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龙子

公孙龙子 #

  经名:公孙龙子。旧题周介孙龙撰。三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太清部。参校版本:王管《公孙龙子悬解》,简称王管本。

  目录#1 #

  卷上

  迹府第一 #

  白马论第二 #

  卷中

  指物论第三 #

  通变论第四 #

  卷下

  坚白论第五 #

  名实论第六 #

  #1目录原缺,据正文标题补。

  公孙龙子卷上 #

  赵人公孙龙着 #

  迹府第一 #

  府,聚也。述作论事之迹,聚之於篇中,因以名篇。

  公孙龙,六国时辩士也。

疾名实之散乱,因资材之所长,为守白之论。

假物取譬,以守白辩。

物各有材,圣人之所资用者也。

夫众材殊辩,各恃所长,更相是非,以邪削正,故赏罚不由天子,威福出自权臣。

公孙龙伤明王之不兴,疾名器之乖实,乃假指物,以混是非,寄白马而齐物我,辈时君之有悟而正名实焉。

谓白马为非马也。

白马为非马者,言白所以名色,言马所以名形也。

色非形,形非色也。

夫言色则形不当与,言形则色不宜从;今合以为物,非也。

如求白马於中,无有,而有骊色之马;然不可以应有白马也。

不可以应有白马,则所求之马亡矣;亡则白马竟非马。

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焉。

马体不殊,黄白乃异,彼此相推,是非混一,故以斯辩而正名实。

龙与孔穿会赵平原君家。

穿曰:素闻先生高谊,愿为弟子久;但不取先生以白马为非马耳。

请去此术,则穿请为弟子。

龙曰:先生之言悖。

龙之所以为名者,乃以白马之论尔。

今使龙去之,则无以教焉。

且欲师之者,以智与学不如也。

今使龙去之,此先教而后师之也。

先教而后师之者,悖。

且白马非马,乃仲尼之所取。

仲尼曰:必也正名乎。

龙以白马正名实,故仲尼之所取。

龙闻楚王张繁弱之弓,载忘归之矢,以射蛟兕於云梦之圃,而丧其弓。

左右请求之。

王曰:止。

楚王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乎?仲尼闻之曰:楚王仁义而未遂也,亦日人亡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若此,仲尼异楚人於所谓人。

楚王失弓,因以利楚,不能兼济天下,故曰仁义未遂也。

人君唯私其党,附之亦如守白求马,独有白马来应。

楚王所谓人者,楚国也。

仲尼所谓人者,天下也。

故离白以求马,众马皆至矣。

忘楚以利人,天下感应矣。

夫是仲尼异楚人於所谓人,而非龙异白马於所谓马,悖。

先生修儒术而非仲尼之所取,欲学而使龙去所教,则虽百,龙固不能当前矣。

孔穿无以应焉。

圣教虽殊,其归不异,曲士求於教,不能博通,则安其所习,毁所不悟。

故虽贤倍百,龙不能当前为师,亦如守白求马,所丧多矣。

  公孙龙,赵平原君之客也。

孔穿,孔子之叶也。

穿与龙会,穿谓龙曰:臣居鲁,侧闻下风,高先生之智,说先生之行,愿受业之日久矣,乃今得见。

然所不取先生者,独不取先生之以白马为非马耳。

请去白马非马之学,穿请为弟子。

公孙龙曰:先生之言悖。

龙之学,以白马为非马者也。

使龙去之,则龙无以教。

无以教而乃学於龙也者,悖。

且夫欲学於龙者,以智与学焉为不逮也。

今教龙去白马非马,是先教而后师之也。

先教而后师之,不可。

先生之所以教龙者,似齐王之谓尹文也。

齐王之谓尹文曰:寡人甚好士,以齐国无士,何也?尹文曰:愿闻大王之所谓士者。

齐王无以应。

尹文曰:今有人於此,事君则忠,事亲则孝,交友则信,处乡则顺。

有此四行,可谓士乎?齐王曰:善。

此真吾所谓士也。

尹文曰:王得此人,肯以为臣乎?王曰:所愿而不可得也。

是时齐王好勇,圣人之用士也,各因其材而用之,无所去取也。

齐王以所好求士,亦如守白命马,岂得士乎?於是尹文曰:使此人广庭大众之中,见侵侮而终不敢斗,王将以为臣乎?王曰:巨士也?见侮而不斗,辱也。

辱则寡人不以为臣矣。

尹文曰:唯见侮而不斗,未失其四行也。

是人未失其四行,其所以为士也。

然而王一以为臣,一不以为臣;则向之所谓士者,乃非士乎?齐王无以应。

尹文曰:今有人君将理其国,人有非则非之,无非则亦非之;有功则赏之,无功则亦赏之。

而怨人之不理也,可乎?齐王曰:不可。

尹文曰:臣窃观下吏之理齐,其方若此矣。

王曰:寡人理国,信若先生之言,人虽不理,寡人不敢怨也。

意未至然与?意之所思,未至大道。

尹文曰:言之敢无说乎?既言齐国失政,敢不说其由乎?王之令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

人有畏王之令者,见侮而终不敢斗,是全王之令也。

而王曰,见侮而不斗者,辱也。

谓之辱,非之也。

无非而王辱之,故因除其籍,不以为臣也。

不以为臣者,罚之也。

此无罪而王罚之也。

且王辱不敢斗者,必荣敢斗者也。

荣敢斗者是,而王是之,必以为臣矣。

必以为臣者,赏之也。

彼无功而王赏之,王之所赏,吏之所诛也;上之所是,而法之所非也。

赏罚是非,相与四谬,虽十黄帝,不能理也。

齐王无以应焉。

君不顾法,则国无政。

故圣倍#1十黄帝,不能救其乱也。

故龙以子之言有似齐王。

子知难白马之非马,不知所以难之说,以此,犹知好士之名,而不知察士之类。

察士之善恶,类能而任之。

  白马论第二 #

  白马非马,可乎?

  曰:可。夫阐微言,明王道,莫不立宾主,致往复,假一物以为万化之宗,寄言论而齐彼我之谬,故举白马以混同异。

  曰:何哉? #

  曰: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日白马非马。

马形者,喻万物之形,皆材用也。

马色者,况万物种类,各有亲疏也。

以养万物,则天下归存,亲疏以待人,则海内叛。

譬如离色命马,众马斯应,守白求马,唯得白马。

故命形而守一白色者,非命众马也。

  曰:有白马不可谓无马也。

不可谓无马者,非马也。

既有白马,不可谓之无马,则白马岂非马乎。

有白马,为有马白之非马,何也?白与马连而白非马,何故?

  曰:求马,黄黑马皆可致。

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

凡物亲者少,疏者多,如一白之於众色也。

故离白求马,黄黑皆至,以白命马,众色咸去,怀柔之道,亦犹此也。

使白马乃马也,是所求一也;所求一者,白者不异马也。

设使白马乃为有马者,但是一马耳,其材不异众马也。

犹君之所私者;但是一人耳,其贤不异众人也。

人心不常於一君,亦犹马形不专於一色,故君之爱已则附之,君之疏己则叛之,何可私其亲党而疏於天下乎。

所求不异,如黄黑马有可有不可,何也?可与不可,其相非明。

故黄黑马一也,而可以应有马,而不可以应有白马;是白马之非马,审矣。

如黄黑马亦各一马,不异马也而不可以应众马不可以应白马者,何哉?白非黄,黄非白,五色相非,分明矣。

君既私以待人,人亦私以叛君,宁肯应君命乎?故守白命马者,非能致众马,审矣。

  曰:以马之有色为非马,天下非有无色之马也,天下无马,可乎?以马有色为非马者,天下马皆有色;岂无马乎?犹人皆有亲疏,不可谓无人也。

  曰:马固有色,故有白马。

使马无色,有马而#2已耳,安取白马?故白者非马也。

如,而也。

马皆有色,故有白马耳。

若使马元无色,而独有马而已者,则马耳,安取白马乎?如人必因种类而生,故有华夷之别,若使元无氏族,而独有人者,安取亲疏乎?故白者,自是白,非马者也。

白马者,马与白也。

马与白马也,故日白马非马也。

白既非马,则白与马二物矣。

合二物以共体,则不可偏谓之马。

故以马而喻白,则白马为非马也。

  曰:马未与白为马,白未与马为白。

合马与白,复名白马。

是相与以不相与为名,未可。

故曰,白马非马未可。

此宾述主义而难之也。

马自与马为类,白自与白为类,故日相与也。

马不与白为马,白不与马为白,故日不相与也。

合马与白,复名白马。

乃是强用白色以为马名,其义未可。

故以白马为非马者,未可也。

上之未可主义,下之未可宾难也。

  曰:以有白马为有马,谓有白马为有黄马,可乎?

  曰:未可。主责宾日,定以白马为有马者,则白马可得为黄马乎?宾曰未可也。

  曰:以有马为异有黄马,是异黄马於马也。

异黄马於马,是以黄马为非马。

既以白马为有马,而黄马不得为白马,则黄马为非马明。

执者未尝不失矣。

以黄马为非马,而以白马为有马,此飞者入池,而棺椁异处,此天下之悖言乱辞也。

黄、白、色也。

众马,形也。

而强以色为形,飞者入池之谓也。

黄马白马同为马也。

而取白弃黄,棺椁异处之谓也。

凡棺椁之相待,犹历齿之相依,膺亡齿寒,不可异处也。

夫四夷守外,诸夏待内,内外相依,天下安矣。

若乃私诸夏而疏夷狄,则夷狄叛矣。

勒兵伐远,人不堪命,则诸夏乱矣。

内离外叛,棺椁异所,则君之所私者,不能独辅君、矣。

故弃黄取白,悖乱之甚矣。

  曰:有白马不可谓无马者,离白之谓也。

是#3离者有白马不可谓有马也。

故所以为有马者,独以马为有马耳,非以#4白马为有马。

故其为有马也,不可以谓马马也。

宾日为白是离有马,不离实为非马,但以马形、马色坚相连属,便是二马共体,不可谓之马马,故连称白马也。

  曰:白者不定所白,忘之而可也。

万物通有白色,故曰不定所白,白既不定在马,马亦不专於白,故忘色以求马,众马皆应矣。

忘私以亲人,天下皆亲矣。

白马者,言白定所白也。

定所白者,非白也。

定白在马者,乃马之白也。

安得自为白乎?马者,无去取於色,故黄黑皆所以应。

直云马者,是於众色,无所去取也。

无取,故马无不应,无去,故色无不在。

是以圣人,淡然忘怀,而以虚统物,故物无不洽,而理无不极。

白马者,有去取於色,黄黑马皆所以色去,故唯白马独可以应耳。

去黄取白,则众马各守其色,自殊而去,故唯白马独应矣。

王者党其所私而疏天下,则天下各守其疏,自殊而叛矣。

天下俱叛,谁当应君命哉?其唯所私乎?所私独应命,物适足增祸,不能静,乱也。

无去者,非有去也,故曰白马非马。

不取於白者,是不去黄也,不去於色,则色之与马,非有能去。

故曰无去者,非有去也。

凡黄白之在马,犹亲疏之在人,私亲而皆疏,则疏者叛矣。

疏有离叛,则亲不能独存矣。

故日白马非马。

是以圣人,虚心洞照,理无不统,怀六合於胸中,而灵鉴有余;烛万象於方寸,而其神弥静。

故能处亲而无亲,在疏而无疏,虽不取於亲疏,亦不舍於亲疏,所以四海同亲,万国共贯也。

  公孙龙子卷上竟

  #1『 倍』 原误作『 陪』,据百子本校正。

  #2『 而』 原为『 如』,据王管本改。

  #3『 是』原为』 不』 ,据王管本改。

  #4『 以』 原为『 有』 !据王管本改。

  公孙龙子卷中 #

  赵人公孙龙着 #

  指物论第三 #

  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物我殊能,莫非相指,故曰物莫非指。

相指者,相是非也。

彼此相推,是非混一,归於无指,故曰而指非指。

天下无指,物无可以谓物。

指皆谓是非也,所以物莫非指者。

凡物之情,必相是非,天下若无是非之物,则无一物而可谓之物,是以有物。

即相是非,故物莫非指也。

非指者天下,而物可谓指乎?物莫非指,而又谓之非指者,天下齐焉。

而物其可谓之指乎?物物皆妄相指,故指皆非指也。

  指也者,天下之所无也;物也者,天下之所有也。以天下之所有为天下之所无,未可。天下无一日而无物,无一物而非适,故强以物为指者,未可也。

  天下无指,而物不可谓指也。

所以天下无是非者,物各适其适,不可谓之是非,故无是非也。

不可谓指者,非指也。

譬如水火殊性,各适其用,既无是非,安得谓之是非乎。

非指者,物莫非指也。

即夫非指之物,莫不妄相指也。

天下无指而物不可谓指者,非有非指也。

物不可谓指者,无是非也。

岂唯无是非乎?亦无无是非也。

故曰非有非指。

非有非指者,物莫非指也。

物莫非指者,而指非指也。

以乎无无是非,故万物莫不相是非,故曰非有非指者,物莫非指也。

无是非,亦无无是非,两忘之故,终日是非而无是非,故曰物莫非指者,而指非指也。

  天下无指者,生於物之各有名,不为指也。

物有其实,而各有名谓,若王良善御,隶首善计,彼物各自为用,譬之耳目,废一不可,故不必为是非也。

不为指而谓之指,是兼不为指。

物皆不为指,而或谓之指者,是彼此之物,兼相是非,而是非莫定,故不为指也。

以有不为指之无不为指,未可。

之,适也。

有不为指,谓物也。

无不为指,谓指也。

以物适指,故未可也。

  且指者,天下之所兼。

或一物而有是非二名,或彼此更相为指,皆谓之兼也。

天下无指者,物不可谓无指也。

不可谓无指者,非有非指也。

是非之名,生於物相彼,故曰物不可谓无指。

即此万物无指,而又无无指,故曰非有非指也。

非有非指者,物莫非指,谓无是非者,生於物莫非指也。

是以圣人求人於是非之内,乃得无是非人也。

指非非指也,指与物非指也。

夫谓之指者,非无指也,指既不能与物细溅为指,故非指也。

  使天下无物指#1,谁径谓非指?天下无物,谁径谓指?设使天下无物无指,则寂然矣,谁谓指为非指乎?谁谓指为指乎?天下有指无物指,谁径谓非指?径谓无物非指?设使有指、而无物可施指者,谁谓有指为非指乎?谁谓有无物故非指乎?明本无指也。

且夫指固自为非指,奚待於物而乃与为指。

反覆相推,则指自为无指,何能与物为指乎?明万物万殊,各自为物,各有所宜,无是非也。

是以圣人渊默,恬淡忘是忘非,不弃一能,不遗一物也。

  通变论第四 #

  曰:二有一乎?

  曰:二无一。如白与马为二物,不可合一以为二。

  曰:二有右乎?

  曰:二无右。 #

  曰:二有左乎?

  曰:二无左。左右合不位也。不可合二以为右,亦不可合二以为左,明二必无为一之道也。

  曰:右可谓二乎?

  曰:不可。 #

  曰:左可谓二乎?

  曰:不可。不可分右以为二,亦不可分左以为二,明一无为二之道也。

  曰:左与右可谓二乎?

  曰:可。左右异位,故可谓二。

  曰:谓变非不变,可乎?

  曰:可。一不可谓二,二亦不可谓一,必矣。物有迁变之道,则不可谓之不变也。

  曰:右有与,可谓变乎?

  曰:可。有与,谓右移於左,则物一而变为异类,如馄化为鹏,忠变为逆,存亡靡定,祸福不居,皆是一物化为他类,故举右以明一百变而不改一。

  曰:变只。馄鹏二物,只以变为二矣,何谓不得一变为二乎7

  曰:右。馄化为鹏,一物化为一物,如右移於左,终是向者之右。

  曰:右苟变,安可谓右?苟不变,安可谓变?右移於左,安可仍谓之右?知汉一物,安可谓之变乎?明二可一,而一可二也。

  曰:二苟无左,又无右,二者左与右,奈何?

  羊合牛非马,假令羊居左,牛居右,共成一物,不可偏谓之羊,亦不可偏谓之牛,既无所名,不可合谓之马,故二物不可为一,明矣。

牛合羊非鸡。

变为他物,如左右易位,故以牛左羊右,亦非牛非羊又非鸡也。

  曰:何哉? #

  曰:羊与牛唯异,羊有齿,牛无齿,而羊牛之非羊也,之非牛也#2,未可。

是不俱有,而或类焉。

牛之无齿,不为不足,羊之有齿,而比於牛为有余矣。

以羊之有余,而谓之非羊者,未可。

然羊之有齿不为有余!则牛之无齿而比於羊固不足矣。

以牛之不足而谓之非牛者,亦未可也。

是皆察之天然,各足於其分而俱适矣。

故牛自类牛而为牛,羊自类羊而为羊也。

羊有角,牛有角;牛之而羊也,羊之而牛也,未可。

是俱有而类之不同也。

之而犹之为也。

以羊牛俱有角,因谓牛为羊,又谓羊为牛者,未可。

其所以俱有角者,天然也,而羊牛类异,不可相为也。

羊牛有角,马无角;马有尾,羊牛无尾。

故日,羊合牛非马也。

非马者,无马也。

无马者,羊不二,牛不二,而羊牛二。

是而羊而牛,非马可也。

若举而以是,犹类之不同。

若左右,犹是举。

马举牛羊若此之悬,故非马也,岂唯非马乎?又羊牛之中无马矣。

羊一也,不可以为二矣。

牛一也,不可以为二矣。

则一羊一牛并之而二,可。

是羊牛不得谓之马,若以羊牛为马,则二可以为三。

故无马而后可也,所以举是羊牛者,假斯类之不可,以定左右之分也。

左右之分定,则上下之位明矣。

牛羊有毛,鸡有羽。

谓鸡足一,数足二;二而一,故三。

谓牛羊足一,数足四;四而一,故五。

牛羊足五,鸡足三,故曰,牛合羊非鸡。

非,有以非鸡也。

上云羊合牛,今曰牛合羊者,变文以见左右,移位以明君臣,易职而变乱生焉。

人之言日,羊有足,牛有足,鸡有足,而不数其足,则似各一足而已。

然而历数其足,则牛羊各四,而鸡二,并前所谓一足,则牛羊各五足矣。

夫如是,则牛羊与鸡异矣。

故日非鸡也。

非牛羊者鸡,以为非鸡,而牛羊之中无鸡,故非鸡也。

与马以鸡,宁马。

材不材,其无以类,审矣。

举是谓乱名,是狂举。

马以譬正,鸡以喻乱,故等马与鸡,宁取於马。

以马有国用之材,而鸡不材,其为非类,审矣。

故人君举是不材而与有材者并位,以乱名实,谓之狂举。

  曰:他辩。 #

  曰青以白非黄,白以青非碧。

  曰:何哉? #

  曰青白不相与而相与,反对也。

不相邻而相邻,不害其方也。

前以羊牛辩左右,共成一体,而羊牛各碍於一物,不相盈,故又责以他物为辩也。

夫青不与白为青,而白不与青为白,故曰不相与。

青者,水之色,其方在东。

白者,金之色,其方在西。

东西相反,而相对也。

东自极於东,西自极於西,故曰不相邻也。

东西未始不相接,而相接不相害,故曰相邻不害其方也。

不害其方者反而对,各当其所,若左右不骊。

骊,色之杂者也。

东西正相反而相对,各当其所,居若左右之不相杂,故不害其方也。

故一於青不可,一於白不可,恶乎其有黄矣哉?黄其正矣,是正举也,其有君臣之於国焉,故强寿矣。

青白各静其所居不相害,故不可合一而谓之青,不可合一而谓之白。

夫以青白相辩,犹不一於青白,安得有黄矣哉?然青白之中虽无於黄,天下固不可谓无黄也。

黄,正色也,天下固有黄矣。

夫云尔者白以喻君,青以喻臣,黄以喻国,故君臣各正其所举,则国强而君寿矣。

而且青骊乎白,而白不胜也。

白足之胜矣而不胜,是木贼金也。

木贼金者碧,碧则非正举矣。

白,君道也。

青,臣道也。

青骊於白,谓权臣擅命,杂君道也。

君道杂则君不胜矣。

故日而白不胜也。

君之制臣,犹金之胜木,其来久矣。

而白不胜,为青所骊,是木贼金,而臣掩君之谓也。

青染於白,其色碧也。

臣而掩君,其道乱也。

君道之所以乱,由君不正毕也。

青白不相与,而相与;不相胜,则两明也。

争而明,其色碧也。

夫青白不相与之物也,今相与杂而不相胜也。

不相胜者,谓青染於白,而白不全减,是青不胜白之谓也。

洁白之质,而为青所染,是白不胜青之谓也。

谓之青而白犹不减,谓之白而为青所染,是白不胜青之谓也。

谓之青而白犹不灭,谓之白而为青所驯甫色并章,故曰两明也者。

白争而明也,青争白明,俗谓其色碧也。

与其碧,宁黄。

黄,其马也,其与类乎。

等黄於碧,宁取於黄者,黄,中正之色也。

马,国用之材也。

夫中正之德,国用之材,其亦类矣。

故宁取於黄,以类於马。

马喻中正也。

碧,其鸡也,其与暴乎。

碧,不正之色。

鸡,不材之禽。

故相与为类,暴之青而白,色碧之材,白犹不胜乱。

暴则君臣争而两明也。

两明者昏不明,非正举也。

政之所以暴乱者,君臣争明也。

君臣争明则上下昏乱,政令不明,不能正其所举也。

非正举者,名实无当,骊色章焉,故曰两明也。

两明而道丧,其无有以正焉。

名者,命实者也。

实者,应名者也。

夫两仪之大,万物之多,君父之尊,臣子之贱,百官庶府,卑高等列,器用资实,各有定名。

圣人司之,正举而不失,则地平天成,尊卑以序,无为而业广,不言而教行。

若夫名乖於实,则实不应名,上慢下暴,百度昏错,故曰骊色章焉。

骊色之章,则君臣争明,内离外叛。

正道衰者,名实不当也。

名实之不当,则无以反正,道之丧也。

  公孙龙子卷中竟

  #1王管本无『指』 字,此句为『使天下无物』。

  #2『而羊牛之非羊也,之非牛也』。王管本作『而牛之非羊也,羊之非牛也』。

  公孙龙子卷下 #

  赵人公孙龙着 #

  坚白论第五 #

  坚白石三,可乎?

  曰:不可。 #

  曰:二,可乎?

  曰:可。 #

  曰:何哉? #

  曰:无坚得白,其举也二;无白得坚,其举也二。

坚也,白也,石也,三物合体而不谓之三者,人自视石,但见石之白,而不见其坚,是举所见名,与白二物,故曰无坚得白。

其举也二矣。

人手触石,但知石之坚,而不知其白,是举石与坚二物,故日无白得坚。

其举也二。

  曰:得其所白,不可谓无白;得其所坚,不可谓无坚,而之石也之於然也,非三也?之石,犹此石。

坚白共体,不可谓之无坚白,既得其坚白,不曰非三而何?

  曰: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纣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得其坚也,无白也。坚非目之所见,故曰无坚,白非手之所知,故曰无白也。

  曰天下无白,不可以视石;天下无坚,不可以谓石。

坚白石不相外,藏三可乎?白者,色也。

寄一色则众色可知,天下无有众色之物,而必因色乃色,故曰天下无石不可以视石也。

坚者,质也。

寄一质则刚柔等质例皆可知,万物之质不同,而各称其所受,天下未有无质之物,而物必因质乃固,故曰天下无坚不可以谓石也。

石者,形也。

举石之形则众物之形例皆可知,天下未有无形之物,而物必因形乃聚。

然则色、形、质者,相成於一体之中,不离也。

故曰坚白石不相外也。

而人目之所见,手之所触,但得其二,不能兼三。

人自不能兼三,不可谓之无三,故曰藏三可乎,言不可也。

  曰:有自藏也,非藏而藏也。

目能见物而不见坚,则坚藏矣。

手能知物而不知於白,则白藏矣。

此皆不知所然,自然而藏,故曰自藏也。

彼皆自藏,非有物藏之,之义非实,触但得其二,实藏也。

  曰:其白也,其坚也,而石必得以相盛盈。

其自藏奈何?盈,满也。

其白必满於坚白之中,其坚亦满於白石之中,而石亦满於坚白之中,故曰必得以相盈也。

二物相盈,必矣。

奈何谓之自藏也。

  曰:得其白,得其坚,见与不见离#1。

不见离,一一不相盈,故离。

离也者,藏也。

夫物各有名,而名各有实,故得白石者,自有白之实,得坚名者,亦有坚之实也。

然视石者,见白之实,不见坚之实。

不见坚之实,则坚离於白矣。

故曰见与不见谓之离。

则知之与不知,亦离矣。

於石一也,坚与白二也,此三名有实,则不相盈也。

名不相盈,则素离矣。

素离而不见,故谓之藏。

吕氏春秋曰,公孙龙与乱,孔穿对辞於赵平原家,藏三耳,盖以此为篇辩。

  曰:石之白,石之坚,见与不见,二与三,若广修而相盈也。

其非举乎?修,长也。

白虽自有实,然是石之白也。

坚虽自有实,然是石之坚也。

故坚白二物,与石为三。

见与不见共为体,其坚白广修,皆与石均而相满,岂非举三名而合於一实。

  曰:物白焉,不定其所白;物坚焉,不定其所坚。

不定者兼,恶乎甚石也?万物通有白,是不定白於石也。

夫坚白岂唯不定於石乎?亦兼不定於万物矣。

万物且犹不能定,安能独於与石同体乎?

  曰:循石,非彼无石。

非石,无所取乎白石。

不相离者,固乎然其无已。

宾难主云,因循於石,知万物亦与坚同体,故曰循石也。

彼谓坚也,非坚则无石矣。

言必赖於坚以成名也。

非有於石,则所取於白矣,言必赖於石,然后以见白也。

此三物者,相因乃一体,故之曰坚白不相离也。

坚白与石,犹不相离,则万物之与坚,固然不相离,其无已矣。

  曰:於石一也,坚白二也,而在於石,故有知焉,有不知焉;有见焉〔有不见焉〕 #2。

故知与不知相与离,见与不见相与藏。

藏故,孰谓之不离?以手拊石,知坚不知白,故知与不知相与离也。

以目视石,见白不见坚,故见与不见相与藏也。

藏於目而目不坚,谁谓坚不藏乎?白离於手,不知於白,谁谓白不离乎?

  曰:目不能坚,手不能白。

不可谓无坚,不可谓无白。

其异任也,其无以代也。

坚白域於石,恶乎离?目能视,手能操,目之与手,所在各异,故曰其异任也。

目有自不能见於坚,不可以手代目之见坚乎?自不能知於白,亦不可以目代手之知白,故曰其无以代也。

坚白相城不相离,安得谓之离不相离。

  曰:坚未与石为坚,而物兼未与为坚。

而坚必坚其不坚。

石物而坚,天下未有若坚,而坚藏。

坚者,不独坚於石而亦坚於万物,故曰未与石为坚而物兼也,亦不与万物为坚而固当自为坚,故曰未与物为坚而坚必坚也。

天下未有若此独立之坚而可见,然亦不可谓之为无坚,故曰而坚藏也。

白固不能自白,恶能白石物乎?若白者必白,则不白物而白焉。

黄黑与之然。

石其无有,恶取坚白石乎?故离也。

离也者因是。

世无独立之坚乎,亦无孤立之白矣。

故日白故不能自白。

既不能自白,安能自白於石与物,故曰恶能白物乎。

若使白者必能自白,则亦不待白於物而自白矣。

岂坚白乎?黄黑等色亦皆然也。

若石与物,必待於色然后可见也。

色既不能自为其色,则石亦不能自显其石矣。

天下未有无色而可见之物,故日石其无有矣。

石既无矣,坚白安所托哉?故曰恶取坚白石。

反覆相见,则坚白之与万物,莫不皆离矣。

夫离者,岂有物使之离乎?莫不因是天然而自离矣。

故曰因是也。

力与知果,不若因是。

果谓果失也。

若如也夫,不因天然之自离,而欲运力与知而离於坚白者,果决不得矣。

故不如因是天然之自离也。

且犹白以目以火见。

而火不见,则火与目不见,而神见。

神不见,而见离。

神谓精神也。

人谓目能见物,而目以因火见,是目不能见,由火乃得见也。

然火非见白之物,则目与火俱不见矣。

然则见矣,然则见者谁乎?精神见矣。

夫精神之见物也,必因火以目,乃得见矣。

火目犹且不能为见,安能与神而见乎?则神亦不能见矣。

推寻见者,竟不得其实,则不知见者谁也。

故曰而见离。

坚以手,而手以捶;是捶与手知而不知,而神与不知。

神乎,是之谓离焉。

离也者天下,故独而正。

手捶与精神不得其知,则其所知者,弥复不知矣。

所知而不知,神其何为哉。

夫神者,生生之主而心之精爽也。

然而耳目殊能,百骸异通,千变万化,神斯主焉。

而但因耳目之所能,任百骸之自通,不能使耳见而目闻,足操而手步,又於一物之上见白不得坚,知坚不得白,而况六合之广,万物之多乎?故曰神乎,神乎其无知矣。

神而不知,而知离也。

推此以寻天下,则何物而非离乎?故物物斯离,不相杂也。

各各趋变,不相须也。

不相须,故不假彼以成此,不相离,故不持此以乱彼。

是以圣人,即物而冥,即事而静,即事而静,故天下安存。

即物而冥,故物皆得性。

物皆得性,则彼我同亲,天下安存。

则名实不存也。

  名实论第六 #

  天地与其所产者#3;物也。

天地之形,及天地之所生者,皆谓之物也。

物以物其所物而不过焉,实也。

取材以修廊庙,朝以车服器械,求贤以实,侍御仆从,中外职国,皆无过差,各当其物,故谓之实也。

实以实其所实,不旷焉,位也。

实者充实,器用之小大,众万之卑高,器得其材,人堪其职,庶政无阙,尊卑有序,故曰位也。

出其所位,非位。

离位使官,器用过制,或僭於上,或滥於下,皆非其位。

位其所位焉,正也。

取材之与制器,花事之与赏刑,有尊卑,神亦异数,合静其信,而不僭滥,故谓正也。

  以其所正,正其所不正;疑其所正。

以正正於不正,则不正者皆正,以不正乱於正,则众皆疑之。

其正者,正其所实也;正其所实者,正其名也。

仲尼曰,必也正名乎。

故正其实,正矣。

其实正,则众正皆正矣。

  其名正,则唯乎其彼此焉。

唯,应辞也。

正其名者,谓施名当於彼此之实,故即名求实,而后彼此皆应其名。

谓彼而彼不唯乎彼,则彼谓不行。

谓者,教命也。

发号施命而召於彼,而彼不应者,分不当於彼,故教命不得行也。

谓此而行不唯乎此,则此谓不行。

施命不当於此,故此命不得行。

其以当不当也,不当而乱也。

教命不当而自以为当者,弥不当也。

故当日其以当不当也。

以其命之不当,故群物不应,势其命矣。

以不当也。

忿物之不应命,而势位以威之,则天下皆以不当为当,所以又乱之矣。

  故彼,彼当乎彼,则唯乎彼,其谓行彼。

此,此当乎此,则唯乎此,其谓行此。

其以当而当也,以当而当,正也。

施命於彼此,而当彼此之名实,故皆应而命行,若夫以当,则天下自正。

故彼,故#4彼止於彼;此,此止於此,可。

彼名止於彼实,而此名止於此实,彼此名实不相滥,故日可。

彼此而彼且此,此彼而此且彼,不可。

或以彼名滥於此实,而谓彼且与此相类。

或以此名滥於彼实,而谓此且与彼相同,故皆不可。

夫名实谓也。

知此之非也,知此之不在此也,明不谓也。

知彼之非彼也,知彼之不在彼也,则不谓也。

夫名所以命实也,故众政之与,实贲刑名,当其实,乃善也。

假令知此之大功,非此人之功也。

知此之小功,不足在此之可赏也,则皆不命赏矣。

假令知彼之大罪,非彼人之罪也,知彼之小罪,不足在彼之可罚也,则皆不命罚矣。

至矣哉,古之明王,审其名实,慎其所谓。

至矣哉,古之明王。

公孙龙之作论也,假物为辩,以数王道之至大者也。

夫王道之所谓大者,莫大於正名实也。

仲尼曰,唯名与器,不可以假人。

然则名号器实,圣人之所重慎之者也。

名者,名於事物以施教者也。

实者,实於事物以成教者也。

失名,非物也。

而物无名,则无以自通矣。

物非名也,而名无物,则无以自明矣。

是以名因实而立,实由名以通,故名当於实,则名教大行,实功大举,王道所以配天而大者也。

是以古之明王,审其名实而慎其施行者也。

  公孙龙子卷下竟

  #1『离』原作『与』,据王管本改。

  #2『有不见焉』 四字据王管本补。

  #3『者』原作『焉』,据王管改。

  #4王管本无『故』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