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源道妙洞真继篇

渊源道妙洞真继篇

  经名:渊源道妙洞真继篇。宋李景元注。三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太玄部。

  渊源道妙洞真继篇上

  真元门生李景元集解

  或问经络。刘子曰:贵哉人躬,手少阳三焦经络,病证源流掣治。

  大矣。

道运妙真,自古及今。

故善言古者,必有证於今;善言天者,必有验於人。

惟天之节气一十有二,人之经络以应之;周天度数三百六十有五,人之气穴以应之。

言人之九窍五藏十二节,谓手足阴阳各三焉。

皆通乎天气时乎。

斗柄方回,寅之泰卦,律中太簇,肇当孟春之月。

古以子为元,今以寅为首,则天道南行,其象在上为人马官,在下为燕,其气专在人之三焦。

三焦者,次渎之官,水道出焉。

属膀胱是孤之府也。

言心与肺,同处上焦,上焦如雾;次肝与脾,共处中焦,中焦如涯;又其次肾位,处下焦,下焦如渎。

三焦者,水谷之道路,神气之终始也。

上焦者,在心下,下鬲在胃口上,主内而不出,其治在擅中玉堂下,直两乳问陷者是。

中焦者,在胃中院,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其治在脐旁,日天枢。

下焦者,在脐下,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以传道也。

其治在脐下一寸,名日三焦,其府在气冲。

气冲在腹脐下,横骨两端,鼠既上,同身寸之一寸。

动豚应手,三焦六气变化,但诸脉皆所出。

为井金关冲,二穴在手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

所流为荣水液门,二穴在手小指支指陷中。

所注为脸木中渚,二穴在手小指次指本节后间。

三焦俞在第十三椎下,两傍三焦之募,在脐下同身之寸二寸,名日丹田。

所过为原阳池,二穴在手表腕上陷中。

以诸经络,皆以俞为原,在脐下肾间。

动气者,人之生命也,诸经之根本尔,故名日原。

所行为经火支沟,二穴在手腕后三寸,两骨之间。

每夜乾时,人气所在,手少阳三焦经,竖者为经。

及乎玄时,人气亦在三焦络,支而横者为络。

甲主左手之少阳,其气在胆,属中焦。

寅者,正月主左足之少阳,及乎人气在左,亦在於肝。

所入为合土天井,二穴在豚外大骨之后肘上一寸陷中。

三焦,手少阳之豚,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出臂外两骨之问,上贯肘循燸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擅中,散络心包下膈,循属三焦。

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

上焦者,在心下膈,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其治在擅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两乳问陷者是。

中焦者,在中院,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其治在脐傍,脐下一寸,名曰三焦。

下焦者,在脐下,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主出溅而不内,以传道也,其治在脐下一寸,名曰三焦。

其府在气冲,几乎丹田,上焦募也,在脐下同身寸之二寸。

  上焦虚寒论曰:三焦如雾,其气起於胃上口,并咽已上贯膈,其气虚寒,则令人精神不守。引气於肺,欬嗽语声不出,膈寒之病生焉。

  上焦热结论曰:上焦在心下,其气起於胃上口,并咽贯膈有热,则喉舌乾燥,口气面赤,胸膈否满之病生焉。

  中焦虚寒论曰:中焦如涯者,以其在胃中院,不上不下,主腐热水谷,本胃院之阳气。

温乃能腐化水谷之精,灌养周身。

若寒,客中位,则胃中玲,胃中玲则饮食不化,腹痛飧泄霍乱吐利,治法宜温补之。

  中焦热结论曰:中焦者,在胃中院,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其气和平,澜能传糟粕,蒸津液变,精微上注於肺,通於荣卫,如热在中焦则为坚,故其气实则闭塞,不通上下,膈绝热外身重、目黄、目甘,脾瘴之证生焉。

下焦虚寒论曰:下焦如渎,其气起於胃下院别回肠,注於膀胱,主出而不内,以传道也。

其气虚寒,则津液不固,大小便利不止,小腹痛,不欲闻人语。

如三焦俱虚。

上焦虚,则引气於肺;中焦虚,则生寒,腹痛、洞泄、便利、霍乱;下焦虚,则大小便不止,津液气绝寒,则补於肾。

然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

其处虽异,其原则一,故有俱虚之病,治宜温之。

  下焦热结论曰:下焦者,在脐下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出而不内,以传道也。

又下焦如渎,司次壅,泄其气,实而有热,则津液内燥,传道不利,由是有气逆、便难、胃胀、呕哕之证。

  三焦统论曰:三焦有名无形,主持诸气以象三才之用,故呼吸升降,水谷往来,皆待此以通达。

是以上焦在心下,主内而不出;中焦在胃院,主腐熟水谷;下焦在脐下,主分别清浊,出而不内。

统而论之,三焦者上合於少阳,出於关冲。

关冲者,在手小指次指之端,是手少阳经也,太阳络也。

故三焦气盛为有余,则胀气满於皮肤内,轻轻然而不实。

或小便清,大便难。

大便难者,由五藏不调,阴阳偏有虚实,谓三焦不和,则玲热并结故也。

是为三焦之实也。

则宜以嘻掣之,掣音导三焦之气,不足则寒气客之,病遗尿,或泄利,或气满,或食不消,是三焦之气虚也。

则宜以劳官二穴,抱一关元而温之,兼闭口屈舌食其胎津可也。

劳官二穴火也,在掌中央动脉下,以屈无名指取之。

关元者,小肠募也,在脐下同身寸之三寸,足三阴任脉之会也。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故天不言而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惟圣人原天地之美,达万物之理。

  调理,春温,夏暑,秋忿,冬怒,四时迭运不齐也。

方阳用事,万物以熙,人於是时,以祈以因。

方阴用事,万物以凝,人於是时,以夷以噢。

况夫六化,分治五味,五色所生,五藏所宜,皆消息盈虚系焉。

攸在每岁寅卯辰月,仍为春时,春气西行,春气在经脉,故春弦如钧,脉之常也。

如不从常,反是者病,春气始於下及左。

又言春气始於前,故正月二月春气在肝,肝王於春,及王於甲乙,俞在颈项。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魂之居也。

凡肝为发生之主,肝为少阳,阳长之始,及正月二月三月,人气在左,唯春养阳,宜食其凉,以养於阳。

肝其恶风,亦畏於清,清金令也。

凡春伤於风,夏为飧泄,故春病在肝与头及俞,亦在其阴矣。

兼春病始於前,善养生者,则於春气调神,所为夜外早起,广步於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此春气应养生之道也。

春哄清治肝而反温,凡天之用温,可以远温,故从之则全神,逆之则伤肝。

  惟斗之正建仲春之月,卯之大壮,律仲夹锺,天道西南行,其象在上为天蝎官,在下为宋,其气所在,人之大肠。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变化之方,手阳明大肠经之井金,为商阳二穴,在手大指次指内侧,去爪甲如韭叶,荣木为二间,二穴,在手大指次指本节前内侧陷中,瑜木为三间,二穴在手大指次指本节后内康侧陷中,大肠俞在第十六椎下,两傍原为合谷,二穴在大指岐骨问陷中,一名虎口。

经火为阳溪,二穴在腕中上侧两筋间陷中,每昼甲时,人气所在。

手阳明大肠经,及乎卯时,人气亦在大肠络。

庚主右手之少阴,其气主大肠之疾。

卯者为纬,二月主左足之大阳,及乎人气在左,亦在於肝。

合土为曲池,二月在肘后辅骨屈肘曲骨之中,大肠抑亦与肺不殊。

大肠手阳明之豚,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康,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康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髑骨之前康,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呜濯濯。

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当脐下痛,不能久立,与胃候同。

经云:因而饱食,筋豚横解,肠僻为痔,盖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大肠疾候,大肠象金主於秋,手阳明其经也。

肺之府也,为传道之官,变化糟粕出焉。

其气盛则为有余,则病肠内切痛,如锥刀刺无休,息时腰背寒痹挛急,是为大肠气之实,则宜泻之。

大肠气不足,则寒气客之,善泄是为大肠之气虚也,则宜补之。

诊其右手寸口豚,手阳明经也。

豚浮则为阳,阳实者大肠实也。

大肠虚玲之病,胸中喘、肠鸣、虚渴、唇乾、目急、善惊、滑泄、骨节疼痛、不能久立。

寒邪客於其间,则令气虚弱不能自固,而成诸疾。

诊其咏,右手气口以前阳虚者是也。

大肠实,大肠者,传泻行道之府也。

其气盛实,燥热生焉。

传泻不利,肠中痛如锥刀所刺,或生鼠乳,肿胀疼闷,大肠不通,腹胁胀满,腰背重痛,上气喘满,皆大肠气实之证也。

病主热渗津液,故便坚不通,但隔塞不便,则其证也。

故真人铭食,竟行百步,数以手摩肚者,则苛疾不起,人如衰老年及八十,大便不通,津液微少,不宜寒药,动利本草中。

用橘皮一斤,杏仁六两。

蜜丸谓脱气丸。

不惟气下,大肠润能食,不损气,入大肠中,其补泻掣,治与肺藏一揆。

  天罡次建季春之月,辰之夬卦,律中姑洗。天道北行,其象在上为天称宫,在下为郑,其气攸在人之小肠。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变化之方,手大阳,小肠经之井金,为少泽,二穴在小指之端,去爪甲下一分,荥木前谷,二穴在小指外侧本节前陷中。

腧木后溪,二穴在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

小肠俞在第十八椎下两傍。

关元一穴在脐下三寸,小肠之募足大阴少阴厥阴任脉之会,下纪者关元也。

原出於腕骨,二穴在手外侧腕前起骨下陷中。

经火为阳谷,二穴在手外侧腕中兑骨下陷中。

每昼丁时,人气所在,手太阳小肠经及乎,未时人气亦在小肠络,丙主左手之阳明,其气,主小肠之疾。

辰者,三月主左足之阳明,及乎人气在左,亦在於脾。

合土为少海,二穴在肘内臁节后陷中。

是故小肠合心,均为表裹。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上腕,出躁中,直上循臂骨,下臁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臁,出肩解绕肩髀,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

小肠病者,小肠痛,腰脊控泽,而痛时窘之后,当耳煎热,苦寒甚。

若独肩上热甚,及手小指次指之间热,若脉陷者,此其候也。

泽音高阴丸,小肠病候,小肠象火,王於夏,手太阳其经也,心之府也。

水液之下行为溲,溲者流於小肠,其气盛为有余,则病小肠,热焦竭乾濇,小肠胀,是为小肠之气实也。

则宜泻之,小肠不足,则寒气客之。

肠病,惊跳不言,乍来乍去,是为小肠之气虚也。

则宜补之。

  小肠虚论曰:小肠者,受盛之官,心之府也。

手太阳,其经也。

其气虚,则为不足。

故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阳虚者,小肠虚也。

虚则生寒,是故有颅际头角偏痛,耳聋不聪,惊跳小便数之证。

治宜补之。

  小肠实论曰:小肠者,受盛之官,心之府也。

手太阳,其经也。

其气盛,则为有余。

故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阳实者,小肠实也。

实则生热,是故有身热来去,口疮心烦,身重汗不出,小便不利之证。

以其补泻□治之方,而与心藏不贰。

  斗之又其次建孟夏之月,巳之乾卦,律中仲吕。乾道西行,其象在上为双女宫,在下为楚,其气在人之手厥阴心包经络。

  井金为中冲,二穴在手中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

荣木为劳官,二穴在掌中央,屈无名指取之。

踰木为太陵,二穴在掌后,两筋间陷中。

经火为间使,二穴在掌后三寸两胁间陷中。

每於辛时,人气所在,手厥阴心主经。

及乎戌时,人气亦在心主络。

巳者,四月主右足之阳明,及乎人气在右,亦在於脾。

合土曲泽,二穴在肘内臁下陷中,屈肘得之。

或为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言膻中者,在胸中两乳问,为气之海,然心主为君,以脉宣教令。

擅中主气,以气布阴阳,气和志适,则喜乐由生,其输上,在柱骨之上下,前在于人迎。

及言膻中者,心主之官城也。

有言膻中,一穴直两乳间陷中,仰而取之,任脉气之所发也。

古仙所谓,将欲身安烹液中堂。

  继序攸迁,巳午未月,仍为夏时。

夏气在天则北行,故虹蜺云雾,风雨四时,此积气之成乎天者也。

山岳河海,金石火木,此积形之成乎地者也。

地者所以载生成之形类,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

形精之动,犹根本之与枝叶。

昧者徒见积气昭乎上,积形位乎下,岁运居乎中,曾未达贯三为一之理也。

五行之气,上应五星,内彻五藏。

  尝闻药宫,云篆华台,洞笺玄谈。

水德辰星,木德岁星,火德荧惑,土德镇星,金德太白之星。

其於人也,为肾肝心脾肺之藏。

是以夏气始於中及前,又言始於后。

夏气在孙络,言经脉为裹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外者为孙。

夏脉洪大,此其常也。

如不从常反是者病。

故自夏之四月,人气在右与脾,五月六月气同在右及头。

自仲夏,善病胸胁。

六月为之长夏,气在肌肉。

长夏善病洞泄寒。

中夏,病在阳及心与藏。

夏以胃气为本,长夏亦以胃气为本,俞在胸胁,夏主人气之心,气暑热夏,以冷治心而反热。

凡夏养阳,宜食其寒,以养於阳。

虽然春夏饮食,寒凉之宜,未若教主旨温,犹稳也。

详斯优矣。

夏之暑热在心,暑气伤於形,故心恶热而畏寒。

寒水令也,时乎用热可以远热。

药食同宜,此其道也。

是以知者,热无犯热。

如人不远热,则热至。

热至则身热,吐下霍乱、痈疽疮疡、瞀郁注下、□瘛肿胀、呕鼽衄头、痛骨节变、肉痛血溢、血泄淋閟之病生矣。

有言心神有余,及乎脉气。

有余而形气不足者生,凡人外得五有余者。

一身热如炭,二颈膺如格,三人迎躁盛,四喘息,五气逆也。

此其身不表不裹,亦正死必矣。

但人夏伤於暑,秋为痎疟。

惟圣人则不然,故能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

夫然则宁。

有其病乎,爰有夏气调神之道。

所为夜卧早起,无厌於日,使志无怒,使气得泄。

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

  斗之正建仲夏之月,午之姤卦,律中蕤宾。午者为经,初六阴生。天道西北行,其象在上为狮子宫,在下为周,人气在心,心通五藏。

  心为藏,小肠为府,其性为暑,暑伤於形,其音征,为离象。

火王於夏,绝於冬,死於壬癸。

是知人之心意,以应八风所为。

风从东方来,名曰婴儿风。

其伤人也,外在筋纽,内舍於肝。

风从东南来,名曰弱风。

其伤人也,外在於肌,内舍於胃。

风从南方来,名曰大弱风。

其伤人也,外在於脉,内舍於心。

风从西南,来名曰谋风。

其伤人也,外在於肉,内舍於脾。

风从西方来,名曰刚风。

其伤人也,外在於皮,内舍於肺。

风从西北来,名曰折风。

其伤人也,外在於手太阳之脉,内合於小肠。

风从北方来,名曰大刚风。

其伤人也,外在於骨,内舍於肾。

风从东北来,名曰凶风。

其伤人也,外在於掖胁,内舍於大肠。

故人之心意,以应八风。

盖生气通天,未为小端。

心藏於神神好恬惔虚无。

心为君主之官,亦为阳父,心之外者为阳 。

盖心者,生之本神之变,故神明出焉。

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

脉者血之府,府聚也。

诸血皆属於心。

如人久视则伤血,劳於心也。

心劳者,忽忽喜忘,大便苦难。

或时鸭溏,口内生疮或忧愁思虑则伤心,心伤则苦惊善忘喜怒。

心者,阳气也。

心为阳中之太阳,阳病者,发於血。

心养血,是以五藏所宗者脉。

心主脉,其脉行於臂手。

心开窍於耳,及前阴后阴。

凡精气并於心,则喜。

故暴喜伤阳及心与气。

心液为汗,心气主於舌,其候在舌。

惟心气和,则通於舌。

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其臭为焦,故舌柔则存。

如涩硬短缩者死。

心欲苦味。

苦味者,先入於心。

.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

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心恶热而畏寒。

寒,水令也。

味过於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之所禁。

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

心之所禁,温衣热食。

是以圣人之於声色滋味也,利於性则取之,害於性则捐之。

但饮食入胃,滋养心藏。

故心荣,面色以应日。

故心之热者,颜额先赤。

有言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

有言:其色多青,则痛;其色多黑,则痹;其色多黄赤,则热;其色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则寒热也。

然虽赤黄为热,而青白与黑为沴。

岂可不知,惟南方赤气,故气满能声,风雷之为也。

在人之心,藏其声,为笑熙咍之为也。

但心和则如是。

若心不和,其声动变,病为哕噫及其为忧。

缘心为君,为父,为五气之主。

故气脉声色皆系心焉。

凡人之心藏,而变化多方。

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

手少阴,心之经。

井木为少冲,二穴在手小指内臁端,去爪甲如韭叶。

荥火少府,二穴在手小指本节后陷中。

腧土神门,二穴在掌后兑骨端,如绝者,死不治。

心俞在第五椎下两傍。

心藏俞者,在於夹脊,相去同身寸之一寸半,乃太阳之会。

心之原,出於太陵,注在心包经内。

经金灵道,二穴在掌后一寸五分,或曰一寸。

每昼丙时,人气所在,手少阴,心之经及乎。

午时,人气亦在心之络。

丁主右手之阳明,其气亦主心藏之疾。

午者为经,五月主右足之太阳,兼人气在右,亦在於头。

合水为少海,二穴在肘内臁节后陷中。

手少阴,心之脉,起於心中,出属心系。

下膈络小肠,心之平脉,洪大为常,沈为贼脉,厥疾生焉。

心气暑热,心藏血脉之气,若邪气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心。

其病之在於脉气及乎五藏。

故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问痛,两臂内痛,是以心病侯者。

心象火。

王於夏,其脉如钩而洪大,其侯舌,其声言,其臭焦,其味苦,其液汗,其养血,其色赤,而藏神手少阴其经也。

与小肠合,小肠为府而主表,心为藏而主裹。

心气盛为神,有余则病。

胸内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两臂间痛,喜笑不休,是心气之实也。

实则生热,热则阳气盛,阳气盛则荣卫之气不能通行,心神烦乱,面赤身热,口舌生疮,咽燥头痛,热多则筋□,骨消肉烁,□破毛直而败。

或言: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

善饥,心气不足,则胸气大胁下,与腰背相引而痛,惊悸恍惚,少颜色,舌本强,善忧悲,是为心气之虚也。

心之统论:心与小肠合,故手少阴经与手太阳经为表裹,其象火,其王夏,其脉洪,在藏为神,在志为喜,在变动为忧,在液为汗。

是故心气虚,即悲不已,实则笑不休。

心气虚则梦救火,阳物得其时则梦燔灼。

心气盛则梦喜笑恐畏厥。

气客於心则梦丘山烟火。

心衰则健忘。

心热则多汗。

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面赤,无汗。

气逆者,厥也。

谓阴阳二气卒有衰绝,逆於常度。

若阴气衰绝,於下则为热厥。

如阳气衰绝,於下则为寒厥。

虚则生寒,寒情绪不乐,或悲不已,心腹暴痛,唾清涎,喜忘,多惊。

寒多则筋挛骨痛,及乎凝泣。

有言心神不足及乎脉气不足,而形气有余者则死。

或言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呜腹痛。

若阴阳俱有余,俱不足,则有寒有热。

故诸痛痒疮疡,皆属於心。

诸热瞀瘛,皆属於火。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於火。

诸逆冲上,皆属於火。

诸躁狂越,皆属於火。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於火。

诸胀腹大,皆属於热。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於热。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於热。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於热,故热胜则肿结。

阳者肿四支,四支为诸阳之本。

凡人之温热者,疮汗之。

则疮已热之,则风生。

故心风而口赤及乎皮剥。

以夏丙丁伤於风者为心风。

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喜怒,吓赤色。

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

惟有道者则不热,如心偶虚,宜用药食味酸者,以补之。

及乎实者,则用味甘者以泻之。

专进□气之方,呵以治之,但病疹即已,不可过尔。

  抑又再建季夏之月,未之遁卦,律中林锺。言人气应音,人阴阳合气应律。天道东行,其象在上为巨蟹宫,在下为秦,其气在人之肺。

  肺为藏,大肠为府,象金,其性清凉,其音商。

王於秋,绝於夏,死於丙丁,养於皮毛。

肺贵冲虚,主和气之源,为诸藏之长。

心之华盖,体之阴母。

又为阴中之少阴,阴藏之初,亦为相传之官,治节出焉。

故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

专行荣卫,阴阳荣行,脉中血也。

卫行脉,外气巳故。

其华在毛,其充在皮。

言人脉气与皮以应,于天为皮,覆百骸,气毓五藏。

盖气与皮毛,则易伤风邪。

风邪伤於府藏,而血气虚弱。

又因劳役大汗之后,或经大下而亡津液。

津液竭绝,肺气壅塞,不能宣通诸藏之气,因生肺痿也。

其病欬唾而呕,逆涎沬,小便数是也。

但人久卧则伤气,劳於肺矣。

肺劳者,短气而面肿,鼻不闻香臭。

又曰形寒,寒饮食伤肺,故形寒饮冷则伤肺。

肺伤则少气,欬嗽鼻鸣。

肺开窍於鼻,其液为涕。

口鼻者,气之门户也。

如和气通,於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

其臭为腥,故侯於鼻。

肺欲辛,辛味者先走入肺,但气病者无多食辛。

如味过於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故多辛,则筋急而爪枯。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

肺欲散,急食辛以散之。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肺恶寒,寒阴气也。

不独恶寒,抑亦畏热,热火令矣。

喜则伤於肺气。

精神并於肺,则悲亦伤也。

肺禁寒饮食寒衣,及乎因而大饮则气逆,如饮多则肺布叶举,故气逆而上奔也。

凡饮与色,切忌当风。

尧夫言清欢,少有虚,三日极饮,未尝过五分。

王老云饮食侵肺,痰水上冲,气壅不行,面发疮疡。

有言肺壅则大肠閟阏。

是知肺气惟贵清凉,故色白者肺。

肺主音声,声为哭泣,其变动为欬嗽。

手太阴肺之经。

井金为少商,二穴在手大指内侧端,去爪角如韭叶。

荥水为鱼际,二穴在手大指本节后内侧散脉中。

腧本为太渊,二穴在掌后陷中,如脉绝者,死不治。

有言,肺俞在第三椎下两傍,及乎肩背。

肺之原,出於太渊,经火为经渠,二穴在寸脉中。

每於艮时人气所在,手太阴肺之经,及乎寅时,人气亦在肺之络。

辛主右手之太阴,亦主肺藏之疾。

未者,六月主右足之少阳兼人气在右与头。

合土尺泽,二穴在肘约文中。

肺之脉为天府,在肘后内侧上掖下,同身寸之三寸,动脉应手,肺之气也。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

从肺系横出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

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臁入寸口,上鱼际,出大指之端。

是以肺脉浮短,此其常也。

贼脉洪大,厥疾生焉。

故肺主气之本源,如气血不和,则百病变化而生。

盖气血者,喜温而恶寒,犹雪在水中,凝而不散。

肺气清凉,肺行荣卫,阴阳荣血也。

卫气已,有言精气并於肺则悲。

又言喜怒则伤气,若邪气在肺,则欬动肩背。

肺病者,喘欬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脾□胻足皆痛。

肺病侯,肺象金,肺王於秋,肺脉如毛而浮。

肺侯鼻,肺声哭,肺臭腥,肺味辛,肺液涕,肺养皮毛,肺藏气,肺色白。

肺神魄,手太阴肺之经,与大肠合。

大肠为府,主表肺,为藏主裹。

肺气盛则气有余而病,喘嗽上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腹膝踹胫足皆痛,是为肺气之实也。

则宜泻之。

肺气不足,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溢乾,是为肺气之虚也。

则宜补之。

  肺藏统论:五藏设位,肺独居上。

故天气通於肺。

肺主皮毛,为五藏之华盖。

在五物,为魄,魄则并精而出入者也。

在五性为义,义则胜物而断制者也。

开窍於鼻,故其液为涕。

涕者,继泣而先泗也。

在声为哭,故其志为忧。

忧者,阴肃而情惨也。

其色白者,入二故也。

其味辛者,物成故也。

以至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音为商,在臭为腥,无非时数,气类之所系也。

然尝以经脉表裹之,手太阴,肺经也。

手阳明,大肠之经也。

二者之经为藏府,表裹之合。

手太阴之经,已注於前。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臁,出其端阴阳适平,经络和顺,盈虚消息,莫睹偏胜。

一失其平,病所由生。

过为有余,有余病也。

不及为不足,不足亦病也。

有余之病,是谓肺实。

不足之病,是谓肺虚。

肺实之证,喘嗽上气,肩背痛,汗出阴股,膝经皆痛是也。

肺实热,则喘逆胸凭仰息。

手太阴经,为热气所加,故为肺实之病。

甚则口赤张引,饮无度,体背生疮,以至股踹胫皆痛。

肺热病者,洒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

热争则喘欬,痛走胸膺,背不得大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

气逆,则丙丁死,燥胜则乾。

诸气膹郁,皆属於肺,诸痿喘呕皆属於上。

肺热者,右颊先赤,及乎色白而毛拔。

肺风而眉白。

以秋庚辛中於邪者,为肺风。

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皏然白,时欬短气。

昼日则差,暮则甚。

诊在眉上,其色白。

如肺偶实,宜用药,食味辛者以泻之。

专进□气之方,颏头昂,呬以治之。

勿令耳闻。

如肺藏虚弱,为风邪所伤,则清冷之气上攻,而鼻流清涕。

盖肺开窍於鼻,在液为涕故也。

及乎虚者,则用味酸者以补之。

凡法之施实者,宜泻虚者,宜补有余则损之。

不足则益之。

此其大略也。

  渊源道妙洞真继篇上竟

  渊源道妙洞真继篇中

  真元门生李景元集解

  爰惟斗建孟秋之月,申之否卦,律中夷则。天道北行,其象在上为阴阳宫,在下为晋,其气在人之胆。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故为中精之府。

足少阳胆之经,井金为窍阴,二穴在足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

荥木侠溪二穴在足小指次指岐骨间本节前。

腧木临泣,二穴在足小指次指本节后间陷中,去侠溪一寸半。

有言胆俞在第十椎下两傍,原胆之原。

出於丘虚,二穴在足外踝下,如前。

去临泣三寸。

经火阳辅,二穴在外踝上四寸,辅骨前,绝骨端,如前三分。

每夜壬时,人气所在,足少阳胆之经。

及乎子时,人气亦在胆之络。

甲主左手之少阳,亦主胆府之疾。

申者,七月主右足之少阴,兼人气在右与肺。

合土阳陵泉,二穴在膝下一寸外廉陷中,胆之脉系於肾。

胆足少阳之脉,起於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头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

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然恐人将捕之,嗌下吤吤焉。

数唾,胆其动为呕,胆气勇故为呕。

胆病候,胆象木,王於春,足少阳其经也。

肝之府也,谋虑出焉。

诸府皆取决断於胆,其气盛为有余,则病腹内。

冒冒不安,身躯习习,是为胆气之实也。

则宜泻之。

胆气不足,其气上溢而口苦,喜大息,呕宿汁,心下澹澹,如人将捕之,嗌中介介数唾,是为胆气之虚也。

则宜补之。

  论曰:夫胆者,肝之府,为阳足少阳经。

不足者,胆虚也。

虚则生寒,寒则其病。

恐畏不能独卧,口及乎头眩,痿躄足指不能摇,坐不能起,僵仆目视,□□然。

盖胆虚则精神不守,其气上溢,循其所在而生病也。

  论曰:胆实则为有余,有余则生热,热则精神不守。

胸中冒闷,心烦咽乾,口吐苦汁,昼夜耽睡。

及乎腹中气满,饮食不下咽,乾心胁痛不能转侧,足外反热,是为阳厥。

及头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刁侠缨,皆谓胆气实,足少阳经壅滞故也。

如胆府虚实病证,补泻□治宜用之方,与肝藏表裹同焉。

  绍月攸徙于申酉戌,仍为秋时,秋气东行,秋气在阳。

  秋王於肺,及王庚辛。

庚主右手之少阴,辛主右手之太阴,故秋气始於上,及乎始於右。

又言始於前,有言始於后。

七月八月,人气在右与肺,九月亦在右与心。

秋气在皮肤与毛窍,俞在肩背。

秋气者,病在肺,秋伤於湿,上逆而欬发为痿厥。

秋气者,善病风虐,秋伤於湿,冬生欬嗽。

故秋以温治肺而反清。

秋以胃气为本。

胃者,五藏之本也。

惟秋养阴,宜食其温。

时乎用凉,可以远凉。

故从者和,逆者病。

秋气调神,其脉如毛,此为常也。

反是者病。

惟圣人有奉天养生之方,所为早外早起,与鸡俱,兴收敛神气。

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

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抑又次当河魁,正指仲秋之月,酉之观卦,律中南吕。天道东北行,其象在上为金牛宫,在下为赵,其气在人之胃。

  胃犹正也。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脾者藏也,胃者府也。

脾胃二气相为表裹,乃五谷之府。

为水谷之海,主受盛饮食者也。

脾气磨而消之,则能食。

但脾胃二气俱虚弱,故不能饮食也。

盖缘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惟有道者,历天之四时,调人之五藏,皆以胃气为本。

如冲阳脉气绝者,死不治。

足阳明胃之经,井金为厉兑,二穴在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

荥木为内庭,二穴在足大指次指外间陷中。

腧木为陷谷,二穴在足大指次指之间本节陷中,去内庭二寸。

胃俞在第十二椎下两傍。

原出於冲阳,二穴在足附上五寸骨间动脉上去陷谷三寸。

经火为解溪,二穴在冲阳后一寸半,腕上陷中。

每昼乙时,人气所在,足阳明胃之经。

及乎辰时,人气亦在胃之络。

戊主右手之太阳,亦主胃府之疾。

酉者为纬,八月主右足之太阴,兼人气在右,亦在於肺。

合土为三里,二穴在膝下三寸,□骨外大筋内宛宛中。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额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上齿中,还中挟口,环唇下交承浆。

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

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胃病候,胃象土,王於长夏,足阳明其经也。

脾之府也,为水谷之海。

诸藏府皆受水谷之气於胃。

气盛为有余,则病腹。

胀满,是为胃之气实也。

则宜泻之。

胃气不足,则饥而不受水谷,飧泄呕逆,是为胃气之虚也。

则宜补之。

  胃虚冷论曰:足阳明胃之经,与足太阴为表裹。

其气喜温而恶寒,得温则能变化水谷。

若其气不足,寒冷之气乘之。

则令胫寒。

不得卧,恶风酒,洒目急,腹中常痛,两胁虚胀善鸣,时寒时热,唇口乾,面目浮肿,饮食不下,皆胃寒冷故也。

  胃实热论曰:胃气盛实,则壅涩不宣,蕴积生热。

令人口乾烦渴,面目悉黄,谵妄狂越,身热多汗,腹胁坚满,大便秘难,皆其证也。

况胃气以食为本,然而五谷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於中未及言肉者,为道家之所禁。

故尔刘老言,道在老饕,实腹泾溲,气泰而已。

盖食以养胃,胃通於肾,肾者胃之关也。

故易之颐卦养也。

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其斯之谓欤。

  斗之乃建季秋之月,戌之剥卦,律中无射。天道南行,其象在上为白羊宫,在下为鲁,其气在人之膀胱。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气化则能出矣。

乃为仓廪之本营之居也。

故肾合膀胱,二者津液之府。

经言:膀胱而藏津液,若得气海之气施化,则溲便注泄。

如气海之气不及,则閟隐不通。

足太阳膀胱之经,井金为至阴,二穴在足小指外侧,去爪甲如韭叶。

荣木为通谷,二穴在足小指外侧,本节前陷中。

腧木为束骨,二穴在足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

膀胱俞在第十九椎下两傍。

膀胱之原,出於京骨,二穴在足小指外侧,大骨下赤白肉际。

经火为昆仑,二穴在足外踝后跟,骨上陷中。

每昼坤时,人气所在,足太阳膀胱经。

及乎申时,人气亦在膀胱络。

壬主左手之太阴,亦主膀胱之疾。

戌者九月,主右足之厥阴,兼人气在右,及在於心。

合土为委中,二穴在腘中约文内,动豚陷中。

足太阳,膀胱之脉,起於目内眦,上额交巅。

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其直者,从巅入络脑。

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循旅络。

肾属膀胱,膀胱病者,小腹偏肿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

肩上热若脉陷,及足小指外臁,与胫踝后皆热,津液涸竭矣。

膀胱病候,膀胱象水,王於冬,足太阳其经也。

肾之府也。

五谷五味之津液,悉归於膀胱。

气化分入血脉,以成骨髓也。

而津液之余者,入胞则为小便。

其气盛;为有余,则病热。

胞濇小便不通,小腹偏肿痛,是为膀胱气之实也。

则宜泻之。

膀胱不足则寒,寒气客之,胞滑小便数而多也。

面色黑,是为膀胱气之虚也。

则宜补之。

  膀胱虚冷论曰:膀胱者,津液之府也。

气化则能出矣。

其气不足则虚,虚则寒气乘之,致津液滑利而不能制约。

故其证小便利多,小腹痛甚,则项背腰尻腘□痛。

故膀胱不约为遗溺者,以此为膀胱虚冷,小便频数尔。

  膀胱实热论曰:膀胱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气化则能出矣。

其气有余则实,实则热气留之,故壅阏而不通。

其内证,胞闭不得小便,烦满而躁。

其外证,体热腰中痛,头眩眩是也。

故膀胱不利为癃者,以此其补泻□治之方,与肾经一制。

  爰惟天歪,仍建孟冬之月,亥之坤卦,律中应锺。天道东行,其象在上为双鱼官,在下为魏,其气在人之肝。

  肝为藏,胆为府,象木。

其性暄,其气温和,其音角。

王於春及甲乙,绝於秋,死於庚辛。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魂之居也。

其华在爪,其充在筋膜,以生血气。

但人久行,则伤筋,劳於肝也。

肝劳者,面目乾黑,口苦,精神不守,恐畏不能独卧,目视不明。

又曰,大怒气逆,则伤肝,肝伤少血目暗。

肝生怒,怒伤肝,故暴怒伤阴,及伤於气。

有言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小腹,令人善怒。

故恚怒逆气,上而不下则伤肝。

肝开窍於目,侯於目,其色青,其液泣,其臭膻,其味酸。

酸味先走入肝,肝欲酸,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故肝病者禁食辛。

言人之藏府将疾,以其变动,必须见象於容色音声之间。

肝热则左颊先赤色,若苍而爪枯,肝风而目青。

其目内眦为睛明,二穴乃手足太阳,及足阳明。

阴蹻阳蹻,五脉之会。

如厥则目无所见,厥则阳气并於上,阴气并於下。

阳并於上,则火独光也。

阴并於下则足寒,足寒则胀也。

夫一水不胜五火,故目眦盲一水目也,五火谓五藏之厥阳也。

但诸筋皆属於目,故肝养筋。

言诸筋以膝为府,故诸筋聚於阴器,而脉终於舌本。

或言结於舌,本肝之变动,其声为叫呼啸语,兼欠牵握。

足厥阴肝之经,井木为大敦,二穴在足大指端,去爪甲如韭叶。

荥火为行间,二穴在足大指。

门动脉应,手腧土,为太冲,在足大指本节后二寸,或一寸半动脉中。

脉绝者死,不治。

肝俞在第九椎下两傍,肝之原出於大冲,经金为中风,二穴在足内踝前一寸,仰足而取之。

每夜癸时,人气所在足厥阴肝之经。

及乎丑时,人气亦在肝之络。

乙主左手之太阳,亦主肝藏之疾。

亥者,十月主左足之厥阴兼人气,在左亦在於心。

合水为曲泉,二穴在膝内辅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中。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附,上康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

胆肝之平脉乃弦,贼脉乃浮。

肝气温,和肝藏筋膜之气。

故邪在肝,则两胁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制手节脚肿。

言肝病惊骇,及在於筋。

肝其禁风,肝不独恶风,亦畏於清,清金令也。

夫肝主於春,其脉弦而长者,肝平脉也。

其脉沈而浮滑者,肝贼脉也。

是肝气虚也。

虚则生寒,寒则胁下坚硬,视物不明,眼生黑花,脚筋转,面青爪枯,喜悲恐,不得大息。

甚则恐恐然,如人将捕之。

并肝虚候,实则生热阳盛,致心下坚满,目痛眼眦赤,颈直背强,筋急不得屈伸。

甚者忿忿多怒,并肝实侯。

  肝病候论:肝象木,王於春。

其脉弦,其神魂,其候目,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其声呼,其臭臊,其味酸,其液泣,其色青,其藏血,足厥阴其经也。

与胆合为府,而主表。

肝为藏而主裹,肝气盛为血,有余则病。

目赤,两胁下痛,引小腹,善怒。

气逆则头眩,耳聋不聪,颊肿,是肝气之实也。

则宜泻之。

肝气不足则病,目不明,两胁拘急,筋孪,不得太息,爪甲枯,面青,善悲,恐如人将捕之。

是肝气之虚也。

则宜补之。

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

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

手足者,诸阳之本也。

气逆则头痛,员员脉引冲头也。

逆犹厥也。

厥阴木之风化,动性生焉。

故风胜则动,风之伤人也。

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

然寒闭,则热而闷。

以春甲乙伤於风者,为肝风。

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哑乾,善怒,时憎女人。

诊在目下,其色青。

  肝病筋急论曰:肝病筋急者,肝与筋合也。

盖足厥阴之经不足,则脉弗营。

脉弗营则风邪易侵,搏於筋脉,故令筋急而孪缩也。

兼肝藏风毒,气注于臂头项肩膊腰足,筋脉拳急,攻刺疼痛。

或四肢虚肿,头目旋运,黑花昏暗,呕逆减食。

但凡面肿曰风,风阳气也。

故诸风掉眩,皆属於肝,诸暴强直皆属於风。

中风者,风气中於人也。

风是四时之气,分布八方,主长养万物。

从其乡来者,人中少死病。

不从乡来者,人中多死病。

其为病者,藏於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

其入经脉行於五藏者,各随藏府而生病焉。

肝中风,但踞坐不得低头,若绕两目连额,色微有青。

唇青面黄者,可治。

有言隙风扇风,其中人也。

微其伤人也。

大及乎厉风,风寒客於脉而不去,名日厉风。

或名日寒热,故诸风皆归於肝风者,百病之始也。

如贼风数至,虚邪朝夕避之有时。

惟圣人避邪,如避矢石。

如肝实者,以酸泻之。

用嘘气而□之虚者,以辛补之。

禁当风,斯养生之式也。

  节候易令,亥子丑月仍为冬时,冬气南行。

  十月人气在左与心,十一月、十二月气亦在左与肾。

冬气始於标,标为首,亦为末。

有言始於前,冬气在骨髓中,俞在腰股腰为肾府。

冬气在肾病亦在阴,兼在四支。

冬善病痹,厥故阳病发於冬。

十一月人气在左与肾,况冬王於肾,及王壬癸。

壬主左手之太阴,及王壬癸。

癸主右手少阴。

冬以胃气为本,故冬养阴,宜食其热。

冬以热治肾而反寒,斯时也。

有调神之方,所为早外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勿泄皮肤之汗,此冬气之应藏养之道也。

如人不远寒则寒至,寒至则坚否,腹满痛急下利之病生矣。

其脉如石,反是者病,故天之用寒,可以远寒。

从之则保命,逆之则伤肾。

肾其恶燥,亦畏於湿,湿土气也。

如冬伤於寒春,必温病。

凡人之百病,而病莫大於伤寒。

其证,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四日太阴受之,五日少阴受之,六日厥阴受之,七日巨阳病衰,八日阳明病衰,九日少阳病衰,十日太阴病衰,十一日少阴病衰,十二日厥阴病衰,此十二经脉相传之盛衰也。

反者三周乃息,所谓三周,於手足各三阴三阳之脉状矣。

惟古之至人,春不病温者,以其藏精於肾而已。

精者身之本也。

经言精血性命,与道为一。

故圣人贵精,盖其精甚真。

自古及今,言真人者,善能不生不化与道合同。

所谓不与化为人焉。

能化人,但人摄养尊生,不病温者渊兮,是名妙真。

  晷运推移斗,其正建仲冬之月,子之复卦,初九阳生,而见天地之心。

仍为冬时,惟斯之际,为坎之北方,中有玄天上帝,变见无穷,专主人间善恶报应,昭然影响,律中黄锺。

天道束南,其象在上为宝鉼官,在下为齐,其气在人之肾。

  肾为藏,膀胱为府,象水,其性凛,其气寒。

冽寒则伤形。

其音羽,王於冬,绝於季,死於戊己。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精之处也。

其华在发,其充在骨髓。

肾有二枚,左为肾藏志,志乐精神内守,右为命藏精。

肾者,阴气也。

为五藏之根,主身之骨髓及齿。

齿者,骨之本,有言骨之余。

但人久立则伤骨,劳於肾也。

肾劳者,背难以俛仰,小便不利,色赤黄而有余沥,茎内痛,阴湿,囊生疮,小腹满急。

又曰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

肾伤,少精,腰背痛厥逆。

肾开窍於耳,及前阴后阴。

候於耳,其色黑,其液唾,其臭腐,其味咸。

咸先走入肾,肾欲咸,咸走血。

血病,无多食咸。

多食咸则脉凝,冱而色变。

味过於咸,肌短心气逆大骨气。

劳肾贵养骨,故肾之阴病发於骨。

凡人不能久行立,则振掉骨将惫矣。

兼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盖得强者生,失强者死。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

苦以补之,咸以泻之。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

肾恶燥,亦畏湿,湿土气也。

精气并於肾则恐,肾生恐,恐则伤。

肾禁犯焠热食温炙衣人。

或有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病之所起也。

肾病见色,外为色。

青黑为痛,白为寒。

肾热则颐赤,口下为颐。

肾热者,色黑而齿枯,有言齿槁。

肾风而肌黑,及乎皮黑。

肾气通於耳,肾和则耳能闻五声矣。

肾病,其声变动,为欠阴焉。

为嚏阳也。

为呻吟战栗。

有言五藏各有精随,用而灌注於肾。

肾为都会,关司之所。

足少阴肾之经,井木为涌泉,二穴在足心陷中,屈足卷指宛宛中。

荥火为然谷,二穴在足踝前大骨下陷中。

腧土为太溪,二穴在足内踝后,跟骨上陷中。

脉绝者死,不治。

又俞在第十四椎下两傍。

肾之原出於大溪,经金为复溜,二穴在足内踝上二寸。

每昼庚时,人气所在足少阴肾之经。

及乎酉时,人气亦在肾之络。

癸主左手之少阴,其气亦主肾藏之疾。

子者,为经十一月,主左足之太阴,兼人气在左及在於肾。

合水为阴谷,二穴在足脉内辅骨后,大筋下小筋上。

足少阴之脉,循於胸少阴冬脉也。

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於然骨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端内,出腘内臁上股肉后,臁贯脊,属肾络膀胱。

肾之平脉,沈贼脉缓,但人脉病不足。

其形气不病而有余者,则死。

形气不足而脉气不病而有余者,则生。

盖脉主生死,其大矣哉。

凡脉之惟纲二十四种所为。

  浮脉,阳也。为热,为痛,为呕,为胀,为痞,为喘,为厥,为内结,为满不食。脉浮之状,若水上之浮萍风中之浮云也。

  芤脉,按之则无,举之来至。故淋涩疼痛,由失血之所致。

  洪脉,为胀,为满,为痛,为热,为烦。如水之共流,波涌而陇起。

  滑豚,为吐,为满,为欬,为热,为伏痰,为宿食,为蓄血,为经闭,为鬼,为血气。俱实,故其滑若珠也。

  数脉,为热,为虚,为吐,为痛,为烦渴,为烦满。

  促脉,曰气,曰血,曰饮,曰食,曰痰。故阳盛则促,阴盛则结。

  弦脉,为寒,为痛,为饮,为疟,为水气,为中虚,为厥逆,为拘急,为寒癖。举之无有,如张弓弦。

  紧脉,为寒,为痛头骨肉等,为欬,为喘。故诸紧为寒,如切绳状。

  沈脉,为实为水,为寒为喘,为症为瘕。

  伏脉,为霍乱,为疝瘕,为水气,为溏泄,为停痰宿食,为诸气上冲,为恶脓贯肌。

  濡脉,为虚,为痹,为自汗,为气弱,为下重濡而弱,为内热外冷自污,为小便难。

  革脉,为满,为急,为虚寒相搏革改也。去故也,固结不移之状。

  实脉,邪气盛则实,精夺则虚。

  微脉,为虚,为弱,为衄,为呕,为泄亡汗,为拘急,为中寒微弱,为少气。

濇脉,阴也。

为少血,为亡汗,为气不足,为逆玲,为下痢,为心痛。

若乃不饮,则津液不足,脉道不利,体自濇矣。

  细脉,极细而软者。谓之微,尖於微。常有但细者,谓之细。惟其真气虚少,胫酸,髓冷,乏力,折精。

  软脉,极软而浮细濡者。如衣帛在水中,轻手相得,以其血少,不能充实。

  弱脉,弱而虚。为风热,为自汗。以弱之所主为阴,为虚,为悸故也。

  虚脉,为寒,为虚,为怯,为弱,为食不消化,为伤暑。若夫天真不固,荣卫失守,气血衰耗,於中着之於脉,安得不濡软而虚耶。

  散脉。六府气绝於外,则手足寒,上气五藏。气绝於内,则下利不禁,甚者不仁。其脉皆散,散则不聚,病亦危矣。

  缓脉。在下为风,为寒,为弱,为痹,为疼,为不仁,为气不足,为眩晕。

  迟脉,为寒,为痛。故诸阴为寒,寒则浮,水闭胕肿。

  结脉,为痰,为饮,为血,为气。

夫人一昼一夜,一万三千五百息之间。

故脉止而复来,可名曰结。

又言,或往或来,聚而却还,曰结。

如四肢气闷,连痛时来,则结脉之病也。

  代脉者,一藏绝,他藏代至。所主形容,赢瘦,口不能言,以明天真惫极也。

  动脉,为痛,为惊,为孪,为泄,为恐。

惟其阳欲降,而阴逆之,阴欲升而阳逆之。

两者相博,不得上下,鼓击之势陇然高起,而动脉之形着矣。

故阳有所动,则阳虚矣。

阴有所动,则阴虚矣。

经言,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矣。

如实实虚虚,是谓损不足益有余,此之死者明矣。

虖故脉之字说,言人脉以应月,惟坎之一官。

为水为月以点,为高部上池之水。

以一为中部,霐池之水。

以水为下部,涌众之脉。

荥注大溪,是知三水通灌,可以永寿。

此无竟之液,仍几於道。

先师云:肾之经络属水,是巳上池一点水,生我到如今。

盖养生之方,在乎调气。

故肾藏骨髓之气,肾气寒冽。

寒,阴气也。

如寒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

阴痹者,按之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

肾病者,腹颈肿,喘欬,身重,寝汗出,憎风。

肾其病,溪肉之小会,及乎骨髓。

肾病侯,肾象水,王於冬,脉如石而沈。

其侯耳,其声呻,其臭腐,其味咸,其液唾,其养骨,其色黑,其神志足少阴其经也。

与膀胱合,膀胱为府,主表。

肾为藏,主裹。

肾气盛为志,有余则病,腹胀,飧泄,体肿,喘欬,汗出,僧风,面目黑,小便黄,是为肾气之实也。

则宜泻之。

肾气不足则厥,腰背冷,胸中痛,耳呜若聋,是为肾气之虚也。

则宜补之。

  肾藏统论曰:肾足少阴经,膀胱足太阳经,相为表裹,其王冬,其象水,其脉沈,其养骨髓,其神精与志,其候耳,其声呻,其臭腐,其味咸,其液唾,其色黑,其气闭藏。

时故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扰乎。

阳为藏养之道,逆冬气则少。

阴不藏,肾气独沈。

其证小腹胀满,小便黄赤,末有余沥,数而痛者,此肾实也。

肾热病者,先腰痛,胻酸苦渴,数饮身热。

凡冬为伤寒,春为温疫,夏为热病。

热争则项痛,而强胻寒且酸足,下热不欲言其逆,则项痛员员澹澹。

然肾热有余,则生於风,而肌与皮皆黑。

以冬壬癸中於邪者,为肾风。

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庞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炱,隐曲不利。

诊在肌上色黑,故肾象水。

其气寒冽,寒阴气也。

肾邪入肝,则泪寒。

多则凝泣,及乎筋孪与急,兼骨痛。

肾移寒於肝,则痈肿少气。

肝藏血,然寒入则阳气不散。

故血聚而气涩,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

阴痹者,按之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

凡风寒湿三气杂至,为痹。

寒胜则浮,水闭胕肿。

肾之志气不足,则厥逆上冲。

如肾气受邪,水无能润下,焦枯涸,故大便难也。

盖诸寒收引,皆属於肾,诸厥固泄,皆属於下。

诸病水液澄澈清泠,皆属於寒。

凡用寒远寒,如违则寒至。

寒至则坚,否腹满痛,急下利之病生矣。

故寒则伤形,若关格塞,腰背强宜,饮食减少,气力疲乏者,此肾虚也。

凡人内得二不足者,一病癃,一日数十溲,二太阴脉,微细如发,此其身死亦明矣。

大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气味合而服之,可以补精益气。

肾虚者,用苦补之。

实者,以咸泻之。

故□气之方,以吹治之,康宁为期,此□之大略也。

  腊残更化,寒星终建季冬之月,丑之临卦,律中大吕。天道西行,其象在上为磨竭宫,在下为吴,其气在人之脾。

  脾为藏,胃为府,象土,王於季,绝於春,死於甲乙,其音宫,其色黄,其性兼静,及喜於和,其养肉,其候唇,其味甘,其臭香,其液涎,其声歌。

脾藏意生思,思伤脾。

脾者,仓廪之官,及为之本营之居也。

脾气兼并,故五味出焉。

其华与荣,在唇之四白,其充在肌肉。

盖人肉应地,但人久坐则伤,肉劳於脾也。

脾劳者,舌本苦直,不得咽唾。

又曰大饱伤脾,脾伤善噫欲卧,面黄有言,饮食劳倦则伤脾,而脾开窍於口,脾和则知五谷矣。

脾为阴中之至阴,脾土位西南方,王四季之月,然冬不按蹻,如辰未戌月。

凡养生之士,尤宜行诸脾。

欲甘,甘先走入脾及肉。

肉病无多食甘,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脾禁温衣饱食湿地濡衣,脾恶湿而畏风,风木令也。

精气并於脾,则畏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其鼻先赤。

鼻处面中,土王於中,其变动声,为歌欢哕噫,及乎吞声。

足太阴脾之经,井木为隐白,二穴在足大指内侧端,去爪甲如韭叶。

荥火为太都,二穴在足大指本节后陷中。

腧土为太白,二穴在足内侧,核骨下陷中。

脾俞在第十一椎下两傍。

脾之原,出於太白,经金为商丘,二穴在足内踝下微前陷中。

每昼巽时,人气所在,足太阴脾之经。

及乎巳时,人气亦在脾之络。

巳主右手之少阳,其气亦主脾藏之疾。

丑者十二月,主左足之少阴,兼人气在左,及在於肾。

合水为阴陵泉,二穴在膝下内侧辅骨下。

足太阴脾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腕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厌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

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故脾之平脉缓,贼脉弦,故脉既不常则气从之。

脾藏肌肉之气,脾气兼并,如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

脾其病舌本,故病在脾,俞在脊中。

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脚下痛。

脾病候,脾象土,王於长夏,其脉缓,其候口,其声歌,其臭香,其味甘,其液涎,其养形肉,其色黄,而藏意,足太阴其经也。

与胃合,胃为府,主表。

脾为藏,主裹,脾气盛为形,有余则病,腹胀满,溲不利,身重善饥,足痿不收,行善瘈,脚下痛,是为脾气之实也。

则宜泻之。

脾气不足,则四支不用,后泄食不化,呕逆腹胀肠鸣,是脾气之虚也。

则宜补之。

  总录言,脾位中央,王於仲夏,及四季之月,其脉来,大而缓者,脾平脉也。

若沈细状弱者,脾虚,虚则心腹胀满,水谷不化,呕吐泄利,四肢不用,少气恶闻人声,梦饮食不足,皆脾虚侯。

右手关上,阴脉紧实者,脾实也。

实则身体重,不能转侧,心胸热闷,辱口乾焦,颊痛心急,咽喉不利,舌本强生疮,语声沈重,卧梦歌乐,四肢怠堕,此脾实候。

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

热多则筋弛,骨消肉烁,□破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俛仰,腹满泄,两颔痛,逆则甲乙死。

脾主形,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

脾恶湿,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胕肿。

凡足胫肿曰水,故诸湿肿满,皆属於脾。

脾既有余,则生於风。

以季夏戊己伤於邪者,为脾风。

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堕,四肢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

诊在鼻上,其色黄,故脾风而鼻黄。

鼻处面中,如坤柔之象。

盖中央者,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

厌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

以上脾病太过者,宜用味苦者泻之。

切当由乎□气之方,呼而通之。

故吸者随阴入,呼者因阳出。

  若脾病不足者,则宜以味甘者补之。仍当以耸肩缩项而按踏之可也。

  渊源道妙洞真继篇中竟

  渊源道妙洞真继篇下

  真元门生李景元集解

  卢氏究五藏言,但人喉咙中排三窍,一曰食,二曰气,三曰水,递互相排推。

食与水同一窍,并合归於胃中。

上口一窍归於肺,通行太阴之脉,下循腹裹,抵脊膂中,转行脐下,与任脉、冲脉、督脉三经,会於丹田者,人之生气之海也。

脐下三寸,方圆四寸,附着脊膂两肾之间,一名大海,溺水中有神龟,呼吸元气,流行上达夹脐,络胃贯肝膈,入肺中,以升降之气,通行呼吸往来,造化之理,唯是肺之上一窍也。

其水食之窍,同并入胃,全假丹田之气,施化以变糟粕。

水谷分清浊,行乎小肠大肠,使阴阳之气,造化传注。

阳气多,则使水谷化成。

阴气多,则糟粕不化。

为寒为痛,是为阳阻阴而不降,阴无阳而不升,此阴阳升降之理也。

喉咙下见肺两叶,为华盖,覆於诸藏也。

肺下见心外有黄脂包裹,其色稍赤黄。

人心之像,尖长圆扁,黑赤青黄,毛孔各异而弗仝焉。

心下有罗膈,罗膈下有胃,积曲可容数升之物,外有黄脂如旗焰。

左畔有肝两叶,其短叶上有胆。

在胃左畔有脾,与胃同其膜,其状如马肝赤紫。

下有小肠,盘十五曲,极莹浄,化物通行。

右畔有大肠,亦盘十六曲,内有糟粕,外有黄脂,粘为一块。

下有膀胱所居胞也,亦莹净,外无所入之穴,全假施行,则津液入於胞中为溺也。

《内经》 曰:膀胱为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右畔有大肠所出糟粕之道路。

乃五藏之真己,惟肾为根。

凡人肾虚,水不足也。

多以燥药,弗知其恶,未若益之,以味补之。

於毋,肺为阴毋昭矣。

穷理藏府,己得其详,则背输看其五藏之景,有出入死生之道,乃圣人般运黄河逆流之法。

唯行此诀,乃得长生之理。

观其第十四椎下两傍,各一寸五分,有肾两枚,亦自各有黄脂包裹为一块,各有带二条,乃为肾之大经也。

过屏翳穴后,趋脊骨之下,有一大骨在脊骨之端,如半手许,其间有两穴,是肾之经。

经过上行,夹脊至泥丸脑户中,脑者是髓之海也。

若人得其术般运,不妄漏泄,而泝流至於泥丸,为大丹,可以长生久视。

斯道也者,昔黄帝得之,成而登天。

而后安期三千,彭祖八百,具载《神仙传》 中。

故飞升住世,此两者有矣。

  夫朗然子外丹,达恍惚杳冥之旨,内气明沂,流胎息之源,功勤未及於旬年,人惊不老,寿算已踰於五纪,自觉如新。

身中自有升天路,背上谁无出世纹。

夹脊关至顶门,修行径路此为根。

华池玉液频须咽,紫府元君遣上奔。

常使气冲关节透,自然精满谷神存。

外药已知消息火,内丹常运泝流律。

假饶千载重相见,也似如今貌转新。

莫言大道人难会,自是顽夫不学仙。

  刘子述太上气诀,□疾苦神或有忽而哂之者,盖未达玄功,用必差互,乃无应验而见非矣。

迩者,民女为鬼所着,少师断之,鬼转返追,少师犇焉。

过真君堂,老师即见,速擒鬼魂。

断遣竟,因论其详。

缘当日甲子,少师差乙丑神将吏兵,而见逐,老师使甲子当日神将吏兵,遂擒之。

故正一法式,毫发差殊尚尔,况乎□气之诀,由之弗当,必无应验,则有哂忽之人哉。

及乎群经浩渺,拟穷病源者,则速讨难见。

约文枢要,将明证候者,则开缄易知。

夫然所贵修身之士,疾疹康宁,而进妙真之道,不其伟欤。

  真元门人为明童言:将欲洽天而惩恶,莫越传经而劝善。

时在戊辰孟春七日,恭默思师,闻诸孔父谓之圣人,犹问礼於老聃,访乐於苌弘,况乎愚何人哉,敢不奉师。

尤蒙师长仁慈,授《开化》之经,统而论之,所为明皇天尊,主君臣父子之道。

故修之天下,言圣君之道,贵乎仁爱於天下;修之於国,言忠臣之道,贵乎敬顺於长上;修之於卿,言辅佐之道,贵乎恭敬惠义;修之於家言孝悌之道贵乎礼乐和睦修之於身,言虚静之道,贵乎保护冲和。

如斯罔阙,方当洽于妙真之门。

次授《演范》之经,所谓明皇教主,开化群生。

始论道德五常之式,中论摄养冲和之气,终论明照住世之科。

从兹弗怠,将契妙真之宫。

又其次授《真元》之经,所为真元教主,贵乎务改其不善,今为其大慈,内则冲虚而无为,外则神化而有益。

如是之用,方号真元。

再授《大洞》之经,所为清微天官妙无上帝,启龙章大洞之典,垂凤纪真元之科。

故有雌一之玄,雄一之秘。

天地得之以清宁,日月得之以明照,阴阳得之以升条,物我得之以长久。

若人习学大洞,妙有真无,道德兼济,仍合妙真。

继授《大洞图书》及自然篇,言人禀天地,道法自然,但有形无情,悉由一尔。

故圣人无为也,不先物为也。

因其自然而推之,及乎法象图书,明日月尚有数,而大小岂无定。

凡生成之类,罔不有之。

故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盖得和者则生,失和者何足以言哉。

竟授《妙真》之经,初明清微天主,传空洞妙真帝一无为之道;中演禹余天生,授束华妙有帝真救生之德;终说大赤天主,敷太虚真无玄一度人之教。

及乎调十二经络,所贵安和欣乐,然后集妙有之道,真无之宗。

故得元气为生化之基,阳神乃登仙之奥,道德兼济,即名妙真。

以上经范,咸化众生,遄革非为,顿徂善道。

若出家修行人,自有高上明师度之。

或在家奉真者,岂无均天教典诱诸。

  释氏

  明月分形处处新,白衣宁坠解空人。谁言在俗妨修道,金粟曾为长者身。得之於心,伊兰作旃檀之树。失之於旨,甘露乃蒺草藜之园。

  洞滨

  滚滚洪波贪爱欲,谁人肯上渡仙船。

道隐无名身在道,两端□理号真元。

故得其要者,一言而终。

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呜呼。

无念奉道者众,得遇者鲜。

於戏,鲜者多迷,且一人迷犹可证,众人迷不可证。

奈何。

且教主贵为天子,尚深悼之。

况乎愚昧,乌能证哉。

然聪明上士,讵一而不忤邪,但占览察妙真之道者,则昭然洞达,列仙之猷。

若能遇焉,尤宜勉旃。

  大梁羁旅俾污丐者,曩时在戊辰年贞元日,受师诸经,全帙切怪,缮写□谬,篆文乖讹。

缅望收经,高士塾訾,校证勖厉,宜诸如是之为,诲人不倦,无乃未可乎。

昔乎龙集甲子上元日,在真元观焚修间,俄有玄天上帝,飞降法言,称妙真宝科,自於帝尧,乃上方道德天尊之应躬也。

可传善人,愚老愈也。

斋沐谨志,洎明其源,意愿训注。

内有弗□《道藏》者,亦勿取之。

故撮其枢要,翦其繁芜,惟务将来奉玄高士,观之则昭然进道,竭力罔疑焉。

  伏闻妙无上帝,启乎大洞妙真,肇锡均天玉虚教主,弘道明德之风,惩恶劝善之化。

季代门人,幸遇珍味,拟报师恩之慈惠,莫越开拓於经范,与其独善,祇乐于三部,何似共甘,博施于九方,同沐玄休,中心愿矣。

真元门生臣李景元言:恭承佑圣飞降旨。

昔在唐尧,乃上方道德天尊之应躬也。

爰有妙真宝文,今梁逸民摹印造成,斋谒祠下表奏,仍乞分布鬻书之家,务传诸郡,异望惩恶劝善,将顺天道。

伏念孤臣,欲竭克诚,以慈功德,仰祝大朝圣君皇帝,寿算无疆。

暨乎太子,亿万斯年。

次及诸王辅佐主者,遐龄永世延长,偕蒙万安之福。

  渊源道妙洞真继篇下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