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珠录

玄珠录 #

  经名:玄珠录。唐王晖(号玄览)讲述,门人王大霄集录。二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太玄部。

  玄珠录序 #

  先师族王氏,俗讳晖,法名玄览。

先祖自晋末从并州太原移来,今为广汉绵竹普闰人也。

太霄继体承华,蒙恩入道,岂能敞先人之旧德、测天性之涯量哉。

伏闻乡老说:师年十五时,忽异常日,独处静室,不草希言,自是之后,数道人之死生、童儿之寿命,皆如言。

时人谓之洞见。

至年三十余,亦卜筮,数年云不定,弃之不为,而习弄玄性、骛反折法,捷利不可当。

躺骯大乘,遇物成论,抄严子《指归》於三字后,注老经两卷、及乎神仙方法、丹药节度,咸心谋手试。

既获其要,乃拥二三乡友往造茅山,半路觉同行人非仙才,遂却归乡里,叹长生之道无可共修,此身既乖,须取心证。

於是坐起行住,唯道是务。

二教经论,悉遍披讨,究其源奥,慧发生知,思穷天纵,辩若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而好为人相蚕种,逆知丰损;别宅地之利害,见墓田之气色,识鬼神之情状,况众咸信重之。

尝有一家欲造屋,材木已具,问立屋得不。

不许立。

至明年,又问得不。

又言不得。

更至明年,又问得不。

亦言不好。

於是数月问,家遭官事,屋宅资财无以供卖。

此人方念斯言。

有一家儿子患眼,为祭其门前桑树朽孔,遂差。

或有问病,为处方合药,验后以为奇。

有人平常请问灾厄,或报云:至明年四月一日方好。

果至月前三十日夜中亡县中。

故人家有患难,无远近皆往问,即便为言臧否,人信之,及还如所言。

或到深厚家,莫不尽出子女亲表求相,皆为列言其贫富寿夭,预鉴於未然。

行事多奇,皆此类也。

亦教人九宫六甲、阴阳术数,作遁甲四合图,甚省要。

年四十七,益州长史李孝逸召见,深礼爱,与同游诸寺,将诸〔大〕德对论空义,皆语齐四句,理统一乘,问难虽众,无能屈者。

李公甚喜。

时遇恩度为道士,隶籍於至真观。

太霄时年两岁也。

既处成都,遐迩瞻仰,四方人士,钦抱风猷。

贵胜追寻,谈经问道,将辞之际,多请着文。

因是作《真人菩萨观门》两卷,贻诸好事。

曾往还州路,遇道静人稀时,有贤者在后数十步,有一老人如隐者状,逆行来过,顾视师良久,逢贤者语日:此人是真人。

贤者问若为。

老人日:眼瞳金色,言讫行去。

以是论之,亦玄会於嘉号矣。

年六十余,渐不复言灾祥,恒坐忘行心。

时被他事系狱一年,於狱中沉思,作《混成奥藏图》。

晚年又着《九真任证颂》、《道德诸行门》两卷。

益州谢法师、彭州杜尊师、汉州李炼师等及诸弟子,每谘论妙义,询问经教,凡所受言,各录为《私记》。

因解洪元义,以后诸子因以号师日洪元先生。

师亦不拒焉。

又请释老经,随口便书,记为《老经口诀》两卷,并传於世。

时年七十二,则天神功元年戊戌岁,奉敕使张昌期就宅拜请,乘驿入都,闰十月九日至洛州三乡驿羽化。

呜呼。

人而云亡,道焉乎在,非经文翰,千载谁传。

《苏游灵验记》虽略陈梗盘,太霄以暗乏,不明慈训,有预闻见,寡於深远,谨集诸子《私记》,分为两卷,并为序传,题日《玄珠》。

取其明诤圆流,好道玄人可贵为心宝,故以珠名之。

师亦名之为《法宝》,故法宝序云:圣人之经,浅者见之有浅义,深者见之有深理,深浅俱通,真伪等用。

窃以往古当今,玄文空论,清言脆句,趋道之速,未居于上,非得之於赤水,奚以鉴诸云尔。

  玄珠录卷上 #

  洪元王玄览法师口诀

  十方诸法,并可言得,所言诸法,并是虚妄。

其不言之法,亦对此妄。

言法既妄,不言亦妄。

此等既并是妄,何处是真。

即妄等之法,并悉是真。

此等既悉是真,前者何故言妄。

为起言故,所以说妄。

何故说真。

为起言故,所以说真。

何故起言。

欲达彼耳。

故彼何须听,欲通心故。

何故通心。

令得道故。

  万物禀道生,万物有变异,其道无变异。

此则动不乖寂,如本印字,以物禀道故。

物异道亦异,此则是道之应物。

如泥印字。

将印以印泥,泥中无数字,而本印字不减。

此谕道动不乖寂。

本字虽不臧,复能印多泥。

多泥中字与本印字同,此谕物动道亦动,故曰既以与人己愈有。

  道无所不在,皆属道应。

若以应处为是者,不应不来,其应即死。

若以不应处为是者,其应若来,不应处又死。

何处是道。

若能以至为是者,可与不可俱是道。

若以为非者,可与不可俱非道。

道在境智中问,是道在有知无知中问,观缕推之,自得甚正,正之实性,与空合德,空故能生能灭,不生不灭。

  道能遍物,即物是道,物既生灭,道亦生灭。为物是可道皆是物,为道是常物皆非常?

  经云:自伪不别真。

请问真道之行。

答:境尽行周,名为正道。

舒心遍境,出智依他。

他处若周,则为大体,大体既就,即飧小身。

兼以小身并同境分,常以心道为能境,身为所能。

能所互用,法界圆成,能所各息,而真体常寂。

  问:经云道与众生相结连,若为同异?答:道与众生亦同亦异,亦常亦不常。

何者?道与众生相因生,所以同。

众生有生灭,其道无生灭,所以异。

异法不同处,名亦不相待。

  难:名既不相待,云何辄得名於同,辄得名於异,辄得言於常,及言於’非常。答:其法中各无比故,各无因故。

  〔难〕由何得其名?若许有名者,明知一法有两名。

若许无名者,明知一法无一名。

答:我但强言之,所以有其名。

虽.强即一时强,是同亦是异,是常是无常,忘即一时忘,非同亦非异,非常非无常。

其法真实性,无强无不强,无常无不常。

云何於无中,而强立名字?-答二.入默难其法,若定是於默。

天下无强者,若也有强者,其默还非真。

又答:只为见默故,所以於中会见强,其默元来无,明知亦无强。

论云,.道一性众生性,皆与自然同。

众生禀道生,众生是道不?答:众生禀道生,众生非是道,何者?以非是道故,所以须修习。

  难:若众生非是道,而修得道者,乃得身外道。

众生元不云,何言修得道?〔答〕:众生无常性,所以因修而得道。

其道无常性,所以感应众生修。

众生不自名,因道始得名。

其道不自名,乃因众生而得名。

若因之始得名,明知道中有众生、众生中有道,所以众生非是道,能修而得道,所以道非是众生,能应众生修。

是故即道是众生,即众生是道。

起即一时起,忘即一时忘。

其法真实性、非起亦非忘,亦非非起忘。

入等存之行者,自了得理则存,存中带忘则观,观中得通则存。

  道与众生互相因,若有众生即有道,众生既无道亦无。

众生与道而同彼,众生与道而俱顺。

云何立法教,独劝众生修?〔答〕:众生若得道,得道离所修,道若应众生,道即离所习。

经既不许着,何得有修习。

所言修习者,法因妄立名。

妄法既非真,教言并糟粕,何故苦执教,而言有所修。

是故道与众生教,三皆不可得。

三既不可得,亦乃非是空,不合亦不离,真实之如是。

众生与道不相离,当在众生时。

道隐众生显,当在得道时。

道显众生隐,只是隐显异,非是有无别。

所以其道未显时,修之欲遣显,众生未隐时,舍三欲遣隐,若得众生隐,大道即圆通,圆通则受乐。

当其道隐时,众生具烦恼,烦恼则为苦,避苦欲求乐,所以教遣修,修之既也证。

离修复离教,所在皆解脱,假号为冥真。

道常随生死,与生死而俱,、彼众生虽生道不生,众生虽死道不死。

众生若死,其道与死合,众生若生,其道与生合。

经生历死,常与道合,方可方不可。

若可於死者,生方则无道,若可於生者,死方则无道。

其道无可无不可。

所以知道常生死而非常,生死之外无别道,其道之外无别生死。

生死与道不相舍离,亦未曾即合。

常有生死故,所以不可即。

不舍生死故,所以不可离。

入等从等入观,观通入存,存若忘复观。

观不妨存,存不妨观。

观即存於存,存即存於观。

存观不一不二,亦一亦二,入等复观而存之。

  诸法若起者,无一物而不起,起自众生起,道体何曾起。

诸法若忘者,无一物而不忘,忘自众生忘,道体何曾忘。

道之真实性,非起亦非忘。

若言真是非起忘,起忘因何有?道即不遍於起忘,由何得名道,由何名起忘?还因起忘知实性,复因实性识起忘?成即一时成,灭即一时灭。

入等谕明闻虽生灭,未曾舍虚空,虚空虽常住,未曾舍明间。

明间有生灭,虚空不生灭。

虚空有明间,明间非虚空。

只是明间空,复是空明间。

明间与空不曾一,不曾二,亦是一,亦是二。

四语之中道,不一亦不二,亦非一非二。

入等乃存,常以所知为己身,以能知为己心,即知见等法为可道,知见性空为真道。

知见无边为大身,似见为大眼,似声为大耳,识所知为大心,大心性空为解脱,解脱即心漏尽,心漏尽即身漏尽,身漏虽尽,而非无此等,而即体常空。

能观所观,总同属心,亦同属境。

心之与境,各处其方,实不往来,从何而起。

若悟起同不起,即得於心定矣。

  一切众生欲求道,当灭知见,知见灭尽,乃得道矣。

虽众生死灭后,知见自然灭,何假苦劝修,强令灭知见。

释死不自由死,死时由他死,死后知见灭,此灭并由他。

后身出生时,生时会由他,知见随生起,所以身被缚,不得道矣。

若使身在未灭时,自由灭知见,当至身灭时,知见先以无,至己后生时,自然不受生,无生无知见,是故得解脱。

赞曰:

  死不自由死,死后由他生。

  知见由我灭,由我后不生。

  身有重先了,身中诸有既空,其空亦空,心有天游,空有俱空,心无所系。

  将巡以约人,随人有始终。将巡以约环,随环无始终。何以故?人环共生巡故,其巡处三相亦四相,随人随环,自随随空。

  难:此巡处在何方?人环元不增,云何得有巡?答:谛而观此巡,不在人环外,而得有此巡,巡又非声色,毕竟皆空。

行者当以知知於巡,其巡既空知亦空,其知既空,则同无知。

无知之中,无巡无空。

无空则无知,无知谁当与。

此等既无不有知,亦无有无知。

  又曰:其若有知,却有名无知。

其知元不有,无有无无知。

心中本无知,对境始生知,心中非无知,不对剩无知。

人道木火亦然。

故日无常可使有,有常可使无。

因有对不对,有知有不知,不因对不对,无知无不知。

有知有不知,有所而不知,无知无不知,无所而不知。

故曰身之所见旧国旧都,望之畅然,况归无知至性至体之都邑乎,则洞然妙矣。

将心对境,心境互起。

境不摇心,是心妄起,心不自起,因境而起。

无心之境,境不自起,无境·之心,亦不自起。

可道为假道,常道为真道。

若住於常者,此常会是可。

何者?常独住常,而不遍可故,此常对可故勿其常会成可赴,言已出世,言常亦言可。

若也不起言,无常亦无可。

常可既元无,亦无无常可。

若在众言等,则是有欲观其彻。

若悟众言空,则是无欲观其妙。

  体用不相是。何者?体非用、用非体。谛而观之,动体将作用,其用会是体,息用以归体,其体会是用。存之有四,忘之无一。

  天下无穷法,莫过有与无,一切有无中,不过生与灭,一切众生中,不过常与断,所生不过四生,生居不过六道。

  不但可道可,亦是常道可,不但常道常,亦是可道常。皆是相因生,其生无所生,亦是相因灭,其灭无所灭。

  空见与有见,并在一心中。此心若也无,空有之见当何在。一切诸心数,真义亦如是。是故心生诸法生,心灭诸法灭,若证无心定,无生亦无灭。

  道常四是,是有是无是有无,疑非有无。

一常二非。

非有非无,非舍有无。

平之则堕一,不平不见一,道则平与不平俱是。

道绝圣弃智,从凡至圣,此圣还对凡,当其在凡时,与凡早已谢,其凡既谢圣亦谢,凡圣两俱忘。

无智亦无仁,寡欲而归道。

  问:绝圣已至於圣者,可许令其绝,元未至圣者,若为遣其绝?答:止论已至圣,不论未至者,未至元无圣,无圣若为纪。

  大道应感性,此性不可见。

众生愚智性,此性不可见。

道性众生性,二性俱不见,以其不见故,能与至玄同。

历劫无二故,所以名为同。

又言:是亦不可,大道体真,未曾非道,众生体假,未曾不变,历劫殊方,所以名异。

  大人握玄本,无心应物通。识通六道,是名大人。六道虽殊,无非大者,故名玄本。

  大道师玄寂,其有息心者,此处名为寂,其有不息者,此处名非寂。

明知一处中,有寂有不寂,其有起心者,是寂是不寂,其有不起者,无寂无不寂。

如此四句,大道在其中。

又曰:有为动,无为寂,要摇始动,不摇自寂,只於动处寂,只於寂处动,只将动动於寂,只将寂寂於动。

动寂虽异,正性止一,正性虽一,不关动寂。

动寂虽二,正性不关,亦如泥印矣。

若将寂心以至动,虽动心常寂。

若将动心至寂,虽寂而常动。

常有定故破其先,常有先故破其定。

违则交相隐显,合则定慧二俱。

  一心一念裹,并悉含古今,是故一念与一劫,非短亦非长,一尘一世界,非大亦非小。

故圣人在今,能说古事,皆用追文逆历,而得其实。

是以今文说古事,古有皆可行,古无不可行,故曰玉历出世,含规万理。

  问曰:云何今日心,乃能念古事?云何古昔事,谓在今念裹?古事若在今,则知过去未过去。

今心若在古,则知未来犹已来。

若云定未来,云何有今能知古?若云定过去,云何古实犹在今?既将今心念古事,复将古事系今心。

明知一心一念裹,含古复含今,以是今古故,一心不可得,以是一心故,二心不可得,是则不一亦不二,能一亦能二。

是有亦是无,无无亦无有,以其是有故,将有以历之;以其是无故,将无以历之。

弃无而入道,将有以历之,弃有而出世,世法既生灭,弃世而入道,道性无生灭,今古现无穷。

故云:廓然众垢净,洞然至太清,世界非常宅,玄都是旧京。

  问:丝中有五音不?答:有五音性。

其丝未成弦,丝中无五音,丝中亦无性,亦无相结连。

其丝若成弦,弹之有音相,不弹有音性,二有相结连。

明知一丝之中,有有亦有无,其中之性,非有亦非无。

若欲破於有,丝中音性非是有。

若又破於无,丝中音性非是无。

以非有无故,破之不可得,所以得常存。

  问:丝中无音,弹会出音,乘中无牛,挽之即有,二无云何同?丝中有性,其性常有,丝中有音,音有兴废,二有云何同?答:各是二有二无,相因相结连,所以有无是各同。

烦恼众生修得圣人道,观之又见烦恼之中无有道,又见得道之时无烦恼征,得道之时,烦恼在何方,道复从谁得?

  又云:谛自观之,烦恼无藏处,而复无烦恼,明知烦恼灭。

其道无他与,而复得道者,明知是道生。

若许定如是,俱悉受生灭,其道亦不优,烦恼亦不劣,何须苦欲灭烦恼,求欲至道场。

道与烦恼,究竟并无余。

又答言:道言我道体,本末之如是,於今不曾生烦恼。

又答云:毕竟之如是,於今未曾灭,何故言道与烦恼,妄云有生灭。

何者?谛观此四,毕竟不可违,乃於此法中,无余无不足。

若言常住四,於法则不周,其一与无量,明知则不遍。

若许能遍者,其四非真实,不审此复云何答:其四各相违,生灭不同时,处一而三废,在二亦不俱。

将一以历诸,何多而不遍?有一复有多,故能有一有无量,故能有有复有无,故能有断复有常,有优复有劣。

大道正性中,无优亦无劣,不有亦不无,遣谁有生灭。

既无物而生灭,故云道场与烦恼,毕竟并无余,行者行道之时,当守於正心,无失於正性。

  问:性复是谁性,心复是谁心?答:还是四句心,复是诸法性。

若无四句,并无其心。

若无诸法,并无其性。

有则一时有,遍法界而无方。

无即一时无,并纤密而俱尽。

在此无所言,强名为大道。

  至道常玄寂,言说则非真,为欲化众生,所以强言之。

言有四句,道皆起应,起应彼矣,便成四病。

然句之所起,前后不同时,应一而三废。

或言初而三未来,或言终而三已去。

然一之所起,由三而得,此三既其废,一亦不独立。

当正在一时,此三早已忘,其三既忘一亦忘。

  问:道何故起,言要须废?答:为众生有兴废故,所以将废废於兴,所以将兴兴於废,太道正性中,无兴亦无废。

处此地,约四句而言,名为四句心。

当在此处时,元无有四句,四句既无,其心亦无,始名大四句心,大道正性,真实之如是。

  问:前言处一而三废,起四还废三,何不只起一?一若有优劣,何不简要者;一若无优劣,何须复历三?又若使一言足,不须更起三,若使四言足,此三不应废,何故起四还废三,何故历三独存一?答:四言之中无优劣,众生未悟,故一言不足,故要假四言,故四句不同时,历一常三废,其三既废一亦废,何止在三。

  问:此四句是生灭法,正道何故处其中?答:道无所不在,常在四句,所在皆无,四句非道。

  又问:四句中有有,何须以有而生有?四句中无无,何须以无而灭无?答:四句中有有,生之不可得。

四句中有无,灭之不可得。

此是自然生,此是自然灭,不由生者生,,不由灭者灭。

在是但有是,不生亦不灭,亦不不生灭。

然此四句曾经言,故虽废不与,未言时同。

故悟人处俗曾经悟,故虽返不与未悟人同;一得正性,终不染俗,故日一性不变异。

  一切万物各有四句,四句之中各有其心,心心不异,通之为一,故名大一。

亦可冥合为一,将四句以求心得心,会是皮乃至无皮,无心处是名为大一。

谕如芭蕉剥皮,欲求心得心,会成皮剥皮,乃至无皮无心处,是名为正一。

故曰逾近彼,逾远实,若得无近无彼实,是名为真一。

见无所见,见无色,无色故,则无见。

知念亦然,守一破一知,虽守会同睡。

譬如精思,闭眼思见,开眼思存,乃得内外之所用。

  其道未曾四,以其性一故,其道未尝一,以周四物故,亦一亦四,非一非四,二取二舍成四,适其中实起,则名真一。

真一者,寄言耳。

只为法不言,所以见言法,其法若有言,复见不言法。

遥柑因待,交相见之。

其中隐度,前后符信,从古至今,无此是,无隐度;从古至今,有此是,有亿度。

是知有无相违,今古异世,唯有符中正一四象同归,实性自然而然,化方待孰而变。

草木虽无知,落实会生死,真道虽无知,落实是常住。

  此处虽无知,会有无知见。

非心则不知,非眼则不见。

此知既非心,则是知无所知。

此见既非眼,则知见无所见。

故日能知无知,道之枢机。

当知三世之中,三世皆空。

三世者,一半已去,一半未来,中问无余方,故皆空也。

知三世空,谕如於灯。

当欲灭灯时,灭时见灯,不灭时若见灯,此时灭未来,灭时不见灯,此灯已过去。

灭不灭中间,於何而住立?过去未来之中问,但有名而无体,故知三世空矣。

空无身,无身何爱,既无所爱,即与道同。

与道同空,故名爱道。

空与身同,故名道爱。

  道体实是空,不与空同。空但能空,不能应物,道体虽空,空能应物。

  问:道能应物,物能得道不?物若得道,得道应便住,云何更受生?物若非道者,所修但得身外道,物终不得道,不假用修习。

答:众生无常故,所以须假修,道是无常故,众生修即得。

众生不自得,因道方始得。

道名不自起,因众生方起。

起即一时起,无一物而不起,忘即一时忘,无一物而不忘。

优劣一时俱有,何道与物泛众。

众生虽生道不生,众生虽灭道不灭绿私。

众生生时道始生,众生灭时道亦灭。

若许无私者,元始得道我亦得。

若使有私者,元始得道我不得泛众。

众生未生,已先有道,有道非我道,独是於古道,我今所得道,会得古道体。

此乃古道即今道,今道即我道。

何者?历劫已来,唯止一道。

此是泛众应众生。

众生而得者,即是众生之私道。

只是泛众道,应私名私道。

  破名者指竹为水,指空为竹,是则一时是,非则一时非。

  破体者随众生识变而见,有无不同。

或见空处有,或见有处空,则破体也,名法观之有。

或但变而不空,如见牛变成马之言是马,不言是牛。

亦非代彼立名,干破非有破。

如一人得清净识见者,诸法亦清今,众人不得者,诸法亦浊秽。

明知还是秽法诤,复是净法秽,亦是有法无,亦是无法有。

  识体是常是清净,识用是变是众生。众生修变求不变,修用以归体,自是变用识相死,非是清诤真体死。

  住体本实,不受虚名,虚名来者,各还与其虚。若将实来取我,即受其一。若将虚来取我,即受其二。如人不语来取住实,只得其一。

  玄珠录卷上竟 #

  玄珠录卷下 #

  洪元王玄览法师口诀

  诸法未出时,非道亦非俗。

诸法若出时,是道亦是俗。

其法若出时,无一物而不出,诸法尽相违。

其法若不出,无一物而出,亦是尽相违。

若出世起,相因而生诸法。

若没世起,相违而灭诸法。

出时不言生,入时不言死。

未生之时若也空,复将何物出。

已破之后若也灭,复将何物归。

眼色共生见,其见在何边。

见时是化生,不见是化灭。

其中众生命,其相亦如是,不从二相来,不从无相来。

若从二相来,二相生二见。

云何止一见?若从无相来,无相则无见,云何复有见?如此之见体,见故不可无,无由不可有,求之不可得,其相复宛尔入观入存。

将眼以接色,将身以接识,在内而生心,在外而生见,心见得相连,心见不相是,人心之与道,连是亦如之。

  说法因心而用口,听者耳闻而意取,意归道,耳归声,说亦从道来,言亦为彼尘,对观四事,共出一化,化之生灭,有无何寄,虽复无寄,不可无化详之。

  常道本不可,可道则无常,不可生天地,可道生万物,有生则有死,是故可道称无常。

无常生其形,常法生其实,常有无常形,常有有常实。

此道有可是滥道,此神有可是滥神,自是滥神滥道是无常,非是道实神实是无常。

若也生物,形因形生,滥神所以约形,生神名则是滥,欲滥无欲,若能自了於真常,滥则同不滥,生亦同不生,不生则不可。

所以得清净之法则不可,可法则无清净。

心能照妙,则是无欲之妙门。

因滥玄入重玄,此是众妙之门。

妙门则生无生,但是滥生,实无生也。

其道只是滥可,实无可也。

行者观而思之,存而守之,则解脱。

得此是滥脱,实无脱也。

无可既无可,谁知此无可,诤心知无可,无可常清净。

净故常无知,得此诤无知,则是无知净,是名净心知。

如镜照色,镜虽受〔色〕,不失本清,此清虽滥,实无生死。

  将言以说物,物一言不一二其物被言说,言多物不多。

若许如是者,言应不说物,言实说物,所说若依物,云何得言多,未审言与物,何者是为妄。

物与言互妄,物与言互真。

观言如言法,观物如物形,此是言物一时真。

若也约物以观言,约言以观物,此是言物一时妄。

则知言物体,非真亦非妄,是真亦是妄,我若去淆乱,何曾有真妄。

既得真妄寂,则入於环中,在中不见边,以是中亦遣,所以旷然无怀,乘之以游。

  以言言物,言与物彼,而物非言。言与物对,虽彼常异,虽对常因,对之与彼,言常非物。故言不滥物,物不滥言,其中真理,非言非物。

  十方所有物,并是一识知,是故十方知,并在一识内。其识若也出,身中复无识。其识若不出,十方复无知。

  十方照我体,我体即是畸,畸在十方中,还在天地内。一切色见法,俱在十方中,我得十方身,法身无不遍。

  一切待十方,十方并同一,十方所有法,一识一心知。将此十方知,还在一识内,明是一中多,亦是多中一。

  物无本住,法合则生,生无本常,法散则灭。

实性本真,无生无灭,即生灭为可道,本实为真常,二物共循环,始终之问无余道。

道在始终,与始终为变通,故道不得常,始终不得断名为入等,道常顺生死,而非是生死。

空常顺明间,而非是明间,明间之外无别虚空,虚空之外无别明间。

此二不曾是不曾非,不一不异,而常是非一异入等。

  知是一心,境是二心,心之与境,共成一知,明此一知,非心非境,而不离心境,其性於知於心境,自然解脱,非有非无b此法不曾二,以是一知故。

此法不曾一,以因心境故。

心之与境,常以心为主,一以法因人故,所以是因绿○无人无所因,所以是自然。

若争是者,即落妄河,若悟此者,即入真海。

受争之物,不觉不知,只是争者云受争,非是受争之者云受争。

  若因有始名无,有即在无内,有若在无内,有即自妨无,其无无由名。

有若在无外,有即无由名,若无由得名有,无由亦名无,有无一时俱,有既相违,同处则不可。

  空中无有物,无物无有见,空中既无物,无物无无见,云何苦破见,欲言於不见。

有即一时有,有见有无见,无则一时无,无有有见有无见,见能觉知,为之有灭。

然无既为之空,无境则无知,为非有;有境则起念,为非无。

欲修之者,莫令心住有,莫令心住空,莫令心离有,莫令心离空,莫令心住四,莫令心住一,莫令心不住,莫令住无心,於中无抑制,任之取自在,是则为正行。

  随言起见者,将恬以养知,随体灭见者,将知以养恬。

无体则无言,知寂恬亦寂忘。

有言则有体,恬起知亦起存。

即起於寂,寂起於起,此法不得二,无二无寂起。

此法不得一,守之令不出不入,不合不散。

  将眼对色,则生一见,未审此见当属何方。

若在色方,不假於眼,若在眼方,何假於色?若在两方,则成二见,而见实非二。

若见是一,色眼则不用,未审此见因何而生,此乃接物。

入等观之,是名循环,循环则无穷尽。

  眼摇见物摇,其物实不摇。眼静见物静,其物实不静。为有二眼故,见物有动静,二眼既也无,动静亦不有。

  诸法二相,自性离故,带空名为法,带有名为物。

  勿举心向有,勿举心向无,勿举心向有无,勿举心向无有。

  冲虚遍物,不盈於物,物得道遍,而不盈於道,道物相依,成一虚一实。

  天地法道,於万物以等行。圣人法天地,百姓亦然,等行中有遭伤者,不回行制之,有功利者亦然。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天地空虚,正行无竭。

  谷神不死,谷神上下二养,存存者坐忘养,存者随形养,形养将形仙,坐忘养舍形入真。

存者如木生火,存存者如土生火。

亦有修子至母者,亦有修母者,亦有直修子不至母者。

修子不至母者,神仙。

修子至母者、直修母者,解形至道也。

  天地不自生,待万物合而乃成。

故天地者万物之总名。

人者六根之总名。

车者众木之总名。

总物不曾无,故能长久。

是故天地先万物而后其身,人则先六根而后其身,车则先众木而后其身。

故其名既成,但言其总,不言其物,但言其果,不言杂绿。

故为杂绿先大,身成为无私。

  上善若水,水性谦柔,不与物争。

行者之用,处物无违,於中万施,详之以遇,遇皆善也。

智莫过实,财莫过足,行莫过力,则能互相优养,各得其全。

若过则费而且伤,大者伤命,小者成灾。

良为违天背道,法所不容,适足则已,用天之德。

  视之不见名日夷,视之是量内,不见是量外。

此量内以视明不视,将量外赎量内,将不视以明视,视亦成不视。

量内不可见,只使其色见。

量外不可见,只使其理见。

量内有色,故将色为理眼,量外有理,故将理为色眼。

又视之为色法,不视为理法,可视为量内,不见为量外。

故将量内色,以明量外理,复以量内理,以明量外色。

量内之理既依色,量外之理亦依色,不见之理既无穷,有视之色亦无极。

故约色有内外,所以有高下,约理无高下,是故名日夷。

  止见定中无边际,不见慧中无边际,止见定中有边际,不见慧中有边际,只为一有一无故,所以定慧相容入。

此则寻名名不尽,寻色色无穷,定为名本,慧为定元。

若将定以当世,可与不可俱在其中。

若将慧以当世,定与不定俱在其中。

  譬身同木树,譬心同虚空,树边譬生死,空边譬有无。

生若木树,死若槁枝,有即感通,无常寂灭。

众生与道能疏能密,泥土能疏不能密,玉白能密不能疏。

身与道识是疏义,道与识空是密义。

玉白一物二名,土水二物二名,人是身识总,泥是水土总。

  法体本来体自空旷,空旷无有,无见空者。见色不住眼,对境不摇心。

  外心寂,寂无问,内心尽,尽无问,有心有垢,无心无垢,行者增降,随分受证。

  出则褊诸法,入则一毫无。

  持一空符,以印诸有,有来随应,有去随亡,有若不来,还归空诤。空中有分别,有分别亦空,空中无分别,无分别亦空。

  无能消有,有能消无"有无虽相对会以无为本,明间虽相对,会以间为本。

  见无所见,既无所见,有何见?见有色即有住,无色有何住。

  出则有二,入则无一,无入无出,则为实相。

  有为有四是、有四非,动无为无四是、无四非,寂虚空有二是、有二非,虚空无二是、无二非。起唯法起,虚空有四。灭唯法灭,虚空无一。

  恬淡是虚心,思道是本真。归志心不移变,守一心不动散。

  无今无古,无出无入,无前无后,无内无外,无有无空。

平等是名太定,开〔慧〕是名天光。

褊着太定,名为憔种,褊着世界,名为乾慧。

存言无甘露,忘言无照心,忘言为太定,起言为天光。

今古时不同,同在一念中,则是前后不异事。

今身与前身同,是一法体。

空见与有见,并在一心中,此心若也无空有,诸见当何在。

一切诸心数,其义亦如是。

是故心生诸法生,心灭诸法灭,若得无心定,无生亦无灭。

  持法诸边是正用,平等简法是谕释,为四句义。

物体本无名,而人强立名,立名将作有,其物便为有,此有是人名,非是物自名,深观彼物体,实地本无名,何者?将言以言物,物处本无言,其物被人言,言处复无物。

  有法、无法,相因而生;有无法,和合而成;非有法、非无法,反之而名;非有无法,反合而名。

  正性处之,实无所有,内外俱空,而怯非无。

无时无有,有无法从何名?有时无无,有有法从何生?二法不同处,云何和合成?若有有无法,可许非有非无成,有无既也破,非有非无破,二法既也破,云何和合名?出诸名相,而入真空,真空亦空,而非无也。

  空法不空,不空法不空。有法不有,不有法不有。空法豁尔,不可言其空,若言空者,还成有相,不空而有,有则有碍。

  合法不合,不合法不合。合法常为一,一法未曾合,不合法常二,二法岂名合。

  从一至二相因生,至二一灭相因灭。

  一物生法者,不假和合成,多物生法者,其法应多成。

  言空之时若有有,有不名空;言空之时若无有,有无空亦无,云何得名空?言有亦如此。

有无是相因,有有则有无有分别空。

有无是相违,无时无有有,有无无亦无无分空。

前后是相随,前言有分别,后说无分别,在无分别时,有分别已谢,是则前谢后亦谢真实空。

有无相因生,有有无亦有,无有有亦有,此名横相因。

各於有无中,是有是非有,是无是非无,此是坚相因。

已上三法为三事,三事有分别,离此三事即是空,空即无分别。

  开化说诸法,借四相待相因以生之;导之以归真,借四相违相因以灭之。

  先观思,观缕等是;后存守,无处等是。

  有异世间,有不随世,有灭空异,世问空异,空能感应。

  为其有视,故不离於世问。以其不见,故不在於世问。

  有视有不见,所以不得一。

即视是不见,所以不得二。

为我不是一,亦乃不是二,为不一二故,所以得称夷。

有一复有二,一二有多少,多少有高下,所以不为夷。

我若常住夷,复失於高下。

我若住高下,复乃失於夷。

若得真道之正性,不住高下不住夷。

  心有十方分,而无十方悟,若有十方悟,自是於天尊。

  即有始有无,此是前后之有无,即有是於无,此是同时之有无。

  心不绿根,天无氛秽。根不着境,地无祆尘。心不住内谓之冥,身不住外谓之慧。

  色非是色,假名为色。

明知色既非空,亦得名空。

无名强作名,名色亦名空,若也不假名,无名无色空,亦无无色空。

若住无色空,是中还有受。

无名强作名,是法还有受。

有名强无名,是法亦有受。

有受有生灭,故法无受者。

想行识亦复如是。

  色心非一故,所以心观色,色心非二故,实无能所观,无观即是观,观即是无观。定即乱,乱即定,不一不异。

  心解脱即无心,无心则无知,谁当知脱者心?心知法,法处无心,法被心知,心处无法。

二除既无增臧,故知无观无法。

无法则心不生,知无心则诸妄不起。

一切各定,无复相须,而因待者,故前念灭则后念不生,前念不灭亦后念不生,念既不生,则无有念。

无念则无心无识,亦无有迷者觉者。

是故行人当须识心。

  法本由人起,法本由人灭,起灭自由人,法本无起灭。

  因空以立义,此是即空有。因有以立义,此是即有空。

  得一以生物,生竟不得一,虽复不得一,常在於一中。

  元来有於眼,欲将观於色,眼中既有色,还不目见眼。

  心常知不常,眼常见不常,云何两常中,而生两不常?此二为当一、为当异?答:不一亦不异,既不一异,亦不常断。

四可为生死,不可为正常。

眼色口,共生见,眼色离,共生灭。

生是化生,灭是幻灭,既云生灭,如何证真。

不尔?但是显,非是生,但是隐,不是减,以不生灭故,所以得证真。

入等若也作幻见,真之与幻俱成幻;若也作真见,化之与真俱是真。

诸法实相中,无幻亦无真。

  道物一时生,物生始见道,将见见道物,道物逐见生,元来无有见,道物何尝生。

  诸法先来有,不应因见生。诸法先来无,不因舍见灭。

  出则有二,入则无一。出则有二,亦有亦无,入则无一,非有非无。非有则无有,非无则无无,有无二俱无,云何得有一。

  将言言法体,取体不取言,但取法体真,不取多言妄。

  但取其会归,不必一一曲相生。

说一法亦是假,二法亦是假,乃至十方无量法,并悉是於假。

假中求真亦不得,假外求真亦不得,乃至十方无量法口并悉求真无有真。

明知一切假,即是一切真。

若也起言者,言假复言真。

若也不起言,无真亦无假。

  共时亦不动,不共亦不寂,动寂无二相,亦复非是一。

一本无我,合业为我,我本无心,合生为心。

心本无知,合境‘为知,合时既无外入,有者并悉是空。

空则无我、无生、无心、无识,既无所有,谁当受生灭者哉?

  无色界色尽故为空,生空中精灵名为识,识体是空名为定,定即非心名为想。

本圣人非此四,而归一切物,而无所归,何者?不合则无我,是故离於宅,因合知有我,所以名为归。

我虽归物,而不将物归,是故其物有生灭,而我不生灭,其我是真常,而物非真常。

  观思同是存守,觉了同空一切。

所有法不过见与知,若於见知外,更无有余法,既有见知,知见何法。

只将我知知我见,还将我见见我知。

法若有所属,有所而不属。

法若无所属,无所而不属。

  外舍身妄似冥眠,内忘心法如先死。

  若住在色中,无空而可对。若住於空中,无色而可对。既住而无对,无由辄唤空,无由辄唤色,若许辄唤者,唤空亦唤色,若也不许唤,无空亦无色。

  显与生同,隐与灭同。

  无生者有,有不常断,是身义无,无不常断,是心义有。无不常断,是身心义皆先有因,非无因而得有。

  诸法无自性,随离合变为相为性,观相性中无主无我,无受生死者。

虽无主我,而常为相性。

将金以作钏,将金以作铃,金无自性故,作钏复作铃,钏铃无自性,作花复作像,花像无自性,不作复还金,虽言还不还,所在不离金,何曾得有还,钏铃相异故,所以有生死,所在不离金,故得为真常。

  土中无正性,能生无量器,已成於器讫,器更不能器。

土中之本性,能生一切器,器器虽不同,性皆不异土。

空中无正性,能生无量识,已生於识讫,识竟更不识。

空中之本性,能生一切识,识识皆不同,不同不异空。

愚中愚相空,智中智相空,二空相既同,无愚亦无智。

愚中有愚空,智中有智空,二空不同名,名异体亦异。

胜劣亦尔。

当在於愚时,见有智可得,既也得於智,其愚又已谢,愚亦既已谢,其智非为智。

何以故?相因而得名,因谢异亦谢,亦无有愚智,未生之时若也空,复将何物出。

已破之后若也灭,复将何物归。

  一物不自住,总物得常住,总物常无常,一物不独常。

  将人以磨镜,镜明非人明,因经得悟道,人悟非经悟。

体用不相是,何者?体非用、用非体。

谛而观之,动体将作用,其用会是体,息用以归体,其体会是用,存之有四,忘之无一。

  了知无知同无知,如此无知与未了无知同相。

若同有识处,随识而起名,识多名亦多,识少名亦少。

若也无有识,无相亦无名,亦无於无名。

道其非是门,此方因见得。

若道真是门,他方复不唤。

如此之异唤,未知欲何依答:言一时依。

又云:若言一时依,其道即有二,其道若有二,乃有於三者,此则为无穷,此法若无穷,此法是生灭,生灭则非道,所以此二不可依。

随方起见,其方既多,其名亦多,谛观其体,而实不多。

若言不多,应常是一。

若常是一,不遍诸方之名。

答云:此法非一多,而能应一多,各由起见故,而体常不住一物,亦非不住物各由见者,而见多一,性体解脱,故非多一。

  见若属於眼,无色处能见,见若属於色,无眼处应见,见若属色复属眼,合时应当有二见,若也见时无二者,明知眼色不能见。

若即於二者,应当有二见,若舍於二者,应当无一见,云何复一见?一见色之时始名眼,有知之时始名心,若使无知无色时,不名於心日。

  瞋喜无自性,回绿即乃生,生法无自性,舍遇即复灭。

是故瞋喜如幻化,能了幻化空,瞋喜自然息。

又问:瞋喜在身内,瞋喜在身外?瞋喜若在内,此身常瞋喜。

瞋喜若在外,元来不关身。

云何得瞋喜,非外非内,发生於冥,非冥非内外,发生於遇绿,非绿不离绿,瞋喜如幻化,虽化未尝不瞋喜,如此瞋喜与天地共,共即为大身。

此并是意生身。

意想如幻化,即是性生身。

其性如虚空,即是无生身。

无则无生身,无身则是无瞋喜。

此则无物亦无道,而有幻化,等是名为自然,自然而然,不知所以然。

  一法无自性,复因内外有,有复无自性,因一因内外,因又无自性,非一非内外,化生幻灭,自然而尔。

  人心之正性,能应一切法,能生一切知,能运一切用,而本性无增臧。

谕如对境有喜怒,正性应之生喜怒,对境有去来,正性无去来。

若无有正性,怒性则不生,怒虽因正生,然怒非是正,以怒非正故,怒灭正不灭,以正不灭故,所以复至喜。

若无於正性,其喜则不生,喜虽因正生,然喜非是正,以喜非正故,喜灭正不灭。

若云怒独灭於前、喜独生於后者,喜怒则两心,前后不相知,云何在喜时,而复能念怒?以能念怒故,喜怒同一性,故喜时即是怒灭,怒灭即是喜生。

动时即是寂,寂时即是动,动即是神力,不共法正性之变通。

  心中无喜怒,境中无喜怒,心境相对时,於中生喜怒,二处既各无,和合若为生?当其妄生时,二处不生增,二处既不增,和合云何生?於中有生者,此生如梦幻,化生而幻灭,二生各不知,不知而有生,此生是阿谁?若离此等法,无圣亦无凡,此等法既幻,凡圣亦如幻。

幻法不曾断,所以是不空,不曾不是幻,所以是不有。

先相因,生诸法,次相违,灭诸法,后泯二相入真空。

相因以为言,因无而有有,有有无亦有,无有有亦有。

相违以为言,有时无有无,无时无有有。

就无以为言,一无二亦无,何放得有时。

就有以为言,一有二亦有,何故得相违。

举过以明见,独住二时以相违。

举见以明来,所以违时一灭二亦灭。

  烦恼空故不可得,至道空故不可得,匕相俱是空,空相无分别。

以其迷见故,即为烦恼。

以其悟见故,即为至道。

烦恼不可得,还是烦恼空。

至道不可得,还是至道空。

二空不同名,名异体亦异,优劣亦尔。

又言:对二有二故,所以言其异,若合二以为一,其一非道一,亦非烦恼一。

  真妄二事,四言说之。

以显於真性,四言即是妄,法性,即是真。

因言以显性,此性从言生,即言非正性,离言无正性。

此性非是言,此性不离言,即妄亦非真,离妄亦无真,由妄得真故,此真不离妄,真妄是同时。

真妄既同时,凡时即是圣,何假更修习?真妄若不同,其真在妄外,若许在妄外,修凡不成圣,何假更修习?为起二见故,言真复言妄,於法实性中,不有真妄故。

不可言同时,不可言异时,同异既不可,是名出诸边。

於中非无法,虽然有於法,有法非诸边,是故得解脱。

  道体如镜,明不问色,亦不执色,其色变改去来,而镜体不动。

  众生随起知见而生心,随造善恶而成业,不造则业灭,不知见则心亡,心亡则后念不生,业灭则因亡果尽。

  玄珠录卷下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