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阳子法语

原阳子法语 #

  经名:原阳予法语。明赵宜真撰,刘渊然编集。二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太玄部。

  原阳子法语卷上

  浚仪赵宜真撰

  门人章贡刘渊然编集

  还丹金液歌并叙

  唯道集虚,本无二致。

而修炼有内丹外丹之分者,缘遇不同,功用少异,而造道则一也。

所谓内者,自性法身本来具足,不假於外,自然之真。

其进修之功,则摄情归性,摄性还元。

有为之为,出於无为,无证之证,所以实证,胎圆神化,脱体登真。

诀曰:一灵真性号金丹,四假为炉炼作丸。

是为真一、为玄一,又名内丹也。

所谓外者,幻假色身未免败坏,必资外药,点化成真。

其服炼之功,则取日月之精华,夺乾坤之造化。

刀圭入口,情欲顿消,骨肉都融,形神俱妙,白日冲举,上宾玉清。

诀曰:木液本自丹砂出,金炼木液还丹体。

丹复化金,金而液之,是为还丹、为金液,又名外丹也。

曰内曰外,又各有内外之说焉。

摄情归性,本之於外;摄性还元,本之於内。

性寂情空,则非动非静,更无内外矣。

此内丹之所谓内外也。

内存木液以为祖,外假真铅以制之。

内药既伏,则外药委弃,亦无内外矣。

此外丹之所谓内外也。

但内景微妙,无形无名,圣师不得已,而假外丹之名象以譬之,发明其理,使人易悟,故亦谓之金液还丹。

孰知末学泥於名象,而返致疑。

或者以丹道有内外之说,似乎多岐,未知孰是。

夫此道如一大城,四方来者如就傍蹊曲径,则多涉程期,甚至迷而他适。

若由正路坦途,有从东门入者,有从南西北门入者,及到城中则一也。

四方门路,复何有哉。

释有念佛而入者,有参禅而入者,积一千八百公案,及到悟处,参念俱无。

道有修内丹而进者,有炼外丹而进者,演三千六百法门,及其证道,修炼俱无。

公案法门皆非所有,如得鱼忘筌,得兔忘蹄,乌可以彼此而是非之。

昔天尊说法万八千篇,世尊说经五千余卷,有若太繁。

至东华开化,独显全真,达磨西来,不立文字,有若太简。

然悟则头头是道,无简亦无繁,迷则处处暗途,愈求而愈远矣。

又乌可以繁简而去取之。

或者学非其道,妄释丹经,引证《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而以人之男女象天地,为鼎炉,取其阴阳以为药物。

不知大道本无男女之象,仙师托象为喻者,盖指先天对待之理,非后天形质之谓。

诀曰:可见者不可用,可用者不可见。

正内丹药物之旨也。

先达诗云:一物元来有一真,一身还有一乾坤,须知万物备於我,肯使三才别立根。

仙师亦云:自家身裹有夫妻。

又云:一夫一妇将六儿。

皆谓一身之中,具此造化,不自外来。

请举一二内丹之成道者证之。

佑圣真君,七岁入太和山修行冲举。

虚靖天师亦七岁,入上清宫修行尸解。

当时何从而得药物乎?其为自足於己,非求之於他人者,灼然可知。

若执邪见,去道远矣。

如黄界赤书等文,本为有家者节欲养生而设,后人因之返以纵欲戕生,可不戒之。

至於外丹大药,亦不自彼我人身而得,虽世间五金八石,皆天地后生有质之物,尤非所用,绿此药本无,乃自有质之中取其气液,无中生有者是也。

诀曰:有象不堪为伴侣,无质生质号还丹。

流俗罔知,或以为勾点左术,而谤议正道,是乃自速厥辜,当堕无间矣。

或者以心即道也,道则无形无象,而外丹无质生质,似无交涉,且执於有作,宁免落空。

试以医术论之。

人有为风邪所中,或为划犬所啮者,其伤在於形气,而其证乃能使心痛神迷,颠狂谵妄,不记人事。

又有为惊忧思虑所恼,致怔忡颠狂者,其伤与证皆在於心,及服外药理其形气,而能使心神安静,非有交涉之理,焉能至是。

盖太极未判,函三为一,才有动静,便分阴阳,品物流形,而各具太极,理气相须,一本乎道,有无相制,所以然也。

治炼外丹,虽属有作,得而服之,全无所为,不须修习,即形返太无,神归大定,复还太极混然之初,而与道合真矣。

原其受生,则赋命阴阳,陶形天地,囿乎二气五行之中。

及其证道,则把握阴阳,挈持天地,而超乎二气五行之外,形不可得而毙,神不可得而逝。

如以火炼金,金既出矿,复令入矿,不可得也。

宁兔落空?或者又疑肉身,未信其可腾化。

夫以神异之事,质之寻常之见,诚不能无疑。

且如龙化虎变,尚可以蹈虚空;苋菹部鳖,朱草剖人,亦可以分神,浮气散形。

老枫化为羽人,朽麦化为蝴蝶,自无情而之有情也。

贤女化为贞石,山蚯化为百合,自有情之无情也。

是故土木金石,皆有情性精魄,比之虫兽草木,皆能变化无妨。

人独灵於万物,形肖两仪,道参三极,已是半仙。

丹则夺造化之巧,盗天地之和,人又得以饵之,宜其滓秽消融,如冰雪之释,即形化气,气化神,神还虚,而顿超圣地,岂非最上一乘之基乎。

  昔太上老君学於无上元君,首云:学者审欲成仙,不服还丹金液,徒自苦耳,为寒温风湿鬼气所击,虽司命弗能救也。

合作神丹,早自防卫,劳苦须臾,一成便仙,乐可央乎。

粤自周秦汉晋唐宋以前,诸大仙之证道宾空者,莫不由之。

其过化之处,则有丹岩、丹室、丹井、丹泉、丹炉、药臼,皆迨今可见。

其着述之书,则有《太清丹经》、《抱朴火记》、《草衣歌颂》,迨今可考。

若以寻常方术议之,而未信其道,是犹酰鸡不知有天地之大也。

柰何智者滞於顽空,或流豁达,昧者执於偏见,误入傍蹊。

或有乍入玄门,罔知参学,便尔枯坐。

或事久立,或学搬运,或为观想,未能制心而强抑之,久则发为颠狂。

或无知妄诞,厮挺争强。

或专学口鼓,驰逞辩辞。

或略有半见一知,便尔夸能傲俗。

或未能真参实悟,便立门风,致人尊奉。

或盗窃灵文,冒名顶振,好为师范,鼓眩盲聋。

又有或专斋戒,或学辟谷,或尚怪形,或为异服。

在俗多所推重,於道了不相干。

古人有资生治产者,俄而冲举;有饮酒饵荤者,倏而仙去。

盖其存心物外,混俗潜修,盖非常人所能测,乌可以形迹求之哉。

噫,道之不明不行也,未有甚於此。

或不知察,乃相与议曰:某以进道而病,某以修炼无成,某以服食而毙,从而以道为不可学,并耻於谈。

而不知古今之登真成道者,不可胜纪。

若以误者、无成者、无知者一槩而论,是犹因咽而废食。

知其然者,而不知其所以然者。

  大抵参学之难有四,进道之难有十,不可不知也。

何则?一曰道路修阻,江湖风波,人海茫茫,孰可师问。

二曰寒暑切身,朝夕所窘,学未有闻,灾患不测。

三曰昧者诈装高道,知者缄默混尘,学者未能知人,多误参礼。

四曰真师虽遇,志行未孚,难以与进,或虽与进而授学未备,幸而学备,年齿迈矣。

此其为参学之难也。

一者早遇真师,开明正道。

二者果有德行,上合天心。

三者发弘誓愿,普济生灵。

四者依大福力,方免障魔。

五者有其镃基,际其缘会。

六者结交仙友,志行相孚。

七者屏绝尘纷,栖身清静。

八者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九者谨口力行,不招谤议。

十者寅奉神真,精诚弗怠。

此为进道之基,尤难能也。

二难之中,苟亏其一,难获全功。

如陶忆居《登真隐诀》,备陈修炼禁戒之事,《天台止观》,《圭峰修证仪》,亦具明魔事,预备不虞。

今人劣於参学,速於求成,多见其不知量也。

然或有能尽其道,而犹不免於祸害者,如释迦文佛割切肢体,定光古佛刺配南安,颜回短命,子路为醢,公冶缧绁,伯牛有疾,张果为纣所击,郭璞为敦所刑,紫阳三遭徒刺,清庵卒梗於茶。

虽皆患难不能移,死生非所有,要知骨肉永融,难逃定业。

经曰:陆行不避兕虎,入军不避甲兵。

盖为道成者云耳,岂学道者所遽能哉。

且尝闻紫清白真人云游九年,辛苦万状,方遇真师。

又二十年,方得寄食洪都金丞相府,潜修十年,功成仙去。

顾前代仙佛圣贤,尚尔魔难不一,况学者乎,而又不可病其难而易其志。

凡为道者之学仙佛,亦犹儒者之希圣贤,只合坚心一志,勤而行之,若夫成功则天也,亦奚容固必哉。

然此妙道一历耳根,永为圣种。

故关尹真人曰:闻道於朝,可死於夕。

盖谓学者虽未、能造夫体道之极功,而校之俗学与未学者,亦大有径庭矣。

  伏蒙方壶赞教,真人赐以手书,举似玄迪秘语,乃大还外丹之说也。

宜真亦尝师太清道士李先生,得之已三十年,鲜有谈及者。

兹又得以披诵,因记稚川葛真人曰:自承郑君还丹金液之经,今二十年,家无担石之储,贫苦无用买药,徒知其方,与不知者正同。

可为长叹之语。

有感而序,于以识警策之意,释信向之疑。

仍赋还丹金液歌,以复将命者。

惟真人积学老成,酖酣道妙,幸一采览而有以教之,实所愿闻也。

  其歌曰: #

  方壶宫中老仙伯,燕坐薄团室生白。

大千沙界纳毫端,妙契一元守渊默。

我昔南昌遇至人,曾闻丹诀能通真。

卷舒造化还溟涬,匹配阴阳在时顷。

鼎非鼎,炉非炉,乾坤阖辟同规模。

火即药,药即火,日月升沈无彼我。

青衣蕊女素练儿,洞房媒合成烟期。

无中生有为丹祖,便是真铅天地母。

制汞成丹还弃铅,绝似儿成母归土。

丹成化金金液之,到口白日登天墀。

胡为皓首犹尘世,大药无资难择地。

会当入室调火符,功成驾鹤从方壶。

  真道归一偈 #

  奉答金门羽客致虚贞白惟一真人方壶赞教方尊师。

  至道之真肇形气,建立三才资万类。

细归无朕大无垠,前瞻无首后无际。

周行体物孰能达,独露孤峰没遮蔽。

会教眼耳鼻舌忙,宁有坏空成住累。

等闲一指见三身,谩说千言无一字。

羲皇妙契开鸿蒙,因民立极明降衷。

画前有易本无象,圈外无极原非空。

仰观俯察文理密,鸢飞鱼跃昭着同。

勿忘勿助慎其独,惟精惟一执厥中。

至诚不息安所止,天载合德成极功。

真人知命贵食母,致虚观复为丹祖。

狞威制伏如虎龙,定慧燮调比文武。

摄情还性归一元,元一并忘忘亦去。

囊括三界入虚空,粉碎虚空绝伦伍。

从教劫尽等河沙,耿耿灵明照今古。

沙门未究德充符,单提狗子佛性无。

疑团结就无缝隙,犹如大死方还苏。

蓦然悟得西来意,自信渠今即是吾。

泥牛变作狮子吼,不与万法为侣徒。

於一切处皆具足,俦敢承当是丈夫。

圣贤仙佛分门户,毕竟到家同一路。

身心了外更无玄,早合真参求实悟。

苍茫何处觅真师,玄经误读谁能知。

傍蹊侧径纷趋向,滞无惑有成愚痴。

疑团未启云悟性,故纸频钻为话柄。

只将辩舌逞机锋,岂识拈花真究竟。

最怜多少野狐禅,言清行浊迷真诠。

仙缘有分在明德,天道无亲必与贤。

吾祖蓬头野庵老,武夷峰头事幽讨。

时於圣井引新潮,丽泽涵濡弘至道。

金门羽客方壶公,曾从吾祖坐春风。

祖云见性语自别,不待师传妙悟通。

壶公造道仍探赜,朝来问我见性策。

一声长啸天地春,金乌飞出东方白。

  纪学

  混成有物超太初,万品由布群情敷。

独来独往成变化,不增不减随形模。

历经浩劫靡终极,总摄元化潜虚无。

我昔少年衣缝掖,继晷焚膏勤读易。

三尺星芒已烛天,二坚流殃旋晦迹。

厌看浊世六尘昏,梦熟黄粱诸幻息。

寿昌仙伯铁玄翁,曾於圣井师金公。

归向青华开泰宇,食我法乳苏疲癃。

继后从游李夫子,闻有蒲衣冯外史。

亦师金祖绍仙宗,驻鹤龙沙明至理。

翩然蹑屩往问之,万法归一一何归。

外史于时方燕坐,雷霆迅厉虚空破。

请我问从甚处来,清风拶透迷云开。

廓然溥见家家月,了照本来无所说

  题林下高风图 #

  真常妙体本无象,象外承当须力量。

撢持日月由主张,阖辟阴阳任收放。

崆峒老仙冰雪姿,一唯心传能记往。

清秋皓月挂琼台,藜杖云裾披鹤□。

我家浚仪原之阳,一嘘万物回春光。

曾鼓风霆捍魑魅,长教匣剑藏星芒。

昨来访旧崆峒上,相期驻景望八荒。

金精揽结制木液,招摇坐运凝玄霜。

个中妙契混鱼水,余外纷纷何足齿。

玄都道士东郭子,徒貌丹青劳画史。

对此孰云以色见,定求象外本来面。

问我本来在何处,挥尘一笑乘风去。

  题授受图 #

  至道匪言传,因言资妙悟。

所以函谷篇,直指真元路。

锺吕相承启后贤,派分南北垂千年。

宇宙在手步玄纪,日月停景开金莲。

我曾剑佩追芳躅,腊虎脍龙宴瑶屋。

三华隐隐泛流霞,四海茫茫信行独。

昨来孤鹤乘天风,游观嵩华超崆峒。

洞箫吹断山水绿,世外襟期谁与同。

种桃道士渊然者,行洁神清志闲雅。

供薪煮石服勤劳,立雪忘躯轻幻假。

受我登真赞化书,有时入海探骊珠。

鞭霆驭气凌紫极,按节回杓归太无。

崆峒十载重逢日,已见图形记畴昔。

何如体取身外身,微妙冲虚本无迹。

  勉进道偈 #

  出家所以超尘俗,割断恩情免牵逐。

箪瓢涉远投明师,服劳尽力期忠告。

积精养气保元和,炼性降心明智烛。

内功微妙贵潜修,外行辛勤须备足。

离形绝巧黜总明,晦迹和光守穷独。

摄邪归正赞神明,济物利生广缘福。

先人后己摧贵高,忍忿含羞忘宠辱。

粗衣淡饭舍荣华,折难消愆除鬼录。

福缘慧力既两全,名署丹台位列仙。

策空游神览无际,俯视溟渤如蜗涎。

亿劫种亲皆受庆,岂但君师父母前。

纵然宿业生魔障,报尽还当道果圆。

云胡季世簪星者,不悟辞亲为究玄。

爱河欲海甘沦溺,利锁名缰长绊缠。

自家昧却本来面,外物图为异姓传。

一朝身谢都抛下,业趣相随畴见怜。

我今晓示诸同学,富贵贱贫分厚薄。

孰云计巧财偏多,几多计巧衣无着。

岂无谋疏室磬悬,亦有谋疏田负郭。

要皆前世积因由,受分今生如契约。

盛衰造物已安排,何用孜孜苦贪着。

在家尚学忘家禅,念善背尘思合觉。

况是无家物外人,当於方外寻真乐。

回头疾早莫蹉跎,仙佛教人应不错。

君不见丹阳税庄赛半州,弃如弊屣何曾收。

鹿皮盖衲百家饭,夫妇千里相离休。

又不见庞公家富债不取,鹿门滩裹金长留。

团乐共说无生话,女卖罩篱男饭牛。

二翁高谊绝利欲,尊道贵德轻时流。

休论上士难比拟,有分人人皆可求。

景行自合仰玄契,缠腰何用趋扬州。

华林记谶已千载,八百之中期与侔。

  记畴昔李尊师授玄一之道

  滕王高阁仲秋间,重拜仙蒲受大还。半夜风雷度沧海,一时云雨到玄关。

  春光入地金芽长,斗柄周天玉漏残。月满太虚仍跨鹤,翩翩飞上玉京山。

  道剑

  亲授纯阳道剑方,不须欧冶铸坚钢。同身禀命生机巧,随意成形杀气张。

  涧底磨锋飞电影,月中斫桂染天香。有时挂在南山下,吓得阴魔远遁藏。

  奉和李尊师 #

  期往龙门紫玄观制神药,不至见至寄。

  公是重来维ㄙ袁,龙门旧隐已千年。道参象帝无名始,学究羲皇未画前。

  金气应时仍进火,汞华凝处渐抽铅。神楼一匕能分我,便逐翔鸾谒上仙。

  唐仙人罗公远出入禁闼,游戏神通。

当时明皇忌之,召至殿前,伏兵射死,敕殡之。

举棺甚轻,启而视之,竟失所在,止存二屦。

一日,有贡橘至者,明皇剖之,每一橘中拆一办,因诘问来使。

使对曰:路逢一眇道士,索橘不与,只借一嗅而去,且嘱曰:见上位时,请为道维ㄙ袁稽首。

上笑曰:此罗公远也。

其修炼之所,在太和县龙门太玄观。

观近即三华山,山上为飞升之所,半山有紫玄观祠之。

  〔和答福书记〕

  留寓云隐山,一日举三教一家话,时

  清源山福书记於言下致疑。经月余再会,复举前话,顿有省悟。次日袖香具方服,诣山礼谢,仍示偈八句,有宿山之意。就和答。

  弃恶仍图长善芽,无根树子结空花。回头自是三身佛,觌面何须百丈茶。

  凡圣等观无彼此,灵明寂照徧河沙。春来处处风光好,何必山中远世华。

  福书记别后,再用前韵见寄,又和答。

  混沦甚处觅根芽,了了由渠转法华。何日共斟东老酒,为君重点赵州茶。

  坐来时刻成千载,觑破乾坤眇一沙。可惜林林不回首,浮生空老几韶华。

  答知白炼师议论道法偈三首

  谁识清微大法王,三才万物此开张。从来法法皆由我,倒用横拈总不妨。

  人知此道只虚空,岂悟真空却不空。一月徧涵千涧水,清光元自不留踪。

  方寸心田了了时,随方应化总无为。迷人但见行千里,两脚何曾半步移。

  磨子颂答胡知观

  顶门一窍纳珠玑,化作通身白雪飞。这裹铁心无退转,左来右去任推移。

  和巴陵郑宰题岳阳纯阳飞吟亭偈句五首

  岳阳行徧识无人,飞度平湖独朗吟。回首三出烟雾隔,剎那沧海又桑林。

  娇痴蕊女惜婴儿,正是秋中半夜时。颠倒阴阳孕灵质,茫茫四海与谁师。

  药材老嫩要知时,采饵刀圭自可支。消尽群阴乾体就,怀胎应信有男儿。

  碧落空歌集万仙,悬珠五丈说重玄。道包太极归元命,妙契灵台不在言。

  阿谁能共窍玄玄,一笑相忘天外天。挥手长歌弄明月,凌风三迭舞胎仙。

  原阳子法语卷上竟

  原阳子法语卷下

  浚仪赵宜真撰

  门人章贡刘渊然编集

  警学偈十六首 #

  仙圣常怜下士迷,甚如慈母惜婴儿。道心亦似儿寻母,何患神仙不度伊。

  黄帝曾师七十人,人人岂必尽仙真。广成一见玄机透,始觉从前未是亲。

  未分甲子初无象,才着形骸便有方。吾道强名方外士,须忘形象究真常。

  道人唯道即为身,幻假形骸未是亲。色见声求难觅我,更论年甲愈迷真。

  闻道罗和九十时,师年一六正童儿。学舞前后尊先达,所以能明上下机。

  莫学横行外道魔,口头学得逞喽啰。妬贤诳俗争名利,人我如山欲似河。

  莫学迷夫失正传,不通玄蕴骂先贤。人间暂作清闲客,天上元无蒙懂仙。

  莫学狐禅豁达空,拨除罪福逞机锋。只将口鼓惊聋瞶,不顾他时苦海中。

  莫学邪师误后贤,妄分男女作坤乾。取他精血为丹祖,燕雀如何产得鹯。

  心心至道妙难传,假象垂文启后贤。可惜盲人无正眼,尽将邪议乱真诠。

  用尽黄金觅土填,救焚加火冷加泉。戕生莫甚房中术,误杀间浮几少年。

  先地先天真汞铅,无形无象妙通玄。无中会得真消息,交姤依时证上仙。

  抱元守一立根基,打破虚空是了时。后学纷纷失中道,惑於有作滞无为。

  才通机甩未圆融,直要时时究竟功。触物遇缘无挂得,恁时方许到家中。

  先登觉岸不须舟,木烂钉枯岂用收。最惜后来问津者,倚他樯檝望中流。

  调古情真不在名,趋新谐众起佳声。吉凶生死一逆旅,何用区区立户庭。

  镒首座与桥书记心友,久阔之余,有感而作。

  三教同开道义门,心心相契共谁论。如何则被游尘隔,未信涵天宝鉴昏。

  简故人 #

  要路烹茶结众缘,人天福果几时圆。何如早趁春风裹,自把金锄种寸田。

  题仙弈图 #

  黑白纵横坐运筹,不知人世几春秋。就中一着无人会,只在仙翁手指头。

  观架上荼(廿十縻)盛开,而海棠独不花。酒边有感。

  满架妖红锦作堆,名花幽独自羞开。晚来对酒相看处,为尔伤春不尽杯。

  雩阳王广文问性命之旨答颂二首

  有有有非有,无无无不无。碧潭秋夜月,星散一轮孤。

  水裹月可捉,天边云可缚。收拾入葫芦,便是长生药。

  自赞

  体原之阳,任道之纪。不事标持,从他誉毁。独立苍茫,浮云流水。

  为徒属给冠褐 #

  授汝星冠,为首元服。万发包藏,两仪洞烛。出一头来,堂堂露独。

  授汝绛服,为身之章。云裾济楚,霞佩颉颃。百体是覆,罔敢弗庄。

  授汝碧简,正其威仪。视瞻母侧,敬恭自持。潜心对越。如秉大圭。

  授汝黄坛,谨其动履。八卦周旋,九宫步驻。鹄立朝元,虎拜斯委。

  日记题辞 #

  予少从李尊师问道,首蒙授以日记一帐,令每日但有举意发言、接人应事,皆书于帙中。

其不可书者,即不可为,既为之,不问得失,必当书之。

合於理则为合天心,背於理则为欺天心。

或未明其理,率尔之为,不觉谬戾,是乃误作,其过可恕。

知其背理而忍为之,是乃故作,遂成大罪。

甚至诬罔以掩其非,从而不书,重其罪矣。

盖吾师之意,谓人心即天心,欺心即欺天,故以《天心》标其帐,而又警以偈云:

  天心本与我心同,我若欺心昧化工。拈起笔时须猛省,神明暗室不相容。

  余受教以来,佩奉无斁,检束身始焉与接为构,日与心国,觊达於理,若极其难。

久而渐通,随物而应,虽未能尽合天心,而造夫君子之域,庶几乎万一,免为小人之归,寔大幸也。

今同门道者,立志不群,有缘相契,似可进道,尚恕於事物之理,未尽通彻,宁免为染习之累,而不自觉。

或得为而不为,或不得为而为之者,尤当审择。

余因以父师所授天心之说,转相付嘱。

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入道之门,积德之基,亦必由此始,所以期望於同志。

道者至矣,当见真积力久,一旦豁然,心与理融,天人合德,方知所谓修心即修道也。

日记之末,奚足以见天心印可乎?经曰:天性人也,人心机也。

此感彼应,如影随形,莫见乎隐,莫见乎微,可不慎哉。

  福慧因果说示上清诸道契尝闻先达谓:人天路上作福为先,生死海中修慧为本。

盖专於修慧者,摄性明心,坚持戒定,以资慧力,而证夫道,则可以度脱生死苦轮,超跻仙祚矣。

未种缘福,不免艰难,岂得身心清静。

专於作福者,济世度人,广行方便,以培福基,则当来托生人天,受诸快乐矣。

未证夫道,不免身后报尽还来。

故进道之要,须福慧相须,不可偏废,独饶一己未足为奇,自利利他则彼此皆济。

昔元始天尊说经,一国男女皆受护度。

老君财修之於身,其德乃真,至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孔子之克己复礼,天下归仁,自意诚心正而至国治天下平,皆所以成己成物也。

佛之称两足尊正,以其福慧俱备也。

后来六祖禅师为碓头,灵济禅师为饭头,既成道又伏孽龙。

泗洲禅师成道而降水母。

祖天师曰:吾丹已成,服之必冲举,今当为国为民兴利除害,庶几他日臣事三境无愧焉。

乃入蜀降魔,区分人鬼,兴复盐利,惠及邦家。

葛仙公常行符水救病,祭炼鬼魂八十万众。

许都仙亦以符药救病,既成道又斩除恶蛟,功齐神禹。

皆苦身励行,福慧并修,而后证道。

桓凯真人修日月高奔之道,闻陶隐居门下生徒众多,方投佣做园头,是先证道后修福。

紫清真人闻金液大还之道,又云游行法,济世度人,方依金丞相府修炼成功,是先修福后证道。

以此知仙佛圣贤,为教若有不同,而揆之修己及人,则一也。

但仙佛之修慧修福,则志在於度世;善恶之报,则取验於三生。

圣贤之成己成物,则志在於治世;善恶之报,则取验於见世,为小异耳。

经曰:鬼神祸淫而福谦,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此圣贤论鬼神因果之事,固当於理。

予少时读书亦知其然矣。

及历经世故,观已然之迹,或有不可盘而论者。

如尧舜大圣人,岂不能位天地育万物,而有九年滔天之水,致下民昏垫。

知人则哲,能官人已,而治水误甩鲧。

成汤亦圣人,而有七年大旱,及以六事自责而后雨,何不早图。

至於颜贤而夭,跖盗而寿,伯道无儿,古今凡如此者,不可胜纪。

近自兵兴以来,观里闬间有累世为善士贤儒,明经修行者,多固穷,其福庆不在其身,当在其子孙。

今乃绝灭无遗类,岂皆不孝人乎。

有奸究暴横者,今皆富庶益昌。

若以见世善恶之说验之,固已爽矣。

若以三生因果之说推之,则灼然可信。

是宜两说并行,斯无遗矣。

昔圣,代昏垫者,皆葬鱼腹,与季世填沟壑、蛮颠崖涂炭者又何异,是皆前生所作定业,际会一时,偿其业债。

试观夫今之聪明者或多贫夭,而愚钝者或多寿富,何也?盖总明者专尚文学,不信因果,及其再来,则聪明有加,贫困甚矣。

愚钝者虽不事文学,信尚福缘,及其再来,则富寿有加,愚钝不易矣。

俗谚云:不能言者青云上,不识字者黄金多。

是必有其故矣。

若既有聪明文学,又能修种福缘,则当来富贵聪明兼之宜也。

大抵人生所为,皆是自己做下来生模子,造物岂容心哉,持假手为之陶泻尔。

或谓人既死,未信其神不灭,有因果转轮,从而并以神仙为渺茫,是自昧其本真也。

徒为世外高人所嗤。

夫神附形则为人,人死神不灭,则谓之鬼。

精气为物,是即形也。

游魂为变,是即鬼也。

先圣既知其有情有状,又知其能为祸福,能降祥殃。

乡人傩则朝服立於昨阶,谓使祖先魂气有所依凭,不至惊怖。

而后学犹以幽冥鬼神事为无乎。

秦兵不坏孔子宅,为闻有金石丝竹之音。

若无鬼神以司之,果自响乎?邵子诗云:身在天地后,心在天地先,天地自我出,其余何足言。

而敢谓神可灭亡乎?黄帝成道,骑龙上天,载於青史。

朱子诗曰:金鼎蟠龙虎,三年养神丹,刀圭一入口,白日生羽翰。

犹谓神仙之道为渺茫乎。

昔有议仙而竟遇仙,诋佛而竟从佛,论无鬼而卒见鬼者,辞有时而穷矣。

是皆人我偏见,未暇与辩,适有议神仙鬼神之事,与夫善恶之报,或有爽於斯世者,似无以劝惩,遂广引前说以谕之。

且夫人生世间,以有限之光阴,逐无穷之事物,合眼成梦,六趣分明,凡俗罔知,恣纵情欲,认苦为乐,如醉弗醒。

吾党之士,既闻斯道,正好力行。

行无所行,方了大丈夫能事,何可因循世故,随逐幻缘,虚负此生,良可惜也。

故首举福慧双修之说,期与同志者共勉。

因并书以质之,吾友子玙吴炼师,而次诸道契列仙高明之见,以为然乎,否乎。

  率湖广武当宫诸学者刊道德经文始经题辞

  道藏经典,皆所以化民为善,而至於道也。

传世既远,诵习者多。

唯太上老君所着《道德经》,关尹真人所着《文始经》,皆研穷性命道德之源,造化鬼神之故,而诵习者独鲜见,岂至理幽微,未易探赜欤。

抑兵燹之后,典籍罕存欤。

宜真昨来,由琼林望嵩华,采摭遗经,正兴此叹。

道经江夏,因就武当宫,率诸学者并力绣梓,以广流通,故为之题辞。

  右伏以五千余言《道德经》,实弥纶於大化;百八十章《关尹子》,复流演於玄纲。

二书相传,万圣攸则。

盖心由经悟,非经无以见心;道匪言传,因言所以显道。

若向个中参透,便能言外贯通,神化宜民,皇建有极。

方今天子已训注於斯文,用广圣谟,益流通於昭代。

兹欲再新传刻,是须众力圆成。

复函关楼观之遗编,如碧落浮黎之出教。

使闻是经者,莫不尊道而贵德,咸归众妙之门。

而善为士者,能知执古以御今,是谓不言之教。

  坐化颂 #

  遁世和光了幻缘,缘消幻灭独超然。

  清风遍界无遮得,赫日当空照大千。

  原阳子法语卷下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