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

山海经 #

  经名:山海经。十八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参校本: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东珂《山海经校译》、谭承耕《山海经点校》。

  山海经序 #

  世之览山海者,皆以其闳诞迂夸、多奇怪、俶傥之言,莫不疑焉。

尝试论之曰:庄生有云,人之所知,莫若其所不知,吾於《山海经》见之矣。

夫以宇宙之寥廓,群生之纷纭,阴阳之煦蒸,万殊之区分,精气浑淆,自相濆薄,游魂灵怪,触像而构流形於山川、丽状於木石者,恶可胜言乎。

然则,总其所以乖鼓之於一响,成其所以变混之於一象。

世之所谓异,未知其所以异,世之所谓不异,未知其所以不异,何者?物不自异,待我而后异,异果在我,非物异也。

故胡人见布而疑黂,越人见罽而骇毳。

夫玩所习见,而奇所希闻,此人情之常蔽也。

今略举可以明之者,阳火出於冰水,阴鼠生於炎山,而俗之论者莫之或怪,及谈《山海经》所载而咸怪之,是不怪所可怪,而怪所不可怪也。

不怪所可怪,则几於无怪矣,怪所不可怪,则未始有可怪也。

夫能然所不可、不可所不然,则理无不然矣。

案《汲郡竹书》及《穆天子传》:穆王西征,见西王母执璧帛之好,献锦组之属,穆王享王母于瑶池之上,赋诗往来,辞义可观。

遂袭昆仑之丘,游轩辕之宫,眺锺山之岭,玩帝者之宝,勒石王母之山,纪迹玄圃之上。

乃取其嘉木、艳草、奇乌、怪兽、玉石、珍瑰之器,金膏、烛银之宝,归而殖养之於中国。

穆王驾八骏之乘,右服盗骊,左骖騄耳。

造父为御,犇戎为右,万里长骛,以周历四荒名山大川,靡不登济。

东升大人之堂,西燕王母之庐,南轹鼋鼉之梁,北蹑积羽之衢。

穷欢极娱,然后旋归。

案《史记》:说穆王得盗骊、騄耳、骅骝之骥,使造父御之,以西巡狩,见西王母乐而忘归。

亦与《竹书》同。

《左传》曰:穆王欲肆其心,使天下皆有车辙、马迹焉。

《竹书》所载则是其事也。

而谯周之徒只为通识瑰儒而雅,不平此验之史考,以着其妄。

司马迁叙《大宛传》亦云:自张骞使大夏之后,穷河源,恶睹所谓昆仑者乎。

至《为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不亦悲乎。

若《竹书》不潜出於千载,以作征於今日者,则山海之言其鸟几乎废矣。

若乃东方生晓毕方之名,刘子政辨盗械之尸,王颀访两面之客,他海民获长臂之衣,精验潜效,绝代悬符。

於戏,群惑者其可以少寤乎。

是故圣皇原化以极变,象物以应怪,鉴无滞赜,曲尽幽情。

神焉廋哉,神焉廋哉。

盖此书跨世七代,历载三千,虽暂显於汉,而寻亦寝废。

其山川名号所在多有舛谬,与今不同,师训莫传,遂将湮泯。

道之所存,俗之所丧,悲夫。

余有惧焉,故为之创传,疏其壅阂,辟其茀芜,领其玄致,标其洞涉,庶几令逸文不坠于世,奇言不绝於今,夏后之迹靡刊於将来,八荒之事有闻於后裔,不亦可乎。

夫蘙苍之翔,叵以论垂天之凌,蹄涔之游无以知绛虬之腾,钧天之庭岂伶人之所蹑,无航之津岂苍兕之所涉,非天下之至通,难与言山海之义矣。

呜呼,达观博物之客,其鉴之哉。

  山海经目录总十八卷

  本三万九百十九字,注二万三百五十字,总五万一千二百六十九字。

  南山经第一 #

  本三千五百四十七字,注二千一百七字。

  西山经第二 #

  本五千六百七十二字,注三千二百二字。

  北山经第三 #

  本五千七百四十六字,注二千三百八十二字。

  东山经第四 #

  本二千四十字,注三百七十五字。

  中山经第五 #

  本四千七百一十八字,注三千四百八十五字。

  海外南经第六 #

  本五百一十一字,注六百二十二字。

  海外西经第七 #

  本五百三十七字,注四百五十二字。

  海外北经第八 #

  本五百八十四字,注四百九十三字。

  海外东经第九 #

  本四百四十二字,注五百九十五字。

  海内南经第十 #

  本三百六十四字,注七百九字。

  海内西经第十一

  本四百三十九字,注六百九十五字。

  海内北经第十二

  本五百九十四字,注四百九十五字。

  海内东经第十三

  本六百二十四字,注一千四百九十五字。

  大荒东经第十四

  本八百六十四字,注八百一十三字。

  大荒南经第十五

  本九百七十二字,注五百九十八字。

  大荒西经第十六

  本一千二百八十二字,注一千二百三字。

  大荒北经第十七

  本一千五十六字,注七百六十七字。

  海内经第十八 #

  本一千一百十一字,注九百六十七字。此海

  内经及大荒经本,皆进在外。

  侍中奉车都尉光禄大夫臣秀领校秘书言:校秘书太常属臣望所校《山海经》凡三十二篇,今定为一十八篇。

已定《山海经》者,出於唐虞之际,昔洪水洋溢,漫衍中国,民人失据,崎岖於丘陵,巢於树木。

鲧既无功,而帝尧使禹继之。

禹乘四载,随山刊木,定高山、大川。

盖与伯翳主驱禽兽,命山川,类草木,别水土。

四岳佐之,以周四方,远人迹之所希至,及舟舆之所罕到。

内别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纪其珍宝奇物,异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兽、昆虫,麟凤之所止,祯祥之所隐,及四海之外、绝域之国、殊类之人。

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着《山海经》。

皆贤圣之遗事,古文之着明者也。

其事质明有信。

孝武皇帝时,尝有献异鸟者,食之,百物所不肯食。

东方朔见之,言其乌名,又言其所当食,如朔言。

问朔何以知之,即《山海经》所出也。

孝宣皇帝时,击磻石於上郡,陷,得石室。

其中有反缚盗械人。

时臣秀父向为谏议大夫,言此贰负之臣也。

诏问何以知之,亦以《山海经》对。

其文曰:贰负杀窫窳,帝乃桔之疏属之山,桎其右足,反缚两手。

上大惊。

朝士由是多奇《山海经》者,文学大儒皆读,学以为奇,可以考祯祥变怪之物,见远国异人之谣俗。

故《易》曰:言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博物之君子其可不惑焉。

臣秀昧死谨上。

  山海经卷之一 #

  郭璞传 #

  南山经 #

  南山经之首曰谁山。

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

在蜀伏山,山南之西头滨西海也。

多桂,桂叶似枇杷,长二尺余,广数寸,味辛。

白花,丛生山峰,冬夏常青,间无杂木。

《吕氏春秋》曰:招摇之桂。

多金玉。

有草焉,其状如韭,璨曰:韭,音九。

《尔雅》云蜀山亦多之。

而青花,其名曰祝余,或作桂茶。

食之不饥。

有木焉,其状如谷而黑理,谷,楮也,皮作纸。

璨曰:谷亦名构,名谷者,以其实如谷也#1。

其华四照言有光焰也。

若木华赤,其光照地#2,亦此类也。

见《离骚》经。

其名曰迷谷,佩之不迷。

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禺似猕猴而大,赤目长尾,今江南山中多有#3。

说者不了此物。

名禺,作牛字,图亦作牛形#4,或作猴,皆失之也。

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

生生,禺兽#5,状如猿,伏行交足,亦此类也#6。

见京房《易》。

丽丽□之水出焉,□音作几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未详。

佩之无痕疾。

痕虫病也。

#7

  又东三百里日堂一作常。

庭之山,多棪木,棪别名连,其子似素而赤,可食。

音剡。

多白猿,今猿似猕猴,而大臂脚长,便捷,色有黑有黄。

呜,其声哀。

多水玉,水玉,今水精也。

柑如《上林赋》曰:水玉磊阿。

赤松子所服,见《列仙传》。

多黄金。

  又东三百八十里曰猨翼之山。

其中多怪兽,水多怪鱼。

凡言怪者,皆谓儿状倔奇不常也。

尸子曰:徐偃王好怪,没深水而得怪鱼,入深山而得怪兽者,多列於庭。

多白玉,多腹虫,蝮虫色如绶文,鼻上有针,大者百余斤,一名反鼻。

虫,古虺字。

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

  又东二一百七十里曰杻阳之山。

音纽。

其阳多赤金,铜也。

其阴多白金。

银也。

见《尔雅》。

山南为阳,山北为阴。

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如人歌声。

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孙。

佩谓带其皮尾。

怪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宪翼之水。

其中多玄龟,其状如龟而乌首虺尾,虺尾锐#8其名曰旋龟,其音曰一判木,如破木声。

佩之不聋,可以为底。

□□□为犹治也。

外传曰:疾不可为一作底#9,犹病愈也。

  东三百里曰柢山#10。

多水,无草木。

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

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亦作胁。

其音如留牛,庄子曰:执犁之狗#11,谓此牛也。

《穆天子传》曰:天子之狗执虎豹。

其名曰鯥,音六。

冬死而夏生,此亦蛰类也。

谓之死者,言其垫无所知,如死耳。

食之无肿疾。

  又东四百里曰亶爰之山。

亶音蝉。

多水,无草木,不可以上。

言崇峭也。

有兽焉,其状如狸而有髦,其名曰类,类或作沛髦,或作发。

自为牝牡,食者不妬。

《庄子》亦曰:类自为雌雄而化。

今貆猪亦自为雌雄。

  又东三百里曰基山。

其阳多玉,其阴多怪木。

有兽焉,其状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猼訑,博施二音。

施一作施。

佩之不畏。

不知恐畏。

有乌焉,其状如鸡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其名曰□□急性,尚付厂乎二音。

食之无卧。

  又东三里曰青丘之山。

亦有青丘国在海外。

《水经》云:即《上林赋》云:秋田於青丘。

其阳多玉,其阴多青□。

□黝属音瓠。

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即九尾狐。

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啖其肉令人不逢妖邪之气。

或曰:蛊,蛊毒。

有乌焉,其状如鸠,其音若呵,如人相呵呼声。

名曰灌灌,或作灌□。

佩之不惑。

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翼之泽。

其中多赤鱬,音儒。

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食之不疥。

一作疾。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箕尾之山。

其尾跤于东海,多沙石。

踆,古蹲字,言临海上。

音存。

仿水出焉,音芳。

而南流注于消,音育。

其中多白玉。

凡□山之首,自招摇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

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令其祠之礼:毛言择生取其毛色也。

《周官》曰:阳祀用醉牲之毛。

用一璋玉瘗,半圭为璋。

瘗,埋也。

糈用徐米,精杞神之米名。

先吕反。

今江东音所,一音糈。

徐,稻也,他睹反。

糈或作疏,非也。

一璧,稻米,白菅为席。

菅,茅属也。

音间。

  《南次二经》之首曰柜山,音矩。

西临流黄,北望诸毗,东望长右。

皆山名。

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赤水。

其中多白玉,《尸子》曰:水方折者有玉,员折者有珠。

多丹粟。

细丹砂如粟也。

有兽焉,其状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其名曰狸力,见则其县多土功。

有乌焉,其状如鸱而人手,其脚如人手。

鸱音处脂反。

其音如痹,末详其名曰鸦,音株。

其鸣自号也,见则其县多放士。

放,放逐,或作效也。

  东南四百五十里曰长右之山。无草水,多水。有兽焉,其状如禺而四耳,其名长右,以山出此兽,因以名之。其音如吟,如人呻吟声。见则其郡县大水。

  又东三百四十里曰尧光之山。

其阳多玉,其阴多金。

有兽焉,其状如人而彘鬣,穴居而冬蛰,其名曰猾裹,滑怀两音。

其音如斲木,如人斫木声。

见则县有大繇。

谓作役也,或曰其县乱。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羽山。今东海祝其县西南有羽山,即鲧所趣处。计此道里不相应,似非也。其下多水,其上多雨,无草木,多蝮虫。蚖也。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瞿父之山。音劬。无草木,多金玉。

  又东四百里曰句县之山。无草木,多金玉。今在会稽余姚县南、句章县北,故兹二县因此为名云,见张氏《地里志》。

  又东五百里曰浮玉之山。

北望具区,具区今昊县西南,太湖也。

《尚书》谓之震泽。

东望诸毗,水名。

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其名曰负,是食人。

苕水出于其阴,北流注于具区,其中多鮆鱼。

鮆鱼狭薄而长头,大者尺余。

太湖中今饶之。

一名刀鱼,音禅启反。

  又东五百里曰成山。

四方而三坛,形如人筑坛相累也。

成亦重耳。

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 □水出焉,音涿。

而南流注于一作流注于西。

虖勺。

车音呼勺,或作多下同。

其中多黄金。

今永昌郡,水出金如秕,在沙中。

《尸子》曰:清水出黄金,王英。

  又东五百里日会稽之山,四方。

今在会稽郡山阴县南,上有禹冢及井。

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玞石。

玞,赋跌石,似玉,今长沙临湘出之。

赤地白文,色笼葱不分明。

勺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湨。

音鹃。

  又东五百里曰夷山。无草木,多砂石,湨一作损。水出焉,而南流注于列涂。

  又东五百里曰仆勾一作夕。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草木,无鸟兽,无水。

  又东五百里曰咸阴之山。无草木,无水。

  又东四百里曰洵一作旬。

山。

其阳多金,其阴多玉。

有兽焉,其状如羊而无口,不可杀也。

禀气自然。

其名曰□。

音还或音患。

洵水出焉,音恂。

而南流注于关之泽,音遏。

其中多芘羸。

  又东四百里曰摩勺之山。

其上多梓柟,神,山揪也。

构,大木,叶似桑。

今作楠,音南,《尔雅》以为柟其下多刻杞。

杞,苟杞也。

子赤。

滂水出焉,音滂沱之滂。

而东流注于海。

  又东五百里曰区吴之山。无草木,多砂石,鹿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

  又东五百里曰鹿吴之山。

上无草木,多金石。

泽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

水有兽焉,名曰蛊雕。

蛊或作纂。

其状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婴儿之音,是食人。

  东五百里曰漆吴之山。无草木,多博石,无玉。可以为博基石。处于海东,望丘山,其光载出载入,神光之所潜耀。是惟日次。是日景所次会。

  凡《南次二经》之首,自拒山至于漆吴之山,凡十七山七千二百里。其神状皆龙身而乌首。其祠:毛用一璧瘗,精用稌。稍广也。

  《南次三经》之首曰天虞之山。其下多水,不可以上。

  东五百里日祷过之山。

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犀兕。

犀似水牛,猪头库口#12,脚似象,有三蹄,大腹,黑色,三角:一在头上,一在额上,一在鼻上。

在鼻上者小而不堕,食角也。

好啖口#12,口中常洒血沫。

兕亦似水牛;青色,二角重三千斤。

多象,象,兽之最大者。

长鼻,大者牙长一丈,性妬,不畜淫子。

有乌焉,其状如鸿,鵁似凫而小,脚近尾。

音骹箭之骹。

而白首、三足、或作手。

人面,其名曰瞿如,音劬。

其鸣自号也。

恨水出焉,音银。

而南流注于海。

其中有虎蛟,蛟似蛇四足龙属。

其状鱼身而蛇尾,其音如鸳鸯,食者不肿,可以已痔。

  又东五百里曰丹穴之山。

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

渤海海岸曲崎头也。

有乌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

是乌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汉时凤乌数出,高五六尺,五采,庄周说凤文字与此有异。

广雅云:凤,鸡头鹅颔蛇颈龟背鱼尾,雌曰凰,雄曰凤。

  又东五百里曰发爽之山。无草木,多水,多白猿。泛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

  又东四百里至于旄山之尾,其南有谷,曰育遗,或作隧。多怪乌,广雅曰:口口口朋#14爰居雀皆怪乌之属也。凯风自是出。凯风,南风。

  又东四百里至于非山之首。其上多金玉,无水,其下多蝮虫。

  又东五百里曰阳夹之山。无草木,多水。

  又东五百里曰灌湘之山。上多木,无草,多怪乌,无兽。一作□湖射之山。

  又东五百里曰鸡山。

其上多金,其下多丹雘。

癯,赤色者。

或曰癯,美丹也,见《尚书》。

音尺蠖之蠖。

黑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

其中有鱄鱼,音团扇之团。

其状如鲋而负毛,其音如豚,见则天下大旱。

  又东四百里曰令丘之山。

无草木,多火。

其南有谷焉,日中谷,条风自是出。

东北风为条风。

记曰:条风至,出轻系,督逋留。

有乌焉,其状如枭,人面四目而有耳,其名曰显,音娱。

其鸣自号也,见则天下大旱。

  又东三百七十里仑者之山。

音论说之论,一音伦。

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

有木焉,其状如谷而赤理,其汁如漆,其味如饴,食者不饥,可以释劳,其名日白□,或作睪苏。

睪苏一名白□,见《广雅》音羔。

可以血玉。

血谓可用染玉作光彩。

  又东五百八十里曰禺槁之山。多怪兽,多大蛇。

  东五百八十里曰南禺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水,有穴焉。水春辄入,夏乃出,冬则闭。佐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海。有凤皇,鹓雏。亦凤属。

  凡南次三经之首,自天虞之山以至南禺之山,凡一十四山,六千五百三十里。其神皆龙身而人面。其祠皆一白狗祈,祈请祷也。糈用徐。

  右南经之山志,大小凡四十山,万六千三百八十里。

  南山经图赞 #

  桂

  桂生南裔,枝华岑岭。广莫熙葩,凌霜津颖。气王百药,森然云挺。

  迷谷

  爰有奇树,产自招摇。厥华流光,上映垂霄。佩之不惑,潜有灵标。

  狌狌前作生 #

  狌狌似猴,走立行伏。禳木挺力,少辛明目。飞廉迅足,岂食斯肉。

  水玉

  水玉沐浴,潜映洞渊。赤松是服,灵蜕乘烟。吐纳六气,升降九天。

  白猿

  白猿肆巧,由基抚弓。应吁而号,神有先中。数如循环,其妙无穷。

  鹿蜀

  鹿蜀之兽,马质虎文。骧首吟呜,矫足腾群。佩其皮毛,子孙如云。

  鯥

  鱼兮日鯥,处不在水。厥状如牛,乌翼蛇尾。随时隐见,倚乎生死。

  类

  类之为兽,一体兼二。近取诸身,用不假器。窈窕是佩,不知妬忌。

  猼施

  搏拖似羊,眼反在背。视之则奇,推之无怪。若欲不恐,厥皮可佩。

  祝荼草旋龟□□鱼

  祝荼嘉草,食之不饥。乌首蚖尾,其名旋龟。□□六足,三翅并翚。

  灌灌鸟赤鱬 #

  厥声如诃,厥形如鸠。佩之辨惑,出自青丘。赤鱬之物,鱼身人头。

  鴸乌

  彗星横天,鲸鱼死浪。鴸鸣于邑,贤士见放。厥理至微,言之无况。

  猾裹

  猾裹之兽,见则兴役。膺政而出,匪乱不适。天下有道,幽形匿迹。

  长右彘 #

  长右四耳,厥状如猴。实为水祥,见则横流。彘虎其身,厥尾如牛。

  会稽山 #

  禹祖会稽,爰朝群臣。不虔是讨,乃戮长人。玉赣表夏,玄石勒秦。

  患,前作□。 #

  有兽无口,其名曰患。害气不入,厥体无间。至理之尽,出乎自然。

  犀

  犀头似堵,形兼牛质。角则并三,分身互出。鼓鼻生风,壮气隘溢。

  兕

  兕推壮兽,似牛青黑。力无不倾,自焚以革。皮充武备,角助文德。

  象

  象实魁梧,体巨貌诡。肉兼十牛,目不踰豕。望头如尾,动若丘徙。

  纂雕瞿如乌虎蛟

  纂雕有角,声若儿号,瞿如三手,厥状似鵁,鱼身蛇尾,是谓虎蛟。

  凤

  凤皇灵鸟,实冠羽群。八象其体,五德其文。羽翼来仪,应我圣君。

  育隧谷前作育遗。

  育隧之谷,爰含凯风。青阳既谢,气应祝融。炎雰是扇,以散郁隆。

  鱄鱼颙鸟 #

  颙鸟栖林,鱄鱼处渊。俱为旱征,灾延普天。测之无象,厥数推玄。

  白□

  白□睪苏,其汁如饴。食之辟谷,味有余滋。逍遥忘劳,穷生尽期。

  山海经卷之一竟

  #1原本脱为『皮作纸口口口口口口口口者,以其口口口也』,据谭承耕校本补作『皮作纸。璨曰:谷亦名构,名谷者,以其实如谷也』。

  #2原本脱为『其光照口』,据谭校本补作『其光照地』。

  #3原本脱为『禺口口口而大,赤目长口,口口口山中多有』,据谭校本补作『禺似猕猴而大,赤目长尾,今江南山中多有』。

  #4原本脱为『名禺,口牛口,口亦口牛形』,据谭校本补作『名禺,作牛字,图亦作牛形』。

  #5原本脱为『生口,口兽』,据谭校本补作『生生,禺兽』。

  #6原本脱为『伏行交足,口口口口』,据谭校本补作『伏行交足,亦此类也』。

  #7原本脱为『瘕口口也』,据谭校本补作『瘕虫病也』。

  #8原本脱为『虺口锐』,据谭校本补作『虺尾说』。

  #9原本脱为『口不口为一作底』,据谭校本补作『疾不可为一作底』。

  #10原本脱为『东三百里曰口口』,据谭校本补作『东三百里曰柢山』。

  #11原本脱为『口口之狗』,据谭校本补作『执犁之狗』。

  #12猪头库口:谭校本补作『猪头库脚』。

  #13好啖口:谭校本补作『好啖棘』。

  #14口口口朋:谭校本补作『鵽离、鹧朋』

  山海经卷之二 #

  郭璞传 #

  西山经 #

  《西山经》华山之首曰钱来之山。

其上多松,其下多洗石。

澡洗可以磢体,去垢纷。

磢,初两反。

有兽焉,其状如羊而马尾,名曰羬羊,今大月氏国,有大羊如驴而马尾。

《尔雅》云:羊六尺为羬。

谓此羊也。

羬,音针。

其脂可以已腊。

治体皴。

腊,立曰昔。

  西四十五里曰松果之山。

濩水出焉,北流注于渭。

其中多铜。

有乌焉,其名曰螐渠,螐,音彤弓之彤。

其状如山鸡,黑身赤足,可以已□。

谓皮破起也,音叵驳反。

  又西六十里曰太华之山。

即西岳华阴山也。

今在弘农华阴县西南。

削成而四方,今山形上大下小,峭峻也。

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仞,八尺也。

上有明星玉女,持玉浆,得上服之,即成仙。

道险僻不通。

诗含神雾云。

乌兽莫居。

有蛇焉,名曰肥缝,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早。

汤时此蛇见於阳山下。

复有肥遗蛇,疑是同名。

  又西八十里曰小华之山。

即少华山。

其木多荆杞,其兽多□牛。

今华阴山中多山牛山羊,肉皆千斤。

牛即此牛也。

音昨口。

其阴多磬石。

可以为乐石。

其阳多□琈之玉,□琈,玉名,所未详也。

`□浮两音。

鸟多赤惊,赤惊,山鸡之属。

胸腹洞,赤冠,金背,黄头,绿尾,中有赤,毛彩鲜明。

音作蔽,或作鳖。

可以御火。

其草有萆荔,萆荔,香草也。

蔽戾两音。

状如乌韭,而生於石上,亦缘木而生,乌韭,在屋者曰昔邪,在墙者日垣衣。

食之已心痛。

  又西八十里曰符禺之山。

其阳多铜,其阴多铁。

其上有木焉,名曰文茎,其实如枣,可以已聋。

其草多条,其状如葵,而赤华黄实,如婴儿舌,食之使人不惑。

符禺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渭。

其兽多葱聋,其状如羊而赤鬣。

其乌多鴖,音旻。

其状如翠赤喙,翠似燕而绀色也。

可以御火。

畜之辟火灾也。

  又西六十里曰石脆之山。

其木多□栅。

□,树高三丈许,无枝条,叶大而圆。

岐生梢头,实皮相裹。

上行一皮者为一节,可以为绳。

一名拼榈。

音马□之□。

其草多条,其状如韭,而白华黑宝,食之已疥。

其阳多□琈之玉,其阴多铜。

灌水出焉,而北流注于禺水。

其中有流赭,赭,赤土。

以涂牛马无病。

今人亦以朱涂牛角,云以辟恶。

马或作角。

  又西七十里曰英山。

其上多杻僵,杻,似棣而细叶,一名土橿。

音纽。

橿,木中车林,音姜。

其阴多铁,其阳多赤金。

禺水出焉,北流注于招水。

音韶。

其中多□鱼,音同蚌蛤之蚌。

其状如鳖,其音如羊,其阳多箭□今汉中郡出□竹,厚裹而长节,根深,笋冬生地中,人掘取食之。

□,音媚。

其兽多□牛、羬羊。

有鸟焉,其状如鹑,黄身而赤喙,其名曰肥遗,食之已疠,疠,疫病也。

或曰恶创。

韩子曰:疠人怜主。

可以杀虫。

  又西五十二里曰竹山。

其上多乔木,枝上竦者。

音桥。

其阴多铁,有草焉,其名曰黄雚,其状如樗,其叶如麻,白华而赤实,其状如赭,紫,赤色。

浴之已疥,又可以已胕。

治胕肿也。

音符。

竹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阳多竹箭,箭筱也。

多苍玉,丹水出焉。

今所在有丹所。

东南流注于洛水,其中多水玉,多人鱼,如□鱼四脚。

有兽焉,其状如豚,而白毛,大如笄而黑端,笄,簪属。

名曰毫彘。

狟猪也,夹髀,有粗豪长数尺,能以脊上豪射物,亦自为牝牡。

狟或作豭,吴楚呼为鸾猪,亦此类也。

  又西百二十里曰浮山。

多盼木,音美目盻兮之盻。

根叶而无伤,枳,刺针也。

能伤人,故名云。

木虫居之。

在树之中。

有草焉,名曰熏音训。

草,麻叶而方茎,赤华而黑实,臭如蘼芜,靡芜,香草。

《易》曰:其臭如兰。

眉、无两音。

佩之可以已疠。

  又西七十里曰羭次之山。

音臾。

漆水出焉,今漆水出岐山。

北流注于渭,其上多棫柜,棫白桵也。

音域。

其下多竹箭,其阴多赤铜,其阳多婴垣之玉。

或作短,或作根,或作埋,传写谬错,未可得详。

有兽焉,其状如禺而长臂,善投,其名曰嚣。

亦在畏欢画中,似猕猴投掷也。

有鸟焉,其状如枭,人面而一足,曰橐□,音肥。

冬见夏蛰,服之不畏雷。

着其毛羽,令人不畏天雷也。

或作灾。

  又西百五十里曰时山。无草木,逐或作遂。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中多水玉。

  又西百七十里曰南山,上多丹粟。

丹水出焉,北流注于渭。

兽多猛豹,猛豹似熊而小,毛浅有光泽,能食蛇,食铜铁,出蜀中。

豹或作虎。

鸟多尸鸠。

尸鸠,布谷类也。

或曰鹏鹤也。

鸠或作丘。

  又西百八十里曰大时之山,上多谷柞,柞栎。

下多杻柜,阴多银,阳多白玉。

涔水出焉,音潜。

北流注于渭。

清水出焉,南流注于汉水。

今河内修武县县北,黑山亦出清水。

  又西三百二十里曰蟠冢之山。

今在武都氏道县南,嶓音波。

汉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沔。

至江夏安陆县,江即沔水。

嚣水出焉,北流注於汤水。

或作阳。

其上多桃枝钩端,钩端,桃枝属。

兽多犀、兕、熊熊,罴似熊而黄白色,猛憨能扳树。

鸟多白翰赤鳖。

白翰,白鵫也。

亦名鵫雉,又曰白雉。

有草焉,其叶如蕙,蕙,香草,兰属也。

或以蕙为熏叶,失之。

其本如桔梗,本根也。

黑华,而不实,名曰蓇蓉,尔雅释草曰:荣而不实谓之蓇。

音骨。

食之使人无子。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帝之山。

上多□柟,下多菅蕙,菅,茅类也。

有兽焉,其状如狗,名曰溪或作谷。

边,或作遗。

席其皮者不蛊。

有鸟焉,其状如鹑,黑文而赤访,翁,头下毛。

音汲瓮之瓮。

名曰栎,音沙砾之砾。

食之已痔。

有草焉,其状如葵,其臭如靡芜,名曰杜衡,香草也。

可以走马,带之令人便马或曰马得之而健走。

食之已瘿。

  西南三百八十里曰皋涂之山。

蔷音色或作黄,又作蒉。

水出焉,西流注于诸资之水。

涂水出焉,南流注于集获之水。

其阳多丹粟,其阴多银、黄金,其上多桂木。

有白石焉,其名曰礜,可以毒鼠。

今礜石杀鼠。

音豫。

蚕食之而肥。

有草焉,其状如稿茇,弃黄,香草。

其叶如葵而赤背,名曰无条,可以毒鼠。

有兽焉,其状如鹿而白尾,马足人手前两脚似人手。

而四角,名曰玃如。

音猥玃之婴。

有乌焉,其状如鸱而人足,名曰数斯,食之已瘦。

或作痫。

  又西百八十里日黄山。

今始平槐里县有黄山,上故有宫,汉惠帝所起,疑非此。

无草木,多竹箭,盼水出焉,音美目盻兮之盻。

西流注于赤水,其中多玉。

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苍黑、大目,其名曰□。

音敏有鸟焉,其状如鸮,青羽赤喙,人舌能言,名曰鹦□。

鹦□,舌似小儿舌,脚指前后各两,扶南微外出五色者,亦有纯赤白者,大如雁也。

  又西二百里曰翠山。

其上多□柟,其下多竹箭,其阳多黄金、玉,其阴多旄牛、磨麝。

羚,似羊而大角,细食,好在山崖间。

麝,似獐而小,有香。

其鸟多鸓,音垒。

其状如鹊,赤黑而两首、四足,可以御火。

  又西二百五十里日騩山。

音巍一音陈嚣之魄。

是錞于西海。

錞,犹是錞也。

音章闰反。

无草木,多玉,凄水出焉,或作浽。

西流注于海。

其中多采石、黄金,采石,石有彩色者。

今雌黄、空青、绿碧之属。

多丹粟。

  凡西经之首,自钱来之山至于騩山,凡十九山,二千九百五十七里。

华山冢也,冢者,神鬼之所,舍也。

其祠之礼:太牢。

牛羊豕为太牢。

羭山神也,祠之用烛,或作炀。

斋百日以百牺,牲,纯色者为牺。

座用百瑜,瑜亦美玉名,音臾。

汤或作温。

其酒百樽,温酒令热。

婴以百珪、百璧。

婴谓陈之以环祭也。

或曰婴即古罂字,谓盂也。

徐州云:《穆天子传》曰:黄金之婴之属也。

其余十七山之属,皆毛牷,用一羊祠之。

牷谓牲体全具也,《左传》曰:栓牲肥腯者也。

烛者百草之末灰,白席采等纯之。

纯,缘也。

五色纵之,等差其文彩也。

《周礼》:莞席纷纯。

  西次二经之首曰钤山。音髡钳之钳,或作冷,又作涂。其上多铜,其下多玉,其木多杻僵。

  西二百里曰泰或作秦。冒之山。其阳多金,其阴多铁。浴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其中多藻玉,藻玉,玉有符彩者,或作柬,音练。多白蛇,水螭。

  又西一百七十里曰数历之山。

其上多黄金,其下多银,其木多杻橿,其鸟多鹦□。

楚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渭。

其中多白珠。

今蜀郡平泽出青珠。

《尸子》曰:水圆折者有珠。

  又西百五十里曰高山。

其上多银,其下多青碧、碧亦玉类也。

今越巂、会稽县东山出碧。

雄黄。

晋大兴三年,高平郡界有山崩,其中出数千斤雄黄。

其木多□,其草多竹,泾水出焉,音经。

而东流注于渭,今泾水出空定朝郡县西井头山,至京兆高陵县入渭也。

其中多磬石,书曰:泗滨浮磬是也。

青碧。

  西南三百里曰女床之山。

其阳多赤铜,其阴多石涅,即矾石也。

楚人名为涅石。

秦名为羽涅也。

本草经亦名曰石涅也。

其兽多虎豹犀兕,有鸟焉,其状如翟而五彩文,翟似雉而大,长尾,或作□□,雕属也。

名曰鸾鸟,现则天下安宁。

旧说鸾似鸡,形瑞乌也。

周成王时西戎献也。

  又西二百里曰龙首之山。其阳多黄金,其阴多铁。苕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泾水。其中多美玉。

  又西二百里曰鹿台之山。

今在上郡。

其上多白玉,其下多银,其兽多□牛、羬羊、白豪。

豪,貆猪也。

有鸟焉,其状如雄鸡而人面,名曰凫徯,其名自叫也,见则有兵。

  西南二百里曰鸟危之山。其阳多磬石,其阴多檀楮,楮即谷木。其中多女床。未详。乌危之水出焉,西流注于赤水,其中多丹粟。

  又西四百里曰小次之山。其上多白玉,其下多赤铜。有兽焉,其状如猿而白首、赤足,名曰朱厌,见则大兵。一作见则有六起焉,一作见则为兵。

  又西三百里曰大次之山。其阳多垩,垩似土色甚白。音恶。其阴多碧,其兽多□牛、羚羊。

  又西四百里曰熏吴之山。无草木,多金玉。

  又西四百里曰底阳之山。

音旨。

其木多稷、构、豫章。

稷,似松,有刺,细理。

音即。

豫章,大木似揪,叶冬夏青,生七年而后复可知也。

其兽多犀、兕、虎、狗、□牛。

犳音之药反。

  又西二百五十里曰众兽之山。其上多□琈之玉,其下多檀楮、多黄金。其兽多犀、兕。

  又西五百里曰皇人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雄黄。即雌黄也。或曰空青曾青之属。皇水出焉,西流注于赤水。其中多丹粟。

  又西三百里曰中皇之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蕙棠。彤棠之属也。蕙或作羔。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西皇之山。其阳多金,其阴多铁。其兽多糜鹿、□牛。麋大如小牛,鹿属也。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莱山。其木多檀楮,其鸟多罗罗,是食人。罗罗之乌所未详也。

  凡西次二经之首,自钤山至于莱山,凡十七山,四千一百四十里。

其十神者,皆人面而马身。

其七神皆人面牛身,四足而一臂,操杖以行,是为飞兽之神。

其祠之毛用少牢,羊猪为少牢也。

白菅为席。

其十辈音背。

神者,其祠之毛一雄鸡,钤而不糈,钤,所用祭器名,所未详也。

或作思训祈不糈,祠不以米。

毛采。

言用杂色鸡也。

  《西次三经》之首曰崇吾之山。

在河之南,北望冢遂,山名。

南望多之泽,音遥。

西望帝之搏兽之丘,搏或作簿。

东望□音於然反。

渊。

有木焉,圆叶而白柎,今江东人呼草木子房为柎,音府。

一曰柎,花下鄂,音丈夫字。

或作柎,音符。

赤华而黑理,其实如枳,食之宜子孙。

有兽焉,其状如禺而文臂。

豹虎而善投,名曰举父。

或作夸父。

有鸟焉,其状如凫,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飞,名曰蛮蛮,比翼乌也。

色青赤,不比不能飞。

《尔雅》作□□乌也。

见则天下大水。

  西北三百里曰长沙之山。泚水出焉,音紫。北流注于泑水。乌交反,又音黝水,色黑也。无草木,多青雄黄。

  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此山形有缺不周匝处,因名云。

西北不周风自此山出。

北望诸毗之山,临彼岳崇之山,东望泑泽,河水所潜也,其源浑浑泡泡。

河南出昆仑,潜行地下,至葱岭,出于阗国,复分流歧出,合而东流注泑泽,已复潜行,南出于积石山,而为中国河也。

名泑泽,即蒲泽,一名蒲昌海,广三四百里,其水停,冬夏不增减,去玉门关三百余里,即河之重源,所谓潜行也。

浑浑泡泡,水渍涌之声也。

衮泡两音。

爰有嘉果,其实如桃,其叶如枣,黄华而赤柎,食之不劳。

  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峚山。

音密。

其上多丹木,圆叶而赤茎,黄华而赤实,其味如饴,食之不饥。

丹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泽。

后稷神所溺,因名云。

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

其源沸沸汤汤,玉膏涌出之貌也。

《河图玉版》曰:少室山,其上有白玉膏,一服即仙矣。

亦此类也。

沸音拂。

黄帝是食是飨。

所以得登龙於鼎湖而龙蜕也。

是生玄玉,言玉膏中凡出黑玉也。

玉膏所出,以灌丹木,丹木五岁,五色乃清,言光鲜也。

五味乃馨。

言滋香也。

黄帝乃取峚山之玉荣,谓玉华也。

《离骚》曰:怀琬谈之荣英。

又曰:登昆仑兮食玉英。

汲冢书所谓曹华之玉。

而投之锺山之阳。

以为玉种。

瑾瑜之玉为良,言最善也。

或作食。

觐臾两音。

坚粟精密,说玉理也。

《礼记》曰:琐密似粟,粟或作栗。

玉有粟文,所谓谷璧也。

浊泽有而光,浊谓润厚。

五色发作,言符彩互映也。

王子灵符应日:赤如鸡冠,黄如蒸粟,白如割肪,黑如醇漆,玉之符彩也。

以和柔刚。

言玉协九德也。

天地鬼神,是食是飨;玉所以祈祭者,言能动天地、感鬼神。

君子服之,以御不祥。

今徽外出金刚石,石属而似金,有光彩可以刻玉,外国人带之云辟恶气,亦此类也。

自峚山至于锺山四百六十里,其间尽泽也。

是多音鸟、怪兽、奇鱼,皆异物焉。

  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锺山。

其子曰鼓,此亦神名,名之为锺山之子耳。

其类皆见《归藏·启筮》其状如人面而龙身,启筮曰:丽山之子,青羽八面马身。

亦似此状也。

是与钦□音邳杀葆江于昆仑之阳,葆或作祖。

帝乃戮之锺山之东曰□,音遥崖,钦□化为大鹗,鹗,雕属也。

音□。

其状如雕而黑文白首,赤喙而虎爪,其音如晨鹄,晨鹄,鹗属。

犹云晨亮耳。

《说苑》曰:县吠犬,比奉晨凫也。

见则有大兵。

鼓亦化为鵔鸟,音俊。

其状如鸱,赤足而直喙,黄文而白首,其音如鹄,见即其邑大旱。

《穆天子传》云:锺山作春,字音同耳。

穆王北外此山,以望四野,曰:锺山是惟天下之高山也。

百兽之所聚,飞乌之栖也。

爰有赤豹、白虎、白乌、青雕,执犬羊,食豕鹿。

穆王五日观于锺山,乃为铭迹於县圃之上,以诏后世。

  又西百八十里曰泰器之山。

观水出焉,西流注于流沙。

是多文鳐鱼,音遥。

状如鲤鱼,鱼身而鸟翼,苍文而白首,赤喙,常行西海,游於东海,以夜飞。

其音如鸾鸡,鸾鸡,乌名,未详也。

或作乐。

其味酸甘,食之已狂,见则天下大穰。

丰穰,收熟也。

《韩子》曰:秾岁之秋。

  又西三百二十里日槐江之山。

丘时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泑水。

其中多赢母,即□螺也。

其上多青雄黄,多藏琅玕、黄金、玉。

琅玕,石似珠者。

藏犹隐也。

郎干两音。

其阳多丹粟,其阴多采黄金、银。

实惟帝之平圃,即玄圃也。

《穆天子传》曰:乃为铭迹於玄圃之上。

谓刊石纪功德,如秦皇、汉武之为者也。

神英招司之,司,主也。

音韶。

其状马身而人面,虎文而鸟翼,徇于四梅。

徇,谓周行也。

其音如榴,音溜,或作籀。

所未详也。

南望昆仑,其光能熊,其气魂魂。

其光气炎盛。

口口口之貌口西望大泽,后稷所潜也。

后稷生而灵,极及其潜化形,逐此泽而、为之神。

口口口口骑箕尾也#1。

其中多玉,其阴多摇木之□若#2摇木,大木也。

言其上复生若木。

大木之奇灵者为若。

口口口子《国语》日户#3摇木口口口口#4。

北望诸毗,山名。

槐鬼离仑居之,离仑其神名。

鹰鹯之所宅也。

鹯亦鸱属也。

庄周曰:鸱鸦甘鼠。

《穆天子传》云:锺山上有白乌、青雕,皆此族类也。

东望恒山四成,成亦重也。

《尔雅》云:再成曰英也。

有穷鬼居之,各在一搏。

搏犹胁也,言群鬼各以类聚,处山四胁。

有穷,其总号耳。

搏三作传。

爰有滛水,其清洛洛。

水流下之貌也,浴音遥也。

有天神焉,其状如牛,而八足、二首、马尾。

其音如勃皇,勃皇未详。

见则其邑有兵。

  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天帝都邑之在下者也。

《穆天子傅》曰:吉日辛酉,天子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而封丰隆之葬,以韶后世。

言增封於昆仑山之上。

神陆吾司之。

即肩吾也。

庄周曰:肩吾得之,以处大山也。

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

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圃时。

主九城之部界、天帝苑圃之时饰也。

有兽焉,其状如羊而四角,名曰土蝼,是食人。

有鸟焉,其状如蜂,大如鸳鸯,名曰钦原,钦或作友,或作至也。

蠚鸟兽则死,蠚木则枯。

有鸟焉,其名曰鹑鸟,是司帝之百服。

服,器服也。

一曰服事也。

或作口有木焉,其状如棠,棠,梨也。

黄华赤实,其味如李而无核,名曰沙棠,可以御水,食之使人不溺。

言口口口#5也。

沙棠为木,不可口口#6。

《吕氏春秋》曰:果之美者,沙棠之实。

铭曰:口口沙棠#7,刻以为舟,泛彼沧海,以遨以游。

有草焉,名曰□草,音频。

其状如葵,其味如葱,食之已劳。

《吕氏春秋》曰:菜之美者,昆仑之□。

可水出焉,出山东北隅也。

而南流东注于无达。

山名。

赤水出焉,出山东南隅也。

而东南流注于泛天之水。

泛天亦山名,赤水所穷也。

《边天子传》曰:遂宿于昆仑之侧,赤水之阳。

阳,水北也。

泛,浮剑反。

洋水出焉,出山西北隅。

或作洧。

而西南流注于丑涂之水。

丑涂,亦山名也,皆在南极。

《穆天子传》曰:戊辰济洋水又曰觞天子洋水也黑水出焉,亦出西北隅也。

而西流于大杅,山名也。

《穆天子传》曰:乃封长肱于黑水之西河,是惟昆仑鸿鹭之上,以为周室主。

杆音于。

是多怪鸟兽。

谓有一兽九首,有一乌六首之属也。

  又西三百七十里曰乐游之山。桃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泽,是多白玉。其中多□鱼,音淯。其状如蛇而四足,是食鱼。

  西水行四百里日流沙,二百里至于赢母之山,神长乘司之,是天之九德也。九德之气所生。其神状如人而犳之药反。尾。其山上多玉,其下多青石而无水。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

此山多玉石,因以名云。

《穆天子传》谓之群玉之山,见其山河无险,四彻中绳,先王之所谓策府。

寡草木,无乌兽,穆王於是攻其玉石,取玉石版三乘,玉器服物,载玉万只以归。

双玉为壳,半壳为只。

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蓬头乱发。

胜,玉胜也,音庞。

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主知灾厉五刑残杀之气也。

《穆天子传》曰: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执亥圭白璧以见西王母,献绵组百纯,绀三百纯,西王母再拜受之。

乙丑,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复能来。

天子当之曰:予还东土,和理诸夏,万民均平,吾颜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

西王母又为天子吟曰:祖彼西土,爰居其所,虎豹为群,乌鹊与处。

嘉命不迁,我惟帝女,彼何世民,又将去子。

吹笙鼓簧,甲心翱翔,世民之子,惟天之望。

天子遂骚,升于奄山,乃纪迹于奄山之石,而树之槐眉,曰:西王母之山。

奄山即崦嵫山也。

案《竹书》:穆王五十七年,西王母来见,宾于昭宫。

舜时,西王母遣使献玉环,见《礼·三朝》有兽焉,其状如犬而豹文,其角如牛,或作羊。

或名曰狡,其音如吠犬,见则其国大穰。

晋太康十年邵陵扶夷县,槛得一兽,状如豹文,有两角无前两脚。

时人认之狡,疑非此。

有鸟焉,其状如翟而赤,名曰胜遇,亭姓。

是食鱼,其音如录,音绿,义未详。

见则其国大水。

  又西四百八十里曰轩辕之丘。无草木,黄帝居此丘,娶西陵氏女,因号轩辕丘。洵水出焉,音询。南流注于黑水,其中多丹粟、多青雄黄。

  又西三百里曰积石之山,其下有石门,河水冒以西流。

冒犹覆也。

积石山名在金城河门关西南羌中,河水行口口,东入塞内。

是山也,万物无不有焉。

《水经》引《山海经》云:积石山在邓林山东,河所入也。

  又西二百里曰长留之山,其神白帝少吴居之。

少吴,金天氏,帝挚之号也。

其兽皆文尾,或作长。

其鸟皆文首,文或作长。

是多文玉石。

实惟员神磈氏之宫。

音隗。

是神也,主司反景。

日西入则景反东照,主司察之。

  又西二百八十里曰章义之山。

无草木,多瑶碧,碧,亦玉属。

所为甚怪。

多有非常之物。

有兽焉,其状如赤豹,五尾一角,其音如击石,其名曰狰。

《京氏易义》曰:音如石相击。

音静也。

有鸟焉,其状如鹤,一足,赤文青质而白喙,名曰毕方,其鸣自叫也,见则其邑有讹火。

讹,亦妖讹字。

  又西三百里曰阴山,浊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蕃泽。

其中多文贝,口口口之类也#8。

见《尔雅》。

有兽焉,其状如狸或作豹。

而白首,名曰天狗。

其音如榴榴,或作猫猫。

可以御凶。

  又西二百里曰符惕之山。音阳。其上多□格,下多金玉,神江疑居之。是山也,多怪雨风云之所出也。

  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今在炖煌郡。

《尚书》云:窜三苗于也危是也。

三青鸟居之。

是山也,广员百里。

三青乌主为西王母取食者,别自游息於此山也。

《竹书》曰:穆王西征,至于青乌所解也。

其上有兽焉,其状如牛,白身,四角,其毫如披蓑,蓑,辟雨草衣也。

音催。

其名曰傲□,傲壹两音。

是食人。

有鸟焉,一首而三身,其状如□,其名曰鸱,□,似雕,黑文赤颈。

立曰洛。

下句或云:扶狩则死,扶本则枯,应在上饮原下,脱错在此耳。

  又西一百九十里曰騩山。其上多玉而无石,神耆童居之,耆童,老童颛顼之子。其音常如锺磬。其下多积蛇。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

多金玉,有青雄黄。

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

有神焉,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体色黄而精光,赤也。

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惟帝江也。

夫形无全者,则神自然灵,照精无见者,则间与理会,其帝江之谓乎。

庄生所云中央之帝混沌,为鲦忽所凿七窍而死者,盖假此以寓言也。

  又西二百九十里日泑山,泑,音黝黑之黝。

神募收居之。

亦金神也,人面、虎爪、白尾、执钱、见《外传》云。

其上多婴短之玉,未详。

其阳多瑾瑜之玉,其阴多青雄黄。

是山也,西望日之所入,其气圆,日形圆,故其气象亦圆也。

神红光之所司也。

未闻其状。

  西水行百里至于翼望之山,或作土翠山。

无草木,多金玉。

有兽焉,其状如狸,一目而三尾,名曰讙,讙,音欢,或作原。

其音如□百声,言其能作百种物声也。

或日□百,物名,亦所求详。

是可以御凶,服之已瘴。

黄瘴病也。

音旦。

有鸟焉,其状如鸟,三首六尾而善笑,名曰鵸□,待余两音。

服之使人不厌,不厌梦也。

《周书》曰:厌者,不咪。

音莫礼反。

或日眯,眯目也。

又可以御凶。

  凡西次三经之首,崇吾之山至于翼望之山,凡二十三山,六千七百四十四里,其神状皆羊身人面。

其祠之礼,用一吉玉瘗,玉加彩色者也。

《尸子》曰:吉玉大龟。

精用稷米。

  西次四经之首曰阴山,上多谷,无石,其草多茆蕃。茆,□葵也。蕃,青蕃,似莎而大。茆烦两音。阴水出焉,西流注于洛。

  北五十里曰劳山,多此草。一名儿荑,中染紫也。弱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洛。

  西五十里曰罢父之山。洱水出焉,音耳。而西流注于洛,其中多茈碧。

  北百七十里曰申山,其上多谷祚,其下多杻柜,其阳多金玉。区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北二百里曰鸟山。其上多桑,其下多楮,其阴多铁,其阳多玉。辱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又北百二十里曰上申之山,上无草木,而多硌石,硌,硌略,大石貌也。

音洛。

下多榛楛,榛子,似栗而小,味美。

楛木可以为箭。

《诗》云:榛楛济济。

榛枯两音。

兽多白鹿。

其鸟多当扈,或作户。

其状如雉,以其髯飞,髯,咽下须毛也。

食之不眴目。

音眩。

汤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又北百八十里曰诸次之山,诸次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是山也,多木,无草,鸟兽莫居,是多众蛇。

  又北百八十里曰号山。

其木多漆□,漆树似樗也。

其草多药、□、芎藭。

药,白芷别名。

□,香草也。

芎藭,一名江蓠。

音乌较反。

多泠石。

泠或音金,未详。

端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又北二百二十里曰盂山。

音于。

其阴多铁,其阳多铜,其兽多白狼、白虎。

《外传》曰:周穆王伐犬戎,得四白狼、白虎。

虎名彪□。

其鸟多白雉、白翟。

或作白翠。

生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西二百五十里曰白於之山。

上多松栢,下多栎、檀。

栎即柞。

其兽多□牛、羬羊。

其乌多鸮。

鸮似鸠而青色。

洛水出于其阳,而东流注于渭;夹水出于其阴,东流注于生水。

  西北三百里曰申首之山,无草木,冬夏有雪。申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是多白玉。

  又西五十五里曰泾谷之山。或无之山二字。泾水出焉,或以此为今泾水,未详。东南流注于渭,是多白金、白玉。

  又西百二十里曰刚山,多柴木,多□琈之玉。

刚水出焉,北流注于渭,是多神□,□,亦魑魅之类也。

音耻回又,或作□。

其状人面兽身,一足,一手,其音如钦。

钦亦吟字假音。

  又西二百里至刚山之尾,洛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蛮蛮,其状鼠身而鳖首,其音如吠犬。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英鞮之山。

上多漆木,下多金玉,鸟兽尽白。

涴水出焉,涴或作□,音冤枉之冤。

而北·注于陵羊之泽。

是多冉遗之鱼,鱼身蛇首,六足,其目如马耳,食之使人不眯,可以御凶。

  又西三百里曰中曲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雄黄、白玉及金。

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身黑尾,一角,虎牙爪,音如鼓音,其名日驳,是食虎豹,《尔雅》说驳不道,有角及虎爪。

驳亦在长狩画中。

可以御兵。

养之辟兵刃也。

有木焉,其状如棠,而圆叶赤实,实大如木瓜,木瓜如/J’瓜。

名曰欀木,音怀。

食之多力。

《尸子》曰:木食之人,多为仁者。

名为若水。

此之类。

  又西二百六十里曰邦山,音圭。

其上有兽焉,其状如牛,猬毛,名曰穷奇,如獋狗,是食人。

或云似虎,猬毛,有翼。

《铭》曰:穷奇之兽,厥 形甚丑,驰逐妖邪,莫不犇走,是以一名,号曰神狗。

蒙水出焉,音蒙。

南流注于洋水。

其中多黄贝、贝,甲虫,内如科斗,但有头尾耳。

赢鱼,音螺。

鱼身而乌翼,音如鸳鸯,见则其邑大水。

  又西二百二十里曰鸟鼠同穴之山。

今在龙西首阳县西南,山有乌鼠同穴;乌名曰□,鼠名曰□。

□如人家鼠而短尾,□似燕而黄色,穿地入数尺,鼠在内,乌在外,而共处。

《孔氏尚书传》曰:共为雌雄。

《张氏地理记》云:不为牡牝也。

其上多白虎、白玉。

渭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出山东,至弘农华阴县入河。

其中多鳋鱼,音骚。

其状如组鱼,鳣鱼,大鱼也。

口在领下,体有连甲也。

或作鲇鲤。

动则其邑有大兵。

或脱,无从动则以下语者。

滥水出于其西,音槛。

西流注于汉水,多□□之鱼,如毗两音。

其状如覆铫,乌首而鱼翼,鱼尾,音如磬石之声。

是生珠玉。

亦珠母蚌类,而能生出之。

  西南三百六十里曰崦嵫之山。

日没所入山也,见《离骚》。

奄兹两音。

其上多丹木,其叶如谷,其实大如瓜,赤符而黑理,食之已瘅,可以御火。

其阳多龟,其阴多玉。

苕或作若。

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

《禹大传》曰:洧盘之水出崦嵫山。

其中多砥砺,磨石也。

精为砥,粗为砺也。

有兽焉,其状马身而乌翼,人面,蛇尾,是好举人,喜抱举人。

名曰孰湖。

有鸟焉,其状如鸮,而人面、蜼身、犬尾,蜼,猕猴属也。

音赠遗之遗。

一音诛,见《中山经》。

尾,或作背。

其名自号也。

或作设,设亦呼耳,疑此脱误。

见则其邑大旱。

  凡西次四经自阴山以下至于崦嵫之山,凡十九山,三千六百八十里。其祠祀礼,皆用一白鸡祈。糈以稻米,白菅为席。

  右西经之山,凡七十七山,一万七千五百一十里。

  西山经图赞 #

  羬羊

  月氏之羊,其类甚野。厥高六尺,尾赤如马。何以审之,事见尔雅。

  太华山 #

  华岳灵峻,削成四方。爰有神女,是挹玉浆。其谁由之,龙驾云裳。

  肥遗蛇 #

  肥遗为物,与灾合契。鼓翼阳山,以表亢厉。桑林既祷,倏忽潜逝。

  □渠赤鸶乌文茎木鴖乌

  □渠已殃,赤鳖辟火,文茎愈聋,是则嘉果;鴖亦卫灾,厥形惟么。

  流赭

  沙则潜流,亦有运赭。干以求铁,趋在其下。蠲牛之疠,作采于社。

  豪彘

  刚鬣之族,号曰豪彘。毛如攒锥,中有激矢。厥体兼资,自为牝牡。

  黄雚草肥遗鸟嚣兽

  浴疾之草,厥子赭赤。肥遗似鹑,其肉已疫。嚣兽长臂,为物好掷。

  橐□

  有鸟人面,一脚孤立。性与时反,冬出夏蛰。带其羽毛,迅雷不入。

  桃枝

  蟠冢美竹,厥兮桃枝。丛薄幽蔼,从容郁猗。箪以安寝,杖以扶危。

  杜衡

  狌狌犇人,杜衡走马。理固须因,体亦有假。足骏在感,安事御者。

  蓇容草边溪兽栎鸟前作蓇蓉,前作溪边

  有华无实,菁容之树。边溪类狗,皮厌妖蛊。黑文赤翁,鸟愈隐痔。鹦□慧鸟,青羽赤喙。

  誉石

  禀气方殊,件错理微。誉石杀鼠,蚕食而肥。□性虽反,齐之一归。

  玃如

  玃如之兽,鹿状四角。马足人手,其尾则白。貌兼三形,攀木缘石。

  鹦□

  鹦□慧鸟,栖林喙桑。四指中分,行则以觜。自贻伊笼,见幽坐趾。

  数斯鸟□兽鸓鸟

  数斯人脚,厥状似鸱。□兽大眼,有鸟名鸓。两头四足,翔若合飞。

  鸾鸟

  鸾翔女床,凤出丹穴。拊翼相和,以应圣哲。击石靡咏,韶音其绝。

  亮换鸟朱厌兽 #

  凫徯朱厌,见则有兵。类异感同,理不虚行。推之自然,厥数难明。

  蛮蛮

  比翼之鸟,似凫青赤。虽云一形,气同体隔。延颈离凫,翻飞合翮。

  丹木玉膏 #

  丹木炜烨,沸沸玉膏。黄轩是服,遂攀龙豪。眇然升遐,群下乌号。

  瑾瑜玉 #

  锺山之宝,爰有玉华。符彩流映,气如虹霞。君子是佩,象德闲邪。

  锺山之子鼓钦□

  钦□及鼓,是杀祖江。帝乃戮之,昆仑之东。二子皆化,矫翼亦同。

  鳐鱼

  见则邑秾,厥名曰鳐。经营二海,矫翼闲霄。唯味之奇,见叹伊卮。

  神英招 #

  槐江之山,英招是主。巡游四海,抚翼云舞。实惟帝囿,有谓玄圃。

  榣木

  榣惟灵树,爰生若木。重根增驾,流光旁烛。食之灵化,荣名仙录。

  昆仑丘 #

  昆仑月精,水之灵府。惟帝下都,西老之宇。嵥然中峙,兮曰天柱。

  神陆吾 #

  肩吾得一,以处昆仑。开明是对,司帝之门。吐纳灵气,熊熊魂魂。

  土蝼兽钦原鸟 #

  土蝼食人,四角似羊。钦原类蜂,大如鸳鸯。触物则毙,其锐难当。

  沙棠

  安得沙棠,制为龙丹。泛彼沧海,眇然遐游。聊以逍遥,任波去留。

  鹑鸟沙棠实□草

  司帝百服,其鸟名鹑。沙棠之实,惟果是珍。爰有奇菜,厥兮曰□。

  神长乘 #

  九德之气,是生长乘。人状犳尾,其神则凝。妙物自潜,世无得称。

  西王母 #

  天帝之女,蓬发虎颜。穆王执贽,赋诗交欢。韵外之事,难以具言。

  积石

  积石之中,实出重河。夏后是导,石门涌波。珍物斯备,比奇昆阿。

  白帝少吴 #

  少吴之帝,号曰金天。磈氏之宫,亦在此山。是司日入,其景则圆。

  狰

  章莪之山,奇怪所宅。有兽似豹,厥色惟赤。五尾一角,鸣如击石。

  毕方

  毕方赤文,离精是炳。旱则高翔,鼓翼阳景。集乃流灾,火不炎正。

  文贝

  先民有作,龟贝为货。贝以文彩,贾以大小。简则易从,犯而不过。

  天狗

  乾麻不长,天狗不大。厥质虽小,攘灾除害。气之相王,在乎食带。

  三青鸟 #

  山名三危,青鸟所解。往来昆仑,王母是隶。穆王西征,旋轸斯地。

  江疑獓□兽□鸟

  江疑所居,风云是潜。兽有獓□,毛如披蓑。□鸟一头,厥身则兼。

  神耆童 #

  颛项之子,嗣作火正。铿枪其鸣,声如锺磬。处于騩山,唯灵之盛。

  帝江

  质则混沌,神则旁通。自然灵照,听不以聪。强为之名,曰在帝江。

  豲兽鵸鵌鸟 #

  鵸鵌三头,豲兽三尾。俱御不祥,消凶辟眯。君子服之,不逢不韪。

  当扈

  鸟飞以翼,当扈则须。废多任少,沛然有余。轮运於毂,至用在无。

  白狼

  矫矫白狼,有道则游。应符变质,乃衔灵钩。惟德是适,出殷见周。

  白虎

  甝□之虎,仁而有猛。其质载皓,其文载炳。应德而扰,止我交境。

  驳

  驳惟马类,实畜之英。腾髦骧首,嘘天雷鸣。气无冯凌,吞虎辟兵。

  神□蛮蛮髯遗鱼前作冉遗

  其音如吟,一脚人面。鼠身鳖头,厥号曰蛮。目如马耳,食厌妖变。

  欀木

  欀之为木,厥形似连。若能长服,拔树排山。力则有之,寿则宜然。

  鸟鼠同穴山 #

  □□二虫,殊类同归。聚不以方,或走或飞。不然之然,难以理推。

  □魮鱼 #

  形如覆铫,包玉含珠。有而不积,泄以尾闾。间与道会,可谓奇鱼。

  丹木

  爰有丹木,生彼淆盘。厥实如瓜,其味甘酸。蠲痾辟火,用奇桂兰。

  穷奇兽蠃鱼孰湖兽

  穷奇如牛,猬毛自表。蒙水之赢,匪鱼伊鸟。孰湖之兽,见人则抱。

  鳋鱼

  物以感应,亦有数动。壮士挺剑,气激白虹。鳋鱼潜渊,出则邑悚。

  山海经卷之二竟

  #1口口口口骑箕尾也:谭校本补作『亦犹传说骑箕尾也』。

  #2其阴多摇木之口若:谭校本补作『其阴多摇木之有若』。

  #3口口口子《国语》曰:谭校本补作『见《尸子》,《国语》曰』。

  #4摇木口口口口:谭校本补作:『摇木不生花也』。

  #5言口口口:谭校本补作『言体浮轻也』。

  #6不可口口:谭本补作『不可得沉』。

  #7口口沙棠:谭本补作『安得沙棠』。

  #8口口口之类也:谭校本补作『余泉蚔之类也』。

  山海经卷之三 #

  郭璞传 #

  北山经 #

  北山经之首曰单狐之山。多机木,桃木似榆,可烧以粪稻田,出蜀中。音几。其上多华草,漨水出焉,音逢。而西流注于泑水,其中多芘石、文石。

  又北二百五十里曰求如之山。

其上多铜,其下多玉,无草木。

滑水作湑水。

出焉,而西流注于诸毗之水。

水出诸毗山也。

其中多滑鱼,作□鱼。

其状如鳝,赤背,□鱼似蛇,音善。

其音如梧,如人相枝梧声。

音吾子之吾。

食之已疣。

疣赘也。

其中多水马,其状如马,文臂、牛尾,臂,前脚也。

《周礼》曰:马黑脊而斑臂膢。

汉武元狩四年,炖煌渥佳水出马以为灵瑞者,即此类也。

其音如呼。

如人叫呼。

  又北三百里曰带山。

其上多玉,其下多青碧。

有兽焉,其状如马,一角,有错,言角有甲错也。

或作历。

其名曰□疏,音欢。

可以辟火。

有乌焉,其状如乌,五彩而赤文,名曰鵸□,上已有此乌,疑同名。

是自为牝牡,食之不疸。

无痈疽病也。

彭水出焉,而西流注于芘湖之水。

其中多鲦鱼,音由。

其状如鸡,而赤毛、三尾、六足、四首,其音如鹊,食之可以已忧。

  又北四百里曰谯明之山。

谯水出焉,西流注于河。

其中多何罗之鱼,一首而十身,其音如吠犬,食之已痈。

有兽焉,其状如貆而赤豪,貆豪猪也。

音丸。

其音如榴榴,名曰孟槐,可以御凶。

辟凶邪气也,亦在畏守画中也。

是山也,无草木,多青雄黄。

一作多青碧。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涿光之山。

嚣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

其中多鳛鳛之鱼,音胯褶之褶。

其状如鹊而十翼,鳞皆在羽端,其音如鹊,可以御二火,食之不瘅。

其上多松栢,其下多□橿,其兽多羚羊,其鸟多蕃。

未详。

或云即鸮,音烦。

  又北三百八十里曰虢山。

其上多漆,其下多桐椐,桐悟,桐也。

椐,樻木,肿节中杖。

椐,音祛。

其阳多玉,其阴多铁。

伊水出焉,西流注於河。

其兽多橐驼。

有肉鞍,善行流沙中,日行三百里,其负千斤,知水泉所在也。

其鸟多寓,状如鼠而鸟翼,其音如羊,可以御兵。

  又北四百里至于虢山之尾,其上多玉而无石。鱼水出焉,西流注于河,其中多文贝。

  又北二百里曰丹熏之山。

其上多樗柏,其草多韭薤,皆山菜。

《尔雅》有其名。

多丹雘。

熏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棠水。

有兽焉,其状如鼠,而菟首、麋身,其音如獋犬,以其尾飞,或作髯飞,獋,音豪。

名曰耳鼠,食之不□,□,大腹也。

见裨仓,音采也。

又可以御百毒。

  又北二百八十里曰石者之山。其上无草木,多瑶玉。泚水出焉,西流注于河。有兽焉,其状如豹,而文题白身,题额也。名曰孟极,走善伏,其鸣自呼。

  又北百一十里曰边春之山。

或作春山。

多葱、葵、韭、山葱,名茖,大叶。

桃、李。

山桃,褫桃,子小,不解核也。

杠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泽。

有兽焉,其状如禺,而文身善笑,见人则卧。

言佯眠也。

水曰幽鴳#1,或作鴳,音遏。

其鸣自呼。

  又北二百里曰蔓联之山。

万连二音。

其上无草木,有兽焉,其状如禺,而有鬣牛尾,文臂,马蹄。

见人则呼,名曰足訾,其鸣自呼。

有鸟焉,状如雌雉而人面,见人则跃,名曰竦斯,其鸣自呼也。

近韩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泽,其中多磁石,可以取铁。

磁石。

《管子》曰:上有磁石下有铜,可取也。

  又北百八十里曰单张之山。

其上无草木,有兽焉,其状如豹,而长尾、人首、而牛耳、一目,名曰诸犍,音如犍牛之犍。

善咤,行则衔其尾,居则蟠其尾。

有鸟焉,其状如雉而文首、白翼、黄足,名曰白鵺,音夜。

食之已嗌痛,嗌,咽也。

《谷梁传》曰:嗌不容粒。

今吴人呼咽为嗌。

音隘。

可以已痸。

痸,痴病也。

栎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杠水。

  又北三百二十里曰灌题之山。

其上多樗柘,其下多流沙、多砥。

有兽焉,其状如牛,而白尾,其音如訆,如人呼唤。

讨音叫。

名曰那父。

有鸟焉,其状如雌雉而人面,见人则跃,跃跣。

名曰竦斯,其鸣自呼也。

匠韩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泽。

其中多磁石。

可以取铁。

《管子》曰:山上有磁石者,下必有铜。

音慈。

  又北二百里曰潘侯之山。

其上多松栢,其下多榛楛,其阳多玉,其阴多铁。

有兽焉,其状如牛而四节,生毛,名曰旄牛。

今旄牛背膝及胡尾皆有长毛。

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栎泽。

  又北二百三十里曰小咸之山,无草木,冬夏有雪。

  北二百八十里曰大咸之山,无草木,其下多玉。

是山也,四方不可以上,有蛇名曰长蛇,其毛如彘豪。

说者云长百寻。

今蝗蛇色似艾绶文,文间有毛如猪鬣,此其类也。

常山亦有长蛇,与此形不同。

其音如鼓柝。

如人行夜敲木柝声。

音托。

  又北三百二十里曰敦薨之山。

其上多□柟,其下多茈草。

敦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泽,出于昆仑之东北隅,实惟河源。

即河水出昆仑之虚。

其中多赤鲑,今名鯸饴为鲑鱼,立曰圭。

其兽多兕、旄牛,或作朴牛,朴牛见《离骚》天问所未详。

其鸟多尸鸠。

  又北二百里曰少咸之山。

无草木,多青碧。

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赤身、人面、马足,名曰窫窳,《尔雅》云:窫窳似□,虎爪,与此错,轧愈二音。

其音如婴儿,是食人。

敦水出焉,东流注于雁门之水。

水出雁门山间。

其中多□□之鱼,音沛未详,或作鯆。

食之杀人。

  又北二百里曰狱法之山。

瀤泽之水出焉,音怀。

而东北流注于泰泽。

其中多鱢鱼,立曰藻。

其状如鲤而鸡足,食之已疣。

有兽焉,其状如犬,而人面、善投,见人则笑,其名山,音晖。

其行如风,言疾。

见则天下大风。

  又北二百里曰北岳之山,多根、棘、刚木。

檀柘之属。

有兽焉,其状如牛而四角,人目,彘耳,其名曰诸怀,其音如鸣雁,是食人。

诸怀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嚣水。

其中多鮨鱼,立曰诣。

鱼身而犬首,其音如婴儿,今海中有虎鹿鱼及海狶,体皆如鱼而头似虎鹿猪,此其类也。

食之已狂。

  又北百八十里曰浑夕之山。

无草木,多铜玉。

嚣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海。

有蛇一头、两身、四足,名曰蜰□、见则其国大旱。

《管子》曰涸水之精,名曰□,一头而两身,其状如蛇,长八尺。

以其名呼之,可使取鱼虌。

亦此类。

  又北五十里曰北单之山。无草木,多葱、韭。

  又北百里曰熊差之山。无草木,多马。野马也,似马而小。

  又北百八十里曰北鲜之山。是山多马。鲜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涂吾之水。汉元狩二年,马出徐吾水中也。

  又北百七十里曰堤山。或作□,古字耳。多马。有兽焉,其状如豹而文首,名日狕。音么。堤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泰泽,其中多龙龟。

  凡《北山经》之首,自单狐之山至于堤山,凡二十五山,五千四百九十里。

其神皆人面蛇身,其祠之毛,用一雄鸡乱瘗,吉玉用一珪,瘗而不糈。

言祭不用米,皆埋其所用牲玉。

其山北,人皆生食不火之物。

或作皆生食而不火。

  《北次二经》之首在河之东,其首枕汾,临汾水上也。

音坟。

其名曰管涔之山,今在太原郡故汾阳县北秀容山,涔音岑。

其上无木而多草,其下多玉。

汾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

至汾阳县北西入河。

  又北二百五十里曰少阳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赤银。银之精也。酸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汾水,其中多美赭。《管子》曰:山上有赭者,其下有铁。

  又北五十里曰县雍之山。

今在晋阳县西,名汲瓮,雍音瓮。

其上多玉,其下多铜,其兽多闾糜。

闾,即羭也。

似驴而歧蹄,角如羚羊,一名山驴。

《周书》曰:北唐以闾。

亦见乡射礼。

其鸟多白翟、白□。

即白鵫也。

音于六反晋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汾水。

东过晋阳南,又东入汾。

其中多鮆鱼,其状如倏而赤鳞,小鱼曰鲦。

其音如咤,食之不骄。

或作骚,骚臭也。

  又北二百里曰狐岐之山。无草木,多青碧。胜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汾水,其中多苍玉。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白沙山。广圆三百里,尽沙也。无草木,鸟兽。鲔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出山之顶,停其底也。是多白玉。

  又北四十里曰尔是之山。无草木,无水。

  又北三百八十里曰狂山,无草木。是山也,冬夏有雪,狂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浮水,其中多美玉。

  又北三百八十里曰诸余之山。其上多铜、玉,其下多松栢。诸余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旄水。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敦头之山。其上多金玉,无草木。旄水出焉,而东流注于邛泽,其中多□马,音勃。牛尾而白身,一角,其音如呼。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钩吾之山。

其上多玉,其下多铜。

有兽焉,其状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是食人。

为物贪淋,食人未尽,还害其身,像在夏鼎。

《左传》所谓饕餮是也。

狍音咆。

  又北三百里曰北嚣之山,无石,其阳多碧,其阴多玉。

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白身,犬首、马尾、彘鬣,名曰独峪。

音谷。

有鸟焉,其状如鸟,人面,名曰□□,般冒两音,或作夏也。

宵飞而昼伏,鹪□之属。

食之已暍。

中热也,音谒。

涔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叩泽。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梁渠之山。

无草木,多金。

玉修水出焉,而东流注于踌门。

水名。

其兽多居暨,其状如汇而赤毛,汇似鼠,赤毛如刺也。

猬汇音渭。

其音如豚。

有鸟焉,其状如夸父,或作举父。

四翼、一目、犬尾,名曰嚣,其音如鹊,食之已腹痛,可以止何。

治洞下也,音洞。

  又北四百里曰姑灌之山。无草木。是山也,冬夏有雪。

  又北三百八十里曰湖灌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碧、多马。湖灌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海。其中多□。亦鳝鱼字。有木焉,其叶如柳,而赤理。

  又北水行五百里,流沙三百里,至于洹山。其上多金玉,三桑生之,其树皆无枝,其高百仞,百果树生之。其下多怪蛇。

  又北三百里曰敦题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是錞于北海。

  凡《北次二经》之首,自管涔之山至于敦题之山,凡十七山,五千六百九十里。

其神皆蛇身人面,其祠:毛用一雄鸡彘座;埋之。

用一璧、一珪投而不糈。

擿玉於山中以礼神,不埋之也。

  《北次三经》之首,曰太行之山。

今在河内野王县西北。

行音户刚反。

其首日归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碧。

有兽焉,其状如羚羊而四角,马尾而有距,其名曰□,善还还旋,旋舞也。

□音晖。

其鸣自训。

有鸟焉,其状如鹊,白身、赤尾、六足,其名曰□,音犇。

是善惊,其鸣自詨。

今吴人谓呼为詨,音呼交反。

  又东北二百里日龙侯之山。

无草木,多金玉。

决决之水出焉,音诀。

而东流注于河。

其中多人鱼,其状如□鱼,四足,其音如婴儿,蹄见《山中经》。

或曰人鱼即鲵也。

似鲇而四脚,声如小儿啼。

今亦呼鲇,为□音蹄。

食之无痴疾。

  又东北二百里曰马成之山。

其上多文石,其阴多金玉。

有兽焉,其状如白犬而黑头,见人则飞,言肉翅飞行自在。

其名曰天马,其鸣自训。

有鸟焉,其状如鸟,首白而身青、足黄,是名曰鶌鶋,屈居二音,或作呜。

其鸣自詨,食之不饥,可以已寓。

未详。

或曰寓犹误也

  又东北七十里曰咸山。

其上有玉,其下多铜,是多松栢,草多茈草。

条菅之水出焉,菅音间。

而西南流注于长泽。

其中多器酸,三岁一成,所未详也。

食之已疠。

  又东北二百里曰天池之山。

其上无草木,多文石。

有兽焉,其状如兔而鼠首,以其背飞,用其背上毛飞,飞则仰也。

其名曰飞鼠。

渑水出焉,潜于其下,停山底也。

其中多黄垩。

垩土也。

  又东三百里曰阳山。

其上多玉,其下多金、铜。

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赤尾,其颈□,其状如勾瞿,言颈上有肉□勾瞿者也。

音劬。

其名曰领胡,其鸣自詨,食之已狂。

有鸟焉,其状如雌雉,而五彩以文,是自为牝牡,名曰象蛇,其鸣自詨。

留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河。

其中有□父之鱼,音谄。

其状如鲋鱼,鱼首而乱身,食之已呕。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贲闻之山。其上多苍玉,其下多黄垩,多涅石。

  又北百里曰王屋之山。

今在河东东垣县北。

《书》曰:至于王屋也。

是多石,□水出焉,□音辇。

而西北流注于泰泽。

《地理志》:王屋山,沈水所出。

□沇声相近,殆一水耳。

沇则济也。

  又东北三百里曰教山。

其上多玉而无石。

教水出焉,西流注于河。

是水冬乾而夏流,实为乾河。

今河东闻喜县东北有乾河口,因名乾河里,但有故沟处,无复水即是也。

其中有两山。

是山也,广圆三百步,其名曰发丸之山,其上有金玉。

  又南三百里曰景山。

□□□□南望盐贩之泽,即盐池也。

□□□□漪氏县,或□□□#2。

北望少泽。

其上多草、藷莫,根似羊蹄,可食。

曙、豫二音。

今江南单呼为藷,音口#3,语有轻重耳。

其草多秦椒;子似椒而细叶草也。

其阴多赭,其阳多玉。

有鸟焉,其状如蛇,而四翼、六目、三足,名曰酸与,其鸣自詨,见则其邑有恐。

或曰食之不醉。

  又东南三百二十里曰孟门之山。

《尸子》曰: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於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灭之,名曰洪水。

《穆天子传》曰:北升孟门九河之澄。

其上多苍玉、多金,其下多黄垩、多涅石。

  又东南三百二十里曰平山。平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是多美玉。

  又东三百里曰京山。

有美玉,多漆木,多竹。

其阳有赤铜,其阴有玄□。

黑砥石也。

《尸子》曰:加玄黄砥。

羽色非一也。

□音竹筱之筱。

高水出焉,南流注于河。

  又东二百里曰虫尾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多青碧。丹水出焉,南流注于河。薄水出焉,《淮南子》曰:薄水出鲜于山。而东南流注于黄泽。

  又东三百里曰彭毗之山。其上无草木,多金玉,其下多水。蚤林之水出焉,音早。东南流注于河。肥水出焉,而南流注于床水。其中多肥遗之蛇。

  又东百八十里曰小侯之山。明漳之水出焉,南流注于黄泽。有鸟焉,其状如鸟而白文,名曰鸪鹊,姑习二曰。食之不灂。不涌。《尔雅》或作口音口。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泰头之山。共水出焉,音恭。南注于虖池。呼佗二音,下同。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箭。

  又东北二百里曰轩辕之山。其上多铜,其下多竹。有鸟焉,其状如枭而白首,其名曰黄鸟,其鸣自詨,食之不妬。

  又北二百里曰谒戾之山。

今在上党郡涅县。

其上多松栢,有金玉。

沁水出焉,南流注于河。

至荣阳县东北入河。

或出谷述县羊头山也。

其东有林焉,名曰丹林。

丹林之水出焉,南流注于河。

婴侯之水出焉,北流注于汜水。

  东三百里曰沮洳之山。《诗》云:彼汾沮洳。无草木,有金玉。濝水出焉,音其。南流注于河。今淇水出汲郡隆虑县大号山,东过河内县,南为白沟。

  又北三百里曰神囷之山。

音如仓囷之囷。

其上有文石,其下有白蛇,有飞虫。

黄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洹。

洹水出汲郡林虑县东北,至魏郡长乐入清水。

洹音丸。

滏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欧水。

滏水今出临水县西滏口山,经邺西北至列人县入于漳,其水热。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今在上党郡长子县西。

其上多柘木。

有鸟焉,其状如鸟,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炎帝神农也。

娃,恶佳反,语误,或作阶。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烟于东海。

烟,塞也,音因。

漳水出焉,浊漳音章。

东流注于河。

或曰出长子县鹿谷山,而东至邺,入清漳。

  又东北百二十里曰少山。

今在乐平郡沾县,沾县,故属上党。

其上有金玉,其下有铜。

清漳之水出焉,东流于浊漳之水。

清漳出少山大绳谷,至武安县南暴宫邑入于浊漳。

或曰东北至邑城,入于大河也。

  又东北二百里曰锡山。其上多玉,其下有砥。牛首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滏水。

  又北二百里曰景山。有美玉。景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海泽。

  又北百里曰题首之山。有玉焉,多石,无水。

  又北百里曰绣山。

其上有玉、青碧,其木多栒,木中枚也,音荀。

其草多芍药、芎藭。

芍药,一名辛夷,亦香草属。

洧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其中有鳠,鳠似点而大,白色也。

□。

□□似虾蟆小而青。

或曰蠖甩一物名耳。

  又北百二十里曰松山。阳水出焉,东北流注于河。

  又北百二十里曰敦与之山。

其上无草木,有金玉。

洁水出于其阳,音悉各反。

而东流注于泰陆之水。

大陆水,今巨鹿北广平泽,即其水。

泜水出于其阴,音抵肆也。

而东流注于彭水。

今派水出中丘县西穷泉谷,束注于堂阳县入于漳水。

槐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泜泽。

  又北百七十里曰柘山。其阳有金玉,其阴有铁。历聚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洧水。

  又北三百里曰维龙之山。

其上有碧玉,其阳有金,其阴有铁。

肥水出焉,而东流注于皋泽。

其中有皋石。

未详也。

音雷,或作垒。

磈垒,大石貌。

或曰石名。

敞铁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大泽。

  又北百八十里曰白马之山。其阳多石玉,其阴多铁,多赤铜。木马之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虖池。呼佗二音。

  又北二百里曰空桑之山。无草木,上已有此山,疑同名也。冬夏有雪。空桑之水出焉,东注于虖池。

  又北三百里曰泰戏之山。

无草木,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羊,一角,一目,目在耳后,其名曰□□,音屋栋之栋。

其鸣自訆。

摩池之水出焉,今虖池水出雁门卤成县南武夫山。

而东流注于溇水。

音楼。

液女之水出于其阳,南流注于沁水。

液音液择之怿。

  又北三百里曰石山。多藏金玉。濩濩之水出焉,濩音尺蠖之蠖。而东流注于虖池。鲜于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虖池。

  又北二百里曰童戎之山。皋徐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溇液水。

  又北三百里曰高是之山。

今在北地灵丘县。

滋水出焉,音慈。

而南流注于虖池。

其木多□,其草多条。

滱水出焉,音寇。

东流注于河。

过博陵县南,又东北入于易水。

  又北三百里曰陆山。多美玉。郑水出焉,或作郯水。而东流注于河。

  又北二百里曰沂山。音祈。般水出焉,音盘。而东流注于河。

  北百二十里曰燕山。多婴石,言石似玉,有符彩婴带,所谓燕石者。燕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又北山行五百里,水行五百里,至于饶山。

是无草木,多瑶碧。

其兽多橐驼,其鸟多鹠。

未详。

或曰鹠,鸺鹠也。

历虢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其中有师鱼,食之杀人。

未详。

或作鲵。

  又北四百里曰乾山。无草木,其阳有金玉,其阴有铁而无水。有兽焉,其状如牛而三足,其名豲,音元。其鸣自詨。

  又北五百里曰伦山。伦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有兽焉,其状如麋,其川在尾上,川窍也。其名曰熊九。

  又北五百里曰碣石之山。

《水经》曰:临沦山,今在辽西碣石县南水中。

或曰在右北平骊城县海边山。

绳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其中多蒲夷之鱼,未详。

其上有玉,其下多青碧。

  又北水行五百里,至于雁门之山,无草木。雁门山,即北陵西隃雁之所出,因以名云,在高柳北。

  又北水行四百里,至于泰泽,其中有山焉,曰帝都之山。广圆百里,无草木,有玉金。

  又北五百里曰錞于母逢之山,北望鸡号之山,其风如□。

□,急风貌也。

音戾,或云飘风也。

西望幽都之山,浴水出焉。

浴即黑水也。

是有大蛇,赤首,白身,其音如牛,见则其邑大旱。

  凡《北次三经》之首,自太行之山,以至干无逢之山,凡四十六山,万二千三百五十里。

其神状皆马身而人面者廿神。

其祠之,皆用一藻苣瘗之。

藻,聚藻。

苣,香草,兰之类。

青昌代反。

其十四神状皆彘身而载玉。

其祠之,皆玉不瘗。

不埋所用玉也。

其十神状皆彘身而八足蛇尾。

其祠之,皆用一璧瘗之。

大凡四十四神,皆用徐糈米祠之,此皆不火食。

  右此经之山志,凡八十七山,二万三千二百三十里。

  北山经图赞 #

  水马

  马皇龙精,爰出水类。渥洼之骏,是灵是瑞。昔在夏后,亦有何驷。

  鲦鱼

  涸和损平,莫惨於忧。诗咏萱草,带山则鲦。壑焉遗岱,聊以盘游。

  □疏兽鵸□鸟何罗鱼

  厌火之兽,厥名□疏。有鸟自化,号曰鵸□。一头十身,何罗之鱼。

  孟槐

  孟槐似貆,其豪则赤。列象畏兽,凶邪是辟。气之相胜,莫见其迹。

  鳛鳛鱼 #

  鼓翮一挥,十翼翩观。厥鸣如鹊,鳞在羽端。是谓怪鱼,食之辟燔。

  橐驼

  驼惟奇畜,肉鞍是被。迅鹜流沙,显功绝地。潜识泉源,微乎其智。

  耳鼠

  跖实以足,排虚以羽。翘尾翻飞,奇哉耳鼠。厥皮惟良,百毒是御。

  幽类

  幽頞似猴,俾愚作智。触物则笑,见人佯睡。好用小慧,终是婴击。

  寓鸟孟极足訾兽

  鼠而传翼,厥声如羊。孟极似豹,或倚无良。见人则呼,号曰足訾。

  鵁鸟

  毛如雌雉,朋翔群下。飞则笼日,集则蔽野。肉验针石,不劳补写。

  诸犍兽白鹤竦斯鸟

  诸犍善咤,行则衔尾。白鵺竦斯,厥状如雉。见人则跳,头文如绣。

  磁石

  磁石吸铁,玳瑁取芥。气有潜感,数亦冥会。物之相投,出乎意外。

  旄牛

  牛充兵机,兼之者旄。冠于旌鼓,为军之标。匪肉致灾,亦毛之招。

  长蛇

  长蛇百寻,厥鬣如乱。飞群走类,靡不吞噬。极物之恶,尽毒之厉。

  山

  山之兽,见人欢谑。性善厥投,行如矢激。是惟气精,出则风作。

  窫窳诸怀兽□鱼肥遗蛇

  窫窳诸怀,是则害人。蝶之为状,羊□黑文。肥遗之蛇,一头两身。

  鮆鱼

  阳鉴动日,土蛇致宵。微哉鮆鱼,食则不骄。物在所感,其用无褾。

  狍鸮

  狍鸮贪琳,其目在腋。食人未尽,还自龈割。图形妙鼎,是谓不若。

  狕闾□马独□ #

  有兽如豹,厥文惟缛。闾善跃崄,□马一角。虎状马尾,号曰独□。

  □□

  御暍之鸟,厥名□□。昏明是互,昼隐夜觌。物贵应用,安事鸾鹄。

  居暨兽嚣鸟三桑

  居暨豚鸣,如汇赤毛。四翼一目,其名曰嚣。三桑无枝,厥树唯高。

  □兽

  □兽四角,马尾有距。涉历归山,腾崄跃岨。厥貌惟奇,如是旋舞。

  天马

  龙冯云游,腾蛇假雾。未若天马,自然凌翥。有理悬运,天机潜御。

  鶌居前鶋 #

  鶌居如鸟,青身黄足。食之不饥,可以辟谷。内厥唯珍,配彼丹木。

  飞鼠

  或以尾翔,或以髯凌。飞鼠鼓翰,翛然背腾。用无口口,惟神是冯。

  □象蛇 □父鱼 #

  有乌善惊,名曰□□。象蛇似雉,自生子孙。□父鱼首,厥体如豚。

  酸与

  景山有鸟,禀形殊类。厥状如蛇,脚二翼四。见则邑恐,食之不醉。

  鸪□黄鸟 #

  鸪□之鸟,食之不瞧。爰有黄鸟,其鸣自叫。妇人是服,矫情易操。

  精卫

  炎帝之女,化为精卫。沈所东海,灵爽西迈。乃衔木石,以烟波海。

  □□罴九兽大蛇

  □□似羊,眼在耳后。窍生尾上,号曰罴九。幽都之山,大蛇牛呴。

  山海经卷之三竟

  #1水曰幽鴳:谭校本改作『名曰幽鴳』。

  #2口口口口漪氏县,或口口口:谭校本补作『今在河东漪氏县,或无贩字』。

  #3音口:谭校本补作『音储』。

  山海经卷之四 #

  郭璞传 #

  东山经 #

  《东山经》之首曰樕□之山。

速株二音。

北临乾昧,亦山名也。

音妹。

食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海。

其中多鳙鳙之鱼,音容。

其状如犁牛,牛似虎文者。

其音如彘鸣。

  又南三百里曰藟山。音诔。其上有玉,其下有金。湖水出焉,东流注于食水。其中多活师。科斗也。《尔雅》谓活东。

  又南三百里曰栒状之山。

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碧石。

有兽焉,其状如犬,六足,一其名曰从从,其鸣自詨。

有鸟焉,其状如鸡而鼠毛,其名曰□鼠,音咨。

见则其邑大旱。

根水出焉,音枳。

而北流注于湖水。

其中多箴鱼,其状如鲦,其喙如箴,出东海,今江东水中亦有之。

食之无疫疾。

  又南三百里曰勃齐之山。无草木,无水。

  又南三百里曰番条之山。无草木,多沙。减水出焉,音同减损之减。北流注于海。其中多鳡鱼。一名黄颊,音感。

  又南四百里曰姑儿之山。其上多漆,其下多桑柘。姑儿之水出焉,北流注于海。其中多鰔鱼。

  又南四百里曰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可以为砥针,治痈肿者。诸绳之水出焉,东流注于泽。其中多金玉。

  又南三百里曰岳山。其上多桑,其下多樗。滦水出焉,音栎。东流注于泽。其中多金玉。

  又南三百里曰材山。其上无草木,其下多水;其中多堪□污之鱼。未详。音序。有兽焉,其状如夸父而彘毛,其音如呼,见则天下大水。

  又南三百里曰独山。

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美石。

末涂之一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沔。

其中多□□,条容二音。

其状如黄蛇,鱼翼,出入有光,见则其邑大旱。

  又南三百里曰泰山。

即东岳岱宗也。

今在泰山□高县西北#1,从山下至顶四十八里三百步也。

其上多玉,其下多金。

有兽焉,其状如豚而有珠,名曰狪狪,音如吟恫之恫。

其名自訆。

环水出焉,东流注于江。

一作海其中多水玉。

  又南三百里曰竹山。錞于江,一作涯。无草木,多瑶碧。激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娶檀之水。其中多茈赢。

  凡东山经之首,自樕□之山以至于竹山,凡十二山,三千六百里。

其神状皆人身,龙首。

祠毛用一犬祈,□用鱼。

以血涂祭为绅也。

《公羊传》云:盖叩其鼻以□杜。

音钓饵之饵。

  《东次二经》之首曰空桑之山。

此山出琴瑟材。

见《周礼》也。

北临食水,东望沮吴,南望沙陵,西望愍泽。

音民。

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虎文,其音如钦,或作吟。

其名曰軨軨,音零。

其鸣自叫,见则天下大水。

  又南六百里曰曹夕之山。其下多谷而无水,多鸟兽。

  又西南四百里曰峄皋之山。

音亦。

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白垩。

峰皋之水出焉,东流注于激女之水。

其中多蜃珧。

蜃,蚌也。

珧,玉珧。

亦蚌属。

肾、遥两音。

  又南水行五百里,流沙三百里,至于葛山之尾。无草木,多砥砺。

  又南三百八十里曰葛山之首,无草木。

澧水出焉,音礼。

东流注于余泽。

其中多珠鳖鱼,音鳖。

其状如肺而有目#2,六足,有珠,其味酸甘,食之无疠。

无时气病也。

《吕氏春秋》曰:澧水之鱼,名曰朱蟞,六足有珠,鱼之美也。

  又南三百八十里曰余峨之山。

其上多梓柟,其下多荆芑。

杂余之水出焉,东流注于黄水。

有兽焉,其状如兔而鸟喙、鸱目、蛇尾,见人则眠,言佯死也。

名曰犰狳,仇余二音。

其鸣自訆,见则螽蝗为败。

螽蝗类也,言伤败田苗。

音终。

  又南三百里曰杜父之山。无草木,多水。

  又南三百里曰耿山。无草木,多水碧,亦水玉类。多大蛇。有兽焉,其状如狐而鱼翼,其.名曰朱獳,音儒。其鸣自叫,见则其国有恐。

  又南三百里曰卢其之山。

无草木;多沙石。

沙水出焉,南流注于涔水。

其中多□鹕,音黎。

其状如鸳鸯而人足,其鸣自訆,见则其国多土功。

今鹈胡足颇有似人脚形状也。

  又南三百八十里曰姑射之山。无草木,多水。

  又南水行三百里、流沙百里,曰北姑射之山。无草木,多石。

  又南三百里曰南姑射之山。无草木,多水。

  又南三百里曰碧山。无草木,多大蛇,多碧水玉。

  又南五百里曰缑氏之山。无草木,多金玉。原水出焉,东流注于沙泽。一日侠氏之山。

  又南三百里曰姑逢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狐而有翼,其音如鸿雁,其名曰獙獙,音毙。见则天下大旱。

  又南五百里曰凫丽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箴石。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九首、虎爪,名曰蠪侄,龙蛭二音。其音如婴儿,是食人。

  又南五百里曰□山音一真反。

南临□水,东望湖泽。

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羊首,四角、牛尾,其音如獋狗,其名曰峳峳音攸,见则其国多狡客。

狡,狡猾也。

有鸟焉,其状如亮而鼠尾,善登木,其名曰絜钩,见则其国多疫。

  凡《东次二经》之首自空桑之山至于□山,凡十七山,六千六百四十里。其神状皆兽身人面载觡。糜鹿属,角为觡,音格。其祠毛用一鸡,祈婴用一璧瘗。

  凡《东次三经》之首曰尸胡之山,北望□山,音详。其上多金玉,其下多棘。有兽焉,其状如麋而鱼目,名曰耍胡,音婉。其鸣自訆。

  又南水行八百里曰岐山。其木多桃李,其兽多虎。

  又南水行五百里曰诸钩之山。无草木,多沙石。是山也,广员百里,多寐鱼.即鮇鱼,音味。

  又南水行七百里曰中父之山。无草木,多沙。

  又东水行千里曰胡射之山。无草木,多沙石。

  又南水行七百里曰孟子之山。

其木多梓、桐、多桃李,其草多菌蒲。

未详。

音晅之□。

其兽多糜鹿。

是山也,广员百里。

其上有水出焉,名曰碧阳。

其中多鳣鲔。

鲔即鲟也。

似鳣而长鼻,体无鳞甲,别名□鰽。

一名鳇也。

  又南水行五百里白流沙,行五百里有山焉,曰跂踵之山。

跂音企。

广员二百里,无草木,有大蛇。

其上多玉。

有水焉,广员四十里,皆涌,今河东汾阴县有瀵水,源在地底,濆沸涌出,其深无限,即此类也。

其名曰深泽。

其中多蠵龟。

蠵觜,蠵大龟也。

甲有文彩,似玳瑁而薄。

音遗知及。

有鱼焉,其状如鲤而六足、鸟尾,名曰鮯鮯之鱼,音蛤。

其鸣自叫。

  又南水行九百里日踇隅之山。音敏字。其上有草木,多金玉,多赭。有兽焉,其状如牛而马尾,名曰精精,其鸣自叫。

  又南水行五百里,流沙三百里,至于无皋之山。

南望幼海,即少海也。

《淮南子》曰:东方大渚曰少海。

东望榑木,扶桑二音。

无草木,多风。

是山也,广员百里。

  凡《东次三经》之首,自尸胡之山至于无皋之山,凡九山,六千九百里。其神状皆人身而羊角,其祠用一牡羊,米用黍。是神也,见则风雨水为败。

  又《东次四经》之首曰北号之山。

临于北海,有木焉,其状如杨,赤华,其实如枣而无核,其味酸甘,食之不疟。

食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海。

有兽焉,其状如狼,赤首、鼠目、其音如豚,名曰猲狙,葛直二音。

是食人。

有鸟焉,其状如鸡而白首,鼠足而虎爪,其名曰鬿,音祈。

雀亦食人。

  又南三百里曰旄山,无草木。苍体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展水。其中多鱃鱼,今虾鳅字亦或作鱃,秋音。其状如鲤而大首,食者不疣。

  又南三百二十里曰东始之山。

上多苍玉。

有木焉,其状如杨而赤理,其汁如血不实,其名曰芑。

音起。

可以服马,以汁涂之,则马调良。

泚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海。

其中多美贝、多茈鱼,其状如鲋,一首而十身,其臭如蘪芜,食之不□。

孚谓反,止失气也。

  又东南三百里曰女烝之山,其上无草、木、石。膏水出焉,而西注于鬲水。其中多薄鱼,其状如鳣鱼而一目,其音如欧,如人呕吐声也。见则天下大旱。

  又东南二百里曰钦山。

多金玉而无石。

师水出焉,而北流注于皋泽。

其中多鱃鱼,多文贝。

有兽焉,其状如豚而有牙,其名曰当康,其鸣自叫,见则天下大穰。

  又东南二百里曰子桐之山。子桐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余如之泽。其中多□鱼,音滑。其状如鱼而鸟翼,出入有光,其音如鸳鸯,见则天下大旱。

  又东北二百里曰剡山。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彘而人面,黄身而赤尾,其名曰合腴,音庾。其音如婴儿。是兽也,食人亦食虫蛇。见则天下大水。

  又东二百里曰大山。

上多金玉、桢木女桢也。

叶冬不凋。

有兽焉,其状如牛而白首,一目而蛇尾,其名曰蜚,音如翡翠之翡。

行水则竭,行草则死,见则天下大疫。

言其体含灾气也。

其《铭》曰:蜚之为名,体似无害。

所经枯竭,甚於鸩厉。

万物斯惧,思尔遐逝。

钩水出焉,而北流注于劳水。

其中多鱃鱼。

  凡《东次四经》之首,自北号之山至于大山,凡八山,一千七百二十里。

  右东经之山志,凡四十六山,万八千八百六十里。

  东山经图赞 #

  鳙鳙鱼从从兽□鼠

  鱼号鳙鳙,如牛虎驳。傱傱之状,似狗六脚。□鼠如鸡,见则旱涸。

  修□

  修□蛇状,振翼洒光。凭波腾逝,出入江湘。见则岁旱,是维火祥。

  狪狪

  蚌则含珠,兽胡不可。狪狪如豚,被褐怀祸。患难无由,招之自我。

  堪□鱼軨軨兽 #

  堪□軨軨,殊气同占。见则洪水,天下昏垫。岂伊妄降,亦应牒谶。

  珠蟞鱼 #

  礼水之鲜,形如浮肺。体兼三才,以货贾害。厥用既多,何以自卫。

  犰狳

  犰狳之兽,见人佯眠。与灾协气,出肌刘年。此岂能为,归之於天。

  狸力兽□胡鸟 #

  狸力□胡,或飞或伏。是惟土祥,出兴页筑。长城之役,同集秦域。

  朱獳

  朱獳无奇,见则邑骇。通感靡诚,维数所在。因事而作,未始无待。

  獙獙蠪蚳兽絜钩鸟

  獙獙如狐,有翼不飞。九尾虎爪,号曰蠪纸钩絜似凫,见则民悲。

  峳峳

  治在得贤,亡由夫人。峳峳之来,归之冥应,谁见其津。

  蠵龟

  水圆四十,潜源溢沸。灵龟爰处,掉尾养气。庄生是感,挥竿傲贵。

  妴胡精精兽鮯鮯鱼

  妴胡之状,似麋鱼眼。精精如牛,以尾自辨。鮯鮯所潜,厥深无限。

  猲狙兽鬿雀 #

  猲狙狡兽,鬿雀恶鸟。或狼其体,或虎其爪。安用甲兵,扰之以道。

  芑木

  马维刚骏,涂之芑汁。不劳孙阳,自然闲习。厥术无方,理有潜执。

  茈鱼薄鱼 #

  有鱼十身,麋芜其臭。食之和体,气不下溜。薄之跃渊,是维灾候。

  合窳

  猪身人面,号曰合窳。厥性贪残,物为不咀。至阴之精,见则水雨。

  当康兽□鱼 #

  当康如豚,见则岁穰。□鱼鸟翼,飞乃流光。同出殊应,或灾或祥。

  蜚

  蜚则灾兽,跂踵厉深。会所经涉,竭水槁林。禀气自然,体此殃淫。

  山海经卷之四竟

  #1今在秦山口高县西北:谭校本补作『今在泰山奉高县西北』。

  #2其状如肺而有目:谭校本补作『其状如肺而有四目』。

  山海经卷之五 #

  郭璞传 #

  中山经 #

  《中山经》薄山之首曰甘枣之山。

共水出焉,音恭。

而西流注于河。

其上多杻木,其下有草焉,葵本而杏叶,或作楛叶。

黄华而荚实,名曰□他落切,可以已瞢音口。

有兽焉,其状如畎鼠而文题,□鼠所未详。

音虺字,亦或作虺。

其名曰□,音那,或作熊也。

食之已瘿。

  又东二十里曰历儿之山。

其上多橿、多櫔木。

音厉。

是木也,方茎而圆叶,黄叶而毛,其实如楝,楝,木名。

子如指头,白而粘,即以浣衣也。

音练,或作简。

服之不忘。

  又东十五里曰渠猪之山。其上多竹。渠猪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河。其中是多豪鱼#1,状如鲔,鲔似鳣也。赤喙尾赤羽#2,可以已白癣。

  又东三十五里曰葱聋之山。其中多大谷,是多白垩,黑青,黄垩。言有杂色垩也。

  又东十五里曰涹山。音倭。其上多赤铜,其阴多铁。

  又东七十里曰脱扈之山。

有草焉,其状如葵叶而赤华,荚实实如□荚,今□木荚似皂荚也。

名曰植楮,可以已癙。

癙病也。

《淮南子》曰:狸头已癙也。

食之不眯。

  又东二十里曰金星之山。多天婴,其状如龙骨,可以已痤。痈座也。

  又东七十里曰泰威之山。其中有谷,日枭谷,其中多铁。或无谷字。

  又东十五里曰橿谷之山。其中多赤铜。或作檀谷之山。

  又东百二十里曰吴林之山。其中多葌草。亦菅字。

  又北三十里曰牛首之山。

今长安西南有牛首山,上有绾,下有水,未知此是非。

有草焉,名曰鬼草,其叶如葵而赤茎,其秀如禾,服之不忧。

劳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清水。

音如论诈之谪。

是多飞鱼,其状如鲋鱼,食之已痔衕。

  又北四十里曰霍山。

今平阳永安县、庐江济县、晋安罗江县、河南巩县皆有霍山,明山以霍为名者非一矣。

按《尔雅》:大山绕小山为霍。

其木多谷。

有兽焉,其状如狸而白尾,有鬣,名曰脑脑,养之可以已忧。

谓蓄养之也,普珠反。

  又北五十二里曰合谷之山。是多檐棘。未详。音瞻。

  又北三十五里曰阴山。亦曰险山。多砺石、文石。砺石,石中磨者。少水出焉,其中多雕棠,其叶如榆叶而方,其实如赤菽,菽,豆。食之已聋。

  又东北四百里曰鼓蹬之山。多赤铜。有草焉,名曰荣草,其叶如柳,其本如鸡卵,食之已风。

  凡薄山之首,自甘枣之山至于鼓镫之山,凡十五山,六千六百七十里。

历儿家也,其祠礼:毛,太牢之具,县以吉玉。

县,祭山之名也,见《尔雅》。

其余十三山者,毛用一羊,县婴用桑封,瘗而不糈,桑封者,桑主也,方其下而锐其上,而中穿之加金。

言作神主而祭,以金银饰之也。

《公羊传》曰:虞主用桑。

主或作王。

  《中次二经》济山之首曰辉诸之山。其上多桑,其兽多闾麋,其鸟多。鹖。似雉而文,青色有毛,勇健,斗死乃止。音易。出上党也。

  又西南二百里曰发视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砥砺。即鱼之水出焉,而流注于伊水。

  又西三百里曰豪山。其上多金玉,而无草木。

  又西三百里曰鲜山。多金玉,无草木。鲜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鸣蛇,其状如蛇而四翼,其音如磬,见则其邑大旱。

  又西三百里曰阳山。多石,无草木。阳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化蛇,其状如人面而豺身,鸟翼而蛇行,其音如叱呼,见则其邑大水。

  又西二百里曰昆吾之山。

其上多赤铜。

此或出名铜,色赤如火,以之作刀,切玉如豁泥也。

周穆王时,西戎献之。

《尸子》所谓昆吾之剑也。

《越绝书》曰:赤堇之山破而出锡,若耶之谷涸而出钢,欧冶子因以为统钩之剑。

汲郡冢中得铜剑一枝,长三尺五寸,乃今所名为干将剑。

汲郡亦皆非铁也。

明古者通以锡杂铜为兵器也。

有兽焉,其状如负而有角,其音如号,如人号哭。

名曰蠪蚳,上已有此兽,疑同名。

食之不眯。

  又西百二十里曰葌音□山。葌水肄,耐北流注于伊水。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雄黄。有木焉,其状如棠而赤叶,名曰芒草,音忘。可以毒鱼。

  又西一百五十里曰独苏之山。无草木而多水。

  又西二百里曰蔓渠之山。

其上多今与,其下多竹箭。

伊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洛。

今伊水出上洛卢氏县熊耳山东北,至河南洛阳县入洛。

有兽焉,其名曰马腹,其状,如人面虎身,其音如婴儿,是食人。

  凡济山经之首,自辉诸之山至于蔓渠之山,凡九山,一千六百七十里。其神人面而鸟身。祠用毛,择用毛色。用一吉玉.投而不糈。

  《中次三经》贫山之首,曰敖岸之山。

或作献萯,音倍。

其阳多□琈之玉,其阴多赭、黄金。

神熏池居之。

是常出美玉。

或昨石。

北望河林,其状如蒨如举。

说者云,蒨、举皆木名也,未详。

蒨,音倩。

有兽焉,其状如白鹿而四角,名曰夫诸,见则其邑大水。

  又东十里日青要之山,实维帝之密都。

天帝曲密之邑。

北望河曲,河千里一曲一直也。

是多驾鸟。

未详也。

或曰,驾宜为驾。

驾,鹅也。

音加。

南望惮渚,水中小洲名诸,坛,音蝉也。

禹父之所化,鲧化於羽渊,为黄熊。

今复云在此,然则一己有变怪之性者,亦无往而不化也。

是多仆累、蒲卢。

仆累,蜗牛也。

《尔雅》曰:蒲卢者,螟蛉也。

□武罗司之武罗,神名。

□,即神字。

其状人面而豹文,小腰而白齿,或作首。

而穿耳以鐻,鐻,金银器之名。

未详也。

音渠。

其鸣如鸣玉。

如人鸣玉佩声。

是山也,宜女子。

畛水出焉,音轸。

而北流注于河,其中有鸟焉,名曰鴢,音如窈窕之窈。

其状如凫,青身而朱目赤尾,食之宜子。

朱,浅赤也。

有草焉,其状如葌,菅似芽也。

而方茎、黄华、赤实,其本如稿本,根似革本,亦香草。

名曰荀草,或作苞草。

服之美人色。

令人更美艳。

  又东十里曰騩山。音巍。其上有美枣,其阴有□琈之玉。正回之水出焉,北流注于河。其中多飞鱼,其状如豚而赤文,服之不畏雷,可以御兵。

  又东四十里曰宜苏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蔓居之木。未详。滽滽之水出焉,音容。而北流注于河,是多黄贝。

  又东二十里曰和山。

其土无草木而多瑶碧,实惟河之九都。

九水所聚,故曰九都。

是山也,五曲,曲回五重。

九水出焉,合而北流注于河。

其中多苍玉。

吉神泰逢司之,吉犹善也。

其状如人而虎尾,或作口尾#3。

是好居于萯山之阳,出入有光。

太逢神动天地气也。

言其有灵爽能兴云雨也。

夏口,口口口口萯口之下,天大风,晦冥,孔甲迷口,口口口口#4。

见《吕氏春秋》也。

  凡萯山之首,自敖岸之山至于和山,凡五山,四百四十里。

其祠太逢、熏池、武罗皆一牡羊副副谓破羊骨砾之以祭也。

见《周礼》音悃愊之情。

婴用吉玉。

其二神用一雄鸡瘗之,糈用徐。

  《中次四经》厘山之首音狸。曰鹿蹄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甘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其中多泠石。未闻也。泠或作涂。

  西五十里曰扶猪之山。

其上多礝石。

音耎。

今雁门山中出礝石,白者如冰,半中有赤色者。

有兽焉,其状如貉而人目,貉或作□古字。

其名曰□。

音银,或作麋。

号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其中多瓀石。

言亦出水中。

  又西一百二十里曰厘山。

其阳多玉,其阴多搜。

音搜。

茅搜,今之蒨草也。

有兽焉,其状如牛,苍身,其音如婴儿,是食人,其名曰犀渠。

滽滽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伊水。

有兽焉,名曰□,音苍颉之颉。

其状如獳犬而有鳞,其毛如负鬣。

  又西二百里曰箕尾之山,多谷,多徐石。其上多□琈之玉。

  又西二百五十里曰栖山。

其上多玉,其下多铜。

滔雕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

其中多羬羊。

有木焉,其状如樗,其叶如桐而荚实,其名曰茇,可以毒鱼。

茇一作艾。

  又西二百里曰白边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雄黄。

  又西二百里曰熊耳之山。

今在上洛县南。

其上多漆,其下多□。

浮濠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洛。

其中多水玉、多人鱼。

有草焉,其状如苏而赤华,名日葶□,亭宁,订聍二音。

可以毒鱼。

  又西三百里曰壮山,其上多文石,其下多竹箭、竹□。其兽多□牛、羬羊。鸟多赤惊。音闭。即鷩雉也。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讙举之山。

雒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玄扈之水。

其中多马肠之物。

此二山者,洛间也。

洛水今出上洛县冢岭山。

《河图》曰;玄扈洛汭。

谓此间也。

  凡厘山之首,自鹿蹄之山至于玄扈之山,凡九山,千六百七十里。其神状皆人面兽身。其祠之毛,用一白鸡,祈而不糈,言直祈祷。以彩衣之。以彩饰鸡。

  《中次五经》薄山之首曰苟床之山。或作苟林山。无草木,多怪石。怪石似玉也。《书》曰:铅松,怪石也。

  东三百里曰首山。

其阴多谷柞,草多□芫。

□,山蓟也。

芫华,中药。

其阳多□琈之玉,木多槐;其阴有谷,曰机谷,多□鸟,音如钳釱之釱。

其状如枭而三目,有耳,其音如录,食之已垫。

未闻。

  又东三百里曰县斸之山。音如斤斸之冲。无草木,多文石。

  又东三百里曰葱聋之山。无草木,多□石。未详。

  东北五百里曰条谷之山。其木多槐、桐,其草多芍药、□冬。《本草经》曰:□冬,一名满冬。今符门,俗作耳。

  又北十里曰超山。其阴多苍玉,其阳有井,冬有水而夏竭。

  又东五百里曰成侯之山。其上多椿木,似樗树,材中车辕。吴人呼椿音輴车,或曰輶车。其草多芃。

  又东五百里曰朝歌之山。谷多美垩。

  又东五百里曰槐山。谷多金、锡。

  又东十里曰历山。其木多槐,其阳多玉。

  又东十里曰口山#5。多苍玉,其兽多麖。似鹿而小,黑色。尸水出焉,南流注于洛水,其中多美玉。

  又东十里曰良余之山。其上多谷柞,无石。余水出于其阴,而北流注于河。乳水出于其阳,而东南流注于洛。

  又东南十里曰蛊尾之山。多砺石,赤铜。龙余之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洛。

  又东北二十里曰升山。

其木多谷柞、棘,其草多藷藇蕙、蕙,香草也。

多寇脱。

寇脱草生南方,高丈许,似荷叶而茎中有瓤,正白,零佳人植而日灌之,以为树也。

黄酸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

其中多旋玉。

石次玉者也。

孙卿曰:旋瑶珠不知佩。

音旋。

  又东十二里曰阳虚之山。多金,临于玄扈之水。《河图》曰:苍颉为帝南巡狩,登阳虚之山,临于玄扈洛汭,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出此水中也。

  凡薄山之首,自苟林之山至于阳虚之山,凡十六山,二千九百八十二里。

升山冢也,其祠礼,太牢,婴用吉玉。

首山□也,其祠用徐、黑牺、太牢之具糵酿、以糵作醴酒也。

于舞、千口万舞置鼓,击之以舞。

婴用一璧。

尸水,合天地,天神之所凭也。

肥牲祠之,用一黑犬于上,用一雌鸡于下,刉一牝羊,献血,以血祭也。

刉犹到也。

《周礼》曰:刉咡奉犬牲。

婴用吉玉,彩之,又加以缯彩之饰也。

飨之。

劝强之也。

特牲馈食礼曰:执奠,祝飨是也。

  《中次六经》缟羝山之首,曰平逢之山。

南望伊、洛,东望谷城之山,在济北谷城县西,黄石公石在此山下,张良取以合葬尔。

无草木,无水,多沙石。

有神焉,其状如人而二首,名曰骄虫,是为螫虫,为螫虫之长。

实为蜂蜜之庐。

言群蜂之所含集,蜜亦蜂名。

其祠之,用一雄鸡,禳而勿杀。

禳亦祭名,谓禳却恶气也。

  西十里曰缟羝之山。无草木,多金玉。

  又西十里曰廆山,音如瓖口之瓖#6其阴多□琈之玉。

其西有谷焉,名曰雚谷,其木多柳楮。

其中有鸟焉,状如山鸡而长尾,赤如丹火而青喙,名曰鸰□,铃要二音。

其鸣自呼,服之不眯。

交觞之水出于其阳,而南流注于洛。

俞随之水出于其阴,而北流注于谷水。

  又西三十里曰瞻诸之山。其阳多金,其阴多文石。谢水出焉,音谢。而东南流注于洛。少水出其阴,而东流注于谷水。

  又西三十里曰娄涿之山。无草木,多金玉。瞻水出于其阳,而东流注于洛。陂水出于其阴,世谓之百答水。而北流注于谷水。其中多茈石、文石。

  又西四十里曰白石之山。

惠水出于其阳,而南流注于洛。

其中多水玉。

涧水出于其阴,《书》曰:伊洛瀍涧。

西北流注于谷水。

其中多麋石,炉丹。

皆未闻。

  又西五十里曰谷山。其上多谷,其下多桑。爽水出焉,世谓之纻麻涧。而西北流注于谷水。其中多碧绿。

  又西七十二里曰密山。

今荥阳密县亦有密山,疑非也。

其阳多玉,其阴多铁。

豪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洛。

其中多旋龟,其状乌首而鳖尾,其音如判木。

无草木。

  又西百里曰长石之山。

无草木,多金玉。

其西有谷焉,名曰共谷,多竹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洛。

其中多鸣石。

晋永康元年,襄阳郡上呜石,似玉色青撞之声闻七八里。

今零陵泉陵县永正乡有呜石二所,其一状如鼓,俗因名为石鼓,即此类也。

  又西一百四十里曰傅山。

无草木,多瑶碧。

厌染之水出于其阳,而南流注于洛。

其中多人鱼,其西有林焉,名曰潘冢。

音番。

谷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洛。

今谷水出谷阳谷,东北至谷城县入洛河其中多珚玉。

未闻也。

珚音因。

  又西五十里曰弃山。

其木多樗,多□木。

今蜀中有□木,七八月中吐穗,穗成,如有盐粉着状,可以酢羹。

音备。

其阳多金玉,其阴多铁,多萧。

萧蒿。

见《尔雅》。

橐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

其中多修辟之鱼,状如□□,蛙属也。

而白喙,其音如鸱,食之已白癣。

  又西九十里曰常烝之山。无草木,多垩。潐水出焉,音谯。而东北流注于河。其中多苍玉,菑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

  又西九十里曰夸父之山。

其木多□柟,多竹箭;其兽多□牛,羬羊;其鸟多赤鷩。

其阳多玉,其阴多铁。

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

是广员三百里,其中多马。

桃林今弘农湖县阙乡南谷中是也。

饶野马、山羊、山牛。

湖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

其中多珚玉。

  又西九十里曰阳华之山。

其阳多金玉,其阴多青雄黄。

其草多藷藇,多苦莘,其状如橚,即揪字也。

其实如瓜,其味酸甘,食之已疟。

杨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洛。

其中多人鱼,门水出焉,而一东北流注于河。

其中多玄□,黑砥石生水中。

□姑之水出于其阴,□音藉而东流注于门水。

其上多铜。

门水至于河,七一百九十里入雒水。

  凡缟羝山之首,自平逢之山至于阳华之山,凡十四山,七百九十里。岳在其中,以六月祭之,六月亦岁之中。如诸岳之祠法,则天下安宁。

  《中次七经》苦山之首曰休与之山。

与或作舆,下同。

其上有石焉,名日帝台之棋,帝台,神人名。

棋谓博棋也。

五色而文,其状如鹑卵。

帝台之石,所以祷百神者也。

祷祀,百神则用此石。

服之不蛊。

有草焉,其状如蓍,赤叶而本丛生,名曰夙条,可以为簳。

中箭竿也。

  东三百里曰鼓锺之山。

帝台之所以觞百神也。

举觞燕会则於此山,因名为鼓锺山。

有草焉,方茎而黄叶,圆叶而三成叶三重也。

其名曰鸟酸,可以为毒,为治。

其上多砺,其下多砥。

  又东二百里曰姑媱之山。

音遥,或无之山字。

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为□草,其叶胥成。

言叶相重也;亦音遥。

其华黄,其实如菟丘,菟丘,菟丝也。

见《尔雅》。

服之媚於人。

为人所爱也。

《传》曰:人服媚之如是,一名荒夫草。

  又东二十里曰苦山。

有兽焉,名曰山膏,其状如逐,即豚字。

赤若丹火,善骂。

好骂人。

其上有木焉,名曰黄棘,黄华而圆叶,其实如兰,服之不字。

字,生也。

《易》曰:女子贞,不字。

有草焉,圆叶而无茎,赤华而不实,名曰无条,服之不瘿。

  又东二十七里,曰堵山。神天愚居之。是多怪风雨。其上有木焉,名曰天楄,音鞭。方茎而葵状,服者不□。食不噎也。

  又东五十二里曰放皋之山。

放,或作效,又作牧。

明水出焉,南流注于伊水。

其中多苍玉。

有木焉,其叶如槐,黄华而不实,其名曰蒙木,服之不惑。

有兽焉,其状如蜂,枝尾而反舌,善呼,好呼唤也。

其名曰文文。

  又东五十七里曰大□之山。

多□琈之玉,多麋玉。

未详。

有草焉,其状叶如榆,方茎而苍伤,其名曰牛伤,犹言牛棘。

其根苍文,服者不厥.厌,逆气病。

可斗荆兵。

其阳狂水出焉,西南流注于伊水。

其中多三足龟。

令吴兴阳羡县有君山,山上有池,水中有三足大眼龟,鳖龟三足者,名宝出《尔鸦》。

食者无大疾,可以已肿。

  又东七十里曰半石之山。

其上有草焉,生而秀,其高丈余,赤叶、赤华,华而不实。

初生先作穗,却着叶,花生穗间其名曰嘉荣,服之者不霆。

不畏雷霆霹雳也。

音廷搏之廷。

来需之水出于其阳,而西流注于伊水。

其中多鯩鱼,音伦。

黑文,其状如鲋,会者不睡。

合水出于其阴,而北流注于洛,多鰧鱼,音腾。

状如鳜,居逵,鳜鱼犬目,大口,细辨,有斑彩。

逵水中之穴道交通者,鳜音刿。

仓文赤尾,食者不痈,可以为瘘。

瘘,痈属也。

中多有虫。

《淮南子》曰:鸡头已瘘。

音漏。

  又东五十里曰少室之山。

今在河南阳城西,俗名秦室。

百草木成囷。

未详。

其上有木焉,其名曰帝休,叶状如杨,其枝五衢,言树校交错,相重五出,有象衢路也。

《离骚》曰:靡萍九衢。

黄华,黑实,服者不怒。

其上多玉,比山巅亦有白玉膏,得服之即得仙道,世人不能上也。

《诗含神雾》云。

其下多铁。

休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

其中多□鱼,状如□维未详。

□音侜。

而长距,足白而对,未详。

食者无蛊疾,可以御兵。

  又东三十里曰泰室之山。

即中撇嵩山也。

今在阳城县西。

其上有木焉,叶状如梨,而赤理,其名曰栯木,音郁。

服者不妬,有草焉,其状如□,□似葪也。

白华黑实,泽如蘡薁,盲子滑泽。

其名曰□草,服之不昧。

上多美石。

次玉者也。

启母化为石而生启在此山。

见《淮南子》。

  又北三十里曰讲山。其上多玉,多柘,多栢。有木焉,名曰帝屋,叶状如椒,反伤赤实,反伤,刺下勾也。可以御凶。

  又北三十里曰婴梁之山。上多苍玉,錞于玄石。言苍玉依黑石而生也,或曰:錞于,乐器名,形似蜼头。

  又东三十里曰浮戏之山。

有木焉,叶状如樗而赤实,名曰亢木,食者不蛊。

汜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

其东有谷,因名曰蛇谷,言此中出蛇,故以名之。

上多少辛。

细辛也。

  又东四十里曰少陉之山。

有草焉,名曰□草,音刚。

叶状如葵而赤茎,白华,实如蘡薁,食之不愚。

言益人智。

器难之水出焉,或作嚣。

而北流注于役水。

或作侵。

  又东南十里曰太山。

别有东小太山,今在朱虚县,汶水所出,疑此非也。

有草焉,名曰梨,其叶状如荻荻,亦蒿也。

音狄。

而赤华,可以已疽。

太水出于其阳,而东南流注于没水。

承水出于其阴,而东北流注于没。

世谓之靖涧水。

  又东二十里曰末山。上多赤金。末水出焉,北流注于没。《水经》作沫。

  又东二十五里曰役山。上多白金,多铁。役水出焉,北注于河。

  又东三十五里曰敏山。上有木焉,其状如刻,白华而赤实,名曰葪音计。栢,服者不寒。令人耐寒。其阳多□琈之玉。

  又东三十里曰大騩之山。

今荣阳密县有大騩山,騩因沟水所出。

音归。

其阴多铁、美玉、青垩。

有草焉,其状如蓍而毛,青华而白实,其名曰,音狼。

服之不夭,言尽寿也,或作芺。

可以为腹疾。

为治也,一作已。

  凡苦山之首,自休与之山至于大騩之山,凡十有九山,千一百八十四里。

其十六神者,皆豕身而人面,其祠:毛牷用一羊羞,言以羊为荐羞。

婴用一藻玉瘗。

藻玉,玉有五彩者也。

或曰:所以盛玉。

藻藉也。

苦山、少室、太室皆冢也,其祠之太牢之具,婴以吉玉。

其神状皆人面而三首,其余属皆豕身人面也。

  《中次八经》荆山之首,曰景山。

今在南郡界中。

其上多金玉,其木多杼檀。

杼音椽柱之柱。

雎水出焉,雎,音痈疽之疽。

东南流注于江。

今雎水出新城魏昌县东南发阿山东,南至南.郡枝江县入江也。

其中多丹粟,多文鱼。

有斑彩也。

  东北百里曰荆山。

今在新城沐乡县南。

其阴多铁,其阳多赤金,其中多牦牛,旄牛属也,黑色,出西南徼外也。

音狸,一音来。

多豹虎。

其木多松栢,其草多竹,多橘櫾。

櫾,似橘而大也。

皮厚、味酸。

漳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雎,出荆山至南郡当阳县,入沮水。

其中多黄金,多鲛鱼,鲛,鲋鱼类也,皮有珠文而坚,尾长三四尺,末有毒螫人,皮可饰刀剑口错,治林角,今临海县亦有之。

音交。

其兽多闾麋。

似鹿而大也。

  又东北百五十里日骄山。

其上多玉,其下多青□,其木多松、栢,多桃枝钩端。

神□围处之,□,音鼍鱼之鼍。

其状如人面,羊角,虎爪,恒游于雎漳之渊,渊水之府奥也。

出入有光。

  又东北百二十里曰女几之山。

其上多玉,其下多黄金,其兽多豹虎,多闾麋、麖麂。

麂,似獐而大,猥毛豹脚,音几。

其鸟多白鷮,鷮似雉而长尾,走且鸣。

青骄。

多翟,多□。

□大如雕,紫绿色,长颈赤喙,食蝮蛇头。

雄名运曰,雌名阴谐也。

  又东北二百里曰宜诸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洈水出焉,音诡。而南流注于漳,今洈水出南郡东洈山,至华容县入江也。其中多白玉。

  又东北三百五十里曰纶山。音伦。其木多梓柟,多桃枝,多祖栗、橘櫾。祖似梨而酢啬。其兽多闾尘、羚□。□似兔而鹿脚,青色。音勅略反。

  又东北二百里曰陆□之山。音如跪对之跪。其上多□琈之玉,其下多垩。其木多杻橿。

  又东百三十里曰光山。其上多碧,其下多木。神计蒙处之,其状人身而龙首,恒游于漳渊,出入必有飘风暴雨。

  又东百五十里曰岐山。

其阳多赤金,其阴多白珉,石似玉者,音旻。

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

其木多樗。

神涉鼉处之,徒河切,一作鼉笑游切。

其状人身而方面、三足。

  又东百三十里日铜山。其上多金、银、铁;其木多谷柞、祖、栗、橘、櫾其兽多豹。

  又东北一百里曰美山。其兽多兕牛,多闾尘,多豕鹿。其上多金,其下多青□。

  又东北百里曰大尧之山。其木多松栢,多梓桑,多机。其草多竹。其兽多豹、虎、羚□。

  又东北三百里曰灵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其木多桃、李、梅、杏。梅似杏而酢也。

  又东北七十里曰龙山,上多寓木。寄生也,一名宛童。见《尔雅》。其上多碧,其下多赤锡。其草多桃枝、钩端。

  又东南五十里曰衡山。上多寓木、谷柞,多黄垩,白垩。

  又东南七十里曰石山。其上多金,其下多青□,多寓木。

  又南百二十里曰若山。其上多□琈之玉,多赭,赤土。多邽石。未详。多寓木,多柘。若一作前。

  又东南一百二十里曰彘山。多美石,多柘。

  又东南一百五十里曰玉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碧、铁,其木多栢。

  又东南七十里曰讙山,其木多檀、多邦石、多白锡。今白镴也。郁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其中多砥砺。

  又东北百五十里曰仁举之山。其木多谷柞;其阳多赤金,其阴多赭。

  又东五十里曰师每之山。其阳多砥砺,其阴多青□,其木多栢,多檀,多柘;其草多竹。

  又东南二百里曰琴鼓之山。其木多谷柞,椒柘。椒为树小而丛生,下有草木则蠚死。其上多白珉,其下多洗石。其兽多豕鹿,多白犀。其鸟多鸩。

  凡刻山之首,自景山至琴鼓之山,凡二十三山,二千八百九十里。

其神状皆鸟身而人面。

其祠:用一雄鸡祈瘗,祷请已埋之也。

用一藻圭,糈用徐。

骄山家也,其祠用羞酒少牢祈瘗,婴毛一壁。

  《中次九经》岷之首曰女几之山。其上多石涅,其木多杻、橿,其草多菊、□。洛水出焉,东注于江。其中多雄黄,雄黄亦出水中。其兽多虎豹。

  又东北三百里曰岷山。

江水出焉,岷山今在汶山郡广阳县西,大江所出。

东北流注于海。

至广阳县入海。

其中多良龟,良善。

多鼉。

似晰蜴大者,长二丈有鳞,彩皮,可以冒鼓。

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白泯。

其木多梅、棠。

其兽多犀、象,多夔牛。

今蜀山中有大牛,重数千斤,名为夔牛。

晋大兴元年,此牛出上庸郡,人弩射,杀得三十八檐肉。

即《尔雅》所谓魏。

其鸟多翰鷩。

白翰赤鷩。

  又东北一百四十里日崃山。

江水出焉,邛来山今在汉嘉严道县南,江水所自出也。

山有九折坂,出□□),似熊而黑,白□,亦食铜铁也。

东流注大江。

其阳多黄金,其阴多麋尘,其木多檀柘,其草多薤韭、多药,即□。

空夺。

即蛇被脱也。

  又东一百五十里日崌山。

音居。

江水出焉,北江。

东流注于大江。

其中多怪蛇,今永昌郡有钩蛇,长数丈,尾歧,在水中钩取岸上人、牛、马啖之,又呼马绊蛇,谓此类也。

多□鱼,音贽未闻。

其木多楢杻,楢刚木也,中车材,音秋。

多梅、梓。

其兽多夔牛、羚、□、犀兕。

有鸟焉,状如鸮而赤身,白首,其名曰窃脂,今呼小青雀曲觜肉食者为窃脂,疑此非也。

可以御火。

  又东三百里曰高梁之山。其上多垩,其下多砥砺。其木多桃枝、钩端。有草焉,状如葵,而赤华、荚实、白柎,可以走马。

  又东四百里曰蛇山。

其上多黄金,其下多垩。

其木多栒,多豫樟。

其草多嘉荣,少辛。

有兽焉,其状如狐而白尾,长耳,名曰□狼,音巳。

见则国内有兵。

一作国有内乱。

  又东五百里曰鬲山。

其阳多金,其阴多白珉。

蒲□音薨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江。

其中多白玉。

其兽多犀、象、熊、罴,多猨蜼。

蜼似猕猴,鼻露上向,尾四五尺,头有岐,苍黄色,雨则自县树,以尾塞鼻孔,或以两指塞之。

  又东北三百里曰隅阳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其木多梓桑,其草多茈。徐之水出焉,东流注于江。其中多丹粟。

  又东二百五十里曰岐山,今在扶风羡阳县西。其上多白□,其草多嘉荣。

  又东一百七十里曰贾超之山。其阳多黄垩,其阴多美赭。其木多柤、栗、橘櫾,其中多龙修。龙须也。似莞而细,生山石穴中,茎倒垂,可以为席。

  凡岷山之首,自女几山至于贾超之山,凡十六山,三千五百里。

其神状皆马身而龙首。

其祠:毛用一雄鸡瘗。

糈用稌。

文山、勾檷、风雨、丑之山,是皆冢也;其祠之:羞酒,先进酒以釂。

神少牢具,婴毛一吉玉。

熊山,席也。

席者,神之所凭者也。

其祠:羞酒,太牢具,婴毛一璧。

干舞,用兵以禳,禳祓除之祭名。

舞者,持盾武舞也。

祈,璆冕舞。

所求福祥也。

祭用玉。

舞者,冕服也。

美玉曰璆,己求反。

  《中次十经》之首曰首阳之山。其上多金玉,无草木。

  又西五十里曰虎尾之山。其木多椒椐,多封石。其阳多赤金,其阴多铁。

  又西南五十里曰繁缋之山。音溃。其木多楢、杻,其草多枝勾。今山中有此草。

  又西南二十里日勇石之山。无草木,多白金,多水。

  又西二十里曰复州之山。

其木多檀,其阳多黄金。

有鸟焉,其状如鸮,而一足彘尾,其名曰跤踵,音企。

见则其国大疫。

《铭》曰:跂踵为乌,一足似夔,不为乐兴,反以来悲。

  又西三十里曰楮山。多寓木,多椒椐,多柘,多垩。一作渚州之山。

  又西二十里曰又原之山。其阳多青□,其阴多铁。其鸟多鹳鹆。鸲,鹆也。《传》曰:鸲鹆来巢。音臞。

  又西五十里曰涿山。其木多谷、柞、杻,其阳多□琈之玉。

  又西七十里曰丙山。其木多梓檀,多弞杻。弞义所未详。

  凡首阳山之首,自首山至于丙山,凡九山,二百六十七里。

其神状皆龙身而人面,其祠之毛:用一雄鸡瘗,糈用五种之糈。

楮山,冢也。

其祠之:少牢具,羞酒祠,婴毛么璧痤。

騩山,帝也,其祠羞酒,太牢其合巫祝二人舞,婴一璧。

  《中次一十一山经》荆山之首曰翼望之山。

湍水出焉,鹿搏反。

东流注于济。

今湍水径南阳穰县而入清水。

贶水出焉,音况。

东南流注于汉。

其中多蛟。

似蛇而四脚,小头细颈,颈有白□,大者十数围,卵如一二石瓮,能吞人。

其上多松栢,其下多漆梓;其阳多赤金,其阴多珉。

  又东北一百五十里曰朝歌之山。

潕水出焉,抚水今在南阳舞阳县。

音武。

东南流注于荣,其中多人鱼。

其上多梓柟,其兽多羚麋。

有草焉,名曰莽草,可以毒鱼。

今用之杀鱼。

  又东南二百里曰帝困之山。去伦反。其阳多□琈之玉,其阴多铁。帝囷之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多鸣蛇。

  又东南五十里曰视山。其上多韭。有井焉,名曰天井,夏有水冬竭。其上多桑,多美垩,金玉。

  又东南二百里曰前山。其木多槠,音诸。似柞,子可食,冬夏生作屋柱难腐。或作储。多栢。其阳多金,其阴多赭。

  又东南三百里曰丰山。

有兽焉,其状如猿,赤目,赤喙,黄身,名曰雍和,见财国有大恐。

神耕父处之。

帝游清泠之渊,出入有光。

清泠水在西号郊县山上,神来时,水赤有光耀。

今有屋祠之。

见则其国为败。

有九锺焉,是知霜鸣,霜降则锺鸣,故言知也。

物有自然感应而不可为也。

其上多金,其下多谷、柞、杻、橿。

  又东北八百里曰兔床之山。其阳多铁,其木多藷莫,其草金鸡谷,其本如鸡卵,其味酸甘,食者利於人。

  又东六十里曰皮山。多垩,多赭。其木多松栢。

  又东六十里曰瑶碧之山。其木多梓柟。其阴多青□,其阳多白金。有鸟焉,其状如雉,恒食辈,名曰鸩。蜚,负盘也。音翡。此更一种鸟,非食蛇之鸩也。

  又东四十里曰支离之山。

济水出焉,南流注于汉。

今济水出郦县西北山中南入汉郦,离音字亦同。

有鸟焉,其名曰婴勺,其状如鹊,赤目,赤喙,白身,其尾若勺,似酒勺形。

其鸣自呼。

多□牛,多羬羊。

  又东北五十里曰袟筒之山。

音雕。

其上多松、栢,机、桓。

桓叶似枷,皮黄不措,子似楝,着酒中饮之,辟恶气。

浣衣去垢,核坚正黑,可以间香缨,一名栝楼也。

  又西北一百里曰菫理之山。

其上多松栢,多美梓,其阴多丹□,多金。

其兽多豹虎。

有鸟焉,其状如鹊,青身,白喙,白目,白尾,名曰青耕,可以御疫,其鸣自叫。

  又东南三十里曰依轱之山。

音枯。

其上多杻、橿,多苴,未详。

音菹。

有兽焉,其状如犬,虎爪有甲,其名曰獜,言体有发有鳞甲,音吝。

善駚□,跳跃自扑也。

鞅奋两音。

食者不风。

不畏天风。

  又东南三十五里曰即谷之山。多美玉,多玄豹,黑豹也。则今荆州山中出黑虎也。多闾尘,多羚□。其阳多珉,其阴多青□。

  又东南四十里曰鸡山。其上多美梓,多桑,其草多韭。

  又东南五十里曰高前之山。

其上有水焉,甚寒而清,或作潜。

帝台之浆也。

今河东解县南檀首山,上有水潜出,停不流,俗名为盎浆,即此类也。

饮之者不心痛。

其上有金,其下有赭。

  又东南三十里曰游戏之山。多杻、橿、谷;多玉;多封石。

  又东南三十五里曰从山。其上多松栢,其下多竹。从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其中多三足鳖,枝尾,三脚鳖名能见《尔雅》食之无蛊疫。

  又东南三十里曰婴□之山。音真。其上多松栢,其下多梓埙。

  又东南三十里曰毕山。帝苑之水出焉,东北流注于视。其中多水玉,多蛟。其上多□琈之玉。

  又东南二十里曰乐马之山。有兽焉,其状如汇,赤如丹火,其名曰□,音戾。见则其国大疫。

  又东南二十五里曰葴山。视水出焉,或日视宜为衬。瀙水今在南阳也。东南流注于汝水。其中多人鱼,多蛟,多颉。如青狗。

  又东四十里曰婴山。其下多青□,其上多金玉。

  又东三十里曰虎首之山。多苴、椆、椐。椆未详也。音雕。

  又东二十里曰婴侯之山。其上多封石,其下多赤锡。

  又东五十里曰大孰之山。杀水出焉,东北流注于视水,其中多白垩。

  又东四十里曰卑山。其上多桃、李、苴、梓,多累。今虎豆、狸豆之属。累一名縢,音诔。

  又东三十里曰倚帝之山。

其上多玉,其下多金。

有兽焉,其状如鼣鼠,《尔雅》说鼠有十三种中有此鼠形,所未详也。

音狗吠之吠。

白耳,白喙,名曰狙如,音即蛆。

见则其国有大兵。

  又东三十里曰鲵山。音霓。鲵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其中多美垩,其上多金,其下多青□。

  又东三十里曰雅山。澧水出焉,音礼,今澧水出南阳。东流注于视水。其中多大鱼,其上多美桑,其下多苴,多赤金。

  又东五十里曰宣山。

沦水出焉,东南流注于视水。

其中多蛟,其上有桑焉,大五十尺。

围五丈也。

其枝四衢,言枝交互四出。

其叶大尺余,赤理、黄华、青柎,名曰帝女之桑。

口女主蚕,口以名口#7。

  又东四十五里曰衡山。今衡山在衡阳湘南县南岳也。今谓之峋嵝山。其上多青□,多桑,其鸟多鴝鹆。

  又东四十里曰丰山。其上多封石,其木多桑,多羊桃,状如桃,而方茎,一名鬼桃。可以为皮张。治皮肿起。

  又东七十里曰妪山。其上多美玉,其下多金,其草多鸡谷。

  又东三十里曰鲜山。其木多楢、杻、苴,其草多亹冬,其阳多金,其阴多铁。有兽焉,其状如膜大,赤喙,赤目,白尾,见则其邑有火,名曰□即。音移。

  又东三十里曰章山。或作童山。其阳多金,其阴多美石。皋水出焉,东流注于澧水,其中多硊石。未闻,鱼跪反。

  又东二十五里曰大支之山。其阳多金,其木多谷柞,无草。

  又东五十里曰区吴之山。其木多苴。

  又东五十里曰声匈之山。其木多谷,多玉,上多封石。

  又东五十里曰大騩之山。上已有此山,疑同名。其阳多赤金,其阴多砥石。

  又东十里曰踵臼之山。无草木。

  又东北七十里曰历或作磨。石之山。其木多荆芑。其阳多黄金,其阴多砥石。有兽焉,其状如狸,而白首虎爪,名日梁渠,见则其国有大兵。

  又东南一百里曰求山。求水出于其上,港于其下,中有美赭,其木多苴,多□。筱属。其阳多金,其阴多铁。

  又东二百里曰丑阳之山。其上多椆椐,有鸟焉,其状如鸟而赤足,名曰□余,音如松橘之枳。可以御火。

  又东三百里曰奥山。其上多栢、杻、檀,其阳多□琈之玉。奥水出焉,东流注于视水。

  又东三十五里曰服山。其木多直,其上多封石,其下多赤锡。

  又东三百里曰杳山。其上多嘉荣草,多金玉。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几山。其木多楢檀,其草多杻。有兽焉,其状如彘,黄身,白头,白尾,名曰闻□,音邻。见则天下大风。□一作口音口。

  凡刻山之首,自翼望之山至于几山,凡四十八山,三千七百三十二里。

其神状皆彘身人首,其祠:毛用一雄鸡祈,瘗用一珪,糈用五种之禾。

求山,帝也,其祠:太牢之具,羞瘗,倒毛;荐羞反倒牲埋之也。

用一璧,牛无常。

堵山、玉山冢也,皆倒祠,羞毛少牢,婴毛吉玉。

  《中次十二经》洞庭山之首,日篇遇之山。或作肩。无草木,多黄金。

  又东南五十里曰云山。

无草木,有筀竹,甚毒,伤人必死。

今始兴郡桂阳县出笙竹,大者围二尺,长四丈。

又交趾有第竹,实中劲强,有毒,锐以刺虎,中之则死。

亦此类也。

其上多黄金,其下多□琈之玉。

  又东南一百三十里曰龟山。其木多谷、柞、椆、椐。其上多黄金,其下多青雄黄,多扶竹。邛竹也。高节实中,中杖也。名之扶老竹。

  又东七十里曰丙山。多筀竹,多黄金,铜铁,无木。

  又东南五十里曰风伯之山。

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酸石、文石,未详。

酸石之义。

多铁,其木多柳、杻、檀、楮。

其东有林焉,名曰莽浮之林,多美木、鸟兽。

  又东一百五十里曰夫夫之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青雄黄。其木多桑楮,其草多竹。鸡鼓神于儿居之,其状人身,而身操两蛇,常游于江渊,出入有光。

  又东南一百二十里曰洞庭之山。

今长沙已陵县西,又有洞庭陂,潜伏通江。

《离骚》曰:邅吾道兮洞庭。

洞庭波兮木叶下。

皆谓此也。

字或作铜,宜从水。

其上多黄金,下多银铁,其木多柤、梨、橘、櫾,其草多葌、麋芜、芍药、芎藭。

麋芜,似蛇床而香也。

帝之二女居之。

天帝之二女而处江为神。

即《列仙传》江妃二女也。

《离骚·九歌》所谓湘夫人称帝子者是也。

而《河图玉版》曰:湘夫人者,帝尧女也。

秦始皇浮江至湘山,逢大风,而问博士:湘君何神。

博士曰:闻之尧二女舜妃也,死而葬此。

《列女传》曰:二女死於江湘之间,俗谓为湘君。

郑司农亦以舜妃为湘君。

说者皆以舜陟方而死,二妃从之,俱溺死於湘江,遂号为湘夫人。

按《九歌》湘君湘夫人自是二神,江湘之有夫人,犹河洛之有处妃也。

此之为灵,与天地并矣。

安得谓之尧女,且既谓之尧女,安得复总云湘君哉。

何以考之,《礼记》曰:舜葬苍梧,二妃不从。

明二妃生不从征,死不从葬,义可知矣。

即令从之,二女灵达鉴通无方,尚能以鸟工龙裳救井廪之难,岂当不能自免於风波而有双沦之患乎。

假复如此,《传》曰:生为上公,死为贵神,礼五邺比三公,四演比诸侯。

今湘川不及四渎,无秩於命祀,而二女帝者之后,配灵神只无缘当复下降小水而为夫人也。

参考其义,义既混错。

错综其理,理无可据,斯不然矣。

原其致谬之由,由乎俱以帝女为名,名实相乱,莫矫其失,习非胜是,终古不悟,可悲矣。

是常游于江渊。

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些言二女游戏江之渊府,则能鼓三江,令风波之气,共相交通,言其灵,之意也。

江湘、沅水皆共会巴陵头,故号为三江之口。

澧又去之七八十里而入江焉。

《淮南予》曰:弋钓潇、湘。

今所在未详也。

潇音萧。

是在九江之间,《地理志》:九扛今在浔阳南。

江自得协而分为九,皆东会于大江。

《书》曰:九江孔般。

是也。

出入必以飘风暴雨。

是多怪神,状如人而载蛇,左右手操蛇。

多怪鸟。

  又东南一百八十里曰暴山。

其木多□、柟、荆、芑、竹箭、□、箘,首,亦筱类。

中箭,见《禹贡》。

其上多黄金、玉,其下多七、文石、铁,其兽多麋鹿、麂、就。

就,雕也。

州见《广雅》。

  又东南二百里曰即公之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琈之玉,其木多柳、杻、檀、桑。有默焉,其状奴龟,而白身。赤首,名曰蛫,音诡。是可以御火。

  又东南一百五十九里曰尧山。其阴多黄垩,其阳多黄金。其木多荆芑、柳、檀,其草多藷藇、□。

  又东南一实里曰江浮之山。其上多银、砥砺,无章木,其兽多豕、鹿。

  又东二百里曰真陵之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玉,其木多谷、柞、柳,杻,其草多荣草织;

  又东南一百二十里曰阳帝之山。多美铜。其木多檀、杻、檿楮,檿,山桑也。其兽多羚、麝。

  又南九十里曰柴桑之山。

即今浔阳柴桑县南与庭山相连也。

其上多银,其下多碧,多冷石、赭,其木多柳、芑、楮、桑,其兽多麋鹿,多白蛇、飞蛇。

即腾蛇,采雾而飞者。

  又东南二百三十里曰荣余之山。其上多铜,其下多银,其木多柳,芑,其虫多怪蛇、怪虫。

  凡洞庭山之首,自篇遇之山至于荣余之山,凡十五山,二千八百里。

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

其祠:毛用一雄鸡,一牝豚刉,刉亦割刺之名。

糈用徐。

凡夫夫之山、即公之山、尧山、阳帝之山皆冢也,其祠:皆肆瘗,肆,陈之也,陈牲玉而后埋藏之。

祈用酒,毛用少牢,婴毛,一吉玉。

洞庭荣余山神也,其祠:皆肆瘗,肆竟:然后依前埋之也。

祈酒,太牢,祠婴用圭璧十五,五彩惠之。

专犹饰也,方言耳。

  右中经之山志,大凡百九十七山,二万一千三百七十一里。大凡天下名山五千三百七十,居地大凡六万四千五十六里心

  禹曰:天下名山,经五千三百七十山,六万四千五十六里,居地也。

言其五臧,益其余小山甚众,不足记云。

天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出水之山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十,此天地之所分壤树谷也,戈矛之所发也,刀铩之所起也,能者有余,拙者不足。

封於太山,禅於梁父,七十二家,得失之数皆在此内,是谓国用。

《管子地数》云:封挥之王七十二家也。

  右五臧山经五篇,大凡一万五千五百三字。

  桃林

  桃林之谷,实惟塞野。武王克商,休牛风马。阨越三涂,作险西夏。

  鸣石

  金石同类,潜响是韫。击之雷骇,厥声远闻。苟以数通,气无不运。

  旋龟人鱼修辟 #

  声如破木,号曰旋龟。修辟以□,厥鸣如鸱。人鱼类□,出于洛伊。

  帝台棋 #

  茫茫帝台,维灵之贵。爰有石棋,五彩焕蔚。觞祷百神,以和天气。

  若华鸟酸草 #

  疗疟之草,厥实如瓜。鸟酸之叶,三成黄华。可以为毒,不畏蚖蛇。

  □草

  □草黄华,实如菟丝。君子是佩,人服媚之。帝女所化,其理难思。

  山膏兽黄棘 #

  山膏如豚,厥性好骂。黄棘是食,匪子匪化。虽无贞操,理同不嫁。

  三足龟 #

  造物维均,靡偏靡颇。少不为短,长不为多。贲能三足,何异鼋鼋。

  嘉荣

  霆维天精,动心骇目。曷以御之,嘉荣是服。所正者神,用口肠腹。

  天楄牛伤文兽黛鱼

  牛伤镇气,天楄弭噎。文兽如蜂,枝尾反舌。腾鱼青斑,处于逵穴。

  帝休

  帝休之树,厥枝交对。竦本少室,曾阴云□。君子服之,匪怒伊爱。

  泰室

  嵩维岳宗,华岱恒衡。气通天汉,神洞幽明。嵬然中立,众山之英。

  侑木

  爰有嘉树,厥名曰栯。薄言采之,窈窕是服。君子维欢,家无反目。

  □草

  □草赤茎,实如蘡薁。食之益智,忽不自觉。殆齐生知,功奇於学。

  鹖鸟

  鹖之为鸟,同旱相为。畸类被侵,虽死不避。毛饰武士,兼厉以义。

  鸣蛇化蛇 #

  鸣化二蛇,同类异状。拂翼俱游,腾波漂浪。见则并灾,或淫或亢。

  赤铜

  昆吾之山,名铜所在。切玉如泥,火灸有彩。尸子所叹,验之彼宰。

  神熏池 #

  泰逢虎尾,武罗人面。熏池之神,厥状不见。爰有美玉,河林如蒨。

  神武罗 #

  有神武罗,细腰白齿。声如鸣佩,以罅贯耳。司帝密都,是宜女子。

  鴢鸟

  鴢鸟似亮,翠羽朱目。既丽其形,亦奇其肉。妇女是食,子孙繁育。

  荀草

  荀草赤实,厥状如菅。妇人服之,练色易颜。夏姬是艳,厥媚三还。

  马腹兽飞鱼 #

  马腹之物,人面似虎。飞鱼如豚,赤文无羽。食之辟兵,不畏雷鼓。

  神泰逢 #

  神号泰逢,好游山阳。濯足九州,出入流光。天气是动,孔甲迷惶。

  葪栢

  葪栢白华,厥子如丹。实肥变气,食之忘寒。物随所染,墨子所叹。

  橘櫾

  厥苞橘櫾,奇者维甘。朱实金鲜,叶蒨翠蓝。灵均是咏,以为美谈。

  □

  大騩之山,爰有苹草。青华白实,食之无夭。虽不增龄,可以穷老。

  鲛鱼

  鱼之别属,厥号曰鲛。珠皮毒尾,匪鳞匪毛。可以错角,兼饰剑刀。

  鸩鸟

  蝮维毒魁,鸩鸟是啖。拂翼鸣林,草瘁木惨。羽行隐戮,厥罚难犯。

  椒

  椒之灌殖,实繁有伦。拂颖沾霜,朱实芬辛。服之洞见,可以通神。

  神□围计蒙吵丛

  涉□三脚,□围虎爪。计蒙龙首,独禀异表。升降风雨,茫茫渺渺。

  岷山

  岷山之精,上络东井。始出一勺,终致森冥。作纪南夏,天清地静。

  夔牛

  西南巨牛,出自江岷。体若垂云,肉盈千钧。虽有逸力,难以挥轮。

  崃山

  邛崃峻崄,其版九折。王阳逡巡,王尊逞节。殷有三仁,汉称二哲。

  □狼雍和□兽 #

  □狼之出,兵不外击。雍和作恐,□乃流疫。同恶殊灾,气各有适。

  蜼

  寓属之才,莫过於蜼。雨则自悬,塞鼻以尾。厥形虽随,列象宗彝。

  熊穴

  熊山有穴,神人是出。与彼石鼓,象殊应一。祥虽先见,厥事非吉。

  跤踵

  青耕御疫,跂踵降灾。物之相反,各以气来。见则民咨,实为病媒。

  蛟

  匪蛇匪龙,鳞彩炳焕。腾跃波涛,蜿蜓江汉。汉武饮羽,飞佽迭断。

  神耕父 #

  清泠之水,在乎山顶。耕父是游,流光洒景。黔首祀荣,以弭灾眚。

  九锺

  峣崩泾竭,麟斗日薄。九锺将鸣,凌霜乃落。气之相应,触感而作。

  婴勺

  支离之山,有鸟似鹊。白身赤眼,厥尾如勺。维彼有斗,不可以酌。

  獜

  有兽虎爪,厥号曰獜。好自跳扑,鼓甲振奋。若食其肉,不觉风迅。

  帝台浆 #

  帝台之水,饮蠲心病。灵府是涤,和神养性。食可逍遥,濯发浴泳。

  狙如

  狙如微虫,厥体无害。见则师兴,两阵交会。物之所感,焉有小大。

  帝女桑 #

  爰有洪桑,生渎沦潭。厥围五丈,枝相交参。园客是采,帝女所蚕。

  梁渠移即闻璘兽□余鸟

  梁渠致兵,□即起灾。□余辟火,物各有能。闻獜之见,大风乃来。

  神于儿 #

  于儿如人,蛇头有两。常游江渊,见于洞广。乍潜乍出,神光忽恍。

  神二女 #

  神之二女,爰宅洞庭。游化五江,惚恍窈冥。号白夫人,是维湘灵。

  飞蛇

  腾蛇配龙,因雾而跃。虽欲登天,云罢陆略。伏非启体,难以云托。

  山海经卷之五竟

  #1其中是多豪鱼:谭校本改作『其中多豪鱼』。

  #2赤喙尾赤羽:此处漏一『赤』字,谭校本补作『赤喙赤尾赤羽』。

  #3或作口尾:谭校本补作『或作雀尾』。

  #4夏口,口口口口萯口之下,天大风,晦冥,孔甲迷口,口口口口:谭校本补作『夏后、孔甲田于黄山之下,天大风,晦冥,孔甲迷惑,入于民室』。

  #5又东十里曰口山:谭校本改作『又东十里曰尸山』。

  #5音如瓖口之瓖:谭校本补作『音如瓖伟之瓖』。

  #6口女主蚕,口以名口:谭校本补作『妇女主蚕,故以名桑』。

  山海经卷之六 #

  郭璞传 #

  海外南经 #

  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方上下为六合也。

四海之内,照之以日月,经之以星辰,纪之以四时,要之以太岁,神灵所生,其物异形,或夭或寿,唯圣人能通其道。

言自非穷理尽性者则不能原极其情变。

海外自西南陬至东南陬者。

陬,犹隅也。

音驺。

  结匈国在其西南,其为人结匈。臆前朕出,如人结喉也。

  南山在其东南。

自此山来,虫为蛇,蛇号为鱼。

以虫为蛇,以蛇为鱼。

一曰南山在结匈东南。

比翼鸟在其东,其为鸟青、赤,似凫。

两鸟比翼。

一曰在南山东。

  羽民国在其东南,其为人长头,身生羽。

能飞不能远,卵生,画似仙人也。

一曰在比翼鸟东南,其为人长颊。

《启筮》曰:羽民之状,鸟喙赤目而白首。

有神人二八,连臂,为帝司夜於此野。

画罗夜见。

在羽民东,其为人小颊、赤肩,当胛上正赤也。

尽十六人。

疑此后人所增益语耳。

毕方鸟在其东,青水西,其为鸟人面一脚。

一曰在二八神东。

  讙头国在其南。

其为人人面有翼,鸟缘,能捕鱼。

讙兜,尧臣。

有罪,自投南海而死。

帝怜之,使其子居南海而祠之。

画亦似仙人也。

一曰在毕方东。

或曰讙朱国。

  厌火国在其国南,兽身黑色,生火出其口中。言能吐火,画似猕猴而黑色也。一曰在讙朱东。

  三株树在厌火北,生赤水上。其为树如栢叶,皆为珠,一曰其为树若彗。如彗星状。

  三苗国在赤水东,其为人相随。昔尧以天下谢舜,访〔苗之君,非之,帝杀之。有苗之民叛,入南海为三苗国。一曰三毛国。

  臷国在其东,音秩,亦音替。其为人黄,能操弓射蛇。《大荒经》云:此国自然有五般衣服。一曰臷国在三毛东。

  贯匈国在其东,其为人匈有窍。

《尸子》曰:西夷之民有贯匈者,有深目者,有长肱者,黄帝之德尝致之。

《异物志》曰:穿匈之国去其衣则无自然者。

益似效此贯匈人也。

一曰在戴国东。

  交胫国在其东,其为人交胫。言脚胫曲戾相交,所谓雕题,交趾者也。或作颈,其为人交颈而行也。一曰在穿匈东。

  不死民在其东,其为人黑色,寿不死。有员丘山,上有不死树,食之乃寿。亦有赤泉,饮之不老。一曰在穿匈国东。

  歧舌国在其东,其人舌皆歧,或云支舌也。一曰在不死民东。

  昆仑墟在其东,墟四方。

墟,山下基也。

一曰在歧舌东,为墟四方。

羿与凿齿战於寿华之野,羿射杀之。

在昆仑墟东。

羿持弓矢,凿齿持盾,凿岁亦人也,齿如凿,长五六尺,因以名云。

一日戈。

未详。

  三首国在其东,其为人一身亡音。一曰在凿齿东。

  周饶国在其东,其为人短小,冠带。

其马人长三尺,穴居,能为机巧,有五般也。

一曰焦侥国在三首东。

《外传》云:焦侥民长三尺,短之至也。

《诗含神雾》曰:从中州以东四十万里得焦侥个人,长一尺五寸也。

  长臂国在其东,捕鱼水中,两手各操一鱼。

旧说云,其人手下垂至地。

魏黄初中,玄菟太守王须讨高句丽王宫,穷追之。

过沃沮国,其东界临大海,近日之所出。

问其耆老:海东复有人否,云尝在海中得一布褶,身如中人;衣两袖长三尺,即此长臂人衣也。

一曰在焦侥东,捕鱼海中。

  狄山,帝尧葬于阳;《吕氏春秋》曰:尧葬谷林。

今阳城县西东阿县城次乡中、赭阳县湘亭南皆有尧冢。

'帝喾葬于阴。

喾,尧父,号高辛,今冢在顿丘县城南奎阴野中也。

喾音酷。

爰有熊、罴、文虎、雕虎也。

《尸子》曰:中黄伯余,左执大行之獶,而右搏雕虎也。

蜼、豹、蜼,猕猴类。

离朱、木名也。

见《庄子》今图作赤乌。

视肉、聚肉形如牛肝,有两目也。

食之无尽,寻获更生如故。

吁咽、所之详也。

文王皆葬其所。

今文王墓在长安鄗东社中。

案木王冢墓皆有定处,而《山海经》往往复见之者,盖以圣人久於其位,仁化广及,恩洽鸟兽,至於殂亡,四海若丧考妣,无思不哀。

故绝域殊俗之人,闻天子崩,各自立坐而祭醊哭泣,起土为冢,是以所在有焉。

亦犹汉氏诸远郡国皆有天子庙,此其遗象也。

一曰汤山。

一曰爰有熊、罴、文虎、蜼、豹、离朱、□久、□久,鸲鹠之属。

视肉、虖交、所未详也。

其范林方三百里。

言林木汛滥布衍也。

  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火神也。

  海外南经图赞 #

  自此山来虫为蛇蛇号为鱼

  贱无定贡,贵无常珍。物不自物,自物由人。万事皆然,岂伊蛇鳞。

  羽民国 #

  鸟喙长颊,羽生则卵。矫翼而翔,龙飞不远。人维裸属,何状之反。

  神人二八 #

  羽民之东,有神司夜。二八连臂,自相羁驾。昼隐宵出,诡时沦化。

  讙头国 #

  讙国鸟喙,行则杖羽。潜于海滨,维食□秬。实维嘉谷,所谓濡黍。

  厌火国 #

  有人兽体,厥状怪谲。吐纳炎精,火随气烈。推之无奇,理有不热。

  三珠树 #

  三珠所生,赤水之际。翘叶栢竦,美壮若彗。濯彩丹波,自相霞映。

  臷国

  不蚕不丝,不稼不穑。百兽率舞,群鸟拊翼。是号臷民,自然衣食。

  贯匈交胫支舌国

  铄金洪炉,洒成万品。造物无私,各任所禀。归於曲成,是见兆朕。

  不死国 #

  有人爰处,员丘之上。赤泉驻年,神木养命。察此遐龄,悠悠无竟。

  凿齿

  凿齿人类,实有杰牙。猛越九婴,害过长蛇。尧乃命羿,毙之寿华。

  三首国 #

  虽云一气,呼吸异道。观则俱见,食则皆饱。物形自周,造化非巧。

  焦侥国 #

  群籁舛吹,气有万殊。大人三丈,焦侥尺余。混之一归,此亦侨如。

  长臂国 #

  双肱三尺,体如中人。彼曷为者,长臂之民。修脚是负,捕鱼海滨。

  狄山帝尧葬于阳帝喾葬于阴

  圣德广被,物无不怀。爰乃殂落,封墓表哀。异类犹然,矧乃华黎。

  视肉

  聚肉有眼,而无肠胃。与彼马勃,颇相仿髴。奇在不尽,食人薄味。

  南方祝融 #

  祝融火神,云驾龙骖。气御朱明,正阳是舍。作配炎帝,列位于南。

  山海经卷之六竟

  山海经卷之七 #

  郭璞传 #

  海外西经 #

  海外自西南陬至西北陬者。

  灭蒙乌在结匈国北,为鸟青,赤尾。

  大运山高三百仞,在灭蒙鸟北。

  大乐之野,夏后启於此舞九代,九代,马名。

舞谓盘作之令伟也。

乘两龙,云盖三层。

历犹重也。

左手操翳,羽葆幢也。

右手操环,玉空边等为环。

佩玉璜。

半璧曰璜。

在大运山北。

《归藏郑母经》曰:夏后启筮,御飞龙登乎天,吉。

明启亦仙也。

一曰大遗之野。

《大荒经》云:大穆之野。

  三身国在夏后启北,一首而三身。

  一臂国在其北,一臂一目一鼻孔。有黄马,虎文,一目而一手。

  奇肱之国或作引奇,音羁。

在其北,其人一臂三目,有阴有阳,乘文马。

阴在上,阳在下,文马即吉白也。

有鸟焉,两头,赤黄色,在其旁。

其人善为机巧,以取百禽,能作飞车,从风远行。

汤时得之於豫州界中,即壤之,不以示人。

后十年,西风至,复作遣之。

形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干盾。

戚,斧也。

是为无首之民。

  女祭、女戚在其北,居两水间。

戚操鱼□,鳝鱼属。

祭操俎。

肉几。

惊鸟、□鸟,次瞻两音。

其色青黄,所经国亡。

此疠祸之鸟,即今枭鴸鹠之类。

在女祭北。

惊鸟人面,居山上,一曰维鸟,青鸟黄乌所集。

  丈夫国在维鸟北,其为人衣冠带剑。

敖帝大戊使王孟采药,从西王母至北,绝根,不能进,食木实,衣木皮。

终身无妻而生二子,从形中出;其父即死,是为丈夫民。

  女丑之尸生而十日灸杀之。在丈夫北,以右手障其面。蔽面。十日居上,女丑居山之上。

  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旱巫所从上下也。采药往来。

  并封在巫咸东,其状如彘,前后皆有首,黑。今弩弦蛇亦此类也。

  女子国在巫咸北,两女子居,水周之。

有黄池,妇人入浴,出即怀妊矣。

若生男子,三岁辄死。

周,犹绕也。

《离骚》曰:水周於堂下也。

一曰居一门中。

轩辕之国在此穷山之际,其不寿者八百岁。

其国在山南边也。

《大荒经》云:岷山之南。

在女子国北。

人面蛇身,尾交首上。

穷山在其北,不敢西射,畏轩辕之丘。

言敬畏黄帝威灵,故不敢向西而射也。

在轩辕国北,其丘方,四蛇相绕,缭绕樛缠。

此诸夭之野,夭音沃。

鸾鸟自歌,凤鸟自舞。

凤凰卵,民食之;甘露,民饮之,所欲自从也。

言滋味无不有,所愿得自在,此谓沃野也。

百兽相与群居。

在四蛇北,其人两手操卵食之,两鸟居前导之。

  龙鱼陵居在其北,状如狸。或曰龙鱼似狸一角。一曰鰕。音遐。即有神圣乘此以行九野。九域之野。一曰鳖鱼,在夭野北,其为鱼也如鲤。鳖音犹也。

  白民之国在龙鱼北,白身被发。

言其人体洞白。

有乘黄,其状如狐,其背上有角,乘之寿二千岁。

《周书》曰:白民乘黄,似狐,背上有两角,即飞黄也。

《淮南子》曰:天下有道,飞黄伏皂。

  肃慎之国,在白民北,有树名曰雄或作雒。常。先入代帝,於此取之。其俗无衣服,中国有圣帝代立者,则此木生皮可衣也。

  长股之国在雄常北,被发。

国在赤水东也,长臂,人身如中人,而臂长二丈。

以类推之,则此人脚过三丈矣。

黄帝时至。

或曰,长脚人常负长臂人入海中捕鱼也。

一曰长脚。

或曰有乔国,今伎家乔人盖象此身。

  西方薄收,左耳有蛇,乘两龙。金神也。人面、虎爪、白毛、执铁。见《外传》。

  海外西经图赞 #

  夏后启 #

  筮御飞龙,果舞九代。云融是挥,玉璜是佩。对杨帝德,禀天灵诲。

  三身国一臂国 #

  品物流形,以散混沌。增不为多,减不为损。厥变难原,请寻其本。

  奇肱国 #

  妙哉工巧,奇肱之人。因风构思,制为飞轮。凌颓遂轨,帝汤是宾。

  形天

  争神不胜,为帝所戮。遂厥形夭,脐口乳目。仍挥干戚,虽化不服。

  女祭女戚 #

  彼姝者子,谁氏二女。曷为水间,操鱼持俎。厥俪安在,离群逸处。

  惊鸟□鸟 #

  有乌青黄,号曰□□。与妖会合,所集会至。类则枭鹠,厥状难媚。

  丈夫国 #

  阴有偏化,阳无产理。丈夫之国,王孟是始。感灵所通,桑石无子。

  女丑尸 #

  十日并熯,女丑以毙。暴于山阿,挥袖自翳。彼美谁子,逢天之厉。

  巫咸

  群有十巫,巫咸所统。经技是搜,术艺是综。采药灵山,随时登降。

  并封

  龙过无头,并封连载。物状相乖,如骥分背。数得自通,寻之愈阂。

  女子国 #

  简狄有吞,姜嫄有履。女子之国,浴于黄水。乃娠乃字,生男则死。

  轩辕国 #

  轩辕之人,承天之佑。冬不袭衣,夏不扇暑。犹气之和,家为彭祖。

  乘黄

  飞黄奇骏,乘之难老。揣角轻腾,忽若龙矫。实鉴有德,乃集厥早。

  灭蒙鸟大运山雄常树

  青质赤尾,号曰灭蒙。大运之山,百仞三重。雄常之树,应德而通。

  龙鱼

  龙鱼一角,似狸处陵。俟时而出,神圣被乘。飞鹜九域,乘龙上升。

  西方蓐收 #

  蓐收金神,白毛虎爪。洱蛇执钺,专司无道。立号西阿,恭行天讨。

  山海经卷之七竟

  山海经卷之八 #

  郭璞传 #

  海外北经 #

  海外自东北陬至西北陬者。

  无□之国音启,或作綮。在长股东,为人无肾。肾,肥肠也。其人穴居。食土,无男女;死即埋之,其心不朽,死百二十岁,乃复更生。

  锺山之神名曰烛阴。

烛龙也,是烛九阴,因名云。

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

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息,气息也。

身长千里。

在无□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锺山下。

《淮南子》曰:龙身一足。

  一目国在其东,一目中其面而居。一曰有手足。

  柔利国在一目东,为人一手一足,反膝曲足居上。一脚一手反卷曲也。一云留利之国,人足反折。

  共工之臣曰相柳氏,共工,霸九州者。

九首,以食于九山。

头各自食一山之物,言贪暴难餍。

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

抵,触。

厥,掘也。

音橛。

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

禹厥之,三仞三沮,掘塞之而上三沮滔,言其血膏浸润壤也。

乃以为众帝之台。

言地润湿,唯可积土以为台观。

在昆仑之北,此昆仑山在海外者。

柔利之东。

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

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

台在其东。

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

冲犹向也。

  深目国在其东,为人举一手一目,一作曰。在共工口口#1。

  台东无肠之国在深目东#2,一作南。其为人长而无肠。为人长大,腹内无肠,所食之物直通过。

  聂耳之国在无肠国东,使雨文虎,为人两手聂其耳。

言耳长行则以手摄持之也,音诺颊切。

县居海水中,县犹邑也。

及水所出入奇怪物。

言尽规有之。

两虎在其东。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言及日於将人也,逐音胄。

渴,欲得饮,饮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奔其杖,化为邓林。

夸父者,盖神人之名也。

其能及日景而倾河、渭,岂以走饮哉,寄用於走饮耳。

几乎不疾而速,不行而至者矣。

此以一体为万殊,存亡代谢,寄邓林而遁形,恶得寻其灵化哉。

  博父国在聂耳东,其为人大,右手操青蛇,左手操黄蛇。

邓林在其东,二树木。

一曰博父。

禹所积石之山在其东,河水所入。

河出昆仑而潜行地下,至葱岭复出,注盐泽,从盐泽复行,南出於此山,而为中国河,遂注于海也。

《书》曰:导河积石。

言时有壅塞,故导利以通之。

  拘缨之国在其东,一手把缨。言其人常以一手持冠缨也。或曰缨宜作瘿。一曰利缨之国。寻木长千里,在拘缨南,生河上西北。

  跂音企。踵国在拘缨东,其为人大,两足亦大,其人行脚跟不着地也。《孝经钧命诀》曰:焦侥、跂踵,重译款塞也。一曰大踵。

  欧丝之野在大踵东,一女子跪□树欧丝。树欧丝。言啖桑而吐丝,盖蚕类也。

  三桑无枝在欧丝东,其木长百仞,无枝。士向皆长百仞也。

  范林方三百里,在三桑东,洲环其下。洲水中可居者,环绕也。

  务隅之山,帝颛顼葬于阳,颛顼号为高阳,冢今在濮阳故帝丘也。

一曰颇丘县城门外广阳里中。

九嫔葬于阴。

嫔妇。

一曰爰有熊、罴、文虎、离朱、鸱久、视肉。

  平丘在三桑东,爰有遗玉、遗玉,玉石。

青马、视肉、杨柳、甘祖、其树枝干皆赤,黄华,白叶,黑实。

《吕氏春秋》曰:其山之东有甘柤焉。

音如租梨之柤。

甘华,亦赤枝干黄华。

百果所生,在两山夹上谷,二大丘居中,名曰平丘。

  北海内有兽,其状如马,名曰騊□。

陶涂两音。

见《尔雅》。

有兽焉,其名曰□,状如白马,锯牙食虎豹。

《周书》曰:义渠兹白,兹白若白马,锯牙食虎豹。

按此二说,与《尔雅》同。

有素兽焉,状如马,名曰蛩蛩。

即蛩蛩巨虚也,一走百里,见《穆天子传》。

音邛。

有青兽焉,状如虎,名曰罗罗。

  北方禺疆,人面乌身,环两青蛇,践两赤蛇。字玄冥,水神也。庄周曰:禺疆立於北极。一曰禺京。一本云北方禺疆,黑身手足,乘两龙。

  海外北经图赞 #

  无肾国 #

  万物相传,非子则根。无肾因心,构肉生魂。所以能然,尊形者存。

  烛龙

  天缺西北,龙冲火精。气为寒暑,眼作昏明。身长千里,可谓至神。

  一目国 #

  苍四不多,此一不少。于野冥瞽,洞见无表。形游逆旅,所贵维眇。

  柔利国 #

  柔利之人,曲脚反肘。子求之容,方此无丑。所贵者神,形於何有。

  共工臣相柳 #

  共工之臣,号曰相柳。禀此奇表,蛇身九首。恃力桀暴,终禽夏后。

  深目国 #

  深目类胡,但口绝缩。轩辕道降,款塞归服。穿胸长脚,同会异族。

  聂耳国 #

  聂耳之国,海渚是县。雕虎斯使,奇物毕见。形有相须,手不离面。

  夸父

  神哉夸父,难以理寻。倾河逐日,迟形邓林。触类而化,应无常心。

  寻木

  眇眇寻木,生于河边。竦枝千里,上干云天。垂阴四极,下盖虞渊。

  跂踵国 #

  厥形虽大,斯脚则企。跳步雀踊,踵不阂地。应德而臻,款塞归义。

  欧丝野 #

  女子鲛人,体近蚕蚌。出珠非甲,吐丝匪蛹。化出无方,物岂有种。

  无肠国 #

  无肠之人,厥体维洞。心实灵府,余则外用。得一自全,理无不共.。

  平丘

  两山之间,丘号曰平。爰有遗玉,骏马维青。视肉甘华,奇果所生。

  騊□

  騊□野骏,产自北域。交颈相摩,分背翘陆。虽有孙阳,终不能服。

  北方禺强 #

  禺强水神,面色黧黑。乘龙践蛇,凌云附翼。灵一玄冥,立于北极。

  山海经卷之八竟

  #1在共工口口:谭校.本补作『在共工台东』。

  #2台东无肠之国在深目东:谭校本改作『无肠之国在深目东』。

  山海经卷之九 #

  郭璞传 #

  海外东经 #

  海外自东南陬至东北陬者。

  蹉丘音嗟,或作发。爰有遗玉、青马、视肉、扬柳、甘祖、甘华,甘果所生#1。在东海,两山夹丘,上有树木,一曰嗟丘,一曰百果所在,在尧葬东。

  大人国在其北,为人大,坐而削船。一曰在□丘北。

  奢比之尸在其北,亦神名也。兽身、人面、大耳,珥两青蛇。珥似蛇贯耳也,音钓饵之饵。一曰肝榆之尸在大人北。

  君子国在其北,衣冠带剑,食兽,使二文虎在左右,其人好让不争。

有熏或作菫。

华草,朝生夕死。

一曰在肝榆之尸北。

□□音薛。

在其北,各有两首。

虹,螮蝀也。

一曰在君子国北。

  朝阳之谷,神曰天吴,是为水伯。在重重北两水间。其为兽也,八首人面,八足、八尾,皆青黄。《大荒东经》云十尾。

  青丘国在其北,其人食五谷、衣丝帛。

其狐四足、九尾。

一曰在朝阳北。

《汲郡竹书》曰:栢杼子征于东海,及三寿,得一狐九尾,即此类也。

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选竖亥,健行人。

选,万也。

九千八百步。

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

一曰禹令竖亥,一曰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

《诗含神雾》曰:天地东西,二亿三万三千里。

南北二亿一千五百里。

天地相去一亿五万里。

  黑齿国在其北。

《东夷传》曰:倭国东四千余里有裸国,裸国东南有黑齿国,船行一年可至也。

《异物志》云:西屠染齿。

亦以放此人。

为人黑,食稻啖蛇,一赤一青,一作一青蛇。

在其旁。

一曰在坚亥北,为人黑手,食稻使蛇,其一蛇赤。

下有汤谷,谷中水热也。

汤谷上有扶桑,扶桑,木也。

十曰所浴,在黑齿北。

居水中,有大木,九曰居下枝,一曰居上枝。

庄周云:昔者十日并出,草木焦枯。

《淮南子》亦云:尧乃令羿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乌尽死。

《离骚》所谓羿焉毕日,乌焉落羽者也。

《归藏郑母经》云:昔者羿善射,毕十日,果毕之。

《汲郡竹书》曰:胤甲即位,居西河,有妖孽,十日并出。

明此自然之异有自来矣。

《传》曰:天有十日,日之数十。

此云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大荒经》又云:一日方至,一日方出。

明天地虽有十日,自使以次第迭出运照,而今俱见,为天下妖灾,故羿禀尧之命,洞其灵诚,仰天控弦,而九日潜退也。

假令器用可以激水烈火,精感可以降霜回景,然则羿之铄明离而毙阳乌,未足为难也。

若搜之常情则无礼以。

然推之以数,则无往不通。

达观之客宜领其玄致,归之冥会,则逸义无滞,奇言不废矣。

雨师妾在其北,雨师谓屏翳也。

其为人黑,两手各操一蛇,左耳有青蛇,右耳有赤蛇。

一曰在十日北,为人黑身人面,各操一龟。

玄股之国在其北,髀以下尽黑,故云。

其为人衣鱼以鱼皮为衣也。

食□,□水乌也,音忧。

使两鸟夹之。

一曰在雨师妾北。

毛民之国在其北,为人身生毛,今去临海郡东南二千里,有毛人在大海洲岛上,为人短小,面体尽有毛如猪,能穴居无衣服。

晋永嘉四年,吴郡司盐都尉戴逢在海边得一船,上有男女四人,状皆如此。

言语不通,送诣丞相府,未至,道死,唯有一人在。

上赐之妇,生子,出入市井,渐晓人语,自说其所在是毛民也。

《大荒经》云:毛民食黍者是矣。

一曰在玄股北。

  劳民国在其北,其为人黑。

食果草实也,一乌两头。

或曰杀民。

一曰在毛民北,为人面目手足尽黑,褒两龙。

东方勾芒,乌身人面,乘两龙。

灵威仰之,佐也。

木神也,方面素服。

《墨子》曰:昔秦穆公有明德,上帝使勾芒赐之寿十九年。

  建平元年四月丙戌,待诏太常属臣望校;治侍中光禄勋臣龚侍中奉车都尉光禄大夫臣秀领主省。

  海外东经图赞 #

  君子国 #

  东方气仁,国有君子。熏华是食,雕虎是使。雅好礼让,礼委论理。

  天吴

  眈眈水伯,号曰谷神。八头十尾,人面虎身。龙逮两川,威无不震。

  九尾狐 #

  青丘奇兽,九尾之狐。有道翔见,出则衔书。作瑞周文,以标灵符。

  竖亥

  禹命竖亥,青丘之北。东尽太远,西穷邠国。步履宇宙,以明灵德。

  十日

  十日并出,草木焦枯。羿乃控弦,仰落阳乌。可谓洞感,天人悬符。

  毛民国 #

  牢悲海乌,西子骇麋。或贵穴裸,或尊裳衣。物我相倾,孰了是非。

  黑齿国雨师妾玄股国劳民国

  阳谷之山,国号黑齿。雨师之妾,以蛇挂耳。玄股食□,劳民黑趾。

  东方勾芒 #

  有神人面,身鸟素服。衔帝之命,锡龄秦穆。皇天无亲,行善有福。

  山海经卷之九竟

  #1甘果所生:此处『甘』字谭校本改作『百』。

  山海经卷之十 #

  郭璞传 #

  海内南经 #

  海内东南陬以西者。

从南头起之也。

瓯居海中。

今临海永宁县即东瓯,在岐海中也,音区。

闽在海中,音旻。

其西北有山。

闽越,即西瓯,今建安郡是也。

亦在岐海中。

一曰闽中山在海中。

  三天子鄣山音章。

在闽西海北。

今在新安歙县东,今谓之三王山,浙江出其边也。

张氏《土地记》曰:东阳永康县南四里有石城山,上有小石城。

云黄帝曾游此,即三天子都也。

一曰在海中。

桂林八树在番隅东。

八树而成林,言其大也。

番隅,今番隅县。

  伯虑国、未详。

离耳国、锼离其耳,分令下垂以为余,即儋耳也。

在朱崖海渚中,不食五谷,但啖蚌及藷莫也。

雕题国、黔涅其面,画体形为鳞采,即鲛人也。

北胸国未详。

音劬。

皆在郁水南,郁水出湘陵南山,一曰相虑。

枭阳国在北胊之西,其为人人面长唇,黑身有毛,反踵,见人笑亦笑,左手操管。

《周书》曰:州靡仿髴者,人身,反踵,自笑,笑则上层掩其面。

《尔雅》亦云:仿髴。

《大传》曰:《周书》成王时州糜国献之。

《海内经》谓之赣臣人。

今交州南康郡深山中皆有此物也。

长丈许,脚跟反向,健走,被发,好笑。

雌者能作汁,洒中人即病;土俗呼为山都。

南康今有赣水,以有此人,固以名水。

犹《大荒》说地有域人,人因号其山为域山,亦此类也。

  兕在舜葬东,湘水南,其状如牛,苍黑一角。

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即九疑山也。

《礼记》亦曰舜葬苍梧之野也。

帝丹朱葬于阴。

今丹阳县复有丹朱冢也。

《竹书》亦曰:后稷放帝朱于丹水。

与此义符。

丹朱称帝者,犹汉山阳公死加献帝之谥也。

  汜林方三百里,在狌狌东。

或作猩猩,字同耳。

狌狌知人名,其为兽如豕而人面,《周书》曰:郑郭狌狌者,状如黄狗而人面,头如雄鸡,食之不眯。

今交址封溪出狌狌,土俗人说云,状如豚而复似狗,声如小儿啼也。

在舜葬西。

  狌狌西北有犀牛其状如牛而黑犀牛似水牛猪头,在狌狌知人名之西北□脚三角。

  夏后启之臣曰孟涂,是司神于巴。

人杂其狱讼,为之神主。

请讼于孟涂之所,令断之也。

其衣有血者乃执之,不直者则血见于衣。

是请生。

言好生也。

居山上,在丹山西。

丹山在丹阳南,丹阳居属也。

今建平郡丹阳城秭归县东七里即孟涂所居也。

  窫窳龙首,居弱水中,在狌狌知人名之西,其状如龙首,食人。

窫窳本蛇身人面,为贰负臣所杀,复化而成此物也。

有木,其状如牛,《河图玉版》说,芝草横生或如车马,或如龙蛇之状,亦此类也。

引之有皮,若缨、黄蛇。

言牵之皮剥如人冠缨及黄蛇状也。

其叶如罗,如绫罗也。

其实如乐,乐,木名,黄本,赤枝,青叶,生云雨山,或作卯,或作麻,音乐。

其木若蓲,蓲亦木名,未详。

其名曰建木,在窳窳西弱水上。

建木,青叶,紫茎,黑花,黄实,其下声无响,立无影也。

  氏人国氏音触抵之抵。在建木西,其为人人面而鱼身,无足。尽胸以上,人;胸以下,鱼也。

  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

今南方蟒蛇吞鹿,鹿已烂,自绞於树腹中,骨皆穿鳞甲间出,此其类也。

楚词曰:有蛇吞象,原大何如,说者云长千寻。

其为蛇,青黄赤黑。

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旄马其状如马,四节有毛。《穆天子传》所谓豪马者,亦有旄牛。在巴蛇西北,高山南。

  匈奴、一曰猃吮。开题之国、音提。列人之国并在西北。三国并在旄马西北

  海内南经图赞 #

  枭阳

  髴髴怪兽,被发操竹。获人则笑,唇蔽其目。终亦号咷,反为我戮。

  狌狌

  狌狌之状,形乍如犬。厥性识往,为物警辩。以酒招灾,自贻缨买。

  夏后启臣孟徐 #

  孟徐司巴,听讼是非。厥理有曲,血乃见衣。所请灵断,呜呼神微。

  建木

  爰有建木,黄实紫柯。皮如蛇缨,叶有素罗。绝荫弱水,义人则过。

  氏人

  炎帝之苗,皇生氏人。死则复苏,厥身为鳞。云南是托,浮游天津。

  巴蛇

  象实巨兽,有蛇吞之。越出其骨,三年为期。厥大何如,屈生是疑。

  山海经卷之十竟

  山海经卷之十一

  郭璞传 #

  海内旧经 #

  海内西南陬以北者。

  贰负之臣曰危,危与贰负杀窫窳。

帝乃梏之疏属之山,梏,犹击缚也,音活。

桎其右足,桎械。

反缚两手与发,并发合缚之也。

系之山上木。

在开题西北。

汉宣帝使人上郡发盘石,石室中得一人,徒裸披发,反缚,械一足,以问军臣,莫能知。

刘子政案此言对之,宣帝大惊。

於是时人争学《山、海经》矣。

论者多以为是其尸象,非真缠也。

意者以灵怪变化论,难以理测。

物禀俱气,出於不然,不可以常运推,不可以近数揆矣。

魏时有人发故周王冢者,得殉女子,不死不生,数日时有气,数月而能语,状如廿许人,送诣京师,报太后爱养之,但在左右。

十余年,太后崩,此女哀思哭泣,十日徐而死。

即此类也心

  大泽方百里,群鸟所生及所解。百乌於此生乳,解氄毛羽。在雁门北。雁门山,雁出其间,在高柳北。

  高柳在代地。 #

  反稷之葬,山水环之。在广都之野。在氏国西。

  流黄酆氏之国,中方三百里,言国城内。有涂四方,中有山,涂道。至后稷葬西。

  流妙出钟山,西行又南行昆仑之墟,西南入海。黑水之山。今西海居廷泽,《尚书》所澜流沙者,形如月生五日也。

  东胡在大泽东 #

  夷人在东胡东 #

  貊国在汉水东北。

今扶余国即濊貊故地,在长城北,去玄菟千里,出名马、赤玉、貂皮,大珠如酸果也。

地近于燕,灭之。

孟乌亦乌名也。

在貊国东北,其鸟文口#1黄青、东乡。

  海内昆仑之墟在西北,言海内者,明海外复有胤仑山。

帝之下都。

昆仑之墟,方八百里,高万仞。

皆谓其虚基广轮之高□耳。

自此以上二千五百余里,上有醴泉、华池,去蒿高五万里,盖天地之中也。

见《禹本纪》。

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

木禾,谷类也,生黑水之阿,可食。

见《穆天子传。

》面有九井,以玉为槛;槛栏。

面有九门,既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

,在奉隅之岩,在岩间也。

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

言非仁人及有才艺如羿者,不能得登此山之冈岭巉岩也。

羿尝请药西王母,亦言其得道也。

羿或作圣。

赤水出东南隅,以行其东北,西南流注南海厌火东。

  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禹治水复决疏出之,故云导河积石。

  洋水、音翔。黑水出西北隅,以东,东行,又东北,南入海,羽民南。

  弱水、青水出西南隅,以东,又北,又西南,过毕方鸟东。

《西域传》乌弋国去长安万五千余里,西行可百余日至。

条枝国临西海。

长老传闻:有弱水西王母云。

《东夷传》亦曰:长城外数千里,亦有弱水,皆所未见也。

《淮南子》云:弱水出穷石。

穷石,今之西郡那冉,盖其振别之源耳。

  昆仑南渊深三百仞。灵渊。开明兽身大类虎身或作直。而九首,皆人面,东向立昆仑上。天兽也。《镕》曰:开明为兽,禀资乾精,瞪视昆仑,威震百灵。

  开明西有凤凰鸾鸟,皆戴蛇、践蛇,膺有赤蛇。

开明北有视肉、珠树、文玉树、一五彩玉树。

圩琪树、玗瑛,赤玉属也。

吴天玺元年,临海郡吏伍曜在海水际得石树,高三尺余,茎叶紫色,喆曲顿靡,有光彩,即玉树之类也。

于其两音。

不死树。

言常生也。

凤凰、鸾鸟皆载瞂。

盾也,音戈。

又有离朱、木禾、栢树、甘水、即醴泉也。

圣木、食之令人智圣也。

曼兑,未详。

一曰挺木互交。

《淮南》作琁树。

琁,玉类也。

  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皆神医也。

《世本》曰:巫彭作医。

楚词曰:帝告巫阳。

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

为距却死气求更生。

窫窳者,蛇身人面,贰负臣所杀也。

  服常树,其上有三头人,伺琅玕树。

服常木未详。

琅玕子似珠。

《尔雅》曰:西北之美者,有昆仑之琅玕焉。

庄周曰:有人三头,递卧递起,以伺琅玕与玗琪子。

谓此人也。

  开明南有树鸟,六首,蛟、蛟似蛇四脚龙类也。

蝗蛇、蜼、豹、鸟秩树,木名未详。

於表池树木。

列树以表池,即华池也。

诵鸟、乌名,形未详也。

鶽、雕也。

《穆天子传》曰:爰有白鶽、青雕,音竹笋之笋。

视肉。

  海内西经图赞 #

  贰负臣危 #

  汉击盘石,其中则危。刘生是识,群臣莫知。可谓博物,山海乃奇。

  流黄酆氏国 #

  城围三百,连河比栋。动是尘昏,烝气雾重。焉得游之,以敖以纵。

  大泽方百里 #

  地号积羽,厥方百里。群鸟云集,鼓翅雷起。穆王旋轸,爰荣騄耳。

  流沙

  天限内外,分以流沙。经带西极,颓溏委蛇。注于黑水,永溺余波。

  木禾

  昆仑之阳,鸿鹭之阿。爰有嘉谷,号曰木禾。匪植匪艺,自然灵播。

  开明

  开明天兽,禀兹金精。虎身人面,表此桀形。瞪视昆山,威慑百灵。

  文玉玗琪树 #

  文玉玗琪,方以类丛。翠叶猗萎,丹柯玲珑。玉光争焕,彩艳火龙。

  不死树 #

  万物暂见,人生如寄。不死之树,寿蔽天地。请药西姥,乌得如羿。

  甘水圣木 #

  醴泉璇木,养龄尽性。增气之和,松神之冥。何必生知,然后为圣。

  窫窳

  窫窳无罪,见害贰负。帝命群巫,操药夹守。遂沦溺渊,变为龙首。

  服常琅玕树 #

  服常琅玕,昆山奇树。丹实珠离,绿叶碧布。三头是伺,递望递顾。

  山海经卷之十一竟

  #1其乌文口:谭本补作『其乌文赤』。

  山海经卷之十二

  郭璞传 #

  海内北经 #

  海内西北陬以东者。

  蛇巫之山,上有人操杯而东向立。一曰龟山。杯,或作棓,字同。

  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梯谓凭也。

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

又有三足鸟,主给使。

在昆仑墟北。

有人曰大行伯,把戈。

其东有犬封国。

昔盘瓠杀戎王,高辛以美女妻之,不可以训,乃浮之会稽东南海中,得三百里地封之,生男为狗,女为美人,是为狗封之民也。

贰负之尸在大行伯东。

  犬封国曰犬戎国,黄帝之后卞明生白犬二头,自相牝牡,遂为此国。

状如犬。

言狗国也。

有一女子,方跪进杯食。

与狗食也。

有文马,缟身朱鬣,色白如缟。

目若黄金,名曰吉量,或作良。

乘之寿千岁。

《周书》曰:犬戎文马,赤鬣白身,目若黄金,名曰吉黄之乘,成王时献之。

《六韬》曰:文身朱鬣,眼若黄金,头若鸡尾,名曰鸡斯之乘。

《大传》曰:驳身、朱鬣、鸡目。

《山海经》亦有吉黄之乘,寿千岁者。

惟名有不同,说有小错,其实一物耳。

今博举之以广异闻也。

  鬼国在贰负之尸北,为物人面而一目。一曰贰负神在其东,为物人面蛇身。

  蜪犬如犬,青,音陶。食人从首始。或作蚼。蚼,首蚼。

  穷奇状如虎,有翼,毛如猬。食人从首始,所食被发,在陶犬北。一曰从足。

  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

此盖天子巡狩所经过,夷狄慕圣人恩德,陬共为筑立台观,以标顿其遗迹也。

一本云;所杀相柳,地腥臊,不可种五谷,以为众帝之台故耳。

大蜂其状如蠡。

朱蛾其状如蛾。

蛾,蚍蜉也。

《楚辞》曰:玄蜂如壶,赤绒如象,谓此也。

  蟜,其为人虎文,胫有□,言脚有膊肠也,音桥。在穷奇东。一曰状如人,昆仑墟北所有。此目上物事也。

  阘非,人面而兽身,青色。音榻。

  据比一云椽比。之尸,其为人折颈被发,无一手。

  环拘其为人兽首人身。一曰猬状如狗,黄色。抹其为物人身黑首从目。抹即魅也。

  戎其为人人首三角。

  林氏国有珍兽,大若虎,五彩毕具,尾长於身,名曰骊吾,乘之日行千里。

《六韬》云:纣囚文王,闳夭之徒诣林氏国,求得此兽,献之,纣大说,乃释之。

《周书》曰:夹林酋耳,酋耳若虎,尾参於身,食虎豹。

《大传》谓之侄兽。

吾宜作虞也。

  昆仑墟南所有泛林,方三百里。

  从极之渊深三百仞,维冰夷恒都焉。

冰夷,冯夷也。

《淮南》云:冯夷得道,以潜大渊。

即河伯也。

《穆天子传》所谓河伯无夷者。

《竹书》作冯夷。

字或作冰也。

冰夷人面,乘两龙。

画四面各乘灵车,驾二龙。

一曰忠极之渊。

阳污之山,河出其中。

凌门之山,河出其中。

皆河之枝源所出之处也。

  王予夜之尸,两手、两股、胸、首、齿,皆断异处。此盖形解而神连,貌乖而气合,合不为密,离不为疏。

  舜妻登比氏,生宵明、烛光,即二女字也,以能光照因名云。

处河大泽,泽河边溢浸处也。

二女之灵能照此所方百里。

言二女神光所烛及者方百里。

一曰登北氏。

  盖国在巨燕南,倭北,倭属燕。倭国在带方东大海内,以女为王,其俗露紒,衣服无针功,以丹朱涂身,不妬忌,一男子数十妇也。

  朝鲜在列阳东,海北山南。列阳属燕句卤鲜今乐浪县,箕子所封也。列亦水名也,冷在带方,带方有列口县。

  列姑射在海河洲中。山名也,山有神人。河洲在海中,河水所经者。庄子所谓藐姑射之山也。

  姑射国在海中,属列姑射,西南山环之。大蟹在海中。盖千里之蟹也。

  陵鱼人面手足鱼身,在海中。

  大鳊居海中。鳊即鲂鱼也,音鳊。

  明组邑居海中。音祖。

  蓬莱山在海中。上有仙人宫室,皆以金玉为之,乌兽尽白,望之如云,在渤海中也。

  大人之市在海中。

  海内北经图赞 #

  吉良

  金精朱鬣,龙行骏跱。拾节鸿鹜,尘下及起。是谓吉黄,释圣牖里。

  蛇巫山鬼神蜪大群帝台大蜂朱蛾

  蛇巫甲之山,有人操杯。鬼神蜪大,主为妖灾。大蜂朱蛾,群帝之台。

  阘非据比尸魅戎

  人面兽身,是谓阘非。被发折颈,据比之尸.戎三其角,魅竖立眉。

  驺虞

  怪兽五彩,尾参於身。矫足千里,鲦忽若神,是谓驺虞,诗叹其仁。

  冰夷

  禀华之精,练食石八。乘龙隐沦,往来海若,是谓水汕,号曰河伯。

  王予夜尸 #

  予夜之尸,体分成七。离不为疏,合不为密。苟以神御,形归於一。

  宵明烛光 #

  水有佳人,霄明烛光。流耀河湄,禀此奇祥。维舜二女,别处一方。

  列姑射由大蟹陵鱼

  姑射之山,寔西神人。大蟹千里,亦有陵鳞。旷哉溟海,含怪藏珍。

  蓬莱山 #

  蓬莱之山,玉碧构林。金台云馆,皓哉兽禽。实维灵府,玉主甘心。

  山海经卷之十二竟

  山海经卷之十三

  郭璞传 #

  海内东经 #

  海内东北陬以南者。

  巨燕在东北陬。

  国在流沙中者埻端、音敦。玺□,音唤,或作茧蠕。在昆仑墟东南。一曰梅内之郡,不为郡县,在流沙中。

  国在流沙外者大夏、大夏国城方。

二三百里,分为数十国。

地和混,宜五毅。

坚沙、居繇、音遥。

月支之国。

月支国多好马、美果,有大尾羊如驴尾,即羬羊也。

小月支、天竺国皆附庸云。

  西胡白玉山在大夏东,苍梧在白玉山西南,皆在流沙西,昆仑墟东南。昆仑山在西胡西,皆在、西北。《地理志)昆仑山在临羌西,又有西王母祠也。

  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今城阳有尧冢灵台,雷泽在北也。《河图》曰:大迹在雷泽,华胥履之而生伏羲。

  都州在海中。一曰郁州。今在东海胸县界,世传此山自苍梧从南徙来,上皆有南方物也。郁音郁。

  琅琊台在渤海间,琅琊之东。今琅琊在海边,有山嶕峣特起,状如高台,此即琅琊台也。琅琊者,越王勾践入霸中国之所都。其北有山。一曰在海间。

  韩雁在海中,都州南。

  始鸠在海中,辕厉南。国名,或曰乌名也。

  会稽山在大楚南。

岷三江:首大江,出汶山,今江出汶山郡升迁县昆山,东南经蜀郡犍为,至江阳东北,经巴东、建平、宜都、南郡、江夏、弋阳、安丰至庐江南界,东北经淮南、下那至广陵郡,入海。

北江出曼山,南江出高山。

高山在城都西,入海在长州南。

浙江出三天子都,在其东,按(地理志》浙江出新安、黟县南蛮中,东入海。

今钱唐浙江是也。

黟即歙也,浙音折。

在闽西北,入海,余暨南。

余暨县属会稽,今为永兴县。

  庐江出三天子都,入江,彭泽西。彭泽今彭蠡也,在寻阳彭泽县。一曰天子郭。

  淮水出余山,余山在朝阳东,义乡西,入海,淮浦北。

今淮水出义阳平氏县桐栢山山东北,经汝南、汝阴、淮南、谯国、下那至广陵县,入海。

朝阳县今属新野。

  湘水出舜葬东南陬,西环之,环,绕也。

今湘水出零陵营道县阳朔山,入江。

入洞庭下。

洞庭,地穴也,在长沙巴陵。

今吴县南大湖中有包山,下有洞庭,穴道潜行水底,云无所不通,号为地脉。

一曰东南西泽。

汉水出鲋鱼之山,《书》曰:嶓冢导漾,东流为汉。

案《水经》,汉水出武都沮县东狼谷,经汉中、魏兴至南乡,东经襄阳,至江夏安陆县入江。

别为沔水,又为沧浪之水。

  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四蛇卫之。言有四蛇卫守山下。

  蒙水出汉阳西,入江,聂阳西。汉阳县属朱提。

  温水出崆峒。崆峒山在临汾南,入河,华阳北。今温水在京兆阴盘县,水常温也。临分县属平阳。

  颖水出少室。

少室山在雍氏南,入淮西鄢北。

今颖水出河南阳城县乾山,东南经颖卅、汝阴至淮南,下蔡入淮,鄢今鄢陵,县属颖川。

一曰缑氏。

县属河南,音钩。

  汝水出天息山,在梁勉乡西南,入淮极西北。

今汝水出南阳鲁阳县大孟山东北,至河南梁县,东南经襄城、颍川、汝南至汝阴褒信县入淮。

淮极,地名。

一曰淮在期思北。

期思县属弋阳。

  泾水出长城北山,山在郁郅,长垣北,皆县名也。

那音桎。

北入渭戏北。

今泾水出安定朝那县西升头山,东南经新平、扶风至京兆高陵县入渭。

戏,地名,今新丰县也。

  渭水出鸟鼠同穴山,东注河,入华阴北。乌鼠同穴山,今在陇西首阳县。渭水出其东,经南安、天水、略阳、扶风、始平、京兆、引农、华阴县入河。

  白水出蜀,而东南注江,色微白浊,今在梓潼白水县。源从临洮之西西倾山来,经沓中,东流通阴平,至汉寿县入潜。入江州城下。江州县属巴郡。

  沅水出象郡镡城之西,象郡今日南也。

镡城县今属武陵,音淫。

入东注江,入下隽西,下秀县今属长沙,音昨兖反。

合洞庭中。

《水经》曰:沅水出祥柯具兰县,又东北至镡城县,为沅水。

又东过临沅县南,又东至长沙下隽县。

赣水出聂都东山,今赣水出南康南野县西北,音感也。

东北注江,入彭泽西。

  泗水出吴东北而南,西南过湖陵西,而东南注东海,入淮阴北。今泗水出鲁国卞县西南,至高平湖陆县,东南经沛国彭城、下邳、至临淮下相县入淮。

  郁水出象郡,而西南注南海,入须陵东南。

  肄水出临晋西南,音如肄习之肄。而东南注海,入番禺西。番禺县属南海,越之城下也。

  潢水出桂阳西北山音黄东南注肄水入敦浦西洛水出洛西山,东北注河,入成皋之西。

《书》曰:道洛自熊耳。

案《水经》:洛水今出上洛冢领山,东北经弘农,至河南巩县入河。

成皋县亦属河南也。

  汾水出上窳北,音愈。而西南注河,入皮氏南。今汾水出太原晋阳故汾阳县,东南经晋阳,西南经西河平阳,至河东汾阴入河。皮氏县属平阳。

  沁水出井陉山东,东南注河,入怀东南。怀县属河内。怀内北有井陉山。

  济水出共山南东丘,共与恭同。

绝巨鹿泽,绝犹截度也。

巨鹿今在高平。

注渤海,入齐琅槐东北。

今济水自荣阳卷县东经陈留至潜阴北,东北至高平,东北经济南至乐安博昌县入海;今碣石也。

诸水所出,又与水经违错。

以为凡山川或有同名而异实,或同实而异名,或一实而数名,似是而非,似非而是,且历代久远,古今变易,语有楚夏名号不同,未得详也。

  潦水出卫皋东,出塞外卫皋山玄菟高句骊县有僚山,亦潦水所出,西河注大潦。音辽。东南注渤海,入潦阳。潦阳县属潦东。

  虖池水出晋阳城南,而西至阳曲北,而东注渤海,经河间乐城,东北注渤海也。

晋阳、阳曲县晋属太原。

入越章武北。

章武郡名。

漳水出阳东,东注渤海,入章武南。

新城汴阴县亦有漳水。

  建平元年四月丙戌待诏太常属臣望校。治侍中光禄勋臣龚侍中奉车都尉光禄大夫臣秀领主省。

  海内东经图读 #

  郁州

  南极之山,越处东海。不行而至,不动而改。维神所运,物无常在。

  韩雁始鸠雷泽神琊台

  韩雁始鸠,在海之州。雷泽之神,鼓腹优游。琅琊嶕峣,邈若云楼。

  坚沙居繇埻端玺□国

  坚沙居繇,埻端玺□。

沙漠之乡,绝地之馆。

或羁于秦,或宾于汉。

大江,北江,南江,浙江,庐,淮,湘,汉,蒙,温,颖,汝,泾,渭,白,沅,赣,泗,郁,肄,潢,洛,汾,沁,济,潦,虖池,漳水

  川渎交错,涣澜流带。通港润下,经营华外。殊出同归,混之东会。

  山海经卷之十三竟

  山海经卷之十四合校补录

  郭璞传 #

  大荒东经 #

  东海之外有大壑,《诗含神雾》曰:东注无底之谷。

谓此壑也。

少吴之国。

少吴,金天氏,帝挚之号也。

少吴孺帝颛顼於此,孺,义未详。

弃其琴瑟。

言其壑中有琴瑟也。

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渊。

水积则成渊也。

  大荒东南隅有山,名皮母地丘。

  东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

有波谷山者,有大人之国。

晋永嘉二年,有鹙乌集於始安县南二十里之鷔陂中,民周虎张得之。

木矢贯之铁镞,其长六尺有半,以箭计之,其射者人身应长一丈五六尺也。

又平州别驾高会语云:倭国人尝行,遭风吹度大海外,见一国人皆长一丈余,形状似胡,盖是长翟别种。

箭殆将从此国来也。

《外传》曰:焦侥人长三尺,短之至也;长者不过十(丈)之,数之极也。

按《河图玉版》曰:从昆仑以北九万里,得龙伯国人,长三十丈,生万八千岁而死。

从昆仑以东得大秦人,长十丈,皆衣帛。

从此以东十万里,得佻人国,长三丈五尺。

从此以东十万里,得中秦国,人长一丈。

《谷粱传》曰:长翟身横九亩,载其头,眉见于轼。

即长数丈人也。

秦时,大人见临洮,身长五丈,脚迹六尺。

准斯以言,则此大人之长短未可得限度也。

  有大人之市,名曰大人之堂。

亦山名,形状如堂室耳,大人时聚会其上作市肆也。

有一大人踆其上,张其两耳。

踆,或作俊,皆古蹲字。

《庄子》曰:踆于会稽也。

  有小人之国名靖人。《诗含神雾》曰:东北极有人长九寸。殆谓此小人也。或作竫,音同。

  有神,人面兽身,名曰犂觐音□。之尸。

  有潏山,音如谲诈之谲。杨水出焉。

  有蔿国,黍食,言此国中惟有黍谷也。蔿音口伪反。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合虚,日月所出。

有中容之国,帝俊生中容,俊亦『舜』字假借音也。

中容人食兽。

木实,此国中有赤木玄木,其华实美,见《吕氏春秋》。

使四鸟:豹、虎、熊、罴。

  有东口之山。有君子之国,其人衣冠带剑。亦使虎豹,好谦让也。

  有司幽之国。

帝俊生晏龙,晏龙生司幽。

司幽生思士,不妻;思女,不夫。

言其人直思感而气通,无配合而生子,此《庄子》所谓白鹄相视,眸子不运,食黍食兽,是使四鸟。

而感风化之类也。

有大阿之山者。

  大荒中有山名曰明星,日月所出。

  有白民之国。帝俊生帝鸿,帝鸿生白民。白民销姓,黍食,使四鸟:虎、豹、熊、罴。又有乘黄兽,乘之以致寿考也。

  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太平则出而为瑞也。

  有柔仆国,是维赢土之国。赢犹沃衍也。音盈。

  有黑齿之国,帝俊生黑齿,齿如漆也。圣人神化无方,故其后世所降育多有殊类异状之人。诸言生者多谓其苗裔,未必是所亲产。姜姓,黍食;使四鸟。

  有夏州之国。有盖余之国。

  有神人,八首人面,虎身十尾,名曰天吴。

水伯。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于天、立曰菊。

东极、离瞀,三山名也。

音谷瞀。

日月所出。

(有神)名曰折丹,神人。

东方曰折:单(吁)呼之。

来风曰俊,未详来风所在也。

处东极以出入风。

言此人能节宣风气,时其出入。

  东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环两黄蛇,以蛇贯耳。

践两黄蛇,名曰禺□,黄帝生禺□,禺□生禺京。

即禺疆也。

禺京处北海,禺□处东海,是惟海神。

言分治一海而为神也。

□一本作号。

  有招摇山,融水出焉。有国曰玄股,自牌以下如漆。黍食,使四鸟。

  有(困)(因)民国,勾姓,(而)食。

有人曰王亥,两手操鸟,方食其头。

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牛,河伯、仆牛;皆人名也。

见《汲郡竹书》。

有易杀王亥,取仆牛。

(竹书)曰:殷王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绵臣杀而筋之,是故殷王甲微假师于河伯,以伐有易,灭之,遂杀其君绵臣也。

河(伯)念有易,有易潜出,为国于兽,方食之,名曰播民。

帝舜生戏,戏生播民。

言有易本与河伯友善,上甲微股之贤王,假师以义伐罪,放河伯不得不助灭之。

既而哀念有易,使得潜化而化为摇民国。

  海内有两人,此乃有易所化者也。

名曰女丑。

即女丑之尸,言其变化无常也。

然则一以涉化津而遁神域者,亦无往而不之,触感而寄迹矣。

讪范蠡之伦亦闻其风者也。

女丑有大蟹。

广千里也!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摇头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叶如莽。

柱犹起高也。

叶似芥菜。

有谷,曰温源谷。

温源即汤谷也。

汤谷上有扶木,扶桑在上。

一日方至,一日方出,言交会相代也。

皆载于乌。

中有三足乌也。

  有神,人面一犬耳兽身,珥两青蛇,名曰奢比尸。

有五采之鸟,相乡弃沙。

未闻沙义。

惟帝俊下友,亦未闻也。

帝下两坛,采乌是司。

言山下有舜二坛,五采乌主之。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猗天苏门,日月所生。

有埙民之国。

音如喧哗之喧。

有綦山,音忌。

又有摇山。

有□山,音如釜甑之甑。

又有门户山,又有盛山,又有待山。

有五采之鸟。

  东荒之中有山,名曰壑明俊疾,日月所出。有中容之国。

  东北海外又有青马、三骓、马苍白杂毛为骓。甘华,爰有遗玉、三青鸟、三骓,视肉、甘华,甘祖,百谷所在。言自生也

  有女和月母之国。

有人名曰□,音婉。

北方曰□,来之风曰□。

言亦有两名也。

音剡。

是处东极隅以止日月,使无相间出没,司其短长。

言□主察偶月出入,不令得相间错,知无之短长。

  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

应龙处南极,应龙,龙有翼者也。

杀蚩尤与夸父,蚩尤,作兵者。

不得复上,故下数旱,应龙遂住地下,上无复作雨者故也。

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

今之土龙本此。

气应自然冥感,非人所能为也。

  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

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身如雷,其名曰夔。

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雷兽即雷神也。

人面龙身,鼓其腹者。

橛犹击也。

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

  山海经卷之十四竟

  山海经卷之十五

  大荒南经 #

  南海之外,赤水之西,流沙之东,赤水出昆仑山,流沙出钟山也。

有兽,左右有首,名曰□踢。

出□名国。

黜惕两音。

有三青兽相并,名曰双双。

言体合为一也。

《公羊传》所云双双而俱至者,盖谓此也。

  有阿山者。

南海之中有泛天之山,赤水穷焉。

流极于此山也。

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

叔均,商均也。

舜巡狩死于苍梧而葬之,商均因留,死亦葬焉。

墓今在九疑之中。

爰有文贝、即紫贝也。

离俞、即离朱。

□久、鹰贾、贾亦鹰属。

委维、熊、罴、象、虎、豹、狼、视肉。

  有荥山,荥水出焉,黑水之南有玄蛇,食尘。今南山蚏蛇吞鹿亦此类也。

  有巫山者,西有黄鸟。帝药,八斋。天帝神仙药在此也。黄鸟于巫山,司此玄蛇。言主之也。

  大荒之中有不庭之山,荥水穷焉,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盖后裔所出也。

姚姓,黍食,使四鸟。

姚,舜姓也。

有渊四方,四隅皆达,北属黑水,南属大荒,属犹连也。

北旁名曰少和之渊,南旁名曰从渊,音骢马之骢。

舜之所浴也。

言舜尝在此中澡浴也。

又有成山,甘水穷,焉。

甘水出甘山,极此中也。

有季禺之国,颛顼之子,食黍。

言此国人颛顼之裔子也。

有羽民之国,其民皆生毛羽。

有卵民之国,其民皆生卵。

即卵生也。

  大荒之中有不姜之山,黑水穷焉。

黑水出昆仑山。

又有贾山,汽水出焉。

又有言山,又有登备之山,即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者也。

有恝恝之山。

音如券契之契。

又有蒲山,澧水出焉,又有隗山。

音如隗嚣之隗。

其西有丹,其东有玉。

又南有山,漂水出焉。

音票。

有尾山,有翠山。

言此山有翠乌也。

有盈民之国,於姓,黍食。

又有人方食木叶。

有不死之国,阿姓,甘木是食。

甘木即不死树,食之不老。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去痓。南极果,北不成,去痓果。音如风痓之痓,未详。

  南海渚中有神,人面,珥两青蛇,曰不廷胡余。神名耳。有神名曰因因乎,南方曰因乎,夸风曰乎民,亦有二名。处南极以出入风。

  有襄山,又有重阴之山。

有人食兽,曰季厘。

帝俊生季厘,故曰季厘之国。

有缗渊,音昏。

少吴生倍伐,倍伐降处缗渊。

有水四方,名曰俊坛。

水状似土坛,因名舜坛也。

  有载民之国。

帝舜生无淫,降载处,是谓巫载民。

巫载民盼姓,食谷,不绩不经服也,不稼不穑食也。

言自然有布帛,五谷自生也。

种之为稼,收之为穑。

爰有歌舞之鸟,鸾鸟自歌,凤鸟自舞。

爰有百兽,相群爰处。

百谷所聚。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天,海水南入焉。

  有人曰凿齿,羿杀之。射杀之也。

  有蜮山者。

有蜮民之国,音蜮。

桑姓,食黍,射蜮是食。

蜮,短狐也,似鳖,含沙射人,中之则病死。

此山出之,亦以云名。

有人方扜挽也心音纡。

弓射黄蛇,名曰蜮人。

  有宋山者,有赤蛇,名曰青蛇。

有木生山上,名曰枫木。

枫木,蚩尤所奔其桎梏蚩尤为黄帝所得,械而杀之,已摘弃其械,化而为树也。

是为枫木。

即今枫香树。

有人方齿虎尾,名曰祖状之尸。

音如租梨之柤。

  有小人,名曰焦侥之国,几姓,皆长三尺。嘉谷是食。

  大荒之中有山,名涂之山,音朽。

青水穷焉。

青水出昆仑。

有云雨之山,有木名曰乐,禹攻云雨,攻谓槎伐其林木。

有赤石焉生乐,黄本赤枝青叶,群帝焉取药。

言树花实皆为神药。

  有国曰颛顼,生伯服,食黍。

有鼬姓之国。

音如橘柚之柚。

有苕山。

又有宗山。

又有姓山。

又有壑山。

又有陈州山。

又有东州山。

又有白水山,白水出焉,而生白渊,昆吾之师所浴也。

昆吾,古王者号。

《音义》曰:昆吾,山名。

溪水内出善金。

二文有异,莫知所辨测。

  有人名曰张弘,在海上捕鱼,海中有张弘之国,或曰即奇肱人,疑非。食鱼,使四鸟。

  有人焉,鸟喙有翼,方捕鱼入海。

  大荒之中有人,名曰欢头。

鲧妻士敬,士敬子曰炎融,生欢头。

欢头人面鸟喙有翼,食海中鱼,杖翼而行。

翅不可以飞,倚杖之用行而已。

维宜芑苣,穋杨是食。

《管子》说地所宜云:其种穋、杞、黑黍,皆禾类也。

苣,黑黍;今字作禾旁。

起、秬、虬三音。

有欢头之国。

  帝尧、帝喾、帝舜葬于岳山。即狄山也。爰有文贝、离俞、□久、鹰贾、延维、视肉、熊、罴、虎、豹。朱大赤枝青华,玄实。有申山者。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天台(高山),海水入焉。

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

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

羲和者,盖天地始生,主日月者也。

故《启筮》曰:空桑之苍苍,八极之既张,乃有夫羲和,是主日月,职出入,以为晦明。

又曰:瞻彼上天,一明一晦,有夫羲和之子,出于旸谷。

故尧因此而立羲和之官,以主四时,其后遂为此国。

作日月之象而掌之,沐浴运转之于甘水中,以效其出入旸谷、虞渊也,所谓世不失职耳。

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言生十子,各以日名名之,故言生十日,数十也。

  有益犹之山者,其上有甘祖,枝叶皆赤,黄叶白华黑实。东又有甘华,枝干皆赤,黄叶。有青马,有赤马,名曰三骓。有视肉。

  有小人名曰菌人。音如朝菌之菌。

  有南类之山,爰有遗玉、青马、三骓、视肉、甘华,百谷所在。

  山海经卷之十五竟

  山海经卷之十六

  郭璞传 #

  大荒西经 #

  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曰不周负子,《淮南子》曰:昔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

天维绝,地柱折。

故今此山缺不周市也。

有两黄兽守之。

有水曰寒暑之,水,水西有湿山,水东有幕音莫。

山。

有禹攻共工国山。

言攻其国,杀其臣相抑於此山。

《启筮》曰:共工人面蛇身朱发呜有国,名曰淑士,颛顼之子。

言亦出自高阳氏也。

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也。

人面蛇身,一日之中七十变。

其肠化为此神。

栗广,野名也。

娇音瓜。

横道而处。

言断遗也。

有人名曰石夷,来风曰韦,来或亦作本也。

处西北隅,以司日月短长。

主察日月晷度之节也。

有五采之鸟,有冠,名狂鸟。

《尔雅》云:往梦即此也。

有大津之长山,有白民之国。

西北海之外,赤水之东,有长胜之国。

脚步五尺。

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

有人方耕,名曰叔均。

帝俊生稷,俊且为喾,喾第二妃生后稷也。

稷降以百谷。

稷之弟曰台音胎。

玺,生叔均。

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耕。

有赤国妻氏,有双山。

  西海之水,大荒之中。有方山者,上有青树,名曰柜格之松,木名音矩。日月所龄入。

  西海之外,赤水之西,有先民之国,食谷,使四鸟。

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始均。

始均生北狄。

有芒山。

有桂山。

有榣山,此山多桂及榣木,因名之。

其上有人,名曰太子长琴。

颛顼生老童,《世本》云:颛顼娶于腾坟氏,谓之女禄,产老童也。

老童生祝融,即重黎也,为高辛氏火正,号曰祝融。

祝融生太子长琴,是处榣山始作乐风。

创乐留风曲也。

有五采鸟三:一名曰凤乌,一名曰鸾鸟,一名曰凤凰。

有虫,状如菟,匈以裸者裸不见言皮色青故不见,其裸露处也。

其如猿状。

缓又似猿也。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丰沮玉门,日月所入。

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盻、巫彭、巫姑、巫真、巫杞、巫□、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

言群巫上下此山采之。

有西王母之山、海山、壑山。

皆郡太虚之山名也。

有沃之国,一面其土沃饶也。

沃民是处。

沃野、凤乌之卵是食,甘露是饮。

凡其所欲,其味尽存。

其所愿滋味无所不欲在。

爰其有甘华、甘柤、白柳、视肉、三骓、璇瑰、瑶碧、璇瑰亦玉名。

《穆天子传》曰#1收斯璇瑰,板因两音也白木、琅玕、树色正白,今南方文木,亦黑木也。

白丹、青丹,又有黑丹。

《孝经爰神婴》曰#2:王者德至山陵而黑丹出。

然则者别是采石名,亦犹白皆云黑也。

银铁。

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是处,是谓沃民之野。

有三青鸟。

赤首黑目,一名曰大和乌,一名曰少黎,皆西王母所使也。

有轩辕之台,射者不敢西乡,畏轩辕之台敬。

难帝也。

  大荒之中有龙山,日月所入。

有三浑水,名曰三掉,昆吾之所食。

《穆天子传》曰:滔水,浊融繇氏之所食,亦此类也。

有人衣青,以袂蔽面,袂,袖也,音执。

名曰女王之尸#2。

有女子之国。

王侯至沃祖国,尽东界,问其耆老,又云:国人尝船捕鱼,遭风见吹数十日,东见一国在大海中,张女无男#4,即此国者也。

有桃山,有山,有桂山,有干土山。

有丈夫之国。

其国无妇人也。

有弇州之山。

五采之鸟叩天,张口嘘天。

名曰鸣鸟。

爰有百乐歌舞之风。

言有百种伎乐歌舞皆有风曲者也。

有轩辕之国,其人人面蛇身。

江山之南栖为吉。

即穷山之际也。

山居为栖者,言。

无凶妖也。

寿者乃八百岁。

寿者则数千年。

西海陼中神人,人面鸟身,洱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弇兹。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月山,天极。

吴姬天门,日月所入。

有神人面无臂,两足反属於头上,名曰嘘。

言嘘啼也。

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世本》云老童娶于根水氏,谓之骄福,重产及黎者也。

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古者人神杂扰无#5,颛项乃命南正司天以属神命大正黎司地,以属氏重实上天,黎实司地,献印未详也。

下地是生噎,处於西极,以行日月百□之行次。

言察日月星辰依之度数次舍。

有人反臂,名日天虞。

赤尸,虞也。

有女子方浴月。

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义。

与羲和浴日月。

有玄丹之山者。

出黑丹也。

有五采之鸟,人面有发。

爰有青鸟、黄鸟、鷔音敖。

鸟、青黄,其集者其国亡。

有池名孟翼之攻颛顼之池。

孟翼,人姓名。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尘鏊音敖。

巨,日月所入者。

有兽,左右有首,名曰屏逢。

即并封也,语有轻转。

山巫山者#6。

有壑山者。

金门之山,有人名曰黄姬之尸。

比翼之鸟。

有白鸟,青翼黄尾玄喙。

奇鸟。

有赤犬,名曰天犬,其所下者有兵。

《周书》曰:天狗所止,地盖余光飞天为流星,长数十丈,其疾如风,其声如雷,其光如电。

吴楚七国及时吠过梁分曲野也。

  西海之中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山名曰昆仑之丘。

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

言其尾以白为点驳者也。

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水不胜鸿毛也。

其外有炎火之山,没物辄然#7。

今去扶南东万里,有耆薄国。

去耆薄东五千至许,有火山国。

其山虽雷雨,常然。

火中有白鼠,时出在山边求食。

人捕得之,以其毛作布,今之火浣布是也。

即此火山之类也。

有人,戴称虎齿,有尾穴处,名曰西王母。

《河图玉板》亦曰:西王母居昆仑山。

《山西经》曰:西王母居玉山。

《穆天子传》曰:乃纪名迹于弇山之石,曰西王母之山也。

然则西王母虽以昆仑为宫,亦有离室别窟游息之处,不专住於一山也,故记事者各举其所见而言之。

此山万物尽有。

  大荒之中山,名曰常阳之山,日月所入。

有寒荒之国,有二人,曰:女祭、女蔑。

戌持鳝戌持俎之也。

寿麻之国。

《吕氏春秋》曰:西服寿麻北怀阘茸也有二人,曰:南岳、取州,名曰女虔。

女虔生季格,季格生寿麻,寿麻是正立无景,疾呼无响。

言其禀形气有异於人也。

《列仙传》曰:玄俗元景也。

爰有大暑,不可以往。

言热灸杀人也。

有人无首,操戈盾立,名曰忧耕之尸。

亦形天尸之类也。

故成汤伐夏桀于章山,克之,于章,山名。

斩耕厥前。

头亦在前之也。

耕既元首立,走厥咎,逃避罪也。

乃降于巫山。

自窜於巫山。

巫山今在建平巫县也。

有人名曰吴回,子奇子奇右是无右臂#8。

即奇肱也。

吴回,祝融弟。

赤为火正也。

有盖山之国。

有树赤皮,支干青叶,名曰朱木。

或作三戚木也。

有一臂民。

北极下亦有一脚人,有见《河图玉板》。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荒之山,日月所入。

有人三面,是颛顼子,三面一臂。

奇名,无右臂。

三面之人不死。

言人头三边各有面也。

玄菟太守王倾主沃沮国,问其耆长,云:复有一破船,随波出没在海岸边,有一人待项中复面,与语,不相解了,不食而死,此复是两面人也。

《吕氏春秋》曰:一臂三面之乡是也。

是谓大荒之野。

西南梅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

关关上三嫔于天,嫔,妇也。

言献美於天帝也。

得九辩九歌以下。

皆天帝乐名也。

启登天而窃以下用之。

《启筮》曰:昔彼九冥,是与帝辨于同宫之序,是为九歌。

又曰:不可窃与九歌以国于下。

义具见《归藏》也。

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竹书》曰:瑞产百鲧,是惟若阳,居天穆阳阪者也。

开焉得始歌九韶。

《竹书》曰:夏后启舞九韶也。

有丘人国,人面鱼身。

炎帝之孙炎帝神农是也。

名曰灵恝,音券契也。

灵恝生氏人,是能上下于天。

言能乘云雨也。

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

言其能变化也。

风道此来,天乃大水。

泉风果溢出。

道,犹徙也。

《韩非》曰:玄鹤二八,道南方来也。

蛇乃化鱼,是谓鱼妇。

颛顼死即复苏。

《淮南子》曰:后稷龙在、建木西,其人死复苏,其半乃为鱼,盖谓此也。

有青鸟,贫头身。

赤足,六首,名曰鸀音触。

鸟。

有大巫山者,有金之山。

西□大荒之隅有偏句、常羊之山#9。

  山海经卷之十六竟

  #1《养天子传》曰:谭校本以为是衍文,库除掉。

  #2《教经援神婴》:谭校本改作《孝经援神契》。

  #3名曰女王之尸:谭校本改作『名曰女丑之尸』。

  #4张女无男:谭校本改作『纯女无男』。

  #5古者人神杂扰无:谭校本补作『古者人神杂扰无别』。

  #6山巫山者:谭校本改作州有巫山者』。

  #7没物辄然:谭校本改作『投物辄然』。

  #8子奇子奇右是无右臂:谭校本改作『子奇右是无右臂』。

  #9西口大荒之偶有偏句、常羊之山:谭校本补作『西南大荒之隅有偏句、常羊之山』。

  山海经卷之十七

  郭璞传 #

  大荒北经 #

  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间,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嫔葬焉。

此盖殊俗义所作冢。

爰有□久、文贝、离俞、鸾鸟、凤鸟,大物小物,言备有也。

青鸟、琅鸟、玄鸟、黄鸟、虎、豹、熊、罴、黄蛇、视肉、璇瑰、瑶碧,皆出卫於山。

在其边也。

丘方圆三百里,丘南帝俊竹林在焉,大可为舟。

言舜林中竹一节可以为船也。

竹南有赤泽水,水色赤也。

名曰封渊。

封赤大也。

有三桑无枝。

皆南百仞。

丘西有沉渊,颛项所俗有胡不与之国,一国后名耳。

今胡夷小语通皆然也。

列姓,黍食。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

有肃慎之国。

今肃慎国去辽东三千余里,穴居无衣,衣猪皮。

冬以膏涂体,厚数分,用却风寒。

其人皆工彤弓,长四尺,劲强。

箭以楛木为之,长尺八寸,青石为镝,此春秋时集陈侯迟所得矢也。

晋太兴二年,平州刺史崔昆遣别驾高会使来献肃慎氏之弓矢,箭镞有钳骨作者。

问之云,转内国通得因此。

今名之为挹灵国,出好貂、赤玉,岂从外海从来至此。

《后汉书》谓挹楼国是也。

有蜚蛭,四翼。

蜚窒两音。

有虫,兽首蛇身,名曰琴虫。

亦蛇类也。

有人名曰丈人。

有丈人之国,厘姓,黍食。

有大青蛇,黄头,食鹿。

今南方蚺蛇食鹿,鹿亦唐类也。

有榆山。

有玄鲧攻程州之山。

皆因其事以名山也。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衡天。

有先民之山。

有盘音盘木千里。

有叔歜国。

音作感切,一音触也。

颛顼之子,黍首#1,使四鸟:虎、豹、熊、罴。

有黑虫如熊状,名曰猪猪。

或作狼,音夕。

有齐之国,姜姓,使虎、豹、熊、罴。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光槛大逢之山,河、济所入,海北注焉。

河、济注海,巳后出海外此山中也。

其西北,名曰禹所积石。

青阳山者。

有顺山者,顺水出焉。

有始州之国。

有丹山。

此山纯出丹朱也。

《竹书》曰:和甲征,得丹一山。

今所出亦有丹山,出土穴中也。

有大泽方千里,掌乌所解。

《穆天子传》曰:此至广原之野,飞鸟之所解其羽,乃於此猎鸟兽,绝群,载羽百车。

《竹书》亦曰:穆天子北征,行流沙千里,积羽千里,皆谓此泽。

有毛民之国,皆人面体皆生毛也。

姓依,食黍,使四鸟。

禹生均国,均国生役来,役来生循鞈,音单祫也。

循鞈杀绰人。

绰名。

帝念之,灊之为国,潜密用之作国。

是此毛民。

有儋耳之国,任姓,其人耳大垂下,儋在肩上。

朱雀儋耳镂尽耳,亦以效今人也。

禺号子,食谷。

北海海渚中言在海岛中种粟,给食,谓禺强也。

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禺强。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极天积音遗,海水北注焉。

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名曰九凤。

又有神,衔蛇操蛇,其状虎首人身,四蹄长肘,名曰强良。

亦在畏兽中也。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

有人,珥两黄蛇,提两黄蛇,名曰夸父。

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於隅谷。

隅渊,日所令入也。

今作虞。

将饮河,而弗足也。

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

渴死。

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上云夸父不量力,与日竞而死,今此复云为应龙所杀,死无定名,触事而寄,明其变化无方,不可得测揆之也。

乃去南方处,故南方多雨。

言龙水物,以类相感故也。

有无肠之国,是任姓。

为人长也。

无继子,食鱼。

继亦作启,谓膊肠也。

共工臣名曰相繇,相柳也,语声转身。

九首蛇身,自环,言蟠旋也。

食于九山。

言贪残也。

其所在尼,尼哑,犹喷咤尼止也。

即为源泽,言多气力之也。

不幸乃苦,言气酷烈。

百兽莫能处。

言畏之也。

禹湮洪水,杀相繇,禹塞洪水浩大,因以溺也杀之。

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

言膏血滂流成渊也。

禹湮之,三仞三沮,言禹坐土塞也,蛇陷壤也。

乃以为池,地旱帝是因以为台,地下宜积止,故众帝因来在此共作台也。

在昆仑之北。

有岳之山,寻竹生焉。

大竹。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句,海水北入焉。

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乡。

言畏之也。

有人衣着青衣,名曰黄帝女魃。

音早魃也。

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

冀州中土也。

黄帝亦教虎、豹、熊、罴、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而灭之。

见《史记》。

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从大风雨。

黄帝乃下天女日妭,雨止,遂杀蚩尤。

妭不得复上,所居不雨。

旱气在也。

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

远徙之也。

叔均乃为田祖。

主田之。

(诗)曰:田祖有神也。

妭时亡之也。

畏见逐也。

所欲逐之者令田祖北行#2。

向水位也。

先除水道,决通沟渎。

言逐之必得雨,故先利水道,今之逐魃是也。

有人,方食鱼,名曰深目民之国。

盻姓,食鱼。

亦胡类,但服绝深,黄帝时至也。

有锺山者,有女子衣青衣,名曰赤水女子献。

神女也。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父山,顺水入焉。

有人名曰犬戎。

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卞明,卞明生白犬,白犬二犬,有牝牡,言自相配合也。

是为犬戎,害食。

有赤兽焉,状无首,名曰戎宣王尸。

犬戎之神名也。

有山,名曰齐州山,甑山,音潜。

鲜野山,鱼山。

有人一目,当面中生。

一曰是威姓,少吴子,食黍。

有继无继无民□任姓#3,无骨子,食气鱼。

言有无骨人。

《尸子》曰:徐偃王有筋无骨也。

西北海外流沙之东有国,曰中轮,颛顼之子,食黍。

有国名曰赖丘。

有犬戎国。

有神,人面兽身,名曰犬戎。

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

三苗之民也。

颛顼生讙头,讙头生苗民,苗民厘姓,视苗民#4有山,名曰章山。

  大荒之山、衡石山、九阴山、灰野之山,上有赤树,青牛#5名曰苦朮。

在昆仑西极,其叶光赤照下地也。

有牛黎之国。

有人,无骨,儋耳子。

儋耳人生无骨子也。

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

有神,人面蛇身而赤,身长千里者也。

直目正乘,直目纵也,正乘未闻。

其瞑乃晦,其视乃明,言视为书瞑为夜也。

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

言能请致风雨。

是烛九阴,照九阴之幽隐也。

是为烛龙。

《离骚经》曰:日安不到,烛龙何耀。

《诗含神务》曰:天下不足西北,无阴阳消息,故有龙衔火精往照天门之中者矣。

  山海经卷之十七竟

  #1寮首:谭校本作『黍食』。

  #2所欲逐之者令田祖北行:谭校本作『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

  #3有继无继无民□任姓:谭校本作『有继无民,继无民任姓』。

  #4视苗民:谭校本作『食肉』。

  #5青牛:谭校本改作门青叶』。

  山海经卷之十八

  郭璞传 #

  海内经 #

  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曰:朝鲜、天毒、其人水居,朝鲜今乐浪郡也。

天竺国贵道德,有文书、金银、钱货、浮图出此国中。

晋太兴四年,天竺王来朝献。

偎人爱人。

偎亦爱也,音隈。

  西海之内流沙之中有国,名曰:□市。

音赤。

西海之内流沙之西有国,名曰泛叶。

音泛滥也。

流沙之西有鸟山者,三水出焉。

三水同出一山。

有黄金、有璇瑰、丹货、银,皆出此水。

言其水中有珍奇也。

又有淮山,好水出焉。

流沙之东黑水之西有朝云之国、司彘之国。

黄帝妻雷祖,生昌意。

《世本》云:黄帝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雷祖,生青阳昌意也。

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

《竹书》曰:昌意降居若水,乾帝帝荒,荒即韩流,韩流帝颛顼也。

韩擢首谨耳,擢首长咽谨耳,未闻。

人面豕喙,麟身渠豚止。

止,足也。

渠,车网。

言迹脚也。

《大传》曰:大如车渠者也。

取淖子曰河女,生颛。

《世本》曰:颛顼母浊山氏之子,名昌条也。

流沙之东黑水之间有山,名不死之山。

即负丘也。

华山青水之东有山,名曰肇山。

有人,栢于高。

栢高仙人。

栢高上下於此,至于天。

言翱翔云天来此山。

西南海黑水之间有山,名不死之山。

亦负五也。

华山青水之东有山,名曰肇山。

有人,栢于高。

再称栢高。

栢高上下於此,至于天。

已上四十字似重复。

西南海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

其城方三百里,盖天地之中,素女所出也。

《离骚》曰:绝都广野而直栢号也。

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言好米滑如膏。

《外传》曰:高梁之子,菽豆。

百谷自生,冬播播琴。

播犹播植,方俗言也。

鸾鸟自歌,凤乌自舞,灵寿实华,灵寿,木名似竹有枝节。

草木所聚。

在此聚值。

爰处有百兽,相群爰。

於此群聚。

此草也,冬夏不死。

  南海之内黑水青水之间有木,曰若木,树赤叶青。

若水焉#1。

有禺中之国。

有列襄之国。

灵山,有赤蛇在其木上,名曰:蠕蛇,木食。

不食禽兽也,音耎弱。

有监长之国。

有人焉,鸟首,名曰鸟氏。

今仙书中有此人,乌夷。

有九丘,以水绕之,名曰陶唐之丘、陶,尧号也。

有叔得之丘、孟盈之丘、昆吾之丘、此丘多金也。

《尹子》曰:昆吾之金。

黑白之丘、赤望之丘、参卫之丘、武夫之丘、此山山名美也。

神即之丘。

言上有神人也。

有木,青叶,紫茎,玄花,黄实,名曰建木。

百仞无枝,上有九欘,枝咫曲也。

音斤。

口口下有九拘,根盘错也。

《淮南子》曰:木大则根拳也。

其一实如麻,似麻子也。

其叶如芒。

芒木似棠梨也。

大晖爰过,言庖羲氏於此经过其下也。

黄帝所为。

言治让也。

有窫窳,龙首,食人首。

有弱水中。

有青兽,人面,名曰:猩猩。

能言语也。

西南有巴国。

今三巴是。

太皡生咸焉#2,咸焉生乘厘#3,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

为之始祖。

有国,名曰:流黄辛氏,即酆氏也。

其城中方三百里,出尘土。

言殷盛也。

有巴遂山,渑水出焉。

又有朱卷之国。

有黑蛇,青首,食象。

即巴蛇也。

南方有赣巨人,即枭杨也,音感。

人面长臂,身黑有毛,及踵#4,见人笑亦笑,唇蔽其面,因可逃也。

又有黑人,虎身,鸟足,两手持蛇,方□之。

有赢,音盈。

鸟足。

有封豕。

大猪也。

羿射杀,一有人曰苗民。

三苗氏也。

有神焉,人首,蛇身如辕,如大车毂,泽神。

左右有首,歧头。

衣紫衣,冠旗冠,名曰延维,委蛇。

人主见而飨之,霸天下。

齐桓公出田於泽见之,遂霸诸侯。

见庄周,作朱冠也。

有鸾自歌舞也。

凤乌首文曰顺,膺文曰仁,背文曰义,见天下和平。

又有青狩如兔,名曰菌犳。

有翠乌。

有孔雀鸟。

南海之内。

有衡山。

南岳有菌桂。

或云衡山,有菌桂员似竹,见《本草)有山,名曰三天子之鄣#5山。

南方苍梧之渊妇,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长沙零陵界中。

出今在零陵营道县南,其山有九溪,皆似故九疑。

古者通总名其地为苍也。

北海之内、蛇山者,蛇水出焉,东入于海。

有五采之鸟,飞蔽一乡,汉宣帝。

元康七年,五色乌以万数,飞过属县,即是此乌也。

名曰翳乌。

凤属。

《离骚》云:驷玉蛇而乘翳也。

有不距之山,巧倕葬其西。

倕,尧工巧也。

音垂。

  北海之内有反缚盗械、常戈常倍。

之佐,名曰相顾之尸。

亦贰负、臣危之类也。

伯夷父生西先龙#6,先龙是始生互羌#7,互羌#8乞姓。

伯夷,颛顼师也。

今互羌是苗裔。

北海之内有山,名幽都之山,黑水出焉。

其上玄鸟、玄蛇、玄豹、玄虎,黑虎名鲦。

玄狐蓬尾。

蓬,丛也。

《说苑》云:蓬丛狐文豹文皮也。

有太玄之山。

有玄丘之民。

言丘山物尽黑。

有大幽之国。

即幽民也,穴居无衣。

有赤胫之民。

膝已下赤色也。

有钉灵之国,其下从膝以下毛,马蹄,善走。

《诗含神务》曰:马蹄自鞭其脚,日行三百里。

炎帝之孙伯陵,伯陵同吴权之妻阿女缘妇,同犹通,同言济之,吴权人姓名也。

缘妇锺,《世本》云:毋句作罄,倕作锺也。

为乐风,作乐之曲制山。

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

即禹父也。

《世本)云: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也。

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滛梁,洛梁生番禺,是为舟。

《世本》云:共鼓货狭作舟。

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

《世本》云:奚仲作车,此言吉光,明其父子共创作意,是以互称也。

少皡生畋,音斑。

是始为弓矢。

《世本》云:牟夷作矢,择作弓,矢一物,而又作,於义有疑,此言跸作之。

帝俊赐羿彤弓素矰,彤弓,朱矰矢以石白羽羽之。

《外传》曰:白羽之矰,望之如荼音也。

以扶下国。

言今羿以射道除患,扶助下国者也。

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难。

谓杀凿齿、封豕之属也。

有穷羿篡射,故效此名。

帝俊生晏龙,晏龙始为琴瑟。

《世本》云:伏羲作琴,神农作瑟。

帝俊有子八人,始为歌舞。

帝俊生身,身生义均,义均始为巧倕,是始作下民百巧。

后稷是播百谷。

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

大此赤阴或作音字。

是始为国。

得封为国。

禹鲧始布土,均定九州。

布,犹敷也。

《书》曰:禹敷土定高山大川。

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祆生炎居。

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

祝融高辛氏火正号。

祝融降处江水,生共工。

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9,头项平也。

是复土壤,以处江水。

复祝融之所也。

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音咽。

鸣,噎鸣生岁十有二。

生十二子,以岁为名。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息壤者,言土为息长息无限,故可以塞洪水也。

谨案《启筮》曰:滔滔洪水,无所至极。

鲧乃以息壤填以洪水。

汉元帝时,临淮、徐县地踊长六里,高一丈,即息土之类是也。

不待帝命。

帝令帝祝融杀鲧于羽郊#10。

羽郊山之郊。

鲧复生禹。

《启筮》曰:鲧死三年不腐,剖之以吴刃,化为黄能。

帝乃令禹卒布#11,以定九州。

鲧绩用不成,故复令禹给其功也。

  山海经卷之十八竟

  #1若水焉:谭校本补作『若水出焉』。

  #2太皞生咸焉:谭校本改作『太皞生咸乌』。

  #3咸焉生乘厘:谭校本改作『咸乌生乘厘』。

  #4及踵:谭校本作『反踵』。

  #5名曰三天子之郭:谭校本作『名曰三天子之都』。

  #6伯夷父生西先龙:谭校本作『伯夷父生西岳先龙』。

  #7#8互羌:谭校本改作『氏羌』。

  #9术器首方;谭校本作『术器首方显』。

  #10帝令帝祝融杀鲧于羽郊:此处疑衍一『帝』,谭校本改作『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11帝乃令禹卒布:谭校本补作『帝乃令禹卒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