。靴,虚空也,以虚承水液焉。其九两二铢重。

  纵#19广九寸。

  大计九寸。 #

  盛溺九升九合。

  贮盛九升九合溺。

  口广二寸半。 #

  口大计二寸半。

  唇至齿长九分。

  口唇至牙齿长九分。

  以后至会厌深三寸半,大容五合。

  会厌为咽喉,水谷下时,厌按呼吸也。口至会厌深计三寸半,大可容五合。

  舌重十两#20。

  舌,光也,舒涩#21言语也。计十两重。

  长七寸。 #

  长计七寸。 #

  广二寸半。 #

  二寸半大。 #

  咽门重十两#22,

  咽,咽也,能咽物也。又谓#23之哑,言气之流通既#24要之处也,咽主地气,计十两重。

  广二寸半。 #

  二寸半大。 #

  至胃长一尺六寸。

  咽门至胃一尺六寸。

  喉咙重十二两#25。

  喉咙空虚,言其中空虚,可以通气息焉。喉咙,肺之系也,呼吸道路,喉主天气。重十二两。

  广二寸。 #

  二寸大。 #

  长一尺二寸,九节。

  计长一尺二寸,九节。

  肛门重十二两。

  肛,釭,言其处似车釭形,故日肛门,即广肠也,又名肢肠。计十二两重。

  大八寸,径二寸大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注见前段。 #

  四十三难曰: #

  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何也?

  人不饮食,七日外方死如何。

  然:胃中常存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

  人无根株,饮食为命。胃为水谷之海,以所受水谷,常存留三斗五升。

  故平人日再至囿。

  囿,凤也。平和之人,日再至囿者,两次登厕。

  一行二升半。 #

  一次登厕,去水谷二升半。

  日中五升。 #

  日中再登厕,又去二升半,共五升。

  七日。 #

  七日之内。 #

  五七。 #

  七个五升。 #

  三斗五升,而水谷尽矣。

  每足#26登厕去五升,则七日去尽三斗五升水谷矣。

  故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谷津液俱尽,即死矣。

  平人七日不饮食而死者,皆由於水谷津液皆尽,故死。

  四十四难日: #

  七冲门何在? #

  冲者,通也,出也,藏府气通出之所也。七冲门户在何去处。

  然:唇为飞门。

  唇属脾,飞动也。言唇受水谷,转入於内。

  齿为户门。 #

  口齿,心气之所出也,在心为志,出口为言,故齿为心之门户。亦取摧伏五谷,传入於内也。

  胃为贲门。 #

  贵者,鬲也,胃气之所出也。胃出谷气,胃#27传於肺,肺在鬲上,故为贵门。

  会厌为吸门。 #

  会厌为五藏音声之门户。又见四十一难。

  大仓下口为幽门。

  大仓者,胃也。胃之下口在齐下三寸,既幽隐之处,故为幽门。

  大肠小肠会为阑门。

  会者,合也。大肠小肠合会之处,分阑水谷精血,各有所归,故日阑门。

  下极为魄门。 #

  魄门者,下极肛门也。肺气上通喉咙,下通肛门,是肺气之所出。肺藏魄,故日魄门。

  故日七冲门。 #

  所以言七冲门。

  四十五难曰: #

  经言八会者,何也?

  藏、府、筋、骨、髓、血、脉、气会合如何。

  然:府会大仓。

  足场明胃豚、手太阳小肠豚、手少阳·三焦豚、任豚之会,本名中院,大仓,冑之募也。胃化气,养六府,故日会。

  藏会季胁。 #

  季胁,软肋之名,其端有穴,是脾之募。足厥阴、少阴所会,故日藏会季胁。

  筋会阳陵泉。 #

  阳陵泉穴,在膝上一寸外康也,足少阳胆豚气所发也。

  髓会绝骨。 #

  绝骨乃骨名也。其穴在外踝上#28四、寸,阳绽#29穴也。亦足少阳之豚气所发也。

  血会隔俞。 #

  隔俞二穴,在背第七椎骨下,两傍各一寸五分,足太阳膀胱豚气所发也。

  骨会大杼。 #

  大杼穴,在项后第一椎两傍各一寸五分,足太阳豚气所发也。

  脉会太渊。 #

  太渊穴,在右手寸内鱼际,手太阴肺豚气所发也。

  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

  上焦在心下,下鬲在胃上。

,其抬在胪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两乳关陷者是也。

外一筋直两乳问者,膻中穴也。

言气自擅中布气,与肺下灌  诸藏。

擅中为臣使之官,气海出焉。

  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也。

  若热病在於内,则於外取其所会之穴,以云其疾也。

  四十六难曰: #

  老人卧而不寐。

  老人眠外,清醒而不安稳得寐。

  少壮寐而不寤者。

  少壮人眠外常得寐,而不寤醒。

  何也? #

  老少相反如何。

  然:经言少壮者,血气盛。

  少壮人血气流行常盛旺。

  肌肉滑。 #

  肌肤肉理滑润。

  气道通。 #

  血气道路疏通。

  荣卫之行不失於常。

  天地交泰,日月晓昏,冬乃四时之.夜,夜乃一日之冬,人之寤寐皆相合也。一少壮未损其於#30卫,故寤寐与天地阴阳同度。

  故昼日精,夜不寤。

  昼日精强,夜得其寐。

  老人血气衰。 #

  老人血气衰弱。

  肌肉不滑。 #

  肌肤肉理不滑泽。

  荣卫之道涩。 #

  血气出入道路涩,涩不得应时。

  故昼日不能精,夜不寐也。

  昼日不得安静,夜不得眠。

  故知老人不得寐也。

  卫气出则寤,入则寐,老人气衰,故夜不寐。

  黄帝八十一难经慕图句解卷之五竟

  #1鬲者:《本义》无此二字。

  #2二:疑为『一』之误。

  #3当上关於九窍:《灵枢·脉度》作『常内阅於上七窍』。

  #4肝:疑当作『脾』。

  #5隔:《集注》作『格』。

  #6关隔:此下《本义》有『关隔者,不得尽其命而死矣』十一字。《集注》同,唯『隔』作『格』。

  #7缢:《本义》、《集注》作『濡』。

  #8正:《本义》作『止』。

  #9远:据文义似当作『还』。

  #10行:据文义疑当作『存』。

  #11四斗:疑误。

  #12斗:《集注》四十二难虞注作『半』。

  #13四:《集注》作『八』。

  #14之:此下《本义》、《集注》有『一』字。

  #15受:《集注》四十二难杨注作『化』。

  #16三斤:与正文不符,疑当作『二斤』。

  #17在肝之短叶:原作一左肝之短萃』,据《本义》、《集注》改。

  #18一:《本义》、《集注》作『二』。

  #19纵:原作『从』,据《本义》、《集注》改。

  #20十两:《本义》作『十二两』。

  #21涩:《集注》四十三难杨注作『泄』。

  #22十两:《本义》、《集注》作『十二两』。

  #23谓:原作『胃』,据《集注》四十二难杨注改。

  #24既:《集注》四十二难杨注作『阪』。

  #25十二两:《本义》作『十两』。

  #26足:据文义似当作『日』。

  #27胃:《集注》四十四难杨注作『以』。

  #28上:原作『土』,据《文义》改。

  #29阳千:《集注》四十五难丁注、虞注均作『阳辅』。

  #30於:据文义疑当作『荣』。

  黄帝八十一难经纂图句解卷之六

  卢国秦越人撰临川晞范子李駉子野句解

  四十七难曰: #

  人面独能耐寒者,何也?

  人头面独能禁耐寒如何。

  然:人头者,诸阳之会也。

  详见头者诸阳之会图。

  诸阴脉皆至颈胸中而还。

  手少阴从心系侠咽,又上肺,出腋下,下循懦内后康。

足少阴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出络心,注胸中。

手太阴从肺系出腋下,下循燸内。

足太阴从胃上膈,注心中。

手厥阴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下循燸内。

足厥阴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后。

  独诸阳脉皆上至头耳。

  诸阴皆不至头,惟诸阳至头。

  故令面耐寒也。

  阳气在头面,故耐寒。

  虚实邪正第七#1

  四十八难曰: #

  人有三虚三实,何谓也?

  人有三般虚、三般实如何。

  然:有脉之虚实。

  豚有虚有实。 #

  有病之虚实。 #

  病有虚有实。 #

  有诊之虚实。 #

  诊视有虚有实。

  脉之虚实者,濡者为虚,紧牢者为实。

  濡者阴豚也,故日虚;紧牢阳豚也,故日实。

  病之虚实者。 #

  有三。 #

  出者为虚,入者为实。

  一则阴阳者,主其内外也,今阳不足,阴出乘之,故出为虚。阴不足,阳入乘之,在外俱阳,故入为实。

  言者为虚,不言者为实。

  二则肺主声,入心为言,故言为虚。肝主谋虑,入心即不言,故不言为实。

  缓者为虚,急者为实。

  三则阳主虚,阳即急,皮肤满急为实。阴主静,阴即缓,皮肤宽缓为虚。

  诊之虚实者。 #

  有四。 #

  濡者为虚,牢者为实。

  则#2皮肤濡缓为虚,皮肤牢强为实。

  痒者为虚,痛者为实。

  二则身体痒痒为虚,身体几有疼处为实。

  外痛内快,为外实内虚。

  三则轻手按之则痛,为外实,病浅故也。重手按之便快,为内虚,病深故也。

  内痛外快,为内实外虚。

  四则重手按之则痛,为内实,病深故也。轻手按之乃快,为外虚,病浅故也。

  故日虚实也。 #

  又总言之。 #

  四十九难曰: #

  有正经自病。 #

  正经虚则剩理开,胜理开则内自发来,不从外来。

  有正#3邪所伤。

  五行相克,邪自外伤。

  何以别之? #

  二者何所辫别。

  然:经言忧愁思虑则伤心。

  心为神,五藏之君,聪明寸#4智,皆由心出。忧劳太甚则伤其心,心伤神弱也。

  形寒饮玲则伤肺。

  肺主皮毛,形寒者,皮毛寒也。又主受水浆,不可玲饮,肺又恶寒,故日伤。

  志怒气肝#5逆,上而不下则伤。

  肝主谋虑,胆主勇断,虽在志为怒,其怒太甚,亦有所伤。

  饮食劳倦则伤脾。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又以饮食饱,胃气满,脾络常急,或走马跳跃,或以房劳,亦能伤脾。

  久坐湿地,强力入水则伤肾。

  腰者肾之府,久坐则肾气不得宣行,故损也。

肾穴在足心,名日涌泉。

居处湿地,亦损也。

强力者,举重引弩也;入水者,度水跌仆,喘出於肾,或妇人经水未过,强合阴阳。

  是正经之自病者也。

  此五者,皆正经自病,皆谓它邪。

  何谓五邪? #

  问五藏外邪。 #

  有#6中风。 #

  中,伤也。肝应风,邪散於五藏为五色,春伤於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有伤暑。 #

  暑喜归心,邪入五藏为五臭,夏伤於暑,秋为瘠疟。

  有饮食劳倦。 #

  脾主味,邪入五藏为五味,正经自病,言饮食劳倦。今五邪亦言饮食劳倦。正经病,谓正经虚。又伤饮食五邪病,谓食饮伤脾而致病也。

  有伤寒。 #

  肺主#7燥,而其令清切。肺主声,邪散入五藏为五声,肺主皮毛,恶寒,冬伤於寒,春必温病。

  有中湿。 #

  肾主水,主湿,邪入五藏为五液,秋伤於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

  此谓五邪。 #

  此五病从外来。

  假令肝病。 #

  且如肝不#8受病。

  何以知中风得之?

  问中风之因。 #

  然:其色当青。

  答巽为风,属木,其色青。

  何以言之,肝主色。

  木之华萼,敷布五色,作五邪。

  自入为青。 #

  本经自病。 #

  入心为赤。 #

  肝邪入心,其色乃赤。

  入脾为黄。 #

  肝邪入脾,其色黄。

  入肺为白。 #

  肝邪入肺,其色白。

  入肾为黑。 #

  肝邪入肾,其色黑。

  肝为心邪,故知当赤色也。

  肝主中风,心主伤暑,今心病中风,故知肝邪往伤心也。

  其病身热,胁下满痛。

  心主伤暑,病则身热,肝布两胁,故胁满。

  其脉浮大而弦。

  浮大心豚,弦肝脉。

  何以知伤暑得之?

  问伤暑之由。 #

  然:当恶臭。 #

  心主暑,恶臭。

  心#9主臭。 #

  心,火也。火之化物,主#10臭出焉。

  自入为焦臭。 #

  火性炎上,则生焦苦,正经自病。

  入脾为香臭。 #

  火之化土,其臭香。

  入肝为躁臭。 #

  火之化木,其臭躁。

  入肾为腐臭。 #

  火之化水,其臭腐。

  入肺为腥臭。 #

  火之化金,其腥臭#11。

  故知心病,伤暑得之也,当恶臭。

  所以心病得於伤暑,故当恶臭。

  其病身热而烦,心痛。

  注见十六难。 #

  其脉浮大而散。

  心自病豚。 #

  何以知饮食劳倦得之?

  问饮食劳倦之由。

  然:当喜苦味也,虚为不欲食,实为欲食。

  脾主味,故知之。脾经虚则不欲食,脾经实则欲食。

  何以言之? #

  问所喜味。 #

  脾主味。 #

  脾主甘,甘受味,故主味。

  入肝为酸。 #

  脾邪乘肝,故喜酸。

  入心为苦。 #

  脾邪乘心,喜苦。

  入肺为辛。 #

  脾邪入肺,喜辛。

  入肾为咸。 #

  脾邪入#12肾,喜咸。

  自入为甘。 #

  本经自病,故喜甘。

  故知脾邪入心,为喜苦味也。

  心主伤热,脾主劳倦。今心病以饮食劳倦得之,故知脾邪入心,为喜苦味。

  其病身热而体#13重,嗜外,四支不收。

  身热者心,体重者脾,主四支不能收拾。

  其脉浮大而缓。

  浮大心脉,缓者脾。

  何以知伤寒得之?

  问伤寒也。 #

  然:当谵言妄语。

  既伤於寒,则言语当语妄。

  何以言之? #

  如何言语谵妄。

  肺主声。 #

  金扣之有声,故五音出於肺。

  入肝为呼。 #

  木畏金,故呼。

  入心为言。 #

  金火相当,夫妇相见,故言故笑。

  入脾为歌。 #

  土母金子,子母相见,故有歌。

  入肾为呻。 #

  金母水子,子之见母,发娇呻声。

  自入为哭。 #

  肺主秋,秋愁也。其音商,商伤也。故自为哭。

  故知肺邪入心,为谵言妄语也。

  心主暑,肺主寒。谵言妄语,皆肺邪#14入心之所致。

  其病身热,酒洒恶寒,甚则喘咳。

  身热者,心病。恶寒喘咳者,肺病。

  其脉浮大而涩。

  浮大心豚,涩肺豚。

  何以知伤湿得之?

  问伤湿之由。 #

  然:当喜汗出不可止。

  既伤於湿,则叉自汗不止。

  何以言之? #

  如何自汗。 #

  肾主湿。 #

  肾主水,水流湿,五湿皆出於肾。

  入肝为泣。 #

  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感而泣下,谓肺主悲,悲则金有余,木乃畏之,水乃木之母,母忧子息,肝入为泣。

  入心为汗。 #

  水火交泰,蒸之为汗。

  入脾为涎。 #

  土夫水妻,从夫生涎。

  入肺为涕。 #

  北方生寒,寒生肾,今寒感皮毛,内合於肺,肺寒则涕。

  自入为唾。 #

  肾之脉上络於舌,故自病为唾。

  故知肾邪入心,为汗出不可止也。

  故知自汗不止,皆肾邪入心之所致。

  其病身热,而小腹痛,足经寒而逆。

  身热心病,余皆肾病,见十六难。

  其脉沉濡而大。

  大者心豚,沉濡肾豚。

  此五邪之法也。

  五邪脉之法度。

  五十难曰: #

  病有虚邪,有实邪#15有微邪,有正邪,何以别之?

  问此五邪,何所辫别。

  然:从后来者为虚邪。

  心主之时,脉当洪大而长,反得弦小而急,是肝主思,木传於心,夺心之主,是肝往乘心,故言从后来。肝为心之母,母之乘子,是为虚邪。

  从前来者为实邪。

  心主得脾豚,心主毕当传脾。今心主未毕,是脾来逆夺其主,故言从前来。脾者心之子,子之乘母,为实邪O

  从所不胜来者为贼邪。

  火从所不胜於水,今病肾脉来乘,故为贼邪。

  从所胜来者为微邪。

  火从所胜於金,心病肺脉来乘,故云微邪。

  自病者为正邪。

  心主之时,豚反实强太过,反得虚微,为正邪。又无他邪相乘也。

  何以言之? #

  又问。 #

  假令心#16得之为正邪。

  心主暑,今自病伤暑,故言正邪。

  饮食劳倦得之为实邪。

  从前来者,脾乘心也,故云实邪。

  伤寒得之为微邪。

  从所胜来者,肺乘心也,肺主寒,又畏心,为微邪。

  中湿得之为贼邪。

  从所胜不中者#17,肾乘心也,肾主湿,水克火,故为贼邪。

  五十一难曰: #

  病有欲得温者。

  有病欲得温暖之处。

  有欲得寒者。 #

  有病欲得寒冻之处。

  有欲得见人者。

  有病欲与人得见。

  有不欲得见人者。

  有病不欲与人相见。

  而各不同。 #

  所欲不同。 #

  其病在何藏府也?

  所沾疾病,在何藏府。

  然:病欲得#18见人者,病在府也。

  府万物#19病在府,故欲得见人。

  病欲得温,而不欲得见人者,病在藏也。

  藏属阴,病在藏,故欲得温暖,而不欲见人。

  何以言之? #

  又问如何。 #

  府者阳。 #

  六府属阳。 #

  阳病欲得寒,又欲见人。

  手三阴三阳应天,主暄者#20燥,故得寒又欲见人。

  藏者阴。 #

  五藏属阴。 #

  阴病欲得温。 #

  足一#21阴三阳应地,主病寒温,故欲得温。

  又欲闭户独处。

  阴主内,故欲闭户独处於外。

  恶闻人声。 #

  阴主静,故恶闻人声。

  故以别其藏府之病也。

  故以所欲辩别藏府疾病。

  五十二难曰: #

  府藏发病,根本等不?

  府藏发生疾病,其根本还一般否。

  然:不等也。 #

  答终不是一般。

  其不等奈何? #

  问不同是如何。

  然:藏病者,止而不移。

  藏病属阴,阴主静,故止住而不移动。

  其病不离其处。

  疾病止在一处,不复离去。

  腑病者,仿佛贲向#22。

  府病属阳,阳主动,故所向仿佛贵冲。

  上下行流。 #

  流行或上或下。

  居处无常#23。

  疾病居止不正一处,全无常所。

  藏府传病第八#24

  五十三难曰: #

  经言七传者死。

  详见辩疑。传受,谓五行相生而数之,数终於五,又却再#25数至二成七,上之五来传於七,七之被克,故云。

  间藏者生。 #

  传受问一藏者生。

  何谓也? #

  传受同,而生死异如何。

  然:七传者,传其所胜也。

  传其所克之藏,故云七传。

  问藏者,传其子也。

  传其所生之子,故云问藏。

  何以一甭之? #

  又问。 #

  假令心病传於肺。

  水木火土金,第五火字,隔第六土字来克,金被火克,故死。已下仿此。

  肺传於肝。 #

  金克木。 #

  肝传於脾。 #

  木克土。 #

  脾传於肾。 #

  土克水。 #

  肾传於心。 #

  水克火。 #

  一藏不再伤。 #

  且如心传肺,肺死而不传,故止传一藏,而不再传第一#26藏。

  故言七传者死。

  第七传者死。 #

  问藏者,传其所生也。

  母能生子,藏府传之於子者,为问藏。

  假令心病传脾。

  心传脾,脾得生气,是母子相传,故云生也。心胜肺,脾问之。

  脾传肺。 #

  脾胜肾,肺问之。

  肺传肾。 #

  肺胜脾#27,肾问之。

  肾传肝。 #

  肾胜心,肝问之。

  肝传心。 #

  肝胜木#28,心问之。

  是母子自相传,竟而复始,如环无端,故言生也。

  母子自相传受,周而复始,而#29有终穷,故有生生之理。

  五十四难日: #

  藏病难治。 #

  五藏之病最难治疗。

  府病易治,何谓也?

  六府受病,却易治疗如何。

  然:脏病所以难治者,传其所胜也。

  肝胜脾,脾胜肾,肾胜心#30心胜肺,肺胜肝,故难治。

  府病易治者,传其子也。

  木传火,火传土,土传金,金传水,水传木,木逆相生,故易治。

  与七传、问藏同法也。

  与前章法度同。

  藏府积聚第九二首

  五十五难曰: #

  病有积有聚,何以别之?

  有积病,有聚病,何所辩别。

  然:积者,阴气也。

  阴气成以为积。

  聚者,阳气也。

  阳气成以为聚。

  故阴沈而伏。 #

  阴性静,常沉藏隐伏。

  阳浮而动。 #

  阳性动,浮泛於上。

  气之所积,名日积。

  气所积而成,名日积。

  气之所聚,名曰聚。

  气所聚而成,名日聚。

  故积者,五藏所生也。

  积由#31於五藏生之。

  聚者,六府所成也。

  聚由於六府成之。

  积者,阴气也。

  五藏属阴,传其所胜,当王时不收,留结为积。

  其始#32有常处。

  肝左胁,肺右胁,心脐上,肾脐下,脾中胱#33,各#34有常处。

  其痛不离其部。

  疼痛止在一部,不离其部位。

  上下有所终始。

  跻上脐下,各有终始。

  左右有所穷处。

  胁左胁右,各有穷极去处。

  聚者,阳气也。

  六府属阳,五聚乃阳气所成。

  其始发无根本。

  发病之始,全无根本。

  上下无所留止。

  气之所聚,回转不定,未尝留止於脐之上下。

  其痛无常处,谓之聚。

  疼痛无一定去处,故谓之聚。

  故以是别知积聚也。

  以藏府而别其孰为积、孰为聚。

  五十六难曰: #

  五藏之积,各有名乎?

  积者,蓄也。血豚不行,积蓄成病也。各有名否。

  以何月何日得之?

  何月分、何日子得此积。

  然:肝之积,名日肥气。

  肥气者,如肉肥盛之状,此是肝积,小充多有之。

  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

  生在左胁,而#35覆杯突出,有头有足。

  久不愈。 #

  久不安愈。 #

  令人发咳逆瘤疟,连岁不已。

  令人沾息咳逆瘠疟,连年岁不得住。

  以季夏戊己日得之。

  季夏六月,脾土正王之月也。戊己土也,脾#36气乃戊己日得此疾。

  何以言之? #

  何绿戊己日得肥气。

  肺病传於肝。 #

  五藏受病传於所#37胜,其初沾之肺病,肺金胜肝,故肺传之於肝。

  肝当传脾。 #

  肝木#38胜脾土,肝不受肺之邪,传之於脾。

  脾季夏适王,王者不受邪。

  季夏乃脾土正王之时,不受肝所得之邪。

  斗肝复欲还肺。

  肝以脾王而不受邪,故复欲不与脉#39。

  肺不肯受,故留结为积。

  肺又不受,则因此留结成肥气之积,寓#40以长大,病因成矣。

  故知肥气,以季夏戊己日得之。

  故知六月戊已日,得肥气之积。

  心之积,名曰伏梁。

  伏梁者,祖屋舍之梁栋,此是心积。

  起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

  发起於齐上,有如手臂之大,又逆上至於心下。

  久不愈。 #

  久不安愈。 #

  令人烦心。 #

  令人心下烦阀。

  以秋庚辛日得之。

  秋弦豚#41金正王之月,庚辛金也,伏梁得於庚辛日。

  何以言之? #

  何绿庚辛日得伏梁。

  肾病传心。 #

  始初沾息肾病,肾水胜心火,故得於必o

  心当传肺。 #

  心不受肾邪,心火胜肺金,当传於肺。

  肺秋适王,王者不受邪。

  秋肺金所王之月,不受心所传之邪。

  心复欲还肾。 #

  心以肺王而不受邪,复欲还与肾。

  肾不可#42受,故留结为积。

  肾又不受,故因此留结为伏梁。

  故知伏梁,以秋庚辛日得之。

  故知秋庚辛日得伏梁积。

  脾之积气,名曰痞气。

  痞,否也。否结成积,此是脾积。

  在胃院,覆大如盘。

  痞气覆於胃院,大如盘状。

  久不愈。 #

  久不安愈。 #

  令人四肢不收。

  脾主四肢不能收拾。

  发黄疸。 #

  黄疸,身体手足皆黄。

  饮食不为肌肤。

  脾胃乃饮食藏府,善食而受,谓之食#43。

  以冬壬癸日得之。

  冬乃肾水所王之月,壬癸水也,痞气得於壬癸日。

  何以言之? #

  何绿壬癸日得痞气。

  肝病传脾。 #

  始初沾息肝病,肝木胜脾土,故传於肝。

  脾当传肾。 #

  脾不受肝邪,脾土胜肾水,当传於肾。

  肾以冬适王,王者不受邪。

  冬肾水所王之月,不受脾所传之邪。

  脾复欲还肝。 #

  脾以肾平,而不受邪,复#44欲还与肝。

  肝不肯受,故留结为积。

  肝又不受,故因此留结为痞气之积。

  故知痞气,以#45壬癸日得之。

  故知壬癸日得痞气积。

  肺之积,名日息贲。

  息,表#46也。责,鬲也。言肺在鬲上,其气不行,渐长而逼於鬲也,此肺积之名。

  在右胁下,覆大如杯。

  覆於右胁,其大如杯状。

  久不已。 #

  久不得已。 #

  令人洒淅寒热。

  肺虚则酒淅寒,肺实则热而闷。

  喘咳,发肺壅。

  肺寒则气道涩,改喘咳而肺壅。

  以春甲乙日得之。

  春肝木所王之月,甲乙木也,息贵得於甲乙日。

  何以言之? #

  何绿甲乙日得息贵。

  心病传肺。 #

  如初沾患心病,心火胜肺金,故传於肺#47。

  肺当传肝。 #

  肺不受心邪,则金胜肝木,当传於肝#48。

  肝以春适王,王者不受邪。

  春肝木所王之月,不受肺所传之邪。

  肺复欲还心。 #

  肺以肝王而不受邪,复欲还与心。

  心不肯受,故留结为积。

  心又不受,故因此留结为息贵之积。

  故知息贲以春甲乙日得之。

  故知甲乙日得息贵积。

  肾之积,名日贲豚。

  贵,聚也,似豚状也,此肾积之名。

  发於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

  自小腹发起,上冲心下,其状若豚,或时上,或时下。

  久不已。 #

  久不得已。 #

  令人喘逆。 #

  令人沾息喘逆。

  骨痿少气。 #

  肾主骨,骨枯髓喊,发为骨痿。痿,无力也。

  以夏丙丁日得之。

  夏心火所王之月,丙丁火也,丙丁日得贵豚。

  何以言之? #

  何绿丙丁日得贵豚积。

  脾病传肾。 #

  始初沾息脾病,脾#49土胜肾水,故传之於肾。肾当传心。肾不受脾邪,肾水胜心火,故传於心。

  心以夏适王,王者不受邪。

  夏心火所王之月,不受肾所传之邪。

  肾复欲还脾。 #

  肾以心王而不受邪,复欲还与脾。

  脾不肯受,故留结为积。

  脾又不受,故因此留结为贵豚之积故

  知贲豚以夏丙丁日得之。

  故知丙丁日,得责豚之积。

  此五积之要法也。

  此是五积病源要法。

  黄帝八十一难经慕图句解卷之六竟

  #1七:此下《集注》有『凡五首』三字。

  #2则:依上下文例,此前似脱『一』字。

  #3正:《本义》作一五』。

  #4寸:疑当作『才』。

  #5肝:此字《本义》在本句末『伤』字下。

  #6有:此前《集注》有『然』字。

  #7主:原作『永』,据文义及上下文例改。

  #8不:疑为『木』之误。

  #9心:此上《集注》有『何以言之』四字。

  #10主:《集注》四十九难虞注作『五』。

  #11腥臭:依上文例当作『臭腥』。

  #12入:原作『与』,据文义改。

  #13体:原作『病』,据《本义》改。

  #14邪:原作『和』,据文义及《集注》吕注改。

  #15邪:此下《本义》有『有贼邪』三字。

  #16心:此下《本义》有『病,中风得之为虚邪,伤暑』十字。

  #17从所胜不中者:《集注》五十难吕注作『从所不胜来者』。

  #18得:此下《本义》有『寒而欲』三字。

  #19物:据下句注文,似当作『属阳』。

  #20《集注》五十一难丁注作『暑』。

  #21据上句注文似当作『三』。

  #22向:《本义》作『响』。

  #23常:此下《本义》有『故以此知藏府根本不同也』十一字。

  #24第八:此下《集注》有『凡二首』三字。

  #25再:原作『又』,据《集注》五十三难虞注改。

  #26一:据文义当作『二』。

  #27脾:据前后文例当作〔肝』。

  #28木:据上文例当作『脾』。

  #29而:据文义当作『无』。

  #30肝胜脾,脾肚肾,肾胜心:原作『肝胜肾,肾胜脾,脾胜心』,与五行相克关系不符,据《集注》五十四难丁注改。

  #31由:原作『虫』,据下句注文改。

  #32始:此下《本义》有『发』字。

  #33脘:原作『沈』,据文义改。

  #34各:原作『名』,据文义政。

  #35而:据文义当作『如』。

  #36脾:据上文当作『肥』。

  #37所:原作『金』,据文义改。

  #38木:原作『不』,据文义改。

  #39不与脉:据原文当作『还与肺』。

  #40寓:文义未属,疑误。

  #41秋弦脉:据前后文例似当作『秋乃肺』。

  #42可:《集注》作『肯』。

  #43食:此下疑脱『亦』字。

  #44邪,复:原作『复邪』,据文义乙转。

  #45:此下《本义》有『冬』字。

  #46:《集注》五十六难杨注作『长』。

  #47肺:原作『肝』,据文义改。

  #48肝:原作『肺』,据文义改。

  #49原作『肝』,据文义改。

  黄帝八十一难经纂图句解

  经名:黄帝八十一难经慕图句解。

宋李駉撰。

七卷。

底本出处:《正统道藏》太玄部。

原文参校本:《难经集注》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简称《集注》)、《难经本义》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简称《本义》)。

  黄帝八十一难经纂图句解卷之七

  卢国秦越人撰临川晞范子李駉子野句解

  五泄伤寒第十四首

  五十七难曰: #

  泄凡有几? #

  泄,利也,不知有几般。

  皆有名不? #

  皆有其名目否。

  然:泄凡有五,其名不同。

  五般泄利,而令则不同。

  有胃泄。 #

  胃经泄利。 #

  有脾泄。 #

  脾经泄利。 #

  有大肠泄。 #

  大肠泄利。 #

  有小肠泄。 #

  小肠泄利 #

  有大症泄,名曰后重。

  痕,结也。小腹有结,而欲下利也。后重者,腰下沈重也,故名肾泄。

  胃泄者,饮食不化。

  风入於肠,土#1需於胃,泄所食之物,先出而不消化。

  色黄。 #

  脾属土,泄利色黄。

  脾泄者,腹胀满。

  雨淫腹疾,脾土恶湿,二气之胜,故腹肚膨胀充满。

  泄注#2。 #

  注者,无节度也。湿胜则濡泻,湿气内攻於脾,则水谷不分,故泄利无度。

  食即呕吐瞇。 #

  脾胃,饮食之藏府。脾病不能化水谷,故食则呕吐。

  大肠泄者,食已窘迫。

  窘迫,急也。大肠气虚,所以食讫而急欲昏凤#3,迫急不可止也。

  大便色白。 #

  白从肺色。 #

  肠呜切痛。 #

  肠内虚呜,如刀切其肠之痛。

  小肠泄者,搜而便脓血。

  小肠,心之府。心生血,故便血。

  小腹痛。 #

  小便处在小腹,故痛。

  大底泄者,裹急后重。

  裹急者,腹中痛也。后重者,大便处疼痛也。

  数至图而不能便。

  囿,厕也。肾开窍於二阴,惟气虚,故数思凤,及至厕,后重不能便。

  茎中痛。 #

  痛引入前阴茎中。

  此五泄之法也。

  此是五泄受病法度。

  五十八难曰: #

  伤寒有几? #

  中伤寒邪,还有几般。

  其脉有变不? #

  脉息还变迁不同否。

  然:伤寒有五。

  有五般伤病#4。

  有中风。 #

  中伤风邪。 #

  有伤寒。 #

  冬谓之伤寒,诸严寒之时,为寒所冒,其之时而病,头痛身疼,肌肤而恶,故名五#5伤寒。

  有湿温#6。 #

  其人尝伤於湿,因而中风,寒热相传#7,则发湿温#8 病,苦两经逆,为胸多汗,头目痛,妄言。

  有热病。 #

  冬伤於寒,因而气发为热病,发热恶寒,头痛身疼。

  有温病。 #

  春夏月#9寒清时,秋冬有暄暑时,人感疫疠之气,故一岁之中,病无长少,卒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俗谓之大#10 行是也。

  其所苦各不同。

  其证候所苦害不同。

  中风之脉,阳浮而滑,阴濡而弱。

  肌肉之上,阳脉所行,轻手按之,状若太过。肌肉之下,阴脉所行,按之不足,谓之弱。此者是按之不足,举之有余,故知中风也。

  湿温之脉,阳濡#11而弱,阴小而急。

  肌肉之上#12阳脉所行,濡弱者,是湿气所胜火也。肌肉之下,阴脉所行,小急者,是土湿之不胜木也。

  伤寒之脉,阴阳俱盛而紧涩。

  寸尺俱盛极而紧涩。

  热病之脉,阴阳俱浮。

  热病之脉息,尺寸俱浮。

  浮之而滑。 #

  浮者,轻手按之而滑,是心伤热豚。

  沈之散涩。 #

  沈者,重手按之而散涩,是津液虚少。

  温病之脉,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也,各随其经#13而取之。

  温病自有鬼疠之气散行诸经,不可预知,其何经之所受,爻俟其病而诊之,始可次所在治之。

  伤寒有汗出而愈,下之而死者,有汗出而#14 愈者,何也?

  伤寒病有汗之而安愈,下之而死之者;有汗之而死者,下之而安愈者如何。

  然:阳虚阴盛,汗出而愈,下之而死。

  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外寒,寒毒争於荣卫之中,叉发热而恶寒,尺寸俱浮大,内叉不躁。

设有微烦,其人饮食欲温,而恶玲也,为阳虚阴盛,汗· 之则愈,误下则死。

  阳盛阴虚,汗出而死,下之而愈。

  阳盛则内热,阴虚则内热,寒毒相薄於荣卫之内,阳盛阴衰,极阴变阳,寒盛生热,阳热之气盛而入裹,热毒居胃,水液乾涸,燥粪结聚,其人外不恶寒,铃蒸蒸发热而燥,甚则谵语,下之则愈,误汗则死。

  寒热之病,候之如何也?

  诊候寒热之病如何。

  然:皮寒热者。

  肺主皮毛,与大肠为表裹。藏病即寒,府病即热。

  皮不可近席。 #

  手三阴三阳法天,天动故病,即不欲辟近席。

  毛发焦,鼻槁。

  下有心火,燥热之为病,故毛发焦枯,鼻又桔槁。

  不得汗。 #

  凡有此病,不得汗之,汗之叉死,下之则愈。

  肌寒热者。 #

  脾主肌肉,与胃为表裹,藏病主寒,府病主热。

  皮肤痛。 #

  脾主土,土主湿,湿流关节,故病痛。

  唇舌槁。 #

  脾之精在唇四白,其津液外泄,故槁。

  无汗。 #

  此病燥湿之所致,无以汗之,汗之则肠胃不通,下之则泄注,宜温中调气。

  骨寒热者。 #

  肾主骨,一与膀胱为表裹,病在阳即身热,热#15 体重恶寒,在阴即寒。

  病无所安。 #

  病在身不得安。

  汗注不休。 #

  肾生液,入心为汗。注者,无节度也,汗出不止。

  齿本枯痛。 #

  齿乃骨之余,肾之液外泄,故齿本枯槁而疼痛。

  五十九难曰: #

  狂癫之病,何以别之?

  狂癫自是两般,何所辫别。

  然:狂之始发也。

  重阳者狂,病在三阳而反汗之,阳盛发狂。

  少外不饥。 #

  不欲眠外,不知饥馁。

  而自高贤也。 #

  妄自高大,以称其贤。

  自辩智也。 #

  独自强,不称其智明。

  自贵倨也。 #

  自为尊贵,娱傲怨人。

  妄笑,好歌乐也。

  无事嬉笑,但好枢歌,自以为乐。

  妄行不休是也。

  登高逾垣,凡所上之处,皆非其所素能者,全无休止。

  癫疾始发。 #

  癫,颠也。重阴者,癫始发时。

  意不乐。 #

  意思不乐。 #

  直视僵仆。 #

  眼目直视,不能行立而倒仆。

  其脉三部阴阳俱盛是也。

  寸口是阳部,尺是阴部,三部脉皆盛。

  六十难曰: #

  头心之病,有厥痛,有真痛,何谓也?

  厥者玲也。有厥头痛,有真头痛,有厥心痛,有真心痛,是如何。

  然:手三阳之脉受风寒,伏留而不行者,则名厥头痛。

  风玲之气入於三阳之经,伏留而不行,则壅逆而冲於头,故名厥头痛。

  入连在脑者,名真头痛。

  脑为髓海,风玲之气入於泥九官,是邪循风府入於脑,痛甚,手足玲至肘膝者,令真头痛。

  其五藏气相干,名厥心痛。

  诸经皆属於心,若一经有病,其豚逆行,逆则乘心,乘心则心痛,故日厥心痛。是五藏气冲逆致痛,非心家自痛也。

  其痛甚者在心,手足青者,即名真心痛。其真心痛,日一发夕死,夕发旦死。

  详见十六难。 #

  神圣工巧第十一#16

  六十一难曰: #

  经言望而知之者谓之神。

  瞻望以知其病,谓之神。闻而知之者谓之圣。

  所闻以知其病,谓之圣。

  问而知之者谓之工。

  未诊先问,最为有准,叩问而知病,谓之工。

  切脉而知之者谓之巧。

  讯切者息#17以知其脾#18,谓之巧。

  何谓也? #

  四知如何。 #

  然: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

  假令肝病,见青色者,肝自病;见赤色者,心乘肝,肝亦病。故见五色,以知其病也。

  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

  五音者,官商角征羽也,以配五藏。假令病人好哭者,肺病也;好歌者,脾病也。

  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

  问病人,云好辛者肺病也,好酸者肝病也,好甜者脾病也,好苦者心病也,好咸者肾病也,好食玲物内热也。

  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藏府也。

  诊候寸口,豚息弦者肝;轻手取之而豚弦者,病在府也;重手取之而脉弦,听声者,病在藏也。余放#19此。

  经言以外知之曰圣。

  视脉初脉#20切脉,皆在外而知之。

  以内而知之曰神,此之谓也。

  知之於心,乃内也,谓之神。

  六#21十二难曰:

  藏井荣有五,腑独有六者,何谓也?

  井、俞、荣、经、合,此五藏有五也。六府却於井、俞、荣、经、合#22之外,又有所过为原,如何。

  然:府者阳也。

  六府属阳。 #

  三焦行於诸阳,故置一俞名日原#23。

  三焦者,臣使之官,位应相火,宣行君火命令,行於诸阳经中,故置一俞名日原。原者,元也。

  府有六者,亦与三焦共一气也。

  六府是阳,三焦亦是阳,故云共一气。

  六十三难曰: #

  十变言,五藏六府荣合,皆以井为始者,何也?

  五藏六府,井、荣、俞、经、合却皆以井为始者,如何。

  然:井者,东方春也。

  春者,仁也。在五常,仁乃法木,谓仁道至大。在岁春为首#24,在月甲为首,在经脉井为首。

  万物之始生。 #

  万物初生,皆由於春。

  诸岐行喘息。 #

  葭飞灰动,垫虫始振,所以歧虫行,喘虫息。

  绢飞蠕动。 #

  绢乃井中虫,赖虫飞,蠕虫动。

  当生之物,莫不以春而生。

  凡当生之物,皆因春气而生。

  故岁数始於春。

  正月为岁首,故一岁之始在春。

  月数始於甲。 #

  东方甲乙木也,正月与甲乙皆属於春,故十二月之始则在甲。

  故以井为始也。

  惟因岁与月,故知井为始。

  六十四难曰: #

  十变言,阴井木,阳井金。

  井者,谷井也,非掘作之井,山谷之中泉水初出之处,名之曰井。同一井也,阳则木,阴则金#25。

  阴荣火,阳荣水。

  泉水既出,留停於近,荣污#26未成大流也,名之曰荣。荣者,小水之状。同一荣也,阳则水,阴则火。

  阴俞土,阳俞木。

  留停既深,便有射注轮人#27 之处,名之日俞。同一俞也,阴则土,阳则木。

  阴经金,阳经火。

  经者,径也,经营之义也。委积逐流,经历而成渠径也。同一经也,阴则金,阳则火。

  阴合水,阳合土。

  合者,会也,留停既深,便有指射轮人#28 之处也。同一合也,阴则水,阳则土。

  阴阳皆不同,其意何也?

  阴阳迥然不同,则其意是如何。

  然:是刚柔之事也。

  五藏为阴、为柔,六府为阳、为调#29。孤阳不生,孤阴不长,夫妇刚柔相因而成。

  阴井乙木,阳井庚金。

  乙为阴,属木;庚为阳,属金。凡所克者为妻,故以阴井乙木,配阳井庚金。乙与庚金,正夫妇之义。

  阳井庚,庚者乙之刚也。

  庚为刚,为夫,为阳,故庚是乙之夫。

  阴井乙,乙者庚之柔。

  乙为柔,为妇,为阴,故乙是庚之妇。

  乙为木,故言阴井木也。

  东方甲乙小#30,乙阴也,所以乙为木。

  庚为金,故言阳井金也。

  西方庚辛金,庚阳也,金克木,所以阳井金。

  余效此也。 #

  阴荣火,阳荣水,壬水为刚,丁火为柔,丁与壬合。

阳俞木,阴俞土,甲木为刚,己木#31 为柔,甲与己合,阴经金,阳经火,丙火为刚,辛金为柔,丙与辛合。

阴合水,阳合土,戊土为刚,癸水为柔,戊与癸#32 合。

  六十五难曰: #

  经言所出为井,所入为合,其法奈何?

  经豚所出为井,所入为合,其法度如何。

  然:所出为井。

  人之阳气随四时而出入,井乃阳气初生之时。

  井者,东方春也。

  东乃四方之始,春乃四时之始,井乃经水之始,故井者东方春也。

  万物始生,故言所出为井也。

  万物始生於春,故言经水所出为井。

  所入为合。 #

  合乃经水会合也,阳气伏藏实似之。

  合者,北方冬也。

  北乃四方之终,冬乃四时之终,合乃经水之终,故合者北方冬。

  阳气伏藏。 #

  阳气至冬至北退,入而伏藏。

  故言所入为合也。

  故言经水所入为合。

  六十六难曰: #

  经言肺之原,出於太渊。

  太渊在右手鱼际下,是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豚动也。

  心之原,出於太陵。

  在掌后两筋问陷中,是心包络之原。

  肝之原,出於太冲。

  在足大指本节后二寸。

  脾之原,出於太白。

  在足内侧核骨下。

  肾之原,出於太溪。

  在足内踝后根骨闲。

  少阴之原,出於兑骨。

  五藏皆陕俞为原。

少阴,真心豚也,亦有原,在掌后兑骨端陪中,一名神门,一名中都。

前云心之原出於太陵,是心包络豚也。

凡云心病者,皆在心包络豚,真心不病,故无俞。

今有原者,外经之病,不治内藏也。

  胆之原,出於丘虚。

  在足外踝下微前。

  胃之原,出於冲阳。

  在足附上五寸,骨问动脉。

  三焦之原,出於阳池。

  在手小指次指本节后陷中。

  膀胱之原,出於京骨。

  在足外侧大骨下,赤白肉际。

  大肠之原,出於合谷。

  在大指次指问虎。内。

  小肠之原,出於腕骨。

  在手小指腕骨内。

  十二经皆以俞为原者,何也?

  俞,谓井荣俞经合,非者#33 俞也。十二经皆以俞为原如何。

  然:五藏俞者,三焦之所行,气之所留止也。

  三焦由此俞以通行气,亦於此俞以流止。

  然#34脐下肾问动气者。

  注见八难。 #

  人之生命也。 #

  肾乃人生性命根本。

  十二经之根本也。

  注见八难。 #

  故名曰原。 #

  三焦合气於肾,故名日原。

  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

  注见三十八难。

  主通行三气。 #

  人之二#35焦,法天地三元之气,所以通行三气。

  经历於五藏六府。

  上焦在心肺问,中焦在脾胃,下焦在肝肾,经历常周遍。

  原者,三焦之尊号也。

  原者,元也。元气者,三焦之气也。其气尊大,故原乃其尊号。

  故所止辄为原。

  气所留止,辄以为原。

  五藏六府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藏府有病,皆取其原,故治之。

  六十七难曰: #

  五藏募皆在阴。

  腹为阴,五藏之募皆在腹。

肺之募,中府二穴,在云门下一寸,乳上三肋问。

心之募,巨阙二#36穴,在鸠尾下一寸。

脾之募,章#37门二穴,在季胁下直脐。

肝之募,期门二穴,在不容两傍一寸五分。

肾之募,京门二穴,在腰中季胁。

  而俞皆在阳者。

  背为阳,五藏之俞皆在背。

肺俞穴,在第三椎下,两傍相去同身寸一寸五分。

心俞穴,在第五椎下,一寸五分。

肝俞穴,在第九椎下,两傍相去一寸五分。

脾俞穴,在第十一椎下,两傍相去一寸五分。

肾#38俞穴,在第十四椎下,两傍相去一寸五分。

  何谓也? #

  募阴俞阳如何。

  然:阴病行阳,阳病行阴。

  内藏有病,则出行於阳,阳俞在背也。外体有病,则大#39行於阴,阴募在腹也。

  故令募在阴,俞在阳也。

  所以令募在於阴,俞在於阳。

  六十八难曰: #

  五藏六府各有井、荣、俞、经、合。

  肝井大敦,荣行问,俞大冲,经中封,合曲泉。

肺井少商,荣鱼际,俞大渊,经经渠,合尺泽。

心井少冲,荣少府,俞神门,经灵道,合少海。

肾井涌泉,荣丽#40 谷,俞大溪,经复溜,合溜谷#41。

脾井隐白,荣大都,俞大白,经商丘,合陵阴泉。

心包络井中冲,荣劳官,俞大陵,经问使,合曲泽。

此五藏各有井、荣、俞、经、合也。

胆井窍阴,荣侠溪,俞临泣,经阳辅,合阳陵泉,原丘虚。

大肠井商阳,荣二问#42俞三问,经阳溪,合曲池,原#43 合谷。

小肠井少泽,荣前谷,俞后溪,经阳谷,合小海,原#44 腕骨。

胃井厉兑,荣内庭,俞陷谷#45经解溪,合#46三里,原冲阳。

膀胱井至阴,荣通谷#47,俞束骨,经昆仑,合委中,原京骨。

三焦井关冲,荣液门,俞中都,经支沟,合天井,原阳池。

此六府各有井、荣、俞、经、合,之外有原也。

  皆何所主? #

  井、荣、俞、经、合,各何所主。

  然#48:经言所出为井。

  山谷之中,泉水所出之处为井。

  所流为荣。 #

  泉水既出,荣迂未成大流为荣。

  所注为俞。 #

  停留既深,使有注射为俞。

  所行为经。 #

  流行经历而成渠径为经。

  所入为合。 #

  经行既达,会合於海为合。

  井主心下满。 #

  井法木#49以应肝,脾泣在心下,今邪在肝,肝裹脾,故心下满。今治之於井,不令木乘土也。

  荣主身热。 #

  荣为火,以法心。肺属金,外主皮毛。心火灼乎肺金,故身热,谓邪在心也,故治之於荣,不令火之乘金则身热又愈。

  俞主体重节痛。

  俞法土,应脾,今邪在土,主#50必刑水,水者肾,肾主骨,故病则节痛,邪在土,土自病,则体重,宜治俞穴。

  经脉主喘咳寒热。

  经法金,应肺,今邪在经,则肺之为病,得寒则咳,得热则喘。

今邪在金铃克木,木者肝,肝在志为怒,怒则气逆,故喘。

何以然,谓肝之支别,从肝别贯膈金不刑於木。

  合主气逆而泄。

  合法水,应肾,肾气不足,伤於冲脉,则气逆而裹逆,肾主开窍於二阴,肾气不禁,故泄注。

邪在水,水必承火,火者心,法不受邪,肝木为心火之母,为肾水之子,一忧母受邪,二忧子受刑,肝在志为怒,忧则怒,怒则气逆,今治之於合,不令水之乘火,则肝木不忧,故气逆止,邪不在肾,则无注泄。

  此五藏六府其井、荣、俞、经、合所主病也。

  以上井荣俞经合之生#51病,各依四时而调治之,谓四时之邪,各奏荣俞中留止也。

  用针补泻第十二#52

  六十九难日: #

  经言虚者补之。

  藏府虚弱者补之。

  实者泻之。 #

  藏府充实者通利之。

  不虚不实,以经取之。

  诸藏皆不相乘,初无偏虚偏实之患,止得就本经次补泻之法。

  何谓也? #

  三者如何。 #

  然:虚者补其母。

  春得肾脉为虚邪,是肾虚不能传气於肝,故补肾,肾有病则传之於肝,肝为肾子,故日补其母。

  实者泻其子。 #

  春得心脉为实邪,是心气盛实,逆来乘肝,故泻心。心平则肝气通,肝为心母,故云泻其子。

  当先补之,然后泻之。

  母能令子实,补其母者,不可不先。子能令母虚,泻其子者,不可不后。

  不实不虚,以经取之者,是正经自生病,不中它邪也,当自取其经,故言以经取之。

  不实不虚,诸藏不相乘也。春得弦多,及但弦者,是肝藏自病也,於足厥阴少阳之经而补泻焉。当经有金木水火土,随时而取之也。

  七十难曰: #

  经言春夏刺浅。

  春夏刺井荣,从肌肉浅薄之处。

  秋冬刺深。 #

  秋冬刺经合,从肌肉深厚之处。

  何谓也? #

  浅深如何。 #

  然:春夏者,阳气在上,人气亦在上,故当浅取之。

  春气在毫毛,夏气在皮肤,阳气与人气皆在上,故用针以刺毫毛皮肤之浅处。

  秋冬者,阳气在下,人气亦在下,故当深取之。

  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阳气与人气皆在下,故用针以刺分肉筋骨之深处。

  春夏各致一阴。

  春夏,阳也。致者,到也,及也。春夏养阳,叉政一阴之气以养阳,虑其成孤阳。

  秋冬各致一阳。

  秋冬,阴也。秋冬养阴,铃致一阳以养阴,虑其成孤阴。

  何谓也? #

  四时所致不同如何#53。

  然:春夏温,必致一阴者。

  春夏病行於阳,故引阴以和阳。

  初下针,沉之至肾肝之部得气,引持之阴也。

  人之肌肤,皆有厚薄之处,皮肤之下为肝肾之部,阴气所行,故用针沉手内针入皮五分,至肝肾之部,得气,引时#54阴气以和其阳。

  秋冬寒,必致一阳者。

  秋冬病行於阴,故内阳以和阴。

  初内针,浅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气,推内之阳也。

  皮肤之上为心肺之部,故用针浮浅,入皮三分,心肺之部得气,推内针入,引持阳气以和其阴。

  是谓春夏必致一阴,秋冬必致一阳。

  再缴上文。 #

  七十一难曰: #

  经言刺荣无伤卫。

  针刺荣血,无伤卫气。

  刺卫无伤荣。 #

  针刺卫气,无伤荣血。

  何谓也? #

  二者如何。 #

  然:针阳者,外.而刺之。

  卫为阳,故针阳者,入皮二分,病在卫,用针则浅,故低针而刺之,恐其深伤荣气也。

  刺阴者,先以左手摄按所针荣俞之处,气散乃内针。

  荣为阴,刺入皮五分为荣气,故先按所针之穴,待气散乃内针,恐其深伤卫气也。

  是谓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也。

  再缴上文。 #

  七十二难曰: #

  经言能知迎随之气,可令调之。

  迎,逆也,取也。随,顺也,补也。卫气逆行,荣气顺行,能知此者,可令调之。

  调气之方,必在阴阳。

  调摄荣卫之方法,叉在於阴阳虚实。

  何谓也? #

  此理如何。 #

  然:所谓迎随者,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也。

  惟知荣卫之流行,经豚之往来,故不容不迎随补泻。

  随其逆顺而取之,故曰迎随。

  卫气逆行,荣气顺行,随其荣卫之逆顺而补泻,故日迎随也。

  调气之方,必在阴阳者。

  阴虚阳实,则补阴泻阳;阳虚阴实,则补阳泻阴。或阳并於阴,或阴并於阳,或阴阳俱虚,或阴阳俱实,皆随病所在而调其阴阳,则病无不已。

  知其内外表裹。

  察豚之浮况,识病之虚实,以内知外,以外知内,视表知裹,视裹知表,故知虚实。

  随其阴阳而调之。

  各随其病在何阴阳豚中而调治之。

  故日调气之方,必在阴阳。

  再缴上文。 #

  七十三难曰: #

  诸井者,肌肉浅薄,气少不足使也,刺之奈何?

  诸井在手足指梢,肌肉浅薄,血气尚少,不可使针刺之如何。

  然:诸井者,木也;荣者,火也。

  井为木,是火之母;荣为火,是木之子。

  火者,木子之子,当刺井者,以荣泻之。

  肝木实,实则泻其子。

荣者,火也,木之子,故当泻之。

春刺於荣,此乃休王未毕,火夺木王,法日实邪,故泻荣。

假令肝自病,实则取肝中火泻之,虚则取肝中木补之。

  故经言补者不可以为泻,泻者不可以为补也。

  当补者不可泻,当泻者不可补。

  七十四难曰: #

  经言春刺井。 #

  井属木,春刺之。

  夏刺荣。 #

  荣属火,夏刺之。

  季夏刺俞。 #

  俞属土,季夏乃六月刺之。

  秋刺经。 #

  经属金,秋刺之。

  冬刺合。 #

  合属水,冬刺之。

  何谓也? #

  四时所刺不同如何。

  然:春刺井者,邪在肝。

  无令肝木邪害於脾土,故刺诸井。

  夏刺荣者,邪在心。

  无令心火邪害乎肺金,故刺诸荣。

  季夏刺俞者,邪在脾。

  无令脾土邪害乎肾水,故刺诸俞。

  秋刺经者,邪在肺。

  无令肺金邪害乎肝木,故刺诸经。

  冬刺合者,邪在肾。

  无令肾水邪害乎心火,故刺诸合。

  其肝心脾肺肾,而系於春夏秋冬者,何也?

  五藏系於四时如何。

  然:五藏一病,辄有五者。

  五声、五色、五味、五香、五液。

  假令肝病。 #

  举肝一藏以为例。

  色青者肝也,躁臭者肝也,喜酸者肝也,喜呼者肝也,喜泣者肝也。

  注见三十四难。

  其病众多,不可尽言也。

  疾病最多,虽言不能尽。

  四时有数,而并击於春夏秋冬也。

  四时有一定之数,并系於此。

  针之要妙,在於秋毫者是也。

  用针微妙之理,即秋毫之细微。

  七十五难曰: #

  经言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何谓也?

  东方肝实,西方肺虚,泻南方心火,补北方肾水如何。

  然:金木水火土,当更相平。

  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水胜火,火胜金,五藏五行更相平伏,宜凭其补泻以调治之。

  东方木也。 #

  东方属木。 #

  西方金也。 #

  西方属金。 #

  木欲实,金当平之。

  金胜木,肝气强实,肺气虚弱,木反陵金,金家不伏,欲来平木。

  火欲实,水当平之。

  心气强实,肾气虚弱,火反陵水,水家不伏,欲来平火。

  土欲实,木当平之。

  脾气强实,肝气虚弱。土反陵木,木家不伏,欲来平土。

  金欲实,火当平之。

  肺气强实,心气虚弱,金反陵火,火家不伏,欲来平金。

  水欲实,土当平之。

  肾气强实,脾气虚弱,土反陵水,水家不伏,欲来平土。

  东方肝也,则知肝实;西方肺也,则知肺虚。

  邪气盛则实,真气夺则虚,木实谓木有余,则土淫畏之,土畏之则金无所养,而致金虚也。

  泻南方火,补北方水者。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水胜火。

  举肝一藏以为例。火者,木之子。若不泻火,火叉盛而铄金,金反仇伟於木,金木相胜,而致两相刑克。水者,木之母。若不补水,水爻弱,而不能生木。

  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

  子能令母充实,母能令子虚弱。

  故泻火补水,欲令金不得平木也。

  用针泻,须诊其候,则泻其心,心气既通,肝气既复,又补於肾,肾家得气,相传以养肝,肝气已定,则肺不复来平肝。

  经古。不能治其虚,何问其余,此之谓也。

  肺虚在於肝实,则要泻火补水,若不得治虚之要,何必问其余。

  七十六难曰: #

  何谓补泻? #

  补助泻利之义如何。

  当补之时,何所取气?

  当补时候,自何处取气。

  当泻之时,何所置气?

  置者,取也,迎也。当泻时候,自何处取气。

  然:当补之时,从卫取气。

  肺行五气,溉灌五藏,通注六经,归於百豚。几取气,须自卫取气,得气乃推内针於所虚之经豚,浅深分部之,所以补之。

  当泻之时,从荣置气。

  邪在荣分,故内针於所实之经,待气引针而泻之。

  其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当先补其阳,而后泻其阴。

  假令胆不足,肝有余,先补足少阳,后泻足厥阴。

  阴气不足,阳气有余,当先补其阴,而后泻其肠。

  肝不足,胆有余,当先补足厥阴,而后泻足少阳。

  荣卫通行,此其要也。

  阴阳有余、不足,当先补其不足,然后泻其有余,故得荣卫通行,即是持针要妙。

  七十七难曰: #

  经言上工治未病。

  上工者,万举万全之医工,皆医治未然之疾。

  中工者治已病。

  中工未能全解悟,故止守一藏而已。

  何谓也? #

  其说如何。 #

  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也。

  人之五藏,有余者行胜,不足者受邪,见肝经有病,则知博#56其所胜之.脾土,故先预补脾气,无令受肝之邪气。

  故日治未病焉。

  缴上文。 #

  中工#57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

  见肝有病,不晓肝传脾之理,但一心止治肝经。

  故日治已病也。

  缴上文。 #

  七十八难曰: #

  针有补泻。 #

  补者,呼则出针;泻者,吸则内针。

  何谓也? #

  其说如何。 #

  然:补泻之法,非必呼吸出内针也。

  补泻之法,非秘呼吸出纳为补泻,但以得气出入为补泻。

  然:知为针者,信其左。

  知用针法度,自左手起。

  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不知用针法度,自右手起。

  当刺之时。 #

  当下针时。 #

  必先以左手厌按其所针荣俞之处。

  先知荣俞穴处,以左手厌按之。

  弹而努之。 #

  以右手弹其所按之处,使豚气腹满也。

  爪而下之。 #

  爪而下之,置针准也。

  其气之来,如动脉之状。

  其气之来,应於左手之下,恰似动豚之形状。

  顺针而刺之。 #

  然后循针而刺之。

  得气,因推而内之。

  待气应於针下,因惟#58入荣中。是谓补。

  此谓之补。 #

  动而伸之,是谓泻。

  若得气,便摇转而出之,是为泻。

  不得气。 #

  若久留针,而待气不至,则於卫中留针待气;久不得,又内入於荣中久留待气。如其三处候气,不应於针者,为阴阳俱尽,不可复针。

  乃与男外女内,不得气,是谓十死一生也。

  卫为阳,主外,男子阳气行於外,则轻手按其穴。荣为血,主内,女子阴气行於内,则重手按其穴。过时而气不至,不应其左手者,皆不可刺,十死一生。

  七十九难曰: #

  经言迎而夺之,安得无虚?

  几气始至而用针取之,名日迎而夺之。迎,取气也;夺,泻气也。取而泻之,如何不虚#59。

  随而济之,安得无实?

  随者,自卫取气也,补也。济者,补不足之经也。随而济之,如何不虚,人其气流注终而内针,入针出而扪其穴,名日随而济之。

  虚之与实,若得若失。

  经脉虚弱,却与针以补实之,若得若失关焉。

  实之与虚,若有若无。

  经脉强实,却与针以取虚之,有得有失关焉。

  何谓也? #

  其说如何。 #

  然:迎而夺之者,泻其子也。

  五藏实则泻其子。

  随而济之者,补其母也。

  五藏虚则补其母。

  假令心病。 #

  举心一藏以为例。

  泻手心主俞。 #

  心为五藏之君,法不受病。受病者,心包络也。手心主者,手厥阴心包络豚也。手心主俞者,土也。心火也,土是火子,乃泻其俞,此泻子也。

  是迎而夺之者也。

  缴上文。 #

  补手心主井。 #

  心火井木,木者火之母,今补心主之井,补母也。

  是谓随而济之者也。

  缴上文。 #

  所谓实之与虚者,牢濡之意也。

  濡者为虚,牢者为实。

  气来实牢者为得,濡虚者为失,故曰若得若失也。

  几欲行其补泻,先侯五藏之豚,及所刺穴中,如气来牢实者,可泻之;虚濡者,可补之。若持针不能胡#60其牢濡者,故若得若失也。

  八十难曰: #

  经言有见如入。

  有见针如入。 #

  有见如出者,何谓也?

  有见针如出是如何。

  然:所谓有见如入者,谓左手见气来至乃内#61也。

  欲刺人时#62,先以左手候其安#63中之气,见其气来至,然后内针。

  针入。 #

  针入穴俞。 #

  见气尽乃出针。

  候其气尽乃出其针,非迎随补泻之法。

  是谓有见如入,有见如出者也。

  总缴上文。 #

  八十一难曰: #

  经言#64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65。

  注见十二难。 #

  将是寸口脉耶?

  问寸咏如此。 #

  将病自有虚实也?

  问病自有虚实如此。

  其损益奈何? #

  其喊损补益之法如何。

  假#66令肝实而肺虚。肝者木也,肺者金也。金木当更相平,当金平木也。

  详见七十五难。

  假令肺实。 #

  且如肺气强实。

  故知肝虚微少气。

  故知肝气虚弱,细微而少。

  用针不补其肝,而反重实其肺。

  用针者,不补肝气之虚,反去补肺,是使之重实。

  故曰实实虚虚,损不足,益有余,此是中工所害也。

  此是中工,所以实实虚虚,损不足、益有余。

  黄帝八十一难经慕图句解卷之七

  #1土:疑当作『上』。

  #2注:原作『吐』,据《本义》改。

  #3食讫而急欲昏厕:《集注》五十七难虞注作『食毕而急思厕』。

  #4病:据文义似当作『寒』。

  #5五:据文义当作『日』。

  #6湿温:原作『温湿』据《本义》改。

  #7寒热相传:据文义疑当作『湿热相薄』。

  #8湿温:原作『湿湿』,据文义改。

  #9月:疑当作『有』。

  #10大:疑当作『天』。

  #11濡:《本义》作『浮』。

  #12上:原作『五』,据文义改。

  #13经:《集注》此下有『所在』二字。

  #14而:此下《本义》有『死下之者』四字。

  #15热:疑衍。

  #16十一:此下《集注》有『凡一首』三字。

  #17观切者息:文义未属,疑误。

  #18脾:疑当作『病』。

  #19放:疑当作『仿』。

  #20视脉初脉:《集注》六十一难杨注作『视色听声』。

  #21六:此前《集注》有『藏府井俞第十二,凡七首』十字。

  #22合:原作『今』,据文义改。

  #23原:原作『俞』,据《本义》改。

  #24首:原作『皆』,据文义改。

  #25阳则木,阴则金:据原文当作『阳则金,阴则木』。

  #26荣污:六十八难『所出为荣』注作『荣迂』。

  #27人:《集注》六十四难杨注作『文』。

  #28人:疑当作『文』。

  #29调:疑当作『刚』。

  #30小:疑当作『木』。

  #31木:疑当作『土』。

  #32癸:原作『己』,据文义改。

  #33者:疑当作『皆』。

  #34然:此下《集注》有『三焦所行之俞为原者何也』十一字。

  #35二:疑为『三』之讹。

  #36二:疑当作『一』。

  #37章:原作『草』,据文义改。

  #38肾:原作『贤』,据文义改。

  #39大:《集注》六十七难杨注作『入』。

  #40丽:疑当作『然』。

  #41溜谷:疑当作『阴谷』。

  #42二间:原作『三问』,据文义改。

  #43原:原作『俞』,据文义改。

  #44合小海,原:原作『合经小海』,据文义改。

  #45陷谷:原作『隐谷』,据文义改。

  #46合:原脱,据上下文例补。

  #47谷:原作『容』,据文义改。

  #48然:原作『荣』,据《本义》改。

  #49木:原作『水』,按井穴属木,故改。

  #50主:《集注》六十八难虞注作『土』。

  #51生:疑当作『主』。

  #52十二:此下《集注》有『凡十三首』四字。

  #53何:原作『同』,据文义改。

  #54时:下对应之注文作『持』,或是。

  #55外:此下《本义》有『针』字。

  #56博:疑当作『传』。

  #57中工:此下《集注》有『治已病』三字。

  #59虚:据原文似当作『实』。

  #60胡:《集注》七十九难丁注作『明』。

  #61内:此下《本义》有『针』字。

  #62人时:《集注》八十难丁注作『人脉』。

  #63安:《集注》八十难丁作『穴』。

  #64言:此下《集注》有『无』字。

  #65余:原脱,据《本义》补。

  #66假:此前《本义》有『然是病非谓寸口脉也,谓病自有虚实也』十六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