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言总卷

至言总 #

  经名:至合二总。题会稽禹穴道士范伦然撰。五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太玄部。参校版本:《云夏七签》,收入该书第三十五卷。

  目录#1 #

  卷一

  斋戒六种 #

  朝真

  解秽沐浴 #

  卷二

  养生

  卷三

  禁忌

  卷四

  运气

  卷五

  补导

  老子按摩 #

  法功过 #

  #1至言总目录:此目录原无据本书正文标题辑补。

  至言总卷之一 #

  会稽禹穴道士范修然撰

  斋戒

  夫入静修真,要资斋戒;检口慎过,其道渐阶。

  《南华真经》云:颜回曰:敢问其方。

仲尼曰:斋!吾将语若。

颜回曰:回家贫,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可以为斋乎?曰:是祭杞之斋,非心斋也。

回曰:敢问心斋。

仲尼曰:唯,道集虚。

虚者,心斋也。

又孔子问至道。

老子曰:汝斋戒,疏沦而心,澡雪而精神,拮击而智。

夫道官然,难言哉!将为汝言其崖略。

  《玄元皇帝圣纪》云:按诸经斋法,略有三种:一者设斋,以精。

德解愆。

二者节食斋,可以和神保寿。

斯谓祭之斋,中士所行也。

三者心斋,论疏沦其心,除嗜欲也;澡雪精神,去秽累也;拮击其智,绝思虑也。

夫无思无虑则专道,无嗜元欲则乐道,无累则合道。

既心无二想,故日一志焉。

盖上士所行也。

夫斋者,齐也;齐整三业乃为齐矣。

若空守节食,既深识未齐,又唯存一志,则口无贪味。

谓兹二法,表裹相资。

  《大诚经》云:夷心静默,专想不二,过中不味,内外清虚是也孔子虽薄闲节食,未解调心,故示斋法令其受道,而末学之徒孰能虚心一志哉!夫鄙乎祭祀之教,自谓得心斋之理,盖啧嘀怠慢之夫矣。

虽口谈空寂,无解其自#2,是自务也。

  六种

  第一,上清斋。有二法#3:一、绝群独宴,静气遗形,三.清坛肃倡,依太真仪格,二、心斋,疏沦其心,澡雪精神。

  第二,灵宝斋。

有六法:一、金录斋=,教度国王;二、黄录斋,救拔世祖;三、明真斋,忏悔九幽;四、三元斋,首谢违犯科戒;五、八节斋,忏洗宿新之过;六、自然斋,为百姓析福。

  第三,洞神斋。精简为上,绝尘期灵。

  第四,太一斋,以恭肃为首。

  第五,旨教斋,以清素为贵。

  第六,徐炭斋,以勤苦为功。

  此诸斋自古及今,登坛告盟,启誓玄圣,或三日、七日、九日、十五日,皆昼夜六时行道,转经礼忏,仪格甚重,条列上清,绝群独宴,静气遗形。

心斋之外,自余皆是为国王民人、学真道士拔度先祖、己躬谢过、禳灾致福之斋。

此时移代异,不无详略。

於灵宝斋中,或为半景之斋,既无宿请,亦无言功,唯只一时或两时忏悔,亦不三时上香,步虚礼经并阙,或小小斋中三礼叹愿,随时去取,逐便制宜,既非大集,心达而已。

  《三元品戒经》云:正月、七月、十月,天地水三官检勾之日,可修斋。

  《圣纪》云:正月七日,名举迁赏上会斋。七月七日,名庆生中会斋。

  十月五日,名建生下会斋。此三会斋,三官考核功过,依日斋戒,呈章赏会,可析景福。

  《明真科》云:正月、三月、五月、七月、九月、十一月,一岁六斋月。能修斋上三天帝,令太一使者除人十苦。

  《八道秘言》云:正月、三月、四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此九真斋月。

一日、十五日、二十九日,此月中三斋日。

正月一日名天腊,五月五日名地腊,七月七日名道德腊,十月一日名民岁腊,十二月腊日名王侯腊。

此五腊日,并宜修斋,并祭杞先祖。

  《明真科》云:月一日、初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偶、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三十日,此为十直斋日。

庚申、甲子八节,太一八神下司察人过咎。

修斋,太一欢悦。

庚申日,人身中三尸上天言人罪过。

本命日,受法人身神吏兵上天计人功过。

又甲子日半夜时,甲戌日黄昏时,已上天星真官下日。

甲申日哺时,甲午日日中时,已上地星真官下日。

甲辰日食时中,寅日平日一时,已上人星真官下日。

其日,五岳四读神君各依方位纠察善恶,无不上闻。

又丁卯日日出时,丁丑日鹦呜时,已上天皇真官下日。

丁酉日日入时,丁亥日人定时,已上地皇真官下日。

丁未日日哺时,丁巳日禺中时,已上日人皇真官下日。

其日修斋,五岳真人各遣五神营卫,记名仙录。

  《三洞奉道科》云:正旦为献寿斋,初七日为延神斋,二月八日为芳春斋,四月八日为启夏斋,五月五日为续命斋,六月六日为清暑斋,七月七日为迎秋斋,八月一日为逐邪斋,九月九日为延算斋,十月一日为成福斋,十一月十五日为启福斋,十二月腊日为百福斋,二十八日为迎新斋,立春为建善斋,春分为延福斋,立夏为长善斋,夏至为朱明斋,立秋为遐龄斋,秋分为谢罪斋,立冬为遵善斋,冬至为广庆斋。

如此等斋,各具本经仪格。

故学道不修斋戒,徒劳山林矣。

  夫斋者,正以清虚恬静,谦卑恭敬,战战兢兢,如履冰谷,若对严君,丹诚谦苦,必祈灵应。

检劫内外,无使喧杂。

行斋之人,特忌斩衰孝子、新产妇人、月信未断、及害疮疥诸废疾等,并不得升斋堂庭坛驱使,如愿苦求预斋,乞解过咎者,任投词为其陈忏悔谢,不得杂坛堂宇应行法事等,仍迁令别坐,兼忌六畜。

盖此等人秽触真灵,贤圣不降,乃修斋无功也。

  凡修斋,主虔诚,斋官整肃。

至如香灯不备,亦曰疏遗。

启圣析真,莫先於此。

香贵在沉水旎檀,依上清香珠丸合和,不得用甲麝。

招真致灵,务存精志。

如寒栖学真,道士修斋,单贫不可致者,亦宜以少为信,无令顿阙。

若杂以乳头,非道家所用也。

初登斋,静看焚香气向东南西北直上者,五帝依向而至。

  《登真隐诀》云:香者,天真用兹以通感,地只绿斯以达言,非论斋洁。祈念、存思必烧香,左右侍香金童必为招真达意。

  《登真隐诀》云:真人摄日晖以通照,役月精以朗幽。故然九光之微灯,晃八方之静夜。

  《四极明科》云:立春、春分然九灯於庭,立夏、夏至然八灯,立秋、秋分然六灯,立冬、冬至然五灯,本命日十二灯。

自此陈乞谢过,祈恩,用灯於庭。

法与修诸斋,自有灯数於庭记。

依讫四时向王,唯本命向太岁,叩齿二十四,通祝日:

  高上太真万圣帝皇五帝四司总仙监真,今日吉辰,八节开陈。

阳罪阴考,绝灭九阴。

於今承此,拔释七玄。

免脱火乡,永离刀山。

三涂五苦,不累我身。

得同天地,长保帝晨。

五愿八会,靡不如言。

毕,解巾叩头百二十过,当令额向地而已,勿令痛,竟复巾,仰天,心念:我身今日上享天恩.赐反形骸,受生飞仙。

毕,仰咽二十四气,止。

如此三年,宿愆并除,身与真同。

  《初真诚》:天真言,出家超俗,皆宿有良契,故能独拔常伦。

若慎终如始,精至修炼,当福七祖,庆流一门。

所谓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乃至功成德就,白日升天。

故於开度之时,宜受初真之戒。

其有十尔,当而受之。

  第一戒者,不得阴贼密谋,害物利己,当行阴德,广济群生。

  第二戒者,不得杀害含生,以充滋味,当行慈惠,以及昆虫。

  第三戒者,不得淫邪败真,秽慢灵气,当守贞操,使元缺犯。

  第四戒者,不得败人成功,离人骨肉,当以道助物,令九族邕和。

  第五戒者,不得谗毁贤良,露才扬己,当称人之善,不自伐其功能。

  第六戒者,不得饮酒过差,食肉违禁,当调和气性,专务清虚。

  第七戒者,不得贪求无厌,积财不散,当行节俭,惠恤贫穷。

  第八戒者,不得交游非贤,居处秽杂,当慕胜己,栖集清虚。

  第九戒者,不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信,当尽节君亲,推诚万物。

  第十戒者,不得轻忽言笑,举动非真,当持重寡词,以道德为务。

  能保此十戒,始终无亏,则天道佑之,神明辅之,欲求凶横不可得也。若朝为夕替,泄慢正真,自贻其殃,无怨咎於高灵也。凡初入道之子,可不勖之。

  朝真

  《 朝真仪》 云:每月一日、十五日、三元日中。

庚申、甲寅、甲子、八节、三会、本命等日,并须朝礼。

若与戊辰、戊戌、天父、天母杀害日、帝日杀同者,即不可为之。

凡朝礼,先一日以桃汤澡浴。

法在解秽篇中。

并不得食葱、韭、蒜、乳酪等。

至其日,更洁衣服,执香炉,至静户,叩齿三通,微祝曰:

  守静玉女,四明功曹,今欲朝礼,愿通达上闻。

  便开门,先前右足,至香案前,置炉案上,执简平立,临月叩齿三通,存思玉童玉女在香案上左右,即长跪,三捻香。

讫,起,平立,又微楼身,发炉祝七曰:

  太上玄元,五灵老君,当召功曹使者、左右龙虎君、捧香使者、三气正神,急上关启三天太上玄元道君,臣今正尔烧香朝真,愿得九天正真生气,降臣身中,令臣所启速达,径御太清紫微官至真玄元大道君几前。

  毕,起,存心若至今阙前,再拜讫,又长跪,叩齿二十四通,祝曰:

  正一盟威,弟子某稽首,归身、归神、归命。

太清玄元无极大道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天帝君、天帝丈人、九老仙都君、九气丈人等百千万重道气,千二百官君,太清玉陛下,臣幸资宿庆,得奉道真,窃不自揆,辄希长生,誓以立功改过修德,乞愿赦臣积生已来至於今日所犯元恶重罪,咸赐荡除,许臣自新,补复前咎。

令九祖父母幽魂苦爽皆下拔九幽,上升天衢;令臣修道,克合诚请,削除死籍,注上玄录,阖门之内共保元吉,生成之惠,实在於此。

臣某叩头,便以简即叩头。

谨启。

若更有他事,任随意言之,但不得烦之矣。

讫,又再拜,便於礼处伏地,以简叩头搏颊。

讫,复炉祝曰:

  香官使者、左右龙虎君、捧香使者、三气正神,当令朝真之所,自然降金液、丹玉、芝英,百灵众真交会在香火前,令臣修道,克合至真,闱门受福,天下蒙恩。

仙童玉女,侍卫香烟,传奏所启,径御至真帝前。

烧香时勿反顾,顾则误真气置衰应,又勿令嚣喧,使至平明须了矣。

  解秽沐浴 #

  夫神气清虚,真灵所守。身心混浊,邪气害人。入静思真,要须清洁。不履众恶,吉祥止焉。道士女冠,受法已后,特忌腌秽。诸不宜者,不在履限。

  《玄都律》曰:民家掩污,不过晦朔不得入,治哭亦三日秽。三年之丧未满,百日并不得书符奏章,朝真入静。违,夺算一纪。

  太极法师曰:道士女冠,先无掩秽,哭亦不掩,唯须佩录着身,被悬系臂。出后,香汤沐浴解腌秽。三日已后,始得入静。

  《三元品戒》曰:常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平日一、中夜沐浴,束#5向以杓回香汤,左转三十二过,闭目思日光在左目上,月光在右目上,五星缨络、五云盖体,四灵侍卫。

讫,便叩齿三十二通,祝曰:

  天澄气清,五色高明。

日月吐晖,灌我身形。

神津内澳,香汤炼精,光景洞曜,焕照上清。

气不受尘,五府纳灵。

罪灭三徒,祸消九冥,恶根断绝,福庆自生。

今日大愿,一切告盟。

身受开度,升入帝庭。

  毕,仰咽三十二通止,便洗沐。毕,冠带衣服,又叩齿十二通。祝曰:

  五浊以清,八景以明,今日受炼,罪灭福生。

长与五帝,齐真上灵。

便出户入室,依法行道。

夫每经一掩,皆须沐浴。

修真致灵,特宜清挣,不则多病。

侍经真官,计人罪过。

  沐浴香汤,用竹叶、桃枝、柏叶、兰香等#6分内水中,煮十数沸、布囊滤之去滓,加五香,用之最精,解秽。

夫掩忌临尸、产妇、丧家斋食。

产家三日并满月食之。

丧车、灵堂、见六畜生产、抱婴儿、胎秽、哭,不得言死亡事及不祥事。

  午前忌之,不得见血肉、死禽兽。寝卧、栉发、饮食、便曲,并不得向北。便曲,不得视三光。

  餐十二辰肉、鱼躁、五辛并忌言。

  妇人有经通不得近,亦不得与同房户寝卧,并造醮食及近道场。

  如梦泄亦须解秽。

  若见死尸、丧车,速存火从己心中直下,往烧之赫然,死柩丧车并为灰烬,便想烈风吹之。又闭目内视,令火自焚,举体洁白,见秽气消灭即解矣。

  又存一真官头戴录中九凤真官,口中含水喷洒,秽亦消解。

  又朱书解秽符,书时三叩齿,秽合明天帝日闭气书之。置水中,以刀子左搅水三匝,想见北斗星存水中,咒曰:

  百掩之鬼,速走万里,不走斩死。西方白童子,急急如律令。则含水喷洒,秽气都散。

  岁除日勿得浴,元日勿得沐,寻常五日一浴,十日一沐。皆用桃竹。

  至言总卷之一竟

  #1精:《云笈七签》作『积』。

  #2自:《云笈七签》作『因』

  #3二法:原文夺心斋援,今据《云笈七签》拟补。

  #4三:疑为衍文,《云笈七签》无。

  #5东:原夺,据《云笈七签》补。

  #6等:原夺,据《云笈七签》补。

  至言总卷之二 #

  会稽禹穴道士范修然撰

  养生

  严君平《老子指归》曰:游心於虚静,结志於微妙,委虑於无欲,归计於不为,故能违生延命,与道为友。

  《神农经》曰:食草者壮健多力,食肉者勇悍轻疾,食谷者智慧聪明,食石者肥泽不老,谓炼五石者也。

食芝者延年不死,食元黑者地不能埋,天不能杀。

是故食良药与天相毕,日月列导,中经地不灭。

  《孔子家语》曰:食水者善浮水而耐寒,谓因水而食也。

食土者无心而不息,蚯蚓之类。

食木者多力不治,熊象骆驼之类也。

《准南子》曰:多力而拂之,戾戾不治之类也。

食桑者有绪而蛾,是也。

食气者神明而寿,仙人是也。

食谷者智慧而夭,人是也。

不食者不死而神。

直任喘息而无思虑。

  传曰:杂食者百病妖邪所锺焉,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益,愈塞年愈损矣。

  《道机经》曰:人生而命有长短者,非自然也,皆由将身不谨,饮食过差,淫泱无度,作逆阴阳,魂神不守,精竭命衰而病萌生,故不能终其寿也。

  老子谓文子曰:理身者太上养形,神清意平,百节皆宁,养生之本也。

肥肌肤,充肚腹,开嗜欲,养生之末也。

人能养其本者,节寝处,适饮食,和喜怒,便动静内在己者,得而邪黑无由入。

饰其外者伤其内,扶其情者害其神,见其文者蔽其真。

故羽翼美者伤其骸骨,枝叶茂者害其根爹。

是以静漠恬淡所以养生也,和愉虚无所以据德也,外不乱内即性得其宜,静不动和即神得其安,其谓养生以经世,抱德以经年,可谓体道焉。

  《玄妙内篇》:老子曰,木黑至则骨节强,土黑至则肌肤充,金黑至则齿爪严,火为至则五体温,水黑至则润泽丰,风黑至则气息流通旋行体中;风黑退则气息逝,水黑退则润泽竭,火黑退则温暖歇,金炁退则齿弱,土炁退则肌肤虚,木炁退则骨节弊。

勤导炁养性,以保六合者也。

老子《西升经》曰:伪道养形,真道养神。

真神通道,能亡能存。

神能飞形,并能移山。

形为灰土,其何识焉。

  又曰:人爱人不如爱身,爱身不如爱神,爱神不如舍神,舍神不如守身,守身长久,长存也。

故神生於形,形成於神。

形不得神,不能自生;神不得形,不能自成。

形神合同,更相生,更相成。

神常爱人,人不爱神。

故绝圣弃智归元为也。

  又曰:圣人常安,与天地俱安而鬼神通,众人皆安而所不安矣。

盖天道恶盈满补虚空J毁强盛益衰弱,损思虑归童蒙,塞邪智。

圣人之朴也,是以天下上孝,可谓养母,常爱其母,身可长久。

  《河图·帝视萌》曰:侮天地者凶,顺天时者吉。春夏乐山高处,秋冬居卑深藏,吉利多福,寿老无穷。

  《洛书·宝予命》曰:古人治病之方,和以醴泉,润以炁药,不辛不苦,甘甜多味,常能服之,津流五藏,系在心肺,终身无患。

  《小有经》曰: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

行此十二少,养生之都契也。

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疲,多语则炁争,多笑则伤藏,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妄错昏乱,多怒即百脉不定,多好即专迷不治,多恶即憔悴无欢。

此十二多不除,丧生之本也。

唯无多者,几近真人矣。

  《大有经》曰:或疑者云:始同起於元物,终受炁於阴阳,载形魄於天地,资生长於食息,而有愚有智,有强有弱,有寿有夭,天耶?人耶?解者曰:形生愚智,天也。

强弱寿夭,人也。

天道自然,人道自己。

始於胎炁充实,生而乳哺有余,长而滋味不足,壮而声色有节者,强而寿;始而胎炁虚耗,生而乳哺不足,长而滋味有余,壮而声色自放者,弱而夭。

生长而合足,加之以道养,年未可量也。

  太史公司马谈曰:夫神者,生之本。

形者,生之具也。

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弊。

神形骚动,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

故人所以生者,神也。

神所托者,形也。

神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返,故圣人重之。

夫养生之道有都领大归,未能动而曲会,但思与之俗反,与俗反则暗胜彻,获过半之功矣,有心之徒可不察欤?

  青牛道士封君达曰:其养性之,法即可施用。

其大略: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元过虚,去肥脓,节咸酸,静思虑,损喜怒,除驰逐,慎房室,春夏施泻,秋冬闭藏,则可几於道矣。

  颖川胡昭字孔明,曰:常人不得元欲,又复不得无事,但当和心约念,靖身损物,先去乱神犯性者,此啬神之一术。

  《黄帝中经》曰:夫禀五常之炁,有靖有躁,刚柔之性,不可易也。

靖者不可令躁,躁者不可令靖。

靖者躁者,各有其性,违之则失其分,恣之则害其生。

故靖之弊在不开通,躁之弊在不精密。

治生之道,慎其性,因其分#1,使抑引随宜,损益以渐,则各得适矣。

然靖者寿,躁者夭。

靖而不能养喊寿,躁而能养延年。

然靖易御,躁难将,尽慎养之宜者,靖亦可养,躁亦可养也。

发者,血之穷也;齿者,骨之穷也;爪者,筋之穷也。

千过梳头发不白,朝夕啄齿齿不齲,爪不数截筋不替。

  《中经》曰:语笑欲令至少,不欲令声高。

当虚心下黑,与人不竞,若过语笑,损肺伤肾,精神不定,一二。

语过多则肺伤口燥,笑过多则肾转腰痛,此其效验者也。

射猎捕搏,喜而大笑者,绝藏黑,或有即恶

  者,设令当时未觉,一二年后发病,良医所不能治。

夫五谷充肌体,而不能益寿,百药疗疾延年,而不能切口。

切口充肌者,俗人所珍,若延年者,道之所宝。

  《素问》:黄帝问岐伯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及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血气而壮。

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阴阳,和於卫数,房中交接之法也。

饮食有节,起居有度,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年度百岁。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於生乐,起居元节,故度半百而衰也,

  黄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别藏府,正络脉,经#2合遇六合,各从其经,黑穴所发各有处所,各有分部逆顺,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裹,其信然乎?岐伯曰:夫上古圣人之数也,下皆为之,虚邪贼风#3,避之有时,恬淡虚无,其心真黑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其心闲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黑顺欲从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4相慕,故日其民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贤愚不能惧於物,故合於道数。

故能年

  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德全而不危也。

  黄帝箴经曰:愿闻邪淫浮衍之道奈何?岐伯曰:邪从外袭内,而来有定舍也。

反淫於藏,与营卫俱行,而与魂魄飞扬,使人外不得安而梦。

黑淫於府则有余於外,不足於内;黑淫於藏则有余於内,不足於外。

阴黑盛则梦涉大水而恐惧,阳黑盛则梦涉炎火而墦媾,阴阳俱盛则梦相救。

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

甚饱则梦与,甚饥则梦取。

肝盛则梦怒,肺盛则梦恐怕飞扬,心黑盛则梦喜笑恐畏,脾黑盛则梦歌乐、体重而不举,肾黑盛则梦腰脊两不属。

厥黑客於心,则梦见山丘炀火。

厥黑客於肺,则梦见飞扬,见金铁之黑奇物。

厥黑客於肝,梦见山林树木。

厥黑客於脾,则梦见丘陵大泽、坏屋风雨。

厥黑客於肾,则梦见临渊没於水中。

厥黑客於膀胱,则梦见行。

厥黑客於胃,则梦见饮食。

厥黑客於大肠,则梦见田野。

厥黑客於小肠,则梦则聚邑街衢。

厥黑客於胆,则梦见斗讼自剖。

厥黑客於阴,则梦见接内。

厥黑客於顶,则梦斩首。

厥黑客於鉼,则梦见行走而不前,及居深地弃中。

厥黑客於股肱,则梦礼节拜跪。

厥黑客於胞,则梦见搜便。

  黄帝曰:春三月,此谓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於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与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黑之应也,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於肝,夏为寒为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

天地黑交,万物华实,夜外早起,无厌於日,使志元怒,使英成秀,使黑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黑之应也,长养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疚疟,则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

天黑以急,地黑以明,早卧早起,与鹦俱兴,使志安宁,以缓利形#5,收敛神黑,使秋黑平,无外其志,使肺黑清,此秋黑之应也,养收之道也。

逆之伤肺,冬为餐泄则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

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匪,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无使黑极夺,此冬黑之应,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则奉生者少。

是以圣人顺之,故身元其疾,万物不失,生黑不竭。

逆春黑则少阳不生,而肝黑内变;逆夏黑则太阳不长,心黑内洞;逆秋黑,则太阳不收而肺黑焦满;逆冬黑,则少阴不藏而肾黑浊沉。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黑也。

是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藏阴,以顺其根,故与万物沉浮於生长之门。

  肝色青宜食咸,大豆、豕肉、栗皆咸也;心色赤宜食酸,麻、犬肉、李皆酸也;肺色白宜食甘,稻米、牛肉、枣皆甘也;脾色黄宜食苦,麦、羊肉、杏皆苦也;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鹦肉、桃皆辛也。

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濡。

  凡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黑味合而服之,精黑长益。

此五味者,辛甘苦咸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坚,或濡。

此四时五藏所病,五味所宜也。

久视伤血,久卧伤黑,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坐伤肉,是谓五劳所伤也。

凡贵脱势者,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死亡。

非妖祸外至,直由冰炭内结,则伤崩中呕血而亡者也。

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屈筋,委辟,内为率。

贫富之於人,利害犹轻於权势,故疾病止於形骸而已矣。

  夫养性者,欲使习以成性,性自为善,不习而无不利也。

性既自善而外病皆悉不生,祸乱不作,此养性之大经也。

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

故养性者,不但饵药食霞,其在於五常俱全,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

德行不充,纵玉酒金丹,未能延年寿。

故《老子》日陆行不畏虎兕者,此则道德之佑也,岂假服饵而祈遐年哉!圣人所以和药者,以救无行之人也。

故不悟过者,抱病历年,而不修一行;缠病没齿,终元悔心。

此其所以岐和长游,彭附永归,良有以也。

  嵇康曰: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

五者不徙,虽心希难老,口诵至言,咀嚼英华,呼吸太阳,不能回其操,不免夭其年。

五者元於胸中,则信顺日济,道德日全,不祈祷而有神,不求寿而延年。

此亦养生之大经也。

然或有服膺仁义,无甚奉之累者,抑亦亚乎!曰:

  岐伯曰;人年四十而养,阴黑自半也,起居衰矣。

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

年六十阴委,黑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

故曰:知之则强,不知之则老。

故曰:同出而异名。

智者察其同,愚者察其异。

愚者不足,智者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年老须壮,壮者益理。

是以圣人为无为,事无事,乐恬淡虚元之境,纵欲快志,得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始,此圣人之理身也。

  真人曰:虽当服饵而不知养性之卫,亦难以长生也。

养性之道,不欲饱食便外及终日久坐,皆损寿也。

欲少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堪耳。

人食毕当行步,踌躇有所循为快也。

故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其劳动故也。

人不可夜食,食毕但当行步,计使十数里往来,饱食即外生百病,不消散,久成积聚。

食少而数不欲顿多,难消也,常欲令如饱中饥饥中饱。

善养性者,先饥乃食,先渴后饮,食毕当行,行毕使人以粉摩腹上数百遍,易消大益人,令人能食元病。

暮外当闭口,口开即失黑邪入。

外欲屈膝侧卧,不欲如尸,慎之!夫欲快意任怀,自谓达识知命,不泥异正,极情肆力。

不营持久者,闻此言虽风之过耳,电之经目,不足喻也。

虽身枯於流连之中,黑绝於绮执之问而甘心焉,亦安可告之以养性哉!匪唯不纳,反谓妖讹也,而望彼信之,所谓明镜给於蒙瞽,丝竹娱於聋夫者也。

  《抱朴子》曰:一人之身,一国之象也。

胸腹之位,犹宫室也;四肢之列,犹郊境也;骨节之分,犹百官也;神,犹君也;血,犹臣也;黑,犹民也。

故能理民,则能治国也。

夫爱其民,所以安其国;爱其黑,以全其身。

民散国亡,黑竭则形死。

死者不可生也,亡者不可存也。

是以至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於元事之前,不追之既逝之后。

民难养而易危,黑难清而易浊。

故审威德所以保社稷,割嗜欲所以固血黑,然后真一存焉,三七守焉,百害却焉,年寿延焉。

人年五十至於一百,美药勿离手,善言勿离口,乱想勿经心。

恒以深心至诚,恭敬於物。

慎勿诈善,以悦於人。

  《道基经》云:枕高则肝缩,枕下则肺骞,以四寸为平,枕席令软,其息乃长。《道林品》及《观门经》:行黑,枕高二寸半。

  《太清经》曰:下卷,神枕法云:五月五日,若七月七日,取山林柏为枕,长一尺二寸,高四寸,空中容一斗二升,令广三寸五分,柏心赤者为盖,厚四分,盖上为三行,每行四十孔,凡百二十孔,孔容一黍粟,乃取药内中用之也。

  芍穷、当归、白芷、辛夷、杜衡、山苏、药本、木兰、肉徒蓉、柏实、苍芭人、帘芜、款冬花、白鲜、秦椒、桂心、乾姜、飞廉、防风、人参、桔梗、白敛

、刻实、蜀椒

  右二十四味以应二十四气,又加八毒药以应八风。

  乌头、附子、华芦、皂荚、茵草、誉石、半夏、细辛

  右共合三十二味。

皆吹咀,以毒药居草香下,按次满枕,中为布囊以衣枕。

枕之百日,筋骨劲强,面有光;一年,身尽香;四年,白发黑,落齿生。

常别作一章囊,卧起辄盛覆之,勿令黑泄。

年易新药,令三十二种药,令得一斗二升者。

一种转取屑三合七圭八撮五分之四也。

且药有体重虚实,又应·飘两率取之。

今按大散家品药一石:木十两六铢得一升四合,乾姜三两二十铢得五合,桂心三两十四铢得五合,防风二两四铢得四合,桔梗二两九铢得四合,人参一两二十铢得三合,黄苓十七铢得一合,细辛一两二十一铢得三合,附子十九铢得一合,狭苓十八铢得一合,誉石一两六铢得一合,牡蛎十六铢得一合。

此并诸药之旧率,合应至分等,枕药先各各依式量之也。

  至言总卷之二竟

  #1其分:此二字原倒,据文义乙正。

  #2经:《素问》无此字。

  #3夫上古圣人之数也,下皆为之,虚邪贼风:《素问》作『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

  #4不:原夺,据《素问》补。

  #5利形:《素问》作『秋刑』。

  至言总卷之三 #

  会稽禹穴道士范修然撰

  禁忌

  王泯山人《养生方论》云:病由口入,节宣方也;生劳败静,养道性也;酸咸以时,礼医具也;补泻以性,草经明也。

性调乎食,命延乎药,断可识也。

蕨寥害筋,蒜韭伤血,生荤损气,葱躁炙神,理生之明戒也。

白蒿芣音下苗地黄苗也、恶实、牛劳、苜蓿四物,济身之要也。

  退与不退,寡之於思虑;进与不进,在秉之常志。

  凡一切五辛皆害於药力,又熏人神气。

  凡桃、李、芸、薹、蒜、韭等,不宜丈夫,亦宜少食渐断。

  凡人年四十已下,不宜全食补丸散,为阴气尚未足,阳气尚盛之故也,特宜慎之,就补中有延缓和通者可矣。

  酉后不饮食。若冬月夜长及性热,少食温软物,食讫,摇动令消,不尔成脚气。

  入春,宜#1晚脱绵衣,令人伤寒霍乱,不消食,头痛。

  冲热汗出,不宜洗身漱口,令人五藏乾,少津液。

  外不用着灯及被覆头面,兼不用开口。冬夏不用枕玲物铁石等,令人眼暗。

  《抱朴子》曰:或问所谓伤之者,色欲之间乎?答曰:亦何独斯哉?然长生之要,其在房中之道。

上士知之,可以延年除病;其次不以自伐。

若年尚少壮,而知还阴丹以补脑,采七液於长谷者,不能服药物,不失三百岁,但不得仙耳。

不知其术者,古人方之於冰逐之拒盛汤,羽苞之中蓄火者也。

且又才所以不逮而困思之,伤也;力所以不胜而强举之,伤也;深忧重患,伤也;悲哀憔悴,伤也;喜乐过差,伤也;汲汲所欲,伤也;戚戚所忧,伤也;久谈言笑,伤也;寝息失时,伤也;挽弓引弩,伤也;沉醉呕吐,伤也;饱食即外,伤也;跳走喘乏,伤也;欢呼哭泣.伤也;阴阳不交,伤也。

积阳至尽,至尽则亡,非道也。

是以养性之方,唾不远,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疲,卧不至慎,慎,居致反,冀;强也,直也。

先寒而衣,先热而解,不欲极饥而食,不欲渴而饮。

食不过多,凡食过多,即结积聚,饮过多则成痰癖。

不欲甚劳,不欲甚逸,不欲甚流汗,不欲多唾,不欲奔车走马,不欲极目远望,不欲多啖生玲,不欲饮酒当风外,不欲数沐浴,不欲广志远求,不欲规造异巧,冬不欲种温,夏不欲极冻,不欲露星下,不欲外中见扇。

大寒、大热、大风、大露,皆不欲冒之。

五味不欲偏多,故酸多则伤脾,苦多则伤肺,辛多即伤肝,咸多则伤心,甘多则伤肾,此五行自然之理。

凡言伤者,亦不便觉,谓久则损寿耳。

是以善摄生者,外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而有至和之常制,筋骨有偃仰之方,杜#2闲邪有吞吐之术,流行荣卫有补泻之法,节宣劳逸有与夺之要。

忍怒以养阴气,抑喜以养阳气。

然后先将草木以救亏缺,服金丹以定不穷,养性之道,尽於此矣。

  黄帝曰:一日之忌,夜莫饱食。

一月之忌,暮莫大醉。

一岁之忌,暮莫远行。

终身之忌,暮莫燃烛。

行房勿得起恨於常以息怨仇#3。

一切温食及酒浆,临上看不见物影者,勿食,成卒病。

若已食腹胀者,急以药下之。

诸热食咸物竟j不得饮食玲水、醉浆水,令失声也。

  酒可以和诸药物,服气辟谷兼先有宿疾应下药,所须饮三二盏,可通畅。

伤多则畅极醉,有腐肠烂脾溃髓蒸筋之毒,伤损寿命,五情昏乱,特宜忌之。

颖川韩融字元长,曰:酒者,五谷之华,味之至也,亦能益人,亦能损人。

若服散药过饱满失,饥虚,犯风寒触雾露者,节其分剂而饮之,宣消邪气却风御寒。

药之效验,莫过於酒。

血脉养性者,所宜慎也。

又酒令人假健,醒时所以不欲不能,醉皆强为之。

积习转久,升量转多,酒热不腹为用,体气渐弱,精神昏乱,害性丧生之所由也。

  凡人不得北首而外,外之勿留灯,令魂魄六神不安,多愁恐。

亦不可北向吃食,北向尿。

北向久坐思惟不祥。

起勿北向唾骂,犯魁呈神。

勿北向冠带。

勿怒目视日月光,令人失明。

  凡大汗勿脱衣,得偏风半身不遂。凡热食汗出,勿荡风,发痉,头痛,令人目泄饶外。

  睡,勿歌,不祥起。外勿大语,损气力。卧时头边勿安炉火,火气蒸人目赤及鼻乾、目暗。

  冬日温足冻脑,春秋足脑俱冻,此圣人之常道。

日一起勿慎志,日一下林勿叱呼,勿恶言,勿举足向火对鳌骂晋,勿咨嗟吁奈何声,此名请祸,特忌之。

勿坚膝坐而交臂膝上。

勿令发覆面,皆不祥。

清日一闻诸善事;闻恶事,即於所来方唾之,吉。

恶梦旦不用说,以含水向束方喷之,云:恶梦着草木,好梦成宝玉。

即无咎矣。

  凡上林,先脱左足履,或远行乘车马不用回顾,则神去人。

  凡一切邓飞蠢动,不可故杀伤损。至於龟蛇,此二物有灵,异於他族,或误杀他有灵者,或阴精害人,探宜慎。

  慎勿阴雾中远行也。

  凡行来坐外,常存北斗魁呈星在人头上,所向皆吉。

  勿食父母兄弟及自身本命等肉,令人魂魄飞扬,家出不孝悌子息。

  凡旦起,着衣误翻着者,云吉利,便着,无苦也。衣有光,当三振之,云:殃去,殃去!则无害。

  勿塞井及水沟渍,令人目盲。向午后阴气起,不可沐发,令人心虚、饶

  汗、多梦、头风也。

  诸应渡溪水,溪中先有沙虱水弩者,勿在水中浴,欲渡时待驴马渡后而渡。有射公者,射人影即死。先以物打水,水弩即发,发后急渡无妨。

  夫山有乌土出泉者,不可久居,常食作瘦病,人不得喜,发卒疮。

  诸山有孔,曾采铜宝者,唯三月九月可,余月山闭气,入者卒死。

  老子《养生经》曰:人饮食,慎勿伏食,凶。

热食勿令汗液流入食中,伤人。

食玲物令齿痛,食热物令灼唇。

食毕当摩腹二三百下以来,除去百病。

水银不得近牙齿,发断肿,善落齿。

  矾石不生入药,食之中破人心肝。

  凡服仙药,常向本命服。毕,勿道死丧事、凶事,犯伤胎神,徒服无益也。服神药勿北向,亥子日勿服药。

  沈义口诀云:道士结头理发及饮食施为,履屐枕褥皆勿令非道者见而

  干犯之。 #

  陈安世口诀云:服食药物,不欲食蒜及石榴子、猜肉、犬肉。

  黄石公口诀云:桂不可日日嚼之,损骨坏筋。

  空腹不用见臭尸,尸气入脾,令舌上生白膜起,口常臭,宜饮少酒见之稍可。终不如不见。

  触寒来寒未解,食热食成刺风。

  饱食竟沐发,作头风。

  凡铜器盖食,汗出入食中,发恶南阳张衡,字平子日:冬至阳气归,内中热物入胃易消化,夏至阴气潜,内物入脾难消化。

距四时不欲食迎节之物,所谓不时伤性,损年。

  颖川陈纪字元方日:百病横生,年命横天,多由饮食之患,过於声色。

声色可绝之逾年,饮食不可废之一日。

为益亦大,为恶且切。

审滋味百品,或气势相代,触其禁忌,便成疹毒。

缓者,积而疹,急者,交而暴。

至於饮酒啖枣,令人昏闷,此甚验也。

  高平王熙字叔食曰:食不欲杂,杂则有相犯者,当时或无灾患,积久为人作疾。

又夏至迄缺分节,食肥腻饼跃之属,此物与酒水放果相妨,当时不必皆病,入秋节变阳消阴,寒气总至,辄多诸暴卒病厉,由於涉夏取玲太过,饮食不节故也。

而惑者,以病至之日便谓是受病之始,不知其所由来者渐矣。

  至言总卷之三竟

  #1宜:《云笈七签》『宜』上有『不』字。

  #2杜:《抱朴子》『杜』下有『疾』字。

  #3於:《云笈七签》『於』下有人字。

  至言总卷之四 #

  会稽禹穴道士范修然撰

  运气

  混元之气,自无而生有。

有日太极,是生两仪,两仪既分,四象昭晰,阴阳变化,万物生焉。

然后形质成立,而愚智不同,生灵之涯短长区别,盖因受纳元和,清浊损益也。

世人多不能顺时和气,理藏安神,信其老衰,任其亡灭,甘为寿命之限,良可悲哉!

  夫身之有气,若川之有水。

水能覆舟,亦能载舟;气能生身,亦能灭身。

运深厚之水,则能载非常之舟;积深厚之气,则能持非常之命。

水积深厚,必成泉源;气积深厚,必达精田。

精田者,神明也。

神存则身立,神去则身亡。

故须积运气力,存养精神,长生之道也。

  老子《西升经》曰:身之虚而万物至,心之无而和气归。

故善养身者,藏身於身而不出,藏人於人而不见。

故君子之治也,必先死於国。

既死不亡,其国盛也。

民不敢散,更复充也。

若能知常,施行返。

众人欢乐,用生生也。

动而失之,寿命竭也。

夫天下大物甚绵绵,冥冥.混沌不可知。

知之者去之,欲之者离之,近之者远之。

是以圣人非托於天下,非托於鬼神,亦非托於万物,常以虚为身,亦以无为心。

此两者同谓之无身之身,元心之心,可谓守神。

守神玄通,是谓道同。

  《黄老经玄示》曰:天地施化,与物无穷;人道施化,形神消亡。

转神施化,精竭故衰。

形本生於精,精生於神。

不以精施,故能与天合德;不以神化,故能与道同域。

  又曰:道者,气之率;气者,体之充。

善充者,遂其志;恶充者,丧其形。

故行气之法,少食自节,动其形,和其气。

因轻而上之勿过失,突复而还之,其状若烟。

正体正形,心意专一,固守中外,上下俱闲,神周形骸,涤,畅四溢,修守关元,满而且实,因而推之,众邪自出。

  《老子》曰:食气咽精,受明玄经;生道要妙,出幽入冥。

上固云门,下固灵根;如云无足,如水无根。

元气混沌,变化太清;审而握之,久久自灵。

知之甚易,行之甚难矣。

夫修生之人,德以形为车,道以气为马,魂以精为根,魄以目为户。

形动德散,气越道叛,精消魂损,目动魂乱。

是以圣人静形闭气,畜精爱视,道德虚凝,魂魄坚固,守形一神,万道乃成,就道变化,临危不惧。

子能修之,得道大要。

  夫生不再来,故道之以气也,保气得道则长生。神者,精也。宝精则神明,神明则长生。

  气行之则为道也,精存之则为宝也。

行气一名炼气,一名长息。

法正偃外,握固漱口,咽之三咽。

行气鼻但内气,口但出气,徐缩鼻引之,莫极满,极满则难还。

初为气之时,入五息己一息,可吐之也。

每口吐气欲止,转一吐之,乃复鼻纳之,不尔或令人咳逆。

  欲行气先安其身,和其气,无与息争。

若不和且止,和乃为之。

当守之勿倦,气至形安。

鼻息和则气来至,自觉形热则汗出,且勿起,安养务欲久,久则三虫自去,意相分明也。

常夜鹦呜祝曰:

  束方青牙,服食青牙,饮以朝华,三咽止。

  南方朱丹,服食朱丹,饮以丹池,三咽止。

  中央戊己昂昂,服食精气,饮以醴泉,三咽止。

  西方明石,服食明石,饮以灵液,三咽止。

  北方玄滋,服食玄滋,饮以玉饴,三咽止。

  如此三十日,虫皆死。正神正气自安定,伏尸不复还心中,子自仙矣。

  《老子玉历中经》曰:养生之术绝俗事,约归清净养元气。

和精蓄神还返生,审欲修道守自然。

慎无导引劳尔形,辟谷不食饿子精,六甲阴阳勿扰倾,心狂意乱神去形,枯骨独立归黄泉,静处冥室养尔神,精熟思之道自然。

其三一之篇,乃元气之祖,酌自然之和,其要在於抱一而无离矣。

  《汉武帝内传》:西王母谓帝曰:《太上真经》所谓行益易之道,益者,益精,易者易形,能益能易,名上仙籍,不益不易不离死厄。

行益易者,谓常思灵宝。

灵者,神也;宝者,精也。

子但爱精握固,闭气吞液,气化为血,血化为骨,行之不倦,神精充溢。

为之一年则易气,二年则易血,三年则易脉,四年则易筋,五年则易骨,六年则易皮,七年则易貌,八年则易发,九年则易形。

易形则变化,变化则道成,道成则位为仙人,吐纳六气口中甘香,饮食灵芝存得其味,则自然轻举矣。

凡人为之亦得延年。

  山人廖庠《服气诀》曰:凡学服气,先二时斋食,烧香左右,经二七日臧一食,每了良久即安坐闭气,息虑凝神。

若不用心刻意,徒劳服气,终无益也。

凡言闭气者,外气不入,内气不出,是於其中问自便调息,无令烦闷,·稍觉闷热,以口微微嘘出口中气也,日久月深,气如云行。

气既行矣,亦自长久,从此宜令断谷。

服气之法,临时口诀所古。

闭气静虑,然后鼓口咽气,以饱为度也。

不愈,再宿真气便行,更无饥渴。

若自看经方必有疑误耳。

先须入精思定门,不然者,纵得气皆浊而不精也。

若气与心俱炼,一得真气永不失也。

设使在官,理据都无所妨,神情不挠,信益清虚。

如觉四体赢弱,即吃一顿美食补之,明日即止。

服饵如初、常须作意忌咸酸之物、大蒜等,余淡味任吃,仍不得多也。

每饮酒无令极醉。

锺乳、云母等分,胡麻、地黄、枸杞、麦门冬、狭苓、黄精诸药煎酥蜜枣栗,俱可助气也。

纵不俱备,但常得一味药,食即无虚损也。

夫真气入口,便不觉饥。

其初学之人,未得要妙,以不饥故成,即欲断谷顿绝麻麦,乃不知速受风虚,竟无所成,却招诸疾也。

每食饱良久,即闭气,饥即服气,行住坐外,不妨修习。

事须腹中常有药,食时时饮少许药酒,以助气也。

所谓年月未足,饥肉常疏。

若勤着功夫,四五年问谷精方尽,气精渐凝,久久真气自成。

若愿住人问,自知道气成就,容颜不衰,志愿兼广,与俗有绿者,长年在人寰,物不能损也,遇食便吃无妨也,不食尤清虚。

若速求升仙,必归名山修行道业,永绝攀绿,不过十年,白日轻举,升仙之日,使夫时人知见,无涉暗行之议,可谓真仙矣。

  夫金浆、玉液并口中唾,名日华池,漱而作之,非求所致,亦名日自然金液玉泉也。

语曰:炼气成真,识能通神。

胎息守一,与天相毕。

还丹胎息,延年无极。

谷气实而腹虚,胎气虚而腹实。

然初服气之人,语不高声,恐伤和气,三年之外,精气不少用,动无妨。

若阳道辄起,欲想便生,未可近房室,且须正外,冥目闭气,嗜丧万物,须臾精气流布,悉遍骨髓及血脉、毛发以来。

此贤圣至人忍力成就,能行此法也。

然房中之术,学道先须知此为要,既此漏身必资阴阳之事,安可不知耳?恣色想欲动或於梦寝中失精,若能时时行之还却补脑,即能制得梦邪魅及玲热蓄滞及诸漏泄也。

故《南华篇》云,圣人贵精,是其义也。

  又晦朔外未起,即闭气,使气通流,犹如江河不暂停拥,拥则病生。

常须作意闭精气,炼讫,即咽气液三五度补之,直至升仙之日,行气方伏。

故《老子》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斯之谓矣。

  夫行气百日以来,肠犹有粪,宜作汤饼吃,半碗不足,更加,但勿极饱。

勿向厕中,先拳两手当腹四边授捺之,乃闭气良久,宿粪自下。

每日吃药食及胡麻缅,常依前法下之,去肠中积聚也。

常含枣核,取津液数数吞之,其唾亦永不奔之。

所谓涕唾为上精,上精不脱,下精不泄,自得长生。

然睹一切色相,常须抑挫身心,无令欲情辄起,如觉起即作意安神定志,若能行心遍定,睹相不起,是谓得道者。

当思气时,气清心湛,不求轻举而得飞仙,不求成道而道自然也。

证学者寻此理,无以徒行哉!

  卧取气者,微息两股,仍动两足指钩下,乍急乍缓,便纵四体,凝神寂虑,一如前法以送气。

虽言送气,不必使心,心寂气融,其理自妙。

气行之际形相显,如急有病处及诸毒所损,须微弩肠,握固闭气,作意长息以心服而攻其病处,良久即愈,不能为患也。

每平明未起,即於被底热摩手熨面动目神光,挽耳及两鬓,鬓前后发际直至顶上以来,总须将手拔之,使血脉通流,能止白发也。

  若气炼息长习为内息。

为内息者,气不由於玄牝也一口尝不可入气,若鼻出入俱顺也。

口入气者名为逆气,极损人,慎勿令气从口入也。

若四体烦拥,五藏不调,闭炼讫即须导引,按摩嘘呵,了即须饮少药酒排风,於是息虑坐良久,任性所适。

  夫学道服气之人,未得精妙,不得妄传受人,彼此俱损矣,殃及先亡耳,故亦先陨本寿,尸乃便求长生尔!

  每朝先叩齿,吐故纳新二七遍,然始闭气服气也。

日一夕气法曰:每日旦,旦夕者阴阳转换之时。

凡旦五更初,暖气至,名日阳息而阴消。

暮日入后,玲气常出天地、日月、山川、河海、人、六畜、草木一切万物体中,代谢往来,无一时休息。

然一进一退,如昼夜之更迭,如海水之朝夕,天地消息之道也矣。

展两手於膝上,徐捺支节,口吐浊气,鼻引清气。

凡吐者,去故气,亦名死气。

纳者,取新气,亦名生气。

故《老子经》曰:玄牝之门,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言口是天地之门,可以出纳阴阳死生之事云云。

良久,徐徐乃以手拓上拓下,拓前拓后,瞠目,张口,叩齿,摩眼,押头,拔耳,拔发,戾腰,咳嗽,发扬震动也矣。

双作只作,反手为之,然后掣手足仰展,数九十而止。

抑下也。

徐徐定心,精思内观,想见空中太和元气,下入毛发之际,渐渐入顶,如雨暗云行入山川间而入皮肉,至骨脑,渐渐下入腹中,四支五藏皆受其润,如水深入地。

若彻则觉腹中有声汨汨然,意专存思,不得散乱。

斯须元气达於气海,转达涌泉,若彻则觉身体振动,两脚蜷屈,亦令林有声拉拉然,则若一通、两通,乃止,日别得三通,则觉身体滑泽,面色光莹,肤毛润悦,耳目精明,令人美食力健,百病皆去。

年五十岁,长存不忘。

得满千通,则仙道不远。

  调气治病法曰:夫调气治病乃至大患,调气百日,眉鬓便生,余病不足言也。

凡言调气之法,夜半后日中前则名生气,可调服之。

日中后半夜前名为死气,不可调服之。

调气之时,仰卧,林席厚软,枕高下共身平,舒手展脚,两手握固,去身四五寸,两脚相去四五分,引气从鼻入,至足即止,有力更取。

久住气闷,从口细细吐出之。

尽,还从鼻细细引入,出气,一准前法。

若患寒热及卒患瘫肿,不问日中夜后,患未发前一食问,即如调,未差来日更调之。

若患心玲病,气即呼出之;肝病,气嘘出之;肺病,气咽出之;肾病,气吹出之;脾病,气嘻出之。

鹦呜七十二,平旦六十三,日出五十四,食时四十五,巳时三十六。

  陶真人《握中诀》服三气法:常以日一。

日一向日临目,存青气、白气、赤气各如栈从日下来,直入口中,抱之九十过,自饱便止。

此当一吸一咽,令三气入脏腑分明,流贯彻,数毕气歇。

云:此童初府范监幼冲所受高元真君太素内景之法,事鲜而易验。

  郑元明服气之法:气者,长生之术也。

不患於无益,患不能行施,於俗之士则始矣。

苟能行之,容彭之寿可舍而取之也。

故禽虫之垫藏不食而自全者,盖用此道。

夫欲有意,必俟其人游心於淡,合气於漠,少私寡欲,去智离形。

六体未足存其形,万物安得干其虑?克意在位,从而修行,然后熊经乌伸,龟息鹤变,视松乔之俦蔑如也。

故序其法列之於后。

  诀云:初服气,偃卧闭口,鼓腮令气满口,即咽。

咽之法,作意蹙,向后吞之,犹如食入。

喉有三通,津液入肾中,一道气入腹胃中,一道气从五脏中出。

若上热下玲,即先服暖气。

暖气者,以口蹙气。

春夏宜服玲气。

初仰卧服,便之后无问行住坐外,咽鼓腮之时齿须开,气即下,若牙齿相着,气不下,唯宜审之。

  凡服气,五更食尽消则为之,至食时乃忘饥。

忘饥即是得力,得力之后觉饥即服,亦无时节。

若觉得力即决定莫食,初觉体气稍虚,以酒茶蜜杳子汤及鼓汁等,任情量多少以助气气势。

秋冬要暖服,勿令过热,春夏玲饮无妨。

服气至七日,或五日,即有三数行痢,勿怪之,或有沫,或无沫,少顷赤色不须怪。

七日之后,气渐通彻,方得体气安稳。

七日已前,终有少弱,为气未通也。

七日已后觉调和,加服气耳,不必更须吃物。

七日内阳动,此量通之候,勿怪也。

服气常莫使腹中欠,若欠不相续,即恐力弱。

如服气过多,即令人噫,上噫下欲泄,亦非事耳。

凡服气至三日以来,慎不用吃食及果子之属,欲得汤水而已,若吃诸物相兼,气即不行,后亦无成矣,为腹中泄秽故耳。

凡服气气入腹中或上欲噫下欲泄,皆须抑遏之,无令出。

若不能禁止,随泄随添,计数添之,亦以意运令散之。

  初服气,必须心意坦然无疑,勿畏不得惧,若有惧气,即难行,必须欣乐,自不羡一切然,日胜一日,欢快无极。

  凡初服气,未成,不得过劳乏,即损气,仍时时步少地,令气脉匀调也。夫以精於此道,央在丹诚无不得者也。

  夫服气之人,先令内无攀绿,心与道契然,服之诸病尽愈,觉四体不和适,存气令向病处攻之,当自除耳。

通成之后,永无疾病,体中轻健,行及走马,气力甚强,不殊吃食,行日至二三百里。

  或云服气入触秽即损,此亦谬矣。

  但清虚自守,不触秽恶为佳耳。

  又《服气十日诀》云:一日之道,朝饱暮饥。

谓未能顿断食者,以朝饱暮饥也。

一月之道,不失盛衰。

谓论其盛衰者,述房中意,若保息其精,则骨髓满,满则盛,盛则长生。

贪欲即其精尽,精尽则骨枯,骨枯则衰死。

一岁之道,夏瘦冬肥。

谓其和气之长短节度,喻若胎息以成腹,似婴儿在母胎中,无出无入,自然肥悦也。

百岁之道,节谷食枣。

言其未能顿断食,故以药物食之。

枣能益气,所以食之也。

千岁之道,孤男无女。

谓保其精,绝其淫色,永保长生之道,孤男也。

  凡服气之法,呼吸咽之三百六十咽,积数以满十益佳,即不饥也。

半夜后九九,鹦呜八八,日出六六,食时五五,禺中四四,平旦七七此在第三。

凡此六服应节二十四气,春秋冬夏四时气皆备矣。

  服气法:须正偃卧,散发,两脚相去一尺五寸,两臂各五寸,瞑目合口,徐以鼻内气,啄齿,蹴舌漱醴泉咽之,满二三咽止,须臾复为九咽为成,讫,竟瞑目咒曰:饮食醴液,百病除索。

以养五神,保藏魂魄。

无离己身,常在玄宅。

长生久视,寿蔽金石。

位为真一,太一奉籍,上名天君,昭然明白。

  至言总卷之四竟

  至言总卷之五 #

  会稽禹穴道士范修然撰

  补导

  夫学道之人,皆闲安少事,不明补导,何以资生?是以知六籍娱神乃至人之役性;弹棋骋妙实王公之替劳。今撰彭老正经一十二首,用去众病,以俟津涯。

  老子按摩法 #

  两手相叉相杳,共按陛,左右同。

  两手如挽五石力弓,左右同。

  两手作拳,向前筑虚三五度。

  两手如拓石法。左右同。

  大坐斜身偏歌,如排山状。左右同。

  两手据地,缩身曲脊,向上三举,以手反槌背,左右同。

  大坐,申脚三,用相当手反掣,手向后,左右同。

  立地,反覆三举,起立,以脚踏前后,左右同。

  大坐,申脚用相当手勾所申脚,着膝上,以手按之,左右同。

  两手捺陛,左右同。

  捩身二十遍,两手捺陛,左右同。

  抽胁二十遍。 #

  两手抱头,左右抽腰二十遍。

  左右抛头二十遍。

  一手挽头,一手拓膝三折,左右同。

  两脚拓头,三举之。

  一手拓膝,一手拓头,从下至上三过,左右同。

  两手举头向下,三顿之。

  两手相叉,反着心上,三过,曲腕筑助,挽肘,左右亦三过。

  反手着膝,手挽肘,覆手着膝上,挽肘,左右三过。

  舒手挽项三过,左右捩身,前后三过。

  摸肩,从上至下,便三遍,左右同。

  外振手三遍,又内振手三遍。

  两手相叉,反覆搅,各七遍。

  两手相叉头上过,左右申胁十遍。

  两手拳反背上,屈脊上下三遍。屈者,指也。

  《 指诀》 云:导引则气宣,气宣则神畅。

内形於外,所以无应无方。

自导引过一月后,百病并除。

百日不报,眉鬓生。

於静室中烧香,不散乱,然后为也。

  一、两手相捉,纽捩如洗手法。注云:左手为天,右手为地,天地和合,鼓动生化,则六府开通,百神归附。

  二、两手浅相叉,翻向外覆向胸三过。注云:天地交泰,化生万象,反覆其道,自内形外,所以神同,通畅合德而不困也。

  三、两手相重,共按陛上,徐徐捩身,左右同。注云:万物祖乎天,人祖乎气。阴阳交泰则流通,所以覆手向胸,捩身徐转,归本之义,於焉在兹。

  四、以拳却去,此则开胸,左右同。注云:日月卷舒,顺时息虑为灵府,开则通神也。

  五、两手抱头,宛转陛,左右同。注云:上黄庭与下丹田通也。

  六、两手拒地,回头反顾如虎视,左右同。注云:拓地户,营目虎视则生神,通脉节,宣元气是也。

  七、两手急相叉,以脚踏手中,左右同。

注云:踏手中者,取其中和之义,和畅骨节之神明欤。

然则人法天,以成形,气与道以合体。

天有六气,以造达万物;人有六府,以度一身。

动静适宜,用不过极。

是以天道左转,日月右回,鼓之以风雷,通之以山泽,节宣不应,蓄则病生,邪气外侵,妄病内拥,夭折之理与清净之性交丧矣。

是以君子黄中通理,顺时变通,安则闲居以存神,用则习妙以布气。

反穷天理,胎息下元,身不病则形神安,道养适则妙物应,可以飞行自在与太虚齐其终始者也。

  功过

  夫功过者,谓济生度死,自我惠彼者也。

  《列纪经》曰:夫学道之人,欲得广行阴德,慈向万物,救人艰危,度人厄难,轻财重道,施惠布德,不吝宝贿,投之穷地,启誓真圣,虚心跪请也。

  《本愿经》云:学升仙之道,当立三十善功,故曰:功满三千,白日升仙者也。

  《洞神经》曰:夫人有十善者,必生福子。

二十善,神明护己。

三十善,辟除恶鬼。

四十善,人不枉死。

五十善,一身无罪。

六十善,道君自存。

七十善,得与五岳相连。

八十善,脱名太山。

九十善,必为神仙。

百善,必升九天。

鲦然曰:此可谓自少及老,积行累功,无有分毫缺犯,纯白之人耳。

若延三千善功,则未当之一毛之正矣。

  太虚真人曰:饭百凡人不如饭一善人,饭千善人不如饭一学道者。

  《老子》曰:道者,百行当备。故也千善者,当若息堕,虽有九百九十九善,不满中为利动,皆被折过,遂失前功。若治身关念,守戒不废乃得度世。

  《太上科》云:令教可三过为一勤。

勤谓心,常济物,孜孜不倦也。

劝化三户为一功。

功谓三户,举家敬信,道法长幼,孝慈也。

济施路穷孤寡三人为一勤,爱推让财帛,有瞋不争,满三为一勤。

凡如此等,以类求之。

  元君曰:夫一切含气,未有无欲者。

欲虽无数,大略有六:一曰五色,二曰五音,三曰五味,四曰五香,五曰五柔,六曰五达。

达者,皆能辨明,悉如无碍。

次能忘之,乃保长生。

以此理身,身必成真,理家家和,理乡乡丰,乃至天下,其德乃普。

是知求生必先行善,三业清净则万善备矣。

  人有一善则心定体安,十善则气力强壮,二十善则无诸疾病,三十善则所求皆得,四十善则昌炽富乐,五十善则子孙繁息,六十善则遭厄得过,七十善则天神护之,八十善则得地之利,九十善则尊贤显荣,一百善则宝瑞降,二百善则后代名布,三百善则后代大富,四百善则后代清贵,五百善则后代寿长,六百善则后代贵孝,七百善则后代智慧,八百善则后代道德。

九百善则后代贤圣,一千善则后代神真,二千善则身为众人师圣真仙灵将吏,三千善则为国师圣真仙曹局,四千善则为天下师圣真仙主统,五千善则为鬼灵师圣真仙魁师,六千善则为神明师,圣真仙卿大夫,七千善则为诸天师圣,真仙卿公,八千善则为三千师圣真仙皇帝,九千善则为元始五帝君,一万善则为太上玉皇帝。

  元君曰:万善之甚在於三业。

三业,十善生万名也。

以类相从,明者自照矣。

凡行善益算,行恶夺算,赏善罚恶,各有职司,报应之理,毫毛无失。

自觉有善,与上相应,弥加精进,勿犯前功,则计日而仙也。

故上士学真无倦过,谓己躬不谨,动违科禁者也。

以此将前功而补后过,兹获延龄。

若以过而能改,善莫大矣。

  《玄都律》曰:人身中常有神,随时上天曹白人善恶。

人满百二十过为一病;病者,令人多凶少利。

百八十过为一耗;耗者,六畜不蕃。

一百九十过为一漏;漏者,善致疾病。

五百三十过为一凶;凶者,破胎伤子。

七百二十过为一吹;吹者,无男多女。

九百二十过为一殃;殃者,暗哑聋盲。

千八觔十过为一祸,祸者,暴夭死亡。

千二百过为一残,残者,出逆乱之人。

千二百六十过为一咎;咎者,绝嗣无子佺。

千四百过为一基;基者,殃流於五世。

千六百二十过为一谪;谪者,断无后嗣,千八百过为一患;患者,主为奴婢。

千九百八十过为一横;横者,出颠病狂痴。

二千一百七十过为一暴;暴者,家出兵刃逆死。

二千三百四十过为一虐;虐者,家出反逆,父子兄弟自相攻伐。

二千五百二十过为一曾;曾者,家出死肥恶病。

二千七百过为一害;害者,家出男现女巫。

二千八百过为一灾;灾者,家出骨肉中内乱淫悖。

二千九百二十过为一暴;暴者,家出瘾残。

三千四十过为一变;变者,家出讼狱死,门户诛族。

三千四百二十过为一悻;悻者,家出都市乞丐,人既死骸骨弃捐。

三千六百过却为一病;病者,满定应死者也。

  《妙真经》云:罪莫大於淫,祸莫大於贪,咎莫大於惜。

此三者,祸之车。

小则危身,大则残家。

天下有富贵者三:贵莫大於无罪,乐莫大於无忧,富莫大於知足。

知足为足,天遗之禄;足不知止,害乃及己。

失之而忧,得之而喜。

夫有排门之禁,必有折关之咎。

身死名灭,归流子孙,事大以德,不以慢於人也。

故《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元真曰:夫重长生,宝贵一身,身及家乡至於天下,为子尽孝,为臣尽忠,为上尽慈,为下尽顺。

色味调和,音声不滞,怡神和志,与道合真也。

若真藏一身独愿长生,久住无为,逃避上下,不营忠孝,不存兼济,背善乖道,自是失德,纵令弃吾我之欢,忘色味之适,即同枯木死灰,复何足贵乎?夫道所贵在适而无累,和而常通,永劫无穷,济度一切。

此之长生乃可为重。

又长生难得,得由忠孝仁义立者生自然长。

无此德者,独守山林,木石为偶,徒自丧生!或先罪未释,今又无功,遂失人道,深可悲乎?

  以能习善,生乐常存,运之涉恶,死苦无极。

是以上士勤精勇猛,积善舍恶,永久长生,号为真人。

天地有坏,真人无毁,超出三界之上,逍遥三清之中。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人能学之,必得成真人。

有一恶则心劳体烦,十恶则血气虚盈,二十恶则恒多疾病,三十恶所求不得,四十恶则撼轲衰耗,五十恶则绝无子孙,六十恶则数得非祸,七十恶则鬼物害人,八十恶则水火墦漂,九十恶则贫穷贱困,一百恶则刑狱凶怪,二百恶则后世无名,三百恶则后代道路乞活,四百恶则后代为奴婢,五百恶则后代残夭,六百恶则后代不孝,七百恶则后代痴狂,八百恶则后代癫愚,九百恶则后代破家,一千恶则后代妖逆,二千恶则身充兵厮,三千恶则六病孤穷,四千恶则恶病流徙,五千恶则为五狱鬼,六千恶则为二十八狱囚,七千恶则为诸方地狱徒,八千恶则入寒冰地狱,九千恶则为入边底地狱,一万恶黝堕薜荔狱。

夫万恶之基,特由三业,一一相生至千万恶,堕薜荔狱,永无原期,眇眇延康,无由解脱,不可古哉!夫人觉己有恶,急宜改之,则去道近矣。

如有魔物乱人,当即清洁,夕夕悔过,自咎自责,乃可矣。

老子稽首曰:当勖之焉。

  裴君传支子三元八节谢过法:

  立春日日中时,太极真君会诸仙人於太极宫,刻玉简记仙名也。

立夏日日中时,五帝会诸仙人於紫微宫,见四真人论其求道者之功罪。

夏至日日中时,五岳诸真人诣黄老於黄房云庭山,会诸仙官於日中定天下神图灵药之事也。

秋分日日中时,上皇天帝君登广寒上清虚宅太空之朗丹微紫台长绵玉楼,群真集於太微之观,上开九天之门,诣九天之真皇,中要太上三老君、北极诸真人及八海神下命五岳名山诸仙者灵尊万万并会於阳寥之殿,共集议天下万人罪福,记欲学道求仙者之勤解疏记功过、日月行善恶刑罚之科,生死之簿,必随所属条列。

又地上乘奸吏部境诸官并纠奏所在道士之功过,及万民有罪应死生者根源,条列副命之司,命书乎皇录,罪福纤芥列於丹诚之籍,伏匿之犯恶,阴德之细功,无不一二缕引而察之焉也。

立冬日日中时。

众真仙方诸宫诣东海青童君,定众仙论金书内字。

  右其日,日中夜半当出中庭,若於诤室北向脱巾再拜,长跪上启:

  太上北极天尊大帝君,密自陈立身以来有罪多少,伏乞得原赦,从今日改往修来之言,言必使誓於丹心,盟於天地,不敢复犯万恶之行。毕,乃云所愿:

  太上皇帝,削某罪名,移书三官,使神仙之录某厕玉扎,长生久视,通达诸灵。毕,又叩头四下,再拜而还,深自克责,并存念三元中神,令上启:

  太上助己,自陈求恩赦也。

又云八节之日,众仙极会,天命众真,皆当毕集。

对未节一日万灵诣关,节日日中尊卑入谒,节后一日,罪福分别。

三日三夕,大事乃毕。

子其慎罪,务为功德,名可上真,列编太极。

又云秋分日,日最重於七节。

此日谢罪,罪必得除,而不可更犯十过,天地弗赦,不可复改。

若未离人,则或恐涉普者,宜便秋分日誓改之,辞必须肃然,自挣乃可尔。

君子曰:谁人无过,过而不改者是谓过矣。

唯秋分众圣并会谢过之后,不可再犯也。

  至言总卷之五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