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玄灵宝玄门大义

洞玄灵宝玄门大义

  经名:洞玄灵宝玄门大义。

又名《玄门大论》或《道门大论》。

撰人不祥,约出於隋唐之际。

据《道藏缺经目录》着录,原本二十卷。

现仅残存一卷。

底本出处:《正统道藏》太平部。

参见《云笈七签》卷六。

  洞玄灵宝玄门大义

  正义第一 #

  夫十二部经者,盖是通三乘之妙典,贯七部之鸿规。寻之者知真,玩之者悟理,出生死之津梁,入大道之途径者也。故《正一经》云:三乘所修各十二部。

  释名第二 #

  夫十二部义通於三乘。

今就次乘为释,余例可知。

十二部者,第一本文,第二神符,第三玉诀,第四灵图,第五谱录,第六戒律,第七威仪,第八方法,第九众术,第十记传,第十一赞诵。

第十二表奏。

言本文者,即三元八会之书、长行原起之说,其例是也。

《真迹》紫微夫人云:三元八会之书,太极高真所用。

本者,始也,根也。

是经教之始,文字之根,又为得理之原,万法之本。

文者,分也,理也。

既能分辨二仪,又能分列法相;既能理於万事,又能表铨至理。

如木有文,亦名为理也。

又名真文者,十二义通三乘真文。

教主中洞,非通义也。

神符者,即龙章凤篆之文,灵迹符书之字是也。

神以不测为义,符以符契为名。

谓此灵迹神用无方,利益众生,信若符契。

玉诀者,如《河上》释注之文。

玉诀,解金书之例是也。

玉名无染,诀语疑谓,决定了知,更舞疑染。

灵图者,如含景五帝之象、图局三一之形,其例是也。

灵,妙也;图,度也。

谓度写妙形,传流下世。

谱录者,如《生神》所述三君,《本行》所陈五帝,其例是也。

谱,绪也;录,记也。

谓绪记圣人以为教法,亦是绪其源起,使物录持也。

戒律者,如六情十恶之例是也。

戒者,解也,界也,止也,能解众恶之缚,能分善恶之界,防止诸恶也。

律者,率也,直也,栗也,率计罪愆,直而不枉,使惧栗也。

威仪者,如斋法典式、请经轨仪之例是也。

威是俨疑可畏,仪是轨式所宜,亦是曲从物宜,为威法也。

方法者,如存三守一、制魄拘魂之例是也。

方者方所,法者节度,修行治身,有方所节度也。

众术者,如变丹炼石、化形隐景之例是也。

众,多也;术,道也。

为趣至极之圣道也。

记传者,如道君本业、皇人往行之例是也。

记,志也;传,传也。

谓记志本业,传示学人。

赞颂者,如五真颂、九天旧章之例是也。

赞以表事,颂以歌德。

故诗云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亦曰偈颂也。

偈颂者,以四字、五字为句也。

表奏者,如六斋启愿、三会谒请之例是也。

表,明也;奏,凑也。

谓表明心事、上凑大道。

通言部者,以部类为义,亦以部别其义,类以相从也。

无方#1释义十二,玄通制别,意如前解。

然十二部内,唯本文有通相、别相,以十二部皆是文字,为得理之本文,犹是经之异名。

十二既通名为经,是通相本文也。

於通相文内别出一部,是《五篇真文》 ,有生天立地之能,是一切法本,为别相本文也。

不可言十二部,是玉诀别出一部,是别相玉诀也。

余部例然。

其又有长行为偈,本称本文者。

余二乘经,望此可知。

  出体第三 #

  十二部经通皆以文为体,名味往寻,自有全以文为名者,自有全以诠理为名者,自有文理合为名者。

有四部,但以文名别体,即是本文、神偈、符颂、灵图等也。

按此四名,无的明义,但以文为其体。

灵图乃不是文,既言象相,类亦从文摄。

次有四部,全以诠理之名别体,即是威仪、谱录、记传、表奏等也。

威仪是容上之法,谱录是祖系之源,记传序其功名,表奏启其心迹,故皆就理事工能为体也。

次有四部,通以文理之名别体,即是戒律、玉诀、方法、众术等也。

戒律则通心与教。

戒是心善,亦通戒勑;律是言语铨量,亦通心之秉直也。

玉诀即道事理解。

玉诀,文之理事方也。

诣事处法,该文理术。

通经术,故为文;众智数,故为理也。

  明同异第四 #

  体同异者有四句:一者异,二者同,三者亦同亦异,四者非同非异。

异句者,此十二部并得异体,四文体别,故不得同。

八工义殊,数自成异。

然八工不离四文,而言十二异体者,有二义故然。

一者,自有四文,无八工能;二者,玄望若以工能,在一文中,则与三文异体;若在三文中,则与一文异体。

故皆得不同也。

同句者,十二部无离通相,本文皆同体也。

亦同亦异句者,有别相本文,有通相本文。

别相本文即是一千一百九字为体,其二百五十六字意观似与谱录、记传、赞颂同体,其六十三字与众术同体,其一百二十二字无注解者,是所未详。

通相本文者,即是长存之经,为偈本之本文也。

此与八工体同,三文体异也。

神符有得与玉诀同体。

何者?若玉诀变此符字为隶者,此符与玉诀同体。

若不变字形,虽解符义,不得同体。

余例可知。

望解注灵图则并非同体。

非同非异者,文学相空,无可论同异也。

曲论如此大意者,同则皆是文,异则十二文事合,故亦异同不可定,故非同非异也。

  明次第第五 #

  本文是生法之本,数自居前。

既生之后,须即扶养,故次辨神符。

八会云篆、三元玉字,若不谙炼,岂能致益?故须玉诀释其理事也。

众生暗钝,直闻声教,不能悟解,故立图像,助以表明。

圣功既显,若不是其祖宗物情,容言假伪,故须显其谱录也。

此之五条,生物义足,将欲辅成,必须鉴戒,恶法交弊,宜前防止,故有戒律。

既舍俗入道,出家受戒,簉於师宝,须善容仪,故次明威仪也。

又前乃防恶,宿罪未除,故须修斋轨仪,悔三生恶也。

仪容既善,宿根已净,须进学方。

学理期真,当假道术。

道术之妙,显乎记传,论其习学,以次相从也。

亦是学工既着,名传竹帛,故次记传。

始自生物,终乎行成,皆可嘉称,故次有赞颂。

又前诸言教,多是长行散说,今论赞颂,即是句截偈结辞。

既功满德成,故须表申灵府,如斋讫言功之例,故申奏也。

又前十二部明出世之行,后之表奏祛世间之灾,如三元、涂炭、子午请命之流皆关表也。

  详释第六 #

  即为十二重,一释本文。

前就洞玄为释,若具足为言名空释。

赤书景皇,真文圣应,唯是一文之经,随五帝所当,开为五篇。

帝之与篇,各有名字,出《真文》上卷。

东方安宝华林青灵始老帝君名灵威仰,所掌真文,名曰《生神宝真洞玄章》,一名《东山神咒八威策文》。

南方梵宝昌阳丹灵真老帝君名赤熛弩,所掌真文,名曰《南云通天宝衿》,一名《九天神咒》,一名《赤帝八威策文》。

中央玉宝元灵元老帝君名含枢纽,所掌真文,名曰《宝劫洞清九天灵书》,一名《黄帝灵威策文》。

西方七宝金门皓灵皇老帝君名耀伯宝,。

所掌真文,名曰《金真宝明洞微篇》,一名《西山神咒》,一名《八威召龙文》。

北方洞阴朔单郁绝五灵玄老帝君名协光纪,所掌真文,名曰《元神生真宝明文》,一名《北山神咒》,一名《八威制天文》。

《五老玉篇》皆空洞自然之文也。

委释此文如彼流,本文大意正是天书。

今泛论古今,变文凡有六种:一者阴阳初分,有三元五德八会之炁,以成飞天之书,后撰为八龙云篆明光之章。

陆先生解三才,谓之三元,三元既立,五行咸具。

以五行为位,三五合和,谓之八会。

为众书之原。

又有八龙云篆明光之章,自然飞玄之炁结空成文,字方一丈,肇於未天之内,生立一切也。

按《真迹》紫微夫人说三元八会建文章之祖,八龙云篆是其根宗所起、有书之始。

而先生云,八会是三才五行,便在既判之后。

《赤书》又云,《灵宝赤书五篇真文》出於元始之先。

即此而论,三元应非三才,五德非五行也。

此正应是三宝丈人之三炁耳。

有五德。

故《九天生神章》云:天地万物,自非三元所育、九炁所导,莫能生也。

又曰:三炁为天地之尊,九炁为万物之根。

故知三元在天地未开、三才未生之前也。

一家同宋法师,八会只是三元五德。

三元者,一曰混洞太无元高上玉虚之炁,二曰赤混太无元无上紫虚之炁,三曰冥寂玄通元无上清虚之炁。

五德者,所本有三,即阴、阳、和。

阴有少阴、太阴,阳有少阳、太阳,就和中之和五德也。

篆者撰集,云书谓之云篆,此即三元八会之文、八龙云篆之章,皆是天书。

三元八会,则五文八字之例是也。

云篆明光,则《五符》、《五胜》之例是也。

八会本文凡一千一百九字。

其《五篇真文》合六百六十八字,是三才之元根,生天立地,开化人神,万物所由。

故云有天道、地道、神道、人道,此之谓也。

《玉诀》云,修用此法,五篇皆分字数。

各有四条:一者主召九天上帝,校神仙图箓,求仙致真之法;二者主召天宿星官,正天分度,保国宁民之道;三者摄制酆都六天,内音天有一八字之气;四者勑命水帝,制召龙鱼也。

其诸天内音天有八字,三十二天合二百五十六字,论诸天度数、期会大圣、真仙名讳、位号、所治宫府、台城、处所、神仙变化、升降品次、众魔种类、人鬼生死、转轮因缘。

其六十三字是五方元精名号、服御求仙、练神化形、白月升空之法。

余一百二十二字,阙无音解。

二者演八会为龙凤之文,谓之地音、地书。

此下皆玄圣所述,以写天文也。

三者轩辕之时,苍颉傍龙凤之势,采鸟迹为古文,以代结绳,即体也。

四者周时史籀音宙变古文为大篆。

五者秦时李斯变大篆为小篆。

六者秦后程邈变小篆为隶书,有云汉谓隶书曰佐书,此乃程邈狱中所造,出捉徒隶,故以隶为名。

此即为六也。

就第二中,又有云篆明光之章,为顺形梵书文,别为六十四种,播於三十六天,令经书相传,皆以隶字解天书,相离而行也。

  释本文第一 #

  初传古文者有邯郸淳。

又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王莽时使司徒甄酆校定文字,复有六书: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二曰奇字,古之异者;三曰篆书;四曰佐书,即隶书也;五曰缘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篆,所以书幡也。

苍颉始书,已应有笔。

《诗》云彤管,则是笔者也。

而言蒙恬造笔者,恬为秦将,三世有名,制笔精能,独擅奇名也。

汉和帝时,蔡伦始造纸尔,前唯书简牒。

牒者,诠牒语事也;简者,在简略恐是文字不繁也。

但知本是天书金简,余地书已下八体六文皆从真出,外学者自更详之。

又未知何时书於此经,在纸作卷。

今谓劫初己自有笔,太真所书,何容无纸,及以八体六文等耶,以而尊造化,具一切法故也。

后人承用,自有前后耳。

  释神符第二 #

  一切万法,莫不以精炁为用,故二仪、三景皆以精炁行乎其中;万物既有,亦以精炁行乎其中也。

是则五行、六物,莫不有精炁者也。

以道之精炁,布之简墨,会物之精炁,以却邪伪,辅正真,召会群灵,制御生死,保持劫运,安镇五方。

然此符字本於结空,太真仰写天文,分置方位,区别图像、符书之异。

符者,通取云物、日辰之势;书者,别析音句、铨量之旨;图者,书取灵变之状。

然符中有书,参八图像;书中有图,形声并用。

故有八体六文更相显发。

六文者:一曰象形,日、月是也;二曰指事,上、下是也;三曰形声,江、河是也;四曰会意,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考、老是也;六曰假借,令、长是也。

八体者:一曰天书,八会是也;二曰神书,云篆是也;三曰地书,龙凤之象;四曰内书,龟龙鱼鸟所吐;五曰外书,鳞甲羽毛所凤音载;六曰鬼书,杂体微末;七曰夏书,模范云篆;八曰戎夷书,类於昆虫。

此六文八体,或今字同古,或古字同符,更相加减,共成一法,合为一用,故同异无定也。

而三洞经中,符有作今字者,此以《古文尚书》中有与今字同者耳。

  释玉诀第三 #

  此别有经二卷,太上道君於南丹洞阳上观为学士王龙赐说此灵文玉字之诀,但未知定是何代所注。

学者寻之。

又说诸修行、符图五方、思存禳灾等法,正是解诀八会之文,而就本文理中复有明理,如解《真文》中更明感通之理,《定志》又出思微之义;事中复有事,如玉诀中复明传经及盟授威仪之事。

然诀中凡有解诀,皆通谓之玉诀也。

  释灵图第四 #

  图书之作,俱出形声。

至於玄圣着述,各有功用。

图以传有,书以传无。

无者,言之与理,无有形迹,定志局等之例是也。

有者,有形之与迹,八景及人鸟之例是也。

书图亦可通於有无,以如前出思之也云。

或镇藏五岳,以保劫运;或宣被十方,开化周普;或秘之金格,以示禁重天文;或藏之名山,明会乃出;或题之官阙,随行处所安;或书之空林,显神通力用;或行之五国,表缘所宜;或及之三清,辩升沈异域;或宣之上古,拯物之迷;或传之下世,哀物之苦。

皆大慈之德,隋病设方;大哀之心,赴缘说法也。

  释谱录第五 #

  如《生神章》前三宝君及《本业》道君自序宿世根本之例是也。

录者,条别神明,位次名讳,八景及内音之例是也。

谱者之为用、众生或谓生死之理,倏然而有,倏然而无。

如彼草木,无所缘起,故述本宿因,令其得悟。

录亦是条牒名领,以付学人,令其领录存思以自防,保举人身以升天也。

大洞所明,即上皇玉录之例是也。

  释戒律第六 #

  戒法者,即止恶也;止者,止恶心口,为誓不作恶也。

戒之为义,又有详略。

详者,《太清》道本,无量法门百二十九条,《老君》及《三元品戒》百八十条,《观身大戒》三百条,《太一》六十戒之例是也。

略者,道人三戒、录生五戒、祭酒八戒、《想尔》九戒、《智慧上品》十戒、《明真科》二十四戒之例是也。

律者,终出戒中,无更别目,多论罪报宪法之科,如天师老君《玄都律》、《女青等律》是也。

斯则戒主於因,律主於果;戒论防恶,律论与罪故也。

然或空中而下,或口内传授,皆随机而作,授受不同。

同如上品戒,则弟子向东,定志戒则弟子向南,《金箓简文》则天尊北向。

若东向者,向阳位也。

依《三元品戒》,则东方、南方为左官,属太阳;西方、北方为右官,属太阴。

初先谢罪求度,故向太阴,所以北向,回礼十方。

次请生求义,故向太肠,所以东向而受也。

《定志》所明,法师居南,弟子向师,幕侧首向之。

以理而推,则法师居多向北,与《金箓》同。

上品戒弟子向东,定志戒弟子向南,此皆使弟子向生气也。

问《生神章》及《二#2十四生图》法师向南向北,与此不类,复何义耶?答:此经于时天尊面命三天真人,传《二十四生图》 与道君,命九天司马、侍仙玉郎传《生神章》与飞天神王,飞天神王及道君于时北向,请天尊,使者衔天尊命,从天尊边来仍授,但是传经简,异於授戒,不得为例也。

  释威仪第七 #

  三元本有威仪俯仰之格三千四百条,龙汉之后,文多不备。

今所出有二百四十条,此以末世不堪,故略不传耳。

论斋功德者,宋师旧举六条,今家大明二种:一者极道,二者济度。

极道者,《洞神经》云:心斋坐忘,极道矣。

济度者,依经总有三箓七品。

三箓者,一者金箓斋,上消天灾,保镇帝王;二者玉箓斋,救度人民,请福谢过;三者黄箓斋,下拔地狱、九玄之苦。

七品者,一者三皇斋,求仙保国;二者自然斋,修真齐道;三者上清斋,升虚入妙;四者指教斋,禳灾救疾;五者涂炭斋,悔过请命;六者明真斋,拔幽夜之魂;七者三元斋,谢三官之罪。

此等诸斋,或一日一夜,或三日三夜,或七日七夜,具如仪轨。

其外又有六斋、十直、甲子、庚申、八节、本命、百日、千日等斋,通用自然之法。

其六斋月,正月、三月、五月、七月、九月、十一月也。

又有三长斋月,即正月、七月,十月是也。

十直者,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三十日是也。

八节所谓,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其诸斋日等,更不曲辩。

  释方法第八 #

  旧云大略有九:一者粗食,二者蔬食,三者节食,四者服精,五者服芽,六者服光,七者服气,八者元气,九者胎食。

粗食者,麻麦也;蔬食者,菜茄也;节食者,中食也;服精者,符水及丹英也;服芽者,五方云芽也;服光者,日月七元三光也;服气者,六觉之气,天地四方之妙气也;服元气者,一切禀三元之气,太和之精,在于太虚也;胎食者,我自所得元精之和,为胞胎之元,即清虚降四体之气,不复关外也。

粗食止诸耽嗜,蔬食节诸肥腴,节食除烦浊,服精其身神体成英华,服芽变为芽,服光化为光,服六气化为六气,游乎十方,服元炁化为元气,与天地合体,服胎气反为婴童,与道混合为一也。

此之变化,运数改易,不复待舍身而更受身、往来生死也。

今意方法,未必止是食事,其或是方药或按摩等事可寻也。

  释众术第九 #

  无所不通,大而论之,略有五事:一者思神存真,二者心斋坐忘,三者步虚飞空,四者餐吸元气,五者导引三光。

此皆心气相使,而神道冥通。

论其变化,凡有三种:一者白日升天,二者尸解,三者灭度形不灾也。

白日升天者,功成道备,三万六千神及三一、帝一混合为体,体成妙一,故能与神俱游,即身而升天也。

又诵《大洞经》及《人鸟山》,不须服御而得云舆迎者,其身亦已化,又上诣朱陵受炼也。

二尸解者,如位业义明。

三灭度者,如太一守尸,或经年岁,尸还成人也。

  释记传第十 #

  记则追志过去之事,亦有传记未来之事。

凡圣神之体,有二事:一者自然,二者学得也。

《大洞经》者,从死得生,从生得道,从道得仙,从仙得真,从真得为上清黄老君,如三十九真、二十四帝、百八十道君、天尊,上圣亦有自然妙气应化所作,亦有修习后成,自然、后学合为一也。

然此圣真阶次万品,略言大意,如位业科,其《七真列纪》道君等传谱记传也。

  释赞颂第十一 #

  四言可象四时、四气,五言以法五行、五德,七言以法七元、七曜。

此有本文赞颂,如《九天生神》之流,以三洞飞玄之炁,是本文赞颂也。

后诸经中,或有道君、真人、诸天赞颂,此皆玄圣所作,共在经中。

凡天书玉字虽本出梵音,至於行教说经,亦随类得解。

如书真文,本是三元八会梵天之音。

今以隶书,又以此音译传书,则篆、隶两存,译则此显而梵隐也。

及《九天生神章》则本文不传,梵音不出,但有隶字而此音也。

至於《内音玉字》,则有异同:同者,亦以隶字传篆书;异者,不以此音译梵语,故文单复不可解也。

而天真皇人演之,仍用大梵之音而语此问,即以此间之物合玄都之事。

故知真圣之音,音可以通施众物也。

  释表奏第十二 #

  此条正一偏多。

但一切万机,其迹各别,故圣人垂法,制之以事。

然道在人心,而方须以表奏者,既未能冥会,则因事而显,事显则心明,故尽其形迹也。

夫人心无质,运之有境,境净则心明,心明则行洁,行洁可以交神灵,心明可以会天道。

故登坛告盟,凭章表奏,启心形俱,尽人神合会也。

《章信科》云:输物明信,信道舍财,消灾散祸。

多名。

其要有三者,赐与凡夫,爰及鸟兽、蠕动蝖飞,皆同布施。

二者供奉三等,崇饰三宝,周给圣贤,同曰供养。

  明教第一 #

  以明三十六部之义

  三乘之中,乘各有前十二部,故合成三十六部也。

论其相摄者,一往大乘具有三十六部,中乘具二十四部,小乘唯十二部。

何者?以大得兼小故也。

又,大乘得学为徧行也,小不得兼学大,止十二,中乘可知。

此远论男内化门意也。

用论三洞,即是会前三乘,入此一乘,故三洞大唯一乘耳。

而又约三洞开三,欲示一乘之内无所不包。

故自后明三亦示一,三不三,三一不一不三,正义也。

  问:会三归一,三乘在不?答:元在不在,若不在,何所会?若在,何名会耶?

  明行第二 #

  有二经不同:一者,《太玄都老子自然斋仪》,玄经有三条:一曰天经,天真所修;二曰地经,洞天所习;三曰人经,世间所行。

三境之法相通而一一品曰三乘,三乘之用各有十二条,交会相通,总曰三十六部。

十二条者,一曰无为,二曰有为,三曰无为而有为,四曰有为而无为,五曰续爱,六曰断爱,七曰不断不续,八曰分段,九曰无分段,十曰知微,十一曰知章,十二曰通用。

当境而言,亦曰十二部。

隐显兼施,则有七十二部。

今谓此文所出前之三经,经自可是教,后之十二意在行也。

二者《正一》所明十二者,一者心迹俱无为;二者心无为,迹有为;三者心有为,迹无为;四者舍家处人间;五者携家入川泽;六者出世,与人隔绝;七者与世和光同尘;八者断欲斯断;九者不断;十者游空中;十一者在地下;十二者住天上。

三乘皆有十二,故成三十六。

都释文意,已在位业义科。

但此两经名味不同者,亦当教,自是一途之说耳。

但太玄所出多据於心,正一所明通论心迹。

但太玄十二中第八一事,言分段者,事如涉迹又显。

  洞玄灵宝玄门大义竟

  #1『无方』之前疑有脱文。

  #2『二』,原作『一』误。今改。