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清静长生真人至真语录

无为清静长生真人至真语录

  经名:无为清静长生真人至真语录。金刘处玄述,弟子辑录。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太玄部。

  无为清静长生真人至真语录序

  我闻道在域中,所宜驯致,仙居象外,不可苟求。

故乐天诗云:若非金骨相,不列丹台名。

非种百千劫善根,得三五一真之气,安能至此境哉。

今长生子刘先生,赋是相,藉是名。

昔遇重阳王真人,济度点化,出俗入道,明识慧性,了达疏通。

昨被宣诏见,有诗曰:昔年陕右先皇诏,今日东莱圣帝宣。

再岁告归,官僚索词,云:飘飘云水却东莱,太微仙伴星冠士。

正似陈希夷,昔承宋眷,辞返华山,诏答云:玉堂金阙,暂喜於来朝;岫幌云軿,遽求於归隐。

此,二大士之不羁,各一明朝之擅美,盖营道同耳,易地则然。

自先生躬还故里,观住太微,笺注诸经,祖述三圣。

以文章疏放,以翰墨嬉游,着编籍演教之法,遵释氏重轻之戒,造玄皇众妙之门,服宣父五常之行,缉田宅,发梨枣,申申如也。

凡有述作,竞雕镂以流传,新视听於众庶,讽诵於人口,熏陶乎民风,知见者归依,顽鄙者俊改。

一日,先生门人徐、李二师,远来垂访。

过溪馆,入愚斋,息杖履之劳,馈水陆之味。

良久,出示先生《至真语录》一帙,恳求序引。

义不复辞,余乃洗心徧览。

令人警诚觉悟,顿欲割俗缘,出业障邪。

始终列八十款问,答瑜一万言。

包罗揆叙,引证论评,根天地之化,迹阴阳之用,示死生之说,明祸福之报,谈真空之相,惩贪瞋之欲。

以至苦乐之由,情伪之作,清浊之源,高下之本,若此者甚众,无不究竟。

皆引用黄老奥义断之,天下之事毕矣。

可使众生判疑归正,涣然冰释,为凿大昏之塘,辟灵照之户,一驱解脱矣。

於是得超苦海,登觉岸,除三有五浊之秽,证三昧一空之因,去十二类旧染之污,受三千界更生之乐。

信出自真语,启迪导化,法缘所致也,岂不伟欤。

青泰和壬戌岁上元日,濩泽端城变溪虚白道人韩士倩颜广谨序。

  无为清静长生真人至真语录

  经名:无为清静长生真人至真语录。金刘处玄述,弟子辑录。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太玄部。

  无为清静长生真人至真语录

  八十问 #

  第一 问法 #

  来人询:其法者何也?长生子答曰:通其道而达真空,则谓之法。

通其释而达无生,则谓之戒。

授於法者,不能尽其万愆也,不能通其万理也。

授於戒者,不能尽其万善也,不能通其万慧也。

道法通,则达自然清诤无为也。

释戒通,则尽我人众生寿者也。

经云:道法自然。

道法非空而空也。

  第二 问空 #

  复询:空者何也?答曰:道住非空也。

愚者守其顽空也,贤者守其真空也。

世之思其色空也,道者忘其世空也。

人之爱其皆空也,思之罪者非空也。

达者明其道空也,通者了其性空也。

浊者死则沉空也,清者生则升空也。

经云: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悟其空则知也。

  第三 问知 #

  复询:知者何也?答曰:知者,知其人恩惠可见,心望其报也;知其天之道,则损有余而惠窘也;知其人之道,则损不足而奉富也。

知其有道者,顺天也;知其无道者,顺人也。

顺其天则人之生也,顺其人则人之死也。

顺天则全其清善也,顺人则纵其浊恶也。

经云: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知其慧之光,异於常人所见也。

  第四 问见 #

  复询:见者何也?答曰:见者,非肉眼所见也。

见者,见其虚元也,见其慧光也,见其亘容也,见其恍惚也,见其宝珠也,见其霞彩也,见其玄微也,见其冲明也,见其魂清也,见其魄静也。

经云:道之为物,唯恍唯惚。

见其无物之象,外应其常善也。

  第五 问善 #

  复询:善者何也?答曰:善者,方圆曲直应物而顺於人也。

不生万恶,则谓之真善也。

不着万物,则谓之清善也。

达理则不读万经,则谓之通善也。

达妙则不穷万化,则谓之明善也。

不害万形,则谓之慈善也。

不厌万浊,则谓之应善也。

不非万人,则谓之德善也。

不求万有,则谓之道善也。

不起万私,则谓之公善也。

不忘万慧,则谓之常善也。

经云: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至善者非恶也。

  第六 问恶 #

  复询:恶者何也?答曰:恶者,人之不肖也。

人不顺其天,则天不顺於人也。

人若抛撒,则天教饥歉也。

人不修其善福,则天不教丰熟也。

人心纵於恶毒,则天意降其风雹也。

人至死不戒於恶杀,则再世定生於修罗也。

人造恶,则天恶报也。

人无恶所害於物,则物无恶所伤於人也。

经云: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搜乌不搏。

弗恶真通,则明其贤也。

  第七 问贤 #

  复询:贤者何也?答曰:贤者,大达之人也。

大智者,如无其通也。

大慧者,如无其知也。

大聪者,如无其明也。

大辩者,如无其说也。

应其智,则真有其万通也。

应其慧,则真有其万解也。

应其聪,则真有其万明也。

应其辩,则真有其万说也。

智通者,世通也。

慧通者,道通也。

聪通者,理明也。

辩通者,言清也。

经云:不尚贤,使民不争。

世之贤隐者,石藏其玉也。

道之贤隐者,无物之真也。

贤者,非其愚也。

  第八 问死 #

  复询:愚者何也?答曰:愚者,古之达人要远其世之梦幻,外貌若愚也。

儒者颜回清贫,而一箪一瓢。

释者释迦乞食,而一饭七家。

道者纯阳无为,而鹑居毂食。

返其朴,则高者就於下也,有者就於无也。

明者似於暗也,古闷者若其讷也。

经云: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

外愚则内抱其道,真生也。

  第九 问生 #

  复询:生者何也?答曰:生者,抱道则真生也,保命则福生也,养气则神生也,通微则妙生也,无妄则慧生也,应物则德生也,常善则救生也,夏至则楼生也;冬至则阳生也,交通则物生也。

真生则闲也,福生则明也,神生则灵也,妙生则清也,慧生则通也,德生则夷也,救生则慈也,阴生则升也,阳生则降也,物生则成也。

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天地生万物,以和气而成,则生也;以金气而杀,则死也。

  第十 问死 #

  复询:死者何也?答曰:死者,物之形也。

万物至其深秋则形死,其根不死也。

万形至其百年则身死,其性不死也。

无情万物,可以深其根也。

有情万形,可以养其性也。

根无其水,则苗死也。

性无其命,则身死也。

根者,性也。

性者,根也。

神者,性也。

性者,神也。

五行之数尽,则其形衰死。

阴阳之外,则其神无死也。

经云: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

死而无其死者,真常贵也。

  第十一 问贵 #

  复询:贵者何也?答曰:贵者,贵其德也。

天施恩不令下知,谓之贵德也。

天施恩不择爱者与,谓之贵德也。

天施恩生成不为主,谓之贵德也。

天施恩济人不望报,谓之贵德也。

人要同天意,惠窘唯自知。

人要同天意,惠心公若私。

人要同天意,惠财如弃泥。

人要同天意,惠食不记谁。

经云: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贵者之德,有余惠於贱也。

  第十二 问贱 #

  复询:贱者何也?答曰:贱者,薄其外也。

真贵其德,则外贱於身也。

德如美玉,则身似顽石也。

德上通其天,身下谦於海。

其言然下,则其身处上也。

内贱其真,则外贵其伪也。

贵德则世之重,贱身则安然存。

见宝则成大器,朴散则现真形。

通天则明夷妙,通海则众善归。

言下则敬信赞,身上则物我增。

贱真则魂魄散,贵伪则味其真。

经云:故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

就於贱下,则举其高也。

  第十三 问高 #

  复询:高者何也?答曰:天之道,则抑其高也。

人之道,则举其高也。

大达之士,则隐其高也。

荣耀之人,则街其高也。

天之道抑高,则惠於窘也。

人之道举高,则损於窘也。

大达者隐高,则化其贤也。

荣耀者街高,则惑其愚也。

经云: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天之所高,覆於下也。

  第十四 问下 #

  复询:下者何也?答曰:下者,海下则清通归顺也,心下则清善归顺也。

清顺则深广也,善顺则德广也。

喻如所立屋者,梁栋就其下,则椽擦归之。

喻如所待宾者,主人就其下,则外客归之。

椽檩归之,则成功也。

外客归之,则成德也。

经云: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处下清顺,则极乐也。

  第十五 问乐 #

  复询:乐者何也?答曰:乐者,乐道则处清下为乐也,乐俗则恋歌酒以为乐也。

乐清下,由无喜无忧也。

乐歌酒,则有欢有愁也。

乐无为之道,则无修无证也。

乐有为之相,则有修有堕也。

乐真性,则无形无尽也。

乐伪身,则有生有死也。

经云: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乐道则无其争也。

失其道之乐,则忧生於苦也。

  第十六 问苦 #

  复询:苦者何也?答曰:苦者,苦於身心也。

世之迷者,苦己贪生,则入於死路也;苦心用机,则性沉於罪地也。

道之悟者,苦己炼形,则如碎石取玉也;苦志忘机,则性升於九霄也。

贤者苦中乐也,愚者乐中苦也。

贤者苦尽而甘来,愚者则乐极而哀也。

经云:恩生於害,害生於恩。

乐道而苦尽,则通其清也。

  第十七 问清 #

  复询:清者何也?答曰:清者,天清则显其万象也。

心清则显其亘灵也,渊清则明其二八也。

通其天象,则降气冲和也。

通其亘灵,则与道同体也。

通其渊清,则灵泉无漏也。

得其冲和,则气神相结也。

得其同体,则真形不朽也。

得其无漏,则皓月光圆也。

经云:渊兮似万物之宗。

探通其清,则无於浊也。

  第十八 问浊 #

  复询:浊者何也?答曰:浊者,世之迷者,纵於意则恶浊也,纵於身则淫浊也,纵於恶则昏其性也,纵於淫则丧其命也。

道之悟者,天清而混於地浊,身清而混於世浊。

清混浊则阴变阳,清混世则外若愚也。

经云:孰能浊以澄,净之徐清。

浊尽则光显也。

  第十九 问显 #

  复询:显者何也?答曰:显者,天之象非自见其明也,天下众目见其明也。

道之理非自是显彰也,天下众善知其达也。

众目见其明,则敬也。

众善知其达,则信也。

世之敬其天地,则福生也。

道之信其无为,则真生也。

经云: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

内光显则外身而隐也。

  第二十 问隐 #

  复询:隐者何也?答曰:隐者,内慈救生,外恐其人知也;内真明达,外貌若愚夫也;内无挂碍,外形似混尘也;内光应物,外无所施为也;内性阐德,外远於人钦也;内灵抱道,外无所着迷也。

至明泯虑,身寄於尘寰也。

经云:道隐无名者,名其大也。

  第二十一 问大 #

  复询:大者何也?答曰:大者,道也。

阴阳而不能包,谓之道大也。

大者,性也。

万邪而正能容,则谓之性大也。

道之大者,乃万物之母也。

性之大者,乃万邪之师也。

通其母,则万物得其造化也。

通其师,则万邪归其正达也。

造化,则各成其形也。

正达,则各通其道也。

经云:道可道,非常道。

大者容其小也。

  第二十二 问小 #

  复询:小者何也?答曰:小者,通其微也。

道通其小,则不择其爱者与恩也。

性通其小,则不择其爱者与教也。

不择其爱者与恩,则小物皆受其道之气也。

不择其爱者与教,则小物皆受其天之光也。

无情之小物,得其道之气,则形生也。

有情之小物,得其天之光,则性生也。

经云:治大国若烹小鲜。

不拣其爱者要,不择其弱者弃也。

小者之妙非虚也。

  第二十三 问虚 #

  复询:虚者何也?答曰:虚者,道之体也。

阴阳明其虚,则万物生也。

至性明其虚,则恍惚生也。

万物生成,则济於世也。

恍惚生成,则出於世也。

物济於人,则世之乐也。

道通其真,则性之乐也。

世乐,则阴阳之有其数也。

性乐,则虚极之无其穷也。

经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

虚者道之实也。

  第二十四 问实 #

  复询:实者何也?答曰:实者,道也。

道生在於天地之先,至今常存不朽者,谓之实也。

实者,性也。

性生在於万物之外,至今常存不朽者,谓之实也。

道明其实,则掌握阴阳,生於万物也。

性明其实,则大达枢要,通於万化也。

万物生,则显其道之实也。

万化生,则显其性之实也。

道虚而气实也,性虚而命实也。

经云:虚其心,实其复。

明其实,则道性真闲也。

  第二十五 问闲 #

  复询:闲者何也?答曰:闲者,道也。

至道闲,则闲运阴阳,而生於物也。

至性闲,则闲烹铅汞,而炼其形也。

阴阳变,则全其物也。

铅汞成,则全其性也。

全其物,则人之富也。

全其性,则神之灵也。

人富则欲其华也,神灵则抱其道也。

欲华则有荣有枯也,抱道则无形无尽也。

经云: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

性乐真闲,则应其忙也。

  第二十六 问忙 #

  复询:忙者何也?答曰:忙者,道乃闲也,二气而常忙也;性乃闲也,四假而常忙也。

二气忙,则四时而分为上下也。

四假忙,则昼夜而贪争往来也。

二气忙,则春变温,夏变暑,秋变凉,冬变寒也。

四假忙,则贪於财,恋於色,迷於酒,竞於气也。

二气忙则造化万物,乃阴阳顺其天地之德也。

四假忙则造於万业,乃众生违其天地之德也。

经云:音声之相和,前后之相随。

形忙悟者,真无去也。

  第二十七 问去 #

  复询:去者何也?答曰:去者,道乃常存而无其尽也,道象无所去也。

去者,物乃成形而有其尽也,气有所去也。

道者,通其阴阳也。

气者,通其万物也。

数尽则阴阳而散去也,形终则万物而朽去也。

阴阳散而道常在也,万物朽而性常存也。

经云:自古及今,其名不去。

物尽而气去也,阳和而气来也。

  第二十八 问来 #

  复询:来者何也?答曰:来者,非其形而动也。

天地待其时而交通,则二气来也。

万形待其时而受气,则阴阳来也。

道乃天地之位也,形乃阴阳之位也。

天地在其道,久位也。

阴阳在其物,寄位也。

久位而四时变通也,寄位而三才聚会也。

变通,则成造化也。

聚会,则成真形也。

枯则物死也,柔则形生也。

经云: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柔来则通其天之清平也。

  第二十九 问平 #

  复询:平者何也?答曰:平者,道也。

道养其万物,则不择其爱者与恩,布气而平也。

平者,真也。

真通其万化,财不择其爱者与妙,布德而平也。

气平,则物齐生也。

德平,则人齐善也。

物齐生,则皆全其造化也。

人齐善,则皆全其道德也。

经云: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妙。

明其常也。

  第三十 问常 #

  复询:常者何也?答曰:常者,道也。

常顺其道,则救於人灵也。

常顺其气,则救於物形也。

人常顺其道,则如鱼在水也。

物常顺其气,则如灯添油也。

鱼离其水,则死也。

灯尽其油,则灭也。

常顺其道,则人生也。

常顺其气,则物生也。

人者,神也。

物者,形也。

形神俱妙,则与道合其真也。

经云: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乐其道之常,则真喜也。

  第三十一 问喜 #

  复询:喜者何也?答曰:喜者,道乐也。

清而无浊,则道乐也。

喜而无忧,则道乐也。

喜者,德乐也。

劝恶从其善,则德乐也。

见条而酬其恩,则德乐也。

喜者,失乐也。

远善而喜於恶,则失乐也。

忘恩而报於条,则失乐也。

乐其道,则全其功也。

乐其德,则全其行也。

乐於失,则输回堕也。

经云: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乐喜则忘於忧也。

  第三十二 问忧 #

  复询:忧者何也?答曰:有忧者,不达其道之正理也。

多事则多忧也。

无忧者,真通其道之真慧也。

无事则无忧也。

多事有於忧,则神昏气浊也。

无事无於忧,则神清气爽也。

气浊则有思淫恶也,丧其魂魄也。

气清则无虑清善,聚其铅汞也。

魂魄散而性下沉也,铅汞成而性上升也。

经云:绝学无忧。

无於忧,念其道,则真有实得也。

  第三十三 问得 #

  复询:得者何也?答曰:得者,真得则得其无名之清宠,伪得则得其有名之浊辱也。

得清宠者,无贪争也。

得浊辱者,有贪争也。

无贪争,则真通其善道也。

有贪争,则伪迷其恶俗也。

真全其万行,则上宠也。

伪造其万业,则下辱也。

悟则无生也,迷则有堕也。

经云:宠辱若惊。

得其伪名着则真道失也。

  第三十四 问失 #

  复询:失者何也?答曰:失者,失其无为之道也。

失者,着於有为之道也。

失者,失其无为之德也,失者,着於有为之德也。

达其无为之道,则真无尽也。

着其有为之道,则伪有尽也。

达其无为之德,则性常平也。

着於有为之德,则心有憎也。

无为之道无尽,则真无坏也。

有为之道有尽,则伪有壤也。

无为之德真平,则通天也。

有为之德伪憎,财即堕也。

经云: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

达无为则无失,通其清福也。

  第三十五 问福 #

  复询:福者何也?答曰:福者,真福乃道也,人之命也;世福乃尘也,物之宝也。

无为之道福者,如皓月常盈也。

有为之世福者,如缺月渐亏也。

皓月盈而人之命也,缺月亏而世之宝也。

命者无尽之道福也,宝者有尽之世空也。

悟其道,则福生也。

迷於世,则业沉也。

经云:福兮祸所伏,孰知其极。

达其道之福,则无於祸也。

  第三十六 问祸 #

  复询:祸者何也?答曰:祸者,人之欲也,预造於愆也。

人若业有一分,天降於十分祸也。

人若善有一分,则天赐於十分福也。

经云:绝利一源,用师十倍。

人若不生於万恶,则胜修於万善也。

人若不着於万物,则胜施其万惠也。

经云:三返昼夜,用师万倍。

达其无为,则清福有其万倍也。

迷其有为,则伪福匿於祸也。

经云:祸兮福所倚。

真者非外舍也。

  第三十七 问舍 #

  复询:舍者何也?答曰:舍者,世之舍於财,则望其福也。

舍者,道非舍於有,而取其无也。

舍财取其福,则不通其真福也。

舍有着於无,则不通其真无也。

真福者,万慈也。

真无者,万达也。

慈则救於物也,达则明其理也。

慈广则德褊也,理阐则道明也。

经云: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

进其道非取也。

  第三十八 问取 #

  复询:取者何也?答曰:取者,妄而非正也。

至真者道也,通清者德也。

尽於物而达,则道归之。

处其下而深,则德归之。

真不着於有,则物归之。

海不处於上,则清归之。

物归之,全其造化也。

清归之,全其至德也。

人若悟於世伪,则达其虚无而有功也。

人若悟於尽我,则通其谦下而有行也。

经云: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真无所取则明其中也。

  第三十九 问中 #

  复询:中者何也?答曰:中者,天之平也。

天施恩而生万物者,不拣择,则谓之明其中也。

人之平者,真布德而通万化者,不憎爱,则谓之明其中也。

天平而万物生成,则天有其功也。

人平而万化真通,则人有其行也。

天若爱者与恩,则无其大功也。

人若爱者施惠,则无其大行也。

经云:夷道若类。

明其夷道,则清福无边也。

  第四十 问边 #

  复询:边者何也?答曰:边者,不通其理也。

见於有而不通其无也,见其无而不通於有也,谓之边见。

不着於边见,则通其理也。

见其有而通於无也,见其无而通於有也。

通於有则抱道而隐於洞天也,达於无则抱道而隐其京华也。

经云:为无为,事无事。

不立於二边,则真无着也。

  第四十一 问着 #

  复询:着者何也?答曰:着不着,则同尘而身混於万物之有也。

真无着其万有之心,则谓之大达也。

不着着,则出尘而身远於万物之有也。

真有着其万物之念,则谓之未达也。

着不着,则身似於藕也。

不着着,则身若莲也。

身在於尘,性无於尘,则了真也。

身远於尘,心有於尘,则未了也。

经云:弊则新。

真了则身应於物,非着非离也。

  第四十二 问离 #

  复询:离者何也?答曰:离者,身离於欲,心忘其尘,则寂然守其志也。

离者,身隐於名山,真应其琴书,寂然乐通志也。

守其志,则淳朴也。

乐通志,则华达也。

身淳朴而心华达,谓之伪形神而俱妙也。

形朴散而真华达,财谓之真形神俱妙也。

经云: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清脱离於物壳,则通人也。

  第四十三 问人 #

  复询:人者何也?答曰:人者,人之生纵其恶,则死沉於恶道输转也,谓之天所治於人也。

人之生不修其福,则死沉贫贱输转也,谓之天所治於人也。

人之有所善,则生在於中华,修其道也。

人之有其洪禧,则生在於中国,积其德也。

人有於恶,则天乃恶报也。

人有其善,则天乃善报也。

经云:治人事天,莫若啬。

人之不通其天意,所执於我也。

  第四十四 问我 #

  复询:我者何也?答曰:我者,真我者,人之性也。

我道无形之道也,我善无为之善也,人皆谓不肖也。

伪我者,人之恶也。

伪道养身之道也,伪善有为之善也,人皆谓见肖也。

真我者,无形之道则真也,无为之善则常也。

伪我,则养身之道则假也,有为之善则憎也。

经云: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若肖久矣。

明其真我不辩也。

  第四十五 问辩 #

  复询:辩者何也?答曰:辩者,世之有辩者,有於万恶也;天之不言者,有其万善也。

世之辩则有於是非也,道之辩则有其清善也。

世之口有辩而心无达也,道乃口无说而真有通也。

无达则广博,而无知其妙也。

有通则绝学,而有知其妙也。

两者谓之迷悟也。

经云: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通其天意,则外若讷也。

  第四十六 问讷 #

  复询:讷者何也?答曰:讷者似於讷者,似其不能言也。

达其道而散於朴,则讷者如辩也。

抱其道而返於朴,则辩者如讷也。

散其朴则损气,而身有於拘也。

返其朴则惜气,而身无於拘也。

见其愚者,辩如讷也。

见其贤者,讷如辩也。

经云: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益真则外损之。

  第四十七 问损 #

  复询:损者何也?答曰:损者,有道之人用事则损於己,不损其他人也。

若处先己而后人,则有其德也。

无道之者,用事则损其他人,不损於己。

若处先人而后己,则无其德也。

有其德者,无为也。

无其德者,有为也。

无其为损於物,则有道也,有其为殢於物,则无道也。

经云:为道日损。

外损尽於物,则道所益也。

  第四十八 问益 #

  复询:益者何也?答曰:益者,有益其真者,道之理也。

悟道则所学其正教,有达者益真也。

迷世则所学於邪法,无达者益身也。

益真则明其道也,益身则殢於物也。

明道则清善也,殢物则贪争也。

清善则积其德也,贪争则积於业也。

有其万行,则真升也。

有其万业,则身堕也。

经云:为学日益。

所学益其道之真,则久长也。

  第四十九 问长 #

  复询:长者何也?答曰:长者人之长,则顺其道而真长也,忘於情则命长也,善明妙则天长也,通其慧则理长也。

真长,则达虚无体也。

命长,则宝光圆也。

天长,则祥烟袅也。

理长,则自然通也。

明虚无,则道全也。

明光圆,则命全也。

明祥烟,则神全也。

明自然,则德全也。

经云?天长地久。

顺其天之长,则无於短也。

  第五十 问短 #

  复询:短者何也?答曰:短者,守道无终,则志短也;见善无慈,则行短也;二尊不敬,则孝短也。

志短则无功也,无慈则无行也,无孝则忘恩也。

有志则全道也,有慈则全德也,酬恩则全孝也。

无道无德无孝,则有短也。

有道有德有孝,则无短也。

经云:斯不善已。

智短则生於伪巧也。

  第五十一 问巧 #

  复询:巧者何也?答曰:巧者,殢其万巧有为,明万利而利多,则害身也;绝其万巧无为,明万清而清多,则全身也。

世利多,则生於祸也;道清多,则生於福也。

伪巧则生於祸也,真清则生於福也。

迷於有则伪也,悟其无则真也。

伪有则恶所害也,真无则善所侵也。

经云: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明者忘於伪巧,而守其真拙也。

  第五十二 问拙 #

  复询:拙者何也?答曰:拙者,至性而通贤,外貌似其愚拙,则谓之返朴也;真慧而通文,伪形而憨拙,则谓之伏藏也。

对其伪迷隐,则拙明也;对其真悟显,则拙达也。

通於世则物达也,通於道则真达也。

见其俗士则应於万有,而机变自然通有也。

见其知音则应於万无,而机变自然通无也。

外拙而真非愚也。

经云: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至巧而若拙,则明者赞也。

  第五十三 问赞 #

  复询:赞者何也?答曰:赞者,君子则扬人美而掩人丑也。

小人则掩人美而扬人丑也。

掩人之丑恶,扬人之美善,则谓之德也。

扬人之丑恶,掩人之美善,则谓之愆也。

有其德则再为人贵也,有於愆则再为人贱也。

今世重人者,来世人却重也。

今世轻人者,来世人却轻也。

德全其道则升也。

愆迷於世,则堕也。

经云: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善赞则无於恶毁也。

  第五十四 问毁 #

  复询:毁者何也?答曰:毁者,有毁者愚,不知贤也;无毁者贤,知其愚也。

愚者举恶而抑其善也,贤者劝恶而归其善也。

愚者生愆而着其相,求福也。

贤者泯愆而忘其相,守道也。

迷者有恶而有善也,悟者无恶而无善也。

有善者无常也,无恶者有常也。

有常则谓之道也。

经云: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

无於毁则浊念忘也。

  第五十五 问忘 #

  复询:忘者何也?答曰:忘者,念其道则忘於世也,念其正则忘於邪也,谓之迷悟也。

念道则修其真也,念世则养於身也。

念正则通至理也,念邪则修色身也。

念真则有其功无愆也,养身则无其功有愆也。

念其正则有行也,无着也。

念其邪则有着也,无行也。

经云:心生於物,死於物。

达理明其枢机,则真忘念也,外无贪也。

  第五十六 问贪 #

  复询:贪者何也?答曰:贪者,贪於欲则丧其命也,贪於财则丧其身也,迷者先甘而后苦也。

泯於欲则全其命也,绝於财则全其身也,悟者先苦而后甘也。

丧命丧身则愚也,全命全身则贤也。

浊者贪世违其道也,清者忘世达其道也。

经云:罪莫大於可欲,祸莫大於不知足。

不贪世伪,则真抱道也。

  第五十七 问道 #

  复询:道者何也?答曰:道者,通物者无物,则道也;知空而不空,则常也,谓之道常也。

道常达,则无为通也。

无者明恍惚之妙也,为者明变通之理也。

无则阴阳之外也,为则万化之明也。

达无而明其有也,通为而明其无也。

非殢於有相为也。

经云: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之为,非小善化於俗也。

  第五十八 问俗 #

  复询:俗者何也?答曰:俗者,人之俗躯也。

真者,至神也。

谓之有物也。

有之外,道乃天地之先也。

物之表,性乃阴阳之外也。

有而明,则如石中见其玉也。

物而明,则似蚌中见其珠也。

有者,人之形也。

物者,真之性也。

形终,则性常在也。

物尽,则气常存也。

迷有物,则魂魄散也。

悟道性,则造化成也。

经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外应俗而无於非也。

  第五十九 问非 #

  复询:非者何也?答曰:非者,上士之人,暗行其万清万善,而大通也;下士之人,明纵於万浊万恶,而大笑也。

清者,顺道而存也。

浊者,逆道而亡也。

贤者,外不贤也。

愚者,外不愚也。

清浊贤愚,久而世知之矣。

日月之明,非自见其明也,天下众目见其明也。

经云:下士闻道,大笑之。

非其是也。

  第六十 问是 #

  复询:是者何也?答曰:是者从其道,则真是也。

非者从於物,则伪非也。

明真则不着於伪也,明是则不言於非也。

明於真,则妙通其道也。

明於是,则妙通其天也。

明道则有其功也,明天则有其行也。

功者,阳道也。

行者,阴德也。

若私救於万形,谓之阳功也。

若偷救於万苦,谓之阴德也。

经云: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自是念道而应物,则有其思也。

  第六十一 问思 #

  复询:思者何也?答曰:悟思者,有知其万清而行,则有万善也;知於万爱而行,则有万恶也。

有万清万善,则真升也。

有万爱万恶,则伪堕也。

生无愆,则死无苦也。

生有愆,则死有苦也。

经云: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思而知其理之妙,忘於世也。

  第六十二问世 #

  复询:世者何也?答曰:世者,通世有知於人,则忘世而向道也;迷世无知其人,则恋世而背道也。

真通其万物,则出於万物之壳也。

伪迷其万物,则在於万物之壳也。

真出於物壳,则道也。

伪在於物壳,则尘也。

真在其道,则无生死也。

伪在於尘,则有生死也。

悟则智通,迷则不明也。

经云:知人者智。

物极而世外,则明其奥妙也。

  第六十三 问妙 #

  复询:妙者何也?答曰:妙者真无欲,则性如皓月圆,而观其妙也;伪有欲,则妄似萤耀明,而见於徽也。

皓月则十方明也,萤耀则一点明也。

十方明,则通万化也。

一点明,则执一法也。

通化容於邪也,执法谤其正也。

无高下通,则正也。

有憎爱执,则邪也。

经云: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彻。

达妙则明其微也。

  第六十四 问微 #

  复询:微者何也?答曰:微者,见其深微则明道也,明其深虑则通世也。

通道者,预通世也。

通世者,不通道也。

明道则提,通世者,通世〔忘世〕则敬也。

通道者,通道行道则达也。

通世忘世,则贤也。

达者,化世之贤也。

贤者,化世之愚也。

愚者明,则贤也。

贤者明,则达也。

经云: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悟幽微则明无方也。

  第六十五 问方 #

  复询:方者何也?答曰:方者,天地方圆,生於万物,不以爱者恩生也,不以憎者害灭也。

太上布德,救於万灵,不以贵者爱恋也,不以贱者断绝也。

天地生於万物,布气而平也。

太上救於万灵,布德而平也。

万物气通,则通天地之大恩功也。

万灵德通,则通太上之大恩行也。

谓之天地圣人,若私至功至行也。

经云:是以圣人方而不割。

真明其方寸,则命光圆也。

  第六十六 问圆 #

  复询:圆者何也?答曰:圆者,天之圆光,望日则月圆也。

晦日则光尽也。

人之命光,十五则连受胎十六岁命圆也,八八而卦尽也。

光尽则天无明也,卦尽则人无命也。

少欲则命延也,多欲则寿夭也。

谓之天之人之盈亏也。

无情则命住也,无物则性通也。

命通性,则如水见土也。

性通命,则如土见水也。

常善通则真火降也,九转成则形不朽也。

经云:见小日明。

圆光显则应也。

  第六十七 问应 #

  复询:应者何也?答曰:无形之道不应有形之身也,无形之性不应有情之礼也。

贵实者仙道,则道应其性也。

贵华者人道,则形应於礼也。

应其性则真也,应於礼则伪也。

天之道抑高而举下也,人之道损贫而奉富也。

顺其天道则逆於人道也,顺於人道则逆其天道也。

经云:上礼为之,而莫之应。

道应其无为,则真通变也。

  第六十八 问变 #

  复询:变者何也?答曰:变者,无为真变,则如水中鉴月也;有为伪变,则似镜裹观形也。

知无为之变,则真性通也。

见有为之变,则伪形力也。

通则无情之真,忘有情之伪也。

力则有情之伪,昧无情之真也。

真变则性通道也,伪变则身贪利也。

道通则全其性也,利贪则害於身也。

经云: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应其真变,则道无情也。

  第六十九 问情 #

  复询:情者何也?答曰:情者,曲则道性无情,而身似有其情也;执则道性有情,而身如无情也。

曲性无於情,则无漏也。

执性有於情,则有漏也。

曲则贤也,执则愚也。

无漏而有贤,则有道有德也。

有漏而无贤,则无道无德也。

有道之真,则魂魄全也。

有德之明,则万化通也。

经云:我无欲而民自朴,我无情而民自清。

道无情则真,不着於世物也。

  第七十 问物 #

  复询:物者何也?答曰:物者,人在於物壳,则似鱼在网也;人出其物壳,则如真在道也。

鱼在网,离水则死也。

真在道,离物则生也。

鱼不贪饵,则鱼常在水也。

人不贪物,则人常在道也。

鱼在水则活也,人在道则生也。

鱼得珠光则变也,人得气冲则通也。

此两者迷则死也,悟则生也。

经云: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物外则忘於机也。

  第七十一 问机 #

  复询:机者何也?答曰:机者,智也。

无道之人用智财损於人,安其自己,谓之贼也。

有道之人用智则损其自己,安於人,谓之福也。

小智则愚恶也,大智则贤善也。

愚者违天也,贤者顺天也。

违天则身堕也,顺天则真升也。

堕者阴道浊也,升者阳道清也。

经云: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自然之智明道,则无虑也。

  第七十二 问虑 #

  复询:虑者何也?答曰:迷世则有心也,悟道则无虑也。

贪争者运万虑也,清善则绝万虑也。

昧则罪无边也,明则福无边也。

无善则常恶也,无恶则常善也。

常恶者积愆也,常善者积德也。

有愆则阴苦也,有德则阳乐也。

世之知利而不知害也,道乃知福而不知贪也。

经云: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绝虑而尽於物,则至道亲也。

  第七十三 问亲 #

  复询:亲者何也?答曰:亲者,人问所亲者,名利亲也,伪宝亲也;物外所亲者,道德亲也,真宝亲也。

伪亲者有名利,财有宠辱也;有伪宝,则有恶人所妨也。

真亲者有道德,则清平也;有真宝,则有善人所侵也。

伪益於身,则损其真也。

真益其身,则损於伪也。

经云: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

道亲则物疏也。

  第七十四 问疏 #

  复询:疏者何也?答曰:疏者,厌世则道无疏也,厌利则身无害也,厌贵则身无贱也。

道无疏则通世也,身无害则通利也,身无贱则通贵也。

通世则善归也,通利则福归也。

通贵则德归也。

常善则通灵也,真福则通命也,至德则通天也。

经云: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不疏其道之真,则明其久远也。

  第七十五 问远 #

  复询:远者何也?答曰:远者,道包久远,天高覆远,地载物远,王大清远。

道则明万古也,天则明万象也,地则生万物也,王则安万民也。

道无所不包也,天无所不盖也,地无所不载也,王无所不容也。

道包则大也,天盖则大也,地载则大也,王容则大也。

《经》云:大曰逝,逝曰远。

道非远真,洽道则近也。

  第七十六 问近 #

  复询:近者何也?答曰:近者,近有道之身,观无道之身;近有道之家,观无道之家;近有道之乡,观无道之乡;近有道之国,观无道之国;近有道之天下,观无道之天下。

身孝则报父母之恩也,家善则如许君庞士也,乡行则怜贫爱老也,国清则万民丰足也,天下有道,则天下成熟也。

经云:故以身观身。

明道则真能行也。

  第七十七 问行 #

  复询:行者何也?答曰:行者,太上所行,天之道也。

天地不言,而暗施其恩,生於万物也。

太上不言,而暗施其德,行於万善也。

天地不言,而恩善应也。

太上不言,而教善通也。

万物成则民富也,万化明则真通也。

民富则国太平也,真通则乐无事也。

民富则各士农工商也,真通则阐太上无为也。

经云:行不言之教。

道无所行,德无所住也。

  第七十八 问住 #

  复询:住者何也?答曰:住者,居也。

真无情,而形在道也;伪有情,而身寄世也。

真形则与道交也,伪身则应物交也。

真忘形则道也,身应世则德也。

心有情则迷也,身远世则执也。

有道德则无迷执也,无道德则有迷执也。

真有道有德,则有贤有善也;伪无道无德,则有愚有恶也。

经云:安其居,乐其俗。

永住太无,则唯然也。

  第七十九 问唯 #

  复询:唯者何也?答曰:唯者,唯然三界,道显无拘也;飘然四海,真隐无侣也。

道无拘则阴阳外也,真无侣则碧霄中也。

道体非空非色也,真光不亏不盈也。

达无则出於万物之壳也,通为则阐其万慧之明也。

天大恩若无恩也,积大德若无德,谓之明其天之道也。

经云: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唯乐道而应机,则哀众也。

  第八十 问众 #

  复询:众者何也?答曰:众者,众所明者,爱名爱利,爱是爱非也;我所昏者,忘名忘利,忘是忘非也。

众爱名则有辱也,我忘名则无辱也。

众爱利则有害也,我忘利则无害也。

众爱是则有非也,我忘是则无非也。

众爱非则有愆也,我忘非则无愆也。

经云:众人昭昭,我独若昏。

  无为清静长生真人至真语录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