鬻子

鬻子

  经名:鬻子。

周常熊撰。

唐逢行珪注。

二卷。

底本出处:《正统遗藏》太清部。

参校版本: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

  目录#1 #

  进鬻子表 #

  序

  卷上

  撰吏五帝三王传政乙第五

  大道文王问第八

  贵道五帝三王周政乙第五

  守道五帝三王周政甲第四

  撰吏五帝三王传政乙第三

  卷下

  曲阜鲁周公政甲第十四

  道符五帝三王传政甲第二

  数始五帝治天下第七

  禹政第六 #

  汤政天下至纣第七

  上禹政第六 #

  道符五帝三王传政甲第五

  汤政扬治天下理第七

  慎诛鲁周公第六

  #1目录原缺,据正文标题补。

  进鬻子表 #

  臣行珪言:臣闻结绳以往,书疏蔑然;文字之初,教义斯起。

记言之史设,褒贬之迹聿兴;书事之官置,劝诫之门由启。

於是国版稠迭,谟训昭彰,唱赞之道以弘,阐扬之理兹畅。

德业弥缛,英华日新,雕琢性情,振其徽烈。

逮乎周文作#1圣,鬻子称贤,意合道同,实#2申师傅。

鬻子以文王降已,大启心期,明宣布政之方,广立辅成之策,足使万机留想,一代咸休,稽古有宗,发明耳目。

寻其着述之旨,探其斥救之辞,莫不原道心以裁章,研神理而启沃,弥纶彝训,经纬区中,不徒赞说微言,务於遗翰而已。

斋熊为诸子之首,文王则圣德之宗。

熊既文王之师,书乃政教之体,虽篇轴残缺,提举犹备纪纲,譬彼盘盂,发扬有愈。

臣家传儒素,积习忠良,睹明主奉师之踪,览贤者尽义之道,循环征究,妙极机神。

敢率至愚,为之注解,研覃析理,以叔私情,剪截浮辞,用申狂瞽。

伏惟陛下则天垂训,越极宣风,稽太上之至和,兴帝王之炯诫,股肱谅直,献替元疑,大举贤良,宁济区宇,四海革面,八表宅心,务本修文,垂拱无事。

臣以草莱卑贱,识度庸浅,荷尧沐舜,击壤枢歌,周施政教之端,属听太平之咏,志存缀辑,以述矢言。

简牍难周,辞意斯拙,谨以缮写,奉献阙庭。

庶日月昭明,布余晖於漏隙;时雨咸洎,洒余润於纤枯。

望希尘露之资,岂议沉舟之楫?天威咫尺,神魄震惊。

谨上表以闻,伏听慈旨。

谨言。

  永徽四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华州郑县尉臣逢行珪#3上。

  #1『作』,《四库》本作『传』。

  #2『实』,原作『皇』,据《四库》本改。

  #3『珪』,原作『圭』。

  鬻子序 #

  鬻子名熊,楚人,周文王之师也。

年九十,见文王,王曰:老矣。

鬻子曰:使臣捕兽逐麋,已老矣;使臣坐策国事,尚少也。

文王师之。

着书二十二篇,名曰《鬻子》。

子者,男子之美称。

贤不逮圣,不以为经,用题纪标子。

因#1据刘氏九流即道流也。

遭秦暴乱,书记略尽;《鬻子》虽不预焚烧,编秩由此残缺。

依《汉书·艺文志》,惟#2有六篇,今此本乃有十四篇,未详孰是。

篇或错乱,文多遗阙,至敷演大道,铨撰明史,阐域中之教化,论刑德之是非,虽卷轴不全而其门可见,然邓林之枝、荆山之玉、君子余文,可得观矣。

鬻子博怀道德,善谋政事,故使周文屈节,大圣谘询。

情存帝王之道,辞多斥救之要,理致通远,旨趣恢弘,实先达之奥言,为诸子之首唱。

织组仁义,经纬家邦,垂劝诚之风,陈弘济之术,王者览之可以理国,吏者遵之可以从政,足使贤者励志,不肖者涤心。

《语》曰:《诗》三百,一言以敝之,曰思无邪。

言而不朽,可为龟镜。

《鬻子》论道,无邪之谓欤。

幸以休务之隙,披阅子史;而书籍实繁,不能精备。

至於此子,颇复留心,寻其立#3迹之端,探其阐教之旨,岂如寓言迂恢,驰术飞辩者矣,亦乃字重千金,辞高万岁#4。

聊为注解,略起指归。

驰心於万古之上,寄怀於千载之下,庶垂道见志,悬诸日月。

将来君子,幸无忽焉。

  #1『因』,《四库》本作『同』。

  #2『惟』,《道藏》本原作『虽J,误。今据文义及《四库》本改。

  #3『立』,《四库》本作『力』。

  #4『岁』,《四库》本作『袄』。

  鬻子卷上 #

  华州郑县尉逢行珪注

  撰吏五帝三王传政乙第五

  撰,具也。

吏者,为政之具也。

又,撰,博也,言王者布政施令,其在博求於良吏也。

贤者举之,不贤者不预,言五帝三王政道可以百代传行者。

乙,次於甲,以此明政之次也。

  政曰: #

  政者,法教也。此明帝王之政事,以为法教可称也。

  君子不与人谋之则已矣,

  言君子修於内,理於外,端其形,正其影,体真德之要#1,守冲妙之机,言出以成教方,谋事叉为法则。苟於政而不预,岂#2妄为之哉?所以止也。

  若与人谋之,则非道无由也。

  君子不以人谋,则已矣。若与人谋,务存大道而言之,不以违道饰非,不以苟命求正#3。由,用也。

  故君子之谋,能必用道,

  君子终日言#4而不离体要,谋於政事而感#5由於道。故同於道者,道亦得之;非道之言,君子不用也。

  而不能必见受;

  众目视於伪,不留视於真;众心耀於名,不能察於实。夫庸主叉惑於众,岂能受於道教哉?故君子之道,不叉见纳也。

  能必忠, #

  尽心论道而必竭忠尽道。言不邪谲也。

  而不能必入; #

  尽忠论道,圣君叉纳,庸主所难。

故有道之君,上下亲爱,忠谠进用,智卫无隐。

以石投水,何龃龉哉。

而不明之主,君臣疏忌,小人侍侧,端正弃遗,谄佞是亲,忠信不用,掩目而视,岂不惑欤。

铃忠言之不入。

  能必信, #

  言君子不苟合,不妄言,正色端辞,澄清真实,必存之於信也。

  而不能必见信。

  信言不美而合於道。庸主惑於众邪,岂信用君子之言乎?言不以见信也。

  君子非人者,不出之於辞,而施之於行。

  言君子但为善,将以攻恶,善不自是,恶不非人,施之於行,不显之於言说也。

  故非非者行是,

  言是非於人,是所同也。非於人者,人亦非之。君子将非於人,终不以非非人;自行是道,以论彼之非。

  恶恶者行善, #

  善恶在身,是所共也。君子务善以攻恶,不以恶恶於人,所以彰恶於行善道也。

  而道谕矣。 #

  谋事铃忠,出言叉信,行善以攻恶,显是而明非,不苟求所以知,而道德自明也。

  大道文王问第八

  夫道者,覆天地,廓四方,斥八极,高而无际,深不可测,绵六合,横四维,不可以言象尽,不可以指示说,应无问之逶,终政教之端,包万物之形,彰三光之外,为而不有,行而不见。

有道之王,动而同之,妙用无穷,故谓之大。

文王因用无穷,故谓之大师问#6道,可为永则,因以名篇也。

  政曰:昔者文王问於鬻子:

  昔者,言往日也。虽临驭亿兆而不独专,从师问道以求政衍之门#7。

  敢问人有大忘乎?

  尊师道,故曰敢问。文王思存大道以终政事,心述在於经远,所以先问於大忘也。

  对曰:有。 #

  鬻子前答文王,言有大忘也。

  文王曰:敢问大忘奈何?

  鬻子前不即以指答者,故引成文王之问。文王欲然#8终大志之理,故曰其事奈何矣。

  鬻子曰:知其身之恶而不改也,以贼其身,乃丧其躯。

  过则勿惮改,终日不为恶。

恶去於身也,岂但墨面髡发是为形余#9哉?故其蚩尤见诛,四凶就戮,夏癸绝祀,商辛覆宗。

贼身害躯,破家失国,其行如此,是为大忘也。

  其行如此,是谓之大忘。

  终成所答之事。

  贵道五帝三王周政乙第五

  夫为政以德,必贵於道,为化国之福焉。

当文王之时,而通称三王者,据近以及远,明道以同也。

周者,合也,备也,言五帝三王贵道,其政能合若一也,而无所不备也。

  昔之帝王, #

  昔者,在昔贵道德之帝王。称昔者,以远喻近,为之劝也。

  所以为明者,以其吏也。

  言帝王而有圣明之称者,皆委贤吏,使在显职,故道化兴而万国宁,明圣不独运也。

  昔之君子,其所以为功者,以其民也。

  人惟邦本#10,得众斯昌;建极乘时,必资兆庶;人皆效力#11,以成其功也。

  力生於神, #

  王者有国#12,叉先灵佑;皇天上帝,社稷山川,神逵玄符,无不来会。

成汤降神,受夏大命;武王梦神,遂大戡殷。

夫冥运两仪,鼓动万物,岂有使之然哉。

莫不大化於自然玄应而义用造之非我,理自相符,故曰力生於神者也。

  而功最於吏, #

  王者度政施令而不自为#13,叉属贤能以任使之,故天下和平,人知所保。此贤史善最之功也。

  福归於君。 #

  俊德在官,尽心竭力,人敦其道,俗顺其教,上下相亲,而德交归焉。国土平康#14,而为君之福者也。

  昔者五帝之治天下也,

  五帝谓黄帝、颛顼、高辛、唐、虞也。

  其道昭昭,若日月之明然,若以昼代夜然。

  日月运明,明不私照,叉须幽显,始终不息,故昭昭然所不舍也。夫圣人与天地合德、日月齐明,道大不沦,可以崇远也#15。

  故其道首首然。万世为福、万世为教者,唯从黄帝以下、舜禹以上而已矣。

  首者,始也,言五帝之道常为万代之始,后之不能加也。

夫黄帝始垂衣裳,造书契,置史官,为舟楫以济不通,服牛乘马,立栋宇重门,击柝以待暴客,为杵臼以利万姓,作弧矢以威天下,造律管,兴封禅。

颛顼平九黎之乱,人神不杂,万物有序。

高辛氏作鞠转、钟鼓、莞席。

帝尧茅茨不剪,土阶三尺,夏日葛衣,冬日鹿裘,荡荡乎人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

帝舜少而至孝,尧闻聪明而用之。

舜乃举禹为司空以平水土,弃为后稷以播百谷,卨为司徒以教百姓,皋陶为士师以理狱讼,垂为共工以典众作,益作朕虞以育草木,伯夷为秩宗以典三礼,夔为乐政以和神人。

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

夏禹栉风沐雨,冠履不顾,敷九土,乘四载,凿龙门,辟伊阙,导百川,建万国。

微禹之功,人皆鱼矣。

帝王之功,莫此为盛,故百代不易,为福为教也。

  君王欲绿五帝之道而不失,则可以长久。

  言君王但因循五帝之道而常行用,无所为替,则可以长保宗庙社稷,以为人始也。

  守道五帝三王周政甲第四

  执大象而天下往,明道不往,则道不可暂离所也。

  圣人在上,贤士百里而有一人,则犹无有也。

  言圣王在上,化被苍生,德周万物,虽百里而有一贤士,以圣道广宣,贤迹不见,其贤虽多,则若无有也。

  王道衰微,暴乱在上,贤士千里而有一人,则犹比肩也。

  王道衰微,暴虐乱政,人皆思德,虽千里有一贤士,其若比肩。言贤人不可得也。

  撰吏五帝三王传政乙第三

  帝王所以安国家,行政教,其在良吏乎。言必博广以取也。

  故曰#16:民者,贤不肖之杖也,贤不肖皆具焉。

  贤者,德行之名;不肖者,顽嚣之谓。夫贤与不肖见於行,此二者同出於性而异名,皆杖於最灵,各有定分矣。天下之广,黎庶之众,贤与不肖自皆具焉。

  故贤人得焉,不肖人休焉。

  言贤者不自求进而村为时须,王者必任,贤人所以得也;不肖者非自求退而行无所取,不登政事,是以休废也。

  杖能侧焉, #

  有过人之智,叉矜其能;恃能矜智,必违常道。轻躁所至危僻,故曰杖能侧焉。

  忠信饰焉。 #

  怀尽忠之节,必修於道。修身贵真,履行务实,由於正路。礼、义、仁、信以文饰其身也,故曰忠信饰焉。

  民者,积愚也。

  冥然无知,愚之谓也。

  虽愚,明主撰吏焉,必使民兴焉。

  言明主推心於人,以取良史而不独任也。

  士民与之,明上举之;

  得於众心,善於政事,上所以举用之也。

  士民若之#17,明上去之。

  若如人者#18,贤愚之间、政既不与,所以斥去之也。

  故王者取吏不忘,必使民唱然后和。

  人主总群谋以观众,知明以探风声,察於下言以求得失,取贤人以宣政化。推己取贤,唯圣者能之。

  民者,吏之程也。

  程,法式也。知之在下,是故取吏之法式,察之於众庶人者,若之也。

  察吏於民,然后随。

  人与之,主举之;人若之,主去之。此随之也。

  政曰:民者,至卑也,

  极卑下也。 #

  而使之取吏焉,必取所爱。

  圣主不违人以独用也。

  故十人爱之,则十人之吏也;百人爱

  之,则百人之吏也;千人爱之,则千人之吏也;万人爱之,则万人之吏也。

  自此已上,皆言人之情好之德行,各有所爱乐之,多少殊别也。

  故万人之吏,撰卿相矣。

  人爱之多,则必堪为政事。赫赫师尹,民具尔瞻。主之所拔,不可失贤也。

  卿相者,诸侯之丞也。

  卿相者,人主之杖,故为诸侯之丞也。

  故封侯之土,秩出焉。

  贤者得之,列土封疆。得自家臣,故曰秩出焉。

  卿相者,侯之本也。

  政之兴亡,在於卿相。得贤者和辑,失贤者离散,故为侯之职,在卿相也。

  鬻子卷上竟 #

  #1『要』,《四库》本作『安』。

  #2『妄』,《四库》本作『安』。

  #3『正』,《四库》本作『王』。

  #4『言』,《四库》本作『言之』

  #5『感』,《四库》百子本作『咸』,是。

  #6『问』,《四库》本作『闻』。

  #7《道藏》本原脱『求』字;今据文义及《四库》本补。

又,《道藏》本『门』一字下原有『曰』字,疑原文『文王问於鬻子』后当有『曰』字,错衍至注文中;今据《四库》本删。

  #8『然』,《四库》本作『熊』。

  #9『余』,《四库》本作『食』。

  #10『人』,《四库》本作『民』。

  #11此句《四库》本作『人效其力』。

  #12『王』,《四库》本作『生』。

  #13『度』,《四库》本作『发』。

  #14『土』,《四库》本作『士』。

  #15『崇』,《四库》本作『端』。

  #16『故』,《四库》本作『政』。

  #17『若』,《四库》本作『苦』。

  #18此句《四库》本作『如苦人者』。

  鬻子卷下 #

  华州郑县尉逄行珪注

  曲阜鲁周公政甲第十四

  曲阜之地方七百里,少昊之墟,是鲁周公所封之邑,以周公裨益政礼,故称之以为篇耳。

  政曰:昔者鲁周公曰:吾闻之於政也,

  称周公之言,以明政者也。

  知善不行者谓之狂,

  善者,体道怀德也。人主行善於上,

  百姓变善於下,尧之日比屋可封。

  知善道之为善而不行用者,是狂悖

  之人也。 #

  知恶不改者谓之惑。

  恶者,贼以丧躯。人主为恶於上,则

  百姓为恶而不悛者,是昏惑#1。

  夫狂与惑者,圣王之戒也。

  知善而不行,知恶而不改,铃至狂惑

  者。此圣王之明戒也。

  道符五帝三王传政甲第二

  夫开国崇基,必先於道。道既符合,无往不贞#2。影响相同,自然合应。甲者,先於乙也。

  不肖者,不自。谓不肖也,

  肖者,类也。言不类不似也。自知贤不肖,是为明也。不似之人,岂自称哉?言不知也。

  而不肖见於行。

  丹朱傲虐,无拾昼夜;额额肆恶,曾

  无休息。此则见於外不以隐微者

  也。

  虽自谓贤人,犹谓之不肖也。

  不肖者岂自谓不肖哉?以贤者视

  之,不肖之逵见矣。虽以彼贤,以自

  贤,人岂以为贤乎?

  愚者,不自谓愚,而愚见於言。

  昧道不德之人,岂自称其愚蒙哉?

  而愚迹见於辞说也。

  虽自谓智人,犹谓之愚。

  愚者岂自以为愚哉?以智视之,愚

  迹见矣。虽以彼智,以自智,人岂以

  为智? #

  数始五帝治天下第七

  言帝者,年数之始,以记其佐帝及升位之年数也。天下者,岂可妄#3理哉□亦由积德累业以有之也。言五帝之道相缘为政,故同称之也。

  昔者帝颛顼, #

  黄帝正妃曰嫘祖,生昌意。昌意生颛顼,为高阳氏,在位七十八年。

  年十五而佐黄帝,

  轩辕氏,少典次子,父曰帝鸿氏,母

  曰附实,见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照野,

  感而孕,二十五月生#4,以土德王,故

  曰黄帝,在位百年。颛顼自幼年以

  翼佐黄帝也。 #

  二十而治天下。

  升为天子也。 #

  其治天下也,上绿黄帝之道而行之,

  因修黄帝之道而行其政令,不改革

  也。

  学黄帝之道而常之。

  化迹不及#5,所以效也。效其通道而

  常用之。 #

  昔者帝誉, #

  黄帝正妃生玄嚣,玄嚣之子生·帝誉,德日新,故曰高辛,在位七十年矣。

  年十五而佐帝颛顼,三十而治天下。

  佐颛顼以理天下,三十而升为帝也。

  其治天下也,上绿黄帝之道而明之,

  言德稍下,不能尽行黄帝之道,但明之而已矣。

  学帝颛顼之道而行之。

  政教所为,效颛顼而行#6。其言不能常习之也。

  禹政第六 #

  伯禹,夏后氏。言禹功锡玄珪,德谐元始,任贤立政#7,以致太平,可为法则。故以名篇矣。

  禹之治天下也,

  黄帝玄孙,祖颛顼,姓姒,名文命,字高密,在位九年,受禅成功,曰禹。受舜禅以临天下。

  得皋陶,得杜子业,得既子,得施子黯,得季子宁、得然子堪,得轻子玉。

  此以上七大夫之姓名也。

  得七大夫以佐其身,以治天下,以天下治。

  言帝王独治天下,虽则圣德,皆俟贤佐以辅之,故得天下人安也。

  汤政天下至纣第七

  言成汤放无道之桀,以统万机而理天下,得贤大夫赞佐而致太平,至纣昏惑以失国,故终始书之以名篇。

  汤之治天下也,

  汤姓子,名履,字天乙。除虐去残曰汤。征葛伯,放杰,顺取天下以理也。

  得庆誧、伊尹、湟里且、东门虚、南门蠕、西门疵、北门侧。

  伊尹,有莘氏媵臣以为相。东门等,并姓名也。

  得七大夫佐以治天下,而天下治。

  七大夫皆有贤行,斥救弼谐,故得天下咸又也。

  二十七世, #

  自汤至纣,父子兄弟相承二十七代也。

  积岁五百七十六岁至纣。

  夏曰岁,此除即位之年也。

  上禹政第六 #

  以五声听政,克勤于邦,可以为上也。

  禹之治天下也,以五声听,

  九重幽深,下言难进,所欲百姓反斥救之事,故悬置五声,招之以听政也。

  门悬钟、鼓、铎、磬,

  悬之於龚□也。

  而置鼗, #

  置於地也。 #

  以得四海之士。

  四海之士有进於言者,爻造五声以挥击传闻也。

  为铭於龚□, #

  悬乐器之具,刻铭於其上也。

  曰:教寡人以道者击鼓,

  鼓以动物,故动合於道也。

  教寡人以义者击钟,

  钟,金声也。以合於义,故教义者击钟也。

  教寡人以事者振铎,

  铎,金铃木舌也。所以事务有可行为所欲言者,以振铎也。

  语寡人以忧者击磬,

  忧者,声悲。磬声消燥而近於悲,故忧而击磬也。

  语寡人以狱讼者挥鼗。此之谓五声。

  讼狱之事务於疾速,故挥鼗以陈之。此以上并刻铭於簨□之文也。

  是以禹尝据一馈而七十起,日中而不暇饱食,

  急於政事,无暇安於一食,所以示接士急之也。

  曰:吾犹恐四海之士留於道路。

  常行之处,非所宜忧也#8。

  是以四海之士皆至。

  事必得道,必合上下,应会无不至也。

  是以禹当朝廷间也,可以罗爵。

  不暇饱食,听政不痕,朝廷闲静,然后无事也。

  道符五帝三王传政甲第五

  夫君子将入其职,旭旭然如日初出。入#9,昭昭然,人保其福。既去,暗暗然,人失其教。此得政典符合之谓也。

  夫国者,卿相世贤者有之。

  有国则有卿相。贤德者,卿相之具;人与之,主用之#10。不贤者岂能用之哉?

  有国无国,智者治之。

  夫有国者,岂自宁、岂自乱也?所以安者,智谋之力也。

  智者,非一日之志。

  积功累业,行道不倦,以成其志。

  治者,非一日之谋。

  谋者,心思也。树德以为尚宽重道,修政作教以至诚平之咨。谋非一日之所能致也。

  治志治谋#11,在於帝王,然后民知所保,

  夫君上有道,化行於下,远近慕义,四境无虞,百姓淳和,盗贼屏息,故人知所安也。

  而知所避。 #

  富贵贫贱不相犯,仁义礼智由其门#12,无违政教,下民为福,是知所避也。

  发教施令为天下福者,谓之道。

  先之以博爱,陈之以德义,先之以敬让,道之以礼乐,不夺人时,不干人利,故得祸乱不作。为福之道,此之谓欤?

  上下相亲,谓之和。

  至德以教之,要道以治之,上下同心,是谓和矣。

  民不求而得所欲,谓之信。

  日出而作,日没而息,不劳於事,不苦烦苛,甘其食,安其居,、乐其业,此岂外求之哉?上有行道之君,是所政者可谓之大信矣。

  除去天下之害,谓之仁。

  兼爱万物,慈恻外施,至若成汤征葛伯、放桀於南巢#13,夏禹之别导山川、置立州国,故得天下免於慕乱,百姓宅其所居。仁远乎哉,斯至七也。

  仁与信,和与道,帝王之器。

  此四者,帝王有天下之器,所以乐推也#14。苟有违之,而天下离叛,非其所有也。

  凡万物皆有器,

  所用利之,是以为器;而违其用,岂得其器哉。

  故欲有为不行其器者,虽欲有为,不成。

  惟名与器不可假人。其所营为,必以其器用。得其器也,故和之#15;不行其器,於利远矣,岂有成哉。

  诸侯之欲王者亦然,不用帝王之器者不成。

  言天下之大,神器之重,非其王者,难以处之,王气而来,可以宰割#16。

必行仁与信、和与道,然后可招怀万姓,奄有四维。

西伯以敬让兴邦,南阳以七道得政,非其人也,岂妄成之哉。

  汤政汤治天下理第七

  天地设而万物生,阴阳化而四时定。分别统理#17,为政之方;极於始终,可成法则也。

  天地辟而万物生,

  乾,其静也专一,其动也正直;坤,其静也翕敛,其动也开辟。是以广大而生万物也。

  万物生而人为政焉。

  政也者,所以正於天地也。言天地生万物不能相使,不能相制,须人以为政以正之。无其政也,则万物不理也。

  无不能生而无杀也,

  言天地能生而不能无杀。

  唯天地之所以杀,人不能生。

  天之能生,唯天杀之可也。夫唯天杀之,人岂生之哉?是不能生之也。

  人化而为善, #

  万物之中,人其为贵,化而为善,理亦天常也。

  兽化而为恶。 #

  禀气以生,不有知饰#18,非人之类,岂不恶哉。

  人而不善者,谓之兽。

  人化而为善,是曰天常。今为不善者,与彼飞虚跖实亦何以异矣#19。

  有天然后有地,

  天在於上,地在於下,先天后地,理亦自然。

  有地然后有别,

  三才克定,万物区别。

  有别然后有义,

  夫妇之义着,君臣之义彰也。

  有义然后有教,

  百官立,政教行;父子存,家设教。所以效达於上也。

  有教然后有道,

  教迹逵既彰,约之以道;苟乖其道,物无以安。

  有道然后有理,

  事名各立而理自存。

  有理然后有数。

  名理既彰,以统之#20。夫数以一终十,乃至千万勺九九之数,天之运度,亦数之义也。

  日有冥有旦,有昼有夜,然后以为数。

  天有三百六十度,一日一度,三百六十日一周天;一日之中,昼夜百刻,以定之为数也。

  月一盈一亏,月合月离以数纪。

  一岁之中有十二月,一月有亏有盈。

日月或合於次,或离於次,终於一岁。

日穷於次,月穷於纪,星回于天,数将几终此。

则日月星辰运行至十二月,皆周匝於故处。

纪,犹会者也。

  四者皆陈,以为数治。

  春夏秋冬各统於一岁之日月也。此以上为政之道,当法则也。

  政者,卫也。始终之谓卫。

  政者,正也。所以正理天下,以为之·天周卫,始化之,终安之,无得之也。

  慎诛鲁周公第六

  刑法有伦,宜於时政;好生之德,理适典章。故明圣之资,辅成周室,诫劝之道,可得称言。国之大经,在於赏罚,二者或替,将何训焉?

  可为政先,故纪之为篇目矣。

  昔者, #

  此昔者,往日之辞也。

  鲁周公使康叔往守於殷,

  康叔,周公母弟也,卫三监之地。殷人数叛,故使贤母弟王也。

  戒之日:与杀不辜,宁失有罪。

  人命所悬,理须详正;夫刑或滥,其何则焉?故不可轻杀不辜,宁可失於有罪。此亦宽仁之道也。

  无有无罪而见诛,

  罚而不明,虽刑不禁。言罚必施於有罪也#21。

  无有有功而不赏。

  赏而不明,虽赏不劝。言赏必加於有功也。

  戒之,封, #

  重称戒者,所以示於殷勤。封,康叔名也。

  诛赏之慎焉。 #

  诛赏者#22,国之柄也。

怒而加诛,未必当罪;喜而行赏,不必当功。

且赏僭惧及於淫#23,诛滥则惧及於善。

赏得其功则贤人以劝,罚得其辜则奸人以息。

此不可不审慎之。

  鬻子卷下竟 #

  #1《四库》本后有『之人也亡』三字。

  #2『贞』,《四库》本作『真』。

  #3『妄』,《四库》本作『忘』。

  #4此句,《四库》本作亡『十四月生』。

  #5『化』,『四库》本作『比』。

  #6《道藏》本『效」原衍作『效效』。今据《四库》本改。

  #7『任』,《四库》本作『仁』。

  #8『忧』,《四库》本作『留』。

  #9『入』,《四库》本作『光』。

  #10『主』,《四库》本作『王』。

  #11《道藏》本『志』前原脱『治』字。今据《四库》本补。

  #12『智』,《道藏》本原作『则』,误。今据文义及《四库》本改。

  #13『於』,《道藏》本原作『保』,误。今据文义及《四库》本改。

  #14『推』,《四库》本作『用』。

  #15此句,《四库》本作『得其用也,故达之』。

  #16此句,《四库》本作『难以处王之器而未可以宰割』。

  #17『别』,《四库》本作『则』。

  #18『饰』,《四库》本作『识』。

  #19『验』,《四库》本作『渡』。

  #20此句,《四库》本作『数统之矣』。

  #21『必』,《道藏》本原作『不』,误。今据文义及《四库》本改。

  #22此句,《道藏》本原作『赏之重』,不通。今据《四库》本、百子本校改。

  #23此句,《四库》本作『赏僭则惧及於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