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门经法相承次序

道门经法相承次序

  经名:道门经法相承次序。

原不题撰人。

内载唐天皇(唐高宗)问道於中岳潘尊师(潘师正),当系唐代上清派道士编撰。

原本一卷,徒分作三卷。

底本出处:《正统道藏》太平部。

  道门经法相承次序卷上

  原夫道家由肇,起自无先,垂迹应感,生乎妙一,从乎妙一,分为三元,又从三元,变成三气,又从三气,变生三才,三才既立,万物斯备。

其三元者,第一混洞太无元,第二赤混太无元,第三冥寂玄通元。

从混洞太无元化生天宝君,从赤混大无元化生灵宝君,从冥寂玄通元化生神宝君。

大洞迹别出为化主,治在三清境。

其三清境者,玉清、上清、太清是也,亦名三天。

其三天者,清微天、禹余天、大赤天是也。

天宝君治在玉清境,即清微天也,其气青始。

灵宝君治在上清境,即禹余天也,其气白元。

神宝君治在太清境,即大赤天也,其气黄玄。

故《九天生神章经》云:此三号年殊号异,本同一也,此三君各为教主,即是三洞之尊神也。

其三洞者,谓洞真、洞玄、洞神是也。

  天宝君说十二部经,为洞真教主。灵宝君说十二部经,为洞玄教主。神宝君说十二部经,为洞神教主。三洞合成三十六部尊经。

  第一洞真为大乘,第二洞玄为中乘,第三洞神为小乘。

从三洞总成七部者:洞真、洞玄、洞神、太玄、太平、太清。

为辅经,太玄辅洞真,太平辅洞玄,太清辅洞神。

三辅合成三十六部,正一盟威通贯总成七部,故曰三洞尊文,七部玄教。

又从七部泛开三十六部。

其三十六部者:第一本文,第二神符,第三玉诀,第四灵图,第五谱录,第六诫律,第七威仪,第八方法,第九众述,第十传记,第十一赞诵,第十二表奏,三洞各有十二部,三洞合成三十六部。

其三气者,玄、元、始三炁是也。

始气青,在清微天;元气白,在禹余天;玄气黄,在大赤天。

故云玄元始三气也。

又从玄元始变生阴阳和,又从阴阳和变生天地人。

故《老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自玄都玉京已下,合有三十六天,二十八天是三界内,八天是三界外。

其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

从下六天为欲界,次十八天为色界,次四天为无色界,三界合二十八天。

其三界胜境,身相端严。

从欲界天已上,人寿命长远,皆以黄金为地,白玉为阶,珠玉珍宝,自然而有,虽复雅乐,并不兔生死。

其次三界上四天,名为种人天,亦名圣弟子天,亦名四梵天,此人断生死,三灾之所不能及。

其次即至三境,境别左右中三宫,宫别有仙王、仙公、仙卿、仙伯、仙大夫,别有一太上,一老君天师。

太清境有九仙,上清境有九真,玉清境有九圣,三九二十七位也。

其九仙者:第一上仙,二高仙,三大仙,四玄仙,五天仙,六真仙,七神仙,八灵仙,九至仙。

真圣二境,其号次第,亦以上、高、大、玄、天、真、神、灵、至为次,但真云仙真、元真,真圣云仙圣、无天圣。

最上一天名曰大罗天,在玄都玉京山上。

紫微金阙,七宝骞树,麒磷师子,化生其中,三世天尊,治在其内。

欲界二十八天,其次四天,次三境,最上大罗,合三十六天。

总是天尊所统。

故经云:三界之上,渺渺大罗,上无色根,云层峨峨,唯有元始,浩劫之家。

三代天尊者:过去元始天尊,现在太上玉皇天尊,未来金阙玉晨天尊。

然太上即是元始天尊弟子。

从上皇半劫已来,元始天尊禅位。

三代天尊:亦有十号:第一自然,二元极,三大道,四至真,五太上,六道君,七高皇,八天尊,九玉帝,十陛下。

寻道家经诰,起自三元,从本降迹,成於五德,以三就五,乃成八会。

其八会之字,妙气所成,八角垂芒,凝空云篆,太真按笔,玉妃拂筵,黄金为书,白玉为简,秘於诸天之上,藏於七宝玄台,有道即现,无道即隐。

盖是自然天书,非关苍颉所作。

今传《灵宝经》者,则是天真皇人,於峨媚山受於轩辕黄帝。

又天真皇人受帝誉於牧德之台。

夏禹感降於锺山,阖闾窃窥於句曲。

其后有葛孝先之类,郑思远之徒,师资相承,缠联不绝。

其老子《道德经》,乃是大乘部摄正,当三辅之经,未入三洞之教。

今人学多浮浅,唯诵道德,不识真经,即谓道教起自庄周,殊不知始乎柱下也。

眷言弱丧,深可哀哉!蠡酌管窥,一至於此,何者?老君生於殷末,长自周初,托神玄妙玉女,处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之下,剖左腋而生,生即皓然,号曰老子,指树为氏,因姓李焉。

其相也,美眉黄色,日角月悬,蹈五把十,耳有三门,鼻有双柱。

周德既衰,世道交丧,平王三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去周而度青牛薄辇,紫气浮关,遂付道德真经於关令尹喜。

由此明道家经诰,非唯五千。

元始天尊,宝珠老子,岂唯年代差异,亦自位号不同。

若为名三界,一者,欲界有六天,即从《度人经》太黄皇曾天数满六天。

是欲界人,寿命万岁,人在世生不犯身业杀盗之罪,来生即登此天,此天之中无六欲染着,故生此天。

二者,色界有十八天,即以次取之其中,人寿亿万岁。

若人一生之中,不犯心业贪嗔之罪,得生此天。

三者,无色界四天,其中人寿命亿劫岁。

若人一生之中,不恶口两舌,妄言绮语,当来过往,得居此天。

其中善男子善女人,功行满足,堪上四天者,王母迎之,登上四天。

其三界无上常融天,太释腾胜天,龙变梵度天,太极贾奕天,此四天名四种人天,即三界之上,灾所不及。

四人天上有三清境:第一太清,第二上清,第三玉清。

三清之上,即是大罗天,元始天尊居其中,施化行教太清境,大赤天神宝君说十二部经,其经号曰洞神部,其中一人为仙主。

第二上清境,是禹余天,灵宝君为教主,说十二部经,其经号曰洞玄部,其中一人为真主。

第三玉清境,清微天,天宝君说十二部经,其经号曰洞真部,其中一人为圣主,所谓仙真圣也。

大赤天为元气,其色白;禹余天为玄气,其色黄;清微天为始气,其色苍。

即行道登坛之时,无上三天玄元始三气是也。

  何为名四等?一者唯慈,二者唯爱,三者唯善,四者唯忍。

  何为名六度行?一者勤,二者信,三者雌,四者终,五者谏诤,六者断酒色。

  何为名六根?一耳根,二眼根,三鼻根,四舌根,五心根,六身根。根者,外未有对,内未有应,宜谓之根。

  何为名六尘?眼以贪色为尘,耳以耽声为尘,鼻以香臭为尘,舌以察味为尘,身以细滑为尘,心以贪触为尘。

其六根过度即为六尘。

浊失其正性,又名六贼。

由人方便用之。

  何为名四大?一者地大,为人骨肉;二者水大,为人血脉;三者火大,为人温暖;四者风大,为人冷气。

  何为名五荫?一者色荫,缘眼观一切色,名色荫。

二受荫,心觉是非苦乐,名受荫。

三想荫,心思惟,名想荫。

四行荫,心随想行,为名行荫。

五识荫,心知生灭,识想鉴记,名识荫。

  何为名三业?一者身业,有杀盗淫。二心业,有贪嗔痴。三口业,有恶口两舌,妄言绮语,名为三业。身三、意三、口四,即兼为十恶。

  五苦:其五苦有生死二苦,生有五苦,死有五苦。

何为名生五苦?按《升玄经》云一者身为奴婢、忧悲别离。

二长处愚盲,不见妙道,与师父隔。

三鳏寡孤独,有人之形,无人之情。

四身遭横事,牢狱缠缚。

五虽曰长寿,疾病攻身,烦恼终日,是名生五苦。

  何为名死五苦?一者履刀山剑树,手脚烂断。

二入镬汤沸涌之中,骨肉俱烂,生死轮回。

三身游饿鬼道中,衣不充形,食不满腹,吞火食炭。

四男抱铜柱,女卧铁床,剑树冲心,刃锋刺背。

五纵得受生,还为六畜,任人鞭打,破领穿蹄。

是名死五苦。

  何名三涂?涂者,役也。一者地狱道,二饿鬼道,三畜生道。兼五苦,即名八难。

  何名三业?以前已有,一者身业,二者心业,三者口业。

  就身业之中,复有三过:一者杀生过,二偷盗过,三邪淫过。

言一切众生,回手动足,常行杀害。

一切蠢动含血之类,不起慈心,或乘暗夜,行公然劫剥,或经过观舍,取三宝物。

命过之后,堕落三涂,恶鸟啄睛,铁犁耕舌,镕铜万沸,灌口烧身,累劫冥冥,无由解脱,以报前业之罪。

就心业之中,亦怀三毒:一者阴私毒,二贼害毒,三谗佞毒。

命过之后,在五浊汤中,昼夜煎煮,纵得受生,还为毒蛇恶兽,以报前身三毒之罪。

是名心业。

  就口业之中,复有四罪:一者绮言,二者妄语,三者两舌,四者恶骂。

一切众生,在十方大地,华辞绮艳,翻覆两舌,说人长短,离人种亲,粗言恶气,更相骂詈,复以口业舌根,贪诸滋味,饮酒食肉及以荤辛。

命过之后,当没九幽,冥冥长夜之中,切切寒冰之狱。

假使慈悲父母,谁知苦爽含酸,虽有恩爱妻儿,岂见孤魂受痛?唯有三天教主、六道大师,哀愍众生,犹如赤子,惟慈惟爱,普救众生,降福降恩,援济含识。

御慈悲之救物,敬元始之洪恩,各各率励身心,一时敛意。

罪无大小,并乞消除,障有浅深,一朝忏尽,一心稽首,归依信礼。

  唐天皇於中岳逍遥问三一法,潘尊师答曰:谨按《皇人守一经》存三守一之法,先心思存两眉间,却入三寸为上丹田之中,一神名赤子,字元先,一名帝卿,人长三寸,赤帻、赤衣、赤履。

次思心中丹田之中,一神名真人,字子丹,一名光坚,赤帻、赤衣、赤履,人长三寸。

次思脐下三寸为下丹田之中,一神名婴儿,字元阳子,一名谷玄子,赤帻、赤衣、赤履,人长三寸。

思见下一坐金床玉机,常以金炉玉匕搅精气讫。

思上一来下,往在中一左面,复思下一手持金炉玉匕,上在中一右面,先以精哺上中一计,令人得十三口,便思上一还所住,次思下一还所住讫便止。

真人曰:子能守一万事毕。

一者,身之帝君也。

守帝则帝在,帝在则三万六千神皆莫敢不在也。

思之可以却百鬼众精,五兵水火,众灾五毒,虎狼蛇蝗,蛟龙魍魉,山精鬼魅,不得近人耳。

  唐天皇问曰:额上发际九宫,并是何宫?尊师答曰:谨按《登真隐诀经》,其发际以后九宫,一名双田宫,一名明堂宫,一名洞房宫,一名丹田宫,一名流珠宫,一名玉帝宫,一名天庭宫,一名极真宫,一名玄丹宫。

谨按《登真隐诀》,其头中两眉间上,都入三分为守寸双田,却入一寸为明堂宫,却入二寸为洞房宫,却入三寸为丹田宫,却入四寸为流珠宫,却入五寸为玉帝宫;明堂上一寸为天庭宫,洞房上一寸为极真宫,丹田上一寸为玄丹宫,流珠宫上一寸为太皇宫。

凡一头中九宫也。

  唐天皇问曰:六合宫在何处?尊师答曰:谨按《双景经》其六宫在眉后空处入皮一分,仍辟方九分是。

  唐天皇问曰:道家阶梯,证果竟在何处?天师答曰:窃以法性常湛,真理唯寂,虽混成而有物,而虚廓无眹,机感所及,冥然已周,因教立名,厥义无量。

夫道者,圆通之妙称。

圣者,玄觉之至名。

一切有形,皆含道性。

然得道有多少,通觉有浅深。

通俗而不通真,未为得道,觉近而不觉远,非名圣人。

是以痛痒寒温,盖万物之小觉,转九结网,斯一艺之近通,然为道日疏,去圣逾远。

自非挺然玄悟,超然大通,焉能觉三界之沾危,通四生於寿域?斯盖以通通觉,令未觉者皆通以觉,觉通,使未通者皆觉,所以成大觉,於是号圆通。

然则唯法与人通,本通迹,色观则非有,应感则非无。

是以大道天尊,有真有应,真则湛然常住,不灭不生,应则有去有来,权示接引。

然真应两端,身亦不一,真身则为道本,应身则为化迹。

化迹劫劫出见,垂像流音,说经度人,不可称数,以无量大惠摄受群生。

一切众生,根性差别,故设科立教,渐顿有殊。

是诸行人,初发道意,起回向心,如说修行,先持净戒。

所言戒者,法有二种:一者有得戒,二者无得戒。

有得戒者,即《太玄真经》所谓三戒、五戒、九戒、十戒、百八十戒、三百大戒之例是也。

无得戒者,即谓上机之人,灵识惠解,业行精微,离诸有心,不婴尘染,体入空界,迹蹈真源,不求常乐而众善自臻,不厌人间而诸恶自息。

本自无持,今即不犯,无犯是名无得。

既其无得,亦复无失,无得故谓为真上机之人。

其戒如此,若能持戒不犯,登十转位,得五道果,言十转位,得五道果。

言十转位,按《海空智藏经》曰:一者无忧转,二净心转,三释滞转,四道儒转,五达解转,六善见转,七权物转,八了机转,九天明转,十具足转。

五道果者,经曰:果有五种,一者地仙果,二飞仙果,三自在果,四无漏果,五无为果。

若人修行服食休粮,研精道味,志慕山林,隐形栖遁,餐霞纳气,弃於甘腴,身轻体健,免於老死,游心道本,不食众生,行慈悲法,或生处贵家,所居华丽,身无疾恼,长斋蔬食,舍离淫欲,修如上法,则获地仙之果。

如人行诸善业,守护戒行,未尝缺犯,端身正心,休根绝谷,善持六根,不染垢污,行业模准,不越理度,游践名岳,餐饵云霞,静心坚固,安然不动,虽不广览大洞妙音,而守持净戒,如瑠璃珠内外明彻。

修如上术,即获飞仙之果。

如人善达禁戒,种种威仪,身心所行,冥合规矩,天人崇仰,莫不供养,神力变化,应见无方,志意所之,莫不必遂,不餐药饵,自然饱满,若欲食者,应念而至於此世间,形虑自在,游行山泽,得无惧心,常修善业,形随感起,心如山岳,习行神通,思微定於思微中,能分身形,应赴无量。

通此术者,则获自在果。

如人於一切法照了通达,於佗心行分别巨细,无有差失,利益无量,入空有际,经典悉皆受持,无复烦恼,贪嗔爱着,悉皆舍离,六入清浄,三结永断,晓了照达,辩才说法,广度众生,於一报内及至未来,终不退转,渐渐阶梯,至无上道。

勤修此法,则获无漏道果。

无为果者,即是入寂无上法门,寂境即是无为,无为即是寂境。

寂境者,不生不死,故能长生;不毁不变,故能应变。

无为即是有为,有为即是无为。

以无为生有为,以有为入无为境,即是感应。

感应即是寂境,以寂境生感应,以感应归寂境,微妙莫测,神力难思,穷极深幽,故名解脱,是无为最上之果。

五果功成,十转行满,然后离三界缚,升出九清,证太一道,绍法王位,恶根永断,众德普会,三达洞照,五眼明彻。

非身离身,亦不不身,而以一形周遍六道。

非心离心,亦不不心,而以一念了一切法。

解众生性,即真道性;一相无相,以此为无,而独能为万物之始。

以是义故,故称元始。

虽近遵一切,道为独尊,常处三清,出诸天上,八方五亿,诸天所尊,故称天尊。

尊义多名,略开五称,所谓道德中尊,智惠中尊,神通中尊,净妙中尊。

功德巍巍,赞咏难尽。

  唐天皇问曰:天尊名号,有何阶级?尊师答曰:谨按灵宝诸经及三界图箓:道有三清三界。

其三清境者,则玉清、上清、太清;三界者,则欲界、色界、无色界。

其下欲界有六天,其中色界有十八天,其上无色界有四天。

三界之上,复有四种人天,合有三十二天。

从四人天已下,三界之中,犹未免於三灾劫坏。

从无色界已上,则三灾所不及,劫会所不干。

其三清境中,各有一天,则清微天、禹余天、大赤天。

此三清三界,各有诸天帝皇,真仙品格,僚属极多,非可具述。

又有大罗天弥覆三清之上,合三清、大罗、三界等为三十六天。

其大罗天中有玉京山,山上有七宝城,城周旋二十四万里,高二万四千里。

城中有七宝玄台,九万层台,出城上三百六十里。

台上又生七宝之树,八株树高台上七百二十里,其树施枝布叶,弥覆城上八方无极之外。

其树以金银为根株,珠玉为枝柯,珊瑚夜光为树叶,□□、玛瑙、瑠璃、琥珀为子实,金银珠玉交错。

其间微风动条,枝叶集丽,赞咏洞章,玄焕曜目,四灵邕邕,宫殿楼观,难可称焉。

诸天帝王,大圣天尊,妙行真人,仙童玉女,皆各奉功朝修,洒扫、烧香、散花。

师子辟邪,神龙朱凤,悉皆飞翔。

灵兽侍卫,百千万种。

此山出五色流泉,又有九色光明,彻照大罗众天之上,虚皇大道元始天尊之所都。

故《度人经》曰:三界之上,眇眇大罗,上无色根,云层峨峨,唯有元始,浩劫之家。

即斯谓也。

常至三元八节诸是斋日,十方上圣,诸天帝皇,妙行真人,无鞅数众,并严天威羽服,各从十千万人,驾云乘龙,作天大乐,啸歌邕邕,十绝灵幡,飘流浮空而上,大会玄都,朝宗玉京元始天尊。

众圣皆烧香朝礼,飞行步虚,歌玄都之绝丽,叹宫阙之奇名。

众圣交观,非可名焉。

又《众篇经》曰;太上大道君,高上玉帝,十方至真,并乘五色琼轮,琅舆碧辇,九色玄龙,十绝羽盖,三素流云。

诸天大圣,妙行真人,皆乘碧霞,九灵流景,飞云玉舆,庆霄四会,三晨吐芳,飞香八凑,流电激扬,华精灌日,三景合明,神霞焕烂,流盻太元。

从五帝神仙,桑林千真,师子白鹄,虎豹龙麟。

灵妃散华,金童扬烟,五道开涂,三界通津。

徘徊云路,啸咏十天,上诣三清大罗之上,太玄玉都寒灵丹殿,紫微上宫,建天宝羽服,诣元始天尊金阙之下,请受《元始灵宝赤书玉篇真文》。

天尊挺生神状,以道为身,非假因缘,而有待藉。

故《无量经》曰:元始祖劫,化生诸天,开明三景,是为天根。

上无复祖,唯道为身,应化济物,显号无穷,摄迹归真,则湛而为一。

以其诸天敬奉,号曰天尊。

为万有之根,故称元始。

诸真者,谨按道经:初从凡学,受持法戒,行无缺犯,则名系仙录,得入五岳灵山洞宫之中。

从洞宫中,进学无替,位登欲界诸天。

从欲界天中,进道无替,位登色界诸天。

从色界诸天,进道无替,位登无色界诸天。

从无色界诸天,进道无替,位登四种人天。

从四种人天,进道无替,位登无上三天。

从无上三天,进道无替,位登最上大罗之天。

从无色界以下三界天中,若不进修无上大道,则年劫有近远,三灾所及,未免劫中之期。

从四种人天已上,即是至道极果,毕竟不坏仙宫,与道同真,常湛极乐。

  唐天皇问曰:太上道君已下何名人?潘尊师答曰:真途窈冥,绝诸色象,应迹森列,广现无边,故有三清三界之殊,九地九天之别。

诸天宫馆,各有方所,或大或细,不可胜言。

今则按《无量度人经》,有三十二天,三十二帝所居宫馆,各在其天。

  道门经法相承次序卷上竟

  道门经法相承次序卷中

  洞真及登真诀云

  太明宫,  玉霄琳房,  玉晨宫,

  协晨宫,  七灵台,   凤台,

  琼阁,   晨华阙,   太和殿,

  寥阳殿,  紫珠闼,   七映房,

  长楼。 #

  右玉晨道君所居。

  丹灵白玉宫,琼阙。

  右太素三元君所居。

  真阳宫。 #

  右玉皇君之所居处。

  太老寝堂。 #

  右八皇老时入此堂。

  会方宫。 #

  右九老仙皇君所居。

  散华台。 #

  右二十七皇道君治其上。

  瑶台琼阙。中藏金玄羽章万神隐文。

  右高上玉帝藏其真经之所。

  七映紫台中,藏步蹑天纲空常内名。

  龙山台,秀玄台,大晖殿。

  右地皇上真所游处。

  三华房。 #

  右阳安元君之所居。

  玉清宫。 #

  右高上玉帝元始天王太真之馆。

  紫瑶宫,丹琼府。

  右北玄高上虚皇君所居。

  网灵宫,化生府。

  右南朱高上虚皇君所居。

  光音宫,八坦府。

  右西华高上虚皇君所居。

  紫微宫,朱霍府。

  右东明高上虚皇君所居。

  金灵宫,凤啸府。

  右中元中合虚皇君所居。

  凤生宫,洞光府。

  右五灵七明混生高上君所居。

  明范宫,辉华府。

  右三元无上玄老灵皇元辰君所居。

  七瑶宫,北元府。

  右玄寂无上虚皇君所居。

  郁森宫,八琼府。

  右大明灵晖中真无上君所居。

  灵雾宫,霄上府。

  右三元四极玄上元灵君所居。

  洞霄宫,演真府。

  右三元晨中黄景虚皇元台君所居。

  返香宫,夙滞府。

  右三元紫映晖神虚生真元胎君所居。

  琼容宫,太丹府。

  右青精上真内景君所居。

  琼光宫,通灵府。

  右太阳九气玉贤元君所居。

  已上宫台馆府,并在玉清妙境。

  寒灵丹殿。 #

  右元始天王下教命五老仙都,出《玉佩金珰宝经》,以传高圣玉晨大道君所居。

  广灵堂 #

  右太素三元君所居。

  晨灯台。 #

  右元始天王刻书紫微宫,飞天检文於其上。

  金牖台。 #

  右元始天王刻书玄空飞天中,书三元玉检文於其上。

  三元玄台。 #

  右历万八千劫,则三天九灵上彻,隐文一现於其上。

  明真宫,灵晖府。

  右太初九素金华景元君所居。

  紫曜宫,七宝府。

  右九皇上真司命君所居。

  通妙宫,定微府。

  右天皇上真玉华三元君所居。

  天皇宫,玉灵府。

  右太一上元禁君所居。

  金华宫,紫生府。

  右元虚皇房真晨君所居。

  四明宫,八朗府。

  右太极四真人元君所居。

  华晨宫,魁元府。

  右四计中真士晨散华君所居。

  七灵宫,机玄府。

  右辰中皇景元君所居。

  金阙宫,玉真府。

  右后圣太平李真天帝上景君所居。

  无量宫,玄阙府。

  右太虚后圣元景彭室真君所居。

  太玄宫,玉堂府。

  右太玄都九气丈人主仙君所居。

  清虚宫,洞清府。

  右上清八景老君所居。

  清元宫,旸谷府。

  右扶桑大帝九老仙皇君所居。

  金灵宫,通气府。

  右小有王真华先生主图王君所居。

  司空宫,仙都府。

  右玄州二十七真相伯上帝司禁君所居。

  宝素宫,九玄府。

  右龟山九灵真仙母所居。

  常阳宫,九生府。

  右上始少阳青帝君所居。

  洞阳宫,朱陵府。

  右通阳纳阴赤帝君所居。

  金门宫,通光府。

  右少阴西金白帝君所居。

  广灵宫,北黄府。

  右通阴太阳黑帝君所居。黄元宫,高皇府。

  右总灵高皇帝君所居。

  已上道君宫殿杂宝玄堂在上清妙境。

  洞玄经曰: #

  太素宫。 #

  右太素道君所居。

  太和宫。 #

  右太和大道君所居。

  金华楼。 #

  右仙真玉录皆在楼中。

  已前宝楼绮宫,在太清妙境极乐之所。

  唐天皇问曰:天尊有几身,为弟子已不能苦道上启天尊,覆护弟子?天师对曰:可名非名,故证理於绝言之境;大象无象,故升玄於无物之间。

若唯恍惚,杳冥众生,可无瞻仰,所以垂象立号,令含识各有归依。

无始以来,劫数久远,圣人应号,亦复无边,虽不总备经文,实亦纪之万一,即事可显者,千五百天尊,名别录随进。

按诸经所明,天尊有法身、本身、道身、真身、迹身、应身、分身、化身。

谨按《太上开演秘密藏经》曰:太上言,此经名为开演秘密之藏,义如我等比无上法王,出此五浊,化诸众生三业,示现方便,善巧意趣,微隐难可了知。

所以示者,十方天尊所得妙身,即真道相体,自然无形无名,非造非作,法如虚空相。

无数劫来,久证此法同,一性平等无二,而能出现种种法身,示修习报应,化无方人天恶道。

随类所见,受生业行,皆同其法,或现殊胜,超踰世间,第一希有,独步无畏,威变自在,不可思议,是名开演身秘密藏。

能於正道真实之性天尊无说寂灭相中,善巧因缘,分别显示,随其所宜,说法无尽,言辞次第,义味深赜,或说三乘,入天业果,渐渐开化,使得同归真一正道,是名开演口秘密藏。

虽无念虑,离分别想,以一切智,洞达空门正观,穷理边底,与真实相平等为一,以一切智照人间法,色法非法,心法非心法,人天五道,四大六尘,众生想念,果报因缘,於一念中明了无碍,善识根性,随宜所行,洞达究意,是名开演心秘密藏。

以是三种秘密之法,成真道身,非是凡夫了至,九星所能觉知。

法身天尊者,谨按《升玄经》曰:吾以三气周环八极,或号元始,或号老君,或号太上,或为帝师,或为玄宗,出幽入冥,待应无方,随人所好,为作法身。

同归之趣,非为缘异,愚者不体,相与(女十自)贤,吾愍口过,敢陈其源。

道之布气,在於无边无形无像,留住经文,不自巧饰,诚惟修身,其身得真,既得真像,自然登晨。

此法玄妙,玄之又玄,愚者失趣,或谓非神,相与竞笑,攻本伐根。

按《太上洞极最胜无等道集经》曰:尔时十方天尊,来到此土,依域而住,各於殿内而说赞曰:

  元始无上第一尊,超踰十方无等伦。

  无数劫来积妙行,具足清浄福惠因。

  烦恼结习皆已断,毕竟故业不造新。

  神通威力无所畏,洞达三界了悟真。

  圆备智慧诸功德,集此妙法以为身。

  本身天尊者,谨按《宝玄经》云:太上曰,本寂应动,真假有殊,权实众妙,同出玄门。

又按《太上开演秘密藏经》曰:帝君曰,如是本身,能生万物,即是万物之本始者,此与神本有何差别?太上答曰;源其实体,无有二相。

何以故?俱毕竟故,无始终故,不可言说故。

以善方便,亦得言异。

所谓神本,是妄想物,一念想续,众生业果轮转无穷,是名识物,亦名神本。

言本身者,即是道性。

清净之心,能为一切,出万法之根本,故名为本始。

是真性,非心不心,非色不色。

无缘虑故,非无常故,故言非心;能生心故,无不知故,亦名为心。

无所得故,故名非色;能生色故,道眼见故,亦名为色。

是清净心,具足一切,无量功德,智慧成就,常住自在,湛然安乐,但为烦恼所覆蔽,故未得了,故名为性。

若修方便,断诸烦恼,障法尽故,显现了故,名为本身。

如此身者,本自有之,非今造故,故名为本。

非有性,非三代,摄方便说故,故非三代。

本来有故,名为过去。

一切众生,毕定当得,故名未来。

十方大圣,今已得故,故名见在。

虽复说有,三代差别,体不动故,常住无变。

道身天尊者,谨按《太上灵宝无量度人经》云:元始祖劫,化生诸天,开明三景,是为天根。

上无复祖,唯道为身。

又按《太上开演秘密藏经》曰:太上大道君与无量天真妙行真人,俱诣太微天帝君处,明霞之上琼阙之内,金华之房。

太微帝君稽首:道君不审三代十方天尊所得妙身,以何为法,为同一体,为各异耶?太上告曰:至真妙理,寂绝无形,清净凝湛,不可言名。

方便引化,略开二途:一者,道身寂体虚无;二者,生身诞孕形躯。

言道身者,离一切相,正慧成满,断除虚妄,冥契玄宗,与道为一,不灭不生,无来无去,谈论路断,念虑长毕。

帝君礼曰:不审道身即是寂本,唯更有义名为本耶?太上告曰:道为圣本,本是道根,虽是一体,非无二源。

道名独立,体自虚通,强字无待。

远逝息功,本对於末,因待假名,称为物始,用涉能生。

又为迹本,动寂用殊,出没物表,语嘿相须。

於是道君欲显玄理,重说偈曰:

  道身不生灭,任理自玄通。湛然常清净,独立强言空。绝名不待对,亦妄造物功。端静息义用,肃寂守虚冲。

  真身天尊者,按《仙公请问经》曰:得道之尊,并由积德行善,论身炼神,故致成真。

又《太上决疑经》曰:元始天尊时在协晨灵观棱层之台,与太上大道君及十二亿童真上圣俱坐白玉师子之座,俱宣秘要,开阐妙门,自非天尊同业,共行入道界人,不豫斯会。

复以神力震动大地,周回旋转,惊骇物心。

当尔之时,三恶众生皆得休假,人天之报,各蒙增益,无诸苦恼障难之厄,莫不一时远近俱集,其众无量,不可胜言。

是时大众,咸同一心,瞻仰道君,目不暂胸而说偈曰:

  元始无上天人师,今舍大慈离生死。

  独反善寂妙一源,不住世间济尘滓。

  真智淳净无碍身,譬喻言辞莫能拟。

  非是我等所知见,何能观之悟玄理。

  迹身天尊者,谨按《太上开演秘密藏经》曰:帝君又问生身、迹身是应作耶?太上答曰:如是如是,生之与迹,并称机缘,利益不差,即名为应,体用不别,随义异名。

帝君又问:是迹身者,为有法耶,为无法耶?太上答曰:我不说耶,一切诸法,性无所有,云何迹身,而当有法?若假名字,亦有亦无。

不离本故,故名为无;众生见故,故名为有;更无别体,故名为无;有实利益,故名为有。

犹如明镜,能现色像,了了分明,种种差别。

是镜中像,不可定说,是有是无,而亦得言镜中有像。

一切众生心镜明,故见真道像,又如止水无涛波,故影见日月星辰、飞鸟,悉见水底一切诸物,亦见自影,了了分明。

此水中物及所见影,俱非真实,不可言有,不可言无。

一切众生,心水清澄,见道身影,亦复如是。

体印真道,是故非有非不见,故不得言无。

如追逝者寻迹,然得是迹与人,非一非异,迹身亦尔。

明解之人,因迹入悟,见真道身,知无迹法,故名为一。

非不因迹,渐得晓达,能立福田,是名为异。

如是之义,是道境界,非是凡夫下圣能了。

於是道君欲显斯义,重说偈言:

  权迹无定方,现身亦长久。逼示五道形,姿容顺妍丑。任本之所重,利益无忧负。乍有变化生,时或因父母。

  应身天尊者,谨按《老君经教》云:圣真无鞅,大要有二。

一者道精神气,降应成形,形以同人,人未还本。

二者凡夫积学,功行备充,神与应合,隐而无名。

道应随缘,缘本无名,出应有号,出号异应,号异道同,动不离寂。

又按《太上决疑经》云:元始天尊曰,为众生故现应受身,游入五道,称缘开度,随宜方便,皆使悟入,称物根性,权示色像,故名应身。

而此应身,亦无生灭去来,常住不变,为利一切,隐显不同,发起精进,令无退转。

是时众仙转拜道君而说偈曰:

  无上净妙真智身,寂灭无相莫能睹。

  但见应体还本源,是故各怀大忧苦。

  仰赖太上无极尊,犹如失母依慈父。

  我等没在忧火中,惟愿时澍甘露雨。

  断绝倒想恋着心,消除诸见灭邪趣。

  分身天尊者,谨按《灵书度命经》曰:天尊分形百万,处处同时,是男是女,普见天尊在五色光中,如俱一地,随所在处,长幼男女,皆往稽首。

天尊随其国土,说演十部妙经,授以禁诫,宣示男女。

是时四方边境男女长幼,莫示福心,各赍金银、五色纹缯、珠玉、珍宝,无鞅亿数,来送天尊,伏受法诫,尊承妙经。

七日七夜,光明朗除,四方复常,诸国宝信,满一国中。

天尊一时布赐穷困,饥者饱足,贫者不乏,贫富齐等,人无怨心。

上天校录,先有善功,名书金简,皆得度世,飞行太空,始入法门,普皆长寿三万六千年。

又按《太上洞极最胜无等道集经》曰:元始天尊三日三夜安然不动,诸根寂灭,入甚深定,洞观妙门,一切大众皆亦端拱,瞻仰尊颜,无一差跌。

过三日已,元始天尊举身含笑,遍体放光,纯黄金色普照大众,发微妙音赞道君曰:善哉善哉!我之真子,能绍尊位,教化众生,启方便门,与我无异。

十方天尊,皆悉随喜。

元始天尊化作百亿黄金之殿,高下庄严,法坐绮饰,齐等如前,十方国土,皆在殿内。

分身天尊、十方界,见此光明,一时来集,相貌徒众,说法轨仪,称叹道君。

  化身天尊者,《定志经》曰:时有十二年少,处世间乐,日日相就,共作饮食,嬉戏游观,或复议论为道之难易。

天尊以道眼遥见人前生在世得为人而秘吝经典,故弟子相道之心亦复犹预,因此彻缘,缘犹可度。

於是天尊即化作凡夫从会中过讦乞食,因共语化人曰:持戒甚易,违此难耳。

诸人闻化人言,皆各佥然。

问化人曰:云何先生持戒云易,不持极难。

化人曰:立身如戒,不畏天子,不畏鬼神,何为不易?如违戒者,是人悉畏,复畏鬼神,云何不难?於是十二年少,并有道意,因各各自忖,了达法缘。

《太上决疑经》云:元始天尊语徐来勒曰:吾以道眼遥於寂地,观察众生,有能分别,赐子法印,依教行者,我即化身种种,示现人天六道,随宜施作,倏有欻无,权示接引,覆护辅持。

今无留难,卿当以此正法之印,普教天人,咸使知识,按法奉行。

太极真人稽首奉命。

  唐天皇问曰:道法在此,天中为极,为当更有所在?潘尊师答曰:谨按《登真隐诀》、《真灵位业经》云:

  玉清紫虚高上元皇道君,

  洞虚三元太明上皇道君,

  虚明紫兰中元高上嵉皇道君,

  太素高虚上极紫皇道君。

  右玉清上元景四道君。

  北玄高上虚皇道君,

  南朱高上虚皇道君,

  西华高上虚皇道君,

  东明高上虚皇道君,

  中元上合虚皇道君,

  五灵七明混生高上道君。

  右玉清中元紫清六道君。

  三元无上玄老灵皇元晨君,

  三元四极上元虚皇元灵君,

  三元晨中黄景虚皇元台君,

  三元紫映辉神虚生真元胎君,

  玉玄皇道君, #

  上皇道君。 #

  右玉清下元高清六元君。

  高上道君, #

  玉皇道君, #

  玉玄道君, #

  玄清玉皇, #

  上皇天帝, #

  太上虚皇道君,

  上皇高真太上王君,

  三天太一元君。

  右玉清诸道君,出《上清经》,并业崇重,但心相入寂,不复应化於下界也。

  上清高圣太上玉晨玄皇大道君。

  右太上大道君,为上清已下万道化主。见《八素经》上。

  紫微太素高虚洞曜三元道君,

  紫晨微天帝道君,

  紫明太山九道高元玉晨道君。

  右上清道君主训教学真之人。

  太虚飞晨中央黄老道君,

  金阙帝晨后圣玄元上道君,

  太元丹林太帝上道君,

  后圣太师太微左真保皇道君,

  上清紫清太素三元君道君,

  上清上元太素元君道君,

  上清中元紫素元君道君,

  上清下元黄素元君道君,

  上清紫晨天帝道君,

  上清太微天高道君,

  上清紫明太微九道高玄玉晨道君,

  上清太虚上霄飞晨中央黄老道君,

  上清紫元太微素三元道君,

  玄清洞元青帝玉司道君,

  玄清洞元赤帝玉司道君,

  玄清洞元白帝玉司道君,

  玄清洞元黑帝玉司道君,

  玄清洞元黄帝玉司道君,

  玄清紫元虚皇龟台九灵太真元君,

  玄清太元东霞扶桑丹林太帝道君,

  玄清太平金阙帝晨圣玄元上道君,

  洞清九太虚后圣元影彭室上真道君,

  洞清八景灵都玄老君道君,

  洞清九微太真玉宝上相青童道君,

  洞清太玄都九炁丈人主仙道君,

  洞清玉真华先生国玉道君,

  洞清玄洲二十九真伯上帝司禁道君,

  洞清太元晨君列峨嵋洞宫玉道君,

  洞清后圣九灵真子上道君,

  洞清太平仙综司玉道君,

  清微三天长生玄谷幽真道君,

  清微安阳玄虚先生道君,

  清微万石玄游先生道君,

  清微上元三气度命道君,

  清微南宫定仙司录道君,

  清微安昌总仙度厄道君,

  清微玄理炼魂上禁真皇道君,

  清微生神化骨保仙道君,

  清微玄虚万石先生道君,

  太清紫元三气法师长生道君,

  太清中宫青真小童道君。

  《八素经》曰;玉清宫之下真人乃上清宫之上真人,太清宫之上真人乃上清宫之下真人。

诸仙受行太上真道三品尽备者,为玉清道君真君。

诸仙受行上品经备者,为上清真人。

中品备及三品皆有而各不备者,并为中道真人。

下品备及中下皆有而不备者,并为下元真人。

诸仙受行中品经不备者,为太清真人。

诸仙受行下品经不备者,为九宫真人。

诸仙受行太极经者,为五岳名山地真人。

诸仙受行太清经者,为五岳名山地真人。

  仙有九品,真有九品,圣有九品,合二十七品列之如左:

  一至仙, 二灵仙, 三玄仙,

  四飞仙, 五真仙, 六神仙,

  七大仙, 八高仙, 九上仙。

  真圣品一准至灵玄飞真人大高上而数。

  右件真仙圣品位,足学地,从人学仙,仙学真,真学圣,圣学道,道学无极大道。仙未及真,真未及圣,圣未及道,道未及无上正真无极大道。

  唐天皇问曰:道家经皆是六十甲子灵官为首,起自星官?天师对曰:按《紫馆明真地仙洞诀经》曰: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北斗九星,并有宫殿门户,其中有神灵帝皇后之列,尊卑阶级,总御风雨,统摄万灵,照煌照煌,并临下土。

一切众生名籍仰隶,人民善恶等业,众灵申奏上曹,善功者升名黄箓,罪责者书之黑簿。

功满三千,迁名仙格。

初学之人,修善立功,皆因阴阳六甲之正神,蒙削除罪录,纪名仙籍。

为此灵官,并是有为曹部,不能小有差违,若被遗志,则致年劫之晓,是故勤求启请,庶早成功。

此是学之初门,非大乘之高趣。

又初从凡学,犹为诸魔所障,是以上凭日月星官,下取六甲正气,将以摄御鬼神,辟除妖魔筌蹄。

初学极果不然,受法门徒各依阶级,从渐入顿,自下之高,故三乘教法,小大不等。

谨按《太真科》曰:盟威为下科,太清为中科,上清道德为上科,三科为三乘。

下机之人,先求自利,未能度人,故三皇、洞神陶炼智慧,自近之远,以明身为万善之本,济己可以及物。

中机之人,智慧明了,济物为利己之由,济身为度人之本,故中品洞玄,辩有通无,物我兼济。

若到洞真,混合真假,物我两遗,空有一贯。

是以中下之人,初始学道,立功树德,皆凭阴阳、六甲、日月五星。

一拟度身,二拟济物,或救疾疗病,拔死度生。

虽是有为功德,福力大多从此熏修,渐渐增进,功成不处,行满不居,常行阴惠,为而不恃,自与道合,终会无为。

  唐天皇问曰:道法在此天中为极,唯当更有所在?尊师对曰:谨按《灵宝本元经》及《太真科》、《诸天灵书度命经》并曰:三界三清,四种大罗之别。

其三界合有二十八天,次上有四种人天,次上有无上三天,次上有一大罗高盖天。

  太黄皇曾天,太明玉完天,清明何童天,玄胎平育天,元明文举天,七耀摩夷天。

  右六天欲界,阴阳胎生,年积万岁。

  虚无越衡天,太极蒙翳天,赤明和阳天,玄明恭华天,曜明宗飘天,竺落皇笳天,虚明堂耀天,观明端靖天,玄明恭庆天,太焕极瑶天,元载孔升天,太安皇崖天,显定极风天,始皇孝芒天,太皇访重天,无思江由天,上揲阮乐天,无极昙誓天。

  右十八天色界,阴阳有色,与欲界同,不相交接,人皆化生,年积亿岁,不残不伤也。

  皓庭霄度天, 渊通元洞天,

  翰宠妙成天, 秀乐禁上天。

  右四天无色界,阴阳有形,身长数百里,不以为累,能隐形入微,无复色欲,唯直相知,积年万劫,虽不事学而能行善,福报所果。

至於魔王,学未极亦游此天,不得越三界,未免洪灾。

大运交周,二十八天,一时混沌,犹如雾谷,其中学真堪为种人者,圣母迎之,登常融、玉隆、梵度、贾奕四天之上。

其学圣真仙在三界者,退还人道,经历三涂,能越进者,当依功转。

  无上常融天, 玉隆腾胜天,

  龙变梵度天, 太极平育贾奕天。

  右四种人天,名四梵天,寿命无有大期,唯有念念变易,日就增明,不论寿尽而终越此天,已下及三界,寿命远近并於中,增修仁净,於习气都尽,即生其中。

  道门经法相承次序卷中竟

  道门经法相承次序卷下

  三清境从下,第一大赤天,第二禹余天,第三清微天。

  右已上名无上三天,皆是证果极地妙行真人分形应化,神通自在,湛然常住不坏之天,分即为九清,凝然谓之一炁。

一炁外称为大罗天,即是元始天尊不动之所。

《度人经》曰:三界之上,眇眇大罗,上无色根,云层峨峨,唯有元始浩劫之家,即之谓常,三元八节,十直庚申,诸是斋日,十方上圣,五亿诸天妙行真人,无鞅数众,并严天威法服,各从十千万人,驾虚乘龙,作天大乐,啸歌邕邕,十绝灵旛,飘流浮空而上,大会玄都。

玄都大罗之天,玉京山之上。

  玄中大法师十号者,与以前十号别。

一号无名之君,二号无上玄老,三号太上老君,四号高上老子,五号天皇大帝,六号玄中法师,七号有古先生,八号金阙帝君,九号虚无真人,十号太上高皇。

  右出《真传》。

  一曰大道,二曰正真,三曰太上,四曰老君,五曰玄老,六曰天尊,七曰十圣,八曰真圣,九曰玉帝,十曰法王。

  一乘:谨按《太真科经》云:三乘相通,用有前后,叹而骇之,名曰一乘道也。

  一念:经云,心得定也。

  二景:谓日月也。

  二气:谓阴阳。

  二真:左玄真人,右玄真人。

  二仪:圆天方地。

  二篇:经云,为说道德,列以二篇,谓道经上,德经下。

  二智:经云,权实救黎蒙。

  二官:谓上仙、上灵。

  三天:一曰始气化为清微天,二曰玄气化为禹余天,三曰元气化为大赤天。

  三士:上士得道,升为仙官;中士得道,栖集昆仑;下士得道,长生世间。

  又三士:上士气腾,驾景乘虚;中士隐化,坐在立亡;下士灭度,转轮圣王。

  三精:阳精为日,阴精为月,和精为星。

  三华:玉清内左宫,玉清右宫,玉清中宫。

  三箓:一金箓,上元主天,天者乾为天,金箓主之,故销天灾也。

二黄箓,下元主地,地者坤,坤包黄,故黄箓主之,济拔七祖,七祖恐在地府。

三玉箓,中元主人,人出箓者,资於德,玉备德,玉备德,故玉箓主王公。

  三阶:有,有无,非有非无,此形之三阶。

有阴,有阳,有和,此气之三阶。

有智,有愚,有庸,此神识之三阶也。

有利,有钝,有平,此才用之三阶也。

凡十有五事,同宗一气也。

  三世:过去无极,当来无极,见在无极。

  三自然:利根之人,学大自然,守虚无,变化生死,为世世宗师。

宗师者,圣人也。

平根之人,学中自然,守神炼形,飞为天官真人。

钝根之人,学小自然,守阴阳气,生毛羽,飞仙也。

  三患:一嫉妬,二诽谤,三贪欲。

  三丹田:眉间赤子神,心下真人神,脐下婴儿神。

  三道:一圣道,二真道,三仙道。

  又三道:一无极大道,二无上大道,三无为大道。

  三元:上元八,中元八,下元八。

  三魂:一名爽灵,二名胎光,三名幽精。

  三毒:与前三毒别,一贪淫,二嗔恚,三愚痴。

  三乘学行:小乘学洞神,得道成仙。

  仙有九品:第一上仙男皇女后,二高仙男帝女后,三大仙男王女妃,四神仙男公女妃,五玄仙男卿女夫人,六真仙男大夫女夫人,七天仙男士女妻,八灵仙,九至仙男士女妻。

中乘学洞玄,得道成真。

  真有九品:一上真,二高真,三大真,四神真,五妙真,六天真,七仙真,八灵真,九至真。大乘学洞真,得道成真。

  圣有九品:一上圣,二高圣,三大圣,四神圣,五玄圣,六仙圣,七真圣,八灵圣,九至圣。

  三皇:天地人是三皇。

  三象:玄气青,元气白,始气黄。

  三愿:一愿天清,二愿地宁,三愿人生。

  三真:第一郁罗翘,二光妙音,三真定光。

  三一:真一,正一,太一。

  三官亦谓三元:上元天官,治阳元之士;中元地官,治酆都山洞中;下元水官;治九江洞室中。

  三山:一阆风亦名蓬莱,三瀛洲,三方壶。

  三灾:一大旱,二大病,三大水。

  三尸:一上尸好宝货,二中尸好五味,三下尸好色欲,亦五色

  三要:第一要当求生,二要当求藏形,三要当避世荣。

  三吉凶:一生年月,二婚姻,三家宅。

  三会: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

  三恶:一生虫中,二生鸟中,三生兽中。

  三劫:一龙汉前劫,二赤明中劫,三开皇今劫。

  四辇:一男,道士二男,俗人三女,女官四女。俗人

  三等:一贵人,二士人,三庶人。

  四达:一达过去无穷之事,二达见在一切之事,三达未来无量之事,四达无边圣众境界之事。

  四辩:一法辩,能夷就诸法;二义辩,通达诸义;三心辩,乐为众说;四巧辩,言利无有遗滞。

  四施:一救贫病,二立观宇,三造经法,四建斋讲。

  四等:以前己有,某一唯慈,某二唯爱,某三唯善,某四唯忍。

  五老:一白元,二无英,三桃君,四司命,五太一。主符籍

  五通:眼通,耳通,鼻通,舌通,心通。

  五持戒:一行仁,慈爱不杀,拯生度死,目能久视,目通肝,肝藏魂,肝魂相安。

东方木二行义,赏善罚恶,不盗,耳了玄音,耳通肺,肺藏魄,肺魄相洽。

西方金三行礼,敬老慈少,不淫,口盈法露,心神相和。

南方火四行智,化愚学圣,断酒损欲,肾精相合。

北方水五行信,守中不坏疑,始终无忘,脾志相成。

中央土,出《老子经戒》。

  五难:一贫穷布施难,二豪贵学道难,三制命不死难,四得见洞经难,五生遇圣道难。

  五逆:一怨天地,二秽辱日月星辰,三呵风骂雨,四为臣不忠,五为子不孝顺。

  五道:一天道,二人道,三地狱道,四饿鬼道,五畜生道。

  五魔:青天魔王巴元丑伯,赤天魔王负天担石,白天魔王反山六目,黑天魔王监丑朗馥,黄天魔王横天担力。

  五帝:一青帝灵威仰,二赤帝赤熛弩,三黄帝含枢纽,四白帝曜魄宝,五黑帝隐候局。

  五食:中食,过中不味;蔬食,唯菜而已;粗食,麦苣蕂;药食,服食众药;气食,服气咽液。

  五浊:一见浊,邪见。二劫浊,日月短促。三众生浊,精神不明。四烦

  恼浊,嗔恚斗诤。五命浊,短寿。

  五行:一血,属水。二骨,属木。三肉,属土。四齿爪,属金。五气暖,属火。

  五荫:一色荫,眼见一切色。二受荫,以觉是非。三想荫,心思惟之。四行荫,心随想行事。五识荫,心知生灭,识想鉴记。

  五真:一天师张道陵,二徐来勒,三真定光,四郁罗翘,五光妙音。

  断五根:灭餐不思滋味,灭香不思芳美,灭衣勿贪细滑,灭色目不看玄黄,灭声耳不听丝竹。

  五欲:一眼欲五色,二耳欲五声,三鼻欲五气,四舌欲五味,五身欲五触。

  六觉:眼觉色,耳觉声,鼻觉香,身觉触,舌觉味,心觉想,心一切觉。

  六通:一目通,能彻视洞达,坐见十方天上地下,无有障蔽,六合内外,鬼神人物,幽显大小,莫不了然,分明如视掌中。

二耳通,能洞听天上天下,四面八方,一切音声,无不悉闻,人天禽兽,蝖飞蠢动,一切众声闻悉,晓了分明。

三鼻通,晓百和宝香,分辨气数,浓薄差失,纤毫必记,四方上下,异域绝境,香臭之气,闻如面前。

四舌通,万品众物,合为一食,经舌悉知种类,分别其味。

五身通,能飞行上下,履火涉水,经山触石,无所慑碍,分形散体,千变万化形,长充於八极,短入於毫微。

六心通,回一切法,皆悉空净。

  六行:孝、慈、爱、贞、忠、谦。

  六空:道至空,随事空,非不空,非是空,非非空,非非不空。

  六洞:天为洞视,地为洞听,东为洞空,西为洞虚,南为洞清,北为洞微。

  六善:三明,四达,五定,六通,三十二相,八十一好。

知青赤。

三肺,主知角征。

四肾,主知膻焦香腥朽。

五脾,主知酸苦。

六胆,主知柔弱,操总知滑、刚强、温润。

亦为六尘。

  六家:一甲寅,木神主骸骨。二甲辰,风神主气息。三甲午,火神主温暖。四甲申,金神主牙齿。五甲戌,土神主肌肉。六甲子,水神主血液。

  六天:一赤虚天,二玄都天,三清浩天,四泰玄都天,五泰苍天,六泰清天。

  七魄:一名尸狗,二名伏矢,三名雀阴,四名吞贱,五名非毒,六名除秽,七名臭拂。

  七部经:正一部三卷,太平部四卷,太清部三十六卷,洞玄部五十一卷,洞真部一百五十一卷,太玄部一百三十五卷,洞神部。

  七觉:北斗七星是也。

  七曜:日,月,东大明,南荧惑,西太白,北辰,中央镇星。

  八难:一生得免三恶道为人难。

二得为人,去女为男难。

三既得为男,六根具足难。

四六根既具足,得生中国难。

五生中国,遇值有道国君难。

六值有道师尊难。

七善心既发,寻得道长生难。

八既信道德,值三光齐朗,三宝不绝难。

  八节斋: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此日各有直官。

  阳九之厄,百六之会:四千五百岁为一元,一元之中九厄,阳五阴四。阳为火旱,阴为水涝。

  太极九名亦名仙府九宫,一太清,二太极,三太微,四紫房,五玄台,六帝堂,七天府,八皇宫,九天原。其域同一。

  四等因:一者因善知识而得悟理,二者因至心听而得悟理,三者因念念思惟而得悟理,四者因如法修行而得悟理。

  四威仪:一行,二住,三坐,四卧。念念不灭,是四功德。

  四无:一者未出未生名之为无,如树藏芽未造木种。

二者已灭已绝名之为无,如一切物等破坏磨灭。

三者失对无四,不可独有,名之为无,如失假偶。

四者如不有物,毕竟空无,如龟毛兔角。

四有:一者已生已出名之为有,如子孙万物等是有。

二者植诸果实,存种生苗,如子实相续是有。

三者如经中六句三等义,二并俱有,示不可无。

四者如虚凝,常道清净,湛然一相,无为是有,真慧得知过去未来见在,若圣若凡,若因若果,天地劫数,成坏净秽,了了悉知,谓之慧得。

  三自然:前已有不同。一体自然,虚凝真常是。二应自然,和气升降是。三受自然,青黄赤白黑是。

  二十八宿:东方角亢氏房心尾箕,南方井鬼柳星张翼轸,西方奎娄胃

  昴毕觜参,北方斗牛女虚危室壁。

  五星:东方岁星,南方荧惑,西方太白,北方辰星,中央镇星。

  六斋月:正月,三月,五月,七月,九月,十一月。

上三天令天帝太一日月星宿,三官考召司察天下罪过,以上白三天考召之,若能修此岁中六斋之法,令除十苦八难,得免厄伐,拜谒太上,三尸去可得长生不老。

天师教诸男女官为道,当修月中,十直月一日,北斗下八日,北斗司命杀鬼下十四日,太一使者下十五日,天帝下十八日,天一下二十三日,太一八神使者下二十四日,北辰下二十八日,下太一下二十九日,中太一下月三十日,上太一自下十五日。

天帝下者,日月星宿其中,诸官森然,俱下三十日。

上太一自下者,日月五星,二十八宿,璇玑玉衡,七星北斗,司命司录,司杀司罚,大圣尊神,妙行真人,天帝真王其中,诸天及鬼神,森然俱下。

当此之日,天神地祇莫不倾悚周行天下,伺人善恶。

其日若有执心精进,不违经教,弘宣道法,益人寿算,度录左契,文免患难,名上三天,克名玉录,拜为真人。

八节日仙官会:已前有不同。

立春日,太极真人会诸仙真,刻玉简,记仙名。

春分日,太素真人会诸仙官,於昆仑瑶台校定真经。

立夏日,五帝会诸神仙於紫微宫,见四真人,论求道者之功罪。

夏至之日,天上三官会於司何侯,校定万人罪福,增年减算。

立秋之日,五岳真人会谒黄老君於黄房云庭之山,集仙官,定神图灵药。

秋分之日,上皇太帝君登上清,集众真万仙会于寥阳之殿,共议定天下万人罪福,记学道求仙之懃懈,疏犯过日月修行善恶刑罚之科,根源修例,副之司命,书于黄箓。

立冬之日,阳台真人会诸仙人,定新得道,始入名仙录。

冬至之日,众仙诣方诸东海青童君,刻定众仙籍,金书内字,甲子日支干端数,六旬归宗,天人合纪,四时加庆。

庚申之日,金威肃杀,岱府秉刑,魄精紏过,尸鬼奏恶,生由此源,应当检遏邪津,开显正道。

月建之日,阴阳改度,百神受事,建德惟新,并解除先谴,进修后善。

月晦之日,阴精毁损,躔次数周,幽府搜简,司官定律。

月望之日,圆魄充满,阳光合映,照拂冥愆,散荡幽咎,察往照来,机动必接。

甲寅日,并是魂魄躁竞之辰。

十直之日,诸天上帝,妙行真人,并诣玄都玉京,朝谒虚皇大道君,简校人鬼生死罪录,善恶殊分。

  五物:亦谓五行,一血,天水二骨天木三肉,天土四齿,天金五气。天火

  五盟:谓五教,不笃结约而盟之。

  七诅:谓违於仁义礼智信,引道天神地祇人鬼日月星血盟。

  三寿:一上品百二十,二中品百岁,三下品八十岁。

  三命:一曰罚命,行不善天所亡。

谓慢易天地,轻侮神灵,伐於山川,伤残贤良,天府所亡。

二曰疾命,邪欲多病所生。

谓饮食无量,房内无度,众邪所疾,天数不遂也。

三曰度命,众命之数,纪物之终。

谓人禀於神,神留於精,精尽老朽殂落。

  六入:声入耳,色入眼,香入鼻,物入身,味入舌,事入心。外来谓入。

  六情:前已有不同。

一耳听宫商角征羽,二眼视青黄赤白黑,三鼻知躁燋香臭腥腐,四身知寒温刚柔滑,五舌知酸苦甘辛醎,六心知善恶喜怒哀乐。

外来曰尘,内动曰情。

  六度:一能进勤,二能守雌,三能施终,四能忍辱,五能戒信,六能弃酒色。

  八行:一能受非不自申,二能让德於人,三能不欲人之欲,四能容无理不诉,五能无远道身藏幽处,六能不自违心,七能不负经戒,八能不代口所诵。

  四德:一志向定矣,二秉操坚矣,三勤心至矣,四守情笃矣。

  五毒:一水漂溺之苦,二火焚灼之苦,三五贼五兵之苦,四病狂厉之苦,五害玃搏齿蹋触螫之毒。

  九府:天官中府左府右府,地府#1中府左府右府,水官中府左府中府。

  三宝:亦谓三尊,道宝,经宝,真人宝。

  三奇:一《大洞真经》,二《雌一五老经》,三《太丹隐书经》。

  仙府九宫:一曰太清,二太极,三太微,四紫房,五玄台,六帝堂,七天府,八皇宫,九玉京玄都。

  神丹九品;一曰太和自然龙胎之醴,二玉胎琼液之膏,三飞丹紫华流精,四珠光雪碧之腴,五九泉红华神丹,六太清金液之华,七九转霜雪之丹,八九鼎云英,九云光水石流霞。

  上三天:太赤天,禹余天,清微天。

  故治六天下上:第一赤虚天,第二泰玄都,第三皓天,第四泰玄天,第五太玄苍天,第六太清天。

  元始九天:第一郁单无量天,去第二天二十四万里。

第二上上禅善无量寿天,去第三天四千六万里。

第三梵监须延天,去第四天六百七十二万里。

第四寂然兜术天,去第五天一千二百四十万里。

第五不骄乐天,去第六天三千六百八十万里。

第六化应声天,去第七天五千三百八十四万里。

第七梵宝天,去第八天五百二十万里。

第八梵摩迦夷天,去第九天六百八十万里。

第九波梨答和天,去下五百亿

  二十万里。 #

  玄都八方:东大堂乡,纳善世。

南宛利城,弃贤世。

西福堂州,□□□#2。

北郁单野,清净世。

东南无福田,用贤世。

西南延福乡,仁静世。

西北福德乡,延贤世。

东北福集乡,长安世。

  昆仑九土:东信土阳州,南泼土迎州,西坼土拾州,北成土玄州,中面土冀州,东北咸土威州,东南农土神州,西南陷土成州,西北肥土柱州。

  天地九元:上元之上,九九八十一万岁,上元之中,八八六十四万岁;上元之下,七七四十九万岁。

中元之上,六六三十六万岁;中元之中,五五二十五万岁;中元之下,四四十六万岁。

下元之上,三三九万岁;下元之中,二二四万岁;下元之下,一一二万岁。

  右三元合二百八十六万岁。

  是时天尊在贾奕天上,七宝紫微宫中,与七千亿众讲论妙法。

时彼众中有一真人名海空智藏,长跪稽首,请问玄门众生,发心入道,阶级升降,三清十转名号。

尔时天尊告海空智藏:汝等当知,十方大圣,初进道三阶十转,次第阶梯。

汝今审听十转,以前三阶进趣。

何等为三阶?以前不同,一者信阶,二者行阶,三者回向阶。

信膈之中,有十心。

何等为十?一者信心,二进心,三念心,四慧心,五定心,六戒心,七回向心,八护法心,九舍法心,十愿心。

  行阶之中有十行,信、进、念、慧、定、戒、回向、护法、舍法、愿心等是十行。

回向阶中有十回向:信心,进心,念心,慧心,定心,戒心,回向心,护法心,舍法心,愿心等是十回向,三阶发心。

  进趣入道方便,依凭胜心,进入十转,与已前十转全别。

一者证实转,二离障转,三光明对治转,四智火烧然转,五权魔胜转,六现前显德转,七远行光惠转,八相无相不动转,九定慧相应转,十法地究竟转。

  海空智藏,此中十转,乃是过去未来见在三世天尊,异时同说,为叹对治。

  道心真人十种障:一者对治众生障,二对治众生邪行障,三於闻思修习受忍不通障,四自六解发心起高慢障,五自知诸法我慢众人障,六除十转己前烦恼习障,七除细法智障,八断无明有障,九断不善利佗障,十者於法示得自在障。

  海空智藏真人,为欲断除入道真人十种障故,现行灭尽,令种不生,故立十转。何故?物名证实乃至地究竟转者,为欲利益,智汝渐明,进入物转。

  十转义者:第一为证见道性真实妙理,故名证实转。

第二为得净妙戒,具足清净,妙戒具足清净,离烦恼吝障,故名离障转。

第三为随闻无漏善法,思量修习,照明显现,故名光明对治转。

第四为烦恼成薪,智火烧烬,故名智火烧然转。

第五为得出世间无漏圣智,善行方便,离诸烦恼,舍有漏心,降伏众魔,故名摧魔胜转。

第六为入深智慧到於彼岸,自佗俱利,智德现前,故名现前显德转。

第七为修无相法,功力究竟,譬如人行去我渐远,故名远行光慧转。

第八为果德纯熟,於无相行中无间阙,故名不动转。

第九为无碍慧心,向众生说法成就中利佗,故名定慧相应转。

第十为得法身具足,众德圆满,毕竟自在,故名法地究竟转。

以是大士受法王位,犹如太子於诸王中而得自在。

仍此位十转,仍有微细障,犹未解脱。

对治此微,细习障故,未得证入天尊地。

於此地中,事已究竟,具足众德,圆备道性,智性平等无二,五大三德,十法具足,成就三身法报应等,愿行利益,众德圆备。

  十法具足:何等为十?一者辞无明父母,二别生死眷属,三入重玄门,四历事十方天尊,五与其伴类相识,六同坐解脱床,七究竟常乐,八摄受门徒,九授布三乘教法,十三德圆备。

何者为三德?一者证道智德,二烦恼德,三悲多恩德。

  财用自在,三身备具,法身,报身,应身。

  道门经法相承次序卷下竟

  #1地府:当作『地官』 。

  #2此处脱漏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