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遗说

孙子遗说 #

  经名:孙子遗说。郑友贤撰。一卷。底本出处:《 正统道藏》 太清部。

  十家注孙子遗说序

  求之而益深者,天下之备法也;叩之而不穷者,天下之能言也。

为法立言,至於益深不穷,而后可以垂教於当时,而传诸后世矣。

儒家者流,惟苦易之为书,其道深远而不可穷;学兵之士,尝患武之为说,微妙而不可究,则亦儒者之易乎?盖易之为言也,兼三才,备万物,以阴阳不测为神。

是以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

武之为法也,包四种,笼百家,以奇正相生为变。

是以谋者见之谓之谋,巧者见之谓之巧,三军由之而莫能知之。

迨夫九师百氏之说兴,而益见大易之义,如日月星辰之神,徒推步其辉光之迹,而不能考其所以为神之深。

十家之注出,而愈见十三篇之法,如五声五色之变,惟详其耳目之所闻见,而不能悉其所以为变之妙。

是则武之意,不得谓尽於十家之注也。

然而学兵之徒,非十家之说,亦不能窥武之藩篱。

寻流而之源,由径而入户,於武之法,不可谓无功矣。

顷因余暇,抚武之微旨而出於十家之不解者,略有数十事,托或者之问,具其应答之义,名日十注遗说。

学者见其说之有遗,则始信益深之法、不穷之言,庶几大易不测之神矣。

荣阳郑友贤撰。

  孙子遗说 #

  或问:死生之地,何以先存亡之道?曰:武意以兵事之大,在将得其人。

将能,则兵胜而生;兵生於外,则国存於内。

将不能,则兵败而死;兵死於外,则国亡於内。

是外之生死,击内之存亡也。

是故兵败长平而赵亡,师丧辽水而隋灭。

太公日:无智略大谋,强勇轻战,败军散众,以危社稷,王者慎勿使为将。

此其先后之次也。

故曰: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或问:得算之多,得算之少,况於无筹,何以是多、少、无之义?曰:武之文,固不汗漫而无据也。

盖经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计,彼我之算,尽於此矣。

五事之经,得三四者为多,得一二者为少;七计之校,得四五者为多,得二三者为少。

五七俱得者为全胜;不得者为无算,所谓冥冥而次事,先战而求胜,图乾没之利,出浪战之师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