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筮通变

易筮通变 #

  经名:易筮通变。原题临川道士雷思齐学。三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太玄部。参校版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经部易类(简称四库本)

  易筮通变卷上 #

  临川道士雷思齐学

  卜筮

  《洪范》之《稽疑》曰:择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

《诗》曰: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曰:卜筮偕止,会言近止。

《记》之《月令》则曰:孟冬之月,命大史衅龟筮,占兆吉凶。

宜若龟筮相须为用也。

《易·大传》 曰:探迹索隐,钩深致远,成天下之赛赛者,莫大乎曹龟。

又曰:以卜筮者尚其占。

则夫《易》宜兼卜筮之用者也。

《大诰》曰:宁王遗我大宝龟,绍天明,即命。

《金朦》 曰:乃卜三龟,一习吉。

於是莫见夫筮。

《记》又曰:天子无筮,诸侯有守筮。

天子道以筮。

於是又莫见夫卜。

而《说卦》则曰:昔者圣人之作《易》,幽赞於神明而生曹,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於阴阳而立卦,发挥於刚柔而生爻,以至和顺於道德而理於义,穷理尽性以至於命。

乃独归夫筮,而未始及夫卜也。

由筮命曹,而曹筮之用着於大衍之数皇详且备,而龟之卜则莫之一语及也。

虽亦#1问见谓龟为卜,曹为筮之说於别出,而愚自童卯习见世之常占掷钱以画卦爻,云自京房始矣,且贾公彦亦以画卦之单拆重交之爻谓以钱,复见有假於龟之剖中以布其钱者;又杂於传记谓卜得某卦之某卦之大凡,且人有常言皇称卜卦,故亦随之等视曹龟卜筮为一盘,未尝以为意也。

盖尝见《周礼·春官》之属:大卜掌三兆之法,一日玉兆,二日瓦兆,三日原兆,其经兆之体皆百有二十,其颂皆千有二百,其下有卜师掌开龟兆,龟人掌六龟,以其方色,与体辨之;大卜又掌《三易》之法,一日《连山》,二日《归藏》,三日《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其下有筮人掌《三易》之九筮,以辨吉凶。

凡国之大事,先筮而后卜,上春相筮,凡国事共筮,然后知卜之用龟,则以兆其书,兆之体、颂至百有二十、千有二百之多,而《易》之筮用曹,固未始出於六十四卦之外,则卜自卜,筮自筮,未始相为用也。

况《洪范》固有龟从、筮从,龟从、筮逆、龟筮共违于人之别,则其卜筮之分校然,其辨白黑未始。

若后世说卜筮者,樊然般乱,至若是之甚,心甚异之。

由是於《左传》之类究其成验,乃判然识卜筮之道。

卜者未尝引《易》之筮,筮者未尝引龟之卜也。

今疏列为征。

  有专卜而不筮者。

晋惠公之在梁,梁伯妻之。

梁赢孕过期,卜招父与其子卜之。

子曰:将生一男一女。

招曰:然。

男为人臣,女为人妾。

名男日圉,女日妾。

及圉西质于秦,妾为宦女焉。

邻文公卜迁于绎,史 曰:利於民而不利於君。

.邻子曰:苟利於民,迁也。

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

民既利矣,孤必与焉。

既迁,而邻子卒。

齐侯戒师期,将以伐鲁,而有疾,医 曰:不及秋,将死。

鲁文公闻之,卜曰:尚无及期。

叔仲惠伯令龟,卜楚丘占之,曰:齐侯不及期,非疾也。

君亦不闻,今龟有咎。

既而,齐懿公弒,文公先薨,惠伯亦卒。

楚王与叶公枚卜子良以为令尹,沈尹朱曰:吉,过於其志。

叶公 曰:王子而相国,过将何为?它日改卜子国以为令尹。

若是四者,见卜之未尝及於筮卦也。

有筮而不卜者。

毕万筮仕於晋,遇《屯》之《比》 。

辛廖占之,曰:吉。

《屯》固《比》入,吉孰大焉,其必蕃昌。

震为土#2车从马,足居之,兄长之,母覆之,众归之,六体不易,合而能固,安而能杀,公侯之卦也。

公侯之子孙,必复其始。

泰伯伐晋,卜徒父筮之,曰:吉,涉河,侯车败#3。

诂之,对曰:乃大吉也,三败必获晋君。

其卦遇《蛊》 ,其《县》曰:千乘三去,三去之余,获其雄狐。

夫狐蛊,必其君也。

《蛊》之贞,风也;其悔,山也。

岁云秋矣,我落其实而取其材,实落材亡,不败何待?三败及韩。

晋侯逆秦师,战于韩原,秦获晋侯以归。

晋侯伐郑,楚子救郑,相遇於鄙陵。

公筮之,史曰:士闷。

卦遇《复》 , 曰:南国赃,射其无王,中厥目,国蹴王伤,不败何待?及战,吕锜射共王,中目。

王曰:天败楚也,吾不可待。

乃宵迟。

晋献公筮嫁伯姬于秦,遇《归妹》之《睽》 。

史苏占之, 曰:不吉。

其《县》曰:士到羊,亦无血也;女承筐,亦无既也。

西邻责言,不可偿也。

《归妹》之《睽》,犹无相也。

震之离,亦离之震,为雷,为火,为赢败姬。

车说其辕,火焚其旗,不利行师,败于宗丘。

《归妹》之《睽》,寇张之弧#4。

侄其从姑,六年其通,逃归其国,而弃其家。

明年,其死於高梁之虚。

若是四者,筮则有卦,而无复卜兆辞也。

且前之《屯》、《复》、《蛊》三卦,其县固皆非《周易》之辞。

后之《归妹》之《睽》卦,辞近《周易》,而亦非也。

盘可想见,《连山》、《归藏》之《易》,其筮法同,而县辞异也。

  有兼用卜、筮,而卜有辞,筮亦有辞者。

鲁成季之将生也,桓公使卜楚丘之父卜之。

曰:男也,其名日友,在公之右;闲于两社,为公室辅。

季氏亡,则鲁不昌。

又筮之,遇《大有》之《乾》 , 曰:同复于父,敬如君所。

及生,有文在其手日友,遂以命之。

若是者,卜与筮各有辞,筮之卦辞亦非《周易》辞也。

  有先卜后筮者。

晋献公欲以骊姬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吉。

公曰:从筮。

卜人曰:筮短龟长,不如从长。

且其《县》曰:专之渝,攘公之褕。

一熏一蓿,十年尚犹有臭。

必不可。

弗听,立之。

生奚齐。

乃潜太子申生至於缢死,遂立奚齐。

卒乱晋。

  有先筮而后卜者。

卫侯梦于北官,见人登昆吾之观,被发而噪曰:登此昆吾之虚,绵绵生之瓜。

余为浑良夫,哄天无辜。

公亲筮之,胥弥赦占之,曰:不害。

卫侯贞卜,《县》 曰:如鱼窥尾,衡流而方羊。

裔焉大国,灭之,将亡。

阖门塞窦,乃自后瑜。

冬十月,晋复伐卫,入其邪。

卫出庄公而与晋平,晋立襄公之孙般师而还。

若是二者,虽先卜后筮,先筮后卜,则殊筮无卦辞,卜乃有县,然为卜为筮不比而同也。

其若晋献公卜伐骊戎,史苏占之, 曰:胜而不吉。

公曰:何谓也?对曰:遇兆曰:挟以衔骨,齿牙为猾,戎夏交拌,是交胜也。

臣故云。

且惧有口,拥民国私心焉。

公曰:何口之有?口在寡人,寡人弗受。

谁其兴之?对日;苟可以携其入也,必甘受逞,而不知胡可壅也。

公弗听,遂伐骊戎,克之,获骊姬以归,卒以乱国。

若是者,卜独有县辞,而不及筮,则《国语》犹然也,辞与《左传》尚未相远也。

若《家语》谓孔子尝自筮得《贲》卦 ,愀然有不平之色。

子张进 曰:卜者得《贲》卦,吉也;而夫子之不平,何也?子曰:以其离邪。

在《周易》,山下有火,贲;非正色之卦也。

夫质也者,黑白宜正焉。

今得《贲》,非吾兆也。

吾闻丹漆不文,白玉不雕,何也?质有余,不受饰也。

由今观之,是可疑者。

且既谓孔子自筮,何子张乃谓之卜?况其辞与《易》不类?《贲》之《象》 曰:贲,柔来而文刚。

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

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何夫子於《象》取其文,於筮独尚其质?自相抵悟,遽至於此,愚故不敢以《家语》为信。

至皿左氏於专筮而不卜,列於《传》者尚多有之,不克枚举,悉以《周易》之辞推之。

《周易》独行至今,人莫不审悉。

自《家语》一事之外,卜之用龟兆,筮之用曹卦,断断乎未尝自为纷札也。

抑亦见《连山》、《归藏》之与《周易》而为三,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者,於《礼#5》为不诬。

《连山》、《归藏》,今莫之见,例此迦求犹彷佛一二,曷尝如后之俗诱#6,然同谧习称曹筮为卜卦哉?说者谓《易经》由混於卜筮、占兆得兔秦火,固亦或者,然其谓太卜所掌经兆之体皆百二十,其颂皆千二百,乃无得见者,岂所谓占兆可脱於火者亦不免邪?昔汉文自代来,卜得大横,《县》曰:大横庚庚,余为天王,夏启以光。

释者谓大横,龟之正横是其体也。

文帝有土之象,则卜兆汉初似尚存,而后世不传,唯北齐高洋欲篡东魏,卜於李密,亦谓大横, 曰:汉文之兆也。

愚意:密特谄洋以成其篡耳。

焉可尽信哉?后世卜兆之书,没没不闻,多中何哉?嗟乎,合其体既三百六十,分其颂乃三千六百之富,宜乎其不存也。

诚使其存,谁其及之哉?何以明之?《连山》、《归藏》世固罔然,唯《周易》一书,卦之少唯六十有四,爻之多止於三百八十有四,更三古四圣之所作述,今未云至精至变至於至神之用,至若经卦与其别者,以辞而已,杂然注释者皆是也。

及问其着筮之唯变所适者,则茫乎,实莫知其为何事。

若是者尚欲与之语《易》,不亦难矣哉?愚因论卜筮之不可盘同,尚#7浩叹及之。

  之卦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迹,而拟诸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

极天下之迹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

然则变而通所以尽利,通其变所以成文。

八卦成列,而象在中;因而重之,而爻在中;刚柔相推,而变在中;系辞命之,而动在中矣。

八卦以象告,爻象以情言,变通以利言,吉凶以情迁。

又 曰: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功业见乎变,圣人之情见乎辞。

既曰: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系辞而命之,动在其中。

则又日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曰辨吉凶者存乎辞,则辞也者,《易》道之所必不得已也。

是故《易》之为书,其道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卦有小大,辞有险易;辞也者,各指其所之。

然则指其所之之之一字,特指其变动之所之适也;易,变易也,所以见天下之动,而鼓天下之动者,莫不於是乎观。

故《易》之筮,谓其爻变而动,而有所之适者,为某卦之某卦。

今之谓辞指所之者,为之卦发也。

韩康伯於此指所之之下无注。

孔颖达疏曰:各指所之,谓爻卦之辞,各斥其爻卦之之适也。

若之适於善,则其辞善;之适於恶,则其辞恶而已。

夫以之之一字以训适,非不然也。

谓卦之变,爻之动,则未足以明其辞之所之也。

请亦以《左传》明之。

陈敬仲之少也,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陈侯使筮之,遇《观》之《否》 ,乃《观》之四爻,之《否》之四爻也。

故史指《观》之四爻之辞 曰: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因以知其代陈有国也。

晋文公之纳王也,筮之,遇《大有》之《睽》 ,乃《大有》之三,之《睽》之三也。

故卜偃指《大有》之三爻曰:吉,公用享于天子之卦也。

战克而王享,吉孰大焉?《大有》九三,《易》以享为亨,然亨本垦曰为享。

齐崔杼欲取棠公之螫东郭姜,筮之,遇《困》之《大过》 ,乃《困》之三,之《大过》之三也。

史皆曰:吉。

以示陈文子,故文子指《困》之三爻 曰:夫从风,风陨妻,不可取也。

且其《县》曰:困于石,据于羡华,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

且释之曰:困于石,往不济也。

据于羡华,所恃伤也?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无所归也。

崔杼必取棠姜,终以乱而家遂灭。

叔孙穆子之生,庄叔以《周易》筮之,,遇《明夷》之《谦》 ,乃《明夷》之初,之《谦》之初也。

以示卜楚丘, 曰:明而未融,其当旦乎。

之谦当乌,故曰明夷于飞;明而未融,故日垂其翼;象汨之动,故日君子攸行;当三在旦,故曰三日不食。

离为火,火焚山败;於人为言,言败为谗,故曰有攸往,主人有言,言必谗也。

盖《明夷》初爻辞也。

其卒以坚牛之乱。

筮占无一不验者。

卫襄夫人无子,璧人惆始生孟挚,孔成子梦康叔谓己:立无,余使羁之孙圉,与史苟相之。

史朝亦梦康叔谓己:余命而子苟与孔需钮之曾孙圉相无。

史朝见成子,而告之。

梦协。

韩宣子为政,聘於诸侯之岁,惆始生子,名之日无。

孟挚之足不良能行。

成子以《周易》筮之, 曰:无尚享卫国,主其社稷。

遇《屯》之《比》 。

又曰:余尚立#8挚,尚克嘉之。

遇《屯》 ,以示史朝。

朝 曰:元亨,又何极焉?成子曰:非长之谓也。

曰:康叔命之,可谓长矣。

是以《县》曰:利建侯。

嗣吉,何建?建非嗣也。

二卦皆云子其建之,康叔命之,二卦告之。

筮袭於梦,武王所用也。

盖再遇《屯》卦辞,皆 曰:元亨。

而《屯》变于初,故之《比》。

《屯》之初爻辞曰:盘桓,利居贞,利建侯。

於是立无。

南蒯之将叛也,枚筮之,遇《坤》之《比》 , 曰:黄裳,元吉。

以为大吉。

示子服惠伯曰:即欲有事,何如?惠伯曰:吾尝学此矣,忠信之事则可,不然必败。

黄,中之色也;裳,下之饰也;无,善之长也。

中不中,不得其色;下不共,不得其饰;事不善,不得其极。

非此三者,不当。

且夫《易》不可以占险。

盖由《坤》之五,之《比》之五也,故释以《坤》五之辞也。

南剧卒以叛至於亡。

故尝例乎是数者,而夷考之《传》,至皿尚多有之,皆以所之之卦、所动之爻言之。

夫之卦也者,占变之事也。

《易》有圣人之道,则谓以动者尚其变,以筮者尚其占,故通变之谓事,极数知来之谓占,占事则有之卦也。

抑古之学《易》者,不惟占也。

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

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不惟占则有之卦也。

凡说诸心,研诸虑,事会所适,言意所致,引伸触类,亦未始不用之卦也。

楚子围郑,克之。

晋师救郑,荀桓子闻郑,及楚平欲还, 曰:无及於郑而剿民,焉用之#9?随武子曰:善。

赢季不可,以中军佐济。

知庄子曰:此师殆哉。

《周易》有之,在《师》之《临》 网,曰:师出以律;否臧,凶。

指《师》之初,之《临》之初也。

郑游吉至自楚,告子展曰:楚子将死矣。

不修政德,而贪昧於诸侯,以逞其愿,欲久得乎?在《复》之颐 ,曰:迷复,凶。

其楚子之谓乎?指《复》之上,之《颐》之上也。

郑公子曼满与王子伯廖语,欲为卿。

伯廖告人曰:无德而贪,其在《周易》《丰》之《离》 ,弗过之矣。

至皿指《丰》之上,之《离》之上也。

其辞 曰:丰其屋,部其家,阀其户,板其无人,三岁不觊,凶也。

闲一岁,郑人果杀之。

若是三者,尚不过举其卦之一爻之所之之为然也。

至於蔡墨对魏献子之问龙见绛郊,则直曰:《周易》有之,在《乾》之《姤 ,曰:潜龙勿用。

其《同人》 ,曰:见龙在田。

其《大有》 ,曰:飞龙在天。

其《夬》 ,曰:亢龙有悔。

其《坤》 ,曰:见草龙无首,吉。

《坤》之《剥》 曰:龙战于野。

此虽於象龙、真龙之事,有不容於理讨,然其所举《乾》、《坤》之爻凡六,必皆互以《乾》、《坤》反复相之爻辞,以相校而明其所之者,谓全《易》之卦六十有四,其爻三百八十有四,变之所之,率由是道也。

是足以迦明《易·大传》之辞也者,各指其所之者,非为它设也,为之卦设也。

是固所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断其吉凶;化而裁之,推而行之,唯变所适也。

变之所适,之卦之谓也。

故 曰: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功业见乎变,圣人之情见乎辞。

卦有小大,辞有险易;辞也者,各指其所之。

学者因之,以是审於观变以立卦,倚数以生爻,极深乎至精,研几乎至变,以至於至神,和顺於道德而理於义,穷理尽性以至於命,胸中包有全《易》之体用,其斯至矣。

  易筮通变卷上竟

  #1『亦』,四库本作『一』。

  #2『土』,四库本误作『主』。

  #3『车败』,四库本作『军败』。

  #4『弧』,原作『张』,据四库本改。

  #5『礼』,四库本作『体】。

  #6『俗诱』,四库本作『俗群』。

  #7『尚』,四库本作『尝』。

  #8『立』,原作『玄』,据四库本改。

  #9『之』,据其文义例补。

  易筮通变卷中 #

  临川道士雷思齐学

  九六

  《易》始於阴阳之画,而阳之画 而为奇,阴之画 而为耦。

由乾之画 ,分而为震 、为坎 、为艮 卦之奇;坤之 ,分而为巽 、为离 、为兑 三卦之耦,故曰:阳卦奇,阴卦耦;阳卦多阴,阴卦多阳。

虽奇耦少多若可数计,而未始谓 为九, 为六也。

圣人之作《易》,观变於阴阳而立卦,则天之道曰阴与阳;发挥於刚柔而生爻,则地之道日柔与刚,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六位而成章。

其日画日位者,是所谓卦爻也。

岂尝有九、六之分哉?由重乾卦之画之位,皆阳奇之爻,而爻辞上必系以九,且有用九之例;重坤卦之画之位,皆阴耦之爻,而爻辞上必系以六,且有用六之例。

而凡卦之爻,莫不各系以九且六,学者积於所见所闻之成习,以此诚为九、六也。

从而九、六之无复讨其所以然者,窃自异之。

夫九、六,数也。

《大传》曰: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

盖九‘、六也者,占变之事也。

始乎参伍以变,错综其数。

天数五,地数五,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者,未尝即谓其九、六也。

由天数谓一、三、五、七、九,而后知其积为二十有五;地数谓二、四、六、八、十,而后知其积为三十。

由五位相得而各有合,乃以五已前为生数,五已后为成数,而一合六谓水,二合七谓金,三合八谓木,四合九谓火,五合十虚谓土,是九、六盘见其问,而未着所以用也。

五位已前,其体数;五位已后,其用数也。

体之生数,以天一、天三、天五参之而九,地二、地四两之而六,参天两地而倚数,参参而九,参两而六,於是九、六特启其用也。

故以一四而伍,二三而五。

五因兼而五,是参伍之始变;而以一伍五而六,二伍五而七,三伍五而八,四伍五而九,五虚伍而十,因以五兼十而十五,七兼八而十五,九兼六而十五,是所谓参伍以变,错综其数者也。

凡九、六、七、八之数,均得以地数之成,而成其天数之生也者,是所谓成象也。

是一五而六为老阴,二五而七为少阳,三五而八为少阴,四五而九为老阳,是九、六、七、八皇相变为用也。

世虽知阴阳之少者不变,老者则变。

而习见於《易》全书之画,凡卦之爻, 奇之阳,其下分系以九; 耦之阴,其下分系以六,而不知 之画寔七, 之画寔皇八也。

何以明之?《易》,变易也;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

谓其占变之事,具蝶曹法,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

每三变而积为一爻,以四与八为奇耦。

而每三变各得一、四、二、八,则象震 ,象坎 ,象艮 ,则皆画为 之奇。

每三变各得一、八、二、四,则象巽 ,象离 ,象兑 ,则皆画为 之耦。

盖寓阴阳相索为六子之意,以三变皆得四,始画为 ,以象乾;三变皆得八,始画为 ,以象坤。

凡一、四、二、八之积为一之定画,是谓七;一、八、二、四之积为 之定画,是谓八,此两者其不变者也。

惟三变纯四,谓阳奇之极,为 之动爻,是谓九;三变纯八,谓阴耦之极,为 之动爻,是谓六;此两者皆其变者也。

凡 奇 耦之定画,所以悉列於各卦之首者,不取其动,而专以标刚柔之体,不变而画为定卦。

至一九 六之变爻,杂然交寓於各卦之内者,不列於画,而专以寄阴阳之用,适变以动而为之卦,而乃所以着其用九、用六者也。

《乾凿度》曰:阳动而进#1,阴动而退。

故阳以七,阴以八为象;阳变七之九,阴变八之六也。

晁说之以道曰:古者画卦之奇耦为阴阳,而卦爻但有六位,而未有七、八之名,因搽曹衍《易》,以老阳之变九、老阴之变六、少阳之变七、少阴之变八。

《周易》之七、八,即古之奇耦也。

《易》筮之九、六见於卦文#2则变焉#3如六位皆九,即《乾》之《坤》;六位皆六,即《坤》之《乾》也。

此则用九用六之例,足以明与。

今我所见,皇同然也。

今之《左传》之所纪,复有可以相明,而且有不得不究其所注之失者。

鲁穆姜。

薨于东宫。

始往而筮之,遇《艮》之八 。

也史曰:是谓《艮》之《随》 。

随其出君必速出。

姜曰:亡。

是於《周易》曰:《随》,元、亨、利、贞,无咎。

元,体之长也;亨,嘉之会也;利,义贞,事之干也。

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固足以干事。

然固不可诬也,是以虽《随》无咎。

今我妇人而与於乱,不可谓无;不靖国家,不可谓亨;作为害身,不可谓利;弃位而姣,不可谓贞。

有四德者,《随》而无咎。

我皆无之,岂《随》也哉?我则取恶,不可作而害,,能无咎乎?必死是宫,不得出矣。

故尝因是《艮》之八之筮,尤有以审七、八之定画,不为九、六之动爻,而注则误矣。

《周礼》大卜掌三《易》以行九筮,则日《连山》、《归藏》、《周易》,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是《易》虽三名,筮则同一法也。

其以七、八为卦画之体,以九六为卦爻之用,是以谓《艮》之八也。

《艮》之变其初之《贲》 三之《剥》 四之《旅》 ,五之《渐》 ,上则之《谦》 ,趋明其筮是《艮》之一卦,凡六爻而爻之变者已。

凡五卦之之者,亦五矣。

史杂而视之,无所适从於断也。

惟二爻之 阴耦无所变,无所之尔,故覆而断之以《艮》之《随》 也。

且即稽其筮而曰:《随》其出也,君必速出。

姜则自审,无以当此卦之德也。

因谓是於《周易》曰:《随》,元、亨、利、贞,无咎。

就申其释之者,如上云耳。

曷尝引《连山》、《归藏》二《易》,而且有所更筮哉?杜氏不明《周易》之筮, 耦之画本只谓八,乃妄指二《易》以七、八为占,且又谓史疑占《易》遇八为不利,更以《周易》占变爻而论之,何其误也。

由今窍之,则七、八之为卦体之成画,而不名九、六,不亦明矣哉?

  《国语》晋公子重耳筮尚有晋国。

得贞《屯》 悔《豫》 ,皆八。

韦昭注:震在《屯》之内卦,两阴爻不动;震在《豫》之外卦,两阴爻亦不动,故曰皆八。

是其征也。

董因又筮之,得《泰》之八 ,昭又注:《泰》,无动爻,阴爻不动,其数皆八,则 为耦画之不动者皆为八。

又其征也。

由 耦之画不动者皆为八,则 奇之画不动者皆为七,校然明甚矣。

今《易》之全书,不见七、八,而唯见九、六,学者冥视其用九、用六之文承误於九、六之分,而未明九、六之例所以用者,其盘如前所论为之卦设也。

合《左传》凡云某卦之某卦者,皆以爻之动,而变者指其所之云尔。

所谓唯变所适也,以筮者尚其占,以动者尚其变;爻也者,言乎其变者也。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

言天下之动而不可乱,故曰:六爻之义易以贡也。

以是研之,定爻之 ,固自七、八。

而於其动,则七乃进为九, 而含阴;八乃退而六, 而含阳也。

《传》於占之变卦之爻,固悉如前之卦之说,而於蔡墨之答魏献子之问龙,尤晓然着白也。

曰:《周易》有之,在《乾》之《姤》 ,曰:潜龙勿用。

其《同人》 曰;见龙在田。

其《大有》 曰:飞龙在天。

其《夬》 曰:亢龙有悔。

其《坤》 曰:见覃龙无首,吉。

《坤》之《剥》 曰:龙战于野。

则足以见 七 八之动而变,始得谓九且六也。

不然,则《乾》之诸爻谓九者,其辞分配固如潜龙勿用等云;而《坤》之上六,其辞固云龙战于野。

又何必枚举《乾》之《姤》、《坤》之《剥》等卦,然后始称其本爻九、六之下文以为所之之辞,而申见其例也哉?况《乾》卦於用九之下文曰:见旱龙无首,吉。

而墨乃特谓之《坤》,然后释之方如所云。

则凡用九为爻之变画,例此不约而合,尤未深切着明,可以不言而信矣。

其所以每爻先引之卦,而始征以其辞者,以见七之变,进而始为九、八之变,退而始为六也。

由是以夷考於《传》,凡所举之卦之辞,则见每爻之为九为六者,必待七、八之动,而变乃然也。

故有用九用六之例,是九、六之用。

如《乾》之初至上,皆必待阳 奇之七动而变,始谓九;《坤》之初至上,皆必待阴 耦之八动而变,始谓六。

如晁氏云、九、六见於卦爻,则变六位皆九,即《乾》之《坤》;六位皆六,即《坤》之《乾》也。

《乾凿度》重见其说:阳动而进,变七之九,象其气之息;阴动而退,变八之六,象其气之消也。

又谓《乾》三十二世消,《坤》三十二世息也。

故《易·大传》曰:乾、坤,其《易》之门邪?生皿由乾、坤之门以入,则凡诸卦必仿此以通,每卦之变而始名九、六也,故用九、用六不见於它卦,而特见於《乾》、《坤》者。

生皿不止为《乾》、《坤》设,皇并它卦例以用之也。

故占法谓六爻皆不变者,则断以本卦之《象》辞;五爻皆变,一爻独不变者,则断以之卦爻之不动者之《象》辞,而不用爻辞者,是其爻不动,不得以名九、六故也。

欧阳永叔曰:《乾》曰用九,《坤》日用六,何谓也?曰:释七、八不用也。

《乾》爻七、九,九则变;《坤》爻八、六,六则变;《易》用变为占,故以名其爻也。

朱元晦甚称其说,则又曰:《乾》、《坤》之用九、用六,何谓也?曰:《乾》爻七、九,《坤》爻六、八,九、六变而七、八元为,《易》道占其变,故以占者为爻,不谓六爻皆九、六也。

及其筮也,七、八常多,而九、六常少,有元九、六者焉,不可不释也。

六十四卦皆然,特於《乾》、《坤》见之,则余可知尔。

且谓其按此说发明先儒所未到,最为有功。

论七、八多,而九、六少,又见当时占法三变皆卦,如一行说。

今愚又以是观之朱之所说,惟见欧说若晁说,朱盖所未见也。

  至若《乾凿度》等书,儒者又鄙之,以为《易纬》,不惟不取,至有不观,有不见者,而不知其有可参考也。

自今校之,古今所见,固有不求同而同,不期然而然者,然皆未及於九、六之所以然。

如《左传》之卦之征验,以为《易》道欠事,故得兼载其详。

然余复审晁氏谓卦爻见九、六,不见七、八,特其致疑,而然非真有见於九、六者也。

谨按《说卦》昔者圣人之作《易》,幽赞於神明而生曹者,是已明着用筮之法矣。

其谓参天两地而倚数者,生皿参其三三而九为参天,已见乾元用九;两其三二而六为两地,已见坤元用六,是九、六之用所由始也。

观变於阴阳而立卦者,是所谓立天之道日阴与阳,立地之道日柔与刚,立人之道日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足以见标奇耦二於卦首,不动为定画,乃寄其七、八也。

至於发挥於刚柔而生爻者,爻与画异,爻之未变而动名画,画之既动而变为爻,故《易》六位而成章。

此卦画六位,自初至上,分阴阳定位,而以刚柔迭用於其中,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元常,刚柔相易,唯变所适。

或参天而九,或两地而六,用九用六,九、六所以变动於各爻,因以生之卦者也。

九之与六,何疑之有?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迹,见天下之动,拟诸形容,观其会通,击辞焉以断其吉凶,故谓其成章也。

其立言《易》简而理得,所以示天下后世者,至昭昭也。

学者既其名,未既其实,终身由之,而不知因疑生解,乃以为独有所见,自着其说,益可悲已。

故为之特发挥於是。

  易筮通变卷中竟

  #1『进』,原作『确』,据四库本改。

  #2『卦文』,四库本作『卦爻』。

  #3门焉』,原作〔为』,据四库本改。

  #4『穆姜』原作『穆华』,据四库本改。

  易筮通变卷下 #

  临川道士雷思齐学

  衍数

  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以天数之一、三、五、七、九而二十有五,地数之二、四、六、八、十而三十。

宜乎?断断乎不#1得有所损益,而大衍之数遽损其五,而特谓之五十,是以求其理而不得,稽其数而不合,卒莫之要其宿;人莫不有说,说莫不有其理之似,而卒未有会其真是者,古犹今也。

《列子》之书,儒者桔於传习,盖所不取,所不观,殊不察。

其首篇谓: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

夫有形生於元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日: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

太易者,未见气者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

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日浑沦。

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故曰易也。

易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也。

是说也,重见於《易纬》之《乾凿度》,亦固谓然也。

由是而观,则《易》之有太极,而太极也者,特浑沦之寄称尔。

浑沦而上,既有谓易,谓初,谓始,谓素,凡四其称,而至於浑沦而五,故以浑沦为太极,是之谓五太也。

是则太极也者,既先含其五於中矣,故天地之数五十有五,而大衍之数乃五十者,既虚其太极己上之五,而取用於五十之妙也。

《大传》日: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盖谓是也。

由是知《易》有太极之为一,而一所以为形变之始矣。

既谓《易》有太极,而又谓为#2生生之谓易,而遂继以成象之谓乾,而不及太极,何也?是未识夫《易》者,至皿阴阳之总;而太极者,特阴阳变化之宗会焉尔。

故曰:易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也。

《易》由太极以标其一,所以为成象之谓乾,即所谓形变之始,而乃所以为一也。

由乾分其一 以为二 ,而始谓之坤,是大衍五十不用之一,象之为《易》有太极之 。

而 之分为 ,所以象两。

夫两不谓二,而谓之象两,正以一之分也。

故大衍之五十,先尊其太极不用之一,以为生生之本。

而谓其用四十有九者,盖由一之二,其一以生两仪, 是分而为二以象两, 又参其一以为三才之道, 是挂一以象三,一复 其一为四象,则北、南、束、西之判,冬、夏、春、秋之序,水、火、木、金之位,莫不由是以着,则所以揲之以四以象四时者也。

而河图之数,所以四十者也。

然天地之数五十有五,大衍之数#3则五十。

天五既无位於四象,地十又元位於八卦,何其不合若是之甚也。

天五之有数而元位者,五之文,古之体为 ,象 交午以为五,今之体为 ,见阴阳之 交变於二之中以为五,而十之体亦兆见於此。

五固为土,而土之文为 ,为十为一,其始於一,而中於五,而终於十,而复归於一乎。

土亦元正位,故四象无五,八卦元十也。

盖尝探索於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之元矣。

四象之一、二、三、四所以为八卦者,不过再用一、二、三、四,而各以五参之为六、七、八《九尔。

其数止四十八。

卦之一九而二八,三七而四六相交,而×十之其数,亦止此四十,未尝有天五地十之定位者,正以天五与地十以五乘十而为此大衍之五十也。

何以明之?、五之妙用,伍北坎之一.以五而合六为西北之乾,伍束震之三以五而合八为束北之艮者,先其方之正,后其维之偏;伍西南坤之二以五而合七於西方之兑,伍束南巽#4之四以五而合九於正南面之离者,先其维之偏,后其方之正。

故阳奇得五而为阴耦,阴耦得五而为阳奇,所以分阴分阳,八卦以之成列。

至於十之用,则什离南之九以相对,而交十於坎北之一;什兑西之七相对,而交十於震束之三,是阳数自交於阳,-而各立其方之正。

什艮束北之八以相对,而交十於坤西南之二;什乾西北之六相对,而交十於巽束南之四,是阴数自交於阴,而均就其维之偏。

因而各虚五於中,则又皆十五之变。

所以刚柔相摩,八卦相荡相错,变而通之,推而行之者,见天五、地十独专五、十之用也。

故衍之於碟,必以四以象四时。

五、十之用,正在於.是。

其搽之以四者,盖由五其一、二、三、四於上,而十其六、七、八、九於下,足以明之五与天一合而成六,则四其六而二十有四,为老阴坤之策;五与地二合而成七,则四其七而二十有八,为少阳震、坎、艮之策;五与天三合而成八,则四其八而三十有二,为少阴巽、离、兑之策;五与地四合而成九,则四其九而三十有六,为老阳乾之策。

故少阴、阳之七、八不变,合之而十五,以为重卦之成画#5;老阴、阳之九、六所以变者,合之而亦十五,以为重卦之动爻。

《易》之变通配四时,故四四而碟以象之。

其四营成《易》,莫不由此。

河图之实数四十,虚天五之二五,而以地十衍之而五十也。

夫#6四营成《易》,四四而揲,每爻之揲凡三,每碟其蓍以合左右之奇,或一三而四,或三一而四,或二二而四。

其或左奇既先四,则右奇后亦必四。

因二其四耦之成八,以纪其数者,奇必有耦也。

奇四而耦八,亦见数之四十增八者,河图四十而成八卦也'。

然其所碟之四,未尝五与九也。

今碟蓍者,必谓初搽不五则九,始由《易疏》谓:第一变之奇,不五则九;第二揲、第三搽之奇,始皆不四则八。

原其第.一搽,误以未揲之先,所谓挂一之蓍同在数中以自乱其四而然也。

盖所揲之奇,四之上加一则五,八之上加一则九,所以见也。

殊不识此一之加为五为九,元成亏於所碟之四,而徒为扰扰耳。

且夫挂一,自当四营之一营,在分而象两之后、碟之以四之先,元未以#7之与於搽也。

·若非以挂一之一误於自乱,则安得谓第二揲、第三搽而不四则八也?夫每更左右两揲四,始为一变,《传》谓十有八变而成卦,则凡碟之变固不容有所异也,安得每三搽之中,第一揲为不五则九也?如是,则十有八变中独六变。

若是之异,若於中六变独异,则又安得总谓十有八变也哉?此孔《疏》始为此误,而后之来者既不加察,而传信传疑,愈说愈纷,卒未能有以正其误者,千载良一既也。

若谓挂一者,合置於奇数中之用以为数,则至於功而后挂者,又当何以哉?载原其误者,盖泥於衍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谓挂一之一实在四十有九所用之中,而不识夫挂一者,所以标#8每变四十有八之用,而计其+t有八变之数,则乃所以为用也。

岂以夫一而自乱於四十有八所搽之众#9哉?故所搽之蓍,皇行其变者四十有八标#10、夫挂一者以纪其变之十有八,固所以为四十有九之用,并与其始太极所不用之一通为大衍之五十也。

所以谓夫五十者,蓄之德员而神者,其员以七,七七而四十有九;卦之德方以知者,其方以八,八八而六十有四。

是以七合八之十五,既合而见於蓍卦之数矣。

六爻之义易以贡者,乃散而分见於《戏」之用九、《坤》之用六,以九合六之十五之甩,而由五以下七、八、九、六元有不着於用者焉。

故以五乘十,而所以谓为大衍五十也。

若是,则由天之与地,自一而至十,五十有五之数,莫不真见其着落,□而大衍之五十与其用四十有九者,亦莫不悉究其诣实。

其谓生生之易,成象之乾,效法之坤,极数知来之占,通变之事,於此瞭然可尽,至於阴阳不测之谓神,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哉。

  命蓄

  《说卦》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於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於阴阳而立卦,发挥於刚柔而生爻。

若是,则蓍岂徒生?数岂虚倚?卦岂苟立?而爻岂馒为哉?因爻画卦,因卦兆数,因数用蓍,以极天下之迹,以鼓天下之动,由此其选也。

《大传》曰:蓍之德员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义易以贡。

此大衍之数之蓍所由着也。

大衍之数,至皿五十其蓍,而其用乃四十有九者,盖已尊其一於不用,以为太极之全体,是所谓《易》有太极者也。

乃分其四十有九之蓍,列左右,为二以象两,是所谓太极生两仪也。

两仪者阴阳,阴阳相仪匹而有老少,则两仪已含四象矣。

乃左取蓍而挂其一以象三,八卦之画以三而成,则三才之道也。

益以元五十不用之一,与分两之二兼之而成此三也,是於分两之二,推其一以挂於两之际,所以象人极之立位乎两问也。

是则参天两地而倚数,特寓於此,不用之一,象两之二,挂一之三,参天也。

分而象两,固所以两地者也。

於是观变於阴阳而立卦矣。

所谓太极不用之一,虽不以为用,而乾阳之始一,皇兆乎此,则其用未始不由此以出也。

因此,乾用之一以分而为坤体之二,则所谓象两而为两仪,以两仪而一阴一阳以老、少於其位,是两仪已含四象矣。

是以继之以象三之一,而分阴分阳,迭柔刚而用之,而象三以画,则四象遂生八卦,而八卦者已成列矣。

八卦各三位,八卦而小成,三极之道於是乎见矣。

  合而言之,是《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已着於用而成於体矣。

然而大衍之数之用,虽略见於分两挂一之始,而未大成也。

且太极不用之一,象两之二,挂一之三,虽等列而三位,而其正用之蓍特不用之一,与挂一之一,其实数特二尔。

且以五十而始用其二,则未用之蓍正存四十有八,是用河图之数四十以行八卦也。

且八卦各六位,以八卦而其位各六而八之,非四十有八者乎?八卦虽八八而六十四,而其为游魂、归魂者凡十有六,不列於正八卦之六位,故其数止於四十有八也。

由四十有八,而上虚此十六卦为四四以揲之用,乃所以成六十有四也。

於是乎观变於阴阳而立卦,则遂发挥於刚柔而生爻。

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

立天之道日阴与阳,立地之道日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也。

前既以不用之一、象两之二、挂一之三等而三之,由三而四,故先以分左之蓍,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四时而八节犹四象生八卦也。

故以四行八,足以见十六卦之四四,皇用六十四卦之八八也。

四四之奇,所以寄乾八八之奇,所以寄坤八八之奇,虽谓之耦,然亦奇。

四所协以配,故兼谓之归奇也。

所揲之奇,不一则二,不三则'四,则归之功於是谓之归奇於功以象闰。

闰乃余数之所归,故以奇象之奇亦余也。

然后以分右之蓍,四四而揲,所揲之奇四且八之,其得一则先左之奇必三合之而四,得三则其先左之奇必一合之而四。

得二则其先左之奇亦必二通合之为四,得四则其先左之奇亦必四特合之为八,盖左先一而后右三,与左先三而后右一,固皆合四以为奇,而其左先二而后右二,虽亦合之为四,而理乃倍四而耦八也。

若左奇既四,右奇亦四,因合而八以为耦。

耦虽谓八,亦奇四之分配以成之也。

犹坤之-,乃乾一之所分,故统谓之奇。

乃随后右所合之奇、所奇之蓍,再功于左,而兼取左右所奇者,挂之以待第二、第三变,是谓再劫而后挂也。

然而前挂一之挂,则谓於四十有九中,先取一蓍以独挂此劫,而后挂之挂,则特谓挂其所奇之蓍也。

乃又总前已分二,已挂一,与所已过揲之蓍,悉合之以还於大衍之初,是之谓四营而成《易》,而通为第一爻也。

所谓四营者,分二者,其一也;挂一者,其二也;揲四,其三也;归奇终营,之四也。

其营既毕,所奇既挂,是为第一变之周也。

一变之后,存其前所奇之外,以所合前衍过搽之蓍,如第一变之分二之挂一之揲四之归奇再功。

而后挂其所奇,以合前变之奇,以待第三变也。

其第三变则又如第一、第二变之分二挂一、搽四归奇再功。

而合此三变所奇之蓍以数之,以四为少,八为多。

三变皆少,则所奇者十二,则其过搽之所存总四九三十有六,为乾之策;三变皆多,则所奇者二十四,则其过揲之所存四六亦二十有四,为坤之策;两多而一少,则所奇者二十,则其过揲之所存总四七二十有八,是为震,为坎,为艮之策;两少而一多,则所奇者十六,则其过揲之所存总四八三十有二,是为巽,为离,为兑之策。

凡如是三变竟始得为一爻之成昼,亦必以所奇之策,由初以终,自下而上,层积而纪之,如画卦之三爻。

然其奇之四为阳,八为阴,效八卦以取之。

两多而一少者,其先四、中八、后八为得阳之初,象少阳七之震 ;先八、中四、后八为得阳之中,象少阳七之坎 ;先八、中八、后四为得阳之上,象少阳七之艮 。

两少而一多,其先八、中四、后四为得阴之初,象少阴八之巽 ;先四、中八、后四为得阴之中,象少阴八之离 ;先四、中四、后八为得阴之上,象少阴八之兑 。

凡遇震、坎、艮,则皆画为 阳爻也;遇巽、离、兑,则皆画为 阴爻也。

者皆谓之少者,象少者未遽变也。

独其三变通得四,四四者特谓为阳之纯,象老阳九之乾 ,乃画为 今俗谓重,为老阳九之爻。

其三变通得八,八八者特谓为阴之纯,象老阴六之坤 ,乃画为 今俗谓交,为老阴六之爻。

乾为老阳 者,本九奇而变含六耦之阴。

坤为老阴 者,本六耦而变含九奇之阳。

乾、坤之画兼谓老者,以老故变也。

其必三变始成一画者,寓阴阳变化拟议以定之也。

於三变所奇之策,第其四与八之互者,寓乾坤相索生六子意也。

凡如是而分而挂而搽,且初积其奇而合过搽之蓄者,三谓之三变,始谓一爻之成。

又如是而三变,则谓二爻之成。

又如是而三变,乃通谓三爻之成。

是谓九变。

九变备,三爻具,始可当为卦之八者,止三画,三其画而八之,则为八卦成列。

谓内卦,谓下卦,谓三微,谓内贞,是谓八卦而小成,是三《易》所谓经卦皆八也。

盖必又如是以营以分,以挂以揲,以初以计其所奇之积。

三而三之,以为九变;再成三画,以为外卦,为上卦,为三蓍#11为外悔;合前九变之三画,是谓六画而成卦,是三《易》所谓其别皆六十有四,始全其十有八变而成卦,以备六位成章也。

其所以变必十有八者,震、坎、艮各五画,得十五,用乾之三,为十八。

而二乾之一、三、五,固十八也。

巽、离、兑各四画得十二,用坤之六为十八。

而三坤之一不四,亦十八也。

合两十八,则为《乾》之策四九三十六,是前九变每爻四营,积九变之营,固三十六也。

倍之,则龟之策七十二。

五行之土,分王四时,各十八日,四其十八,亦七十二日。

各九十日,分土王之十八日,亦各七十二,故积十有八变,每变四营,通十八变,计其营之数亦七十二。

五其七十二,则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

故有取於十八变、七十二营,以用四十有九曹也。

盖前九变,三画分阴阳而列之,不过八卦成列而象在中;后九变,三画迭柔刚而用之,乃因而重之而爻在中,因其十八变,而爻之迭柔刚也。

用此柔刚以相摩相荡,相推相易,而通其变;引而伸之於六十四卦,唯变所适,是所谓变在其中。

由六十四卦触类长之於三百八十四爻之外,则天下之能事诚可毕矣。

曹之德可不谓员而神於其常用,卦之德可不谓方以知於其常体,而六爻之义可不谓易以贡於受命,如响之变化者乎?又可不谓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者乎?故以之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务,定天下之业,而断天下之疑,其於幽赞於神明而生曹,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於阴阳而立卦,发挥於刚柔而生爻者,着岂徒生?数岂虚倚?卦岂苟立?而爻岂馒为哉?果能此道以神明其德,诚可以显道神德行,而酬醉佑神矣。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其以是夫。

  易筮通变卷下竟

  #1『不』,原作『无』,据四库本改。

  #2『为』,原作『朱』,据四库本改。

  #3『数』,原作『五』,据四库本改。

  #4『巽』,原作『其』,据四库本改。

  #5『画』,原作『书』,据四库本改。

  #6『夫』,原作『天』,据四库本改。

  #7『以』,据四库本补。

  #8『标』,四库本作『碟』。

  #9『所碟之众』,原作『所搽者之众』,据四库本删『者』字。

  #10『标』,四库本作『标』。

  #11『曹』,原作『着』,据四库本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